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视野英语教程》说课稿

《新视野英语教程》说课稿

《新视野英语教程》说课稿
《新视野英语教程》说课稿

《新视野英语教程》说课稿

一、课程定位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为我院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由于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学生的英语水平起点也不高,而且个体差异较大,英语教学存在较大的难度。高职高专英语坚持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原则,紧密围绕我院二级分院、部各专业目标岗位群对英语的实际需要,参考扩招后生源英语水平下降的实际状况,按学生可接受程度的原则,确定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标与定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的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以达到高职高专学生应达到的基本教学要求。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护理类一线应用性人才的英语实用能力上。

显然,高职高专英语课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复合知识结构,学习工具性知识,而外语能力是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语言的交际能力又是构成人格素质的基本内容。所以,高职高专英语课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成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体现了当前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中国环境下使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具体涉及四个方面:

(一)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使学生具有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英语资料的能力;

(三)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日常和涉外会话的初步能力;

(四)培养学生模拟套写简单信函等涉外业务应用能力。

三、课程资源

(一)师资

本学期“新视野”课程共16名教师讲授,1名教师是高级职称,3名教师是初级职称。本课程组成员以年轻教师为主,平均年龄29岁。

(二)教学资料

本课程的内容丰富,如果方方面面的资料都让学院订购是不现实的,在学院为我们订购的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学生学习指导用书等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广泛从互联网上吸纳各种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三)课时

本课程每学期每班72学时。

(四)教材

本学期使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新视野英语教程》,为了确保了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和时效性,我们从高教网上下载了最新补充内容应用到课堂中。每单元都制作了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四、课程内容

(一)教学内容:本课程共十个单元,其中每单元中的section A 为重点讲解部分,属于精读,并含有针对section A的阅读理解、词汇、短语、句型、句子翻译的练习以及针对活学活用和基本写作技能的练习。而section B属于快速阅读部分,根据课后问题,从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这一部分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Section C为使用英语写作部分,练习如何写招聘广告、商务函件、产品及公司说明等。

(二)教学重点:本课程中每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选材和编写,

所选的主题均贴近学生生活,关注时代热点,反应时代节奏,具有一定深意。每单元的两篇选文语言地道、规范。所以本课程的重点就是掌握和灵活运用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和句型。

(三)教学难点:由于课文的选材非常地道,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长难句,所以要求每位老师详细分析讲解长难句子的句子成分,使大多数的学生弄懂弄通,使其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大意。

(四)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1、课堂教学紧紧围绕重点问题来进行,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研究讲授的方式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理论学习与社会生活更好的练习起来,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开展师生互动,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教师在适当的教学环节给以回答,从而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

3、通过小组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感受,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我们学习完如何写一封电子邮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互发邮件,在实践中巩固知识。五、课程实施

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教学过程始终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原则。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有:

(一)教学方法

新视野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本课程的文章出现许多的本土英语使用法,所以有一定的难度,比较枯燥,因此如何在一堂课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就成了关键。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的方法:

1、情景交际法: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使其表达具有的真实意义。因此在将手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

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交流中获得信息,习得英语。

2、视听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教师说的方式提供让学生看、听、说的练习机会。

3、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讲授法:我在多媒体教室中,用多媒体方式讲读英语语篇结构、讲解课文的语言点、讲述和演示文化背景等。在备课中,注意讲解内容组织的系统性和文化性,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易适度。课堂应用中,注意避免注入式的讲授,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与多媒体演示、练习法、讨论法、活动法等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参与。我还注意讲授中的板书与电子教案和演示课件之间的关系,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二)教学手段:

1、多媒体。所有教师都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形式可将活泼、形象、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展现于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2、课堂测试。测试不是目的、而是教学手段。通过测试,促进学生上课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发言,参与讨论;课下认真复习所学内容,长期的积累,使期末的时候可以轻松应对考试。

3、作业。以作业为手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本学期共布置五次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受到教育。

五、课程评价

1、学习效果考核方式

我们改变单纯以卷面考试定最终成绩的做法,将学生平时对待本

门课程的表现纳入考评范围,重点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综合考核。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主要由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程作业三部分构成),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70%。

2、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

学生评教;领导听课评价;教研室教师听课评价;学院教学质量检查办公室听课评价。

六、课程改革思路

虽然“新视野英语教程”是一门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但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少数同学觉得本课程内容枯燥重复,不够吸引人等。极少数同学认为,本课程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太大的帮助。要上好这门课,就要求老师们要多花一点心思,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从2004年开始,我院外语系对公共外语进行了分级教学,采用符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的系列教材。(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每位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特长,本着“精讲多练”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任务教学法”、“情景交际法”等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欢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有效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应用多媒体教学和自制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等。

