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县城镇体系规划文本定稿

应县城镇体系规划文本定稿

应县城镇体系规划文本定稿
应县城镇体系规划文本定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适应应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要求,积极、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和控制县域城镇体系与乡村居民点体系的合理发展与科学布局,统筹安排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全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特编制《应县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地位:本规划是指导全县各类城镇与乡村居民点发展,调控区域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建设,调控空间开发建设活动的纲领性文件,适用于应县行政区域范围。县域内各部门专业规划必须与本规划相协调。各城镇(包括集镇)总体规划和工业区、工业点、交易市场规划应以本规划为指导。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新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集约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规划目标,突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共享和分区管制的调控思路,体现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特征,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力求构建与工业化初期经济社会集聚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城乡空间体系。

规划具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原则;城乡空间一体化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予人关怀的原则;动态性原则。

第四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建设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2000);山西省建设厅,《山西省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和审批办法》(2003);《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报批稿2004.11);《朔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山西省应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000—2010年总体规划》(2003.12);《应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1997;《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0)》;国家、省、市其它有关的法规、政策、条例。

第五条规划期限:2004年--2020年。近期为2004年--2010年;远期为2011年--2020年。

第二章县域发展战略与产业发展规划

第六条区域发展定位:国家重要的生态环境建设区,山西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畜牧生态经济区和知名旅游区,朔州市重要的以轻型机械、陶瓷和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基地。

第七条战略思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以体制创新与技术进步为动力,以经济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空间集中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着力构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走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加大蔬菜、玉米、奶牛等农业基地建设力度,实现基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引导龙头企业加速资本聚集,搞好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与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带动起步阶段步入到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二)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以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型产业规模化为方向,以“做大、作强”微型锅炉、陶瓷、农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五大产业为重点,以企业集团和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优势产业的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区域城镇化提供强大的动力,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实施空间集中化战略,促进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结合政府行政指令和政策引导,以产业集聚为基础,人口集中为基本环节,城镇发展为基点,积极推进人口与生产要素分层次集中:在县域南、中、北三大区域之间,促进人口与生产要素向中部平川地区集中;在城镇体系内部,促进人口与经济要素向县城集中;在乡村层次上促进人口向中心村集聚。通过三个层次的重点建设,切实改变人口与生产要素分散布局的现状,为区域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一个有利的空间环境。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生态建设、搞好水土资源与文物古迹保护为着力点,不断增强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八条发展目标:到2010年,人均GDP达到7400元,力争GDP年均增长达到13%以上,各项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人均GDP 达到19000元,远期GDP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绿色”产业化农业体系基本建立,支柱产业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主的中心集聚型城镇体系建设逐步成形,城乡居民收入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的生活水平,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提高,初步建立起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应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目标体系

指标2002年2010年2020年经济发展类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8.75 22 5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3057 7400 19000

财政总收入(亿元) 1.47 3.6 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4050 8500 2000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602 4800 11000 社会发展类指标

总人口(万人)28.63 29.8 31

恩格尔系数(%)32.7 30 25

城镇化水平(%)26.7 33 43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45 70 90

每千人拥有医卫人员数(人) 2.6 4.0 6.0

享受社会保障人口比例(%)80 90

第九条农业发展规划:围绕建设全省畜牧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按照“适应市场、各具特色、因地制宜、突出效益、发挥优势”的原则,大力实施“奶牛基地建设、绿色蔬菜基地建设”两大工程,重点建设优质玉米、优种牛羊、特色林草、绿色蔬菜和特色药材五大基地,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营造适应现代生活的绿色环境、优美风光,推动农村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特色种植业: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优质品种开发,重点抓好两大基地。一是以义井乡、藏寨乡、大临河乡、下社镇、南河种镇、杏寨乡为主的优质高蛋白饲用玉米基地;二是以大临河乡、南河种镇、下社镇为主的优质高淀粉马铃薯生产基地。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名特豆类、黍谷、莜麦以及油料作物。

(二)蔬菜产业:主攻露地菜,抓好淡季大棚菜,发展名优细特菜,推广以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增产增效技术,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实现蔬菜结构合理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无害化、管理科学化,

促进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重点建设南河种镇、下社镇、大临河乡、金城镇、镇子梁乡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

(三)林草产业:按照生态建设要求,以南部山区、边山峪口和龙首山丘陵区和藏寨乡、杏寨乡、下马峪乡、大黄巍乡等为重点,扩大人工种草规模,大力发展牧草产业。南部山区种草15万亩,边山峪口种草15万亩,桑、浑两河区域种草20万亩,龙首山、黄花岭区种草10万亩,川区种草5万亩。

(四)畜牧业:以奶牛业与养羊业为重点,走“中间起步,两头延伸”的路子,形成龙头企业(公司)+骨干基地+养殖户(养殖专业户和广大的农户)三级畜牧业生产经营网络,使畜牧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道路。重点建设三大畜牧业基地:金城镇、大临河乡、镇子梁乡、义井乡、藏寨乡、大黄巍乡、杏寨乡7个乡镇的肉牛、奶牛基地;南部山区、边山峪口、龙首山区、黄花岭等区域的肉羊育肥基地;川区井灌区舍饲圈养牛、羊基地。近期重点是规模化发展金城镇(奶牛)、大临河乡(奶牛)、藏寨乡(肉牛、奶牛)、大黄巍乡(羊、牛)四个重点奶牛、羊养殖园区。

(五)特色药材种植:着眼于提高山区农民收入水平,坚持以山区黄芪为重点、川区小药材为辅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白马石乡、南泉乡种植基地,促进药材基地建设。

(六)生态畜牧经济区划:(1)南部山区林草植被保护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扩大封山育林范围,实行围栏轮牧,建设养羊基地,发展林芪间作混交林,促进黄芪生产,防止水土流失。(2)边山峪口小流域治理区:区域上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应大搞退耕还林还草,适度发展围栏养羊,下部为峪口洪积扇区,建设以仁用杏、接李为主的经济林带。(3)桑、浑两河草灌生态区:农业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土壤改良为主,牧业以发展肉牛和奶牛为主,形成农林牧同步发展的生态区。(4)龙首山、黄花岭风沙治理区: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营造以柠条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形成乔灌草结合的防护体系,适度建

设养羊基地。(5)川区井灌农田园林建设区:以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林网为主,也是县域舍饲圈养畜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区域。

(七)农业发展主要措施:(1)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2)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大中型蔬菜、牲畜专业交易批发市场;(3)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5)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6)加快土地规模经营;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第十条工业发展规划:以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型产业规模化为方向,以企业集团和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发挥优势,分类引导,“做大、做精、做强”微型锅炉、陶瓷、农畜产品加工业三大优势产业;项目支撑,资源整合,打造万发炉业、山西梨花春酿酒集团、田仁乳业集团、长城园肉乳有限公司、黄花岭陶瓷、新星陶瓷、大众陶瓷、新宇陶瓷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突出特色,优化布局,重点建设城东、北曹山、城南工业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型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逐步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改革,创造宽松政策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创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和制度新优势,提高工业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协作与联系,在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

