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

第三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

学习目标

1.理解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2.掌握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的计算方法;

3.了解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4.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应用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核算是国民经济生产总量核算的延伸和发展,它侧重于中间产品的核算,能提供更为丰富、详细的信息,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实物流量核算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本章主要阐述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分析。

第一节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一、中间消耗和投入产出的含义

中间消耗反映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在我国以前沿用的物质生产的MPS体系中,只计算物质生产,中间消耗只限于物质消耗。但现在所采用的SNA体系,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还包括了服务生产,从而中间消耗也得到了拓展,既包括了物质消耗,又包括了生产中的各种劳务消耗。

所谓中间消耗由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构成,其中不包括固定资产。这些货物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完全用掉了就是被改变了形式。有些物质投入在生产过程中其物质形式被改变并形成产出之后又会重新出现在新的生产过程中,如:铁矿石在生产中被炼成钢铁之后,又会进入新的生产过程,比如汽车制造。

投入分初始投入,即增加值投入,和中间投入,即中间消耗。因此,投入具体指生产中投入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劳务,以及固定资产。产出指的是生产活动中所生产的产品——货物和服务。

投入产出核算就是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国民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经济和技术关系的宏观数量方法。它是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惕夫在1931年开始提出的,1936年,他撰写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一文,由此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并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整个投入产出核算包括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的分析应用。其中,投入产出调查是基础,它是编制投入产出表的重要资料来源;编制科学的投入产出表是关键,它决定了能否正确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建立投入产出模型为投入产出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数理工具,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为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微观上的投入产出分析也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和预算提供重要依据。

部门分类是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首先要遇到的问题。以前经济体制中的各种部门都是以企业为基本单元进行划分的,部门是企业的组合。但因为企业一般不止从事单一的生产活动,生产的产品不是单一的,既生产能归属到此部门的产品,又生产能归属到另一个部门的产品,显然这样的分类不能够分析出社会生产中各类产品和生产的消耗比例结构和技术关系。投入产出核算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投入产出表分析部门之间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要求分类能够满足分析过程中的消耗结构和技术分析的需要。因此,一般不按行政管

辖系统或以企业为单位来进行分类,而是按产品经济用途或产品消耗结构进行产品部门分类,或以产业性质为基础,进行产业部门分类。

二、投入产出表和数学模型

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工具。投入产出表是直观地反映社会生产中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和技术关系的一种统计表格。广义的投入产出表包括产品投入产出表、产业投入产出表、供给和使用表,以及劳动投入产出表。其中产品投入产出表和产业投入产出表是对称型投入产出表。我们使用最广泛的是产品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模型是投入产出表的数学表示形式,是应用线形模型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工具。

(一)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表式结构

投入产出表是由纵横两条粗实线为界分成四大块,每块称为一个象限(见表4-1)。 左上是第一象限,又称中间产品象限,是投入产出表最基本的核心部分,它反映各部门之间的产品周转情况和经济技术联系。横栏是产品提供部门组合,纵栏是产品消耗部门组合,横栏和纵栏的产品部门以及部门排列顺序相同,是对称的棋盘式表格。其中的数据有两层含义,既反映各横栏中各产品提供部门生产的产品数量及产品的去向,又反映纵栏各部门的产品消耗情况及来自哪个部门。比如其中12x 表示生产钢的部门生产2X 元的钢要消耗的电的数量,及每生产1X 元的电有多少提供给了生产钢的部门。

第二象限是最终产品象限,在表的右上方,反映各部门产品供全社会最终使用的情况。横栏是各生产部门,纵栏是包括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等最终使用情况。因此,这部分既反映了最终产品的实物构成,又反映了最终产品中用于消费,固定资产形成,存货增加,出口的数量和结构。描述了各社会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

第三象限是增加值象限,在表的左下方,是社会产品的初次分配象限,横栏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构成,纵栏反映的是各生产部门的最初投入(增加值)的组成部分,这一象限除了反映折旧补偿外,主要的是反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关系。

第四象限是再分配象限,在表的右下方,是反映社会最终产品经过多次再分配之后形成的最终使用情况。如劳动者取得收入之后多少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储蓄投资。但是由于这部分内容复杂性,使得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比较困难,一般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对这部分留为空白,而由另外专门的分配帐户来反映。

投入产出表

3

(二)投入产出表的两个恒等关系

横向来看,由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反映社会生产各部门产品的实物使用状况和最终去向。一部分是提供给生产部门继续生产的中间产品,另一部分是提供给社会最终使用。因此, 横向来看的经济意义是: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

纵向来看,由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反映生产要素的消耗情况,第一象限是中间产品的消耗情况,第三象限是最初投入(增加值投入)。因此纵向的经济意义是:

中间消耗+增加值=总投入

(三)投入产出表的数学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是在部门分类的基础上编制的。设国民经济有n 个部门;由投入产出表的结构,设i X 是第i 部门的总产出,i Y 是其最终产品;ij x 表示的是第j 部门在生产中消耗的第i 部门的产品数量;j d 、j v 、j m 分别为第j 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

因此可以根据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和上述的两个恒等模型建立两大基本方程。 1. 由行恒等式建立行模型(实物模型):

1112111

212222212n n n n nn n n

x x x Y X x x x Y X x x x Y X ++++=??++++=??

?

?++++=?L L L L L (3-1)

对第i 部门有:

12i i in i i x x x Y X ++++=L ()1,2,i n =L (3-2)

行模型还可简写为:

1

n

ij

i i

j x

Y X =+=∑

()1,2,i n =L (3-3)

所有部门综合有:

11

1

1

n

n

n

n

ij

i

i

i j i i x Y X

====+=∑∑∑∑

(),1,2,i j n =L (3-4)

上述方程从反映了投入产出表横向各部门的总产出等于它们向所有部门提供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之和,称为实物平衡方程(产出方程)。

2. 由纵向恒等式建立的列模型(价值模型)

112111111

12222222212n n n n nn n n n n

x x x d v m X x x x d v m X x x x d v m X ++++++=??++++++=??

?

?++++++=?L L L L L (3-5)

对第j 部门有:

12j j nj j j j j x x x d v m X ++++++=L (3-6)

行模型还可简写为:

1n

ij

j j j j

i x

d v m X

=+++=∑()1,2,j n =L (3-7)

对所有部门:

()11

1

1

n

n

n

n

ij

j

j j j j i j j x d

v m X ====+++=∑∑∑∑ (),1,2,i j n =L (3-8)

3.推论

当i

j =时 i j X X =

它的经济意义是任何一个部门的总投入等于总产出。因此又可以得全社会的总投入等

于总产出的结论;

把行模型和列模型进行比较又可以得出:

()1

1

1

n n

n

i j

j j j

i j j Y d

v m N ====++=∑∑∑ (3-9)

即全社会的总增加值等于最终产品的总价值。但是具体某一部门其最终产品的价值一般

和其增加值不相等。

通过上面对产品投入产出表以及其数学模型的叙述,说明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依据。

第二节 消耗系数

投入产出分析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定各部门之间多次消耗的数量关系。即建立部门之间的两个重要的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一、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

在生产中各种产品除了直接消耗其他部门的中间产品以外,还间接地消耗其他各部门的中间产品,间接消耗可以通过很多的环节构成,直接消耗系数和间接消耗系数合称完全消耗系数。

(一)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记为(i ,j =1,2,…,n ),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 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 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A 表示。

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j 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j X 去除该产品(或产业)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 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ij x ,用公式表示为:

ij

ij j x a X =

(),1,2,3,i j n =L (3-10)

计算出每一种产品对其他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后,就可以构造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记为:

A =

111212123212n n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

????????????

L

L L L L 从定义和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系数的两条重要性质: (1)0

1ij a ≤≤ ;(2)1

1n

ij i a =≤∑ (),1,2,3,i j n =L

(一)产品实物平衡方程

把ij ij j x a X =带入模型(4-3)得:

1

n

ij

j i i j a

X Y X =+=∑ (3-11)

写成矩阵形式:

AX Y X += (3-12)

其中

X =

12n X X X ?? ? ?

? ? ???

M , Y =

12n Y Y Y ?? ? ? ? ? ???

M 这就是产品实物品平衡模型的重要变形,整理之后为:

()Y I A X

=- (3-13)

其中I 为单位阵,而

()I A -是一个特殊的矩阵形式:

()I A -=1112121

23212111n n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

---??????---????

