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高中高三学生学习倦怠研究文献综述

普通高中高三学生学习倦怠研究文献综述

普通高中高三学生学习倦怠研究文献综述
普通高中高三学生学习倦怠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普通高中高三学生学习倦怠研究

——以徐州市市区某学校为例

1.3高三学生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述评

1.3.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倦怠(burnout)的研究始于2O世纪7O年代,但主要集中在职业领域。倦怠(burnut)一词最早是由Bradley在一篇关于研究青少年犯罪干预的办公室见习生的论文中提出,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对此现象的反应不强烈,因此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后来,纽约的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974)通过研究服务行业人员的极度压力,在“Journal of Social Issue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Staff burnout”的文章,其中使用burnout一词用以描述病人身体、情绪与精神方面因持续工作压力而导致的症状。Freudenberger把倦怠定义为“当个体的工作不被他人或组织所认同且不予相应回报时,个体产生的慢性疲乏、抑郁和挫折感”,这使人们开始重视了倦怠的研究。因此,人们通常认为Freudenberger是倦怠研究的开创人。与此同时,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Mas1ach在对服务行业人员的研究中也使用了Burnout这个概念。Maslach等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并编制了MBI—HSS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 Human Services Survey) 量表。1

随着研究的进展,这一概念的范围被修正扩大,适用于除服务行业之外的其他领域。Sehaufeli等人研究发现工作倦怠现象同样存在于非服务行业人员中,在MBI—HSS量表基础上,编制了 MBt—GS(MasI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量表。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情绪耗竭、讥诮态度和低职业效能感。Cherniss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因工作环境恶化所造成个体认知消极化的过程。Pines等人认为工作倦怠是在工作中由于长期过分投入情感需求而造成身体、情绪和精神的耗损状态。2

1郭英,周文静.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08,17.

2李梦霞.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21),7.

随着倦怠在工作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很多学者开展了倦怠在学习领域的研究(如Pines&Kafry,1980;Meier&Schmeck, 1989;Gold et al,1989;Maslach&Leiter,1997;Branko Slivar,2001等)。1981年Pines和Katry在以大学生和服务专业工作者为对象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校求学期间的学习倦怠程度要高于服务专业工作者在工作期间的工作倦怠程度,并首次提出了学生倦怠(student burnout)的概念,其意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倦怠现象。3国外学者多引用Freuberger和Maslach的成果,借鉴其在“职业倦怠”中下的定义: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并且伴有以下行为表现:对所学课业和学校活动热忱消失,呈现一种消极状态,对同学、朋友态度冷漠和疏远。由于Maslach的倦怠概念对倦怠研究的重要影响,国外对学习倦怠的研究概念基本使用Maslach关于工作倦怠的概念,只是把时间背景做了相应调整。如:Schaufeli等人将学习倦怠的性质定义为:由于过度的学习需求而使学生产生情绪耗竭、疏离学业、成就感低落。Pines(1980)和Meier(1985)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4有关倦怠的文献综述表明,倦怠与不良生活事件有关,并且认为应激是倦怠的前因变量。Ramist(1981)指出学生学习倦怠症状与服务者症状相似,主要表现为较高的缺乏力,缺乏完成作业的动力和高比例的辍学,其产生原因是因为较长时间来自学校课程等方面的压力。5Branko Slivar认为,Maslach和Leiter提出的学习负荷、缺乏控制、奖赏不足、团体破裂、缺乏公平和价值冲突等工作应激因素在学校中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倦怠,科目多、外部评价、过度期望等压力在各所学校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使学生的负担不断增加。6Tomori,Stergar和Pinter等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学生经历了短期或频繁的超负荷,这种超负荷会引发心理和身体上的症状(psychosomatic symptoms)。Archer和Lamnin的研究指出,过度的压力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负面的影响。7由此可见,国外学者都比较赞同课业压力或课业负荷是引起学习倦怠的关键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个体特征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学习负担、社会支持等,个体特征因素

3郭英,周文静.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08,17.

4李梦霞.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21),7.

5王雅倩.高中生学习倦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教育月刊https://www.doczj.com/doc/cb3675987.html,/.2009年5月12日.

6100test.高中生的学习投入及其与应激的关系.百考试题网https://www.doczj.com/doc/cb3675987.html,/.2009:07:23.

7杨丽娴,连榕,张锦坤.中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关系[J].心理科学,2007,30(6).

