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与茅盾历史小说的叙事学比较--以《铸剑》与《豹子头林冲》为例

鲁迅与茅盾历史小说的叙事学比较--以《铸剑》与《豹子头林冲》为例

鲁迅与茅盾历史小说的叙事学比较--以《铸剑》与《豹子头林冲》为例
鲁迅与茅盾历史小说的叙事学比较--以《铸剑》与《豹子头林冲》为例

鲁迅与《理水》

鲁迅及其故事新编《理水》 2008年03月07日13:32:54 中国柯桥网[发表评论] [大中小][打印] (一) 鲁迅堪称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无情地撕破旧社会的假面和鞭挞丑类的罪恶,又以博大而仁爱的心胸、孺子牛的精神,将爱洒向劳苦大众,赢得了“民族魂”和“世界文学中永远不可能被忘却的巨匠”等美誉。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出生在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入绍兴著名的私塾——三味书屋,从宿儒寿镜吾读书。鲁迅自幼聪颖,勤学好问,涉猎广泛,爱看具有爱国民主思想和反抗精神的野史、笔记。他在故乡生活、工作近20年,深受越文化的熏陶,特别是陆游、王思任等越中先贤思想和精神的影响,又有较多机遇接触农村,亲近农民。13岁那年的家庭变故,更使鲁迅深切地感受到世态炎凉和上流社会的堕落与下层社会的不幸……这一切,都为他的思想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成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1898年,鲁迅毅然离开绍兴去南京,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读书。在此期间,他接触新学,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初步形成了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的社会发展观,成了中青年鲁迅反帝反封建的主要思想武器。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鲁迅于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进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毕业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他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一样,怀有科学救国的思想,曾著译出版《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中国矿产志》、《中国地质略论》、《说钼》等书文,并希冀通过习医解救国人的疾苦,促进他们对于维新的信仰。可是,那些颇具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偏见的日本同学对来自弱国的鲁迅的无端歧视,令这位热血青年不堪忍受。特别是在一次放映有关日俄战争的时事幻灯片时,鲁迅不时听到周边日本同学的狂热欢呼声,看到被指控为俄军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抓捕后杀头示众,而围观的许多同胞显现出麻木不仁、甚至凑热闹前来欣赏杀人艺术的样子,这极大地刺痛了他的心灵。鲁迅痛感学医并非紧要事,以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何等健壮,充其量只能当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认定第一要务是改变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首推文艺。这样,鲁迅决然弃医从文,从1906年开始了革命文学生涯。 1909年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并在故乡参加了辛亥革命。未几,绍兴政局与全国各地一样,发生逆转,令鲁迅相当失望。1912年2月,他离乡应邀赴教育部工作。鲁迅一度彷徨、苦闷,但仍关心时局的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素材鲁迅与萧红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鲁迅与萧红 1934年10月,一个23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中来,她立即引起了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做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与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30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精心校对版本

读鲁迅《铸剑》有感

读鲁迅《铸剑》有感 一个复仇少年的不归之路 ——读鲁迅《铸剑》有感 桑榆向暖 鲁迅的许多作品里都涉及到”复仇”,比如《摩罗诗力说》写的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复仇,它体现了鲁迅对压迫的强烈反抗;鲁迅在《狂人日记》、《风筝》等作品里,又勇敢地进行自我剖析,猛然发现自己也加入了”吃人”的队伍,于是将”自我”也作为报复的对象,这是鲁迅对自我的复仇;而在《示众》、《孤独者》和《药》等作品里,鲁迅描写的则是一批一贯麻木、愚昧的”看客”形象。这些看客们不但看不清中国的现实,还误解看清现实、勇往直前的启蒙者们,这类作品是鲁迅对庸众看客的”精神复仇”. 《铸剑》则创造性地集中了对统治者的复仇、对自我的复仇和对”看客”的复仇这三种复仇方式,讲述了一个矛盾挣扎的少年在黑色人的帮助下为父复仇的故事。眉间尺背着刀走向残暴的大王为父报仇的这条路,不仅是一条复仇之路,也是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之路。 《铸剑》一开篇写的是眉间尺和老鼠之间的抗衡,体现了眉间尺矛盾的性格。在面对老鼠破坏家具、打扰他和母亲休息时,他想大声呵斥老鼠,却又”怕惊醒了白天做得劳乏,晚上一躺就睡着了的母亲”.当眉间尺听见老鼠掉落进水瓮里时,他觉得畅快。”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着;然而那圆睁的小眼睛,又使他发生了憎恨,伸手抽出一根芦柴,将它直按到水底去”,过了一会眉间尺又心生怜悯,”这回见了这尖尖的小红鼻子,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就用那芦柴,伸到它的肚下去,老鼠抓着,歇了一回力,便沿着芦干爬了上来”.然而,”待到他看见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慌忙将芦柴一抖,扑通一声,老鼠又落在水瓮里,他接着就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眉间尺反复矛盾地在和老鼠抗衡,在忍与不忍之间踌躇变换。”换了六回松明之后,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老鼠先是丝毫不动,后来才有一点呼吸;又许多时,四只脚运动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来逃走。这使眉间尺大吃一惊,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只听得吱的一声,他蹲下去仔细看时,只见口角上微有鲜血,大概是死掉了。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他蹲着,呆看着,站不起来”.

