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_王云平

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_王云平

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_王云平
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_王云平

——————————————

—收稿日期:2006-11-04

作者简介:王云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一、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一)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表现为新的主导产业对原有主导产业不断替代的过程。由于产品生命周期规律的作用,主导产业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按照其成长过程一般可分为形成阶段、扩张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正是主导产业的新陈代谢,才导致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使区域经济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与持久的增长。

从地区层次看,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和经济、文化、社会的一体化,地区间的贸易和经济交往相比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广泛,各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地区间的经济关联密不可分,从而源于国际贸易分析的比较优势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分析地区产业结构问题。随着我国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发挥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来促进主导产业发展,保证产业持续增长已成为当前各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

目前我国各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落后地区希望加快发展从而缩短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但如果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原则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落后地区总是只能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力(实际上也是资源)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只能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接受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落后地区将无法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产业发展将总是落后于发达地区,这也不符合国家提出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按照竞争优势理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是落后

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不一定需要资源优势。从理论上讲,如果某一区域的产业能够形成集群,从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则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往往就可以诞生了。当然,从实际情况看,一个区域很难让所有的产业都能够按照集群发展。但一旦该区域某一产业能够形成集群来发展,往往还是可以作为主导产业来选择的。

主导产业发展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根据产业转移的方向将产业转移分为两种方式,一种转移是在主导产业进入了衰退期,集群内大规模的企业外移出去;另一种是某一区域外的产业(企业)转移进入已经形成了的产业集群所在地,从而不断强化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强化又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后一种产业转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所谓地域梯级产业转移的模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建立起来的产业梯度转移模型,产业转移往往在具有一定经济梯度的区域间转移,而且是从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在地域梯级分工规律的作用下,高梯度区域将区内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往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梯度区域,随着产业承接地的经济发展,这些产业又转移到其他更落后的区域,由此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形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产业转移浪潮。产业转移的最终结果是使各区域的产业类型和水平与自身的经济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在现实中,往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是按照梯度转移,甚至可能出现逆梯度转移现象。产业集群形成的竞争优势导致的这种产业转移,将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二)主导产业集群兴衰的原因

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王云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38)

摘要:产业集群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体现在主导产业选择、主导产业兴衰等方面。基于集群视角的区

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表现为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具体有两种模式:一是依靠内部集群动力机制,整合集群价值链;另一种是依靠外部力量,嵌入外部价值链(外资和域外资本)来调整产业结构。为此,要通过完善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2-0081-06

2007年第2期总第267期

当代财经

CONTEMPORARYFINANCE&ECONOMICS

NO.2,2007SerialNO.267

1.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一是分享外部经济,降低单个企业支付成本。集群内部的企业由于可以有效地接近产业专门性资源(包括原材料、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共享制度资源和公共资源,使每个集群成员都可以低成本地使用互补性资产,因此,它们在不牺牲个体灵活性的前提下获取范围经济收益,这个收益远远超过单个企业的简单叠加。

二是降低交易成本。虽然企业可以选择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并购来降低交易成本,但将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本。产业集群同样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降低企业谈判成本及合同执行成本。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交往频繁,协作关系较稳定,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减少谈判环节,提高谈判效率,增进协作关系从而降低谈判成本,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二是企业之间要素交易成本的降低。企业地理位置的邻近,可以降低企业之间的运输成本、信息交换成本,寻找包括熟练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成本等,为企业节约时间和资源,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三是促进企业创新。集群内企业的激烈竞争形成强大的压力,并转而成为多数企业的强烈创新动力,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或者提升产品质量与产业层次,改善服务;或者将同质性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另辟蹊径,开发新的产品品种和工艺,从而形成创新激励效应。作为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一个角色,集群内企业可以获取“干中学”经济,企业各自在集群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由于功能互补性的存在,每个角色都可以从各种渠道,从竞争者、供应商、顾客和各种服务提供商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产生集群学习效应。由于技术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性特征,每一个新的技术创新都是在前期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因而积累了许多创新经验的地区拥有更多的储备信息和技术,从而有利于下一轮创新。具有途径依赖的技术积累过程会吸引更多的成员进入集群,并使该区域日益成为某一产业的中心,从而使集群具有技术积累效应。另外,集群的背后有大量的服务企业及提供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机构,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和基础设施,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2.集群的自身特性往往导致主导产业衰退

主导产业兴衰的直接原因是产业发展周期,从集群角度看,产业集群化能够形成竞争优势,产业集群

从一诞生开始就能够通过自组织而不断发展。但集群特性也是一柄双刃剑,其自身特性也可能使其面临失去竞争优势的风险,导致产业出现衰退。波特在(1998)[1-2]认为,集群产生后就处于动态演化中,可能因为外部威胁(如技术间断、消费者需求变化等)以及内部僵化(由于过度合并、卡特尔、群体思维抑制创新等)而失去竞争力。TichyG在佛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产品周期理论(RegionalProductCycle),他据此论述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构性风险(StructuralRisk)——

—一个区域过于依赖一个产业集群的长期后果(随着某个产业或产品走向衰退,可能拖垮整个区域经济)。[3]O.M.Fritz等在TichyG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周期对企业集群的冲击——

—周期性风险(CyclicalRisk)(o.m.Fritz等,1998)。[4]国内学者分析了产业集群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风险,特别是在成熟期存在恶性竞争的风险、“柠檬”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低质量产品企业驱逐高质量产品企业,从而出现集群内产品质量下降的风险)、环境应变能力僵化的风险、创新能力弱化的风险,从而导致集群走向衰退(王云平,2006)。[5]具体来看,导致产业集群兴衰的自身特性包括!":

一是资产专用性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但也可能导致产业对环境应对存在脆弱性。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使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由各专业性企业组织生产或提供相关服务,从而提高了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与此同时,产业集群内,各价值链环节分工明显,在集群内通过加强企业资产的专用性巩固各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但是,集群内拥有专用性资产越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则越弱。当集群产业价值链上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很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威胁整个产业集群的生存。