包括人格特征、应对方式、自尊和承诺等。社会支持是缓解学习倦怠最重要的外部因素,Jacobs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尤其是来自朋友的支持,与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个人成就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影响学习倦怠的个人因素主要是与个人的特质有关的一些因素,如自我效能感、自我意象、内外控制信念、自尊、人格和焦虑等。学生在学习时也会产生精力耗竭,对学习缺乏热情等现象。

1.3.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在过去几十年中,大量的关于倦怠的研究多集中于工作倦怠领域,特别是针对那些服务性行业的从业者,如医生、教师、警察等。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倦怠现象不仅存在于职业人士之中,学校学生的学习倦怠也很严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倦怠感,尤其是中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尤为突出,从而开始了学习倦怠的研究。我国早期的学者用“厌学”、“学习疲劳”等词语来描述学业倦怠的现象。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也对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少学者开展了倦怠在学习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学习倦怠的性质、学习倦怠的结构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国内学者对于学习倦怠所下定义也不尽相同。台湾学者较早开展学习倦怠性质的研究,但对于学习倦怠的译法尚存争议。台湾的张治遥(1989)把学习倦怠界定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致于产生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此概念也仅是在Masalach的工作倦怠概念基础上稍加修正。杨丽娴和连榕等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研究,提出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逃避学习的行为”。此概念是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现状而提出来的,强调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最主要原因。宋晓颖(1992)认为倦怠发生在学生的学习层面,应将“student burnout”翻译为“学习倦怠”。杨惠贞(1998)则认为以上的翻译无法将“student burnout”的原始精神表达出来,而应该翻译为“学习焦崩”。杨丽娴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学习倦怠。连榕等人基于我国大学生的学习

情境,认为大学生学习倦怠是由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方面构成。8不管是哪种译法,显然还是源于国外,而且是从“工作倦怠”延伸而来的。国内其他一些学者虽然没有对学习倦怠进行明确的界定,但是大致认为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例如对学习要求超过个体的资源、高度学习紧张)下,在学习中可能开始退缩或不愿投入精力,最后导致了身体、情绪、态度等方面的耗竭,逐渐丧失了学习目标和理想,对学习产生无意义感,学习绩效和自我价值感降低,即形成倦怠症状。

学习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学习心理,是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它具有以下几项特性:学习倦怠是发生在学生个人身上,会引起学生情感与认知方面的负性改变,使学生明显地丧失学习的动机、热忱与活力;学习倦怠容易使个人在学校的学习或活动上表现出疏离或退缩的行为,面对学校学习采取孤立、漠不关心和不在乎的反应,甚至迟到、早退、缺席或休学等情况;学习倦怠所表现的成就感低,主要在于学生对学习成效过度期望而引起的消极经验。

引发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包含外在的环境因素和内在的个体因素。外在环境因素主要源于与学习有关的超负荷情境,如科目繁多、课业繁重、教师要求严格、过分强调的升学压力、父母过高的期望等。而从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中学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当学生处于学习倦怠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遭受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行为反应,表现为对学习疏远、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意义感降低、情绪和身心衰竭,并且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综合病症,例如易怒、紧张、沮丧和低自尊等。

1.3.3已有相关研究的特点及局限

目前有关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仅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有所涉及,对其概念与结构较少探讨。国内对于学习倦怠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大量的研究还限于简单套用国外职业倦怠的概念。但直接套用国外职业倦怠的概念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第一,因译法上的差异而导致影响研究者对于学习倦怠性质的认识。早期研究者们基本上都把burnout当作工作上的倦怠,因而就有了“工作倦怠”、“职

8李梦霞.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21),8.

业倦怠”、“工作枯竭”等说法。而随着倦怠研究的推进,学者们在研究学习倦怠时则把burnout译为“学习倦怠”,这样就容易把“职业倦怠”与“学习倦怠”混淆起来,从而把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套用到学习领域中对倦怠的研究。

第二,因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的差异而导致研究者对于学习倦怠性质的把握。Maslach (1997)曾经提到,倦怠(burnout)是一个流行的措词,它很容易被用来形容那些刚刚有些压力(stress)的学生,而倦怠实际上应该比源于学校的那些压力严重的多。另外,她还认为倦怠实际上是耗竭、去个性化和消极看待自己的综合,这些特征会因为“在工作中个人和社会环境的配合不当(mismatch)”而触发,这种“配合不当”在工作场所比在学校更经常发生,基于此,她认为不应该把学生和倦怠放在一起。Rick.Low (2001)则认为当学生无法有效地对付压力、学校资源不够或是朋友不帮忙,学生就会觉得空虚,精力被耗尽,这时就会出现倦怠。9

