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IS各种名词解释

GIS各种名词解释

GIS各种名词解释
GIS各种名词解释

1.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以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为处理对象,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采集、存储、显示、处理、分析、输出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为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来源和技术支持。简单地说,GIS就是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和应用地球表面的空间信息,它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数据和人员组成的有机体,用于高效地采集、存储、更新、处理、分析和显示各种类型的地理信息。

2. 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它属于空间信息,具有空间定位特征、多维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

3. 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它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地理信息科学在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同时,还指出了支撑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4. 地理数据:是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描述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的数据,主要包括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和表格等。

5. 地理信息流:即地理信息从现实世界到概念世界,再到数字世界(GIS),最后到应用领域。

6. 数据信息: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是客观对象的表示,是信息的表达,只有当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7. 信息系统:是具有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它能够为单一的或有组织的决策过程提供有用的信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

8. 四叉树数据结构:是将空间区域按照四个象限进行递归分割(2n×2n,且n≥1),直到子象限的数值单调为止。凡数值(特征码或类型值)呈单调的单元,不论单元大小,均作为最后的存储单元。这样,对同一种空间要素,其区域网格的大小,随该要素分布特征而不同。

9.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简称TIN,它根据区域有限个点集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如果点不在顶点上,该点的高程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在边上用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程,在三角形内则用三个顶点的高程)。10. 拓扑关系:拓扑关系是指网结构元素结点、弧段、面域之间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拓扑邻接、拓扑关联、拓扑包含。根据拓扑关系,不需要利用坐标或距离,可以确定一种地理实体相对于另一种地理实体的位置关系,拓扑数据也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

11. 拓扑结构:为在点、线和多边形之间建立关联,以及彻底解决邻域和岛状信息处理问题而必须建立的数据结构。这种结构应包括以下内容:唯一标识,多边形标识,外包多边形指针,邻接多边形指针,边界链接,范围(最大和最小x、y坐标值)。

12. 游程编码:是逐行将相邻同值的网格合并,并记录合并后网格的值及合并网格的长度,其目的是压缩栅格数据量,消除数据间的冗余。

13. 空间数据结构:是指适合于计算机系统存储、管理和处理的地学图形的逻辑结构,是地理实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的抽象描述。

14. 矢量数据结构:是利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点、线、面及其组合体来表示地理实体空间分布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这种数据组织方式能最好地逼近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特征,数据精度高,数据存储的冗余度低,便于进行地理实体的网络分析,但对于多层空间数据的叠合分析比较困难。

15. 栅格数据结构:基于栅格模型的数据结构简称为栅格数据结构,指将空间分割成有规则的网格,在各个网格上给出相应的属性值来表示地理实体的一种数据组织形式。

16. 空间索引:是指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其中包含空间对象的概要信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空间数据结构,空间索引介于空间操作算法和空间对象之间,它通过筛选作用,大量与特定空间操作无关的空间对象被排除,从而提高空间操作的速度和效率。

17. 空间数据编码:是指将数据分类的结果,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系统表示出来的过程。编码的目的是用来提供空间数据的地理分类和特征描述,同时为了便于地理要素的输入、存储、管理,以及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的需要。

18. Delaunay三角网:即由狄洛尼三角形组成的三角网,它是在地形拟合方面表现最出色的三角网,因此常被用于TIN的生成。狄洛尼三角形有三个最邻近的点连接而成,这三个相邻点对应的Voronoi多边形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此顶点同时也是狄洛尼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19. Voronoi多边形:即泰森多边形,它采用了一种极端的边界内插方法,只用最近的单个点进行区域插值。泰森多边形按数据点位置将区域分割成子区域,每个子区域包含一个数据点,各子区域到其内数据点的距离小于任何到其它数据点的距离,并用其内数据点进行赋值。

20. 栅格数据压缩编码“有键码、游程长度编码、块码和四叉树编码等。其目的,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数据量记录尽可能多的信息,其类型又有信息无损编码和信息有损编码之分。

21. 边界代数算法:边界代数多边形填充算法是一种基于积分思想的矢量格式向栅格格式转换算法,它适合于记录拓扑关系的多边形矢量数据转换为栅格结构。它不是逐点判断与边界的关系完成转换,而是根据边界的拓扑信息,通过简单的加减代数运算将边界位置信息动态地赋给各栅格点,实现了矢量格式到栅格格式的高速转换,而不需要考虑边界与搜索轨迹之间的关系,因此算法简单、可靠性好,各边界弧段只被搜索一次,避免了重复计算。

22. DIME文件:美国人口普查局在1980年的人口普查中提出了双重独立地图编码文件。它含有调查获得的地理统计数据代码及大城市地区的界线的坐标值,提供了关于城市街道,住址范围以及与人口普查局的列表统计数据相关的地理统计代码的纲要图。在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TIGER取代了DIME文件。

空间数据的处理

---------------------------------------------------------------------------------------------------------------------

23. 空间数据内插:即通过已知点或分区的数据,推求任意点或分区数据的方法。

24. 空间数据压缩:即从所取得的数据集合S中抽出一个子集A,这个自己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在规定的精度范围内最好地逼近原集合,而又取得尽可能大的压缩比。

25. 坐标变换:实质是建立两个平面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包括几何纠正和投影转换,他们是空间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之一。

26. 仿射变换:是GIS数据处理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几何纠正方法。它的主要特性为:同时考虑到因地突变形而引起的实际比例尺在x和y方向上的变形,因此纠正后的坐标数据在不同方向上的长度比将发生变化。

27. 数据精度:是考察数据质量的一个方面,即对现象描述的详细程度。精度低的数据并不一定准确度也低。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

28. 空间数据引擎:是一种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即在常规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上添加一层空间数据库引擎,以获得常规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之外的空间数据存储和管理的能力。代表性的是ESRI的SDE。空间数据引擎在用户和异种空间数据库的数据之间提供了一个开放的

接口,它是一种处于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中间件技术。使用不同厂商GIS的客户可以通过空间数据引擎将自身的数据提交给大型关系型DBMS,由DBMS统一管理;同样,客户也可以通过空间数据引擎从关系型DBMS中获取其他类型GIS的数据,并转化成客户可以使用的方式。

29.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操作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提供可被多个应用程序和用户调用的软件系统,支持可被多个应用程序和用户调用的数据库的建立、更新、查询和维护功能。

30. 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上存储的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一般是以一系列特定结构的文件的形式组织在存储介质之上的。

31. 空间数据模型:是关于现实世界中空间实体及其相互间联系的概念,为描述空间数据组织和设计空间数据库模式提供了基本的方法。一般而言,GIS空间数据模型由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三个有机联系的层次所组成。

32. 分布式数据库:是一组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在物理上分布于计算机网络的不同结点上,而逻辑上属于同一个系统。它具有分布性,同时在逻辑上互相关联。

33. 对象-关系管理模式[/型]:是指在关系型数据库中扩展,通过定义一系列操作空间对象(如点、线、面)的API函数,来直接存储和管理非结构化的空间数据的空间数据库管理模式。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34. 缓冲区分析:是根据分析对象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他们周围一定距离的带状区,用以识别这些实体或主体对邻近对象的辐射范围或影响度,以便为某项分析或决策提供依据。35. 叠合分析:是指在统一空间参照系统条件下,每次将同一地区两个地理对象的图层进行叠合,以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或建立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

36. 空间分析:是基于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它以地学原理为依托,通过分析算法,从空间数据中获取有关地理对象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形成、空间演变等信息。

37. 网络分析:是运筹学模型中的一个基本模型,即对地理网络和城市基础设施网络进行地理分析和模型化。它的根本目的是研究、筹划一项网络工程如何安排,并使其运行效果最好。38. 透视图:从数字高程模型绘制透视立体图是DEM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应用。透视立体图能更好地反映地形的立体形态,非常直观。与采用等高线表示地形形态相比有其自身独特的优点,更接近人们的直观视觉。调整视点、视角等各个参数值,就可从不同方位、不同距离绘制形态各不相同的透视图制作动画。

39. 网络:是一个由点、线的二元关系构成的系统,通常用来描述某种资源或物质在空间上的运动。

40. 变量筛选分析:是通过寻找一组相互独立的变量,使相互关联的复杂的多变量数据得到简化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常用的有主成分分析法、主因子分析法、关键变量分析法等。

41. 变量聚类分析:是将一组数据点或变量,按照其在性质上亲疏远近的程度进行分类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两个数据点在m为空间的相似性可以用这些点在变量空间的距离来度量。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42. 数字地面模型:简称DTM,是定义于二维区域上的一个有限项的向量序列,它以离散分布的平面点来模拟连续分布的地形。