二是地理位置集中,可以提高企业之间学习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但也可能导致恶性竞争。对于按照产品相同联结成的产业集群,地理空间的临近和文化背景的相同,极大地促进了集群企业间的组织学习。但是,这些地理空间上临近的企业,由于处于集群产业价值链同一环节、层次上,它们除了拥有基本相似的生产技能外,原材料使用状况基本相同,技术水平基本相同,对市场及客户需求的了解也基本相同。因此,当集群内的这些企业面对相同的机会与威胁时,常常会做出相似甚至相同的生产经营决策,从而诱发产业价值链横向上各企业的战略趋同刚性,严重削弱

当代财经2007年第2期总第267期

了错位竞争优势,增加了产业集群的脆弱性。集群内部知识外溢的客观性和同行模仿动机的存在,集群内产品雷同和恶性竞争,使得创新者的收益无法得到保障,从而抑制了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并可能导致集群组织的分化而代之以企业一体化。

三是“搭便车”行为影响创新。由于在集群内各企业技术与知识的高度外溢,使得众多企业都想坐享创新外溢的好处,而不愿自行研发进行创新。“搭便车”的思维和行为广泛滋生,不仅大大地削弱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引发了集群区内企业的创新惰性,而且也严重地削弱了集群应变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四是网络化导致集群出现封闭。相关企业、地方政府机构、大学与研究机构、中介组织构成集群的网络关系。集群内部这种相互关联的网络化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间交易的顺利进行,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当相同文化背景下的集群内企业习惯基于信任的网络化交易后,会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渐渐地不想或不敢与集群外企业或机构进行相关交易活动,进而引致集群内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的弱化;这反过来将使它们参与集群外部经营活动的意愿趋弱。久而久之,产业集群区便成为了一个封闭系统,除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完全在这个封闭系统中运作,使整个集群对于外部知识、技术的获取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减弱乃至僵化。

二、基于集群视角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表现形式——

—价值链整合价值链整合是指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逐渐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及售后服务转变。在价值链条层次,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而生产环节又可细分为上游生产(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像电脑中的芯片、微波炉的磁控管等)和下游生产(终端的加工组装),越接近于上游的生产,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也越大;越接近于下游的生产,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越低,附加值也越小。根据有关研究,价值链调整包括四种类型:第一是通过工艺流程改变,引进工艺流程的新组织方式,提升价值链某个环节的生产效率,实现集群的升级与发展。第二是引进、研发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从而使价值链中的某个环节出现新的内容。第三是重新组合价值链的优势环节或战略环节,调整嵌入价值链的位置与组织方式,专注于产业价值链某个或某几个优势环节,放弃或外包原有的低价值环节,弱化或转移非核心业务,通过拥有该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最终获得该产业价值链的统治权。第四是在原有价值链的基础上延伸至价值量更高的相关产业价值链,在相关产业领域获得较高的收益率;或者移向新的、更有利可图的价值链。众多研究表明,集群内价值链变动有一定规律可循(gereffi,1999)[6],东亚众多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实践证明,产业价值链的变动是按照以上次序变动的。

(二)两种结构调整的模式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根据集群发展升级的动力机制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依靠内部动力机制,整合集群价值链;二是依靠外部力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来促进结构调整。

1.依靠内部集群动力机制,整合集群价值链

整合集群价值链指在集群的同一地域中形成完整或近乎完整的价值链。基于集群竞争优势的特性,一批产业相关的企业群集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区,既彼此竞争又互相协作,竞争和协作互相转化,集群内部企业具有竞争和合作的动力。在这个动力机制下,通过整合,集群中的企业将自己不擅长的环节外包给集群价值链中的专业企业,重新整合自己的业务流程,促使集群产业内部分工愈趋精细,从而满足市场对生产的少批量、多品种、多频次要求。此外,集群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服务和辅助环节,在产业分工进一步发展中也随之发展起来。同一地域的完整价值链和齐全服务环节配套,保证了集群中的生产企业的物流运作高效、成本降低,生产交货期也趋缩短。地方产业集群利用价格、时间和速度上的优势,为集群中的企业在国内外低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打下基础。

对于不同的产业来说,整合价值链有所差异。传统产业集群整合的价值链涉及链条更长和更完整,这些产业的推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其集群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是销售型企业。集群企业为了满足JIT销售、JIT生产、JIT设计,就必须把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分销和服务整个价值链系统集成起来,按照市场的变动不断调整,实现根据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故产品的开发、设计必须融入集群价值链系统之中。

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力更多来源于技术驱动,其集群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是技术研发生产企业,其集群不像传统产业集群是根据市场需求量身定做,而是通过技术升级来推动市场。市场与技术研发之间的联系相对于传统产业要强,技术研发趋向从生产集群中

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分离出来形成技术研发集群,设立于科技研发先进的地域,这种分离模式更有利于价值链系统竞争优势的提高。因为知识密集型的技术研发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制造在同一地域中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同时,由于这种模式的技术研发具有传递便利性的特点,对价值链系统快速反应不会产生时滞影响。不可否认的是,知识技术密集型集群如同劳动密集型集群一样,其发展离不开地方产业集群价值链整合以及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黎继子,2004)[7]。

目前,中国地方产业集群,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其集群优势环节都表现为制造加工底层环节,而提高集群在制造加工环节的竞争力则反映在产品加工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上。

依靠内部动力机制整合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往往是渐进式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地方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与本地久远产业积淀是密切相关的。这也决定着集群的网络化程度低、分工粗糙、技术水平落后,并且由于地域上的因素,造成缺乏与外部市场(特别是与全球价值链)的沟通和联系。在国内巨大市场背景下,地方产业集群通过满足层次较低的国内市场来形成价值链式整合,形成了这些地方产业集群完整的产业体系、较为丰富的产品类型,以及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组织。但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则较缓慢,需要巨大的市场压力才能加速结构调整。

这种地方产业集群与具有价值链优势环节的产业集群相比,从短期来看劣势明显,较难获得位于全球价值链核心企业的青睐;但从长期来看,以其在同一地域产业的价值链完整性和产业技术底蕴,以及完善的相关培训机构、中介机构、信息中心等组织支撑,一旦嵌于全球价值链中,其后续竞争力将更长远和持续,而这种集群价值链整合更多表现为集群价值链各环节工艺水平的升级。

2.依靠外部力量,通过嵌入外部价值链(外资和域外资本)来调整产业结构

地方产业集群在价值链中的某个环节、或区域地理位置、或产业背景具有的竞争优势,将吸引外部资本特别是国际跨国公司进入,从而使地方产业嵌入到全球价值链,获取结构调整的外部动力。

