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构建与失败反思

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构建与失败反思

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构建与失败反思
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构建与失败反思

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构建与失败反思

哈布斯堡帝国是一个庞大的半旧帝国,是典型的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帝国形体,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构建失败反思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今日欧洲一体化的动力之一依然来自于对于昔日罗马帝国的光辉与荣耀向往与回顾,在中世纪与近代的交接处出现的哈布斯堡帝国是欧洲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最接近实现一统欧洲梦想的三次时机之一,另外两次是拿破仑时代和希特勒时代。在当代,对于哈布斯堡帝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哈布斯堡帝国的形成

中世纪政治结构的解体随着三十年战争对于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观念的构建而完成,但是那个时代的欧洲人依然认为自己是罗马的子民,基督教的共同信仰者,罗马帝国的余辉和基督教将欧洲在理念上凝聚为一体,虽然国家众多,但是并不阻碍欧洲统一观念的存在。在欧洲人的心里,欧洲依然是没有分裂的欧洲,而哈布斯堡帝国的历任皇帝们也是以欧洲的再次统一为使命的,只是,历史再也没有罗马那样的帝国再现,至今仍没有,哈布斯堡帝国因为战略的失策而一再失败。

哈布斯堡帝国是一个庞大的半旧帝国,是典型的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帝国形体。说它半旧,是因为它是由一系列的联姻和继承权不断扩大而形成的王朝联合体,但是另一方面它已开始具备现代帝国的一些特征。庞大的哈布斯堡帝国来自于西班牙和奥地利两大统治家族的结合,奥地利的扩展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1493-1519年在位)完成,

他通过婚姻和继承权在1477 年获得尼德兰,在 1515 年获得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占据了

横跨中欧的大片领地;在西班牙,则由于费迪南和伊莎贝拉的联姻,使得西班牙最大的两

块领地---卡斯提尔和阿拉贡合为一体。奥地利的王子腓力与西班牙的公主琼联姻,由此造成庞大帝国的出现,他们的结晶---查理成为真正的帝国的主宰,他在 1519 年获得了神圣

罗马帝国皇帝和哈布斯堡帝国的统治者,哈布斯堡是其家族名。由此,一个囊括了伊比利亚半岛、尼德兰低地和中东欧大片领土的庞大帝国出现了,是比英国还早的“日不落帝国”,仅有法国、英国可以勉强算得上是对手,另外还有横跨亚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哈布斯堡帝国建立之初,不仅版图庞大,而且野心勃勃,不断染指周边领土。支持十字军东征,以联姻的手段吞并匈牙利,与奥斯曼战争以征服北非地区,这些都是哈布斯堡帝国实现其大一统梦想的重要手笔。哈布斯堡帝国的出现打破了欧洲的均势,使得各方的政治力量对比失衡,引起英国、法国的不满,这两个国家感觉自己的存亡都受到威胁。哈布斯堡帝国的庞大,使得这样一种情形成为可能,即只要哈布斯堡帝国能够维持自己的完整与统一,它便取得了欧洲的控制权,成为了欧洲的霸主。可惜,在1556 年,查理退位,

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和奥地利部分分封给自己的弟弟斐迪南,将西班牙部分分封给自己的儿子腓力,哈布斯堡帝国一分为二,距离帝国建立之初的辉煌梦想越来越远了。

二、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构建

1519 年,哈布斯堡帝国皇帝查理使用一系列手段,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

成为查理五世,哈布斯堡帝国的权势更加不可一世。与中国的天人感应相类似,哈布斯堡帝国的皇帝也渴望建立一种皇权与教权合一的权威,以此来统领各国,这也是把它叫做半旧帝国的原因之一,因为现代帝国是没有这些特征的。体现在宗教政策上,就是竭力维持天主教的正统地位,因为查理认为自己是代表正统教派的正统皇帝,很显然,宗教改革以来的异教运动都是对其权威的挑战。所以,哈布斯堡帝国对于天主教的维护最终成了空前剧烈的战争---1618 年到 1648 年的三十年战争,这是一场宗教战争,但是最终的实质却

是法国联合英国抗衡哈布斯堡帝国的一场生与死的争夺。同样信仰天主教的法国与新教英国站在一起对抗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帝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滑稽的讽刺。

在帝国的最初期,查理制定了周密的大战略,主要包括三点:1. 大致维持一个共同君主之下的庞杂的帝国构架;2.建立一种对于其他欧洲国家的并非直接控制的霸权;3. 竭力维

持天主教正统地位,扑灭新教运动。信仰单极稳定论的人们经常提的一个论点就是霸权国为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公共产品,其实,古代中国在东亚建立的“朝贡体系”就是这样的霸权,现在的美国也类似于这一类霸权。哈布斯堡帝国当时谋求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为欧洲国家提供稳定的秩序和环境时,对每个国家保持一种并非直接控制的霸权。这是任何一个时期的霸权国的一种战略必须,或者说战略欲望,它有维护稳定的义务,有遥控别的国家的意图。

查理五世制定的三点大战略,在各个方面都遭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与对抗。在维持帝国的统一性方面,经济上逐步强大的尼德兰革命,使得查理五世疲于应对。1581年,荷

兰的独立,沉重地打击了查理五世的帝国梦想,使得帝国颜面尽失。以此为风向标,哈布斯堡帝国治下的各个区域都开展了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斗争,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而且,在荷兰独立的过程中,其得到了英国、法国的强有力支持,这都不利于哈布斯堡帝国的战略施展。在建立一种对于其他欧洲国家的并非直接控制的霸权方面,哈布斯堡帝国力图在诸多方面影响其势力范围内的政治单元的走向,单这一目的受限于哈布斯堡帝国捉襟见肘的财政实力。尤其是荷兰、英国等新兴资本强国的出现,使得哈布斯堡帝国在此项竞争中处于弱势,原来属于其势力范围内的政治单元更倾向于接受荷兰、英国的财政资助,进而实现自己的发展。在竭力维持天主教正统地位方面,哈布斯堡帝国输的更惨,热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强有力地冲击了欧洲的各个角落,结合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要求解放人性,把人们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救出来,这些都与哈布斯堡帝国要维持的天主教正统地位所违背,哈布斯堡帝国在人心所向方面已不占据优势。

