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铜藻生长和金潮分布变化特征

我国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铜藻生长和金潮分布变化特征

我国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铜藻生长和金潮分布变化特征
我国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铜藻生长和金潮分布变化特征

泰国古代佛像造型的发展与演变的研究

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美术文献学课程编码:00412011 考试形式:开卷(开/闭卷)考试时间:分钟适用年级: 2012级学年学期: 2012-2013 -1 考生学号: M12130500002 考生姓名:欧阳宏达考生专业:设计学 ----------------------------------------------------------------------------------------- 题目: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研究兴趣,自拟题目撰写一份文献综述。 要求:①文献综述必须包含引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结语和参考文献部分(参考文献部分要分门别类罗列); ②为该研究设计制作PPT一份,连同此文件word版本刻盘上交; ③注意排版规范,布局合理; ④行文逻辑严密,学术用语规范,语句通顺,标点符号准确。

泰国古代佛像造型的发展与演变的研究 一、前言 1.关于佛像的出现于发展 佛像的出现:佛像大约出现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即印度的贵霜王朝时期,发源地是马朱拉一带。其后,印度受到了波斯与希腊文化的影响,形成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的佛像的雕刻是仿照希腊神像的雕刻方式,从面形,发式到衣褶,都是希腊式。犍陀罗艺术受到波斯与希腊的影响同时,吸收了罗马雄健的艺术形式。犍陀罗的雕刻以华丽、雄伟和表现人体的肉感美而闻名。庄严的佛像也一样。到了笈多王朝时代,公元320-550年,是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笈多时期是印度佛像艺术最辉煌时期。当时印度的佛教中期大乘佛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叫唯识派。所以整个笈多式的佛像,都受到了当时大乘佛学唯识论的影响,内向化,充满了一种沉思冥想的神情,眼睑低垂,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佛像顶上肉髻已不是犍陀罗佛像那种波浪式的鬈发,而是变成了一圈圈密集排列的螺发。螺发也是佛像的三十二相之一,螺发绀(gan)青,螺发右旋。犍陀罗佛像的袈裟很厚,笈多式佛像的袈裟则很薄,半透明地紧贴在身上,好像从水里出来一样。笈多式的佛陀弯曲的头发变为印度珠宝帽的形式,衣服又宽敞而变为合身,由多层而变为单层。腰部由粗变为苗条,呈女性化趋势。眼帘下垂,表现出佛像安宁静谧的气氛。然后是三佛齐时期的佛像,他的造型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就其流派来说,它也属于大乘教派。三佛齐式的菩萨像通常以青铜或者石料制成,最常见的是观音像,其貌似君王,装饰华丽,神态慈祥。充分的显示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佛像的额饰,圆而光滑,没有镙状的发髻,前额做成菩提树叶形或花边型。袈裟外层宽大,衣褶整齐。内层僧衣在胸前重重折叠。佛头上的大智印如火焰状。观音菩萨在印度是男性,到了中国逐渐变成女性或者中性了,但是你们要是去过一些佛教寺院,可以看到很多观音造像,尤其是塑像,嘴唇上面有两片小胡子,暗示着他是一个男性身份,只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出现一个女性的比较温柔的形象。 2.泰国佛像造型的发展与演变 泰国的从公元七世纪开始制作佛像,但是真正有自己特色的佛像是从素可泰王朝时期开始,素可泰的佛像艺术是最具有时代的特征和个性。且受到锡兰佛像

如何鉴定明清金铜佛像

如何鉴定明清金铜佛像 明清金铜佛像主要有以下时代特征: 明代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莲座边缘有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 清代佛像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目传神。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为宽大。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得极为精美细腻。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 佛像作伪手段五花八门一般而言,明清金铜佛像作伪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按真品仿造其又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以真品翻模制作。这种用真品做模再翻新的作伪法,乍一看整体很像,但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轻的感觉,铜质也很生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鎏的金,光泽极不自然。古代是用水银法鎏金,色泽很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虽然经过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但古意盎然,这是仿品无法比拟的,翻模的伪品往往在细部上交代不清。 (2)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作。这些伪品往往以比较著名的真品为范本,而且多是以图录照片为参考。因为是参照平面复制立体,缺乏立体感和细部的把握,特别是佛像的背面、底部、局部纹饰,更会给人貌合神离的感觉。 (3)按传统技艺制造新佛像。这里主要是指产自西藏地区的新佛像,还包括一些法器。西藏地区与临近的尼泊尔具有数百年的佛像制作历史,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工匠们,仍然忠实地遵循古代流传下来的方法在制作着各类佛像,他们并不是作伪图财,而是供给信徒崇拜的偶像。所以他们的作品合乎佛教教理,加工之传统技法世代相延,有一整套标准的制作程序,自明清以来几乎不变。这些佛像原本不是作伪之品,但有些古玩商将这些佛像加工作旧,以奇货自居而索取高价,这就另当别论了。 二、用"移花接木"法作假方法有: 1、数件拼合。就是将失落的残件重新拼装起来。比如,明代的狮子配上清

