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高考状元笔记-明诗鉴赏100例

2015高考状元笔记-明诗鉴赏100例

2015高考状元笔记-明诗鉴赏100例
2015高考状元笔记-明诗鉴赏100例

明诗鉴赏100例

1.高启《梅花》

2.王守仁《龙潭夜坐》

3.谢榛《秋日怀弟》

4.扬基《春草》

5.高启《黄氏延绿轩》

6.薛慧《泛舟》

7.李梦阳《秋望》

8.刘羽《一鹭图》

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

10.屈大均《摄山秋夕》

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

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13.于谦《上太行》

14.李攀龙《平凉》

15.孙承宗《二月闻雁》

16.吴承恩《舟行》

17.谢榛《苦雨后感怀》

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

19.袁中道《夜泉》

20.沈周《栀子花诗》

21.徐祯卿《济上作》

22.张弼《渡江》

23.高启《春暮西园》

24.李攀龙《出郭》

26.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27.袁中道《朝耕》

28.贝琼《经故内》

29.徐渭《题墨葡萄诗》

30.粱辰鱼《屈原墓》

31王世贞《九日风阻郑家口》

32.扬基《闻邻船吹笛》

33.于谦《咏煤炭》

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

35.王世贞《登太白楼》

36.吴嘉纪《落叶》

37.刘基《过南旺守闸》

38.徐贲《写意》

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40.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

41.陶安《泊江州》

42.黄峨《又寄升庵》

43.李东阳《九日渡江》

44.高翥《秋日》

45.戴珙《盟台夕照》

46.茅坤《夜泊钱塘》

47.孙承宗《渔家》

48.袁凯《江上早行》

49.高启《孤雁》

50.王灿《客中》

51.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

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

53.王稚登《新春感事》

54.徐祯卿《偶见》

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

56.何景明《竹枝词》

57.徐渭《龛山凯歌》

58.金銮《柳堤》

59.高启《卖花词》

60.顾文昱《白雁》

61.戚继光《马上作》

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竹枝词·其二》

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

64.丘浚《五指山》

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

66.王阳明《寻春》

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

68.唐寅《画鸡》

69.高启《晚次西陵馆》

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

71.杨基《梦游西湖》

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73.高启《寻胡隐君》

74.孟洋《烟》

75.韩洽《闻雁》

76.何景明《雨夜》

77.戚继光《登舍身台》

78.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

79.谢榛《秋兴》杜甫《秋兴(其三)》

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81.夏完淳《别云间》

82.谢榛《渡黄河》

83.袁凯《白燕》

84.王世贞《宿香山寺》

86.康海《冬》

87.李昌祺《归自南阳》

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89.孙承宗《二月闻雁》

90.邵亨贞《贞溪初夏》

91.夏完淳《即事(其二)》

92.夏完淳《即事》

93.马中锡《晚渡咸阳》

94.谢榛《怨歌行》

95.高启《秋望》

96.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

97.【明】高启《咏蔺相如》【宋】范成大《蔺相如墓》

98. 吴宪章《访客舟中》杜甫《客至》

99.吴文泰《送人之巴蜀》

100.杜庠《赤壁》

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梅花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

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4分)

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3分)

参考答案:

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手法:比喻/烘托/化静为动1分,结合诗句1分,梅花品格/作者襟怀2分)

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衬托手法2分,解说1分)

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分,答3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日怀弟

谢榛①

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注]①谢榛:字茂秦,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②樵苏: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

1.诗的前四句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的?

2.颔尾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1.①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②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③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3分。每点1分)

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3分);借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2分)。(5分。第一问答出“比喻”给3分,只答“对偶”或“夸张”给1分)

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春草

杨基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1.简析颈联运用的表现手法。(3分)

2.尾联意境隽永,请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虚实结合。实写眼前的春景,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历史与现实奇妙交织,构成梦幻般的图画。表现对往昔繁华的追念和人生无常的感叹。(答“联想”和“想象”也可。)

2.尾联通过描绘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平川十里,牧人暮归,草色茫茫,牛羊蠕动,晚风习习,笛声悠扬,营造了一个恬淡优美的境界,抒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或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参考答案

1“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这里的“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两个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2.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这句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春光的浓郁蓬勃,扑面而来而不可阻遏之势,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而诗人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泛舟

