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外科诊疗规范

普通外科诊疗规范

东阿县人民医院诊疗技术规范

普外科

(第一版)

二〇一五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甲状腺结节

第二章乳腺癌

第三章结直肠癌

第四章阑尾炎

第五章腹股沟疝

第一章甲状腺结节

【病史采集】

病史采集中的要点是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头颈部放射线检查治疗史、结节的大小及变化和增长的速度、有无局部症状、有无甲亢、甲减的症状、有无甲状腺肿瘤、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Cowden 病和Gardner’s综合征等家族性疾病史等。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中的重点是结节的数目、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辅助检查】

1.常规检验:血液分析;肝肾功能、电解质测定、蛋白质测定、血糖、心肌酶谱;感染免疫四项;凝血四项;尿分析+尿沉渣等,如有其它并发症一并完善相关检验检查。

2.心电图、胸片

3.甲状腺功能、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检测、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检测

4. 甲状腺超声检查

5.甲状腺CT检查

6.甲状腺细针穿刺和细胞学检查(FNAC) FNAC是鉴别结节良、恶性最可靠、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凡直径>1cm 的甲状腺结节,均可考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AB)检查。但在下述情况下,FNAB 不作为常规:①经甲状腺核素显像证实为有自主摄取功能的“热结节”;②超声提示为纯囊性的结节;③根据超声影像已高度怀疑为恶性的结节。

直径<1cm 的甲状腺结节,不推荐常规行 FNAB。但如存在下述情况,可考虑超声引导下 FNAB:①超声提示结节有恶性征象;②伴颈部淋巴结超声影像异常;③童年期有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辐射污染接触史;④有甲状腺癌或甲状腺癌综合征的病史或家族史;⑤18F-FDG PET 显像阳性;⑥伴血清 Ct 水平异常升高。

7.耳鼻喉科会诊声带功能

【治疗原则】

1、良性甲状腺结节

多数良性甲状腺结节仅需定期随访,无需特殊治疗。

良性甲状腺结节手术指征:①出现与结节明显相关的局部压迫症状;②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内科治疗无效者;③肿物位于胸骨后或纵隔内;④结节进行性生长,临床考虑有恶变倾向或合并甲状腺癌高危因素。因外观或思想顾虑过重影响正常生活而强烈要求手术者,可作为手术的相对适应证。

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手术原则为:在彻底切除甲状腺结节的同时,尽量保留正常甲状腺组织。建议慎重使用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式。后者的适应证为:结节弥漫性分布于双侧甲状腺,导致术中难以保留较多正常甲状腺组织。术中应注意保护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

手术治疗后,应观察手术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损伤等)的发生情况。由于切除了部分或全部甲状腺组织,患者术后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伴有高滴度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者更易发生甲减。

表1 良性甲状腺结节诊治流程

2、恶性甲状腺结节

绝大多数甲状腺的恶性肿瘤需首选手术治疗。甲状腺未分化癌由于恶性度极高,诊断时即已有远处转移存在,单纯手术难于达到治疗目的,故应选用综合治疗的方法。甲状腺淋巴瘤对化疗和放疗敏感,

故一旦确诊,应采用化疗或放疗的方法。

确定DTC手术的甲状腺切除范围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肿瘤大小;有无侵犯周围组织;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单灶或多灶;童年期有无放射线接触史;有无甲状腺癌或甲状腺癌综合征家族史;性别、病理亚型等其他危险因素。应根据临床TNM(cTNM)分期、肿瘤死亡/复发的危险度、各种术式的利弊和患者意愿,细化外科处理原则,不可一概而论。

DTC的甲状腺切除术式主要包括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和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全甲状腺切除术即切除所有甲状腺组织,无肉眼可见的甲状腺组织残存;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即切除几乎所有肉眼可见的甲状腺组织(保留<1g的非肿瘤性甲状腺组织,如喉返神经入喉处或甲状旁腺处的非肿瘤性甲状腺组织)。

建议DTC的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适应证包括:①童年期有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②原发灶最大直径>4cm;③多癌灶,尤其是双侧癌灶;④不良的病理亚型,如:PTC的高细胞型、柱状细胞型、弥漫硬化型、实体亚型,FTC的广泛浸润型,低分化型甲状腺癌;⑤已有远处转移,需行术后131I治疗;⑥伴有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⑦伴有腺外侵犯(如气管、食管、颈动脉或纵隔侵犯等)。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的相对适应证是:肿瘤最大直径介于1-4cm之间,伴有甲状腺癌高危因素或合并对侧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的适应证为:局限于一侧腺叶内的单发DTC,并且肿瘤原发灶≤1cm、复发危险度低、无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

