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米孔生物传感器研究 - 东南大学

纳米孔生物传感器研究 - 东南大学

纳米孔生物传感器研究 - 东南大学
纳米孔生物传感器研究 -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seminar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纳米孔生物传感器研究(Nanopore biosensor research)

任课教师刘全俊工作单位生医学院职称教授

Email

联系电话

任课教师教学科研简介:

任课教师自1999年研究生毕业后在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任教,同年进入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2004年、2005年分别赴香港中文大学与匈牙利科学院作短期访问研究,并于2010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的研究工作。2008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第六届理事。

作为项目负责人,近年来已经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60341002,60671019),国家863高技术项目2项(2003AA2Z2070,2012AA02A103),中匈政府科技合作项目1项(CHN26/2006),国际合作项目1项(2009DFA32750),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南京市科技攻关项1项。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61071050),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子课题1项(2011CB707605-01)。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参与翻译专著1部,申请专利二十余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项,已授权专利十余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一代基因测序、基因芯片、生物与化学传感器、单分子检测研究。近年集中在纳米孔生物传感器、纳米孔单分子检测器件、新型单分子检测系统的专项研究。已经建立完成了纳米孔基因测序系统测试平台,纳米孔加工技术及信号分析基础软件。

课程简介(含对学生基础的要求等,特别注明拟上课所在校区):本课程是一门研讨(Seminar)课程,主要是为对纳米孔生物传感器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的参与讨论、表达自己观点的课程。它将提供适当的研究素材,组织修课学生就基于纳米孔生物传感器的单分子检测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探索或研究。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有效拓宽学生跨学科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根据所研讨的课题进行调研、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等的能力,同时通过研讨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特别欢迎生物、医学学科以及对纳米孔传感器和单分子检测技术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班级规模为20人左右。拟在四牌楼校区上课。

教学设计方案:

本课程选取纳米孔生物传感器研究领域的前沿科学创新,介绍纳米孔测序技术的起源,阐明该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优缺点,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和函待解决的科学难题。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6学时为课堂讲授,10学时为课堂讨论,16学时为课外学时,用于学生准备课题讨论所做的查阅资料等自学活动)。

第一部分课堂讲授

第一次课堂讲授纳米孔生物传感器概述(2学时):说明何为纳米孔生物传感器,其检测原理,及研究思路和应用领域。

第二次课堂讲授纳米孔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2学时):系统地介绍从事纳米孔生物传感器研究的国际先进小组及他们的研究进展。

第三次课堂讲授纳米孔生物传感器研究方向(2学时):介绍基于纳米孔生物传感器的单分子测序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该研究领域函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难题。

第二部分课堂讨论

本课程的课堂讨论分为4个专题,每个小组做1个演讲报告(presentation);每个专题课内2个学时,课外4个学时。

每次讨论课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组成员的代表做presentation。第二阶段是其他学生向小组成员提问。第三阶段由老师引领学生作进一步补充、讲解与归纳。

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他们是讲演者, 是思考者, 是答疑者。他们的思考与讨论推动着课程进行。老师是课程的协调者而不是主讲者。老师聆听学生之间的讨论, 帮助回答问题, 并且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深入。

课堂研讨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每一堂讨论课都应该是师生双方智慧的结晶, 都是充满求知欲、充满思索的活泼、生动的文化交流会。

第一次课堂讨论专题生物纳米孔和固态纳米孔的比较(课内2学时,课外4学时):

第二次课堂讨论专题对纳米孔生物传感器的修饰方法(课内2学时,课外4学时):

第三次课堂讨论专题纳米孔在单分子检测中的应用(课内2学时,课外4学时):

第四次课堂讨论专题基于纳米孔的第三代DNA测序技术(课内2学时,课外4学时)::

第五次课堂讨论专题课程论文述评(课内2学时):

第三部分课外准备

修课学生共20人左右,分成4个组,每组4

6人,自行组合,并协商选定4个专题中的1个专题。每个小组成员在讲此专题之前主要是针对该专题所涉及的内容去查阅资料, 请教自己周围的师生和收集关于此专题的典型的个例与活泼生动的图片、视频;每个小组推举一位同学做presentation ,拓宽大家的视野,丰富大家对专题的认识。充分的准备就意味着在课

堂上向每一位同学传达最丰富、最贴近生活、最能引起共鸣的学术信息。做presentation的同学负责制作发言用PPT,并组织开展针对课题的课堂讨论。而小组其他成员, 要求至少回答presentation拟定的一个问题。所以, 每个同学都有明确的任务, 都必须充分准备。此外,小组每个成员必须在自己选定的专题范围内,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撰写课程论文。因此,本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导向”而非追求“知识体系导向”。

教师在课外每周安排2小时“办公室时间”,接受修课学生的咨询、质疑,弥补课堂上因时间紧迫而无法提出和解答的问题;此外,如有特殊需要,还可以另约时间作充分的讨论。

考核方法:

根据修课学生的课堂演讲、讨论发言与课程论文等综合评定其成绩。

1课堂演讲:占总成绩40%(根据每个小组的演讲、组织讨论、回答其他学生与老师的提问,综合打分,小组课堂演讲的成绩就是小组每个成员的课堂演讲的成绩)

2平时成绩:包括课外准备、课堂提问和出勤情况,占总成绩10%。

3课程论文:针对每人自行选择的课题,形成课程论文,占总成绩50%。

东南大学2016年拟录取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名单

东南大学2016年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名单 姓名院系名称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毕业院校备注陈姣兰建筑学院081300建筑学武汉理工大学 邓开怀建筑学院081300建筑学兰州大学 傅慧建筑学院081300建筑学华中科技大学 何乔祎建筑学院081300建筑学东南大学 刘雅凡建筑学院081300建筑学东南大学 沈翀建筑学院081300建筑学东南大学 宋晓冉建筑学院081300建筑学南京工业大学 朱颖文建筑学院081300建筑学厦门大学 曹迪建筑学院083300城乡规划学东南大学 郭宜仪建筑学院083300城乡规划学东南大学 金探花建筑学院083300城乡规划学东南大学 廖航建筑学院083300城乡规划学东南大学 廖自然建筑学院083300城乡规划学重庆大学 刘碧玉建筑学院083300城乡规划学东南大学 刘晶晶建筑学院083300城乡规划学长安大学 米雪建筑学院083300城乡规划学东南大学 潘鹏程建筑学院083300城乡规划学四川大学 王孛丽建筑学院083300城乡规划学东南大学 王嘉玲建筑学院083300城乡规划学东南大学 巫义建筑学院083300城乡规划学东南大学 吴泽宇建筑学院083300城乡规划学东南大学 郁佳影建筑学院083300城乡规划学南京师范大学 邓慧弢建筑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华中科技大学 郭淑睿建筑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华中农业大学 彭予洋建筑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四川大学 孙琪悦建筑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四川大学 谢相怡建筑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东南大学 曾懿珺建筑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上海交通大学 邹静雯建筑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重庆大学 蔡利媛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南京工业大学 曹含嫣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合肥工业大学 陈今子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陈赟强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合肥工业大学 范琳琳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郑州大学 方格格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西安交通大学 方浩宇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东南大学 傅文武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东南大学 韩珂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华中科技大学 韩立帆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东北大学 胡蝶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上海大学 姜翘楚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孔光燕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河北工业大学 李鸿渐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东南大学 李佳颖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昆明理工大学 李琳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李默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华中科技大学 李平原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东南大学 李启明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东北大学 李曲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华中科技大学 李思颖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四川大学 李晓晖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贵州大学 李炘若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山东大学 李韵琴建筑学院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南昌大学

无机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无机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班级:材料科学与工程(1)班 姓名:何丽莉 学号:201473030107

摘要:主要介绍了几种介绍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碳等非金属类纳米材料,以及磁性铁、氧化铈、银纳米粒子、金纳米粒子、镍等金属类纳米材料,比较了不同来源无机纳米材料的发展、特点、优势,明确了无机纳米材料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生物相容性好及低毒性等特点,综述了无机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临床诊断、疾病预防等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无机纳米材料生物医学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several kinds of the mesoporous silica, nano carbon and other non metal nano materials, and magnetic iron, cerium oxide, silver nanoparticles, gold nanoparticles, nickel and other metal nano materials, compared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ources of inorganic nano materials, features, advantages, the inorganic nano material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ow cost,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low toxicity characteristics, the application of inorganic nano materials in the biomedical, clinical diagnosis, disease preven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biomedicine. Keywords: inorganic nano materials biomedicine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生物传感器?这个熟悉但又概念模糊的名词最近不断出现在媒体报道上,生物传感器相关的研究项目陆续获得巨额的研究资助,显示出越来越受重视的前景。要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前研信息,争取好的研究课题和资金,你怎能不了解生物传感器? 让我们来看看生物通最近的一些报道: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科学家研发了可用于检测肿瘤蛋白以及耐药性MASA细菌的微型生物传感器。该系统利用一个回旋装置来检测,类似导航系统和气袋的原理。振荡晶片的大小类似于一颗尘埃尺寸,有望可使医生诊断和监测常见类型的肿瘤,获得最佳治疗方案。该装置可以鉴定肿瘤标志物-蛋白以及其它肿瘤细胞产生的丰度不同的生物分子。该小组下一步目标是把检测系统做成一个手持式系统,更加快速方便地检测组织样品。欧共体已经拨款1200万欧元资金给该小组,以使该技术进一步完善。 苏格兰Intermediary Technology Institutes计划投资1亿2千万英镑发展“生物传感器平台(Biosensor Platform)”——一种治疗诊断技术。作为将诊断和治疗疾病结合在一起的新兴疗法,能够在诊断的同时,提出适合不同病人的治疗方案,可以降低疾病诊断和医学临床的费用与复杂性,同时具备提供疾病发展和药品疗效成果的能力。目前该技术已被使用在某些乳癌的治疗上,只需在事前做些特殊的测试,即可根据结果决定适合的疗程。这个技术更被医学界视为未来疾病疗程的主流。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者使用GeneFluidics开发的新型生物传感器来鉴定引起感染的特定革兰氏阴性菌,该结果表明利用微型电化学传感器芯片已经可以用于人临床样本的细菌检查。GeneFluidics' 16-sensor上的芯片包被了UCLA设计的特异的遗传探针。临床样本直接加到芯片上,然后其电化学信号被多通道阅读器获取。根据传感器上信号的变化来判断尿路感染的细菌种类。从样品收集到结果仅需45分钟。比传统方法(需要2天时