(一)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特色农业为基础,抓住“特色、绿色、深加工”三大战略要点,在不断壮大白酒、乳制品、肉制品等优势产业基础上,突出发展一批绿色食品工业项目和系列产品,大力培育“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逐步建设新型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基地。规划期内应逐步形成7大工业系列:白酒加工业、肉乳加工业、玉米加工业、蔬菜与马铃薯加工业、绿色饮品加工业、饲料工业、药材加工业。产业布局采取集中与分散布局的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向城东工业区集中,向东西向布局轴带集中。

(二)轻型机械工业:以万发炉业制造集团为龙头,采取主业扩张和产业链延长相结合的发展策略,积极整合县域其它相关产业,带动产业链上游的铸

造、机械加工、生物颗粒燃料业的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产业布局需采取适度集中的发展策略,积极鼓励无污染的加工产业和生物颗粒燃料业等相关产业向城南工业园区集中。

(三)陶瓷产业:积极引进和大力推广生产新技术,大幅度淘汰落后工艺和小规模生产能力,改造中低档生产线,促进产业生产的清洁化和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注重依托优势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积极开发系列化产品,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重点扶持优势企业的发展,鼓励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组建大型陶瓷企业集团。重点建设北曹山工业园区,园区发展面积规划控制在2平方公里。城南工业区应控制陶瓷产业进一步扩张,并加快现有企业清洁化改造步伐,逐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城镇工业区。

(四)推进措施: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大力鼓励和扶持科技型、就业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等中小企业的发展;依托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建立和完善面向企业的行业性、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加强工业区的规划和建设,促进工业发展集约化、簇群化;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高度重视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第十一条第三产业发展规划:以旅游业、区域性市场建设、交通运输业和强化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建立起与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第三产业发展体系。

(一)旅游业:按照“三、三、二、一”的思路发展,即:明确古建文化游、边塞文化游、塞北风情游三大主题,着力开发木塔旅游景区、龙首山与龙潭湖生态休闲旅游区、边山峪口与内长城旅游区三大旅游景区,组织好内外二条旅游线路,兴办食、住、行、购、娱各类产业,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到2010年,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二)区域性交易市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城镇为中心,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区域性

市场,力争到2010年,建成在晋北区域影响较大的蔬菜、牲畜及产品加工销售集散中心。近期重点抓好南河种、大临河蔬菜批发市场、金城镇农贸市场、北曹山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臧寨乡活羊屠宰销售市场等建设,配套发展储存、初加工与运输服务。

利用朔同地区煤炭外运通道和相对丰裕的荒地资源优势,近期可在藏寨乡、大黄巍乡适当发展煤炭集运市场。煤炭市场与加工企业选址应避开居民点、水库、蔬菜基地,与公路之间应保留100米以上的绿化隔离带。

(三)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以煤炭、农副产品集运为主的公路运输业。

(四)农业服务业:一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民营科技组织和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销售、储运和科技服务。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开拓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四是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咨询服务。

(五)生活性服务业:稳步发展商贸、交通、饮食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教育、社会保障等新型服务业,逐步开发房地产产业市场和社区服务。

(六)政策措施:(1)提高认识,重视第三产业在促进经济繁荣、市场发育、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深化改革,提高第三产业组织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程度。(3)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第三产业国有经济布局结构。(4)建立和完善第三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5)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第三产业投入力度。

第三章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第十二条指导思想:以提高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集约程度,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宜人舒适的人居环境为目标,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全县城镇化进程;统筹规划,突

出重点,尽快培育具有活力的县域中心城镇,协调发展其它建制镇,增强城镇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重视城镇化和环境生态建设的和谐,重视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形成与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生态建设相协调的县域城镇体系。

第十三条基本原则: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发展应体现,“三化互动”、协调推进,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城乡统筹、区域整合,可持续发展四个基本原则。

(一)“三化互动”、协调推进原则。以城镇建设为切入点,以工业化为着力点,以农业产业化为基本点,协调发展、同步实施“三化”战略,搞好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结合,城镇建设与工业布局调整的结合,城镇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和市场建设的结合。通过城镇化引导要素集聚,促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以产业发展支持城镇化。

(二)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原则。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资源合理配置和人口合理迁移,同时,以开放促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

(三)城乡统筹、区域整合原则。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从城乡整体出发,合理调整城乡居民点布局,积极引导城乡人口合理流动,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

(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水土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污染防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城镇化持续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和资源。

第十四条战略思路:内涵与外延发展相结合,保持适度的城镇化速度,重点突出,走非均衡发展的乡村城镇化道路;突出发展县域中心城镇,壮大规模和实力,改善环境设施,使中心城镇脱颖而出,成为功能明确、设施较为完善、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城镇,增强城镇体系的整体集聚效应;提高下社、南河种两个建制镇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强化城镇经济职能;充实其它乡镇驻地为农

业和农村居民服务的中心地功能;调整和优化农村居民点与产业布局,促进人口向城镇与中心村集聚,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强区域性网络设施建设,强化城镇与产业布局轴线;加强城镇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城镇环境生态改善,提高城镇建设的质量。

第十五条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基本满足人民小康生活要求,基本形成与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生态建设相协调的城镇体系。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到2010年,转移乡村人口1.8万人,城镇人口达到9.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3%左右,2004—2010年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到2020年,转移乡村人口4.5万人,城镇人口达到13.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4%左右,2011—2020年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

(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到2010年,各城镇规划建成区内,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绿地率达到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以上,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左右,城镇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7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城镇废水处理率达到5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到2020年,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绿地率达到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城镇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9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城镇废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三)科教文化建设明显加强。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明城镇创建全面步入良性循环。

(四)城镇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城镇社区管理,不断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努力促进城镇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信息化、科学化的轨道。

(五)城镇景观风貌有明显改善。城镇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优势得到发挥,旧城的保护性改造基本完成,历史文物、历史街区受到严格保护,城镇历史文

脉得以延续,形成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城镇风貌。

(六)基本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下社镇、南河种镇为次中心,一般集镇为基础,规模等级有序、空间布局合理、功能优势互补、城乡协调发展的县域城镇体系。

