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火山分布及其原因

火山分布及其原因

火山分布及其原因
火山分布及其原因

火山的分布

火山的分布是有规律的,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000座死火山和500多座活火山,大部分位于板块的边界,形成几个火山带,少数火山分布于板块内部,是依地球的热点形成的火山。

一.环太平洋火山带

有322座活火山分布在这个带内,其中近半数在太平洋西岸的岛弧上。此带的火山喷出熔浆均为中一酸性,形成安山质及流纹质熔岩。地质上称此类火山岩带为安山岩带,它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近于重合。太平洋中央的火山喷发全属基性岩浆喷发。

二.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火山带

近百座活火山分布在此带内。这个带大致与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带重合。

三.大洋中脊带

约60座活火山分布在洋脊带上,其中45座在大西洋洋脊上。喷出的熔浆均属基性

四.我国境内的火山分布

目前我国境内已发现的火山锥约660座,其中绝大部分为火山地貌保存完好的死火山,只有少数火山近代有活动。其分布可大致分为三个系统。

1.环蒙古高原系统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等省区,火山数量最多。大同火山群(20多座)和五大连池(14座)火山群是我国著名的火山群。

2.环西藏高原系统

如云南大理以西腾冲共有8个火山群70余座火山;新疆南部昆仑山中也有火山。

3.环太平洋系统:

包括长白山、长江中下游、台湾、广东、海南一带的火山。长白山天池是破火山口湖,这带火山群最晚活动时间是1597年、1668年和1702年。

火山喷发(volcanic eruption)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

环太平洋地区是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频繁,多火山地震,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他们在环太平洋地区的边界全为消亡边界···所以火山地震频

火山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地壳上地幔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产生部分熔融并与母岩分离,熔融体通过孔隙或裂隙向上运移,并在一定部位逐渐富集而形成岩浆囊。随着岩浆的不断补给,岩浆囊的岩浆过剩压力逐渐增大。当表壳覆盖层的强度不足以阻止岩浆继续向上运动时,岩浆通过薄弱带向地表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溶解在岩浆中挥发份逐渐溶出,形成气泡,当气泡占有的体积分数超过75%时,禁锢在液体中的气泡会迅速释放出来,导致爆炸性喷发,气体释放后岩浆粘度降到很低,流动转变成湍流性质的。如若岩浆粘滞性数

较低或挥发份较少,便仅有宁静式溢流。从部分熔融到喷发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的差别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火山活动。

主要是在几大地质板块交接的地区

一、环太平洋火山带:与地震带基本一致,从南、北美洲西海岸、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经堪察加、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以迄新西兰。在本带上,现有活火山300余座,占全球活火山数近80%,其中南美及中美洲西海岸、西印度群岛达100座。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群岛约90多座。西及西南太平洋达200座左右,其中印度尼西亚就有90座之多,它成为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如1991年喷发的日本、菲律宾、智利诸火山,我国东部诸火山,均属于本带之内。

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包括南欧、北非沿海、西亚、中亚、我国的西北和西南、印度北部、中南半岛西部和马来群岛等地。

三、大洋海岭(中脊)火山地震带,包括大西洋中脊,印度洋海岭、东太平洋中隆(海丘)等地。

四、大陆裂谷火山地震带,主要指东非裂谷带,它南起赞比西河下游,向北经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红海,直到死海和约旦河谷。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世界最大的火山地震带,面积占世界火山地震带的一半,经常发生火山活动或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世界地震总能量的五分之四,我国华北、东北发生的地震,也与此带的地壳活动有关。

火山和地震同分布在大陆板块交界处。因此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板块之间有三种相对运动方式:聚合、张裂与保守(错动)三种方式,所以板块之边界可分为张裂型板块边界和聚合型板块边界和错动型板块边界三种类型。聚合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挤压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海沟、火山岛弧、褶皱山脉等。张裂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拉张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裂谷、中洋脊等。错动型板块边界(保守性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互相摩擦的地区,转换断层发育,其运动方式类似地表的走向滑移断层,面积无改变而称之为保守性。

纵观世界,有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如日本的富士山),印度洋火山地震段(如印尼地区多海啸等自然灾害),非洲东北山脉带(如乞力马扎罗山脉)三大主要火山地震带

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的证的分布规律 一:板块构造理论 1.大陆漂移学说 2.海地扩张运动 3.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 历史背景:大陆漂移说是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来的,并且在1915年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人们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在一片反对声中,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地扩张理论 内容:该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着热对流,变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质,形成高温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并上升涌出,遇水作用成蛇纹石化,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将原先存在的大洋地壳不断向外推移,使整个海底不断自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至海沟一岛弧一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沉,又融熔于地幔中,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使洋底地壳在于-3亿年间更新一次。 主要证据:印度洋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年代一致,证明洋底是从大洋中脊向外扩展大洋中脊的扩展而成;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说明大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长平衡关系。 3.板块构造学说 内容: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地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1.板块分类: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 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2.主要证据: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 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勒皮顺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3.动力因素:板块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来自于地幔,是由地幔对流驱动的。 由于地幔受热不均,在受热强烈、温度比较高的地方,

