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的结合

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的结合

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的结合
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的结合

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的结合

一.中国古建筑设计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山水园林理论以及创作实践,不仅对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有丰富的园林植物种类;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自然朴实的美学特征。当前,它不仅对现代景观设计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现代建筑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晌。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源于道家学说,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组景和造景的手法之高超,在世界古典园林中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我国建筑界有几位建筑师能够从传统的园林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中国江南园林是一种综合艺术与生活的形体设计。它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包含环境设计.建筑、水池.桥梁、园艺、生态、雕塑、绘画和书法等种种知识,是把中华民族精神与大自然结合起来的综合设计,深受儒、道、佛、禅的影响。园林是文人、画家和艺术区经营之所得,包含着深厚的哲理。也就是说,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具有长久不衰的历史。

园林“室内”与“室外”的定义比较随意,要“雅”不要“华”。我们除了研究它的历史、它的结构,还要研究它为什么这样吸引我们。“深度”、“层次”应怎么去做才有“对比”。“阴阳”是怎么样的一回事;什么时候用石头;哪里要用木头等等。

房子与植物的关系,水面怎么样利用,室内布置怎样才是雅。中国古典园林配置植物时,往往以观形为主,取色、赏花、闻香、听音为辅。使得古园中林木屈曲突兀、盘结交错、连理交柯者比比皆是。同时,也注重季相与花期的变化。孤植以观形、观叶、赏花为主,而群组植讲究搭配造景。此外,各类花木的运用已形成了基本的法队如“堤湾宜柳、桃李成健栽梅绕屋、移付当窗等等,这些设计手法已被现代建筑设计所应用。

中国园林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让你决不会站在任何一个位置,可以尽窥园林全貌。园林的设计,通过诱导的方法,使你逐步发现分布各处的兴趣点。探寻一系列空间,通过隔和引,逐一展现在你面前。而这种视觉心理被称为“视觉幻象”。要将别人注意力吸引到一幅图画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景装待起来。将一块石头放入墙洞之后,不但会将观赏者的视线吸引到石头上面,更会造成一种深度。如果,石头背面还有一面墙,那么深度就会更明显。后墙就如装盛的纸,而石头就像回画本身。假如要进一步增加深度,就可以在后墙的后面种一些树,并且让树枝从墙顶伸展出来。如果再在石头前后植上松树,就会在同一空间里造成更深更广的幻象。

这些处理手法,早已被现代建筑设计吸收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美国华裔建筑大师贝律铭于1982年设计的香山饭店,考虑到香山幽静.典雅的自然环境,也考虑到这里众多的历史文物,因此庙意设计成能够和这些多元环境和文化因素融合起来的特别形式。并且既不生搬硬套使用西方的现代主义风格,也不重复制造中国的仿古形式,而是把东西方建筑的精华结合起来。把西方现代建筑的结构和部分因素,和中国传统建筑的部分因素,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因素和空间布局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它自己特点的形式’。其中,影壁挖过洞后

置石头的处理方法,虽打破了传统定式,但其中却贯穿着中国园林之精神。在建筑色彩处理上,采用中国传统的白色(抹灰墙面)、灰砖线脚线以灰、白两色为基本色调,是中国唐代建筑和江南民居、园林建筑的基本色调重视园林和绿化在建筑中的作用。借景入室的手法比比皆是,重复使用具有中国园林传统符号特征的形式方和圆,以此突出民族性。为我们探索民族风格,提供了借鉴。

二.中国古典建筑如何与现代建筑结合

在我们熟知的设计师里贝律铭是将中国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的最完美的一位。“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的中心理念,它是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也是他为这座建筑能够融合古典美与现代美所找到的最完美的契合点。

苏州博物馆新馆北靠拙政园,东傍忠王府。其中,拙政园西花园的南端正好楔入新馆。虽然新馆的选址很特殊,但是新馆还是做到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与历史文化遗存的相协调,并且让两组年代悬殊的建筑物,做到古今对话、新旧拥抱和二元渗透,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存共荣,从而提升了彼此的使用价值、社会价值乃至长久的历史价值。这就是苏州博物馆新馆这座建筑的魅力所在,尊重、服从、融汇于环境、甘当配角、不喧宾夺主、不顽强表现自身的个性,追求始终如一的整体环境。

新馆可以说从整体到局部都做到了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将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和现代主义的建筑理念完美结合。这座博物馆主要采用江南山水园林概念来设计,兼顾传统与现代元素。尊重周边环境历史风貌,主体建筑不超过六公尺,地下和地上各一层,内外风格均和谐统一,结合了苏州山水园林的特质,现代元素中兼古风,并与周边传统民居融为一体。

从建筑形式上,采用了现代建筑中常使用的几何形体,然而整个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又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

从结构上,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更使建筑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钢材和玻璃的使用,使得建筑物具有了极佳的透光性,营造出了几何构图美感,并兼具有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趣味。它明快硬朗的线条,冲破了苏州老房子的一片婉约妩媚,颜色淡雅朴素,却又和四邻相映相成。

从选材上,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内涵。

从采光上,新馆建筑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它独特的屋面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

苏州博物馆新馆可以说是一个现代版的苏州园林,借鉴了许多传统园林透视借景的处理方法,在一块面积很有限的基地上营造出了层叠递进,景深不断的意境。大量采用立窗借景,不但满足了室内的采光要求,更若隐若现地透露出室外的竹林曲桥、小庭池水。而窗与窗也不是千篇一律。有完全透明的玻璃窗,直截了当,有嵌上裂纹玻璃的窗,奇幻迷人,还有蒙上沙的大落地窗,隐隐显出窗后