三、哈布斯堡帝国失败的战略教益

第一,哈布斯堡帝国不利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其不具有灵活性的联盟战略(或者说拒绝联盟战略)使其遭受了失败。用安全困境的理论分析,一个庞大的哈布斯堡帝国存在在那里,即使它是一种防御性的心态和行为,在法国看来也是进攻性的,因为它实在是太庞大了,它进行防御的本身已经对法国构成了致命的威胁。从地理上,法国的西部东部、北部已经全部被哈布斯堡帝国的领土包围,这也是造成法国一直冲在抗击哈布斯堡帝国最前线的重要原因。对于法国来说,这是一种生死攸关的处境,所以它要使出自身全部的力气去与之拼搏。在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过程中,宗教所产生的影响力巨大,很难想象出天主教和异教合作是一种什么样子,但是法国做到了。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哈布斯堡帝国,法国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结成联盟,进行对哈布斯堡帝国的攻击,这对于查理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当时的土耳其战斗力实在是太强,而且也很庞大。战略的漏洞就在这里,查理非但拒绝与土耳其有任何妥协或合作,而且把自己看作是整个欧洲大陆抵抗异教入侵的保护者,需要在最前线冲击,来保护欧洲的天主教信仰。由此造成了一种内外受冲击的局面---内部有宗教革命点起的烈火,外部有伊斯兰土耳其的打击,而且没有回旋余地。这样的战略态势直接使得大战略的实施失去了灵活性,远远不如法国那样自如,而且,查理与之后的腓力二世都是非常狂热的宗教信徒,笃信天主教的决心绝不允许他们选择妥协,哪怕是仅仅一时的为了对抗法国进行的和土耳其的妥协与合作都不允许。因此,哈布斯堡帝国不利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其不具有灵活性的联盟战略(或者说拒绝联盟战略)使其遭受了失败。

第二,便是由忽视了战略集中原则而带来的帝国的“过渡伸展”问题。查理五世执政的几年里,哈布斯堡帝国从来就没有喘息的机会,西边是法国,北边是最富庶但不停地争取独立的尼德兰,南边是来势凶猛的奥斯曼土耳其,处处受敌,处处紧张。对于其财力的巨大消耗是个很突出的问题,导致帝国常常“体力透支”,所进行的战争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可载负荷。而且对于战略的选择没有一个集中原则,处处都是重点,处处都是紧张,由此导致战略决策的低效化,不能够集中力量处决一个方面的问题。正如一个形象的比喻所说的,“哈布斯堡就像一只掉在坑里的大狗,比任何一条进攻它的狗都强大,然而,它终究抵敌不过所有的对手,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筋疲力尽。即使是有的幕僚劝其放弃类似于尼德兰这样的次要利益,以从这个吮吸了帝国大量财富的可怕地方脱身,但是查理已经别无选择,因为每个看似次要的利益对于整个帝国都有不可小觑的重大战略意义。不能放弃尼德兰的理由有三:1. 尼德兰是牵制法国的绝好地带,因为它处于法国的东北部;2. 尼德兰具有”吊球效应“,一方面在那里可以经常性的训练帝国军队的实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帝国的敌人牵制在那里,从而使之无暇进攻西班牙本土(因为哈布斯堡帝国的核心在西班牙);3. 对于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惧怕,认为尼德兰的独立必然意味着其它帝国属地的冒险行动。由此,帝国的神经末梢便延展到了几乎整个欧洲大陆和地中海地带,每天都处于战争状态,每处都处于紧张状态。由于战争费用不断攀升,哈布斯堡”总是花费两三倍于它的正常财

政收入提供的钱款“.这样不按照战略集中原则分配主次利益的后果必然是帝国的过渡伸展

和体力透支,帝国虽然庞大,但是在财政开支方面的消耗已经使其无法承受,就像曾经的罗马帝国一样,它终于倒下了。

第三,其笃信天主教的后果,而且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可归结为上帝在感召或者指引着什么。欧洲的国家都信教,但是哈布斯堡的皇帝似乎更加”宗教狂热主义“,皇帝的宫廷弥漫着一种救世式帝国主义的气息。皇帝认为自己所得的领土都是上帝所赐,所以不能使任何一块失去,失去即意味着对上帝的不忠以及自身荣誉的丧失,而这一切要比别的现实利益重要的多。因此,即使在财政陷入极度危机时,也要派遣大量的军队去征战,因为这是上帝的意指,不可违背。宗教狂热压倒了理性判断。如果军事行动失败或者周边环境不利于自己,就会认为是上帝对自己的考验,因此征战的决心更强。1588 年无敌舰队的

惨败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在战舰面临暴风时依然不停靠到安全的港湾躲避,而是将其看成是上帝的考验,继续前进着。本来就疲惫不已的西班牙舰队,再结合上一些战术方面的不到位,最终造成了最后的惨败。从此,那个所谓的上帝再也不垂怜于西班牙,在法国进入路易十四时代后,欧洲的霸权逐渐转归到法国,哈布斯堡帝国一分为二(西班牙和奥地利)

不再成为世界霸主。

这就是霸权交替的逻辑,在哈布斯堡帝国建立”普遍帝国“的霸权图谋失败的过程中我

们可以看到如上的三点战略教益,直至今日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中国崛起中1对手,如中美关系;战略集中原则,分清国家利益的主次,如台湾问题中的各个层次,什么可以

让步,什么不可以让步;意识形态与外交改革,如新中国初期超出自身能力的对于社会主

义国家的援助。

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构想及其实践,是世界史上的重要一笔,其所构建的帝国、产生的影响力,及造成的欧洲国际格局和政治传统,都是影响深远的。在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今天,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吸取大国兴衰的经验和教训,反对强权和霸权主义,推行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哈布斯堡帝国的消亡,代表着旧式帝国的结束和新式国际体系的开始,世界各国的交往迈入新时代,这是国际政治的进步。其留给我们的战略教益,值得深思,值得品鉴。反对帝国主义,反对霸权主义,追求和平与安全,是我们进入 21 世纪所要追求的世界主题。

[1]时殷弘.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

[3]威廉森·默里.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克雷格.武力与治国方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肯尼迪.战争与和平大战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既非神圣又非罗马”的神圣罗马帝国 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今奥地利地区自此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其于1806年崩溃。 巴本堡家族统治(976-1246) 976年,奥托二世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维也纳森林之间建立东方马克(marchia orientalis),将其封与巴本堡的利奥波德一世,附属于巴伐利亚公国,另在原卡兰塔尼亚地区成立大卡林西亚公国,后该国很快分裂成一系列小国。 1043年,阿达尔贝特击败匈牙利军队,将领地向东扩张到莱塔河,该河遂成为后世奥、匈两地分界线。此后,德国人大量迁入,使得当地最终德语化。而东方马克之名也为古高地德语译名Ostarrîchi逐渐取代(该词首先出现于皇帝奥托三世签发于993年的敕文之中),之后,又逐渐音转为今日奥地利之名Österreichs。 1 156年,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将奥地利马克升格为奥地利公国,脱离巴伐利亚管制,授予其小特权,并将东方马克之西直到因河的土地封赐予奥地利。奥地利公国迁都于罗马人创建的文多波纳城,将其改名为维也纳。1192年,根据乔治堡和约(Georgenberg Pact),奥地利吞并施蒂里亚。1229年,利奥波德六世又获得卡尔尼奥拉的大部分领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强大诸侯国。 但是,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作战时阵亡,未留儿子,其女婿巴登的赫尔曼六世也未能稳固自身的统治。 捷克统治(1251-1278) 1251年,捷克波希米亚国王鄂图卡二世夺取了奥地利,领地北起易北河,南抵亚得里亚海,一跃成为中欧强权之一。 1274年,鄂图卡二世在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斗争中失败,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在选举中获胜。鄂图卡拒绝做效忠宣誓,遭到鲁道夫联合德意志诸侯对其讨伐。1276年,鄂图卡被迫放弃奥地利,1278年8月26日,鄂图卡在杜恩克鲁特战役中与鲁道夫展开决战,兵败身死。自此,奥地利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1278-1806) 衰落与分裂(1282-1438) 1282年,鲁道夫将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将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另封他人。1283年,二子之一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成为唯一的统治者。129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奥地利领地交与其子鲁道夫三世掌管。1308年,他被其侄士瓦本的约翰刺杀,其子腓特烈三世被巴伐利亚