浅谈火山喷发类型与火山岩相分类

浅谈火山喷发类型与火山岩相分类 xbs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前人工作简要分析、整理并总结了火山的喷发类型,火山岩相及其分类,以及中国东南火山的火山-侵入岩相的分类三分方案。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即火山与火山喷发类型、火山岩相及分类方案。旨在共同学习和激发兴趣。 关键词:火山;火山喷发;火山岩相 火山岩是岩石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此项工作对寻找和开发相关矿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火山岩的产生自然离不开火山与火山作用。现在讨论的问题是火山岩的喷发类型,火山岩相的含义、类型与识别。重点为后者。火山岩相研究方面,前苏联学者提出相、亚相分类(或成因类型),普遍的应用于古火山岩地区。美国学者对于近代火山喷发产物的研究提出了火山碎屑流相模式。但由于划分标准的不统一,不论是火山喷发类型,还是火山岩相的分类,都还众说纷纭。为了方便非专业人士的了解和参考,笔者就世界主流观点做了一些分析和总结,并以中国东部火山来进行分类。 一、火山与火山喷发类型 火山,炽热地心的窗口,是地球上最具爆发性的力量。早在东汉时的《神异经》中就有“荒外有火山,风吹不强,猛雨不灭”的相关描述。“火山”(volcano)这一名词来源于拉丁语vulcanus或volcanus,与希腊神话密切相关,意指地壳上的一个开口,炽热的物质通过它被抛出形成的“山”。而火山和火山喷发的现代定义为:高温的地下熔体流体经地下通道喷出地表,谓之火山喷发;由这些喷发出的喷出物形成的地貌景观,称之为火山,为火山作用产物。 一般说来,只有活火山(包括休眠火山)才会喷发。火山喷发(volcanic eruption)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因岩浆性质、地下岩浆库内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上或水下)等诸因素的影响,使火山喷发的形式有很大差别。按岩浆的通道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两大类。 裂隙式喷发又称冰岛型火山喷发。岩浆沿地壳中的断裂带溢出地表。喷发温

火山喷发

火山爆发 活动设计背景 因为孩子们最近了解火山喷发,相互之间谈论的兴趣很高,设计了这样一节课,通过一个小实验深入浅出的向幼儿讲解火山喷发这个复杂的问题,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学习了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2、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 难点、火山喷发的原因。 活动准备 1、气球一个、火山模型、碳酸氢钠干粉(红色)、柠檬酸、勺子一个、针管一个、搅拌棍、针管、护眼罩。 2、教学课件、电脑。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 在大山的家族里,有一个脾气特别暴躁的家伙名叫火山,你们看,他又发脾气了……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课件 2、提问、小朋友看见发生了什么事情? 3、提问、为什么火山会喷发呢? 幼儿自由发言 总结:地壳下的岩浆受到地球内部巨大压力,当遇到地壳比较薄的地方就冲破地壳喷涌而出所以形成了火山喷发。(一边讲解一边用气球演示原理) 4、火山喷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再次播放课件) 请幼儿举手回答 老师小结、火山喷发时,首先喷发出的是瓦斯及有毒气体,然后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岩石碎块,紧接着岩浆喷出并沿火山口流下形成熔岩流,最后熔岩冷却,火山渐渐平息。(出示四幅图片) 6、在过往的火山爆发的案例中,这些现象有时一次会出现一种或两种,一起全部出现会少见。 三、结束部分 老师一起演示火山喷发的实验。 四、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时,幼儿亲自体验火山喷发的实验。

教学反思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课件的准备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孩子们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不足之处在于对课件的应用不够熟练自如,火山模型的高度太低,导致后边的幼儿看不清楚,还需改进,在语言引导的科学性上还要多加学习。 提前观看火山喷发,初步了解火山。(关于火山的绘本和视频等) 提问、火山喷发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出示图片)请小朋友观察并举手回答。 7、小结、火山活动对人类有不好的影响也有好的影响。火山活动喷出的有毒气体对人类及动植物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火山灰会覆盖大片的房屋庄稼,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炽热的熔岩会引发大火,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火山活动会形成新的陆地;火山活动会促成钻石等稀有矿产的形成。(边出示图片边小结)