第十六条战略方案:规划选择“向心集聚型与中心地型相结合”的发展方案。方案要点为:按照核心--边缘理论,将县域空间组织为包括中部核心区、农牧发展区和南部、西北部边缘区三个区域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中部核心区包括县城、两个建制镇和主要工业区,是县域工业企业布局、旅游业发展、市场建设和人口集聚的核心区,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龙头。农牧发展区围绕中部核心区分布,主要承担区域农牧业发展功能,为城镇点状发展区,大临河、南泉、杏寨、大黄巍、藏寨、义井等为相应区域的中心地,承担为相应区域生产与生活服务的中心地功能。边缘区主要包括南部山区和东北部丘陵区,主要承担区域生态屏障功能,是人口与经济要素流出区。农牧发展区、边缘区通过交通通道的组织,与核心区形成密切的联系。城镇空间组织的基本方向是积极推进核心区的城乡建设、适度控制农牧发展区的城乡建设,严格控制与压缩边缘区的建设活动,引导人口与生产要素向中部核心区集聚。城镇职能等级形成“一主(金城镇)、两副(下社镇、南河种镇)、多点”的三级结构。

第四章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十七条城镇职能结构:强化县域中心城镇的旅游职能、新兴产业职能、商贸职能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南河种镇和下社镇的区域性商贸职能,协调提高其它乡驻地的中心地职能,形成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城镇职能体系。

(一)职能等级:县域城镇体系职能等级规划为“一心两镇多点”的三级

结构。“一心”即金城镇(县城),为城镇体系的一级城镇;“两镇”即下社镇与南河种镇,为县域具有专业化职能的中心镇,是城镇体系的二级城镇;大临河、藏寨、杏寨、义井、南泉、大黄巍6个集镇为三级城镇。

(二)职能分区:金城镇—全县;下社镇—镇域、白马石乡部分;南河种镇—镇域;大临河—乡域、白马石乡部分;藏寨—乡域;杏寨—乡域、下马峪乡;义井—乡域;南泉—乡域;大黄巍—乡域。

(三)职能类型:规划为三类:综合型、工贸型、农贸型。

综合性城镇,即金城镇,对内(县域),城镇主导职能以综合服务职能为主,工业职能与其它职能为辅;对外(朔州市、山西省)城镇职能要突出发展旅游及旅游服务的区域性职能,向旅游城镇方向发展。

工贸型城镇,即南河种镇与大临河,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区或工业点和区域性批发市场,工业与商贸职能具有区际意义。

农贸型城镇,包括下社镇和其它乡驻地集镇,以综合服务职能为主,适当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具体分级、分类见表2。

第十八条城镇规模结构:遵循“突出重点,促进集聚”的总体指导思想,规划到2020年,形成10万人以上的城镇1个,1—2万人口的城镇2个,0.5--1万人口的城镇2个,其它乡驻地达到一个城镇组团人口规模,基本满足配套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人口要求。具体划分见表3。

表2 应县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职能

等级

城镇名称职能类型主要职能

县域中心综合性金城镇

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旅游业、轻型工业

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风景旅游城镇。

地方性中心工贸型南河种镇

以蔬菜交易、加工和生产服务为主的专业化城镇,

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农贸型

下社镇 县域东南部区域性集贸中心和服务中心。 一 般 乡集镇 工贸型 大临河

以蔬菜交易与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贸型集镇。 农贸型 藏寨 以农畜产品加工、集市贸易为主的农贸型集镇。

杏寨 以农畜产品加工、集市贸易为主的农贸型集镇。

义井 以农畜产品加工、集市贸易为主的农贸型集镇。

南泉 以农畜产品加工、集市贸易为主的农贸型集镇。

大黄巍

以农畜产品加工、集市贸易为主的农贸型集镇。 注:下马峪、白马石、镇子梁三个乡驻地,职能与设施按中心村配置。

表3 应县城镇人口规划 单位:万人 城镇名称

现状人口 2010年 2020年 规模等级(2002年) 城镇数量 金城镇

5.6 7.5 11 >10.0 1 下社镇

1.26 1.3 1.5 1.0-

2.0 2 南河种镇

0.77 1.0 1.3 大临河乡

0.26 0.3 0.5 0.5-1.0 2

藏寨乡

0.14 0.2 0.5 义井乡

0.21 0.25 0.3 <0.5 4 南泉乡

0.16 0.2 0.3 杏寨乡

0.13 0.2 0.3 大黄巍乡 0.11 0.15 0.2 第十九条 城镇空间结构:以有利于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要素合理集聚,提高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共享程度和配置效率,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组织结构为目标,采取“向心型与中心地型相结合”发展模式,突出增长极核,引导空间集聚,加强中心地建设,协调城乡关系,形成“一极、两轴、三区”的向心集聚型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极”即金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重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两轴”即由东西向宁应---朔蔚公路和南北向县城---北曹山公路构成的“T”字型发展轴。东西向发展轴,西连大运高速,东通浑源县,是县域目前对外联系的最主要通道,也是目前产业布局的集中区域。规划期内,应在加强金城镇发展同时,重视大临河、藏寨两个集镇的发展,引导养殖园区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向城东工业园区及发展轴其它区域集中布局,重视发展轴两侧的绿化建设,促进发展轴的进一步壮大。南北向发展轴,以规划期内的威海---乌海高速公路出口为中心,从县城建成区延伸到北曹山,是未来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区域。

“三区”即中部核心区、农牧发展区和南部、东北部边缘区三个区域。中部核心区是县域工业企业布局、旅游业发展、市场建设和人口集聚的核心区,为优先发展区域。农牧发展区围绕中部核心区分布,主要承担农牧业发展功能。边缘区主要包括南部山区和东北部丘陵区,主要承担区域生态屏障功能,是人口与经济要素流出区,为控制开发区域。

第二十条城镇建设要点:城镇建设应以金城镇、下社镇、南河种镇三个建制镇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建设。

(一)金城镇: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镇,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期内要以旧城改造为突破口,优化城镇景观风貌,提升城镇的风景旅游功能;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信息、商贸和社会服务业,强化城市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加强城东、城南两个城市工业组团建设,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经济吸引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房地产业,提高城市载体功能与居民生活居住质量。

人口规模:2010年7.5万人,2020年11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1006公顷,人均134平方米;2020年1237公顷,人均112平方米。

用地发展方向:南拓北抑、紧凑发展;改造旧城,补缺新城;以南为主,

适当向西。

功能布局:形成“一带、一心、三轴、八组团”的布局结构。旧城改造采取“延续空间格局、注重传统风貌、突出文物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原则,适当疏散人口,改善旧城环境。完善塔林公园,建设龙首山生态休闲区。

(二)下社镇:是县域东南部区域性集贸中心和服务中心。

人口规模:2010年1.3万人,2020年1.5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202.9公顷,人均156平方米;2020年225公顷,人均140平方米。

用地发展方向:以向东发展为主。城镇建设应重视用地结构的逐步调整,一是逐步压缩南部(赵堡、丁堡)建设用地,发展镇区东部区域性商贸、工业用地,逐步改变城镇狭长的用地布局形态,满足城镇商贸与轻工业发展的要求;二是逐步压缩居住用地,增加道路、绿化用地,改善居住环境。