薛蕙

水口移舟入,烟中载酒行。

渚花藏笑语,沙鸟乱歌声。

晚棹沿流急,春衣逐吹轻。

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

(1)这首诗歌记述了_______(季节)泛舟的经历,表达了诗人______ 的情感。(2分)

(2)这首诗歌的颔联“藏”与“乱”字用得十分精警,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

1.春日闲适安逸

2.藏字写出了花之多花之密,写出了布满野花的水中小洲其间有欢声笑语摇曳;乱字写出了沙渚上飞鸟振翅鸣叫,表明鸟鸣扰乱了飘荡在水上的歌声,也写出了鸟儿之多(1分)这里的藏和乱字,使本来静止的自然之物具有一种顽皮的动感,全诗动静结合(2分)人与自然交融,人在花丛笑,鸟鸣相和之,以至水面无法知道,是歌声乱了本来栖息的沙鸟,还是鸟声搅乱了人声,描绘出一幅欢快、灵动的画面(1分)传达出诗人对江南美好风光与生活的热爱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①对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②双关。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分)2.第四句“叹”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萋萋芳草,依依杨柳,与清清溪流交相掩映(概括描述皆可)。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2.(2分)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山丹①题壁

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分)

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 (1分)

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

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分)

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1分)边塞诗

5.(3分)B

6.(4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冷”写的是月下清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1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山,又名栖霞山。

1.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3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疑”是怀疑的意思,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夕。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坠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作者心绪的不平静。颈联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了作者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充分的铺垫。

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①

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3分)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3分)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3分,意思对即可。)

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又酬傅处士次韵

顾炎武①

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②,一成犹启少康家③。

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注]①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诗人。明亡后,奔走南北,从事反清活动。②语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法三户,亡秦必楚也。"③少康奔虞氏,依靠一成土地、一旅武装与同姓部落的帮助,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10.下列的诗句跟这首诗中的颈联意思最为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定风波》)

B.老骥伏橱,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观沧海》)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D.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2.全诗所表达的内容,首联与后三联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你是如何理解的 ? (4分)

参考答案

1.B.

2.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1分)接下三联,分别写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并表露了自己功成身退的心迹。(2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移。

1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1分),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1分);衬托(反衬)(1分),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1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博大的胸襟。(1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忘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2分),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

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

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宛

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奇多。

秦兵,指明朝军队。

1.请指出首联诗句景与情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分析。(5分)

2.该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并请分析诗人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5分)首联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哀景衬哀情)。(1分)先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处冷落、萧条的春天之景,(2分)抒发了因土地尽失而黯然神伤的情感(2分)。

2.(6分)用典的手法,(1分)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1分)表示自己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2分)却又叹息自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志难酬)。(2分)

1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

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弓箭的空弦之声。

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5分)

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2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仗的胆小惧战的边关将领。(3分)

2.(6分)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2分)离群胆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勇敢地随着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2分)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2分)

1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舟行

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

参考答案:

1.(2分)“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突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2.(2分)看到了一个心情闲适,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的诗人形象。

1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4分)

参考答案

典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典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

咏古诗赏明古诗词鉴赏

咏古诗赏明古诗词鉴赏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咏古诗赏明月,经典古诗词鉴赏 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二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 唐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三 中秋月 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译文: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 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四 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100句经典古诗词名句及解释鉴赏

100句经典古诗词名句及解释鉴赏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为人却没有道德,不死还有什么意思。(如果做人可以不讲究仪表,那还不如死了呢!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多被引用自作自受时的感受。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命

运是可以改造的,所以“天作孽,犹可违”,但是自己不上进,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自己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顺随善良就像登天一样艰难,顺随恶行就像山崩地裂一样迅速坠落,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处在安全时期也要考虑危险可能存在,考虑到这个就会去准备,有了准备就免去了危险。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人不是圣贤,都会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如果犯错了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有智慧;能够战胜他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诗词鉴赏_诗词常用典故100例.

