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第一章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第一章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第一章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第一章复习课教案

《基本的几何图形》复习课教案

【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对第一章知识有整体把握,形成基本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知识框架。

2.使学生明白几何图形的组成要素。

3.使学生正确把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并能确把握各自性质。

4.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可以独立解决有关习题。

【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回顾,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2.通过知识结构图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性的把握和理解,促进学生养成总结的习惯。

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和怀疑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几何图形的分类结构图

⑵多面体的面、棱、顶点数的找法

⑶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的联系,各自的表示方法

⑷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点的位置关系

2.难点:

⑴已知图形中找线段、射线、直线的条数

⑵直线相交找交点个数

3.疑点及解决办法:已知图形中找线段、射线、直线的条数,直线相交找交点个数中出现字母表示数,学生刚刚接触可能会有疑惑,用数形结合的办法给学生提示。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开学以来的学习,大家已经对几何图形有了基本的认识,这节课就将对刚刚结束的第一章进行回顾总结,使大家对整章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和整体性把

握。

(二)教学过程

1、给学生五分钟思考时间,让学生回忆一章内容,带着“这一章我学到了什么”的问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四人小组展开讨论

2、讨论完毕,找同学回答问题,多位同学进行补充

3、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全班一起进行回顾,板书重点内容,把知识网络图展示于黑板

4、留给学生一定时间对知识网络进行梳理,并对本节概括内容进行发问和补充

5、课堂习题

配套练习P7 综合训练

6、学生回顾总结

(三)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圆柱

柱体

几何图形棱柱

多面体(面都是平的)

棱锥

立体图形锥体

圆锥

球体

圆台

台体

棱台

点(最基本的元素)点在直线上动相交曲的点与直线

线线段位置关系点在直线外动相交直的射线相交

面直线直线与直线

动平行

(四)课后作业

1、复习本节内容,做到睡前回顾

2、配套练习P8 检测站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展示: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五代、辽、北宋、南宋、夏、金、元等政权的建立情况和相关政权之间的关系;理解我国在该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成就。通过对岳飞和文天祥的评价,加深对民族英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形象的政权关系示意图,使学生轻松掌握复杂的民族关系;通过形象的图片和画外音,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的感受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单元内容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辽宋夏金几个政权先后在我国并立,它们之间时战时和,最终元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南北的经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而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棉纺织业兴起、瓦子和交子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的新气象。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有了更大发展,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改进、应用和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学艺术有了新发展,宋词、元曲、风俗画是重要的体现。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1、本单元涉及的政权较多,可通过列表加以整理如下:

2、对于政权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下列示意图表示: 4、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元朝结束各民族长期混战的局面;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西藏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加强了对台湾的直接管辖;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难点 1、关于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一,经济因素。第二,自然因素 第三,政治因素。。 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为什么岳飞和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 3、如何理解元朝的民族大融合: 4、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5、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基础的。 四、教学整合过程 ㈠导入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元时期的政权建立、民族关系、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成就,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转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㈡复习过程:见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五.检测题 1.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和《辽、西夏、宋的战与和》 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国家的统一 C.民族政权的繁荣 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2.宋朝时,我国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的原因主要有 ①南方战乱较少②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政府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③④ 3.在学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后,小明对宋朝海外贸易得以兴盛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政策B.宋朝造船业发达 C.外国人热衷于中国贸易D.沿海地区人民常年出海经商 4.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临安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A.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B.店铺一律在夜间关门 C.流动商贩走街串巷叫卖D.纸币与铜钱在市场上并用 5.下列各政权,曾经与南宋并立的是:①北宋②辽③金④西夏⑤元朝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doc

光明小学《翠鸟》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 名 学科语文教龄 翠鸟外形特 11分 17秒2016 年 10 微课名称视频长度录制时间 点描写月 知识点来源 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 鸟 知识点描述讲解如何按顺序进行观察并抓住事物的外形特点描写 预备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了解翠鸟 教学类型 讲授型启发型问答型 (待定) 适用对象三年级学生 小学三年级学生对阅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他们对如何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来品析课文缺乏比较 系统的认识。同时,小学三年级学生在习作上刚刚起步,为了 让学生能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抓住描写事物的外形特 设计思路 点按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并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鉴于在教学 中融入习作方法的重要性,我设计了这个微课。其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翠鸟的外形,逐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按顺序抓 住事物的特点描写翠鸟,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学过程 时 内容

