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元朝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元朝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元朝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元朝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元朝元好问《论诗三

十首》其四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译文】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出典】元朝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

注:1、《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2、注释:

天然:形容诗的语言平易,自然天成。

豪华:指华丽的词藻。

真淳:真实淳朴。3、译文:

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4、元好问(音取hào],喜爱之意,名与字义同),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5、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田园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两句表明,虽然

陶渊明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他并不超脱,还是运用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这个观点深刻指出,陶渊明与晋代现实的联系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6、“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艺术作品让人体味到独特的生命魅力,文学素养的提升需具“返璞归真”的意识。

近来闲暇时总喜欢读读《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这首词曲,交织着一种思,一种惘,一种人世内心所潜伏的挣扎。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归以及漂泊的游子,展现出一幅以淡寓浓的画卷。用简单的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现出绚烂多彩的效果,宛如一幅淡雅不凡的国画。执月光做笺,以流水为墨,简明的文字中蕴涵着深厚的韵味。“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江南春夜中,我仿佛看到了江边树影摇曳,那不胜温柔缱绻的月色,透露了企盼,眷恋着浓重,酿就亘古忧郁,石山隔着潇湘渡,涯角无对,长路漫漫,高月如皎,几人如愿踏月而归?怪不得总喜欢品味这“以孤篇压倒全唐”的三十六句……

光阴易逝,在过去岁月中,已经留下了挺多的失落,之

后的日子呢?我想,活出淳朴的自己,不再碌碌无为。喜欢中国古代的一些女词人,如卓文君、蔡文姬、李清照、苏小妹,近代的如丁玲、冰心、林徽因、张爱玲、杨绛,即使她们红颜随时光流逝,但秉持真性情,活出本真,也不枉此生了。平凡的我会在文字里、会在生活中升华自己的所感、所悟。7、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大师级的思想家、文学家,因为他们的思想和文学具有原创性。我这么一说,你的心中一定浮现出很多很多的名字,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后人能够对他们不断地进行回归和反省。从而他们的很多思想能够成为民族的精神的源泉,隐藏在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

孔子——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屈原——用生命向祖国殉难;李白——洒脱、乐观、旷达、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得。肯定有人想到陶渊明。陶渊明思想具有原创性的意义在哪里?

陶渊明——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白居易:常爱涛彭泽,文思何(多么)高玄。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到达)其微。陶渊明的思想的原创性就在于他是中国士大夫在失意和厌倦官场之时的精神归宿。他用他的诗歌用他的性灵用他的良知在精神世界树立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当任何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坎坷颠簸甚至要放弃自己人生的时候,

他可以到这里来寻找一个温暖的归巢,重新寻找他人生的价值。你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我希望你们的人生毫无波折,但即使有了也没有关系,还有这样一面崭新的旗帜摆在这里,让我们回归新的人生价值。

陶渊明的文学上的原创性在哪里呢?

晋朝崇尚繁华之风、绚烂之风,但是陶渊明的诗根本不是这样。他创立了一种非常质朴的冲淡的艺术境界。从那以后,诗人们艺术家们就觉得繁华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繁华落尽之后的平淡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就像齐白石的画。从此以后,中国的艺术就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了。因此,最漂亮的文章是天然的文章,叫“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我们的写作应该是越来越有深度,在你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你可以阐述文化艺术各方面的东西,这样你的文章就有深度了。人们怎样评价他的文章呢?

清人沈德潜:陶诗胸次(意境)浩然。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7、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多少次我们埋怨孩子不会抒情议论,我们想过没有: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情可以抒、没有感受可以议!做器,有一种境界叫大巧若拙;做人,有一种境界叫大智若愚;作文呢?何尝不是“一语天然万古新,繁

华落尽见真淳”! 8、因为完美,我们在日常选择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攀龙附凤的从众心理。“我希望找一个漂亮的老婆”,“我希望自己能嫁给一个有钱人”,“我希望自己能找一个体面的工作”。我老婆很漂亮,我老公很有钱,我工作很体面,别人会很羡慕我。也许你身边的朋友有的会羡慕你,有的会因为你的幸福而恭维你。但你自己觉得自己幸福吗?因为完美,我们忘了自己。美国作家富兰克林写过一篇散文,叫《哨子》,告诫人们不要为了并不重要的东西而付出太高的代价。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完美,而忘记了完美背后的目的,“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抛开浮华,认清工作和生活的本真,解放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加自由、舒畅、幸福吧。9、这里是大写的三个字--南北朝。可是这里又是多么美妙的世界,中国的写意文化在这里滥觞,中国的说话艺术在这里绽放。任何研究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的人都无法回避这个光芒四射的智慧气场。他们不屑于一切造作的文化形态,他们使人类的心灵天地第一次如此的贴近自然。他们无所顾及,跳脱飞扬,世俗的眼光在他们的天堂里是那么的渺小和卑琐。一向对元好问的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不以为然,既然你有才华,就应该让它无限的释放,就象那黑夜里的礼花,烈火中的凤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既然是如此的短暂,那还不如给后人留下一个难以企及的天堂。

