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罗斯提曼–伯朝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浅析

俄罗斯提曼–伯朝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浅析

俄罗斯提曼–伯朝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浅析
俄罗斯提曼–伯朝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浅析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9, 7(1), 1-10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c014270054.html,/journal/ojn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014270054.html,/10.12677/ojns.2019.71001

Characteristics of Petroleum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Prospect Analysis

of Timan-Pechora Basin, Russia

Houwu Liu

Great Wall Drilling Company, CNPC, Beijing

Received: Dec. 19th, 2018; accepted: Jan. 1st, 2019; published: Jan. 8th, 2019

Abstract

The Timan-Pechora Basin is the second largest oil and gas producing basin in Russia (the West-ern Siberia Basin is the first). It experienced 2 stages of basin evolution including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stage and foreland basin stage. The basin was filled with Paleozoic domi-nated sediments which are around 12 km thick. Four sets of source rocks are developed in the Upper Ordovician-Lower Permian succession. Main reservoirs of oil, condensate and gas are from Mid-Upper Devonian and Carboniferous-Lower Permian. There are totally 3 regional and 2 semi-regional seals in the basin. Stratigraphic-structural play is the main reservoir type. Oil and gas vertically and laterally migrated to accumulate into reservoirs. Regionally, oil, condensate and ga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mid-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basin, where large highs and foredeeps are develope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basin is optimistic. The offshore part of the Timan-Pechora Basin is the highly prom-ising zone where is the extension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zones with known hydrocarbon discoveries onshore.

Keywords

Timan-Pechora Basin, Petroleum Geology,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Exploration Prospect, Russia

俄罗斯提曼–伯朝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浅析

刘厚武

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公司,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19日;录用日期:2019年1月1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8日

刘厚武

提曼–伯朝拉盆地是排名在西西伯利亚盆地之后的俄罗斯第二大产油气盆地。盆地经历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2个发育阶段,沉积了以古生界为主的厚约12 km 的地层。上奥陶–下二叠统共发育了4套烃源岩,其中上泥盆统多曼尼克组的页岩和泥灰岩最为重要,油气主要储于中、上泥盆统和石炭系–下二叠统储层,盆地共发育3套区域性和2套半区域性盖层。成藏组合以地层–构造油气藏为主,油气运移方式既有垂向运移又有侧向运移。区域上,油气大多分布在盆地中东部和南部的大型隆起区和前渊凹陷带。分析表明该盆地依然有较好的勘探前景,最大的潜力区是盆地陆上油气聚集区向北延伸到伯朝拉海域的部分。

关键词

提曼–伯朝拉盆地,石油地质,油气分布,勘探潜力,俄罗斯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c014270054.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俄罗斯提曼–伯朝拉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近年来屡有突破,稳产找新将依然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Driscole (1995)等人认为盆地主要经历前寒武纪的早期拉张和石炭纪后的碰撞2个阶段[1];Ulmishek (1988)等人指出富含有机碳的晩泥盆世多曼尼克组泥岩对全盆地的生烃贡献起主导作用[2];Dedeev (1994)统计出盆地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比例为6:4,且提出多期次多方向油气运移方式[3];Petroconsultants (1996)和Bogatsky (1993)统计发现油气探明储量主要来自构造圈闭,其次是地层圈闭,而板块碰撞导致的地层倒转为大型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4] [5]。

本文以最新获取的油田储量数据为基础,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从沉积演化、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油气成藏组合与运移等方面归纳了该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分析了油气分布的规律及主控因素,预测了有潜力的勘探区域和层系,为进一步研究该盆地与下一步的勘探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依据。

2. 基础地质特征

2.1. 地质概况

提曼–伯朝拉盆地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东北缘,行政区划属科米自治共和国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省涅涅茨基民族州。盆地东至乌拉尔山,西南到提曼山岭,北濒巴伦支海,轮廓为一个巨大的倒置三角形,面积约35 × 104 km 2 (图1) [6] [7]。沉积地层以古生界为主,最大厚度约12 km 。

该盆地地势平坦,西部和西南部的提曼山岭是一条北西–南东向延伸的低山脉,长达800~900 km ,宽约40~400 km ,是美晋河与伯朝拉河的分水岭。本地区海拔在南部200~250 m ,北部可达470 m 。提曼山岭以东是属于苔原覆盖的低丘陵平原。自西向东,主要构造有伊日马–伯朝拉凹陷、伯朝拉–科日瓦长垣、科尔文长垣、霍列伊维尔凹陷、瓦兰杰伊–阿齐瓦构造带等(图1) [7] [8] [9]。

Open Access

刘厚武

1.瓦兰杰伊–阿齐瓦构造带

2.沙普基纳–尤里亚哈长垣

3.米恰尤–帕什宁

长垣4.大瑟年凹陷

Figure 1. Regional structure map of Timan-Pechora Basin

图1. 提曼–伯朝拉盆地区域构造图

2.2. 盆地演化及地层

提曼–伯朝拉盆地基底形成于贝加尔构造运动期(前寒武纪晚期),由火山岩碎屑岩和变质岩组成[10]。沉积演化可简单的分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2个阶段[1] [7] [8]。

2.2.1.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阶段

前里菲期–晚寒武世的拉张作用导致了北–北西走向的由火山岩充填的地堑带的形成。奥陶纪持续的拉张促使乌拉尔洋开启,而且在演化中的大陆架和斜坡上沉积了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在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了远源碳酸盐岩。到中泥盆世(艾菲尔期–弗拉期),在浅海和滨海环境广泛沉积了大量碎屑岩,这些碎屑岩来源于早泥盆世地层倒转发生上拱产生的基底隆起形成的山脊。中弗拉期的沉降作用导致了浅海环境的形成,而且在陆架边缘和基底隆起周围形成了大量的碳酸盐礁体,被多曼尼克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和泥灰岩所分开。