43. 数字高程模型:当数字地面模型的地面属性为海拔高程时,则该模型即为数字高程模型。简称DEM。

44. GIS应用模型:是根据具体的应用目标和问题,借助于GIS自身的技术优势,使观念世界中形成的概念模型,具体化为信息世界中可操作的机理和过程。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

45. OGC:即OpenGIS 协会(OpenGIS Consortium)其目的是使用户可以开放地操纵异质的地理数据,促进采用新的技术和商业方式来提高地理信息处理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lity),OGC 会员主要包括GIS 相关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制造商,数据生产商以及一些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等,其技术委员会负责具体标准的制定工作。

46. 数据结构:是地理实体的数据组织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抽象描述。

47. 空间数据质量:是对空间数据在表达空间位置、空间关系、专题特征以及时间等要素时,所能达到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以及它们之间统一性的度量,一般描述为空间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用误差来表示。

48. 数字地球:是把浩瀚复杂的地球数据加以数字化、网络化,变成一个地球信息模型计划。是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多种分辨率、三维的地球表达,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49. 虚拟现实:也称虚拟环境或人工现实,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级人机交互系统,即构成一个以视觉感受为主,也包括听觉、触觉、嗅觉的可感知环境,演练者通过专门的设备可在这个环境中实现观察、触摸、操作、检测等试验,有身临其境之感。

50. 地图投影:是建立平面上的点(用平面直角坐标或极坐标表示)和地球表面上的点(用纬度和精度表示)之间的函数关系。

51. 投影转换:是从一种地图投影变换为另一种地图投影。其实质是建立两平面场之间及邻域双向连续点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52. 虚拟地理环境:简称VGE,是基于地学分析模型、地学工程等的虚拟现实,它是地学工作者根据观测实验、理论假设等建立起来的表达和描述地理系统的空间分布以及过程现象的虚拟信息地理世界,一个关于地理系统的虚拟实验室,它允许地学工作者按照个人的知识、假设和意愿去设计修改地学空间关系模型、地学分析模型、地学工程模型等,并直接观测交互后的结果,通过多次的循环反馈,最后获取地学规律。

53. 高斯--克吕格投影:是一种横轴等角切椭圆柱投影。它是将一椭圆柱横切于地球椭球体上,该椭圆柱面与椭球体表面的切线为一经线,投影中将其称为中央经线,然后根据一定的约束条件即投影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规定范围内的点投影到椭圆柱面上从而得到点的高斯投影。54. utm投影:全球横轴墨卡托投影的简称。是美国编制世界各地军用地图和地球资源卫星象片所采用的横轴墨卡托投影的一种变型投影。它规定中央经线长度比为0.9996。

55. 电子地图:当纸地图经过计算机图形图像系统光——电转换量化为点阵数字图像,经图像处理和曲线矢量化,或者直接进行手扶跟踪数字化后,生成可以为地理信息系统显示、修改、标注、漫游、计算、管理和打印的矢量地图数据文件,这种与纸地图相对应的计算机数据文件称为矢量化电子地图。

56. [空间]元数据:是指描述空间数据的数据,它描述空间数据集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的其他特征,是空间数据交换的基础,也是空间数据标准化与规范化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为空间数据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57. Web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是Web 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即利用Web 技术来扩展和完善地理信息系统的一项新技术。从WWW 的任一个节点,Internet用户可以浏览WebGIS 站点中的空间数据、制作专题图、进行各种空间检索和空间分析。

58. 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OpenGIS):OpenGIS(Open Geodata Interoperation Specification,OGIS-开放的地理数据互操作规范)由美国OGC提出。其目标是,制定一个规范,使得应用系统开发者可以在单一的环境和单一的工作流中,使用分布于网上的任何地理数据和地理处理。它致力于消除地理信息应用之间以及地理应用与其它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藩篱,建立一个无“边界”的、分布的、基于构件的地理数据互操作环境,与传统的地理信息处理技术相比,基于该规范的GIS软件将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可升级性、可移植性、开放性、互操作性和易用性。

59. GIS互操作:互操作是指在异构环境下的两个或多个实体,尽管它们实现的语言、执行的环境和基于的模型不同,但仍然可以相互通信和协作,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这些实体包括应用程序、对象、系统运行环境等。空间数据的互操作针对异构的数据库和平台,实现数据处理的互操作,与数据转换相比,它是“动态”的数据共享,独立于平台,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是空间数据共享的发展方向。

60. 组件式GIS:是采用了面向对象技术和组件式软件的GIS 系统(包括基础平台和应用系统)。其基本思想是把GIS 的各大功能模块划分为几个组件,每个组件完成不同的功能。各个GIS 组件之间,以及GIS 组件与其它非GIS 组件之间,都可以方便地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的GIS 基础平台以及应用系统。

61.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即C/S结构,是一种分布式系统结构,在该体系中,客户端通常是同最终用户交互的应用软件系统,而服务器由一组协作的过程构成,为客户端提供服务。客户机和服务器通常运行相同的微内核,一个客户机/服务器机制可以有多个客户端,或者多个服务器,或者兼而有之。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基于简单的请求/应答协议,即客户端向服务器提出信息处理s的请求,服务器端接收到请求并将请求解译后,根据请求的内容执行相应操作,并将操作结果传递回客户端。

62. NSDI:1994 年美国政府开始发展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通过确定元数据标准,要求各级政府机构采用元数据的方式在网络上对其所生产的数据进行描述,达到各机构间数据生产和共享的目的。

63.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简称NII,是一个能够给用户随时提供大容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的网络系统。目前全球被广泛采用的信息基础设施就是因特网。

64. 3S技术:是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的集成应用,构成为整体的、实时的和动态的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大脑,两只眼睛”的框架,即RS和GPS向GIS提供或更新区域信息以及空间定位,GIS 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以从RS和GPS提供的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综合集成,使之成为决策的科学依据。

65. GML:即地理标识语言,它由OGC于1999年提出,并得到了许多公司的大力支持。GML 是XML在地理空间信息领域的应用。利用GML能够表示地理空间对象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属性数据,可以存储和发布各种特征的地理信息,并控制地理信息在Web浏览器中的显示。

66. LBS:移动位置服务(简称LBS),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它是移动互联网和定位服务的融合业务。

67. 网格GIS:是利用现有的网格技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空间信息网络协议规范,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信息管理与处理环境,将空间地理分布的、异构的各种设备与系统进行集成,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平台。

68. 空间信息格网:简称SIG,是一种汇集和共享地理上分布的海量空间信息资源,对其进行一体化组织与处理,从而具有按需服务能力的、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69. 嵌入式GIS:是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代表方向之一,它是运行在嵌入式计算机系统(PDA、手机、机顶盒等)上高度浓缩、高度精简的GIS软件系统。

70. 4D产品:数字高程模型(简称DEM)是在高斯投影平面上规则格网点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集。数字正射影像图(简称DOM)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处理的数字化的航空相片/ 遥感相片(单色/ 彩色),经逐象元进行纠正,再按影像镶嵌,根据图幅范围剪裁生成的影像数据。数字线划地图(简称DLG)是现有地形图上基础地理要素的矢量数据集,且保存要素间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数字栅格地图(简称DRG)是纸质地形图的数字化产品。每幅图经扫描、纠正、图幅处理及数据压缩处理后,形成在内容、几何精度和色彩上与地形图保持一致的栅格文件。

71. 地理编码:是为识别点、线、面的位置和属性而设置的编码,它将全部实体按照预先拟定的分类系统,选择最适宜的量化方法,按实体的属性特征和几何坐标的数据结构记录在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上。

72. 空间信息可视化:是地理信息处理的窗口与处理结果的直观表达形式,因而是决策的直观依据。只有把空间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转换为直观的图形信息,地理信息处理结果才能为规划、管理与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

73. 空间数据仓库:空间数据仓库是指支持管理和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和随时间变化的、持久的和具有空间坐标的地理数据的集合。

74. 数据挖掘:是从数据中提取隐含的、先前不知道的和潜在有用的知识的过程。

75. 空间数据融合:是指多种数据合成后,不再保存原来的数据,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综合数据,数字地球的多种数据融合,包括多种分辨率数据,多维数据以及不同类型数据的融合,并且需要将融合得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表现,通常是将数据叠加在数字高程模型上,形成三维立体景观影象。实现数字地球中的空间数据融合,需要地理数据互操作以及高速网络的支持。

76. 扫描矢量化:在扫描后处理中,需要进行栅格转矢量的运算,一般称为扫描矢量化过程。扫描数字化采用高精度扫描仪将图形、图象等扫描并形成栅格数据文件,再利用扫描矢量化软件对栅格数据文件进行处理,将它转换为矢量图形数据。

77. 屏幕跟踪矢量化:扫描矢量化可以自动进行,但是扫描地图中包含多种信息,系统难以自动识别分辨,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采用交互跟踪矢量化,或者称为半自动矢量化。