中国海流及沿岸流

海水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作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叫海流,通常以流速和流向来描述其特征。中国海的海流,从大的环流系统来看,渤、黄、东海为一环流系统,南海为另一个环流系统。 1.渤、黄、东海的海流 渤、黄、东海的海流,总的来看有两大流系——外海流系及沿岸流系。两大流系的消长构成了渤、黄、东海的环流,如图13所示。 外海流系由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对马暖流及黄海暖流组成,因它给本海区带来高温、高盐的大洋水,故有外海流系之称。 沿岸流系由江河入海的径流、春季融冰以及盛行季风所产生的风海流等组成。流动范围主要在中国沿岸和朝鲜半岛西岸。 外海流系的主要特征是盐度高,水色清晰,透明度大,流速强,流向稳定,厚度大。沿岸流系则不同,具有低盐,水色浑浊,透明度小,厚度薄(约5~15米)等特色。有的沿岸流的流向、流速,随季风和大陆径 图13 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冬、夏季表层流分布 1 黑潮主干, 2 黑潮西分支, 3 对马暖流, 4 台湾暖流, 5 黄海暖流, 6 鲁北沿岸流, 7 西朝鲜沿岸流, 8 浙闽沿岸流, 9 南海季风漂流 流大小而变。 (1)黑潮是太平洋地区最强的海流,因水色深蓝,看起来似黑色而得名。相对于它所流经的海域来讲,具有高温、高盐的特征,故有黑潮暖流之称。它起源于台湾东南、巴布延群岛以东海域,是北赤道流向北的一个分支的延伸。主流沿台湾东岸北上,经苏澳—与那国岛间的水道进入东海;然后沿东海大陆架边缘与大陆坡毗连区域流向东北,至奄美大岛以西约北纬29°、东经128°附近开始分支,主流折向东,经吐噶喇和大隅海峡离开东海返回太平洋,沿日本南岸向东北至北纬35°附近。 进入东海的黑潮有若干分支。按传统说法,奄美大岛以西沿九州西岸北上的一支称对马暖流。约在五岛列岛以南又分两股:主流向东北通过朝鲜海峡流入日本海;西分支又在济州岛南进入南黄海,构成黄海暖流。黑潮主干①在钓鱼岛附近有一小股指向西北,朝浙江近海流动,抵达舟山群岛外折向东,与黄海南伸的冷水混合变性,这支海流叫台湾暖流。

历代佛像艺术之美

歷代佛像藝術之美 北魏(386~534)拓跋氏是鮮卑遊牧民族,於公元398年遷都平城(大同),當時平城是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中心。北魏各帝王貴族崇信佛教,佛教弘法事業蓬勃發展。北朝重禪修、開窟造像。北魏佛像受印度犍陀羅影響,臉形豐圓,杏眼大耳,頸粗寬肩,著袒右肩袈裟,身軀飽滿雄偉,神情莊嚴崇高,反映出北魏遊牧民族粗爌、雄健的氣度。 東魏(534~550)遷都鄴城(河北臨漳縣),大批洛陽僧尼隨之東移。造像主要有山東青州、河北地區佛寺造像。東魏帝王與貴族都尊信佛教,盛行造像。佛像面容清秀,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舒展流暢,流露出「秀骨清像」飄逸的文人氣質。 北齊(550~577)各皇帝篤信佛教,大力支持佛教事業,尤其在山東、河北地區佛寺盛行造像。北齊佛像面容圓潤端祥,身軀勻稱優雅,袈裟簡潔貼身(如曹衣出水),造像神情寧靜禪悅。 北周(557~581)君主護持佛教,但在武帝建德二年(573)發佈禁?佛、道二教,使佛教嚴重破壞。史稱第二次法難。北周佛像臉形豐圓,身體飽滿,袈裟厚重,神情敦厚莊嚴。 隋代(581~618)隋文帝於581年建立隋代,並推廣佛教,到處建立佛寺,造像盛況空前。隋代佛像造形以豐腴敦實,典雅端莊,自然寫實為特質,衣紋簡練規整。 唐代(618~907)帝王多佛道並重。直到唐武宗(八四二年)的滅佛事件,才真正讓佛教的發展遭遇到空前的浩劫。唐代造像趨向於形神兼備的完美表現,藝術家充分掌握圓熟的寫實性技法,以豐腴為美為特質,佛像面容圓滿端祥,身軀雄健飽滿,神情莊嚴而慈祥。 宋代(960~1279)佛教深入民間發展,此時的佛教寺院之中,以觀世音菩薩及羅漢像最為流行。宋代佛像面容豐圓適中,神情端祥,延續傳統莊嚴造型。菩薩的面容橢圓秀美,姿態優雅自在,造像減低了宗教的氣氛,卻更善於表達親切的人性審美雅趣。 元明清時期,佛教藝術漸入衰微,並融入藏式佛教美術,使佛教藝術更走向世俗化的生活中。