纳米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重点

收稿:2008年3月, 收修改稿:2008年8月 *深圳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No. 200818 资助**通讯联系人 e 2mail:yang hp@https://www.doczj.com/doc/c22710496.html,. cn 纳米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 杨海朋 ** 陈仕国李春辉陈东成戈早川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深圳518060 摘要纳米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将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传感介质, 与特异性分子识别物质如酶、抗原P 抗体、D NA 等相结合, 并以电化学信号为检测信 号的分析器件。本文简要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分类和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综述了近年来各类纳米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生物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包括纳米颗粒生物传感器, 纳米管、纳米棒、纳米纤维与纳米线生物传感器, 以及纳米片与纳米阵列生物传感器等。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纳米材料生物活性物质固定化 中图分类号:O65711; TP2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81X(2009 0120210207 Nanomaterials Based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s Y ang Haipeng **

Chen Shiguo Li Chunhui Chen Dongche ng Ge Zaochuan (Shenzhen Key Laboratory of Special Functional M aterials,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China Abstract Biosensors w hich utilize immobilized bioac tive compounds (such as enz ymes, antigen, antibody, D N A, etc. f or the c onversion of the target analytes into electroc he mically detectable products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detection methods and have become an area of wide ranging research activity. The advances in biocompatible nano technology make it possible to develop ne w biosensors. A variety of biosensors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excellent reproducibility based on nano technology have been reported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es on nano amperometric biosensor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ranches of biosensors, is revie wed. Nanoscale architectures here involve nano 2particles, nano 2wires and nano 2rods, nano 2sheet, nano 2array, and carbon nanotube, etc. Remarkable sensitivity and stability have been achieved by coupling immobilized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these nanomaterials. Key words biosensors; electroche mistry sensors; nanomaterials; bioactive compounds; immobiliz ation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to biosensors 2 Nanomaterials based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s 2. 1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s of biosensors 2. 2 Introduction of nanomaterials 2. 3 Nanomaterials based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s 2. 3. 1 Nano particles based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s

2021年东南大学考研招生简章

根据教育部《东南大学关于选拔普通高校优秀考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对普通高校毕业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提出如下要求。 一、报考事项安排 1.每年报考我校的考生很多,要早复习,早准备。按照考试范围复习。 2.我校考生,到学校考试中心,办理内部试卷。 3.每年有很多考生,不知道考试重点范围,不知道考试大纲要求,盲目复习,浪费时间和精力,复习效果很差,影响考试。 4.每年有很多考生,选择错误的复习资料,解题思路及讲解答案都是错误的,具有误导性,不利于复习。 5.学校为考生正确复习,印刷内部试卷。 6.内部试卷:包含考试范围、历年真题、考试题库、内部复习资料。 7.专业课,学校出题。一定要按照内部试卷复习,每年都有原题出现。 8.内部试卷联系QQ363.916.816张老师。学校安排邮寄,具体事项联系张老师。 二、选拔对象条件 1.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主干课程成绩合格,在校学习期间未受到任何纪律处分。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三、招生专业计划 1.招生要求和专业,详见《教育部选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招生及专业总表》。 2.学校计划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拟招生人数(含推免生),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国家下达我校招生计划、各专业生源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我校部分专业将另设计划用于接收调剂生,具体事项及拟招生人数将在初试成绩公布后另行通知。 四、报名资格审核 1.报考必须按照《教育部选拔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专业对照及考试课程一览表》以下简称《专业对照及考试课程一览表》选择报考专业,并填写《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 校研生〔2019〕25号 关于公示2019年度东南大学新增博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名单的通知 各校区,各院、系、所,各处、室、直属单位,各学术业务单位: 根据《关于印发<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修订)>》(校发[2018]247号)的有关规定,由各学位评定分委会讨论通过,学校遴选84位教师为2019年度新增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具体名单如下: 建筑学:徐小东金星唐芃 —1—

