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螳螂捕蝉》课文原文

《螳螂捕蝉》课文原文

《螳螂捕蝉》课文原文
《螳螂捕蝉》课文原文

《螳螂捕蝉》课文原文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螳螂捕蝉的故事

螳螂捕蝉的故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一篇: 10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读课文中 4 个生字,会写“螳” “螂” “侯” “禀”4 个生字,初步理解运用“乘虚而“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等词语。2.理清课文内容,会讲“螳螂捕蝉”的小故事,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初步感受少年的智慧。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会讲“螳螂捕蝉”的小故事。教学难点: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故事的题目叫——《螳螂捕蝉》。 2.书空课题,学习生字“螳螂” 。“螳螂”两个字都是虫字旁,告诉我们螳螂是一种昆虫。二、检查预习,学习生词 1.出

示生字组成的词语,检查字音和字形的掌握情况。诸侯侍奉禀报拱着2.辨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多音字的读音。处死弹弓大王前爪转来转去 3.想一想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上“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 螳螂捕蝉” “ 恍然大悟”这四个成语说一说。三、讲述故事,明白道理同学们,少年给吴王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文中哪几段讲的是“螳螂捕蝉”的故事呢?一个小小的故事就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它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1.讲述故事。 一读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要想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怎样才能做到呢?要抓住文中表示神态、动作的词,要想象他们的样子,请大家先练一练,待会儿请同学来读这个故事。二读同学们,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老师将这两段稍稍变换了一下。来,我们合作来讲这个

部编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精选教案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件,《圆明园》电影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整体感知 一、谈话揭题 (一)切入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圆明园的毁灭 1、板书课题:中正方圆的圆,正大光明的明,万园之园的园 2、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也收集和阅读了有关材料,它是一座怎样的园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圆明园。 二、自学检测 1.同桌互查。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我们同桌来个互相检查,请你们按照提示完成。 (1)同桌互相读读词语,有错的纠正一下,难读的圈读一次。 举世闻名皇家园林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蓬莱瑶台众星拱月诗情画意蓬莱瑶台奇珍异宝亭台楼阁一片灰烬不 可估量 知道什么是圈读吗?就是把难读的圈起来,再读几遍。 (2)选2个你认为最难写的字,每个字写两遍。 (3)觉得哪个段落比较难读,读给同桌听。 同伴评价★★★()★★()★() 2.自学反馈。

(1)粗略统计得三颗星的学生。刚才同学们学得挺认真,来举举手,哪些同学同桌给你打了三颗星。 (2)老师刚才巡视时发现好多同学圈了这几个词玲珑剔透蓬莱瑶台 一片灰烬不可估量 (3)哪些字比较难写?刚才老师看了一下发现大家选择瑰、烬字比较多。 3、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板书:布局、建筑、文物、毁灭 跟老师一起批注 其实课文15自然段都是写毁灭,234讲的是以前的、原来的、昔日的圆明园。板书:昔日 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昔日的圆明园,去感受它的辉煌。 第二板块感悟辉煌 一、研读文本,感悟布局之“辉煌” 主问题: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抓住布局的什么特点,将昔日圆明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圈划重点词句,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批注在段落旁。(建筑宏伟、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布局巧妙) 1、交流品读。文中有个词最能体现圆明园建筑的宏伟 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 请你把你的感受带进去读一读这一处。 用小圆和圆明园的位置衬托出了圆明园在众多园林当中的重要地位。 走进昔日的圆明园,从整体上去看看他的布局,出示图片 有谁查资料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吗?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458.9公顷。看看我们学校的体育馆,大概估计一下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体育馆?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一万多个体育馆这么大(学生发出感慨)可见圆明园有多大。你想,这么大的面积上,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多么壮丽的景观! 2、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布局的巧妙,气势恢宏 二、四人小组合作,感悟建筑、文物之“辉煌” 主问题:默读课文3、4自然段,作者抓住建筑、文物的什么特点,将昔日圆明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圈划重点词句,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来说说你的感受,批注在段落旁。

《圆明园的毁灭》阅读题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wáng huáng)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反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l ín líng)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péng féng)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

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fúfó)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我会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4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景观()仿照()仿佛() 3、用“~~~~~”划出文中的排比句。(2分) 4、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2分) (1)()的殿堂(2()的亭台楼阁(3)()的乡村田野(4)()的民族建筑 5、缩写句子。(2分)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6、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3分)

(1)风景名胜():A、超过B、优美的地方C、能担任,能承受 (2)举世闻名():A、用鼻子嗅B、知道C、有名望 (3)武陵春色():A、情景,景象B、颜色C、脸上表现的神情 7、本文是从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 三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其中 _________方面写得最详细。(4分) 8、本文标题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在内容上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昔日的辉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9、看着昔日辉煌的圆明园,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5分)