第三,文化上的差异也会影响我国研究者对于学习倦怠性质的认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学生处于不同的情境,必将面临不同的压力,因而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感受也必然不同。另外,综合国外和台湾学者的看法,可以发现学者们都比较赞同因为课业压力或课业负荷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倦怠。

本研究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高三学生学习倦怠问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高三学生学习倦怠的深层原因,为进一步提高高三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9郭英,周文静.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08,18.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 周琴 2008105020311 1.文献综述 1.1概念的界定 “倦怠”这个词,最早在美国作家Greene(1961)的小说中出现,它的词源为burnout”,其含义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1]。随后,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Fredenbe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用来描述个体由于长期工作使得自身的压力得不到缓解和释放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惫不堪,从而使得他们工作能力下降,工作满意度过低,无工作成就感等现象。而Maslach则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为不能很好的缓解自己在工作上遭受到的各种延续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并且,他把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它经常出现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人员身上。这种定义标准被使用的最多,以后很多学者对倦怠的界定都是基于这个定义演化而来。虽然Pines早期在关注教师倦怠问题的同时,就提出了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但国外还是很少有关于学习倦怠的实证研究的。直到80年代,国外有学者对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进行研究,如,Fines&Kafry(1980)以大学生和助人专业工作者为对象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学校求学期间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助人专业工作者在工作期间的工作倦怠程度[2]。但是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这类研究并不多,而且,他们对学习倦怠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引用“倦怠”的概念而来,Pines(1980)和Meier(1985)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学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精力耗损,对自己所学课程及学校的各种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同学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漠和疏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不如自己预期的那么好而对自己的课程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我国对学习倦怠的研究相对多一点,主要有: 台湾学者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1],这个定义与职业倦怠的定义很相似。 杨丽娴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由于学习上的压力太大或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产生的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心理和行为,进而产生一系列逃避学习的行为。 祝靖媛认为学习倦怠是个体在学校环境中,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而出现的一种身心资源消耗过度、精力衰竭的状态以及随后可能产生的与学习有关的逃避行为。 李永鑫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由于长期遭受学业压力或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行为或状态,这种症状表现被称为学习倦怠。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外对学习倦怠的理解,都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在学校因为长期遭受到学业压力而没有得到缓解或释放,或者是对学习失去兴趣,而产生的身心疲惫的状态,进而产生一系列逃避学习的行为的消极心理和行为。 1.2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 现有很多研究显示学习倦怠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已比较严重,从李永鑫、谭亚梅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初步研究》[3]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从总体上来看,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作者:赵崇莲, 苏铭鑫, ZHAO Chong-lian, SU Ming-xin 作者单位:赵崇莲,ZHAO Chong-lian(广东商学院法学院,广东,广州,510320;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苏铭鑫,SU Ming-xin(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名: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31(4)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16条) 1.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教帅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期刊论文]-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03) 2.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2004(05) 3.李超平;李晓轩;时勘授权的测量及其与员工工作态度的关系[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2006(01) 4.KOMPIER;MICHIEL A J Stress prevention in bus drivers:evaluation of 13 natural experiments 2000(01) 5.KRISTENSEN T S;BORRITZ M;VILLADSEN E The 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a new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burnout[外文期刊] 2005(3) 6.PINES A;ARONSON E Career burnout:causes and cures 1988 7.HARDEN R M Stress,pressure and burnout in teachers:is the swan exhausted7 1999(03) 8.HOBFOIL S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 1989 9.MASLACH C A multidimensional theory of burnout 2001 10.MASLACH C Burnout:the cost of caring 1982 11.FREUDENBERGER H J Staff burn-out[外文期刊] 1974(01) 12.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研究述砰[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4(04) 13.张琳琳;张静职业倦怠研究本土化[期刊论文]-理论探讨 2007(05) 14.ELLOY D F;TERPENING W;KOHLS J A causal model of burnout among self-managed work teammembers 2001(03) 15.JAWAHAR I M;STONE;THOMAS H Role conflict and burnout:the direct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political skill and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n burnout dimensions 2007(02) 16.AMMONDSON P Job burnout 2000(03) 引证文献(3条) 1.胡唐明.郑建明.秦嘉杭知性的干预德性的柔化——图书馆职业倦怠研究[期刊论文]-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9) 2.冯耕耘.汪胜华.乔雯湖北省三峡地区游船员工职业倦怠调查研究[期刊论文]-旅游研究 2010(1) 3.