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摘要:本文研究中,笔者立足于钢琴艺术鉴赏辨析视角,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作为基本切入点,对不同历史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风格演变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以《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黎明奏鸣曲》、《热情奏鸣曲》、《悲怆奏鸣曲》五首钢琴奏鸣曲作为实证案例,对五首奏鸣曲的和声、调式、织体、旋律、曲式结构展开对比赏析,以期通过深层次解读大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理念,实现系统化的乐理知识学习。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结构;特征;解读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view of Piano art appreciation.C 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creation as the basic st arting point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Beethoven piano sonata in the different hist orical period, style evolution trend. And in order to Do an empirical example by fiv e piano sonata of《The moonlight sonata》、《The storm sonata》、《Sonata for the dawn》、《Sonata enthusiasm》、《Pathetique sonata》and so on ,Compared with the harmony mode, texture, rhythm, melody structure o f the five piano sonata expect to have deep reading O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s tyle ideas, to realization implement systematic music knowledge learning. Key words: Beethoven; Piano sonata; Ar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史上著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及演奏家,具有着极高的国际声望,其音乐风格横跨东西方音乐、表演艺术范畴,具有着鲜明的创新意蕴,被世界文艺界称之为“乐圣”。生于德国波恩的贝多芬,8岁即开始了钢琴表演,直至其57岁离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其中最为世人所推崇的隶属其前期的35首钢琴奏鸣曲与后期创作的9首钢琴编号奏鸣曲。这些音乐作品的传世,历经2个世纪至今依然被广泛的演绎在国际舞台之上,经久不衰。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究竟具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又内蕴着怎样的文艺气息而受到世界知名钢琴人的追捧与喜爱。基于此,也即有了本文研究分析的初衷所在。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重要意义剖析

纵观贝多芬的一生,其创作的大量钢琴音乐作品中,奏鸣曲占据着重要的艺

术地位,虽然相比其交响乐曲稍稍逊色少许。但是35首奏鸣曲作为贝多芬40岁之前人生阶段的艺术成就,相比于其后期的钢琴奏鸣曲来讲,其所产生的音乐史影响意义是无可撼动的,是为贝多芬钢琴艺术的高峰,由此也被称之为音乐史上的《圣经》---“新约全书”。这一称谓并非无所凭仗,其是对贝多芬1792年至1822年三十年时间的钢琴艺术生涯总结,近乎贯穿了贝多芬的大半人生,其内蕴于奏鸣曲中的心血可谓是殆精竭虑,浓缩了其三十余年的情感因子,具有着鲜明的自传性色彩。在作品中,贝多芬试图以虚幻的音符向人们钩织出一幅生动细致、严谨而宏伟的音乐形象。其个人对社会的感知也尽数的体现在了奏鸣曲中,以痛苦、欢乐、斗争、胜利的格调诠释了自身的英雄主义性格及思维逻辑。在奏鸣曲的形式方面,贝多芬崇尚交响曲中难以管窥的自由、深刻、细腻多元,深度体现出了自身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及民主精神,表达了其反对暴力及封建社会的意志力及勇气,通过不凡的想象创造赋予了钢琴演奏的表现力与技巧美感,以超前的意识,钩织了音乐艺术史上不凡的一笔,是人类音乐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下文阐述中,笔者试图从贝多芬奏鸣曲的创作时代作为起始,就其奏鸣曲的艺术风格特征展开循序论述。

二、不同创作时期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研究

2.1 贝多芬古典风格奏鸣曲创作时期艺术特征

此时期的贝多芬,共创作了第一奏鸣曲到第十奏鸣曲十部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隶属其十八世纪末所创作的《悲怆奏鸣曲》。该时期的贝多芬奏鸣曲深度延续了莫扎特的哲理、个性化特征,同时继承了海顿的质朴特性。比如其在第二奏鸣曲中的华丽风格即是对莫扎特风格的良性延续升华,第一钢琴奏鸣曲中的慢板乐章所营造的抒情氛围即是良好的古典主义风格彰显。自《悲怆奏鸣曲》开始,贝多芬开始强调音乐的并置主题性,从音区及力度方面逐渐强调大幅度的对比,整体呈现出画面性塑造发展的特色,对于各个乐段与乐章之间强调了材料的呼应,充分挖掘了钢琴音色、歌唱性等方面的情感深度,在表现强度上一度赶超前人。再者在第三奏鸣曲之后,贝多芬即开始转变了莫扎特所采取的三乐章结构,进一步将奏鸣曲套曲结构扩展成为了四个乐章结构,强化了作品的对比性与容量特征,使得其奏鸣曲更具活泼动力特性,强化了乐章表现力度。

2.2 创新探索时期的贝多芬奏鸣曲创作艺术特征

在创新探索时期的贝多芬,奏鸣曲创作总量较上一时期更加多产,共创作了11至27奏鸣曲17首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其19世纪初期所创作的《月光》、《暴风雨》、《黎明》《热情》几首作品,在该阶段的贝多芬主要将奏鸣曲创作的方向集中在了奏鸣曲表现力及套曲结构表现方面,达到了多元的创新发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将葬礼进行曲进行引入到奏鸣曲中,如其创作的十二奏鸣曲中,乐曲第三乐章中即涉及到了葬礼题材的诠释,此类题材是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背景下,群众自发送葬英雄人物的场面表达与折射,衬托了贝多芬本人对于英雄的崇拜与惋惜,具有着深度的历史时代层次,而其这一表现也是钢琴音乐史上的首创。

其次是贝多芬所创作的幻想式的奏鸣曲,在此不得不提的是贝多芬最具盛名的《月光奏鸣曲》,贝多芬对于此首奏鸣曲最为推崇,并为曲子题上了“幻想式奏鸣曲”的命题。《月光奏鸣曲》起始部分体现出发人深省的内敛、恬静感,也为后续乐章的情感澎湃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强化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及情绪感染力度。

第三点体现则是其在奏鸣曲曲式结构方面展开的深度创新,以近乎饱和的态势完善了奏鸣曲的结构形式。一者是采取对展开部与尾声部有机拓展,促使展开部变为整个乐章中矛盾冲突表现最尖锐的部分,使中间部位具备较强的戏剧性,最后将尾声部延长使之成为第二展开部。这一表现形式在《月光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以及《热情》与《黎明》首乐章中均有明显体现。二者是采取将部分套曲乐章借以奏鸣曲式表现,以具有强逻辑特性和哲理意蕴的奏鸣曲式贯穿在曲子的各乐章内,如十七奏鸣曲、二十四奏鸣曲的各乐章即是鲜明例证。同时突破规整格式结构也是贝多芬采取的创新形式之一,其在《暴风雨奏鸣曲》中对首乐章的第二句达到了14小节的扩充,令人惊诧。同时其还依据各奏鸣曲的主旨内涵表现需要,进行对第一乐章必定位奏鸣曲式的规范进行了打破,如其在《第十二奏鸣曲》中即将第一乐章进行更改为了奏鸣曲式结构,同前人模式予以了有效的区分。

