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

浅谈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

浅谈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
浅谈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

浅谈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

摘要

创造力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具备创造力,我们才能体现自我生命价值,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个体的成长状态或情况,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更加少不了创造力的推动。本文根据背景材料对创造性人格对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可能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全面总结了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并对如何开发自身创造力潜能提出了建议,以期能为人们更好的进行创造力培养与挖掘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造力潜能发挥因素影响

众所周知,创造力最终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进入如此便利发达的社会,很大程度上就是创造力的推动与影响。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创造力是推动发展的最终动力。个体所拥有的创造力有大有小,创造力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它更多的是人们在后天的发展中不断培养成的一种创新实践能力。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创造力潜能,这个潜能可能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被彻底激发出来,也有可能因得不到激发而处于隐藏状态。创造力所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更应该得到重视。

1、创造性人格对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影响

创造力潜能的发挥,必然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但是如果拥有创造性的人格,则对激发个体自身的创造力潜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给定的背景材料中,一个伞兵描述自己第一次跳伞的经历,起跳之前他的内心是极为忐忑不安,甚至是极其恐惧的,但是当他跳下去之后,降落伞撑起来,他发现降落伞可以保护他之后,立刻就不怕了,甚至感到荣耀,感到快乐,不愿意结束这场空中旅程。通过这样的一个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伞兵无疑具有非常积极乐观的心态,他有着超强的创造性人格,所谓创造性人格是指当他真正去做某件事

情时,反而能通过给予自己积极的安慰与鼓励,将这件原本害怕的事情做到最好。创造性的人格及时的给予了个体自身所需要的安全感,并因为这种创造性人格使得个体觉得跳伞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并且由此伞兵可能就从此爱上了跳伞,激发出伞兵优秀的跳伞创造力。因此,创造性人格对创造力潜能的发挥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人们创造力的发挥方面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2、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

2.1以社会、教育和环境为主的外在影响因素

影响个体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通常会有很多,而其外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影响因素、教育影响因素以及环境影响因素三种。首先来说,社会影响因素是指人们在偌大的一个社会圈子里耳濡目染所接受到的与感知到的一切。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具有非常固有的传统的社会生活模式,社会群体之间有着一种约定俗成的看待事物的模式,或者做事的风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对人们的创造力潜能的发挥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当然社会影响因素也并不仅仅是存在不良影响,更多程度上人们通过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探索与求知,通过讨论与交流,或者通过建立合作方式,都能对个体创造力潜能的更好发挥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次,教育影响因素则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实施的教育方式或者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会对个体创造力潜能的发挥产生影响。就我国与西方的教育模式来说,由于我国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应试教育,因此学生大多是死记硬背为主,而西方开明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因此西方学生往往就比我们国家的学生要更具创造力。教育的影响因素的存在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个体能够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开放式的散发思维的教育,必然能够促进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最终促进创造力潜能的发挥。环境影响因素,是一个大层面的影响因素,最主要是个体通过在不同环境中所受到的启发,改变或者影响了个体的思维从而激发出个体的创造力。一般来说环境影响因素有大环境方面的影响,诸如国家或者政府所施行的一定的政策或出台的措施,为个体施展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另外,当个体处于一定的群体环境中时,可能会受到这个环境中总体价值理念的影响,或者在工作环境中由于受到职业硬性要求的影响等,都会对其创造力潜能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

2.2智力、知识、人格及动机等内在影响因素

内在因素对个体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就和周围的人与环境的影响不同,而是通过个体自身的认知或者努力所形成的一种属于自我的能力。智力作为内在因素的第一重要因素,应该说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相当高,那么他在看待或者理解问题时,也会比别人多一些见解与想法,而正是看待问题能够多出一定的角度,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创造力发挥。知识因素是个体后天慢慢累积起来的一种重要因素,对于个体最终实现创造力的发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创造力一定是建立在对某一或者某多学科知识的丰富掌握之上的,只有对某一事物有了充分的知识理解,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人格因素,则与一个人的性格或者个性有关,就比如背景材料中的伞兵,正是由于他具备创造性的人格,才激发出其创造力的跳伞体验。有着积极乐观、坚忍不拔的正确人格,在创造力潜能发挥的过程中能够更占优势。动机因素是指个体做一件事情的原因,有动机才会去做,如果缺少了动机,即缺少了动力,其创造力必然也不会持久发挥,有了明确的动机,就相当于有了目标,朝着目标前进,总能激发出自身的巨大创造力。

3、如何开发自身的创造力潜能

3.1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开发自身的创造力潜能,要结合各种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更好的根据自身进行自我调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是开发自身创造力潜能的一大重要步骤,只有增强自身的知识力量储备,主动地去增强自身在创造力发展方面的

