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越南产业结构

越南产业结构

越南产业结构
越南产业结构

越南产业结构

一、农业

农业是越南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农业产值约占越国内生产总值的30%。越南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稻谷产量占粮食产量的85%以上,占农业产量的50%左右。其它粮食作物包括稻米、玉米、马铃薯、番薯和木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橡胶、腰果、茶叶、花生、蚕丝等。越南越来越多地依赖经济作物,如茶、咖啡和橡胶来进一步发展经济。

政府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很重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农业生产设施和肥料的缺乏已阻碍了进一步的增长。

二、工业

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4%左右,轻工和手工业产值占其一半以上。

重工业主要集中在北方;北方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煤矿和水力资源。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力、煤炭、冶金、机械制造、化工、采矿、建筑材料、纺织、造纸等。

越南工业在近年来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原油、钢铁,水泥、纸张等的产量都呈上升趋势。

工业区有河内、海防、太原、鸿基、越池、南定、胡志明市、边和、岘港等。

三、渔业、畜牧业

江河和沿海渔业较发达,年均捕鱼约100万吨。海鱼有2000种,虾类70种,海藻650种,淡水鱼200种。近年来,越南政府除增加建设鱼苗场和养殖场以外,还鼓励家庭养殖。

越南的牲畜主要是水牛和黄牛,家畜主要是猪。越南北部、西北山区和西原地区气候温和,草木丰盛,有大片的天然牧场,成为畜牧业的主要基地。

四、种植业

越南的热带水果较多,主要有香蕉、菠萝、芒果、荔枝、龙眼、椰子、榴莲、青龙果、杨桃、模榔、柑橘、柚子等。现在越南既有大量的农户家庭种植果树,也有25个农场专门种果树,主要是菠萝和柑橙。

五、交通运输业

越南是发展中国家,交通设施相当落后,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革新开放以来,越南政府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加紧对交通设施进行改造,争取尽快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为此,越南政府根据越南交通运输现状及国家近期和远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订了2001至2010年交通运输发展计划。根据这项计划,越南将投资约169亿美元用于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改造和维护含航空。

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探讨.doc

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探讨 中小企业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成长。 摘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中小企业整体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健康发展的标志。解决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问题,对城市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了中国产业状况,着重对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及其现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前景;现状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体系内产业的联系与联系方式、产业间的比例关系等。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成长。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速度加快。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产业结构现状 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1)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实现了战略性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全国大力实施农业创新工程,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创意农业,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农业己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态和生活功能拓展,农业生产规模逐步缩小,农业科技含量增大,效益提高。(2)第二产业结构明显改善,趋于合理化和高度化。近年来,第二产业比例稍有提高,且制造业内部结构更为合理。 十一五期间,围绕经济发展总目标,以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突出发展重点,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第三产业崛起,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跃升。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其经济总量、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在三次产业中的主体地位口益显现。现代服务业保持了旺盛的活力。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房地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三大支柱行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和高度化,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加。 二、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中小企业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吸

产业结构的变动

高三地理冲刺练三 产业结构的变动,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读2000~2011年中国城市群三大产业结构变动表格,回答23~25题。 2000~2011年中国城市群(部分)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单位:%) 城市群2000年2006年2011年 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a 9.6 42.2 48.2 6.0 44.2 49.8 5.3 42.7 52.0 b 9.5 47.0 43.5 7.3 51.2 41.5 6.1 54.5 39.4 c 13.3 40.1 46.6 9.1 45.8 45.1 5.8 57.1 36.9 d 20.4 40.7 38.9 13.5 47.6 38.9 10.1 57.9 32.0 23.表格中a、b、c、d代表的城市群分别是 A. a—江淮; b—辽中南;c—长株潭;d—京津冀 B. a—辽中南; b—京津冀;c—长株潭;d—江淮 C. a—京津冀; b—辽中南;c—长株潭;d—江淮 D. a—长株潭; b—辽中南;c—京津冀;d—江淮 24.表格中城市群的发展方向 A.a城市群适宜大力发展金融等高端服务业 B.b城市群未来宜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 C.c城市群目前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d城市群要积极主动地做好产业转出工作 25.表格中各城市群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A. a城市群人口迁入能够延缓老龄化进程 B. b城市群人口主要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 C. c城市群人口迁移主要因为大型工程建设 D. d城市群人口迁移降低该地城镇化水平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大气层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 的现象。图a和图b分别是1986~2007年四川省乐山市(长江沿岸城市)和峨眉 山雾日的月际变化图,回答26~27题。 26.乐山市与峨眉山雾日的差异是 ①乐山市夏季多雾②乐山市冬季多雾 ③峨眉山全年多雾④峨眉山年均雾日数比乐山市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这篇文章是宝鸡文理学院的一个学生在我们这边买的一篇文章,完成后他把钱又从淘宝要走了,特此曝光下。文章大家可以自己使用。姓名什么的我就不提了只是把文章的使用权收回,钱既然您要回去了,文章我们要自行上传到百度文库。 题 目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 指导教师 教学单位 学生学号 编号

