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考试重点

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考试重点

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考试重点
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考试重点

老子庄子比较:

宇宙观

道家 1. 道德為萬物之根物。

2. 道是一無形、無聲,超越感官和空間的萬物本源,亦維持萬物的原動力。

3. 宇宙之本體不能為人所認識。「道,可道,非常道。」

4. 承認宇宙是一元,以為宇宙一切皆生於一,並且相信有的運動和變化才是永存的。老子所謂道生一。

5. 認為一切事物之發展,都先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而至複雜,但其發展之結果,亦終必歸於消滅而恢復舊觀。「道生一,一生二,... 三生萬物。」

庄子 1. 與老子一樣,認為道乃世界的本源。

2. 自為本,自為根,未有天地之前,它己經存,其是無限;無時不存的。」

3. 莊子齊物論亦云:「己而不知其然謂之道。」

4. 莊子凡物無成與毁,復通為一。他又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5. 莊子認為道—德—命—形—性。

人生观及社会观

道家 1. 萬物的進必遵守「物極必反」,「禍福相倚」之道理。

2. 社會上人為了避禍息爭,必須篤守虛靜,柔弱不爭,無名以達,以詘勝巧,以柔克剛,以退為進,以弱制強

庄子 1. 莊子之人生觀以「一生死」為主,將生死作等齊觀之,因而推廣,更主張「齊萬物」超越相對的界限,進而與道合一,逍遙於世之外。故其人生觀與老子相較更為曠達。

2.一切文化價和知識都是相對的,對人生是無義的。

政治观

道家 1. 主無為而治,不干預的統治政策。

2. 視禮制律令為致亂之根源,反對賢人政治,倡絕聖棄智,使民去智去慾,回復自然自足之生活。

3. 倡小國寡民

4. 仍有國及治之觀念

庄子 1. 莊子以為社會,一切的政治,制度均只予人痛苦,故反對以「治」治天下。

2. 以為欲使天下治,則莫如以「不治」治之

3. 無國

4. 無治

老子的基本精神

人作为社会与文化的存在所显示的意义:作为社会的存在的角色性、工具性、功利性:作为文化的存在的装饰性、造作性。

老子的批判反省及其对人的本真、本性的守护。老子的现实处境与问题意识

社会进步带来的困惑。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

文化进步带来的危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十九章》)

老子的理想社会:回归自然

老子思想的三个路向

操作化的路向:“道”转为“术”

神仙丹道的路向:从万物回归本源的实验尝试

精神追求的路向:由庄子到魏晋玄学

庄子对老子的承传

对社会的批判与对文化的反省。

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

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庄子·胠箧》)

庄子对老子的展开

对认知可能性与可靠性的检讨:

认知的对象:万物存在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认知的主体:不同个人不同情境的主观随意性

认知的表达方式:语言词谓与实存物的非对应性

本真不可能由认知给出,认知只具器用的意义。

本真与器用的对置,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紧张;

庄子面对生存处境的孤独感与绝望感。

庄子的荒诞意识与艺术人生

“以不真为真”的心态,化解理想与现实的紧张性;

由“不真当真”仍可以入世担当;

由“当真不真”仍可以出世逍遥;

“不真当真”体现了公共规则的游戏性;

“游戏”态度的非功利性使其成就的人生不是“混世主义”的人生,而是艺术性的人生。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

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个人的品格修养。

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根本区别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家追求的是清

静无为,顺应自然。

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教追求的是益寿延年,得道成仙。

儒家的“四圣”

复圣——颜回(颜渊)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

孟子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1. 孟子旗帜鲜明地继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使春秋末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战国时代,有了一个立场坚定而且充满激情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2. 孟子力挽狂澜,与当时各种流行的与儒家思想相违背的“异端”“邪说”进行辩论,挽救了儒学衰微的趋势。

3.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

孟子在儒家学说理论上的贡献:

1. 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的“天道”与“心性”学说;

2.强调仁义内在的“性善论”;

3.以“仁政”和“王道”为内容的社会政治主张;

4. 以“民为贵”和“以民为本”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荀子的思想: 1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主

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

2.在伦理观上认为“人之性恶”,强调后天学习修养的重要性,主张用“礼义”来对人性进行“化性起伪”的改造。

3.在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并用。

孟子:性善论与“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大学》之“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过犹不及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是君子和

小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不同态度。所谓“和”,是指和睦共处,互相尊重;而所谓“同”,则是混同一气,同流合污。