第四点创新则是其创作中广泛运用到的标题性创作原则,《悲怆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田园奏鸣曲》、《热情奏鸣曲》等均是该时期贝多芬所自

主添加的标题性曲名。其在1810年时期所创作的《二十六奏鸣曲》,其不仅将奏鸣曲命名为了《告别》,同时还对奏鸣曲的三个乐章分别命名为了《告别》、《留守》与《归来》,旨在通过标题性命名,向听众传递出一种思想方面的联想,缩短曲目同听众理解层面的距离,体现出其创作的民主大众化。

2.3 贝多芬奏鸣曲理性创作时期的艺术特征

理性创作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相比前两个时期均少,仅有为数不多的五首作品,这五首钢琴奏鸣曲作品也宣告了其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历程,开始转向了交响乐曲的创作。但是该时期的这五首作品,每一曲均为精品,其中最为精彩和具有代表性的隶属于其《锤子键琴奏鸣曲》。这一作品的产生背景是在欧洲社会黑暗时期,民众生活遭到君主残忍破坏,封建主义复苏,导致民不聊生,作为资产主义阶级民主理念奉行者的贝多芬,在此历史环境下,产生了极度的愤慨,尤其是在此时期其还承受着耳聋的病困及生活的压力。历史没有打到这位钢铁意志的音乐家,在短暂的沉闷之后,其抱着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创作了此作品,在此之后又陆续创作了其后四首作品。而作为最后的五首奏鸣曲,这几首作品深度体现了贝多芬晚期创作的理性思维,开始向着技术深晦、情感复杂、结构庞大的艺术风格展开过渡。

首要表现为在乐章的数目方面更加趋于自由的态势,五首奏鸣曲中有二乐章、也有三乐章和四乐章。其创作的构思理念上依然已经对传统的创作理念予以了超脱。而进一步的转化为了以自我的情感表达为主导使命,以钢琴奏鸣曲作为载体形式,使音乐形态完全服从自我情感目的,任何形势与规程均不能够对自我情感予以束缚,这一点对于其再之后的钢琴交响曲创作影响也极为深刻。

其次表现在贝多芬在作品中更加重视复调对位原则的运用,其这一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刻的就自我细腻多元的复杂情感予以表现,是其对巴赫键盘音乐创作经验的有机整合结果。比如在《锤子键琴奏鸣曲》的末尾章节,其利用三重赋格曲形式的复调对位题材进行了构成。而在第三十一奏鸣曲的某段章节其又通过回旋式的自由框架,进行穿插三声部的大赋格曲进行了乐章构成表现。其次贝多芬在该时期还广泛的借鉴了歌剧调性进行钢琴写作,意图通过声乐因素进行音乐元素扩充,表达内心的沉重最终会成为过去,因此在此阶段创作的奏鸣曲章末,均会以喜庆雄壮的音乐结束全曲。

再者贝多芬此阶段的奏鸣曲艺术特征表现为:“故意采取模糊的手段进行乐章及乐段之间界限的消弱”。通过对多元音乐素材的衔接、融合、穿插、交织,达到对乐章速率的频繁变换,使得各个乐章之间的联系衔接更为密切。比如在第二十八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中即出现了第一乐章的主体旋律,达到了乐章的瞬间回顾切换,营造了一种梦幻层次。

总而言之此时期贝多芬变奏起更趋向于深省、沉重、真诚的内心表现,所倾注的情感色彩及主观思想更多,以期通过音乐对自身所经历的苦难及自身对苦难展开斗争的决心作出综合表现,体现自己坚定的立场和意志力。在本阶段创作中,贝多芬以往阶段奏鸣曲所强调的英雄性被抒情性所替代,标题性也被抽象复杂化的表现而替代。

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具体曲目艺术特征分析

为进一步保证研究的深入性,在上述贝多芬不同创作阶段奏鸣曲艺术特征概述的基础上,本人着重选择其创作第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作品为例展开分析。依次为《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黎明奏鸣曲》、《热情奏鸣曲》、《悲怆奏鸣曲》五首作品。

3.1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和声及调式分析

此五首钢琴奏鸣曲和声材料层面,贝多芬系统运用了大量三度与非三度叠置结合的音程,其中非三度叠置运用占据多数,作品中更多充斥着二、四、五、度音程及附加音和弦。在组区内的八首小品调式层面运用十分多元,存在着从始而终的单一调性,譬如《热情奏鸣曲》与《黎明奏鸣曲》也存在着调式转换,《热情奏鸣曲》第一章节以bG宫系统调域,但在中段中进行了一个6小节远关系调A宫系统的插入,在尾声部分又一调回归至bG宫系统。《悲怆奏鸣曲》乐曲中的开始部分为D羽调式,在乐曲的中段区域对比段进一步转化为了A羽调式。同时在组曲内还存在着游离调式和多调性处理的方式,如《月光奏鸣曲》和《暴风雨奏鸣曲》两首奏鸣曲。

3.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织体与旋律分析

贝多芬此五首奏鸣曲中,存在着极为浓郁的民族音调美学特征,其旋律钩织于西方民乐基础上,动听异常,并直观自然的反映出西方国家的人文浪漫气息。

在五奏鸣曲内的《黎明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悲怆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四个奏鸣曲,是贝多芬根据自己所熟知的德意志民乐素材进行组织而成,其中《悲怆奏鸣曲》所采取的是键盘音乐调性,旋律特征是欧美流行的五句格式特征,在创作中打破了传统的钢琴曲调,进一步对多类元素进行了整合吸收,达到了多元化表现。在织体层面存在着多元特点,每一奏鸣曲均具有着各自特色,《黎明奏鸣曲》与《热情奏鸣曲》整体创作织体明快,《暴风雨奏鸣曲》则以复调的技巧,在乐曲中段部分织体简繁各具,疏密层次有度,形成了复调乐曲独具一格的美学情趣,促使了作品民族旋法的鲜明特性。而《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两乐章则采取了多声部和声结合的手法创作,贝多芬在此两乐章内更加关注的是声音张力与音响效果。