一、片头 25秒 二、正文讲 解 11分 17秒 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讲解翠鸟的外形特点,体会作者 是如何按顺序描写翠鸟,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先给大家放一段音乐,想想你听出了 什么?(放音乐) 听出来了吗?是什么声音?你说,哦,是鸟叫声。 对,好听吧?那老师就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的鸟类朋友 吧! (出示翠鸟课题图片),这种漂亮的鸟叫翠鸟,)我们一 起和它打声招呼吧,齐读课题,再亲切一点。 师:读完课题,你们觉得翠鸟长得怎样?想不想知道课文 中是怎样描写翠鸟的?(想) 是呀!既然同学们这么想了解它,那就请我们一起来走进 课文来了解翠鸟吧! 二、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文美 师:好,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第一自 然段写了翠鸟的什么?(你说吧,外形 ---- 板书) 又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呢?(爪子,羽毛,眼 睛,嘴 ------ 板书)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翠鸟的爪子、羽 毛、眼睛和嘴的呢? (爪子红色,羽毛鲜艳,眼睛透亮灵活,嘴又尖又长) 好,太棒了!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翠鸟外形 图)。 师:好了,孩子们,下面请孩子们思考一下: 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颜色的呢?为什么作者要用“头巾, 外衣、衬衫”来打比方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是按照从头,背,腹部这样的顺序把翠鸟的颜色写 具体的,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 的喜爱之情。 师:说的真好!孩子们,在这段里你共发现了几种颜色 呢?从这些颜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是呀,这里有橄榄色,浅绿色,赤褐色,红色等。你 发现了没有,今后我们要把一件东西写漂亮也可以用这些 55 秒 9 分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5 第一章复习课-1教案

教案

环节 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一)知识回顾 (二)概念辨析 1.芳香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之间的关系 2.醇与酚 (三)概念应用 请从结构角度思考:为什么下列两种有机化合物具有不同的 化学性质? NaOH NaOH 不反应 (四)跟进练习 1.下列化合物,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属 于芳香烃的有_______,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有_____,属于酚 的有______,属于醇的有_______。 ①②③④⑤⑥ ⑦⑧⑨ 2.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大量盆栽鲜花施用了S诱抗素制剂,以 保证鲜花按时盛开。S诱抗素的分子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 列关于该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碳碳双键、羟基、羰基、羧基 B.含有苯环、羟基、羰基、羧基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与官能团或基团密 切相关,找出物质所 含的官能团或基团, 再根据它们具有的 性质,就能对物质可 能具有的性质做出 预测。 依据分子结构特点 辨别环状化合物; 分析陌生有机化合 物分子中含有的官 能团,需要我们熟练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 主要官能团的结构, 根据其结构特征进

C.含有羟基、羰基、羧基、酯基 D.含有碳碳双键、苯环、羟基、羰基 变式练习: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行分析判断。 二. 烷烯炔及简单芳香化合物的命名(一)命名方法梳理 (二)烷、烯、炔命名方法比较 (三)易错点梳理 例1.判断下列烃的命名是否正确。【错因分析】 2-甲基-2-乙基戊烷 例2.判断下列烃的命名是否正确。 3,4,4 - 三甲基己烷【错因分析】 (四)跟进练习 1.用系统命名法给下列烃命名: 2. 用系统命名法给下列烃命名: 3.某炔烃经催化加氢后,得到2-甲基丁烷,则该炔烃是() A.2-甲基-1-丁炔 B. 2-甲基-3-丁炔 C.3-甲基-1-丁炔 D. 3-甲基-2-丁炔 (五)简单芳香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1.一般以苯作为母体,其他基团为取代基,称为“某苯”; 2.苯环上连不饱和烃基或较复杂基团时,把侧链的基团作为 母体,苯环当作取代基。 进一步理解烯、炔与 烷命名原则不同之 处; 理解有机化合物分 子中碳原子成键特 点; 体会,如何运用有机 化合物分子内碳原 子的成键特点来解 决问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课 教 学 设 计 李振亚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一单元复习课。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及相互关系;(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知识)“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及相互促进关系,可运用图示法投影展示;(能力)如何使用图示法概括历史事实?可通 过展示、评议启发学生发现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隋唐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大胆想象、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事实; (能力)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寻找事实依据说明个人观点;绘制并展示知识示意图,运用知识示意图概括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动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客观评价同学作品和历史事实,获取经验启示。 【课前准备】 1.教师发放总复习提纲,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模块,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计划; 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独立绘制知识示意图(把本单元分五模块): A,隋朝运河示意图 B,唐朝著名皇帝政绩示意图