儒家所谓“和”,并不等于放弃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见解去和稀泥。君子的“和”与小人的“同”是大有差别的。按照古人的说法,所谓“和”,犹如五音合奏,音质不同;唯其不同,才可合而为美妙的音乐。又好比五味调和,风味各异;唯其各异,方能调而为可口之佳肴。而所谓“同”则是他人言是,己亦言是;他人曰非,己亦曰非。完全丧失自己的个性和主见。“和”是在保持自己个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也尊重和承认对方的个性与独立性,并与之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也就是说“和”意味着允许不同个性、不同意见和对立面的共同存在。而小人的“同”则是放弃和取消一切个性,取消一切差异的绝对同一。小人缺乏自己的主见、立场和理想,总是随波逐流。

《中庸》说,君子应该“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所谓“有容”就是能“和”,能够容纳与自己意见不一的人;所谓“有执”,便是“不同”,有所执着,有个性,有主见。

儒家的君子有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但不可能要求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样,君子总要与有着不同思想观点、不同政治主张、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相处,因此矛盾和分歧总是存在,甚至会爆发冲突和争斗。既然“和”意味着允许不同个性、不同意见的存在,因而儒家也并不一概回避矛盾冲突。孟子“不得已”而辩,荀子说:“君子必辩。”(《荀子·非相》)“辩”就是一种直面矛盾冲突,坚持自己正确立场的态势。

但儒家认为争要争在大道理上,辩要辩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正大光明“其争也君子”地去争、去辩。当然,何为大道理,何为大是大非,儒家自有其看法,与我们现代人不尽相同。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人们在世上总是既不能事事无争,也不能事事皆争;既不可处处无辩,也不可处处皆辩。事无巨细都争得不可开交,大家都不得安宁。因此,儒家认为应当在保留不同意见、不同个性的同时,求同存异,多元共存,这就是“和”。“和而不同”不仅是君子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而且对处理当今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纠纷也很有启发意义。

佛教的一些名称解释:

丛林:喻指佛教多数僧众聚居的寺院。在中国,它通常是指佛教中禅宗的寺院,故亦称禅林。

兰若:是梵文“阿兰若”的中国简称。也是丛林之意。

僧人:是比丘的俗称。僧,在梵语里有“众”的意思,所以,凡是三个比丘和合共处就可以称为“僧众”。

比丘:含义为“乞士”。比丘,有时也称作“沙门”。其义为止息一切恶行。比丘尼,“尼”在梵语里是女性的意思。中国老百姓称为“尼姑”

和尚:在印度俗语中是“亲教师”之意,与中国世俗的“师傅”类似。按照佛门规矩,仅住持可称“和尚”“大和尚”,但后来民间将僧人通称“和尚”。

方丈:是因佛经上大名鼎鼎的维摩诘居士所居之处而来。据说其居室虽一丈见方,却容量无限,后来便以此命名住持所居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中国传统文化题库

绪论单元测试 ?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对应章节绪论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7-12-17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 5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5 ?第1部分 ?总题数:5 1 【单选题】(1分) 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 A. 以人为本 B. 崇德重义 C. 载道化成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2 【单选题】(1分) “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 A. 《周易.贲》 B. 《周易.艮》

C. 《周易.震》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3 【单选题】(1分) “文”不包括() A. 天文 B. 地文 C. 物文 D. 人文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4 【单选题】(1分) 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A. 儒道互补 B. 儒、释、道三家并列 C. “易”、“道”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5 【单选题】(1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 A. 中和为美 B. 中庸之道 C. 阴阳五行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第一章单元测试 ?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7-12-17 23:59 ?题目数4 ?总分数 4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4 ?第1部分 ?总题数:4 1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 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 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 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 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 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 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 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D. 恭宽敏惠 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 A. 祭神如神在 B. 未知生,焉知死 C. 无神论 D. 怀疑论 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 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B ) A. 善利万物而不争 B. 推己及人 C. 居善地 D. 处众人之所恶 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1