年月日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产业结构调整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产业结构及其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越来越体现出来,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己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变动,结构调整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当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时,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产业结构由无序到有序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研究和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具有紧迫性,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调整对策

Abstract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lways been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and its influence on economic growth is increasingly reflec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come the endogenous variable of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the change of economic structur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further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must be adjusted 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is industrial structure from disorderly to orderly spiral rising process. Therefore,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t is not only urgent, but also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guide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国三大产业效率评价

中国三大产业效率评价 【摘要】传统的DEA方法将决策单元视为“黑箱”,因此往往高估效率且无法发现被评单元非有效性的来源。网络DEA模型建模时放弃了黑箱假设从而使得所得效率值更加精确。本文使用高强的平行结构模型评价中国三大产业的效率,创新之处在于对模型的初始数据进行了必要的修正,结果显示使用修正后的数据所得的效率值有较大改进。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DEA)CCR模型平行结构模型效率评价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是数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一个新的交叉领域,基于Farrell于1957年在生产效率的度量方面所做的基础性工作,最初由Charnes和Cooper等人提出。这一方法可以测量非边界的DMU的效率水平,并且识别那些非有效DMU所对应的标杆(benchmark)。由于DEA具有“天然”的经济背景,因此DEA方法广泛应用于公共部门以及企业的效率评价,例如学校、酒店、银行、保险业、铁路部门、国家经济等。而传统DEA模型也在不断完善与扩充,例如继1978年Charnes和Cooper 等人提出CCR模型之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模型相继出现:BCC模型,FG模型,ST模型,加法模型等。 传统的DEA存在着一个“黑箱”假设:假设其评价的DMU内部为一个“黑箱”,即具体的转化过程不会精确地表述和模拟。这一假设曾被认为是DEA方法的优势之一──它只是揭示而不强加转化过程的结构。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实践对效率评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深入到决策单元内部并找出低效症结所在,成为提高效率精确度的一条途径,这就需要找寻一种新的方法来打开“黑箱”,为管理实践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效率评价结果。打开“黑箱”后,主要能够获得以下两方面的信息:一是识别非有效性的来源。标准DEA并不能够提供足够的详情来识别组织中非有效的特别来源。正如Kao and Hwang(2008)文献引言部分所提到的,什么因素导致了DMU的非有效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尽管减少输入增加输出可以提高绩效;二是提供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提高组织绩效。网络DEA模型允许单个DMU决策者能够集中特别的效率增强策略在那些生产过程的组成子决策单元中。例如,某些情形下,通过合并所观察的DMUs的一些子结构能够理论上获得更优的绩效。 网络DEA的建模与实证已成为当前DEA领域的研究热点。最早的网络DEA 模型出现在F?覿re and Whittaker(1995)、F?覿re and Grosskopf(1996)这两篇文献中。此后,F?覿re and Grosskopf(2000)发表了一篇以“网络DEA”为题目的论文,正式提出了“网络DEA”这一名词。后续的网络DEA研究包括Lewis and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湖南经济在发展速度及总量扩张上虽有很大突破,但经济结构尚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传统内陆封闭型经济烙印;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又碰到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升级性调整,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后的需求导向型调整,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转变和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后的战略性调整。尽管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认清和掌握我省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尤为重要。本文就我省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作初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则随工业化的推进呈现倒U 型曲线,即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继而停滞、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升级优化阶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983亿元,年均增长8.8%,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高0.7个百分点。伴随而来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继续得到相应发展;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基本的扭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湖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演变成2001年的20.7:39.5:39.8(见表1)。第一产业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且90年代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80年代;第二产业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由1980年的40.2%下降到1990年的33.6%,但90年代又回升了近6个百分点,2001年为39.5。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 产业结构是指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在不同产业部门的配置比例和相互关系, 包括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农业、工业等国民经济各行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这一决策,是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所做出的重大调整。对全国而言,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核心内容,也是增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潍坊市而言,也是创新优势,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历史演变及现状,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的态势,从多方面进行探讨,对我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对产业结构研究的基本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根据世界各国的统计数据建立了投入产出多国模型,模拟了结构转变同收入水平的关系。多国模型的标准模式表明,结构转变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些规律性联系,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份额上升,农业所占份额下降,而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大部分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为第三产业吸收(见表1)。