景物的剪影,显得朦胧如画。

苏州博物馆新馆很巧妙地隐逸在一片古老建筑之中,与拙政园、忠王府为邻,丝毫不显唐突。它的建成非但没有对那些历史遗迹造成伤害,反而更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偌大的一个博物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胜极品拙政园,西南面对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院落。其风韵,其神采,其姿色浑然一体。现代流派的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奇迹,也是一种人性关怀和民族亲情的彰显。

新馆追随了苏州传统园林的影子,却又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却又从未相逢的感觉,让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细细品味着它的每一个细节。

苏州总是将传统文化柔婉的一面呈现,她不需要价值连城的珍奇异宝,不需要匪夷所思的淫技奇巧,却可以接受一个深深浸润中国文化的现代博物馆,正如她不需要回到吴越相争的战场,不需要成为东方的威尼斯,却可以成为华夏文化的后花园。苏州博物馆,这座融合了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建筑的落成,已悄悄地成为苏州两千五百年历史长卷中的精巧一景。

从贝律铭的几项建筑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现代,也不仅是古典,而是一种新的风格,它们以古典的雅与现代的简融合换新,以一种新的形势展现在我们当代人的面前,它们通过两种深厚文化底蕴的结合和发展存在于当代。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作文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作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场围绕家书兴替的讨论就此展开。学生甲认为家书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认为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当然不用写信……说到底,这是一场有关科技与传统争论的问题。 其实,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是可以完美融合的。 日本的京都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京都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的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而建的。其中,洛中最显京都街道棋盘式的布局,这里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既有千年古刹,也有西式建筑。城中心大多店面和住宅,仍是低矮的两层楼木层,充满古香古色的古都风味。在京都市区,6公尺以上的建筑甚至都被为破坏景观,极易引起市民反对,所以没有高层建筑,也没有高架桥。走在京都的街道,你还会真正领略到“吃在大阪,穿在京都”的古训。你会看到很多的手工纺织的展示,正宗的日本茶道表演等充满传统味道表演。 同样,你也能在这里领略到现代气息。京都最新的车站,你能感受到21世纪的“高速”,它结合了五大特点:交通,停车场,文化,饭店,百货公司等全球数一数二的各类设施,尤其是车站内高11层的手扶梯,可直通百货公司商场及科技游乐中心,更有空中走廊和咖啡座,是一座多元化的建筑。站在这个多元化车站的顶楼眺望,看到高台寺周边的庭院,低矮的两层楼木屋,

你才会真正惊诧于京都的魅力,绝不是精彩绝伦的现代建筑,更多的是千年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又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中国馆内用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河上图》;上海馆中由声光电影演绎的多媒体影片《永远的新天地》;日本馆内会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的展点。 京都的灿烂和世博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不矛盾,我们既不能以传统文化消亡的代价来推进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能无视现代科技的发展来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唯有坚持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两翼齐飞,整个人类的发展才能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

浅谈古典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浅谈古典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中国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总体上说中国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结构组成。各结构之间结点由椎卯结合的形式,在中国古建筑中,古典园林自成一体,有其独特的风格,它是一种“创作自然、寓情于景”的艺术。 常州素有水上江南之称,明清时期新建的私家园林和亭台楼阁不胜枚举。目前具有代 表性的就是迄今保留“四大名园”分别是:常州意园、近园、未园、约园四大名园。体现了近代常州文化底蕴,凸显了江南的城市空间景观。 1、意园在常州市区后北岸4-8号。原为清康熙年间状元赵熊诏府邸花园。有宅第28进,占半条县学街。其后人赵怀玉曾于此建”方玉堂”、”云窝”及水阁、亭榭等景点。太平军占领常州后设圣库,英王陈玉成曾在此驻节。同治三年(1864)四月初六,李鸿章军攻陷常州,抢劫圣库,焚烧房屋,仅存头门、大厅及魁星阁。光绪十二年(1886)园归县令史干甫。史加以改建,集蔡襄书”以意为之”四字为额,遂称”意园”。筑垣墙,以漏窗隔成内外园。内园有花厅、假山,分呈四季之景;外园有延桂山房、明月廊、鱼池、亭榭及临溪之望云水榭等。廊壁嵌有米芾、蔡襄等历代名家书法石刻十余方。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近园又名静园、恽家花园,兴建于清朝的乾陵年间,座落在常州市长生巷的常州宾馆之内,是江南地区最具清初明末风格的. 近园南北长80米,东西宽64米,虽只不过区区数亩的面积,然则构思奇巧,穷尽画理,山峦花径,楚楚可人,更似惹人喜爱的小盆景,浓缩了明清园林的精华所在。 近园中的山水花木,亭台楼榭,精细而雅致,处处体现了“淡语皆有味” 的意境。再看其园林的造景,格局不俗,质朴大方。近园的亭台楼阕等建筑,大多环山绕水,错落有致,非常注重比例的适度。其北面的“西野草堂”傍水而建,是主人宴请宾客之地。西南方向有“天香阁”、“安乐窝”以及临池水的“得月轩”。再向北行便是“秋水亭”,一路下去是“虚舟”、“容膝居”、小径往还,清幽自然,极负“远山近水自成趣”的意境。东侧廊墙内嵌有名人书条石30副。近园现已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优缺点 艺术史论文