2.2.2. 前陆盆地阶段

乌拉尔洋在早石炭世开始闭合,使盆地发生倒转。在维宪期(早石炭世),沉积了大量碎屑岩,被石炭系和下二叠世的石灰岩和蒸发岩夹层所覆盖。在萨克马尔–亚丁斯克期(早二叠世),东欧板块和西伯利亚

刘厚武

板块开始碰撞。挤压和逆冲作用导致了乌拉尔山西部前陆盆地的形成。前渊充填了晚二叠世到三叠纪的超过2000 m厚的磨拉石沉积物。

三叠纪北极隆升使盆地北部地壳减薄,而且使盆地向北倾斜:盆地北部地台区沉积了上二叠统和三叠系沉积物,而且近海部分被侏罗–白垩系沉积物覆盖。

中渐新世已存断层的再次活动被认为与北冰洋板块运动有关,这使得乌拉尔山和盆地内的地层倒转,造成了大规模的地层剥蚀。在陆上部分,上新统和第四系河湖相碎屑岩不整合覆盖在下白垩统和更年轻的沉积物之上[8]。

提曼–伯朝拉盆地沉积盖层以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覆盖在里菲–文德系基底之上,而且地层较完整。

沉积盖层厚度在提曼一带仅数百米,在地台的深洼地内为6~8 km,到前乌拉尔凹陷达10~12 km (图2) [7]。

3. 油气地质特征

3.1. 生储盖特征

3.1.1. 烃源岩

盆地主要发育4套烃源岩,时间范围是晚奥陶–早二叠世(图2,表1)。其中最重要的一套是弗拉–法门阶(上泥盆统)多曼尼克组的暗色页岩和泥灰岩[2][11] [12] [13]。该地层的形成得益于中弗拉–杜内期的浅海封闭环境和低的沉降速率[14]。多曼尼克组的厚度范围为13~500 m,有机碳(TOC)含量较高,为

0.1%~23.6%,镜质体反射率(Ro)为0.76%~1%,表明该套烃源岩成熟度较高,它在整个盆地广泛分布[15]。

这套烃源岩有非常大的生烃潜力,在伊日马–伯朝拉凹陷质量最好。油气田在该组中的分布明显受多曼尼克组烃源岩的控制:在多曼尼克生烃区以外的区域没有油气显示。其余的烃源岩有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泥盆统页岩以及下二叠统页岩和煤层[8] [11] [12]。

3.1.2. 储层

奥陶–三叠纪期间的浅海环境促成了多套储层的发育(见图2,表2)。其中主要储层分布在中-上泥盆统、中–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

中泥盆统发育了一套滨海浅滩相砂岩[16],孔隙度为12%~23%,渗透率可达上千mD。在上泥盆统渐变为裂缝和孔洞较发育的礁石灰岩和礁白云岩,喀斯特化明显[17],孔隙度高达12%~30%,渗透率较高,储层总厚度在伯朝拉–科日瓦长垣达到最大值约2000 m。中–上石炭统储层以浅水陆架环境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18],孔隙度范围17%~30%,夹层可达1000 m厚,各个组之间横向连续。下二叠统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较大,地层厚约200 m,沉积相包括盆地相、礁相和碳酸盐浅滩相,岩性以白云质灰岩为主[9]。

3.1.3. 盖层

3套区域性和2套半区域性盖层为盆地的油气保存提供了有效的封堵条件(图2,表3)。

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富硫碳酸盐岩、上泥盆世泥岩和粉砂岩、下二叠统泥岩和蒸发岩为分布于全盆地的区域性盖层。其中,下二叠统亚丁斯克阶泥岩以及空谷阶蒸发岩构成了盆地内最大油田——武克特尔油田的盖层[8]。

3.2. 油气成藏组合及运移

盆地共发育16套油气成藏组合,其中最主要的有4套,且都为地层–构造油气藏,它们是下古生界组合(石油储量占15%的)、中泥盆统–下弗拉阶碎屑岩组合(石油占23%,天然气占11%)、上泥盆统–杜内阶碳酸盐岩组合(石油占13%)和维宪–空谷阶组合(石油占21%,凝析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到88%和77%) [8]。

刘厚武

Figure 2. Stratigraphic column in Timan-Pechora Basin [8]

图2. 提曼–伯朝拉盆地地层柱状图[8]

Table 1. Statistics of source rocks in Timan-Pechora Basin [8]

表1. 提曼–伯朝拉盆地烃源岩特征表[8]

烃源岩厚度(m) 岩性时间TOC(%) 干酪根Ro(%) 沃尔库塔组50~1300 泥页岩、煤层早二叠世0.5~25 III 0.68~0.98 多曼尼克组13~500 页岩、泥灰岩晚泥盆世0.1~23.6 II 0.76~1 阿弗宁组300~1200 泥岩中泥盆世0.5~0.7 II 0.80~1

伊日马–奥姆拉群200~2000 碳酸盐岩奥陶–早泥盆世0.1~13.1 II 0.74~1

刘厚武

Table 2. Statistics of reservoirs in Timan-Pechora Basin [8]

表2. 提曼–伯朝拉盆地储集层特征表[8]

储层岩性孔隙度(%) 渗透率(mD) 重要性

三叠系砂岩20~24 100~2000 次要

上二叠统砂岩18~25 140~500 次要

下二叠统砂岩、碳酸盐岩5~25 20~1000 主要

中–上石炭统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17~30 430~1000 主要

下石炭统砂岩、粉砂岩20~30 60~150 次要

中–上泥盆统砂岩、碳酸盐岩12~30 9~1200 主要

下古生界灰岩、白云岩6~15 平均100 有意义Table 3. Statistics of cap rocks in Timan-Pechora Basin [8]

表3. 提曼–伯朝拉盆地盖层特征表[8]

盖层岩性时间厚度/m 范围恰尔卡博日组泥岩早三叠世130~400 半区域余恩–雅克哈群和沃尔库塔组泥岩、蒸发岩早二叠世50~300 区域阿莱克辛组泥灰岩、泥岩下石炭世- 半区域基恩组和萨尔加耶夫组泥岩、粉砂岩上泥盆世15~200 区域