(完整版)概述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1.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答: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含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文化方面,它们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A: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 (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2)先秦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也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3)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4)儒家思想中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汉代经学:(1)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 (2)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五经》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 (3)汉代的儒学本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汉代“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传,最终导致王莽的以新代汉。 C 、魏晋玄学:(1)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2)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3)核心思想:贵无论、本静末动、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以性统情以及名教本于自然等思想。 D、隋唐佛学:(1)佛教的思辫力胜于中国固有传统的道德说教,其幽远的议论成了思想界的权威,其人生多苦的厌世观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深人人心。 (2)唐中叶后,统治者对佛教势力进行了几次打击,此后天台宗、华严宗等渐归沉寂,而密宗的加持祈祷之类迷信的方面也在流行一时之后遭到冷落。相反,倒是禅宗因与老庄思想的融合,赢得知识阶层的普遍认同。 E、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2)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2.试论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的礼仪规范。 答:A:衣:(1)性别和年龄上的服饰不同。这是由人类主体生理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例如男女性别在头饰上有各自的特点,年龄也是服饰类型多样化的原因。 (2)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成的服饰类型。不同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儒家思想浅析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强烈的继承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并且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此,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陶渊明的() A、《归园田居》B《桃花源记》C、《归去来兮辞》D、《岳阳楼记》 2、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 )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4、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 )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6、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 )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7、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 )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8、苗族的传统乐器是:( ) A、笙 B、笛 C、萧 D、芦笙 9、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10、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 A、60岁 B、100岁以上C 80---100岁D 70岁 11、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 ) A、西湖龙井B太湖碧螺春C庐山云雾D铁观音 1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 )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1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14、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15、《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没有下列哪个姓氏?( ) A、吴 B、贾 C、王 D、史 16、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 )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17、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 )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作者:————————————————————————————————日期:

内容有点多,给大家整理一下吧,,谢谢了,, 涛哥整理,侵权必究 1.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A ) 春秋左氏传 B 国语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 B )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仁、礼 B 法、术、势 C 兼爱 D 无为 .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 C )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家族观念 B 忠君观念 C 个体人格 D 社会群体 .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呼其学为( D ),以示与汉学区别。 理学 B 道学 C 考据学 D 宋学 .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 A ) 德 B 道 C 君子 D 仁 .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 C )就开始的。 先秦 B 秦 C 西汉 C 东汉 ."阴阳"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范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在阴阳理论中,中国人是(A )为本的。 阴 B 阳 C 阴阳互动 D 阳胜于阴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如此稳定地延续二千多年,与( B )的哲学思想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是密切相关的。 天人合一 B 中庸 C 阴阳 D 无为 .《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为( A ) 违法犯禁之徒 B 循规蹈矩之士 好学谦虚之人 D 仁慈善良之辈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的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是( B )的象征。 仁义、忠诚 B 正义、正气 C 万物有灵 D 驱邪逐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2020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答案