功能布局:形成“一心、两轴、两区”的布局结构。“一心”即镇区主中心,完善旧区主街道北部的镇区主中心功能,形成以行政、文体教育、商贸为主的综合性中心;“两轴”即旧区南北向发展轴和东部新区南北向发展轴,旧区发展轴重点是改造。“两区”即旧区与东部新区,旧区以居住、综合性服务为主要功能;新区以区域性商贸和轻型工业为主要功能。近期城镇建设重点是优化旧区的用地结构,配套南北向主干道的地下管网,逐步打通镇区北部两条东西向,特别是东向支路,适度拓展新区。

(三)南河种镇:是以蔬菜交易、加工和生产服务为主的专业化城镇,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口规模:2010年1.0万人,2020年1.5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150公顷,人均150平方米;2020年202.5公顷,人均135平方米。

用地发展方向:依托镇区,集中紧凑,以向北发展。

功能布局:镇区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南部片区即现状建成区,重点是旧城

改造,北部片区为新区,主要发展蔬菜交易市场和加工工业用地。

第二十一条行政建制调整:坚持积极稳步的原则,按照大带小、富带穷、强带弱的原则,推进乡镇行政区划的进一步调整。

(一)镇子梁乡并入金城镇。

(二)白马石乡并入下社镇。

(三)下马峪乡并入杏寨乡。

第五章乡村居民点布局规划

第二十二条乡村居民点调整要求:积极建设中心村,有计划,有步骤的鼓励和推进移民并村,逐步缩并地理区位偏远,地质环境恶化,人口少,生活环境恶劣的农村居民点,促进人口与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积极加强“城中村”的改造,促进城镇空间的一体化发展。

合理组织两级乡村居民点体系。根据乡村城镇化要求,逐步建立以中心村为核心的中心村---基层村两级农村居民点体系。以小学为核心组织中心村社区,创造条件,将一些不够支持一所小学的自然村与行政村撤并,形成具有较大人口规模的中心村和行政村。

积极改造城中村。逐步将城中村纳入城市一体化管理,改变功能不全,市政配套设施和基础建设严重缺乏,电力、电讯、供水、煤气管道残缺不齐,污水处理设施缺乏的“城不象城,村不象村”的现状,改善城市景观与面貌。

突出重点分区分类调控。南部与东北部丘陵山区,重点从生态建设要求出发,以生态移民,撤并小村,促进人口向中部核心区迁移,引导人口向中心村集聚为主要方式。农牧发展区重点是通过“并点”加快中心村建设,提高村庄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率,保护优质的耕地资源。核心区重点是加强城中村改造,推进城镇空间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强中心村建设,促进人口集聚。

第二十三条中心村布局:共规划30个中心村,人口规模2000--3000

人,中心村总人口6.9万人左右。近期,建设3--4个试点示范中心村,然后,在经济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乡镇推开中心村建设;远期,全面推进中心村建设,使中心村成为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服务中心。规划中心村见表4。 表4 应县中心村规划(2020年) 乡 镇

名 称

总人口 (万人) 中心村名称 (人口规模.人) 备 注

金城镇

0.3 龙泉(3000) 有下划线的村庄空间距离很近,规划予以合并成为一个中心村。 镇子梁乡

0.55 南马庄(3000)、西辉耀(2500) 下社镇

0.45 石庄(2500)、大石口(2000) 南河种镇

2.05 东崔庄、西崔庄(3500)、北曹山、中曹山、南曹山(4500)、王宜庄(3000)、接马峪(3000)、小石口(2000)、上甘港(2000)、大穗捻(2500) 南泉乡

0.2 南上寨(2000) 下马峪乡

0.45 东安峪(2000)、下马峪(2500)

杏寨乡

0.55 望岩(2000)、河幢(2000)、安营(1500) 大黄巍乡

0.2 北湛(1000)、栗家坊(1000) 藏寨乡

0.6 大营(2000)、刘霍庄(2000)、石桥(2000) 义井乡

0.65 三门城(2200)、边耀(2500)、北张寨(1800) 大临河乡

0.8 罗庄(3500)、北楼口(2500)、东乡寨(2000) 白马石乡 0.1 白马石(1000)

第二十四条 基层村布局:到2020年,基层村总人口缩减至的8.46万人;基层村数量调整到128个;行政村总数调整为158个。全县共撤并行政村144个,改为城市型建制(居委会)的行政村19个。(详见表5)

第二十五条 居民点调整与中心村建设对策:农村居民点调整宜遵循规划先行、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发展方式,制定相关促进政策,积极推进。

(一)规划先行、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坚持先山区后平川、先小村后大村的步骤,制定具体规划与实施意见,并成立移并村领导组,直接为移民并

村服务,保证移民并村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

(二)因地制宜,多种模式。一般可采用以下模式:“合并”式、“分散”式、“优势互补”式、“赈济”式等。

(三)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大力扶持迁入地的居住小区建设;大力扶持中心村建设;允许就近小规模搬迁农户保留原耕地、山林的承包权、经营权,允许对承包的耕地、山林进行有偿流转;实行农民居住用地的有偿置换制度;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形成中心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氛围,增强中心村的吸引力。

表5 应县基层村调整规划(2020年)

乡镇名称基层村数

(个)

基层村规划人

口(万人)

建议撤并的村庄名称

金城镇8 0.7 西南角、西北角、东北角、东南角、东关、西关、城西铺逐步改为城市型行政区,撤并:五里寨、王庄、李庄、六里庄、蒯庄、三里

寨、八里坡、南杨庄、东朱庄

下社镇 6 0.46 前堡、新堡、杨堡、赵堡、丁堡、李堡、丰寨改为城市型行政区南河种

镇7 0.6

东堡、西堡、中堡、杨街、门寨改为城市型行政区,撤并:白滩、

长彦、段树洼、常庄、常乐

镇子梁

9 0.98 撤并:赵家湾、小东滩

义井乡11 0.8

撤并:东店、白唐、大00、六福堂、庄子、于咀、芩咀、楼子沟、

水门沟、西店、和平

藏寨乡18 1.1 撤并:小刘霍庄、张地、米寨、东坝、吴家岭、花寨、北家庄

大黄巍9 0.55 撤并:疙瘩、宋村、西铺、官道铺、曹庄铺、辛义、张家坊、郑庄、

乡丰黄魏

杏寨乡11 0.8 撤并:贺家地、大东庄、冯庄、小东庄、郭家庄下马峪

乡5 0.3

撤并:木井、黑石、安和岭、团城、段庄、水泉沟、冀家窑、马兰

口、下王庄、寨子、台子底、双沟、小寨河、刘海窑

南泉乡11 0.62 撤并:东楼固、箭杆、窝子沟、麻峪、石栈、书堂崖、于东沟、杏子坪、小峪、品泉沟、周家地、下庄、西窑、教场、观口前

大临河

乡18 1.2

撤并:柳坪、东林庄、黑拉桥、三合村、四道沟、兴盛堡、康峪、

北楼村、北高庄、蜂儿沟、小临河、神峪、

白马石

乡15 0.35

保留:正南沟、黄杨树、鹊而沟、三条岭、黄土咀、寺儿沟、北马

圈、高庄、奋地、北辛庄、庞家套、道回峪、界河、大石堡、刘庄

合计128 8.46

第六章区域建设管制规划

第二十六条区域建设管制区划与管制规则:为严格按规划调控空间资源的开发活动,对经济发展和建设活动实行分类引导,将县域空间划分为优先发展地区、控制开发地区和严格保护地区(包括,水源地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人文与自然景观保护区三种类型区)三种空间开发管制地域。