十大经典穿越小说最新

十大经典穿越小说最新 1.《步步惊心》 “不再看天上太阳透过云彩的光,不再找约定了的天堂,不再叹你说过的人间世事无常,借不到的三寸日光......”那年大街小巷 唱着《三寸日光》,《步步惊心》那一抹复杂而又教人悲伤的情感 纠葛深入人心。《步步惊心》讲述女主张晓因车祸穿越到康熙年间,身陷九子夺嫡纠葛,动情在八爷四爷间,看透所有人命运却无法掌 握自己结局的她身心俱疲,爱恨嗔痴之间,生命如一阵清风,掠过 每个人的夜空,留下永世难忘的回忆。 2.《宫锁心玉》 “我用尽一生一世来将你供养,只期盼你停住流转的目光......”貌似这首《爱的供养》江湖传唱率更高一些,当年晴川妹子从天而 降到了花魁选举的舞台上,一举拿下了冠军阴差阳错进入皇宫,结 识众阿哥并周旋于八爷、四爷之间,各种扑朔迷离戏份上演,真假 晴川让人想起当年真假美猴王的戏码,面对四阿哥苦苦痴缠晴川做 出了怎样的选择,一幕幕构成了戏剧的激烈矛盾,而这部剧也深得 大家喜爱。 3.《梦回大清》 梦回大清,浮生萦云。故宫里的一次迷路,竟然像命运的圈套,九子夺嫡再次上演,命运的安排何去何从。热情如火的十三爷,深 沉内敛的四爷,身为天地一粟,抉择不能由己,一次又一次无奈上演,还能不能保持本心静待佳缘,这部清穿鼻祖够经典够细腻。 4.《独步天下》 四百年轮回换来一场美女之旅想来也挺值哒,女摄影师古墓探险,意外跨越四百年时空灵魂依附在女真第一美女东哥身上,这个“一 女亡四国”成为努尔哈赤生命中“七大恨”之一的奇女子到底遭遇

了怎样起伏转折的故事。这场穿越堪称浪漫经典,现代灵魂与神秘 女性的奇妙结合,会创造出怎样的奇闻异事? 5.《唐朝穿越指南》 如果说《步步惊心》是少女情怀的浪漫架空作品,那么《唐朝穿越指南》真是一部穿越教材,这部风趣的作品是作者森林鹿被错误 百出的历史向作品刺激,一怒之下奋书急笔的杰作。如果你一觉想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唐朝,不要惊慌,拿一本《唐朝穿越指南》 悉心学习,唐朝语言酷潮打扮样样学起来,说不定过些时日,你就 已经像土生土长的唐朝人一样如鱼得水呢,真是一部唐朝乐活宝典啊。 6.《庆余年》 撇开甜腻腻悲戚戚的穿越不谈,我们来谈江湖的快意恩仇式穿越。《庆余年》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主人公范闲因一 次经历穿越到完全不同的世界,成为伯爵府私生子一枚,自此展开 修行功诀踏足官场继承商团的人生旅程,三代风云人物起起落落明 暗交叠,庆国几十年起伏画卷在眼前铺展,看别人的快意恩仇,过 自己的人生。 7.《回到明朝当王爷》 穿越回去谈恋爱可以,穿越回去升官发财照样可以呀。《回到明朝当王爷》中乌龙九世善人郑少鹏阴差阳错间回到了大明正德年间——那个多姿多彩的时代,京师八虎邪恶,四大才子风流,东厂西 厂锦衣卫之争,国家与个人的命运交缠纠葛,浑浑噩噩周旋在这形 形色色人物间,历史会不会因他的出现而改写呢? 8.《不负如来不负卿》 世间哪来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女主作为实验小白鼠一只, 几次三番进入时空穿越机,终于伴随着冥冥中命运的牵绊,遇到了 千古高僧鸠摩罗什,千年岁月横亘,乱世纷争满目,赤子之心一心 向佛,爱恋悄然而生,要怎样才能两全。佛与法,情与爱,怎样才 能不负如来不负卿。