2020年中国传统文化考试题及答案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间的诗歌500篇。 答案: (错) 2.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答案: (推己及人) 3.《红楼梦》中被称为“混世魔王”的人物是 答案: (贾宝玉) 4.中国书法的载体是什么 答案:(汉字) 5.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所批判的是? 答案:(墨家的“兼爱”思想) 6.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包括哪些? 答案:(以人为尊/以民为贵/以仁为本) 7.中唐时期诗坛上出现了比盛唐时期更多的风格流派,具体来说主要有 答案:(现实主义诗派/浪漫诗派/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8.下列属于道家人物的是 答案:(庄子) 9.《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在史学史上有开拓性的意义。 答案:(正确) 10.《诗经》中运用最多的一种艺术手法是 答案:(赋) 11.“吾丧我”的意思是南郭子綦将自已杀死了。 答案:(错误) 12.书法的章法要 答案:(有节奏感/有秩序感/气息贯通) 13.“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说明中国传统史学 答案:(为政治服务的) 14.从文化阶层来看,中国传统音乐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答案:(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15.最具有代表性的唐代人物绘画的主要题材是 答案:(仕女画) 16.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哲学观念的核心。 答案:(对) 17.根据音乐的不同,“风”是《诗经》中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下列不属于“风”的是 答案:《生民》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一自强不息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做出明确的的表述的是《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学说的核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贵和持中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中国传统贵和持中的思想表现在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比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持中就是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是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该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协调。 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有两层旨意:一是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体现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格肯定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轻神重人的根本态度;二是在人民与统治者的关系上“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社会观和朴素民主观。 五以义为上 追求义利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思想。“义”代表了仁义道德,“利”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物质利益。首先,在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要顾全大局。其次,对物质利益的获取要在社会道义和规范的约束下有秩序的进行。最后,要把社会来的财富,在反馈到社会中去。 六礼治精神 礼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首要准则,社会中人们的各种关系都要靠礼来理顺,处理各种事情和判断是非都要以礼为准则。包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其中忠、孝、悌、仁、善为五伦关系的准则。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七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当今的提法,在古代传统上变现为一种知行合一的知行观。就是知识一定要跟行为相联系,知来自于行,反过来要指导行。表现出我们中国哲学重视实践、关怀现实的问题。八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思想在辩证思维上是最丰富、起步最早的。一个是老子为代表的贵柔辩证法、另外就是孙子的辩证法。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跟中国哲学的传统辩证法,完全可以融会贯通。 九内在超越 这是中国传统对于价值问题的一个基本态度,变现为修己安人。中国哲学中人性就有自我完善的可能。也就是“人性善”。人性善就是对人自我完善的可能性的理论前提。人有善根,把善根变成实际的善心需要向内修,回归本性。 十有容乃大 中国传统文化海乃百川、有容乃大。表现为接受异族文化,没有文化上的障碍,对待外来文化兼容并包、求同存异。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吸纳融合占据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试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 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 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8、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9、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0、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 粥 D饺子 11、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 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12.“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13、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5.“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6、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17、卢沟桥上大小石狮子有(D)只 A.285 B.286 C.287 D.288 18、“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19、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C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 羊 D楚汉相争 20、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 洛阳 21、“回光返照”这个成语出自哪部作品_A_ A、《红楼梦》 B、《陈涉世家》 C、《烈女传》 D、《三国志》 22、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A隶书 B小篆 C楷 书 D行书 23.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D A西湖龙井 B 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24.蹴鞠盛行于那个朝代(B) A.隋朝 B.唐朝 C.五代十国 D.宋朝 25.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 山 D峨眉山 26.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C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 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中国人的起源: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元谋人更象古猿。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2、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我们可以把原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加以介绍: (一)旧石器时代:是指从人类开始使用简单加工过的石块开始。 (1)工具(石器)是最早出现的物质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库完整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130道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_A_ A、西林寺 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8、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10、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古筝具有自己的分类,现在国内最普及的古筝是多少根琴弦(A) A.21 B.23 C.24 D.25 11、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2.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13、七月七日长生殿,_C_ A、夜深无人私语时 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 D、相见时难别亦难 14、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1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1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8、“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_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9、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精神?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决不是简单的复古。我们需要的,是要从上万年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中,认取那些穿越时空、恒久生辉的伟大精神,并在21世纪的今天努力实践和弘扬这些精神。 包容博大的精神。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今天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国文化开放兼容的一个具体体现。印度佛教来到中国,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印度人释迦牟尼简直加入了中国国籍。近当代中国对西方思想的欢迎,中国成了西方思想的试验田,也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开放精神的体现。当然,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天下大同的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互相的对抗或欺凌弱小。今天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体现。历史上强大的中国,没有主动侵犯小国。中国版图的扩大,是在回击当时的外族侵略以及外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结果。强大的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给各国送去的是丝绸、瓷器等各种物品。今天西方某些人的“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是他们以西方对抗和竞争性的思维、以自己爱好侵略的历史来揣度以和谐大同为核心特色的中华文化的表现。 中庸的精神。中庸不是当好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就是中庸。“随心所欲”但是“不逾矩”,就是中庸。中庸也意味着虽然能力智慧优胜但是心态平实谦虚,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人可以发明火药,但是不用来制造武器,这就是中庸和平的精神。“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中庸,“高高山顶立,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章一 1.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4 炎帝发展了原始农业,和最早的农耕用具。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创立日市,发明医药等。黄帝发明几乎遍及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例如文字、衣冠和社会制度等。这些发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了文明教化的意义,在物质、精神、制度文明上作出重大贡献,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上古各族的迁徙流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导致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文化发展。在炎黄部落迁徙的沿途,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与当地的氏族部落发生了文化交流。炎黄部落把当时先进的农业带给了东方,黄河下游的一些生活习俗也向西传播到中游地区。古史有记载说周人即是黄帝的子孙,与炎帝也有血缘关系。虽然在当时不同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继续耕耘,创造古老的中华文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时代是中国5000年文明源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炎帝时代就有了萌芽。炎帝发明弄个认识自然的综合成就,对天文气候等的粗浅认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也发端于炎黄时代。在较早的文献中,认得历史就是炎黄的历史,他们的成功得力于人的积极进取,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依靠人的努力,问题、为社会为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P21 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心地区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文化,这些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表现。 1)谷物种类北粟南稻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品种。粟有野生狗尾巴草培育而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稻是野生稻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2)家畜品种中国史前农业附属生产部门的家畜饲养业,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有很大发展,有猪狗鸡牛羊。 3)农耕工具主要农具铲、耒和锄,刀和镰,磨盘磨棒。 4)聚落形态农业的发展促使大规模聚落的形成 2、试简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明过程P44.3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神农氏结绳为治,刻画符号是文字的直接来源之一,是文字的先驱,刻画在史前的骨器、玉器、陶器上,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刻画符号都是单个出现,尚未连缀成书面语言,很难或不可能释读,基本用于记事。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刻画符号更接近事物形象。龙山文化发明了文字诞生可靠证据,笔画比较流畅,个个独立成字,显然脱离了刻画符号和文字画的阶段。文字中除有象形字还有会意字。黄帝之史官仓颉“初造书契”。商周时的巫师们也会以已出现的文字作为垄断神权的手段。 3、关于龙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哪些说法。P41 红山文化玉龙和相关玉器做的研究认为:猪是龙形象的来源之一,表明龙的起源与原始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身如蟒蛇是先民对蛇的恐惧而崇拜,以它作为龙形象的一部分,表达了期望避免危害和获得农业丰收的愿望。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濮阳西水坡蚌壳龙图案做的研究认为所有迹象都可用天文学观点加以解释。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 章二 1、试简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天人关系的中心问题是把天看做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把天看做无意志的、无目的的大自然。一、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P49 二、天道自然的观点三、天人相分的观点四、天人交相胜 2、试简述中国古代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 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 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心世界。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一、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 “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百家争鸣”发展的必然结果。 各诸侯国则要求保全江山社樱,不致被别国消灭,并进而要统一天下。为了解决问题,各诸侯国广罗人才,研究对策;具有见识的知识分子,或讲学,培养传治国人才,游说诸侯,并由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主以“仁义”治国,以“亲民”、“惟民所止”、“止于至善”为德。道家学说是“天道自然”、“天人合一”,主“爱民治国”、法家则主改革,实行耕战政策,富国强兵。墨家反对说空话,要“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对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百家争鸣”有一个共同点,主“尚贤”、“爱民”,因而都各有自己的先进性。到战国末年,就进人了取、存小异,进行全面总结的阶段,形成了“以民为本”、文道与德 二、以朴素唯物主义的天道、人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答案