3.3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层次分析

在乐曲的结构表现上,贝多芬进行了细致的探索,在认真汲取前人曲式的结构论点之上,同自身创作做出了糅合。每一奏鸣曲整体结构均尤为简练,呈现出的曲式结构极为多元,以再现单三曲式最多。譬如在《暴风雨奏鸣曲》和《悲怆奏鸣曲》及《月光奏鸣曲》、《热情奏鸣曲》四首组曲之内,以《热情奏鸣曲》创作方面最为明快,乐曲的中段调性同前后的调性构成相对比,音乐全区整体呈现出了高度的统一特征。而《悲怆奏鸣曲》与《月光奏鸣曲》两曲创作的过程中,则糅合了歌剧与交响乐的特性,前后两段与中段在速率、调性及音形上,均予以了较为强烈的对比。而《暴风雨奏鸣曲》中,所采取的曲式结构是为复乐段结构,段落速度依次为慢、快、慢的格式,体现出传统钢琴乐曲开合结构特征,在引子环节与尾部环节贝多芬采取了散板创作的形式。由1-2小节伴奏音型的引子开始,在演奏中通过左右弹奏的方式予以展开,系数将节奏律动感演分为强弱两个类别,在弱拍区域采取不规则连跳形式,更趋生动多元,在强拍区域未施以过重乐感,对音乐流动性产生不必要影响。再者在钢琴曲的音乐层次处理上,施以了清晰连续的音乐线条处理,使得线条之上飘动有轻快明朗的音调。

结语:

通过上文中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贝多芬本人在其音乐创作中极为关注对作品节奏的把握,以图通过节奏,将潜藏于地域性、民族性素材内的各类优势资源作出整合,达到系统化的呈现,促使自身作品的多

元集萃,这一点在其三个不同奏鸣曲创作阶段均有体现,此特征同其自身在创作中对民族地域性元素的深入把握以及其自身对创作的深度思考,具有着极大的关联。但无论怎样综合来讲,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领域的创作艺术是空前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高度,值得我们深入系统的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 赵彩娟.贝多芬早期钢琴变奏曲——以作品65,70,73为例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 张景易.贝多芬《G大调钢琴变奏曲》(WoO 70)曲式分析[J].音乐大观 ,2013,(9):188-188.

[3] 赵彩娟.浅谈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J].现代交际,2011,(2):59-59.

[4] 井源源.贝多芬钢琴变奏曲浅析--以c小调32首钢琴变奏曲(WoO80)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0.

[5] 朱迪.变奏曲的艺术(三)——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传统与创新[J].钢琴艺术,2010,(12):43-45.

[6] 赖朝师.贝多芬22首钢琴变奏曲主题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3):111-114.

贝多芬中_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_赵桂珍

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10年03期 48 贝多芬中、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 成熟时期作品 1799年《悲怆奏鸣曲》的问世,即标志着贝多芬传统创作形式的终结和充满个性的崭新创作时期的到来——成熟时期的创作。在此后的十四年里,生活的磨砺、思想的成熟、创作技巧的日趋完善,使他步入了一个创作的丰收期。非常著名的一系列奏鸣曲都在这一时期完成。共计13首。其中《热情》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也是钢琴文献中的经典巨著。  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OP26。作于1801年,出版于1802年。题献给李奇诺夫斯基亲王,四个乐章。属于中期的入门之作,无一乐章属于奏鸣曲形式。他在奏鸣曲中使用变奏曲和进行曲这还是第一回,他放弃了曲式第一的观念,在音乐中大胆融入崭新的内容和生命,形成了贝多芬式的抒情、热情和戏剧性特征。 OP27-1、2奏鸣曲均作于1801年,出版于次年,三个乐章。第一首题献给里奇斯顿公主,第二首献给他的恋人朱丽叶塔。 bE大调第十三奏鸣曲:OP27-1。幻想曲似的奏鸣曲,是敲开中期创作新世界的重要作品。逐渐摆脱了古典形式,成长为真正的、新型的、戏剧性的奏鸣曲。反映了贝多芬在奏鸣曲形式完整性方面的探索。各乐章之间没有划上结束线,意在使整首作品一气呵成地演奏,各乐章由同一脉动统一起来,所有感情都向末乐章逼近,最后汇成一副宏伟的图画。充分表现出大胆的幻想和独到的音乐性密度手法。 #C小调第十四奏鸣曲:OP27-2。“月光”,是贝多芬最具独创性、最感人的作品之一。乐章内的安排打破了传统,改为慢—快—快,一改往日陈规,将重心放在了末乐章上,非常成功。作品的创作正处于不堪耳疾之苦的时期,曲中渗透了贝多芬激动不安的感情。“月光”为后人所题,与作品的整体情绪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演奏时切不可简单地顾名思义。第一乐章幻想、温顺的爱情,有时 有充满阴森的预感。第二乐章略为宁静的心情,希望有所复苏。第三乐章绝望、嫉妒在呼号,以刺杀甚至死亡结束全曲。 D大调第十五奏鸣曲:OP28。“田园”,作于1801年。呈献给维也纳犹太族著名的启蒙作家宗南费尔斯男爵。再次回到古典奏鸣曲的四个乐章。这一时期贝多芬为了医治耳病住到了海利根斯塔特小镇,常常体味着大自然的宁静和安祥。虽然标题不是亲题,但与内容倒也吻合。如歌的第一乐章,优雅的第二乐章和田园牧歌般的末乐章都有流淌出情绪平稳、温和、平实、明朗闲适之感。“月光”和“田园”也反映了贝多芬感情上的极端表现,即在极其强烈的心潮起伏后,急切地需要得到心灵的喘息。 OP31-1、2、3奏鸣曲均作于1802年。无题赠。G大调十六奏鸣曲:OP31-1。他在写下海利根遗嘱前后,低沉悲切的感情在此曲中有所流露。一般来说对这首作品的评价并不高。主要原因是认为缺乏应有的独创性。但三个乐章之间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与沙龙、乡村与城市因素的结合仍然十分动人。 d小调第十七奏鸣曲:OP31-2。“暴风雨”,当他的学生辛德勒询问这首作品的内容时,贝多芬说: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去吧,后来由此而得名。全曲充满着奇异、灰暗的紧迫感,乐思也相当大胆。三个乐章都以奏鸣曲式写成,琶音的基础形态贯穿各乐章,成为本曲最突出的特点。这首作品在构思上是美学和伦理学的胜利。对大自然的力度、壮观和威严暴风雨的表现,正合贝多芬的气质和个性。 bE大调第十八奏鸣曲:OP31-3。与前一首形成了对比。全曲构思新颖,乐思自由,洋溢着明朗、乐观、活泼、光辉的青春微笑和生命活力。散发出道道灿烂的光芒,重又回到四个乐章,但没有慢乐章。这首作品告诉我们:虽然面对严峻的考验,但他准备以开朗、勇敢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文\赵桂珍 摘 要:这篇文章和“早期作品介绍”相结合构成了《32首钢琴奏鸣曲》的 全部。中期创作是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丰收期,许多著名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一时期,如:“月光”、“热情”等。晚期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创作更具深刻性、哲理性,并向着浪漫风格走去。其中,以“槌子钢琴奏鸣曲”为典型代表。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 奏鸣曲 中期作品 晚期作品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90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90分析 提纲: 一、序言 1、贝多芬简介 2、选题目的 二、音乐分析 1、第一乐章的分析:奏鸣曲式 A、结构分析:画出结构图 材料分析:列出主题,附上谱例,然后说明特点并总结主题之间的联系 B、第二乐章的分析:回旋奏鸣曲式 结构分析:画出结构图 材料分析:列出主题,附上谱例,说明其特点,总结主题之间的联系 三、总结 在贝多芬创作的中后期,说明他对奏鸣曲式的发展 一、序言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他在西方音乐史的画卷中独领风骚,由海顿、莫扎特创立并发展起来的维也纳古典音乐形式与风格,在贝多芬受理被极大地扩充和发展。它将18世纪与19世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连接起来,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汇于自己的音乐艺术之中,贝多芬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为表达情感而不拘规范的气魄永远同在。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贯穿他一生,他的三十二套钢其奏鸣曲中有六套为两个乐章的组合,其中第二乐章采用回旋奏鸣曲式的仅此一首。在这首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中,贝多芬追求一种恬淡、超脱、幽深宁静的意境。主部和副部都是抒情、柔和、歌唱性的主题,两主题的对不倒很微弱的程度,甚至连他们的节奏和织体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二、音乐作品分析 1、作品90第一乐章的分析:奏鸣曲式 A、材料分析 (一)、呈示部(1-81) (1)、主部(1-24)主题是由各八小节的综合乐段组成。第一部分是乐段,其终止式是G 大调的完全终止,b小调的完全终止。 谱例一: 主题第一部分: 主题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乐句,停在b小调的半终止上。