第1讲 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

第一讲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 鲁迅最初是以他杰出的短篇小说震动文坛,显示出“文学革命”的伟大成就的。从我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他的《呐喊》、《彷徨》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中国的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山海经》中即记载有大量的神话,可说是小说的萌芽。到魏晋南北朝有了相当的发展,小说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文学形式。有名的如干宝的《搜神记》等。文笔简炼,情节离奇,已初具小说的规模。但整个看来它们只是一些短小的故事传说,艺术上较为粗疏简单。我国小说的发展到唐代传奇的出现,是一大变化。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小说亦如诗,到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唐之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一是有意为小说,二是题材内容较为现实,三是艺术上较为成熟。特别是唐传奇写出了人物性格。但是它也有明显的不足,虽是短篇作品,内容或情节酷似压缩了的中篇或长篇。此后,到明清之际,我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举世闻名的杰作。但就短篇小说而言,获得最高成就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继承六朝志怪及唐代传奇的传统,“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所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聊斋志异》是以狐鬼妖精、畸人异行为内容,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将幻境与现实融为一体,通过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从而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 从六朝志怪小说到清代的《聊斋志异》,虽然它们在中国小说的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作者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些方面,作了程度不同的揭露和批判,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但总的看来,这些作者们的基本立场是为了“补天”,“补”封建主义社会之“天”。因此在作品内容上都有明显的局限,精华、糟粕混杂,封建的伦理道德、因果报应、色情描写时有所见。所写的人物不外乎神鬼妖狐、达观显贵、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很少写平凡生活中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形象。在艺术形式上,有的过于简略粗疏,有的短篇好似长篇的浓缩,而且大都采用顺叙方式,从头道来,有头有尾形成流水帐似的固定套子。 中国小说的发展,到“五四”时代才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质的飞跃。鲁迅的短篇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将短篇小说和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彻底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将小说的社会功能、艺术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他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补天”,却是为了砸毁这封建主义的“铁屋子”。他的作品中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反映了现代中国下层民众的痛苦与不幸、愿望与要求。尤其是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件、情节,塑造了普通农民与劳苦大众的真实形象。面这正是我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鲁迅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被誉为“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一声春雷,是反封建主义的宣言、声讨封建礼教、仁义道德的檄文。因此,《狂人日记》成为划时代的杰作。一篇短小说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如此巨大的作用,这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是空前的,也是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以及《聊斋志异》等所无法比拟的。 鲁迅的小说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化的文学作品。 这首先表现在思想内容的现代化上。其标志是“人”觉醒。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尊重“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尤其是普通民众。“狂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个觉醒了的“人”的形象,正因为他有了“人”的觉醒,懂得了“人”的价值,他才感到“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正因为有了“人”的觉醒,他才认识到几千年的封建主义、仁义

茅盾简介

茅盾简介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茅盾笔名 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茅盾生平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

再来一批福利 继续 部小说 全部完本 书荒必收藏

再来一批福利,继续推荐10部精品小说,全部完本,书荒 必收藏!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懒猫荐玄幻,暨连续推出32本精品小说后,获得广大书友好评,有书友逼我再来16本。。。!!!本猫真是疯了!绞尽脑汁,付出半个脑死亡的代价,重新聚起来10部完本精品(实在是所读有限,后续再有了再补充)。 1.《骑士的战争》(已完结)作者:夜摩类别:东方玄幻简介:我,闪族的法普,从一介平民而入军旅,在南方休法战争中,失去平生最尊敬指挥官——夏亚大人后,很快就卷进了王国之叛乱。原神圣骑士团团长——德拉科普高举之叛旗毁掉了上千年历史的圣亚鲁法西尔王国,也迫使我和我的伙伴走上了流浪的道路……评价:这部小说的文风颇为悲壮,往往一场战役以后,自己人敌人都死了七七八八,需要大大的补充新角色,另一个特点是文中并无男欢女爱,儿女情长的描写,只是纯粹的战争,以及下一场战争。但战争场面描述的相当传神,冷兵器对决时悲壮的美感,可以从字里行间深刻的体会到。人物以及场所的命名有中世纪的风格,很值得一看。 2.《十州风云志》(已完结)作者:知秋类型:东方玄幻简介:自寻道,向前找,自有人间道,水和山走了多少数不着。天不老,保我家乡永远的好。看尽尽是青山,青山处处是雨箭风刀,故园路,怎么是走不尽长路。道人道,道神道,自求