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是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这表现为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所处地位的变化。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反映在劳动力结构、产业 结构及产业内各行业结构等方面。当然,由于受到地域、时期等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地区来说,上述理论不一定完全适用,但大体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一致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产业结构演变状况 (一)我市产业结构的发展轨迹 建国以来,我市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更是贯穿始终的关键所在。 纵观从1978年到2006年二十多年间我市的产业结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这一阶段,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有力的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1978-198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0.38亿元增加到26. 83亿元,年均增长10.8%;随着计划经济的逐步转型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吃穿用等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7%,比GDP高8.7个百分点。因此, 第一、三产业比 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是第一阶段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见表2)。 2、第二阶段为1985-2002年。从1985年开始,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因此这一阶段我市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是:第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1985-2002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和%,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仅增长%;第二、三产业比重则分别由33.3%、19.5% 上升到47.9%和34.5%,第一产业比重由47.3%下降到17.6%(见表3)。

最新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探析

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探析

[摘要]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要内容。当今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已是国家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唯一出路。本文借助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通过实例分析,探寻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战略 城市经济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变革中求发展。在这个背景下将《孙子兵法》与正处于产业转型与变革时期的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探寻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即“读古人的书,做当今的事”是十分必要的。 一、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就是说: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使命和远景的确定,目标体系的建立,战略方案的制订会为城市的产业转型与资源的重新配置规划明确的方向。因此为城市的产业转型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发展战略的基础:“修道保法” “修道保法”,是指要明确使命与目标,并建立一套确保使命与目标实现的机制。 在产业结构转型上以韩国经济的发展为例,其中经转型后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韩国为规划和发展文化产业,于2001年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该院每年可得到政府 5000万美元的资助。在法制建设方面韩国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法》、《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等项法规。近些年又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着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法律法规保障。 可见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其根本就是要促进技术与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引导产业结构转型也该有相应的政策、法律、措施来保障。 三、发展战略的核心:“知己”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英国、美国、德国、法国)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资本品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不是指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全面发展。库兹涅茨的现代增长理论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广泛更深入探导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雁行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该理论模式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河北省生产总值的影 响 专业:金融学学号:41016113 姓名:卢红吉 摘要: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78年至2011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软件,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GDP;可是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它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我国的为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省亦是如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整个省的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1引言 产业结构协调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既意味着产业结构本身的协调和优化,也意味着区域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合理的分工。以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例,区域是为管理社会、经济等活动的应用性整体,作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区域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彼此相连,相互之间存在各种关系。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和谐则会对区域经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摩擦和冲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国民经济却并不等于各区域经济的简单累加。区域经济协调则会产生“1+1>2”的效果,反之,若区域经济之间摩擦和冲突不断则结果往往是“1+1<2”[1]。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直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非平衡发展模式的实施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地区协调来实现。目前正处于转轨期的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的干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产业结构区际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地方利益抬头、产品的过剩与短缺并存、产业过度竞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我国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研究探索产业结构协调的理论,以减少或协调产业发展的矛盾,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产业结构协调的重要性 2.1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任何社会,只要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在客观上都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对一国来讲,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国民经济要实现持续稳步增长,产业之间的发展必须协调,即在再生产过程中,应经常注意保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这种内在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每个部门和行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同类产品生产的各部门和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等,产业结构协调意味着从产业的角度看这些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协调的。 2.2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背景下,市场上的中间产品需求日益增多,产业部门之间彼此依赖程度日渐增大,结构效益的权重日益上升,以至于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支点。这种来自结构聚合的经济效益,其意义已大大超过个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效益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现代经济增长应该是速度与效率的统一,只有产业结构协调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否则社会商品要么是短缺与过剩并存,要么是以周期性的波动甚至经济危机爆发出来。对第二次产业而言,由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和一系列数量比例关系,因此其发展必须与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保证各