(一)优先发展地区:主要包括县城、建制镇和乡政府驻地集镇由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规划用地,以及北曹山工业区和“T”字型发展轴带上的独立布局的工业点和养殖园区。管制规则为:

强化城镇综合功能和聚集效益,加快人口向城镇的聚集。规划合理的城

镇空间形态和结构,配套城镇各项基础设施,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完善城镇的功能,高效利用城镇建设用地。

严格实施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切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和服从规划,各项建设必须依法办理“一书两证”。

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保持原有风貌和环境,严禁随意拆建。

集中或独立布局的工业区、工业点和养殖园区,应明确划定其用地界线、用地性质,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独立布置的工业区、工业点和养殖园区不能布局生活服务区,配套居住小区与生活服务设施应集中到城镇建成区统一布局。

“T”字型发展轴的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应注重协调用地形态与对外交通干线的关系,避免城镇、产业沿区域性交通干线线状布局和跨越交通干线布局,交通干线两侧应留出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二)控制开发地区:为县域平川地区城镇建设发展区以外的地域,主要包括中部川区井灌农田生态园林区、西北部川区河灌农牧生态区和边山峪口洪积扇区,是以种植业为主的低密度开发区域。应以提高农牧业的综合效益为核心,控制非农类型用地,特别是工业企业、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用地规模,用地保持以自然环境和绿色植被为主的特征。管制规则为: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区具体范围由《应县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确定。区内用地应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对耕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

严格控制乡村建设用地总量,各项建设用地控制在区内总用地的2%以下,严格控制农民宅基地建设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以下,最高不得超过180平方米。

以因地制宜的“迁村并点”等方式提高乡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和乡村建设的质量,控制村庄零散建筑的数量,引导“民宅进区”。固化村民宅基地,

中国和各大发达国家城市规划运作体系

1.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 2.新加坡的城市行政体系 3.日本的城市行政体系 4.加拿大的城市行政体系 5.美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6.中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一、联邦政府及首都的规划行政 堪培拉 在联邦制的条件下,联邦政府一般不干预及州以下的城市规划行政事务。但联邦政府某些部门的职责与地方规划事务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些部门主要有:建设部、环境、住房和社区发展部、交通部。此外,在1972-1975年的惠特拉姆政府中曾设有城市和区域发展部,联邦政府通过行政和财政等手段介入地方城市发展的事务。 在联邦直接管辖下的堪培拉市,在1988年以前,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是规划行政的单一主体,联

邦政府设有主管首都地区事务的部长,部长会同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处理城市规划布局的调整、土地使用管理等的具体的程序性工作。1988年以后,根据新的立法,堪培拉分别成立了属于联邦国家的首都规划署(The 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Authority),及属于堪培拉市的地方规划署(Territory Planning Authority)。国家首都规划署负责制定“国家首都规划”,这个规划中要包括整个首都地区的规划原则、政策及标准,在规划中划出具有国家首都特征的指定区域,在指定区域内制定详细的规划和设计文件,对指定区域实施建设管理。 “国家首都规划”由首都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经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长批准,经政府官报公布生效。规划生效后,政府须在国会两院会议期间的6天内提交给两院,在提交后6天内如果国会任何一院通过动议不同意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则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一部分内容即为无效。 首都地方规划由地方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并征询首都规划署的意见,书面报地方政府行政长官。联邦法律规定,地方规划与国家首都规划不符为无效。 二、州级政府及规划行政 澳大利亚各州的城市人口主要都集中在州的首府。州的首府都是大都会区,由几十个地方政府行政单元的组成,如悉尼大都市区有30余个地方政府行政区,墨尔本大都市区含50多个地方政府区域。由于首府在各州的经济、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州政府一般都对首府的整个都市化地区施以较直接的管理。 维多利亚州的规划行政体系在各州中最为复杂,并随经济、政治条件而不断变化,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变迁,但长期以来州级政府机构在规划行政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过。 悉尼港 在维多利亚州的州政府设有规划和环境部(1993年后改为规划与发展部),作为州的规划行政主管部。在州的层面,通过立法设有墨尔本及大都会工务局(The Melbourne and 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以下简称MMBW)。MMBW被赋予了广泛的权力来编制和实施墨尔本大都市区规划(Melbourne Metropolitan Planning Scheme,以下简称MMPS)。在墨尔本以外的其他城市化地区也通过州立法设立了几个区域性的规划行政机构,以负责跨地方行政区的规划事务。 根据1981年的州城市规划法修正案,位于墨尔本大都市区内的地方政府可以申请编制自己辖区的法定规划。地方政府编制的规划必须与MMPS相符合,且不涉及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地方政府的规划必须经MMBW同意才能生效。规划一旦生效,即取代MMPS中的有关部分内容。一个地方政府一旦有了自己的法定规划,相应的规划审批权限就从MMBW转移到这个地方政府。 规划的行政涉及与各方的协调。有许多州的行政机构与规划事务有关,它们有的为规划提供咨询,有的在实施自己的行政行为过程中将对规划产生影响。维多利亚州与规划有关的行政机构包括:州协调委员会,其职责是协调州政府几十个部门的政策和行政行为,确定优先程序及规划方向;规划咨询委员会,其任务是为规划部长提供咨询意见,特别是关于规划的政策问题;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其工作是制定和调整历史建筑的登录;环境保护署,其职责是保护和改善环境及控制污染;城市更新署负责重建或改建旧区;政府建设顾问委员会,负责为主管公共工程的政府部长提供关于保护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建筑的建议。此外还有公共工程部、港口署、土地保护委员会、农业部、住房部、卫生局、林业局等机构也都与规划行政有关。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文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44公里处,市域面积3112.29平方公里,东西长85公里,辖9镇18乡,385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80.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6万人,人口密度为256.05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18.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3.59万人。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2004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126.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8.15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43.06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45.35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30.1:34: 35.8。 二、规划期限

