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训练中心率和血乳酸的监控综述

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训练中心率和血乳酸的监控综述

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训练中心率和血乳酸的监控综述

作者:陆天锦陆娟

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6年第01期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1-000-01

摘要本篇文章通过查阅相关训练监控在跆拳道中的应用等,对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的心率和血乳酸的监控进行一个综述。运动训练监控是依据运动训练客观规律,借助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运动训练过程科学、系统的测量、评价与调整,实现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最佳化控制。实践证明,结合训练测定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可以较为准确的了解训练负荷训练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了解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了解恢复方法的效果等。从而可以帮助教练员准确评价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为制定新的训练方案和恢复计划提供参考[1]。

关键词跆拳道心率血乳酸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被运用于体育运动的各个项目,奥运会比赛的每个项目背后无不有科学技术的参与。其中心率和血乳酸的检测广泛使用,作为衡量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标,为运动员取得有益的运动成绩提供了可靠的生理学依据。尤其在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心率

心率监控为最初始的监控对象[2]。负荷监控适合在长时间、大强度训练任务中,跟踪和监控全过程,帮助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正常时心率相对稳定,如果出现负荷相对较大,经过一夜的休息,晨脉达到了每分钟5到10次以上,认为出现了累积的疲劳现象,一旦出现累积的疲劳现象之后,经过几天后现象如果仍然没有改善,应该立即加以干预。例如:监测运动员早上的脉搏和血乳酸能很快了解运动员的状态,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遏制了过度训练的发生,同时也为教练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实时数据,帮助掌握身体状况,使训练内容更加合理。心率监控是有效帮助运动员和教练员及时了解运动员身体疲劳状况的重要指标。

(一)心率监控在跆拳道中的应用

高水平的跆拳道运动员经过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心脏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监控过程中会发现高水平的跆拳道运动员的心率会普遍的比一般运动员和正常人群的要低,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是长期的训练结果。心率表也非常适合在跆拳道对抗训练的负荷强度佩带使用。运动后运动员心率的恢复状况可以反映运动员训练符合的适应程度和水平。所以在运动实践中心率可作为监控运动强度的理想指标。

(二)心率监测方法的演变

在运动训练过程当中,掌握好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强度是保证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通常都是采用监控训练时即刻10秒颈动脉的脉搏次数来检测训练负荷强度。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在脉搏计时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误差,而且运动过程中运动员没有参照的标准也很难控制准确的负荷强度。以及突然停止剧烈运动测试脉搏时可能会引起运动者心悸、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从而使这种方法的使用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心率表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心率表的产生大大提高了心率监控的准确性、即时性,为更多的教练员准确地掌握控制强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心率反应心肺功能的改变

运动员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安静心率会逐渐降低,这是机体适应性的表现,属于正常现象,安静心率的降低是因为在不断提高的训练强度中机体的需氧量不断增加,从而引起心输出量增加。相反的,在安静和同等负荷条件下因为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所以相应的降低了心率,对于耐力性运动项目来说,对心脏最大的影响是扩大心脏容积,这样就导致每搏输出量大于一般人。所以,安静心率和最大心率都是评价锻炼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血乳酸

中国竞技体育目前对血乳酸监控更加广泛,在许多运动项目中广泛应用,普遍应用与运动员选材和评价无氧速度耐力。跆拳道运动是有氧与无氧结合的运动,而血乳酸是反应运动员无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血乳酸评定运动训练强度

血乳酸除了可以直接反映运动员乳酸堆积程度以外,在实际训练中还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制定运动强度;评定运动员有氧水平。使用不同的训练强度,训练后的放松恢复活动也不是固定的,应该遵循随着机体血乳酸浓度的下降,及时的减小活动强度。

(二)血乳酸的采血时间

关于血乳酸的采血时间,学者们的研究比较多,结论各不一样。例如杨奎生、牛雅镇等人研究结论:在比赛或者训练后5分钟采血,此时乳酸达到峰值,并且研究证明,不同强度不同时间的运动项目,采血时间不同,会影响我们对运动员血乳酸峰值的判断,并建议除了长时间的稳定负荷外,在运动后5分钟进行测量是反映运动员血乳酸峰值的最佳采血点。

(三)血乳酸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根据目前运动科学观点,血乳酸在8-10摩尔每升范围时,属于耐乳酸训练范围。无氧糖酵解供能占据重要地位。有研究认为血乳酸的最大值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运动后测得的血

乳酸最大值即表示机体对乳酸的最大耐受能力,又反映了机体无氧酵解供能的最大能力。郭黎等人的研究指出:运动后,机体的血乳酸浓度与无氧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有着紧密关系,心率恢复与乳酸清除率相结合,可更精确的反映无氧耐力运动员运动后恢复的程度。

三、结论

心率和血乳酸都是跆拳道运动训练监控科学监控的重要指标,能够及时准确的收集数据加以分析,可以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和训练负荷以及恢复状况,可以为教练员及时准确的对训练计划进行安排调整。

★基金项目: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编号:PXM2015-014206-000072。

参考文献:

[1] 冀琳.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后踢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2.

[2]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9:3-4.

浅析儿童少年跆拳道训练解读

儿童少年跆拳道训练生理特征浅析 摘要: 儿童少年进行跆拳道训练的首要任务是增强体质。由于儿童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阶段,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机能有着很多与成人不同的解剖生理特点,所以跆拳道教练员在指导训练时不能把儿童少年看作是成人的“缩影”。本文通过文献法及本人在针对儿童少年的跆拳道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对儿童少年的生理特征进行表述,对跆拳道的科学内涵进行阐释,论证了系统的跆拳道训练对促进儿童少年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指出跆拳道教练在指导儿童少年训练时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儿童少年生理特征跆拳道训练 1 前言 跆拳道作为一项享有很高国际声誉的全球性运动,以其入门简易,快、高、腾空、旋转踢腿法及快速的法,极易在儿童少年中开展。国内外对儿童少年跆拳道训练进行研究的文献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系统的跆拳道运动对儿童少年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适宜儿童少年进行的跆拳道运动训练内容、训练强度、密度,训练时应坚持的原则等。儿童少年进行跆拳道训练的首要任务是增强体质。由于儿童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阶段,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机能有着很多与成人不同的解剖生理特点,所以跆拳道教练员在指导训练时不能把儿童少年看作是成人的“缩影”。本文通过文献法及本人在针对儿童少年的跆拳道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对儿童少年的身体特征进行表述,对跆拳道的科学内涵进行阐释,论证了系统的跆拳道训练对促进儿童少年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指出跆拳道教练在指导儿童少年训练时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1.1 研究对象 儿童少年(6岁—17岁) 1.2 研究方法 文献法,观察法,访问法 1.3 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关儿童少年运动生理特征的研究,具有文献数量多,研究层次深,研究水平高,研究领域广的特点。但就专门针对儿童少年跆拳道训练时的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文献,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研究程度上均存在不足。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通过文献法及本人在针对儿童少年的跆拳道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对儿