伊日马–奥姆拉群碳酸盐岩奥陶–志留纪- 区域

油气运移方式既有层内侧向运移,又有层间垂向运移[3] [19]。在提曼–伯朝拉盆地东北部的霍列伊维尔凹陷,上泥盆统储集层和烃源岩分布于同一层位,上覆盖层阻止了油气在垂向上的扩散,因此本地区该层系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见图3)。盆地经历了早期强烈的拉张作用和后期的改造,中部和北部长垣带发育了多条深断层,使得二叠系甚至更深层的油气沿着这些断层垂向运移到三叠系及以上浅部储层聚集成藏,在这些地区油气垂向运移比较明显(见图4)。

Figure 3. Lateral migration of petroleum in northeast of Timan-Pechora Basin [3]

图3. 提曼–伯朝拉盆地东北部油气侧向运移模式图[3]

刘厚武

Figure 4. Vertical migration of petroleum in middle and north of Timan-Pechora Basin [3]

图4. 提曼–伯朝拉盆地中部和北部长垣带油气垂向运移模式图[3]

4. 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

提曼–伯朝拉盆地是排名在西西伯利亚盆地之后的俄罗斯第二大油气产区,自2012年以来年产油当量一直保持在20.0 × 106 t左右。据IHS资料显示(最新的统计资料是2009年,2010~2018年并未对该盆地做新的评估统计),截止到2009年,提曼–伯朝拉盆地已探明石油储量为21.4 × 108 t,凝析油为1.0 × 108 t,天然气为1.18 × 1012 m3,总体油当量为33.0 × 108 t。其中石油占总储量的64.7%,凝析油占3.2%,天然气占32.1% (见图5,表4)。在已发现的油气田中,油当量超过1.0 × 108t的有6个,按储量大小排列分别为武克特尔油田(4.1 × 108 t)、乌萨油田(2.3 × 108 t)、哈里亚金油田(1.7 × 108 t)、沃泽伊油田(1.5 × 108 t)、雅列格油田(1.3 × 108 t)和拉亚沃日气田(1.3 × 108 t)。这其中有3个分布在科尔文长垣[8]。

Figure 5. Pie chart with the percentages of oil and gas reserves in Timan-Pechora Basin

图5. 提曼–伯朝拉盆地油气储量比例图

在提曼–伯朝拉盆地,油气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一性。区域上,油气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东部(见图6)。该地区烃源岩已成熟,大型长垣隆起较发育,如科尔文长垣、伯朝拉–科日瓦长垣、切尔尼舍夫隆起带等,这些隆起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比如科尔文长垣上就发育了乌萨、沃泽伊和哈里亚金3个大型油田。与隆起带相间分布的凹陷带(如霍列伊维尔凹陷)也聚集了相当数量的油气。在盆地南部以发育前渊凹陷为主,该环境下容易发育大型油气藏,盆地内最大的油田武克特尔油田就发育在乌拉尔南部前渊凹陷——上伯朝拉凹陷的北部。因此,油气在区域上的分布主要受烃源灶和构造圈闭展布的控制。

层系上,石油主要储于中泥盆统(31.5%)和石炭系–下二叠统(25.5%),天然气和凝析油主要储于石炭系–下二叠统,储量分别占到了77.8%和88.1%。从总的油当量而言,储量最多的层系是石炭系–下二叠统,占总量的44.3%,其次是中泥盆统,占总量的24.6% (见表4)。区域性盖层控制着油气的层系分布,优质盖层之下的储集层往往是油气易于富集的层系[20]。比如武克特尔油田就位于下二叠统余恩–雅克哈群和沃尔库塔组的一套区域性泥岩和硬石膏之下。

刘厚武

Table 4. Strata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es in Timan-Pechora Basin [8]表4. 提曼–伯朝拉盆地油气储量层系分布[8]

层位

石油凝析油天然气油当量

储量所占比例储量所占比例储量所占比例储量所占比例106 t % 106 t % 108 m3% 106 t %

三叠系98.5 4.6 0.7 0.6 219.7 1.9 118.9 3.6 上二叠统158.1 7.4 0.6 0.6 374.1 3.2 192.4 5.8 石炭系–下二叠统545.2 25.5 91.2 88.1 9181.2 77.8 1462.7 44.3 上泥盆统289.3 13.5 1.4 1.3 285.8 2.4 316.4 9.6 中泥盆统672.6 31.5 9.6 9.2 1431.4 12.1 811 24.6 下古生界373.9 17.5 0.1 0.1 305.2 2.6 401.4 12.2 总计2137.5 100 103.5 100 11797.4 100 3302.8 100

Figure 6. Regional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and profile in Timan-Pechora Basin

图6. 提曼–伯朝拉盆地区域油气分布及剖面图

刘厚武5. 勘探潜力区分析及有利区预测

油气发现过程分析表明,尽管该盆地已经历近百年的油气勘探,对于盆地的研究也较为成熟,但是每年新增的油气储量并没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反而在近年来有小幅度的增长(图7)。据此认为,该盆地依然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Figure 7. Reserves additions by year in Timan-Pechora Basin [3]

图7. 提曼–伯朝拉盆地年增油气储量直方图[3]

经过分析,在层系上应该继续把中–上泥盆统和石炭系–下二叠统作为重点勘探层位,尤其注意碳酸盐岩生物礁的发育层位。在区域上,要在生烃灶发育的区域,着重找构造和地层圈闭发育的地区,也就是继续以古隆起和前渊区凹陷作为重点勘探对象,由于大型古隆起已研究得比较成熟,可以考虑把重点放在勘探程度较低的次级隆起带上。最为重要的勘探潜力区是盆地延伸到伯朝拉海域的部分,因为它是陆上油气聚集区的外延部分[16] [21],比如科尔文长垣、索罗金–瓦兰杰伊长垣和阿齐瓦凹陷等构造的陆上部分都已发现多个大型油气田,而与陆上部分处于相同古沉积环境、经历相同构造运动的海上外延部分也应该有大量的油气存在(图6)。