主题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是乐段,其终止是e小调的阻碍终止,完全终止。 e小调:t6 sⅱDD D7 tsⅵ t6 sⅱ DD D7 t (2)、连接部(25-54)采用新材料,先在主调停留几小节,而后转到C大调,最后将a小调的拿波里六和弦经过同音异名的转换转到b小调。 谱例二: a小调:N6b小调:DⅦ7 D t t6 (3)、副部(55-67)主题是对主部主题第二部分的变奏的重复乐句,其终止式是b小调的完全终止。 谱例三: b:t D t D t D t D s D Dⅶ7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浅析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浅析 作者:杨文兴 作者单位:承德民族师专,音乐系,河北,承德,067000 刊名: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E TEACHERS'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年,卷(期):2004,24(3) 被引用次数:2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鲁姝瑾内在结构的辩证法与外在形态的均衡性——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形式-剑南文学2009,""(12) 奏鸣曲在经过海顿、莫扎特的锤炼下,已渐趋成熟,贝多芬更是将这一音乐形式发扬光大.钢琴奏鸣曲,伴随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生,并将走向极致的古典主义引向了浪漫主义.研究其钢琴奏鸣曲作品对于了解音乐家及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其32首钢琴奏鸣曲为样本,结合音乐家的生活经历及部分书信集、语术等,使用全视角、多维度、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分析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结构"与"形态". 2.期刊论文阎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处理特征-乐府新声2009,""(2) 力度是音乐的重要表现要素之一,在形成作品逻辑结构、表达作曲家情感起伏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贝多芬的钢琴音乐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力度表现范围,而且赋予力度对比以前所未有的内涵,使力度处理在贝多芬音乐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拥有和曲式、和声、节奏、旋律、调性等因素同等重要的表现力.笔者结合多年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体验,将诸多对贝多芬音乐的感性认识融入音乐学的理性分析之中,力图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处理,作出较为系统、深入的论证. 3.期刊论文张驰.Zhang Chi贝多芬1800年前创作的三首c小调钢琴作品-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26(3) c小调在作品中的运用可以说贯穿了贝多芬的整个创作生涯.而从1795年开始,连续五年创作了六部c小调作品,其中三部钢琴作品对贝多芬当时生活状态的反映、日后c小调作品的影响都甚为重要,这就是.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它们既是贝多芬创作生涯的开端,也是贝多芬创作风格形成的基石. 4.期刊论文吴然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三个风格阶段-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 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生涯中,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把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分为三个阶段,只有了解每个阶段的创作风格及其特点,才能更好的诠释这部作品. 5.学位论文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2005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他把钢琴奏鸣曲这一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提高了钢琴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力,它对于钢琴艺术的重要性被喻为“新约圣经”,是每位学琴者的必修课程,也是钢琴家的必演曲目。 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诸多演奏家特别是笔者演奏过其中的23首的实践,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所作的专题研究。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概况。(一)以贝多芬的创作背景为出发点,阐明了贝多芬人生观的确立,对其音乐创作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贝多芬通过自个人艰苦奋斗实现美好理想的音乐理念,是他钢琴奏鸣曲中独特艺术个性形成的思想基础。(二)阐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分期 ,纵观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全部过程。第二部分系统地论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一)从他对钢琴奏鸣套曲的结构上发展与创新来论述了他奏鸣曲的结构特点。(二)从调性方面论述了贝多芬奏鸣曲调性运用的创新手法。(三)从旋律结构方面来挖掘贝多芬奏鸣曲的个性特征。(四)详细的论述了贝多芬奏鸣曲各种其它具有独创性的作曲及演奏手法(使用冗长的颤音、变奏曲式的应用、赋格曲式的采用、连奏用法的使用等)。第三部分论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一)从音乐语言的结构与陈述方式来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二)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速度和节奏上论述怎样演奏其作品。(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个性化的强弱及力度变化分析。(四)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旋律处理、踏板的运用来考察其具体的演奏方法。(五)通过乐谱版本的比较和不同演奏家的演奏表现,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表现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对比和鉴别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确定自己的演奏风格。 6.期刊论文张宇继承与创新——回旋原则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中的应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奏鸣套曲终曲乐章承担总结概括作用使其内容相对丰富,常常形成套曲主要描述对象与次要描述对象构成对比.回旋原则兼具多次突出中心材料并与次要对象构成对比的特点,故常被应用于奏鸣套曲的末乐章.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有16首作品的末乐章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具体表现为回旋曲式和奏鸣回旋曲式.本文通过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中对回旋原则的应用,探寻贝多芬在这一类型曲式上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7.期刊论文孟雪.周嘉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探讨其风格的转变-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3)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以32首钢琴奏鸣曲最为经典.通过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套曲结构和曲式结构的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出贝多芬的艺术风格,以及整个西方钢琴音乐风格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 8.期刊论文梁婷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三个时期的风格比较-科教文汇2009,""(17) 在贝多芬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中,他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他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代表作品的风格做了详细地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9.期刊论文武晓亮论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自由美"-齐鲁艺苑2007,""(2) 贝多芬晚年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在其全部钢琴奏鸣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些作品创作于19世纪欧洲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其形式和内容较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创作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内省和"自由"的特点.探讨贝多芬晚期奏鸣曲创作所蕴含和体现的"自由美",对于其晚期创作特征的界定以及钢琴演奏与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0.学位论文张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研究2007 贝多芬所有创作体裁中,钢琴音乐所占的地位仅次于他的交响曲,钢琴奏鸣曲是他所有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类作品,并始终处于贝多芬创作活动的中心,贯穿了他交响乐创作的一切原则与思想。全面到地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并非易事,而终曲乐章作为整个套曲的末乐章,给套曲提供一个整体的结论,给听众以完整的感觉,同时,在音乐内容的表现上具有相当规模和总结概括作用,使整个套曲获得应有的结束感。由于处在整个套曲的结束处,所以末乐章无论在曲式上,还是在音乐内容及其它表现手段上都显得较为复杂。综上,笔者选择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终曲乐章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从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末乐章中主题旋律特征、和声技法、调性布局特征及具有典型意义的曲式进行研究,采用归纳、分析、综合及抽象和具体的思辨法,对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的末乐章进行的音乐本体分析。 重复音的使用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术乐章旋律特征的一个重要构成。不仅体现在主题旋律上,还体现在旋律的其他表现手段上——织体,其中以主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特色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特色 姓名:李朔 学号:201405015130 专业:音乐学