78. 元胞自动机:简称CA,是定义在一个具有离散、有限状态的元胞组成的元胞空间上的,按照一定局部规则,在离散的时间维上演化的动力学系统。元胞自动机的基本单元是元胞(Cell),每个元胞具有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只能取有限状态集中的一个;这些元胞规则地排列在被称为“元胞空间”的空间格网上;它们各自的状态随着时间变化,根据一个局部的规则来进行更新,即一个元胞在某时刻的状态取决于且只取决于该元胞周围邻域元胞的状态;元胞空间内的元胞依照此局部规则进行同步的状态更新,整个元胞空间则表现为在离散的时间维上变化。

79. 计算机网络:是指实现计算机之间通讯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统称,从广义上讲,利用磁盘在两台微机之间拷贝数据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网络。它的更加具体的定义是“以共享资源为目的,通过数据通讯线路将多台计算机互联而组成的系统”,共享的资源包括计算机网络中的硬件设备、软件或者数据。

80. 等值线:等值线系指在地图上通过表示一种现象的数量指标的一些等值点的曲线。等值线法宜用于表示地面上连续分布而逐渐变化的现象,并说明这种现象在地图上任一点的数值或强度。

81. 层次分析法:即AHP法,是系统分析的数学工具之一,它把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并用数学方法为分析、决策、预报或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它把相互关联的要素按隶属关系分为若干层次,请有经验的专家对各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指标,利用数学方法综合专家意见给出各层次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权值,作为综合分析的基础。

82. ODBC:是一个用于访问数据库的统一界面标准。它实际上是一个数据库访问库,它最大的特点是应用程序不随数据库的改变而改变。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使用驱动程序(driver)来提供数据库独立性。而driver 是一个用以支持ODBC 函数调用的模块,应用程序通过调用驱动程序所支持的函数来操纵数据库,不同类型数据库对应不同的驱动程序。

83. 质心:是描述地理对象空间分布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定义为一个多边形或面的几何中心。在某些情况下,质心描述的是分布中心,而不是绝对几何中心。

84. 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手段,它不仅能表示事物的空间位置、形状、质量和数量特征,而且还可以表示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区域总体特征。

85. 节点(node)/顶点(vertex):节点表示线的终点和起点。在图中的数据元素通常称作顶点。

86. 地籍: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87. 多媒体技术:是指能够同时捕捉、处理、编辑、存储和播放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88.影像地图photo map

以航空和航天遥感影像为基础,经几何纠正,配合以线划和少量注记,将制图对象综合表

示在图面上的地图。

89.圆柱投影cylindrical projection

以圆柱面为承影面的一类投影。假想用圆柱包裹着地球且与地球面相切(割),将经纬网投

影到圆柱面上,再将圆柱面展开为平面而成。

90.圆锥投影conic projection

以圆锥面为承影面的一类投影。假想用圆锥包裹着地球且与地球相切(割),将经纬网投影

到圆锥面上,再将圆锥面展开为平面而成。

91.栅格结构raster structure

以栅格矩阵为基础的地理空间数据的组织方式。

92.栅格数据Raster Data

按格网单元的行和列排列的、具有不同灰度值或颜色的阵列数据。栅格数据的每个元素可用行和列唯一地标识,而行和列的数目则取决于栅格的分辨率(或大小)和实体的特性。93.正射影像地图orthophoto map

附有等高线的正射影像图。

94.正射影像图ortho-photo map

用正射像片编制的带有公里格网、图廓内外整饰和注记的平面图。

95.直角坐标网rectangular grid

按平面直角坐标划分的坐标格网。同义词:公里网

96.制图专家系统cartographic expert system

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模拟地图制图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地图制作的软件系统。97.属性Attribute

一个目标或实体的数量或质量特征。

98.属性精度attribute accuracy

指所获取的属性值(编码值)与其真实值的符合程度。

99.专题地图thematic map

着重表示自然或社会现象中的某一种或几种要素,即集中表现某种主题内容的地图。100.自然地图.Physical map

反映自然环境各要素或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区域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的地图。

101.坐标变换Coordinate Transfer

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将一种坐标系的坐标变换为另一种坐标系的坐标的过程。

102.坐标格网coordinate grid

按一定纵横坐标间距,在地图上划分的格网。

103.跟踪数字化tracing digitizing

地图数字化方法之一。利用手扶跟踪数字化仪,将地图图形转换成矢量数据的方法。数字化时随着标示器的移动,顺序、实时记录当前点的平面坐标值。

104.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由国际标准化机构正式通过的标准,或在某些情况下由国际标准化机构正式通过的技术规定。通常包括下述两方面的标准:

105.国家基本图national basic map

根据国家具体情况所确定的一种(或几种)比例尺的具有通用性、基础姓的地图。

106.海图chart

以海洋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地图。

107.航空遥感aerial remote sensing;airborne remote sensing

以空中的飞机、直升机、飞艇、气球等航空飞行器为平台的遥感。

108.航天遥感space remote sensing;space borne remote sensing

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以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火箭等航天飞行器为平台的遥感。同义词:太空遥感

109.红外遥感infrared remote sensing

遥感器工作波段限于红外波段范围之内的遥感。

110.环境资源信息系统environment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system

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资源环境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处理、管理、空间分析、输出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111.集成数据integrated data

集矢量数据、栅格数据二者为一体的混合型数据。同义词:综合数据。

112.几何配准geometric registration

将不同时间、不同波段、不同遥感器系统所获得的同一地区的图像(数据),经几何变换使同名像点在位置上和方位上完全叠合的操作。

113.计算机地图制图computer cartography

根据地图制图学原理和地图编辑计划的要求,以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作为主要的制图工具,应用数据库技术和图形的数字处理方法,实现地图信息的获取、转换、传输、识别、存储、处理和显示,最后输出地图图形的过程和方法。同义词:自动制图;数字地图制图114.加密算法Encryption Algorithm

被定义为从明文到密文的一种变换,它分为常规加密算法(又称对称加密算法)和公开密钥加密算法(又称非对称加密算法)。

115.监督分类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以对各待分类影像进行的图像分类

116.剪裁clipping

以窗口为界剪去超出显示屏边界的图形部分的过程或功能。

117.近红外图像nearing fared image

以遥感器接收目标物反射或辐射近红外谱段所形成的图像。

118.精度Accuracy

观测结果、计算值或估计值与真值(或被认为是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119.可见光遥感visible spectral remote sensing

遥感器工作波段限于可见光波段范围之内的遥感。

120.可视化visualization

在计算机动态、交互的图形技术与地图学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为适应视觉感受与思维而进行的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及显示的过程。

121.客户机/服务器结构Client /Server Structure

它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机体系结构,充分利用中央处理机和服务器,采用智能终端,把数据和程序放在服务器上,工作业务专门化,每台计算机可专门设置一种功能,可把应用分为前、后台放在计算机上,在网络上只传递请求和应答,而不是大量的程序和数据,这样也减少了网络通信量。

122.空间参照系统SpatiaI Reference System

确定地理目标平面位置和高程的平面坐标系和高程系的统称。平面坐标系分为国家坐标系和独立坐标系;高程系分为国家高程系和地方高程系。

123.空间数据SpatiaI Data

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分布特征诸方面信息的数据,适用于描述所有呈二维、三维和多维分布的关于区域的现象。空间数据的特点是不仅具有实体本身的空间位置及形态信息,而且还有实体属性和空间关系(如拓扑关系)信息。

124.空间数据记录格式Record Format for SpatiaI Data

空间数据在传输、处理和存贮过程中的记录形式,包括数据记录格式和文件记录格式,分逻辑记录格式和物理记录格式。

125.空间数据交换格式Transfer Format for SpatiaI Data

指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或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之间实施空间数据双向交换时采用的数据格式,这些格式包括矢量格式和栅格格式等。

126.空间数据结构SpatiaI Data Structure

空间数据结构是指空间数据在计算机内的组织和编码形式。它是一种适合于计算机存贮、管理和处理空间数据的逻辑结构,是地理实体的空间排列和相互关系的抽象描述。它是对数据的一种理解和解释。

127.空间数据转换spatial data transfer

将空间数据从一种表示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表示形式的过程。

128.雷达图像radar image

雷达向目标物发射无线电波,然后接收散射回波所形成的图像。

129.立体影像地图stereo photo map

由一张正射影像地图和一张立体配对影像图组成的地图。

130.逻辑兼容logical consistency

空间数据在逻辑关系上的一致性。同义词:逻辑一致性

131.面状符号area symbol

指所代表的概念可认为是空间的面的符号。符号的范围同地图比例尺有关。

132.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

利用计算机对图形或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以识别各种不同模式的目标和对象的技术。

133.目视判读visual interpretation

判读者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以研究地物在遥感图像或其它像片上反映的各种影像134.平面图P1an