人间道,妖与魔都说自己好,风疾雷暴,天地鬼哭神号,旧日江山为什么变成了血海滔滔。故园路,怎么是不归路。问人间,到底道在那里找。评价:一部带有武侠小说神韵的仙侠小说,它有着一个极为惊艳的开头,一个个面容鲜活的配角,以及一个略显没用但是性格颇为讨人喜欢的主角。以主角夏道士的人物经历为主线,串起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各个小故事之间又互相关联,架构起一个似曾相识的东方奇幻世界。波谲云诡间,幕后的真相逐渐显露,然而直到最后你才发现,所有的这一切,不过都是一个更波澜壮阔的变革时代的前奏而已。作者对于儒释道的描绘相当惊艳,细节把握极为出色,精雕细琢,非常值得回味的一部佳作,非快餐。另外喜欢倒叙的手法的书友不妨看看《永生之酒》《魍魉之匣》3.《隋乱》又名《家园》(已完结)作者:酒徒类型:架空历史简介:故事讲述的是隋炀帝年间,河北上谷地方的一个少年李旭,逃避兵役而进入大草原。在草原中收养了一头银狼,被草原民族视为圣物,他在草原结识了汉人徐大眼(徐茂功),与流落草原的中原人学得箭技和兵书等。帮助寄身的部落成为一个大部落,后因得罪突厥贵族,于是回归中原,参加了炀帝的首次征高丽,遂得赏识,于是成名,故事由此展开...评价:这本书最出色的应该是大场面的描写和情绪的渲染,战争上的谋略也算出色。整本书可以说是浩然壮怀,澎湃热血,这在现在的历史演绎小说里已经很少见了,

课外阅读鲁迅和萧红的答案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萧红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 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这句话中荆棘满地”是暗指_______________ 这牢笼”是指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用“ /将文章最后一段话分为三个层次,并分别写出没个层次的意思。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因为上海对萧红来说是一个陌生城市,她是举目无亲的,而且几年来流浪生活冰冻了她原本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而在这个时候,鲁迅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这让孤苦无依的萧红感觉到了呵护和关怀,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2)荆棘满地”指白色恐怖下的黑暗而残酷的现实,牢笼”指束缚青年作家创作、发展的恶劣环境。这句话的意思是:正是鲁迅先生,出于对文学青年的无私关爱,不惜冒着生命 危险,为他们的文学前途披荆斩棘。 (3)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 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 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 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第一层:鲁迅先生为萧红开创了新的人生; 第二层:鲁迅先生为一大批文学青年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 第三层:鲁迅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历史会永远铭记他。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 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小说史如何讲授_鲁迅_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_片论