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优缺点班级:建072班姓名:卢杏杏学号:2007301207 中国的传统建筑即为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其建筑艺术也有自己的独特体系。无论是单体建筑中各部分的精益求精,还是建筑群体组合的别致韵味,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瑰宝。而反观中国当代的建筑,受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很深,建筑形式也追随欧美国家的脚步,在中国大地之上已经有多个世界建筑大师的杰作。也就是说,在当今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种建筑体系、两种建筑思潮,即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认清两者的优缺点对于我们学习建筑会很有帮助。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点可以集中概括为四个字——意境非凡。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各部分形态、装饰色彩;还是群体建筑的布置组合,无不代表了一种意境,无不引起人们的共鸣。这是西方现代建筑中高超的建筑技术所堆砌的“方盒子”所不能比拟的。 比如说中国古代单体建筑中的“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以建筑的第五立面而著称。在天空的映衬下,其伸出的屋檐、优美的弧线、起翘的屋角以及屋脊上的鸱吻、骑凤仙人、走兽等,传递出一种与天同在的意味。如北京天坛的祈年殿采用的是三层的重檐攒尖顶,采用青色琉璃砖贴面,与天同色,且宝顶耸直而上,使祈年殿有超凡出世与天接近之感。 再比如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组合,更是将意境展现的淋漓尽

致。如北京故宫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由大清门(低小)——T型狭长庭院——天安门(高大)——长方形庭院——端门(高大)——纵长型庭院——午门(高大)——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低小)——方形宽大庭院——太和殿(高大)。在到达主殿太和殿前需经过1600多米长的轴线以及高低大小不同的五门五院,以衬托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威严。其他内廷和外朝两侧的附属建筑与庭院相对减小,以突出三大殿为中心的皇权象征。再如中国古典园林入院后一般需经过百米长的曲折、狭小、时明时暗的走廊或庭院,才到达主景的山明水秀,而这一过程正是人们情绪得到净化进而进入悠游山水的意境。 中国古代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因为中国古代建筑是木构架体系,所以它耐火性极差,在中国历史上就出现过多次建筑火灾,如故宫、圆明园……而且,木构建筑还有不耐腐蚀、建造时间长、结构强度小等缺点。 西方现代建筑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之下,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的情况下,经过探索阶段而逐渐成熟起来的建筑形式。可以说,它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建筑类型。因而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它相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建造施工方便快速、结构强度大、耐久性好、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适应人类的活动等,而我认为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结构体系多样。比如利用大跨度的穹顶结构建造的罗马小体育宫;利用钢结构建造的鸟巢;利用筒体结构建造的超高层西尔斯大夏……这一系列的建筑造型是古人所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的大胆存在,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五芳斋: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五芳斋: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在竞争激烈的快餐、食品行业中,五芳斋可谓其中的佼佼者。提到白酒,人们会立即想到茅台;提到烤鸭,人们会想到北京烤鸭;提到粽子,大部分国人会想到五芳斋。2009年度,在中国 快餐50强中,五芳斋位居排行榜第十一名;2009年,五芳斋获得嘉兴市“十佳”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称号;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曾先后荣获“最有影响力的餐饮企业”、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2009年度嘉兴市本级软环境建 设先进观测点”、“商业顾客满意商品”、“商业顾客满意企业”等称号。 但是,和很多中华老字号一样,五芳斋也曾经历过衰退期。原因有: 1、缺乏现代品牌经营观念,忽视了对品牌的持续宣传和对不断 更新换代的消费者品牌情感的持续培育,最终导致顾客群体断代,大批消费者对“五芳斋”的品牌和产品的认知日渐模糊; 2、外部环境的变化、洋快餐的大量涌进、销售渠道的限制以及 年轻一代消费习惯的改变给五芳斋带来了很多难题,而五芳斋显然在这方面准备不足,没有应对竞争的战略和战术准备。五芳斋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正是老字号的优越感让企业走向了失败; 3、政府不恰当的行政干预手段的影响。过去实行国有独资体制,在行政垄断条件下,也许能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而一旦开放市场后,由于产品生产较低的技术壁垒与较小的投资规模,竞争一下子激烈起来,再加上假冒伪劣防不胜防,僵化的国有体制就很难应对如此挑战。

在消沉了一段时间之后,历建平和朱自强的加入给这家老字号注入了新的活力,令五芳斋重换新生,一跃成为市场的领军者。其中原因有: 1、丰富的文化积淀。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美、咸甜 适中而著称的五芳斋粽子号称“江南粽子大王",到目前已有80多年历史。“五芳斋”得名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姓沈,系吴县陆墓采莲人。“五芳斋”粽子于1921年问世,创始人为当时以弹棉花为业的浙江兰溪人张锦泉先生。五芳斋粽子选料日益考究,配制方案日趋完善,口味日趋精美,由此声誉鹊起,驰名江南。 2、靠近原料产地。嘉兴自古以来就以生产优质稻米而闻名于世,是名副其实 的稻米生产基地。 3、优质企业家的正确导向。一家企业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最高管理者的领导是否正确。譬如,联想有柳传志,海尔有张瑞敏,淘宝有马云,新东方有俞敏洪。奥地利学派认为,只有以企业家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当今世界,越发达的国家一定有着更多伟大的企业。历建平和朱自强开拓思维,不把粽子当粽子做,整合各种资源,使企业驶入了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可贵的是,历建平不以功臣自居,不刻意宣传自己,不搞“一言堂”,使企业不以管理者一人的成败而兴衰。最近,被称为“夕阳偶像”的马云的几个决策失误使阿里巴巴的发展产生震荡,这是一个很好的反例。 五芳斋的发展目标是:打造米制品行业的领导品牌,打造中式快餐连锁的著名 品牌,致力于成为受人尊重的,以米制品为核心产品的,有完整产业链的中国食品领军企业。“打造米制品行业的领导品牌”是首要目标。要达到这一战略目标,重点需发展三个核心产业,即粽子、大米和米饭制品。粽子的具体发展目标是:完成全国产业布局;扩大出口;经销全国网络;销售网更密集高效;改革生产工艺,提高效率;通过资源整合,扩大产能。大米的具体发展目标是:完善从种植到加工,销售大米产业链;创设中高档大米品牌;构建长三角营销网络。米饭制品的具体发展目标是:引进