哈布斯堡王朝

Habsburg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也称:“哈普斯堡王朝”(Hapsburg)。欧洲历史上最为显赫,统治地域最广的王室之一。 起源 鲁道夫一世1291年逝世后,拿骚家族的阿道夫被选举为国王,但因其与英国结盟很快遭到厌弃,鲁道夫一世之子阿尔布雷希特被选为对立国王,并在1298年击败阿道夫,正式登基。130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被自己的侄子士瓦本的约翰杀害,自此后虽然阿尔布雷希特的次子腓特烈曾被选举为对立国王,并与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四世共治,然而其后的100年间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开始退缩到以奥地利为主的家族领地,并把南阿尔萨斯、布赖施高(Breisgau)和帝国内的其他一些领地陆续划入治下。14世纪期间,新成立的瑞士联邦不断向德国南部扩张,导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鹰堡。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正式由瑞士南部的鹰堡,转移到下奥地利的维也纳,哈布斯堡家族也被称为奥地利家族。 发展及鼎盛 奥地利公国 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圣罗马帝位后,继续保有奥地利与施蒂利希为领地。历任奥

哈布斯堡家族将奥地利公国划分为若干个省统治,这最终导致了内外奥地利分治。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两位兄弟,阿尔布雷希特三世(Albrecht III)和利奥波德三世(Leopold III)签定协议。阿尔布雷希特的子孙将拥有奥地利大公国(后来被 称为下奥地利),即今日的奥地利中东部,利奥波德的后裔则坐拥外奥地利公国,统治领域包括今日奥地利西部、南阿尔萨斯和位于德国西南领地。 重登神圣罗马帝位 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尔布雷希特于次年陆续即位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匈牙利国王及波希米亚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为皇帝)。由此以后,哈 罗马帝国皇位随后由阿尔布雷希特的远房堂弟腓特烈三世继承,拉迪斯劳斯一出生就继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分别称拉斯洛五世及拉迪斯拉夫一世)。但不幸的是,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丧失了对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统治。 使哈布斯堡家族乃至奥地利在欧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为皇朝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基础,王朝逐渐步入鼎盛期。 散叶欧洲各国 马克西米连本人,于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地公爵独女玛利(Mary of Burgundy)。 斯堡皇室领地。 马克西米连的儿子美男子菲利浦(Philip the Handsome),于1496年迎娶西班牙 女王储胡安娜,开创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过,菲利浦将母亲勃艮地公爵的领地也带入西班牙王室,种下了西班牙与法兰西冲突的火种。 月25日迎娶了波希米亚郡主安妮(Anne of Bohemia),次年,费迪南的妹妹玛利亚郡主(Maria of Austria)嫁与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路易二世(Louis II of Hungary

“VIRIBUS UNITIS”联合的力量——哈布斯堡的末日强权

“VIRIBUS UNITIS”联合的力量——哈布斯堡的末日强权 “VIRIBUS UNITIS”(联合的力量),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陛下,天佑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加利西亚的国王,奥地利大公,托斯卡纳和克拉科夫大公,洛林公爵,萨尔沃堡、卡林西亚、克莱恩和布科维纳公爵,莫拉维亚边疆伯爵,上下西里西亚、帕尔玛、维德纳公爵,哈布斯堡及提罗尔伯爵,的里雅斯特和卡塔罗男爵……最喜欢的一句拉丁文座右铭。 从1896年到1910年,奥地利海军共建造了4个级别共计12艘战列舰。其中“君主”级和“哈布斯堡”级以及1905年制.造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级,共9艘战列舰装备的是238毫米主炮,只相当于同时期英俄等国装甲巡洋舰的水平。1907年开工的“拉德茨基”级战列舰虽然换装了305毫米主炮,可是由于该级战列舰采用的是陈旧的一二级主炮配置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已经出现的英国海军的“无畏”级战列舰。1908年1月,一份德国海军杂志宣称意大利正在建造其第一艘无畏舰。为了缩小同实力扶摇直上的意大利海军之间的差距,1904年上台的海军司令及海军部长,蒙特库梭利(RUDOLF VON MONTECUCCOLI POLINAGO)海军中将于1908年2月20日向国会代表宣布奥地利将参照英国无畏舰标准,建造一级全新的战列舰。1908年10月,奥地利海军开始向国内各船厂和设计师招标,征求新战列舰的设计方案。奥匈帝国海军技术委员会对新战列舰提出的大致要求是标准排水量大约在18,000吨到19,000吨之间,装备305毫米主炮。前奥地利海军首席舰船设计师波珀(SIEGFRIED POPPER)对这个设计提出了改进意见,他提出的新方案是:排水量25,000吨,装备10门或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世系表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世系表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世系表 国王鲁道夫一世(1218-1291)1237年登基 | V 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一世(1255-1308) | V 国王美男子弗里德里希(1286-1330) | V ?(1330-1439年间无法考证) | V 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1397-1439)1438年登基 | V 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1415-1493)1452年任登基 | V 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59-1519)1493年登基 | V 皇帝查理五世(1500-1558)1519-1556年任皇帝 | V 皇帝费迪南一世(1503-1564)1556年登基 | V 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1576) | V 皇帝鲁道夫二世(1552-1612) | V 皇帝马蒂亚斯(1557-1619) | V 皇帝费迪南二世(1578-1367) |

V 皇帝费迪南三世(1608-1657) | V 皇帝利奥波德一世(1640-1705) | V 皇帝约瑟夫一世(1678-1711) | V 皇帝查理六世(1685-1740) | V 皇帝弗朗茨一世(1708-1765)1745年登基玛利亚.特雷西亚(1717-1780)[弗朗茨的老婆,实际掌权的]此时哈布斯堡男系中断 | V 皇帝约瑟夫二世(1741-1790)1765年登基 | V 皇帝利奥波德二世(1747-1792) | V 皇帝弗郎茨二世(1765-1838) | V 皇帝费迪南一世(1793-1875) | V 皇帝弗郎茨.约瑟夫一世(1830-1916)1848年登基 | V 皇帝卡尔一世(1887-1922)1916-1918年任皇帝