(四)考试方法的改革:大胆引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学生学习策略的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例如:词汇、阅读、语法等),注重提高学生个体的语言应用技能。

(六)课下自主学习: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留不同的课

后作业,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课后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我部每学期都会组织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英语配音大赛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说课实例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视野英语教程第一册第七单元,课题是Get Rich Quick, Marry in May! 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成功的六大诀窍。本单元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之一。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国婚礼习俗,尤其是西方婚礼的传统。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我所教授的学生是普专生,英语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不错的,再加上本书以“实用为主”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所以一部分的学生都对本单元掌握的不错,能够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然而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如何利用学生对课文中话题感兴趣,扬长避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的教学目的,鉴于对本课的理解,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词汇表和课文当中的主要单词、短语和句型;

1 使学生了解中西方婚礼中的习俗差异及其中的迷信成分

2 熟读并掌握本次课所讲的生词,短语,词组及其用法

3 熟读并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自由运用所学词组,谈论有关成功的话题。同时对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三)德育目标:谈谈对成功的认识,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有关成功、如何去达到成功等语言表达方法

(二)教学难点:

掌握课文当中重要单词和短语的主要用法;要求学生能看懂并且复述整篇课文。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视野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本书的文章出现许多的本土英语使用法,所以有一定的难度,比较枯燥,因此如何在一堂课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就成了关键。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的方法:

情景交际法: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使其表达具有的真实意义。因此在这节课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交流中获得信息,习得英语。

视听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教师说的方式提供让学生看、听、说的练习机会。

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说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加强直观印象,对难点进行适当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

下面是我设计的本单元两个课时内容。

(一)导入

Background information(背景知识)

Weddings are happy events in every culture. And wedding traditions vary greatl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Please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and American wedding.

结婚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是一件开心的事。而且不同国家的婚礼习俗也不尽相同。请比较中国和美国婚礼习俗中的异同。

(free talk 是师生用日常交际用语互致问候,有利于学生将以前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对话中,同时也能巧妙的引出新学的内容,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二)讲授

1、教师以问题开场,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

Warming up questions:(热身问题)

1. Do you have a lucky number? Why?(你有幸运数字吗?说说原因)

2. Thin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they lucky or not?(思考下列问题,你觉着它们是幸运的象征吗?)

鼓励学生用新学的句型来进行回答,对答的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夸奖。然后再进行问句的教学。(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利用自己的真实情况来进行英语对话练习,使学生有一种学以致用的感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问句的教学采用先渗透后出示的方式,为学生的创造了一个学习“梯度”,学起来更加轻松愉快,并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及时进行奖励可以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使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打出Guess the following wedding superstitions would be lucky or unlucky in western cultures.

让学生分组合作(一般情况下是基础较好的带着基础一般的)在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英语,最后出示相应的答案(这种任务型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利用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来引出新的内容,使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让他们在乐学的氛围中轻松愉快的接受新的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通过设计小组合作练习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口语练习中去,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小组合作能力。)

3、在多媒体上播放其中一段课文录音,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听的写下来,每个单元都进行这种练习,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听的能力。(由于面向的是要参加英语三级、四级的普专学生,所以这种方法可以让他们相对轻松的应付考试中的听力,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4、利用多媒体听全文的录音,然后把语法、句型、单词融合在一起讲解,并且给出大量的例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新授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比较生疏,需要及时进行巩固,因此在每节课的结尾,我都会让学生凭记忆写出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单词、词组,然后大声的读出来,让其他同学说出意思。这种一遍遍的提问,即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而且本文课后有一些练习,实用性也比较强。

(四)作业

猜猜下列西方文化中这些婚礼传统的目的

wearing wedding veil

the custom of bridesmaid

flowers with a strong smell

并用英语简单的复述出来,并且鼓励用上所学的新单词和句型,这样摒弃了传统的抄写单词,使学生保持了新鲜感,轻松掌握所学的

单词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和口语水平。

六、教学反思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要求,本节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共教学部外语教研室

刘畅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武冈市邓元泰镇中学潘用江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对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2、实验重难点 重点知识: (1)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 (2)会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 难点知识: 如何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

②、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 有关的物理现象。 ③、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使学生学会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理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学生体验:实验桌上放着两个完全相同的铝块和铅块,你能用什么方法鉴别它们?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 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

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 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 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 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 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 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 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 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 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 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大班美术《我是小小服装设计师》说课稿