摘要:黄自(1904—1938)是我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作曲家、音乐家。他短暂的一生为我国早期音乐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后人留下了, 大量的宝贵音乐作品和艺术创作理念。他创作了各种题材样式的音乐作品,这些艺术歌曲无论从内容、题材和风格方面都独具艺术魅力,堪称艺术歌曲的典范,他的作品根植于民族音乐,文章通过对黄自创作歌曲的梳理,总结出黄自艺术歌曲具有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的特点。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

一、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具有时代性 黄自先生早年在国外留学。学习西洋的作曲技法、音乐理论和专业技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结合当时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想法,他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大胆创新,在中国民族语言音调同歌曲音调结合的基础上,取西洋音乐创作技法的精华部分,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的素材,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形式,即中国的艺术歌曲。自从“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中国国内的形式更加动荡不安,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黄自先生先后创作了《睡狮》、《乡曲》、《抗敌歌》、《热血歌》、《九一八》、《旗正飘飘》等多首歌曲。其中《抗敌歌》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首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歌曲,歌曲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沉热烈的爱国激情,至今是音乐会合唱的保留曲目受当时文艺思潮的影响,黄自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一部分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爱情的憧憬向往,因此创作上也倾向于浪漫主义色彩,借景抒情、借物咏志的成分较多,听起来简单易懂。琅琅上口,成为“五四”以后歌曲创作的主流。“五四”新文化运动也赋予黄自的艺术歌曲鲜明的时代烙印,使黄自的艺术歌曲创作具有了较高的时代性。 二、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具有民族性 黄自的音乐创作风格大多都比较严谨、精致、典雅,独到之处在于构思细腻和乐曲结构的简洁、严整他的大量声乐作品主要运用了民族调式以民族语言为基调,将中国传统的五声性调式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也是中国新时期艺术歌曲旋律曲调民族化尝试的一种创举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黄自创作的高峰期,即冲突又融合的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共存着。黄自大胆将西方作曲技法和和声技法应用于中国民族音乐创作中,既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要求,也使所创作出的艺术歌曲具有新鲜的气息。中国的传统音乐素来注重旋律的横向线条。多以五声调式和以民族五声为骨干音的七声调式为主。以此方法体现民族化特征如《花非花》是根据唐白居易的诗创作的。在创作中,低声部重复着旋律音,强调民族调式的旋律,使乐曲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和特征。对语言文字的四声和节奏的和谐做到完美统一,把一种朦胧、难觅踪迹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和声层面,在五声调式和弦的运用基础上,对三和弦结构进行和声色彩性的突破,将歌曲意境上的朦胧气氛进一步得到完美的体现黄自先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采用西方音乐体裁创作的这部多乐章的合唱套曲,描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故事他将唐诗宋词中的韵律美与音乐完美结合起来,把民族五声音阶运用的淋漓尽致。又体现出古朴高雅的的艺术特点。 三、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黄子先生的作品非常注重歌曲的艺术性处理。如《玫瑰三愿》,创作于1932年,歌词选用词人龙七的新词“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干下。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 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教我留住芳华”旋律动听委婉。词曲结合严谨,情景交融采用钢琴伴奏与小提琴协奏相结合的形式小提琴宛如一位温柔、含蓄的女声,如泣如诉,而钢琴则浑厚有力,与声乐、小提琴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又如《踏雪寻梅》:“学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好花采得瓶供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这首歌曲经常被各种音乐教用,它曲调悠扬,轻松愉悦,深受学生们的喜欢。歌曲最有特色的是伴奏部分每小节各拍的后半拍,使用装饰音,模仿驴铃清脆的声音效果,增强了歌曲欢快跳跃的特点。天寒地冻,百花凋零冰天雪地里唯有那梅花傲雪怒放,幽香袭人。踏着皑皑白雪,闻着幽幽花香,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听,远处传来了一阵铃铛声,踏着雪骑着毛驴.悠然自得赏着梅花,那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呀!这种美好生动的画面与富有情趣的想象无不向我们展示着高雅的艺术。 综上所述,在黄自的艺术歌曲中,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艺术性皆有体现,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素与西洋音乐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融合的自然、完美,不