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 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 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 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 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 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 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 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 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 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 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

诗词鉴赏:【明】唐寅《一剪梅》

诗词鉴赏: 《一剪梅》 【明】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上阙:从“深闭门”我们得知这位女子独守空闺,大门阻挡了她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起笔就将女子的孤寂处境渲染了出来。这位与世隔绝的女子也只能听着窗外雨点敲打梨花的声音了,但经历了风儿、雨点蹂躏过的梨花还会在吗? 显然不会,就像才女李清照在《如梦令》中所说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了,将女子心中的哀怨表达了出来。如此妙龄的女子却身处深闺之中,又怎能不是虚度了青春呢?纵然再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呢?那片片凋零的花儿,朦胧的月光又再次勾起她的伤心事,不免让她黯然心伤。 上阙中诗人唐寅所描绘的是一幅花前月下,一女子独守空闺的画面。彼时的她聆听着雨打梨花的声音,那皓白如水的月光撒向这间庭院,将她孤单的身影照的雪亮、刺眼。 下阙:如水的月光将她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的模样照得很是显眼。此时的她因为思念脸上留下了千万点泪痕。此时的她思念着远方的夫君,她的这般娇弱、孤寂的模样着实让人心疼!“晓看天色暮看云”,则写出了女子从早晨醒来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

这般的无所事事再次衬托出了她的无尽哀怨之情,所以才有了“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她走路时会想念夫君,坐着时也会想念夫君,此时的她满脑子里都是对夫君的无尽思念,这思念如此的彻骨,可以说是将思念写到极致。 纵观唐寅的这首《一剪梅》,词中诗人化身一位思君女子,通过身处深闺,聆听雨打梨花声音,花前月下无佳人的落寞处境,将心中的思念之情写得淋漓尽致,不免让读者为之心疼不已!

2015高考状元笔记-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记忆口诀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记忆口诀 1.化合价口诀: (1)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与钾钠。氧的负二先记清;正二镁钙钡和锌。 正三是铝正四硅;下面再把变价归。全部金属是正价;一二铜来二三铁。 锰正二四与六七;碳的二四要牢记。非金属负主正不齐;氯的负一正一五七。 氮磷负三与正五;不同磷三氮二四。有负二正四六;边记边用就会熟。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以二价最常见。 (2)常见根价的化合价 一价铵根硝酸根;氢卤酸根氢氧根。高锰酸根氯酸根;高氯酸根醋酸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氢硫酸根锰酸根。暂记铵根为正价;负三有个磷酸根。 2.燃烧实验现象口诀 氧气中燃烧的特点: 氧中余烬能复烯,磷燃白色烟子漫,铁烯火星四放射,硫蓝紫光真灿烂。 氯气中燃烧的特点: 磷燃氯中烟雾茫,铜燃有烟呈棕黄,氢燃火焰苍白色,钠燃剧烈产白霜。 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口诀 口诀1: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口诀2:氢气检纯试管倾,先通氢气后点灯。黑色变红水珠出,熄灭灯后再停氢。 4.过滤操作实验口诀 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过滤之前要静置,三靠两低不要忘。 5.托盘天平的使用操作顺序口诀 口诀1 先将游码拨到零,再调螺旋找平衡; 左盘物,右盘码,取用砝码用镊夹; 先放大,后放小,最后平衡游码找。 口诀2 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标尺有托盘。调节螺丝达平衡,物码分居左右边。 取码需用镊子夹,先大后小记心间。药品不能直接放,称量完毕要复原。 6.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口诀 酸管碱管莫混用,视线刻度要齐平。尖嘴充液无气泡,液面不要高于零。 莫忘添加指示剂,开始读数要记清。左手轻轻旋开关,右手摇动锥形瓶。 眼睛紧盯待测液,颜色一变立即停。数据记录要及时,重复滴定求平均。 误差判断看V(标),规范操作靠多练。 7.气体制备 气体制备首至尾,操作步骤各有位,发生装置位于头,洗涤装置紧随后, 除杂装置分干湿,干燥装置把水留;集气要分气和水,性质实验分先后, 有毒气体必除尽,吸气试剂选对头。 有时装置少几个,基本顺序不可丢,偶尔出现小变化,相对位置仔细求。 8.制氧气口诀 口诀1:二氧化锰氯酸钾;混和均匀把热加。制氧装置有特点;底高口低略倾斜。 口诀2:实验先查气密性,受热均匀试管倾。收集常用排水法,先撤导管后移灯。