6. 结论

1) 提曼–伯朝拉盆地经历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2个演化阶段,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成藏组合以地层–构造油气藏为主。

2) 提曼–伯朝拉盆地的油气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一性。烃源岩发育区和构造圈闭展布区共同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分布,而大型区域性和半区域性盖层又决定了油气在层系上的分布。大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东部的隆起带和南部前渊凹陷带,主要含油层系是石炭系–下二叠统。

3) 陆上长垣隆起和凹陷等油气聚集带延伸到北部海域的部分是下一步的重点勘探潜力区域,其次是陆上大油气田附近的小型隆起带,而上古生界依然作为层系上的勘探重点。

致谢

本文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白国平教授的专业指导和大力支持,同时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公司的高工康晓泉和薛宗安博士等也给提供了相关的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刘厚武

参考文献

[1]Driscole, A. (1995) Stratigraphy of the Major Hydrocarbon Bearing Basins. In: Harrison, B., Ed., Russian Style For-

mation Evaluation, The London Petrophysical Society and The Geology Society, London, 19-63.

[2]Ulmishek, G. (1988) Upper Devonian-Tournaisian Facies and Oil Resources of the Russian Craton’s Eastern Margin.

Canadian Society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1, 527-549.

[3]Dedeev, V. and Aminov, L. (1994)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of the Timan-Pechora Basin.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36, 24-32.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014270054.html,/10.1080/00206819409465446

[4]Petroconsultants (1996)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Database. Sands Point Drive.

[5]Bogatsky, V. (1993) Control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Gas, and Gas-Condensate Pools in the Timan-Pechora Basi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 7, 1608.

[6]Schenk, C.J. (2011) Geology and Petroleum Potential of the Timan-Pechora Basin Province, Russia. Geological Socie-

ty London Memoirs, 35, 283-294.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014270054.html,/10.1144/M35.18

[7]王家枢, 张宏达. 提曼–伯朝拉含油气盆地[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1.

[8](2009) Basin Monitor. Timan-Pechora Basin, Russia. IHS Energy Group.

[9] C.L. 别利亚科夫. 伯朝拉煤田的早二叠世的区域构造单元[J]. 煤炭技术, 1996, 1(1): 31-38.

[10]宋明雁. 蒂曼–伯朝拉盆地油气地化研究[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1995, 18(4): 79-87.

[11]Prischepa, O.M., Bazhenova, T.K. and Bogatskii, V.I. (2011) Petroleum Systems of the Timan-Pechora Sedimentary

Basin (Including the Offshore Pechora Sea). Russi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52, 888-905.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014270054.html,/10.1016/j.rgg.2011.07.011

[12]Abrams, M.A., Apanel, A.M. and Timoshenko, O.M. (1999) Oil Families and Their Potential Sources in the Northeas-

tern Timan-Pechora Basin, Russia. Bulletin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83, 553-577.

[13]Prischepa, O.M., Sukhanov, A.A. and Makarova, I.R. (2014) Approaches to Evaluation of Domanik Sequences of Ti-

man-Pechora Province as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Source. Neftegazovaya Geologiya Teoriya I Praktika, 9, 1-36.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014270054.html,/10.17353/2070-5379/46_2014

[14]Shimansky, V.K., Neruchev, S.G. and Bazhenova, T.K. (1994) Geochemical Modeling of Timan-Pechora Oil and Gas

Basin on the Basis of Balance and Kinetic Models.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in Timan-Pechora Basin

and Barents Sea, 15, 128-135.

[15]Belonin, M.D., Prishchepa, O.M. and Teplov, Y.L. (2004) Timan-Pechora Province: Geological Structure, Petroleum

Occurrence and Prospectivity. Nedra, St. Petersburg.

[16]Fossum, B.J., Schmidt, W.J. and Jenkins, D.A. (2001) New Frontiers for Hydrocarbon Production in the Ti-

man-Pechora Basin, Russia. Memoir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74, 259-279.

[17]杨士伟, 史丹妮. 俄罗斯季曼–伯朝拉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分析[J]. 石油实验地质, 2016, 38(3): 354-365.

[18]Klimenko, S.S. (2011) The Timan-Pechora Sedimentary Basin: Palaeozoic Reef Formations and Petroleum Systems.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Memoirs, 35, 223-236.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014270054.html,/10.1144/M35.13

[19]李明诚. 油气运移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4, 6(2): 1-6.

[20]白国平. 波斯湾盆地油气分布主控因素初探[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1(3): 28-32.

[21]Prischepa, O.M., Bogatskiy, V.I. and Grigorenko, T.I. (2014) Northwestern Timan-Pechora Basin—New Insights into