L L L L

L 此矩阵有明确的经济含义,从矩阵的列来看,说明了每种产品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若

用“负号”表示投入,“正号”表示产出,则矩阵的每一列含义说明,为生产一单位的各种产品需要消耗(投入)其他产品包括自身产品的数量。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则表示产品扣除自身消耗的净产出比重。矩阵的行元素则没有什么经济含义。

根据直接消耗系数的性质,可以看出()I A -为一非奇异矩阵。故它是可逆的,因此

(3-13)可变形为:

()1

I A Y X

--= (3-14)

模型(3-14)建立了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联系。在已知总产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模型(3-14)计算出一定生产技术结构下,各种产品用于最终产品的数量。同时在知道最终产品的情况下可以求出一定技术条件下该产品的总产量。

(二)、产品价值平衡方程

将直接消耗系数带入模型(4-7)就可以得到:

1

n

ij

j j j j j i a

X d v m X =+++=∑

()1,2,j n =L (3-15)

于是得到价值平衡方程:

11121111111112222222222212n n n n n n nn n n n n n

a X a X a X d v m X a X a X a X d v m X a X a X a X d v m X ++++++=??++++++=??

?

?++++++=?L L L L L (3-16) 写成矩阵形式为:

11211000000n i i n

i i n in i a a a ===??

? ?

? ?

? ? ? ? ?

??

∑∑∑L

L L L 12n X X X ?? ? ? ? ? ???M 111222n

n n d v m d v m d v m ++??

?++ ?+ ?

? ?++??L

12n X X X ?? ? ?= ? ? ???M (3-17) 令

112111000000n i i n

i i n in i a a A a ===??

?

?

?

?= ? ? ? ?

???

∑∑∑L L L L ,1112

22n n n d v m d v m D V M d v m ++?? ?++ ?++= ? ? ?++??L

则该矩阵方程可写为:

1()A X D V M X +++= (3-18)

1()()I A X D V M -=++ (3-19)

由于矩阵1()I

A -可逆,于是(4-19)可改写为:

11()()I A D V M X --++=

(3-20)

于是在增加值已知的情况下可以求出总产出。

(二)完全消耗系数

一般来说,任何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除了各种直接消耗关系外(直接联系),还有各种间接消耗关系(间接联系)。完全消耗系数则是这种包括所有直接、间接联系的全面反映,是指增加某一个部门单位总产出需要完全消耗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完全消耗系数等于直接消耗系数和全部间接消耗系数之和,它是全面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技术经济的全部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的主要指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产品的生产中,几乎都存在这种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的关系,而充分理解各种间接消耗关系是充分理解宏观经济问题复杂性的有力工具。

下面通过一个图形来介绍各种间接消耗。

→Z 钢汽车 第一次间接消耗 →→→电钢石油汽车 第二次间接消耗

→→→]

钢石油橡胶汽车 第三次间接消耗

上图说明了汽车制造业对电力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间接消耗。

可以知道,

1

n

ik

kj

k a

a =∑为第j 种产品对第i 种产品的第一次间接消耗总量;

11

n n

ik

ks sj

k s a

a a ==∑∑为第j 种产品对第i 种产品的第二次间接消耗总量;

111

n n n

ik

ks st tj k s t a

a a a ===∑∑∑为第j 种产品对第i 种产品的第三次间接消耗总量,依次类推,

第j 种产品对第i 种产品的所有间接消耗系数为:

1

11

111

n n n n n n

ij ik kj ik ks sj ik ks st tj k k s k s t l a a a a a a a a a =======+++∑∑∑∑∑∑L

则第j 种产品对第i 种产品的完全消耗系数为:

1

11

111

n n n n n n

ij ij ik kj ik ks sj ik ks st tj k k s k s t b a a a a a a a a a a =======++++∑∑∑∑∑∑L

计算出每一种产品的完全消耗系数,就可以得到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111212122212

n n n n nn b b b b b b B b b b ??

? ?= ? ? ???

L L L L L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是一个n n ?方阵。

假设经济中只存在两种产品部门,从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得到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

11122122a a A a a ??= ???

一次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

22111221

111212222

21112221211222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二次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

3311111221122122

2a a a a a a a A ??

++?=

????

?

依次类推,我们得到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公式可以写为:

23B A A A =+++L

(3-21)

此式在经济意义上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定义完全吻合,即完全消耗系数是直接消耗系数和所有的间接消耗系数之和。又

23B I I A A A +=++++L

则,

23()()()k I A I A A A I A k I -++++=-→∞≈L

1()B I I A -+=- (3-22)

因此得到:

1()B I A I

-=-- (3-23)

这就是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 一般把矩阵()

1

I A --中的元素ij b

称为最终产品系数,最终产品系数矩阵为:

11121212221

12()n n n n nn b b b b b b I A b b b -??

? ?-=

?

? ??

?

L L L L L ()1

I A --又被称为列昂惕夫逆阵,等式(4-22)建立起了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

系数的关系,()I B +通常被称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有:

111211112121222212221121211()()1n n n n n n nn n n nn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I B I A b b b b b b -??

+??

? ?

+ ? ?+==-= ? ? ? ? ? ?+???

?

L L L L L L L L L L 可以看出最终产品系数矩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都大于1,这表明一个部门要生产一个单

位最终产品,其部门的生产总量必须达到的数量。而完全需要系数矩阵的主对角线元素上的1就是指其所生产的一单位最终产品,其中的ii b 反映了其对自身的中间投入需求,即此矩

阵的既反映了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又反映了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因此称为完全需求,所以

()I B +被称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

第三节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为了得到一张实际的投入产出表,就要研究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编制投入产出表依据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原理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既能拥有使用产业部门分类替代产品部门分类的方便性,又能同时保证这种替代的准确度。(2)投入产出表的计价标准问题。(3)关于有些项目的调整与区分。 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以及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有两种:直接分解法和间接推导法。二者根本的不同在于是否从纯产品部门出发来搜集数据。

(一) 直接分解法的主要原理

根据投入产出表对产品部门分类的需要,表中的每一个部门都是“纯”部门,是按照相同产品属性即产品或服务的消耗结构、生产工艺、使用用途基本相同而划分的,而实际生活中的企业往往生产多种不同的产品,其产出和消耗包括了多种产品。直接分解法就是把基层单位的商品和劳务,按投入产出的产品部门分类标准,分别划归到若干个不同的产品部门中去,这样各部门就被调整为纯部门。

(二)直接分解法的步骤

1.对总产品的分解。将一个企业在报告期内的总产值列出,然后根据投入产出的分类

原则,分别计算产出,划归到各有关产品的“纯部门”下,再将基层调查资料进行汇总推算,就得到编制投入产出表所需的产品部门的总产值数据资料。

2.对中间投入的分解。这是投入产出基层调查最为复杂和最花费时间精力的一项工

作。根据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原则,将生产部门产品所耗用的实物产品和劳务,包括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按标准细分为几类,然后再按各产出之间的实际消耗情况进行分摊,从而得到一项一项“纯产品”的投入,即投入产出表中中间投入的数据。

3.对最初投入(增加值)的分解。增加值构成要素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生产

税净额和营业盈余,这一步骤就是将增加值的构成要素逐一分解为各单位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初投入。通常的做法是:能明确属于某个产品的可直接归入该产品,属于若干产品共同的按比例进行分摊。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分解,是根据各种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利用工时比例、直接费用比例或产值比例进行计算,进而分摊到各有关产品中去。对劳动报酬分解,可以通过其生产工时的比例等方法加以分解和分摊,归结到各个部门的劳动投入中去。对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的分解可按产值、工时、费用比例等进行分摊处理,归结到各有关产品部门中去。

4.对最终使用的分解。最终产品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产品净额等内容。消费分为个

人消费与政府消费,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形成和库存增加,其投资总量依靠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和有关资料加以平衡和推算,而库存增加总量包括各个部门的库存以及国家储备增加额等等。净出口为出口产品总值减去进口产品总值,可以将海关统计进出口商品资料进行加工和计算。

5.将上述资料,根据对称表的原理,编制总表。先将分解汇总的各产品部门的中间投

入、最初投入(增加值)、最终使用等资料,按照投入产出表的结构,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但是由于上述分解工作中所得资料有很多是推算的结果,因此在最后编表的时候会遇到不平衡的情况,所以要从经济联系入手,找出不平衡的原因,确定调整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多次调整,反复平衡。

直接分解法严格遵循投入产出表的纯部门要求,在基层单位展开纯部门的分解。如果分解资料的质量较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那么由此编制的投入产出表会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可以满足投入产出分析的需要。

但如果基层单位没有健全的原始记录,造成分解的资料口径误差较大,则限制了直接编表法的优点,使表的质量难以保证。另外直接分解法工作量大,时间长,时效性也差,这是直接分解法的一个很大的缺点。

鉴于以上的原因,需要引入一种节省费用、时效性强、不需要具备健全的原始记录的编表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间接推导法。

