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与哲学

心理学与哲学

心理学与哲学
心理学与哲学

一、心理学与哲学有何渊源关系?

提问说明:

大多数接触过心理学的人,都被灌输了“自从1879年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就脱离哲学的母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很少学生会去深究心理学从哲学中脱胎的历史及其发展过程。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有机会读了几本书,有关于哲学,也有关于心理学的,让我对这个问题愈发好奇和纠结,因为看得越多,思维就越混杂,始终不得其解。主流的著作都认为,哲学是心理学之母,甚至把这一观点视为常识性知识,我也未曾对之持过怀疑态度。直到偶尔看了美国心理学者爱德华·S·里德著的《从心灵到心理》,才开始颠覆了所谓的常识,作者认为,“我们应当把19世纪后期的哲学看成是一个处于变迁状态的领域,从中出现了两门互不相同的20世纪的学科——哲学和心理”①,并提出哲学是从心理学中分离出去的观点。认知的冲突促使我重新思考心理学与哲学的渊源关系,并不希冀得出结论,只期望能有更深的认识。

对问题的理解:

自古西腊、罗马时期开始至1879年实验心理学建立的这段时间为前科学心理学时期。这段时期内心理学发展的特点是: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是却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在这段时期内是附属于其它学科的,特别是附属于哲学的。哲学家在构建其理论的过程中阐发了许多心理学的思想观点。这一时期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自然哲学的心理学阶段,亦即古西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在这一阶段里,哲学家们把心理状态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进行探讨,分析灵魂的功能或作用,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然在灵魂的探讨中有迷信或超自然的观点,但是有关灵魂的探讨并非服务于宗教目的。这一点使它同随后的宗教哲学心理学相区别;

第二个阶段是宗教哲学的心理学阶段,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是欧洲中世纪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宗教神学成为知识体系的核心,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心理学自然也逃脱不了服务于宗教神学的厄运。有关灵魂的探讨成了论证上帝存在的工具。这一时期心理学思想的中心也是关于灵魂的功能和作用。哲学家们力图通过灵魂的探讨来发现上帝统摄人类心灵的机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第三个阶段为意识的经验心理学阶段,时间大致起于十四世纪末止于十九世纪中叶。包括了资本主义关系形成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在这一阶段里,有关心理问题的探讨由灵魂的功能逐渐转向了认识的起源、过程和方法等问题。注意的焦点转向了意识经验起源的研究。灵魂的心理学开始让位于意识经验心理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洛克、哈特莱等。

意识的经验心理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经验是怎样产生的。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即经验论和唯理论。在心理学史上,我们称之为经验心

①爱德华·S·里德:《从心灵到心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理学和理性主义心理学。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一切知识均来源于经验。唯理论站在经验论的反面,它推崇理性判断,认为理性知识是天赋的,是先天固有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构成了意识经验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线索。

在经验论的基础上产生了联想主义心理学。联想主义心理学以“联想”解释一切心理现象,认为各种心理元素通过联想的规律形成各种心理状态。联想主义心理学是意识经验心理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它的出现代表着哲学心理学向科学心理学的过渡。

心理学的发展与哲学的连结从未断过,即使是在所谓的科学主义心理学中,哲学的影子也随处可见。如以经验主义、联想主义、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以机械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行为主义学派,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学派等等。从哲学与心理学互相交织的发展来看,很难说谁源于谁,不可否认,说“心理学起源于哲学”有一定的道理,但哲学就一定是先于心理学存在吗?这个真的难以考究,至少目前我还不能确定。

参考文献:

[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赵宗金. 从“灵魂”到“心理”—心理学方法论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J].晋阳学刊, 2007, (3).

[3]荆其成.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5]葛鲁嘉.追踪现代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十个线索[J].心理科学, 2004,27(1).

[6]荆其诚,张航.时代精神与当代心理学[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

[7]张典.哲学对行为主义的影响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3).

[8]葛鲁嘉杨铁光.论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对象[J].学习与探索,2003,(4).

[9]许波. 论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5).

[10]纪力敏.浅析心理学对哲学的影响[J].内江科技, 2008,(8).

二、什么是后现代心理学思想,及其研究取向?

提问说明: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后现代”这个词时我的迷茫与困惑,只知道“现代”,并不知晓“后现代”为何物,更不知道“后现代”源于何处,它的存在价值,以及该如何理解它。后来在课堂上,不断有同学和老师提及这个词,强大的好奇心促使我查阅一些书和网络资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后现代”无处不在,无处不用,恍然感慨自己的无知。哲学、文化、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中都可找到“后现代”的影子,但看了些书后,我还是不大明白到底什么是“后现代”。难道“后现代”就意味着经验建构、社会建构、多元、包容万象?可以说“后现代”这个谜一直困扰了我整个学期,每每在课堂上听到这个词,很想鼓起勇气请教老师,究竟该如何理解“后现代”,始终未遂。于是,继续自己探索。尽管还是科学主义的时代,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后现代心理学的势头愈来愈大,似乎只有后现代才能解救现代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同时随着知识的积累,我开始对后现代,以及后现代心理学有了些初步的认识。因此,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一些理解。

对问题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想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和传播开来,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就是以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以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为主的科学主义心理学)予以反叛和消解为特征的后现代心理学思想。后现代心理学思想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陷入“合法性”危机的情势下,萌生的一种探讨处于后现代境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视野。

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取向:

第一,不以可观察的对象为限。科学主义心理学家从新、老实证主义那里继承了可被观察原则,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但从事后现代心理学探索的学者们对科学主义心理学过于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提出了反击,认为由于其他一些后现代思想更为流行的学科,如人类学、文学评论、传媒研究、社会学等提供了关于当今人类生活境遇的许多新的更富启示性和挑战性的见解,所以,心理学完全可以借鉴这些学科的视野和成果,以更开放的眼界和胸襟,投身到对处于后现代事情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之中,以获取更符合时代精神的、更具有实际价值的只是。他们认为:科学主义心理学由于坚持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而不可避免的将本属于心理学领域的很多内容给舍弃了。所以,他们主张,心理学研究不能画地为牢、顾此失彼,而应扩大视野、直面人生,通过多种途径,启用多元思维和方法来揭示人类丰富的心理世界。

