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依桂枝汤法服。

这一条论述汗后营气不足的脉证与治法。

汗法本来是治疗表证的。表证常见身疼痛,汗出后表邪解,身疼痛就应该消失了。如果发汗后仍有身疼痛,这是什么原因呢?应当凭脉辨证。如果脉浮,是表不解,可以再发汗。如果脉沉而迟,沉主里病,迟为血虚,说明身疼痛并不是表证,而是发汗太过,损伤了营气,以致四肢百骸失养所致。应当调补营卫,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所谓“新加汤”,是指仲景在前人所创桂枝汤的基础上,重用芍药、生姜,又加人参而成。由此可知,《伤寒论》中的113方绝大多数是张仲景“博采”所得,并非他一人所首创。本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重白芍的用量以养营血,加重生姜的量以使药力达表,专治营卫气血不足的身疼痛。《金匮要略》中治“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就是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而成。本方生姜用量最大,是因其辛而外达,能领药力走表而治身疼痛;再加上人参,可以补汗后之虚,以益气生津养营为急务。

本方治疗营卫气血不足的身疼痛效果很好。我曾经治过一个妇女,产后半个月,身疼不止,服生化汤无效。实习学生给她开过八珍汤等方药,虽有效却不能根治。我一看,她六脉无力,就用了桂枝新加汤原方,三剂后病就好了。

浅谈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

浅谈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 【摘要】附子、桂枝、肉桂是云南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中的三味药物,因其药性峻猛,故能治愈多种疑难痼疾。通过探讨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便于我们厘清桂枝、肉桂与附子配伍的不同性能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附子;桂枝;肉桂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生子根。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主要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桂枝为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性温。归膀胱、心、肺经。功效为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主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疼痛,胸痹痰饮,经闭癥瘕等病症。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或粗枝皮,味辛、甘,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效为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引火归源,主治阳痿、宫寒、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阴疽。以上观之,桂枝、肉桂同为樟科植物肉桂,一为嫩枝,一为干皮。桂枝善于通阳,其性走而不守,故对水湿停聚有效,伍用附子则温阳强心而通脉;而肉桂善于纳气,其性守而不走,故对命门火衰效佳,伍用附子则补阳益火。因此对附子、桂枝、肉桂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把握,有助于在临床治疗疾病时更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兹将桂枝与附子配伍及肉桂与附子配伍特点浅述如下。 1 附子配伍桂枝的方药特点 附子配伍桂枝,二者相须为用,辛热之性相投,均为阳中之阳,辛温通阳,发散通经,作用之力由内达外,温通内外,能温达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可治阳虚外感、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多种病症[1]。《伤寒论》中有20张附子方,其中桂枝配伍附子的方药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乌梅丸等5张方。《金匮要略》中有23张附子方,其中桂枝配伍附子的方药有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竹叶汤等5张方。《金匮要略》中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见于《痉湿暍病篇》的湿病篇,原文与方药均与《伤寒论》相同。兹将其介绍如下: 1.1 用于阳气虚弱桂枝与附子均具有辛热散寒作用,但桂枝之辛以温为主,而附子之辛以热为主,桂枝辛温则重在温阳,附子辛热则重在壮阳,两药相互为用,即温阳又壮阳,更能散寒驱寒,以治疗阳气虚弱,寒气内生证。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乌梅丸、金匮肾气丸、竹叶汤等。 桂枝加附子汤见于《伤寒论》第20条[2]:“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xx 功效与作用 xx 的配方: 桂枝(去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xx xx 分类: 解表剂-xx 表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 枚)、甘草二钱(炙,6 克) 方歌: 药枝枣xx(方剂速记法) 想象: 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出处: 伤寒论》xx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xx 方歌: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桂枝汤的方剂详细介绍

桂枝汤的方剂详细介绍 桂枝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桂枝汤的方剂,希望大家喜欢! 【出处】《伤寒论》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桂枝(去皮)(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切)(3枚) 甘草(6克) 【方歌】药枝枣姜甘(方剂速记法) 【想象】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禁忌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

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桂枝汤的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