在小范围内只表示地物要素及其平面位置而不表示起伏形态的地图。

135.平面直角坐标系Rectangular Plane Coordinate System

用直角坐标原理在投影面上确定地面点平面位置的坐标系。与数学上的直角坐标系不同的是,它的竖轴为X 轴,横轴为Y 轴。在投影面上,由投影带中央经线的投影为调轴、赤道投影为横轴(Y 轴)以及它们的交点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称为国家坐标系,否则称为独立坐标系。

136.普通地图general map

综合反映地表的一般特征,包括主要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但不突出表示其中的某一种要素的地图。

137.强制性标准Compulsory Standard

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性手段加以实施的标准。具有法律属性。强制性标准一经颁布,必须贯彻执行。否则对造成恶劣后果和重大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要受到经济制裁或承担法律责任。

138.曲线光滑1ine smoothing

通过曲线内插程序计算加密点,连接各相邻点而获得光滑曲线的方法。

139.曲线内插curve interpolation

根据曲线上的已知点,分段建立代数多项式,通过已知点并保持已知点上一阶或二阶导数连续,按一定步距计算加密点的方法。

140 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 /TC 230 Nation-wide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Committee of Geographic lnformation

它是在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在地理信息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该委员会由各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于1997 年12 月19 日成立。141.全数字化测图fully digital mapping

利用数字影像进行数字测图的方法。

142.热红外图像thermal infrared image

扫描仪对3�14μm 波长的地表辐射记录的图像。

143.任意投影arbitrary projection

角度变形、面积变形和长度变形同时存在的一种投影。

144.三维地景仿真three-dimensional landscape simulation

以地理基础或专题数据为依据,用计算机生成某地区地景三维图像的技术。

145.三维显示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将立体图像以平面投影图或透视图的形式在平面上表现出来的过程。

145.扫描数字化scan-digitizing

地图数字化方法之一。利用扫描仪将地图图形或图像转换成栅格数据的方法。

146.时间分辨力temporal resolution

遥感器能够重复获得同一地区影像的最短时间间隔。

147.实体Entity

地球上的一种真实现象,它不能再细分为同一种类型的现象。

148.数据Data

泛指表示一个指定的值或条件的数字、符号(或字母)等。数据是表示信息的,但这种表示要适合传输、分析和处理。在数字通信中,常把数据当作信息的同义词。

149.数据编辑data edit

将输入系统的数据进校验、检查、修改、重新编排、处理、净化、组织成便于内部处理的格式。

150.数据存取控制Data Access Control

对数据存入和取出的方式和权限进行控制,为了防止非法用户不正当地存取信息,还应对

用户的存取资格和权限进行检查。只有检查合格的用户才有权进入系统。

151.数据共享Data Sharing

不同用户或不同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共同使用根据协议形成的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多种

程序设计语言或查询语言去使用这些数据。数据库中数据集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允许

其他用户访问他的数据集,称为共享数据集(shared data set)。获准访问的这个用户称为数据共享者(data sharer)。

152.数据检索data retrieval

从文件、数据库或存储装置中查找和选取所需数据的操作或过程。

153.数据精度Data Accuracy

观测值与真值或可看作是真值的逼近程度。

154.数据逻辑一致性Data LogicaI Consistency

指数据在数据结构、数据格式和属性编码正确性方面,尤其是拓扑关系上的一致性。155.数据通信Data Communication

是指两点间信号或数据集合的传送,而不考虑数据的定义和内容。

156.数据维护Data Maintenance

系统维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数据内容的维护(无错漏、无冗余、无有害数据)、数据

更新、数据逻辑一致性等方面的维护。

157.数据源Data Source

提供某种所需要数据的原始媒体。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必需可靠,目前常用的数据源有:①

观测数据,即现场获取的实测数据,它们包括野外实地勘测、量算数据,台站的观测记录

数据,遥测数据等。②分析测定数据,即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分析测定的数据。③图形数据,各种地形图和专题地图等。④统计调查数据,各种类型的统计报表、社会调查数据等。

⑤遥感数据,由地面、航空或航天遥感获得的数据。

158.数据质量控制data quality contr01

采用一定的工艺措施,使数据在采集、存贮、传输中满足相关的质量要求的工艺过程。159.数据质量评价Data Quality Evaluation

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的方法和过程。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演绎推算、内部验证、与原始资料(或更高精度的独立原始资料)对比、独立抽样检查、多边形叠加检查、有效值检查等。经检查应对每个质量元素进行说明,并给出总的评价,最后形成数据质量评价报告。160.数据质量元素Data Quality Element

描述数据质量的信息项,包括位置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完整性、现势性和数据说明。

161.数据转换data transfer

将数据从一种表示形式变为另�种表现形式的过程。

162.数字坡度模型digital slope model

记录网格点上坡度和坡向以描述地面坡度的数字文件。

163.数字位置模型digital situation model

用平面坐标x、y 描述地物分布的数字文件。

164.图例1egend

图上适当位置印出图内所使用的图式符号及其说明。

165.图像分类image classification

根据各自在图像信息中所反映的不同特征,把不同类别的目标区分开来的图像处理方法。166.图像复原image restoration

对遥感图像资料进行大气影响的校正、几何校正以及对由于设备原因造成的扫描线漏失、错位等的改正,将降质图像重建成接近于或完全无退化的原始理想图像的过程。同义词:图像恢复

167.图像数据Image Data

用数值表示的各像素(pixel)的灰度值的集合。对真实世界的图像一般由图像上每一点光的强弱和频谱(颜色)来表示,把图像信息转换成数据信息时,须将图像分解为很多小区域,这些小区域称为像素,可以用一个数值来表示它的灰度,对于彩色图像常用红、绿、蓝三原色(trichromatic)分量表示。顺序地抽取每一个像素的信息,就可以用一个离散的阵列来代表一幅连续的图像。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一般指栅格数据。

168.图像信息Image lnformation

像元的属性类型或量值所提供的信息。

168.图形数据Graphic Data

图形对象的形式表示。图形对象是指图元(primitive)和图段(segment)。图元有点、线、面、字符、符号、像元阵列等。图段是由图元组成,例如房子中的门、窗;对每个图元的

几何形状要用坐标位置,字符编码及字高、方位,字符的纵横比,像元阵列及其参考位置,

相关的颜色属性加以描述后实现存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一般指矢量数据。

169.拓扑关系topological relation

指满足拓扑几何学原理的各空间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即用结点、弧段和多边形所表示的实

体之间的邻接、关联和包含等关系。

170.拓扑检索topological retrieval

从文件中查找和选择具有拓扑关系的数据的操作或过程。

171.拓扑结构topological structure

根据拓扑关系进行空间数据的组织方式。

172.网格结构grid structure

以格网单元为基础的地理空间数据组织方式。

173.微波图像microwave image

以微波辐射计接收物体发射的微波能量而形成的图像。

174.卫星像片satellite photograph

装载在卫星上的遥感器获取的像片。

175.卫星像片图satellite photo map

用多张经处理的卫星像片,按一定的几何精度要求,镶嵌成大片地区的影像镶嵌图。176.位置精度positional accuracy

空间点位获取坐标值与其真实坐标值的符合程度。

178.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由计算机生成的可与用户在视觉、听觉、触觉上实施交互,使用户有身临其境之感的人造

环境。它在测绘与地学领域中的应用可以看作地图认知功能在计算机信息时代的新扩展。179.遥感remote sensing

不接触物体本身,用遥感器收集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经处理、分析后,识别目标物、揭示目标物几何形状大小、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技术。同义词:遥感技术180.要素Feature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现象(如道路)或一个确定的实体及其目标的表示(如某一条道路)。

181.影像地图photo map

以航空和航天遥感影像为基础,经几何纠正,配合以线划和少量注记,将制图对象综合表示在图面上的地图。

182.圆柱投影cylindrical projection

以圆柱面为承影面的一类投影。假想用圆柱包裹着地球且与地球面相切(割),将经纬网投影到圆柱面上,再将圆柱面展开为平面而成。

183.圆锥投影conic projection

以圆锥面为承影面的一类投影。假想用圆锥包裹着地球且与地球相切(割),将经纬网投影到圆锥面上,再将圆锥面展开为平面而成。

184.栅格结构raster structure

以栅格矩阵为基础的地理空间数据的组织方式。

185.栅格数据Raster Data

按格网单元的行和列排列的、具有不同灰度值或颜色的阵列数据。栅格数据的每个元素可用行和列唯一地标识,而行和列的数目则取决于栅格的分辨率(或大小)和实体的特性。186.正射影像地图orthophoto map

