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_1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_1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_1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_1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

掌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力训练过程方法

归纳分析认识趋势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理资料史论结合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唯物史观

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反对台独

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导学

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

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

①教师教学用书。

②自制多媒体。

③网站资料。

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

教师用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XX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提问:请同学们看地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

回答:台湾省地处我国东南,与大陆隔台湾海峡。

提问:提到台湾,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称之为──“祖国的宝岛”,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

回答:一是说这是中国的领土,二是说这是一方宝地。

提问:好,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史实证明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说台湾是一方宝地?

回答:总结为一首诗──《同根源》质疑释疑,分析探究

.分析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并概括出三点意义:

我国目前是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需要安定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

和平统一同样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方式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教师总结: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随着形势的发展,台湾当局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两岸交流日益密切起来。

.分析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教师提问:数不清的事实证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可是为什么祖国统一的步伐却是如此的艰难呢?请中学们思考: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障碍?我们怎样应对?

学生回答:台独势力的作梗和美国的干涉,社会体制问题等等。

我们该如何应对:

a)对台独分子决不妥协,坚决打击,制定《反分分裂国家法》。

b)美国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发展,把台湾问题当作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既不支持台独,也不愿看到中国统一。我们要识破美国的伎俩,阐明我国立场,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

c)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社会体制问题。

d)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祖国的综合国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祖国早日统一。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对台湾及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把“china”中“i”上的小点比作台湾的话,对若大的中国来说,台湾可以只算作弹丸之地,但是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台湾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它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与发展的希望。还好,我们也看到了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也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海峡两岸和则两利,分则无益。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激情创作──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

学生:设计宣传语,如“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本是同根,赤子情深”等等

课堂总结

面对如诗如画的宝岛台湾,老师也想用一首诗表达一下心声,“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联,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最后让我们用歌声祝愿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布置课后探究题

知已知彼──查询“台独势力”的言论,结合历史与现实对其进行批驳。

板书设计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大政方针

.对台基本方针

.八项主张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本课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拜祖的感人场景,使学生认识到血浓于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通过海峡两岸日益密切交往,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比较港、澳回归祖国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共两目: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二、日益密切的交往。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向前发展的史实,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概况。 本课的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 本课的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自己管理等。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里进一步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这样的统一,较之中国古代史上所讲的统一,较之中国近代史上所讲的统一,较之当今世界上统一的国家,都有明显不同,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正因为如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前无古人、现无成例的一项极富挑战性、开创性的伟业。 二、教法建议 根据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的基本理念,本课总体上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互论的教法学法较好。有什么教法,就有什么学法,二者是不可能分开的。当然,在具体的归纳说明中,可以将二者分两个方面来谈。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概述: 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方法: 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音乐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以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乡愁》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声情并茂的再现于右任的《乡愁》。 三、教学目标 1、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运用播放有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 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 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 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型:新授课课时: 1 年级:八年级科目:历史执笔:李晓红 一、学习目标(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台湾的历史沿革,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②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③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二、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 1.课堂导入

导入新课:倾听诗朗诵《乡愁》(从诗人“愁绪”着手设问:海峡那边的亲人,何日能与母亲团聚?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首先简介台湾。然后设疑:为什么说“台湾自古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回答,引入寻根篇)。 2.讲授新课: (一)回顾历史——寻根 我们血脉相连 展示历史歌谣---同根源:卫温赴夷洲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成功收台湾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 为何骨肉分离 引入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20世纪80年代至今,台湾当局利用国际反华势力蓄意制造分裂,鼓吹“一中一台”,企图分裂国家,使得两岸统一的进程困难重重。 (1、从温家宝总理的话“浅浅的海峡,是中国最大的国殇,是中华民族最深的乡愁”: 2、七嘴八舌:你赞同用哪一种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导入党和国家对台方针与政策) (二)探究现实——求解 是谁不懈努力(党和政府的对台政策) (质疑:从武装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统一,党和国家为什么会转变态度,说明什么? 1、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和平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两岸同胞血融于水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等史实,提升归纳分析问题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两岸发展概况,培养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一、追根溯源,同属中华 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动手搜集有关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 2、元朝设立管辖台湾和澎湖地区。 3、清朝时期民族英雄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成 立台湾省。 4、1895年日本通过条约占领了台湾。 5、1945年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二、现状初探,两岸分离 台湾和大陆的分离状态是如何造成的? 1949年蒋介石内战失败,退居台湾,1950年国海军进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从此造成海峡两岸长期隔离,至今未统一。 三、与时俱进,寻求解决 根据提示,完成海峡两岸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而做出的努力。 四、血脉相连,交往频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搜集这些交往的史实,以备课上交流。

1、 2、 3、 4、 (课堂探究案)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合作探究一:两岸之由 ----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 1、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你能从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吗? 2、既然台湾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那今天的台湾和大陆的分离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合作探究二:两岸之策-----是谁不懈努力/打破两岸僵局 1、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从性质来看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何不同? 2、鉴于此“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香港、澳门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三:两岸之路-----骨肉依存, /来往密切 两岸之盼-----盼归期/我们共同期许 1、两岸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根据你的了解在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有利因素? 2、根据你的了解在两岸统一的道路上又有哪些障碍呢?我们又应该怎样应对? 【体系构建,学有所思】