火山岩的产状及相

火山岩的产状及相 一、火山岩的产状 火山岩以喷出岩常见,喷出岩的产状与喷发类型有关。常见的喷发类型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按火山通道的形状分为:熔透式、裂隙式、中心式;另一种按近代典型的火山名称分为:夏威夷式、斯通博利式、乌尔加诺式、布里尼式、卡特曼式等。 1、熔透式(面式)喷发:是喷自直径很大,形状不太规则的火山通道。喷发的特点是:火山分布范围很大,火山岩与侵入岩过渡相连,喷出通道大而且不规则。 2、裂隙式(线式)喷发: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裂隙)或断裂群上升,喷出地表。有的从窄而长的通道全面上喷;有的火山呈一字形排列分别喷发,但向下则相连成为岩墙。以玄武岩为主,流动方向近于平行,厚度及成分较为稳定,产状平缓,以熔岩被为多,常形成熔岩台地、熔岩高原。因为玄武岩流动性大,熔岩喷出量常较大,很少爆发相,在地形平坦处似洪水滥,到处溢流,分布性大,所以又称泛流玄武岩。 裂隙式喷发不全是玄武岩的熔岩组成,也有酸性的熔结火山碎屑岩组成的火山碎屑高原。它常由浮岩块及火山灰覆盖所形成,高原内部均有破火山口及火山陷落地堑。 熔岩流:是指线形流动、分布的熔岩,其形态决定于地形。 熔渣:是暗色多孔的炉渣状碎块,以玻璃质为主,常为多孔熔岩、熔岩饼、火山弹等爆发炸裂产物。落地时为固态。 3、中心式(点式)喷发:是指岩浆沿颈状管道的一种喷发。喷发通电道在平面上为点状,又称点状喷发。其最大特点是常在地表形成下缓上陡火山堆。 火山锥根据组成物质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1、碎屑锥:主要以爆破发产物的浮岩块或熔渣组成,火山碎屑物质常大于95%。其火山锥的原始坡度为300左右,火山口呈碗状或漏斗状,其底部亦由火山碎屑组成。火山碎屑物如为多次喷发,则呈层状产出。 2、熔岩锥:主要以溢流产物的熔岩所组成,火山碎屑物常小于10%,尤以玄武岩常见。 3、混合堆:由火山碎屑物与熔岩互层组成的火山堆,为爆发与溢流交替喷出的火山产物,又名复合锥。火山锥成层明显,又称层火山。由于熔岩组成骨架,可形成高的山峰。 二、火山岩的相 目前国内外对火山岩相的划分很不统一,有的以火山岩形成时代新老所产生的岩石特点,分为古相火山和新相火山岩;有的以火山喷出物距火山口的远近,分为远火山口相和近火山口相;有的以火山喷发产物-熔岩的不同部位,分为顶板相、底板相、内部相、前额相等等。 一般认为,比较好的方案,是以火山岩所处的环境,先分为海相与陆相火山岩。它们的区别如下: 1)陆相火山岩与下伏地层常呈喷发不整合接触,风化壳发育;而海相者常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风化壳不发育。 2)陆相火山岩与陆相动物及淡水植物共生,碎屑岩较多,碎屑分选差、相变大、层理发育;而海相者与海相咸水生物共生,泥质、硅质及碳酸盐岩较多,碎屑分选好,相变小、层理发育。 3)陆相熔岩成分变化大(基-酸性皆有),常见红色氧化顶,柱状节理发育,球粒的直径大;而海相熔岩成分变化小(基性为主),常见枕状构造,球粒的直径小,长形中空骸晶岩育。 4)陆相火山碎屑物在水平方向上粒度变化明显,常见火山弹、火山泥球、熔结凝灰岩、

火山爆发小实验

火山爆发小实验 时间:2019-09-24 12:24:35 | 作者:宁俊杰 一次,美术课上,老师带着我们做了一项生动有趣的科学小实验“火山爆发”。 首先,老师拿出一个名为“恐龙时代”的实验作品,讲解了恐龙时代火山爆发时的情景。之后,老师让我们自己在脑海里勾画出一幅原始森林火山爆发时的景象。 老师给了我们一些工具,有硬纸板、超轻黏土、矿泉水瓶、小苏打、白醋、剪刀、红颜料等。 看到这些,我脑海里瞬间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森林王国,双手情不自禁动起来。首先,我用超轻黏土捏出了各种小动物,如:恐龙,狮子、小兔、小鸟、猴子等,将它们一一摆放在纸盒上。这样一副热闹的森林王国就出现了,现在就需要一座合适的“火山”了。 接着,我用剪刀将矿泉水瓶剪下一半,留瓶口上半截。我用一团棕色的黏土捏出一些像岩石一样的纹理,这样一座上宽下窄的人造山体就成型了。 因为这座火山比较高,我需要储备更多的“岩浆”。我先往瓶里倒入小苏打,尽量多一些。再加入红颜料。 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我忐忑地向平口内倒入一些白醋,屏住呼吸,等待火山爆发的景象。可是等了几秒钟,好像没有反应,里面只流出一点点小气泡。我心想:“为什么不成功呢?是不是白醋加少了?”于是我又加入了一些白醋进去。这一次,越来越多的气泡咕噜咕噜地从“火山口”疯狂的冒出来,“滚烫”的岩浆喷薄,顺着火山体一落而下。 这真是让人激动的一刻,我想像现实的火山比模拟实验要大千几辈,那样的场面该多令人震撼啊。可想而知真正的火山爆发是多么可怕啊! 这次实验很成功,为什么这些身边常见的小东西居然可以模拟出那么大的力量呢?最后,岳老师告诉我们,因为苏打粉里面碳酸氢根和白醋里的氢离子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形成气泡。这些气泡混合着液体就争先恐后的从瓶口跑出来了。 自然界有很多有趣又神秘的现象,有些离我们很遥远,并不能轻易看到,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去了解它们,通过思考去走近它们,通过动手实验去见证它们,多酷的体验!