附子汤

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张印生 【方药】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朮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解说】本证为阳虚寒湿内侵,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征。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朮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背恶寒乃少阴阳气虚衰之险兆,临床当急用灸法以救阳气,随后用汤,方不误事。 【运用】 一、脾肾虚寒 俞长荣医案:陈某,男,30岁。初受外感,咳嗽,愈后但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疫痛。自认为病后元气未复,未即就医治疗。拖延十余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适,始来就诊。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舌滑无苔。此乃脾肾虚寒,中阳衰馁,治当温补中宫,振奋阳气,附子汤主之。处方:炮附子9克,白朮12克,横纹潞9克,杭芍(酒炒)6克,茯苓9克. 服1剂后,诸症略有瘥减,次日复诊,嘱按原方续服2剂。过数日,于途中遇见,病者愉快告云:前后服药3剂,诸症悉愈'现已下田耕种。 按语:脉证所现,里虚寒证无疑,与少阴悠关,断以附子汤取效。 二、胸痹(高血压心脏病) 唐祖宣医案:唐某某,男,51岁,1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疗。平素伏案少动,经常熬夜,长期失眠。血压持续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间。1979年冬季以来,常阵发心前区刺痛。1980年5 月20日,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胸背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急送某院诊以心肌梗塞,经吸氧,输液等抢救措施,3日后脱险。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药治疗。先后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育阴潜阳等法治之,症状时轻时重。6月26日突发心绞痛,证见:面色青黄,剧痛难忍,背冷恶寒,汗出不止,四肢发凉,指端青紫,舌淡苔白多津,脉沉细。证属阴寒内盛’胸阳不振,尤以背恶寒症状突出,思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以附子汤加味。 处方:红参、炮附子各10克,白朮、川芎各15克,白芍、茯苓、薤白各30克,急煎频服。 服药须臾,汗止,精神好转,疼痛减轻。2剂后背冷减轻'疼痛消失。以上方继服40剂,心绞痛未再发作,背冷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40/100~90毫米汞柱之间,能上班工作。 按语:胸痹以背恶寒为甚,可见胸阳不振,阴寒内盛之重,恰与附子汤证相合。临床上,若舌有瘀斑者加红花、丹参、赤芍;四肢发凉加桂枝;气虚加黄芪,重用参附;痰盛重用茯苓,并加薤白、半夏。 三、心悸 章继才医案:高某某,女,48岁,1980年5月诊。心悸、心胸不舒数月,经中西药治疗罔效。今见心悸、心胸憋闷,自汗出、动则甚,易疲乏'时寒时热,颜面青紫,唇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肢微冷。治以温阳补气为法,用: 附片20克(先煮)、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白芍l0克,桂枝6克,丹参20克,牡蛎20克,水煎服。 2剂后症状大减,6剂心胸舒畅,汗出止,寒热除。宗前方为丸巩固疗效。三月后访,诸证已愈。 按语: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悸。对少阴虚寒,心阳不振,血脉无主,神无所依而心悸者,可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汤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汤加减 首先从桂枝加桂汤开始。【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君)生姜三两(臣)甘草二两(佐)大枣十二枚(佐)芍药三两(使)条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这是桂枝汤加大了君药桂枝的药量,从而加强桂枝药症的作用: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条文后说:“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桂枝加大用量,发散、降逆气和补中气的作用就大。桂枝发散力强,带动津液向全身体表发越、向外流动,经过汗和尿排出。因此,桂枝降冲逆,是释放上冲压力、使“气得旁流”的作用,没有表证的上气奔豚用了效果不好。尤其是对表邪很重的一些有汗出恶风的皮肤病,加大桂枝的用量,效果才好。加大桂枝的用量,散表通气而降逆,主要是发越法。生姜,主胸满咳逆上气,协助桂枝解表和降冲逆,单味生姜,量大一些水煎服,治水气上逆的眩晕效果就很好。甘草、大枣养中焦胃气津液,也降逆。芍药本身也有去水的作用,配合甘草,还缓急止痛。桂枝加桂汤主治的,是太阳表邪引起的上焦津液虚,下气趁机上逆,并不是下焦寒饮太盛,而是上下之气