体育考试试题库

体育考试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对老年人心血管机能有益的练习是( A )。 A 太极拳 B 力量练习 C 伸展运动 D 乒乓球 2. 影响身体脂肪含量的有关因素是( B )。 A 心泵血功能 B 体力活动 C 肺活量大小 D 肌肉的体积 3. 属于生理性老化的心脏变化是( C )。 A 心输出量增加 B 管壁弹性减退 C 心肌萎缩,发生纤维样变化 D 毛细血管数目减少 4. 老年人在运动前要进行的医学检查有( C )。 A 尿十项测定 B 血乳酸测定 C 运动机能评定 D 身体素质评定 5. 社会文明、医学进步使残障的原因排序发生变化,呈下降趋势的残障原因是( B )。 A 疾病残障 B 先天残障 C 外伤残障 D 战争残障 6. 残障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作用是( A )。 A 克服心理障碍 B 恢复生理功能 C 取得运动成绩 D 增强身体素质 7. 国际上通用的残障分类方法是( D )。 A 疾病性质分类法 B 神经反射弧分类法 C 生理能力分类法 D 生理功能分类法 8. 下列哪种运动对于降低血脂效果更好( B )。 A 力量练习 B 有氧运动 C 柔韧性练习 D 平衡能力练习 9. 在耐力性运动中,脂肪氧化供能起着节省( A )的作用。 A 糖和蛋白质 B 糖和维生素 C 蛋白质和维生素 D 维生素和无机盐 10. 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适能是( A )。 A 健康体适能 B 技能体适能 C 有氧适能 D 肌适能 11. 测定肌肉力量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方法是( A )。 A 1RM测验 B 仰卧起坐 C 俯卧撑 D 卧推 12. 30岁以后有氧适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一半的原因是由于( C )。 A 自然衰老 B 锻炼活动减少 C 体脂增加 D 疾病 13. 一下哪项不是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 A )。 A 跆拳道 B 游泳 C 舞剑 D 滑雪 14. 最大心率不容易测定,可以用公式推算。若某同学的年龄是25岁,则公式推算他的最大心率为( B )。 A 200 B 195 C 190 D 205 15. 人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的氧量和吸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B )。 A 运动后过量氧耗 B 氧亏C吸氧量 D 耗氧量 16.在恢复期机体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此时所消耗的氧量应包括(B )。A氧亏B运动后过量氧耗 C 吸氧量D需氧量 17. 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是(D )。 A 肺通气功能 B 肌肉血流量 C 血红蛋白含量 D 心脏的泵血功能 18. 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称为(A )。 A 乳酸阈 B 最大摄氧量 C 最大摄氧量百分率 D 最大摄氧量利用率 19.决定有氧耐力训练效果的有效指标是( C )。

常用训练监控与评价的指标

常用训练监控与评价的指标 一、生理学指标: 1)心率(HR):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评价. ①基础心率(晨脉):基础心率是基础状态下的心率,即清晨、清醒、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一般用脉搏表示,机体机能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大运动负荷训练后,若经一夜的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次/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若续几天持续增加,则应调整运动负荷。在选用基础心率作为评定疲劳指标时,应排除惊吓、恶梦、睡眠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②运动中心率:可采用遥测心率方法测定运动中的心率变化,或用运动后即刻心率代替运动中的心率。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运动中心率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若一段时期内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 ③运动后心率恢复:运动后心率包括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恢复期心率下降越快,恢复时间越短,心血管机能越好·相同运动负荷后,运动员心率恢复加快,提示运动员对训练负荷适应或机能状况良好。运动后心率的恢复速度和程度,可衡量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水平或者身体机能状况。运动后心率一般从第2分钟开始测6s、10s或30s的心率,用于观察运动员对运动负荷和训练强度的反应和恢复情况。通过对运动后心率的观测运用,以探求运动员取得最大化训练效果的适宜运动负荷. ①膝跳反射阈值:随着疲劳的增加,膝跳反射的敏感性发生变化,引起膝跳反射所需的叩击力量增加。因此,可根据运动前后膝跳反射的敏感性评价疲劳。 ②反应时:反应时是指刺激信号(光、声音等)出现后机体迅速做出反应的最短时间,分为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疲劳时反应时明显延长,特别是选择反应时延长更明显,表明大脑皮层分析机能下降。 ③血压体位反射:测定心血管系统调节机能(植物神经).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静时血压,随即仰卧3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扶成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血压,每30秒测一次,共测2分钟.若2分钟以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 4)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 ①皮肤空间阈: 皮肤空间阈,也称两点阈,是指能引起皮肤产生两点感觉的两刺激间的最小距离。运动后皮肤空间阈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 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②闪光融合频率: 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直到将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即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测三次取平均值。轻度疲劳时约减少 1.0—3.9Hz;中度疲劳时约减少4.0-7。9Hz;重度疲劳时减少8Hz以上。 5)用生物电评价疲劳

运动训练的机能监控与评价(生理)