机械工程:孙东科孙桂芳窦建平夏丹罗晨王金湘项楠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刘道银蒋剑春(兼职) 环境科学与工程:陈惠超 信息与通信工程:陶俊翟建锋戚晨皓张川 土木工程:徐明张文明许妍熊文陈力丁建文 电子科学与技术:钱钦松吴金余超张宇宁吴俊祝靖 郭小朝(兼职) 光学工程:胡国华徐淑宏 数学:张小向张鑫 控制科学与工程:王翔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冯前进(兼职)蒋平(兼职) 软件工程:刘志昊 物理学:陈殿勇 生物医学工程:罗守华谢卓颖 材料科学与工程:罗强张旭海张法明施锦杰代云茜 哲学:杨煜王华宝 应用经济学:浦正宁尹威 电气工程:黄磊吴熙陈星莺(兼职) —2—

交通运输工程:李豪杰徐铖铖王晨 仪器科学与技术:徐宝国 艺术学理论:郭建平孟凡行 法学:刘练军王禄生桑本谦(兼职) 基础医学:朱新建施少林(兼职)李聚学(兼职) 郭雪江(兼职)刘妍(兼职)陈云(兼职) 汪强虎(兼职) 临床医学:吴同智洪鑫程张军彭新桂翁建平(兼职)宁光(兼职)夏正坤(兼职)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王适之李晓波王晓英王美林(兼职) 陈进(兼职) 生物学:唐明亮 网络空间安全:邬江兴(兼职)刘韵洁(兼职) 对以上名单或本次遴选工作有异议者,可在一周内(2019年7月15日前)向研究生院学位办提出书面意见,经核实后,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仲裁。 —3—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

科技创业 PIONEERINGWITHSCIENCE&TECHNOLOGYMONTHLY 月刊 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第8期 199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纳米技 术国际学术会议,成为纳米科技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1999年,美国的RobertAFreitasJr出版了《 纳米医学》,表明了纳米科技的发展已促使人们开始多方面考虑并且探索纳米科技在医学临床诊治、药物学等方面的应用。纳米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1纳米技术 纳米是英文nanometre的译名,像米、 厘米、毫米等一样,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nm)为10-9米,也即百万分之一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五万分之一。更形象地讲,如果把1nm的物体放在乒乓球上,就像一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在纳米尺度上,由于物质的量子效应,物质的局域性和巨大的表面、界面效应,形成的材料性能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突变或产生奇异的新现象。 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操纵)的特性,通过组建和利用纳米材料来实现特有功能和智能作用的高科技先进技术。这一基本概念普遍认为由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RichardFeynman在一次题为《在物质底层有很大的空间》的演讲中提出,“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另外一个方向出发,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组装,以达到我们的要求……如果有一天能按照人们的意志安排一个个原子和分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奇迹”。 纳米技术涵盖领域广泛,包括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和纳米显微学等方面,它建立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使人类能够 利用越来越小、越来越精确的物质和越来越精细的技术成品来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目前,由于纳米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以及人们对健康和重大疾病防治等问题的日益关注,纳米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 2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 方兴未艾的纳米技术把人类对微观世 界的认识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同时也为人类战胜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武器。就目前而言,纳米技术在生命领域的应用前景已逐渐展现,并且许多设想已经逐渐实现,可以预见纳米技术将渗透至生物医药研究和应用的方方面面。 2.1万能的机器人 1986年,美国预见研究所的工程师埃 里克?德雷克斯勒说:“我们为什么不制造出成群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型机器人,让它们在地毯或书架上爬行,把灰尘分解成原子,再将这些原子组装成各种物品。这些微型机器人不仅是搬运原子的建筑工人,同时还具有绝妙的自我复制和自我修复能力。” 同时,还有些科学家设想将蛋白质芯片或基因芯片组装成尺寸比人体红细胞还小的纳米机器人,使其具有某些酶的功能,它是纳米机械装置与生物系统的有机结合,在生物医学工程中可充当微型医生,解决传统医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将这些纳米机器人注入血管内,可按照预定程序,直接打通脑血栓,清洁心脏动脉脂肪沉积物等,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除此以外,不同的组合方案还可组装出其他功能的纳米机器人,例如,有的可以吞噬病菌、杀死癌细胞;有的可以作为人体 器官的修复工具,修复损伤的器官和组织等,以完成整容手术或其他器官修复手术;有的可以进行基因装配工作,除去基因中错误或有害的DNA片段,并将正常的 DNA片段装配进染色体,使机体正常运 作。 2.2灵敏的检测器 癌症是人类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之一, 但以目前的医疗诊断水平,癌症一旦被确诊通常已发展到晚期,即已无药可救或已过最佳治疗时期。科学家设想,可制造出纳米传感器植入体内,监控早期癌变信号分子的产生,通过与外界特定的声信号或其他信号的相互作用,将内部信号转化为外部信号。 另外,近年来科学家正尝试应用纳米技术的新型检测仪器和诊断试剂,只需检测少量血液中蛋白质和DNA就可诊断出某人患各种疾病的可能性。国内外研究者正致力于脑肿瘤、肝癌、肺癌、白血病等癌症的早期纳米诊断手段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3多彩的标记物 科学家根据CD唱机中激光二极管的 发光原理,研制出半导体纳米晶体。这种微型的无机晶体被称作量子点,可通过对其大小的控制,使其经同一光源激发后,发出红、黄、蓝等多种颜色的光。又因量子点比传统有机染色小分子更稳定,目前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研究者可用量子点附着在不同基因序列组成的DNA分子上,通过比较标记的基因序列与已知序列找出哪些基因在特定细胞或组织中表达较为活跃;当用量子点标记蛋白质或其他物质时,技术人员可动态跟踪标记物在体内的过程,从而使其应用于一些疾病的诊断。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 夏 涛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 纳米技术是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通过组建和利用纳米材料来实现特有功能和智能作用 的高科技先进技术。介绍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并分析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应用中的纳米材料安全性和成本问题。 关键词 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 生物医药 中图分类号 TD383:R319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07-04-17 86