创新意识,才能真正为创造力潜能的发挥打好基础。增强创新意识,需要不断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优化提升,要及时找寻自身发展的弱点,及时改正,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与创新意识提升中去。

3.2锻炼自身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的思维

锻炼自身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开发自身创造力潜能的基础,思维能力的锻炼一般与理科性的东西相关,可以通过多多涉猎关于理科的一些数据分析来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综合培养,遇事多问为什么,要善于求解答,培养自身乐观坚强的心态,在迷茫时给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用创造性的想法去看待事物,哲学中说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这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谋而合,很多事情并不是表明看上去的样子,需要人们更好的去探究,多一份对事物探究的心思,就能更好的锻炼自身思维能力,以便培养创造性思维。

3.3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造力潜能的开发虽然需要创造性思维与积极的创新意识,但是最重要的却是扎实的实践。实践出真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能够更好的区分理论与实践的差别,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自身不足之处,通过及时加以改正更好的投入到创新实践的工作中去。另外,通过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更能迅速增强个体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创造力潜能的开发打好基础。

对于个体来说,创造力潜能最终能够被开发出来,是对个体最大的鼓励,更是促使个体更好的追求人生价值的一种好方法。创造力所产生的能动性作用是巨大的,注重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积极改善或者把握这些影响因素,在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能为实现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新梅,白杨,张蕊莉.组织创造力的内涵及测度[J].软科学.2011(04)

[2]朱蒂.如何提升创造力[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0(05)

[3]王陵峰,龙静,黄勋敬.员工创造力影响因素新探[J].软科学.2011(10)

[4]李建军.创造发明学导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席尼.萧尔.天才发明家:超级创造力训练,哈尔滨出版社,2003

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8994849.html, 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作者:蒙雪平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11期 摘要:知识隐藏行为是组织中的个体有意保留或者隐藏同事所要求的知识的行为,这种 行为严重影响了组织成员间新思想和新知识的传播,不利于员工创造性思想的产生,降低员工的创造力,影响组织创新绩效。为了企业管理者能进一步了解组织内的知识隐藏行为,本文从知识隐藏的概念出发,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探讨了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以期为后续研究知识隐藏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知识隐藏创造力社会交换理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流畅性和可得性成为组织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信息的流畅不仅取决于组织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组织内成员之间的知识分享行为。一旦组织内知识分享行为受到限制,则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创造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导致其工作结果低于组织期望。由于员工普遍认为组织并不拥有他们的“知识产权”,组织中的知识分享一般是期望性而非强制性的行为,因此,即使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知识分享的重要性,并且采取诸多措施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分享,但是一直都收效甚微。与知识分享不同,知识隐藏行为虽一直普遍存在组织中,但长期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忽视。因此,本文拟对知识隐藏行为的概念进行介绍并从社会交换理论来初步探讨其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一、知识隐藏的概念界定 Connelly等人在2012年最早明确提出了知识隐藏的概念:知识隐藏是指组织中的个体有意保留或隐藏同事所要求的知识,这里的知识主要包括信息、观点和组织成员完成相关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并且强调这个请求来源于个人,并不是来自团队或者组织。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知识隐藏,Connelly等人采用关键事件法确定了知识隐藏的三种类型:推脱隐藏、合理隐藏和装傻隐藏。其中,推脱隐藏是指隐藏者提供给请求者不正确的信息,或者虽然口头答应帮忙,但尽量拖延,完全没有帮忙的意图。合理隐藏是指隐藏者以第三方不愿意泄露某知识或者信息为理由从而不提供给请求者想要的知识或者信息。装傻隐藏是指隐藏者假装听不懂请求者的问题从而不提供相关知识。在这三个维度中,推脱隐藏和装傻都具有欺骗性质,而装傻不一定涉及欺骗。知识隐藏的这三个维度彼此独立又有一定的关联,但隐藏者在进行知识隐藏的时候更倾向于采取何种隐藏策略,这三个维度对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二、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在人际互动中,一方自愿自发地对另一方采用积极行为模式时,会激发另一方同样以积极互惠行为加以互换。互惠是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系统中道德规范的普遍

提升员工的创造力探讨(一)