运动训练的机能监控与评价 进行机能监测的目的就是为了调控 科学训练:科学的训练安排、科学的训练监控、科学的恢复手段 ㈠训练监控的含义: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测量指标对训练计划、训练效果和训练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以辅助教练员实施训练控制的方法 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1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 2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 机能评价、技术评价、心理干预与评价 3运动员训练机能监控用哪些指标?如何监控? ①心率(HR)阶段性机能状况评估,短期内基础心率突然明显加快,提示运动 员不能适应当前训练负荷,机能状态下降,如果心率突然显著减慢,提示可能有疾病的存在。 ②血压(BP),安静时血压升高20%左右,并持续两天以上时,可能是机能下降 或过度疲劳的表现运动时脉压差增加的程度比平时减少或出现梯形反应,提示运动员机能状况差 ③血红蛋白 ④血乳酸,训练一个阶段后,同样负荷运动后血乳酸水平下降,说明训练水平 与运动能力提高,同样负荷运动后血乳酸清除速率提高,说明有氧能力提高。 ⑤尿蛋白,课后测定,既能够反映训练负荷强度,也能反映负荷量 4决定人体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 训练监控的功能包括:研究不同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特点,确定训练方法和手段适宜的恢复时间,评价训练效果,评价和控制运动员训练质量,判断运动员实际运动能力,预测运动员运动能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训练监控的意义:运用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指导控制运动训练,不断对运动员进行机能评定,科学地进行监督,是科学训练的重要内容,对正确地控制训练负荷、挖掘运动员的最大运动潜力,更有效地提高竞技能力以及防止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发生,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㈡运动员机能评定的含义 在运动训练中,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实验技术和方法,对运动员身体机能进行测量以及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及时向教练员反馈,这一过程称为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 机能评定的意义:对运动员选材、医务监督、控制训练负荷、判断运动性疲劳,防止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发生,以及有效的挖掘人体的运动潜力、提高竞技能力,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经称为科学训练的重要内容。 综合评定选择指标的原则:尽量简化,针对性强,精确度高,便于操作,反馈速度快,无创或微创,各项指标应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能从不同侧面较敏感地反映运动负荷或机能的变化 机能评价具体的指标和方法: 1氧转运与运动性贫血评定指标: ①血红蛋白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联合国卫生组织判断贫血的标准是: 成年男女分别低于130克/升和120克/升,6个月-6岁低于110克/升,

体育考试的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对老年人心血管机能有益的练习是( A )。 A 太极拳 B 力量练习 C 伸展运动 D 乒乓球 2. 影响身体脂肪含量的有关因素是( B )。 A 心泵血功能 B 体力活动 C 肺活量大小 D 肌肉的体积 3. 属于生理性老化的心脏变化是( C )。 A 心输出量增加 B 管壁弹性减退 C 心肌萎缩,发生纤维样变化 D 毛细血管数目减少 4. 老年人在运动前要进行的医学检查有( C )。 A 尿十项测定 B 血乳酸测定 C 运动机能评定 D 身体素质评定 5. 社会文明医学进步使残障的原因排序发生变化呈下降趋势的残障原因是(B)。 A 疾病残障 B 先天残障 C 外伤残障 D 战争残障 6. 残障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作用是( A )。 A 克服心理障碍 B 恢复生理功能 C 取得运动成绩 D 增强身体素质 7. 国际上通用的残障分类方法是( D )。 A 疾病性质分类法 B 神经反射弧分类法 C 生理能力分类法 D 生理功能分类法 8. 下列哪种运动对于降低血脂效果更好( B )。 A 力量练习 B 有氧运动 C 柔韧性练习 D 平衡能力练习 9. 在耐力性运动中,脂肪氧化供能起着节省 A 的作用。 A 糖和蛋白质 B 糖和维生素 C 蛋白质和维生素 D 维生素和无机盐 10. 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适能是( A )。 A 健康体适能 B 技能体适能 C 有氧适能 D 肌适能 11. 测定肌肉力量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方法是( A )。 A 1RM测验 B 仰卧起坐 C 俯卧撑 D 卧推 12. 30岁以后有氧适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一半的原因是由于( C )。 A 自然衰老 B 锻炼活动减少 C 体脂增加 D 疾病 13. 一下哪项不是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 A )。 A 跆拳道 B 游泳 C 舞剑 D 滑雪 14. 最大心率不容易测定,可以用公式推算。若某同学的年龄是25岁,则公式推算他的最大心率为( B )。 A 200 B 195 C 190 D 205 15. 人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的氧量和吸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B )。 A 运动后过量氧耗 B 氧亏C吸氧量 D 耗氧量 16.在恢复期机体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此时所消耗的氧量应包括(B )。 A氧亏B运动后过量氧耗 C 吸氧量D需氧量 17. 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是(D )。 A 肺通气功能 B 肌肉血流量 C 血红蛋白含量 D 心脏的泵血功能 18. 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称为(A )。 A 乳酸阈 B 最大摄氧量 C 最大摄氧量百分率 D 最大摄氧量利用率 19.决定有氧耐力训练效果的有效指标是( C )。 A最大心率B 最大心输出量 C 乳酸阈 D 运动后过量氧耗20.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称作(A )。 A 最大肌力 B 快速肌力 C 爆发力D肌耐力 二、多项选择题 1. 从事规律的负重练习可以(ABCD )。 A 有助于提高或维持骨密度,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 B 改善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促进肌肉发达,维持肌肉质量。 C 优化身体成分,促进瘦体重增加。 D 强化软组织的强度,对于老年人群来说,还可以缓减腰背疼痛和行动迟缓等。 2. 制定运动处方的原则有(ABCD )。 A 因人而异的原则 B 有效的原则 C 安全的原则 D 全面的原则 3. 一下哪些指标可用来确定运动强度(ABCD )。 A 最大心率贮备 B 代谢当量 C 自感用力度 D 最大心率 4. 有氧运动可以(ABD)。 A 降低LDL B 降低T C C 降低HDL D 降低CM 5. 有益于提高心血管功能的运动方式有(ABCD )。 A 跑步 B 游泳 C 骑车 D 登山 6. 运动控制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包括(ABC )。 A 增强胰岛素分泌能力及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B 加速脂肪分解,改善脂类代 C 有利于控制体重 D 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 7. 极点”出现的迟早及消除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ABC ) A 训练水平 B 运动强度 C 准备活动 D 营养状况 8.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ACD )。 A 赛前状态 B 准备活动 C 进入状态D稳定状态 9. 用于评价运动员对极量负荷反应的生理指标有( AB )。 A 最大摄氧量 B 氧脉搏 C 肺活量 D 肺通气量 10. 与无训练者相比,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在(AB )状态下出现机能节省化现象。 A 安静 B 定量负荷运动 C 极限负荷运动 D 最大负荷运动 11. 适宜的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相同之处是BC A 预防运动损伤B减轻极点反应C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D推迟疲劳出现 12.要使高原训练取得理想的效果应处理好以下几个主要因素(ABCD )。 A 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 B持续时间C强度D高原训练后出成绩的时间 13.通过体育锻炼,女子的力量可以得到提高,其原因是(ABC )。 A 改善了神经控制 B 增强了神经冲动的转递 C 动员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 D 骨骼肌线粒体体积最大,数量增多 14.有人认为,女子比男子更适合从事耐力性运动,是因为(AB )。 A 女子体内脂肪贮备较多 B 女子的有氧氧化供能能力较有潜力和优势 C 女子的心血管供能较男子好 D 那自的屏息时间长于男子 15. 大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效应有(ABCD )。 A 直接作用 B 间接作用 C 急性作用 D 慢性作用 16.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自由基学说认为(ABC )。