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代码:0814 一级学科名称:土木工程)(二级学科代码:081402 二级学科名称:结构工程) 要求具备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掌握复杂结构系统的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培养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科研、设计、师资和管理人才。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一、研究方向 1.混凝土及高强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 2.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及计算理论 3.工程结构鉴定与加固 4.钢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 5.巨型、高层结构的力学分析及应用 6.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的力学分析及应用 7.土木工程施工研究 二、知识域要求 三、课程设置与考试要求

注:1. 硕士生在校期间课程总学分最低要求为2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为16学分,其余为非学位课程。此外,还应完成必修环节3学分。 2.要求硕士生所有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后一学年半内完成,其中学位课程学习应在入学后一学年内完成。 3.学位课程根据此表,非学位课程从“研究生课程目录”中选择。 东南大学研究生奖学金条例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我校攻读研究生学位,鼓励在校研究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培 养研究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设立研究生奖学金。 研究生奖学金分为普通奖学金、硕士生优秀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单项奖学金。 一、普通奖学金 (一)普通奖学金标准 (二)申请条件 凡经过统一入学考试(或推荐免试)并经审查后的研究生(国家计划内),符合以下条件者,均可申请享受普通奖学金。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品行良好,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 2)遵纪守法,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研究生培养与学位管理的各项条例。 3)认真学习,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各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 研究生在校期间,如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等方面考核不合格,或因违反校纪校规、违法乱纪而受到纪律处分者,视情节轻重,扣发部分或取消普通奖学金。 二、硕士生优秀奖学金 (一)硕士生优秀奖学金的标准及比例 一等奖 1000元/年 (比例10%) 二等奖 500元/年 (比例10%) (二)申请条件 硕士生优秀奖学金用于奖励在学期间品学兼优的在校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并符合下列条件的硕士生,可获得一、二等优秀奖学金,并颁发奖学金证书。 1、本科期间各门课程考试成绩总平均位于年级前列,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推荐免试生。 2、参加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国家统考课程总分成绩居同类考生前列,专业课程考试良好的品学兼优考生。 3、在校学习期间,总学分工科修满30学分以上,文科修满36学分以上,医学类32学分以上,学位课程单科考试成绩80分以上,选修课程考试总平均80分以上的品学兼优研究生。 4、学习成绩合格,在科研工作中有显著成绩者。 5、推荐并批准的硕—博连读生。 硕士生优秀奖学金的评比与中期筛选工作、研究生评优工作同步进行。 三、专项奖学金 (一)专项奖学金分为校友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 校友奖学金——由校友提供,项目及金额等详见各专项奖条例。 企业奖学金——由企业提供,项目及金额等详见各专项奖条例。 (二)校友、企业奖学金按照有关的要求进行评比(详见各专项奖条例),各专项奖不可兼得,但可兼得普通奖学金和硕士生优秀奖学金。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一)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一) 摘要纳米技术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整合将对21世纪的生物医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将利用生物大分子进行物质的组装、分析与检测技术的优化、并将药物靶向性与基因治疗等研究引入微型、微观领域,用纳米生物技术检测是否患有癌症只用几个细胞。 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生物学;DNA纳米技术 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研究的纳米技术在90年代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最近美国《商业周刊》列出了21世纪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三个领域:一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二是从外星球获取能源;三是纳米技术。所谓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在小于100nm的量度范围内对物质和结构进行制造的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1〕。纳米技术在新世纪将推动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环境科学、自动化技术及能源科学的发展,将极大的影响人类的生活,衣、食、住、行、医疗等方面。本文将围绕纳米技术给21世纪的生物医学可能带来影响作一概述。 1纳米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有人把在纳米尺度(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生物学叫做纳米生物学。纳米结构通常指尺寸在1nm~100nm范围的微小结构。1纳米等于10-9m,即1m的十亿分之一。我们知道,细胞具有微米(10-6m)量级的空间尺度,生物大分子具有纳米量级的空间尺度。在它们之间的层次是亚细胞结构,具有几十到几百纳米量级的空间尺度。显然在纳米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纳米生物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亚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体系。由于纳米微粒的尺寸一般比生物体内的细胞、红细胞小得多,这就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途径即利用纳米微粒进行细胞分离、疾病诊断,利用纳米微粒制成特殊药物或新型抗体进行局部定向治疗等。2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2.1测量和控制生物大分子 纳米技术与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probemicroscopes,SPMs)相结合,便具有了观察、制造原子水平物质结构的能力,为生物医学工作者提供了直接在亚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应用前景〔2,3〕。扫描探针显微镜是指利用扫描探针的显微技术,常用的有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它是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e的简称)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它是AtomicForceMicroscope的简称)。STM的原理是利用电子隧道效应测量探针和样品间微小的距离,又将探针沿样品表面逐点扫描,从而得到样品表面各点高低起伏的形貌。当探针和样品表面间的距离非常近达到一个纳米时,同时在它们之间施加适当电压,在它们之间会形成隧道电流,这就是电子隧道效应。这时探针尖端便吸引材料的一个原子过来,然后将探针移至预定位置,去除电压,使原子从探针上脱落。如此反复进行,最后便按设计要求“堆砌”出各种微型构件。 Hafner(1999)等〔4〕报道了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整个过程如同用砖头盖房子一样。隧道电流的大小和探针与表面间的距离有关,因此通过隧道电流的测量可以确定这距离的值。STM 观测的样品要有导电性,用AFM就没有这种要求。AFM的原理是用探针的针尖去“触摸”样品表面,将探针沿表面逐点扫描,针尖随着样品表面的高低起伏作上下运动。用光学方法精确测量针尖这种上下运动,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高低起伏的图像。用AFM还可以测量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以及不同环境中分子间作用力大小的变化。扫描探针显微镜又是操作生物大分子的工具。用它们可以扭转或拉伸生物大分子,从而研究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运动学特性。STM和AFM在平行于样品表面的方向上的空间分辨率达到0.1nm。已知样品中原子间距离的量级是0.1nm,所以STM和AFM的空间分辨率达到了分辨单个原子的水平。它的时间分辨率取决于要扫描的样品范围和像素点数目,用它们测量固定观测点时,时间分辨率达到ns甚至ps,扫描一幅面积是10nm×10nm的样品时,中等象素密度的时间分辨率约是1秒〔5〕。显而易见,利用STM、AFM等技术,好象使用“纳米笔”一样,可以操纵原子分子,在纳米石