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火山和地震同分布在大陆板块交界处。因此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板块之间有三种相对运动方式:聚合、张裂与保守(错动)三种方式,所以板块之边界可分为张裂型板块边界和聚合型板块边界和错动型板块边界三种类型。聚合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挤压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海沟、火山岛弧、褶皱山脉等。张裂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拉张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裂谷、中洋脊等。错动型板块边界(保守性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互相摩擦的地区,转换断层发育,其运动方式类似地表的走向滑移断层,面积无改变而称之为保守性。纵观世界,有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如日本的富士山),印度洋火山地震段(如印尼地区多海啸等自然灾害),非洲东北山脉带(如乞力马扎罗山脉)三大主要火山地震带 板块交界处,活动频繁,地壳不稳,多地震火山。所以两大火山、地震带都在板块交界处 在板块与板块之间就会有,因为在板块和板块之间会有碰撞和拉伸,所以在这些地方往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而在板块碰撞的时候,陆地会有一小部分从地表拱起,而此时,在其裂缝下就是软流层,其就是岩浆的"发源地".而地震可能是由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拉伸而引起的, 版块构造学说认为:1、地球分为六大板块,版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版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火山地震带。2、版块与板块的交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多形成海洋或峡谷,比如大西洋海岭就是美洲版块与亚欧板块、非洲版块的分界,红海是印度洋版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消亡边界则要分开看,在大陆板块方面多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或岛弧链,大洋版块多形成海沟等。原因在于大陆版块有硅铝层,较轻,碰撞时易抬升,而大洋版块缺少硅铝层,只有硅镁层,较重,多向下俯冲。3、版块交界处的地理事物,从直布罗陀海峡开始向东依次亚欧版块和非洲板块(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非洲板块与印度洋版块(红海)亚欧板块和印度洋版块(小亚细亚,伊朗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苏门答腊岛,爪洼岛,爪哇海沟等);太平洋版块和亚欧板块(菲律宾群岛——菲律宾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台湾列岛,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太平洋板块和美洲版块(阿留申群岛,科迪勒拉山系北段即落基山为中心的山脉,中美地峡);美洲版块和南极洲板块(科迪勒拉山系南段即安第斯山脉),这些地区多火山地震。 火山和地震同分布在大陆板块交界处。因此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板块之间有三种相对运动方式:聚合、张裂与保守(错动)三种方式,所以板块之边界可分为张裂型板块边界和聚合型板块边界和错动型板块边界三种类型。聚合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挤压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海沟、火山岛弧、褶皱山脉等。张裂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拉张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裂谷、中洋脊等。错动型板块边界(保守性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互相摩擦的地区,转换断层发育,其运动方式类似地表的走向滑移断层,面积无改变而称之为保守性。

中国西部新生代火山活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_青藏及邻区火山岩的形成机制

中国西部新生代火山活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青藏及邻区火山岩的形成机制 邓万明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100029) 摘 要:在青藏高原及邻区考察了新生代火山岩,并对西藏的5个火山岩省进行了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探讨了火山岩的源区特征。西昆仑省喷发了钠质熔岩,而其它省均为钾质熔岩类;甘肃礼县新生代盆地主要以超镁铁质熔岩为主;云南的金沙江北段、腾冲以及滇东南的火山岩类在岩石组合、喷发时代和意义上独具特色。文中以陆内俯冲、岩石圈深部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别是“壳幔过渡带”的部分熔融,对它们的成因及科学意义进行了综合讨论。关键词: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火山岩;地球化学;年代学;构造背景 中图分类号:P58811;P59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3)02047108 收稿日期:20020721;修订日期:2003010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G1998040803);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KZ951A12040102) 作者简介:邓万明(1940—  ),男,研究员,从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中亚一带大陆板块运动进入了一 个新的时期。我国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发育了十分壮丽的火山爆发。普遍认为这个地区的陆内熔体向上的运移和喷出,是岩石圈在这新阶段演化的重要结果。因此,通过熔体的形成条件(形成的深度、喷发类型、地球化学成分及喷发的时间等)的研究,并与大地构造演化趋势联系起来,可以揭露该区的地质进化特征和趋势。长期以来,西藏、青海和云南等地的火山岩受到人们的十分关心。我国的地质学家已做出了大量的成果并引起了同行的广泛重视[1~4]。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对上述地区开展了长期的研究。本文在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的基础上,对成因问题作了扼要的分析和讨论。 1 我国西部新生代火山岩的分布和地 质产状 我国西部新生代以来的火山活动相当频繁,在 西藏及其相邻的青海、甘肃、云南等地出现了比较强 烈的火山爆发。图1是上述地区火山岩分布的大致地区。基本产状简述如下。 1.1 青藏高原 本区中新生代以来的火山爆发是我国境内火山活动非常主要的地区之一,而且与全球同时期的许多地区存在着联系和对比。据近二三十年的实地考察和室内研究,本区的火山岩可以概略地划分为以下5个岩省,它们在岩石学和年代学方面略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1)西羌塘岩省:为喀喇昆仑与西昆仑之间的地区。火山岩大体沿印支期封闭的一条板块缝合带出露[5,6],这表明,新生代以来此缝合带有重新活动的现象,也是新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在区内可以见到通天桥、红山湖以及邦达错等岩体。此处火山岩喷发的时代为60~45Ma ,此地火山岩多为被强烈风化和剥蚀留下的许多群状分布的低矮残丘。(2)北羌塘岩省:包括鱼鳞山、巴毛穷宗、多格错仁、波涛湖以及枕头崖等地火山岩,其中巴毛穷宗是最有名的地区之一,面积可达300km 2,出露了熔岩台地、火山口群、火山锥等产状,很 是美丽和壮观。本区岩石类型非常复杂,主要为橄 辉白榴斑岩、 霞石正长岩、黝方石响岩、假白榴石斑岩等,均属于强碱性火山岩类。同位素年龄为22.0~28.6Ma [5]。(3)可可西里岩省:主要包括青海省 内的大帽山到西藏向阳湖的7个火山岩区,这些岩区处于昆仑山与南面的西金乌兰断裂带之间,区内大型走滑断层相当发育。但向西进入西藏高原后,逐渐倾没消失。大帽山岩区面积有150km 2,在地 第10卷第2期2003年4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 Vol.10No.2Apr.2003