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复习课教案

1.6从自然数到有理数复习课 一、知识回顾 1、 同学们,你能既快又准把下列各数地填入括号内吗?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分数集合{ …}; 有理数集合{…}; 有理数的分类: 有理数????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自然数零正整数整数按正数、负数的标准:有理数???????????????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 注意: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意义相反,与值无关;2.区分"意义相反"与"意义不同". 温馨提示:1、零是整数,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分类的结果应无遗漏、无重复; 2、判断正与误: (1)整数一定是自然数( ) (2)自然数一定是整数( ) (3)一个正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 (4)绝对值较大的数较大( ) (6)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这个数不是正数( ) (7)任何数的绝对值都不是负数( ) (8)在数轴上,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大( ) 逐一落实知识点 二、巩固章节知识 1、 相反意义的量 例1 如果向东走8千米记作+8千米,向西走5千米记作-5千米,那么下列各数分别表示什么? (1)+4千米; (2)-3.5千米; (3)0千米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向东5米”与“向西10米”不是相反意义的量; B .如果汽球上升25米记作+25米,那么-15米的意义就是下降-15米; C .如果气温下降6℃记作-6℃,那么+8℃的意义就是零上8℃; D .若将高1米设为标准0,高1.20米记作+0.20米,那么-0.05米所表示的高是0.95米. 注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意义相反,与值无关;区分“意义相反”与“意义不同”. 2、 数轴 下列各图中,数轴画法正确的是( )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授课教师姓名甘罗红学科英语教龄 7 讲解 Have,has 与there 微课名称视频长度 2分10秒录制时间 2014年12月 be 的区 别 知识点来源学科: 英语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 各种教学设计均可 让学生了解Have,has 与there be 的区别知识点描述 。 预备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无 教学类型讲授型问答型练习型 (待定) 适用对象七年级学生 七年级学生对Have,has 与there be 的句型基本熟悉, 但是他们对此缺乏比较系统的认识,鉴于教学他们的区别的重 要性,我设计了这个微课。其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归纳Have,has 设计思路与there be 的 特点和作用,然后让学生区别判断,增进理解。最后学生就会 形成自己对Have,has 与there be的初步理解。当老师和学 生接触到Have,has 与there be 的区别就可以利用此微课。 教学过程 内容时间 Have,has 与there be 的区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讲解

一、片头 30秒以内(30秒以内) 别 一 There be 和have(has)都表示“有”的含义。 60 秒 二,1 There be 表示“某处存在某物或某人”此时 不强调物归谁有。 例:There is a pen in my hand. 我手里有一只笔 50 秒 2have(has) 表示“某人拥有某物(某人)“,此时强二、正文讲解调所有、拥有关系。 (8分钟左右) e.g:I have a pen. 我有一支笔。(强调笔为我所有) 三用“there be, have, has ”填空 (1.) I have a nice puppet. 150秒 (2.)There is some milk in the glass (3. )She has a duck. 三、结尾授课完毕,谢谢聆听~ 30秒以内 (30秒以内) 自我教学反思因时间关系,例子举得不是很多,学生认识没那么深刻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01)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1 第一章声现象 一、单元复习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 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知识梳理 传播条件 传播形式 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来源和危害 定义 防治 声传递信息 声传递能量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二、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_,在耳朵处减弱_。 三、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 1、声音的产生: 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 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1)、例题分析 例题1:莱芜市200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案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莲华中学刘裕琴 学习目标 1、掌握隋朝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理解贞观之治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理解开元盛世就是唐朝的全盛时期。 2、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3、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 4、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书法、绘画成就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方面的主要成就。 学习重点 1、隋朝大运河。 2、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3、开元盛世;唐都长安。贞观之治的原因。 4、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学习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灭掉陈,统一南

北。 2、隋文帝的统治:(1)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减轻人民负担; (2)表现: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 3、隋朝大运河:(1)目的(2)时间:三点:四段。地位。作用。 4、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 5、贞观之治: (1)原因。结果。 6、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7、政治上 8、经济的繁荣: ⑴农业:⑵手工业⑶商业: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为“”。 9、科举制的诞生:隋炀帝时,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 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