海洋污染防治

三、海洋污染防治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采取一切措施防止、减轻和控制陆上活动和海上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按照陆海兼顾和河海统筹的原则,将陆源污染防治和海上污染防治相结合,重点海域污染防治规划与其沿岸流域、城镇污染防治规划相结合,海洋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面对新的严峻形势和挑战,中国将进一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坚持不懈地做好海洋污染防治工作。 -----制定和实施“碧海行动计划”,努力改善海域生态环境。《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经国务院批复正式实施,并纳入国家环境保护“九五”和“十五”计划中的的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工程。通过“计划”中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沿海生态农业、沿海生态林业、沿海小流域治理、港口码头的油污染防治、海上溢油应急处理系统的建设以及“禁磷”措施的实施,初步遏止渤海海域环境继续恶化趋势。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沿海其他七省、市、自治区也正在编制本区域的“碧海行动计划”,制定陆源污染物防治和海上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此外,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赤潮频繁发生,并直接威胁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善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正在制定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碧海行动计划。 -----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开展海洋环境容量

研究。为把排污总量控制纳入程序化、法制化的轨道的要求,按照河海统筹、陆海兼顾的原则,制订以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的管理技术路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测算各海域环境容量,依据各海域环境容量,确定各海域污染物允许排入量和陆源污染物排海削减量,制定各海域允许排污量的优化分配方案,控制和削减点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使陆源污染物排海管理制度化、目标化、定量化,为实现海洋环境保护的理性管理奠定基础。 -----防止和控制沿海工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随着沿海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压力的加大,中国政府采取一切措施逐步完善沿海工业污染防治措施。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采用高新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变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工业废物的产生量,增加工业废物资源再利用率。三是按照“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进行专业处理和就地处理,禁止工业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彻底杜绝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海。四是加强沿海企业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五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落实到每一个直排海企业污染源,做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计划的稳定削减。 -----防止和控制沿海城市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发展迅速,对沿岸海域环境压力加剧。对此,

唐代佛像雕塑艺术赏析

中国唐朝佛像艺术鉴赏 视传802 张茂俊 一、佛像雕塑概况: 雕塑是三维空间造型的艺术,比之绘画更富立体感、真实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人把它喻为“立体的诗,动态的书,有形的音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辉煌,举世闻名的敦煌、云冈、麦积山、炳灵寺、龙门、大足……石窟造像,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令人叹为观止。名山古刹中珍藏的石雕、木雕、金铜、干漆夹综泥塑等各种质地的佛像雕塑珍品,更是不胜枚举。在海外,中国佛像雕塑艺术品收藏于众多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中国雕塑艺术的风采。另有大量的精美作品藏于民间,徐政夫先生是收藏家中佼佼者,多年来满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炽热的爱心,苦心孤诣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的佛像雕塑尤为精彩。 中国佛教雕塑依种类,主要可分为:一、石窟造像,包括石雕与泥塑像;二、金铜造像;三、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体像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等。徐先生的收藏,以单体石造像为主,作为民间收藏,其质量,数量都已相当可观。一、时代跨度大,从北朝北周北齐到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各个时代作品都有;二、内容题材丰富,可见释迦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罗汉各类题材作品;三、多有佳构,有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艺术欣赏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 这一尊尊精美佛像,庄严、慈祥、宁静、飘逸、睿智……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传达着久远的历史信息,令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佛教艺术之美与世俗艺术之美是不同的,它首先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劈山开凿的巨大石窟造像,还是制作精美的小佛,都寄托着施做者对佛国净土的美好祈盼。多少无名的艺术家,怀着虔诚的信仰,长年累月在昏暗的窟室中一笔笔描绘,一锤一斧的雕凿,没有宗教信仰的热情与力量,就不会有佛教艺术的产生。宗教是想象的产物,艺术创作更离不开想象,宗教的想象力是佛教艺术创作的推动力。比之世俗艺术更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孰煌的极乐世界图壁画,就是以《弥勒下生经》为脚本画成的:弥勒世办里种庄稼不费气力,一种七收,自然生长出香稻。树上生衣,绫罗绸缎任人选用。山上喷出来的是香气,地下涌出的是甘泉。晚上有罗刹扫地,龙王下雨,白天地平如镜,风不扬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都活到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才出嫁,多美好的世界,它寄托了人们摆脱现实苦难,渴求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所以有多少人倾家荡产,甚至把卖儿贴妇钱都拿出来开窟、修庙、绘塑佛像。佛教艺术美中饱含着信仰的因素,它们是信仰、崇拜的对象,不是单纯的观赏对象,佛像之美与佛教教义,与信仰情感紧密相联。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谢建磊 王寒梅 何中发 李 晓 黎 兵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 摘 要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海洋地质调查技术的发展也为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上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摸清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地质现状提出了必然要求。本文在系统整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区内存在的重点地质问题和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据海洋地质调查的技术发展,结合国内相关地区的调查经验,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内区域地质调查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采用综合物探技术、地质取样和测试分析进行综合地质环境调查的建议,并对具体采用的调查技术和调查内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海域研究现状地质问题区域地质展望 近年来,上海地区区域地质的系统调查主要集中陆域,尤其是通过三维城市地质调查的实施,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形成了很多新的认识,为保障上海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上海市海洋经济和沿江沿海工业的逐渐发展,上海市长江口和邻近海域正逐渐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拓展空间的重要依托。然而,从区内资料和存在的地质问题来看,上海市及邻近海域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地质调查比较缺乏。从邻海地区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来看,其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宋伟建,2005)。查清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基岩和松散层的地质特征是服务于上海市经济发展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区域稳定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是进行长江口演化变迁研究的基础背景资料。有步骤、针对性、系统地推进邻近海域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是上海市地质调查部门面临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深入认识区内地质工作现状和地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区内长江口和邻近海域的工作方向。 1 区域地理和地质概况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包括了长江口、杭州湾到东部30m水深一带区域,形成了上海211k m的大陆岸线和577k m的岛屿岸线资源。其中长江口是一个丰水多泥砂、中等潮汐强度的三级分汊和四口入海的三角洲河口。以九段沙、横沙浅滩等拦门沙滩顶(口门)为界分为口内和口外地区(图1)。10m水深以浅形成了沙坝(沙洲)、河道相间的地貌格局。 上海处在华北新构造区的南缘(李祥根, 2003),接近与华南新构造区在杭州湾水域的分界处。江绍拼合带和苏北沿岸断裂是区内近岸区两条具新构造区划意义的断裂。水域地震分布比陆域多。长江口崇明东滩南缘、尤其是勿一断陷盆地南缘和勿六断陷盆地南缘分布有三个与上海城市安全密切相关的震群,在其他地区则零星分布。相比较上海大部分陆域,水域位于现代构造的缓慢沉降区,上新统以浅松散沉积层厚达500m。50-60m 全新统沉积表明这种缓慢沉降持续到现在,表现出新构造期持续的沉降性(黄慧珍,1996)。全新世以来,受河流和海洋动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套退积、进积型三角洲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鸡骨礁组、大戢山组、嵊泗组。 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工作现状 长江口和杭州湾地区的地质工作主要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至1981年才开展了系统和多学科的上海市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之前的资料和认识少而零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先后在长江河口及邻海地区开展过相关的地质调查和—————————————————— 收稿日期:2008-10-09 作者简介:谢建磊(1981-),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 ? 7 1 ?  2008年第4期 上海地质 Shanghai Geol ogy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硅的分布变化特征-海洋科学