浅谈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从城市整体规划来看,传统文化因素的融入渗透增加了城市整体规划的协调性,突出了城市的特色,对于城市文化的发扬乃至整个城市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建筑艺术博大精神,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瑰宝,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符号和价值取向,一直延续到现代建筑业,并对现代建筑设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运用现状 传统建筑风格在国内建筑市场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首先传统的居住建筑,与现代住宅的功能要求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比较大的矛盾。其次,其结构形式以木结构为主,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上都有先天不足。另外,北方的四合院需要相当的占地面积,南方的天井围合院落在采光、通风等方面也无法满足现代生活要求。 从中国各地城市建设情况看:在新建建筑的设计中缺乏考虑民俗和地方的建筑风格,基本上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复制品。长期下去,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有丧失的危险。现代建筑除了套用西方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直接复制原版古建筑问题。在一些景区或者城市的公共地带,都可以见到很多仿古的建筑体。这并不是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发扬与运用,而是误解了何为传统建筑风格,何为地方特色。 2、应用问题分析 文化符号在设计理念中的应用。文化是一种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往往是从最深层次的理念层面上的融合。首先,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是植根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的自然地理基础的,因而造就了区域差异巨大的文化

地理。作为一个纵跨亚寒带、温带和亚热带的大陆,千差万别的地理环境必然造成了五光十色的人文环境,因此各地的民居特色各不相同,这些都是现代建筑创作的丰富文化和历史渊源。 传统文化符号的多样性影响了现代建筑理念的多样性,诸如北方的民居设计理念植根于北方文化的粗犷,而南方民居则体现精密和考究,这就源于南北方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所形成的文化风俗差异性。传统文化符号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具有古典复归的特性,也就是怀旧复古的建筑设计理念。传统文化在其符合特征上在原始层面上具有“不可复制性”。传统文化符号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更多的是一种柔性的、灵活掌握的理念形式,因而对传统的继承旨在进行更有深度的创新。 3、相结合的意义 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在历史、文化、科学各个方面知识的媒介中,古建筑的发展有着其生命的印记,是一个时代审美观的物化,了解建筑的内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远景设计研究院古建筑设计专家谈到说: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的审美和思想、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以体现一种精神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融合和整合。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理解、提炼并有机地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既简洁明朗、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又具有真正传统文化的特点。 4、应用启示 传统建筑在现代环境中如何得到妥善的保护,对传统建筑的保护问题,体现的是传统文化建筑如何存留在现代环境中,即与周围现代建筑的关系如何处

论现代建筑与古建的结合

论现代建筑与古建的结合 摘要 将古建与现代建筑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及建筑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世界上历史悠久、风格鲜明。分布地域广阔的独特建筑艺术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财富。 现在建筑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创造建筑新风格。然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机地融合进具有传统特色的庭院、园林等造园手法,造就了富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民族意蕴的建筑意境,形成引人注目的风格。体现出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思想的借鉴与融合。 关键字:古建,现代建筑,融合,创新。

目录 1 中国古建筑文化如何立足于现代建筑文化 (3) 1.1现代建筑中对古建筑文化的把握 (3) 1.2将中国古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中去 (3) 2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的途径 (4) 2.1将环境、建筑、文化相融合建造“城市特色树” (4) 2.2将古建筑元素的内涵融于现代建筑中 (4) 2.3将古建筑元素灵活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 (4) 2.4合理创新,增强意识 (5) 2.5将有形空间进行拓展对无形空间进行再创造 (5) 3我国古建筑保护现状 (6)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1 中国古建筑文化如何立足于现代建筑文化 1.1 现代建筑中对古建筑文化的把握 我国的古建筑文化之所以能够保存延续下来,不仅经过了历史长河中时代变迁的考验,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考验。它是现代文化和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现代建筑中,对古建筑文化应进行传承和汲取并发扬,但在这个传承汲取的过程中应要有所把握,对古建筑文化的理解和运用,绝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不应一味地想着生搬硬套盲目复制,而是应该吸收古建筑文化中丰富的内涵。例如,让我们从永定土楼的建筑中,学习中国古建筑的包容、仁爱、和谐。从中国古建筑主要选用土、木为材料这一点,学习中国古建筑对土地森林大自然的依恋,理解那份对大地、对自然的一种血肉相连的真正依赖,在古建筑的传承和汲取中继续创造出了令人感动的东方文化。而从那些流传保存下来的寺庙院落、道观,可以看出儒道释的思想对中国古建筑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1.2 将中国古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中去 很多人认为现代是一个新的社会,应该有新的思想,新的表达形式,传统的东西已经成为过去式。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什么叫传统文化?是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历经历史风霜,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文化才被称为传统文化。那么,古建筑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安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果现代建筑摒弃这种传统文化底蕴,完全采用新世界的新潮流来创造,这样只会沦为这个世界中平淡无奇的一类。因为它将古建筑中的文化底蕴丢失了,没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和风采。所以,在现代建筑中应吸收中国古建筑的元素,将两者完美合理的融合起来,展现出古建筑的元素。例如,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将苏州的历史文化融入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使之成为了一个新的标志性建筑。