大班美术《我是小小服装设计师》说课稿 王彩玲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美术活动《我是小小服装设计师》。 我之所以选择这节课因为美术教育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 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 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一、说教材 《纲要》中要求幼儿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来源于生活。美术活动《我是小小服装设计师》正好符合这个要求。幼儿可以通过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从中了解认识各种服装的相 关知识。这个教材的选择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 发展;既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根据的以上设计思路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A.能够用折、剪、粘等方法给木偶制作出具有创造性的服装及 饰物。 B.在活动中学习同伴商讨、分工及合作等交往技能。 C.体验美术活动和同伴交流的快乐。 三、说重点难点

因为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所以我把运用各种不同材料来制 作各种各样的服装作为活动的重点,在活动中学习同伴商讨、分工 及合作等交往技能作为本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 准备工作: 中国民族服饰照片、时装秀视频、木偶、双面胶、剪刀、筐子 若干。皱纹纸、碎布块、绳子、毛根、亮片、羽毛等各种材料。 五、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我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本次活动我运用了观察、比较法,直观法,讲解示范法。 观察、比较法,直观法:因为大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 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 来看,以看挂图,听教师讲解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 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六、说活动过程 顺应孩子们的兴趣点,制作服装的活动对孩子来说是新鲜的、 有挑战的。由于这次手工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活动刚开始,个别孩 子逃避挑战,还没尝试就喊“不会”,希望老师能够帮他做完。老 师用先看只教不帮的方法,把动手实践的机会留给孩子,并鼓励幼 儿自己尝试,让他明白在操作中遇到困难首先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装饰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粘贴上就出现了多种创意。没有了一成不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要测出物质的密度,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师生互答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精编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易公教育资料平台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完整版)中学生服装设计教案

课题名称:中学生服装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欣赏中学生服装为线索,以设计中学生服装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校园文化,从学生服装着手,了解服装设计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生服装的特点功能,色彩搭配的原理,关注生活,通过学习欣赏使学生提高审美水平,同时,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自觉情感,表现出富有新时代的服装造型设计。 学情分析: 服装设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为校园添色彩》“设计﹒应用”中的一个主题活动。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对特殊材料十分感兴趣,好奇心强,并且喜欢自己创作。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的互动气氛较浓。这些都为本节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服装设计材料和教师课堂的讲述,演示,加上大量图片解析,使学生经过课堂学习、练习之后,对服装设计的分类特征有一定的认识,从而达到创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款式设计、色彩设计以及整体搭配能力。 2.技能目标: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合作,用所供材料设计一身美观又得体的“学生服装”。 3.情感目标:欣赏服饰作品,体验服装款式、色彩的艺术美,理解服装在生活中的审美与运用。同时,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自觉情感。 教学重点 服装设计中的款式、色彩以及搭配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服装”的设计和制作。 教学方法:欣赏法、观察对比法、讨论交流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评价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完整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用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课,也是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最后一课。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文学与戏剧”和“建筑”等方面的几个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总结。 科技和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个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持续“发展”这个主题。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理解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准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点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学习“建筑”一目时,因为初中阶段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伟、庄严的特点有比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实行升华才能准确把握本课主题。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为年龄的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现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和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历史知识易于且乐于接受。在本课的学习中,初三学生对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学习兴趣。 但初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具备历史思维的水平,他们的思维往往存有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机地实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中外历史的比较。在学习“建筑”一目时,探寻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学生有限的知识和思维水平范畴,需要教师化繁为简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协助他们获得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规划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水平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建筑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设计服装》的幼儿园说课稿

《设计服装》的幼儿园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的活动是艺术活动“设计服装” 艺术活动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活动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创造自由表达动手动脑十分愉快各种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新《纲要》提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根据《纲要》精神和本班幼儿的特点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标有: 1、幼儿能在活动中感受服装装饰的美 2、幼儿能运用折、剪、画、粘多种技能设计制作服装大胆创造 3、幼儿能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获得成功感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感受装饰的美并大胆的创造美让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折、剪、画、粘等操作技能幼儿没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创造活动课前我引导幼儿观赏小朋友穿的服装初步感受服装装饰的美在活动中展示课件欣赏服装色彩、花纹的美从而激发幼儿创造美的强烈愿望在技能方面使用两面胶粘东西较难以前没有用过要着重指导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还让幼儿制作了一些半成品让幼儿自由设计自由创造并引导幼儿获得成功