提升员工的创造力探讨(一) 摘要:员工创造力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而且可以使企业永葆青春活力,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有必要从为员工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以刺激员工创造力的发挥和提升。 关键词:创造;创造力;激励 1提升员工创造力的意义 (1)员工的创造力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企业员工的创造力越强,说明企业越能在市场上引导消费,创造消费需求,并不断地满足需求。企业一旦有效抓住市场,就能在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而这多余的资金可以用于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2)提升员工创造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创造力需要员工不断地学习、思考、想象,这无疑要求员工不断地充实自己、训练自己,在创造中提高,在提高中不断地创造。 员工的创造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创造力,采取积极手段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创造力,这样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创造力概述 2.1创造和含义 创造:据“韦氏”大词典的解释,创造即“产生”,指“新的、从前没有的”的意思。对于“什么是创造”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形成一种比较统一的认识,概括起来人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创造加以认识:心理角度、创造结果或产品、创造性思维过程和社会价值等方面。但总的来说, 普遍认为创造存在两个共同的因素:新颖性和适用性。 所谓新颖性,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独特性,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二是超越性和突破性,突破已有成果,超越已达到的水平;三是前瞻性和预期性,超越现实,预测未来,代表事物发展方向。依据新颖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创造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原创”,即在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新东西(新思想、新意见、新产品等);二是二度创造,即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革新,推陈出新。 所谓适用性,即真理性和价值性。创造活动及其后果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客观规律,有益于社会或个体、群体的进步和发展,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依据适用性程度的不同,也可把创造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即所创造的成果对全社会、全人类而言属于首创,对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具有重大意义;二是具有自我价值的创造,即所产生的成果 仅对创造者自身而言有创新意义,仅对个人的发展有价值。 2.2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条件和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成果的能力。创造力不受固化的心理定势的影响,能无拘束地自由地发挥想象,对事物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它是一个人能够超脱思维 定势、传统观念、习惯势力,不断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3提升员工创造力的途径 3.1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1)工作环境。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情绪影响较大,在一个宽敞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就会心情愉悦,情绪高昂;而在一个阴暗杂乱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则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所以员工的心情是否愉快、舒畅将对工作绩效产生很大的影响,员工不快乐就很难产生创造性。领导要给予员工信任与尊重,增加信心、快乐为本,给予员工言论自由的空间,营造轻松、自由的工作环境。 (2)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灵活,使得企业的员工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能够抛开思想的包袱,激发灵感。这就要求企业的规章制度制定要尽量简单,程序要流畅,坚持大的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影响因素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影响因素 姓名:陈鑫媛 学号:2010411203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1班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影响因素 陈鑫媛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1班,2010411203) 摘要: 创造力人人都有,尤其孩子。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非常活跃。许多理论与实践表明:发展创造力,能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1]因此,激发儿童的创造力非常重要。而激发儿童创造力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由还给儿童,儿童须先有自由方能创造。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培养影响因素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自于自身潜能的发挥,而潜能的核心就是创造力。所谓创造力(Creativity),即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现有研究表明,儿童阶段的创造潜能的开发不仅可能,而且异常重要。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儿童的创造力发展与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力 所谓创造力(Creativity),即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发展创造力,能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因此,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非常重要。 三.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一)独立的人格: 美国创造学家吉尔福特曾指出,创造性思维中独特性(对于某一问题产生与众不同的观念的能力)是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2]儿童要有独立自主精神,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主见、认识及观点,自信而不盲从,自尊而不骄狂,尊重但不轻信他人,勇于向常规挑战,勇于并善于怀疑权威,不满足已有的结论,能以不寻常的观念去看待寻常的事物。 (二)坚定的意志: 从创造的含义中可看出,“创造”意味着创造一种过去没有的东西,,这正揭示了创造的本质。任何创新的过程都包含对“旧东西”的“破坏”,“旧”既包含来自自身狭隘的思维定势的“旧”,也包含对固有信息的认知,期间必然会有坎坷、阻碍以及艰辛,这需要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坚持既定的目标,百折不饶。[3] (三)强烈的求知欲: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精心整理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师范学院09心理 李美燃 摘要: 创造力 创造力的同时也制约了创造力的发展。 (一)社会影响因素 1.在社会影响方面,最关键的是文化的影响,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老师总是只规定一个正确答案,对其他答案的人则给予抨击。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教育制度下的学生逐渐丧失创造力,并喜欢固定

于一致的模式。正因如此,大大的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使学生更加趋向于盲目相信权威,而因害怕批评指责很难提出自己大胆的观念,从而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2.社会的舆论风尚也影响着人们对创造力的理解,如果人们对富有创造力的人视为与时代不同的怪人,自然也影响其继续的创作。正如同着名的画家梵高,在那个年代里并不被人接受,也并不为人欣赏,这也影响了他继续的发展,导致他的早逝。社会的舆论对于拥有完善人格的人来说,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社会舆论的指向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判断,或者指引人们的行动。如果社会舆论风尚对创造力的发展起鼓舞的影响,人们便会更加愿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在中国, (三)环境影响因素 1.在环境影响方面,国家的科技为创造性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一套人才管理制度。国家所提供的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发展,在国家的支持宣扬下,创造力的培养提高势在必得。