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古典建筑的特征现代建筑的特征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上的应用 现代建筑继承了古典建筑 现代建筑拥有自己特色 参考文献 [1]顾孟潮,王明贤,李雄飞.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郑时龄,薛密编.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肖鹰.形象与生存.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1,古典建筑具有结构、装饰、自然和数象等理性特征,还有对称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和于环境和于自然之美等特征。其体系以木结构为主,以官式建筑为典型,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和数象的象征意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和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建筑简单归纳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所在我认为在于“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为标志性的一种世界观。中国古典建筑-作为古典建筑精华所在的“天人合一”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一、道法自然的对称美。中国古典建筑普遍强调对称美,不管是宫殿、庙宇、道观、官府衙门还是普通民居一般都采用对称设计。东西厢房、东西二宫等词语无不体现了这一点。而大门口两尊大狮子更可说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一大风景。而这种对称美从根本上而言正是源于中国人信奉师法自然,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因为自然界不论花、鸟、鱼、虫还是人体自身无不体现了一种对称美。 二、注重天象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只要对中国古典建筑稍有研究的人就会了解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天象和阴阳等思想一直是得到很大程度体现的。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天象学在古典建筑上体现的一个典型。古代十以内的偶数称为阴数,而一则被称为“太极”,因此三才是“阳数”之始。天坛建筑的尺寸严格采用阳数。祈年殿殿高九丈九,屋檐三层,裕谷坊三层,殿顶周长三十丈代表一个月三十天;外层有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中层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这外层和中层总计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而最内藻井下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柱子总计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星宿......还有枋角走廊等等很多方面无不体现了上应天和的精神。而中国古典建筑中体现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就更为普遍了。 三、环境美以及合于自然之美。中国古典建筑往往体现一种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契合无间。往往不局限于一屋一亭之美而上升到一个大的建筑系统以及此建筑系统与自然之间那种和为一体浑然天成的妙处。不论是北京的紫禁城还是苏州园林,不管是南京的栖霞寺还是恒山的悬空寺,不管是卢沟桥还是赵州桥无不从一个建筑系统的层面反映出中国古典建筑在整体上表达出的那种和于环境和于自然之美。

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

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使用效果与功能的对比与分析。 摘要: 通过介绍传统建筑材料在取材生产和加工运输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原因分析和环保型建筑材料的特性,从而在现代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当今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建筑材料的发展将趋于现代型的功能。 关键词: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功能与发展趋势 引言 建筑是时代的象征,是一门凝固的音乐艺术。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结晶,总是紧紧地与艺术联系在一起。金碧辉煌,色彩瑰丽的古建筑,至今仍被人们视为绚丽多彩的立体画卷,为城市增添了历史文化积累的空间景观。任何建筑,所以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或因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或因色彩光泽璀璨晶莹,或因能工巧匠丹青妙手的精心雕琢,表现了人的某种思想和情绪。而构成这些艺术情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建筑材料及这些材料的合理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是相对于传统建筑材料而言。传统建筑材料,一般是指水泥、玻璃、木材、砂石和不经改性使用的石油沥青、焦油沥青、石灰等建房用的材料。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传统的建筑材料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建筑工业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心理的改变以及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也要求建筑材料的发展适应这种要求和变化。如家用空调机的出现,就促使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的问世;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涌现,轻质、高强、多功能的建筑材料必须研制和发展。因此,没有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所谓新型建筑材料,包括内容比较广。既包括世界上才开发的最新材料,也包括我国近几年才推广开来的新品种,还有消除环境污染综合利用工业废料发展的品种。新型建筑材料中有墙体和屋面材料,也有建筑装饰、防水、保温等多功能材料,门类繁多。 传统建筑材料产生污染的原因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对建筑物的环境设计重视起来,力求创造一个舒适、高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但是传统的不少装修材料大都是由化工材料制成的,有的本身含有有毒物质,它们不断地向室内空气中挥发有毒成分,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据报道,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专家们曾经对某些城市的10幢新建房屋建筑作抽样检查证实,在现代化房屋建筑内空气含有多达500余种的化学物质,比室外要高出许多倍。又据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有关论文报道,现代房屋建筑的2% ~3%有石棉和氡、10%左右有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含有这些有害物质的建筑被称为“病态建筑”,这些有“病”的建筑常常会把自身的“病”传染给房屋的使用者。事实证明,建筑材料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所释放的各种气体如氨、甲醛、苯、氡等对人体的健康非常不利。封闭的室内环境由于温度、湿度较大,有些材料会为霉菌和细菌生长提供养料,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具体来说,建筑装修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板材类 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人造装修板材,内含超标的甲醛,如大芯板(细木工板)、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以及用这些板材制作的复合地板、家具等。甲醛主要来自于制作复合板材所使用的脲醛树脂胶,这种胶具有强度高、不易开胶的特点,是目前生产各种复合板材普遍使用的粘合剂。脲醛树脂胶含有甲醛,会形成游离甲醛气体释放到空气中,而甲醛为高毒性物质。2)涂料类 房屋装修使用的油漆、涂料、防水材料,以及各种油漆涂料的添加剂和稀释剂含有有害物质苯。石材类:石材类装修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石膏、瓷砖等,含有一种叫做氡的有害物质。氡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9种环境致癌物之一,它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个肺癌致病因。3)水泥等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