第二,淡化普适性真理的追求。实证主义作为一般的科学方法论,所奉献的根本原则就是坚持用现象的不变性和恒常性来解释现象,取代以往对现象的神学和形而上学的解释,也就是坚持客观的普适性真理。但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者意识到,无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找到所谓的“普适性”真理的存在。对他们来

说,对自己及所处的文化境况是否具有强烈的反省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和前提。伴随着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本质主义、表象主义、基础主义、理性主义和客观普适性真理的抨击,心理学也由对抽象的、普遍的客观的知识的追求转向了对社会有用的、局部的知识的追求,由人们对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各种应用型知识比抽象的普适性知识更被看重。具体的、实际的、情境性的、前瞻的知识及其价值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第三,终结实证主义方法的霸权。科学主义心理学主张用客观、实证、实验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心理学领域的探索。科学主义心理学坚持认为,要想使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因而走上了“以方法为中心”的道路。后现代心理学工作者认识到,鉴于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因此,单纯靠实证的方法并不能真正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和本质,所以,应采用多元的思维方法,多视角地看问题,并主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多元化。在后现代心理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定性的、互动的、协商的、领悟的、释义的、积极参与的、与历史文化有关的研究受到了重视,叙事式、阐释式、建构式、解构式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心理学工作者的认可。

第四,关注事实与价值的融合。科学主义心理学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和实证主义一样,专注于探索事实而相对忽视了价值追寻。他们认为,科学研究只关注自然事实,在道德上和价值上应当是完全中立的。因而,科学主义心理学也坚持价值中立的观点。然而,后现代心理学者强烈呼吁取缔实证主义方法的霸权地位,要求取消在心理学研究中所谓的“价值中立”的观念,这为心理学直面大众、参与现实生活扫清了道路。

参考文献:

[1]蔡笑岳,于龙.心理学;研究人的另类科学——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再认识[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

[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方俊明.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26(1).

[4] 谢原.浅析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反叛[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31.

[5] 叶浩生.当代心理学的困惑与争论[J].社会科学, 2006,(6).

[6]张春兴.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心理科学,2002,25(5).

[7]荆其成.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8]李红锋,张瑞芳.辩证地看待心理学的发展[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5(1).

[9]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10]张晓萌,后现代思潮对心理学发展演变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

三、心理学的科学主义及其主要特征?

提问说明:

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以来,就存在着两大对立的阵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如果说人文主义让心理学更丰富和饱满,那么,科学主义则让心理学的骨架更为结实。在某种程度上说,科学主义支撑着心理学的发展。尽管科学主义存在片面性,但其在心理学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在“心理学与科学”那一讲中,对科学以及心理学的科学性作了大量探讨,在后来的讨论中,也涉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关的问题,足见其重要性。个人认为,了解心理学的科学性,不仅有利于深入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心理学这门依然存在争议的“科学”的必修课。虽然已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但作为跨专业的学生,我对心理学的了解依然还很有限,对于心理学的科学主义也确实没有深入的认识。所以,我试图通过查阅更多文献,来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亦或者说,在脑海中构建有关心理学的科学主义的知识体系。

对问题的解释:

科学主义追求的所谓科学,实质是一种唯科学主义,其目标是努力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精确、客观、实证的自然科学。

从研究对象上看,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笃信客观普适性真理;坚持以方法为中心;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固守人为机器的模型。科学主义只对能够被观察、实验证实的经验感兴趣,因此科学心理学要么像构造主义派将主观心理活动分解为可证实的、精确的元素;要么则像行为主义那样根本否认主观意识的存在,只将外部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上,科学主义认为从自然科学研究中提炼出的实证科学方法是达到真理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心理学应广泛采用实证的方法,以树立自己的科学形象。数学的方法、统计的方法、实验的方法、测验的方法被尽可能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

科学主义的科学观给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可不低估的影响,它促进了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使心理学朝着客观化、精确化方向发展。

科学主义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实证主义把处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核心问题,并且具有科学至上和科学万能的倾向。实证主义是以强调感觉经验、反对形而上学为基本特征的哲学思潮。其基本观点:(l)科学是唯一的知识和永恒的真理;(2)科学是具有确定性的实证知识,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均来自经验,只有能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是可靠的;(3)自然科学之所以成为客观实在的科学就

在于采用科学的方法,因而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都要效仿自然科学,必须运用客观实证的科学方法。可见,实证主义是科学主义的哲学依据,而科学主义则是实证主义的价值定向和表现形式。

第二,坚持价值中立说。科学主义极力宣扬“价值中立说”或“价值无关说”,主张科学只研究事实、知识,即回答是不是的问题,不研究价值、意义,不回答该不该的问题。事实上,价值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物上对象化的结果,即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而价值观又渗透在精神文化和物质产品之中,因此作为精神科学的心理学不可能回避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心理学家无论坚持人文科学传统,还是坚持科学主义传统,他们都有特定的价值导向。事实证明,价值完全可以纳人科学的范围。

第三,其方法论是方法中心主义。科学主义心理学从传统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那里继承了物理主义和机械论的观点及其实证的研究方法和实证科学的理论规则,重视方法在研究中的作用,忽视对问题研究,走上了“以方法为中心”的道路。方法中心主义有两个明显的错误:一是把科学与科学方法相混淆,不是以科学的态度来解决方法问题,而是以方法中心或技术中心的态度来解决科学问题,陷人方法至上的科学主义的境地;二是把心理学的方法与对象的关系相颠倒,不是心理学的方法适应于心理学的对象,而是心理学的对象决定于心理学的方法,陷人抛弃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研究的客观主义的境地。方法中心主义既是科学主义的表现,又是传统主流心理学许多“缺陷”的主要根源。

参考文献:

[1]车文博许波伍麟.西方心理学思想史发展规律的探析[J]. 社会科学战线.2001,(3).

[2]荆其成.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 高峰强.论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与立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 18(3).

[5]李炳全.论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

[6]张春兴.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心理科学,2002,25(5).