第49集海洋科学集刊No.49 2008年8月STUDIA MARINA SINICA Aug,2008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硅酸盐的分布变化特征 * 潘胜军1,2 沈志良1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 )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由于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活动影响加重,长江口海区富营养化程度和范围逐年加重和扩大,已经成为我国有害赤潮高发区之一,有记录的赤潮事件约1/4发生在这个海区(周名江等,2003),从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赤潮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密切相关(Hodgkiss et al,1997)。 巨大的长江径流不断地向河口及邻近水域输送营养盐,成为有机生命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江入海径流中营养盐含量以硅酸盐为最多,为硅藻的繁殖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关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的分布变化,已有不少报道。王方正等(1983)指出在长江口海域中,硅酸盐(SiO3-Si)具有良好的保守性;沈志良(1991)报道长江每年向长江口海区输送222.10万t硅酸盐;王保栋等(2002)根据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硅酸盐和硝酸盐的分布特征,提出了长江冲淡水双向扩展的观点。然而,上述调查大多只有丰水期和枯水期两季,且仅限于分析长江口门外及其附近营养盐的分布变化,口门内的报道很少,而口门内的研究能更清楚地说明营养盐的来源及其在河口的转移过程;相对于氮和磷,有关SiO3-Si的调查研究较少。作者对SiO3-Si在长江口内及其邻近海域四个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讨论,为更好地了解长江口生态环境变化提供参考。 一、调查和分析方法 研究资料来源于2004年2、5、8、11月的4次调查,分别代表冬、春、夏、秋4个季节。在长江口海域设7个断面共40个站位(图1),其中口门内包括35-39号5个站位。利用颠倒采水器根据各站水深采集表、底层以及5、10、20、30水层水样。水样经Whatman GF/F滤膜过滤后加0.3%的氯仿固定,储存于聚乙烯瓶中,立即于低温冰箱内保存。硅酸盐(SiO3-Si)采用硅钼蓝法、硝酸盐(NO3-N)用镉铜还原法、亚硝酸盐(NO2-N)用重氮偶氮法、氨氮(NH4-N)用靛酚蓝法、活性磷酸(PO4-P)用磷钼蓝法测定,各项营养盐利用荷兰制造的SKALAR San微连续流动分析仪进行比色分析。NO3-N、NO2-N、NH4-N之和为总溶解无机氮(DIN)(图1)。 二、结果与讨论 1.平面分布 5月表层SiO3-Si在口门内的平均浓度为75.5μmol/L,最大值为92.2μmol/L(图3)。口门外SiO3-Si浓度随着盐度的增加(图2)向东和东北方向逐渐减小。表层盐度最大值小于31,表明5月调查水域都在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范围之内。一般认为盐度为31的等盐线为长江冲淡水外缘边界,而盐度为34的等盐线为高盐水入侵的主体边界(谷国传等,1994)。底层SiO3-Si浓度以口门内最高,向东和东北方向逐渐减小,平均浓度低于表层。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资助项目(KZCX3-SW-232);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项目(50339040);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资助项目(SX2004-010)。 通讯作者:沈志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E-mail:zlshen@https://www.doczj.com/doc/c32131146.html,. 作者简介:潘胜军(1982-),男,山东邹平人,硕士。E-mail:panshengjun@https://www.doczj.com/doc/c32131146.html,; 致谢:盐度、叶绿素a数据分别由张启龙教授、张芳博士提供,谨致谢意! 收稿日期:2007年10月25日。