贝多芬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文字来自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作者:郑兴三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2/2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题(f) (9—16)连接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热情“)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热情”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作于1804——1806年,有一种反侵略战争的爱国热情在里面,被人称为“热情”。作品第一乐章调性为f小调。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f小调 1、呈示部(1—65)。 (1)主部(1—16):为四乐句的开放性乐段。开头呈现动机a,f小调一级的分解三和弦,用很p的力度展现曲折的旋律线条,为以后主题的发展奠定基础。在第8小节出现主题的第二个动机,颤音增加了动机b的游移性。5到8小节运用了那波里和弦的模进。第10小节出现了类似于命运动机的动机c,在一问一答的模式下到14—16小节爆发出来。整个主部由这三个动机发展而成。 (2)连接部(17—24、25—34)。17—24是个转调乐句,由f小调转入降A调,停在降A调属的半终止上。由弱突强的爆发,运用了动机a。动机a的爆发在动机b出现后沉寂下去,强弱力度的对比,象征音乐会不稳定的发展下去。25—34为副部的到来做准备,降E音作持续低音,并采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型,表现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 (3)副部:乐段(35—39、40—50)。副部主题在降A大调上,节奏为主部的动机a的附点节奏,动机的方向不同,有一种严肃,崇高的情绪。42小节出现了动机d,八度音型的向下跳进。43小节出现降a小调。44小节出现了动机b的颤音,升高后按降a小调的音阶下行,走入了低音区。 (4)结束部:乐段(51—54、55—65)。是第三次爆发,左手出现了动机c,第61小节收缩了,结束在降a小调上,旋律趋于平淡,但并不意味着结束,为新的发展奠定基础,直接进入展开部。 2、展开部(66—135)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66—78)是一个转调乐句,是整个展开部的序奏。从降a小调转到E 大调,然后用动机a和动机b发展下去,仿佛是一直在徘徊,最后停在了E调的属音和弦半终止上。第二部分(79—109)内部可以再分为两个段落。段落一(79—93)为第四次爆发,展开动机a。调性布局是E—e—降A,最后停在降D大调的属和声上。段落二(94—109)为降D大调出现的副部做准备,类似连接部。第三部分(110—122)副部的展开分三句(110—113,114—117,118—122)。调性由降D大调—降b小调—降G大调—b小调—G大调—C大调。120—122小节是动机d的展开,音区在升高,力度在加强,旋律也越来越明亮。 第四部分(123—135)这是整首曲子的第一个高潮。123—129是同一个减七和弦。贝多芬用节奏在保持高潮,在130小节出现了“命运动机”,以ff的力度展现出来,在高、低音区中交替出现,仿佛是胜利在呼喊。命运动机在134小节落在了c音上,力度转为p,是在为再现部做准备。 3、再现部(136—204)。

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word精品

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晚期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 全曲在宁静中透露这一 种不安的因素,这是贝多芬晚年哲理美学原则的完美体现。 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写成,并加上一个长大的序奏和一个尾 声: | -------- Exp ------- 1 I ----- D.G ----- I ----------- Rep ---------- 1 -------- (D.G.RepII ) In t — MT — Re — ST — Cl.T — I — II — III — MT'-Re'-ST'-CI.T ' Coda 1 20 36 50 66 70 72 87 92 100 116 143 147 序奏(1 —19) 这个长大的序奏是整个乐章的核心,它在材料、性格、矛盾冲突和调性等方 面都预示了全曲的基本发展方向,并且渗透到奏鸣曲式本体的各部分当中。 序奏 是一个并行对比的三句式乐段。第一句 1— 4小节是2+2的2个乐句变调模进, 由c 小调转到f 小调,这里出现了全曲最重要的 3个动机a 、b 和c 。a 动机是附 a b 点节奏;b 动机是颤音的回音音型;c 动机八度齐奏的刚毅性格与主部主题十分 相似。第二句 5—11小节是以a 材料为主的乐句,它从降 D 大调开始,第9小 节转回主调c 小调,在属和弦结束。第3句11—19是一个对比乐句,它的力度 变轻,节奏突然松弛,这与副部主题宽广的性格较为相似。这里第 1句与第3 句的对比正好预示了全曲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主要矛盾, 而第2句就好似一个 连接。序奏的调性为c — f —降D —c ,这也预示全曲的调关系是以四、五度转调 和二度转调为主的。第17小节速度变为快板,以b 动机将乐曲引入呈示部。 二二呈示部(19—69) 1主部(19— 35)第19到20小节是主部主题出现前的一次动力型准备,

舒曼艺术歌曲的特点及演唱处理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6年增刊 HuANGzHONG(JoumaIofwuhRncoI雠rv毗oryofM璐lc,chI呻) 赵茜 文章编号:1003-772l(2006)增刊一0128_03舒曼艺术歌曲的特点及演唱处理 摘要:舒曼是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艺术歌曲。以选词严格、词曲完美结合、钢琴伴奏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声色彩丰富且有丰富的表现力而著称。本文着重对舒曼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演唱方面的处理。 关键词:舒曼;艺术歌曲;演唱 中田分类号:J652.5 “艺术歌曲”是德文LiedKunstlied或英文artsong的中译,是19世纪在奥地利和德国兴起的一种新的声乐体裁,其特点是:采用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的抒情诗歌作为歌词;多用钢琴伴奏;演唱风格含蓄i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歌曲之王”舒伯特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使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达到了全盛时期。继他之后,德奥艺术歌曲发展领域中的又一杰出人物是舒曼(Robertschumann1踟旧一1856)。 舒曼创作的艺术歌曲,具有19世纪30一50年代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一生共创作有259首歌曲。舒曼艺术歌曲以选词严格、钢琴伴奏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声色彩丰富且有引人人胜的表现力而著称。著名的广为流传的有:《你好象一朵鲜花》、《核桃树》、《莲花》、《月夜》、《奉献》、《两个近卫兵》等。他选用海涅的诗集《抒情插曲》中的十六首诗所谱写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以及根据夏米索的八首诗所谱写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等,都是德奥艺术歌曲园地里重要而丰硕的成果。 完美结合的词曲 作为德国浪漫时期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舒曼被誉为是“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发挥到极致”的音乐诗人。他的音乐创作活动深受19世纪文学诗歌的 文献标识码:A 影响,尤其崇拜作家霍夫曼(E.T.Hoffmann)与保罗(Paulus),两人均为19世纪前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赋予幻想的文学诗歌作品,对舒曼一生的艺术气质影响最大。 舒曼的艺术歌曲,充分的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他精心的选择诗作,并且在深刻的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用凝练而准确的手法将不同的歌曲意境塑造出来。在选词方面,舒曼的眼界广阔,但要求很严格。他所选的歌词的作者有:海涅、歌德、拜伦、席勒、莎士比亚、夏米索、艾兴多夫、朋斯等。所选的歌词都是他认为最有价值的、最富于诗意的作品。在艺术歌曲的电!}作中,舒曼善于从诗中捕捉音乐的灵感,并且运用音乐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进行精心的刻画,使诗成为“音乐的诗”,使乐成为“诗化的乐[I]I,。 舒曼还发展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的传统优势,更侧重于情感与心理状态的表现,使歌曲的表现手法更加细致、更加灵活。他不只要求表现诗歌中的总体的情绪,而且要求表达心理变化的细节。舒曼为了确切而细致地传达歌词中所写的心理状态,常在音乐中直接体现诗句的语调。因而,他在旋律中间加入了朗诵的因素,创造出一种朗诵性的旋律。例如。“我曾在梦中哭泣”(《诗人之恋》第13首)、歌曲《两个禁卫兵》中的对话部分和“现在你使我初次感到痛苦无边际”(《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第8首)等等。 作者简介:越茜(1982~),女,武蛙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04衄研究生(武汉430060)收稿日期:2006一04—10 万方数据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