就是那在战场上沾满鲜血,急于事功的枭雄们也不禁被这种恒久的美丽所感染,更何况他们中间有些人物本身就是文采斐然的大学者。东晋的刘琨为石勒所围,虑不得脱,夜上城,吹萧一首,那一晚,白衣飘飘,那一晚,阴风怒号,城下胡人闻,无不循草木,思故里而悲,翌日,为之散,城围解。本是生存的困境,却由此完成了经典的升级,美学的超越,这恐怕在历史上还不多见。10、初见。文字是一件华美的衣裳,遮蔽着作家的躯体,看不见内容看不见延伸至何处。沉醉在文字编织起的图画中,有时能够看见作者在其中怡然自得,有时看见丢失的自己,在那一片无法命名的地方如愿的飞起来。对于不善绘画的自己来说,文字是莫大的安慰。因为它是一场旅行,它可以创造出一切场景。遨游在精神的世界里,给现实以慰藉。与音乐和绘画并列地站在现实与理想的交界,带领人们去敲开那扇大门,然后走进去说:“我看不见自己,却能看见你。”

那些华丽辞藻堆起了我们的年少,活在它编织起的天空下渐渐长大。为我们年少时的所有轻狂偏激与做作保留了一份安生之地。

通过文字,我们了解着世界。长大以后,发现是世界通过文字在了解着我们。我们彼此间用这种最直白的方式传达

着信息便创造着奇迹,文字原来是一种借以表达的工具。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文字的魅力,源自其非凡的思维与新颖的语言方式。其实在表面的繁华之下,揭开可以看见肥硕的果实那才是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文字的创造是为心灵寻一片家园或是墓地。敬重文字的人用其表达着自己释放着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思维的演变被记录在文字的背后在时光中刻出道道斑痕,终究回到自己的家园安神憩息,生命中本该为这些匆匆而过却留下精髓的的东西精心安置;亵渎文字的人用其来构造自己的脸面用于取悦他人或是获取利益。文字足以神奇到去编织你想要的世界。

我对文字的疼惜源于对自己的尊重。是自己生命中经过的一部分被折合成文字的形式来保存,我珍惜这自己笔下的每一个字,因为它是来自灵魂。

然后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有自己。在文字的历程中,告别青涩便是走出那个为自己编造的世界,放开去感受世界去为国家人民和自然服务。文字是一种用以服务他人的工具,它展现人间百态,它传递人间真情,它震撼人们内心。这是

文字所具有的气势。抛下我们浮躁的华丽便应走向文字的大气磅礴,走向为社会服务的青年时期。

有温情便也有中伤。文字有时用于互相伤害,然而最重要的是,在面对伤害的时候,文字是一把武器,是鲁迅的剑。沉稳而不失风度,有力而不见其形。鲁迅用其痛快地指刺着敌人的丑恶嘴脸,为国民不动声色地出了一口恶气。

文字的全部力量都来自于灵魂。是由于灵魂间的沟通与交流使文字在空气中飞扬,是文字的飞扬将相通的灵魂牵连在一起。灵魂是最大的精神支柱,是由于来自人心的这份力量赋予了文字这份魅力,又是这份魅力牵引了更多人的灵魂。所以文字传递着无数人的思维和梦想,正如中华民族的生命之火生生不息。

我们在运用文字的同时不妨多去了解她一下,或是问问自己,她究竟站在生命中的什么位置,她对自己起到怎样的作用。

时而她就像女人的暗自沉吟,时而又像男人简洁而深沉的小叙。她是一种语言,附带着每个人迥然不同的语气,用不同的灵魂操纵拼凑起不一样的文字。

我们需要豪言壮语,亦需要软言细语;我们需要华丽辞藻,也需要慷慨激昂;我们需要用文字来解乏,也需要用文字来战斗。

当时光将历史蒙上尘埃的时候,古老的中国还有贯穿古今的文字在熠熠生辉,还有她在传递着千百年来的智慧与光芒。文字的魅力飞扬与强大作用在人们心中最不经意的地方遍地发芽。无暇思索没有她的地方,世界会怎样。

对于文字的不离不弃,是来自灵魂的。11、都市,有时闷的让人想逃脱。

前些天在书上看到了这句话:“岁月浮生若水,抛弃一切,追求真正的自我完美。”后面还附上了一首诗,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是元好问评论陶渊明诗作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它出落芳美,耐人寻味。