不同时期的佛像特点

不同时期的佛像特点 ——2017届高一河南修学课题研究报告 (高一7班王雅琦屈何源李萌烁高梓航刘长堃朱嘉慧) 一、游学前准备 在去河南进行游学活动前,我们小组进行了关于研究课题的详细分工,上网查阅了有关龙门石窟及其佛像的资料,并根据资料一起讨论研究出了龙门石窟佛像的大概特点,以便参观时能重点关注课题所需的内容。 二、游学过程 2014年11月16日,这天看似平淡无奇,对我们而言却意义非凡——我们踏上了寻根之旅。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河南这片古朴的大地,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空气中沉淀着历史的气息。来到了龙门石窟,我们先以班为单位仔细倾听导游的讲解,组员们分别根据自己的任务

认真记录下有关课题的内容。接下来有四个自由活动的景点,分成小组进行参观。我们一一游览。奉先寺、皇甫公窟、摩崖三佛窟、古阳洞、莲花洞、万佛洞等,都被我们用相机记录下来。几人并肩而行,时而抬头为佛像的惊奇而感叹,时而低头查找、记录佛像的特点,为课题积累资料,收获了不少佛像不同的特征。 三、课题探究 佛教传入我国已经有两千余载。而在这两千年的时间里,时代变迁,朝代变换。随着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而不同,佛像的特点必然跟着变化。 十六国时期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

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 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 静温雅。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 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初唐 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面相丰满而偏方。 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台座样式和纹线是以前所见不到的。 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的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菩萨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向更自如发展。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可以说佛经上所描述的各神祗都已完备,个性化的诸神出场了。

铜雕的制作步骤及特点

铜雕的制作步骤及特点有哪些呢?铜雕的制作方法只有一种吗?我们先来说下什么才是铜雕吧。铜雕产生于商周,是以铜料为胚,运用雕刻、铸塑等手法制作的一种雕塑。铜雕艺术主要表现了造型、质感、纹饰的美,多用于表现神秘有威慑力的宗教题材。铜佛像就是其中的一种。铜雕的价格更多主要以当天的铜价为主。 铜雕材质的特点与名称?制作铜雕的铜质一般常用的有三种:紫铜、黄铜、青铜。 1、紫铜:系指纯铜,又称红铜。密度是(g/cm3)。 2、黄铜:系指铜与锌为基础的合金,密度是。 3、青铜:系指除铜锌、铜镍合金以外的铜基合金,密度是。 铜雕工艺品的特点?博、全、精。 1、博:是指古往今来工艺品、日用品加工制作的各种加工手段,现代铜雕都俱备,如铸铜、煅铜、挤压成形、冲压成形、无模铸铜、铜丝镶嵌等; 2、全:由于拥有多种加工手段,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形式的铜雕工艺品,再由于不同方式的表面处理,或仿古,或本色,或镀金,从而形成斑驳陆离的艺术效果。其形体有数以吨计的大型室外铜雕,也有可玩于掌间的玲珑摆件,以及兼可日用的作品; 3、精:铜雕工艺品熔民族传统、当今科技于一炉,集全国各地铜雕工艺所长于一身,现代铜雕工艺品尽显科技之辉,令人爱不释手。 铜雕的制作之铸造方法步骤? 1、浑铸法铜雕铸造工艺:商代以前的铜雕铸造工艺都是浑铸法,即一次性浇铸成型。该法分三个方面:合金、浇铸、制范。 (1)合金就是根据所制铜雕器物的需要将铜和锡按一定比例配合在一起,放在熔铜炉中加热熔化成青铜溶液,即可用于浇铸。合金不同配比用于何种青铜器是有不同的,如越王勾践剑的比例中,铜为80%,锡占20%。 (2)浇铸,将青铜溶液从浇口注入合范之中,铜液冷却后,拆掉内外范,再打磨修整,即告完成。 (3)制范是制作陶范。先制铜雕模,就是先用泥土做出一件与将要铸造的铜雕同样大小的模型,纹饰和铭文也要同时在上面刻好,然后阴干、烘烤使其坚硬。接着翻制外范,用水与细纱、泥土及切碎的植物茎杆调成泥浆,抹印在泥模上,待泥浆半干之后,用刀分割成几块取下,阴干再烤硬,就成为外范。内范的制作是用泥土照泥模形状减去器壁的厚度做成,内壁如有铭文,还需将铭文反刻在内范表面。阴干烤硬后,将内范和外范组装在一起,用绳索捆绑固定,再用厚泥包裹,留出浇铸铜液的浇口和排出范内空气的孔道,此时内外范之间的空间就是欲铸铜雕的形状。