[7]雷开春,宋湘勤.现代心理学的科学性辨析[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4).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人类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人们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改变一生。」——澳瑞森·梅伦 一个人的个性与成长经历和接受的教育以及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没有人在世界上是一座孤岛,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学将大有用处。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不能忽视的问题,无论是个人心理疏导、原生家庭教育、职场人际关系…都应该尝试运用心理学去介入及疗愈。心理学不仅让人更认识自己,更了解人性,更帮助人际交往有困惑的人。 因此,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不仅可以有助于自处、与他人相处,更能运用它们分析社会现象及个人性情背后的原因。从而帮助自己在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时,能拥有智慧的判断。 本期特别推荐,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每一个都发人深省。懂心理学的人,更懂世界。 01 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曾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种选择: 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 自己只需发号施令,他们也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两个助手若无能,就会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02 破窗效应 心理学将一种现象叫「破窗效应」:一个房子若窗户破了,无人修补,隔不久,其它窗户也会莫名其妙被人打破;一面墙,若出现一些涂鸦没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正如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不好意思丢垃圾。若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就会毫不犹疑

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我们把文化中借助国正论的语文学反映,定义为哲学。 人类在文化进程中,像信徒走进教堂,像管理者走进办公室,像运动员走进赛场,都是进入了一个文化世界,使精神在进程中不朽地演化,一切文化要素在这里给相对性的国正大小进行区分,用自己认为宝贵的东西来创造激情,再进行有价值地混合。所有的灵魂都没有自律的文化价值,人们就是在这个文化的哲学中相互混淆,然后再不同的分裂,不同的对立,所有的人类在文化进程探索中都变成了文化人,在内在的张力中用文化哲学进行着创作。我们把文化中借助国正论的语文学反映,定义为哲学。人们用哲学认识未来。 在文化进程的路上,一个人一生都在寻找精神中的那一半,不如说是寻找精神期盼中的机会,每时每刻都被困扰着,一会儿反复、徘徊,一会儿迷茫、诱惑。我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知识在思想内部接受各种因素的抽象惩罚之后,才会变动一步。每一次变动都是一次博弈(相当于人与赌场的一次博弈),都会得出一个结果。 生物亲序的本性在彻头彻尾的矛盾中认识到国正论相对性是基本常理,当站在实体背景与人形成对立时,实体一方便以博弈世界固有的法则作为战略,包括国家战略、军事战略、经济战略、企业战略等。只有首先洞察战略的定义和战略里的文化结构,才能真正站在大自然的文明实体一边,才能精准地掌握战术者的行为,战略和战术的博弈结构影响着人类的文化、文明和科学,对立的文化属性使人走向单一轨道,实现自我肯定。但在正常的人群当中,绝对有一半或一大半的人属于精神病患者,听起来是骇人听闻,其实这是大自然的博弈实体结构。以往的战略家只知道站在文明实体这一边会占优,但并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战略是赌场,战术是赌客;单位是赌场,员工是赌客;自然是赌场,人类就是赌客。任何利用文明实体威力狂妄地表现出权力、金钱优势的人,一旦离开文明实体独立存在成为赌客时,立刻会表现出渺小而不堪一击。那些不可抗拒的灾难也都是人与自然对抗的失利案例。 相对性的国正论是连着两个世界的桥梁,它中间的第三空地象征着一个可创新的美丽世界,是深刻现实的艺术中心,那里表现出最深刻的精神现实,就是创造博弈结构的无限可能。一切创新突破都介入了人与世界的相际关系,一切创造都是博弈的结果。人与自然、人与背景、人与社会相当于人与赌场的二特性实体结构。不要幻想将已发生过的事件进行回放,特别是公安、侦查、侦探,一直想把不可逆的事件变成可逆,将历史过程再次重现。目前,人们只是在文化进程中用简单的推理来寻找证据,或在从文明再返回到文化进程中的简单逻辑里反反复复,并没有准确给侦察定义。

哲学和心理学的联系和区别

哲学和心理学的联系和区别 哲学是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的一般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哲学与心理学是二门不同的学科,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所以要想学好心理学也还要有点哲学思维。哲学是寻求信念的,所用方法不是科学方法,心理学有部分是科学方法。 哲学与心理学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更新时间:2011-10-24 怎样理解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在整个世界心理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有人认为,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是由于摆脱了哲学的羁绊,崇尚自然科学的实验验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由于人的心理、意识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学家从事研究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哲学的一定影响。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实质而言,是源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心理学研究的融合。 从研究对象看,心理学研究的客体是人。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心理学是研究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感情、意志和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 究竟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鸣。有学者指出,由于人的心理、意识不可分地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因而心理学者从事研究就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一定哲学的影响。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之所以是科学的,具有真理性,乃是因为它在客观上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实验也是一种实践,但仅是一种有局限性的实践,还有更广泛性的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对于各种研究实验类的和思辨类的进行检验。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心理学研究,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保证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真理性。可以这样认为,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实质而言,是始自辩证唯物主义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从人与自然界的联系讲,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存在物。从人与社会的联系讲,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体现者,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是辩证统一的,所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规定着其心理、意识的本质。 人的心理、意识就其生理基础来讲,是人脑的产物;就其社会根源来讲,是在人类社会活动首先是劳动和社会交往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概括而言,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人)的反映,既依赖于人的自然存在,又依赖于人的社会存在。在人的心理、意识的活动过程中,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以辩证统一的形式存在、运动和发展着的,但社会因素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 有学者从考察早期西方心理学传入我国的历史入手,指出我国现代心理学不是在自己的土壤上产生的,而是由西方传入的。千百年来,心理学一直包含在哲学的母体之中,心理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混杂在一起,相互交织,并受到宗教的渗透。虽然一百多年前心理学已经宣告脱离哲学的母体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还是受着各种形式的二元论或唯心论哲学的缠绕和束缚。这是早期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思想体系的实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心理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应当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心理学,但是应注意在引进和学习的同时,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和研究心理学在中国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探其源以知其流,鉴其古而知其今。 有学者引用恩格斯关于反映论的一段论述来说明心理学的性质及其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学者认为,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反映过程中的主客观矛盾规律,概括了制约心理活动及其内容的主客观因素,应当成为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基础的核心。根据恩格斯