不均衡了。所以,这个方子没加用温阳化饮的药。补一补津液,散一散外邪,释放一下上冲的压力就行了。桂枝这味药,有这么大的效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仲景还有一个以桂枝为君的“至简之方”,就是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君)甘草二两(佐)条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这个方的君药桂枝,具有温阳解表,降冲逆和补津液的作用;而蜜炙甘草,性质平和,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因此,由4两桂枝和2两炙甘草组成的本方,具备甘滋津液,温阳解表降逆的作用;可治疗津亏气逆合并表证的情况。在六纲,对治太阳病外感(伤寒或中风)证合并津亏。发汗过多,会伤及胃气津液,津液过损,上焦亏虚,下焦之气就会乘虚上逆,造成严重的心慌心悸,或心下胃脘部的悸动不安。这种悸动感属于虚性,得按则舒,这是桂枝甘草汤的典型症状。因此,桂枝甘草汤可以治疗阳虚而津亏的严重心悸,临床要注意辨证使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君) 生姜三两(臣) 厚朴二两(臣) 杏仁五十枚(臣) 甘草二两(佐) 大枣十二枚(佐)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伤寒论方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阴阳解析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一)桂枝附子汤解析: 阳性药:桂枝、生姜、附子、大枣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无

君药:附子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阳性药物多,没有阴性药物,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里逐寒为主,针对虚证;少阴太阴合病,内需去寒,外要解表。 方剂中,附子,温里逐寒;桂枝、生姜,发汗解表;大枣、甘草,补中益气。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补中益气。适用于素有虚寒,并外感风寒者。 (二)白术附子解析:

阳性药:白术、生姜、附子、大枣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无 君药:附子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阳性药物多,没有阴性药物,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里逐寒为主,针对虚证;少阴太阴合病,内有寒湿,外要解表。 方剂中,附子、生姜,温里逐寒;白术,健脾利水;大枣、甘草,补中益气。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补中益气。适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 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1/3量。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酸甘相调,营卫相调。调和脾胃,营卫。“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主症:发热、汗出、恶风。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风寒,阴邪,脉管紧张。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

阳明中风证在临床上少见。 (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脾气由虚转充实),为欲愈。(274)-参见前柴胡桂枝汤。非太阴里虚,顶多用桂枝人参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九)身痛。霍乱证:霍乱止而身痛不休者,用桂枝汤小和之。(387) 三桂枝汤的使用禁忌(共五点) (一)典型单纯太阳伤寒表实证不能用桂枝汤(16)所谓单纯,指不合并1.前述表证兼里实热,先解表,可用桂枝汤。2.前述表证兼里虚,先补里后解表,可用桂枝汤。应用纯辛温开表发汗,不可用桂枝汤,芍药酸收。 (二)酒客病。(17)酒客,后世2种理解:1.长期大量饮酒之人得中风,湿热内盛。因辛甘温,甘助湿,温生热。可去甘味+芳香化湿,解酒醒脾之品,如葛花,枳椇子,佩兰等。2.饮酒过度造成湿热内盛,阻滞营卫气血,气血失和-见周身酸懒不适头痛,发(烘)热汗出,怕风。症似太阳中风(中风类症)。区别桂枝汤证:a.饮酒史b.舌红苔黄厚腻(桂枝汤证见淡红舌薄白苔)c.胸脘痞闷,食欲不振,脉滑数,大便粘腻不爽。 (三)吐脓血(有内痈,毒热内结,腐破血络者)。(19)见:

胡氏经方简要1

第一章:表证类方 (一)桂枝汤类方 桂枝汤:表阳证汗出、恶风、发热、脉缓者。 桂枝汤自变: 1.桂枝加黄芪汤―汗出恶风比桂枝汤证更明显或 见黄汗者 2.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汗,汗出口渴者 全身 1.桂枝加桂汤―桂枝汤证又见气上冲者 2.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外邪内饮见身 热头痛、胃腹痛、小便不利者。 3.半夏散及汤―咽痛、有表证而口不渴者。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汤证又见寸脉独浮、胸满 者。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 细、恶寒明显者。 6.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证又见项背强几几者 7.瓜蒌桂枝汤―桂枝汤证又见拘急痉挛者 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 汤证身疼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9.黄芪桂枝五物汤―身体麻木,疼痛而见汗出恶风 者 10.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关节痛、小 便难、四肢微急者。 11.桂枝附子汤―虚寒关节痛、风湿痹症属虚寒者。 12.白术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桂枝附 子汤证,无气上冲而见小便自利、大便偏干者。 13.甘草附子汤―表虚寒证见关节疼痛、汗出恶风、 小便不利者。 14.白虎桂枝汤―身热不恶寒、骨节烦痛者。 肝 1.苓桂术甘汤―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 不利气上冲者。 心 1.桂枝甘草汤―心下悸欲得按者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汗出恶风、心悸烦者 3.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汤证兼见津液虚惊悸 不安者 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汗出恶 风、心悸、心神不安者。 5.苓桂枣甘汤―外寒内饮呈现桂枝甘草汤证及心 下悸,腹挛急,气上冲者。 6.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津血虚者。 脾胃 1.桂枝加芍药汤―腹满痛、伴见太阳表虚者。 2.桂枝加大黄汤―太阳中风又见腹痛属阳明里实 证者。 3.小建中汤―桂枝汤证兼见胃腹痛或心悸而不呕 者。 4.当归建中汤―小建中汤证更见血虚者。 5.黄芪建中汤―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 6.桂枝人参汤―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表 不解即恶寒、下利,心下痞硬)。 7.茯苓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 8.茯苓泽泻汤―茯苓甘草汤证又见口渴而呕吐者。 9.蜘蛛散―小儿寒疝腹痛可试用。 10.桂枝生姜枳实汤―心下痞塞、胸胁闷痛者。 11.桂枝茯苓丸―痛有定处的久有瘀血痛疼。 肺: 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汗出恶风咳喘者 2.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外有桂枝汤证,里有寒饮 者。 3.苓桂五味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 眩晕者。 4.苓桂五味姜辛汤―里虚寒无表证而胸满、口不渴 者。 5.苓桂五味姜辛夏汤―咳而胸满、吐稀白痰、头晕 呕逆者。 6.苓桂五味姜辛夏杏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证兼见 头面、四肢浮肿者。 7.苓桂五味姜辛夏仁黄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证兼见上热而大便难者。 肾 1.防己茯苓汤―浮肿见汗出恶风者。 2.防己黄芪汤―脉浮、汗出恶风、身重、身肿下肿 重者。 3.五苓散―太阳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 者。 (二)麻黄汤类 麻黄汤本证 麻黄汤―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者。 麻黄汤自变 1.桂枝麻黄各半汤―发热恶寒,寒多热少,身痒者。 2.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 3.桂枝二越婢汤―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 4.大青龙汤―麻黄汤证、越婢汤证并见者。

中医方剂:【方药】桂枝汤兼变证

【方药】桂枝汤兼变证 吴永刚 桂枝汤之所以被后世奉为经方之首、“群方之冠”。就在于该方组方严谨, 配伍丝丝入扣,临证加减一味,方证内涵大变,适应症也发生变化。现结合《伤寒论》原文,细心体悟,把握其中要旨,临证定能执简驭繁,举一反三。 1、桂枝加葛根汤证 主症: 《伤寒论》(以下省略)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本条论述太阳中风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项背强几几”的“几几”在写法上没有钩,有钩读“ji”,在这里音“殊”。“几几”古时比喻短羽之鸟,或幼鸟羽毛不丰,伸颈欲飞不能。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词,形容相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之状,是相背强急之重症。“太阳病”本证有头项强痛“1条”,此条又用新词提出,显然,比头项强痛严重得多。 “反汗出恶风”的“反”字意义深刻。依据项背强几几的症状应为寒邪所致,寒邪为患,其性凝滞,主收引。太阳经项背感受寒邪,致经输不利,应是太阳伤寒表实证象。按理应该无汗,这里却出现了“汗出恶风”,表明非寒邪所伤,应为风邪所伤,太阳中风证,故曰:“反”。 病机:风邪客于太阳经输。 ①太阳经气不舒②营卫不和致津液不能敷布。 方药:桂枝汤加葛根汤 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葛根治疗项背强几几。 葛根辛甘性平,在此方中作用有三:①葛根善解肌祛风,助桂枝汤解表,故“不须啜粥”;②疏通经脉凝滞,以治太阳经输不利;③葛根生津液,使津液敷布,缓解拘急。 另,本方中记载有麻黄,据宋朝林亿等人校订,有麻黄是错误的,有汗不可用麻黄。 以上所治,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证。 临证但见太阳经气不舒证,即可用桂枝加葛根汤。用此方的关键是汗出。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主症: 以下两条论述太阳中风兼喘的证治。 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此条文提示的主症是:“喘家作”。 《伤寒论》中多处用“家”字,多指痼疾。“喘家”就是素有气喘病人。“作”指发作,是新感引动宿疾,是何原因引发的呢?依“桂枝汤”三字推断,当是太阳中风引发宿喘发作。喘家平素肺气不利,易感邪气,一旦患太阳中风,肺气失宣,则气喘加剧。单用桂枝汤很难平定喘息,所以,用厚朴、杏子(杏仁)降逆平喘。“佳”字提示厚朴、杏仁在此方中只是对症治疗,并非解决根本问题,是急则治标之法,故曰“佳”。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附子汤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附子汤加减 讲师:徐朋吉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桂枝附子汤加减。主要包括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桂枝附子加白术汤。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下。 【桂枝附子汤】 桂枝(四两40克)附子(炮,去皮,破,三枚30)生姜(切,三两30克)大枣(擘,十二枚20克)甘草(炙,二两20克)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下。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附子(热苦辛)3 桂枝(温辛甘)4 生姜(大温辛)3 平性药:甘草(平甘滋)2 大枣(平甘滋)2 阴性药:无 从上面可以看出,方子中没有阴性药,整个方子是温热的,六纲是少阴病,五证是滞证。