长江口、杭州湾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分析

生态环境 2006, 15(2): 276-283 https://www.doczj.com/doc/c32131146.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doczj.com/doc/c32131146.html,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042512031);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05ZZ13) 作者简介:王 芳(1979-),女,硕士,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研究。E-mail: kangjc@https://www.doczj.com/doc/c32131146.html, 收稿日期:2005-11-08 春秋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污染研究 王 芳1, 2,康建成2, 1,周尚哲1,郑琰明1, 2,徐韧3,孙瑞文3,吴 涛2 1.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2.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上海 200234; 3. 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上海 200137 摘要:依据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两个航次的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 )相关资料,开发Matlab 计算机数值分析和图形显示技术,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营养盐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海域总体营养盐超标严重;氮、磷污染物的来源主要为径流携带入海,磷还受外海流系高质量浓度磷输入的影响;营养盐污染特征显示,表、底层营养盐均自入海口向外围、由近岸向远岸迅速递减,秋季冲淡水将污染物向外海携带,污染区也相应向外海推移;营养盐结构显示,该区w (N)/w (P)比值最高达到了405,无机氮异常丰富,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存在时空变化。分析得到营养盐污染特征与长江河口锋位置及冲淡水流向的关系密切,可以考虑由长江河口锋位置及冲淡水流向来确定污染物的聚集位置和扩展方向。 关键词:长江口;海洋环境;营养盐污染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2-0276-08 海洋环境的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湾,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1]。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质量浓度是东海甚至中国沿海最高的海域之一[2]。本文通过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包括长江口外浅海区和杭州湾北部海域以及部分长江口河段(图1)营养盐质量浓度实测资料的分析,探讨了春、秋季海域营养 盐污染状况,从时间和空间差异入手,分析营养盐污染物质的来源、海域营养盐的污染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导致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营养盐结构状况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以及污染物分布与长江河口锋位置和冲淡水流向的关系,为研究海域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质量控制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本区属东亚季风气候,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偏少,形成了入海径流的季节变化。长江、钱塘江、黄埔江等巨大径流挟带丰富的营养盐污染物在研究海域西部汇入。黄海冷水团、黑潮西支流、高温高盐的台湾暖流等外海流系,以及季节性的苏北沿岸流、闽浙沿岸流等低盐、 高营养盐的沿岸流系[3] 影响海域东部。这里是河流与海洋两种不同体系之间的 “界面”,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由河流带来的含高营养盐的冲淡水向外海扩展,在冲淡水与海水的交汇处形成锋区[4],锋区作为一个动力屏障,阻挡了溶解物质等的向外扩散,形成了营养盐污染物的辐聚区。在本区出现的富营养化加剧、赤潮频发、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与之关系密切[3, 5-8]。 1 研究区营养盐污染背景状况 本文中的营养盐污染物主要讨论氮和磷。氮和磷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超标程度排首位,是本区最主要的污染物,其中可溶无机氮和总磷已达严重 污染程度,总氮和活性磷酸盐达重污染程度①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机氮和磷酸盐质量浓度多年 ①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报告,2000. 图1 1998年研究区及测点位置:o 春季测点;+秋季测点 Fig. 1 The study area and sampling stations in 1998: o stations in spring; + stations in autumn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整理…) 佛教艺术史中国古典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建筑 一、雕塑: 1.传入: 2。北魏(386~557年)佛教汉化初始阶段,原因是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北魏佛像的形态和衣饰依据当时文人士大夫,显现出“秀骨清像”的艺术特点。 3.北齐(公元550年—577年)处于南北朝后期,佛像雕塑造型出现圆润的特点. 4。唐代(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唐代佛雕塑也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唐代佛雕塑个性化与真实性统一,佛像造型圆润丰满,神态端庄典雅. 1。面相饱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采稳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体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丰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天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利,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期特征。 7。鎏金泛红,具时期特点。 5。五代时期,基本上沿袭了唐代风格,略有些清秀。 6.到了宋代,受宗教艺术日益世俗化的影响,佛像已经完全人间化合世俗化,比唐代具有实数化倾向的佛像更写实,更具有人情味. 7.元代的佛像造像有其特定的仪轨,从外表形象到内在的精神状态,从面型、体型、姿态、服饰、执物、背光、连座乃