一个朋友,在电视台工作,每天工作很忙很累,他的人缘也是出奇的好。有一次上网看他的博客里有这么一句话:“生活好累,真想有十分钟的安静和自在,就算代价是一切奢华。”我很疑惑,他的生活很滋润,不缺吃不缺穿,还可以天天逛高级商品店,这样的生活,舍得抛弃吗?他只说,

城市人过于追求荣华,不屑于消停的时光,在这样的人群中,总觉得有压力。我顿悟,原来是这样。都市的霓虹灯下,有太多的冷暖不知,悲欢离合,空气都使人感到压抑,人们匆忙闪过,坐上公车,坐上地铁,各自撑着各自的伞走在各自的天空下。她们追求奢美,为了赚钱不断追求着,那种崇高无尚的奢华生活。可是,他们可曾知道,淳朴,优雅的乡间小路已经模糊了,成为黑暗中的唯一亮点。在小巷中每个人搬出小板凳坐下聊天,在夏天的夜晚用扇子扇着风,大家一起吃着西瓜……这些琐碎的场景渐渐被人淡忘。有人感到孤独,感到空洞,感到自己的感情不再真挚,最初的美好也烟消云散……

个人喜欢林清玄的文章,清新脱俗,高雅大方,自然天成,没有鲜丽浮华的修饰,没有繁花似锦的文字,他只是个作家,一个普通的却有特别的作家。他的心灵纯净,读他的文章,就像在品一壶真淳浓美的茶,香味久之不去。

城市的美丽是国家发展的象征。但在闪烁的霓虹下,我们时不时地需要脱下金色的外套,躺在微风吹过的草坪上看着天空,将自己最纯净的心灵保留,不要在繁华中迷失了方向,因为终有一天会如诗中所说:繁华落尽见真淳,当所有繁华落尽时,人们的心灵回到真淳的起步,就是一种自我升华了。12、香薰灯微弱的灯光犹如昨日黄花,明了又灭了,灭了又明了。这样的色彩是我喜欢的,正如此刻的心情。

打开电脑想要潇洒的记录下今天参加朋友婚礼的感想所知,可敲落于空白的屏幕之上时,从心底涌出的却是酸软和无力。已经有段时间没记录动笔了,各种文字都好像与我开始有了隔阂。正如那些潜水者,一口气憋在心里太久了,会有些迷茫,有一种想深深呼吸的强烈愿望,可浮上了水面,却发现呼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一切,繁华落尽。

看惯浮华尽是迷离,于是在记事本里牢牢的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来时时提点自己:“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这是出自金·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评论陶渊明的诗。第一句称其选言造语风格省净、不假词采,淡泊平和中具有甭新明丽的面目。第二句就其性情的抒发表达,真淳朴实,毫无虚情矫作之态。

自叹自己永远也达不陶公那样的境界,但在心里却日日感知繁华是永无止境的,以后越来越繁华,繁华永远无法满足人的欲望,到头来人还是要追求深层次的内心,那些都是最真最纯的。

曾一度钟爱在人来人往中标志异新,以此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以此让世人对自己倾慕不已,那种被人捧在手心里呵护的骄傲让人乐不思蜀。那种感觉就像在午夜升空的烟火

绽放,一寸一寸迷失在绚丽的火花之中,燃烧再燃烧,让那样的光芒,那样的美霸占整个天空,似乎人生有此一刻,其它都是多余。终究是年轻了一些的。瞬间的激情如潜水般涌现,我唯一能做的只有贪婪,却忽略了激情退却后是那样的寂寞。一丝丝,一点点,不属于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因果。

只是,繁华落尽。一次次想起去年秋天一个人躲在屋子里欣赏《似水年华》的恬淡与宁静,乌镇有着白墙灰瓦木楼横廊,穿行与此俨然用一双藏于无尽繁华背后的眼睛来看着那些,那些舟喧船闹,巷幽院静。手指底下几回反复摩梭那斑驳的石痕木纹,隐隐有繁华落尽,终究成空的心绪。不可否认对于江南的小镇,我有种浓浓的思念情结,于是常常在心底里勾勒着自己能够永远的生活在那个时空里,舍弃所有繁华穿行平淡的活着看天地潮起潮落。

有人说:心情是分季节的。那么繁华落尽见真纯的心情就是初春,虽然一切只是青绿,嫩生生的,经不起风雨,而我却愿意这样一辈子娇柔着-无视风雨、无视尘土、无视因果、无视世俗。一切宛如昨日,那聊聊些许字眼怎么也道不尽我真挚的心意,于是连轻叹都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如痛快些的成全种种世间来回,只是舍不得心底难得冒出持

久永亘的真爱与纯情。昨夜行走海边,听着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坐在汽艇上我有种想要潜入海底去让身体能更轻松自在些的怪念头。我想,这样不屑世间种种的不悸或许会长一些,甚至再长一些,却不一定是永远。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有投入必会有回报,可唯独感情投放或许会没什么回报,但却是能得到足以安慰的精神愉悦,那会是一种吸引。而通常吸引的会给人添加些许伤痕,令人痛不堪言,可习惯了也就没有什么了。手边的茶有些冰冷,起身倒了去,再添上些开水,细细品味会暖至心底,就如重新暖一次人生暖一次生命一样。