305.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宋174)《补遗》 伤寒八九天,出现了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这是风湿相搏造成的。 脉浮是病在表,虚而涩是津液不足。 涩是有迟涩之意,有寒湿参与。 身体疼烦,这是寒湿痹阻造成的,这里的烦是因疼痛而烦,不是里热的烦。 不能自转侧,一是因为疼痛的厉害而不敢动,二是肌表有寒湿水饮,身体沉重。 不呕,是没入里,少阳和太阴、少阴都有呕。 (徐老师解疑注:呕是代指里证,少阳和太阴的呕要明显一些,少阴的呕一般不是很典型,但是也会有呕出现。这里是告诉你不要局限了。) 不渴,说明没有里热。 本方实际就是少阴中风重症,感受寒邪重一些。 应该会有四肢逆冷的表现。 病机是津液不足,风邪在表,合并寒湿,没有里证。 治疗呢用桂枝附子汤。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四象解析法

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小结

附子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小结 附子乃药中猛将,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仲景在《伤寒论》中但凡危急时刻往往用之。《伤寒论》中应用附子的方剂凡二十方,此外在小青龙汤、四逆散和理中丸方后加减法中运用附子者亦有三处。其中太阳病篇涉及论12条、方11首,阳明病篇论1条、方1首,太阴病篇论1条,少阴病篇论l0条、方8首,厥阴病篇论5条、方3首,霍乱病篇论4条、方3首。 《伤寒论》中以生、炮附子为纲,分别形成了系列配伍和方剂。 1 凡用生附子必配干姜。 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伤寒论》中回阳救逆所用者皆为生附子,且必配于姜。二药相合成仲景回阳救逆之底方,并以此发展成四逆、白通两大系列方剂。 1.1 干姜附子配甘草善能救逆以干姜附子为底方,合炙甘草为四逆汤。 凡少阴病寒化,证见脉沉细,但欲寐,四肢厥逆,发热、头痛,身体痛,或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肢拘急,或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皆可用之。若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此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需加大附子干姜用量,此之谓通脉四逆汤。若上证不解,更见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真阳大虚欲脱,真阴将竭,残阴不敛颓阳之象,急急于上方中更加猪胆汁半合,反佐兼引余阳归于阴中。是方名日通脉加猪胆汁汤,亦救危之名方。若四逆汤证见下利不止,或利止脉不出者,气随津脱,可于上方之中加人参一两,即为四逆加人参汤,兼有益气固脱之功。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下利不止,或利止脉不出,兼见小便不利,少腹拘急水气不利症状者,急在四逆汤中加茯苓四两、人参一两(即四逆加人参汤再加茯苓四两),回阳救逆,益气利水。以上为生附子在四逆汤系列方中的应用规律。 1.2 干姜附子佐葱白专治戴阳 白通汤系干姜附子汤加葱白四茎而成,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317条方后云:“面色赤者,加葱九茎”,白通汤中有葱白,可知白通汤证必有戴阳,此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主要标志,因此白通汤堪称戴阳证之主方。若病势危急,格药不进,反见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可于白通汤中加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滋阴养液,甚者从之,从阴引阳——此为白通加猪胆汁之妙用也。 2 炮附子随证配方,变化多样附子炮制之后力量由峻而缓,回阳救逆功效减弱,温阳散寒之力增。附子大辛大热,力专性纯,以温阳散寒为主效,配伍在不同方剂中均可补原方之不足,发挥自身作用。如附子与桂枝汤及其类方的配伍,附子与泻心汤的配伍等。此外,附子亦与某些药物组成药对,成为组方的核心。 2.1 与桂枝汤及其类方合用,散寒逐湿,调和营卫 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经典方剂,凡桂枝汤证而见卫阳不足或脾阳虚者,皆可配伍附子。太阳中风发汗过多,心阳大伤,桂枝证兼见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可与桂枝汤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汤。若微恶寒者,上方去芍药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如果寒湿相搏,阳虚较甚,出现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加重桂枝和附子的用量便是桂枝附子汤;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又当去桂枝加白术四两,方名白术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即为甘草附子汤,功可解表散寒,除湿止痛,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