课时规范练18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课时规范练18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 强 一、选择题 1.(2020广东珠海摸底,23)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 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以下对 此解读正确的是() A.对欧共体的成立表示满意 B.希望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 C.急于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 D.看到西欧联合自强的价值 2.(2019福建宁德二模,35)从1959年起,法国采取一系列步骤逐步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先是将海军撤出北约,并拒绝美国在其领土储存核武器。1966年,法国最终退出北约。这表明() A.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挫折 B.法国奉行相对独立的对外政策 C.西欧与美国关系初现裂痕 D.法国谋求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议会分为众议院和贵族院,贵族院的权力大于众议院,议会不对选民负责,而对天皇负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议会取消了贵族院,设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均由20岁以上男女 公民直接选举产生。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 A.受到美苏冷战的影响 B.试图效仿美国政体 C.清除了国内封建势力 1

D.积极推进民主改革 4.下面漫画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欧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表明() A.经济发展增强外交独立性 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C.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促成美日欧平等伙伴关系 5.(2019博雅闻道第四次联合质量测评,35)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A.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 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6.(2019广东茂名二模,35)1971年12月,英国首相希斯在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时明确表示,英美之 间的特殊关系已经消亡。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第一次以“自然关系”代替了“特殊关系”。这 一变化() A.说明英国开始推行独立外交 B.反映出英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2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导学 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 ②自制多媒体课件。 ③网站资料。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2005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出示《中国地图》)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年级: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重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大陆台湾政策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要___________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用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构想,后来逐渐形成了“”的对台方针。 2.台湾对大陆政策的调整 (1)打破冰封: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政策, 意义:海峡两岸关系_ ____。 3.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 (1)1990年台湾成立了(简称“海基会”), (2)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简称“海协会”). (3)1992年两会就“”达成共识。 (4)1993年,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 谈)(主要内容和意义请划到课本上) 4.新时期的措施:江泽民提出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内容和意义请参照课本)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二十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海峡两岸经济上 ____________-的局面初步形成。 【合作探究】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巩固训练】 1.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共识”,最重要的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互补互利C.海峡连按和平谈判可以分步进行 D。不以政治分歧去干扰两岸经济合作2.海峡两岸关系卖出历史性重要的一步是() A.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B.大陆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C.“汪辜会谈” D.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 3.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 A.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后 B.“九二共识”后 C.“汪辜会谈”后 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后 4.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汪辜会谈”的举行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④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调整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5.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 A.民间交往 B.两岸“三通” C.台湾分裂势力 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 6.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_____________江泽民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_________《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4日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4号主席令,公布了这部法律。这部法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_________________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却多次形成台湾问题。台湾在近代史上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两次分离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回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3)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截至目前已经成功解决了哪两个问题? (4)你认为海峡两岸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5)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你认为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依据: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地理、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13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北师大版

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掌握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掌握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回等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意识;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二战后赢得独立的国家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而继续努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难点】 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周恩来总理参加了亚非会议。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什么著名方针推动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二、新课讲授 (一)万隆会议 1.教师提问: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指出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学生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如何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是亚非独立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他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2.教师提问:简述万隆会议的概况。 学生回答: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 3.教师讲解:在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各国共同发表了《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确立了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等十项原则。会议最终取得了成功。 4.教师引导:万隆会议有什么影响?它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回答:影响:万隆会议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加快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精神:会议倡导了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即“万隆精神”。 (二)“非洲独立年” 教师提问: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哪个地区展开?为什么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非洲最后一个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其独立有何意义?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依据: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地理、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_2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 掌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力训练过程方法 归纳分析认识趋势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理资料史论结合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唯物史观 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反对台独 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导学 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

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 ①教师教学用书。 ②自制多媒体。 ③网站资料。 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 教师用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XX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 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掌 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分析认识趋势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资料史论结合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唯物史观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反对台独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课前导学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

演示文稿。教学渗透点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教学资源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②自制多媒体。③网站资料。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XX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教师用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出示《中国地图》)提问:请同学们看地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回答:台湾省地处我国东南,与大陆隔台湾海峡。提问:提到台湾,我们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中考复习提纲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始,大陆倡议实施三通政策。(通邮、通航、通商)(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1990年,台湾海基会成立;1991年,大陆海协会成立。(4)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5)1993年,汪辜会谈,将……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达成共识。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6)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坚持……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7)现阶段,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的局面初步形成。 3.目前,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有利因素: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两岸有相同的文化背景。②“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地区的成功实践为和平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③两岸交流不断加强,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④祖国综合实力日益强大,对台湾拥有巨大的感召力。⑤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4.目前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②“台独”势力的阻挠。 5.如何看待两岸关系?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都是不得人心的,也是注定会失败的。 (2)尽管目前海峡两岸仍处于分裂状态,但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相信台湾一定