由于对于基层企业来说,很难提供与各类产出相对应的中间消耗资料,因此,间接推导法部要求基层企业提供这类资料,而只需基层企业提供其各类中间消耗数量的资料,无需对中间消耗作不同产出的分解。

所以在中间消耗上,存在这样一种对应关系:每个产业部门在生产中使用了各类产品部门的产品,由此形成一个产品部门×产业部门的矩阵,矩阵中的元素反映了各个产业部门在生产中使用的产品部门的产品数量,通常称该矩阵为投入矩阵或消耗矩阵,也叫U表。另外,基层单位在反映产出时还有这样的对应关系:每个产业部门生产了不同产品部门的产品,由此形成了一个产业部门×产品部门的矩阵,矩阵中的元素反映了各个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不同产品部门的产品名数量,通常称该矩阵为制造矩阵,也叫V表。

间接推导法在U、V表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前提条件,对它们进行转换,推导出纯部门投入产出数据。

(一)间接推导法投入产出表

1.基本投入产出表

应用推导法首先编制的产品部门×产业部门投入表(U表)和产业部门×产品部门产出表(V表)表式如表3-2和表3-3。

表中,U是投入矩阵,元素U ij表示生产第j产业部门总产品过程中对于第i种产品的消耗量;Y是最终产品列向量,y i表示第i中产品用作最终产品的数量;X是总产品列向量,x i

n%表示第j产业部门的最终产值;V是产出矩表示第i产品的总量;?T是最终产值行向量,

j

阵或制造矩阵,U ij表示第i产业部门产出第j产品的数量;G是总产品列向量,g i表示第i部门生产的产品总量。

2.推导投入产出表

推导的投入产出表也有两张,一张是产品×产品表,另一张是部门×部门表。表式如表3-4、3-5。

表中,[x ij],[x i j]分别是产品*产品表和部门×部门表中的流量矩阵;Y?是部门×部门表的最终产品列向量,N T产品*产品表的最终产值行向量。

把两张基本投入产出表和两张推导投入产出表归并在一张总表上,那就是推导法投入产出表3-6。

推导法投入产出表中产业部门的划分,一般应与现行统计口径保持一致,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再兼以必要的基层调查,比较容易地编制两张基本表。

根据上面的投入产出表材料,进行间接推算,推导产品×产品和部门×部门投入产品表,此过程需要借助六个关系式和两个假定前提,下面将分别加以阐明。

3.投入产出关系式

投入产出表可以建立六个关系式:

(1)X=U i+Y

其中,i是每个分量的列向量,显然,U i为U的行总和。该方程表示各类产品的总量等于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和。

(2)X=V T i

该方程说明每类产品的总量分别等于所有产业部门生产的该类产品的总和。

(3)G=V i

它说明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品等于它生产的各类产品的总和。

(4)U=B?或B=U?-1

其中,?是一个对角线上填有G分量的对角矩阵,B是一个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或投入系数)矩阵,元素b ij是第j产业部门生产一个单位产品对于第i类产品的消耗量。

(5)V T=C?或C= V T?-1

其中,C称为产品比例系数(或产出系数)矩阵,其中的元素C ij表示产业部门生产的第i类产品占第j部门总产品的比例。显然,C=V T?-1

(6)V=D?X或D=V-1?X

其中D为供应系数(或市场分额系数)矩阵,元素d ij是第i部门生产的第j类产品占第j类产品的比例。

前三式为数学上的恒等关系,后三式是关于生产技术条件的假定。

4.产品*产品和部门*部门投入产品表的推导

一般的说,各个产业部门不仅生产本部门的特征产品,即主要产品,而且生产次要产品和副产品。因此在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b ij中,有绝大部门用以生产j部门的特征产品,还有相当部门用来生产次要产品和副产品。间接推导法推导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在于转移基本投入产出表中次要产品、副产品的投入和产出。

为了转移各产业部门次要产品和副产品的投入和产出,推导投入产出表,需要引进两个工艺技术假定。其一是产品技术假定:一种产品不论在哪个产业部门生产都具有相同的投入结构;其二是产业技术假定:一个产业部门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具有相同的投入结构。

下面将通过具体的数值例子来理解各部分的联系以及投入产出表的推导过程。

【例3-1】假设有如下投入产出UV表3-7:

表3-7 投入产出UV表单位:亿元

(1)部门消耗系数矩阵B

该系数反映企业部门消耗各种产品的情况,其经济含义为某部门每生产一单位的混合产品或产出所消耗的各种产品的数量。其计算公式并以表5.3.6的数字代入,则构成下面的矩阵计算公式:

B= U?-1=

4016010

807060

3016040

??

?

?

?

??

1

500

800

440

-

??

?

?

?

??

=

0.08000.20000.0227

0.16000.08750.1364

0.06000.20000.0909

??

?

?

?

??

(2)产品比例系数矩阵C,又称产出系数矩阵或生产构成系数矩阵

该系数反映同一企业部门生产的不同产品的比例情况。其经济含义为某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占其总产出的比重。其计算公式并以表5.3.6中的数字代入,即得下面的矩阵计算公式:

C= V T?-1=

40000

10076040

040400

??

?

?

?

??

1

500

800

440

-

??

?

?

?

??

=

0.80000

0.2000.9500.091

00.0500.909

??

?

?

?

??

(3)市场份额系数D,又称供应系数矩阵

该系数反映不同部门所生产的同一种产品在其市场中的比重。其经济含义为在某产品的市场中各部门所生产的份额数量。以上表中的数字代入,即得下列矩阵计算公式:

D= VX-1=

4001000

076040

040400

??

?

?

?

??

1

400

900

440

-

??

?

?

?

??

=

1.00000.11110

00.84440.0909

00.44440.9091

??

?

?

?

??

(4)运用产品技术假定编制投入产出表

产品技术假定的定义上文已经提及,即同一种产品无论是在哪个部门生产,其消耗结构是相同的。所以在产品技术假定下,我们只要计算出某个部门生产的产品的消耗结构,就能够以此结构作为该种产品的社会消耗结构。下面我们通过上面介绍的投入产出表的六个关系式来推导在产品技术假定下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根据关系式有:

X =U i+Y

=BG+Y

=BC-1X+Y

=(I-BC-1)-1Y (3-24)

若以A表示产品*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对产品*产品表有:

X=(I-A)-1Y (3-25)

两个等式对照,易得产品*产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A= BC-1

最终产品列向量

Y?=C-1Y

就部门来看,部门的消耗系数与部门所生产的产品的消耗系数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即部门j对i产品的单位消耗是该部门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对产品i的单位消耗的加权平均数,权数则是该部门的生产构成系数,具体写成公式如下:

b ij=a i1c1j+a i2c2j+…+ a in

c nj(i,j=1,2,…,n)(3-26)

将前面的数据代入,则得产品系数假定下的直接消耗系数为:

A= BC-1=

0.08000.20000.0227

0.16000.08750.1364

0.06000.20000.0909

??

?

?

?

??

1

0.80000

0.2000.9500.091

00.0500.909

-

??

?

?

?

??=

0.04740.21030.0039

0.17880.08470.1416

0.02340.20640.0793

??

?

?

?

??

流量矩阵

[xij]=A?X=

191892 727662 918635?? ? ? ???

最终产值系数行向量

T

n=T n%C-1

最终产值行向量

N T=T n?X

=()

300449341

于是可以得产品*产品投入产出表。

同理,根据各关系式可以得到部门*部门投入产出表。

(5)运用产业技术假定编制投入产出表

在运用产业技术假定下,部门生产的任何产品的消耗结构都可用该部门的消耗结构来代替。下面我们同样运用六个关系式推导出产业技术假定下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根据关系式有:

X =U i+Y =BG+Y =BDX+Y=(I-DB)-1Y (3-27)

同理将上式与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数学模型相对照,不难看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

A=BD

具体写成公式:

a ij=

b i1d1j+b i2d2j+…+b in d nj(i,j=1,2,…,n)(3-28)

最终产品列向量:

Y?=DY

再将表中数据代入,先求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然后再求对称性产品的中间消耗流量与增加值,然后编制投入产出表,与上述的在产品技术假定下的计算方法相同,不再详述。

产品技术假定或部门技术假定都是极端的情形,现实生活中,多数产品可能更适合产品技术假定,少数产品可能更适合于部门技术假定。比较理想的方法是把两个假定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混合假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照有关资料。

5.直接分解法和间接推导法的比较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在直接分解法下,“纯部门”数据直接来自于基层,比较准确,但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应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只有一张纯部门投入产出表,且由于计划统计的计算口径不一致,因此实际部门使用时困难比较多。在间接推导法下,既有两张基础的投入标和产出,又有两张推导的产品表和部门表,表的计算口径也与计划统计口径基本一致,因此实际部门使用时比较方便。不过在此法下,产品*产品和部门*部门投入产出表是根据一定的技术假定推导而得,虽然编制是省时省力,但数据的准确性可能比前一种方法差些。

