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浅析

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浅析

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浅析
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浅析

论文关键词:五色观;儒家;道家;色彩审关意识论文摘要:“五色观”是我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为我国古典色彩关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原始时代的人类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创造了历史性色彩最纯粹的形式。最早发现的原始美术物是距今二万年前的洞窟岩画,标志着人类已经用色彩装饰自己的居住场所,其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用色鲜明浓烈,饱含着原始人类特有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我国黄河中游发现的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建造的浅穴中,由红、黄、褐等色泥土、草泥和木材建成,表明我们祖先对色彩的掌握和运用迈出了一大步。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色彩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记录着民族精神的全部过程。中华民族二干多年形成的色彩体系就是世界独特的“五色体系”。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五色观”及其色彩文化内涵,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保持鲜明的民族色彩个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经典色彩已经面临数字色彩的挑战,人类的色彩活动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弘扬民族色彩文化,开拓丰富色彩表现语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一、“五色观”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发展而来的。据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观”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念的形成。它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在我国洛阳二号殷人墓发掘四幅绘有红、黄、白、黑的四色画幔,就充分地证明了我国当时的帛画已初具“五色”的丰富性。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色观”的记载还有:《尚书》:“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老子》:“五色不乱,孰为文彩。”《庄子》:“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苟子·劝学》:“目好之五矣。”《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刘熙也曾作具体解释,他在《释名》中谈及他的观点:“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南朝染皇侃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正色即原色,它与间色和复色相对应,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青、黄、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古人从色彩实践中发现五原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纯正的颜色,必须从自然界中提取原料才能制作得来,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而五色相混却可得到丰富的间色。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五色广泛流行,“五色体系”的确立标志着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色彩审美意识,已从原始观念的积淀中获得独立的审美意义。五色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五原色的发现和色彩混合规律的掌握,大大丰富了色彩的色谱和艺术表现力。从此,人们从原始的自然单色概念中解放出来,走向色彩艺术创造的多元化,使色彩的装饰应用更广泛地进人社会生活,并注人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化内涵,如商周时期奴隶制等级制度和宗教礼仪非常严格,色彩用作尊卑的标志,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以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在绘画和建筑活动中也都有所体现和划分。据《礼记》记载,“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即帝王的房屋柱子用红色,诸侯用黑色,一般官僚用青色,至于百姓只能用土黄色。除了统治阶级对“五色观”的推动作用之外,更多的因素还源自于民间,烧陶与

冶铜术的发明,使色彩得到广泛地应用。从大量的古代文献记载和发掘出土的墓室壁画、帛画、纺织染色以及陶俑、漆器、铜器上丰富的色彩,可以看出距今二千年前我国的色彩科学技术与色彩装饰艺术的发展与繁荣。我国古代进人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以后,色彩艺术观更趋于成熟。《左传》对此有明确的论述:“天有六色,发有五色,征为五声,淫生五疾。”古人把“五色”与“五行”联系在一起。何谓“五行”?《尚书·洪范》载:“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即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物质,被视为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五种元素,并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五方、五材、五季、五音、五德、五官、五脏等包括“五色”均配属其中。“五色”是色彩本源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五行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百色,五色论完全符合五行论的理论。阴阳五行思想,流行颇广,影响甚大。五行相生,五行相胜的理论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等各领域,并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以后经过不断发展、推广,几千年的文明,一以贯之,铸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二、中国传统礼教对“五色观”的影响儒家色彩观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孔子斥责齐恒公“恶紫夺朱”,实际意义是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字规范。他认为“白当正白,黑当正黑”。传统中国画据此发展形成了“计白当黑”的绘画理论。《礼记·玉藻》记载:“衣正色,裳间色”。郑玄注:“谓冕服玄上缫下”。孔颖达疏:“玄是天色,故为正。臻是地色,赤黄之杂,故为间色”。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中说:“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才,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后汉书·服制》也载:“尊工贵工,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认识美(美学论文)