邓俊熙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干预对策浅谈[期刊论文]-华章 2010(2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cb3675987.html,/Periodical_nbdxxb-jykx200904014.aspx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摘要:自从费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以来,它的研究日渐受到关注。近年来,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士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教师作为21世纪教育的执行人,新世纪人才的缔造者,同样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然而教育界的现状及种种迹象表明,现有教师队伍并不乐观,教师职业倦怠之病症正严重地冲击着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和培养一大批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献身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及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随着1980 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助人者不能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来化解痛苦以至在工作中表现为身心疲劳、耗竭状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队伍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一、教师工作倦怠的概念 在国外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中,工作倦怠存在着动态定义和静态定义。Chemiss (1980)认为,作为对工作疲劳的反应,工作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并且,其动态定义都认为,工作倦怠最初以应激的形式出现,逐渐地,个体感觉到情感上的劳累,并开始改变自己对待他人和工作的态度,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个体的工作倦怠。以Maslach等(1982)为代表的静态定义,为一种情感衰竭(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个人成就感低落(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的现象。 一般认为,教师工作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_程晓红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朗读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不等于学习朗读,而是通过朗读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语言形式。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关于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收录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的各种各类相关文章有数百篇之多。本文选取近5年有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论文46篇,深入细读、归纳综合。研究者们对朗读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朗读教学的作用、意义,朗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和指导的方法、技巧,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等。这反映出教育者们对朗读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朗读教学训练方法及作用的研究 (一)对朗读训练、技巧指导的研究 有近一半的论文是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训练、指导和朗读能力的培养等。总体上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训练方法或朗读技巧指导的探讨主要涉及: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氛围,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投入感情并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朗读训练要有原则,要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情况,逐步提高;要授之以渔,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朗读不是没有主次之分,不是没有详略之分,而是要重点段落重点朗读。其中,比较深入的研究集中在学生兴趣的激发、朗读技巧的指导、组织形式等方面。 多篇文章都重视教师的范读。如《大阅读,小细节》(蒋芳,2011)中指出:“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好的范读不仅能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感染学生,更能使学生真切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还能潜移默化地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教师范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朗读的技巧,并且自己也要多读、多练。同时,教师范读不可以也无法取代学生自己的实践朗读。在课堂上,朗读的主角还是学生,教师应“该出声时就出声”,更多时候还是要倾听、欣赏学生的朗读。 《让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扎实而灵动》(何玉莲,2008)一文中指出,朗读要适时导悟,要彰显个性。“导悟”区别于一般的朗读技巧指导,它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一次次的点拨中,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深层把握和领会”,最终投入适合的感情,轻松自然地掌握正确的朗读方 法,于无痕之中教会学生朗读。“彰显个性”是反驳“整齐划一、不达标准死不休”的。不同的理解,读出的味儿自然不同,这一观点传达出了作者对每个学生的尊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张婷,2008)一文指出,“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的指导。”即意味着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指导原则和要求不能一成不变,这不仅适用于朗读指导和训练,对于朗读评价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而针对老师的具体指导,文中还提出:“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训练要求细致、精要;训练的过程都需精心设计。”一个“精”字,反映了教师对学生朗读指导的精心、细心和责任心。 (二)对朗读教学作用的研究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教学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方法,独具魅力,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综合这些论文,有的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谈朗读教学的作用,有的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朗读教学的作用,有的是从重要性的角度来看朗读教学的作用等。 研究者总体认为,朗读教学具有以下作用:(1)有助于正确识字。(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3)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深入理解课文。(5)可以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6)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感受、提高审美情趣。总的来说,研究者对于朗读教学的作用的总结是比较全面的,他们也提出了支撑这些观点的例证,即关于这些作用、效果的具体展示,这些基于结果层面的论述,更多的还呈现一种经验性的概括和总结。而对于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并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和说明,比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依据是什么等尚未涉及。 二、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朗读教学高潮,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研究者们给予了关注,积极探讨了朗读教学的现状、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对策、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对于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总结认为: 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 文/程晓红 摘要:对近五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的训练与作用以及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等进行梳理,归纳综合,以期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