(二)直接消耗系数修正法——RAS法

对静态投入产出分析来说,一张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只是反映一个特定时间生产中的直接消耗结构。但由于编制投入产出表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所以绝大部分国家目前都未实现一年编一张表。而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投入消耗系数经常在变动之中,这样在编制新表之前,若一成不变地使用旧表的消耗系数来表示各年的消耗结构就会产生误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修订。

直接消耗系数的修正方法按修正的全面程度,可分为全面修正法和局部修正法。全面修正法通过重新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全面修正直接消耗系数;局部修正法只选择变化较大的直接消耗系数,根据技术、经济、自然等因素和有关统计资料,局部地进行调整。世界大部分国家一般都在5年左右重新编制,在编制新表期间则采取局部调整,RAS则是一种对直接消耗系数进行局部调整的常用方法。RAS法,也称适时修正法,是英国经济计量学家R·斯通提出的。它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假设部门间消耗系数矩阵A的每一个元素a ij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替代的影响,即生产中作为中间消耗的一种产品,代替其他产品或被其他产品所替代的影响,它体现在流量表的行乘数R上;其二是制造的影响,即产品在生产中所发生的中间投入对总投入比例变化的影响,它体现在列乘数S上。

设基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A0,以后年份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A1,

A 1=?R

A 0?S 式中,R 、S 均为对角矩阵,可分别表示为:

?R =1

2

n r 000r 000r ?? ? ? ? ? ??

?L L

L L

?S

=1

2n s 000

s 000

s ??

? ? ? ? ??

?

L L L L

然而在矩阵A 1=?R

A 0?S 中,只有A 0是已知量,求解比较困难,需要用多次迭代进行求解。求解的前提条件是已知及其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 ,本期总产出列向量X ,本期中间消耗矩阵行合计数U*和列合计数V*。

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如何进行消耗系数的修正,最后得到调整后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例3-2】1

假设基年的投入产出表如表3-8,现年的投入产出表中已搜集的数据如表3-9。

根据基年的投入产出表,得到基年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 0如下:

A 0= [xij]0 -10?X = 0.16000.11670.06250.12000.41670.37500.02000.03330.0625??

? ?

???

目的是根据现年投入产出表中已知数据来修正基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使之适用于现年。

1 参照钟契夫主编《经济计划方法概论》

修正时采用迭代法,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基年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 0和现年的总产品对角阵1?X ,计算流量矩阵[xij]= A 0 1

?X ;然后按行相加,得中间产品合计列向量U (1)

,按列相加,得劳动对象消耗合计行向量V (1)

;再把它们分别与现年实际的中间产品合计列向量和劳动对象消耗合计行向量V*相比较,如果不相等,就对A 0进行调整。如果先按行进行调整,则需要计算第一次行乘

数列向量R (1)

,其中第i 行乘数r i =U i */U*。

表3-10 RAS 法过程一

第二步:以对角矩阵()

1?R (对角线上元素为第一次行乘数)左乘A 01?X ,即在[A 01

?X ]的每行上分别乘以各行乘数,得矩阵[()

1?R A 01

?X ],再按列相加,得行向量V (1)

,并于现年的劳

动对象消耗合计行向量V*相比较,计算第一次列乘数行向量S (1)

,其中第j 个列乘数S j =V j */V j

(1)

第三步:以第一次列乘数对角矩阵(1)

?S

右乘上一步所得的流量矩阵,即在矩阵[()

1?R

A 01?X ]的每列上分别乘以相对应的第一项列乘数,得新的流量矩阵[()

1?R A 01

?X (1)

?S ],然后再按行相加,计算第二次行乘数向量R

(2)

第四步:以R

(2)

左乘[R A 01

X (1)

S ],计算列乘数向量S (2)

第五步:以(2)

?S

右乘[()

2?R ()1?R A 01

?X (1)?S ],计算行乘数向量R (3)。 就这样,按各行各列逐步进行按比例的调整,一直进行到收敛即U=U*,V=V*为止。 经验证明,上述迭代方法在求解中很快会收敛。本例迭代结果,现年的部门间流量矩

阵[xij]= 01??RA X S 和行乘数列向量、列乘数行向量为:

(财务知识)第章投入产出核算最全版

(财务知识)第章投入产出 核算

第4章投入产出核算 §4.1产业关联和投入产出表 壹、投入产出法及其产生和发展 (壹)产业关联性和投入产出核算 生产过程从产出见,各部门相互提供产品; 生产过程从投入见,各部门相互消耗产品。 由此形成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它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壹定的数量界限和规律,需要制订和运用专门的投入产出方法来加以研究。 投入产出核算:以适当的国民经济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通过专门的平衡表和消耗系数描述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且利用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经济分析和预测。——“投入产出法”、“产业关联分析法”或“部门联系平衡法” (二)投入产出法的产生和发展 法国重农学者魁奈:“经济表”;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俩大部类比例关系; 瓦尔拉斯:“壹般均衡理论模型”,多部门间的比例关系; 1920年代,前苏中央统计局:社会产品棋盘式平衡表; 1930年代,瓦西里?列昂节夫:投入产出表和经济数学模型; 二战后,投入产出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形成现代经济分析技术的壹个重要分支。 SNA和MPS:投入产出核算均构成其重要部分。 中国:1974~1976年试编投入产出表,1982年正式编制;新国民核算制度规定:每隔五年(逢二或七的年份)采用全面调查方法编表,其间通过局部修订编制“延长表”。 二、投入产出法的部门分类 (壹)产品部门及其特征

基本特征: 1.产出的同质性:壹个部门只能生产同壹种类的产品。 如果壹个部门除了主要产品之外,仍生产其他次要产品,就必须把后者的产出划归到将其作为主要产品来生产的相应部门。例如:林场生产林木、木材和木制家具。 2.投入的同质性:壹个部门只能以相同或相似的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生产同壹种类的产品。 如果在生产同类产品的过程中使用了俩种不同的投入结构或生产工艺,也应该把有关生产活动分别划归到不同产品部门。例如: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 (二)产品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关系 产品部门和产业部门的相似之处:都是从生产的角度进行的部门分类,都要适当考虑各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俩方面的同质性,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分析目的和分析要求。 不同之处:产业部门且非完全满足同质性要求的“纯部门”;只有产品部门才是真正的纯部门。 国民核算需要将产品部门、产业部门和机构部门等分类有机结合,分别应用于不同研究领域。 (三)产品部门划分的方式 产品部门分类也可参照“产业部门”分类标准中有关部门的名称来确定产品部门,且根据分析需要和核算条件来确定产品部门划分的粗细程度。 但仍应注意到,“产品部门”和“产业部门”是俩种既相似、又不同的部门分类方法。 注意 ①对于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电力生产部门:水 电、火电、核电、风电、油电……,这些子部门可分也可合,可细也可粗。

【财务管理】投入产出核算

第4章投入产出核算 §4.1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 一、投入产出法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产业关联性与投入产出核算 生产过程从产出看,各部门相互提供产品; 生产过程从投入看,各部门相互消耗产品。 由此形成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它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一定的数量界限和规律,需要制订和运用专门的投入产出方法来加以研究。 投入产出核算:以适当的国民经济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通过专门的平衡表和消耗系数描述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经济分析和预测。——“投入产出法”、“产业关联分析法”或“部门联系平衡法” (二)投入产出法的产生和发展 法国重农学者魁奈:“经济表”;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比例关系;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多部门间的比例关系; 1920年代,前苏中央统计局:社会产品棋盘式平衡表; 1930年代,瓦西里?列昂节夫:投入产出表和经济数学模型; 二战后,投入产出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形成现代经济分析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SNA和MPS:投入产出核算均构成其重要部分。 中国:1974~1976年试编投入产出表,1982年正式编制;新国民核算制度规定:每隔五年(逢二或七的年份)采用全面调查方法编表,其间通过局部修订编制“延长表”。 二、投入产出法的部门分类