哲学与心理学

怎样理解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在整个世界心理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有人认为,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是由于摆脱了哲学的羁绊,崇尚自然科学的实验验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由于人的心理、意识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学家从事研究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哲学的一定影响。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实质而言,是源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心理学研究的融合。 从研究对象看,心理学研究的客体是人。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心理学是研究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感情、意志和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 究竟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鸣。有学者指出,由于人的心理、意识不可分地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因而心理学者从事研究就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一定哲学的影响。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之所以是科学的,具有真理性,乃是因为它在客观上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实验也是一种实践,但仅是一种有局限性的实践,还有更广泛性的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对于各种研究实验类的和思辨类的进行检验。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心理学研究,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保证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真理性。可以这样认为,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实质而言,是始自辩证唯物主义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从人与自然界的联系讲,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存在物。从人与社会的联系讲,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体现者,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是辩证统一的,所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规定着其心理、意识的本质。 人的心理、意识就其生理基础来讲,是人脑的产物;就其社会根源来讲,是在人类社会活动首先是劳动和社会交往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概括而言,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人)的反映,既依赖于人的自然存在,又依赖于人的社会存在。在人的心理、意识的活动过程中,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以辩证统一的形式存在、运动和发展着的,但社会因素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 有学者从考察早期西方心理学传入我国的历史入手,指出我国现代心理学不是在自己的土壤上产生的,而是由西方传入的。千百年来,心理学一直包含在哲学的母体之中,心理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混杂在一起,相互交织,并受到宗教的渗透。虽然一百多年前心理学已经宣告脱离哲学的母体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还是受着各种形式的二元论或唯心论哲学的缠绕和束缚。这是早期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思想体系的实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心理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应当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心理学,但是应注意在引进和学习的同时,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和研究心理学在中国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探其源以知其流,鉴其古而知其今。 有学者引用恩格斯关于反映论的一段论述来说明心理学的性质及其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学者认为,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反映过程中的主客观矛盾规律,概括了制约心理活动及其内容的主客观因

简述西方哲学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并予以评价

简述西方哲学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并予以评价 ——青简西方心理学发展有三个故乡:古希腊罗马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产生的故乡,是现代科学心理学形成的远源;德国是实验心理学产生的故乡,是世界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发源地;而美国是机能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故乡,也是当代全世界心理学发展的中心。 一方面,整个西方心理学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哲学心理学时期,大约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9世纪中叶,它是心理学成为独立学 科之前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也是科学心理学形成的悠久渊源。在这一时期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古代和中世纪主要为灵魂,17世纪至19世纪以前主要为心灵。 2、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时期即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历史,从19世纪后半叶至20 世纪70、80年代,这是一个学派林立、取向多元,趋向综合、日益繁荣的时期。在此时期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体上说,19世纪末至29世纪初主要为意识、潜意识(或无意识),20世纪20至50年代行为,直到60年代左右又改为心理(意识、潜意识)和行为。 另一方面,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分为三个时代: 奴隶社会——古代 封建社会——中世纪 资本主义社会——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等) 在此,本文的以横向的心理学观正确与否为叙述点,纵向以历史进程为插入点来进行整理论述西方哲学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即大约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9世纪中叶的哲学心理学发展。 首先,古代——奴隶社会。古希腊罗马心理学思想发展的逻辑线索:以原始宗教神话万物有灵论观念为心理学思想的萌芽;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两种心理学思想为主干;以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心理学思想为总汇;以亚力山大城学派的生理心理学为补充;以官能心理学的形成为归宿。具体地说,(1)原子论心理学思想,它经历了萌芽、奠基、形成和发展等四个时期,以德谟克利特为创始者,伊壁鸠鲁、卢克莱修为系统化者。主要思想成就:提出决定论的原则,坚持灵魂的物质本原及其自动性,重视心身不可分的关系,否定灵魂的不死和转世观念,承认感觉的客观性及其同主体的联系,指出脑是思想的器官,看

基于哲学和心理学的梦的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018536457.html, 基于哲学和心理学的梦的解析 作者:闫明放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第10期 摘要:梦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心理现象。梦的基本素材来源于人的生活经 历,是人的意识处于半觉醒条件下对自身身心状态的一种反映。梦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人色彩,不同的人对梦的敏感程度不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梦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作出比较科学的解释。 关键词:梦;哲学;心理学;解析 梦对不少动物来说只是种生理现象,对人而言就不仅是生理现象,同时还是种心理现象,更是种非常独特和奇妙的个人体验。那么到底什么是梦?对此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回答得了。你做过梦吗?大多数人回答是“做过”,没有几个人说他未做过梦。做过什么梦?不同的人回答则是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但人在谈到梦时无不感到有种说不清的神秘色彩。所以,梦理所当然的就成为人们日常所谈论较多的话题,梦自然就成为文学、哲学和心理学特别关注并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其所以如此,就在于我们对它知之不多,其所以如此,就在于它自身给人所带来的神秘色彩。 一、梦的现象和本质 虽然对梦进行科学研究只能说是刚刚开始,但不能因此就说古人对梦是一无所知,古人对梦的关注并不亚于现代人。自从人有了自觉自主的意识,梦就作为种非常神秘的心理现象,引起人的关注,并开始试图探究自身的这个内心世界中的迷团。从现在流行的古代解梦的书仍不少,就能说明这点。传统的对梦的解释散见于《黄帝内经》、《周礼》以及佛教经典及诸子百家的各种著作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代有关解梦的专著也为数不少。《敦煌遗书》中就有不少的解梦专著,如《解梦书》、《梦书》、《周公解梦书》等。 古人对梦的解释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种点:第一、梦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是日常接触和思考的结果。孔子说“精之熟之,鬼将告知,非鬼告知矣,乃精之熟之也。”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沿袭了古人的观点。第二、梦是神的启示,可断祸福,知生死。《周公解梦》可以是这种观点的代表。第三、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淫邪发梦说”认为,“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不得安而喜梦。” 西方人对梦也有着同样的关注,有各种梦的理论。但值得我们一提的还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名著《梦的分析》,此书在国内出版且有几个版本,一度 成为畅销书,影响十分广泛。弗氏作为心理医生,他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患身心疾病的人,所使用的手法主要是催眠疗法和精神分析。他对梦有着不同前人的独到的见解。弗氏认为人的心