文言文《螳螂捕蝉》阅读理解答案

文言文《螳螂捕蝉》阅读理解答案 篇一:螳螂捕蝉阅读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顾其⑥后之患也。1.补充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其: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4.解释句中画线词。①欲取蝉( ) ②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答案1.黄雀在后2.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祸患。(方法点拨:联系生活实际)3.①树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他们自己⑥他们自己 4.①取——捕食②延——伸长 篇二:13、阅读答案 13、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蟑、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

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A、“螳螂捕蟑”比喻只想取得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也比喻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有人正在算计他。 B、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这是危险的。 C、课后习题3(体会一下带点字的意思): ①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个“死”与“生”相对,表示失去生命。)②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死”表示不可更改。) D、乘(chéng)虚而入:趁着空虚进入。毫不介意:一点也不在意。 不堪设想:堪,能。事情的结果无法想象,会向更坏、更危险的方向发展。 14、A、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背诵补充习题P27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B、选择合适的读物是一种本领,掌握了这种本领,就能帮助你用有限的时间去读更多的好书,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C、无可厚非:厚,深重。非,反对,责备。没有可过分责难的。 篇三:阅读答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教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名师解读小学语文课文《螳螂捕蝉》

名师解读小学语文课文《螳螂捕蝉》《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故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其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而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故事讲述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故事中的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文章采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注意前因后果的交待照应,脉络分明,如果说吴王攻楚是因,那么少年智劝是果;如果说少年智劝是因,那么吴王取消攻楚又是结果。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独具匠心的结构,激发“悦读”兴趣 《螳螂捕蝉》这篇文章结构的安排非常独特,历史故事套着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引出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烘托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回到历史故事,故事加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给人启迪赋予智慧。这样的结构编排,丝丝入扣引领着读者饶有趣味地阅读着、探寻着、发现着,随着层层深入快乐阅读,加上结局的圆满,整篇文章浑然一体,给空

洞的说理赋予生命,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这样的结构给学生的习作模仿提供了不可或缺范例,非常值得借鉴。 二“巧”字当先,无可抗拒的情节 《螳螂捕蝉》巧在巧妙的情节设计上,“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看到的趣事吗?故事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设计合情合理,能够引起有晨练习惯的吴王的关注,这一点也只有侍候吴王的少年熟知。因此,在一个晴朗、愉快的早晨,主仆二人能巧遇,接下来顺理成章的进行巧劝。不要小看这一个个巧字,它是深思熟虑、苦思冥想后的结晶,但又如此不落痕迹令人叹服!这又是习作的成功之处。 三从“固执”、“恍然大悟”感悟吴王多重性格,凸显鲜明、个性、丰满的人物形象 在《螳螂捕蝉》一文中,故事比较集中,人物并不复杂,但人物刻画却不单一,形象也较为丰满。如吴王这一角色,他有着专横、骄纵、跋扈的一面,这一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人物的语言描写上,面对众大臣的直言进谏,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王者的霸气一览无余。但当他听了少年的故事后,又表现得极为谦逊明智,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可见人物的性格是具有多重性的,他既不是高大全,也不是一无是处,而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人,既是人就有了人的共性和个性,人物的形象就这样凸显出来。众所谓,知错就改的大王就是好大王,这样的人物一下子就走进了读者的心里,学生通过挖掘这样的语言文字得到的信息是一个人难免不犯错误,犯错误不可怕,但要及时改正,否则后患无穷,同时遇事要三思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 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课文介绍的景观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凭借课件、图片等使学生对当年的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 教学目的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理解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兴趣。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难点: 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1、课前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 2、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分清详略,突出重点。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根据教材,我创新教学,大胆地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其目的是以爱激恨,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历史的灿烂文化,痛恨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大最美的花园,一座拥有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却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毁灭了。(出示课件:烈火燃烧下的圆明园毁灭图) 2、齐读课题。 二、提问质疑,理清思路。

螳螂捕蝉读后感300字

螳螂捕蝉读后感300字 螳螂捕蝉读后感300字我读了一篇课文,名字叫《螳螂捕蝉》。这篇课文通过了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有价值的道理。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但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是如果其他诸侯国趁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的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服侍在吴王身边的少年知道了这个事情,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第二天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就这样,他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直到第三个早晨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少年给吴王讲了一个他这几天发现的一件事,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它的身后有一只螳螂,那螳螂想要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而那黄雀只想要抓螳螂,但是并不知道我正那这弹弓瞄准它呢。”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这个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 我通过这个故事明白了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