(一)产品部门及其特征 基本特征: 1.产出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生产同一种类的产品。 如果一个部门除了主要产品之外,还生产其他次要产品,就必须把后者的产出划归到将其作为主要产品来生产的相应部门。例如:林场生产林木、木材和木制家具。 2.投入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以相同或相似的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生产同一种类的产品。 如果在生产同类产品的过程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投入结构或生产工艺,也应该把有关生产活动分别划归到不同产品部门。例如: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 (二)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关系 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的相似之处:都是从生产的角度进行的部门分类,都要适当考虑各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同质性,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分析目的和分析要求。 不同之处:产业部门并非完全满足同质性要求的“纯部门”;只有产品部门才是真正的纯部门。 国民核算需要将产品部门、产业部门和机构部门等分类有机结合,分别应用于不同研究领域。 (三)产品部门划分的方式 产品部门分类也可参照“产业部门”分类标准中有关部门的名称来确定产品部门,并根据分析需要和核算条件来确定产品部门划分的粗细程度。 但仍应注意到,“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是两种既相似、又不同的部门分类方法。 注意 ①对于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电力生产部门:水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

第三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 学习目标 1.理解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2.掌握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的计算方法; 3.了解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4.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应用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核算是国民经济生产总量核算的延伸和发展,它侧重于中间产品的核算,能提供更为丰富、详细的信息,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实物流量核算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本章主要阐述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分析。 第一节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一、中间消耗和投入产出的含义 中间消耗反映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在我国以前沿用的物质生产的MPS体系中,只计算物质生产,中间消耗只限于物质消耗。但现在所采用的SNA体系,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还包括了服务生产,从而中间消耗也得到了拓展,既包括了物质消耗,又包括了生产中的各种劳务消耗。 所谓中间消耗由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构成,其中不包括固定资产。这些货物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完全用掉了就是被改变了形式。有些物质投入在生产过程中其物质形式被改变并形成产出之后又会重新出现在新的生产过程中,如:铁矿石在生产中被炼成钢铁之后,又会进入新的生产过程,比如汽车制造。 投入分初始投入,即增加值投入,和中间投入,即中间消耗。因此,投入具体指生产中投入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劳务,以及固定资产。产出指的是生产活动中所生产的产品——货物和服务。 投入产出核算就是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国民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经济和技术关系的宏观数量方法。它是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惕夫在1931年开始提出的,1936年,他撰写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一文,由此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并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整个投入产出核算包括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的分析应用。其中,投入产出调查是基础,它是编制投入产出表的重要资料来源;编制科学的投入产出表是关键,它决定了能否正确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建立投入产出模型为投入产出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数理工具,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为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微观上的投入产出分析也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和预算提供重要依据。 部门分类是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首先要遇到的问题。以前经济体制中的各种部门都是以企业为基本单元进行划分的,部门是企业的组合。但因为企业一般不止从事单一的生产活动,生产的产品不是单一的,既生产能归属到此部门的产品,又生产能归属到另一个部门的产品,显然这样的分类不能够分析出社会生产中各类产品和生产的消耗比例结构和技术关系。投入产出核算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投入产出表分析部门之间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要求分类能够满足分析过程中的消耗结构和技术分析的需要。因此,一般不按行政管

第四章投入产出核算

第四章投入产出核算

第4章投入产出核算 一、思考题 1.投入产出核算对部门分类有什么特殊要求, 它与现实经济管理中的部门分类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试比较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完全需求系数及中间消耗系数的定义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 3.试述投入产出表各象限所反映的内容。 4.什么是部门工艺假定?采用部门工艺假定会出现什么问题? 5.什么是产品工艺假定?采用产品工艺假定会出现什么问题? 6.使用表是由哪几个象限构成的?每个象限各反映什么内容? 7.投入产出表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 二、单项选择题.

1.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经济学家()于1936年提出来的 A、列昂惕夫 B、科普兰 C、瓦尔拉 D、斯通 2.我国第一张表全国规模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于()开始编制的。. A、1973 B、1983 C、1981 D、1988 3.就全国来说,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 A、总投入等于总产出 B、中间投入等于中间产出 C、总产出即全部物品的产出 D、最终使用在价值上于最终产品相等 4.描述货物和服务从它们的最初生产者到它们的使用者过程的账户是()。. A、货物和服务账户 B、生产账户 C、收入形成账户 D、收入使用账户

5.投入产出核算中采用产品部门分类,是因为()。. A、产品部门分类比较简单 B、按产业部门分类的投入产出表无意义 C、产品部门更能够揭示产品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 D、产业部门分类只适合于行政管理 6.在投入产出表的第一象限中,每一个数据都有双重的经济意义,即一方面表示投入,另一方面表示产出,这正符合复式记帐的原理。这种说法是()。 A、完全正确的 B、完全错误的 C、可能不正确的 D、毫无道理的 7.编制投入产出表最合适的估价形式是()。 A、生产价格 B、购买价格 C、基本价格 D、现行价格 8.投入产出核算和收入分配核算账户之间有联系,表现在()。 A、部门分类是相同的 B、研究的目

第四章 投入产出核算练习题

第四章投入产出核算 一、简答题 1.试述投入产出表中四个象限各自所包含的内容。 2. 在投入产出表中,如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计算方法?投入产出表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3.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含义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 二、单项选择题 1.投入产出表中,第三产业行与第一产业列交叉项的数值,从横向上看表示( ),从列向上看表示( )。 A. 第三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 B. 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第一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 C. 第一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 D. 第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第三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 2.一家企业主要生产钢铁,同时从事小规模的煤炭开采和炼焦,则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该企业创造的总产出应该计入( )。 A. 钢铁业 B. 炼焦业 C. 煤炭开采业 D. 分别计入以上三个产业部门 3.在一个三产业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a21的数值为0.2864,则它所代表的含义是( )。 A. 第一产业生产1 单位总产出对第二产业的消耗量 B. 第二产业生产1 单位总产出对第一产业的消耗量 C. 第一产业产品分配给第二产业使用部分所占的比例 D. 第二产业产品分配给第一产业使用部分所占的比例 4.投入产出表的第一象限()。 A.反映最终产品的实物构成和最终使用B.反映各部门之间的物质技术联系 C.反映各产品部门增加值的形成过程和构成情况 D.反映最终产值通过分配再分配形成的最终使用情况 5.下列系数中,哪一个可能是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 A.-2.31 B.2.31 C.1.01 D.0.89 三、多项选择题 1.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有( )。 A. 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 B.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总产出 C.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总产出 D. 总投入=总产出+进口 E. 总投入=总产出 2. 在居民最终使用部分,被称为虚拟消费支出的是( )。 A. 所在单位提供的实物报酬 B. 实物转移 C. 自有住房服务 D. 金融保险服务 E. 自产自用的货物

投入产出核算指导书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 一、简答题 1.试述投入产出表中四个象限各自所包含的内容。 2.在投入产出表中,如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计算方法?投入产出表的优势体现在哪 里? 3.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含义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 二、单项选择题 1.投入产出表中,第三产业行与第一产业列交叉项的数值,从横向上看表示_______,从列向 上看表示_______。 A.第三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 B.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第一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 C.第一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 D.第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第三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 2.一家企业主要生产钢铁,同时从事小规模的煤炭开采和炼焦,则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该 企业创造的总产出应该计入_______。 A. 钢铁业 B. 炼焦业 C. 煤炭开采业 D. 分别计入以上三个产业部门 3.在一个三产业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a21的数值为0.2864,则它所代表的含义是 _________。 A.第一产业生产1单位总产出对第二产业的消耗量 B.第二产业生产1单位总产出对第一产业的消耗量 C.第一产业产品分配给第二产业使用部分所占的比例 D.第二产业产品分配给第一产业使用部分所占的比例 答案:1.B C 2.D 3. A 三、多项选择题 1.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有_______。 A. 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 B.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总产出 C.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总产出 D. 总投入=总产出+进口 E. 总投入=总产出 2.在居民最终使用部分,被称为虚拟消费支出的是______。 A. 所在单位提供的实物报酬 B. 实物转移 C. 自有住房服务 D. 金融保险服务 E. 自产自用的货物 3.应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的基础一般都是各类投入产出系数,而非各种流量,其原因是