教育心理学源于哲学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源于哲学心理学。 2发展与教育心理的思想的西方的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人性之善也”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教育科学取向的希望与挫折--蓬勃发展(桑代克的教育科学运动,杜威的进步教育运动)20世纪30到60年代——研究偏离正轨(斯金纳、赫尔)20世纪60到80年代——研究对象窄化(布鲁纳)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走上全人发展的轨道 4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作为研究儿童心理特点、学生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一)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二)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三)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5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而展开的。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该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五大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等三中活动交织在一起 6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a。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其教师的错误观念:(1)认为教学就是传递知识(2)认为具有某一学科的知识就能教授这门学科(3)认为学会教学仅仅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b.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 第二章 7行为主义学派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 1、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以对外部行为的观察为基础)2、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美国的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如果给他十个婴儿,他可以培养成我律师等---是华生说的)8华生环境决定论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1重视环境与教育的作用 2强调要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行为习惯发展,3、注意运用强化技术和在教育中,应该很好发挥强化的作用 9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能论认为存在与无意识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其本能论的成分: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10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快乐原则,最接近意识)、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后天形成) 11心理结构:意识、无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伊底普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提出的 1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1、口唇期(0—1岁)吮吸、吞咽、咀嚼、咬。口唇型人格特征——自私、自恋、退缩、依赖、苛求别人等 2、肛门期(1—3岁)。排泄活动、玩弄粪便。肛门便秘型人格特征。讲究秩序和整洁;过分吝啬和节约;固执或强迫性强。性器期(3—6岁)。有了性别意识,对异性父母感兴趣。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同性恋.潜伏期(6—11岁)。学习,参加学校教育活动,对异性反感。 青春期(生殖期)(11、12岁开始)。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喜欢参加由两性组成的集体活动,寻找职业、结婚、生育和抚养后代 13弗洛伊德的理论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1)引导他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游戏和运动中,(2)要特别重视关于纪律、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使这些东西逐渐内化到学生的超我中(3)不能以小学生出现的缺点,错误来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定性

哲学心理学

word 前科学时期心理学的意识形态:哲学心理学 概述 哲学是孕育科学心理学的渊源,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发展的源泉和必要的知识资料,它的 状况决定着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哪一种心理学体系,都不可能在空白的基地上建立起来。纵观整个心理学史,心理学的每一次变革均来自于哲学的变革,而且心理学始终以一定的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和理论基础。从心理学独立开始,经验批判主义到构造主义心理学,实用主义到机能主义心理学,机械唯物主义、新实在论、逻辑实证主义、操作主义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现象学到格式塔心理学,唯意志论和唯能论到精神分析心理学,结构主义到日内瓦学派,实证主义到认知心理学,存在主义到人本心理学等等就明证。哲学观点是心理学发展的思想前提和理论依据,它们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和面貌。 、哲学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 (一)哲学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在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前,是属于哲学心理学的范畴,此时的心理学史具有明 显的思想史的特点。主要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思辨的方法来研究和阐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各种理论。在此阶段,没有独立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家由哲学家来兼任。不研究具体的实证问题,主要探讨灵魂或心灵的本质、结构、范畴和功能等一系列比较抽象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古代和中世纪主要为灵魂;17世纪至19世纪以前主要为心灵;19世纪后期主要为意 识。 (三)哲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不采用实验的方法,主要运用观察、猜想、推论和思辨的方法。 二、哲学心理学的思想线索 整个西方心理学史,围绕着如何理解灵魂、心灵、心理的本质,沿着四条主要的思想线索 发展:(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2)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

心理学和哲学学习总结-学习总结

心理学和哲学学习总结-学习总结 今天我把从前的学习笔记统翻了一下,觉得该写写总结。本博学习心理学和哲学,无非为了增加思考的广度深度。学习哲学的兴趣点落在了中国没有的以人为本体意识上,而心理学是研究情感和性格的,离不开特定情境的设定就是了。本师太没有哲学的学术能力来创造一套哲学,最多是有我特色的思维,对心理学我也是这样。我的兴趣还是在文学。 科学的尴尬就是不能证明神不存在,也不能证明神存在。这尴尬在心理学上更严重了,严谨心理学很难证明,这个人是疯了,还是没疯。因为你总需要一个心理上的正常不正常的标准范围才能确定超出其外就是心理病了。可是标准在哪里?有上帝的话,应该在他那里。 中国的心理学简直就很疯狂,我觉得叫做生物心理学或者心理学生物派比较对。通俗的说,它就是要落在生物质上,并没有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确立。除了大把大把吃药,电击异/见上/访分子,没见明显的文化作用。关于学术的生物化倾向,比如名词神经症或者神经症性格比较准确,而病就是个性的应激反应。其实也反映着人性的基本特征。现在国内的心理学把这一词去掉了,改用神经质一词,我感觉这种描述不如不改。 就我的浅薄认识里,心理学对医疗的贡献还远不如对影视小说。 人真的天生有一个灵魂化的真我吗?如同哲学先验论里完备的理

性?只需要把它从幻象迷雾中辨认出来,即可一得永得?《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作者霍妮大量引用了存在主义基督徒比如基尔克果的观点,从感性的,非理性的角度去体验,自我存在最大的证据就是虚无,假如真的感觉不到自我,那就不是虚无了,而是动物般的无感,可是人能感觉到身体以外的虚无,它是一种恐惧,一种生存与死亡式的焦虑。 神经症成因如上述所言,人除了面对基本的生存恐惧和焦虑,还有文化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巨大压力和刺激,人使人产生自我防御,进而失衡,失去基本安全感和对人际关系的信任,无法真诚面对任何人,在心理上产生一个理想化自我,为了维护这个理想化的安全城堡,符合生存期望,反而压制、压缩了真我的成长。甚至最终磨灭了真我,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精神死亡。成长中形成的人格结构就是霍妮心理学的核心,她认为人际关系是形成人格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终可以达到的,将人本身能力能量从病态人格(神经症性格)中释放出来,得到正常的成长的契机。这也是进化的道德。