东南大学研究生推免细则

东南大学文件 校通知〔2012〕98号 关于在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做好 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 各院(系)、所,各有关部、处: 根据教学司【2012】20号文件精神,我校决定在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推荐优秀学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或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直博生)。2013届推免生名额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个部分,学术型名额用于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学术型硕士或博士学位,专业学位名额专门用于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与领导 1.成立校推免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领导在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推荐优秀学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 组长:郑家茂 副组长:刘波沈炯 成员(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栓宏李爱群李鑫孟新金保昇宛敏雷威秘书:申翠英 2.教务处承担校推免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负责具体事务及解释工作。 3.各院(系)成立推免生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考核组,负责组织本院(系)推免生的考核与初审工作。

(1)院(系)推免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副主任)担任,副组长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副主任)及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成员应含相关硕士点负责人等。 (2)院(系)专家考核组成员原则上不少于5人,并应具备副教授以上职称。 二、推荐条件 (一)基本条件 被推荐的学生应是政治思想表现良好,学习成绩优秀,综合能力强,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的优秀应届本科生,并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学习成绩优秀,前三年(五年制前四年)必修和限选课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排名(按课程首修成绩计算)应位列专业前35%(吴健雄学院的学生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应位列年级前60%);申请流动助教和研究生支教团专项推免计划(以下简称支教)应位列专业前45%;申请直博的学生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应位列年级前20%(吴健雄学院的学生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应位列年级前35%);。 2.无毕业审核课程(含实践环节)首修不及格。 3.英语水平要求CET-6在430分及以上或CET-4在520分及以上,小语种参照上述标准执行。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求TEM-4在70分及以上。 4.身心健康并达到体育教学基本要求。 5.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以及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二)破格条件 基本条件中的第4、5款为必须具备的条件,不能破格。 1.一般破格 达到以下条件中的一条可进行一般破格: (1)在本科学习期间获得相关专业的具有学术意义的省级一等奖、国家二等奖以上各类学科竞赛(经学校推免领导小组认定的)奖项(第1获奖人)。 (2)在省部级以上刊物(需有CN或ISSN刊号)上发表过与