火山的形成原因及灾害

火山的形成原因及灾害 火山口是地球释放热量、气体的裂口。火山由地球深处的岩浆等高温物质穿过地壳裂缝,喷发出地面而形成的锥型山体。地球学是又称堆积山。有活火山、死火山之分。活火山即人类历史记载中经常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死火山即人类历史记载中没有喷发过的火山,但谁也无法得知他们什么时候会在睡梦中突然醒来。 地球上有2个最大的火山活动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火山带。世界上共有850多座活火山(陆地上有700多座、海底有100多座),其中3/4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成为地球佩戴的“火环”。活火山的爆发是毫无规律可寻的,他仿佛是一个拥有无限神力的力士,爆发时产生的威力让人难以想象。1980年5月18日美国华盛顿州圣海伦斯火山喷发,卫星摄下珍贵照片,经过分析表明,火山爆发的冲击波穿过200公里厚的大气层,释放出相当于500多枚美国当年投入广岛的原子弹的能量。炽热喷涌的岩浆使房屋、桥梁、公路、森林、人畜毁于一旦。 全世界至少有20座城市被爆发的火山瞬间彻底毁灭。其中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1470年的古希腊,当时繁华的克诺索斯古城被突如其来爆发的桑托林岛火山夷为平地,50米高的巨浪席卷东地中海岛屿和海岸,米诺斯文明中心以及130公里外的克里特岛瞬间毁灭。 公元79年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它在瞬间将附近的庞贝、斯特比雅、格尔库拉鲁姆、奥普隆基四座繁荣一时的古城堡埋葬在火山喷发物下。这些都给人类文明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也使人类认识到,我们所谓的辉煌文明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而火山爆发带来的灾难又是那么的不可抗拒。火山爆发除了直接毁灭一切,还引发一系列的灾害——火灾、海啸、泥石流、洪水、形成随时可能决口火山口湖,火山灰非常细小,随风飘飞到遥远的地方或上升到高空,长期弥漫,造成能见度降低,导致空难、交通事故,甚至使气候变异出现“冷夏”。1783年日本浅间山火山大爆发,使日本出现“冷夏”,甚至在东北部出现冻害。火山的喷发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氢、氯、硫化氢等还会污染空气,形成酸雨,产生温室效应。 火山燃起大火:1977年1月7日非洲尼拉贡戈火山爆发,烧毁扎伊尔、卢旺达两国43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 火山引爆海啸:1883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亚厄他海峡中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引发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掀起高达三四十米的狂浪,吞没这一海域全部船只,爪哇岛、苏门答腊岛沿岸的房屋、车辆、人畜全部被卷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仅印度尼西亚就有3.6万人在这次海啸中丧生,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火山引起泥石流:1943年2月墨西哥帕利科那火山爆发,附近山坡覆盖了六七十厘米厚的火山灰。当飓风暴雨席卷墨西哥时,形成泥石流,瞬间埋葬了山下三个村庄和数十名村民,600多平方公里农田被毁。 火山引发洪水: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托利马省位于5000米高原的路易斯火山爆发,将上千年来的积雪瞬间融化,山洪飞泻,洪水波及3万多平方公里,使2.5万人丧生,13万人无家可归,15万畜生死亡,200多平方公里的农田、果园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美金。

火山形成的原因_火山爆发时的安全逃生方法

火山形成的原因_火山爆发时的安全逃生方法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形成火山的原因火山是岩浆活动穿过地壳,到达地面或伴随有水气和灰渣喷出地表,形成特殊结构和锥状形态的山体. 在距离地面大约32公里的深处存在大量高温液体,其温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 岩石熔化时膨胀,需要更大的空间.世界的某些地区,山脉在隆起.这些正在上升的山脉下面的压力在变小,这些山脉下面可能形成一个熔岩库. 这种物质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痕上升.熔岩库里的压力大于它上面的岩石顶盖的压力时,便向外冲出地壳薄弱的地段迸发成为一座火山. 喷发时,炽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突然冒出.这些物质堆积在开口周围,形成一座锥形山头.“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的洼陷,开口处通到地表.锥形山是火山形成的产物.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但是象渣和灰的大量火山岩和固体物质也喷了出来.实际上,火山岩是被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当岩浆上升到接近地表的高度是,它的温度和压力开始下降,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变化,岩浆就变成了火山岩. 火山的构造板块构造学说主张板块的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软流圈的热对流造成的。而当板块互相推挤,密度较大的一边会下降

到另一边下方,称作隐没,而发生隐没的带状地区称为隐没带或聚合性板块交界。地底的高温会将隐没的板块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借由浮力缓缓上升,最后聚集成为岩浆库,就是火山底部储存岩浆的场所。而当岩浆中的气体压力累积到一个程度,火山就爆发了。例如:环太平洋地区的火山,大多为此种火山。有些火山分布在板块的张裂性交界上,也就是两个板块分离的带状地区。在这种地区,高温的地函物质会上升,形成海底火山山脉,称作中洋脊。 还有一些火山并不位于板块的交接处,例如美国黄石复式破火山口及夏威夷群岛。火山学家称这些火山是坐落于“热点”上。目前热点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科学家普遍认同热点是由地函底部上升的“热柱”造成。当板块在热点上做水平移动时,便有一连串的火山生成。这样作用连续发生后,会造成一系列的火山岛群,而离热点越远的火山其生成年代越老。 揭秘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地球先生最近身体不舒服,总觉得自己在发烧还总是打喷嚏。他苦恼极了,这不“阿嚏!”他又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他有些苦恼地说:“我这是怎么了?”它打的这个大喷嚏不仅声音大而且居然喷出了一些红色的液体,看起来像极了烧红的铁水,还带着一团团黑色的雾。 “哎呀,实在不好意思,我这个喷嚏打得有点儿大,让你见笑了,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地球怕火星笑话他,赶紧解释起来。 火星笑着说:“没有关系的,人人都会打喷嚏的。那你现在感觉到舒服一点了吗?”