德国历代君王系表

德国历代国王世系表 法兰克王国 墨洛温王朝(481-751) 1克洛维一世(466-511.11.27)(法兰克王国国王481-511) 2克洛塔尔一世(500-561)(法兰克王国国王511-561) 3希尔佩里克一世(539-584.10)(法兰克王国国王561-584) 4克洛塔尔二世(584.5-629.10.18)(法兰克王国国王613-629) 5达格贝尔特一世(605-639.1.19)(法兰克王国国王623-639) 6克洛维二世(634-657.10)(法兰克王国国王639-657) 7懒王时代宫相掌权丕平家族 1丕平一世(?-640) 2丕平二世(635-714.12.16) 3查理·马特(688-741.10.22)(注:私生子) 加洛林王朝(751-987) 1丕平三世(714-768.9.24)(法兰克王国国王751-768) 2查理一世(742.4.2-814.1.28)(法兰克王国国王,皇帝768-814) 3路易一世(778-840.6.20)(法兰克王国国王,皇帝814-840)(注:三个儿子签订《凡尔登条约》,法兰克王国分裂,下面是德意志的东法兰克王国) 4路易二世(804-876.8.28)(东法兰克国王843-876) 5路易三世(830-882.1.20)(东法兰克国王876-882) 6查理三世(839-888.1.13)(东、西法兰克国王,皇帝881-887)(注: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为查理二世) 7阿努夫(?-899.12.8)(东法兰克国王887-899,皇帝896-899)(注:私生子) 8路易四世(893-911.9.24)(东法兰克国王900-911) 第一帝国——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法兰克尼亚王朝(911-918) 康拉德一世(?-918.12.23)(德意志国王912-918) 萨克森王朝(919-1024) 1亨利一世(876-936.7.2)(德意志国王919-936) 2奥托一世(912.11.23-973.5.7)(德意志国王936-973,罗马帝国皇帝962-973) 3奥托二世(955-983.12.7)(德意志国王961-983,罗马帝国皇帝967-983) 4奥托三世(980.7-1002.1.23)(德意志国王983-1002,罗马帝国皇帝996-1002) 5亨利二世(973.5.6-1024.7.13)(德意志国王1002-1024,罗马帝国皇帝1014-1024) 萨利安王朝(1024-1137) 1康拉德二世(?990-1039.6.4)(德意志国王1024-1039,罗马帝国皇帝1027-1039) 2亨利三世(1017.10.28-1056.10.5)(德意志国王1039-1056,罗马帝国皇帝1046-1056) 3亨利四世(1050.11.11-1106.8.7)(德意志国王1056-1106,罗马帝国皇帝1084-1106)

综合案例TermListTheHundredYears'War百年战争(即是指英国和

综合案例 Term List The Hundred Years’ War百年战争 (即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年 - 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 Wars of the Roses玫瑰战争 (即英国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和约克王朝(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之间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的断续内战。) The “Babylonian Captivity”“巴比伦之囚” (即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的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这些人称为巴比伦之囚。) The Great Schism大分裂 (意大利人对教廷迁往亚威农之事,非常不悦,他们欲使罗马再度变成为教皇宝座所在地。结果于公元1378年,意大利与法国公开断绝关系,双方各选出一位教皇;于是出现了两位教皇,一位在罗马,一位在亚威农;这段时期(公元1378至1417年)被称为「大分裂」时期。) Lollard罗拉德派 (即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威克利夫的追随者。这个贬称(源自中部丹麦,意思是「说话含糊不清的人」)更早用于被怀疑为异教徒的欧洲群体。) Hussites胡斯派 (即15世纪早期捷克宗教改革运动,因其发动者胡斯得名。胡斯运动主要有两大派,塔波尔派,以及圣杯派。胡斯运动的残余成员后来组成波希米亚弟兄会,成为一个长期活动的教派。 The Renaissance popes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Austria

西班牙绝对主义王权

西班牙绝对主义王权 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作用与影响 10111202 陈文辉 摘要:西班牙现在免受佛朗哥政府的统治,学者也不再受此束缚。西班牙一直被当做欧洲的例外,看看这个在大部分西欧国家里绝无仅有的国度。西班牙的悖论让人想起约翰逊博士的狗,你根本就不期望他能做到,但它却能够用后腿走路,而且还走得不错。这个不可能的帝国,率先扮演了征服者的角色,看看这个16世纪世界舞台上的主角其绝对主义王权的加强,在向近代过渡中的作用与影响。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与衰落。西欧国家绝对主义有其共性,但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此对西班牙作简明的叙述。 关键词:西班牙,绝对王权,哈布斯堡王朝,作用影响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西班牙崛起为近代世界最早的大国,在整个绝对主义进程中作用非常显著。西班牙的绝对主义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是奇特的,联姻与开拓殖民地是这个时期显著特点。绝对君主制是封建君主制的顶峰,也就是封建君主制进入了最后阶段。西班牙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历史性的变化,前后对比,使我对这个国家产生兴趣。这个16世纪以前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一直是穆斯林的据点,有许多摩尔人与犹太人的居住,使这里产生种族与宗教产生多样性。18世纪后的迅速衰落似乎有悖常理,一战后的谈判席上沦落为二流国家可以追溯到更早,佛朗哥的独裁能持续如此之久。当今西班牙也是世界上重要的一个经济体。且先看看这段世界霸主的绝对王权时期可能辉煌的历史吧。 一.西班牙的崛起的根源 葡萄牙是扩张的先驱,是始作俑者。拥有更丰富航海知识技术的葡萄牙15世纪初在亨利王子的带领下,早早的对海洋产生了兴趣。宗教是促成欧洲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长期居于穆斯林占据下的伊比利亚国家更是如此。 西班牙出于对葡萄牙的反应,也开始步入海洋。逐渐地兴趣便不止局限于非洲,通往东方的贸易使得航海家冒险,最终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派遣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于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虽然哥伦布至死也认为自己抵达的是亚洲,嘲弄之余,宇宙已经阻止不了人类掀起的全球化,世界较之以前发生翻天覆地的交流与联系。不久,葡萄牙人达·伽马率船队于1498年抵达印度。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美洲的发现和由好望角抵达印度的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或许这只是这个经济学家的独到观点,也只有这些人如此认为,但足以体现出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地位。麦哲伦环球航行后,海上强国一直为之垄断。 新的地平线出现后,世界瓜分狂潮开始。当电影与歌曲《1492:征服天堂》成为世界名曲,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纪念活动不断开展,印第安人的心声及持有想法的有识之士也不断加入反抗之中。阿兹特克,印加,玛雅文明旋即摧毁,看看现在秘鲁高山上的库斯科城,我们还能管中窥豹,一见当时的文明。留下是畅想与感叹,思绪万千。这些拉丁美洲国家大多以西班牙语为国语,也留下不少殖民痕迹。 西班牙同葡萄牙签下《萨拉戈萨条约》,西班牙的注意力重点在美洲大陆,在那里发现了价值和东方的香料不相上下的大笔财富。在美洲的殖民地包括4个总督区,每年运回