生物医学中纳米材料的作用

生物医学中纳米材料的作用 1用于生物医学的纳米材料 1·1细胞分离用纳米材料 病毒尺寸一般约80~100nm,细菌为数百纳米,而细胞则更大,所以利用 纳米复合粒子性能稳定、不与胶体溶液反应且易实现与细胞分离等特点,可将纳米粒子应用于诊疗中实行细胞分离。该方法同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快速、安全等特点。美国科学家用纳米粒子 已成功地将孕妇血样中微量的胎儿细胞分离出来,从而简便、准确地判 断出胎儿细胞中是否带有遗传缺陷。 1·2纳米材料用于细胞内部染色 利用不同抗体对细胞内各种器官和骨骼组织的敏感水准和亲和力的显 著差异,选择抗体种类,将纳米金粒子与预先精制的抗体或单克隆抗体 混合,制备成多种纳米金/抗体复合物。借助复合粒子分别与细胞内各 种器官和骨骼系统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在白光或单色光照射下表现某 种特征颜色(如10nm的金粒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红色),从而给各种组 合“贴上”了不同颜色的标签,因而为提升细胞内组织的分辨率提供了 一种急需的染色技术。 1·3纳米药物控释材料 纳米粒子不但具有能穿过组织间隙并被细胞吸收、可通过人体最小的 毛细血管、甚至可通过血脑屏障等特性,而且还具有靶向、缓释、高效、低毒且可实现口服、静脉注射及敷贴等多种给药途径等很多优点,因而 使其在药物输送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德国科学家将铁氧体纳米 粒子用葡萄糖分子包覆,在水中溶解后注入肿瘤部位,使癌细胞和磁性 纳米粒子浓缩在一起,通电加热至47℃,可有效杀死肿瘤细胞而周围正 常组织不受影响;挪威工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纳米磁性粒子成功地 实行了人体骨骼液中肿瘤细胞的分离,由此来实行冶疗;SharmaP等1用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覆紫松醇制得的纳米粒子抗癌新药,体内实验以荷瘤

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办法

附件1: 河海大学关于201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 修订的原则意见 一、修订原则 1、根据“强化理论基础、突出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修订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学科理论发展相适应,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要利于促进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利于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原则上按一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有博士点的二级学科,或一级学科内的各二级学科跨度过大,或只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学科,按二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 3、科学设置课程,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来确定,应将博、硕士生课程设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两阶段的课程内容既要合理衔接,又要有其本身的深度和广度。要精简课程设置,应在一级学科或至少在二级学科的层面上设置学科公共平台课程,可采用“一级学科公共平台课程 + 二级学科专业模块”和“二级学科公共平台课程 + 方向模块” 的模式,坚决杜绝博士生与硕士生课程或各学科间课程相似或相近甚至重复的现象。上一轮培养方案中未开设或开课次数及选课人数较少的课程原则上不列入本轮培养方案。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的研究生课程原则上均应纳入本次培养方案中。 4、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步探索和建立适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学术问题的能力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培养。 5、英语课程要求分类教学,为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考核模式。为基础一般的学生开设英语精读课,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英语应用课。 6、改革硕士政治课内容,将以往培养方案中的“自然辨证法”(或马列著作选读)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合并为一门为学位必修课,共2学分,另增设1学分的“学术道德”非学位必修课。