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及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2004-04-28 10:40 张键杜晓力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也走向了国际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家要想谋得最大利益,就必须提高其国内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加入WTO后,面对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农业的发展更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一、相关理论与实践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最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些著名学者、研究机构、政府组织和企业分别从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基础、评价方法和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1、关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国际上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主要包括结构学派、能力学派、资源学派及新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教授。他把产业组织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中,形成了经典的结构一一行为 一一效果(SCP)模式,即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和行为以及企业的绩效和盈利能力。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波特教授发表了其著名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他在著作中提出了不同产业环境下竞争对手分析的框架以及企业成功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产(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及决定因素,国家的竞争优势的决定及其对产(企)业竞争力的支持作用,并构建了著名的菱形模型(又称“钻石模型”),为企业竞争力分析提供了实践方法。 波特教授认为,有五种力量驱动企业竞争,即供方侃价能力、需方侃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围绕三种基本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来组织资源和进行生产。在进行产(企)业竞争力分析时,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法和菱形模型分析法。 价值链分析法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创造价值,通过对各个环节价值增值,纵向与横向比较来确定各个环节本身的价值,以及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异,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来源于企业与竞争对于在价值链上的差异。波特教授的菱形模型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出发来分析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各相关因素并解释国际竞争力的来源、以及国际竞争力形成的条件和不足。菱形模型的六要素包括市场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产业链)、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战略、政府、机会,除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战略”这一要素属于企业内部条件(竞争力研究的微观基础)外,其他五个要素都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竞争力的宏观决定条件,各个要素从不同方面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并相互促进。 与波特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研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汉默尔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的相互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的相互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的相互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湖南大学颜涵、雷艳、崔衍安 摘要 我国主要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与不可持续等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问题。本文利用VAR模型和1990-2007年的全国样本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收入分配结构变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分配结构的恶化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逐渐减弱的抑制作用;在短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动会对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生逐渐减弱的负面影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变化的冲击对产业结构变化的波动贡献较小,而产业结构变动的冲击对收入分配结构波动的贡献逐渐增大并稳定。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简要讨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收入分配结构;居民收入水平;VAR模型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严峻的经济危机背景下,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强调“调结构促消费”的重要方针政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经济结构调整主要的内容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而保持需求稳定增长,继续落实、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推动最终消费也是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有学者认为,目前最突出的结构问题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有逐渐加大的趋势。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当前中国亟需解决的结构调整问题,以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为研究对象,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居民收入水平的宏观变化视角,对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二者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相关政府部门在协调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问题上,提供政策制定的经验依据。 二、文献回顾 关于产业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Lawrence F.Katz(1988)认为由于技术和产品需求的变化以及劳动力流动等因素,造成的生产部门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由此带来的失业增加当然会造成收入上的差距[1]。苏雪串(2002)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增长和第一产业产值增幅的下降,导致农村居民收入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各产业面临的市场需求环境、自身的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其生产率及产值增长率的不同,导致各行业的工资水平及其增长率的差异,从而行业收入差距扩大[2]。林毅夫和刘培林(2003)认为,造成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采取违背地方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建立的企业无自生能力,需要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最终使得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潜在水平,恶化了收入分配状况,造成了地区之间在收入上的差距[3]。范剑勇、朱国林(2003)认为,地区间专业化水平和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产业结构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产业集聚效应会使地区差距会不断扩大。我国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第二产业的高产值份额和非农产业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4]。席文、秦海林(2008)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城乡间收入分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按要素分配的经济体制下和要素产权清晰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变动会改变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从而边际报酬,进而影响到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状况。其实证结果表明,在改革开放前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间居民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

