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6)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7)城镇联动紧。笔者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6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 (8)城乡互补好。中国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市带县体制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其出发点都是要走活城乡这盘棋。因为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是一条教训,当引以为戒。 与国际社会比较,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仍然漫长而艰难。1998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6%,低收入国家为30%,中等收入国家为65%,高收入国家为77%,中国为31%,而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则为34%。到2000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尽管上升为36.09%,但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比低收入国家略高一点。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扭转、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城市化的利弊

城市化的利弊 urbanization has been a subject of heated discussion for a long t ime. some people are in favor, while others are opposed. in my opinion, urbanization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generally, the advantages of urbanization can be listed as follow s. first,urbanization can quicken our pace to catch up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e all know tha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all highly urbaniz ed. second, urbanization will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it will create more job opportunities for the unemployed. in addition, urb anization will free a great number of farmers from the fields, thus realizi ng the dream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finally, urbaniz ation can improve the standards of living of the migrants who move to t he urban area. however,the disadvantages of urbanization are also obvious. to be gin with,administration of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in urban area might b e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government. moreover, more problems, such as increasing crime rate, over crowding, might increase, since more people are concentrated in a relatively smaller place. it is evident that the advantages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ther efore, i am in favor of urbanization.

专家纵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专家纵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第六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京召开 2013.02.27 本网讯 2013年2月24日,元宵佳节。以“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龙永枢,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聂振邦以及来自五个学会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 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联谊会)始于2006年,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每次论坛确定一个主题,并已成功举办过五届。论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感情沟通的平台,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大力称赞,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参与。2011年、2012年新春论坛的两个主题:高效利用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已被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论坛今年新增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学会位联合主办单位。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中的城镇化,十八大报告将其作为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手段。为了探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内涵和路径选择,本次会议的主题确定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柳忠勤主持。 在逐一介绍了与会嘉宾后,柳忠勤邀请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沈体雁、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一同走上主席台,一起代表五个学会向大家致新春问候。 本次论坛主题的设定者,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首先作了主旨发言。随后,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的学术观点:专家学者关于城镇化基本概念与新型城镇化内涵观点碰撞。 尽管“城镇化”一词早已写入教科书和政府文件,然而专家学者们对城镇化的概念仍有很大的争议。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认为,“城镇化”和“城市化”没有本质区别,城镇化从概念上来讲是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就是农民进城。同时,他也指出,不能片面强调城镇化,而忽略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也可为工业化提供支持。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管理系主任叶裕民教授并不同意城镇化就是支持农民进城的提法,她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城镇化发体现状与思考 摘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从城镇化发展 进程、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阐述了阜阳市城镇化的历史现状,并分 别从滞后于全国全省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收入三个方面实 行深刻的剖析。最后,从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城镇功能,立足市情实 际明晰发展目标,依靠发展拉动增强城市实力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进程;现状;阜阳市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也是新的经济 增长极。近几年,阜阳把推动城镇化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抓手和推动 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不但为阜阳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富民强 市的战略支撑点。 一、阜阳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进程阜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众多,城镇 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前3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一直徘徊在4.5%以下,发展滞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 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观,先后经历了平稳恢复阶段(1978~1995年)、加快发展阶段(1996~2005年)和快速推动阶段(2006年后)的发展过程。1978~1995年全市城镇化率由4.5%逐步攀升到10.6%,年均提升0.36个百分点,属逐步恢复提升阶段;1996年 阜阳撤地设市后,城镇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提升到2005年的26.5%,十年年均提升1.59个百分点;2006年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动,城镇化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发展质量