2011年第6期 No.6,201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总第219期 Sum No.219  小说史如何讲授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片论 鲍 国 华 摘 要:作为鲁迅在西北大学系列学术讲演的记录稿,《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在专著、讲义和演说的缝隙之间体现出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文体特征,成为现代中国学术史、教育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文本。 关键词: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小说史;西安 1924年夏,鲁迅应国立西北大学之邀,赴西安讲学。自7月7日启程,至8月12日返京,历时一个月零六天(含旅途时日)。鲁迅对于此次西安之行并不看重,除在自家日记中做“流水账”式的简要记述外(鲁迅的日记历来如此),日后在其著述及与友人的通信中也很少提起。①倒是几位同行者和陕西方面的接待者,以及聆听鲁迅讲学的几位当事人对此颇为重视,通过回忆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后世研究者对此则更为关注,分别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追怀、重构与阐释,奉献出不少精彩的学术论断,使“鲁迅在西安”成为一个学界内外竞相讨论的热门话题。有趣的是,这次讲学由国立西北大学和陕西省教育厅合办,获邀者甚众,其中不乏李济、蒋廷黻、陈钟凡、夏元瑮、吴宓(受邀请而未至)等知名学者②,与鲁迅同行赴陕的也有十余人之多③,而其中唯有鲁迅受到密切关注,一言一行均获得记述、追忆与研究,这显然并非取决于鲁迅西安之行自身的重要意义,而是时代症候使然,取决于鲁迅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和政治领域中如日中天的崇高地位。这也使后世对于这一事件的记述、追忆与研究普遍高调,不无政治色彩。④ 对于鲁迅西安之行的记述、追忆与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话题:与军阀的斗争,长篇小说(或剧本)《杨贵妃》之创作计划的终止,以及讲学的记录稿《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以下简称《变迁》)。相对而言,论者更为关注前两个话题,对鲁迅此次西安之行的“正业”———讲授“中国小说史”———反而着墨不多。鲁迅赴陕讲学,选择小说史作题目,自有在北京各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作基础,可谓驾轻就熟,但也不乏周密审慎之处。讲学之余受邀为陕西督军刘镇华的士兵演讲,内容仍是小说 收稿日期:2011-08-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8CZW031)。 作者简介:鲍国华,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文学院副教授。 ①鲁迅涉及此次西安之行的著述,主要有杂文《说胡须》和一封致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私人通信。《说胡须》探讨中国文化及国民 性,西安之行只是引发议论的一点由头,并非主旨。书信中虽然披露“关于唐朝的小说”这一写作计划的终止,但也未详细记述此次行旅,而且记错了赴西安讲学的具体时间。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第183—18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鲁迅全集》(第14卷),第278—28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受邀者名单详见《暑期学校简章》,参见单演义:《鲁迅在西安》,第211—214页,西北大学鲁迅研究室资料组1978年印。现藏于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料室,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该书。 ③与鲁迅一同赴陕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在其《陕西旅行记》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同行13人的名单,见前引《鲁迅在西安》,第 200页。 ④对于鲁迅西安之行的记述、追忆与研究,除孙伏园《长安道上》作于1924年8月回京后不久,且主要记述自家观感,对于鲁迅只是偶尔提及 外,其余大多完成于1936年鲁迅逝世后,而又以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尤为集中,对于鲁迅西安之行的政治意义屡有过甚其辞之处。

由《铸剑》谈鲁迅的复仇情结

由《铸剑》谈鲁迅的复仇情结一 阅读鲁迅,《呐喊》、《彷徨》忧思深广,《野草》里满是地狱里的声响,十余本杂文集中,篇篇是寸铁杀人的匕首投枪,而《朝花夕拾》虽时露锋芒,仍不失温情脉脉,——这是就作品而言。“文章中看到的鲁迅和直接对谈时的鲁迅情况不一样……文章中看到的俏皮和挖苦连影子都没有,倒象个孩子似的天真的人”“写着那么尖锐或者可怕的,闪着一刀喷血的光芒的文章,可是他的字……没有棱角,与其说是温和,倒象有些呆板,据说字是表现那写字人的性格的……从所写字来看,他既没有霸气,又没有才气,也不冷严,而是在真挚中有着朴实的稚拙味,甚至显现出’呆相’”。[1]这是鲁迅在增田涉心目中的样子,却与一般人眼里的“倔老头”如此不同。昔日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嬉戏、描绣像的孩子,冲着四角的天空痴想海边瓜田种种乐趣的迅哥儿长大以后怎么会写 出那么尖锐可怕的文字?作品的多彩往往来自性格和心理 上的复杂,而后者只能是经历坎坷所致。读鲁迅之文,常惊诧不已:难道一个人当真如此决绝,可以斩断自己的童年乃至整个过去,重新来过,变成迥然不同的“另一个”么?倘不能,为何将最真实、最有人情味的自己隐藏起来?如果能,为什么,又是怎样做到的,“新我”与“旧我”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作品的创作与理解的意义何在?

任何有成就的作家,都有自己最关注的问题,弄懂之后,可以明白他们创作时的心态和原动力;都有非常个人化的作品,也许算不上代表作,却是打开他们心灵之门的钥匙。关于鲁迅,我找到的,是夜一般浓黑的两个大字“复仇”和《铸剑》这篇小说。把“复仇”写得最淋漓尽致、最震撼人心的,莫过《孤独者》、《铸剑》了。钱理群曾论及其中的“复仇主题”,对前者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对后者的理解则有待商榷。而在我看来,《铸剑》才是解读鲁迅其人其文最好的钥匙。 二 鲁迅特别注意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他又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但他的复述古事并不专是好奇,还有他的更深的根据,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当中,寻出能够与自己的心境贴切的触著的或物,因此那些古代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现代日本小说集·关于作者的说明》) 这简直是对《故事新编》的夫子自道!至于《铸剑》,“油滑”最少的一篇,不仅鲁迅自己最为满意,多年来,也一直被公认为是其唯一严肃意义上的历史小说。然而,其中,绝大的几处疑问含混至今: 1、迷一样的“宴之敖者”:在这个复仇故事中,明显的复仇者是眉间尺母子,复仇对象是暴虐的国王。可同样不可或缺的另一个——地狱来客一般的“宴之敖者”呢?他如何知道眉间

