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一.道德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人类社会要和谐有序的向前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规矩、一定的规则、一定的标准。如交通规则、借书规则、工厂管理规则,或什么规章制度,等等。有了这些规则,而且深入到人们的心里,人们自觉按这些规则去做,各方面的工作就会有序的进行,就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两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是做人的准则,规范个人行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每个人都安道德规范去行事,就意味着人的道德品质高尚,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就会非常和谐、有序。相反,如果人们不按道德规范行事,就是说道德品质出现了严重问题,人们的正常行为就会出现偏差,就会引发公民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滋生种种犯严重危害他人与社会的犯罪行为。而当有人冲破了道德防线,做出严重危害他人与社会的犯罪行为时,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要动用法律手段对其强行制裁和惩罚。所以法律规范是保障个人与社会正常秩序的第二道防线。

二、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区别
第一,从道德和法律的产生、发展来看,道德要比法律的产生早得多,而且最终将替代法律,成为唯一的行为规范。道德在原始社会就有了。而经过几十万年以后,社会发展到了阶级社会,社会分裂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了国家机器,才制定了法律。法律实质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任何被统治阶级都不可能有自己的法律。但是,道德就不一样,统治阶级有统治阶级的道德,被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的道德,因此,在阶级社会的历史上,便形成了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一种法律体系独立,多种道德体系并行。法律既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因此,随着阶级的消亡、国家的消亡,法律也将消亡。但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道德却不仅永远不会消亡,反而会进一步加强,并由阶级的道德变为全人类的道德。
第二,从依靠的力量来看,二者也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国家为了强制执行法律,便设立了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国家强制机关,形成了一种威慑力量,对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进行调控。就是说,依靠法律的力量是国家政权机构和培训机关。没有国家的政权机构和机关,法律就等于零。
第三,道德和法律作用的范围不同。法律只干涉人们的违法行为,而道德对人们行为所干涉的范围则要广泛得多、深入得多。就是说,当人们的行

为直接触及到法律的时候,法律才干涉;如果人们的行为没有违反法律,法律就不能干涉。而这时,道德却能发挥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俯拾皆是。比如,有些人自私自利,损公肥私,当他还没有违反法律的时候,法律不能干涉,然而道德却可以干涉。又比如,在社会公德问题上,有的人去公园和游览场所不遵守社会公德,我行我素。随意攀折果树花卉、踩踏草坪,不讲卫生,乱抛纸屑等等。再比如有的说:“大法不犯,小错不断,难死领导,气死法院。”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道德感召力,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可利用各种方式,或批评他,或议论他,或投以鄙视的目光,使他当众出丑,真正低下头来。

三、把道德和法律,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道德和法律虽然有区别,但是,他们的关系却是十分紧密的。
首先,从道德和法律的作用来看,德治和法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把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是人类进入紧急社会以后各国治国的一个普遍现象。比如,中国古代,孔子是主张“为政以德”的,也就是主张“以德治国”的。他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用正道来诱导人民,有刑法来制约他们,人民虽可免于刑罚,但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到的来诱导人民,用礼数来约束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而且能自觉地归于正道。由此他认为i,德治比法治好。但是现实生活由于存在大量的在他看来是“无德的小人”,所以,他又感到,治理国家,除“道之以德”外,还必须“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这里的“宽”是“德治',"猛”是法治。宽猛相济,得知和法治相结合,社会就能稳定。韩非是主张法治的,但是,在讲到治国之时,他还是提出“二柄”说。“二柄者,刑德也”。就是管理国家以法为重,但也要把法和德结合起来,“两手抓”。在西方,从古希腊以来,同时者的道德品质也一直是私享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他们总是主张把道德和法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当然,中国和西方在德与法的侧重点上不同。中国是以德为主,西方则以法为主。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与法,德治与法治,其性质和内容与中国古代的和西方的根本不同。我们所说的吧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是把社会主义德治和社会主义法治结合起来。江泽民通知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多次提出要把“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吧“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并把“以德治国”提到了治国方略的

高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次,从道德和法律的内容来看,二者又相互重叠的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和法相互重叠的地方就非常明显,也非常多。比如,在我国《宪法》中许多法律条文,同时又是人们所应遵守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宪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看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里,每一项法社会主义的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既是法律规范也是道德规范,每个公民都必须认真遵守和履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这种相互重叠的现象,不仅在《宪法》中十分普遍。就是在其他法律如《婚姻法》中也十分普遍。就是说,凡是社会主义法律所鼓励、所培养的的行为;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的先进性为,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作要求的光荣的、正义的行为;凡是社会主义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如背叛祖国、贪污盗窃等犯罪行为,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所不容许的不正当的可耻行为。
再次,道德和法律有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的关系。从道德和法的产生发展来看,奴隶社会刚出现时,有些法律规范就是从原始社会的道德习惯转化而来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互相转化的现象更为普遍。不仅如此,法律与道德还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比如,法律教育的作用,法律制裁的威力,有助于社会主义社会人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法律对违法行为的斗争,严厉打击犯罪分子,有助于社会主义道德舆论的形成。而道德水平的提高,也能促进人们遵纪守法。一般地说,一个真正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人,一个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精神的人,不仅不会违犯社会主义法律,而且会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秩序并同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第三节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传统美德的民族
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的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虽有过矛盾和冲突,但总是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来的侵略,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进步。同时,在漫长的相互融合中,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斗争,不断创新,辛勤劳动,还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技术、文化发展最早、成就最卓著的国家之一,并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我们的祖先在世界上最先发明了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在天文、地震观测、冶