跆拳道选材指标

跆拳道选材指标 1.形态指标分析 长期以来,在跆拳道运动员选材中总结出,体型分布相对较为集中是优秀跆拳道运动员体型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这是跆拳道运动员依据形态指标选材的理论依据。运动训练实践表明,在同等训练条件下,不同身体形态运动员所取得的训练效果有很大差距。因此,在跆拳道运动员选材中,选择适宜身体形态的跆拳道选手,进行专业训练,更有利于后期的育才和成才。因此,依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进行选材,选择具有身体形态优势的运动员苗子参加训练,是跆拳道运动员选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基础性内容。 运动生理学理论认为,身体形态是反应人体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与竞争能力水平的重要基础性指标,开展身体形态选材尤为重要。跆拳道运动员选材中的身体形态指标可以分解为五项二级指标,体重/身高是评价人体形态发育水平和匀称度的重要指标,用相对体重来反映人体营养状况和胖瘦程度,更加更加直观、清晰的反应身体的充实度。现代跆拳道运动竞争日益激烈,对运动员的身高与力量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运动员具备较高的身材,又要有良好的肌肉力量,以适应对抗日益激烈的比赛环境。一般说,人体肌肉横截面积与力量成正比,体重/身高指数越大说明运动员的肌肉力量越有优势,世界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的体重/身高指数一般都比较大,因此在身高相同的情况下,身材较好且题型匀称的运动员是选材的重点。需要注意的是,体重/身高指数需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该指数过大会影响运动员完成动作时的动作速度。其余四项指标也是反映身体形态的重要指标,跆拳道是一项以腿法为主、同场竞争的直接对抗性项目,在规则指导下以击打人体的躯干和头部为目标,赢得比赛的前提是在不让对方击中自己的前提下,准确且强有力的击中对方腰部以上部位,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对抗中具备一定的空中优势,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身材,腿要长,以实现在对抗中对空间的有效控制。此外,跆拳道动作快速多变,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动作速度和灵敏性,皮脂厚度不宜过多。 2.机能指标分析 跆拳道运动员机能选材的任务是借助科学的先进仪器对人体的生理机能水平进行测量与评价,研究与选拔适合跆拳道运动、生理机能超常的优秀竞技人才。

高原训练对格斗对抗类项群项目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00-01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原训练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高原训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原训练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完善;训练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科学化训练程度不断提高;并建立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高原训练的成效明显增加。格斗对抗性项群也因为区别于其他项目的特点而被很多人喜爱,该项目对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本篇文章通过查阅高原训练以及格斗对抗性项群的资料文献,研究高原训练对格斗对抗项目的利弊,以及如何科学的对格斗对抗项目进行高原训练,以此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 关键词高原训练格斗类对抗影响 一、高原训练的介绍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运动训练手段,尤其自1968年第19届墨西哥奥运会后,在国内外运动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研究,高原训练的实质就是高原环境结合运动训练来提高最大摄氧量和有氧运动能力,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运动员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底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急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 高原地区除气干燥、温差大、紫外线强、日照时间长等特点外,最主要的特点是大气中含氧量低,因此,运动员从平原到高原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变化。运动员由平原进入高原后,高原期间,运动员的晨脉或心率普遍高于平原值,训练后期有所下降,且保持稳定,返回平原后2-3周内晨脉或心率一般低于上高原前的水平。血乳酸变化的一般特点是:以同样强度运动时,血乳酸值明显高于平原值,相同内容的测试,血乳酸值逐周递减;血乳酸峰值普遍超过平原训练期间的值;初上高原时,乳酸―速度曲线左移,随时间延长,乳酸―速度曲线右移,体重和体脂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二、格斗对抗项群的介绍 根据田麦久的项群训练理论,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运动包括拳击、散打、跆拳道、击剑、柔道、摔跤等,这些都是奥运会、全运会中的金牌大户。它们具有对抗性的项目,具有一对一竞技,以得分取胜等竞技特点,其运动特点首先在于既要在力量上,又要在形式上战胜对手,不断变化着的动作。其次,不仅要考虑技术上的,而且还要考虑战术的特点,并使自己的动作适应这些特点。与敏锐知觉的同时,在这些动作的心理活动结构中,还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以及对对手动作做出反应的速度和正确性。 三、格斗对抗性项群进行高原训练利弊的对比分析 (一)高原训练对加强格斗对抗性项目耐力分析 高原训练对有氧项目(持续2分钟以上的项目)的竞技能力有不利的影响,因为气压下降使得(持续2分钟以上的项目)氧分压降低。这导致了肺内氧气向血液的弥散量减少,对最大摄氧量(vo2max)的影响在高度为1524米(5000英尺)时,就可见到。但也正是利用了这一负面影响,才能获得高原训练的最佳效果。另外,由于高原相对缺氧,通过高原训练,最大摄氧量可增长5%,肺活量增长7%,最大肺通气量增长13-20%,呼吸商增长7%。上述事实说明高原训练可大幅度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随着高原训练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乳酸的浓度,从而提高机体的耐乳酸水平,经过科学的高原训练,运动员的代谢反应良好,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可从高原训练最初的正常值回升,并在平原赛前达到平原常规训练难以达到的水平。总之,通过高原训练,人体通过一系列代偿性反应而逐渐可习惯低氧环境,进而在适应的基础上明显提高机体耐受乳酸的能力,格斗对抗性项目的比赛大多需要消耗大量体力,通过高原训练加强运动员的耐力,对于格斗对抗性项目运动员来说是有利的。