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达37.5%,2006年以来年均提升1.22 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空间扩 展加快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GDP总量攀升到1146.1亿元,1978~2014年GDP年 均增长9.7%,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8%,“十二五”前四年均 速达10.5%,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之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快速推动,2014年城镇化水平提升到37.5%, “十二五”前四年平均提升1.4个百分点,是全市城镇化持续快速发 展时期。城镇常住人口发展到293.4万人,是2010年的1.2倍,分别 是2005年和1978年的1.3倍和10.7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全市城市外延和新区持续扩大,城市面积迅速拓展。2014年末,全市 城市面积788.6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2.1倍,平均每年增加60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240平方公里,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 增加135.9%和37.9%。随着城市面积的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也在持续 扩大。全市城市人口179.7万人,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50.5%和8.1%。2.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显著增强近年来,阜阳市优化投资环境,持续增大对城市建设、道路和公用设施的投入,城市功 能日趋完善。2014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8.5%;房地产开发投资是2010年的4.3倍,年均增长 44.1%。城市道路总长度达1753公里,比2010年增长40.7%;城市公 交运营路网长度和客运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44.9%和81.2%;城市排 水管道和供水管道长度分别增长79.0%和36.3%。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 增强,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质量和人 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明显增加,绿 化覆盖率持续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效果正在显现,生态环境明显改观。3.产业层次优化升级,就业结构积极调整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和城市服 务业的发展,促动二、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和就业结构。同时,二、三产业的持续较快发展也有助于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 业岗位,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2014年,阜阳全市二、三产业增加

高二作文议论文:城市化的利与弊

高二作文议论文:城市化的利与弊 城市的生活好比是在雍容华贵的天堂里享福,而农村的生活则好比是在满目疮痍的地狱里受罪。炎热的夏天,我躺在空调房里的转椅上,吃着冰凉的西瓜拼盘,玩着激动人心的穿越火线。没事了就到阳台上看看法国吊兰和仙人球。我想:这是多么惬意的城市生活啊!商店、学校、医院地下铁、立交桥就在小区周围。这是多么方便啊!相反的,在乡下寒冷的冬天,一大家子人都挤在一起围着一个小小的火炉取暖,靠外一点的就冻得哆哆嗦嗦,还得时不时得加柴火。火炉里的火噼啪作响,不时跳到布满尘灰的棉鞋上形成一个一个焦黑的小洞洞。晚上上厕所也要小心谨慎。 漆黑的夜空上只有星星和月亮发出淡淡的光亮。手执蜡烛的我小心翼翼地走向茅房。茅房在猪圈旁,一蹲下来便要和脏兮兮的黑猪鼻子亲密接触。一日三餐的生火做饭更是让我大为光火。先必须到水塘边洗锅,再然后添柴生火,还要摇鼓式风箱。做完饭后还要用沙子把火埋起来留一点火星,方便下次做饭。去一次县城必须赶上一日两趟的班车,过了时间只能坐乡下的拖拉机,坐上半小时准会疼死。 在上海这个大城市里几乎不用你操心,厨房灶台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收纳柜、侧吸式油烟机等应有尽有。我们生活

在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经济大都市里,自然避免不了受到富家子弟攀比、自大的熏陶。这里丝毫没有一点如农村孩子的朴实无华。乡下的人们淳朴憨厚,不会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撕破脸。不论是远是近,是亲是疏,大家都经常互相串门,走街串巷。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碰到一起,就会互相打招呼,经常会停下来唠上两句。有了麻烦,大家都会站出来一起帮忙。既热闹又和谐在秋收春种的时候,大家都会不分彼此地奋力收割播种。嘻嘻笑笑地度过新年。 然而,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都冷淡无味,面无表情。见面连一个招呼都不打。除了那些老大妈、老大爷之外,人们都忙着自己的工作。邻里之间甚至互不知姓名。楼上楼下发生了什么事也不会去管一下。即使有人需要帮忙,也不会走过去帮一下忙。住在农村里可以夜不闭户,安安心心睡大觉。桌子上放10,000元钱,不怕偷,不怕抢。而在城市里,安全就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也许你到便利店买点东西回来,回来后笔记本电脑已经被偷了,也许你去散散步,回来后钱包已经被偷了,防盗门也被撬坏了。这一切的一切就是因为城市化了,而乡下的失业者便动起了歪脑筋。现在社会是一个农村与城市共存的时代,有些城市的旁边不到十公里的地方就是一大片牧场,不少人还在城市里用拖拉机拖板砖。 在蜿蜒的麦田中,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所所廊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公需课)作业与答案

1、中心城区环境保护“退二还一”强调的“一”指:( )。 A 、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 , B 、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 C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D 、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 2、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 A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B 、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珠三角地区 C 、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D 、以上表述都正确 3、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例证证明,( )是任何人口集聚的物质前提。 A 、生产的集聚 B 、交通的集聚 C 、市场的集聚 D 、产业的集聚 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 )的集聚与扩散。 A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人口 B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商业