及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的 螳螂捕蝉读后感300字《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讲了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固执己见地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任何人劝阻。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我觉得少年很聪明机智。他的旁敲侧击,表面上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实质却是在劝说吴王,不要只顾贪图眼前利益一心只想着攻打楚国,还要顾及身后的隐患,其他诸侯国可能会乘虚而入。吴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我们做事不要一味地只顾得到眼前的利益,还要顾及身后隐伏的祸患。 读了这篇文章,我从螳螂、蝉、黄雀的身上学到了一个不要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像“螳螂捕蝉”那样。现代社会中有的人为了生活好,能挣到大钱,就千方百计地想出了许许多多对人们有害的主意。有的在街上行骗,有的乱捉乱捕野生动物,有的甚至不顾一切地乱砍乱伐树木,它们就只顾着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种种危险,乱捕乱捉,乱砍乱伐……最后,社会变得混乱,坏人无处不在,环境也大大受到了破坏,到时候的人类,也只能生存在一个社会混乱,环境污染的黑暗世界里,再也看不到‘光明’了。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 学设计(1)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

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螳螂捕蝉寓言故事

螳螂捕蝉寓言故事 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 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 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 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 桩子。 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 寓意:这个成语寓言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 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 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黄雀在后: 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螳螂捕蝉原文: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

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韩婴《韩诗外传》 韩婴,生卒不祥,燕(今属北京市)人。西汉"韩诗学"的开创者。 著述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韩诗外传》共6卷,杂述古 事古诗。 课文《螳螂捕蝉》 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的事情。 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大 臣们一听这个消息,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当前的实力 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这才是当务之急。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 “各位不必议论,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的决心,倘若有 谁执意要阻止我,决不轻饶!” 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说,于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人,他下朝后心中仍无法安宁,思前想后,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园 内踱来踱去,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大臣便来到王宫的后花园内,他知道每天早 朝前吴王都要到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这里。 过了大约两个时辰,吴王果然在宫女的陪同下,来到后花园。那 位大臣装着没有看见吴王,眼睛紧盯着一棵树。 吴王看到这位大臣的衣服已经被露水打湿了,却仿佛没有察觉一般,眼睛死死地盯着树枝在看什么,手里还擒着一只弹弓,便很纳闷 地拍拍他的肩,问道:

文言文《螳螂捕蝉》原文翻译及道理

文言文《螳螂捕蝉》原文翻译及道理 文言文《螳螂捕蝉》原文翻译及道理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翻译: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整体含义 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黄雀在后: 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课文: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四(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四(教 学方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四(教学方案)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四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四 第二课时 泗港小学赵建华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

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螳螂捕蝉

10、螳螂捕蝉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学习如何借事喻理成了本节课的训练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少年是怎样劝阻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 4、拓展对成语的了解,激发读书兴趣 5、练习用借事喻理劝告别人。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成语书、《话说中国》。 教学方法: 1、通过听读故事、看图片、角色转换领悟文中道理。 2、能力训练: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活动,寻找借事喻理的有效方法。 教学设计: 课前热身:四字词语接龙,调动学习兴趣。

一、成语导课。 同学们,看来你们平时积累了不少成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双胞胎成语,看看你认识它们吗?(出示ppt1)指名读,齐读一遍。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ppt2),板写,请学生注意跟写。 谁会讲这个故事? 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寓言故事,却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10课。https://www.doczj.com/doc/c112582415.html,/uploadfile/docume nt/20090507102635795.ppt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现在请迅速浏览全文,解决两个问 题:1)、识记生字词、文中重点词,准备听写。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一遍,正音。全体用心读、书空一遍,注意易错处,马上听写其中四个词。 3、听写: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螳螂捕蝉、恍然大悟。同桌互批,展示错误,想法记住,自行纠错。 4、快速浏览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两名同学回答后, 总结方法(1):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二、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三、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四、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即兴说话,激趣导入 任选其中的一组词语,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大象蚂蚁鲨鱼老虎 老虎狐狸鹤蚌(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1、自选话题进行交流。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认识两个新“朋友”,看老师板书:螳螂蝉 指导书写“螳螂”,(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这个“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想象,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板书: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教师拓展:说得完整一点,还可以怎么表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

六下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下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大家一起齐读课题。 “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有时也写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大家知道,寓言的特点就是通过讲故事让人们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那么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能让我们领会到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扫除障碍,学好字词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词语,大家能读 准确吗?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再互读一遍,互相提醒纠 正。出示:固执侍奉诸侯禀报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再看两 个形近字 侯候请大家观察它们的字形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梗概下面请大家按要求朗读课文出示:大 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 什么事吗?建议大家在 讲的时候,把: 出示:概括文章内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 出示:概括文章大意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结果,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抓住线索,了解背景同学们,大臣们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呢?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