第4章投入产出核算

第4章投入产出核算 §4.1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 一、投入产出法及其产生和进展 (一)产业关联性与投入产出核算 生产过程从产出看,各部门相互提供产品; 生产过程从投入看,各部门相互消耗产品。 由此形成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它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一定的数量界限和规律,需要制订和运用专门的投入产出方法来加以研究。 投入产出核算:以适当的国民经济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通过专门的平稳表和消耗系数描述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经济分析和推测。——“投入产出法”、“产业关联分析法”或“部门联系平稳法” (二)投入产出法的产生和进展 法国重农学者魁奈:“经济表”;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比例关系; 瓦尔拉斯:“一样均衡理论模型”,多部门间的比例关系; 1920年代,前苏中央统计局:社会产品棋盘式平稳表; 1930年代,瓦西里?列昂节夫:投入产出表和经济数学模型; 二战后,投入产出法广泛应用于经济治理实践,形成现代经济分析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SNA和MPS:投入产出核算均构成其重要部分。 中国:1974~1976年试编投入产出表,1982年正式编制;新国民核算制度规定:每隔五年(逢二或七的年份)采纳全面调查方法编表,其间通过局部修订编制“延长表”。 二、投入产出法的部门分类 (一)产品部门及其特点 差不多特点: 1.产出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生产同一种类的产品。 假如一个部门除了要紧产品之外,还生产其他次要产品,就必须把后者的产出划归到将其作为要紧产品来生产的相应部门。例如:林场生产林木、木材和木制家具。 2.投入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以相同或相似的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生产同一种类的产品。 假如在生产同类产品的过程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投入结构或生产工艺,也应该把有关生产活动分别划归到不同产品部门。例如: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 (二)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关系 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的相似之处:差不多上从生产的角度进行的部门分类,都要适当考虑各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同质性,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分析目的和分析要求。 不同之处:产业部门并非完全满足同质性要求的“纯部门”;只有产品部门才是真正的纯部门。 国民核算需要将产品部门、产业部门和机构部门等分类有机结合,分别应用于不同研究领域。 (三)产品部门划分的方式 产品部门分类也可参照“产业部门”分类标准中有关部门的名称来确定产品部门,并依照分析需要和核算条件来确定产品部门划分的粗细程度。 但仍应注意到,“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是两种既相似、又不同的部门分类方法。 注意

投入产出核算

?行、列各部门的关系如下: ①总供给=总产出+进口 =中间使用合计+最终使用合计=总需求 ②总产出=中间使用合计+最终使用合计-进口=中间投入合计+增加值合计=总投入 ③中间投入合计=中间使用合计 ④增加值合计=最终使用合计-进口 ?①和②成立的条件是每行或每列;③和④成立的条件是全部产业部门的合计或者说是总量平衡关系。 一般来说,分析用投入产出表不仅包括基本流量表,同时也包括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表和列昂惕夫逆矩阵。 ①基本流量表 基本流量表是以价值的形态记录各部门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易的情况. ②直接消耗系数和列昂惕夫逆矩阵 直接消耗系数表和列昂惕夫逆矩阵,都是由基本流量表派生出来的,也是重要的经济参数,在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经济含义增加某一部 门单位最终需求 时,需要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的生产额是多少?反映的是对各部门直接和间接的诱发效果.之所以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他是投入产出法的创始人.列和反映对整个国民经济生产诱发额的合计. 假设对A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需求,为了满足这一最终需求,A部门必须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进行这一个单位的生产活动,就需要增加0.1A部门和0.2B部门原材料的投入(这就是第一次的生产波及效果),之后,为了增加0.1A部门和0.2B部门的生产,又引起对投入原材料的需求(第二次波及),这样的波及效果会不断地继续下去,直至第N次的波及效果为零。 直接增加的生产额A部门:1 第一次生产波及:对A部门:1*0.1=0. 1;对B 部门:1*0.2=0. 2. 第二次生产波及:对A部门:0. 1*0.1=0.01, 0.2*0.3=0.06;对B 部门:0.1*0.2=0.02,0.2*0.5=0.1 第三次生产波及:对A部门:0.01*0.1=0.001,0.02*0.3=0.006,0.06*0.1=0.006, 0.1*0.3=0.03 对A部门的合计=1+0.1+(0.01+0.06)+(0.001+0.006+0.006+0.03)+‥=1.282 直接和间接生产额诱发为154(=120*1.282),对 B 部门的直接和间接生产额诱发为62(=120*0.513);同样B 部门的最终使用为190,对A部门的直接和间接生产额诱发为146 (=190*0.769),对B 部门的直接和间接生产额诱发为438(=190*2.308). 对A部门的生产额诱发合计154+146=300 对B部门的生产额诱发合计62+438=500 二.基本的数学知识(代数知识) (1)矩阵和向量的概念 ?将若干个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成长方形 就是矩阵。当矩阵的行和列的数目一致时称其为方阵。当矩阵行数或列数为1时,前者称为行向量,后者称为列向量。另外,构成矩阵的每个数字称为元素,一般用符号表示i行j列的元素。 ?单位矩阵,对角线(从左上到右下)的元素均为1,非对角线上的元素均为零的方阵称为单位矩阵,通常用符号I表示。 ?逆矩阵,假设有一个n*n方阵A,无论是在它的后面还是在它的前面乘上与它阶数相同的方阵B,它们的乘积之和都是单位矩阵时,称方阵B为A 的逆矩阵,记作 (1)主要经济参数 ①影响力系数 -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财务知识)第四章投入产出核算

第4章投入产出核算 一、思考题 1.投入产出核算对部门分类有什么特殊要求, 它与现实经济管理中的部门分类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试比较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完全需求系数及中间消耗系数的定义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 3.试述投入产出表各象限所反映的内容。 4.什么是部门工艺假定?采用部门工艺假定会出现什么问题? 5.什么是产品工艺假定?采用产品工艺假定会出现什么问题? 6.使用表是由哪几个象限构成的?每个象限各反映什么内容? 7.投入产出表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 二、单项选择题. 1.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经济学家()于1936年提出来的 A、列昂惕夫 B、科普兰 C、瓦尔拉 D、斯通 2.我国第一张表全国规模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于()开始编制的。. A、1973 B、1983 C、1981 D、1988 3.就全国来说,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 A、总投入等于总产出 B、中间投入等于中间产出 C、总产出即全部物品的产出 D、最终使用在价值上于最终产品相等 4.描述货物和服务从它们的最初生产者到它们的使用者过程的账户是()。. A、货物和服务账户 B、生产账户 C、收入形成账户 D、收入使用账户 5.投入产出核算中采用产品部门分类,是因为()。. A、产品部门分类比较简单 B、按产业部门分类的投入产出表无意义

C、产品部门更能够揭示产品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 D、产业部门分类只适合于行政管理 6.在投入产出表的第一象限中,每一个数据都有双重的经济意义,即一方面表示投入,另一方面表示产出,这正符合复式记帐的原理。这种说法是()。 A、完全正确的 B、完全错误的 C、可能不正确的 D、毫无道理的 7.编制投入产出表最合适的估价形式是()。 A、生产价格 B、购买价格 C、基本价格 D、现行价格 8.投入产出核算和收入分配核算账户之间有联系,表现在()。 A、部门分类是相同的 B、研究的目的是相同的 C、投入产出表的第三象限和收入初次分配账户的项目设置和核算总量是接近的 D、投入产出表的第二象限和收入二次分配账户的项目设置和核算总量是接近的 9.指出正确的命题(). A、供给和使用表采用了不同的格式 B、供给和使用表也是一种投入产出表 C、供给和使用表的行表示产业,列表示产品 D、在列中,产品是按照《主产品分类》的规定进行分类的。 10.在基本统计和对称型投入产出表之间有个纽带,即()。 A、供给表 B、使用表 C、供给和使用表 D、生产账户 三、多项选择题 1.投入产出分析可用于下列领域()。 A、生产分析 B、价格和成本分析 C、投资和资本分析 D、需求结构和出口率分析 E、灵敏度分析

投入产出核算考核办法及流程

SYXS 投入产出核算考核 办法及流程 编号:Q/SY6042-SD- 020915 版本号:1 修改码:0 页数:2 一、考核办法 1、原材料经过检验合格后入库,由采购员填写入库单,内容包括:材料批号、材料名称、生产厂家、规格型号、入库数量、价格、金额。一式三份,采购员、保管员各一份,随发票送交财务部一份。采购员和保管员同时签字,责任落实采购员,若有一项填写不清楚影响成本核算工作,扣罚采购员50元工资。 2、采购员与保管员及时核对、统计当月估价入库材料,并于月底及时办理退库手续,财务部发现不及时办理退库手续的罚款50元。 3、材料按定额储备,若超过最高或低于最低储备定额,保管员要填写信息返馈给采购员,以便平衡库存,责任落实到保管员,若因没有及时传递信息而影响生产,扣罚保管员50元工资。 4、原材料与外协件出库,领料部门填写《领料单》;由保管员按照《领料单》填写《出库单》,领料人与保管员双方在《出库单》上签字,一式三份,保管员一份、财务部一份、统计员一份,《领料单》与《出库单》需填写原材料(外协件)批号、材料(外协件)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金额、用途,责任由双方承担,若出现问题,影响生产或影响成本核算扣罚每名责任者20元-50元工资。 5、胶片入库由炼胶班班长填写《运行单》,一式三份,统计员一份、胶片库管员一份、班长一份,运行单填写胶片批号、胶号、数量、单价、金额,由班长员与保管员双方签字,确认后由记录工填写半成品胶《入库单》,一式三份,保管员一份、记录工一份、统计员一份。责任由班长、保管员、记录工三方承担,若出现问题影响生产或影响成本核算扣罚每名责任者20元-50元工资。 6、半成品胶片由保管员按照班长填写的《综合记录单》上的数量、胶号出库并填写出库单,出库单上填清批号、单价、品种、数量、操作者。出库单一式三份,保管员一份、班长一份、统计员一份,责任落实到胶片保管员和硫化及挤出班班长,若出现问题影响生产或影响成本核算扣罚每名责任者20元-50元工资。 7、如果出现需要返回胶片的情况,返回的胶片要称重,班长填写《返库单》,一定用红字,标明操作者、胶号、重量返回原因,而且放在指定的存放区域。《返库单》一式两份,保管员一份,统计员一份。