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职业倦怠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职业倦怠研究 开题报告 专升本0401 赵娜 指导老师:秦金亮教授一.选题意义 当今世界激烈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我国现处知识经济文明的时代,高科技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教育就更显其重要,而在这首当其冲的就是基础教育。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然而对在幼儿教育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幼儿教师又有多少关注呢。“教育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于教师能否激活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⑴。”同样地,幼儿教育能否促进幼儿的发展在于幼儿教师能否激活幼儿内在的生命活力。要想激活幼儿内在的生命活力,幼儿教师需要自身展现生命活力。“因为生命活力的激发需要有活力的生命⑴。”那么如今的幼儿教师是否具有有活力的生命,一则调查让我们堪忧。陈珠玲在对广州市和深圳市的120名幼儿教师生存状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教师忙而且特别累、“保育事故”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过多、工作时间过长、存在较强的自卑感和职业厌恶感、……⑵。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幼儿教师很难拥有强烈的工作热情,更别提具有活力的生命力了。在我们对幼儿教师做预调查时,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在情绪上缺乏热情和活力;在工作上回避困难,遇事推诿,缺乏进取心,认为工作没有意义,觉得前途暗淡。这些就是明显的职业倦怠表现。职业倦怠或称工作倦怠最早是由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他采用“倦怠”一词来描绘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⑶。而在众多的文献中,最为广大学者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的职业倦怠的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⑷。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成为一种科普性的知识。但是在对各个行业(主要是服务业)的人们进行倦怠研究时,常常把它看作是以静态的形式存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得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状况、表现、以及原因分析,以此作为管理者进行调整、改进的依据。然而职业倦怠并不是以静态的形式存在的,在人的职业生涯中,倦怠并不只是在某一时期出现,它是运动的、发展的,随着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不断运动、不断发展。显然,它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它是个运动体。在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主要也局限于了解职业倦怠的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避免或应对的策略。只把握了它的静态形式,对于它的动态意义没有过多的关注。事实上,职业倦怠作为一个运动体,在各种力的作用下进行运动,当然它的运动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那么它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是直线上升、螺旋上升,还是……。已有的研究主要是把教龄、年龄作为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而本文主要是研究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中职业倦怠的特点。 二、文献综述 1.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倦怠研究 1.1 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倦怠”一词从Freuderberger提出至今已有三十一个年头,在这漫长的三十一年内,它

2020年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文档

2020年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文档 A survey report on Job Burnout of Chinese employees in 2020 编订:JinTai College

2020年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你是不是对工作总提不起兴趣?对于目前的职业状态,你是不是充满了厌倦情绪?曾经效率极高的你,现在是不是工作绩效明显降低,而且身体疲惫?如果你有上述“症状”,说明你已面临工作倦怠的危机。 工作倦怠(job burnout)的研究始自于freudenberger (1974)和maslach(1976)等人,当时主要基于那些在服务业及医疗领域人们的经历,因为这些职业属于情绪性工作(emotional work),具有较多的人际压力源存在,长年精力耗损,工作热诚容易逐渐消退,进而产生对人漠不关心以及对工作抱持负面态度的症候。随着职场上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不惊发现,诸多职场人士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刻意与和工作