接触史、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对侧腺叶内无结节。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的相对适应证为:局限于一侧腺叶内的单发DTC,并且肿瘤原发灶≤4cm、复发危险度低、对侧腺叶内无结节;微小浸润型FTC。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DTC患者(尤其是≥45岁者)复发率增高和生存率降低的危险因素。20-90%的DTC患者在确诊时即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多发生于颈部中央区(VI区)。建议DTC术中在有效保留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情况下,行病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范围上界至甲状软骨,下界达胸腺,外侧界为颈动脉鞘内侧缘,包括气管前、气管旁、喉前淋巴结等。

DTC手术的并发症包括:出血、切口感染、呼吸道梗阻、甲状旁腺损伤(一过性或永久性低钙血症)、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和麻醉相关的并发症等。

国外数据显示全甲状腺切除术后,喉返神经损伤率为 4.3%,双侧喉返神经损伤率为0.6%(其中半数患者行气管切开),有症状的低钙血症发生率为14.0%(永久性低钙血症为2.2%),术后出血发生率为8.0%,切口感染率为0.4%。

【随访】

1、良性甲状腺结节的随访

对甲状腺结节的最佳随访频度缺乏有力证据。对多数甲状腺良性结节,可每隔6-12个月进行随访。对暂未接受治疗的可疑恶性或恶性结节,随访间隔可缩短。每次随访必须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并复查颈部超声。部分患者(初次评估中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接受手术、TSH抑制治疗或131I治疗者)还需随访甲状腺功能。

如随访中发现结节明显生长,要特别注意是否伴有提示结节恶变的症状、体征(如声音嘶哑、呼吸/吞咽困难、结节固定、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和超声征象。“明显生长”指结节体积增大50%以上,或至少有2条径线增加超过20%(并且超过2mm),这时有FNAB的适应证;对囊实性结节来说,根据实性部分的生长情况决定是否进行FNAB。

接受甲状腺全切术者,术后即应开始左甲状腺素(L-T4)替代治疗,此后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保持TSH水平在正常范围;保留部分甲状腺者,术后也应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首次检测时间为术后1个月),如监测中发现甲减,要及时给予L-T4替代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术后,不建议采用TSH抑制治疗来预防结节再发。

2、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随访

尽管大多数DTC患者预后良好、死亡率较低,但是约30%的DTC 患者会出现复发或转移,其中2/3发生于手术后的10年内,有术后复发并有远处转移者预后较差。对DTC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的目的在于:①对临床治愈者进行监控,以便早期发现复发肿瘤和转移;②对DTC 复发或带瘤生存者,动态观察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③监控TSH抑制治疗的效果;④对DTC患者的某些伴发疾病(如心脏疾病、其他恶性肿瘤等)病情进行动态观察。

2.1 TSH抑制治疗

DTC术后TSH抑制治疗是指手术后应用甲状腺激素将TSH抑制在

正常低限或低限以下、甚至检测不到的程度,一方面补充DTC患者所缺乏的甲状腺激素,另一方面抑制DTC细胞生长。TSH抑制治疗用药首选L-T4口服制剂。

TSH抑制水平与DTC的复发、转移和癌症相关死亡的关系密切,特别对高危DTC者,这种关联性更加明确。TSH>2 mU/L时癌症相关死亡和复发增加。高危DTC患者术后TSH抑制至<0.1 mU/L时,肿瘤复发、转移显著降低。低危DTC患者术后TSH抑制于0.1-0.5mU/L即可使总体预后显著改善,而将TSH进一步抑制到<0.1mU/L时,并无额外收益。某些低分化DTC的生长、增殖并非依赖于TSH的作用,对此类患者,即便将TSH 抑制到很低的水平,仍难以减缓病情进展。

TSH抑制治疗最佳目标值应满足:既能降低DTC的复发、转移率和相关死亡率,又能减少外源性亚临床甲亢导致的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

L-T4最终剂量的确定有赖于血清TSH的监测。L-T4剂量调整阶段,每4周左右测定TSH,达标后1年内每2-3个月、2年内每3-6个月、5年内每6-12个月复查甲状腺功能,以确定TSH维持于目标范围。

2.2 DTC随访中颈部超声的应用

随访期间进行超声检查的目的是:评估甲状腺床和颈部中央区、侧颈部的淋巴结状态。超声对早期发现DTC患者的颈部转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是随访中的重要内容。建议DTC随访期间,颈部超声检查的频率为:手术或131I治疗后第1年内每3-6个月一次;此后,无病

生存者每6-12个月一次;如发现可疑病灶,检查间隔应酌情缩短。表4 DTC诊治流程

第二章乳腺癌

【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

2、乳头溢液: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Cooper’s韧带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乳头湿疹样癌,即乳头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大:隐匿性乳腺癌乳腺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二)乳腺触诊