C 、商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 D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 5、“大都市区”是在( )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5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6、马克思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大为主 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A 、马恩 B 、凯文·林奇 C 、塞尔 D 、恩格斯 7、田园城市理论是由( )提出。 A 、柯布西耶 B 、简·雅各布斯 C 、埃比尼泽·霍华德 D 、奥姆斯特德 1、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 )。 A 、不同专业化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易,必然产生交易成本 B 、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人们就不进行交易,人们就不进行交易,因而只能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不但是解决已经进城的几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享受公平待遇问题,而且对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对世界历史有影响的的大事。 作为位于祖国西南部的集民族、边疆、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XX省与全国同步实现新型城镇化,更是具有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壮举。 一、影响世界的重大意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这场预计未来20年内由3亿农民移居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变革,将为中国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提振世界需求释放巨大动能。 (一)我国的城镇化能够使地球上十几亿人迈入现代化行列,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1/4,中国的稳定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全球X围来看,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实现社会公平、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方面都起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这种种分工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我们总结了建国后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牢牢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终于实现了国际的和平崛起。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以发展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利益共同体为基础的,具有全方位性和开放性,不以任何国家的衰败为前提。中国顺应历史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及时调整和转变发展战略,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与竞争,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朝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不断前进,使14亿多的人民生活初步实现小康,国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的巨大贡献。 (二)中国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中国曾经遭受西方列强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城市化和现代化只是不能实现的梦想。新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而来,是在一个非常差的底子上,而且是在常年战争的废墟上开始建设的。这一点与许多当年也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发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向全球的扩X,是现代世界演进的方向,异质的其他民族除了调整自身,很难抵抗得住这种文明形态的挑战。于是,无论出于被动还是主动,欧洲之外的民族,

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资源学院2010级本朱南华诺娃 201011191012 引言 所谓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经过课堂上一番激烈的辩论,不论正反两方,都不遑多让。中国城镇化利弊重生,再次印证事物存在两面性。我认为中国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利大于弊,不然的话,各个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也不会选择这条发展的道路。当然,中国的城镇化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人多、资源少等制约着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城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9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6.4%,据统计,进入21世纪,我国的建制镇已超过2万个,比1978年增长了近10倍,大约2亿多人口生活在小城镇,小城镇30年来的快速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此,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成就 (一)小城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中国的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小城镇的发展,可以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从而推动农村从小规模均田制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去。 (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差别逐渐缩小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城乡分割的体制逐渐改变和创新,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日益增加,城乡的市场结构和商品流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可喜的融合态势,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有所突破。 (三)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 就业问题,是人们议论的一热门话题,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一重大课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精)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闫辉 (2011年6月22日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全县上下奋力冲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目标的关键时刻,全面审视我县城镇化发展历程、剖析存在问题,研究探寻思路举措,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必将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我县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把城镇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城镇规模逐步壮大、城镇职能不断扩展、城镇人口显著增加。目前全县23个乡镇中,省级重点中心镇2个(双沟、半城、市级重点中心镇3个(上塘、梅花、界集、县级重点镇3个(龙集、金锁、临淮,其中临淮、半城定位为水乡特色镇来建设;原有自然村1997个,通过2005年、2008年和2009年三次缩并调整为242个。城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全县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是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十一五”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1亿元,五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达3073美元;财政总收入32.0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4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8%和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95元,均实现五年翻番。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期。我县2010年城镇化率40.12%,按照这一轨迹,我县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二是城镇容量快速扩张。城市框架实现了历史性拓展,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4万,合围面积达82平方公里。2010年,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城镇容量的成建制、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探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由于祖辈是农村的,我特别关注中央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今天我就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出一下我的看法以及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①,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述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而且正在逐步拉大。造成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运用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间接的原因是,在国家人为政策性干预下,城乡居民在税负、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尤其是始于1958年的以城乡分割为特点的户籍制度,不仅在身份上强化了城乡的先天差别,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权益保障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而且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差别制度化②。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结构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综合国力明显提高,2005年全国人均GDP达到1700多美元,农业总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由28.1%下降为12.5%,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中的比例由70%以上下降为46%,城镇化率由17.9%提高为43.0%。这些成果为在新时期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保证。按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一般认为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指标是,人均GDP高于1000美元,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低于15%,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中的比例低于30%,城镇化率高于40%。因此,我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施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阐述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阐述 摘要:新型城镇化,精细管理将体现在“信息化”、“智能化”。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见未来的城镇化进展中不再是钢筋水泥式的“城市化”,更强调消费结构升级、信息化城市、智能化城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内涵;三化; Abstract: A new type ofurbanization,finemanagement will bereflected in the”information”,”intelligent”.Eighteen majorreport clearly pointed out:adhere to the road ofnew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zation,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informatization and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andtownmutualcoordination ofbenign interac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zation,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development.Visibleurbanizationprogress in the futureis no longer areinforcedcementtype”city”, more emphasis on theupgrading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informationcity,smartcity.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connotation;three 前言: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探索新型的城镇“全面、内涵增长”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坚持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为发展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机制保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政府应通过制定战略与规划、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制度与政策、加强监督与管理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1、“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