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15-16课新中国的外交与科技成就 1.新中国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1)20世纪50年代:①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意义)。③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①中美建交:1972年、1979年。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大。③中日建交:1972年 (3)21世纪初(2001年):①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②中国参与上海合作组织。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列出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1世纪初我国分别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分析新中国取得一些列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1)变化:由敌对状态到谋求与中国建交再到两国关系正常化。(2)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3)认识:中美两国是世界大国,同时也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直接影响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两国应加强合作,发展友好关系,这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列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取得的四项重大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5.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依据: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地理、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二 新课导入 导入方法一 关于台湾,同学们知道多少?请同学们自由发挥,讲讲自己认识、理解中的台湾。以此引出新课。 导入方法二 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2005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导入方法三 教师请同学朗读余光中的《乡愁》。然后向同学提问: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讲解 一、台湾的历史(板书) 讲解方法一 首先我们来看看台湾的形状。 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或是用白纸画一画台湾的形状。 下面根据座位分为四大组,来做抢答题。再请一位同学来做小主持人,负责出题。 让某学生上台担任主持人,其他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课前查找的资料,抢答问题。 参考问题如下: (1)台湾在中国古代史上有许多称谓,请依次说出它在历史上的各种称谓。(滚洲,秦朝;夷洲,三国;流求,隋朝;毗舍耶,宋朝;东番,明初;台湾,明代万历年间;东都,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东宁,郑经继位时;台湾,清朝) 此问题可分朝代提问。 (2)元世祖在澎湖设立的管理机构叫什么?(澎湖巡检司)

(3)1624年,哪国殖民者首先入侵台湾?(荷兰) (4)是谁收复了台湾?(郑成功) (5)台湾府的设立是在哪年?(1684年) (6)台湾何时割让给日本?(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 (7)台湾由日本统治下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是在什么时候?(1945年10月25日)问题顺序可以打乱。 稍作小结: 通过抢答,我们对台湾的情况有了不少的了解。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思考,根据找到的资料回答教师的提问: 从历史上说,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从秦朝开始,台湾就与祖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元朝开始,直到蒋介石逃至台湾之前,台湾一直都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海峡两岸中国人民为反对外国侵占台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等。 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一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因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从地理上来说,现代科学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台湾的基本地形,也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这也就是说,台湾与祖国大陆根本是一体的。 自从蒋介石从南京败退至台湾之后,台湾就一直与祖国处于分离的状况。而我国政府也一直努力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 可以归纳课文内容,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讲解方法二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出示《中国地图》)

2020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13课 新型力量的崛起学案2(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日期: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评价:____ 学习目标:(1)知道万隆会议;“非洲独立年”、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学习重点:万隆会议;“非洲独立年” 学习难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基础部分】 ◆回忆旧知 1.从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海外探险、考察、寻找黄金和侵略扩张活动,史称“_________________”。在这场探险中,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_____________。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为殖民扩张开辟了道路。 2.在19世纪初拉美独立运动领导人中,“解放者”__________最为有名。还有一位与之齐名的领导人且获得了“____________”称号的_________,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对西班牙殖民军作战。 3.1857年至1859年,在印度反英民族起义中,有一个美丽又勇敢女英雄_____________领导起义军与英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学习新知 一、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召开时间:1955年 2.会议主题: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2.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求同存异,得到与会代表积极响应。 3.结果:会议取得成功。发表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了尊重一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 内政等十项原则。 4.影响:(1)亚非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3)加快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3)形成了加强亚非国家团结、友谊与合作的“万隆精神”。 二、非洲独立年 1.非洲独立年:_________年,非洲有17个国家相继获得独立。 2.纳米比亚独立:_________年3月,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_____________ 宣告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三、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1.古巴:1959年古巴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亲美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和管辖权。 【要点部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周恩来健步走上讲台,平静地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 而不是来立异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去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 和支持……”。——摘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1)这次亚非会议于________ 年在马来西亚的______________举行。 (2)依据材料分析,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他认为亚非国家“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的共同基础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和中缅两国总理会谈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并共同倡导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

2019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新兴力量的崛起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作业】

课时作业13新兴力量的崛起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珠海高三段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 A.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 B.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 C.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解析: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法国退出北约以及“新东方政策”实施,说明西欧出现离心倾向,这一举动冲击了两极格局的态势,故B项正确;此时,西欧仍然在“冷战”控制范围内,故A项错误;法德力量当时难以抗衡美国,故C项错误;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8·鸡西高三质监)《欧洲史》中写道,“二战后……仿佛只有欧洲建设速度加快尚可保证本大陆的稳定……欧洲观念就是领导阶层精英人物的观念,这种看法由来已久。”“欧洲观念”带来的影响是()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彻底消除了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C.标志着欧洲完全摆脱美国控制 D.使欧洲国家经济实力超过了美国 解析:材料中的“欧洲观念”是指欧洲成立欧洲共同体,加强了欧洲国家经济、政治的联系,推动了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在“彻底”二字;C选项错在“完全摆脱”上;D选项错在“超过”二字。 答案:A 3.(2018·乐山高三摸底)1960年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法国总统戴高乐对外执行独立的民族主义政策,力图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他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主张西欧联合。这反映了() A.法国主张东西方联合制美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依据: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地理、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