全球最显赫12大家族 排名第一的在中国

全球最显赫12大家族排名第一的在中国家族,作为一个基础的社会组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一个显赫的大家族,更联系着一个或多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在世界历史上,这些家族历经沧桑浮沉,影响了一个甚至几个时代。近日,网传消息称,在全球排名最显赫12大家族中,孔子家族名列榜首。 排名依次为: Top.1 孔氏家族 在孔子身后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孔子家族绵延不断,子孙已传至八十多代,形成谱系有序,辈份分明,有史可据的规模庞大的家族。就这一点而言,不仅国内其它家族望尘莫及,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 Top.2 沙特家族 沙特家族的始祖沙特?本?穆罕默德原为利雅得西北郊德拉伊叶村埃米尔。公元1725年其子穆罕默德继位,于1744年联合伊斯兰教大改革家穆罕默德? 本?阿卜杜勒?瓦哈卜,传播瓦哈比派教义,确立了沙特家族在内志(纳季德)的统治地位。 Top.3 卡佩家族 卡佩王朝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皇室王朝,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卡佩王朝(987年-1316年)的创始人雨果卡佩(Hugh Capet)。然而他们也被认为是世界上乱伦最严重的家族,这一点很不光彩,因为他们经常为了巩固地位而被迫和家族内部成员结婚。 Top.4 美帝奇家族

美第奇的家族史是一部通往权利巅峰的成长史,充斥着妒火肆虐、阴谋诡计、鸡犬升天、道德沦丧的故事,名声狼藉。 Top.5 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历史上是一个响亮的名号,他们在1438年到1740年间统治著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家族因把政治联姻这一手段运用至炉火纯青的地步而出名。 Top.6 明朝朱氏 1368年,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覆灭,第一任明朝皇帝登基。洪武皇帝朱元璋从前做过和尚,受此影响,他命名新近建立的王朝为“大明”王朝,取其“明亮”之意。 明朝统治者建立了大规模的海军和一支百万人的常备军队,也修建了大规模的建筑,包括在15世纪前25年对大运河和长城的重建和修复,以及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据估计明朝晚期的人口在1.6亿到2亿之间。明朝通常还被认为是中国文明的高峰以及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 Top.7 托勒密王朝 亚历山大大帝因征服世界威名远播。托勒密是他麾下7位近身护卫官之一。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3年去世之后,托勒密则占据埃及。公元前305年,他为自己冠上国王头衔,称为托勒密一世。 Top.8 成吉思汗家族 成吉思汗是历史上疆土最大国家——蒙古帝国的创立者,大汗(统治者)和可汗(皇帝)。他通过统一东北亚的游牧部落建立起了自己的

全球最显赫大家族,排名第一的竟然在中国!

全球最显赫12大家族,排名第一的竟然在中国! 罗斯柴尔德家族 罗斯柴尔德家族(通常简称罗氏)是国际知名的银行和金融家族,这个德国犹太家族在整个欧洲建立了他们的金融王朝,并被奥地利和英国政府授予爵位。金雀花王朝 金雀花国王从12世纪开始统治英格兰王国。从1154年到1485年间,金雀花王朝历任15任君王,包括庶系分支。金雀花王朝时期,在一些君王的鼓励下英国出现了极具特色的文化与艺术的融合,这些君王曾是「英国诗歌之父」杰弗雷·乔叟的庇护者。 金雀花王朝在社会方面也有久远的发展,比如英格兰的约翰王签定大宪章。这对普通法和宪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政治方面,英格兰议会和模范议会都起源于这一时期,教育方面剑桥和牛津大学也产生在金雀花王朝。 尼赫鲁-甘地家族 尼赫鲁-甘地家族因塑造了现代印度而为人们所熟知。虽然该家族与圣雄甘地(MahatmaGandhi)同姓,并且都曾为印度独立而战,但他们的关系也仅限于此。圣雄甘地是一位精神领袖,而尼赫鲁-甘地家族则从印度宣布独立开始就控制印度国民大会党,俨然成为了一个政治王朝。 儒略·克劳狄王朝 古罗马的两大家族合二为一,成为势力雄厚的王朝,书写了帝国历史。儒略·克劳狄王朝于公元前14年(译注:此处应为公元前27年,原文

有误)至公元68年统治罗马,共有五位皇帝——屋大维(Augustus)、 提比略(Tiberius)、卡里古拉(Caligula)、克劳迪斯(Claudius)和尼禄(Nero)。他们都是通过婚姻和收养关系继承王位的。尤利乌斯·凯撒常被誉为王朝的创始人,但其实他从未登上皇位,与克劳狄家族也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成吉思汗家族 成吉思汗是历史上疆土最大国家——蒙古帝国的创立者,大汗(统治者)和可汗(皇帝)。他通过统一东北亚的游牧部落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在成立蒙古帝国和加号“成吉思汗”之后,他开始了大举入侵,奇袭了喀喇契丹汗国,高加索,花剌子模帝国,西夏和金朝。在他的领导下,蒙古帝国最终占据了大部分中亚地区。 托勒密王朝 亚历山大大帝因征服世界威名远播。托勒密是他麾下7位近身护卫官之一。亚历山大大帝于西元前323年去世之后,托勒密则占领了埃及。西元前305年,他为自己冠上国王头衔,称为托勒密一世。王朝内名声最响的是克丽奥佩脱拉七世(即埃及艳后),她引发了罗马和埃及之 间的冲突。 明朝朱氏1368年,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覆灭,第一任明朝皇帝登基。洪武皇帝朱元璋从前做过和尚,受此影响,他命名新近建立的王朝为「大明」王朝,取其「明亮」之意。明朝统治者建立了大规模的海军和一支百万人的常备军部队,也修建了大规模的建筑,包括在15世 纪前25年对大运河和长城的重建和修复,以及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