【推荐】经典架空历史小说_架空历史小说排行榜-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经典架空历史小说_架空历史小说排行榜 导语:近年来,架空历史小说饱受好评,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好看的架 空历史小说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小说推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庆余年 小说介绍 《庆余年》作者是猫腻。小说讲述了叫范闲的年轻人的成长路程,庆国几十年起伏的画卷慢慢地呈现出来。几十年的历程里,我们看到的是三代风云人物的起起落落、轮转更替。两条线索,范闲的成长、叶轻眉的一生贯穿着整个 小说,一明一暗,把几十年的庆国风雨尽揽其中。 2. 庶女攻略 小说介绍 《庶女攻略》作者是吱吱。讲述了一个地位卑微的庶女,嫁给了侯爷为继妻,该怎样以自己的才智生存下去的故事。鸟啼远山开,林霏独徘徊。清雾闻折柳,登楼望君来。锦缎珠翠之间,她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庶女,后来嫁给了侯爷为继妻,侯府的深宅大院,她该怎样以自己的才智生存下去。 3.唐骑 小说介绍 《唐骑》作者:阿菩,大风狂飙,席卷万里,马蹄踏处,即为大唐!大战的前夕总会有许多的征兆,从听说回纥开始在城西集结军队,张迈就知道一场巨 大的对决即将来临。“法信大师,”张迈向法信传达了命令,法信的年龄比他 大二十多岁,而且至今是和尚的身份,虽然人在军中,但张迈还是依足了礼貌。当他将命令传达完毕之后,法信和尚的脸上有一种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不解, 甚至惊讶,诚然,他是一个对战场起不到帮助的出家人,张迈在这一刻让他离 开去办另外一件事情并不意外,而且张迈要他去执行的那个计划听起来也庞大 得惊人,以至于张迈传达了命令之后还问他是否需要郑渭来做他的帮手。“当然,郑参军也没法全力投入到这件事情里头,他身上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从《中国小说史略》看鲁迅的小说观

从《中国小说史略》看鲁迅的小说观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有宏博和深邃的学养,治学的领域 也相当宽广,他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而且是中国现代学术的 开创者。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与鲁迅相比的,只有唐代的一个韩愈。他们两人性格相同,文章写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也是相同的,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第二个和他 比拟了。”鲁迅给近代人的印象之深、文章传播力之强劲、感染力之深沉、描绘事态笔锋之犀利、对现实的透视力,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领袖群伦的。鲁迅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后来经过整理修 订出版就是《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文学观念和理论方法研究评述中国古典小说的产物。通过对中国小说起源、发展、演变的进程的考察与梳理,来探求中国小说的发展规律,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从倒行错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古典小说发展史的专著,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先河。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指出“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的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中回顾了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的发生和演变,如《庄子》的小说观、桓谭的小说观、《汉志》的小说观、《隋志》的小说观、胡应麟的小说

观、《四库》馆臣的小说观,等等,他虽然没有正面归纳自己的小说观,但从其所述“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始若与后之小说近似”,以及《汉志》小说“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等语来看,鲁迅也有着自己的小说观念。在 1924 年 7 月的西安暑期讲学中,他对自己的小说观作了明确阐释,他说:“《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这才近似现在的所谓小说了,但也不过古时稗官采集一般小民所谈的小话,借以考察国之民情、风俗而已,并无现在所谓小说之价值。”他进一步指出:“在文艺作品的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源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咏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所以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鲁迅受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小说起源于休息,这一结论透露出了鲁迅的小说观念。这与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叙述中国小说的历史从“神话与传说”开始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小说观念成为了鲁迅确定小说史叙述对象、评价古代小说作品的历史价值的核心思想和重