第一钢琴奏鸣曲 (献给约瑟夫.海顿) f小调 Op.2 No.1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 2/2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题 (f) (9—16)连接 (16—20)动机重复 (21—41)副主题 (bA)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文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正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一,早期(1792—1800年) 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同时,贝多芬又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在早期奏鸣曲中,特别是在第8首奏鸣曲《悲怆》中,可以举出许多进行探索的例子。例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悲怆》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乐章是相似的。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 贝多芬早期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并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等古典传统,同时他的旋律继承海顿式的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另一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谐和、不稳定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构成贝多芬音乐的强烈感染力。 二,中期(1800—1815年) 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思想和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润到贝多芬的意识中。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成为贝多芬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为表达这种主

贝多芬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93702408.html, 贝多芬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作者:王静 来源:《艺海》2010年第04期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ingvanBeethoven1770 -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钢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钢琴艺术史的高峰。从1792年的第 一号钢琴奏鸣曲到1822年创作的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可以说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了贝多芬的一生,因此他的钢琴奏鸣曲被人们誉为“一部自我意识发展史”。有人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称为“旧约全书”,而贝多芬的32首作品则被西方人称之为“新约全书”。贝多芬也是一位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代宗师。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一般划分为三个时期:(一)1792-1800年(作品第二号至作品第二十二号)。这些作品较集中地显示了贝多芬的古典传统。(二)1801-1814年(作品第二十三号至作品九十号)。这时期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在这期间展现了作曲家多姿多彩的风格,出现了不少富有独创性的乐段,如op27No3的“葬礼进行曲”,op27No1,op27No2幻想风乐章、最缓板慢乐章及标题音乐等等。这一系列作品组成了贝多芬创作的辉煌时期。(三)1814年以后的作品(即最后 五首奏鸣曲)。这五首奏鸣曲的每一个乐章都可视作一首经典乐曲。这些史诗般的作品充分地发挥了钢琴的乐器性能,曲式更为庞大而自由,复杂的感性在这些乐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充分地反映了伟大作曲家炉火纯青的创作境界。从晚期这些作品中流露出的丰富的内心境界,体 现出的表现手法的多样性,都表明了贝多芬的创作比以前有了更为广泛的视野,心境也变得细腻而优雅。 对于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极少有对他的作品第三十首奏鸣曲的教学及演奏的研究。在此,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演奏好这首作品。 一、了解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弹好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首先要了解作曲家当时的创作背景。贝多芬晚期共创作了5首钢琴奏鸣曲。(101,106,109,110,111)晚年的贝多芬生活十分的拮据,身体每况愈下加上耳朵遭到严重的耳疾影响,直至最后失聪。这使他基本上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他远离人群孤伶伶地生活。因而晚期性格内向占据了主要,思考和倾听自己的心声成为了他的唯一乐趣。但他仍顽强 地与疾病、贫苦和黑暗的社会作斗争,仍在不停地思索和探求,为他的理想,也为人类的理想。贝多芬的内心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国家可怕的状况,黑暗的现实使他陷入苦闷当中;另一方面,法 国大革命的精神和欧洲接踵而至的独立战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又给贝多芬带来了希望。贝多芬 曾说,晚年是他生活的秋季,就象“站在丰硕的果树前面,只需将它轻轻摇动,那些甜美熟透的果实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心得及体会

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1的演奏心得及体会 内容提要: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发展的地位与重要性 2.作品101的创作背景 3.作品101的曲式分析 4.各乐章的演奏心得 正文: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音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更是钢琴艺术史的高峰。被音乐史称作《新约全书》和被誉为<<旧约全书》的巴赫《十二平均律》并驾其驱,又被钢琴家们奉为“圣经”,并成为每个钢琴演奏者的必弹曲目。而演奏贝多芬奏呜曲全集也成为无数钢琴演奏家的梦想。 这三十二首奏呜曲清楚地记录了贝多芬的创作历程与风格的变化,带有一定的自传意义,并成为贝多芬全部作品的重心所在。它的巨大价值在于发展和提高了现代钢琴音乐的表现力,使作品超越了时代,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这首创作于1816作品号为101的奏呜曲,属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 1814年后所作的五大奏呜曲之一。此曲是呈卫现给多罗特娅埃特曼男爵夫人的。她是一位澳地利军官的夫人,同时也是贝多芬钢琴学生中最有才华、最理解教师的天才钢琴家。据相关资料记载,她弹奏的贝多芬钢琴乐曲是最能表达贝多芬的精神内涵,贝多芬本人对她评价也很高。他曾在J817年2月3日写给她的信中说道:"请接纳这首作品吧。这首作品从一开头就是为你写作的,在这里表白了我对您那丰富的艺术天赋与优美品格的真心佩服。” 在此期间,贝多芬不断完善和发展奏呜曲式,并增强其生命力。 这首奏呜曲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过分的快板带有极其真挚感情地 (Allegretto ma non troppo con con intimissimo sentimento) A大调 6/8拍奏呜曲式 呈示部 ]—一—4主部主题 5------16连接部 16-----25副部主题 25-----29第一结束句 29-----34第二结束句 展开部(35----57) 再现部 58-----68主部主题 69----84副部主题 尾声(85----102) 第二乐章活泼的进行曲(Vivace alla Marcia) F大调 4/4拍单三步曲式 A段(1----12)第三部分 (12----36)第二部分 (37----56)第三部分 B段(57----58)引子 (59----66)第一部分 (66----77)第二部分