受检者通常采用坐位或立位,对下垂型乳房或乳房较大者,亦可结合仰卧位。乳腺体检应遵循先视诊后触诊,先健侧后患侧的原则,触诊时应采用手指指腹侧,按一定顺序,不遗漏乳头、乳晕区及腋窝部位,可双手结合。部分早期乳腺癌触诊阴性,查体时应重视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变硬、乳头糜烂、乳头溢液,以及乳头轻度回缩、乳房皮肤轻度凹陷、乳晕轻度水肿、绝经后出现乳房疼痛等,应提高警惕。(三)影像学检查

1、乳腺X线摄影:对35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查体未见异常的妇女,不建议进行乳腺X线检查。

2.乳腺超声

3、乳腺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必要时)。

【鉴别诊断】

1、乳房纤维瘤:表现为乳房肿块,圆形或卵圆形,质硬,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扪按时肿块在指下滑动而无疼痛。肿块增长较慢。

2、乳腺癌:多见于40-65岁妇女,多位于外上象限。有以下特征:1)患侧乳房在近期内变大或缩小。2)坐位时皮肤局部凹陷,为癌肿侵

及皮下Cooper 筋膜连接乳腺叶间垂直纤维所致。3)两侧乳头不对称。4)局部皮肤呈“橘皮样”改变。5)乳房肿块不易推动。6)癌肿破溃形成菜花状溃疡,表面凸凹不平,易出血且有恶臭。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乳腺癌应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联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兼顾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以期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非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

(1)小叶原位癌:绝经前他莫昔芬(三苯氧胺)治疗5年;绝经后口服他莫昔芬或雷洛昔芬降低风险;若不能排除多形性小叶原位癌可行全乳切除术,视情况进行乳房重建。

(2)导管原位癌:

1)局部扩大切除并全乳放射治疗。

2)全乳切除,视情况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和乳房重建。

2.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

(1)保乳手术加放射治疗。

(2)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视情况进行乳房重建。

(3)全乳切除并前哨淋巴结活检,视情况进行乳房重建。

(4)老年人乳腺癌:局部扩大切除或全乳切除,受体阳性患者需进行内分泌治疗,视情况做前哨淋巴结活检。

(二)手术治疗

乳腺癌手术范围包括乳腺和腋窝淋巴结两部分。乳腺手术有肿瘤扩大切除和全乳切除。腋窝淋巴结可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除原位癌外均需了解腋窝淋巴结状况。选择手术术式应综合考虑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

(三)化疗

⒈晚期乳腺癌化疗

晚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目的不是治愈患者,而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治疗手段以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为主,必要时考虑手术或放射治疗等其它治疗方式。根据原发肿瘤特点、既往治疗、无病生存期、转移部位、进展速度、患者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选择合适的综合治疗手段,个体化用药。

2.可手术治疗的乳腺癌辅助化疗

对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月经状况、血常规、重要器官功能、有无其它疾病等)、肿瘤特点(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状态、HER-2及激素受体状况、有无脉管瘤栓等)、治疗手段(如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进行综合分析,若接受化疗的患者受益有可能大于风险,可进行术后辅助化疗。

(1)适应证

1)腋窝淋巴结阳性;

2)对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少(1-3个)的绝经后患者,如果具有受体阳性、HER2阴性、肿瘤较小、肿瘤分级Ⅰ级等其它多项预后较好的因素,或者患者无法耐受或不适合化疗,也可考虑单用内分泌治疗;

3)对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只适用于那些具有高危复发风险因素的患者(患者年龄<35岁、肿瘤直径≥2cm、分级Ⅱ-Ⅲ级、脉管瘤栓、HER2阳性、ER/PR阴性等);

3.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是指为降低肿瘤临床分期,提高切除率和保乳率,在手术或手术加局部放射治疗前,首先进行全身化疗。

(1)适应证:

1)临床分期为ⅢA(不含T3,N1,M0)、ⅢB、ⅢC;

2)临床分期为ⅡA、ⅡB、ⅢA(仅T3,N1,M0)期,除了肿瘤大小以外,符合保乳手术的其它适应证。

(四)内分泌治疗

1.晚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1)首选内分泌治疗的适应证

1)患者年龄大于35岁;

2)无病生存期大于2年;

3)仅有骨和软组织转移;

4)或存在无症状的内脏转移;

5)ER和/或PR阳性。

2.辅助内分泌治疗适应证:激素受体(ER和/或PR)阳性的早期乳腺癌

【诊疗流程】

(一)诊断流程:

(二)治疗流程:

【随访】

(一)临床体检:最初两年每4-6个月一次,其后3年每6个月一次,5年后每年一次。

(二)乳腺超声:每6个月一次。

(三)乳腺钼靶照相:每年一次。

(四)胸片:每年一次。

(五)腹部超声:每6个月一次,3年后改为每年一次。

(六)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以上等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基线骨扫描检查,全身骨扫描每年一次,5年后可改为每2年一次。

(七)血常规、血液生化、乳腺癌标志物的检测每6个月一次,3年后每年一次。

(八)应用三苯氧胺的患者每年进行一次盆腔检查。

东阿县人民医院乳腺癌随访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