运动生物化学整理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学科,是体育科学中的应用基础性学科,直接为体育事业服务,它是从分子水平研究运动人体的变化规律。 2、糖原:由许多缩合成的支链多糖,是重要的能量储存物质。 3、酶:是生物细胞(或称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物质。 4、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TP和磷酸肌酸分解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 5、糖酵解供能系统:由糖在无氧条件下的分解代谢组成的供能系统。 6、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细胞燃料在氧充足的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组成的供能系统。 7、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在物质分解代谢过程中,代谢物脱氢后,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然后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形成ATP的过程。 8、氧化磷酸化:是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时,所释放出的能量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9、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细胞燃料在氧充足的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共同有氧代谢途径。 10、脂肪酸的β-氧化: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脂肪酸可分解为乙酰CoA,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11、限速酶:在代谢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中,如果其中一个反应进行的很慢,便成为整个过程的限速步骤,催化此限速步骤的酶。 12、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13、呼吸链:由一系电子载体构成的,从NADH或FADH2向氧传递电子的系统。 14、三磷酸腺苷:是一种核苷酸,作为细胞内能量传递的“分子通货”,储存和传递化学能。ATP在核酸合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15、磷酸原:ATP和磷酸肌酸合称磷酸原。 16、糖酵解:糖原和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的过程。 17、乳酸循环:肌肉收缩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肌肉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脏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释入血液后又被肌肉摄取,所构成的循环。 18、脂肪动员:储存在皮下或腹腔的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19、酮体:脂肪酸在肝内分解氧化时的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 20、葡萄糖—丙氨酸循环:骨骼肌内葡萄糖、肌糖原分解生成的丙酮酸与氨基酸之间,经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以及丙氨酸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并回到肌肉中的代谢过程。 四、辨析题: 1、散手比赛后,运动员的血乳酸基本不升高。 答:错。散手比赛特点;供能系统主要是糖酵解供能;HL是糖酵解的终产物。2、跆拳道运动员不需要提高有氧代谢供能能力。 答:错。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三大供能系统参与供能,只是比例不同,供能的地位不同而矣。

体育考试题库

体育考试题库 XXX体育考试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练中,对老年人心血管机能有益的是(A)。A。太极拳 B。力量练 C。伸展运动 D。乒乓球 2.影响身体脂肪含量的因素是(B)。 A。心泵血功能 B。体力活动 C。肺活量大小 D。肌肉体积 3.属于生理性老化的心脏变化是(C)。 A。心输出量增加

B。管壁弹性减退 C。心肌萎缩,发生纤维样变化 D。毛细血管数目减少 4.老年人在运动前要进行的医学检查是(C)。 A。尿十项测定 B。血乳酸测定 C。运动机能评定 D。身体素质评定 5.社会文明和医学进步使残障的原因排序发生变化,呈下降趋势的残障原因是(A)。 A。疾病残障 B。先天残障 C。外伤残障 D。战争残障 6.残障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作用是(A)。 A。克服心理障碍 B。恢复生理功能

C。取得运动成绩 D。增强身体素质 7.国际上通用的残障分类方法是(D)。 A。疾病性质分类法 B。神经反射弧分类法 C。生理能力分类法 D。生理功能分类法 8.下列哪种运动对于降低血脂效果更好(B)。 A。力量练 B。有氧运动 C。柔韧性练 D。平衡能力练 9.在耐力性运动中,脂肪氧化供能起着节省(A)的作用。A。糖和蛋白质 B。糖和维生素 C。蛋白质和维生素 D。维生素和无机盐

10.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适能是(A)。 A。健康体适能 B。技能体适能 C。有氧适能 D。肌适能 11.测定肌肉力量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方法是(A)。 A。1RM测验 B。仰卧起坐 C。俯卧撑 D。卧推 12.30岁以后有氧适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一半的原因是由于(C)。 A。自然衰老 B。锻炼活动减少 C。体脂增加 D。疾病