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了面对日益不确定的复杂竞争环境,不得不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环节,并转向在其它集群地域寻找被自己剥离的非核心价值环节来优化自身价值链,以形成自己价值链的精益物流(LeanLogistics)战略。位于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企业总是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新的、能降低生产成本的渠道和价值链的某个环节,当某区域集群的某个环节比其目前进入的集群产地更有潜力时,趋利的核心国外采购商必然舍弃而另求其它。地方产业集群以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某个环节作为基点,通过“出口中学”来强化整个集群,从而摆脱单纯从事某个非核心、低附加值环节的从属地位,并沿价值链向上下游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而且,随着产业梯度转移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位于全球价值链核心环节的企业在重视和满足国际市场的同时,也逐步将重心转移到地方产业集群所在国的国内市场。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企业为了能够及时快速进行本地化的生产和采购,调整由原来追求生产成本最低的精益物流战略,向敏捷物流(AgileLogistics)战略转变,以保证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反应速度。

当然,加入全球生产体系本身并不意味着产业集群在能力阶梯上将自动得到提升,但加入全球生产体系可以为企业和产业集群提供创新和学习的机会,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条捷径。地方产业集群的生产者往往从位于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如购买者)中,通过“出口中学”(LearningbyExporting)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地方产业集群正是利用与全球价值链的耦合机会,沿着产业价值链向着附加值更高环节扩展。Schmitz&Knorringa(2000)[8]以东亚和南美国家纺织服装行业为例,发现地方产业集群的服装生产是由通过全球价值链进行来料加工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过渡到在跨国企业品牌下设计、出售产品,最后是销售自己专有品牌的服装。Gereffi(1999)将此定义为“组织性续衍”(OrganizationalSuccession),Bair(2002)[9]和Judi(1999)将此种现象称为基于本地一体化集群价值链发展(FullpackageSector)。近年来,我国温州的传统产业集群正在通过各种途径融入全球生产体系之中,包括以品牌为纽带,与跨国公司和国际著名品牌建立战略性合作;设法挤进国际销售网络;直接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等等,不断促进该区域各产业价值链环节的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产业集群一旦融入全球产业链,将导致对外部技术创新的依赖:一方面选择下单生产,可以降低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获得较低的稳定收益,却产生了集群可能长期陷入价值链低端的风险;另一方面选择创新,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则面临承担丧失国外订单的风险。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有大量

当代财经2007年第2期总第267期

从事外向出口加工业的集群,该类型集群的产生“来源于跨国公司非核心业务的转移或外包”,一开始就嵌入了全球价值链,但是由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性,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进展缓慢。

(三)不同地区对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选择

区域和产业条件的差异,决定了我国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差异。对于有着一定产业基础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其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是先有产品,在专业化分工后,确立细分市场。集群价值链整合往往是在全球价值链嵌入集群价值链之前进行,而集群价值链整合是在本地化发展的基础上向区域化整合的方向发展;而在开放较早,且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地域上邻近的地方,其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是先有市场,然后有产品,在发展之初就已经和全球价值链进行了耦合,集群价值链整合是随后进行。

三、完善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应该说,产业集群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通过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实现优胜劣汰的“涨落”,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特性。如果把这个特性不断正强化,集群不断持续创新从而实现调整与升级的能力也将得到增强。

集群治理(cluster-governance)是集群内各种主体(包括上游供应方、集群企业、下游买方、政府、协会等)共同博弈的结果(Propris,2001)。因此,集群治理是对集群内主体角色的正确定位,处理好集群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完善集群治理机制就是要建立一个促进集群不断创新的机制。

产业集群内最重要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将影响到创新能否持续。地理空间的邻近,导致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会影响创新:一是技术创新扩散中导致“搭便车”问题;二是集群内如果以小企业为主会造成过度竞争问题;三是小企业过多容易造成“柠檬风险”,出现单个企业损害集群整体信誉问题。

(一)完善治理机制的关键是建立持续创新的集群内市场结构

建立一个以大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并存的集群结构,将充分发挥大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优势”,同时能获得较高的技术创新规模效益;技术创新扩散对于大企业而言,由于单一企业的规模经济存在,其边际收益也往往大于边际成本。如果中小企业以大企业为核心,还可以弱化中小企业过度竞争问题。

(二)发挥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产业集群治理机制中的作用

1.正确定位政府的角色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需要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性建设项目与之配套。除了要充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外,政府对集群调整与升级的作用还体现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组织行业协会等方式,限制集群内部的不正当行为、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在集群内创造一个良好的相互信任的氛围。政府资助某些中介组织,从而间接扶持产业集群的目的,这样做可以减少政府对经济过多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信号的扭曲。要引导金融、法律、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体系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起到必要的“粘合”和支撑作用;引导和协调科研机构与产业集群的联系。

政府应着力推行教育与培训计划,鼓励本地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不断改善区域创新环境。

2.发挥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机构的作用

除了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解决“搭便车”问题,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行业组织加强对集群内企业的价格、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将缓解企业过度竞争问题。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则,统一质量标准,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正统一的市场秩序,缓解恶性竞争问题。行业协会可以利用自身在经济信息、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企业形成网络结构,通过垂直或水平联系,举行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活动,加强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扩散,为企业间的合作创造条件。

各类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法律、财务、出口、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与信息等难题,帮助它们提高产品档次。政府鼓励大学、研究所等和企业经常交流,形成产学研的密切合作网络,快速将学术上的科技信息和知识转化为新产品,同时通过企业的反馈和企业的请求,解决企业在产品或工业创新中的难题。金融部门应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帮助企业的发育与成长;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在政府优惠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为集群提供市场竞争力较强、发展迅速的企业,促进创新、创

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业企业诞生。

——

——

——

——

——

——

——

注释:

!"TichyG认为产业集群存在生命周期,其四个阶段特点如下:一是诞生阶段。即产品的产生和开发阶段,产品和生产过程还没有标准化,企业最初聚集在一起进行产品生产,集群内企业基于信息网络、分工协作以及资源共享所产生的外部经济获得竞争优势。二是成长阶段。集群发展迅速,增长率高,但也可能使得集群没有压力去创新,而往往只集中资源于最畅销的产品,并以日益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扩大生产。集群内的资源(知识、信息、技能等)会日益集中,更多地投入到主导产业(或产品)中。三是成熟阶段。生产过程和产品走向标准化,企业追求大规模生产,本地同类产品企业间竞争加剧,利润下降。这个阶段,企业可能更注重成本控制,对专业技能及知识的学习和转化减少,产品技术含量降低并且出现雷同现象,存在“过度竞争”的威胁。四是衰退阶段。这一阶段集群中企业大量退出,只有少量新进入者。集群衰退最重要的标志是失去对市场的灵活反应,缺少应变的内源力。

——

——

——

——

——

——

——

参考文献:

[1]PorterME.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a,76:77-90.