世界地震发生地的分布及原因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1]。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2]。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3]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 地震成因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滴西地区火山岩岩性_岩相分布特征研究

第12卷第35期2012年12月1671—1815(2012)35-9657-05 科学技术与工程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Vol.12No.35Dec.2012 2012Sci.Tech.Engrg. 滴西地区火山岩岩性、岩相分布特征研究 赵建芝 柴绪兵* 刘景山 别慧秋 (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地球物理勘探一公司研究院,大庆163000) 摘要滴西地区是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十分发育的地区。多个井区的石炭系气藏已探明。通过区域地质条件的分 析,基于地震资料、钻井、测井资料,在单井、联井相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波形聚类、分频属性、相位属性分析等手段,对火山岩岩性、岩相分析研究。预测有利火山岩储层发育区,指导下步勘探部署方向。关键词 火山岩岩性 岩相 单井相 地震相 地震属性 波形聚类 有利火山岩储层 中图法分类号 TE122.22; 文献标志码 B 2012年8月15日收到 * 通信作者简介:柴绪兵。E-mail :chaixubing19861216@https://www.doczj.com/doc/bc11229154.html, 。 滴西地区位于陆梁隆起区东部的滴南凸起之上,受滴水泉南北断裂夹持的向西倾没的大型复式鼻状构造。目前研究区已发现千亿立方米储量规模的克拉美丽气田。随着对火山岩的勘探开发不断深入,进一步证明石炭系火山岩是滴西地区油气储集的有利层系。但火山岩储层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储集层,识别火山岩储层,首先要了解储层各方面的特征如岩性、岩相等[1]。因此,火山岩岩性、岩相的研究是火山岩有利储层预测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以滴西地区火山岩岩性、岩相研究为例,在井震结合的基础上,探讨利用波形聚类、分频属性、 相位属性、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对火山岩岩性、岩相进行刻画分析,进一步预测有利火山岩储层有利区,指导井位部署。 1石炭系区域地质特征 研究区石炭系主要为海西中期沉积的一套浅 变质火山碎屑岩建造和局部岩浆侵入岩建造以及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的碎屑岩建造,区域上,石炭系发育有上、下两个统3个组。自下而上为下统塔木岗组(C 1t )、滴水泉组(C 1d )、(C 2b )。下石炭统火山活动较弱,上统巴塔玛依内山组为火山岩夹沉 积岩,火山活动强烈。赖世新等(2009)对三南一滴水泉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的划分成三段,分别为上序列火山岩组合、沉积岩层和下序列火山岩组合[2]。 从各井钻揭情况上看,DX1001、滴西10、滴西21等井为流纹质、火山角砾质、凝灰质的酸性岩,而滴西17井以沉积岩夹层为界将火山岩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从沉积学角度分析,该套沉积岩夹层是火山活动间歇期的沉积产物,因此该套沉积岩夹层在泥岩、砂岩、砾岩和煤线组合中含有大量的火山碎屑。而沉积岩夹层之上的火山岩段,其岩性在纵向上表现为底部发育玄武岩基性段。向上为安山岩中性段,区域上在安山岩中性段之上还发育一套流纹岩-凝灰岩酸性岩段。但后期的地壳抬升剥蚀作用使得滴西17井酸性岩段剥蚀殆尽,因此沉积岩夹层之上的火山岩在纵向上具备从基性-中型-酸性的正序列韵律性岩性变化特点。结合岩浆演化规律,将沉积岩夹层之上的火山岩总体划归同一个火山序列,命名为火山序列Ⅱ(或上序列)。滴西17井只钻遇了沉积岩夹层下伏火山岩段的顶部,其岩性以流纹质酸性岩为主。结合区域认识和岩浆演化规律分析,可将沉积岩夹层下伏的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段划归为同一火山序列,命名为火山序列Ⅰ(或下序列), 滴西17井钻遇的流纹质酸性岩是火山序列Ⅰ顶部的酸性岩段(图1)。