桂枝芍药知母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芍药知母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芍药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本方是为腹满时痛而设。其病机本太阳病,医反之下阳邪陷入太阴。太阴阴中之至阴,职主输出,阳邪陷入,功能失职,腐秽气滞不行,故腹满时痛。仲景因表邪未解,阳邪已陷太阴,故制此方。倍芍药以益脾,调中缓急,除腹满之时痛,此用阴和阳法也。 方药:桂枝10g,白芍2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 方义:本方即桂枝汤倍芍药化裁之方,本阳邪陷入太阴,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使邪外出,倍芍药以调和太阴,以阴和阳,缓急止痛。 临床中凡属太阴阴阳不和,且变证各异的证候,俱投以此方加味治之。 举案如下: 吴某某,男,35,成都纺织厂 1975年2月19日,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七公分,目前胃胀痛、腰痛、右胁痛,纳差,解黑大便,查大便隐血++,脉浮缓,苔白腻。

辨证:太阴湿邪阻滞,气机不畅,治宜调中缓急祛湿行气。 方药;桂枝10g,白芍2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苍术10g,厚朴15g,法夏15g,人参10g,二付。 1975年2月24日,全面转好,原方二付。 1975年2月27日,查大便已无隐血,诸证悉愈,纳增,精神好转,原方二付。 分析:患者体弱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加以湿邪停滞,脾喜燥恶湿,自身阳气虚弱,更受湿邪困扰,功能进一步运转失职,故腹满而痛,气滞不行,影响右胁,腰部亦痛,方中除桂枝倍白芍汤以阴和阳,缓急止痛之外,更投入苍术祛湿,并投入厚朴、半夏、甘草、生姜、人参汤专治脾虚腹满之方合并治之,疗效更捷。 郭某某,女61,家住致民路 1975年3月14日,胃脘胀痛,头痛,脉沉,苔白。 辨证:太阴运化失职兼气逆,治宜调和脾胃兼降逆气

经方传真精简版

经方传真精简版 胡希恕冯世纶著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 【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 【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寒,关节痛疼,脉浮虚而涩者;可用本方治之。 二十、去桂加白术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附子汤证无气上冲,而见小便自利、大便偏干者。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辨证要点】身痛、关节痛、小便不利者可选用本方。 二十二、甘草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关节痛剧,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二十三、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而痰涎多者。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有痰饮惊狂者。 二十五、桂枝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证者。 二十六、半夏散及汤方 【辨证要点】咽痛,有表证而口不渴者。 二十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烦躁惊悸者。 二十八、防己茯苓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伴见四肢肿者。 二十九、防己黄芪汤方 【辨证要点】四肢浮肿、汗出恶风明显者。 三十、桂枝人参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 三十一、白虎加桂枝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白虎汤证者。