[2]PorterME.ClustersandCompetition:NewAgendasforCompanies,Governments,andInstitutions[A].Porter,M.E.(eds.).OnCompetition[M].Boston,Mass:HarvardBusinessReviewBooks,1998b.197-287.

[3]TichyG.Aretoday’sClusterstheProblemAreasofTomorrow?inCompetenceClustersEd.MSteiner(Leyam.Graz).1997.

[4]O.M.Fritz,H.,Vhhringer,M.T.Valderrama,ARisk-OrientedAnalysisofRegionalClusters[A].inM.Steiner(ed.),ClustersandRegionalSpecialization[C].London:Pion,Ltd.,1998.

[5]王云平.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和风险防范[J].当代财经,2006,(4).

[6]GereffiG..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ialUpgradingintheApparelCommodityChain[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9,43(2):3211-3223.

[7]黎继子,蔡根女.价值链/价值链视角下的集群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7).

[8]SchmitzH.andKnorringaP.LearningfromGlobalBuyers[J].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2000.

[9]Bair.JandGereffi.G.LocalClustersinGlobalChains:ThecausesandconsequencesofExportDynamisminTorreon'sBlueJeansIndustry[J].Worlddevelopment,2002.

责任编校:一诺

当代财经2007年第2期总第267期

TheInfluencesofIndustryClustersonRegionalIndustrialStructure

WANGYun-ping

(TheStateReform&DevelopmentCommittee,Beijing100038)

Abstract:Theinfluencesofindustryclustersonregionalindustrialstructureincludethechoiceoftheleadingindustry,theriseandthedeclineoftheleadingindustry.Inviewofclusters,therepresentationofadjustingregionalindustrialstructureistheadjustmentofvaluechain,includingtwopatterns:oneistoadjustthevaluechainonthestrengthoftheinnermotivemechanismofclusters,theotheristoimplanttheexternalvaluechaintoadjustregionalindustrialstructureonthestrengthofexternalforce.Forthisreason,thegovernancemechanismofindustryclustersshouldbeimprovedtoaccelerateadjustmentofregionalindustrialstructure.

Keywords:industrycluster,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版).docx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版) 为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转型升级,根据国家、省最新发布的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对《中山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11 年版)》进行修订,编制形成《中山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 年版)》(下称《目录》)。 一、《目录》修订意义 保持《目录》动态更新,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对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优势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投资方向。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目录》坚持“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的调整原则,将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作为产业 发展的基石,鼓励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新兴服务业态,限制严重依赖大规模资源消耗的产业 发展,禁止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 (二)集约利用资源。资源要素的紧约束现状决定了中山只能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发展之路,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更高质量的发展。《目录》鼓励发 展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支持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影 响小的现代服务业。通过设定投资强度、用水效率和用水总量等约束性指标,提高项目准入 门槛,从源头上遏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低效用地的项目上马,有效利用资源要素, 实现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消耗降低、环境改善的发展目标。 (三)优化空间布局。国家、省和我市均提出,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的空间指导,开展主 体功能区规划工作,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目录》是规划的延伸、深化和落实,按照主体功能区 规划要求,在《目录》中引导产业向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空间布局,有利于明确开发方向, 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二、《目录》结构 《目录》由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三类构成。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允许类不列入《目录》。 (一)鼓励类。鼓励类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的提升具有先导作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自主创新,需要采取政策措施加以鼓励和 支持的产业。 对鼓励类产业实行优先发展、扶持发展的政策。国家鼓励类的投资项目,按有关规定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可享受免征关税优惠政策。对鼓励类产业项目的其他优惠政策,按照国 家、省和我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限制类。限制类主要是工艺技术落后,不利于资源节约和节能降耗,不利于环境 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内外市场拓展,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产业 布局等政策,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能力明显过剩,需要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的产业。 对限制类产业采取引导存量、控制增量的政策。限制类产业禁止投资新建项目,对限制 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加以改造升级,改建、迁建项目需报市发展改革

(整理)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导向.

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导向 与“四大区”建设 邱凤林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既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又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任务更是进一步促进未来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因此,适时适度地推进地区主导产业的转换,才能不断推进地区经济的增长。毕节地区在建设“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四大区”建设的构想,正是为了从中选择和培育地区主导产业,为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提供明确的导向,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一节地区主导产业的基本理论 一、主导产业的基本内涵 主导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培育与演进的过程。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发展速度快,对地区整体经济起引导作用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具有参加区际分工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的双重功能。从历史上看,毕节地区曾有工业发展的历史,但没有一个产业起到主导产业的作用。在毕节地区选择烟草产业后,烟草产业在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参加区际分工的同时,带动了地区烟草种植,复烤,包装等产业的发展,“两烟”的利税迅速成为毕节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烟草产业的发展成为毕节地区成功选择主导产业的典型案例。在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表现出以下特征:(1)主导产业的经济增长直接或间接影响地区的经济增长。毕节地区烟草产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就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当烟草产业逢勃发展时,地区的财政收入,经济增长明显加快。1997年由于市场因素及税率下调,烟草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趋缓,地区经济的增长以及在贵州省的排位就迅速下落。事实上,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有许多案例可以表明,不同发展阶段正确适时地选择主导产业,可以加速推动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日本战后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就是正确、及时地选择了主导产业。日本产业经济学家佐贯利雄认为,二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转换是由日本工业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三组主导产业更替引起的:第一组主导产业是电力工业。其中,火电的大发展为高耗电的原材料工业(例如石油、石油化工、铝、钢铁等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组主导产业是石油、石化、钢铁、造船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整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整调研报告正式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整调研报告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根据镇人大主席团XX年工作要点和主席团会议的安排XX年6月1日早,在镇人大主席敖菲同志的带领下,对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辣椒生产 XX年全镇共种植辣椒XX0亩,品种主要以“长虹”、“足法”、“甜杂一号”等品种为主。辣椒育苗在3月20日结束,大田移栽在5月30日结束。 2、万寿菊生产