第四章_投入产出模型应用

主要通过价值形态产品投入产出模型的实例,来说明投入产出模型在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制订中的应用。 第一节 投入产出模型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1、深入分析国民经济中的基本比例(结构)关系 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比例关系有:两大部类的比例、农轻重的比例、产业结构、投资与消费比例等。在经济分析中,投入产出法的主要优势是在结构分析上,这是其它分析方法难以做到的。下面来分别介绍: (1)分析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原理明确指出,要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就必须使两大部类产品在生产与分配使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这里不仅是指两大部类产品在实物形态上要顺利地实现交换,而且在价值形态上也要能得到补偿。但这个原理在实际应用中,遇到困难最大的是,有关两大部类总量及结构数据难以得到。 而利用投入产出表,则可以较好地克服这个困难,即能够较精确地计算出整个社会产品中,两大部类产品各自的总量及其价值构成。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计算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部门(第二部类)的总量 实际上,在简化投入产出表中,最终产品中的消费部分的和就是第二部类产品的总量,而全部中间产品加投资的和就是第一部类产品的总量。亦即 每一部门的产品分为两大部类为: ∑∑===+++n j i i i ij i n j i ij X w z x w z x 1 1 ),,1(n i = 因此,整个经济两大部类的总量为:

∑∑∑∑=====+=n i i n i n j n i i ij w W z x W 1 2111 1 计算各部门的部门物资消耗系数(cj a )劳动报酬系数( vj a )和社会纯收入系数 ( mj a ) 即 cj a = ∑=n i ij a 1 j j vj X v a = j j mj X m a = ),,2,1(n j = 计算第二部类产品(消费 资料)的价值构成 物资消耗: ∑==n j j cj w a C 1 2 劳动报酬: ∑==n j j vj w a V 12 社会纯收入: ∑==n j j mj w a M 1 2 即 2222M V C W ++= 计算第一部类产品的价值构成 物资消耗: ∑∑==-=n i n j ij C x C 112 1 劳动报酬: ∑=-=n j j V v V 12 1 社会纯收入: 2 1 1M m M n j j -=∑= 即 1111M V C W ++=

投入产出核算报告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GDP核算实验 实验室机房一 所属课程名称国民经济核算原理 实验类型综合型 实验日期2012年4月28日 班级 学号 姓名赵玉超 成绩 实验概述: 【实验目的及要求】 实验目的

1.熟悉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表式,掌握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2.熟悉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表式,掌握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3.理解产品部门(“纯”部门)分类,掌握简化对称型投入产出表部门的方法。 【实验原理】 一.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记:xij 为第j 种产品在生产中消耗的第i 种产品的数量 yi 为第i 种产品的最终产品数量 Xj 为第j 种产品的总产出 d1j 、vj 、mj 分别为生产第j 种产品投入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 Nj 为第j 种产品的增加值,即Nj = d1j + vj + mj 平衡关系: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 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同一部门:总产出=总投入,Xi =Xj (当 i=j 时) 全社会总产出=全社会总投入,∑Xi =∑Xj i i n j ij X y x =+∑=1 j j n i ij X N x =+∑ =1

全社会最终产品=全社会增加值, ∑yi =∑(d1j + vj + mj) 二.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对供给表: 记:sij为第j个部门生产的第i种产品的数量 qi为全社会第i种产品的生产数量 gj为第j个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总量即总产出 平衡关系:一种产品全社会供给总量=∑各部门生产的该产品 一个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总产出 对使用表: 记:uij为第j个部门生产中消耗的第i种产品的数量 yi为第i种产品的最终产品数量 qi为全社会第i种产品的使用总量 zj为第j部门的增加值 gj为第j个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总量即总产出 平衡关系: 一种产品全社会使用总量=∑各部门用作中间产品的该产品+ 全社会作最终产品的该产品, 一个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生产中消耗的中间产品+ 该部门增加值,

国民经济核算第四章

4-1什么是投入产出法?它有什么主要特点? 解答:以适当的国民经济部门分类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统计平衡表和技术经济系数描述各部门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分析和预测,这样一种专门的统计核算和经济分析方法,称为投入产出法。 4-2为什么对称投入产出表要以产品部门为部门?如何划分部门? 解答:从分析要求上说,投入产出法必须强调各生产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纯粹性和同质性。因为,只有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都具有相当程度同质性的部门,才会具有较为显著且稳定的技术经济特征,才能据以确定系数、建立模型,进行较为精确的部门关联分析。所以,投入产出分析必须采用满足上述同质性要求的产品部门分类。在核算实践中,产品部门划分的程度不可能像产业部门那样细致、完整,而应根据分析需要与核算条件适当权衡,兼顾精确性与可行性,这是投入产出核算中划分产品部门的一般原则。 4-3投入产出表各个象限的经济内容是什么? 解答:“第Ⅰ象限”位于投入产出表的左上角,又称“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象限,它具有严格的棋盘式结构,是整个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表中每项数据都具有“产出”与“消耗”的双重涵义,借以反映各部门之间相互提供和相互消耗中间产品的复杂数量关系。综合起来看,各行数据所表明的是某个部门生产的产品分配给有关各部门作为中间产品使用的情况,各列数据所表明的则是某个部门为生产产品而消耗有关各部门中间产品的情况。通过部门间的产品流量,可以深刻反映出国民经济内部的技术经济联系。“第Ⅱ象限”位于投入产出表的右上角,又称“最终产品”或“最终使用”象限,它表明各部门提供最终产品的数量和构成情况。“第Ⅲ象限”位于投入产出表的左下角,又称“最初投入”或“增加值”象限,它表明各部门的最初投入(增加值)数量及其构成。“第Ⅳ象限”位于投入产出表的右下角,但在投入产出核算中暂时空缺。理论上说,借用投入产出表的框架结构和分析思路,对该象限作出适当扩充和处理后,可以反映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

第四章 投入产出模型应用

第四章产品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在本章中,将主要通过价值形态产品投入产出模型的实例,来说明投入产出模型在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制订中的应用。 第一节投入产出模型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1、深入分析国民经济中的基本比例(结构)关系 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比例关系有:两大部类的比例、农轻重的比例、产业结构、投资与消费比例等。在经济分析中,投入产出法的主要优势是在结构分析上,这是其它分析方法难以做到的。下面来分别介绍: (1)分析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原理明确指出,要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就必须使两大部类产品在生产与分配使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这里不仅是指两大部类产品在实物形态上要顺利地实现交换,而且在价值形态上也要能得到补偿。但这个原理在实际应用中,遇到困难最大的是,有关两大部类总量及结构数据难以得到。 而利用投入产出表,则可以较好地克服这个困难,即能够较精确地计算出整个社会产品中,两大部类产品各自的总量及其价值构成。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计算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部门(第二部类)的总量实际上,在简化投入产出表中,最终产品中的消费部分的和就是第二部类产品的总量,而全部中间产品加投资的和就是第一部类产品的总量。亦即 每一部门的产品分为两大部类为:

∑∑===+++n j i i i ij i n j i ij X w z x w z x 1 1 ),,1(n i = 因此,整个经济两大部类的总量为: ∑∑∑∑=====+=n i i n i n j n i i ij w W z x W 1 2111 1 计算各部门的部门物资消耗系数(cj a )劳动报酬系数( vj a )和社会纯收入系数 ( mj a ) 即 cj a = ∑=n i ij a 1 j j vj X v a = j j mj X m a = ),,2,1(n j = 计算第二部类产品(消费资料)的价值构成 物资消耗: ∑==n j j cj w a C 1 2 劳动报酬: ∑==n j j vj w a V 12 社会纯收入: ∑==n j j mj w a M 1 2 即 2222M V C W ++= 计算第一部类产品的价值构成 物资消耗: ∑∑==-=n i n j ij C x C 11 2 1