2.在群体环境中,当人们以组织为单位解决问题时,产生的观念会少于单独解决问题的人,在他人在的情况下进行创造性活动,他们的成绩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在群体之中,人们难免会收到从众心态的影响,创造力的发挥毕竟只在少数人当中,而这少数人很难排除异议,大胆的实施自己的观点。 3.在工作环境中,没有上级的干扰,职业具有不稳定性会对个体的创造性起促进作用。在没有上级限制,强加条件的情况下,更加有利于思维无限的徜徉,从而增强了巧遇创造的机会,也更加有利于创造力的实践。 二、内在因素 3M公 不知道自己耗费了大量时间的重要发现早已被西方数学界所解决。假如他事先对他所研究的领域有所了解就不会做这样多无意义的尝试。由此可见,在没有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盲目专研,耗费了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是十分愚蠢的行为。因此,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首先需要掌握足够的知识。 (三)思维风格因素 思维风格决定创造方式,思维风格是运用智力的方式,人们的思维风格既可以促进创意的产生,也可以阻碍创意的发展。思维风格是指人们倾向采用何种方式来完成任务,而不是完成质量的好坏。并且不同的任务情境下,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作出遗传对人格作用的简要归纳如下: 1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 (四)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依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比如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等。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不同的行为特点。

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组织内因素

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组织内因素 摘要:创新是事关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关键因素,而创新离不开广大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在创造力的四种心理学研究取向中,社会心理学取向最注重于探讨个体以外的、复杂的外部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关于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取向的研究梳理,总结了现有研究中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组织内因素,并预测了未来可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创造力;企业员工;社会心理学取向 “创新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创造力是创新的前提,要关注创新,首先要关注创造力的激发。 心理学领域有四种创造力研究取向:认知加工取向、发展心理学取向、个性特质取向、社会心理取向。社会心理取向强调关注创新的影响因素,尤其强调研究创造力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因素。 企业员工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欧珀移动通信3338件、小米科技3183件专利的申请,蕴含较大意义。如何通过环境因素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已经变成了企业发展日益重要的问题。本文梳理了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取向关于组织内因素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研究,对提高员工创造力给予

了建议,并对将来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组织内因素主要有领导因素和企业 环境因素两类: 一、领导因素 关于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众多因素中领导因素是不可 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领导不断挖掘员工潜能激励创新,最终达到组织目标实现,实证研究领导行为方式与员工创造力显著正相关。 (一)谦卑领导 谦卑领导重视授权,授权的气氛激发了员工包括寻找新的产品服务、生产开发等创新行为。 (二)关系导向型领导 关系导向型团队领导的领导风格对团队创新能力及团 队创新绩效有正向的显著相关,主要是通过营造宽松的团队氛围,更有利于成员发挥各自的创造性,使最终结果往往能超出预期。 (三)授权型领导 关于风险倾向研究证明了授权领导对风险偏好高的员 工的创新行为影响更大(刘文兴,张鹏程,2013)。 (四)变革型领导 变革型领导是“领导者使员工认识到其任务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其追求更高层级的需求,营造互相信任的良好氛围,

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人类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和这个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我们最初在母体中的孕育,到我们咿呀学语,到我们蹒跚学步,到我们背起书包,到我们进入童年,到我们走进少年,到我们成为青年,再到我们成为中年,最后直到我们走到老年,我们一直生活在社会之中。接触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经历着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毫无疑问,环境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下面我就来谈一谈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学习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学,让我们对这种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人格的健全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遗传基因和后天成长环境,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分为两大类:生物因素和环境刺激。(一)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定论:一个在某领域出类拔萃的人,他一定比其他人更加丰富的拥有这方面的天赋,这就是先天从母体遗传继承的才能。受遗传因素影响最大的包括人的智力、长相、气质等,其中气质是构成人格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格的先天预置结构,它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小,不同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处事方式、态度和方向。与生俱来的优质基因会为一个人后天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先天基础。 内分泌因素。有证据表明,母亲在怀孕期间的严重苦恼、忧伤会造就出烦躁不安的婴儿,这是因为,如果母亲处于严重的抑郁之中,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将对胚胎和胎儿的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母亲的压力、忧伤将会导致其内分泌的紊乱,由此向血液中释放某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并通过胎盘传送给胎儿。它们能够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其他结构,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胎儿的发育,为其后天的智障或残障埋下先天隐患。 (二)环境刺激 人的某些价值观、信念、性格和行为习惯都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的,并受环境的影响而不断的变化着。如果说人格由于先天因素的影响具有某种稳定性,那么在后天环境刺激下,则表现出复杂性和动态性。其实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已经开始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环境这一因素对孩子的人格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幼儿期,人的人脑发展处于最为迅速的时期。所以,此时的家庭教育将给孩子一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家庭气氛的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个性。相反家庭暴力、冷漠、封建专制等一定会对儿童形成一定阴影,阻碍他们人格成长。家庭教育和气氛大多数由父母的人格决定。父母的人格特征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更大,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儿童注意、学习的对象。家庭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首先,家庭的差异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以后的择偶观和婚姻观上会更容易走向极端,且大多数孩子性格过于孤僻、内敛,缺乏安全感等等;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一部分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滋生骄傲自大的情绪。其次,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的自我发展,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真诚、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学校环境。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组织,学校承担了人们走向社会前的绝大多数教育责任。因此,学校“教育者”角色扮演的好坏,往往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社会,学校在发挥自身功能方面出现了很多不足,例如在中小学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名声,教师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经济收入,学校以单纯的高升学率为终