现代世界史复习之霍亨索伦家族与哈布斯堡王朝

现代世界史复习之霍亨索伦家族与哈布斯堡王朝 腓特烈相关(都是霍亨索伦家族的人,索伦、勃兰登堡、普鲁士一带) 普鲁士公国的诞生 1525年,条顿骑士团总团长阿尔布雷希特(勃兰登堡霍亨索伦家族)改信路德宗、解散骑士团,自任普鲁士公爵,臣服于波兰。普鲁士从教皇名下的骑士团领地变成了霍亨索伦家族的世袭公国。 与勃兰登堡的联合 1618年,三十年战争开始之际,阿尔布雷希特之子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死后无子,普鲁士由其女婿、勃兰登堡选帝侯约翰·西吉斯蒙德(霍亨索伦家族)继承。从此,勃兰登堡和普鲁士的一大批腓特烈出现在我们面前。 约翰·西吉斯蒙德 勃兰登堡选帝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任)、普鲁士公爵(1618-1640年在位,需考证)。威廉·腓特烈 勃兰登堡选帝侯、普鲁士公爵,1640-1688在位。 1内政:在位期间扩大常备军,改革税收,争取容克支持,实行宗教宽容,发展了公国军事实力,促进了勃兰登堡的商业与经济发展。 2外交:1657年帮助波兰抗击瑞典,获得整个普鲁士的统治权,并使得普鲁士在1660年脱离波兰;法荷战争期间打破瑞典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被称为伟大的选帝侯。 腓特烈一世(原普鲁士公国大公,腓特烈三世) 勃兰登堡选帝侯、普鲁士公爵,普鲁士第一任国王。1689年-1701年为勃兰登堡选帝侯、普鲁士公爵;1701年-1713年为普鲁士国王,被称为腓特烈一世。 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答应授予其国王封号“在普鲁士的国王”。即位之初大力促进贸易、工业、艺术、科学的进步,增设重要的大学和学院,使领地逐渐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之后腓特烈的作风转向奢华。 威廉·腓特烈一世(乞丐王+士兵王) 勃兰登堡选帝侯兼任普鲁士国王,1713年-1740年在位。腓特烈一世成功使普鲁士由公国变为一个王国,腓特烈·威廉一世则大大加强了王国的军事力量。讽刺他的父亲腓特烈一世的奢华作风为“世界上最疯狂的排场”。1极端军国主义政策、创办专门士官生学校2生活极其吝啬、实施全国小学义务教育 腓特烈二世(也称腓特烈大帝) 1.普鲁士国王,1740 -1786年在位。 2. 实行开明专制,推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如实行宗教宽容、制定统一法典、改组中央政府、加强军队建设等。在位期间,他参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七年战争等战争。1772年,在他的倡导下,波兰第一次被瓜分。 3. 他在位期间普鲁士的经济仍取得迅猛发展,人口迅速增加,政府收入不断积累,国力强盛。 哈布斯堡王朝 占领奥地利 127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占领奥地利,并将其作为本家族的世袭领地。 1396年首次召开奥地利邦会议,标志着奥地利国家的诞生。 分为两支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doc

一、列举。 1、二战摧毁的欧洲三大帝国: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德意志第二帝国(霍亨索伦王朝)。 2、20世纪初亚洲民族独立运动:伊朗1905年革命、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青年土耳其革命、中国义和团运动及辛亥革命。 3、雅尔塔体制确立的标志:联合国、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4、二战屮同盟国几个巨头的三次会晤: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 口至12 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8 月2曰)。 5、一战后协约国与战败国签订的条约:1919年9月10 口与奥地利《圣口耳曼条约》、1919年11月27日与保加利亚《纳伊条约》、1920年6月4日与匈牙利 《特里亚农条约》、1923年7月24日与土耳其凯末尔政府《洛桑条约》。 6、苏联早期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G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联邦。 二、名词解释。 1、十四点计划:这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8 □国会演讲屮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主要内容有: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发的世界;抵制并清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收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十四点原则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2、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脑背着捷克政府签订《慕尼黑协定》,向德国出卖苏台德地区。一向把英、法奉若“保护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国限定时间内,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后,加紧实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动。3月15日,德军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 口,希特勒宣布将捷克纳入德国版图。德国占领捷克全境后,掌握了欧洲屮心地带,与意大利联成南北一片,极大改善了德国的势态,使德国军事力量显著增强。 3、《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 口开罗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緬旬战役问题和战后处理日本问题,发表了开罗宣言。开罗会议决定坚持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在处理战后日本问题上,作出了公正合理的决议。1943年12月1日正式发表的“开罗宣言”郑重宣布将把“日本所窃取的一切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群岛”归还屮国。开罗宣言还决定战后让朝鲜独立。开罗宣言的发表,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它是盟军战胜日本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

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欧洲三十年战争导火索

[键入文字] 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欧洲三十年战争导火索 1618 年发生的“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德文:Prager Fenstersturz,英文:DefenestrationofPrague)成了三十年战争的发端。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从17 米高处扔出 1618 年5 月23 日,在布拉格参加捷克新教代表会议的代表冲进城堡,不管三七二十一,将两个哈布斯王朝的高官连同一个文书从布拉格城堡三层(距地面17 米)的窗户扔 了出去。三人如果掉在石子路上谁也活不了,幸运的是,当时城市的卫生状况很差, 即使在城堡的周围也堆了不少垃圾。他们三人都掉到垃圾堆上,除了受到惊吓、被摔 晕外,只有一人摔伤了腿。 这初听起来有点滑稽的“扔出窗外事件”,却有着严峻、残酷的历史背景,并产生了 更为严峻、残酷的后果。大的历史背景是,1555 年签订《奥格斯堡和约》后,只经历 了很短的一段相对平静时期。之后,德意志新、旧教诸侯之间,诸侯同皇帝之间争斗 不断。新教诸侯再接再厉打算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皇帝与旧教诸侯则来个“反攻倒算”,正式的说法是“反宗教改革”。教会系统除了吸取了一些教训,在内部进行改革消 除最为臭名昭著的弊病外(如取消赎罪符买卖),还更加重用耶稣会,对一切反对天主教 的人进行不择手段的报复。 “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的近因是,当时统治捷克(波西米亚)的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 王朝收紧了对信仰新教的当地民众的限制,引起了不满和骚动,进而发生了“扔出窗外 事件”、爆发了起义。本来,按照“教随国定”的原则,主子信天主教,臣民百姓应随着信,否则就须出境、走人。但当时的捷克情况有些特殊:捷克于1526 年方重新并入德 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它保有很大的自治权,国会、新教教会继续发挥着重 要作用,皇帝卢道夫二世迫于形势,在1609 年的“皇帝诏书”中,对捷克新教徒作了很 1