**镇在XX年共种植万寿菊9000余亩。技术人员在各村委会负责好技术指导,按规格移栽,已结束。 3、南瓜生产 古城村委会根据自身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等有利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XX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找准市场,由村委会租地200亩,发展南瓜新型产业。5月20日移栽结束。 4、浅水藕生产 浅水藕生产XX年的生产分别在淑足、海晏2个村委会,种植面积为200亩,3月25日种植结束。 5、水稻抛摆秧生产 XX年分别在大堵、长桥、大同、捏龙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第一类鼓励类 一、农林业 1、农田建设与保护工程(含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整治等),土地综合整治 2、农产品及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 3、蔬菜、瓜果、花卉设施栽培(含无土栽培)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 4、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5、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 6、动植物(含野生)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生物育种;种子(种苗)生产、加工、包装、检验、鉴定技术和仓储、运输设备的开发与应用 7、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建设、耕地质量建设、新开耕地快速培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8、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 9、全生物降解地膜农田示范与应用及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 10、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肥料、农药、兽药等优质安全环保农业投入品及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开发 11、内陆流域性大湖资源增殖保护工程

12、远洋渔业、人工鱼礁、渔政渔港工程 13、牛羊胚胎(体内)及精液工厂化生产 14、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 15、耕地保养管理与土、肥、水速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16、农、林作物、畜禽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开发与应用 1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等) 18、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三沼”综合利用、沼气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热,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废弃菌棒利用,太阳能利用) 19、草原、森林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20、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及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工程,优质高产牧草人工种植与加工 21、动物疫病新型诊断试剂、疫苗及低毒低残留兽药(含兽用生物制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22、天然橡胶及杜仲种植生产 23、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24、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25、农牧渔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97955567.html,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巨勇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02期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人发展的基础。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已初显成效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很难在短期内使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的遏制,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再生功能、净化功能、循环功能及承载功能呈继续下降趋势。这不仅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制约,也使中部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危害,这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第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造成经济的巨大破坏。民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除占用和破坏大面积土地外,还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塌陷、地面沉降,并引发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由于滥垦、滥伐、滥牧,湿地围垦、陡坡地开荒、河流上游毁林垦荒等,导致森林、湿地的蓄洪调洪能力大幅度下降,一方面洪水灾害加大,另一方面抵御干旱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旱涝灾害加重。由于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使森林树种趋于单一化,林龄结构不合理,进而导致林地的抗干扰能力降低,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减弱,生态功能下降;过牧、樵采、过垦、滥挖使草地植被破坏严重,群落结构改变,质量与功能下降,鼠蟲害肆虐。 第二,农牧业生产受灾损失严重,产出下降。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环境承载力相对低下,农牧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加之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干旱、霜冻、雪灾、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农牧业生产发展不稳定现象加深,经济难以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生态环境恶化使民族地区脱贫难度加大。西部贫困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山区、沙漠等地带。生态恶化使贫困地区农牧业生产雪上加霜,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草原载畜能力下降,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返贫率不断上升,生态难民逐年增加。例如,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16个县中7个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另有7个是省级扶贫重点县;共有牧业人口40.89万人,75.5%是贫困人口,其中因生态 恶化导致贫困的占到了相当大的份额。

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

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一、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 1、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有的区域产业集群是由当地市场自发形成的,规模报酬递增产生外部经济,从而形成产业的聚集,这种集群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有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是由地区比较优势、供给和需求结构、文化氛围,甚至是政府政策所引致的,产业集群的区位和模式具有相当的确定性。在产业集群形成的诸多原因中,笔者倾向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关键在于其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市场自发作用(如竞争),也有禀赋因素(如距离成本),还有非市场因素(如政府政策)。 2、影响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 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在形成阶段受以下因素影响较大: (1)创新时机。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推动力量,创新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改变产业生产方式,在短期内改变产业布局,

形成产业集群。如果核心产业出现根本性创新,并且创新与区域因素结合,出现产业集群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会诱发大量的渐进式的技术创新,促进该地区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会迸一步刺激创新。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形成高效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而形成产业集群。 (2)产业特征。一个产业能否顺利形成产业集群以及集群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受该产业自身特点的影响。运输费用等交易成本影响市场容量和销售半径,随着供应链的改变,产品的辐射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如果供应链是可分离的,那么就很容易形成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的专业化协作集聚区;产业技术特征也决定了集群的形态,那些技术工艺难以分离的产业,例如化工、冶金等产业,即使形成集群也大多是大企业集群。 (3)区域环境。企业所在的区位条件、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劳动力素质、集体学习曲线、竞争环境、区域知识技术基础等外部因素对产品成本都有影响。区位优势对企业有较大的吸引力。较好的区位条件有助于区域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帮助产品取得竞争优势,加快集聚过程。规范的市场秩序有利于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信用环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网络效益发挥作用。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等都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内容,如果区域知识库丰富、创新能力强,一方面会产生大量的科技型企业,另一方面,创新中心也会对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在该区域形成集群。 (4)偶然因素。在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中,偶然因素的作

2015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度 考试题集讲解

试卷名称:2015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度) 一、单选题 1.对产业转出的地区是把一些不合适发展的产业淘汰转移,培育发展引进的或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的()。[3分] A.转型升级√ B.有力发展 C.改革 2.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率先走出()的阵痛期。。[3分] A.结构调整√ B.改革试点 C.企业升级 3.()地区要改变过去低端的、依赖资源的产业承接结构,使承接产业层次更高,资源依赖性更低,从而带动自身内生动力的增强。[3分] A.中西部√ B.东部 C.东北地区 4.( )在空间上会发生梯度转移,一般是从高技术梯度到中技术梯度,再到低技术梯度。[3分] A.供应链 B.产业√