员工创造力

人力资源专题课论文 题目: 开发员工创造力 姓名: 彭玉杰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 人力81班 学号: 1698130 2010 年6月15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开发员工创造力 1698130 彭玉杰 摘要: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知识生产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在如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创新能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一个组织,企业的创造力来源于组织内部个体的共同努力,其创造能力的提升依靠员工创造力总体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创造力有效的管理。本文讲述了开发员工创造力的重要性,介绍了开发员工创造力的若干方法,以期对现代企业提高企业创造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创造力;员工创造力;劳动竞赛;激励;以人为本;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知识生产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在如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创新能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一个组织,企业的创造力来源于组织内部个体的共同努力,其创造能力的提升依靠员工创造力总体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创造力有效的管理,引进创新人才只是企业提高企业创新力的一种方法;而对于企业长期的发展来说,以战略的思维学会如何在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上充分挖掘员工的创造力,才是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员工创造力 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提升企业创造力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而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其创造力的提升则主要是靠其间员工的创造。 以结果为导向而言,员工创造力指的是员工个人或者团体提出的有关产品、服务、工作方法、流程程序方面新的或有用的见解。它主要是由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等能力要素构成的能力系统。 创造力可以被看作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个有着正常心智的人都有某种创造能力,而且一定程度上,个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培训或者参加有创造性的活动来获得提高。由此可知,员工的创造力也有提高之法。 企业员工创造力可以认为是由以下三个要素来决定的:员工专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内在激励。 员工专长是所有创造性工作的基础。它包括实际知识记忆、技术专长和目标工作领域的特定才能等,是创造性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客观基础。比如负责生产技术的工程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对生产系统的完善了解,就不可能提出改进生产的新颖方法。 如果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也不会产生创造性工作。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由个性特征所决定,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独立、自我约束、风险导向、模糊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内部因素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脑机制 虽然脑科学现有的研究水平还不足以对创造力的产生进行确切的解释,但关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一些神经生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大脑所固有的结构和功能是创造力产生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张庆林,Robert J. Sternberg:《创造性研究手册》,227~241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1)神经元精密的结构以及由大量神经细胞所形成的复杂的神经网络为创造力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左右两半球不仅结构上不对称,而且功能上也各异,在创造性思维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众所周知,创造过程可分为准备、酝酿、豁朗和验证四个时期,前两个时期左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并起着主导作用,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演绎,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进一步形成理论假设或概念;后两个时期右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并起主导作用,运用想象、直觉和灵感等具体形象思维形成新的思想和观念。 (3)创造力不仅与大脑皮质的基本激活水平有关,而且与激活水平的可变性有关。对于大脑皮质的基本激活水平来说,现有的实验结果尚存在分歧,部分证据表明,高创造性人的基本激活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稍高于低创造性的人,如弗罗里克(Florek,1973)发现,有创造性的画家基本心率很快。但也有实验发现,以α波的振幅为大脑皮质激活的间接指标时,高创造性被试的脑电图α波的振幅小于低创造性被试(Wyspianski, Barry & Dayhaw, 1963)。就大脑皮质激活水平的可变性而言,现有的实证研究表明,只有在创造加工的灵感阶段,创造性不同的人大脑皮质激活水平才不同。 (4)注意是否集中的个体差异也是创造性高低差异的原因。有证据表明,低创造性者的注意的内容比高创造性者的更狭窄。 (二)知识基础 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体的创造活动总是建立在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但其成果往往又会超越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故人们对于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争议较大,目前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种。 (1)创造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即地基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知识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任何创造活动都是在人们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越丰富,创造力越高;同时高创造力又能改造、加工、联想各种知识,使之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知识。如威斯伯格(Weisberg,1999)和希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1996)等人对几个需要创造性的领域进行研究后提出了达到专家级水平所应遵循的“十年定律”的观点(张庆林,Robert J. Sternberg:《创造性研究手册》,248~249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即从接触某领域到第一件有意义的作品问世,个体要投入大约十年的时间,并由此间接说明要有所创造就要掌握该领域的大量知识。 (2)创造力与知识之间存在负相关。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正是由于人们掌握的知识信息量不足,才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动机,并形成富于想象力和独创性的策略。如果人们有现成的知识经验可以利用,则不会产生创造的欲望。如约翰逊(Johnson,1955)提出:“有创造力就是说要尽可能多地忘掉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德]海纳特:《创造力》,19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浅谈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塑造健全人格