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有理数》复习教案(1)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1) 第一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有理数的意义及其有关概念。其内容包括正负数、有理数、数轴、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相反数与绝对值等。通过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有理数这一章的有关基本概念;2.使学生提高辨别概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数轴来认识、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自己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与同伴交流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和不 足,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有理数的有关概念 四、复习提问: 1、什么叫数轴?画出一个数轴来。 2、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集包括哪些数?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有什么关系? 答: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有理数的分类:整数、分数统称有理数;整数又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分数又包括正分数与负分数。 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唯一确定的点来表示。但反过来以后可以看到,数轴上任一点并不一定表示有理数。表示正有理数的点在原点的右边,表示零的点是原点,表示负有理数的点在原点的左边。 3、观察数轴分别说出A,B,C,D,E,F各点表示的数是什么? 4、点A与F,点B与E所表示的数分别存在什么关系?(互为相反数)互为相反数 的几何意义?(互为相反数就是在原点两侧且到原点等距的两点所表示的 数。)相反数的性质?(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a的相反数为- a;) 各点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是多少?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 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a=a(a>0a=0(a=0a=-a (a<0)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4课)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一单元1-4课复习课。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引导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系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 1、在学生初步了解隋朝大运河、科举制的诞生、影响、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的原因等 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并进行角色扮演,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 2、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 3、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 和启示。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的原因,科举制的诞生、影响。再现历史事实;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掌握隋朝大运河、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及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角色扮演教学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具]地图册、隋朝相关多媒体、大运河图 【课前准备】 1、教师发放复习学案,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选择一个感 兴趣的主题模块,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和角色扮演计划; 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把本单元1-4课分为五个模块,学生划分为5个小组): A、隋文帝政绩隋文帝组

第一章_丰富的图形世界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复习题》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反馈预习的情况以及学生提出的疑惑点引出本节课的课 题. 设计意图 因为复习题中的题目比较简单,学生不会有大的问题,所以 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上只是反馈一下情况这样可以留下来 一大块时间来处理学生在本章学习中有疑惑点的地方,使课 堂更有针对性.学习目标为学生学习本节课指明方向. 学习目标1 类型一:找正方体相对面 1.如图是一个数学魔 方,数学魔方的要求是 相对的两个面上的点 数和是7,该魔方可通 过纸板折叠和粘接做 成,在下面的四个纸板中,可以做成数学魔方的纸板有( ) A.4张 B.3张 C.2张 D.1张 2.(恩施中考)在广场的电子屏幕上有一个旋转的正方体,正 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有“恩施六城同创”六个字,如图是 小明在三个不同时刻所观察到的图形,请你帮小明确定与 “创”相对的面上的字是( ) A.恩 B.施 C.城 D.同 环节一:学生独立完成以上两题,然后小组交流做法 环节二:小组展示做法 环节三:总结找正方体相对面的方法 1、空间想象 2、口诀法:同层隔一对,Z 头Z 尾对,其余两面对 3、排除法:利用相邻不相对排除

设计意图环节一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做法碰撞思维的火花,为环节二的小组展示做准备.环节二中先让利用空间想象做出来的学生先讲(挑两个难想象的展开图讲),第一个图拿模型说方便学生理解,第二个图学生说其他学生跟着空间想象.然后学生自己再想象一下每一个图是如何折成正方体的,想不出来的利用手中的实物图动手折一折然后再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尽量培养学生的空间感,接下来再介绍别有技巧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为主,但毕竟是本章的最后一节了也为空间想象力实在不好的学生提供一些做题的方法技巧.环节三是归纳总结一下找正方体相对面的方法,使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思路. 学习目标2 类型二:确定正方体的个数 3.(鄂尔多斯中考)桌 上摆着一个由若千个 相同正方体组成的几 何体,其从三个方向 看到的形状图如图所示,则组成此几何体需要正方体的个数是( ) A.6 B.7 C.8 D.9 4.(教材P18习题T4变 式)由一些大小相同的 小立方块搭成的简单 几何体从正面和上面 看到的形状图如图所示,则组成这个几何体的小立方块的个数最多是几个,最少又是几个? 环节一:学生独立完成以上两题,然后找学生代表讲解. 环节二:小组交流,兵教兵. 环节三:总结方法:

历史总复习七年级教案..