C.生产企业 5.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结构调整( )。[3分] A.方向 B.方向和思路√ 思路C. 6.企业在产业转移中要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自主地做出选择。政府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好我们的()。[3分] A.环境√ B.家园 C.企业 7.发达国家目前主要是侧重在内部结构的优化。发展高端制造业和()。[3分] A.现代服务业√ B.现代餐饮行业 C.现代机械行业 8.建立若干(),通过贸易平台吸引国内外资本,推进进出口贸易,加快经济发展。[3分] A.自贸园区√ B.改革试验区 C.产业基地 9.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方向,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阶段来确定各个地区未来产业的

发展方向和( )。[3分] A.改革 B.重点√ C.试点 10.服务业方面,在工业化阶段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到工业化后期开始发力,对经济的贡 献度( )。[3分] A.越来越高√ B.越来越少 C.保持平稳 11.国家工信部制定了目前至()的规划,希望我国在智能制造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提升。[3分] √年A.2025. 年B.2015年C.2035使经济更有活力。加快产业的发展,()12.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去争取改革试点,通过改革的] [3分 A.实验区 B.先行先试√ C.力度与步伐[3 )之间发生转移。。13.国际间产业会随着贸易条件、技术条件、市场环境的变化,在(] 分国际√A. B.企业国内C.。)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再到发达阶段,对经济贡献一直在(B14.农业和采掘业方面,] 分[3 A.上升 B.下降√ C.平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特别是重化工的占比比较大,经济受到外部形势的影响,下行压力15.]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导语】围绕现代农业生产,逐步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寻找产业发展突破点。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根据镇人大主席团20xx年工作要点和主席团会议的安排20xx年6月1日早,在镇人大主席敖菲同志的带领下,对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辣椒生产 20xx年全镇共种植辣椒20xx0亩,品种主要以“长虹”、“足法”、“甜杂一号”等品种为主。辣椒育苗在3月20日结束,大田移栽在5月30日结束。 2、万寿菊生产 **镇在20xx年共种植万寿菊9000余亩。技术人员在各村委会负责好技术指导,按规格移栽,已结束。 3、南瓜生产 古城村委会根据自身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等有利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xx 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找准市场,由村委会租地200亩,发展南瓜新型产业。5月20日移栽结束。 4、浅水藕生产 浅水藕生产20xx年的生产分别在淑足、海晏2个村委会,种植面积为200亩,3月25日种植结束。 5、水稻抛摆秧生产 20xx年分别在大堵、长桥、大同、捏龙4个村委会完成水稻抛摆秧5000余亩,在4月29日日移栽结束。此项技术能使每亩水稻比常规育苗增产30至100公斤。 二、产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绩 1、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使部分农民得到一定得实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增强。糯白村委会的山外村民小组,前几年在甜椒产业结构调整中,有的农户种植甜椒的亩产值超

过了烤烟,极大地增强了农户种植甜椒的积极性。今年群众自发种植“甜杂一号”品种400余亩,在市场中寻求生存,形成一定的品牌,每年甜椒收获季节都有一些老板到村子里收购。 2、村委会干部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有的干部对闯市场充满了自信心。特别是古城村委会干部,根据村委会土地少的现实情况,努力发展高效农业,并身先士卒,首先自己租地200亩种植南瓜,自发地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形成了一定得品牌,吸引了部分老板落户**。这两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集中力量发展辣椒产业,形成了辣椒品牌,老板张友清在长桥村委会建厂,到我镇发展辣椒产业;今年曲靖的老板也积极到**签订20xx亩辣椒合同。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群众的整体素质弱,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对市场认识不足,对政府依赖心较强。我镇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部分群众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缓慢,满足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缺乏大市场意识,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持怀疑、观望态度,就是在村组干部的劝导下,种植万寿菊、青刀豆等产业,也是提心吊胆,生怕吃亏;还有的农户,今年种植辣椒得到实惠,如果明年种植辣椒吃亏,就对辣椒产业持否定态度,接受不了市场变化,害怕失败,没有闯市场的意念;再者,在哪一个村委会发展新兴产业时,农户最希望的就是种子钱免费,机耕费用由政府部门埋单,对政府的依赖心理较强,种出来的东西希望政府负责收购并付货款。 2、群众的短期盲目性种植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阻。去年烤烟市场较好,使栽烟户得到了实惠,今年绝大多数种植户种植烤烟的面积比往年多了许多,而对于其他种植产品态度冷淡了不少,而忽视了市场的变化,不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生产。这期间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3、缺乏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老板和农户的诚信度不高。这几年产业结构调整中来**发展产业的老板中,有不少的“皮包老板”,对种出来的产品如果市场行情好时就收购,如果市场行情不好时就难觅行踪;同时有的群众如果市场行情好时,产品的价格比老板的合同价高时,就会自发地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卖。还有的老板,恶意拖欠群众的货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4、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特别是蔬菜产业,对水的需求很高,在种植的时候缺水,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近两年我国经济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特点,最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趋势性放缓,经济转型的动力增强,压力加大。世界经济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着突破,等等。这些新变化不仅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少机遇,也带来不少挑战。 面临五个方面的机遇 机遇一: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升级动力正在生成。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其实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当活跃,近两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扩张期,今年以来这种态势仍然明显延续。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果凸显,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形成。在东部工业增加值、出口利润和财政收入等指标明显下滑时,中西部一些省份和城市的这些指标却逆势上扬,甚至大幅度上升。产业迁移促使要素流动,有利于矫正扭曲的市场价格和效益分布状况,催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有所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同时,全社会就业总量并未减少,相反还在扩大,去年经济增速慢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年初预期目标366万人。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增长动力的这些新变化,我国才能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扩大就业容纳量。 机遇二:我国的市场回旋余地大,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新技术和产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应用新技术的成本会迅速下跌,成本下跌就可以促进产业化、商业化、规模化。当前,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综合成本确实在上升,但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有12项指标,其中除了对劳动力成本和水电成本上升的评分为下降之外,其他10项指标评分全部是上升的,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服务效率,还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 这表明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放慢了,甚至绝对量减少了,但是这么多企业肯定并继续看好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见,不能简单说年轻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而劳动力素质提高则是我们新的人口红利来源。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中,劳动力素质提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回旋余地这么大,又有这样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积极因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机遇三:地区分工和产业布局将展开新的重组。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汇成4股潮流,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进程持续活跃,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十分旺盛。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中西部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些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转型,新的市场需求和后发优势孕育积累,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纵深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突出环境约束、民生改善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导向日益鲜明,支持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财税金融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鼓励竞争的改革,亦将陆续配套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制度环境等都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 机遇四:产业组织和供应链将发生新的整合。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引导下,原有的工业门类可能演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传统的服务业可能整合为新型的服务业,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趋向于精、专、强,而原来的非核心业务可能