至龛形都显露着不同德样式与特点,显示着自己所独有的风格。 8。到明代,中国佛教造像就越来越世俗化了.不仅注意到佛像造型的生动,而且注意个性的刻画,成功地表现着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世、不同性格的人物活动。 明清(藏传佛像),直接以西藏佛像为范,风格清晰,浮雕珠宝,注重神情刻画,面部略有汉人特征. 9。清(汉传佛像),颊丰颐满,眉细弯,鼻高直,肩宽腰束,衣服极具质感。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 作者:贾文熙 清代鎏镀金无量寿佛 世面所见古铜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佛像占多数。而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造型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著称于世。而我所鉴的多为清末至民国期间各地大量铸造铜佛像。历代铜佛像鉴定较为复杂,本文仅针对明清佛像的制作工艺特征,谈几点今仿与古佛像差异处,来辨别真伪的方法。 清代以失蜡法铸造铜佛、佛具、斋器多集中在北京“外观”、山西五台山、西藏拉萨、青海湟中、内蒙多伦、四川成都、山东潍县、江苏苏州、云南昆明与保山、广东佛山等地。 据华觉明《中国冶铸史论集》介绍,北京地区的民营铜器作坊,清乾隆年间有熔铜大局六处,铜铺432座。其中聚集在安定门外“外观”的佛作作坊,以铸造佛像为主,到清末民国初年还有十多家、百余名工匠,较出名的铺号有涌泉、涌成、涌和、利生祥、恒利等。在雍和宫周边,崇文门外的东晓市也聚集着一些古佛器作坊。北京的失蜡法铸佛技艺多为山西牛村传来,大概是候马地区的春秋晋国铸铜遗址所在地。清末至民国时期,北平的三位著名佛作艺人门殿普、林普生均为山西长治人,樊振铎清末学徒时,他的师爷即是山西人。清至民间时期,内蒙多伦有多处造佛像场所,佛像比北京及其他地方造得好,制作工艺水平很高。

在清代有名望的阿龙希、海桑岱等铜匠铺有七家,营业的字号有裕和永、庆圣德等五家铜像作坊,工匠多来自山西、河北,打铜胎制作佛像最为拿手,范模铸造用料工艺与北京相同。 传统佛作多采用剥蜡法、拨蜡法,其方法第一步先制泥芯,用6个圆钢筋或三根8号铅丝扎成骨架,挂泥料塑成型芯,内芯泥料多为炭末泥与三合土;第二步贴蜡片,又称“捏蜡”;第三步,用硬木做的“压子”拨塑各个细部,五官、衣纹等;第四步,焊修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附饰,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后再细刻;第五步,烫焊浇注冒口系统,大、中型铸件加芯撑(多为手工铁打四棱方钉或扁铜钉),小型佛像不加芯撑;第六步,挂内层约5毫米厚泥料,稠粥状细泥,今明清佛像多见内残留物为炭末泥,是由炭末经过箩筛的炭末、细砂、粘土组成;第七步,贴外层背料,俗称“糙泥”。泥料有马粪泥和纸浆泥(马粪泥,干马粪搓碎过筛与粘土加水拌成;纸浆泥由粘土加炉灰末、纸浆、水捣拌而成);第八步,阴干后加热脱蜡,焙烧;第九步,埋包浇注;第十步,打碎内外范模;第十一步,毛坯经锉、磨、錾刻纹饰,用椴木炭将锉划痕磨抛光,再鎏金或涂泥金、贴金。 了解了铜佛制作工艺,大家就可以对照特征鉴别真伪了。首先根据佛像外貌判定时代,再根据金色看脱金点及包浆。明清时期内地汉传佛教造像多以鎏镀金、贴金、上金、泥金等装金处理, 内地制造的藏传佛像也多有采用。一般古代鎏镀金厚,成色发熟黄,前胸、盘腿膝盖、胳膊肘、衣摆等人手抚摸处,多为金脱落后发自内胎的氧化铜黑地子,肩弯、衣褶处多有积尘包浆。贴金、涂泥金佛像易脱落地子,行话“见肉泥金”,即佛像泥金脱落面露出的地子。元明时期有些藏传佛像制作中在镀完金后要做“上红”处理,将镀过金的佛像放在一种树皮红色液汁中煮,使黄金色呈紫黄金色。而现代仿做的铜佛像多为电镀的,金层薄金色发青,露肉处脱金不自然,故意不镀金层或磨掉,再做化学处理。电刷镀的金色虽正,但没有熟金感。顺便提及一点,某些镀金明清佛像的金面可散见一些微粒黑点,属于正常。铸佛铜合金中含有少量铅,铅以软夹杂形式存于铜体中,铜表铅微粒受存放环境影响发生化学反应,膨胀后顶破金饰面所致。再看刻铭,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一般楷书阴刻“大明永乐年施”、“大明宣德年施”,凡有铸铭的均为后代仿器。清代宫廷造佛像始于康熙年间,乾隆时期达到高峰。六品佛楼造像通常有“大清乾隆年敬造”刻款及佛名、部属三种款。也就是按藏传佛教修行必经过的六个次第(阶段),即般若品、无上瑜伽品父续、无上瑜伽品母续、瑜伽品、德行品、功行品———最高以大乘教般若品,上上品(又分无上阳体根本父续、阴体根本母续)、上品、中品、下品,共六品。如不动金刚像的下沿正面刻“不动金刚”,背后下沿刻“德行根本”,秘密文殊宝利佛正面下沿刻佛名,背后下沿刻“瑜伽根本”四字,其他还有“般若品”、“功行根本”等。 看内壁残留物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首先在佛像内壁凹处找一找铸范残留物,如果有黑炭泥、灰色三合土属正常,如有白色石英砂块,必为现仿。再看支撑钉,一般多为四棱铁钉,手工打锻的,有些佛像采用铜钉。钉尖则多为弯曲的,这是由于铸造后掏挖内范芯时,用硬器砸弯的。有的钉大、钉多较明显,有的钉小量少,但也是较易看到的。有些铁钉齐根锈断了,用刻刀挖一下铁锈铁钉根子在铜内。现有做假者用多块小疙瘩铁锈粘在内壁上,或用一截现代圆钉嵌在内壁上,再用酸咬蚀成铁锈状。遇到这种有疑点情况时用刻刀挖一挖,如露出新圆钉、新铜底子必假。 再有一点看封底。古代佛像制作完成按宗教程序还要装藏与开光,才能成为佛教徒供奉的神像。装藏即在佛像内膛放一些佛教圣物,圣物主要是法身、生身舍利,具体为五部大陀