附有等高线的正射影像图。

187.正射影像图ortho-photo map

用正射像片编制的带有公里格网、图廓内外整饰和注记的平面图。

188.直角坐标网rectangular grid

常用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常用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1、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指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包括生产废水、外排的直接冷却水、超标排放的矿井地下水和与工业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不包括外排的间接冷却水(清污不分流的间接冷却水应计算在内)。 2、直接排入海的:指经企业位于海边的排放口,直接排入海的废水量。直接排放是指废水经过工厂的排污口直接排入海,而未经过城市下水道或其他中间体,也不受其他水体的影响。匠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指各项指标都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外排工业废水量,包括经过处理后外排达标的和未经处理外排达标的两部分。排放标准见GB8978 --1996 。 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百分率。计算公式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100 % 4、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指排放的工业废水中所含汞、锡、六价铬、铅等重金属和砷、挥发酚、氰化物、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一般无机物和有机物等污染物本身的纯重量。它可以通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其中污染物的浓度相乘求得,也可以通过物料衡算或经验计算公式求得。(可参考《工业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系数手册》) 污染物纯重量=污染物的平均浓度x 报告期工业废水排放量 污染物的浓度,均以在企业排放口所测的数字为准(含有一类污染物的废水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出口取样测定),无论测出的浓度是否符合排放标准,均应统计在内。 5、废水治理设施数:指企业用于防治水污染和经处理后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实有设施(包括构筑物)数,以一个废水治理系统为单位统计。附属于设施内的水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已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 6、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指维持废水治理设施运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折旧、设备维修、人员工资、管理费、药剂费及与设施运行有关的其他费用等。 7、工业废水中污染物去除量:是指企业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经过各种水

环境工程学命题(名词解释+问答)环科2005级.

问答题 第二编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1、什么叫自由沉淀、拥挤沉淀和絮凝沉淀? 自由沉淀是指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彼此没有干扰,只受到颗粒本身在水中的重力和水流阻力的作用的沉淀;而拥挤沉淀是指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彼此相互干扰,或者受到容器壁的干扰的沉淀;利用絮凝剂使水中悬浮杂质形成较粗大的絮凝体,再通过自由沉淀的沉淀称为絮凝沉淀。 2、理想沉淀池应符合哪些条件?根据理想沉淀条件,沉淀效率与池子深度、长度和表面积关系如何? 理想沉淀池应符合以下3个条件:1)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2)水流沿着水平方向流动;3)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根据理想沉淀条件,沉淀效率与池子深度、长度无关,与表面积成反比。 3、沉淀池表面负荷和颗粒截留沉速关系如何?两者涵义有何区别? 颗粒的截留沉速u0与沉淀池表面负荷Q/A相等。但含义不同,表面负荷代表自池顶A开始下沉所能全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的沉速;而截留沉速u0反映了沉淀池所能全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的沉速。 4、说明沉淀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并讨论各种类型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各适用在哪些场合? 5、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与平流式沉砂池有何区别? 6、试比较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和辐流式沉淀池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 7、简述浅池沉降的机理? 8、什么叫折点加氯?试绘出需氯量曲线并对其进行解释。折点加氯有何影响? 答:(1)见图。 1区:无余氯,消毒效果不可靠; 2区:氯与氨反应,有余氯的存在,所以有一定的消毒效果,但是主要是化合性氯,主要是NH2Cl;

3区:2NH2Cl+HOCl→N2↑+HCl+H2O,有效氯减少,NH2Cl被氧化成没有消毒作用的化合物,最后到达折点B; 4区:胺与HOCl反应完,自由性余氯增加。 (2)出现折点加氯的原因是:水中存在氨和氮的化合物 (3)折点加氯的利弊:当原水受到严重污染,一般的加氯量,不能解决问题时,采用折点加氯可取得明显的效果,它能降低水的色度,去除恶臭,降低水中有机物的含量,能提高混凝效果。但是,当发现水中有机物能与氯生成三氯甲烷、氯乙酸后,折点加氯来处理水源水引起人们担心,因而人们寻求去除有机物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方法和其它消毒方法。 9、废水处理工艺中有几种固液分离技术?扼要叙述各技术实现固液分离的基本原理。 答:废水处理工艺中固液分离技术有气浮法、沉淀法、膜分离法。 气浮法是通过某种方法产生大量的微气泡,使其与废水中密度接近于水的固体或液体污染物微粒粘附,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气浮体,在浮力的作用下,上浮至水面形成浮渣,进行固液分离。 沉淀法就是使污水中的悬浮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沉淀去除。根据悬浮物质的性质、浓度及絮凝性能,沉淀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和压缩。 膜分离法是利用隔膜使水同溶质或微粒分离的一种固液分离技术。根据溶质或溶剂透过膜的推动力不同,膜分离法可分为3类:1)以电动势为推动力的方法有:电渗析、电渗透;2)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方法有:扩散渗析、自然渗透;3)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方法有:压渗析、反渗透、超滤、微孔过滤。 10、沉砂池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优缺点? 答:可分为:①平流沉沙池,优点为:截留无机颗粒效果较好、工作稳定、构造简单、排沉砂较方便等,排砂的含水率低,排砂量容易计算;缺点为:沉砂池需要高架或挖小车通道;沉砂中约夹杂有15%的有机物,使沉砂的后续处理增加难度;②曝气沉砂池,优点:可克服平流沉砂池的第二个缺点,把排砂经清洗后有机物含量低于15%;③多尔沉砂池,优点:沉砂被旋转刮砂机刮至排砂坑,用往复齿耙沿斜面耙上,在此过程中,把附在砂粒上的有机物洗掉,洗下来

gis名词解释讲解学习

g i s名词解释

五. 名词解释 1. 专题地图 地理信息系统中,管理的空间数据是矢量格式的地物对象,这些地物对象不仅具有空间位置特征,而且具有非空间的属性数据。在表现这些地物对象时,除了显示空间位置以外,同时还可以以特定的方式显示某个或多个相关的属性,生成专题地图。 2. 数据字典数据库 数据字典是一组表和视图结构。它们存放在SYSTEM表空间中。它存放有数据库所用的有关信息,对用户来说是一组只读的表。数据库数据字典不仅是每个数据库的中心。而且对每个用户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用户可以用SQL语句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字典。 3. 数字地球 以纸制地图的数字存在和数字表现形式,是在一定坐标系统内具有确定坐标和属性的地面要素和现象的离散数据,在计算机可识别的可存储介质上概括的、有序的集合。 4. 空间数据质量 指数据对特定用途的分析和操作的适用程度。可以使用误差或不确定性的概念来描述。描述的指标有准确性、数据的精密性、分辨率、比例尺、误差、不确定性等。 5. DTM 为数字地形模型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 6. 地理数据 各种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数据特征、属性(特征)数据和时间特征数据三大部分 7.地理信息 有关地理实体空间分布、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信息,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及环境数据的解释 8. 3S集成 3S是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遥感RS(Remote Sensing)和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简称。3S技术是指GIS、RS、GPS技术的综合或一体化形成的集成系统。在这种集成系统中,GPS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各类传感器和运载平台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或非语义信息,发现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及时地对GIS的空间数据进行更新;GIS则是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综合处理、动态存储、集成管理、分析加工,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并为智能化数据采集提供地学知识。 9. 邻接矩阵 表示一个图的常用存储表示。它用两个数组分别存储数据元素(顶点)的信息和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边或弧)的信息 10. 网络GIS 以网络为中心的地理信息系统,它使用互联网环境,为各种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提供GIS功能(如分析工具,制图功能)和空间数据及其数据获取能力 11. 数字高程模型DEM

环保术语大全

第一部分常用词义 1、环境: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3、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按影响的来源分,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按影响效果分,环境影响可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按影响性质分,环境影响可分为可恢复影响和不可恢复影响。另外,环境影响还可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地方、区域影响或国家和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和运行阶段影响等。 4、环境影响评价(EIA): 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6、环境价值: 传统经济学的价值观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也就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没有价值,但这已不适应现在经济的发展。改变传统的环境资源无价的观念和理论,确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和理论,并将环境资源价值加以科学的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7、环境问题: 指人类在驾驭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形成的环境公害。具有阶段性、区域性的特征。 8、环境破坏: 指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环境总资源的破坏。 9、环境管理: 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特别是水、大气和土地),也就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实行控制性的影响,使外界事务按照人们的决策和计划方向进行和发展。 10、环境政策: 政府为解决一定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战略,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指导原则。