心理学和哲学学习总结

心理学和哲学学习总结 相关推荐:||||| 今天我把从前的学习笔记统翻了一下,觉得该写写总结。本博学 习心理学和哲学,无非为了增加思考的广度深度。学习哲学的兴趣点 落在了中国没有的“以人为本体”意识上,而心理学是研究情感和性 格的,离不开特定情境的设定就是了。本师太没有哲学的学术水平来 创造一套哲学,最多是有我特色的思维,对心理学我也是这样。我的 兴趣还是在文学。 科学的尴尬就是不能证明神不存有,也不能证明神存有。这尴尬 在心理学上更严重了,严谨心理学很难证明,这个人是疯了,还是没疯。因为你总需要一个心理上的正常不正常的标准范围才能确定超出 其外就是心理病了。不过标准在哪里?有上帝的话,应该在他那里。 中国的心理学简直就很疯狂,我觉得叫做生物心理学或者心理学 生物派比较对。通俗的说,它就是要落在生物质上,并没有人的主体 性和自主性的确立。除了大把大把吃药,电击异/见上/访分子,没见 明显的文化作用。关于学术的生物化倾向,比如名词“神经症”或者“神经症性格”比较准确,而病就是个性的应激反应。其实也反映着 人性的基本特征。现在国内的心理学把这个词去掉了,改用“神经质”一词,我感觉这种描述不如不改。 就我的浅薄理解里,心理学对医疗的贡献还远不如对影视小说。 人真的天生有一个灵魂化的真我吗?如同哲学先验论里完备的理性?只需要把它从幻象迷雾中辨认出来,即可一得永得?《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作者霍妮大量引用了存有主义基督徒比如基尔克果的观点,从感 性的,非理性的角度去体验,自我存有的证据就是虚无,假如真的感 觉不到自我,那就不是虚无了,而是动物般的无感,不过人能感觉到 身体以外的虚无,它是一种恐惧,一种生存与死亡式的焦虑。

西方哲学_与心理学相关

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主要探讨西方哲学范围之内,用哲学的观点和思辨的方法来研究和阐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各种理论)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心理学 (一)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1、米利都学派 因其代表人物生于米利都而得名。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被看着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心理学家。他提出水是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认为灵魂产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代表人物有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 2、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前500)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早期理念论思想的先驱。他既是伟大的数学家,又是一位宗教领袖。他提出了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其基本观点为: (1)认为数及其关系是万物的根源。 (2)提出了灵魂不死和轮回说。并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智慧、情感三部分。并认为前两者在脑,情欲在心脏。 (3)关于灵魂的构成。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灵魂是由某种物质构成,如热气等。第二种观点认为灵魂是空气中的尘埃。第三种观点认为灵魂是一种和谐或谐音。 3、爱菲索学派 又译爱非斯学派,以爱非斯城而得名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前480),爱菲索学派创始人,也形成哲学的伟大代表。列宁称其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其基本观点有: (1)万物由火生成,又复归于火; (2)认为一切皆变;人的智慧和世界的变化的规律是一气相通的。(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3)人的身体是土,人的灵魂是纯净的火(最干燥的灵魂最有智慧)。 4、爱利亚学派 巴门尼德(Parmenides公元前570—前480)是爱利亚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此学派因产生于意大利的爱利亚而得名。巴门尼德承认理性的真实性,否认感觉的可靠性,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认识真理,因此他是理性主义的奠基者。主张存在哲学,提出“存在是存在的,非存在是不存在的”,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我存在又不存在”的观点。以同知同的感觉学说 5、原子论学派 又称元素论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巴门尼德和德谟克利特 (1)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公元前490--约前430),经验主义创始人,也是医学家,是西西里医学派的创立者。他认为万物由四种不变的物质构成,即土、水、火、空气四根构成。人的身体由四根构成。固体部分是土根,液体部分是水根,维持生命的呼吸是空气,血液主要是火根,思维是火根的作用。人死时四根分散,各根与体外同类聚合。 (2)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r,460—370 B.C),认为世界只有原子和虚空,原子是永存、永动,数目无限。他提出了影像说,认为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人身体内的灵魂原子与直接来自外物

哲学心理学

前科学时期心理学的意识形态:哲学心理学 概述 哲学是孕育科学心理学的渊源,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发展的源泉和必要的知识资料,它的状况决定着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哪一种心理学体系,都不可能在空白的基地上建立起来。纵观整个心理学史,心理学的每一次变革均来自于哲学的变革,而且心理学始终以一定的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和理论基础。从心理学独立开始,经验批判主义到构造主义心理学,实用主义到机能主义心理学,机械唯物主义、新实在论、逻辑实证主义、操作主义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现象学到格式塔心理学,唯意志论和唯能论到精神分析心理学,结构主义到日内瓦学派,实证主义到认知心理学,存在主义到人本心理学等等就明证。哲学观点是心理学发展的思想前提和理论依据,它们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和面貌。 一、哲学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 (一)哲学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在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前,是属于哲学心理学的范畴,此时的心理学史具有明显的思想史的特点。主要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思辨的方法来研究和阐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各种理论。在此阶段,没有独立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家由哲学家来兼任。不研究具体的实证问题,主要探讨灵魂或心灵的本质、结构、范畴和功能等一系列比较抽象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古代和中世纪主要为灵魂;17世纪至19世纪以前主要为心灵;19世纪后期主要为意识。 (三)哲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不采用实验的方法,主要运用观察、猜想、推论和思辨的方法。 二、哲学心理学的思想线索 整个西方心理学史,围绕着如何理解灵魂、心灵、心理的本质,沿着四条主要的思想线索发展:(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2)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