2020年(财务知识)第章投入产出核算

(财务知识)第章投入产出核算

第4章投入产出核算 §4.1产业关联和投入产出表 壹、投入产出法及其产生和发展 (壹)产业关联性和投入产出核算 生产过程从产出见,各部门相互提供产品; 生产过程从投入见,各部门相互消耗产品。 由此形成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它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壹定的数量界限和规律,需要制订和运用专门的投入产出方法来加以研究。 投入产出核算:以适当的国民经济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通过专门的平衡表和消耗系数描述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且利用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经济分析和预测。——“投入产出法”、“产业关联分析法”或“部门联系平衡法” (二)投入产出法的产生和发展 法国重农学者魁奈:“经济表”;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俩大部类比例关系; 瓦尔拉斯:“壹般均衡理论模型”,多部门间的比例关系; 1920年代,前苏中央统计局:社会产品棋盘式平衡表; 1930年代,瓦西里?列昂节夫:投入产出表和经济数学模型; 二战后,投入产出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形成现代经济分析技术的壹个重要分支。 SNA和MPS:投入产出核算均构成其重要部分。 中国:1974~1976年试编投入产出表,1982年正式编制;新国民核算制度规定:每隔五年(逢二或七的年份)采用全面调查方法编表,其间通过局部修订编制“延长表”。 二、投入产出法的部门分类

(壹)产品部门及其特征 基本特征: 1.产出的同质性:壹个部门只能生产同壹种类的产品。 如果壹个部门除了主要产品之外,仍生产其他次要产品,就必须把后者的产出划归到将其作为主要产品来生产的相应部门。例如:林场生产林木、木材和木制家具。 2.投入的同质性:壹个部门只能以相同或相似的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生产同壹种类的产品。 如果于生产同类产品的过程中使用了俩种不同的投入结构或生产工艺,也应该把有关生产活动分别划归到不同产品部门。例如: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 (二)产品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关系 产品部门和产业部门的相似之处:均是从生产的角度进行的部门分类,均要适当考虑各部门于投入和产出俩方面的同质性,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分析目的和分析要求。 不同之处:产业部门且非完全满足同质性要求的“纯部门”;只有产品部门才是真正的纯部门。 国民核算需要将产品部门、产业部门和机构部门等分类有机结合,分别应用于不同研究领域。 (三)产品部门划分的方式 产品部门分类也可参照“产业部门”分类标准中有关部门的名称来确定产品部门,且根据分析需要和核算条件来确定产品部门划分的粗细程度。 但仍应注意到,“产品部门”和“产业部门”是俩种既相似、又不同的部门分类方法。 注意 ①对于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电力生产部门:水

投入产出核算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掌握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平衡关系,掌握直接消耗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完全消耗系数的概念。 考核范围: 1、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2、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考试知识点和要求: 1、投入产出帐户与投入产出表识记:投入的概念。中间投入。最初投入。中间产出。最 终产出。 2、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识记:第I象限的含义。第n象限的含义。第川象限的含义。 3、识记: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式 4、直接消耗系数 识记:直接消耗系数的概念。理解:制约直接消耗系数的因素。简单应用:直接消耗系 数计算。 5、完全消耗系数识记:完全消耗系数的概念。理解:完全消耗系数与完全需求系数之间 的区别与联系简单应用:完全需求系数的计算。 教学内容: 一、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一)投入产出核算的几个基本概念 1、投入产出核算。又称投入产出分析,是指主要利用投入产出表来反映部门间生产中 的技术经济联系和重要比例关系。 2、投入、最初投入、中间投入和总投入。投入是生产某种产品过程中所必须的生产消费,包括最初投入和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中间投入是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也称为中间消耗。总投入为最初投入与中间投入之和。 3、中间产出(品)、最终产出和总产出。中间产出就是中间产品,它与中间投入相对应, 当某种产品被用作中间投入时,它也就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出就是最终产品,是用作最终使用的产品,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和净出口。总产出是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之和。 (二)投入产出核算帐户 1、某种产品的投入产出帐户 帐户的表式结构:左方记录中间投入、最初投入和总投入;右方记录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总产出。 1、产业部门投入产出帐户。 3、矩阵形式的投入产出表。见教材71页表3-3 。如果该投入产出表采用实物计量单位,它 就是一张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如果采用货币计量单位,就是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二、投入产出表的结构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构成。这四个象限的内容各不相同。 第I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第I象限反映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中间消耗:行表示产品,表明每个产业 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称为中间产品或中间使用,行的 总计反映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列表示产业,它表明每个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个产 业部门的产品数量,称为中间投入或中间消耗。

投入产出核算

第四章投入产出核算 一、思考题 1.投入产出核算对部门分类有什么特殊要求, 它与现实经济管理中的部门分类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试比较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完全需求系数及中间消耗系数的定义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 3.试述投入产出表各象限所反映的内容。 4.什么是部门工艺假定?采用部门工艺假定会出现什么问题? 5.什么是产品工艺假定?采用产品工艺假定会出现什么问题? 6.使用表是由哪几个象限构成的?每个象限各反映什么内容? 7.投入产出表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 二、单项选择题. 1.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经济学家()于1936年提出来的 A、列昂惕夫 B、科普兰 C、瓦尔拉 D、斯通 2.我国第一张表全国规模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于()开始编制的。. A、1973 B、1983 C、1981 D、1988 3.就全国来说,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 A、总投入等于总产出 B、中间投入等于中间产出 C、总产出即全部物品的产出 D、最终使用在价值上于最终产品相等 4.描述货物和服务从它们的最初生产者到它们的使用者过程的账户是()。. A、货物和服务账户 B、生产账户 C、收入形成账户 D、收入使用账户 5.投入产出核算中采用产品部门分类,是因为()。. A、产品部门分类比较简单 B、按产业部门分类的投入产出表无意义

C、产品部门更能够揭示产品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 D、产业部门分类只适合于行政管理 6.在投入产出表的第一象限中,每一个数据都有双重的经济意义,即一方面表示投入,另一方面表示产出,这正符合复式记帐的原理。这种说法是()。 A、完全正确的 B、完全错误的 C、可能不正确的 D、毫无道理的 7.编制投入产出表最合适的估价形式是()。 A、生产价格 B、购买价格 C、基本价格 D、现行价格 8.投入产出核算和收入分配核算账户之间有联系,表现在()。 A、部门分类是相同的 B、研究的目的是相同的 C、投入产出表的第三象限和收入初次分配账户的项目设置和核算总量是接近的 D、投入产出表的第二象限和收入二次分配账户的项目设置和核算总量是接近的 9.指出正确的命题(). A、供给和使用表采用了不同的格式 B、供给和使用表也是一种投入产出表 C、供给和使用表的行表示产业,列表示产品 D、在列中,产品是按照《主产品分类》的规定进行分类的。 10.在基本统计和对称型投入产出表之间有个纽带,即()。 A、供给表 B、使用表 C、供给和使用表 D、生产账户 三、多项选择题 1.投入产出分析可用于下列领域()。 A、生产分析 B、价格和成本分析 C、投资和资本分析 D、需求结构和出口率分析 E、灵敏度分析

投入产出核算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掌握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平衡关系,掌握直接消耗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完全消耗系数的概念。 考核范围: 1、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2、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考试知识点和要求: 1、投入产出帐户与投入产出表 识记:投入的概念。中间投入。最初投入。中间产出。最终产出。 2、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识记:第I象限的含义。第Ⅱ象限的含义。第Ⅲ象限的含义。 3、识记: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式 4、直接消耗系数 识记:直接消耗系数的概念。 理解:制约直接消耗系数的因素。 简单应用:直接消耗系数计算。 5、完全消耗系数 识记:完全消耗系数的概念。 理解:完全消耗系数与完全需求系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应用:完全需求系数的计算。 教学内容: 一、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一)投入产出核算的几个基本概念 1、投入产出核算。又称投入产出分析,是指主要利用投入产出表来反映部门间生产中的技术经济联系和重要比例关系。 2、投入、最初投入、中间投入和总投入。 投入是生产某种产品过程中所必须的生产消费,包括最初投入和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中间投入是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也称为中间消耗。总投入为最初投入与中间投入之和。 3、中间产出(品)、最终产出和总产出。中间产出就是中间产品,它与中间投入相对应,当某种产品被用作中间投入时,它也就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出就是最终产品,是用作最终使用的产品,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和净出口。总产出是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之和。 (二)投入产出核算帐户 1、某种产品的投入产出帐户 帐户的表式结构:左方记录中间投入、最初投入和总投入;右方记录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总产出。 1、产业部门投入产出帐户。 3、矩阵形式的投入产出表。见教材71页表3-3。如果该投入产出表采用实物计量单位, 它就是一张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如果采用货币计量单位,就是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二、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构成。这四个象限的内容各不相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