相关的人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是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并且不再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贡献;怀疑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并没有什么贡献。为此,于20xx年3月进行“2009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 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总体为中国的所有 企业,以网上100万会员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网络邮件、电话邀请等方式邀请调查对象参加调查。 1、进一步了解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基本状况,为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2、通过对内在规律的深入挖掘,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 理提供支持和方向引导。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设计从“情感衰竭 状态”、“玩世不恭状态”、“个人成就感状态”三个维度展开,以便全面客观的统计分析现今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状况,共16道题目。 截止20xx年4月2日,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132份, 其中有效问卷1697份。调查对象覆盖全国主要行业和区域,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职业倦怠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在厘清其研究脉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职业倦怠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即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分,职业倦怠成因和后果的本土化分析,量表的本土化修改、开发和应用,以及干预对策的系统化研究。 关键词:职业倦怠情绪枯竭干预性研究 “倦怠”(burnout)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greene1961年出版的小说《一个枯竭的例子》中,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痛苦和幻想破灭而躲进非洲丛林离群索居的故事。该书的出版引起了人们对职业倦怠这一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此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角度对职业倦怠展开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 对职业倦怠真正的深入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40余年间,国外学术界已经建立起关于职业倦怠的完善研究体系。综观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概念描述、实证分析和拓展研究三个阶段。 1.职业倦怠的概念描述阶段 描述阶段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研究者们主要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通过记录和观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职业倦怠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并努力探究其成因。所运用的方法也主要以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为主。 frendenberger是最早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通过对向滥用药物的青年提供帮助的志愿者进行观察,freudenberger(1974)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职业倦怠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作的人员,因对工作的投入超过了自身的极限,从而无法满足服务对象不断提出的要求,最终导致的一种病状。maslach 和jacson(1981)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将职业倦怠描述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领域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等综合症状。pine(1988)以maslach的“情绪衰竭”维度为核心,扩展了职业倦怠产生的领域,认为职业倦怠可能发生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婚姻、学习、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可能产生倦怠。因此,他将倦怠定义为:由于个体长期处于资源过度需求的情境中,致使资源慢慢枯竭,从而产生一种疲惫或者衰竭的状态,具体包括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和精神衰竭三个方面。个体生存于组织和社会之中,因此无法脱离社会背景和情景的影响。,cherniss(1980)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组织学视角提出,倦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工作应激所引起的,当应激状态一直持续,即个体陷入应激状态无法脱身又缺乏有力的支持系统时,就会表现出倦怠的症状。 2.职业倦怠的实证分析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对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界定和描述的完善,学者们开始基于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期基础对职业倦怠展开实证研究。在此阶段,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逐渐形成,倦怠的概念得到丰富,开发了大量对倦怠进行测度的工具。在研究方法上,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个案研究和描述性研究,而是运用定量方法,通过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 (1)职业倦怠量表 职业倦怠的研究最初就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因此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开发出不同的测量工具。maslach和jackson(1982)在大量临床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以及马氏量表-服务行业版(mbi-human services survey,mbi-hss)、马氏量表-教育行业版(mbi-educators survey,mbi-es)、马氏量表-通用版(mbi-general survey,mbi-gs)三个子量表。同样基于临床个案,pines和aronson (1981)开发了倦怠量表(burnout measure,bm)。随着职业倦怠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成熟,

银行职员工作压力研究综述开题报告

(一)核心概念及其研究背景 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限制及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而又不确定的。压力是个体对各种刺激做出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综合模式。与压力相关的几种主要因素是压力源、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紧张状态。工作压力(Work stress)也称工作应激(Job stress)、职业应激(Occupational stress)、职业紧张、工作紧张。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银行渗入中国的步伐越来越快,同时,国内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处于金融服务行业的银行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外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银行内部的压力也就相应变大。很多银行职员由于工作压力而精力消耗,从而十分容易导致其工作人员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若员工所面临的压力常年积聚,而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控制,那么员工就会产生工作懈怠、影响员工自身精神状况的同时也对银行的日常运作造成消极影响。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减员分流、工作流程的变革和新产品的不断推出等措施,增强了市场竞争优势,给银行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员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心理压力。人们在关注效率时,往往忽视了员工职业心理健康对组织的影响。职业倦怠症这只看不见的隐形杀手在日益消耗和阻碍着银行发展的步伐。 如果银行能够准确地了解银行职员承受压力的成因、来源,并能够足够重视如何为柜台员工减轻工作压力,这将对提高银行日常运作效率有积极的作用。培养一支“主动、高效、健康”的优秀员工队伍,进行压力和情绪的管理,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重视的课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有益于引导银行职员正确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合理地通过多种方式释放自身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促使银行通过建立规范化、定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竞争和升迁环境,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关心员工需

以语用为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语用为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阅读教学可谓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从现实语文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对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当下的教学现状: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互动呆板、不灵动,学生表达感知、理解、鉴赏与评价的方式单一。 以此为基础,深入思考并归因,在归因的基础上,研究有关语用理论,以语用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以语用为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两大策略体系,包括:备课策略和课堂上的实施策略。然后,以策略体系为指引,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策略,并构建语用教学课型与课堂模式,用切身的教学实践论证两大策略体系的可行性。 论文分为四大部分,概要如下:绪论部分,阐明研究的缘起与目的、创新点和意义、文献综述和思路与方法。其中,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构建教学策略体系,也是本论文的核心,包括备课策略和课堂实施策略。 备课策略提出3条:1.分层关注语体形态,明确教学的基础内容;2.关注语象世界,变空白为有白;3.关注语义体系,评价主题内蕴。以此为根基,形成3条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1.厘定文本的语体形态,深入探索文字密码;2.厘定文本的语象世界,探究其内隐和外显;3.厘定文本的语义体系,深入探索主题内蕴。 两大策略环环相扣。课堂上的实施策略以时序分为导入、教学推进、教学尾声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导入时,以语用来检测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策略;第二板块,教学推进过程中,以语用来检测学生重构的认知水平的策略;第三板块,教学尾声时,以语用来检测学生迁移能力的策略。其中,第一板块,论述了情境创设的意义、方