认识美 中心思想:美,无处不在,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灵感一现,就能发现它,也许很平常、很自然、很普遍的事物,但就其作为存在来讲,就是美的。审美的人性化表明美使人成为人,人自身的劳动、活动本身就产生了美。在此,不是人规定了美,而是美规定了人,是人与美的相互生成。而作为审美来讲,研究美必然会到达一定境地,这同时又凸显出美的境界的另外一面——真善美,真、善作为美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美。人生活于世界上,一直以来都与自然、社会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实践中,本身就产生了美。并且在相处中,也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人自身的美。 关键词:人的主观能动性审美解放真善美人与自然和社会 美的存在极其普遍。美存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关键在于只要灵感显现就会发现美。而美学在学术上是作为感性学来讲的,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即美。因此,美学必然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作为感性学来讲,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解,还包括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关于美学,古希腊是美学产生的摇篮,而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问题,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希腊对于美学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哲学思考之上,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每位先哲的观点,都对美学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前苏格拉底美学时期,美学可归结为宇宙论美学;而柏拉图把美的本质规定为理念,就是纯粹理念自身,是美的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最高品质,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具有真善美或者美的个别事物,而是真善美自身。他的理念高度理性化,并没有落于实际东西,从而形成抽象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诗学》是诗意理性的科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美产生于大小及秩序;二,美产生于一定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他将美的行为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因而,美是由形式而体现的。他的观点使人的思维得到拓展,所以画家在美上就有了一席之地。 美,从哲学上分析主要与三条道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我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唯心主义思想,即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美,必须从主观角度出发才能发现美。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精神世界才得以独立,精神世界是由物质世界衍生出来的,由此,人的精神文化建立在物质世界条件之上,所以灿烂的人类文明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且由人制造出来的。而“实践唯物主义表明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建表明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人创造了美。”1“必须承认,实践唯物主义道路突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困境,唯美的本源找到了新的出路。但他们三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都试图在美之外给美找一个根源。这一根源成为了美的本质,但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指出美,而是美自身之后的某种本质,是显示出美作为美自身是如何生成出来的。”2 研究美学思想,必然牵扯到什么是人的问题。宽泛的讲,人就是动物,有血有肉、有欲望等;从严格讲,人却会思考,“人与动物根本界限在于理性,理性成为人的最高尺度,并成为人思考、言说和行动的准则。凭借理性,人规定自己并规定对象;将存在作为人与动物的界限,因为存在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生有死”3前者界限是古希腊到近代确立的界限,后者则是现代思想界限。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美主要有七种用法:用于事物自身描述、美感、良好、完美、善良、艺术、审美而审美主要是以这七种方式展开的。审美应是非功利性的活动,审美本身唯一有 1《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62页 2《哲学美学导论》,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05,第49-50页 3《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112页

美学论文范文

美学论文范文 美学研究 之前虽是一名学艺术的学生,但是对美学的了解甚微。但是在学习了这个课程之后,对美学算是有了初步的认识。 艺术是美的核心对象,是美学研究的主体。美在艺术中得到最为鲜明的体现,对艺术的研究历来是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从艺术上研究美,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的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学的角度去探讨艺术、研究艺术、创造艺术,是艺术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升华,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重要前提。因此对艺术的美学原理的研究,是艺术发展、艺术进步和艺术创新的重要任务。 那么,何为美学呢?要知道何为美学,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美?美无处不在,秀丽的山川是美,无限的草原是美,奔腾的河流是美,辽阔的海洋是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社会生活的领域中,在文学艺术的殿堂内,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到处留下美的踪迹。 有的人认为美是观念,是主观感受的产物,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感到它美。有的人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美就在于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及适当的批例等。认为美观念完全否认了美的客观存在,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虽然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方面来寻求美的根源,但却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忽视了人的社会实践,忽略了人

的主观臆断和主观感受。把美仅仅归结为事物的某种自然属性。可以说,这些观点都是不科学的,要洞察美的本质,定义美的概念,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从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中去探索美的本质。那么,美是什么呢?美在哪里?在于物,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既不在于物,也不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的根源深深地 隐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美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而人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出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理想、愿望、智慧、才能等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体现,美离不开人凭自己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里,一切美的形象都生动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由于具体的,可感的,光辉的形象能激发人的情绪,可能使人产生美感,因此,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那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呢?这要从美学研究的对象说起,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这是因为美是艺术的基本特点,只有艺术和人发生的关系才主要是审美的关系。艺术不但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反映了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点。 因此,只有通过艺术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只有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才能使美学成为一门有客观标准

中国传统色彩CHINESE TRADITIONAL COLORS

中国传统色彩CHINESE TRADITIONAL COLORS ?蔚蓝#70f3ff ?蓝#44cef6 ?碧蓝#3eede7 ?石青#1685a9 ?靛青#177cb0 ?靛蓝#065279 ?花青#003472 ?宝蓝#4b5cc4 ?蓝灰色#a1afc9 ?藏青#2e4e7e ?藏蓝#3b2e7e ?黛#4a4266 ?黛绿#426666 ?黛蓝#425066 ?黛紫#574266 ?紫色#8d4bbb ?紫酱#815463 ?酱紫#815476

?紫檀#4c221b ?绀青#003371 ?紫棠#56004f ?青莲#801dae ?群青#4c8dae ?雪青#b0a4e3 ?丁香色#cca4e3 ?藕色#edd1d8 ?藕荷色#e4c6d0 ?朱砂#ff461f ?火红#ff2d51 ?朱膘#f36838 ?妃色#ed5736 ?洋红#ff4777 ?品红#f00056 ?粉红#ffb3a7 ?桃红#f47983 ?海棠红#db5a6b ?樱桃色#c93756 ?酡颜#f9906f ?银红#f05654