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同学们,大臣们的话有道理吗? 手绘地图:春秋时期,吴国在长江下游,而楚国位于长江中游,两个国家相距很远,如果吴王出兵攻打楚国,吴军就要孤军深入到楚国的腹地,而此时中原的诸侯国要乘虚而入,吴国就无法及时回航,后果就不堪设想。 五、揣摩语言,感受特点 大臣们是说得有道理的,可是吴王是怎么回答的呢?读 一读下面的句子。 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我,我就处死他!” 你们看,吴王下达了死命令,大臣们只好束手无策,此时,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登场了。 同学们,大臣们劝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而那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劝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大家在书上找出来出示两段话: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 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 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们看,同样是劝,可结果却这样的不同,是为什么呢? 我们到文章里去找一找答案。首先我们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九至十一小节,争取能把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复述出来。 六、深入故事,探究道理同学们,少年为什么要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呢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相同点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原文及教案 【原文】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王英琦,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螳螂、诸侯、禀报”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有感情地读好少年和吴王的对话,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读好少年和吴王的对话,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注意读准“螳螂”的读音及认清字形。 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学:这则寓言故事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和自己的疑问开始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尤其注意长句子的正确断句,要多读几遍。不懂的字词做上标记。 2、学生按照初读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并正音。

螳螂捕蝉恍然大悟自由自在不堪设想乘虚而入禀报诸侯劝阻瞄准毫不介意侍奉固执 (2)理解词语意思。 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然后让学生互相答疑。教师重点点拨以下词语: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在意。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3)指导书写:“禀”上下结构,下面为“示”,书写时要托住上面部分。“侯”没有小竖,与“候”要区别开。“螳螂”都是虫字旁,并且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结构要紧凑。 (4)指名分段读文。尤其注意指导长句子的读法。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2、学生先读文独立思考分层次,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 第一段(1自然段):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任何人的劝阻。 第二段(2~11自然段):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自然段):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圈圈画画,讨论质疑 1、导学:你喜欢读精彩的故事吗?是怎样的原因让你喜欢?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故事有趣,读起来轻松;有人生的道理;惊险刺激,像探险一样;故事人物形象生动,感染人……) 3、导学: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寓言故事是否也蕴含这些因素呢?默读课文,圈圈画画,找出依据。 4、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圈画相关语句。 5、在小组内讨论、质疑、交流画出的语句。 6、小结:同学们找到的语句都是很好的依据,这则寓言故事究竟蕴含哪些让我们喜欢的因素呢?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

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内容短小却内涵丰富的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它的毁灭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引发了读者深深的思考。文章构思巧妙,题目虽然是《圆明园的毁灭》,重点却从圆明园布局之巧、建筑之美、收藏之丰3个方面写了圆明园的辉煌。学习本文重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由于本课内容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久远,而且五年级学生刚步入高段,在理解课文和感悟语言文字等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要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就要做到让学生课前大量搜集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年段和本册书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力求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和抓住关键字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此基础上,学习英法侵略军毁灭圆明园的过程,激发学生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毁灭、不可估量、众星拱月、金碧辉煌、殿堂、亭台楼阁、建筑、宏伟、销毁、罪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勿忘国耻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 教学难点 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独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入题 我们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古典园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北京西北郊,还有一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遗憾的是,这一园林艺术杰作被英法联军劫掠和焚烧,一代名园就此化为废墟。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了解一下圆明园昔日的风采和侵略者对它的毁坏情况。(板书课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14.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4~57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2.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垣断壁。那么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几部分内容? (两部分:(1)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2)圆明园的毁灭。) 3.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三、自学课文,小组讨论 1.自学生字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3.遇到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1)小组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2)出示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并对所有问题进行分类归并,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 4.交流自己从课外书中查找的有关资料。 第2课时 一、明确任务 1.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你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互相交流一下,通过交流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2.明确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投影出示)圆明园以前是如何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 二、解决难点 1.自读课文,自己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3.交流讨论结果。 (1)交流体会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 ①先从圆明园的布局来理解它的辉煌。 (简单说说圆明园的布局是怎样的,然后画圆明园的平面图,教师作简单解说,重点理解“众星拱月”一词,通过这个词,体会两点:a.小园多;b.景色美。) ②通过想象,描述圆明园的美景,体会它的辉煌景观。 (结合第3自然段,先找出说感受的一句话,然后对这句话简单理解。教师读这一段,请同学们充分展开想象,看看在你头脑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教师读时要把学生带入情境。) ③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圆明园的美景。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把圆明园梦幻般的美读出来) ⑤结合第2~3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⑥通过了解圆明园的文化,体会它的辉煌。 结合第4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回答:a.东西多;b.物品珍贵;c.年代久远。) ⑦此时,当你了解了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⑧教师点拨:课文的第2~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 (2)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3)通过交流,体会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①出示圆明园被毁灭后的图景,引导学生观察。 (在出示图景之前,教师可用语言进行过渡,引导学生由爱到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