中国现代建筑艺术 中国现代建筑艺术泛指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的建筑艺术及其风格。 中西交汇风格多样时期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发展迟缓而又长期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中国建筑形式是以高度成熟的木构架体系为主体的多民族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程式化的传统风格。西方建筑基本上没有进入中国。除一些早期教堂、圆明园西洋楼和广州十三夷馆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建筑一直处在与西方建筑完全隔膜的状态。鸦片战争后,随着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入,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成批西方建筑传入中国。近代建筑类型和近代建筑技术接踵在中国出现,产生了中国近代的新建筑体系,形成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及其相互渗透、融合的状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建筑转向近代的进程十分曲折,发展状态很不平衡,建筑风格异常多样。 1840~1949年这段时间,传统的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数量上的优势。在一百多年间,广大的中小城镇和农村,仍然依赖传统的建筑材料和营造方式,继续沿袭木构架建筑体系;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延续着各自的民族传统建筑;宫殿、坛庙、陵墓、王府、衙署等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终止了建造活动;盛行一时的建造大住宅、大祠堂的热潮,出现了虚夸、繁缛的不良倾向,暴露出旧建筑体系的衰落趋势。会馆、茶园、戏园、酒楼、澡堂、客栈等娱乐业、服务业建筑和绸缎、百货、商场、菜市场等商业建筑,普遍突破了传统的建筑格局,扩大了人际活动空间,树立起中西合璧的洋式店面,显示出旧建筑体系的脱胎变革和中西建筑的交叉渗透,广泛影响着城市商业街道的风格面貌。散布在各地城乡,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经济实惠,灵巧活变的民居、园林和其他民间建筑,则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延续着旧体系建筑的活力,构成中国近代城乡建筑民族风格的宏观背景。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新事物和发展主流。这些新体系建筑,从风格面貌上明显地分为两大分支:即照搬、引用外来建筑形式和沿用并探索中国民族形式。它们的演变过程,构成了中国近代新建筑风格发展的基本脉络。 外来建筑形式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20~30年代,欧美各国建筑经历了由古典复兴、浪漫主义经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向现代建筑转化的变革时期,这些建筑风格都曾先后或交错地呈现在中国近代新建筑活动中。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多国占领的租界城市,混杂着欧美各国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城市面貌较紊杂。在青岛、大连、哈尔滨等一国占领的租借地城市,则呈现着经过统一规划的、较单一的建筑风格,城市面貌较协调。早期的外来建筑,如外国领事馆、洋行、银行、饭店、俱乐部及外国建筑师为清末新政、立宪和咨议活动所设计的总理衙门(迎宾馆)、大理院、参谋本部、咨议局等,大多是西方古典式或殖民式的建筑。散布在各地的教堂,除少数采用中国式外,一般都沿用各教派的固有格式,多为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俄罗斯式等。进入20世纪后,外来建筑形式逐渐以折衷主义为主流,其主要表现是在不同类型建筑中,分别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等不同的式样,或在同一建筑上自由混合各种式样。上海汇丰银行大厦(1923)、江海关大厦(1925)等20年代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日益引起从事房地产业、建筑业、装饰业及设计界人士及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这里,围绕这一课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及有关人士。 一、古代建筑风水学的基本思想 众多考古资料证明,重视人的居住环境,这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其表现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3)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4)如在山坡时,一般处向阳坡。如半坡遗址即为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环抱的典型的上吉风水格局。颇具启发意思的是,这些村落多被现代村落或城镇所迭压,如河南洪水沿岸某一段范围内,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11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甘肃渭河沿岸70公里的范围内,就发现了69处遗址。可见,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聚落选址因素的考虑很是讲究,这个古老的传统根深蒂固地遗留在后人的脑海中,并具体显现在许多现代城市、村镇的选址与建设中。从上古文化遗址情况中还可判断,人们聚居的地区,已出现了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区。如半坡遗址中,墓地被安排在居民区之外,居民区与墓

葬区的有意识分离,成为后来区分阴宅、阳宅的前兆。新石器时代原始居住形式的不断改进,反映了人们随环境而变化的适应能力,对原始聚落的位置选择,也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有了较高的认识水平。总之,人们在观察环境的同时,开始了能动地选择环境。 从殷商之际的宫室遗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河流与居住环境之关系的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今河南安阳西北两公里的小屯村,是殷商王朝的首都。这里洹水自西北折而向南,又转而向东流去。就在这条河流的两岸,其南岸河湾处的小屯村一带,是商朝宫室的所在地;宫室的西、南、东南以及洹河以东的大片地段,则是平民及中小贵族的居住地、作坊和墓地等;其北岸的侯家村、武官村一带则为商王和贵族的陵墓区。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宫室区、民居区还是生产区、陵墓区,它们都是位于河水曲折怀抱之处,这充分证明了后世风水学中追求“曲则贵吉”理念源远流长。正如《博山篇·论水》中所说:“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弯环曲折,水格之贵。”蒋平阶《水龙经》亦曰:“自然水法君须记,无非屈曲有情意,来不欲冲去不直,横须绕抱及弯环。”“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绕。”总之,对水流的要求是要“弯环绕抱”,讲究“曲则有情”,因为“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阳宅撮要》) 再则,风水学中以河曲之内为吉地,河曲外侧为凶地。《堪舆泄秘》曰:“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水龙经》亦认为,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以徽州建筑为例 摘要: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是在现实环境和人文精神等各方面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它奠定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最原始的基础。中国建筑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建筑在外来建筑风格的影响之下,如何保存自己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如何把它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建筑风格现代建筑徽州建筑运用 一、引言 2006年6月笔者所在的学院组织了一次徒步徽杭古道的活动,车子从临安驶入安徽境内时,我深刻的感受到安徽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特有的地方特色,建筑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从新老建筑的风格以及建筑形式上,我想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问题。徽州建筑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以前一直讨论的所谓的地域文化与地域特色。每个地方的建筑本身都具有其一定的特点,这是和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社会状况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如何在外来建筑形式建筑风格以及在当前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出现的融合状态下,保持自己的几百年来的地方特色,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但是从徽州建筑上,我强烈的感受到了我一直以来在寻找的纯正的传统建筑风格在现时社会状态下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概述 中国传统建筑中强调依山傍水、遵循自然的方式,无论是从建筑材料,还是从建筑方式上看,都蕴藏着深刻的建筑理念。基于生活习惯差异产生的传统建筑形式,如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都是在与周边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建筑风格。 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各地建筑明显的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地方材料和传统的构造技术与方法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防御要求带来的特点经济条件的差别﹑宗教因素对建筑形式的影响等等,此外还表现出各民族的传统风格和风俗习惯。 虽然一些特定的建筑风格起源于某些因素,但只要是物质条件与社会方位改变了,它原有的那些含义就不复存在了,但适合后人生活需要的传统形式却被继承下来。这就形成了中国各地不同的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求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就必须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 1.结构上的群体组合 中国传统建筑首先是一种文化的建筑,更是是一门造型艺术,,中国传统建筑单体往往并不宏大,但通过一个个单体有机组合,主次分明,互相协调,形成一组完善的建筑群。 2.哲学上的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认定人与世界的自然关系和人文关系是无法彼此截然分开的,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主流思想。就建筑而言,它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协调而是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在形态上建筑与自然的交融,更重要的是注重心理与自然的共鸣;在文化上,传统建筑与哲学、艺术、文学等各方面互相影响,共同交织成一张纵横交错的文化网 3.理念上的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文化的特点。这里所说的人文性文化是指对人