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监控与训练效果评价

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监控与训练效果评价 王惠;王洪涛;范梦娇 【摘要】为及时了解训练负荷强度和调控好运动员参赛时的身体机能状态,在赛前 6周,对赛艇男子公开级优秀运动员训练中的心率、血乳酸、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肌酸激酶进行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赛艇赛前训练中血红蛋白和尿素氮能很好的 反应赛艇运动员所承受的训练负荷和身体机能状态,运动强度增加,运动员的血红蛋 白呈下降趋势,血尿素氮水平呈上升的趋势;在大负荷的运动训练期间,赛艇运动员 的肌酸激酶水平呈上升的趋势;在赛艇的日常训练中,血乳酸值的变化与运动员个 体能力密切相关,在完成相同的亚极限运动负荷时,优秀的运动员血乳酸值相对更低.运动员在周实战模拟比赛中,心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赛前随着训练水平的 提升,运动员的赛后心率相应提升.定量监控赛艇运动员训练课上的投入情况和阶段 负荷变化情况,对科学安排和调整训练负荷意义重大. 【期刊名称】《山东体育科技》 【年(卷),期】2013(035)002 【总页数】5页(P79-83) 【关键词】赛艇;机能监控;科学训练 【作者】王惠;王洪涛;范梦娇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青岛胶南市灵山卫中心卫生院,山东青岛266427;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74 赛艇是水上周期性有氧耐力为主的运动项目.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依靠四肢和躯干肌群的力量共同协调工作,通过桨叶划水使船艇前进,重复依次完成提桨抓水、拉桨、按桨、拉桨一列相关动作.研究表明,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要承受高于训练的生理和心理负荷.顶尖赛艇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必须在赛前达到自身的机能、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状态处于最佳状态.对赛前训练进行全程监控不仅是"量化"和评价训练效果的关键,也是提高训练质量的重要落脚点,更是运动员超越自身极限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和基础.赛前的训练水平越高,才有可能在高水平竞技比赛中释放出自己的最大潜能,比赛中将会有更大主动权,就越能发挥自己的心理和技、战能力;反之,比赛中不仅会处处被动,而且自己心理和技、战术水平的发挥也将大打折扣.所以,研究者跟踪测试我国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训练期间心率、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血乳酸等反映他们身心状态的指标进行定期的监测,为合理安排训练负荷,调整运动员的参赛状态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作为数据采集及研究对象,共计12人.其中国家健将3人,国家一级运动员9人(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一览(Mean±SD)人数年龄/岁身高/m 体重/kg BMI/kg*m2 体脂%12 20.21±2.54 192±2.27 93.7±7.20 23.71±2.5011.99±2.87 1.2 研究方法 1.2.1 机能测试法 在某大型赛事前6周开始对我国优秀的男子赛艇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机

浅谈跆拳道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

浅谈跆拳道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 本文从遗传因素、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心理因素几个方面对贻拳道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和训练进行研究, 并提出依据和参考数据。 1、遗传因素 不论从解剖学的角度, 还是从生理学的角度, 或者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先天遗传在体育运动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具有先天遗传优势的运动员都能出成绩, 然而, 如果所有其它条件相同的话,具备了遗传优势的运动员就会比其他人更有利。 大家都知道, 有的运动员对速度和力量训练的耐受力很好, 有的则不然, 这就是遗传因素在生理能力上的表现。那么, 生理机能与遗传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能否通过运动训练使之得以改善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它们的关系。 心跳速度及其相关指标本身就是具有遗传的特性, 其他诸如心血管系统、肺通气量大小等也都与遗传有关。 有氧代谢工作能力是运动训练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最大吸氧量大概有4 0一70 % 的程度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通过运动训练, 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可得到提高, 但效果不大。 无氧代谢工作能力则更大程度地(约so 一90% )依赖遗传基因, 且很难有所改善, 清楚这一点后, 就不能理解为何改善无氧代谢工作能力比改变有氧代谢工作能力更困难, 可能性更小。 肌纤维组织也与遗传因素相关, 它主要在耐力性与力量性运动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快肌纤维与慢肌纤维组织的比例是由遗传决定的, 是无法通过训练改变的。另外, 身高、体重、血乳酸浓度也都受到遗传因素影响。从附表的百分比, 我们可以看出遗传因素对人体形态、生理机能的相关影响。

2、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数控制下, 身体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按照贻拳道竞技的需要, 从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方面分析。跆拳道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力量, 在比赛时十分重要,高度紧张和复杂的对抗中, 要具备最大限度发挥各项速度素质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项目, 对耐力素质同样具有相当高的要求。跆拳道的正式比赛改为了回合制, 每回合3 分钟, 而且每次所有的比赛都要集中在1一2 天内打完, 所以耐力素质极其重要。这里包括速度耐力,即每场比赛自始至终都要有充沛的体力, 保证在比赛中正常发挥和有效地运用技术和战术。同时也包 括力量耐力, 职必须具备长时间激烈对抗中有效的进击和防御对手的能力, 而且这些耐力至少保持到整个比赛结束, 否则就不会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纵、横叉又是评价跄拳道运动员柔韧素质的重要指标。贻拳道竞技运动以踢法为主,对腿部和腰艘的柔韧性有极高的要求。它是动作质量和动作灵敏的前提保障。 3、身体形态 体重/ 身高 现代跆拳道竞技运动要求运动员既要有较高的身材, 又要有良好的肌肉力量。体重/ 身高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身体的充实度。一般说, 力量与肌肉横断面积成正比, 这个指数大, 表明肌肉量和肌力的优势, 世界优秀跄拳道选手这个指数都比较大。但指数过大, 体重太重会影响动作速度, 因此要有一个适当的范围。 3. 2 身高、下肢长/ 高、小腿长/下肢长、皮脂厚度。 因为跆拳道竞技是一项以人的头部和躯干为攻击目标、用脚作武器、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项目,要想强而有力地用脚去打中对手腰带以下的部分, 而且不让对方击中自己的得分部位, 就必须有一定的高空优势。跆拳道运动要求动作快速、灵敏, 这就要求运动选手皮脂度少些为好。