浅谈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塑造健全人格 11111028004003 朱燕 一.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它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二者交互作用,决定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遗传主要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如气质的形成,包括兴奋性强弱、主动或被动、反应速度快慢、活动水平高低、反应强度等。环境因素则决定了人格的后天发展,如自我概念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道德感、人际关系特征、习惯等。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遗传只能为能力提供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例如,人的手指长短是由遗传决定的,手指长为学弹钢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但这不能决定将来就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因为成为钢琴家还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又如,个子矮的人不利于排球场上拦网,但如有较好的弹跳力,又灵活,就能补偿个子矮这一无法改变的先天素质条件而成为出色的拦网手。所以说,先天素质并不等于能力本身。同样的先天素质可能发展多种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质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的反映,人格健全的人,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积极乐观去改善环境,适应快节奏的生活,高效率地学习,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意向一致,行为符合社会群体要求。 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歌德小时候,歌德的父亲就对他进行有计划多方面的教育,经常带他参观城市建筑物,并讲解城市的历史,以培养他对美的欣赏和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梁阳,汪安佑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伽利略、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高尔基、爱迪生、贝多芬、皮埃尔·杜邦、梵·高、瓦特、法拉第、库克、亨利·福特等创新人才的成果与方法、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人格特征、工作经历等情况,分析了影响个体潜在创造力和现实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基本能力倾向、差别能力倾向、经验、专业意识、认知基础、情商、交流等;并结合具体的创新实例得以验证。 关键词:个体创造力;创新;潜在创造力;现实创造力 1. 引言 本文在涉及产生新颖事物的时候,大部分使用的是“创造”,很少使用“创新”。创造力也叫创造性,是指一种提出或产生具有新颖性(即独创性和新异性等)和适切性(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的工作成果的能力[1]。即:创造力首先必须是源自一个或多个个体的合力,其次施力作用的结果能够发挥与众不同的效用。个体与创造力相关,主要体现在解决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问题上,也可以仅仅局限在创新人才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无论哪一种情况,创造的结果都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进而构成个体创造力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本文主要探讨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 2. 分析层次 本文将按照潜在创造力和现实创造力两个层次展开分析。 潜在创造力不仅体现于个体的能力倾向、人格特征,还包括后天的成长因素,比如与同事的交流、组织的能力集合等;它产生于个体机制内,但却是内部与外部、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合力。现实创造力是在潜在创造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研究结论之后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特质。因此,现实创造力更有灵性,其结果可以是新的文学艺术、新的产品实物、新的技巧方法、新的理论研究等。 3.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3.1 潜在创造力 影响潜在创造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能力倾向、专业素质、创造性技巧、人格特征和后天情境。各个因素下面又有几个分支,对于不同研究领域的创新人才,各因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3.1.1 能力倾向 第一,基本能力倾向。是个体基于遗传天赋、培养后可以做出有效行为的反应能力,主要是指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操作力、思维力、质疑力等。 观察力。个体在大脑思维的支配下,对外界做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反映能力。对待同一个事物发生,有的人会从观察中探索未知,而有的人把它看成是一个普通的自然现象,从 -1-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引言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由社会环境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它反映的是个体的独特性,能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其发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差异连续性,另一个是平均水平连续性;差异连续性是指跨时间内个体间相对差异保持不变的程度,而平均水平连续性是指人格跨时间内的改变性程度(马振, 王亚男, 刘嵩晗, 2016)。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表明人格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个体情绪调节、决策、认知、心理健康等方面密切相关。而青少年处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注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尤为重要(谢笑春, 陈武, 雷雳, 2016; 杨丽珠, 马超, 2014)。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人格类型对学业成就有直接的预测效应,也对社会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不良的人格发展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犯罪等内外化问题(贺金波, 祝平平, 聂余峰, 应思远, 2017; 张春妹, 邹泓, 2006)、不良的人际关系和更差的自我认同感(谢笑春等, 2016)。所以全面探讨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这不仅能够探讨遗传、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还为学校和家庭开展人格教育提供实践指导理论,对促进青少年学业成绩、身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有两个主要目的:一则介绍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二是阐述社会文化、家庭、教师同伴等因素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人格的形成以及结构 2.1人格形成的原因 关于人格形成的原因,“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长期争论不休。