[优化,少数民族,地区,其他论文文档]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对策研究

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对策研究(1)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选择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的15个作为研究样本,通过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正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思想,调整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比例,突出重,最产业的地位,开发新兴产业。论文关键词:少数民族自治州;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众多且分布广泛,这些地区产业发展历史普遍短暂,工业化进程相对发达地区进展缓慢。当前,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一、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我国有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布在8个省(区),本文主要选取15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即四川凉山彝 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青海海西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从表1可看出,当前大 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和结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大 2007年,第一产业全国平均水平是11.3%,在15个自治州中,只有青海海西的第一产业占2.8%,其余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两倍的有10个自治州,有7个自治州的第一产业占比相当于我国1978年的水平。只 有吉林延边和云南迪庆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 (二)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普遍 偏低第二、三产业全国平均水平是48.6%和40.1%,15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只有巴音 郭楞州和海西两个自治州的第二产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占比只有延边和迪庆两个自治州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产业结构层次低,产 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工粗放,关联度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仍主要靠初级产品获得 产值的增长,深加工度极低。由于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致使第一产业的商品率低。第一产业内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良种化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绿色基地等方面建设相对落后,农业基础地位薄弱,第二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14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占比高达70%,最高的黄海达100%,均以矿业和初 加工工业为主,工业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的高消耗,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难以获得附加值。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尤其是教育、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严重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另外,三次产业间及工业内部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间发展脱节,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分工的深化、细化和融合远远不够,研究、开发、营销、品牌培育等关联产业发展滞后。 (四)产业的科技含量低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科技含量普遍偏低。农业发展大都停留在依靠自然资源的状态,许多企业的设备是东部地区的淘汰设备。加工工业在低技术水平上发展迅猛,而在高技术水平上发展缓慢,致使产品结构更新、技术结构升级缓慢。第三产业中的金融、物流、交通运输、教育、卫生、文化等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产业构成科技含量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迫切需要产业结构升级。二、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对策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是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缩小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实现追赶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如下: (一)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要根据市场需求主动、积极地采用新技术来调整产业结构,并使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并引导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限制类) 第二类限制类 一、农林业 1、天然草场超载放牧 2、单线5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普通刨花板、高中密度纤维板生产装置 3、单线3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木质刨花板生产装置 4、1000吨/年以下的松香生产项目 5、兽用粉剂/散剂/预混剂生产线项目(持有新兽药证书的品种和自动化密闭式高效率混合生产工艺除外) 6、转瓶培养生产方式的兽用细胞苗生产线项目(持有新兽药证书的品种和采用新技术的除外) 7、松脂初加工项目 8、以优质林木为原料的一次性木制品与木制包装的生产和使用以及木竹加工综合利用率偏低的木竹加工项目 9、1万立方米/年以下的胶合板和细木工板生产线 10、珍稀植物的根雕制造业 11、以野外资源为原料的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加工 12、湖泊、水库投饵网箱养殖 13、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开荒性农业开发项目 14、缺水地区、国家生态脆弱区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 15、粮食转化乙醇、食用植物油料转化生物燃料项目 16、在林地上从事工业和房地产开发的项目 二、煤炭 1、单井井型低于以下规模的煤矿项目:山西、内蒙古、陕西120万吨/年;重庆、四川、

贵州、云南15万吨/年;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9万吨/年;其他地区30万吨/年 2、采用非机械化开采工艺的煤矿项目 3、设计的煤炭资源回收率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煤矿项目 4、未按国家规定程序报批矿区总体规划的煤矿项目 5、井下回采工作面超过2个的新建煤矿项目 三、电力 1、小电网外,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 2、小电网外,发电煤耗高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的湿冷发电机组,发电煤耗高于305克标准煤/千瓦时的空冷发电机组 3、直接向江河排放冷却水的火电机组 4、无下泄生态流量的引水式水力发电 四、石化化工 1、新建10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150万吨/年以下催化裂化、100万吨/年以下连续重整(含芳烃抽提)、150万吨/年以下加氢裂化生产装置 2、新建80万吨/年以下石脑油裂解制乙烯、13万吨/年以下丙烯腈、100万吨/年以下精对苯二甲酸、20万吨/年以下乙二醇、20万吨/年以下苯乙烯(干气制乙苯工艺除外)、10万吨/年以下己内酰胺、乙烯法醋酸、30万吨/年以下羰基合成法醋酸、天然气制甲醇、100万吨/年以下煤制甲醇生产装置(综合利用除外),丙酮氰醇法丙烯酸、粮食法丙酮/丁醇、氯醇法环氧丙烷和皂化法环氧氯丙烷生产装置,300吨/年以下皂素(含水解物,综合利用除外)生产装置 3、新建7万吨/年以下聚丙烯(连续法及间歇法)、20万吨/年以下聚乙烯、乙炔法聚氯乙烯、起始规模小于30万吨/年的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10万吨/年以下聚苯乙烯、20万吨/年以下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本体连续法除外)、3万吨/年以下普通合成胶乳—羧基丁苯胶(含丁苯胶乳)生产装置,新建、改扩建溶剂型氯丁橡胶类、丁苯热塑性橡胶类、聚氨酯类和聚丙烯酸酯类等通用型胶粘剂生产装置 4、新建纯碱、烧碱、30万吨/年以下硫磺制酸、20万吨/年以下硫铁矿制酸、常压法及综合法硝酸、电石(以大型先进工艺设备进行等量替换的除外)、单线产能5万吨/年以下氢氧化钾生产装置 5、新建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三氯化磷、五硫化二磷、饲料磷酸氢钙、氯酸钠、