?石榴红#f20c00 ?绛紫#8c4356 ?绯红#c83c23 ?胭脂#9d2933 ?朱红#ff4c00 ?丹#ff4e20 ?彤#f35336 ?酡红#dc3023 ?炎#ff3300 ?茜色#cb3a56 ?绾#a98175 ?檀#b36d61 ?嫣红#ef7a82 ?洋红#ff0097 ?枣红#c32136 ?殷红#be002f ?赫赤#c91f37 ?银朱#bf242a ?赤#c3272b ?胭脂#9d2933 ?栗色#60281e

试析中国京剧脸谱的色彩文化蕴意

试析中国京剧脸谱的色彩文化蕴意 摘要:中国京剧脸谱色彩鲜艳、热烈,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京剧脸谱的色彩受中国传统文化及讹传会附等影响,颜色的运用代表着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文化。对其颜色进行深入研究,对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解析,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国特有的民俗民风及其文化蕴意。 关键词:京剧脸谱;色彩;文化蕴意 脸谱是戏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语言表现符号,也是中国艺术形式之一。中国京剧脸谱是戏曲人物最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但大多学者认为脸谱是由面具逐渐演变而来,在《中国面具》一书中,讲近现代面具衍化物时严世善先生把面部文化的发展归纳为“文面——代面——绘面”或“文面——面具——脸谱”,很清楚的交代了面具与脸谱之间的关联。 中国京剧脸谱艺术形式多样,能够准确、真切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脸谱可以直接让观众辩别角色的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京剧脸谱的创立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对生活中的自然规律加以概括。京剧脸谱勾谱精巧、色彩鲜明、绘画性较强、富有图案特色。对京剧脸谱的内在文化研究,了解京剧脸谱的色彩思想寓意,探寻出京剧脸谱的用色规律,对阐解民族的、民间的特殊色彩具有文化意义。 一、京剧脸谱色彩的形成 京剧脸谱色彩的形成是从京剧演员对化妆艺术的注重而产生的。在色彩的使用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用色广泛、色彩鲜艳的特点,运用颜色来体现人物的性格,既体现了传统的审美观,又符合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其京剧脸谱色彩形成的依据为: 1、人物名字或特点进行联想。 2、讹传和附会。 脸谱是京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是以写实、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通过化妆来产生装饰性的图案,富有极强的欣赏价值。京剧脸谱的色彩多为鲜明的原色,一个脸谱最少用三种以上的颜色来表现,各种颜色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其四大行当是“生、旦、净、丑”,“旦”为女性人物,其它都是男性人物。艺术家用红、蓝、白、黑、金、紫、银等颜色,以夸张的手法,突出剧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在形、神、意三个方面,寓意褒贬,爱憎分明。表现出人物的忠、奸、善、恶等。 二、京剧脸谱用色的传统观 (一)传统“五色观”的认知

美学论文

美学论文 09研赵辉 2010年2月

《美学》期末论文题目与要求: 1、请从下面选择一个题目,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论文, 1)简论黑格尔对传统美学的批判 2)论黑格尔《美学》中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3)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4)论黑格尔对艺术类型和门类的划分 2、所有参考和引用均需注明出处,期刊需注明哪一期,著作需注明作者、出版社,年代和页码。凡引用别人的话不注明出处的,视为抄袭,以零分处理; 3、论文写作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清楚;段落划分合理,句子与句子,段与段之间衔接自然。错别字超过3个,一个字扣一分,扣完为止。

论黑格尔的艺术理念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黑格尔认为艺术,宗教,哲学三者是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绝对精神的反应。作为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艺术是最直接的低级的反映,哲学是抽象的最高阶段,而宗教则介于两者之间。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哲学又否定宗教。我们可以从黑格尔对这三者的辩证关系中窥见其以理念为中心的美学基调,以及客观唯心的辩证哲学思想。 一,黑格尔对艺术,宗教,哲学之间关系的分析基点。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源于他对美的定义。而黑格尔的美学定义又基于他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理念。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整个真实世界是一个绝对理念,它是抽象的理念或逻辑概念和自然对立而统一的结果。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直接影响其美学观点,例如:客观唯心思想下黑格尔认为理念是一切美的本质;而辩证发展的观点中主要包含了,矛盾统一,发展变化,否定之否定等原理。根据矛盾统一原理,黑格尔认为美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只有自身的矛盾统一的艺术才是美的追求;根据发展变化和否定之否定的原理,黑格尔认为艺术直接显现真理,是肯定的,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哲学则是对宗教的否定,是对艺术的否定之否定,只有经过了这种变化发展,精神就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了解了黑格尔的哲学轮廓就不难理解他的美学概念了。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认识。”1这里的“理念”曾在黑格尔美学中反复出现。 与“概念”,“意蕴”,“神”,“绝对精神”,“普遍的力量”等是相同的意义。 朱光潜对黑格尔的评论中谈到:“存在”有三种形式,理念在逻辑的抽象阶段的那种存在只是“潜在”,“虚有”或“抽象的有”,在自然的阶段的那种存在是“自在”或“实有”,而体现于人类精神的那种存在就是“自在又自为”的。2这就是说美是心灵的,是不仅“自在”而且“自为”的。 因为艺术,宗教,哲学都是“自在自为”的绝对精神所以虽然形式各异,但其内容是相同的。 二,艺术与宗教与哲学的辩证关系 1黑格尔《美学》138页

美学期末论文.