《经典历史网络小说大合集》第二季

《经典历史网络小说大合集》上古先秦 1《大争之世》作者:月关 2《铁血大秦》作者:风华爵士 3《春秋小领主》作者:赤虎 秦汉三国 4《风流三国》作者:浴火重生 5《大汉帝国风云录》作者:猛子 6《商业三国》作者:赤虎 7《恶汉》作者:庚新 8《混在三国当军阀》作者:寂寞剑客 9《刑徒》作者:庚新 10《三国董卓大传》作者:吴老狼 11《三国真髓传》作者:真髓 12《北地枪王张绣》作者:赢放勋 13《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作者:司雨客 两晋隋唐 14《江山美色》作者:墨武 15《天宝风流》作者:水叶子 16《上品寒士》作者:贼道三痴 17《名门》作者:高月 18《调教初唐》作者:晴了 19《家园》作者:酒徒 20《开国功贼》作者:酒徒 21《朔风飞扬》作者:阿弩 五代十国 22《皇家娱乐指南》作者:贼道三痴 23《黄沙百战穿金甲》作者:小桥老树 24《夏鼎》作者:彭元吉 两宋元明 25《步步生莲》作者:月关 26《回到明朝当王爷》作者:月关 27《纳妾记》作者:沐轶

28《宋风》作者:戒念 29《窃明》作者:大爆炸 30《朱门风流》作者:府天 31《铁血大明》作者:寂寞剑客 32《高衙内新传》作者:斩空 33《新宋》作者:阿越 34《边戎》作者:阿菩 35《大宋时代周刊》作者:戴小楼 36《明》作者:酒徒 37《指南录》作者:酒徒 38《陆海巨宦》作者:阿菩 39《清明上河图》作者:淡墨青衫 清史民国 40《篡清》作者:天使奥斯卡 41《北洋》作者:戒念 42《1911新中华》作者:天使奥斯卡 43《光绪中华》作者:妖熊 44《长风》作者: 紫钗恨 45《迷失在康熙末年》作者:小楼明月 46《二鬼子汉奸李富贵》作者:无语中 架空历史 47《庆余年》作者:猫腻 48《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作者:随波逐流49《时光之心》作者:格子里的夜晚 50《极品家丁》作者:禹岩 51《权柄》作者:三戒大师 52《江山》作者:沙漠 53《三千美娇娘》作者:紫钗恨 上古先秦 1《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作者:老酒里的熊2《龙图腾Ⅰ》作者:蔡晋 3《龙图腾Ⅱ》作者:蔡晋 4《墨香风韵》作者:思雨 秦汉三国 5《三国之宅行天下》作者:贱宗首席弟子6《曹贼》作者:庚新 7《主公》作者:望平安

浅谈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浅谈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题记 上世纪初叶,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辛亥革命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到后来的历次国民革命运动,在一大群海外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和对西学东渐的实践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开始了与之前数千年里形成的封建传统大相径庭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如果说废帝制建共和是当时政治的一大突破,那么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改革则直接导致了现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1915年陈独秀创立《新青年》杂志。一时间《新》刊所追求的在思想上和文学上向西方学西的思维成了当时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行动风向标。1917年胡适在刊内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在此要求中国传统文学改良的大气候下,一批具有进步意识的中国现代作家应运而生,鲁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她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拾,在1918年至1922年连续写了15篇小说,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24到1925年所作小说11篇,则收入192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鲁迅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这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以下就将对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中的地位进行一番阐述。 ●一些重要现代小说作家的概况和小说成就 首先,要评价一位作家作品的历史地位就必须在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将其与同时代的一些著名作家做横向的比较,然后才能对之产生更全面的认识。故笔者在此列出一些相关作家小说成就以供对比。 巴金: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小说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