远古火山喷发

远古火山喷发 古代的火山更具杀伤力,不是因为它们更大,而是因为它们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更容易把人杀死。 来自里兹大学的Paul Wignall正在调查火山爆发和大规模物种灭绝之间的联系。不是所有的火山都会造成大量动物死亡。但在过去的三亿年间,巨大的火山岩石的形成都伴随着大规模种族灭绝。让他惊奇的是,远古的火山造成的破坏更大。他通过比较火山释放出的熔岩的体积与杀死生命的比例计算这些火山的杀伤效力。他发现,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老远古火山要比近期火山的杀伤力大十倍。 例如,发生在两亿五千年前的二叠纪物种灭绝就与西伯利亚的火山爆发发生在同一时期。当时的火山岩大约覆盖了西欧那么大的面积。当时火山释放出了大约l00亿吨梯恩梯的二氧化碳,随之而来的全球变暖杀死了80%的海洋生物。500万年以后,地球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然而,6000年前,火山大规模爆发,以及而后的全球变暖并没有带来种族灭绝。一些动物确实消失了,但几万年以后,地球又恢复到以前的水平。“最近的一次火山爆发基本上没带来什么影响。”Wignall称。他并没有将65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计算在内,因为大部分的科学家认为那是有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引起的。他认为,远古火山之所以杀伤力大是因为近期的生物能够更好的适应二氧化碳含量上升。 法国巴黎地理研究所的所长Vincent Courtillot称Wignall的观点很具争议性,并且很难做出这样的计算。他指出火山爆发的杀伤力是由其持续长度所决定的。并且很难知道是否大规模爆发会持续上百万年。他补充道,很难计算远古火山灰喷发多少火山岩,并且火山岩的数量也不一定和二氧化碳释放数量相一致。 越来越爱肢体接触的美国人 《纽约时报》最近报道,美国的青少年现在几乎见到每一个人都会拥抱。与过去见面时的握手问候到分别时的击掌再见不同的是,如今的青少年选择拥抱为他们最新的问候方式。 女孩子和男孩子之间都互相拥抱。并且,最新的潮流是,拥抱的形式有了多种多样的变化。有古典式的、全身的、手臂的拥抱或是随意的搭肩,群体拥抱和后身拥抱。握手逐渐转变成拥抱,而拥抱又将简化为背后的轻轻一拍。 表面看起来这股流行思潮很简单。然而,一些父母,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对青少年越来越多地以拥抱的方式打招呼这一趋势表示关切。包括担心有一些人纯粹因为来自同伴的压力而不得不接受这样一种方式,担心那些不接受拥抱这种打招呼方式的人有被边缘化的感觉,甚至担心见面拥抱会成为性骚扰的保护外衣。 为了回应社会的这些质疑,一些学校已经建立了一些新的规章来限制和减少拥抱。一位学校的领导提出了将拥抱限制在三秒钟之内的倡议。一些学校甚至在此方面实施了更为严格的规定,甚至严禁任何形式的学生之间的拥抱。 这场社会大讨论忽视掉了一些重要的方面。比如,美国从传统来讲在拥抱和亲戚间、恋人间、朋友间、互相拥吻方面就很保守,然而,在世界的一些其他国家,人们世世代代都这样互相问候。 在拉丁美洲或西欧,如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男女之间甚至不很熟悉的人们互相亲吻面颊都是很常见的。面颊亲吻有着地域的不同。有时仅仅是擦过脸颊的一吻。在其他地方,最正确的问候是在脸颊两侧各吻一下,甚至有时会再重复亲吻第一次吻过的面颊。 拉丁美洲的人们更倾向于问候时候互相握手。但是在一些其他国家,如士耳其,熟人之间互相亲吻面颊是非常正常的。而新西兰的毛利人一种名为“洪基”的问候方式是互相碰触鼻子。 所以,从全球角度来讲,美国青少年的互相拥抱毕竟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全世界的人们都拉近了问候的距离,美国人仅仅是才加入而已。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一:板块构造理论 ● 1.大陆漂移学说 ● 2.海地扩张运动 ● 3.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 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地扩张理论 内容:该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着热对流,变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质,形成高温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并上升涌出,遇水作用成蛇纹石化,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将原先存在的大洋地壳不断向外推移,使整个海底不断自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至海沟一岛弧一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沉,又融熔于地幔中,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使洋底地壳在于-3亿年间更新一次。 ●主要证据:印度洋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 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年代一致,证明洋底是从大洋中脊向外扩展大洋中脊的扩展而成;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说明大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长平衡关系。 3.板块构造学说 内容: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地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 1.板块分类: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 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 ● 2.主要证据: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 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勒皮顺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 ● 3.动力因素:板块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来自于地幔,是由地幔对流驱动的。 由于地幔受热不均,在受热强烈、温度比较高的地方, 二.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 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地带.

山旺盆地新生代火山岩年代学研究

山旺盆地新生代火山岩年代学研究 地质学系98级赵睿璿 摘要 山旺盆地富含中新世化石,准确厘定其地层年龄及火山活动的起止时限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我们采用了K-Ar及Ar-Ar同位素定年法,对山旺盆地三组火山岩地层中的玄武岩进行了年龄测定,得到的结果为: 最年轻的尧山组玄武岩,年龄为11.65—14.41Ma;富含化石的山旺组玄武岩,年龄约为15.23Ma;最老的牛山组玄武岩,年龄为13.28—14.09Ma。 一.地质概况 山旺盆地位于我国山东省临朐县东约22km处(图1)。山旺盆地的硅藻土页岩中,含有近百余种动植物化石,其中不少是中新世标准化石。化石种属之多,保存之完好,是中外生物化石埋藏史上所罕见的,因此山旺盆地有“化石宝库”的美誉。这里既是中国新生代中新世地层的典型剖面所在地,又是国家重点古生物保护区,还是山东省境内新生代大陆玄武岩的主要分布区。 (据孙博,1999) 山旺盆地的地层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牛山组,山旺组和尧山组。除富含动植物化石的沉积地层之外,其余均为火山岩。牛山组直接不整合覆盖在前寒武纪变质岩上,橄榄玄武岩位于该组上部。其上为山旺组,是山旺盆地盛产动植物化石的主要层位,其中的两层玄武岩位于该组偏上层位。 在山旺组之上的尧山组由玄武岩夹砂岩组成。因此,将山旺盆地新生代玄武岩分为下,中,上三个部分,它们分别对应于牛山组,山旺组和尧山组的玄武岩(剖面图见图2)。