不同的国内学者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解释,有学者提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实践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动因。他们认为,个体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充当着一种积极主动的重要角色,人格发展历程上实质就是个体借助自身的经验,积极主动地与外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并建构一种协调自身行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的过程,其中价值体系是以智慧、情感道德和意志等三种力量对自身和社会关系的整合,整合的结果最终使得个体心理形成某些内在的行为倾向性,为建构人格主要特质提供内部源泉,同时对人格发展起到评价与导向的作用。这就意味着价值体系的自行建构过程与人格形成发展过程互为影响、互为制约,静态与动态交互的过程。一旦价值体系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就成为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成为制约人格发展方向和健康水平的动力与监控系统(付外仁, 1998; 曾天德,张大, 2005)。因此不同个体经验决定着不同人格适应机制,不同人格适应机制成为人格发展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青年与社会 2014年6月下 第18期总第564期 一、概述 (一)创造力概念 “创造力”一词源于拉丁语,creare,意即个人创造、创建、造就的能力。创造力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思维与行为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基础能力三个组成部分。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其主要部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二)大学生创造力现状 1. 大学生创造意识不强。当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创造力开发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无强烈的创造力开发发展的意识。在大学校园中,一部分大学生将主要精力和课余时间用于参加培训班或实习中,以得到尽可能多的证书和社会经验;还有很多大学生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将时间用于复习课本知识中。更有甚者,荒废宝贵的大学时光,更不可能考虑创造发明的事情。 2.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欠缺。我国大部分的大学生习惯于一种正向的思维模式,他们更多关注的只是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而对于解决问题所应用的方法往往淡化或者漠不关心。对于文化理论知识,大部分的学生长期习惯于对概念的正误进行呆板的记忆,而对事物本身的态度与本质分析显得缺乏灵活性,这使他们的思维固化,抑制了众多创新思想的产生。 3. 大学生创造信心不足。我国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掌上明珠式的环境影响下,他们缺乏自信,甚至逃避群体、否定自我。这使得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并怀疑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些对于大学生想象力的生成而言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其潜在的创造力也就难以激发出来。 二、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培育的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当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的现状,我们以陕西高校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以实现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完整和动态的考察资料。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12年陕西省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441881人。陕西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陕西省大学生是促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以陕西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调查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一)问卷设计和样本选择 在文献研究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从参与活动相关信息、意义、总结等三大类进行设计、编制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大学生就业的认识、创造力的开发培养等相关具体方面。样本调查对象覆盖陕西省50余所高校,共抽样200份,回收197份,其中有效问卷193份,有效回收率98.7%。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专业人数、校源分布等,与学校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各类学生所占数量接近现实比例,取样合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较高。 (二)受调查者对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的认识 1. 从自我评价看创新能力发挥。为了解大学生对自身创造力开发发展的认识程度,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您认为自身的创新能力发挥程度如何”,答案在“充分发挥”、“基本发挥”、“发挥了少部分”、“远没有发挥”四个选项中进行选择,为便于资料结果统计,我们分别赋予其相应分值4、3、2、1。统计结果见表1: 被调查大学生选择的均值为2.36,这表明他们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发挥程度在“发挥了少部分”与“基本发挥”之间。而在对大学生创造力总体的认识方面,有19%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很具有创造力,有58%的受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的创造力,有23%的受调查者认为缺乏创造力。 2. 影响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的因素。从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的相关匹配看其能力发挥。创新能力发挥的前提是个人具有可挖掘的创新素质,而个人创新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因此,个人自身的智力水平、外部的教育环境等也会影响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 a.基本因素。因为调查问卷的答案属于定序变量,为了比较精确的进行分析,特计算出各因素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之间的Kendall’s tua-b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具体结果为: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蒙冰峰1 宋晋玲2 (1.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2.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 要】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创造性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十分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 2014. VOL. 564. NO. 18·49·