现代建筑中的古典风格

现代建筑中的古典风格 古典建筑是人类精神结构中的一种历史情结。在现代主义建筑中,一些建筑师进行了现代和传统的折衷设计的探索,创造性地表现了古典建筑的精髓,体现了具象和抽象的巧妙融合。当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把古典建筑的独特风格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传统的建筑元素也成为一种常用的设计语言和设计符号体现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 接下来就来谈谈古典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看看他们是怎样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 首先来看看西方是怎样进行运用的: 柱式是在古希腊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套古典建筑立面形式的生成原则,在古罗马逐渐发展成熟。柱式作为一项古典建筑元素,更多地被简化、省略一些规则后加入到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中,借以表达建筑师的理念和思想。虽然柱式在当代远没有古典时期那么严谨复杂,但是建筑师们灵活地提取了柱式的特征,使呈现在新建筑中的柱式有了更多表达的形式和可能。 例如98年里斯本世博会的葡萄牙馆,在这 栋建筑里,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柱廊,分别扮演 了两种重要的角色。一类是仪式广场南北两侧 的柱廊设置(类似于古典敞廊的概念),直接 作为重要建筑形象出现,体现神庙的壮丽效果。 另一类是北侧主体建筑的外廊。因为从传统来 重要的政治、宗教建筑都会采用柱廊的形式, 当然这次也不例外。但是进行了变形和暗讽, 显得更亲民和轻松。 早在中世纪的西欧,教堂多采用拉丁十字 式的巴西利卡,并常设有钟塔以召唤信徒礼拜。 随着技术发展和建筑理念的变革,钟塔作为古 典建筑元素之一,更多地被简化、抽象后加入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借以表达建筑的思想与理念。 当代的钟塔不再是尖尖高耸,也不再为严谨的立面构图而存在, 而是在建筑师们灵活地运用下更多地彰显了建筑的感召力与精神性。 法国朗香教堂,是柯布西耶设计的诗般的建筑。它在框 架结构的基础上创造了不规则曲面的外观,西南、西北角隅 两座塔状祭坛也以曲面造型与整个教堂浑然一体。教堂整体 借“光”喻“神”,以柔和变幻的光线引入祭坛,营造神圣 氛围,钟塔顶部的条状开窗与立面呼应,西北角塔状祭坛顶 窗也是整个教堂唯一的西立面开口。钟塔不再是遗世独立的 构筑,而是成功地与教堂融为整体。 而在中国,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中国建筑的古典风格是在现实环境和人文精神等各方面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它奠定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最原始的基础。 中国传统建筑构件包括斗拱、基座、柱子、墙体、门窗等组成建筑整体的各个部件。创作富有民族特色建筑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上述传统建筑构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应用。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可以说是一座用传统元素堆砌起来的建筑,充分体现了“东方之冠”的主题。它的“斗冠”造型灵感来源于古建筑的特色构件斗拱,层层向外挑出,秩序井然。如果俯瞰中国馆,就会发现其顶部平面呈经纬分明的网格架构的灵感来自于“九宫格”结构,与历 法国朗香教堂 里斯本世博会葡萄牙馆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很深刻的联系。传统与现代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不融合的,但是我们所有称之为现代的东西全部来自于以往经验的积累,也就是传统文化,所以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我认为传统中的精华在任何时代都是闪闪发光的宝贝,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应该拿来珍惜,拿来应用,给它穿上现代的新衣,从新打扮,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从现在往前所有的文明成果都称为传统文化。说抛弃传统文化不太可能,因为它已经潜移默化的在我们的思想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设计。其实,人类在创造过程中,早已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摒弃、淘汰,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都是其中的精华。 现在的设计,大体都是从西方工业革命后发展而来的。在历史的进程中,设计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符合人类的需求,而这种发展积累虾类的种种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现代人们对包豪斯的眷恋就不难看出,其实我们还是欣赏传统的设计的,它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也是挥之不去的,冥冥中它也在影响和指导着当代设计的进程,影响着当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我们现在,特别是中国设计需要走的道路就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中国设计,东方风格。只有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才有可能去影响别人,在设计的世界里占有一定得地位。当然,中国一些当代的设计师也正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行走着。越来越多充满中国风格的设计出现,并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中国风愈刮愈浓。如靳埭强的水墨风格,他设计的海报大量运用中国水墨,使人联想到中国山水的意蕴,其中恰当的留白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给人以遐想思考的空间。还有各种包装设计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也是使产品与众不同,成为时代的潮流