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东南大学硕士生导师简介 姓名:段进 籍贯:江苏南京 学历:博士研究生 所学专业: 建筑学、城市规划 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教授、博导、总规划师、规划学科带头人 党政职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职业注册情况:注册规划师、二级注册建筑师 从事的工作:城市规划与设计 e-mail:SEDUANJIN@https://www.doczj.com/doc/c22710496.html, 工作、学习经历: 1978.10-1982.07 天津大学建筑系,建筑学学士学位 1982.09-1985.06 天津大学建筑系,建筑学硕士学位 1985.07-1990.08(参加工作时间)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教师讲师 1987.09-1992.10 比利时鲁汶大学、东南大学联合培养工学博士 1992.02-1993.08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讲师 1993.09-1996.08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兼任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1996.09-1997.03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1997.04-1999.04 东南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1999.05-2004.01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博导、副院长 2004.02-2005.09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职务:总规划师、副院长职称:教授、博导 2005.10-至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总规划师 荣誉 1994.9 获江苏省“333工程”校跨世纪人材,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2006.01 获“2005年中国设计行业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共青团中央与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 2004.11 获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优秀工作者称号 (建设部) 2005.09 东南大学城市空间研究所成立 2005.11 指导本科毕业设计(杨志)获江苏省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 2010.12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从事专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空间与发展理论(Urban space and development theory)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近几年教学情况:指导博士生:毕业2名;在读9名。指导硕士生:毕业22名;在读11名。 授课情况: 1997.2~1997.6 三年级设计课 1997.2~1997.6 毕业设计 1997.9~1998.1 “发展理论与城市空间”理论课 1998.2~1998.6 毕业设计 1999.2~2000.1 “发展理论与城市空间”理论课 1999.2.~7.10 毕业设计 1999.10~2. “城市空间发展论”理论课 2000.3 ~7 毕业设计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摘要目前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有纳米碳材料、纳米 高分子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的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 1 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及其特性 1.1 纳米碳材料 纳米碳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气相生长碳纤维也称为纳米碳纤维、类金刚石碳等。 碳纳米管有独特的孔状结构[1],利用这一结构特性,将药物储存在碳纳米管中并通过一定的机制激发药物的释放,使可控药物变为现实。此外,碳纳米管还可用于复合材料的增强剂、电子探针(如观察蛋白质结构的AFM探针等)或显示针尖和场发射。纳米碳纤维通常是以过渡金属Fe、Co、Ni及其合金为催化剂,以低碳烃类化合物为碳源,氢气为载体,在873K~1473K的温度下生成,具有超常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类金刚石碳(简称DLC)是一种具有大量金刚石结构C)C键的碳氢聚合物,可以通过等离子体或离子束技术沉积在物体的表面形成纳米结构的薄膜,具有优秀的生物相溶性,尤其是血液相溶性。资料报道,与其他材料相比,类金刚石碳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吸附程度降低,对白蛋白的吸附增强,血管内膜增生减少,因而类金刚石碳薄膜在心血管临床医学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2 纳米高分子材料 纳米高分子材料,也称高分子纳米微粒或高分子超微粒,粒径尺度在1nm~1000nm范围。这种粒子具有胶体性、稳定性和优异的吸附性能,可用于药物、基因传递和药物控释载体,以及免疫分析、介入性诊疗等方面。 1.3 纳米复合材料 目前,研究和开发无机-无机、有机-无机、有机-有机及生物活性-非生物活性的纳米结构复合材料是获得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功能复合材料的新途径,并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光、热、磁、力、声[2]等方面具有奇异的特性,因而在组织修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上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上的应用 [摘要]:生物传感器作为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已应用于医学检验分析领域中, 是近来国际上医学检测技术的热点之一[1]。生物传感器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成本低、能在复杂体系中进行在线连续监测等特点[2]。本文综述了生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特点、分类,并对国内外近几年光学、电化学和压电3种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医学应用发展前景 1、引言 传感器是一种可以获取并处理信息的特殊装置, 如人体的感觉器官就是一套完美的传感系统,通过眼、耳、皮肤来感知外界的光、声、温度、压力等物理信息, 通过鼻、舌感知气味和味道这样的化学刺激。而生物传感器是一类特殊的传感器, 它以生物活性单元( 如酶、抗体、核酸、细胞等) 作为生物敏感单元, 对目标测物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检测器。生物传感器是一门由生物、化学、物理、医学、电子技术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因其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成本低、能在复杂的体系中进行在线连续监测, 特别是它的高度自动化、微型化与集成化的特点, 使其在近几十年获得蓬勃而迅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如食品、制药、化工、临床检验、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与微电子学、光电子学、微细加工技术及纳米技术等新学科、新技术结合, 正改变着传统医学、环境科学、动植物学的面貌。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开发, 已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热点, 形成21 世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 2、生物传感综述 2. 1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概念[3] 生物传感器是用固定化的生物活性材料( 酶、蛋白质、DN A、抗体、抗原、生物膜等) 与物理化学换能器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发展生物技术必不可少的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与监控方法, 也是物质分子水平的快速、微量分析方法。各种生物传感器有以下共同的结构: 包括一种或数种相关生物活性材料( 生物膜) 及能把生物活性表达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 传感器) , 二者组合在一起, 用现代微电子和自动化仪表技术进行生物信号的再加工, 构成各种可以使用的生物传感器分析装置、仪器和系统。 2. 2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3]

东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

东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学制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部分为二年)。 三、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模块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专业实践、论文选题和答辩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四、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总学分最低要求为26学分,其中学位课最低要求为16学分。此外,还应完成必修环节8学分。 1、学位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硕士学位外语4学分 工程伦理1学分 基础理论类课程和专业技术类必修课程至少9学分 2、非学位课: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必选一门1学分 其余选修门数应满足总学分要求。 3、必修环节: 专业实践6学分 选听人文和科学素养系列讲座1学分 参加学术活动及学术论文撰写训练1学分 4、基础理论类课程和专业技术类必修课程须含: ①企业工程师讲授课程或指导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4学分(累计不少于72学时,实践教学2小时折算1学时)。 ②不少于5学分的基于工程实际项目研究的项目课程、企业实践类课程(含企业生产实践或运营实习)等。 (二)其它类别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按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学位办〔2009〕23号)文件要求执行。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学位外语、自然辩证法概论、选听人文和科学素养系列讲座、参加学术活动及学术论文撰写训练等课程与环节按学校规定要求执行。 (三)其他要求: 1、学位课程学分应在入学后一学年内完成。 2、非学位课应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在当年的开课目录中选择。 3、选听人文和科学素养系列讲座:在中期考核前应至少选听8次系列讲座,其中必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