Petroleum Potential Prospects. Neftegazovaya Geologiya Teoriya I Praktika, 9, 1-14.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014270054.html,/10.17353/2070-5379/41_2014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doczj.com/doc/c014270054.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330-1724,即可查询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doczj.com/doc/c014270054.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doczj.com/doc/c014270054.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ojns@https://www.doczj.com/doc/c014270054.html,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6)0320387207 ①国家“973”计划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编号2003CB214607)和国土资源部“十五”重大项目“鄂尔多斯盆地 地下水勘查”(专题号1212010331302ZT121)共同资助. 收稿日期:2005210224;收修改稿日期:2006202220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 与岩相古地理 ① 杨友运1 常文静1 侯光才2 王永和2 张蓬勃 1 (1.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 710065; 2.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西安 710054) 摘 要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是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发育洛河、环河华池和罗汉洞三个含水岩组。通过分析早白垩世的盆地古构造、古地理、沉积环境和岩石特征、划分含水岩组沉积相类型,探讨沉积相与含水岩组发育分布规律以及含水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岩相古地理是控制含水岩组分布特征、含水性以及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受其影响,在盆地边缘,含水岩组由多期冲积扇、河流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和砂岩组成,不同沉积期次的砂砾岩层叠置,形成巨厚含水层,泥岩隔水层不发育,地下水循环系统性好,矿化度低;在盆内,洛河和罗汉洞组风成相砂岩,产状稳定、组份和结构成熟度高、易溶组份少,顶底板及边界隔挡岩性匹配合理,是最理想的含水岩组。环河华池组含水砂体,由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以及滨湖滩坝相长石石英细砂岩组成,呈孤立透镜体状,含水性差,孔喉结构复杂,水溶蚀作用强,矿化度高;早白垩世形成的鄂尔多斯东西不对称湖盆结构既控制当时含水层的发育和分布,又是现今自流水盆地结构形成的基础。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白垩系 自流水盆地 古地理 地下水 第一作者简介 杨友运 男 1961年出生 硕士 副教授 沉积学、石油地质及沉积盆地分析中图分类号 P512.2 文献标识码 A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含水系统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又一特大型自流水 盆地[1] ,盆地含水岩组的岩性分布规律,水资源量、水化学以及循环运动状态与早白垩世时盆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岩相古地理以及含水岩组岩层的沉积特征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白垩系地层没有发现重要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所以与地下水勘查有关的研究成果很少。加之早白垩世时,盆地外围区域构造和古地理背景复杂,盆内地层分布范围广、层系厚度大,沉积相类型多,岩性组份、岩相组合及层序变化复杂,致使人们至今对盆地的形态、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含水岩组的发育特征、地下水矿化度成因及分布规律认识不清,这不仅影响了对盆地内含水层沉积范围和特征的系统了解,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对白垩系地下水资源的正确评价和认识。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盆地沉积环境、岩性、沉积相古地理变化和砂体展布等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含水层、隔层以及顶底板的分布与组合规律,探讨岩相古地理演化与地下水质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查明白垩系地下水赋存运动状 态,正确评价水资源奠定坚实的地质理论基础。 1 地层发育特征及主要含水岩组沉积 相 1.1 地层格架及含水岩组划分 鄂尔多斯自流水盆地地层由白垩系下统组成,分布范围西起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东以清水河—榆林—延安—宜君为界,北抵杭锦旗—东胜一线,南 到渭北的陇县—千阳—彬县—铜川[2] ,面积约13×104k m 2。根据研究区岩石地层划分方案[4,5],并依据区域性沉积间断面、沉积相突变面以及韵律旋回等标志,自下而上可分为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六个岩石地层单位(图1),其中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是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系统中的三个主要含水岩组。在层序剖面上它们形成两个沉积旋回:下旋回由洛河组下段“宜君砾岩”—洛河上段风成砂岩—环河华池组湖相及三角洲砂泥岩组成;上旋回由罗汉洞组砂岩—泾川组湖相杂色砂泥岩以及泥灰岩组成。区域上受沉积环境影响,下旋回   第24卷 第3期2006年6月沉积学报 ACT A SE D I M E NT OLOGI CA SI N I C A Vol .24 No 13 June 2006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_郇玉龙