提高运动能力的针对性训练方法

提高运动水平的针对性训练方法 的各科目训练中,希望能对本队训练起到一定的协助。 我们经常提出疑问:什么才是科学的训练方法?怎样科学地实行训练?怎样训练才能使运动员的综合运动水平得以提高?为达到阶段性的训练目标,我们应该如何系统科学地安排训练计划?为什么长跑运动员与短跑运动员的体形相差较大?带着等等这些疑问,以下将主要从运动生物化学的角度来了解运动过程及不同运动项目的不同供能系统,并以次客观分析提高各种运动水平的针对性训练方法。 人体生命活动过程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运动时,人体内尤其是骨骼肌内能量消耗大大增多。肌肉利用的能量由三磷酸腺苷(ATP)分解提供,所以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供能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则通过相对应的分解代谢,将储存有分子内的化学能逐渐释放出来,并转移、储存至ATP分子内,以保证ATP供能的连续性。 细胞中可提供能量合成A TP的代谢系统,包含下列三条供能系统,构成运动肌能量供应体系: 一、高能磷酸盐如磷酸肌酸分解——磷酸原供能系统 ATP是肌肉收缩时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唯一直接能源,所以磷酸原供能系统在运动开始时最早启动,最快利用,具有快速供能和最大功率输出的特点,可维持最大强度运动6~8秒钟。磷酸原供能水平在短时间最大强度或最大用力的运动中起主要功能作用,与速度、爆发力关系密切。短跑、投掷、跳跃、举重及摔跤等项目,要注意加强磷酸原供能水平的训练。速度训练能够明显提高ATP酶的活性,这对加快运动时ATP利用和再合成的速度、提高肌肉最大做功水平有促动作用。通过速度训练,能够提高肌酸激酶的活性,从而提高ATP的转换速率和肌肉最大功率输出,有利于运动员提高速度素质和恢复期CP的重新合成。 二、糖无氧分解——糖酵解供能系统 糖酵解供能是机体实行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的主要能量系统,是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 TP的过程为糖的无氧代谢。 在以最大强度运动6~8秒时,CP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同时,糖酵解过程被激活,肌糖原迅速分解参与供能,成为维持极量运动的重要能量系统。在全力运动30~60秒时,糖酵解可达最大速率,其输出功率是磷酸原系统的一半。所以,糖酵解供能系统在运动中表现出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强度都不如磷酸原系统,但可维持的运动时间较长,是30秒到2分钟以内最大强度运动的主要供能系统。在10、30、90秒全力运动中,糖酵解供能的相对比例分别为44%、49%和42%,说明其在速度、速度耐力项目中功能的重要作用。在200~1500米跑、100~200米游泳、变速跑等项目中,糖酵解供能水平对运动成绩有决定性作用。在一些非周期性、体能要求高的项目中,如摔跤、散打、跆拳道、拳击、武术等,糖酵解供能是发挥良好竞技水平的体能条件。 三、糖、脂肪、蛋白质有氧氧化——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在氧的参与下,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称为有氧代谢。 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的基本燃料。有氧代谢功能系统中,糖原在体内储量较多,大强度运动1~2小时,肌糖原才接近耗尽。脂肪储量丰富,理论上可供运动的时间不受限制,但它的氧化过程对糖有依赖性。所以,运动时脂肪功能的重要性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降低,

跆拳道训练和比赛中心率和血乳酸的变化

跆拳道训练和比赛中心率和血乳酸的变化 作者:洪常东 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1期 摘要:在跆拳道训练的过程中和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率和血乳酸会有所变化,当跆拳道运动员动作幅度大,或是出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时,心率和血乳酸会随之升高,并且,对于不同身体素质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率和血乳酸的变化有所不同,以下文章针对跆拳道训练和比赛中心率和血乳酸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跆拳道;心率;血乳酸;变化 现如今在跆拳道训练和比赛中越来越注重检测运动员的心率和血乳酸的变化,依据检测的结果判断跆拳道运动员的生理情况,明确运动员身体有无异常的现象,跆拳道运动员的心率和血乳酸直接影响比赛成绩和训练效果,为此,全面掌握运动员的血乳酸和心率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分析了不同身体素质的运动员在跆拳道训练和比赛中心率和血乳酸的变化。 1心率和血乳酸的概述 所谓血乳酸是指体内的糖转变为红细胞,即血液中的乳酸会随着身体的运动强度而逐渐升高,最为主要的是取决于运动员的肾脏的代谢率和乳酸合成的速度,当跆拳道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会表现出短暂的缺氧状态,这时体内的血乳酸含量会逐渐升高。另外,在脱水的情况下,人体内的血乳酸也会有所升高,如果血乳酸一直升高就会出现乳酸中毒的现象,为此,跆拳道运动员一定要控制要自己的动作幅度,以免影响跆拳道比赛成绩或是训练效果。而心率是指正常人在情绪平稳的状态下,心率应为每分钟60~100次,并且,要依据跆拳道运动员的年龄、性别、生理因素而定,不同身体素质的运动员心率有所不同,而据研究表明运动运的心率比成人偏慢,一般心率位置每分钟为50次左右,最为标准的心率为每分钟50~70左右。 2跆拳道训练和比赛中心率和血乳酸的变化 2.1跆拳道训练强度增强,心率和血乳酸有所上升 据检测结果表明跆拳道运动员训练强度有所增强时,心率和血乳酸会有所上升,主要原因在于运动量增加之后,运动员体内就会堆积大量的血乳酸,心率每分钟跳动的频率会随着运动强度加快,在停止运动之后,检测运动员体内的血乳酸时,就会发现乳酸含量逐渐递减,心率慢慢恢复正常的范围。也可以检测运动员在比赛前和比赛后血乳酸和心率的变化,并且,对比在训练时血乳酸和心率的数值,进而得出在比赛前心率在正常范围内,而比赛过程中或是运动强度过大时,血乳酸和心率就会明显上升,而在训练的过程中血乳酸和心率的数值小于剧烈运动后的数值,在恢复正常活动之后,心率会迅速恢复,而血血乳酸需等待较长时间才能逐渐下

运动训练中运用心率监控训练负荷的研究

运动训练中运用心率监控训练负荷的研究导读:简易心率表法:用心率表测量,事先将程序输好,系好心率发射带。心率对运动刺激的反应比较敏感,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身体负荷的不同变化,概念上比较简单,理解难度较小且不易产生歧义,能够在实验室进行,尤其便于现场测定和实时测定,易于对测试结果进行比较与评价,易于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 关键词:心率,心率监测,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目的是充分挖掘人体机能的最大潜力,不断超越已有的生理负荷平衡, “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训练,没有恢复的训练是耗损训练” [1]但无论是疲劳还是恢复,都要有科学的评判标准。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通过取血样和尿样选取生理生化指标:评价运动量的常用指标有血红蛋白( Hb)、血尿素氮(BUN)、血睾酮( T)、血皮质醇(C)等;评价运动强度的常用指标有血乳酸(BLa) 、血清肌酸激酶(CK)、尿蛋白等 [2,3,4,5,6]。 训练负荷是关系到运动训练质量的关键因素,在长期的训练实践中运动负荷的监控是长期困扰训练的问题。对一次训练课可选择指标血尿素氮评价训练量的大小,血乳酸和尿蛋白评价运动强度的大小。免费论文参考网。对一周训练运动量的评价可选择血红蛋白和血尿素氮,运动强度的评价可选择血清肌酸激酶, 评价机体的免疫、机能状态选择血红蛋白、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酸激酶,全血分析尤其是白细胞数量及其分类[7,8,9]。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为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提供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大多指标在运用中面临具体的困难,设备昂贵、取血、操作复杂、结果反馈时间长等,如何在运动训练中用无创伤、高效、快速生理指标进行运动负荷监控成为长期的关注点。在实践层面,运用心率在运动训练中被广泛采用。 1心率测量的主要方法[18] 1.1脉搏触摸法:用手直接切运动员手腕动脉。 1.2简易心率表法:用心率表测量,事先将程序输好,系好心率发射带。可比较准确地记录安静时、运动中和运动后心率。目前心率遥测系统较多,使用时按不同系统的要求. 将电极贴在相应的部位,一般放在颈部(颈动脉),太阳穴(颞浅部动脉)及左心前区(胸前左侧第5肋间心尖部),打开接受器即可。 1.3 POLAR表心率遥测法:心率遥测能准确的记录安静和运动状态下的及