敦煌市第二中学初三历史教案 学科历史班级九年级日期2月备注 课题七年级复习第一单元课时数 1 教案 类型 复习课 主备魏国亮李建英复备冯忠萍审核 教学目标学生根据七上课本和七年级复习本单元的内容梳理本部分考点、识记考点,在老师的讲解下能够透彻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部分考点。 教学 重点 西周分封制;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突破 重点难点 方法 讲解法、合作讨论法、比较法 教具 准备 七上课本、七年级复习 学情分析本届初三学生初一时历史课就没有认真听过,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古代史是陌生的,秦朝以前的历史更加生疏,所以有必要让他们对照考点自己先阅读本部分的课本内容,梳理考点,初步熟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

教学过程 分课时计划(内容、课型、步骤、方法) 附记一、明确中考考点: 人文始祖夏朝的建立夏、商、周三代的更迭顺序分封制(目的、内容、影响)春 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甲骨文老子、孔子及其主要贡献百家争鸣的主要流 派、代表人物 二、考点细化: (一)、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1、炎帝号称,他的贡献有; 2、黄帝号称,他的贡献有; 3、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 (二)、夏朝的建立 1、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 2、夏朝建立的影响。 3、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三)、夏、商、周三代的更迭顺序 1、商朝灭夏的时间是;人物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 2、西周建立者是谁;灭掉了商朝最后一个国王。 (四)、西周分封制: 1、目的:; 2、主要内容:; 3、作用:; (五)、春秋五霸是、、、、 。 (六)、战国七雄是、、、、、、 。 (七)商鞅变法: 1、历史条件:; 2、时间:; 3、人物:、; 4、主要内容:(六点) 、、、

导言课教案-部编版(2016)七年级历史上册

初中历史导言课教学设计(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导言课单元课题开学第一课——导言课来源学科网依据 导言课的意义 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的第一课,是把通常所说的导言课 纳入教科书课文总体内容的系列之中,同时,又作为独立的一部分 出现。我想通过导言课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 史——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要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得意时 保持清醒,不顺时不要气馁。一个人是如此,大而言之,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都应当从历史中赢得未来。 部编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P1中“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 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 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 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来源学科网Z.X.X.K] 导言课的重中之重是——“为什么学习历史”,即课题下方框 里的一段话,是画龙点睛的睛,以纲带目的纲,是要让学生懂得学 习历史的意义。古人说鉴往知来,就是审察以往、可推知未来。我 希望同学们每个人都学会做自己的历史学家,长大以后,在建设我 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过程中,也要当一个参与国家发展的历史 参谋,所以我在同学们中学时代第一节历史课上,就要告诉大家, 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从中学历史课学到的知识、本领都将呈 现出不可缺少的意义。 部编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P1中“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 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 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 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

八上 第一章 轴对称图形 复习课

第 1 页 共 3 页 第一章 轴对称图形 复习课 --- [ 教案] 学习目标: 1、回顾和整理本章所学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的归纳,构建本章知识结构框架,使 所学知识系统化; 2、进一步巩固轴对称性质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 腰梯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以及运用于解题 学习难点: 有条理地表达,熟练地运用已知结论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 ,那么称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线段的对称轴是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性质? 3.角的对称轴是 ,角平分线有什么性质? 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有 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 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 形 5.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 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6.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 相等;等腰三角形的 、 、 互相重合. 7.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 8.等腰梯形的性质:(1)边: ;(2)角: ; (3)对角线: . 9.等腰梯形的判定: . 二、【热身练习】 1.下列图形中,轴对称图形有( ).

第 2 页 共 3 页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 右图是从镜中看到的一串数字,这串数字应为 . 3.如右图,在△ABC 中,∠B =90°,∠A =36°,AC 的垂直平分线MN 与AB 交于点D ,则∠BCD 的度数是____________. 4.已知AB 垂直平分CD ,AC=6cm,BD=4cm ,则四边形ADBC 的周长是 . 5.如图,以正方形ABCD 的一边CD 为边向形外作等边三角形CDE ,则∠AEB= . 6. 等腰三角形ABC 中,(1)若∠A=80°,则∠B= °; (2)若周长为8cm ,AB=3cm ,则BC= cm 7.等腰梯形的腰长为2,上、下底之和为10且有一底角为60°,则它的两底长分别为____________. 三、【典型例题】 例1、已知?ABC 中,AB=AC=10,DE 垂直平分AB ,交AC 于E ,已知?BEC 的周长是16.求?ABC 的周长. 例2、如图,已知D 、E 两点在线段BC 上,AB =AC ,AD =AE ,试说明BD=CE 的理由? B C D N M A A B C E D