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 (一)有利因素 1、区位条件优越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120米-210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粘土,其次为黑粘土,宜于种植旱田。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亩。 3、交通优势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102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关于中国现行规划体系的思考

作者简介:徐东(1966- ),男,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清华大学在读MP A 硕士,长期从事区域发 展和规划方面的实际工作。 《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0期 关于中国现行规划体系的思考 徐 东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昆明650041) 摘 要:中国现行的规划体系是历史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对于政府履行职责,推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美国、日本和德国的规划体系,剖析了我国现行规划体系的结构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规划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美国;日本;德国;规划;体系;改革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规划的思想源远流长。《周礼?考工记》记载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应该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商君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布及山陵丘谷之间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 [1] 。中国现行的规划体系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对实现政府战略目标、弥补市场不足、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国外规划体系的经验借鉴 不同国家,因其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差异性,规划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异。这里主要选取美国、日本、德国等几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进行介绍,为完善中国规划体系提供借鉴。 (一)国外规划体系的概况 11美国。美国虽然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但并 不是一个没有规划的国家,其规划体系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级。在土地规划方面,联邦政府决定联邦政府所有的土地使用,州政府也通常运用特别的法规而将除了州所有的土地之外的土地使用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规定土地所有 者如何使用或开发土地的条件。美国城市和区域的规划由地方政府作出决定而无需州和国家机构进行复审,绝大多数具体的发展规划都是地方政府的职责。美国各个州规划审批过程是不同的,在大多数的州,综合规划是不必经立法机构审批的,而是由规划委员会来承担这一职能。在州的授权法中一般都规定了规划委员会审批综合规划的过程和程序,如在审批之前必须进行公共听证会,审批时规划委员会的投票数等 [2] 。美国联邦政府为州际高速公路、国土安全、保 护环境、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但地方项目要得到联邦资助,必须要有一个被批准的符合联邦原则的建设和投资项目的规划。规划实施方面,美国一些州有他们自己的规划法,这些法律和法规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和功能区划而制定的。 21日本。日本最具有典型意义的规划是国土综 合开发规划国,其规划分为国、都道府县和市(区)町村三级结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是日本国土建设指导方针的综合性和基本性计划,先后制定了五次,在引导政府资金投放和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62年,日本制定了第一次全国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以促进国土的均衡发展,防止大城市过于庞大,缩小地区差距为目标。1965年日本出台了第二次全国国土综合开发计划,内容包括:构筑交通通讯新网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新信息网);产业开发项目(大规模工业基地、农业基地、流通基地、观光基地);环保项目。提出广域生活圈构想,加强核心地方城市的建设,建立连接其与圈内各区域的交 1 81

(整理)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 保护规划 文本 (2007-2020)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2006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结构布局 (3) 第三章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5) 第四章近期保护规划 (20) 第五章附则 (2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黑龙江省市城市长远发展需要,优化配置资源、协调城乡建设,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次规划范围为黑龙江省行政区域,总面积45.48万km2。规划分两个层次进行。 第三条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生物多样性公约》及相关国际条约; 2、《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修正) 3、《草原法》(1985年6月18日公布)、 4、《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11月8通过)、 5、《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种子法》(2000年7月8日通过)、 6、《环境保护法》(198912月26日通过)、 7、《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9月2日通过)、 8、《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03年6月20日通过)、 9、《黑龙江省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修正)》(1998年4月16日修正) 10、城市功能的规划参照黑龙江省建设厅、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总报告。 第五条规划原则 1、强调地域性和区域性的原则。 普遍保护、重点突出。根据野生动植物类别(珍稀、渐危、濒危),优先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的城市予以优先支持,对于关键种予以优先保护。 2、注重整体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 3、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的原则 在珍稀濒危动植物重点分布区和栖息地优先建立保护区,保护地和禁猎区。 4、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筹规划、分步实的原则。 根据黑龙江省城市特点,突出重点,分期建设成有特色的具有生物多样性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规划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导思想,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定位,建立生态、集约、高效的山区中等城市特色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打造国际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城市。规划以“生态优先、区域整体、城乡统筹、城市特色、紧凑集约”为原则,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期限及范围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年——2030年;近期为:2013——2020年;远期为:2020——2030年。本次规划形成三个层次: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层次。范围为丽水市域,面积为1.73万平方千米。重点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城镇空间布局、区域网络梳理、资源环境控制、生态环境功能划分等内容。(2)市区城乡布局规划层次。范围为莲都区及青田腊口镇需规划控制协调范围,对丽水中心城市及其城郊土地利用进行体协调布局。重点考虑机场及空港经济区、瓯江生态旅游景区的纳入,范围内特色城镇(碧湖-大港头、老竹—丽新、雅溪)的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空间的保育等,并充分协调中心城市与腊口镇的关系。 (3)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用地范围为莲都区白云、万象、紫金、岩泉、南明(富岭、水阁)、联城街道行政区划范围及丽水机场发展需要规控制范围,面积约为392平方千米。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围绕“112”城市组团发展体系,结合“小县大城、组团发展”模式,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了“一心两轴四区四级”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 两轴:规划充分结合杭闽广轴线和港口—腹地轴线,提出缙丽龙庆城镇发展轴和遂松丽青城镇发展轴,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协同发展,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高度契合。 四区:主要包括市域北部的缙云组团集聚区、西北部的松阳-遂昌组团集聚区、东部青田组团集聚区、南部龙泉-庆元组团集聚区,强化组团发展。 四级:注重城乡统筹,构筑丽水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卫星镇)、一般镇为层级骨干的城乡聚落体系,打造传统特色村庄。 (2)丽水城镇化发展总体战略方针是:强心、优镇、美村 强心战略,即重点发展浙西南中心城市,强化丽水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积极发展经济板块中心城市和县(市)域中心城市,结合点-轴发展,强化小城市建设。 优镇战略,即结合新型城市化的要求,择优着力打造和培育中心镇,合理调整引导一般镇。美村战略,即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农村社区职能的完善,努力促成城乡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按照“强化通道、优化网络、突出枢纽、注重服务”方针,推进运输通道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网络、完善交通枢纽体系、努力建设旅游交通网络、发展支持保障系统。规划丽水市高速公路主骨架为“两纵、两横、七支”;规划国道形成以“两纵、两横”和省道“五纵、九横”交通网;并规划形成“两纵两横两辅”井字型铁路网布局;并通过市域轨道交通规划,联系中心城市与各组团城市。 五、市域旅游规划 结合市域空间结构,形成“一心多点五级”的市域旅游城镇格局,即强化中心城市旅游功能,加强其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组织中心和集散中心地位,重点加强中心城市生态景观、特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报告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