桂枝汤

试从桂枝、芍药、甘草药证的角度,认识桂枝汤的应用 1.从桂枝汤的核心药物(桂枝、芍药、甘草),分析其药证主治 桂枝汤,主治自汗出、气上冲、腹痛、羸瘦而悸者。 《本经》谓:①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②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③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黄煌教授总结古今药证,阐释为:①桂枝主治气上冲;②芍药主治挛急,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③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 1.1桂枝主治气上冲。 1.1.1气上冲与出汗 气上冲,是患者的自我感觉,其组成有二:①上冲感,即气从少腹上冲胸,病人的咽喉、胸膺部、腹部有突发性的气窒感、胀痛感,甚至呼吸困难、喘促、出冷汗、烦躁乃至晕厥;②悸动感,即自觉心悸,按压后舒适,或病人全身出现搏动感或感觉到明显的脐腹部的跳动感,甚至晕厥,此外,颈动脉的搏动感,也可以看做是气上冲。许多循环系统疾病的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低血压等,以及消化道疾病等均可以出现气上冲样的症候群。 气上冲与惊恐相关。这种惊恐,多伴有冷汗淋漓、心悸、入夜多梦或多恶梦,男子易出现性梦遗、早泄等,女子多为梦交、带下淋漓等。仲景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气上冲还与腹痛相关。腹痛呈阵发性,也伴有多汗、心悸等,患者多消瘦、腹壁薄而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所谓“腹中急痛”。仲景常用桂枝加桂汤、或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等。 桂枝汤与出汗相关。桂枝汤的汗出,一种情况为服用麻黄等发汗药物以后,汗出如洗,并伴有心悸、烦躁不安、乏力等;一为自动出汗,即天气并不热,也未服用发汗药物,但尚微微汗出,而汗出又恶风畏寒、关节疼痛、烦躁不安等。前者可用桂枝甘草汤,后者则用桂枝汤。由于误用麻黄常导致心悸、汗出厥逆,所以配伍桂枝以防止汗多亡阳,是仲景的用药原则,如大青龙汤、麻黄汤、葛根汤等。 1.1.2平冲定悸与其他关键配伍 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桂枝甘草茯苓,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身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同样治疗自汗:桂枝汤,治脉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汤,治身痛自汗;桂枝加

桂枝加芍药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加芍药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芍药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本方是为腹满时痛而设。其病机本太阳病,医反之下阳邪陷入太阴。太阴阴中之至阴,职主输出,阳邪陷入,功能失职,腐秽气滞不行,故腹满时痛。仲景因表邪未解,阳邪已陷太阴,故制此方。倍芍药以益脾,调中缓急,除腹满之时痛,此用阴和阳法也。 方药:桂枝10g,白芍2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 方义:本方即桂枝汤倍芍药化裁之方,本阳邪陷入太阴,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使邪外出,倍芍药以调和太阴,以阴和阳,缓急止痛。 临床中凡属太阴阴阳不和,且变证各异的证候,俱投以此方加味治之。 举案如下: 吴某某男35成都纺织厂 1975年2月19日,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七公分,目前胃胀痛、腰痛、右胁痛,纳差,解黑大便,查大便隐血++,脉浮缓,苔白腻。 辨证:太阴湿邪阻滞,气机不畅,治宜调中缓急祛湿行气。

方药;桂枝10g,白芍2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苍术10g,厚朴15g,法夏15g,人参10g,二付。 1975年2月24日,全面转好,原方二付。 1975年2月27日,查大便已无隐血,诸证悉愈,纳增,精神好转,原方二付。 分析:患者体弱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加以湿邪停滞,脾喜燥恶湿,自身阳气虚弱,更受湿邪困扰,功能进一步运转失职,故腹满而痛,气滞不行,影响右胁,腰部亦痛,方中除桂枝倍白芍汤以阴和阳,缓急止痛之外,更投入苍术祛湿,并投入厚朴、半夏、甘草、生姜、人参汤专治脾虚腹满之方合并治之,疗效更捷。 郭某某女61家住致民路 1975年3月14日,胃脘胀痛,头痛,脉沉,苔白。 辨证:太阴运化失职兼气逆,治宜调和脾胃兼降逆气。 方药:桂枝10g,白芍2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厚朴10g,陈皮10g,二付。 1975年3月17日,头痛愈,胃脘胀痛好多半,原方二付。 [分析]患者由于脾阳虚弱,陷入太阴,阴阳不调,运化失职,浊阴壅塞故胀满而痛,头痛无感冒症状则属内伤头痛,三阳头痛部位各于相同,太阴、少阴无头痛,厥阴头痛在头顶,此头痛势必在前额,前额地界属阳明,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太阴受浊阴壅滞,气机不降,返而上逆,故头痛,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