南京大学“悦读计划”《大国的兴衰》作业答案

第一课前言和“西方的勃兴” 1 《大国的兴衰》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示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强调大国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与战略的相互影响,保持微妙的平衡。 2 简要介绍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章主要是介绍1500年前的世界形势,分析明代中国、奥斯曼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俄国、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并与当时的中西欧诸国对比,指出强弱之处。 第二章主要介绍17世纪的欧洲霸主哈布斯堡王朝与其他西欧诸强争夺欧洲霸主地位活动,指出大国保持资源和军事力量之间平衡的重要性。 第三章介绍1660-1815年的欧洲大国之争,指出财政实力、地理位置,对于大国兴衰的影响。 第四章则主要强调的是工业化给当时各国实力对比带来的巨大变化,继而影响到各国的兴衰。第五章则主要介绍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维持近百年的和平。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以及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国际局势再次动荡,尤其是新兴强国与衰落大国的矛盾突出,最终爆发“一战”。第六章则主要介绍“二战”的前因和后果,世界政治中心最终走出欧洲,形成两极格局。 第七章主要介绍两极格局、冷战以及两极格局下的新变化。 第八章主要是总结这500多年大国兴衰历程,并对中、日、欧、苏、美五强的发展前景进 行评判。 3 大国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兴衰,是否同步?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不同步。存在着“时间滞差”。理由: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并不希望将资金用于回报率不高的军备上,故此时经济的迅速发展意味着军事力量发展的同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投资重点便可能发生变化。之前经济的发展,造成其对国外市场、原料、军事联盟或基地、殖民地的依赖程度加深,增多其海外义务。同时,其他或敌对国家在经济方面则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并同样希望扩大在国外的影响。在这种令人担忧的环境中,大国会自觉不自觉地比以往多得多的费用用于国防。于是到此时,这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才会上升。 4 保罗·肯尼迪在这本书中的观点,是否为经济决定论?怎么看? 参考答案:否。本书作者并不赞同“经济决定一切,各国的成功与失败都处于经济原因”。事实上,其他多种原因,譬如地理位置、军事组织、民族士气、联盟体系等许多因素都可以对各国的国力起制约作用。 5 16世纪的明朝的特征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特征:文明高度发达,技术成熟,航海和贸易发达。问题:儒家思想带来的保守性,抑制商业和手工技术的发展。 6 16世纪的伊斯兰世界又是如何?

世界文明史

《吉尔伽美什史诗》 它是苏美尔人创作的英雄史诗,不但体现了苏美尔文明极高的文学成就,也反映了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人生态度和宗教信仰。 反映出早期苏美尔人生活在两河之间的土地上,时间大约是前3000-前2000年,有一位著名的国王吉尔伽美什。他们实行多神崇拜,知道如何耕种土地,并有阅读和写作能力。 反映出人类的两面性。正是人的两面性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才形成了完美。 反映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困惑主要体现在吉尔伽美什的对立面安吉杜身上。 表达了苏美尔人对生和死的思考。不相信来世的幸福。对来世的描绘是模糊和悲观的,与古埃及人形成强烈反差。 凯撒 前100年-前44年,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罗马帝国奠基者。 恺撒出身贵族,始终是民主派成员,历任财务官、大祭司、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为与元老院抗衡,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花了八年时间征服了高卢全境,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西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被选为终身执政官,拥有统帅、大教长、祖国之父等尊号,集一切大权尊荣为一身,是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或者说罗马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修改了历法,制定了《儒略历》。 前44年,恺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恺撒身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 希罗多德 前484—前425年,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被尊称为“史学之父”。最著名的史学著作是《历史》,又称为希波战争史,共九卷,前四卷叙述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和黑海北岸的历史状况,后五卷叙述希波战争。这部著作是西方第一部系统叙述历史的著作。希罗多德开创的历史叙述体的史学写作方法一直是著述历史的通用体裁。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

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构建与失败反思

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构建与失败反思 哈布斯堡帝国是一个庞大的半旧帝国,是典型的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帝国形体,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构建失败反思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今日欧洲一体化的动力之一依然来自于对于昔日罗马帝国的光辉与荣耀向往与回顾,在中世纪与近代的交接处出现的哈布斯堡帝国是欧洲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最接近实现一统欧洲梦想的三次时机之一,另外两次是拿破仑时代和希特勒时代。在当代,对于哈布斯堡帝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哈布斯堡帝国的形成 中世纪政治结构的解体随着三十年战争对于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观念的构建而完成,但是那个时代的欧洲人依然认为自己是罗马的子民,基督教的共同信仰者,罗马帝国的余辉和基督教将欧洲在理念上凝聚为一体,虽然国家众多,但是并不阻碍欧洲统一观念的存在。在欧洲人的心里,欧洲依然是没有分裂的欧洲,而哈布斯堡帝国的历任皇帝们也是以欧洲的再次统一为使命的,只是,历史再也没有罗马那样的帝国再现,至今仍没有,哈布斯堡帝国因为战略的失策而一再失败。 哈布斯堡帝国是一个庞大的半旧帝国,是典型的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帝国形体。说它半旧,是因为它是由一系列的联姻和继承权不断扩大而形成的王朝联合体,但是另一方面它已开始具备现代帝国的一些特征。庞大的哈布斯堡帝国来自于西班牙和奥地利两大统治家族的结合,奥地利的扩展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1493-1519年在位)完成, 他通过婚姻和继承权在1477 年获得尼德兰,在 1515 年获得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占据了 横跨中欧的大片领地;在西班牙,则由于费迪南和伊莎贝拉的联姻,使得西班牙最大的两 块领地---卡斯提尔和阿拉贡合为一体。奥地利的王子腓力与西班牙的公主琼联姻,由此造成庞大帝国的出现,他们的结晶---查理成为真正的帝国的主宰,他在 1519 年获得了神圣 罗马帝国皇帝和哈布斯堡帝国的统治者,哈布斯堡是其家族名。由此,一个囊括了伊比利亚半岛、尼德兰低地和中东欧大片领土的庞大帝国出现了,是比英国还早的“日不落帝国”,仅有法国、英国可以勉强算得上是对手,另外还有横跨亚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哈布斯堡帝国建立之初,不仅版图庞大,而且野心勃勃,不断染指周边领土。支持十字军东征,以联姻的手段吞并匈牙利,与奥斯曼战争以征服北非地区,这些都是哈布斯堡帝国实现其大一统梦想的重要手笔。哈布斯堡帝国的出现打破了欧洲的均势,使得各方的政治力量对比失衡,引起英国、法国的不满,这两个国家感觉自己的存亡都受到威胁。哈布斯堡帝国的庞大,使得这样一种情形成为可能,即只要哈布斯堡帝国能够维持自己的完整与统一,它便取得了欧洲的控制权,成为了欧洲的霸主。可惜,在1556 年,查理退位,