浅谈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建筑发展的关系

浅谈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建筑发展的关系每一个历史文化城市都有自己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建筑,这些建筑风格与历史建筑是这个城市的代表符号,是城市古老文明的载体,是此城市区别于彼城市的标志 而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休,留下了这个城市一代一代人生活的印记。它融化在这个城市人们的血液里,就像每个人的血管里流淌着前辈的血液一样。人们的桑梓之情、人们对家乡的追忆,是与家乡的传统建筑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谁也不愿意来到家乡,满眼陌牛,没有一个熟悉的人,没有一座熟悉的房子。城市的历史固然在书本之中,更在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形成的历史文脉里。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又直接关系着城市形象,对于这个城市以外的人们,这个城市留给人们的印象,主要是通过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形成的;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固然在书本之中,更在传统建筑及其牛态环境给人的整体印象里。 每个城市的传统建筑都有其独特的个性,都是一种生态形式。保护好城市传统建筑的精华及其相应的生态环境,这个城市才是从古到今完整的生命体系,这个城市才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富有个性,富有人情味,才是理想的“人居环境”;这个城市的人们,才有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当城市面目千篇一律如克隆出来一般,城市的文化生态已被彻底破坏,城市的传统文脉再也无法再现,这个城市营造的,只是一片文化沙漠。它使市民失去精神家园,无法安心扎根在这个城市;它使这个城市以外的人们,对这个城市毫无兴趣。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建筑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人类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以及对未来的理想、追求和向往。可以说,建筑已成为人类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们的心理的痛 中国古代建筑独具特色,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与西方建筑迥然不同,它运用色彩大胆,浓重、绚丽多彩、金碧辉煌,就像中国京剧脸谱。它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色彩运用和纹饰有严格的制度,形成了不同时代的阶段性特点,而且等级性鲜明。中国古建筑到了宋代就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就更与西方不同,敢于大量运用金色,并通过金色的用量多少来恒量建筑的等级。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似乎一下变得更加色彩缤纷。各种建筑理念、建筑流派、建筑样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目不暇接。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伴着建筑业突飞猛进的势头,不论大中小城市,到处涌现出充满着“西方气质”的一幢幢现代化办公楼、商业中心,以及一片片住宅小区。这其中虽然不乏成功优秀之作,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某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地段,修建大型商业步行街,由于甲方片面追求现代化而无视当地的地域历史文化,割断了城市文脉,像一块不协调的“补丁”缝在了一件完好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品上;据报道,某工程施工现场,在巨大的推上机下,汉代古墓被毁;不论东西南北,现代建筑样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让人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盲目追求西方建筑风貌,到

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以及灿烂的传统文化都与现代文明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性,但是,对于设计师而言,如何让自己的艺术品在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的同时,还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底蕴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各个行业都在讲求效率提升和持续改善,在设计师眼中,设计更要在此基础上精益求精,通过资源共享减少资源浪费,践行可持续发展。建筑体系以其卓越的艺术工艺和精巧的布局,号称凝固的音乐,作为建筑者,每一次设计都在挖掘着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的建筑文化精华,结合有效的经验,标新立异,让艺术充满魅力,让建筑因设计而更有温度。 1现代建筑对中国古建筑风格的借鉴运用情况 在我国,古建筑风格在市场上往往比较尴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生活现状有一定的区别,现代住宅要求简约大方,同时,西方的先进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融入也促使现代生活更加科技化、时代化,而我国传统的居住建筑受封建思想影响,相对较为保守,此外,这种尴尬的原因也与建筑的材料有关系,古代建筑多以木建筑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受限往往也牵扯到工艺的受限,导致工艺存在缺陷。当然,从客观的角度而言,这与我国各地的民俗习惯和传统文化也有较大的关联。例如,北方因天气寒冷,且有六朝古都,历

史上一直是比较繁荣的军事重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当发达,因此,像北京的四合院等建筑集群比较多,而这样的建筑最明显的特点是占地面积大而实用面积小。而到了南方,江南水乡,是典型的天井围合院,在采光以及通风方面,都与现代生活的需求和节奏有明显的不符,这些,也是导致古代建筑风格不受青睐和追捧的一大原因。但事实上,当前我国的住宅建筑以及地方建筑之所以都偏于西方化,主要原因在于富商以及开发商往往对于传统的中国文化没有深入的认同,对传统建筑文化没有好感往往来源于对于传统建筑的不信任,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享誉世界的原因刚好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不兴形成 了强烈的对比。在当代的新建筑集群中,我们很容易就能够发现,无论是在哪一座城市,其设计以及风格往往都是在模仿和复制西方的建筑文化,而没有实地考察过中国现代公民的需求、行为习惯和传统的民俗。长此以往,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就有断层的风险,而子孙后代可能无法了解和继承到我国的建筑文化。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城市的规划以及方方面面都在走一条西化的道路,这也无疑有崇洋媚外的嫌疑,对于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而言,这绝对是一个重创。根据调查显示,现代建筑在建筑风格西化的同时,也有着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存在,那就是,对于古建筑的抄袭,生拉硬拽地照搬,大家可以在公园以及很多公共场合看到仿古建筑,不伦不类,不中不西,这绝对不是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发扬与推陈出新,恰恰相反,笔者认为,这是对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误解,甚至是在与发扬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背道而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