狄尔泰生命哲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狄尔泰生命哲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以狄尔泰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对人文取向的心理学的建立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产生提供了孕育的土壤,并引导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性的成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它对于提升人文取向的心理学的合法地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标签:心理学;生命哲学;心理生活;描述与分析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其自身必然少不了对人类生命的探索与研究,同时,作为从哲学中孕育出世的心理学,受其哲学母体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有关生命主题的生命哲学与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二者之间则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9 世纪70年代,生命哲学思潮起源于德、法等国,从揭示人类生命的性质和意义出发,深入探索人的存在及其认识和实践的一切活动,并将人的情感、意志等生命经验活动作为其讨论研究的重点。作为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生命哲学对后来这一思潮中的各流派都有着重要且直接的影响,对于心理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狄尔泰、齐美尔和法国的柏格森。其中,狄尔泰在生命体验的理解方面做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成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生命哲学。正如英国著名狄尔泰研究专家里克曼所言:“狄尔泰影响了我们今天耳熟的所有思想家: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克思·韦伯、阿尔多诺和哈贝马斯〔1〕。”因此,试从狄尔泰的生命哲学观出发,探讨生命哲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一、狄尔泰的生命哲学观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 狄尔泰反对传统哲学把物质和精神割裂开来,认为哲学是一种精神科学,指的是某种生命、自我,并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把物质和精神连接起来的生命,唯有生命才是世界的本原。他将生命描述为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冲动,一种能动的创造力量,表现出来就是直觉、思想、情感;再进而表现为语言、道德、社会制度及历史等。因而他认为,一切社会生活现象都是“生命”的客观化,不可能用自然科学和理性的方法去理解生命,并提出了“自身思义”的方法论,即将其解释为一种反思的意识,是主体朝向自身的生命的体验,也就是内省的方法研究自身的生命体验。他始终坚持在原生态中把握事实自身,即要如其自身所是地来把握生命之流;坚持以“生命把握生命”,即必须从生命自身出发来把握生命的概念,只能凭内心的体验去领会和理解。可见在狄尔泰的眼中,体验本身就是生命个体的功能,生命是人的存在形式。 狄尔泰在其将哲学定位为一种精神科学的基础上,进而将心理学定位为描述心理学,目的就是使心理学走出自然科学的门类,进入精神科学的范畴,并成为其基础科学之一。这里所谓的“描述”指的是一种心理学的研究取向,而非流派,

古希腊早期哲学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早期哲学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早期哲学孕育了两种重要的理智张力,这两种张力交织贯穿着以后的许多世纪,而且也深深隐藏在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深处,影响着西方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种张力是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间。自巴门尼德以后,理性主义否认真正的认识来自知觉,所以对真理的探求便转向内部的理性和固有的观念。自恩培多克勒以后,经验主义则向外看,他们相信真实外见的方法可以建立在感性经验的资料上。理性主义者害怕感官的错觉,经验主义者则害怕理性的欺骗。另一种张力是在存在(Being)与形成(Becoming)的哲学之间。存在的提倡者通常是理性主义者,相信在我们之外存在着永恒和超越的真理与价值,我们必须去寻找它们。形成的提倡者通常是经验主义者,他们否认存在着永恒真理和永远不变的存在,只有在不断变化的经验中寻找唯一的真理──事物的变化规律。这两种理智张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激发着智慧的生活。 早期的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宇宙的本质和起源有着特别的兴趣,他们创立了至今仍很重要的诸如原子论和进化论等科学观念,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学的论题。

1.泰勒士 泰勒士(约公元前624—前547)是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家和物活论者。他提出水是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水可以是液体、气体或固体,万物由水生成,消灭后复归于水。构成一切事物的单一元素的名称是始物(Physis),所以跟随泰勒士探索这些宇宙元素的人被称为物理学家(Physicist)。他开辟的物理学研究路线,是西方科学思想的开始。他认为磁石有灵魂,世界是活的,充满着神。所谓灵魂、神,大概是指活动的活力或生命,是水造成的。这样,他对宇宙的理解就从宗教的或精神的解释转向事物是如何构成的以及它们如何活动的自然主义解释。泰勒士的哲学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的开始。 2.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又是一位宗教领袖。他提出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及其关系是万物的根源。然而,数学对于他不只是一种科学的工具,也是认识宇宙的一把魔术性的钥匙。他相信数有神秘意义,并因此创

心理学与哲学论文

《心理学与哲学》期末论文 机电学院081-2班原晋200823501240 首先,这门心理学与哲学课,是我觉得在大学生涯中所选选修课里很值得去学习的一门科目。王老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讲说,让我们都有种很愿意去深入了解心理学,了解社会科学,哲学,了解弗洛伊德等的心理活动。从一门选修课发展到一门兴趣课,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这堂课确确实实的改变了很多人的观点,让同学们喜欢上了心理学。 我读过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自开始就觉得心理学是一门相当实用但是难以深入的了解与懂得的一门学问,它可以运用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从大的方面说还是细微入至到一些小的心理活动,它都能帮助你摆正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最佳状态去应付与对待所遇到的一些事情。M.斯科特.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便是教会了人们心智逐渐趋向成熟的一段旅程。还有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后来的两堂课上老师也有单独拿出来进行讲解。欣赏老师的另一方面在于王老师敢于把一些当今社会所自动屏蔽“和谐”的话题拿到课堂上去说,这是我觉得很值得其他老师所学习的。在中国教育体系中,一味的照本宣科是根本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的。而真正的去从知识中了解社会,发现自我,才是真实的教育应有的面孔。 说一些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关于心理学的见解,自我认为鄙人是很喜欢心理学的,最近的几年来,我们的社会上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科学心理学,它对我们来说好像是一种新的科学,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还出现了所谓的“心理咨询”。下面就是我将要就它的哲学本质进行一些探讨,并且也要阐明它与哲学的关系。 凡是接触过这些学说的,或者接触过心理咨询的人。都应该了解他们所谓的咨询,其实只不过是暗示你,主观的意欲太强了。之所以出现心理的或者精神的痛苦只是因为你的主观意欲大大超过了实际,以致于与实际相冲突。他们这样的观点是有局限性的,仅仅只是就现象来说是对的。这些所谓的心理医生,他们认为只是个体的欲望太强而与现实进行尖锐的冲突就会产生精神的痛苦。 那么我要问一下,能否就这种欲望的来源进行说明一下呢?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往往给不出正确的答案——不是缄默不语,就是把它归结于人的本性。就后者彻底的追寻下去无疑就要导出人类邪恶的本性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这也就说我要说明的这支心理学最反动的地方之一。至于它同样反动的另一点我会在后面的叙述中阐述出来。