微课教学设计-范例

《点菜技巧》微课教学设计录制时间:20XX年9月 20日微课时间:10分钟左右 本微课名称点菜技巧 所属课程《餐饮服务与管理》 适用对象酒店管理大二学生 教学背景 点菜服务技巧是《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菜单设计环节的基础上,学生来掌握利用菜单帮助客人点菜的基本技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都有较多的就餐经历,了解服务员点菜的一般过程,为本课程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体验。本课的重点在于点菜服务流程的掌握,熟悉点菜的基本要求以及在整个流程中应掌握的基本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比较之前生活实际中遇到的点菜环节的不足,将点菜的基本技巧应用于日后的实习及生活实践中。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点菜的流程,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点菜的基本技巧 【情感目标】通过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及职业情感,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点菜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对点菜的注意事项有基本了解; 2. 视频教学:通过观看点菜的微视频,让学生对于点菜的技巧加深印象; 3. 现场教学:通过创造餐厅点菜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能深刻全面的了解点菜的流程; 4.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对点菜要求及基本技巧灵活掌握。 设计思路 在回顾上节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本次课程内容,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展示出点菜的流程、基本要求、技巧,在展示点菜环节的过程中,一边展示主要的知识点,一边让学生自行模拟各个要点,视频教学与模拟教学同步进行,最后进行总结。

场地要求酒店中餐厅 教学过程 视频展示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辅助资源时间 一、导入(1分钟以 内) 首先,教师进行导入,说明本次课程 的主要内容,并通过PPT显示导入案例, 启发学生思考:点菜前的准备工作? 案例讨论 PPT1-8 页,显示 本节课的 教学内 容,重难 点,案例 说明的问 题:点菜 前的准备 工作 1分钟 二、点菜技巧展示(7分钟左 右)1.客人入场,服务员迎宾引座。给客 人倒茶水,一边观察客人的穿着以 及言谈举止,判定客人的身份,(弹 幕:箭头指向服务人员的眼神,并 打出字幕“观察”) 2.教师入镜介绍:首先要注意观察, 在交流中用眼神不留痕迹的观察客 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大概判 定客人的身份,掌握点菜的价格区 间。 模拟眼神 观察 PPT第9 页,显示 点菜前的 准备工作 流程环 节,第12 页三个关 键词 1分钟 以内 3.上茶水后,服务人员询问客人是否 点菜,客人同意,拿菜单给客人, 站在主人身后做好点菜准备,正式 点菜之前,首先询问客人是否有饮 食禁忌,客人告知没有。(弹幕:箭 头指向服务人员嘴巴,打出字幕“询 问”), 4.教师入镜介绍:点菜之前必须要询 问客人在饮食方面的禁忌。 5.首先开始点冷菜(弹幕:冷菜要求: 荤素搭配,色彩搭配) 模拟询问 内容 PPT显示 第12-15 页 1分钟 以内

【名师教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一单元1-5课复习课。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引导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系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 1.在学生初步了解隋朝大运河、科举制的诞生、影响、开元盛世;贞观之治 的原因等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并进行角色扮演,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 2.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 3.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获取经验和启示。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的原因,科举制的诞生、影响。 再现历史事实;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掌握隋朝大运河、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及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角色扮演教学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具]地图册、隋朝相关多媒体、大运河图 【课前准备】 1.教师发放复习学案,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选择 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模块,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和角色扮演计划; 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把本单元1-5课分为五个模块,学生划分为5个小组):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复习课教案

第一章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将本章知识进行整理和小结,以氧气的存在、制法、性质、用途为主线将本章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2.本章列入教学大纲的基本概念共十四个,约占全书概念的1/5,通过复习可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3.应使复习成为提高知识技能、增长能力、改善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 [教学方法] 讨论法 [实验准备] 补充实验: 如何检验三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氮气、空气(或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过程] (说明)本章复习是在学生自己复习并总结本章知识脉络的基础上进行的。 出示学生总结的本章知识脉络图,将总结得比较好的图,利用投影讲评。同时利用板书(见板书设计)介绍教师总结的知识脉络供学生