图1阿拉伊盆地大地构造位置 收稿日期:2008-12-01;修订日期:2009-01-04 作者简介:郇玉龙,男,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联系电话:(0546)8793985,通讯地址:(257022)山东省东营市北一路210号物探研究院区域勘探研究室。 油气地球物理 2009年1月 PETROLEUM GEOPHYSICS 第7卷第1期 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位于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南部,长约250km ,宽约25~40km ,面积约 6000km 2,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山间盆地(图1)。与其较邻近的含油气盆地有东侧的塔里木盆地(中国),西南侧的阿富汗—塔里克盆地(主体位于塔吉克斯坦),北侧的费尔干纳盆地(跨吉尔吉斯斯坦3个国家)。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阿拉伊盆地为欧亚板块南部边缘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中新生代的山间盆地,夹持于帕米尔—昆仑山与南天山褶皱带之间,由于 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并持续向北推覆的影响而形成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 该区油气勘探始于1928年,前苏联对其先后开展了地质调查与油气勘探工作,盆内及周缘地区完成1∶20万的地质调查;1984—1989年在盆地中部 累计完成二维地震562km ; 1987—1991年钻探参数井阿参1井。后因前苏联解体而中断勘探。2003年, 我国胜利油田获阿拉伊盆地的勘探许可,已在盆地 内完成重力勘探1720km 2、 三维地震220km 2、二维地震748.4km ,为深入评价该盆地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 郇玉龙1,2)刘国宏1)刘志勇1)张桂霞1 ) 1)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摘要: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北缘,是在古生界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山间盆地,紧邻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自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陆表海沉积期、类前陆盆地期、山间盆地发育期、拗陷期、定形期5个演化阶段,具有海陆交互、 沉积多变、多期叠加、断—拗转换的性质。油气地质条件与相邻的费尔干纳盆地相似,生储盖匹配良好;烃源岩为古近系、 白垩系和中—下侏罗统的海相与湖相泥岩、石灰岩和泥灰岩;主要油气储集层为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和砂砾岩储层;多套泥岩、膏岩和泥灰岩为区域性和局部盖层;褶皱构造发育,以背斜、断块、断鼻等构造为主。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关键词:地质构造;构造演化;生油岩;含油气层系;勘探前景;阿拉伊盆地;中亚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 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摘要:页岩气是以自生自储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是油气资源中的新型矿种。 由于页岩气储层低孔低渗,要实现大规模开采必须克服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难题。本文分析中国页岩气基本特征、形成机理与富集条件、面临的难题等, 对中国页 岩气资源潜力进行预测, 以期为中国页岩气的研究和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 ;页岩气;源岩油气 页岩气是一种潜在资源量非常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具有含气面积广、 资源量大、开采技术要求高、生产寿命长、稳产周期长等特点。近年来,严峻的 能源紧张形势使页岩气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 油气工业的发展主要历经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三个 阶段。油气藏分布方式分别有单体型、集群型、连续型三种类型。从构造油气藏 向岩性地层油气藏转变是第一次理论技术创新,以寻找油气圈闭为核心;从岩性地 层圈闭油气藏向非常规连续型油气藏转变是第二次理论技术创新或革命,以寻找有 利油气储集体为核心,致密化“减孔成藏”机理新论点突破了常规储集层物性下限与 传统圈闭找油的理念。随着勘探开发技术不断进步,占有80%左右资源的非常规油气,如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致密油、页岩油等已引起广泛关注,并得到有效 开发, 在油气储产量中所占比例也逐年提高。传统观点仅认识到页岩可生油、生气,未认识到页岩亦可储油、储气,更未认识到还能聚集工业性页岩油、页岩气。 近年来,典型页岩气的发展尤为迅速,地质认识不断进步,优选核心区方法、实验分 析技术、测井评价技术、资源评价技术、页岩储集层水平井钻完井、同步多级并 重复压裂等先进技术获得应用, 形成“人造气”是页岩气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页岩气突破的意义在于: 突破资源禁区,增加资源类型与资源量。 2、挑战储集层极限,实现油气理论技术升级换代,水平井多级压裂等核心技术,应用于其他致密油气等非常规和常规油气储集层中更加经济有效,可大幅度提高油 气采收率。 3、带动非常规油气技术发展,推动致密油气、页岩油等更快成为常规领域。 二、中国富有机质页岩特征 源岩油气是一种新资源类型, 包括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等,自生自储,主要 产自源岩内储集层中。页岩是由粒径小于0.0039 mm的细粒碎屑、黏土、有机质 等组成,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易碎裂的一类沉积岩,也称为细粒沉积岩。页岩气 是指从富有机质黑色页岩中开采的天然气,或自生自储、在页岩纳米级孔隙中连续 聚集的天然气。中国三类富有机质页岩泛指海相、海陆交互相及陆相页岩和泥岩, 重点指含油气盆地中的优质泥质烃源岩,图中为依据中国页岩发育的层系和分布特 点编制的三类页岩分布图。中国南方地区海相页岩多为硅质页岩、黑色页岩、钙 质页岩和砂质页岩,风化后呈薄片状,页理发育。海陆过渡相页岩多为砂质页岩和 炭质页岩。陆相页岩页理发育, 渤海湾盆地、柴达木盆地新生界陆相页岩钙质含 量高,为钙质页岩,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陆相页岩石英含量较高。 2、中国页岩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古生代,在中国南方、华北及塔里木地区形成了广泛 的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 发育多套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和海陆过渡相煤系炭质页岩。在后期改造过程中, 部分古生界海相页岩经历了挤压变形或隆升。四川盆地、华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构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二章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填图)––––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一种调查手段)。 目的:为地区规划或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提交成果:图件––––水文地质图;报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等。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是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在勘探阶段,测绘则是退居次要地位。 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 若没有地质底图,则要同时进行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填图,这时称为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此种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 §1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下列问题: (1)测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测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为完成上述任务,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应包括下述调查内容: (1)基岩地质调查;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4)地表水体的调查; (5)地表植物(即地下水的指示植物)的调查; (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 也就是说,水文地质测绘是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成果 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①水文地质图(包括具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②水文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盆地位于省东部及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 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 盆地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 1)川东南坳褶区 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及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及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

高考区域地理专题:俄罗斯,东欧,北亚试题

欧洲东部、北亚与俄罗斯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1.下列关于俄罗斯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部受大陆影响明显 B.纬度高是冬季寒冷的最主要原因 C.北部比南部更干旱 D.俄罗斯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没有温带季风气候 2.俄罗斯海岸线虽然漫长,但大部分航运价值不高。下列关于这一特点的成因分析中,错误的是() A.东部沿岸经济欠发达 B.北部沿岸冰封期长,无不冻港 C.西部海岸线较短 D.最大港口通往大西洋需经它国海域 3.俄罗斯西部平原与东部山地、高原的分界线是() A.乌拉尔山 B.叶尼塞河 C.勒拿河 D.鄂毕河 4.亚麻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亚麻可能分布于俄罗斯的哪些地区?() A.亚洲部分的南部 B.伏尔加河的下游地区和顿河流域 C.西西伯利亚平原 D.伏尔加河的中游地区 5.西伯利亚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太少B.常年气温过低 C.森林面积过大 D.灌溉水源不足 6.关于俄罗斯工业生产的正确叙述是() A.重工业发达B.轻重工业都发达C.轻工业发达D.高科技工业最发达 7.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俄罗斯 B、中国 C、印度 D、美国 8.俄罗斯农业不稳定的原因是() A、雨热不同期 B、耕地面积狭小 C、多台风灾害 D、纬度高,热量不足且受北冰洋寒冷气流和极地大陆气团侵袭 材料:分析下面四条经纬线:工业革命起源国家首都所在的经线a、水平运动物体方向无偏转现象的纬线b、开罗附近金字塔所在的经线c、印度半岛南端所在纬线d,答9—10题: 9. a、b、c、d这四条经纬线经过的主要国家是() A. a经线经过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 B. b纬线经过刚果民主共和国、印度尼西亚、巴西等 C. c经线经过俄罗斯、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南非等 D. d纬线经过埃及、印度、孟加拉国、中国等 10.由经线a、c和纬线b、d围成的区域所具有的特征是() A. 这里是一片热带汪洋,看不到大陆 B.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分布区 C. 地处世界上最大的热带原始森林分布区 D. 随处可见的人,主要属于黑色人种 材料:2000年8月13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沉没。2001年10月23日,打捞“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海上作业全部结束,俄罗斯总检查长率领的调查小组当天首次登上核潜艇甲板并对露出水面的潜艇部分进行了视察。如下图,回答11-12题:

北美地区典型页岩气盆地成藏条件解剖要点

北美地区典型页岩气盆地成藏条件解剖 1、阿巴拉契亚盆地俄亥俄页岩系统 (1)概况 阿巴拉契亚盆地(Appalachian)位于美国的东部,面积280000平方公里,包括New York西部、Pennsylvania、West Virginia、Ohio、Kentucky和Tennessee 州等,是美国发现页岩气最早的地方。俄亥俄(Ohio)页岩发育在阿巴拉契压盆地西部,分布在肯塔州东北部和俄亥俄州,是该盆地的主要页岩区(图2)。该区古生代沉积岩是个巨大的楔形体,总体上是富含有机质页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构成的旋回沉积体。 图1 美国含页岩气盆地分布图 1953年,Hunter和Young对Ohio页岩气3400口井统计,只有6%的井具有较高自然产能(平均无阻流量为2.98万m2/d),主要原因是这些井的页岩中天然裂缝网络比较。其余94%的井平均产量为1726m3/d,经爆破或压裂改造后产量达8063m3/d,提高产量4倍多。1988年前,美国页岩气主要来自Ohio页岩气系统。截止1999年末,该盆地钻了多达21000口页岩井。年产量将近34亿m3。天然气资源量58332—566337亿m3,技术性可采收资源量4106~7787亿m3。每口井的成本$200000-$300000,完井成本$25~$50。 (2)构造及沉积特征 阿巴拉契亚盆地东临Appalachian山脉,西濒中部平原,构造上属于北美地台和阿巴拉契亚褶皱带间的山前坳陷。伴随Laurentian古陆经历了由被动边缘型

向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盆地以前寒武纪结晶岩为基底,古生代沉积岩呈巨大的楔形体(最大厚度12 000 m)埋藏于不对称的、向东变深的前陆盆地中。寒武系和志留一密西西比系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奥陶系为碳酸盐岩夹页岩,宾夕法尼亚系为碎屑岩夹石灰岩及煤层。总体上由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为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砂岩和碳酸盐岩等形成3~4个沉积旋回构成,每个旋回底部通常为富有机质页岩,上部为碳酸盐岩。泥盆系黑色页岩处于第3个旋回之中,分布于泥盆纪Acadian 造山运动下形成的碎屑岩楔形体内(James,2000)。该页岩层可再分成由碳质页岩和较粗粒碎屑岩互层组成的五个次级旋迥(Ettensohn ,1985)。它们是在阿卡德造山运动的动力作用下和Catskill 三角洲的向西进积中沉积下来的。 (3)页岩气成烃条件分析 ①页岩分布特征 阿巴拉契亚盆地中南部最老的泥盆纪 页岩层系属于晚泥盆世。Antrim 页岩和New Albany 大致为Chattanooga 页岩和Ohio 页 岩的横向同位层系(Matthews,1993)。在俄 亥俄东边和南边,Huron 段分岔。有的地区已 经被插入的灰色页岩和粉砂岩分成两个层。 俄亥俄页岩系统,覆盖于Java 组之上 (图3)。由三个岩性段组成:下部 Huron 段 为放射性黑色页岩,中部Three Lick 层为 灰色与黑色互层的薄单元,上部Cleveland 段为放射性黑色页岩。俄亥俄页岩矿物组成 包括:石英、粘土、白云岩、重金属矿(黄 铁矿)、有机物。 图2是西弗吉尼亚中部和西部产气区泥 盆纪页岩层的地层剖面。中上泥盆统的分布 面积约128,000mi 2(331,520km 2),它们沿 盆地边缘出露地表。页岩埋藏深度为610~ 1520m ,页岩厚度一般在100-400ft(30— 120m),泥盆系黑色页岩最大厚度在宾夕尼亚州的中北部(图3)(deWitt 等,1993)。 ②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图4表示Ohio 页岩下Huron 段烃源岩有机碳等值线图。从镜质体反射率特征来图2 阿巴拉契亚盆地西部中泥盆统-下密西西比系剖面 (据Moody 等,1987)

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得尔布煤田位于额尔古纳市境内,属于海拉尔盆地群中的次级凹陷盆地,盆地平面发育范围近400km2,赋煤层位为白垩系大磨拐河组地层,煤质为呼伦贝尔地区较为奇缺的长焰煤,现查明煤田煤炭资源储量6.2亿吨,预计整个得尔布煤田煤炭资源储量达20亿吨。文章以近几年来得尔布煤田的勘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对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 标签: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水文地质 得尔布煤田位于根河和得尔布干河河谷冲积平原及高平原之上,南、北、东三面环山,为地势较高的低山丘陵区,盆地中部地形较为平缓,为一呈北东向的狭长盆地,以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为基底,发育有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含煤地层。盆地内有根河及得尔布干河自东向西流过,盆地内地面高程518-650m之间,外围高程在650-812m之间。由于构造形态、地貌条件的影响,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赋存与排泄创造了有利条件。 1 地形地貌 本区属大兴安岭西坡的低山丘陵区,地势南、北、东三面环山,向西开口,中间为较为开阔的河漫滩。海拨高程最高812m ,最低518m,相对高差294m。根据区内地貌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划分为三个地貌单元。 1.1 构造剥蚀地形 该地貌分布在本区外围地势较高的中低山区,由于缓慢上升和强烈的剥蚀形成的中低山地形,标高570-812m,沟谷较为发育,山间沟谷呈“U”字型,山顶呈馒头状,地形起伏不平,上部较陡,下部较缓,大部分被第四系堆积物所覆盖,山顶部见基岩出露。 1.2 侵蚀堆积地形 一部分为由于周围山谷洪流、洪积作用和山坡面流坡积作用形成的山间凹地地形,分布在山角及群山之间,形成山间凹地及坡积裙,标高520-600m,地形起伏较缓;另一部分为由于长期风积作用形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形,分布在得尔布干河及根河南岸,地势由与河漫滩分界处向残积低山山脚缓慢升高。 1.3 堆积地形 由于根河、得尔布干河及哈乌鲁河冲积、洪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河漫滩地形,宽度1-15km,漫滩中河流弯曲不直,有牛轭湖、水泡子和沼泽湿地分布,生长有茂盛的喜水性植物。河漫滩沿河流两岸分布,地势平坦,海拔高程518-550m,漫滩后缘呈陡坎,高差3-18m,局部界限不明显。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乌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浅析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乌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浅析 摘要;乌克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盆地内赋存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第三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本文主要通过对盆地的地质概况、水文地质特征分析,为以后的找水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乌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含水层特征富水性分析 Abstract:The Wukependi is located in Chifeng city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 occurrence of 4 basins in loose rocks of pore water and tertiary clastic rock class pore fracture water,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basin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for the following for water to provide the basis. Key words: basin, hydrological ge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aquifer feature rich water analysis 正文 一、自然地理概况 乌克盆地位于赤峰市百灵庙镇南部乌克忽洞镇,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海拔为1428~1702m,相对高差270m。北部塔苏日阿以东一带地形最低,海拔高度为1428m,东南部的东毛忽洞一带地形最高,海拔高度为1702m。四周为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形,丘陵区内发育有冲沟,中间为盆地,地势较为平坦,由南向北地势渐低,海拔高度1428—1608m。 二、地质概况 1、下元古界二道洼群(Pter) 岩石类型为: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斜长角闪片麻岩、二云片岩、混合岩、长石石英岩,多呈绿色、灰绿色,黑色矿物定向排列明显,片麻状构造,花岗变晶结构。其厚度大于2000m,下线不清。 2、第三系上新统(N2) 据前人资料和本次施工的钻孔中均有揭露。地层岩性上部为红色、棕黄色、