美与生活 --------自然之美 作者:李梦杰 1引言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现在,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还有争论。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总之,以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1]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关于美学,它几乎是没有界限的,所有事物有其丑陋的一面,也有其美的一面,正如易经的道理所言,万事万物有其阴阳,正反。在大自然中,天地有时会发出它的怒吼,地震,台风,暴风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础,我们能从它那里得到食物,水和空气,但除了这些,还有自然对我们的心灵的美化,自然无处不在,它滋养着我们,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美,我在这篇文章中所论述的,便是自然的美。 关键词:美学;发现;自然 2材料与方法 本文于2016年在云南农业大学的图书馆,自习室,自主学习中心撰写,资料于图书馆,网络查找。各种研讨与自习室进行。 3正文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们一直都伴随在我身边。比如:明媚的阳光、绿色的草坪、清澈的流水

中国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图案: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图案:凤凰、太阳。 解题: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

图案: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美学论文

美是“应当如此生活”和使人“想起生活”的生活,除去其人本主义因素,赋予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美就是根源于社会实践,美是本质上社会实践的生活。自然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就比较间接,自然物的美,只是由于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与人原先对立或无关的关系,产生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审美关系之后,才显示出来。而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都是非常直接、非常明显的,生产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美直接来源于生产劳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活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也直接来源于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在交往活动中体现出哪一些语言、行为、思想是善的,是美的,哪一些是恶的、丑的。 社会美的特点-与社会功利性相联系 美是一种价值。美对人总是有用的,然而,美的效用都不在于经济实用,也不是纯粹的道德工具,它是通过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个体自由、全面地发展。社会美最初都明显地附丽于与人的实践有用有利的事物,对人的实践无用有害的事物本质上是不能成为美的。善虽然不就是美,但它是美的前提、基础和内容,在社会领域,美与善是直接统一的。 社会美的特点-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联 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更直接依赖于社会历史条件,因为社会美的内容直接就是人们在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物质关系制约着人们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人们的审美关系必须受制于物质条件、政治条件和其他精神条件,并随这些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美必然具有它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民族、阶级的特色。例如:封建时代自然经济的田园风光,有别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市化的乡镇。寺庙、教堂的清静与肃穆,信徒虔诚的心灵和对生活的淡泊,不同于歌舞厅的喧哗和兴奋、青年自然流露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追求。 社会美的解释 社会美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美。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社会美首先体现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中。社会实践的主体--作为社会的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发挥,人类主体实践的巨大力量,如人的智慧,品德,意志,性格,创造力等得以充分展现,在此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人类实践力量的崇高与伟大,由这种对自身才能与力量的积极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情感,人类的劳动活动本身获得了审美的价值,社会美还存在和表现于静态的人类劳动的产品上,在感性成果中,凝结了人的本质力量物化了人的审美心理的因素,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着自身,人的没是社会美的核心,它可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内在美包括人生观,理想,修养等,它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风度等形象表现出来;外在美主要是形式的美,它显现着内在美,但又具有相当独立性。在人的美中,内在美是更根本、更持久的美。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社会美的最高形态。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更偏重于内容,社会美总是与那写反映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进步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直接连结在一起。社会美与善密切相关,但不等同于善,它不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它把善变为个体高度自觉自由的行动,从而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 1.社会美美的现象形态之一。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事物的美以及人类精神、行为的美,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它最早是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原始人为了生存、发展,从事原始的生产劳动,面对恶劣的环境,靠打制的粗糙工具与自然抗争,获取生存的权力。原始人正是从生产活动本身及其产品(包括劳动工具)中直观到人的伟大的自由创造力量,从而产生欢愉的感情。在私有制条件下,出现了异化劳动,劳动者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而是在精神压抑、肉体遭摧残的情况下进行劳动创造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者仍然创造出大量表现出社会美的事物,如万里长城、金字塔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不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是自由发挥、自由创 造的充分表现,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必然更加显示出美的光彩。 社会美突出表现在那些作为革命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例如那些在阶级斗争中为了争取人类的进步和

中国传统色彩分析

中国传统色彩分析 粉红,即浅红色。别称:妃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 妃色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杨妃色湘妃色粉红皆同义。 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 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 樱桃色:鲜红色 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大红:正红色,三原色中的红,传统的中国红,又称绛色 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绯红:艳丽的深红 胭脂:1,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2,国画暗红色颜料 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也称铅朱朱色丹色 丹:丹砂的鲜艳红色 彤:赤色 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 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 赫赤:深红,火红。泛指赤色、火红色。 嫣红:鲜艳的红色 洋红:色橘红 炎:引申为红色。 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绾:绛色;浅绛色。 枣红:即深红 檀:浅红色,浅绛色。 殷红:发黑的红色。 酡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 酡颜:饮酒脸红的样子。亦泛指脸红色 鹅黄:淡黄色 鸭黄:小鸭毛的黄色 樱草色:淡黄色 杏黄:成熟杏子的黄色 杏红:成熟杏子偏红色的一种颜色 橘黄:柑橘的黄色。 橙黄:同上。 橘红:柑橘皮所呈现的红色。 姜黄:中药名。别名黄姜。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又指人脸色不正,呈黄白色 缃色:浅黄色。 橙色:界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混合色。 茶色:一种比栗色稍红的棕橙色至浅棕色 驼色:一种比咔叽色稍红而微淡、比肉桂色黄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黄而暗的浅黄棕色