【欧洲的心脏――奥地利】 奥地利适合华人吗

【欧洲的心脏――奥地利】奥地利适合华人吗 在北美的肥皂剧里,人们常拿Austria (奥地利)和Australia(澳大利亚)这两个词来嘲笑无知的人,因为美国人普遍缺乏历史地理常识,经常分不清这两个英文单词,也不知道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奥地利人就干脆把这个调侃进行到底,在许多旅游品店里的T恤上,除了有音乐大师的头像外,还会印上一只大袋鼠,下面醒目地标着:这里没有袋鼠! 和奥地利的朋友聊起他们的国家,都会提到“欧洲的心脏”这么个概念。首先,展开欧洲地图,奥地利的确处在欧洲的中心位置;翻开历史,奥地利富丽的宫殿和雄伟的教堂记录着她曾经的辉煌;走进音乐世界,每位来到欧洲的旅行者都必然会到维也纳朝圣;提到人文艺术,莫扎特、舒柏特、海顿、施特劳斯父子、布鲁克纳、马勒、弗洛伊德等等都是绝对的大师,当然,还有当代的阿诺?施瓦辛格。 一个只拥有8百万人口的欧洲小国,每年接待外国旅游者2千6百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2百亿美元。全国平均每年每个人的旅游收入高达1600美元以上,有一种说法,这个国家的游客人数超过了本国居民的三倍。 古典的灵魂――维也纳(Vienna) 如果把奥地利称为“欧洲的心脏”,那么,维也纳就是“奥地利的心脏”。自古以来,维也纳就是连结东西欧的交通枢纽和来往于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重要通道。

在欧洲地图上,雄浑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就像一只巨大东向的龙虾,维也纳仿佛是龙虾额前供奉的一枚明珠,与风情万种的多瑙河相依偎,和英姿迤逦的维也纳森林相缠绵。作为欧洲的中心,奥地利共和国的首都,维也纳不仅是世界古典音乐的圣城,也是西方文化名城中的佼佼者。维也纳作为哈布斯堡皇族统治的中心达600多年之久。 在维也纳,只要你有时间,可以用你的双脚来体验音乐的魅力,城市并不大,却拥有30多家歌剧院和70多家电影院,还有数不清的音乐厅和咖啡馆,不论你走到哪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美妙的古典音符。 如果你还没有机会亲临奥地利,在上海的绍兴路上有一家维也纳咖啡馆,这是目前上海唯一的一家奥地利风味的餐饮,不管它能不能代表纯正的奥地利口味,去体验一把,多少能呼吸一下维也纳的气息。 一成不变的萨尔茨堡(Salzburg) 本来以为萨尔茨堡是奥地利的第二大城市,后来在和奥地利驻上海总领事凯泰斯(Mr. Walter Kalteris)先生交谈时才了解到,论城市的大小,萨尔茨堡在奥地利也只能排到第三位甚至更后面。但她的名声绝对紧随着老大维也纳之后。 萨尔茨堡只是奥地利北部群山中一座不大的小城,但这里诞生了一位伟人――莫扎特。莫扎特就出生在萨尔茨堡市粮食大街9号。他故居是一座在当地极其平常的房子,至今还是与周围其它建筑连在一起,不看指示牌真的很难区分名人故居还是普通民宅。 萨尔茨堡市分布在美如玉带的萨尔察赫河两岸,四周环抱着白雪盖顶的阿尔卑斯山峰,山青水秀,充满魅力。市区建筑古朴典雅,酷似意大利的威尼斯城,素有“北方罗马”之称。波光粼粼的萨尔察赫河穿城而过,左岸老城区,历史悠久,古香古色,右岸新城区,建筑新

欧洲国王的姓名问题

关于欧洲贵族的称号 欧洲贵族的全称一般有四个,即名字,姓,爵位,外号。 1、名字 名字是最常被提到的,如英国的查理一世,法国的路易十六,俄国的尼古拉二世, 这里查理、路易、尼古拉都是这些国王的名字,至于后面的数字则表明他们是该国历代国王中第几个叫这个名字的。如查理一世表示他是英国历代国王中第一个名字是查理的,而路易十六则说明他是法国历代国王中第十六个叫路易的。由于欧洲贵族中名字相同的比较多(就像中国人爱用“伟”、“涛”、“俊”、“斌”作名字一样),在名字后 面加上数字就利于区分了。也因为这样,一个国王常常有几个名字,如西班牙国王查理,他同时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但他在西班牙叫查理一世,因为他是西班牙历史上第一个叫查理的国王;但他在神圣罗马帝国却被称为查理五世,因为他是帝国历史上第五个叫查理的皇帝。 下面纠正一个错误,有人认为路易十二,路易十三,路易十四这些国王一定是连在 一起相继继位的国王,其实这是不对的,名字后面的数字只表明他在同名国王中排第几,而不表示他在所有国王中拍第几。如亨利四世死了,他的太子继位,太子的名字叫路易,而在他前面已经有十二个法国国王也叫路易,于是这位太子继位后的称号就是路易十三(全称应该是路易十三世),而不是亨利五世。 2、姓 姓一般表示一个人的血统,欧洲人的姓和中国人是一样的,加上姓就可以更好的区 分不同的人。如英国有一个查理一世,西班牙也有查理一世,但他俩一个姓斯图亚特,一个则是哈布斯堡家族的。 下面讲讲欧洲的一些著名家族,如法国的波旁家族,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奥地 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等等。这些家族的名号一般是他们的姓或者是世袭的封地。如波旁、霍亨索伦、美第奇都是姓,而哈布斯堡则是此家族的最初领地,庞大的哈布斯堡家族当初就是从一个小小的哈布斯堡开始发展起来的。同样卢森堡家族表示此家族的人世代都是卢森堡伯爵,享有卢森堡这个世袭领地。 同样,各国王朝的称呼也一般是国王的姓。如英国的都铎王朝就表示这个时期的英 国国王都姓都铎,都来自同一个家族;同理,法国的波旁王朝也一样。但也有特殊的,如英国历史上有一个金雀花王朝,其得名原因是因为这个家族的祖先——法国的安茹公爵喜欢在耳边别一朵金雀花,后来他的后代继承了英国王位,于是就把这个家族统治英国的时期称为金雀花王朝。同样,法国的瓦鲁阿王朝 是因为其祖先受封为瓦鲁阿伯爵。 再谈谈家族直系和支系的问题,一个大贵族可能有几个儿子,但只有长子能继承他 的称号和领地,代代长子传下来就形成了这个家族的直系;其他几个儿子虽然不能获得老爸的头衔,但多少也能分到一些财产,如果他努力,也有可能最后成为一个大贵族,这样他和他的后代就成为了这个家族支系。为了与直系加以区分,他们一般会给自己的家族起一个新名字。比如法国的卡佩家族、瓦鲁阿家族、波旁家族实际上都属于卡佩家族,只不过瓦鲁阿家族、波旁家族都是卡佩家族的支系,他们的祖先都是卡佩家族中的次子,而“瓦鲁阿”、“波旁”是他们祖先最初的封地名称,为了纪念祖先,此家族的 人也就把“瓦鲁阿”“波旁”作为他们的姓(和中国的一些姓的来源也差不多)。 3、爵位 这个就没有那么复杂了,表示此人的贵族头衔,比如什么诺曼第公爵,奥地利大公 ,勃兰登堡选侯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