鲁迅《铸剑》读后感

性格的悖论 ――浅评《铸剑》的思想内涵 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李娜学号:040395 《铸剑》完成于1927年4月3日,最初发表时题目为《眉间尺》,1932年收入《自选集》时改名为《铸剑》。“铸剑”二字作为小说的标题,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它们既在字面意思上传达了小说的故事内容,又在隐含意义上起到了夺重象征的作用。 小说的显性文本讲述了一个传说中眉间尺为父复仇的故事。复仇因“铸剑”而起,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干将反被楚王用其铸成的剑杀害,最后眉间尺在黑衣人的帮助下,又用父亲留下的另一把剑杀了楚王,实现了复仇。似乎是个完满的复仇故事,然而我们深入文本的内部,仔细去体味小说的内涵,却发现《铸剑》蕴涵着的并非简单的复仇主题,而是具有更加复杂的含义。本文试图从“铸剑”的出发多重象征意义出发,来阐释小说所传达的一种性格的悖论主题。 抛开字面意思,“铸剑”首先象征了复仇的过程,预示着复仇的艰难。干将被自己所铸的剑杀害,埋下了复仇的种子,然而复仇却不能当即实现,而是要等上十六年的时间,因为合理的复仇者要到十六岁才会成年,这是一个客观的条件。但复仇还要一个主观的条件,那就是复仇者要有复仇的能力,能顺利的完成复仇的使命。偏偏复仇的主观条件障碍重重,眉间尺背着父亲留下的剑去寻仇人,当他和仇人近在咫尺时,却遇到了莫名其妙的阻挠:围观的闲人们挡住他的去路,又有一个“干瘪脸的少年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这样的阻碍简直令人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与复仇本身的严肃相比,既无聊又无奈。后来眉间尺决定改换一下复仇的场合,却得到楚王已经在通缉他的消息,是他无计可施。最后幸亏有“黑衣人”相助,眉间尺割下头颅,同剑一起交给黑衣人,由黑衣人完成了复仇。当眉间尺、黑衣人、楚王三个人的头颅同时在金鼎中沉寂时,复仇算是忠诚正果。而复仇的代价和复仇本身的残酷恐怕永远不会在“烟消火灭;水波不兴”之后化为历史车轮之下扬起的飞尘吧?复仇最后的意义又何在呢?干将铸成举世之剑,却成了第一个用血来饲他自己炼成的剑的人;眉间尺为父报仇,自己的头颅先行被割下;“黑衣人”协助复仇,也割下了自己的头颅。复仇这一主题下

周作人、茅盾、鲁迅与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

周作人、茅盾、鲁迅与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内容提要】 有关乡土文学理论的分歧,根本点不在于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中的“乡土”内涵的不同理解,而在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整体性把握上。中国文学传统中有浓厚的乡土意识,但没有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理论。新文学初期,对于美国local colour小说理论如何与中国文论对接与转换,在茅盾与周作人之间初步形成了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两个向度。这两个向度后来被鲁迅整合成相对完整的乡土文学理论,即寓乡土思念、民生关怀和乡土批判于一体的乡土文学观。【关键词】乡土文学理论;鲁迅;周作人;茅盾 在对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这一理论概念的理解上,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颇有各家自说自话的趋势。分歧的根本点不在于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中的“乡土”内涵的不同理解,而在于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整体性把握上。历史上的分歧和政治语境的变化,使“乡土文学”这一融合了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复杂概念显得迷雾重重,本文试图追溯乡土文学理论从酝酿到形成的历史,缕析乡土文学的内涵,从而为被泛化、模糊化和狭义化而令人莫衷一是的乡土文学寻找理论支点。 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和文学而言,“乡土”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汇,其基本含义是明确的,其一是指“家乡”或“故乡”,《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中“乡土”,指的就是“家乡”、“故乡”;其二是指“地方”,曹操《土不同》“乡土不同,河朔隆寒”中“乡土”即指“地方”,直接与地域特色、气候景物相联系。乡土的这两个基本含义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形成了悠久的乡土意识,不同于社会思想史研究中对乡土意识的理解:“把以农民为主体的,在乡里社会大多数成员中普遍流行的民众意识”称为乡土意识…’,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意识是指基于第一层含义的思乡情怀,和基于第二层含义的对地方景物的追怀,以及由这两者生发的对有关特定地域的风俗人情的抒写。历史上我们高度发达、幅员辽阔的农业社会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民族文化心理,而落后的交通条件,特定的考试、取士、游宦制度,又使许多人不得不离开故乡,因此思乡主题成为中国文学传统的鲜明特色。士子们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考得秀才资格之后,就踏上了漫长的赶考、游宦之路,往往“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长时间离开家庭、离开故土,隔断了与亲人的信息沟通,年轻的妻子、年迈的慈母,还有手足情谊,构成了思乡的主要内涵。由对人的思念过渡到对地方景物的追怀,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思乡主题在怀人念物中自然渗透到对能给人带来高度快乐的节日、风俗的怀恋中,如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些诗歌,就记述了寒食节不生火、重阳节佩插茱萸等风俗。虽然我们可以感觉、体会、领悟到古典文学传统中浓郁的乡土意识,但在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发生大规模的碰撞之前,我们的古典文论一直没有对之进行理论的梳理和概念的提炼。换言之,乡土文学理论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产物,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成果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