金、医学、陶瓷、纺织业等方面,都曾经摇摇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而且,我们的祖先十分重视伦理道德研究,十分重视用伦理道德协调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特别是孔子的儒家伦理思想,经过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阐述和发展,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及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都和吸吮中国文化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的精华有关,知道今天,任然到处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文化的深刻影响。
德国启蒙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中国新论》中写道;“我们以前谁也不曾想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为进步的民族存在。但事实上,我们却发现了中华民族了,它竟使我们觉醒了。”他断言:“要是理性对这种恶害(制由于宗教神权造成的无知、愚昧和苦难)还有救药的话,那么,中华民族便是首先得到这种良好规范的民族了。”
近代英国文明史评论家汤因比说:“像今天高度评价中国的重要性,与其说是由于在现代史上比较短期中所取得的成就,毋宁说是由于认识到在这两千年期间所建立的功绩和中华民族一直保持下来的美德的缘故。中华民族的美德,就是在那屈辱的世纪里,也仍在继续发挥作用。特别是现在移居世界各地的华侨的个人活动中也都体现着这种美德。”“实际上,中国从公元前二二一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几乎都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也说,中国儒家思想是“古老文明的一部分,设施一股至深且巨的精神力量”。它的“基本核心价值观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持久的文化”。并且它“能使一个民族产生自信心,去面对和克服重大的改变和挑战”。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表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充分说明,中华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且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它将不断地被人们发现、开掘、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曾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的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得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同志也说: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995年江泽

民同志在《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题词中写道:“弘扬中国古代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总之,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伦理道德思想博大精深。因此,认真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对于丰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弘扬主旋律,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经过5000年得延续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这里我们不可能全面进行介绍,只能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提高人们道德水平和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概括地提炼出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父慈子孝,尊老爱幼。
一个人从呱呱落地起,首先见到的人就是自己的生身父母。中国传统道德十分关注父母同子女的关系问题,提出了“父慈子孝”的道德规范。作为父母,要十分关心、爱护、培养、教育自己的子女;作为子女,要十分尊敬、孝顺、赡养、爱戴自己的父母、历代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论述过这个问题。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钦!”就是说,孝顺父母,敬爱兄弟,这是仁的根本,是道德的核心。墨子曾说:“父子不慈孝,天下之害也。”后来他们把对父母的“孝”推广到爱所有的老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对子女的“慈”推广到爱所有的小孩,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孝敬父母的事例十分感人。汉文帝刘恒,母亲有病三年,他“衣不解带”,奉养老母,不敢怠慢。煎好了汤药,亲口尝过后,才送给母亲喝。东汉的黄香,年仅九岁,事父尽孝,冬天给父亲暖被窝,夏天给父亲扇枕席。他常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后来,他做了地方官,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新中国成立以后,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把“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写进了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因此,每个公民必须认认真真地按照宪法的要求去做。特别在对待老人方面,一定要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对于虐待父母的逆子一定要给以严厉的道德谴责,并绳之以法。

第二,立志勤学,持之以恒。
中华民族是一个好学上进、自强不息的民族,在这方面有许多优良传统美德。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到了知识又经常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汉朝杨雄说:“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意思是说:做人如果不学习的话,纵然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事,当跟动物也差不多了!中国古人立志勤学的名人很多,如人们熟知的“头悬梁”、“锥刺股”、“囊莹”、“凿壁”的故事,都生动地描述了立志成才的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自学,不懈不馁,最终卓有成就的感人事迹。民间流行的许多勤学格言,如:“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玉不琢,不成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等,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对立志勤学的高度重视。
立志勤学、持之以恒是求知成才的根本途径。在当今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立志学习、持之以恒 的精神,向书本学习,向能者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学习中要有“挤”劲、“钻”劲、“韧”劲、切忌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马马虎虎、粗枝大叶。要懂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第三,自强不息,勇于革新。
中华人族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自强不息。勇于革新的传统美德。《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体运行,强劲有力,永不懈怠。君子应效法天道之健,奋发自强,永不止息。《周易》上还说:“日新之谓盛德”,即把不断革新看成是盛大的道德。这种自强不息、勇于革新的崇高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拼搏精神,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被撞动人的颂歌。黄帝教民养蚕,制作舟车;炎帝教民养蚕,制作舟车;炎帝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始制医药;大禹治水,13年走遍9大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征服水患。自周秦以后,又涌现了一大批如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励志图强、锐的是很多意改革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涌现出了一大批求索攻坚的人物,如蔡伦、司马迁、祖冲之,李时珍等光辉典范。正是他们这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化发源地之一。
民主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发扬自强不息,、“愚公移山”的精神,终于搬掉了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三座大山。今天,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革新、不断进取的精神