环保-名词解释1

1、生态位: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种与其他种的相关的位置 2、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是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 3、生态平衡(自然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平衡,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状态。 4、循环经济: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结合到生产、消费和废物管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5、。清洁生产:联合国定义:为提高生态效率和降低人类及环境风险而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实施的一种综合性、预防性的战略措施中国定义: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6、国家财富::由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四部分组成。 7、ODP:臭氧损耗潜势:为了评估各种臭氧层损耗物质对全球臭氧破坏的相对能力所采用的参数 GWP 8、物种灭绝:一个物种在整个地球上丢失。不可以恢复。物种消失:一个物种在其大部分分布区内丢失,但在个别分布区有存活。 9、生态赤字: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赤字,期待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值。生态盈余: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盈余,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余数10、有效积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11、碳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12、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三化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13、酸沉降:大气中的酸性组分通过降水等方式迁移到地表(湿沉降),或酸组成分在气流的作用下,或者通过重力沉降直接迁移到地表(干沉降) 14、城市热岛效应:由于空气组成成分和下垫面改变等原因,导致太阳段半波反射,反射率、长波辐射、大气温度等均不同与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即随着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有城市内向外逐渐降低,城市气温呈现出由中心向外递减的现象。 15、城市冠层:直接受到下垫面建筑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内部流场结构被该变的地面至建筑屋顶层的大气层。表现为内部分文特征复杂,湍流运动紊乱,风速降低 16、生态衍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17、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质,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是自然资源的三大基本属性。 18、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

环境工程原理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⒈物理量:由数值和计量单位两部分表示出来,物理量=数值×计量单位。 ⒉衡算系统:分析各种与质量传递和转化有关的过程时,首先确定一个用于分析特定区域,及衡算空间范围。 ⒊沉降分离:含有颗粒物的流体至于某种立场中,使颗粒与连续相的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沉降到器壁、器底或其他沉积表面,从而实现颗粒与流体的分离。 ⒋临界直径:在旋风分离器中能从气体中全部分离出来的最小颗粒直径。用d e表示。 ⒌惯性沉降:由惯性力引起的颗粒与流线的偏离,使颗粒与障碍物上沉降的过程。 ⒍过滤:分离液体和气体非均匀相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⒎吸收:依据混合气体各组分在统一液体溶剂中的物理溶解度的不同,而将气体混合物分离的操作过程。 ⒏吸附分离:通过多孔固体物料与某一混合组分体系接触,有选择地使体系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附着于固体表面,从而实现特定组分分离的操作过程。 ⒐萃取分离:在欲分离的原料混合液中加入一种或其不相溶或部分相溶的液体溶剂,形成两相体系,在充分混合条件下,利用混合液中被分离组分在两相中分配差异的性质,使该组分从混合液转移到液体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⒑反应速率:一般为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反应层中该组分的反应量或生成量。 ⒒当量直径:不规则形状颗粒的尺寸可以用与它的某种几何量相等的球形颗粒的直径表示。 ⒔穿透点:当吸附区的下端达到床层底部时,出口流体的浓度急剧升高,这时(穿透曲线)对应的点。(326) ⒕离子交换:通过固体离子交换剂中的离子和溶液中的离子进行等当量的交换来除去溶液中某些离子的操作。 ⒖膜分离:是以具有选择透过功能的薄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一种或多种推力,是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通过膜,从而到达混合物分离和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 二、填空……… 1.根据污染物的不同,水污染可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物理处理法: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化学性污染:中和法、化学沉淀法、氧化法、还原法、电解法、超临界分离法、汽提法、吹脱发、萃取法、吸附法等 生物处理法:好样处理法、生态技术、厌氧处理法等 2.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可分为分离法和转化法两大类。 3.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可分 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 隔离:将污染物或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途径,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分离: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他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 转化:利用化学反应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4.质量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中 某组分的A的质量 V m A A = ρ;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混 合物中某组分的物质的量 V n c A A =; 质量分数:混合物中某组分 的质量与混合物总质量之比 m m x A mA =; 摩尔分数:混合物中某组分的 物质的量与混合物总物质的量 之比 n n x A A =; 质量比: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 量与惰性组分质量之比 A A mA m m m X - =; 摩尔比:混合物中某组分的物 质的量与惰性组分物质的量 之比 A A A n n n X - = ; 流量:单位时间流过流动截 面的流体体积; 流速:单位时间内流体在流 动方向上流过的距离。 5.沉降分离包括:重力沉降、离 心沉降、点沉降、惯性沉降和扩 散沉降。 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利用分离 颗粒与流体之间存在的密度差, 在重力或离心力的作用下使颗 粒和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点沉降:将颗粒放在电场中使之 带电,在电场力作用下试颗粒与 流体发生相对运动; 惯性沉降:指颗粒与流体运动时, 流体守到障碍物作用,产生扰流, 而颗粒由于惯性偏离流体; 扩散沉降:利用微小粒子布朗运 动过程中碰撞在某种障碍物上, 从而与流体分离。 6.等体积当量直径, 3 6 π p eV V d=;等表面积当 量直径, π A d eS =;等表 面积当量直径: a d ea 6 =。 7.旋风分离器主要用于除去气体 中颗粒在m μ 5以上的粉尘。 反映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的主 要指标临界直径和分离效 率,其中分离效率又有两种表示 方式为总效率和分效率。 8.离心沉降机分为:⑴常速离心 机:3000 < c K;⑵超速离 心机: 50000 3000< < c K; ⑶超高速离心机: 50000 > c K。 c K为分离 因数。 9.过滤按过滤机理可分为表面过 滤和深层过滤 ⑴表面过滤:采用过滤介质的孔 比过滤流体中的固体颗粒的粒径 小,过滤时固体颗粒被过滤介质 截留,在表面积累成滤饼; ⑵深层过滤:由固体颗粒堆积而 成的过滤介质层通常较厚,过滤 通道长而曲折,过滤介质层的空 隙大于待过滤流体中的颗粒物的 粒径。 10. 11.在深层过滤中,流体中的悬浮 颗粒随流体进入滤料层进而被滤 料层捕获,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 三个行为:迁移行为、附着行为、 脱落行为。 12.吸收过程类型: ⑴按溶质和吸收剂之间发生的作 用,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 收; 物理吸收: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 大而被吸收; 化学吸收:溶质与吸收剂发生化 学反应而被吸收。 ⑵按混合气体中被吸收组分的数 目:可分为单组分吸收和多组 分吸收; ⑶按吸收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 可分为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 收。 13.物理吸收热力学讨论的主要问 题是过程发生的方向、极限及推 动力。 14.相际传质的助力全部集中在 两层停滞膜中,即双助力模型。 (选择) 15.传质总阻力包括气模阻力和 液膜阻力两部分。 16.吸附平衡三理论: Freundlich方程、 方程、BET方 程。 在一定的平衡压力下,随着温度 升高,吸附量减少。 17.萃取剂的选择原则应考虑一下 几方面:选择性、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回收的难易、其他 指标。 18.反应器一般有三种操作方式: 间歇操作、连续操作和半间 歇操作。 ⑴间歇操作:没有物料的输入, 也没有物料的输出,不存在物料 的进与出; ⑵连续操作:物料连续输入,连 续输出,时刻伴随着物料的流动; ⑶半间歇操作:具有间歇操作和 连续操作的某些特点。 三、问答题 循环反应器三种形式(474) ⑴将排出反应器的混合物的一部 分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返送到入 口处; ⑵在反应器出口设一分离装置, 将反应产物分离取出,只把未反 应的物料送到反应器入口; ⑶在反应器出口设置菌体分离 器,将反应产生的菌体浓缩,把 浓缩后的菌体一部分或全部送到 反应器。 双膜理论(熟记270) 1、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流体间 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相界面两 侧分别有一层虚拟的气膜和液 膜,溶质分子以稳态的分子扩散 连续通过这两层膜; 2、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在瞬 间即可达到平衡,界面上没有传 质阻力,溶质在界面上两相的组 成存在平衡关系; 3、在膜层以外,气、液两相流体 都充分湍动,不存在浓度梯度, 组成均一,没有传质阻力;溶质 在每一相中的传质阻力都集中在 虚拟的膜层内。 因此,相际传质的阻力就全部集 中在两层膜中,故该模型又称为 双阻力模型。 浓差极化现象指什么 当含有不同大小分子的混 合液流动通过膜面时,在压力差 作用下,混合液中小于莫孔的组 分透过膜,而大于膜孔的组分被 截留,这些被截留的组分在紧邻 膜表面形成浓度边界层,使边界 层的溶质浓度大大高于主体溶液 中的浓度,形成由膜表面到主体 溶液之间的浓度差。浓度差的存 在导致紧靠膜面的溶质方向扩散 到主体溶液中,这就是浓差极化 现象。 膜分离特点: 1、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 变,与其它相比能耗较低,能量 的转化率较高; 2、膜分离过程可以在常温 下进行,特别适于对热敏感无知 的分离; 3、不需要加入其他物质, 节省化学药剂,有利于不改变分 离物质原有的特性; 4、在膜分离过程中,分离 和浓缩同时进行,有利于回收有 价值的物质; 5、膜分离装置简单,可以 实现连续分离,适应性强,操作 简单且易容易实现自控。 离子交换速率的控制步骤: ⑴边界水膜内的迁移; ⑵交联网孔内的扩散; ⑶离子交换; ⑷交联网内的扩散; ⑸边界水膜内的迁移。 (342页) 离子交换速率的影响因素 ⑴离子性质:包括化合价 和离子大小; ⑵树脂的交联度:树脂交 联度大,树脂难以膨胀,树脂网 孔就小,离子在树脂网孔内的扩 散就慢; ⑶树脂的粒径:其对液膜 扩散和孔道扩散都有影响; ⑷水中离子浓度:扩散依 靠浓度梯度推动,离子浓度大小 是影响扩散速率。 ⑸溶液温度:温度升高, 溶液黏度降低,离子和水分子热 运动加剧,有利于离子交换速率。 ⑹流速和搅拌速率:树脂 表面附近的水流紊动程度主要影 响树脂表面边界水膜的厚度,从 而影响液膜扩散。 萃取分离的特点 ⑴在常温下操作,无相变; ⑵萃取剂选择适当可以获 得较高分离效率; ⑶对于沸点非常相近的物 质可以进行有效分离。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 ⑴固定部分:与骨架牢固 结合,不能自由移动; ⑵活动部分:能在一定空 间内自由移动,并与周围溶液中 的其他同性离子进行交换反应。 离子交换物理化学性质, 选择性,离子交换树脂对不同离 子亲和力强弱反映。 常用吸附剂主要特性 ⑴吸附容量大:吸附过程 发生在吸附剂表面,吸附容量取 决于吸附剂表面积大小; ⑵选择性强; ⑶稳定性好:在较高温度 下解吸再生其结构不会发生太大 的变化; ⑷适当的物理特性:具有 良好的流动性和适当的堆积密 度,对流体的阻力较小。 ⑸价廉易得。(可能是填空 题) 化学吸收特点 加快溶质传质速率,增加 吸收剂的吸收容量。溶质的气相 分压只与溶液中物理溶解态的溶 质平衡,因此,气相分压一定时, 化学吸收可以吸收更多的溶质; 溶质在液相扩散中途就发生反应 而消耗,是扩散有效膜减少,传 质阻力减小,且界面液相浓度降 低增加了传质推动力,使化学传 质速率增加。 与重力沉降比,离心沉降有什么 特点 ⑴沉降方向不是向下,而 是向外,即背离旋转中心; ⑵离心力随颗旋转半径变 化而变化,而重力沉降则是不变 的; ⑶离心沉降在数值上远大 于重力沉降,比重力沉降有效。 第十五章:反应动力学的解析方 法:(527) 1:积分法,是首先假设一个反应 速率方程求出浓度随时间变化的 积分形式,然后把实验得到的不 同时间的浓度数据与之比较,若 两者相符,则认为假设的方程式 是正确的。若不相符,可再假设 另外一个反应速率方程进行比 较,直到找到合适的方程为止。 比较时一般把假设的反应速率方 程线性化,利用作图法进行,也 可以进行非线性拟合。 2:微分法,是根据浓度随时间的 变化数据,利用图解微分法或数 值微分法计算出不同浓度是的反 应速率,然后以反应速率与反应 浓度的关系确定反应速率方程。 流化床反应的优缺点: 优点:1、热能效率高,而且床内 温度易于维持均匀;2、传质效率 高;3、所用颗粒一般较小,可以 减轻内扩散的影响,能有效发挥 催化剂的作用;4、反应器的结构 简单。 缺点:1、能量消耗大;2、颗粒 间的磨损和带出造成催化剂损 耗;3、气-固相反应的流动状态不 均匀,有时会降低气-固接触面积; 4、颗粒的流动基本上是全混流, 同时造成流体的反混,影响反应 速率。 固体催化剂的组成(454): 1、活性物质:是催化剂中真正起 作用的部分,常被分散固定在多 孔物质的表面,常见的有:金属 催化剂(又称导体催化剂),多为 过度金属;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 催化剂(又称半导体催化剂);绝 缘体催化剂,主要是非金属氧化 物和卤化物。 2、载体(担体):常常是多孔性 物质。主要起以下作用:提供大 的表面和微孔,使催化活性物质 附着在外部和内部表面;提高催 化剂的机械强度;提高催化剂的 热稳定性;节省催化活性物质用 量,降低成本...... 3、促进剂:又称助化剂,本身催 化活性很小,但...... 4、抑制剂:是减小催化剂活性的 物质...... 电渗析过程基本原理 参考新版教材381页,图,需要 画图说明。