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市域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推进合理有序的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使城镇发展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按照国家、湖南省规划主管部门的要求,特制订《永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 2001-2020 )》。以下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宏观指导和调控永州市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市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和政策。市域内各县城镇体系规划必须与本规划相协调。本规划指导全市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三条编制本规划的基本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3 .《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 4 .《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5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第四条本规划的范围为永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芝山、冷水滩两区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华、江永、宁远、新田、蓝山九县,总面积 2.24 万平方公里。 第五条本规划期限为 2001-2020 年,其中: 近期 2001-2005 年;中期 2006-2010 年;远期 2011-2020 年。 第六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字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镇体系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七条本规划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永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城镇发展战略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八条永州市城镇发展的总目标是:将永州市建设成为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繁荣、人民富裕、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名副其实的“锦绣潇湘”。 第九条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本专题有“城市体系”和“城市群”两部分组成,介绍了世界与中国的城市体系划分以及城市群的特征、形成条件及意义。 2、地位与作用: 本专题是在上个专题介绍城市个体内部空间特征基础上,探讨城市之间空间关系,前后存在互为因果关系,城市群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后,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城市集聚现象,也是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为下一个专题“城市化”学习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城市体系分类方法,列举出不同等级的典型城市。 2、根据“中国城市的体系等级层次系统表”和“中心地模式图”,学生归纳出不同等级城市数量。 3、阅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布图”等系列图表,说出城市群的特征和有利条件。 4、阅读“世界六大城市分布图”和“世界人口密度图”,分析出世界的六大城市群共同优越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为案例,学生在对我国最大城市群中的城市分类中,知道城市体系分类方法以及对应的典型城市。 2、通过阅读“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布图”和“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等级体系图”以及相关资料,懂得读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 3、学生以课前小组合作形式通过书籍、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世界重要城市群的经济、人口、交通等相关资料,提高其地理信息搜集、整理、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重视、关心城市发展意识,提高学习城市地理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城市体系及其划分、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特征、意义 2.难点:中心地理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案例教学——“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 【背景思想】“城市体系”划分级别多,知识琐碎、枯燥,对于我国唯一的世界级城市群,又是生活在该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上海的学生,教材却只是以专栏的形式作了简单介绍,教师以此地为例来让学生学习身边熟悉的城市等级,更能体现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理念。 2、图表教学 【背景思想】“城市群”这一部分知识图表资料多,可以通过读图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强化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空间关系。 3.多媒体教学:在重点和难点环节探讨活动中运用幻灯片演示辅助释疑。 五、教学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长三角地区这几年建造好和正在建造的世界级桥梁雄姿 东海大桥江阴长江大桥润扬大桥 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崇启大桥效果图【背景思想】学生们在了解时事地理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可引导学生思

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变过程 城建1班张富彪 2011109042 我国对于城市做出的规划及其布局结构体系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从考古发掘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及安阳殷都等处的遗址看,城市规划思想虽处于模糊的萌芽时期,但其布局已有一定的分区,一些都邑自中心向外周多依次为宫署区、居住区、农业区、城防区、作坊区等。郑州商城城址规模据测已达周长约7公里,城内还发现有大面积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基以及手工作坊等遗址。这些遗址布局表明,城市是经过简单的规划的。 西周时期: 营城建邑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根据实际,周人还制定了一套城邑体制,自觉地把城市规划应用于城邑营建实践,从而为建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我国传统城市内部分布结构的基本格局。西周城邑规划布局,确立了我国城市以宫城为中心主体的基本结构,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则按照各自功能和规划体制要求,分别布置在主体的周围,按分区尊卑,围绕宫廷区依次安排。王室、卿、大夫府第所在的“国宅区”近王宫而建民众多分处城之四隅,宫区之北多为市场区,工商业者居于近市,手工业作坊区置于外郭。在宫廷区内,即实行前朝后寝制和三朝三门制;另有与之相适应的网格。通过整个道路系统的联系作用,一方面将规划范围扩及广大的王畿,另一方面以显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我国古代城市的这种布局传统,差不多贯穿了我国城市发展史的全过程 秦汉时期: 随着大统一专制王朝的建立,城市规划布局传统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城市内部结构布局重视利用地形,不强求仿制周制在形状上的整齐划一,据地形以加强军事的防御功能,以致城垣、居住区等平面颇为曲折;同时,秦汉宫廷区范围相应大为扩展。西汉整个宫廷区分为五宫,各自独立,顺地势高低从南而北,沿南北中轴线交错布置,呈不规则状。市、作坊及居民闾里偏处城北与城周较低地带。上行下效,郡、县治城亦多仿此。能,以致城垣、居住区等平面颇为曲折;同时,秦汉宫廷区范围相应大为扩展。西汉整个宫廷区分为五宫,各自独立,顺地势高低从南而北,沿南北中轴线交错布置,呈不规则状。市、作坊及居民闾里偏处城北与城周较低地带。上行下效,郡、县治城亦多仿此。 汉魏时期: 洛都因受传统礼制的影响,其王城规划布局基本上以周制为蓝本,但又不完全受其局限。洛都分区布置井井有条,以宫廷为中心,凡与宫廷区有密切关系的,加上永宁寺,都分布在内城中,各按其性质,依方位主次,环绕在宫廷区的周围。外郭除正南设有辟雍、灵台及明堂外,主要辟作市、里及手工业区。内外城的功能,其分工十分明确。市、里统一规划布局,严格区分。这种区域结构,既是这一时期继承周制城邑传统经验的总结,同时又为确立唐、宋时期城市规划制度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的城市布局结构,除宫廷区、官署区没有多大的变化外,在商业区、居住区等其他分区布局结构方面,尤其是宋代,则有较大的改进。其主要表现是: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集中市制转变成以全市为市场领域,行业街市为骨干,联系分布各居民坊巷的商业网点和新型仓库区所组成的商业网,新兴的城市服务行业,如瓦子、茶馆、酒肆等,也纳入商业网内,聚合而为我国古代后期城市综合性的商业服务组织的新规划、布局体制。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规划范围: 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 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 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1、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为依托构筑生态框架。 2、构建“一主六副”城市公共中心。 3、建设“五大产业基地”。