(据孙博,1999) 二.研究历史和存在问题 对山旺地区的地质研究已历半个世纪有余。自1936年杨锺健首先著文介绍山旺化石后,研究山旺地区的论文和专著颇多。而对山旺盆地的玄武岩进行的K-Ar年代学研究始于1978年王慧芬等人的研究。后来,又陆续进行过一些火山岩年代学方面的研究,如1985年金隆裕和1986年王方正等人的研究。由于山旺组富含中新世标准化石,因此山旺组的中玄武岩年龄应限定在中新世,而中新世一般认为在5.2-23.3Ma之间。但是,由于中新世时限较长,需要进一步限定,且不同年代或不同研究者得到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可对比性,以至于到90年代末,不同研究者对山旺盆地火山岩的时代仍然存在不同的认识。例如,在1999年出版的《山旺植物化石》一书中,作者可能利用了王慧芬等人1978年的数据,提出“分布在不同层位的玄武岩,年代顺序比较清楚,相对年代值变化较大。……,上玄武岩的年代测定值在7.88-14.3Ma,中玄武岩年代值在20.2-24.0Ma,下玄武岩年代值为44.0-44.1Ma。”时间跨度达到30Ma。而早在1980年代中期,就已经有学者提出,山旺盆地火山岩的时限在17-4Ma之间或18-4Ma之间。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下玄武岩的时代为16-18Ma,中玄武岩在10-16Ma之间,上玄武岩在9-10Ma之间,但没有给出具体可用数据。 显然,目前对山旺盆地火山岩的时代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而且差异较大。而火山岩时代对于限定山旺盆地古生物化石生存时限,研究山旺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探讨古地理环境变迁,火山活动与生物演化关系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山旺盆地火山岩重新进行K-Ar和Ar-Ar年代学研究是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 造成目前对山旺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时代存在不同认识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1,早期的K-Ar同位素年龄数据是用体积法获得的,数据精度较差,误差较大;2,在进行K-Ar 年龄计算过程中,采用较早的衰变常数,导致与后来获得的结果无法直接对比,且差别较大;3,用于定年的样品存在一定数量的捕

……火山爆发前的征兆

1、会有地光出现; 2、火山口有气体冒出或着比以前的气体冒出速度加快; 3、火山口及周围地区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一般是硫磺和硫化氢的味道。 4、周围的电磁波发生异常变化; 5、火山周围的水温会比平时的高很多。 6、小动物(如猪、狗、猫、家禽等)均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状况。 1)火山喷发往往几个月前就能有征兆,因为在突然喷发以前,岩浆会从下面向外挤压,在火山的一侧产生一个可看得见的圆丘。小的火山岩喷发会使圆丘增加隆起程度,使它更不稳定,直到最后发生崩溃,产生巨大爆炸释放压力。但是它什么时候将突然爆发,很难准确预测。 2)1985年某一天的下午,鲁伊斯火电厂山喷发了,喷射入空中的火山灰度高度达到8000米。灾难来临的最初征兆是火山灰开始雨点般地降落到阿尔梅罗的街上。当黑暗降临时,湍急的泥流从火山上奔泻而下,溢出山溪与河流迅速漫流 3)科利马大学的专家报告说,随着爆炸和火山岩外壳出现破裂,火山震动现象有所增加,种种迹象表明科利马火山已接近喷发。 火山喷发往往几个月前就能有征兆,因为在突然喷发以前,岩浆会从下面向外挤压,在火山的一侧产生一个可看得见的圆丘。小的火山岩喷发会使圆丘增加隆起程度,使它更不稳定,直到最后发生崩溃,产生巨大爆炸释放压力。但是它什么时候将突然爆发,很难准确预测。临近喷发预报是指喷发前几天到几周时间尺度内的预报。它是基于火山喷发具有突发性的特点,是根据岩浆临近喷溢时的火山地震,地热变化与火山气的突发性前兆异常等现象分析判定作出的预报,在这一方面,从中短期预报过程中,即可提取相应的信息依据。另一方面,从宏观前兆异常现象也可补充前兆信息。临近喷发预报和地震的临震预报一样,同样是人们实际关心的问题,但在目前,要作出准确的短临预报,却相当困难,主要是在喷发时间上难以卡准。地形变化。由于火山爆发前,地下岩浆在活动,产生地应力,使地面起伏有所改变。例如阿拉斯加卡特迈火山于1912年爆发前,其周围甚至远距十几公里以外,突然出现许多地裂缝,从那里冒出气体,喷出灰沙。1978年吉布提阿法尔三角区的阿尔杜科巴火山爆发前,突然出现高达百米的突起。1979年圣海伦斯火山爆发前,在其北坡出现一个圆丘。到1980年,圆丘的高度迅速增长,最快时,每天增高45厘米,终于在当年5月18日就从这个圆丘突破,发生大爆发。但在冰岛克拉夫拉火山于1980年10月爆发前,地面却发生沉降,也与岩浆运移有关。火山上的冰雪融化。许多高大的火山常年处于雪线以上,爆发前由于岩浆活动、地温升高,火山上的冰雪融化预示将要爆发。如圣海伦斯、科托帕克希、鲁伊斯等火山均有此现象,融化的雪水甚至造成泥石流或山洪爆发。动物异常。和地震的情况相似,有些动物会表现出烦燥不安的神态。火山发出隆隆的响声。由于岩浆和气体膨胀,尚未冲出火山口时的响声,预告喷发即将来临。地震仪器监测。火山爆发前常有微震,设置在那里的地震仪能监测到。一般在活动火山的周围均设有地震站。 分析火山气体。在火山附近经常取气体样品分析,不正常的气体增加,表示火山爆发前某些火山气体已“先行”了。火山附近的水温、地温监测。火山喷发前温度一般都升高,可以测得。 首先不要惊惶失措,要冷静,尽量逃离火山爆发的范围内,还要注意要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到达安全地带。往火山相反的方向跑,逃离现场,跑得越快越好。如果你在附近1公里的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