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GIS考研题库

武测地理信息系统考试题库 注:本题库后注释的考过的题仅代表遥感院考过。资源环境学院的试题本人没有看过,没有标注。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数据库有什么异同?与地理信息的关系是什么? 2.地理信息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3.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都包含哪些? 4.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基本功能与应用功能是根据什么来区分的? 5.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地理信息系统的哪些功能是比较独特的? 6.地理信息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有哪些?是否可以称地理信息系统为一门科学? 7.试举例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前景。(2005年复试时考过,大题25分) 8.GIS近代发展有什么特点? (2005年复试时考过) 9.城市发展规划中应用GIS的意义有哪些? 10.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中应用GIS的迫切性有哪些? 11.你认为地理信息系统在社会中最重要的几个应用领域是什么?给出一些项目例子。 12.你认为地理信息系统与自己的生活有关系吗?请举例说明。 13.你认为地理信息系统在政府决策中应该起什么作用?GIS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14.地籍GIS有些什么特点?GIS功能应如何扩展? 第二章空间数据结构 1.GIS的对象是什么? 地理实体有什么特点? (2004年时考过名词解释) 2.地理实体数据的特征是什么?请列举出某些类型的空间数据.(2004年时考过名词解释)3.空间数据的结构与其它非空间数据的结构有什么特殊之处?试给出几种空间数据的结构描述。 4.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区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九几年时考过,忘了哪一年了) 5.矢量数据在结构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环保常见名词解释

一、环境管理类 1、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2、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按影响的来源分,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按影响效果分,环境影响可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按影响性质分,环境影响可分为可恢复影响和不可恢复影响。另外,环境影响还可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地方、区域影响或国家和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和运行阶段影响等。 3、环境影响评价(EIA): 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4、环境污染: 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

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5、环境价值: 传统经济学的价值观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也就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没有价值,但这已不适应现在经济的发展。改变传统的环境资源无价的观念和理论,确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和理论,并将环境资源价值加以科学的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6、环境问题: 指人类在驾驭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形成的环境公害。具有阶段性、区域性的特征。 7、环境管理: 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特别是水、大气和土地),也就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实行控制性的影响,使外界事务按照人们的决策和计划方向进行和发展。 8、环境政策: 政府为解决一定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战略,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指导原则。 9、污染治理: 就是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充分考虑该地区的环境特征,对所有能够影响环境质量的各项因素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措施,并在这些措施的基

环境工程期末复习题

. 一、名词解释题: 1.混凝:包括凝聚与絮凝两种过程,指胶体被压缩双电层而脱稳的过程(凝聚)和胶体由于高分子聚合物的吸附架桥作用聚结成大粒絮体的过程(絮凝) 2.接触凝聚区:在澄清池中,将沉到池底的污泥提升起来,并使这处于均匀分布的悬浮状态,在池中形成稳定的泥渣悬浮层,此层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约在3~10g/L,称为~。 3.絮凝沉淀:初沉池后期、二沉池初期;固体颗粒有明显的絮凝性,沉淀过程中通过絮凝作用使得粒径越来越大、沉淀越来越快。 4.自由沉淀:沉沙池、初沉池初期,固体颗粒絮凝性差、粒径较大、浓度较低,沉淀过程中互不干扰,独立完成沉淀过程。 5.反冲洗时滤层的膨胀率:反冲洗时,滤池膨胀后所增加的厚度与膨胀前厚度之比 6.活性污泥法: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该法是在人工充氧条件下,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7.悬浮生长: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形成絮状,悬浮在混合液中不停地与废水混合和接触。 8.BOD污泥负荷: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有机物的数量,或生化池单位有效体积在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有机物的数量,单位 kgBOD5/(kgMLVSS.d)。 9.污泥龄:是指每日新增的污泥平均停留在曝气池中的天数,也就是曝气池全部活性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或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 10.污泥容积指数(SVI):简称污泥指数,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min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以mL计)。 11.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中混合液沉淀30min后,沉淀污泥体积占混合液总体积的百分数。 12.生物膜法 biofilm-process: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该法采用各种不同载体,通过污水与载体的不断接触,在载体上繁殖生物膜,利用膜的生物吸附和氧化作用,以降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脱落下来的生物膜与水进行分离。 13.厌氧生物法: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兼性菌和厌氧菌的代谢作用降解污泥和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的最终产物主要是沼气,可作为能源。 14.生物脱氮:活性污泥中有的异养菌,在无溶解氧的条件下,能利用硝酸盐中的氧(结合氧)来氧化分解有机物,这种细菌从氧利用形式分,它属于兼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利用有机物将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反应称为反硝化生物脱氮(简称脱氮),参与反硝化脱氮反应的兼性厌氧菌称为脱氮菌。 15.吸附容量: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吸附剂上所吸附的吸附质的质量。 16.吸附平衡:废水与吸附剂接触后,一方面吸附质被吸附剂吸附,另一方面,一部分已被吸附的吸附质因热运动的结果而脱离吸附剂表面,又回到液相中去,前者称为吸附过程,后者称为解吸过程。当吸附速度和解吸速度相等时,即达到