浅谈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

浅谈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 姓名: 学号:

目录 摘要 (2) 1、创造性人格对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影响 (3) 2、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 (3) 2.1以社会、教育和环境为主的外在影响因素 (4) 2.2智力、知识、人格及动机等内在影响因素 (5) 3、如何开发自身的创造力潜能 (5) 3.1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5) 3.2锻炼自身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的思维 (6) 3.3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6) 结论 (6) 参考文献 (6)

摘要: 创造力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具备创造力,我们才能体现自我生命价值,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个体的成长状态或情况,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更加少不了创造力的推动。本文根据背景材料对创造性人格对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可能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全面总结了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并对如何开发自身创造力潜能提出了建议,以期能为人们更好的进行创造力培养与挖掘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创造力潜能发挥因素影响

众所周知,创造力最终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进入如此便利发达的社会,很大程度上就是创造力的推动与影响。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创造力是推动发展的最终动力。个体所拥有的创造力有大有小,创造力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它更多的是人们在后天的发展中不断培养成的一种创新实践能力。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创造力潜能,这个潜能可能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被彻底激发出来,也有可能因得不到激发而处于隐藏状态。创造力所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更应该得到重视。 1、创造性人格对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影响 创造力潜能的发挥,必然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但是如果拥有创造性的人格,则对激发个体自身的创造力潜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给定的背景材料中,一个伞兵描述自己第一次跳伞的经历,起跳之前他的内心是极为忐忑不安,甚至是极其恐惧的,但是当他跳下去之后,降落伞撑起来,他发现降落伞可以保护他之后,立刻就不怕了,甚至感到荣耀,感到快乐,不愿意结束这场空中旅程。通过这样的一个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伞兵无疑具有非常积极乐观的心态,他有着超强的创造性人格,所谓创造性人格是指当他真正去做某件事情时,反而能通过给予自己积极的安慰与鼓励,将这件原本害怕的事情做到最好。创造性的人格及时的给予了个体自身所需要的安全感,并因为这种创造性人格使得个体觉得跳伞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并且由此伞兵可能就从此爱上了跳伞,激发出伞兵优秀的跳伞创造力。因此,创造性人格对创造力潜能的发挥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人们创造力的发挥方面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2、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

人格地形成与发展影响因素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 1.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 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看相似性的方向发展。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的人格特征。 (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 经济条件、居住环境、 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的人格特征。放纵型 教养方式,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自私、野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彬彬有礼、善于交往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四)早期童年经验 弗洛伊德认为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有重要影响力。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 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需要强调的是, 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 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 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

影响孩子创造力的3大因素

影响孩子创造力的3大因素 创造力在各种能力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聪明,更希望宝宝能具备非凡的创造力,将来能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创造力是人在生活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影响宝宝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 1、遗传和生理因素。 人的大脑是创造的物质基础,人体生理功能的成熟是创造的生物保证,因而正常的大脑和人体生理功能是创造的前提。 大脑是人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中心,它主持着人体的感觉、运动、思维、情感等各种机能。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既左脑与右脑。当代科学研究发现,左脑与右脑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左脑与人的抽象思维、言语、计算、书写和分析等能力有关,而右脑则与具体思维、空间知觉、直觉、想象以及对复杂事物的理解和整体综合能力联系更为密切。左脑与右脑的和谐与协调作用,有利于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右脑的发展与创造力更是密切相关。 现在许多家长、幼儿园和学校教师大多重视对语言、数学的学习,这种学习虽然必不可少,但它主要锻炼儿童左脑的功能虽然能大大促进右脑的发达。然而仅仅使用左脑不足以应付信息的储备和加工。右脑可以利用综合、直观的能力,把左脑的有限信息巧妙地储存并加以利用,使大脑功能大大地扩展。但是,平常孩子所受的教育活动中右脑很少得到锻炼,因此没能充分发挥作用。要开发儿童的创造力,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儿童右脑功能的锻炼。 2、环境与教育因素。 这主要包括家庭、幼儿园、学校、社会等方面。创造力是在教育训练下发展起来的,而环境教育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高的孩子与创造力低的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是不同的,前者在家中享有更多的独立自由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在父母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创造力和独立性普遍较高,而在专制型、支配型、娇宠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则依赖性强,情绪多变,幼稚而缺乏创新精神。可见,父母本身的修养和孩子的教养方法影响着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父母对孩子的创造力有关键性的影响。孩子的创造力需要从细微处精心诱发。家长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孩子是否能走向创造性发展的方向。一般来说,创造型儿童的家庭都采取民主型的培养方法,对孩子引导而不包办、鼓励而不强制、培养自立而不放任自流。但是,由于家长的职责是要照顾和培养孩子,所以对于孩子创造力问题,容易出现很多不当的态度和作法。 最常见的就是在家长的保护之下孩子失去了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一顶需要耐心和突破常规的工作。它往往在时间上、经济上和心理上都会给家长增加负担,何况现在家长似乎人人都很忙,哪有那么多耐心和时间来对付孩子呢?与其事事都要鼓励孩子自己去体会发现,不如将正确的结果告诉孩子并要求记住来得简便。持这种态度的家长,需要冷静地反思一下,应明确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的。 一般来说,才能出众、事业成功的家长往往在培养孩子方面表现得聪明过度,抑制孩子创造力的发挥。一个优秀运动员未必就是一个好教练,同样,很多才智过人、成功感强烈且非常自信的家长却不能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才能出众的父亲和聪明的好胜的母亲为什么反而培养不出具有创造力的孩子呢? 首先,这类父母对子女的指导往往是命令式的,很专制。父母与子女好像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常用“这样做”、“那不行”的口气教育孩子,只要求子女服从家长,几乎没有对话和商量的余地。久而久之。子女或者放弃自己的判断而对父母百依百顺,或者固执已见与父母作对,父母与子女处于对抗不和的氛围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