心理学理论流派 复习题

心理学理论流派 1.如何看待心理学产生的两个基础? 2.冯特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3.新心理学产生的重要意义何在? 4.试分分析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是指和主要特点? 5.如何评价詹姆斯实用主义心理学? 6.机能主义心理学对今天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与那些? 7.华生行为主义如何得以产生? 8.与以往的心理学理论相比,华生提出了那些新的见解和主张? 9.怎样看待华生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 10.新行为主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1.简述符号——格式塔模式的学习理论。 12.简述赫尔的“假设——演绎”体系。 13.根据斯金纳的理论,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吗? 14.什么是交互决定论? 15.观察学习有几种类型? 16.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领域中研究的特色及其影响如何? 17.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分歧何在? 18.如何评价格式塔学派再心理学发展史的地位? 19.如何看待勒温对于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20.试析精神分析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1.试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 22.如何评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结构说? 23.试分析新精神分析学派产生的条件。 24.试说明基本焦虑的含义。 25.什么是理想化自我? 26.沙利文的自我系统的内容是什么? 27.什么是基本人格结构?他是如何形成的? 28.什么是自我同一性? 29.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有何不同? 30.怎样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实质及其特点? 31.试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条件。 32.试析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 33.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今后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34.试分析皮亚杰关于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35.如何评价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36.皮亚杰心理学思想的现实意义何在? 37.结合当前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分析认知心理学走向。 38.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有哪些主要成果? 39.遗传在心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40.当代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的发展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41.结合第十一章的学习,如何看待心与身的关系?

哲学心理学

哲学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哲学家、教育家运用思辨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所得到的认识的总和。 科学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相对,以实证研究为特征的心理学。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特指桑代克于1903年写成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一般认为,该书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形成的标志。中译本由陆志韦译,商务印书馆1926年出版,书名改为《教育心理学概论》。 潘菽《教育心理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大陆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主编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潘菽,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该书反映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 实证研究:采用观察或实验在实际资料中求取结果,以验证假设并建立理论体系的研究。 准实验研究:与真实验研究相对。在实验研究中,凡不能严格遵守实验原则来选择被试和控制条件的实验被称为准实验。课堂教学实验一般为这类实验。 个案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之一。也称案例研究。通过详细收集、分析典型的个案资料以发现其中暗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的研究。 思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对。采用逻辑思考与理论推理所进行的理论研究。 教学设计研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教学设计和形成性评价,获得教学新产品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研究。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表现:指学生外在的、可以观察的行为,如测验的得分、行为举止等。加涅认为,内部的变化必须通过外在的表现变化反映出来,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衡量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指标。 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期待经验的突触: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极小空隙。它只允许神经冲动由轴突末端传到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以两种方式生成:一是在生命早期,由基因决定的突触超量生成,但在后天环境作用下,选择性地消失。这样生成的突触被称为期待神经的突触。二是在后天环境作用下新的突触增生,这样增生的突触被称为依赖经验的突触。后者增生不受年龄限制,可以延续终生。 依赖经验的突触:详见“期待经验的突触”。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人类认知活动,如注意、知觉、记忆、言语、推理等的大脑机制的新兴学科 陈述性记忆:个人能够有意识回忆(或提取)的知识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不能有意识提取但能指导个人做事的过程和操作步骤的记忆。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将人类学习的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五种类型。 奥苏伯尔的两维学习分类:奥苏伯尔根据机械与有意维度和接受与发现维度将学习分为:(1)机械的接受

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心理的实质

试从哲学的角度浅谈心理的实质 摘要:心理实质的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心理实质问题的研究历史,再从哲学的角度对“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地反映。”这一论断进行再思考,最后,笔者就本学期带着“我是谁”的疑问学习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的感想启示进行分享,是从哲学的角度阐述心理学学习的浅薄收获。 关键词:心理的实质;哲学角度;人格;自尊 引言 为什么人脑可以记忆思考?为什么人会有七情六欲?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按照一种内在规律发展变化的?这就涉及人的心理实质问题。 心理的实质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传统上是从心——物关系和心——身关系,这两个问题入手思考的。也正因为心理学的不同流派对二者关系的不同看法,导致了心理学者们对心理实质问题的争论,从而使心理实质观对立、分隔。 在此,我们从心——物和心——身关系两个维度来看看国内外学者们对心理实质这个问题的探讨。 一、中西方学者对心理实质的探讨 (一)西方心理学者对心理实质问题的探讨 1.西方心理学者关于心——物关系的看法 心——物关系的问题实际上是探讨的是人的心理和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即研究人如何认识外界的客观事物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心理学者们分成了唯心和唯物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取向,又在两种取向中分成了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分支。“唯心一元论”支持者认为:人的心理是所有一切存在的根源,所有的事物都是人的心理构成的结果,代表学说有“灵魂说”、“心脏说”等早期心理实质理论;而“唯心二元论”则承认除了心理之外还存在一个外在的世界,但认为外在世界的存在只因心理的存在而有意义,代表学说有“机能主义”“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学派;与之相反的“唯物一元论”是指人的心理完全由外界客观事物所决定的,任何心理现象和过程都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西方的行为主义特别是激进行为主义是此类思想的代表;而“唯物二元论”在坚持客观事物对人的心理作用的同时还强调了人的心理对于外部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作用,信息(认知)加工心理学是其代表理论。 2. 西方心理学者关于心——身关系的看法 心——身关系的问题实际上是从心——物关系中派生出来的,它主要探讨的是人的心理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即研究染得心理和生理两种机能之间的关系。与心——物关系问题相似,是心理决定生理机能还是生理机能决定心理,这也存在唯心与唯物、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分。西方的心理学流派在心——身问题上大多支持唯心论,二元论的观点。 (二)我国心理学者对心理实质问题的探讨 长期以来,围绕着心——物关系和心——身关系这两个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者进行了尖锐激烈的争论。唯心主义者认为,心理是世界的本源,是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由心理派生出来的,断言心理产生的源泉在于主体的灵魂。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有一种神秘的至高无上的主观意识的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由它产生的。 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恰恰相反,他们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心理是高级物质的一种属性,是身体一定部分的机能。即物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是第二性的,由于缺乏辩证的观点,不懂心理的社会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还不能正确地理解人的心理实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