中国近海生态系统问题

孙松等:全球变化下动荡的中国近海生态系统 2010-03-10 08:44:58 来源:科学时报 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地缘优势,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其服务功能对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保障作用。全面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是我国21世纪的重要战略。2009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和谋略。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以1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40%多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近海生态系统已成为国家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核心区域。我国在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观光旅游业等已成为我国沿海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为沿海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近海也同时面临着全球变化多重压力的严峻考验,沿海经济的未来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灾害频发 危害严重 近50多年来,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在多重压力胁迫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洋生态灾害发生的频率与种类不断增加,除有害赤潮外,水母灾害也非常严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近海暴发的水母并不是人们经常食用的海蜇(水母的一种),而是利用价值极低或者根本不具备利用价值的沙海蜇、海月水母和霞水母等,水母灾害严重危害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敲响了警钟。自2007年开始我国近海又多次出现浒苔暴发的现象,浒苔消亡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灾害也给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 在海洋生态灾害中,水母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水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盲端”地位,很少有生物能够以水母为食,但水母却能够摄食大量的浮游动物,与鱼类进行食物上的竞争;不仅如此,水母还能够通过身体的刺细胞系统,杀死大部分它们所碰触到的小型生物,包括鱼类的卵和幼体,导致海水中其它生物的大量死亡。 由于水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一旦水母成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导生物,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海洋生态系统将会从以硅藻—甲壳类浮游动物—鱼类为主的生态系统,转变为以甲藻—原生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水母为主的生态系统。这一转变的后果是对人类至关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其他海洋生物资源亦会受到重创,海水中的毒素、有毒生物和低氧区等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去恢复力,给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灾难,给食物安全、海洋经济、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后果。

佛像的时代特征

佛像的时代特征 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载。 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年的传播,也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出现了法相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三论宗等几大宗派,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 (一)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二)北魏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菩萨像特征 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 菩萨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 2.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 3.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上卷处呈折角状,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

佛像特点与断代

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 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目前,在兰州、西安等地的古董摊上常见到的一些所谓的鎏金铜佛像,令藏家真假难辨。下面介绍几种辨伪方法: 看造像特征以断代。各时代的佛像有各时代的造像特征。这是我们断代的主要依据。汉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呈坐式。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个,尺幅较小。例如1989年1月在四川绵阳何家山东汉晚期崖墓出土的一株铜质摇钱树,树干上铸有佛像5尊,每尊仅高6.5厘米,这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佛像。1972年,甘肃泾川县玉都有乡出土了一尊带华盖鎏金青铜佛像,高19厘米(包括伞盖、底座),重0.5公斤,笔者考证,它的铸造和流传到泾川的时代应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的十六国时期,造型上继承了绵阳摇钱树上的佛像特征。 北朝(北魏以后)时期,佛像头为盖碗式,脸长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结跏趺坐,有的盘腿坐,掌心朝上。北魏造像还有一显著特点是主佛两旁常有1至2尊菩萨,多为立姿。 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宋代出现了普贤、文殊、观音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狲背上。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还有,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11面观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 采用化学方法鉴别真假。古代鎏金铜佛像,大都局部有锈,在实验室里用硫酸或盐酸对锈进行溶解后,根据能否分解出铜离子或杂质离子,可以断定是作锈还是自然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