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

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 【摘要】城镇化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镇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跨越,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矛盾。本文围绕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 阐述,并提出要通过改革户籍、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建立地区特色产业,推动城乡产业化;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的城镇发展道路等方法来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所谓城镇化其实质是指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化社会 改造发展的建设过程。它是我国物质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 化进程日益加快,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跨越,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比较滞后,还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开展新

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棘手且刻不容缓的难题。下面笔者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1.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1.1城镇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 健全的城镇体系是促进城镇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 前提。然而,纵观当前的城镇发展可发现我国目前的城镇体系仍不健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目前大部分地方盲目推进城镇化不能统筹兼顾城乡的协调发展,不能合理扩大规模突出优势,导致一些地方小城镇居多,缺乏大城市的经济支撑,而大城市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城市与小城镇的相互发展。②城镇经济结构不合理,不能合理优化产业布局,不能突出地方经济特色,忽视与周边经济的联系,二、三产业发展不足。③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完善。比如在教育设施、园林绿化、用水普及、就业服务等方面仍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 1.2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 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是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先富带后富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呈现了飞速的发展,聚集了中国大量的财富,随着其经济及环境的逐步改善,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而在我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同名10362)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同名10362)

课件名称: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近代城市化源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资本集中所客观需求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及其派生制度。(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1998年遭遇生产过剩危机以后,我国开始了“三大差别再平衡”。(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传统工业文明、以多样性为内涵的人类自觉回归自然的文明形态。(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工业标准化及其就业标准化要求人才向城市集中的制式教育,必然摧毁生态化乡土知识体系。(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深化改革,把城乡一元结构作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提出城乡均等的公共开支。(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科学发展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工业内生资本和技术增密机制,绝不会造成产业集群和形成资本利益集团。(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占人口()的小资和30%的中资都是高度分散个体。(单选题)(分值:3) A. 60% B. 10% C. 30% D. 40% 第12题、《决定》指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单选题)(分值:3) A.和谐社会 B.以人为本 C.改革开放 D.群众路线 第13题、全球()千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都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年均值。(单选题)(分值:3) A. 17个 B. 20个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二) 第 1 题:在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中,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A. 政府引导 B. 覆盖全民 C. 可持续 D. 以上答案皆是 ?正确答案:D ?用户答案:D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2 题:以下“五个统筹”统筹中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最为密切的()。 A. 统筹城乡发展 B. 统筹区域发展 C.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A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3 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较低的是()。 A. 新农合 B. 城镇居民医保 C. 城镇职工医保 D. 商业保险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B ?人工评卷:错误;得分:0分 ?试题解析: 第 4 题:现阶段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适应()。

A. 第三产业资本密集型岗位的需要 B. 第二产业劳动密集型岗位的需要 C. 第二产业中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 D. 第一产业中技术研发岗位的需要 ?正确答案:B ?用户答案:B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5 题:深化农村流通体制目的是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现代流通体制()。 A. 商品有利于向城市流动 B. 农民在市场中地位提升 C. 公平竞争 D. 没有政府管理约束 ?正确答案:C ?用户答案:B ?人工评卷:错误;得分:0分 ?试题解析: 第 6 题:社会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建立()。 A. 全国统一的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 B. 建立全国统一的身份证管理制度 C. 建立全国统一的居住证管理为主的制度 D. 建立全国统一的户口管理为主的制度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A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7 题: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需要()。 A. 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法规体系 B. 加强惩罚措施的制度 C. 建立非正式的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