昏黄:形容天色、灯光等呈幽暗的黄色 栗色:栗壳的颜色。即紫黑色 棕色:棕毛的颜色,即褐色。1,在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任何一种颜色2,适中的暗淡和适度的浅黑。 棕绿:绿中泛棕色的一种颜色。 棕黑:深棕色。 棕红:红褐色。 棕黄:浅褐色。 赭: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 赭色:红色、赤红色。 褐色:黄黑色 枯黄:干枯焦黄 黄栌:一种落叶灌木,花黄绿色,叶子秋天变成红色。木材黄色可做染料。 秋色:1,中常橄榄棕色,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2,古以秋为金,其色白,故代指白色。 秋香色:浅橄榄色浅黄绿色。 嫩绿:像刚长出的嫩叶的浅绿色 柳黄:像柳树芽那样的浅黄色 柳绿:柳叶的青绿色 竹青:竹子的绿色 葱黄:黄绿色,嫩黄色 葱绿:1,浅绿又略显微黄的颜色2,草木青翠的样子 葱青:淡淡的青绿色 葱倩:青绿色 青葱:翠绿色,形容植物浓绿 油绿:光润而浓绿的颜色。以上几种绿色都是明亮可爱的色彩。 绿沈:深绿 碧色:1,青绿色。2,青白色,浅蓝色。 碧绿:鲜艳的青绿色 青碧:鲜艳的青蓝色 翡翠色:1,翡翠鸟羽毛的青绿色。2,翡翠宝石的颜色。 草绿:绿而略黄的颜色。 青色:1,一类带绿的蓝色,中等深浅,高度饱和。3,本义是蓝色。4,一般指深绿色。5,也指黑色。6,四色印刷中的一色。2,特指三补色中的一色。 青翠:鲜绿 青白:白而发青,尤指脸没有血色 鸭卵青:淡青灰色,极淡的青绿色 蟹壳青:深灰绿色 鸦青:鸦羽的颜色。即黑而带有紫绿光的颜色。 绿色:1,在光谱中介于蓝与黄之间的那种颜色。2,本义:青中带黄的颜色。3,引申为黑色,如绿鬓:乌黑而光亮的鬓发。代指为青春年少的容颜。 豆绿:浅黄绿色 豆青:浅青绿色 石青:淡灰绿色 玉色:玉的颜色,高雅的淡绿、淡青色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内容摘要: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是从中国传统的“五色观”、文人画的水墨色彩以及民间色彩这三大色彩体系中得以体现的。这三大传统的色彩体系充分反映出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以及平民百姓的内在思想意识。在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思想、文化中,色彩成为社会规范的标识,成为人们内在意识外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体现出整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了解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也就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传统色彩意识五色观水墨色彩民间色彩 中国人的色彩意识是注重事物固有属性在内心的感受。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理论饱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五色系统是中国人内在意识的一种外在体现,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的神话传说无不贯穿着它的影响。五色系统属于帝王的专利。五色概念已知最早的记录是在公元前22世纪由舜帝提出的。五色系统的构架是夏、商、周三代推行的五行思想。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古人认为它们是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五行思想用“五”来简化整个世界。最直接的参照,一是人的五指,二是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三是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座星宿。五行学家将其推而广之,用五行规定所有的天文、地理和人事,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五色系统是五行学说的外壳。虽然受到历史与文明进 程的局限,但也在局限中呈现出含蓄的智慧。 五色系统中的“色”字,在甲骨文中像刀砍跪着的人,意思同杀一样,都是砍头见血,血作为染料能直接染色。文献记载,舜帝最早用这个字。舜帝是东夷人,东夷流行杀头祭祀。“色”又同人体的颜色挂钩。中国人的面部由于喜、怒、忧、伤、哀等情绪,会呈现出发黄、发青、发赤、发白、发黑的色彩。“色”字的同义词是“彩”,古文写 为“采”,像手抓在树枝上摘果实。“彩”字大约出现在东周时期。按照汉字的造字原则,“色”同男人狩猎杀生有关,“彩”同女人采集、种植、纺织、生育有关。色彩最早的组合,不是“色彩”而是“采色”,表明负责采集的女人比负责猎杀的男人重要。

中国传统色彩名词详解(附RGB色号)