1 【多选题】(2分) 书法的三要素是() A. 章法 B. 笔法 C. 意境 D. 结字 2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 A. 忠孝节义观念 B. 礼义廉耻观念 C. 阴阳对立统一观念 D. 易和变的观念 3 【多选题】(2分) 《祭侄文稿》表现了颜真卿()的情绪。 A. 欢快 B. 沉痛 C. 悲愤 D.

平静 4 【多选题】(2分) 构成书写节奏感的元素有() A. 结字的疏密 B. 字形的大小 C. 书写的快慢 D. 笔画的轻重 5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章法要() A. 有秩序感 B. 气息贯通 C. 整齐划一 D. 有节奏感 6 【多选题】(2分) 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要() A. 主次分明 B. 穿插避就 C. 左右均等 D.

7 【多选题】(2分) 以下关于书法用笔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 用笔要藏露互现 B. 用笔要笔笔中锋 C. 用笔要方圆兼备 D. 用笔要笔笔藏锋 8 【单选题】(2分) 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A. 圣人无常心 B. 上善若水 C. 物壮则老 D. 治人事天莫若啬 9 【单选题】(2分)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A. 处众人之所恶 B. 推己及人 C. 善利万物而不争 D.

10 【多选题】(2分) 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 B.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C.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 D.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 11 【单选题】(2分) 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A. 祭神如神在 B. 无神论 C. 怀疑论 D. 未知生,焉知死 12 【多选题】(3分) 中国的汉字() A. 是意象字 B. 是书法的载体 C. 是象形字 D.

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单元测试题答案

精心整理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A.对 B.错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C)。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A)。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B)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B.宋代理学学风 C.唐代诗学学风 8、道教创立后逐渐分为两大流派,一支为太平道;另一支为天师道,也称“五斗米道”。A A.对 B.错 9 A.对 B.错 10、“”这一概 A.韩愈 B. C. A.西学 B.心学 C. A. B. C.大力发展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是(A)。 A.《尔雅》 B.《康熙字典》 C.《永乐大典》 日、俄两国的一些汉学研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往往是具有威胁性的。A A.对 B.错 要研究和传承国学,必须实现的贯通是(ABC)。

A.文理贯通 B.古今贯通 C.中外贯通 第四章单元测试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多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花鸟等物,赋予他们特殊的品格与寓意,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A A.对 B.错 儒家所说的“修身”就是对个人的(B)的提高,类似道家的修炼养性。 A. B. C. “礼”、“ A.对 B.错 A.对以 B.错 A. B. C. A.孤僻 B.自觉 C.谨慎 “ A.朱熹 B.左丘明 C.杨振 戒、定、慧三学是循序渐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A A.对 B.错 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两方面着手:一是修德,二是修心。B A.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