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仁以待人,以礼敬人。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它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意识。“仁”即“爱人”、“爱民”。仁以待人就是要求统治者“仁民爱物”、“利民”、“公众 ”“富民”、“民为邦本”。“礼”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敬”字。孟子曾说:“恭敬之心,礼也。”以礼敬人就是在和人相处时要对对方尊重和友好,“礼之用,和为贵”。对于客人、长者,中华民族特别讲礼。为了做到仁以待人、以礼敬人,孔子、孟子周游列国,大讲遵已爱人、推己及人、感人以仁、爱民抚众、仁理相合,等等。而且,历代也确实出现一些以礼服天下、乐赈好施,济世救穷、恭礼谦让方的故事。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历史上的统治者不能完全的做到他们许诺的“爱人”、“敬人”、等,但“仁”和“礼”中一些合理的积极地因素,如主张爱人、尊重人、同情人以及恭敬有礼等,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应该继承和发扬。
第五,诚实守信,见利思义。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它直接涉及到个人和整体、公和私、民族荣辱和气节等问题。孔子反复提倡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因民之利而利之”。意思是说,看见财利时要首先想到道义,合乎道义,才能去取,否则,就不能去取,而且要以老百姓的利益为标准去取利。
在中国历史上,诚实守信、见利思义的时是很多的,比如清朝吴县人蔡琳,好义守信。曾有友人在他家寄存了千金,没有留下字据。不久,友人去世,蔡琳把友人的儿子叫到他家,归还了友人生前寄存的千金。友人的儿子感到惊讶,说父亲生前没有说过这件事,因而不肯接受。蔡琳笑着说:“字据存在心中,而不在纸上,你父了解我,所以未给你讲。”说完把金子还给了友人的儿子。
这个故事既讲了诚实守信,又讲了见利思义。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见利忘义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完全违背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为此,大力弘扬诚实守信、见利思义的美德,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公忠为国,反抗外族侵略。
5000年来,中华民族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培育、发展、形成了对自己祖国深厚的感情。“公忠为国”就是这种爱国情感的具体体现。“公”指民族、国家的利益。“忠”代表着为人处世的肯定态度,即古人所说的“尽己之为忠”,意即不管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公”和“忠”连在一起,就是要求一个人要尽自己

最大的努力为公家、国家的利益,以及民族的利益贡献在即的力量,甚至自己的生命。《左传》上说:“公家之利,之无不为,忠也。”意思是说,只有关心国家利益,知道了就没有不去做的,才算是尽心竭力了。汉朝贾谊还提出“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就是说,当个人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为国而忘家,为公而忘私。在我国历史上,当国家、民族处于为难存亡之际时,为了国家为了祖国的统一,为了民族的团结和反抗侵略,从统治阶级当中也涌现出了如屈原、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等许多爱国主义的民族英雄,谱写出了许多爱国主义的颂歌。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忧国忧民精神,岳飞的壮烈气节,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的丰功伟业,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至今仍感人肺腑。
今天,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维护世界和平,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特别是近现代历史上无数革命先烈反抗外敌侵略的爱国主义传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七,修身为本,严于律己。
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到的修身。孔子反复讲要“修德”、“克己”、“正身”、“修己”。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庸》当中,“修身”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疑虑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儒家认为,只有自身修养好了,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达到“贤人”、“圣人”的人生境界。为此,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的方法,如学习、自省(自己反省)、自讼(自己同自己“打官司”)、慎独(是指一个人在无人知晓、独自居处时也要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防止违背道德意念和行为的发生)等,以此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达到人格的完善。
中国传统道德的修养方法及其理论虽然不一定全部合理,但是有些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积极的借鉴作用。现在社会是快节奏、信息多、变化快的社会,人们为了竞争上岗,对技能、外语等比较注重,相反,一些人对道德理想、信念、人格注重的少,甚至不屑一顾。因此,在物质利益、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下,尝尝导致自我失迷,精神空虚,陷入犯罪的深渊。因此,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对培养自

己的道德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成就自己的事业,出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民族。但是,这些传统文化和美德往往是精华和糟粕在一起。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批判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综合创新和古为今用的方针,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盲目崇拜与全盘肯定是不可取的;同样,一概排斥,全盘否定也是不对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