███bf242a银朱:呈暗粉色 ███9d2933胭脂:色暗红。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颜料,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 ███ff461f朱砂:色朱红。用以画花卉、禽鸟羽毛 (黄色成分微高于红色成分,色艳丽,需注意与背景色调和,多数情况下不大面积使用。) ███f36838朱膘:色橘红。明度比朱砂高,彩度比朱砂低。用以画花卉 ███845a33赭石:暗棕色矿物,色红褐,用做颜料。用以画山石、树干、老枝叶 ███1685a9石青:色青,依深浅分为-头青、二青、三青。用以画叶或山石 ███16a951石绿:依深浅分为-头绿、二绿、三绿。用以画山石、树干、叶、点苔等 ███fff2df白粉:亦称胡粉,色白,有蛤粉和铅粉两种。用以画白花、鸟,或调配其他颜料使用 ███003472花青:色藏青。用以画枝叶、山石、水波等 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靛,再提炼出来的青色颜料,蓝绿色或藏蓝色。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 广花,颜料。即广东产的花青 (微含红色成分,故与黄色调和后生成的绿色较为沉着) ███ffb61e藤黄:色明黄(明黄色)。用以画花卉、枝叶 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常绿乔木,茎高达二十米,从其树皮凿孔,流出黄色树脂以竹筒承接,干透可作国画颜料 (亦含微量红色成分,有毒。和黑色配合时甚为醒目,多为危险警示色彩) ███ffc64b雌黄:矿物名。成分是三硫化二砷(As2S3)橙黄色,半透明,可用来制颜料 古人用雌黄来涂改文字,因此称乱改文字、乱发议论为“妄下雌黄”,称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为“信口雌黄” ███e9bb1d雄黄:中药名。为含硫化砷的矿石。别名石黄、黄石,是国画颜料 ███ff4777洋红:色橘红。用以画花卉 ███ffb3a7粉红,即浅红色。别称:妃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 ███ed5736妃色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杨妃色、湘妃色、粉红皆同义 ███f00056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 (这里的“品红”估计是指的“一品红”,是基于大红色系的,和现在我们印刷用色的“品红M100”不是一个概念) ███f47983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美学欣赏论文

高校美学现状调查 090301304 冯帆

通过近一个月来对美学的学习,我对美学有了浅薄的认识,在谈及当代大学生对美学学习的现状时,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有人认为学习美学很枯燥,其实是不懂得如何去欣赏美学,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美感”享受。美感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的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音韵、谐调、鲜艳、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力量。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当其冲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美感”。 审美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质能力。审美的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的需要。所以美的本质,基于人的本质。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中一个关键性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美则不研究人,或者研究人而不研究美,在这两个方面都很难深入。 我们关于“本质”的理论,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本体论。它是我们把一事物与一切其他事物及其有机整体区分开来加以研究的方法。宇宙本体是一个有机的和生态的过程,一股生生不息的永恒之流,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方法,则所有的事物在其终极的意义上将合而为一,而在现象上的多样性将不可理解。 分开来看,一事物、一过程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是有区别的,但不是独立的。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个人认为,它的最根本意义就是让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充分了解和掌握绘画、舞蹈、雕塑、音乐、文学艺术等学科的运动规律,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掌握,能让人在生活方式上产生更大的改变,在精神上获得更多的自由。 学习美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净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如: 1、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4、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宋瑭杰