参考。 一、知识脉络(见板书设计) (讲解)通过总结我们不难看出本章是以氧气为重点,同时介绍了14个基本概念(见板书设计的编号共14个)。这些概念不是孤立的,有的是相辅相成的,有的是相互依存的,如:氧化反应、氧化性;氧化剂、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燃烧;催化作用、催化剂;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变化、化学性质。也有的概念是相辅相成的,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利用对比的方法可加深概念的理解、记忆。 二、练习 以氧气为中心,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提问)1.实验室怎样用最简便的方法区分: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出示三瓶无色气体)。 (实验)先回答解题思路及检验方法后,再进行操作。 (小结)注意审题,根据题目要求用最简便方法,即能一步检验的就不能用两步检验; 解答关于几种气体的鉴别(区别)题的解题思路: 根据特性选试剂(措施),加入试剂(采用措施)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得结论。 (提问)2.若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否是氧气应怎样操作?(追问:跟鉴别气体有什么不同?跟验满有什么不同?) (小结)要证明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即可,若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复习课教案设计(含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是有区别的。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运动,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4、能通过实验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利用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度的测量,测量时要引导学习选择合适的工具,然后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与计算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 【学具准备】

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稿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让学生把准备的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放在桌面,问:我们利用所有的器材可以做哪些实验?学生回答:可以进行长度、时间的测量,还以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引出复习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长度、时间入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达到温顾知新的目的。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聚焦知识点一: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为:1km= m、1dm= m、1cm= m、1mm= m、 1μm= m、1nm= m 练习题: 1.中学生的大拇指指甲宽度约为( ) A.1 mm B.1 cm C.1 dm D.1 m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人头发直径约7×10-5m= μm 地球半径6.4×106m= km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 =884443 (填上单位)

微课教学设计_范例

《点菜技巧》微课教学设计录制时间:2016年9月 20日微课时间:10分钟左右 本微课名称点菜技巧 所属课程《餐饮服务与管理》 适用对象酒店管理大二学生 教学背景 点菜服务技巧是《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菜单设计环节的基础上,学生来掌握利用菜单帮助客人点菜的基本技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都有较多的就餐经历,了解服务员点菜的一般过程,为本课程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体验。本课的重点在于点菜服务流程的掌握,熟悉点菜的基本要求以及在整个流程中应掌握的基本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比较之前生活实际中遇到的点菜环节的不足,将点菜的基本技巧应用于日后的实习及生活实践中。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点菜的流程,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点菜的基本技巧 【情感目标】通过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及职业情感,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点菜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对点菜的注意事项有基本了解; 2. 视频教学:通过观看点菜的微视频,让学生对于点菜的技巧加深印象; 3. 现场教学:通过创造餐厅点菜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能深刻全面的了解点菜的流程; 4.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对点菜要求及基本技巧灵活掌握。 设计思路 在回顾上节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本次课程内容,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展示出点菜的流程、基本要求、技巧,在展示点菜环节的过程中,一边展示主要的知识点,一边让学生自行模拟各个要点,视频教学与模拟教学同步进行,最后进行总结。

场地要求酒店中餐厅 教学过程 视频展示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辅助资源时间 一、导入(1分钟以 内) 首先,教师进行导入,说明本次课程 的主要内容,并通过PPT显示导入案例, 启发学生思考:点菜前的准备工作? 案例讨论 PPT1-8 页,显示 本节课的 教学内 容,重难 点,案例 说明的问 题:点菜 前的准备 工作 1分钟 二、点菜技巧展示(7分钟左 右)1.客人入场,服务员迎宾引座。给客 人倒茶水,一边观察客人的穿着以 及言谈举止,判定客人的身份,(弹 幕:箭头指向服务人员的眼神,并 打出字幕“观察”) 2.教师入镜介绍:首先要注意观察, 在交流中用眼神不留痕迹的观察客 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大概判 定客人的身份,掌握点菜的价格区 间。 模拟眼神 观察 PPT第9 页,显示 点菜前的 准备工作 流程环 节,第12 页三个关 键词 1分钟 以内 3.上茶水后,服务人员询问客人是否 点菜,客人同意,拿菜单给客人, 站在主人身后做好点菜准备,正式 点菜之前,首先询问客人是否有饮 食禁忌,客人告知没有。(弹幕:箭 头指向服务人员嘴巴,打出字幕 “询问”), 4.教师入镜介绍:点菜之前必须要询 问客人在饮食方面的禁忌。 5.首先开始点冷菜(弹幕:冷菜要求: 荤素搭配,色彩搭配) 模拟询问 内容 PPT显示 第12-15 页 1分钟 以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