式和方法。 第二板块是核心,提出以语用来检测学生重构的认知水平的6种策略,即:1.启发学生概括、复述;2.启发学生补充提示语;3.启发学生更换人称进行角色体验;4.启发学生描述语象;5.启发学生补白想象;6启发学生发现构段、构篇密码。基于第二板块,提出教学尾声时,以语用来检测学生迁移能力的6种策略:1.以概括、复述迁移概括、复述;2.以补充提示语迁移补充提示语;3.以更换人称迁移更换人称;4.以描述语象迁移描述语象;5.以补白想象迁移补白想象;6.以发现构段、构篇密码迁移构段、构篇。 第二、三板块的策略丝丝入扣,相得益彰。第一章,对语用、阅读教学、语用阅读教学等概念进行界定,阐明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系统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论述语用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原因剖析,包括现状调查与原因 剖析两大方面。现状调查包括:调查对象及方法、调查内容、调查分析与调查结论。 原因剖析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制约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其中包括 教师不堪重负等4种外部因素和4种自身因素;二是制约学生发展的两大因素; 三是家长方面的原因;四是语文课程设置单一;五是现行教育体制下语文教学评 价的单一。第三章,是论文的核心,提出以语用为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两大策略体系。 有关详情,以上创新点部分已阐述。第四章,着重阐述语用教学课型与模式、案例分析,包括口头表达练习课、朗读领悟指导课和读写迁移训练课。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 2.1“教师职业倦怠”内涵 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也有说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2.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评价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小学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评价策略研究 一、综述导言 哲人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心理特点,身处于班集体之中, 他们喜欢表扬, 需要鼓励, 渴望被肯定,他们希望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教师的一句激励性评价语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因而, 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评价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态, 对学生的表现。应用适当、正确的评价来不断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点燃他们的信心之火, 让他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营适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目前,国内已经有好多学者、专家研究过该课题,但是实践证明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评价体制还是不够健全,因此,研究本课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小学课堂教育评价策略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表明,处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胜,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其学习兴趣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中,它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人文情操的陶冶是十分重要的。赵明仁、王嘉毅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中认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建立在对于评价对象的科学认识及教育教学方式的重新理解之上的,是对人的本质尤其人在教育视野中本质的重新解读和教育教学本质的重新定位。由于语文学科的独特性特点以及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育评价应建立在对评价对象的认识上进行的。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具有启发意义。多元智力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给以一定的鼓励,评价也应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因此,我认为在课堂中,教师应挖掘多方面的评价,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相关研究综述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人要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同其他人进行交流,就要在吃、穿、住、用、生活、工 作各个方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就是交际。交际又叫交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是针对狭义的概念进行的综述。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行为,也叫人际的交往。交际是一个社会人的本能,也是人的必需,它具有社会性和个体性。“口语交际”一词正式进入语文教学是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笔者以“小学口语交际”为关键词在CNKI和万 方数据库网站中查阅的相关资料,发现各类期刊物所发表的本领域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 此做了评价。 一、口语交际的概念界定 有关口语交际的涵义,目前学术界有着多种不同的表述:《课程标准》明确 指出,口语交际是听和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而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1][2]。一些学者对它的概念作了更详细的解释,他们认为,口语交际,是指借助思维,通过听说活动,组织语言、交流传递信息、得体文明的语言交往活动。它的过程涉及听觉、视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同时,还涉及情感、兴趣、性格、意志等众多非智力因素[3][4]。也有些学者认为,口语交际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怎样在口头上使用好语言,以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他们主要强调在交往过程中达到理想效果的才是口语交际活动 [5][6]。还有些学者指出口语交际是交际者出于某种需要,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社会活动。它包括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是一种有明显社交目的,使 用标准口语的活动[7][8]。总之,口语交际的目的是指导人们在交际中如何说话,就要做到见 什么人说什么话。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二、口语交际的功用 口语交际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说话人在一定情况下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不同的人说的话不会相同。口语交际也有它自身的功用,具体表现在[9]:1.加强人文交际沟通能力。提高人们交际的能力,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目的,也是口语交际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首要工作。语言是一种工具、人们对这种工具的认识如何,掌握的熟练程度如何,标志着一个人交际能力的大小。一个政治家,一个地方领导人,一个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都必须善于说话,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他们最起码的要求。 2 .有助于更顺利地完成工作目标。在工作场合,我们不但要能说而且还要善于说话,不可能不分场合和时机,不可能不分交际对象随便表达自己的关点。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才会有更好的结果。 3.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一员,不能离开社会独立生活。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处理得好坏,协调的如何,一看这个人所做之事,二就看人所说的话。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往往会是一个会是一个会说话的人,说话要分人,也要分场合。 4.有助手使企事业单位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公众是公共关系中的客体。一个企事业单位,一个社会组织要想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它就必须十分注意公众的态度。一个