第9卷第6期 2012年6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un.2012Vol.9No.6 一、中国传统五色体系 在我国传统色彩文化中,“五色”是色彩的本源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正色。东汉经学家刘熙所著《释名》中记载:“青,生也,象万物生时之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以五色为基础,相互搭配混合,可以得到间色,从而汇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色谱。 五色是按照我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划分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五行是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都来源于此,色彩也概莫能外。五色与五行学说中其它事物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 (一)青 “青,生也”,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在古人的观念中,青色是生命之色,又有生命之意。“生”的象形字是草从土中长出,而草色为青色,“青”和“生”在象形两方面同出一源。古人从植物生长时呈现出的青色而赋予“青”以“生”的内涵,完成了由具象向抽象的提升。“静”字从青,且“青通静”,即静也与青色有关,在五色中,青色的确是最能让人感到安稳静谧的颜色。 [1] 古时候,人们还认为青色有生发、旺盛的作用,是灵感之 色,因此儒生身着青色衣物,可助其文思泉涌,下笔千言。在器物方面,中国的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覆盖面最广、产量最大的品种,也是单色瓷器中影响最大和流行时间最长的品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标志之一,这都体现人们对青色及其意象、意趣、意蕴的钟情。 (二)赤 “赤”被认为是太阳的颜色,热情、温暖、活力四射。中国人有喜爱和崇拜红色的情愫。据考古发现,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墓穴里,死者的遗骨周围有用赤铁矿粉撒成的圆圈。学界认为,这是古代先民对生命的敬畏,其间包含了原始的巫术礼 仪。红色的赤铁矿粉被认为是鲜血的象征,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在死者周围撒赤铁粉,其意是为死者祈求新的生命。古代传说中的“赤乌”、“赤兔”、“赤鲤”皆为祥瑞之物。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有消灾驱邪的功能。从添丁进口时门楣挂的红布条到孩子满月时做的“满月圆”;从深闺女儿的红头绳到女儿出嫁时的红嫁衣;从本命年的红腰带到老寿星的寿桃;从过年时张贴的春联、窗花到压岁红包、红灯笼……红色始终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化身,是我国吉庆色彩的主打色。 (三)黄 在中国,黄色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居五行中央,象征大地的颜色。古时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居于诸色之上。中国人与黄颜色有着不解之缘: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黄土高原,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的人文始祖称为“黄帝”,炎黄子孙的皮肤为黄皮肤,属黄色人种。中华民族长期是农耕民族,劳动人民对土地极为重视,全国分布最广的神庙当属土地庙,由此可见人们对土地的膜拜。人们对土地所持有的态度,引申抽象为黄色,黄色也就承载了人们对 土地的深厚感情。此外,黄色还有长寿的含义,据说,人初老则发白,太老则发黄,后来就用黄发指代长寿者。而且,黄鹤也是长寿的象征,常与人们羽化登仙的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如唐代诗人崔颢就留下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千古绝唱。 (四)白 对于中国人来说,白色是具有双重性质的颜色词。汉语中白色的褒义文化内涵多来自于古人对玉的欣赏及由此的引申阐发。人们常用“白玉无瑕”比喻人完美无缺。白色还有“清白、廉洁”之意,如荀子道“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弥白”,以及“不白之冤”、“清白无辜”中的“白”都有此含义。 [2] 但 是,“白”在中国的文化中,更多是被视为一个基本禁忌词。五行学说中西方为白虎,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白”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五行说中“白”与“秋”对应,秋天的肃杀衰败之景也让人想起衰老、凋零和死亡。久而久之,“白”就有了凶丧之意。在葬礼中,人们要穿白色孝服,设白色灵堂。一方面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另一方面,白色属金,有刚健、收敛、变革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 宋瑭杰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中国传统色彩文化集中体现在古老的“五色体系”和“儒道佛”三家的色彩观中。色彩文化中不仅蕴涵着 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诣趣,同时也承载着诸多对天地人事的关怀。 关键词:传统文化;五色体系;儒道佛;色彩观 141··

大学美学论文2500字

在对音乐美学本质的理解上中西方存在较大的差别。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美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 在中西方的音乐美学中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音乐表达情感”。在缪天端的《音乐美学史概观》一书中也给音乐美学作了定义:“音乐美学就是研究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感受、音乐的条件。”在中国,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是产生于人与物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人,在音乐美学上则表现为声无哀乐论和物感说;而在西方,对人与物的关系的理解是人对物的把握,人要理解世界就必须要从认识世界的真相开始,在音乐美学上主要表现为音乐自律伦和音乐他律论。所以,在对音乐美学本质的理解上中西方就存在较大的差别。 (一)美感特征的比较 由于中西方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所以在美感特征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古典美学艺术创作意境的追求包含着虚实相生的深刻哲理,认为虚与实的统一才是最完美的艺术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具民族个性和民族特色的艺术精神体现。而在西方,音乐的主题着重表现“实”,他们认为自然由始至终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有意义的实体,所以西方音乐也倾向于表现一种鲜明的情绪、一个明确的观点等具有单一性的主题,很少去追求弦外之音。所以,西方的音乐思想总是强调和突出它的实在性,多以“真”为它的终极目标。但是因为中国文化的致虚和求同,表现在音乐上就产生了“空白”,造成一种“空灵”的意境,追求的是“虚中见实”,达到意味深长的美学效果。 无可置疑,中西方的音乐都具有同样的力度与深度的美感,不同的是西方音乐体现出的情感内涵就是主题,而中国的音乐主要体现的则是一种感悟、一种意境、一种情韵。在力度的表现上西方音乐主要体现强度,展现一种不可遏制的汹涌之势和强烈的震撼力,就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表现一种英雄的主题和革命斗争的意象;在深度表现上中国音乐则使人身心陶醉,总是给人以无限的鼓舞、慰藉和愉悦。如《梅花三弄》主要体现的就是梅花的高洁气质与清丽脱俗的傲骨。因此,中国音乐的审美观比较注重强调音乐是一种生活美、社会美、自然美,展现的也是一种思想性美、教育性美、自然性美;而西方音乐的审美观则是强调主观意识的反映,偏重主观的审美想象,突出强调无标题音乐和纯音乐的快感和美感,否定音乐表现自身以外的美。 (二)审美心理的比较 中国的文化精神情调的就是“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本是人的情感体现,将理性融入感性,达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核心“意境”。如荀子的《乐论》中就有记载:“月出于人情”、“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西方的文化精神则强调“天人相分”,所以在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则侧重“情理”,强调现实,重视理性。西方的很多音乐美学家都认为音乐的意义和音乐的美都应该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他们的音乐美学也收到了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们强调感性应该依赖于理性的认识,在创造音乐的过程中也摒弃了人的感性创造思维,一味地追求客观、理性。无可置疑,这样创作出来的音乐就脱离了人的感受,音乐也变成了一个理性思考的机器,丧失了音乐原有的艺术价值。 (三)审美追求的比较 中国传统的音乐主要表达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和”,这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体现得最为直接形象,他认为“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在儒派中,孔子和荀子都主张“和”,在道家老子、庄子等则认为应该崇尚“自然”,而嵇康在他的著作中即以道家的自然乐论批评了儒家的礼乐思想又肯定了儒家礼乐思想中的一些见解。在西方,由于继承了古希腊的音乐思想,所以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中抽象与思辨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在音乐上就表现为强调