区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

区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 [摘要]提升产业集群可持续竞争优势,区域创新能力可能是突破点。本文认为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产业集群之间实现互动,能为产业集群拥有竞争优势提供保障,从而促進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所需的新知识、新信息;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等,并促進产业集群的发展。本文通过進一步延伸探讨两者的互动关系发现,区域创新能力的加强,能够从开发新技术、引進人才、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集群竞争优势的提升还需要全区域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培育创新链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关键词]区域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区域创新能力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大亮点,在其快速发展的道路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产业集群形成并得以快速发展以来,很多区域经济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大量的产业集群。然而,目前有不少区域产业集群因创新能力低下而丧失竞争优势,進而趋于衰败或消亡,这给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难以消除的障碍。打破区域产业集群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是消除区域经济发展障碍的有效途径。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不仅能够不断促進发明创造的产生、扩散与应用,而且能够促進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区域资源的

有效配置。故此,面对当前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营造区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势在必行。在清楚了解区域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存在协同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更具重要意义。 一、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产业集群是众多产业集聚在某一区域内形成的新发展模式,是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发展集群。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产业集群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极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尤其是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区域内,具有竞争或者互补的相互关联的企业与相关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制造商及分销商、下游最终用户在内的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综观国内外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其中自上而下方式,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提供优惠政策来推动集群的创建和发展,如高新科技园区、经济特区等。而自下而上方式,指企业依靠自身实力和产业集聚的力量,推动区域集群的创建和发展。在自下而上方式中,集群的形成最初是由少数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依靠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商业文化氛围而创办企业,并逐步发展壮大,起到盈利示X效应,带动众多同类或相关企业的涌现并逐渐聚集成群。 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内生型为主,集群形成的动力源于自下而上的市场自发力量。当然,完全靠自发形成而没有人为的努力,也难以

2021年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县政协农业委员会根据工作安排, 于XX年3月中旬至下旬, 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专题调查,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经济结构日趋合理。XX年,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87亿元, 比1997年的4.72亿元增长45.55, 平均每年递增7.6。 其中, 农业产值38217万元, 林业产值518万元, 畜牧业产值24790万元, 渔业产值4086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37.6、12、53、55.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189元上升到XX年的2875元, 上升了31.34。农村经济结构中,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 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其比例由1997年的0.8:0.2变化为XX年的0.6:0.4。全县粮食、经作、畜牧、渔业四项产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33:25.9:35:5.6调整到XX年的16.89:41.34:36.1:5.97。经济作物产值比值上升了15.44个百分点, 粮食产值比重下降了16.11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四大主导产业成效显著。XX年, 全县农业土地使用面积49.3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 用于粮食生产的面积27.9万亩, 占57, 用于多经及生态农业的面积21.4万亩, 占43。粮食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思路 作者:王岳平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应由过去的比例关系的调整,转向以强化薄弱环节为主的功能性调整,围绕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高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实施“突破关键环节”的战略,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矛盾特征与“十二五”时期结构调整面临的起点 产业结构具有影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就业和环境等方面的多重效应。过去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比较好地发挥了其增长效应,但在分配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方面,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环境效应方面,过度依赖重化工业的扩张,加上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使得资源、环境难以为继。在就业效应方面,由于在剩余劳动力还没有得到充分转化就开始了资本深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矛盾仍然突出。在分配效应方面,由于过度集中于一般加工制造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中,国外高端环节的垄断与国内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竞争与产能过剩,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加剧,并使得国民所得比重下降。总的来看,上述矛盾集中体现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和分工深化等关键环节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而非简单数量比例关 系的不协调,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由过去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转向关键环节及其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滞后的制约。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摆脱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和走出国内 经济调整迈向新繁荣的时期,是我国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第一,由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有条件取得比较高的速度增长,但很有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虽然此轮国际金融危机是在全球经济增长需要新的推动力,国内调整刚刚启动、前期积累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释放的条件下爆发的,加快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较强,从低谷到恢复到高速增长所需时间也会长一些,但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支撑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根本的变化。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是刻不容缓,但要在较短时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难度非常大。要制定更加切实有力的支持政策,进一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紧紧依靠少数民族地区力量,扎扎实实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一是高度重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好支持政策措施。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政治制度,重视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和中央的重大方针。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坚持从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采取实际行动支持、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坚持把加快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配套,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近些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有的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是没有全面、认真贯彻落实好,有的是缺少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难以执行。今后,中央还将根据实际需要和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出台一些更有力的支持政策措施。有了支持政策措施,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关键是要真正把支持政策措施及时、配套、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这样才能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是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力度,大力培育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后劲。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离不开其他地区和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但从根本上讲,最主要的还是应当把立足点放在提高内在动力和活力上,紧紧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加快发展速度,发展才有后劲。内外力量紧密结合,形成强大的合力,发展才能快速、持续和稳固。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在体制机制改革上要大胆创新,有的方面甚至

(100分)试卷名称:2015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度)

(100分)试卷名称:2015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度)?试卷编号:578505 ?试卷总分:100 ?出卷时间:1970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单选题 1.建立若干(),通过贸易平台吸引国内外资本,推进进出口贸易,加快经济发展。[3分] A.自贸园区 B.改革试验区 C.产业基地 2.发达国家目前主要是侧重在内部结构的优化。发展高端制造业和()。[3分] A.现代服务业 B.现代餐饮行业 C.现代机械行业 3.东部地区今后的产业结构要形成“三二一”的一种结构,其中服务业占()。[3分] A.一部分 B.主导 C.全部 4.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方向,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阶段来确定各个地区未来产业的 发展方向和( )。[3分] A.改革 B.重点 C.试点 5.国家已经在中西部地区批复了()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有条件的地方仍可积极申请。。[3 分] A.五个 B.六个

C.七个 6.国家工信部制定了目前至()的规划,希望我国在智能制造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提升。[3分] A.2025年 B.2015年 C.2035年 7.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结构调整( )。[3分] A.方向 B.方向和思路 C.思路 8.( )在空间上会发生梯度转移,一般是从高技术梯度到中技术梯度,再到低技术梯度。[3分] A.供应链 B.产业 C.生产企业 9.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特别是重化工的占比比较大,经济受到外部形势的影响,下行压力更大,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更大力度去培育()。[3分] A.制造业 B.新型产业 C.农业 10.国际产业转移长期是以()为主,到现在转向了以服务业为主。[3分] A.工业生产 B.冶金行业 C.制造业 11.产业转移一般是指由于要素资源供给或市场需求条件变化,引起的产业(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位移或()现象。。[3分] A.迁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