(完整版)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一、选题缘由 1、研究者对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职业是现代人家庭之外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社会背景,是表现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谋求自我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和心理平衡的主要源泉。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不仅给教师个人带来了生理、心理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还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最终的牺牲者”。 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有愈演愈烈之势。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日益重要和艰巨的任务,而教师又在这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属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助人行业。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是基础教育的根基,但在制度认定上目前又不在义务教育之列,加之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造成大众对幼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幼儿教师的关注程度不够。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普便存在职业倦怠感。研究者希望通过此研究能找到更好的缓解策略或解决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从定义方面 关于“职业倦怠”一词的最初界定是由纽约的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用以描述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含义与成因研究综述》作者:梁慧娟来源:《学前教育》2005年01期 综合Freudenberger和Maslach的定义,将职业倦怠看作是:“个体无法应付职业活动中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主要有3方面: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 ),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又diminished personalaccomplishment)。其中情绪衰竭是这一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烦躁易怒,容忍度低,敏感紧张等,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非人性化的教师表现为:不愿意与幼儿接触,对幼儿表现出冷漠、厌烦,也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还易于攻击他人,讽刺同事,对幼儿进行挖苦、漫骂,甚至滥施惩罚。个人成就感降低表现为:教师们开始感觉到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感觉他们无法给幼儿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并倾向于自我贬损,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于是产生无助感。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是指:因为长期从事幼儿教育职业,导致幼儿教师情绪和精力消耗过多,而出现的身心疲惫状态和对工作以及工作对象的疏离感。——《昆明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作者:王欢 (二)在成因方面 1. 主观因素 (1)个体的个性 性格内向、安静少言的幼儿教师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幼儿教师相比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性格开朗豁达的幼儿教师对人对事持乐观态度,自信心强,能很好自我调适工作中的压力。相反,性格孤僻内向的幼儿教师面对职业压力就显得尤为被动、无所适从,从而加重了压力,诱发职业倦怠的发生。 (2)个体期望值

让朗读教学活跃起来——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刍议【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小学教育 让朗读教学活跃起来——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刍 议 一、引言 由于本篇文章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当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意义、现状、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将要采用的优秀的朗读教学手段,所以所参考的文献基本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阐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的相关文献;第二,论述当今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现状的相关文献;第三;朗读和朗读教学相结合的相关文献。这些文献通过查阅专门的研究评论书籍,教育报刊杂志上的相关论文和互联网上的文献资料库的方式进行搜集整理,形成论文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历史及现状 1.研究历史 我国对朗读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了,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手段也是古而有之。这也说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地位。但是在现代教学中如何运用朗读手段,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研究的不是很多。尤其是既提出现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根据这一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措施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2.研究现状 (1)在相当部分的研究著作中都阐述了朗读和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智力活动。它是言语视觉分析器的活动、语言运动分析器的活动、语言听觉分析器的活动和大脑中枢协同活动。一个正常人朗读的神经过程路线是这样的: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的视网膜,引起神经兴奋,由视网神经传到大脑的视觉区,然后再传到角回区、维尔尼克氏区、布罗卡氏区的相应的运动中枢,便引起唇、舌、喉等处肌肉的活动,从而发出声音。同时大脑又对内容进行着积极地理解。从阅读能力发展过程来看,朗读先于默读,这与儿童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相联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不稳定,要依靠大声的朗读,要注意稳定,保持视觉与听觉言语运动器官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并进行识记。随着年级的升高,朗读能力逐步提高。由于课文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或感情思想,并不是学生亲身感受过、经历过的,这就要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