专家解析德国兵败伦敦奥运会的几个训练问题

∙专家解析德国兵败伦敦奥运会的几个训练问 题 ∙2012-12-23 作者:[德] Andreas Hohmann 点击率: 44 点击评论 ∙ Andreas Hohmann教授是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运动训练学专家,现任德国体育科学学会副主席,他在优秀运动员训练监控和比赛技战术分析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最近在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举行的交流讲座上,Hohmann教授认为造成当前德国高水平竞技体育成绩下滑的原因有训练理念陈旧、大强度训练不足、赛前训练安排不科学等。他建议:1. 在周期训练中应该进行持续的大强度训练刺激;2. 根据运动员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赛前减量训

练; 3. 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的运动训练监控。 关键词: 大强度训练;赛前训练;训练控制 一、近二十多年持续下滑的德国竞技体育水平 自从1988年东德、西德重新统一之后,德国竞技体育的水平一直呈下降趋势,国际大赛成绩也不断下滑(见图1)。两德合并后,不仅在国家政策层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在竞技体育领域,德国也犯了不少错误。德国是采用联邦制的国家形式,因此每个州对竞技体育都有各自的发展策略、思路,各州方针政策的不统一给德国竞技体育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图1 东德、西德以及德国统一后历届奥运会金牌数量变化 注:DDR东德,BRD西德,GER德国 二、德国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从夏季奥运会来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德国在13个大项中没有获得奖牌,而到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则在19个大项上颗粒无收,没有获得奖牌的项目增加了46%。德国获得的奖牌中有41%来源于耐力性项目,划船、自行车、滑雪(冬季项目)等均是德国的优势项目;26%的奖牌则来自田径中的投掷类项目。技术-战术项目奖牌仅占德国所获奖牌的24%,

BMX小轮车泥地竞速赛的有氧和无氧代谢特征

BMX小轮车泥地竞速赛的有氧和无氧代谢特征 陈建敏;宋永旺 【摘要】目的:研究和揭示小轮车泥地竞速比赛的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特征.方法:对3名广东省重点运动员在赛前模拟赛、全国冠军赛和锦标赛赛时进行全程心率和赛后血乳酸进行值测试和分析.结果:(1)在模拟赛、全国冠军赛和全国锦标赛赛时运动员每轮比赛的最高心率都达到个人峰值心率(HR础)的90%以上,平均心率达到88% HRpeak以上;(2)每轮比赛赛后间歇期平均心率处在67%~70%HRpeak 的中等强度心率范围,且整体呈上升趋势;(3)全国正式比赛赛后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模拟赛,达到最高乳酸训练区(血乳酸值大于15 mmol/L)的强度.结论:小轮车泥地竞速项目不仅对运动员最大无氧代谢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同时要求运动员具备优秀的有氧代谢能力. 【期刊名称】《体育科研》 【年(卷),期】2018(039)004 【总页数】6页(P65-69,88) 【关键词】小轮车;比赛;有氧代谢;无氧代谢;特征 【作者】陈建敏;宋永旺 【作者单位】广东省黄村体育训练中心,广东省广州市,510663;广东省黄村体育训练中心,广东省广州市,5106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4.22

小轮车泥地竞速运动竞争激烈,技巧性强,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对抗性,体能要求很高。检测和分析小轮车优秀运动员在重要比赛全过程的心率表现及赛时和赛后即刻的血乳酸指标,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小轮车泥地竞速运动的有氧和无氧代谢特征,加深对项目特点的认识,为日常训练计划制定和赛时指挥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东省优秀女子小轮车运动员马××,女,27岁,身高163 cm,体重61 kg,国家运动健将,亚运会冠军;官××,女,22 岁,身高 160 cm,体重 55 kg,国家运动健将、全国锦标赛第二名;廖××,女,25岁,身高163 cm,体重60 kg,国家运动健将、全国冠军赛第二名。 1.2 测试指标与方法 对赛前模拟赛、全国冠军赛和全国锦标赛时运动员的心率和血乳酸指标进行了测试,以反映小轮车项目赛时的负荷强度和供能特征。三类比赛分别在广州(赛道长 365 m,女子运动员平均完成时间38~42 s)、宿迁(赛道长约 355 m,女子运动员平均完成时间37~41 s)和太原(赛道长360 m,女子运动员平均完成时间37~42 s)进行,3条赛道均举办过年度最高级别的全国锦标赛,难度差别不明显。广州模拟赛与全国冠军赛和锦标赛赛时的间歇时间相近(前三轮预赛赛后间歇时间约为20~25 min,预赛和半决赛之间间歇40~45 min,半决赛与决赛之间间歇 约为 30~35 min)。 1.2.1 心率测试 1.2.1 .1个人峰值心率(HRpeak) 运动员在模拟赛前一个月的功率车强度训练课上,作为训练课的开始部分,进行了个人峰值的测试。测试办法为:首先在功率车上热身10 min,然后进行一组约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