[诗歌鉴赏题及答案100道]诗歌鉴赏题命题要点及解法

[诗歌鉴赏题及答案100道]诗歌鉴赏题命题要点及解法 诗歌鉴赏题命题要点及解法 诗歌鉴赏题命题要点及解法 要点1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遣词的妙处,有以下角度:1、这个字或词是什么意思;2、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如颠倒、活用、用典等;3、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表达出什么样的意境;5、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是否具有音韵美。 鉴赏诗歌的妙处,有以下角度:1、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2、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4、蕴含了什么样的理趣。 【典例1】阅读下面这一首诗,完成试题。 华子岗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睎。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家。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答:“侵”字写出了夕阳余晖逐渐消退的过程,和诗人在夕阳西夏时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侵”和“拂”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到山色清翠可爱,柔和多姿,表现出诗人对云光山翠的眷念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和留念。 【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试题。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答: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出了词的内涵。该句写人之所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苦”正是离情的道不清说不明的真实况味,是全词的词眼。 要点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要熟练掌握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2、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和描写(正面、侧面、细节、动态、静态描写)。 3、表达手法: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等。 【典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与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渐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锵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惊。 这首诗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表现了“雨字暴”这一主题? 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表达了“雨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势。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出,又把雨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后两句发挥充分的联想和想象,由眼前暴雨联想到李白“泉洒面”,丰富奇特。 要点3分析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个方面。 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常见的有: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

咏古诗赏明古诗词鉴赏

咏古诗赏明古诗词鉴赏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咏古诗赏明月,经典古诗词鉴赏 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二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 唐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三 中秋月 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译文: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 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四 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小学生必背古诗100首(含解释赏析)

1.《江南》 两汉·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注释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 、“ 正好”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2《画》 ——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共100分)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蓣。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晋陵,即今江苏常州。黄鸟,即黄莺。绿蓣,指水中浮萍。古调,在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淑气:温和之气。 (1)结合诗句,简要说说早春“物候新”的表现。(4分) 答: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又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1)海上朝霞灿烂,江边梅开柳绿,天气和暖,黄莺欢鸣,阳光明媚,浮萍泛绿。(4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任4点即可) (2)归思(思念家乡的感情)。(2分)二、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2分,每点1分。第一点如答成“以乐景衬哀情”也可) (3)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是(2分) (4)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6分) (3)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情感。(2分,每空1分) (4)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2分)“催”和 “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炼传神。(2分)远景 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2分)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②凤阚:皇宫。①西京:长安。②龙城:泛指敌要塞。③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以《从军行》为题的诗很多,例如写的《从军行》,首句是, 。(2分) (2)第三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写出了战争的什么特点?(4分) 答: (3)最后两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如: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2)第一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第二句从听觉出发,写出狂风呼啸声和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悲壮。(3)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以及投笔从戎、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壮志豪情。 (4)开头两句写边报传来,激发了志士的情感,请各用一句话简评诗中“照”和“自”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照”字 “自”字 (5)简要赏析“雪暗”和“风多”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2分) 答: (6)这首诗采用了跳跃式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再跳到又一个典型场景。这样的结构安排至少有哪两方面的作用?(2分) 答:作用一是 作用二是 (1)“照”字渲染了军情紧急的气氛。 “自”字写出了书生由衷的报国激情 (2)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将士们冒雪战斗、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3)作用一是场景之间留有合理的跨度,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作用二是使全诗节奏明快,气势雄浑,便于抒发这一书生投笔从戎、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代诗词鉴赏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

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1、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3、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

经典唐诗宋词三百首赏析

古诗《静夜思》作品信息【名称】《静夜思》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译文【注释】 (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 )床:有五种说法。 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 静夜思 诗意图》。 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 字。《说文》释 韩 为 井垣也 ,即井墙之意。 床 即 窗 的通假字。 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 小雅 斯干》有 载寐之牀 ,《易 剥牀 王犊注》亦有 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 交床 、 交椅 、 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 胡床 或 床 所误。至迟在唐时, 床 仍然是 胡床 (即马扎, 一种坐具)。 ( )疑:怀疑,以为。 ( )举头:抬头。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那床前明月,低头不禁又思乡联翩。 版本说明明代版本: 这一版本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国流传广泛,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个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 床前明月光 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 床前看月光 ,第三句也均作 举头望山月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 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 举头望明月 ,但是第一句 床前看月光 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 床前明月光 ,但第三句却是 举头望山月 。直到 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 年的 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 改动 了的《静夜思》比 原版 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床前明月光 版比 床前看月光 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 静夜思 》(《文史知识》 年第 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 床前看月光 ,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 月