油气藏开发地质

油气藏开发地质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1.石油、天然气的概念 石油:地下天然产出的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沥青)的烃类混合物。 原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元素组成与化合物组成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依次为:碳、氢、硫、氮、氧、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构成石油的灰分),含量极微(万分之几),但可多至30余种,如:Fe、Ca、Mg、Si、Al、V、Ni……其中钒、镍含量及比值(V/ Ni)已用于石油成因及运移研究。 石油的化学组成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烃类和非烃两大类,其中烃类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石油非烃组成—S、N、 O化合物。 异戊间二烯型烷烃是由叶绿素的侧链-植醇演化而成,因此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标志化合物—“指纹”化合物。 3.石油的主要馏分和组分 馏分:根据沸点范围的不同切割而成的不同部分。 轻馏分:碳数低,分子量小的烷烃、环烷烃组成。 中馏分:中分子量和较高碳数的烷烃、环烷烃,含有一定数量的芳烃及少量含N、S、O化合物。 重馏分:大分子量和高碳数环烷烃、芳烃、环烷芳烃和含N、S、O化合物。 组分:对不同有机溶剂的溶解、吸附性质不同而分离出来的产物。 油质:饱和烃+芳香烃,溶于有机溶剂,硅胶不吸附,荧光天蓝色。

胶质:芳香烃+非烃化合物,部分有机溶剂溶解,硅胶吸附,含量与石油密度有关,荧光黄色、棕黄色、浅褐色。 沥青质:脆性固体物质,稠环芳烃+烷基侧链的高分子,少数有机溶剂溶解,硅胶吸附,荧光呈褐色。 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荧光的特性。 4.天然气的主要赋存形态 气藏气(干气,贫气):烃类气体单独聚集成藏,不与石油伴生。 气顶气(湿气,富气):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气顶产出的天然气。 溶解气(dissolved gas):地层条件下溶解在石油和水中的天然气。 凝析气(condensate gas):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形成凝析气。----湿气,采出过程中反凝析出凝析油。 天然气水合物:甲烷水合物,高压、一定温度下:甲烷分子封闭在水分子所形成的固体晶格中----冰冻甲烷。 水溶气:天然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地层水大量存在,水溶气资源不可忽视。 5.干酪根的概念和化学分类 干酪根:沉积物或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Ⅰ型干酪根:单细胞藻类(海藻)残体组成,富含脂类化合物,H/C高,O/C 低,含大量脂肪族烃结构(链式结构为主),少环芳烃和含氧官能团,生成液态石油潜力大,油页岩属此类。典型腐泥质类型(sapropelic)。最大转化率 80%。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海南岛水文地质

第四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 一、水文地质特征 海南岛赋存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火山岩孔洞裂隙水、碳酸岩类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五大类(图2-9)。 (一)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四周沿海沙堤沙地、滨海平原和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陵水河、宁远河、望楼河等主要河流中下游河流阶地和出海口地区,分布范围广。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粉砂等,含水层厚度、渗透性、富水性等变化较大。 (二)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 主要分布于琼北承压水盆地和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琼北承压水盆地分布于王五-文教断裂以北、东寨港以西的琼北地区,自上而下分布有8个含水层,岩性为贝壳碎屑岩、贝壳砂砾岩、粉细砂、中粗砂等;各个含水层的水质、富水性变化较大;第1、2、3承压水为常温水,是优质的矿泉水和生活饮用水;第5、6、7、8层承压水是低温热水。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主要包括莺歌海-九所自流盆地、崖城自流盆地、三亚自流盆地、藤桥-林旺自流盆地,不同承压水盆地的含水层个数不同,一般为4-5个,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等,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变化较大。

图2-9 海南岛水文地质简图 (三)火山岩类裂隙孔洞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北部第四纪火山岩,含水层岩性以微孔状、气孔状玄武岩为主,凝灰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次之。 (四)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 零星分布于儋州市的八一农场、兰洋农场,三亚的大茅、红花,昌江石碌、王下,东方江边等地。三亚大茅、红花凹谷等地为第四系覆盖,其它地区出露于地表。 (五)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区,根据岩类成因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红层(局部层间)裂隙水、层状岩类(网状层状)裂隙水、块状岩类(网状脉状)裂隙水。 二、工程地质特征 (一)岩体工程地质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

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