黑龙江省城市总体规划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城市总体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行为,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与调控作用,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的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市、县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以下简称城市总体规划管理)、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均称省城市规划部门)负责全省市、县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监督和相应审批管理工作。 行署、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县城市规划管理机构(以下均称市、县城市规划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总体规划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四条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市、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及个人不得违法对其进行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和本办法规定办理。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蓝图和基本依据,是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城市总体规划管理工作的领导是市、县人民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成果在报请当地政府审查前和批准后(包括强制性内容),应当由当地城市规划部门在符合国家和省保密规定的基础上,采取政府信息网站、主要街路两旁设施公示板、当地主要报纸等方式向社会公示。 公示时间不得少于十五日。 第七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规定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保障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八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支持和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并有权对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九条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具体工作由城市规划部门承担。 第十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应按相关规定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等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形成研究报告,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基础。 设市城市在此基础上应当向省城市规划部门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报告批准后方可进行编制工作。 第十一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依据国家和省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办法、编制市场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的原则择优选定编制单位,并依法签订编制委托合同,约定编制时间期限、编制质量、编制经费等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word参考模板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 为实现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一体化、合理调配区域产业布局、使哈尔滨及其周围地区互动联合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开展了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成果已通过省专家技术委员会及国内高层专家论证会的鉴定。 点击图纸放大 一、发展定位 1、国际定位: 在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交往与合作中承担重要角色并富有重大影响力的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为核心的 现代化城市群体。 2.国内定位: 我国与东北亚地区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国际大通道和协调枢纽,东北地区城市群体中的主要核心群体。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3.省内定位: 黑龙江省省域经济、城镇发展的核心,为黑龙江省全面推行"Y"形和"T"形的点轴开发模式的中枢灵魂,在促进全省的"南联北开"的发展战略中起关键作用的城镇群体。 二、发展战略目标

发展成为等级优化、类型完备、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网络化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以哈尔滨中心城区这一区域性国际城市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群体。 三、规划范围 哈尔滨大都市圈是指《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所确定的以哈尔滨为核心的哈尔滨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包括哈尔滨市区、阿城市、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呼兰县、宾县、方正县、依兰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肇东市、绥化市区、望奎县,兰西、青冈、庆安、明水、绥棱、海伦市,共22 个市县,总面积84430平方公里。 四、发展规模 1999年:大都市圈总人口1420万,哈尔滨部分总人口927万,绥化部分493万 2005年:大都市圈总人口1485万,哈尔滨部分总人口965万,绥化部分520万 2020年:大都市圈总人口1620万,哈尔滨部分总入口1050万,绥化部分570万 五、城镇体系发展目标 促进城市规模结构合理化,城市类型完备,实现城市规模等级优化;完善城市职能结构,实现有序分工,功能互补;调整城市群体的空间结构,实现合理布局,促进大都市圈城市群体向网络比方向发展;协调规划和合理建设,完善大都市圈内的大型基础设施,提高大都市圈基础设施印经济效益。 六、城镇体系协调发展规划 1、城镇体系职能等级划分为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和一般建制镇五个层次。职能功能规划除确立综合性的多功能城市外,还形成加工工业、贸工农、农贸、商贸、交通枢纽、风景旅游等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类型的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2、等级规模规划从区域平衡的视角出发,以哈尔滨市区、尚志市区、绥化市区,远景的方通联合体作为大都市圈东、北、西南及全域的地区的支点,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3、空间协凋发展规划与模式集中力量建设核心城市;构筑三大圈层分工协作,节点轴线式发展体系和以三大经济区为龙头的建设模式。调控大都市圈城镇体系整体格局时采用"分散--集中"的空间发展模式以"网络化组合城市"为大都市圈的新型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大都市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采用"非均衡发展模式", 七、战略指导意义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承接了《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对其中最重要的哈尔滨经济区中哈尔滨市和绥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了深化和细化,同时,对本轮的哈尔滨市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城市性质、规模和总体布局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加入WTO的大环境大背景,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城市的规模结构更趋合理化;城市职能结构实现了有序分工和功能互补;强调城市群体的空间结构,促进大都市圈城市群体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协调布局大都市圈内的大型基础设施、生态工程、信息网络、文物古迹保

哈尔滨市总体规划(最新)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规划范围: 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 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 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2020年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39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365km2;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4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58km2。 城市空间总体规划发展格局特点为“12918”,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富有活力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十八个聚集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1)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为依托,构筑生态框架。 (2)“一主五副”构筑城市公共中心。 (3)形成“五大产业基地”。 城市区位图

人口规模:2003年哈尔滨市现状人口规模为347万人。 用地规模:2003年哈尔滨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93平方公里。平均每人建设用地:84.4平方米/人。

人口规模:到2020年哈尔滨市人口规模达到495万人。 用地规模: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49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人。

城市总体规划图 21世纪之初,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大潮为哈尔滨市的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提供机遇和挑战。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市场运行机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省现代化”的构想,因此,城市必须更新、扩展,从而满足新世纪城市发展竞争的需要。 本次行政区划调整规划,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适应上述背景需要,对其周围关系密切的县(市)进行从新定位,从根本上提高城市承载力,增强城市功能,壮大中心城市实力,提高哈尔滨市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竞争力。

市区行政区界范围示意图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外联。”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黔江是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渝、鄂、湘、黔四省(市)商贸重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承接和传导经济辐射的功能,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三种模式建设新农村 重庆市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将采用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发展模式。 位于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自然资源等条件相对优越的行政村,进行集中扩建;位于丘陵和低山区的其他行政村,经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条件一般,离主要交通线较远的行政村,进行保留整治;对规模过小、位置较偏僻、基础设施差、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以及位于风景区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特殊控制区内的行政村,原则上进行撤并。 到2020年,重庆市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中心村还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的公共服务设施,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也要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 2、重点保护三峡库区生态 到2020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新总规》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做了明确的部署。要求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二、规划期限 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三、城镇发展与布局地综合条件分析评价 (一)有利因素 1、区位条件优越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地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地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地哈尔滨大都市圈地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地对位同步发展关系.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地哈尔滨市第二产业地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120M-210M,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粘土,其次为黑粘土,宜于种植旱田.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467881亩. 3、交通优势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102国道并行构成地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地交接点,市内地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地状况,公路交通得到了大力地加强. 4、劳动力优势双城市域人口2004年末总数为80.58万人,在哈尔滨所辖12县(市)中列第2位,人口密度为256.05人/平方公里,这样高密度地人口是与高垦殖率相联系地,双城实有耕地3374946亩.人均占有耕地4.19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5.34亩.双城市域地人口分布比较均衡,40.9%地人口分布于双城镇、兰棱镇、周家镇,五家镇和韩甸镇,非农业人口为173563人,现有满族人口17万人,有8个满族乡,1个满族锡伯族镇,满族、锡伯族保持着各自特有地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情. 5、自然旅游资源双城具有悠久灿烂地文化历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俗民风、轶事掌故、传统建筑都是具有相当价值地旅游资源,悠久地历史、荟萃地人文、具有历史凝重感情和建筑文脉统一地建筑、繁华街市地风味食品,构成了双城发展旅游地重要人文资源. 6、地下油气资源丰富在临江乡区域,发现了大量地地下石油资源,目前已打生产油井进300眼. (二)制约因素 1、资源条件方面地制约因素.旅游资源虽然规模较大,但其存在无形多、有形少,破坏严重地局限性,历史文化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目前地旅游资源尚未形成,规模不够以吸引旅客. 2、经济基础方面地制约因素.在过去地一段时间内,双城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