2015高考状元笔记-高中化学:实验操作知识点记忆口诀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知识点记忆口诀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固体需匙或纸槽, 手贴标签再倾倒。 读数要与切面平, 仰视偏低俯视高。 试纸测液先剪小, 玻棒沾液测最好。 试纸测气先湿润, 粘在棒上向气靠。 酒灯加热用外燃, 三分之二为界限。 硫酸入水搅不停, 慢慢注入防沸溅。 实验先查气密性, 隔网加热杯和瓶。 排水集气完毕后, 先撤导管后移灯。 解释: 1、固体需匙或纸槽:意思是说在向试管里装固体时,为了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试管壁上,可试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的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滑落到底部。 2、手贴标签再倾倒:意思是说取液体药品时应将瓶上的标签贴着手心后再倾倒(以免倒完药品后,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这句的意思是说取一定量的液体时,可用量筒或移液管(有时也可以用滴定管),在读数时,应该使视线刻度与液体凹面最低点的切线处于同一平面上。否则,如果仰视则结果偏低,俯视则结果偏高。 4、试纸测液先剪小,玻棒沾液测最好:"玻棒"指玻璃棒。意思是说在用试纸检验溶液的性质时,最好先将试纸剪下一小块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沾有待测液的玻璃棒点试纸的中部,试纸就会被湿润,观察是否改变颜色,由此就可以判断溶液的性质。 托盘天平的使用 螺丝游码刻度尺, 指针标尺有托盘。 调节螺丝达平衡, 物码分居左右边。

取码需用镊子夹, 先大后小记心间。 药品不能直接放, 称量完毕要复原。 解释: 1、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标尺有托盘:这两句说了组成托盘天平的主要部件:(调节零点的)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托盘(分左右两个)。 2、调节螺丝达平衡:意思是说称量前应首先检查天平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若不平衡,应调节螺丝使之平衡。 3、物码分居左右边:"物"指被称量的物质;"码"指天平的砝码。意思是说被称量物要放在左盘中,砝码要放在右盘中。 4、取码需用镊子夹:这句的意思是说取砝码时,切不可用手拿取,而必须用镊子夹取。 5、先大后小记心间:意思是说在添加砝码时,应先夹质量大的砝码,然后在夹质量小的砝码(最后再移动游码)。 6、药品不能直接放:意思是说被称量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联想:可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片,然后把被称量的药品放在纸片上,潮湿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表面皿或烧杯里称量)。 7、称量完毕要复原:意思是说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处,使天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过滤操作实验 斗架烧杯玻璃棒, 滤纸漏斗角一样。 过滤之前要静置, 三靠两低不要忘。 解释: 1、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斗"指漏斗;"架"指漏斗架。这两句说明了过滤操作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漏斗、漏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并且强调滤纸折叠的角度要与漏斗的角度一样(这样可以是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 2、过滤之前要静置:意思是说在过滤之前须将液体静置一会儿,使固体和液体充分分离。 3、三靠两低不要忘:意思是说在过滤时不要忘记了三靠两低。"三靠"的意思是指漏斗颈的末端要靠在承接滤液的烧杯壁上,要使玻璃棒靠在滤纸上,盛过滤液的烧杯嘴要靠在玻璃棒上;"两低"的意思是说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的边缘,所倒入的滤液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蒸馏操作实验 隔网加热冷管倾, 上缘下缘两相平。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100.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100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 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 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 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 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 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 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 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 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 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 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 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 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 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 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 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 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 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 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 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意思是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 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让人产生的联想: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 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 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 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

古诗歌鉴赏经典范例

古诗歌鉴赏经典范例 作者:试题调研原创 范例1: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赏析】这是一首和诗,诗人因物感兴,即景生情,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的感受: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开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也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撩逗得黄莺儿婉啭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蘋草映照得变成了绿色。这四句细腻地写出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蘋等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新春的美丽景色,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尾联,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怀念中原故土,点明思归的主题。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之景,历历如画。 范例2: 度大庾岭(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被贬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起句扣题直叙,诗人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将要辞别故国了,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驿车,驻足远望家乡。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但在诗人眼中鸟儿是“南翥”的,花儿是“北枝”的,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颈联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刹那间,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

古典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古典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 例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

绿杨陌上多别离” 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 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