中国传统色彩样本与描述

原文 xx女附注及色样添加: Quester 原先见过一个比较日本感的色彩图典,于是我也想作个中国色彩图典。现在粗略整理了一些,以后慢慢补充好了,要是有谬误差错的地方还请高人指正。这是平时从绘画书籍,古典文学作品以及金山词霸中搜集而来的。 国画用色 ████xx: 呈暗粉色。 ████胭脂: 色暗红。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颜料,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 ████xx: 色朱红。用以画花卉、禽鸟羽毛。(quester注: 黄色成分微高于红色成分,色艳丽,需注意与背景色调和,多数情况下不大面积使用。) ████xx膘: 色橘红。明度比朱砂高,彩度比朱砂低。用以画花卉。 ████赭石: 色红褐。用以画山石、树干、老枝叶。 ████xx: 色青,依深浅分为-头青、二青、三青。用以画叶或山石。

依深浅分为-头绿、二绿、三绿。用以画山石、树干、叶、点苔等。 ████白粉: 亦称胡粉,色白,有蛤粉和铅粉两种。用以画白花、鸟,或调配其他颜料使用。 ████xx: 色藏青。用以画枝叶、山石、水波等。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靛,再提炼出来的青色颜料,蓝绿色或藏蓝色。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广花,颜料。即广东产的花青。(quester注: 微含红色成分,故与黄色调和后生成的绿色较为沉着) ████xx: 色明黄。用以画花卉、枝叶。xx: 明黄色。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常绿乔木,茎高达二十米,从其树皮凿孔,流出黄色树脂,以竹筒承接,干透可作国画颜料。(quester注: 亦含微量红色成分,有毒。和黑色配合时甚为醒目,多为危险警示色彩) ████赭石色: 暗棕色矿物,用做颜料 ████雌黄: 矿物名。成分是三硫化二砷(As2S3)橙黄色,半透明,可用来制颜料。古人用雌黄来涂改文字,因此称乱改文字、乱发议论为“妄下雌黄”,称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为“信口雌黄”。 ████雄黄: 中药名。为含硫化砷的矿石。别名石黄、黄石。

中国传统文化的颜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颜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除了先秦以及秦朝,人们对于颜色的使用在很长时间是五彩缤纷的,“色彩”即颜色。但是古代中国“颜色”一词的意义与今天的并不完全相同,最初只指面色。比如《楚辞·渔父》里有“颜色憔悴”,《说文解字》里说:“颜,眉之间也;色,颜气也。”段玉裁的注解是:“凡羞愧喜忧谓之颜色”,因为“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可见最初“颜色”指的是面色,而非万物之色彩。到了唐朝,“颜色”才有了指自然界色彩的含义。比如在唐朝诗人杜甫在诗作《花底》中写道:“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成语“五颜六色”也反映了“颜色”的这种意思。 内容摘要:黄皮肤,黄土地,帝王之色 一、黄皮肤 约公元前五千年左右的黄帝时期,选择单色崇拜。黄帝之后,历经商、汤、周、秦,帝王们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五行的顺序为水、火、木、金、土,分别对应黑、赤、青、白、黄),选择色彩象征。因为中国古人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在“自生其明”而“首先黑白”之殊的基础上,渐渐以色彩与天道自然运动的五行法则建立关系。他们还根据春夏秋冬自然万象之变而据五行说选择服服饰、食物、车马、住所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五色学说。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把黑、赤、青、白、黄视为正色。 二、黄土地 黄色的运用在此得到最广阔的张扬,在色彩的运用上,我们或许喜欢某种色彩配合,也拒绝另一种配合。可在很多地方上,什么色彩的融合都那样的大胆与直接,让人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源于自然的,来自生活的民俗传统文化带来了视觉击和视觉美感。 黄色是中心色,象征大地的颜色。在中国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是居中位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 三、帝王之色 在传统风俗中,色彩文化更是浓郁。黄色是帝王之色,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多用黄色;黄色又被视为超凡脱俗之色,是佛教奉崇的颜色,和尚服饰是黄色的,庙宇也是黄色。 黄色中国封建朝代里,从宋朝以后,明黄色是皇帝专用的颜色。黄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象征,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的主色调。直至现在,它和红色都是中国的主色调。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黄色是土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黄色代表美丽和光明,我们拥有着黄皮肤,肥沃的黄土地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