市产业结构研究 一、前言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城市经济排名中,名列第六,仅次于、、、等城市,华东地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中国地级市第一位表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亟待实施。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经济增长受到产业结构的强有力的制约。因此须针对实际情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推动。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的分析,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对如何优化当前产业结构提出了若干建议,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提出建议。 二、市产业结构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转移。产业结构理论,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产业结构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的动态经济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相应经济效益,形成狭义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结构研究分析一定时期产业间联系与其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系理论与狭义产业结构理论构成广义产业结构理论。 具体说来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则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证明了这一规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从表格中,我们看出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基本上符合世界围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表1 市1991年-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值表 年份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地区生单位/亿元单位/亿元单位/亿元单位/亿元产总值/元 1991235.1035.76147.2252.114178

讨论产业结构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讨论产业结构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用什么标准或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发展水平呢?人们通常按人口数量、用地规模和经济总量,即GDP 来评价。其实,衡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重要或最核心的指标是城市产业结构。所谓城市产业结构是指,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整体表现。由于可以从不同程度对城市产业进行分类,城市产业结构也就具有多重内涵和呈现复杂的关系。 城市发展过程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 1.产业结构反映城市发展阶段 区别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基础最主要的是产业构成或产业结构。农村以第一产业,即农业为主,而城市则以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为主。综观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城市产生的初期或前期,第一产业不断减少,第二产业急剧增加,并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接着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代替第二产业,并成为城市主导产业。国际国内的经验告诉我们,当第三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城市总体发展进

入一个新的时期。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加速了这一过程。 2.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和前景 三次产业比重的不同和结构的差异,往往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和发展前景。许多资源型城市或工业基地城市,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甚至占绝对优势,经常被确定为工业城市或工矿城市;而第三产业,如旅游业、会展业、文化产业、流通产业、金融业发达的城市,却被确定为旅游城市、文化中心城市、商贸中心城市、金融中心城市等。在工业化比较成熟或后工业化社会,后者往往具有更多的发展优势,充满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3.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城市功能和作用 三次产业比重的不同,对周边城市区域及对全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说,第三产业的辐射力更为深远和影响力更大。如,旅游城市能吸引国内外大量人口来城市旅游、开会、经商以及其他经济文化活动。 4.产业结构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市总体布局、整体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景观设计,市政设施安排,都要适应产业结构的需要。

关于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关于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关于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3) 一、支队活动概述 (3) 二、支队工作理念及特点 (3) 1.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式 (3) 2.访谈对象典型有代表性 (3) 3.调研注重点面结合 (4) 4.汇总材料,深入分析 (4) 三、国企产业调整的影响 (4) 1.产业结构调整背景 (4) 2.产业调整思路 (5) 3.产业调整对职工生活的影响 (5) 4.产业调整对企业的影响 (5) 4.1扭亏为盈,增强竞争力 (5) 4.2提高热情,吸引人才 (6) 4.3节能减排,提高环保意识 (6) 四、“国企产业结构调整”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7) 1、您对于国企产业结构调整了解有多少? (7) 2、您觉得是否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8) 3、贵企业进行过怎样的调整? (8) 4、您觉得应该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9) 5、产业结构调整在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 (10) 6、产业结构调整前后外资所占比例、进出口贸易所占比例? (11) 7、产业结构是否带来企业人事方面的调整? (11) 8、产业结构调整前后与中小型私企之间的合作有何变化? (12) 五、总结 (12) 六、参考资料 (13) 附录一:调查问卷——国企产业结构调整 (14)

关于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一、支队活动概述 自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后,为增强国企市场竞争力,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今年来,国有企业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等。 本支队就是针对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问题,以中国石油辽阳分公司为国企典型进行相关的调研活动,探求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国有企业本身的影响,调整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给国有企业职工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等。 本次活动主要通过发放问卷,与国企的领导以及普通职工访谈等形式进行,最后将我们的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并结合我们自己对于问题的分析,完成本支队的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二、支队工作理念及特点 本支队工作旨在发现探究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的措施、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调整后对于企业自身以及企业员工的影响,帮助支队成员更好的了解国情同时锻炼队员能力。 1.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式 本次活动采用发放问卷与访谈的调研方式,既通过问卷调研了解国企职工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些突出问题的看法,同时又通过访谈国企员工了解产业结构调整全过程,从职工眼中的一些细节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企业本身以及职工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2.访谈对象典型有代表性 本次活动在联系访谈对象时,主要针对中石油辽阳分公司中已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单位的领导和普通职工进行访谈,从企业领导和普通职工的不同的角度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