本次活动我准备了课件、数码相机、幼儿用的彩笔、剪刀、胶水、棉签、两面胶、湿布及报纸、皱纹纸、蜡光纸、图画纸、各色彩条等大量操作材料与半成品 本次活动分三个部分第一、导入部分观看“八一”幼儿园模特大赛引起幼儿对漂亮服装的兴趣第二、主体部分 1、展示课件欣赏美丽的服装感受服装装饰的美请幼儿设计服装 2、教师展示衣服、围巾等的制作方法请幼儿用折、剪、画、粘的技能设计制作服装 3、幼儿动手动脑设计制作各种服装教师启发引导幼儿大胆设计大胆创造 4、幼儿穿戴自己设计的服装扮小模特展示服装摄影师照相 5、观赏照片请幼儿评价谁的服装设计得好美在里第三、结束部分请幼儿把自己设计的服装送给好朋友 活动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六章《密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深化了质量这一知识,又引发学生思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全册而言为今后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做准备,并且“比值定义法”是今后学习很多物理量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把“密度”列为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密度的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将重点确定为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并会进行简单计算。难点为通过探究实验对密

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二、教法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认为: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与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能力的发展。 教具学具准备:天平、量筒、立方体组、铁钉、铁球、细线、烧杯、水。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物质的气味、颜色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以及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没有涉及。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感悟、去探索 学法指导:基于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过程。突出重难点,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学以致用—回放反思—作业设计(一)激趣导入 我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是《汶川不相信眼泪》的电影片段,在生活中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说课人:XXX XXX中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 )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初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服装设计优秀教案

服装设计优秀教案

服装设计优秀教案 【篇一:我设计的服装教案】 第五课我设计的服装 一、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美术课程标准》当中指出,学生要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设计运用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也较多,包括服饰的基本知识、古代服饰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了解,现代服饰的欣赏。 通过欣赏古今服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设计制作,锻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学生设计服装的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灌入,而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有趣的方式进行探索,让学生认为设计服装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能在自己的探索中把知识转变成技能,会把一些基本形状组合、装饰、美化,在设计中实现整体与局部的协调、色彩的搭配,从而创造出不同款式的服装,使他们的一种成功感更适应未来的需要。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很熟悉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很熟练,对线条和色块的运用掌握得较好。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动手能力也较强,不过缺乏细致认真的态度,手工作品较为粗糙,因此在《我设计的服装》这节课中,我在安排合作小组的成员时就将手工技术较好及认真的同学进行适当的分配,从而让每个小组的水平相当,平衡发展。同时在课程的安排上,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从而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四)、设计理念: (五)、教学方法: 互动法、探究法、启发式、合作分工法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代服装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兴趣及对“美”的感悟。 2)、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设计制作。 3)、通过对本组模特进行服装设计,加强学生对服饰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 2、情感目标: 1)、通过对中国历代服饰的了解,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2)、通过与同学分工合作,提高集体合作的能力。 3、技能目标:

7.3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探究:物质的密度 邛崃市宝林中学郑睽 一、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的第七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鉴别外表相同,实质不同的物体这一问题开始,用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和讨论得出密度公式和单位,进而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并找寻特点进入密度知识的应用,通过练习的形式将之具体化: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来研究空心问题。 2、学生情况 我所教学生现阶段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较弱,许多学生已建立了“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不正确概念。大多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动手操作的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行深入科学探究的经验相当欠缺,本课将通过猜想、实验、讨论、辨析、归纳、交流和训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和比较概括的方法,认识到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体会比值定义法在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把有关密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密度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意义。 2、难点:让学生相对完整地体验对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二、教学方法 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作为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是初二学生

人教版八年级初中历史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初中历史说课稿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说设计理念 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是现阶段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改变的一种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养成自觉的探究性自主学习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九一八事变》学习网页,通过网页与教材互补来完成教学任务,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位置、编排意图及作用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性,同时又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要求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比较关注。根据以上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 (1)本课的重点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处理办法:通过组织学生查看教学网站资料及相关纪录片,使学生掌握事变的经过,并能

服装说课稿

The lecture note of《PEP Primary English》 Book 4 Unit 3 Part A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art A 部分的 Let's learn和Let's do两部分。 二、Teaching Contents: (教学内容) This unit is mainly about "clothes". 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本单元的词汇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生活用品,与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为五单元学习“How much is it?”这一内容奠定了基础。 三、Teaching aims: (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基础。基于以上认识,和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以及本教材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够听、说、认读六个有关服装的单词:jacket、sweater、skirt、dress、shirt、and T-shirt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准确的用颜色单词去描述服装。 (3)能够用I like the…句型介绍自己喜欢的服装。 (4)能够听懂“Let’s do”部分的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5)了解有关养护服装的知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 四、Key-points of this lesson: (教学重点) 依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有关服装的六个单词的认读,并能运用句型I like the …来介绍自己喜欢的服装。

物体密度的测量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天平的使用,并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三、教学策略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对于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设计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注意到,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实际进行测量固体或液体密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可以利用画简图的方法,把设计方案画出了,先不作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哪一步骤会造成物理量增大或减小,从而得出最佳方案。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量筒、小石块、盐水等。 五、教学过程 密度公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