gis名词解释

1.信息:定义:信息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以文字、数据、符号、声音、图像等形式记录下来,进行传递和处理,为人们的生产,建设,管理等提供依据。 特性:1)客观性:任何信息都是与客观事实相联系的,这是信息的正确性和精确度的保证; 2)适用性:问题不同,影响因素不同,需要的信息种类是不同的。所建立的信息系统的明确目的性所决定了信息的适用性; 3)传输性:信息可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传输信息的传输网络,被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4)共享性:信息与实物不同,信息可传输给多个用户,为用户共享,而其本身并无损失,这为信息的并发应用提供可能性。 2.数据:定义:指某一目标定性、定量描述的原始资料,包括数字、文字、符号、声音、图像等符号。 特性:数据是对客观现象的表示,是用以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数据的格式往往和具体的计算机系统有关,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 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数据是信息的表达、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是形与质的关系。 只有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才成为信息,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成为信息。 信息可以离开信息系统而独立存在,也可以离开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和阶段而独立存在;而数据的格式往往与计算机系统有关,并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 4.地理信息: 定义:是指与研究对象的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图、文、声、像等的总称。 特性: 1)地域性: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位置的识别与数据相联系,它的这种定位特征是通过公共的地理基础来体现的。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著标志; 2)多维结构:在二维空间编码基础上,实现多专题的第三维信息结构的组合,为地理系统多层次的分析和信息的传输与筛选提供方便。 3)时序特征:时空的动态变化引起地理信息的属性数据或空间数据的变化。可以按时间尺度将地理信息划分为超短期的(如台风、地震)、短期的(如江河洪水、秋季低温)中期的(如土地利用、作物估产)长期的(如城市化、水土流失)超长期的(如地壳变动、气候变化) 实时的GIS系统要求能及时采集和更新地理信息,使得地理信息具有现势性 5地学信息: 定义:指与人类居住的地球有关的信息都是地学信息 特性:具有无限性、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地学信息是人们深入认识地球系统、合理开发资源、净化能源、保护环境的前提和保证 6.地理信息与地学信息的区别:地理信息与地学信息的区别主要在于信息源的范围不同。地理信息的信息源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人类活动等;地学信息所表示的信息范围更广泛,不仅来自地表,还包括地下、大气层甚至宇宙空间。 7、信息系统: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能完成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信息系统: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再现,并能回答用户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的能力。 类型:a. 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b. 决策支持系统 c.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

名词解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必须自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生物。他们只具有简单的独特结构,可通过细菌过滤器。 蛋白质衣壳: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即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装配: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当它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共同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 溶原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溶原性是遗传特性) 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 噬菌斑:原代或传代单层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一个个细胞被病毒蚀空成空斑(亦称蚀斑)。 PFU:病毒空斑单位——单位体积内含有病毒数:ηPFU=(n瓶内空斑平均数*病毒稀释度)/每瓶的病毒接种数 原核微生物:无核膜包被,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微生物。 极端微生物(亦叫嗜极微生物):喜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组要包括嗜酸菌、嗜盐菌、嗜热菌、嗜冷菌及嗜压菌等。 细胞壁:包围在细菌体表最外层的、坚韧而有弹性的薄膜。 原生质体:包括细胞质膜(原生质膜)、细胞质及内含物、拟核。 细胞质膜:紧贴在细胞壁的内侧而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薄膜。是半渗透膜。 核糖体:原核微生物的核糖体是分散在细胞质中的亚微颗粒,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内含颗粒:细菌生长到成熟阶段,因营养过剩形成的一些贮藏颗粒。 荚膜: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的黏性物质。 黏液层:有些细菌不产荚膜,其细胞表面仍可分泌黏性的多糖,疏松地附着在细菌细胞壁表面上,与外界没有明显边缘。 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得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一定要先形成荚膜、黏液层才能黏成菌胶团) 衣鞘:丝状体表面的黏液层或荚膜硬质化,形成一个透明空韧的空壳。(水生境中的丝状菌多数有衣鞘) 芽孢:某些细菌在它的生活史中某一个阶段或某些细菌在它遇到外界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内生孢子。(抗逆性休眠体,是细菌的分类鉴定依据之一) 鞭毛:由细胞质膜上的鞭毛基粒长出穿过细胞壁伸向体外的一条纤细的波浪状丝状物。 菌落:由一个细菌繁殖起来的,由无数细菌组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菌集团。 菌落特征: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 光滑型菌落:具有荚膜,表面光滑、湿润、黏稠的菌落。 粗糙型菌落:不具有荚膜,表面干燥、皱褶、平坦的菌落。 菌苔:细菌在斜面培养基接种线上长成的一片密集的细菌群落。 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的微生物。 原生动物: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 全动性营养:全动性营养的原生动物以其他生物(如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藻类、比自身小的原声动物和有机颗粒)为食。 植物性营养:有色素的原生动物,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吸收CO2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自身营养。腐生性营养:某些无色鞭毛虫和寄生的原生动物,借助体表的原生质膜吸收环境和寄主中的可溶性有机物作为营养。胞囊:若环境条件变坏,如水干涸、水温、pH过高或过低,溶解氧不足,缺乏食物或排泄物积累过多,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超过原生动物的适应能力等情况,都可使原生动物不能正常生活而形成胞囊。胞囊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一种休眠体。 微型后生动物:原生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叫后生动物,有些后生动物形体微小,要借助光学显微镜看清,故称为后生动物。

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解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01~04年考研试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试题代码: 445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 矢量数据 2. Metadata 3. 缓冲区分析 4. 图层 5. 地图 6. 游程长度编码 7. 地图投影 8. 3S技术 二、简述题(共50分) 1. 空间数据及其基本特征(10分) 2. GIS的数据精度与误差来源(10分) 3. 空间叠加分析的主要方法(15分) 4. 四叉树编码方法(15分)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每题30分,共60分) 1. 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步骤、内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2. 结合某种GIS软件,论述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3. 结合你所熟悉的领域,论述GIS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试题代码: 445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栅格数据 2.TIN 3.泰森多边形 4.DEM模型 5.曼哈顿距离 6.空间拓朴关系 7.WebGIS 8.数字地球 二、简述题(共50分) 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10分) 2. GIS的主要数据源(10分) 3. 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的特征及主要优缺点(15分) 4. 在GIS中使用元数据的理由(15分) 三、论述题(1必答:2、3任选一题;每题30分,共60分) 1. 空间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2. 结合某种GIS软件,论述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3. 结合你所熟悉的领域,论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环境 :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 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 超城市化” 。 水体自净作用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光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排污交易 :它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GIS地理信息系统考研名词解释(380分学长自己整理)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 1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管和管理问题。 2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是地理数据所蕴含和表达的地理含义。地理数据是与地理要素有关的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它属于空间信息,具有空间定位特征、多维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 3.地理信息科学(南大98、南师99)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它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地理信息科学在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同时,还指出了支撑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4地理数据地理数据是与地理要素有关的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它属于空间信息,具有空间定位特征、多维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 5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用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事物的特征和状况。 6网络(中科院04)是一个由点、线的二元关系构成的系统,通常用来描述某种资源或物质在空间上的运动。 7四叉树数据结构是将空间区域按照四个象限进行递归分割n次,每次分割形成2n*2n个象限,直到子象限的属性值相同为止,该子象限就不再分割。凡数值都相同的子象限,不论大小,均作为最后的存储单元。 8拓扑关系凡具有网状结构特征的地理要素都存在节点、弧段和多边形之间的拓扑关系,拓扑关系就是明确定义这种空间关系的数学方法。类型:拓扑邻接、拓扑关联、拓扑包含。 9 栅格数据结构(基于栅格模型的数据结构简称为栅格数据结构,是指将空间分割成有规则的网格,在各个网格上给出相应的属性值来表示地理实体的一种数据组织形式。 10矢量数据结构矢量数据是用欧式空间的点、线、面等几何元素来来表达地理实体几何特征的数据。 11非空间属性数据:非空间属性数据是关于空间实体自身的名称、种类、数量等特征的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