简析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简析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字数:3332 字号:大中小摘要: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宝库中重要的部分。自这种体裁形成之后,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得人们的心灵和情感获得了解放,其创作手法和歌唱方法都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艺术歌曲;风格;特点 一、艺术歌曲的概念: 艺术歌曲(Art song)是音乐史上一种特定的体裁。特指浪漫时期的德国歌曲,当时由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等作曲家创作的歌曲被称为Lied,这是艺术歌曲空前繁荣的时代,歌德、席勒、海涅等伟大的文学家们为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无数的优美诗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流传到了中国,我们将它译为“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在我国一向被看成是严肃音乐,或者说是高雅音乐。 二、艺术歌曲的形成和发展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起源于德奥地区,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现多指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艺术性强、格调雅致、意趣深邃的声乐作品。 艺术歌曲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思想启蒙运动中,一些歌曲创作者开始主动接受新的思想,主张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要求摆脱宗教束缚,向往世俗的享受。于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许多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和改革家也投身于音乐方面,并小有成就。音乐得到广泛普及不再是贵族们的专享之物。特别是在18世纪末,德国的轻歌剧作曲家约翰?亚当?希勒和彼得?希茨将民歌引入轻歌剧中倍受欢迎,这是民间音乐与学院音乐的一次成功结合,是艺术歌曲产生的转折点,很快这种艺术形式在德国得到了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声乐艺术的演变和不断的“美声”追求,这也是一个推动其整体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由于艺术歌曲在各国和各地的演出对象和渠道不同,必然在艺术歌曲的整体创作上有不同的影响最终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 第二,艺术歌曲得到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大师们的认可和保护,他们积极地为一些文艺巨人的作品谱曲,这对艺术歌曲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使艺术歌曲得以传播,并发展起来。之后,大批的音乐家致力于艺术歌曲的创作,艺术歌曲的质量大大提高。如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他仿佛就是为艺术歌曲而生的,其经典之作很多,像《请听云雀》《摇篮曲》《圣母颂》《菩提树》《小夜曲》《鳟鱼》《野玫瑰》等等。 第三,艺术歌曲的发展还依赖于合适的伴奏乐器——钢琴。据记载,键盘乐器最初是由独弦琴发展起来的,后来独弦琴发展成翼琴,由翼琴进而分化出一系列的键盘乐器,如:古钢琴、小键钢琴、大键琴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改进,更方便、更好的乐器产生,使作曲家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也更有激情创作。因此,没有好的乐器,产生不了好的音乐,艺术歌曲的发展也不例外。钢琴的出现使艺术歌曲的创作有了飞速发展。 三、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1.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艺术歌曲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所以歌曲所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一首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诗。在人类古代时期,诗与歌是集于一体的。艺术歌曲的歌词都显现出诗的韵律,其旋律跳动着诗的脉搏。如著名诗人刘半农和作曲家赵元任合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便是一首诗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经典作品,歌曲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的各种自然景物富于诗情画意的描写,表达了对纯真爱情的歌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贝多芬第钢琴奏鸣曲作品之d大调

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一乐章 呈示部(1—124)。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外部扩展(4+6+6小节,1—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完全终止。注:(一)前乐句的终止可以商榷,因为隐匿着的和弦恰好也可以是五音位置的主三第弦(本书作者感到是主三和弦),若这样看,这个乐句就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二)前乐句是齐奏,后乐句配了和声。(三)前后乐句的演奏方法不同(顿音、连音)。(四)前持乐句的音区也不同,(五)通过后乐句的变奏重复进行外部扩展(11—16),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加固调性。(六)重复后乐句时变奏的方法是:1.交换声部(重复时旋律提高一个八度,属持续音在低音区)。2.宗教色彩的四分音符和弦进行在重复时被分解六度的八分音符进行的所代替。3.变化力度,弱奏由强奏呼应。第一个连接段落(17—22)用主动机开始,停在平行小调(b小调)的半结算止(22)。第一副主题从b小高开始(23—30)。其曲式是乐段。终止(从b 小调看)是:半终止,属小调(升f小调)的完全终止。由于上面的(第一个)副主题的调性安排是不规则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第二副主题,把不规则的调性改正过来。第二副主题则要求有自己的第二个连接段落。这个连接段落从第一副主题末尾的调性(升f小调)转到了第二个副主题的调性:A大(31—53)。第二个连接段落提前结束了(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第二副主题的调性(53)。第二副主题(54—65)的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先用完全终止结束(60),随后改为小调,并提高一个八度,但不是全部重复,而是突然停在导音上(升g,第65小节)。下面是第一个

(称为“离调的”)结束主题。其主题性格的材料是非曲直主要主题的第一个动机。其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23(!)小节(67—93)。离调所接触的调性是:D大调、C大调、d小调、降B大调。孤B大调(作为A大调的那波里调)是桥梁,离调通过它又回到出发的调,即A大调。随后是第二个(加固的)结束主题(94—105),它是在主持续音上重复两次(共出现三次)的乐句。重复时变化了音区和力度。接着是第三个结束主题(106—113),是个重复的小乐段,它又加固了第二副主题的调性(A大调)。重复时降低一个八度,并将乐段开始的e音改为升e。该乐段的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107或111),完满的完全终止(109或113)。值得注意的晨这个小乐段中,贝多芬把结构安排得那样精致:二小节齐奏的前乐句(在章奏隐匿着的和弦是:I6——IV——V2——I6)由四个声部的后乐句来呼应。最后,是第四个结束主题(114—119),它是用主动机构成的有持续音的重复终止,其中D和T功能每小节变换一次。重复记号之前的五小节(120—124)或引向呈示部的重复,或引向展开部的开始。 展开部(125—183)。主要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在第16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这个和弦延伸了十七小节,以达到更有期待感的目的。 再现部(184—294)。准确地再现开始的乐段(184—193)。下面的几个小节(从第194小节开始)象是后乐句的重复。但不是全部重复,很快就转到了e小调,并以此作为第一副主题的调性。e小调的半终止延伸了四小节(201—204)。我们要把第一副主题为什么在这里(在再现部)恰巧出现在e小调的原因弄得更清楚些。在呈示部,第一副主题的A大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