当岁月流逝,所有流汗淌泪的日子都成过去。当种种苦涩已化为唇边云淡风清的一朵微笑时,或许那就是收获生命果实的时候了吧?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苦涩之所以可回甘,苦涩之中苦涩之后,之所以不乏甜美的感觉,那是因为我在尽心致兴的生活着;那是因为对于人生,我始终抱着俯仰无愧的缘故。

流星,飞走天空,可能只有一秒时的凝望。然而,这一瞥的光阴,已长久留在心底,正如“繁华落尽见真淳”。

13、在生活中,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过干出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远大的理想,每个人都想活出一段

精彩的人生,每个人都想走过一程繁华似锦的人生旅途,每个人都想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个人,而当你栉风沐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轰轰烈烈的走过了人世的沧桑与繁华,不管你的事业成功与否,不管你的人生精彩还是黯然,不管你有没有追求到自己向往的幸福,当这一切尘埃落定,当繁华与喧嚣落下帷幕的时候,当你蓦然回首,你是否还是像当年那般壮怀激烈,我想这时你会小心翼翼的收起那么多珍贵的回忆与美好的情怀默默的珍藏。回眸岁月,往事钩沉,繁华落尽见真淳,经历了那么多世事的变迁之后也许你的人生才是更加真实的,这时流露的也才是你洗净铅华之后真实而朴素的情感,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解析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蕴含的诗歌理念 解非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赏析 元好问认为汉乐府民歌与建安诗歌是对《诗经》的风雅传统"正体"继承与发扬,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而宋金诗坛上"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得不到弘扬,迫切需要有"诗中疏凿手"出世来正本清源,引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这"诗中疏凿手"就是我们今天的"诗评家"。且由诗评家来分开泾水、渭水这样一清一浊的诗歌之流。这组诗:论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 第二首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赏析 元好问用形象的比喻来推崇曹植和刘桢为建安诗人的"两雄",诗歌风格"啸虎生风",具有骨气奇高,真骨凌霜之美。这也是肯定了风骨刚健、风神飘逸的建安文学的风骨论。而西晋诗人刘琨的"雅壮而多风"和"清拔之气"(《诗品》)可比建安风骨。这组诗:论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三首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赏析 元好问认为建安文风西晋时期的诗人继承的很多,建安风骨的影响比较大,真的就是:"壮怀犹见缺壶歌"。但是,诗歌绮靡文风也已经潜滋暗长了,他以张华为例子,指出张华的诗歌:"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以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而这样的绮靡婉艳,文字妍冶的诗歌是不利于诗歌的发展的,虽然诗人的名气高,也不过一时罢了,缺乏豪壮慷慨之气的诗歌无建安的风骨,而风骨才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品,所以"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强烈不满之情绪。这组诗:论诗人的品格。 第四首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无人工雕琢粉饰的痕迹,清新真淳而无矫揉造作诗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是那么的自然质朴,剥尽铅华,独见真率,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诗艺魅力。但是,在元好问心目中陶渊明虽然能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是他并不超脱飘逸,他的诗歌还是运用了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也就是说陶渊明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还算不上真正的隐者。这组诗:论诗歌的境界。 第五首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阮籍的,他认为阮籍的诗歌文笔纵横,有如长江奔流一般的恣肆,

2012辽宁高考作文赏析

辽宁高考作文题以及范文8篇 原题: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说:“人,要隐于音乐背后。”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 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 审题参考:可从外在与内涵关系入笔,分别引出多种立意:内涵重于外在;人格品位与艺术真谛;低调的人生与高调的琴声;朴素与虚荣;外表的朴素与内心的华贵;重外表还是重艺术等等。 题目可写成:《人,要隐于“音乐”背后》《大隐隐于“乐”》《低调做人,高调行事》《内涵重于外表》《多一点凝聚,少一些浮华》《不加粉饰,用实力说话》《隐于背后,方显真美》…… 注意:写作时需联系材料,尤其是女钢琴家的话。 可供联系的生活实际及素材: 反面的有: 郭美美、高悦儿等网上“炫富”事件,某些富二代、官二代的骄奢跋扈,某些所谓“明星”的豪华奢侈的生活; 生活中人们的羡慕奢华、崇拜富贵、以“衣”取人,很多衣着光鲜、外表亮丽的“时髦者”内心的空虚无聊…… 我们生活在一个过分讲究“包装”、注重外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羡慕富贵、崇尚名利的时代; 实际上并不富裕的中国,竟然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排名第二的巨大市场; 我们的艺术界、学术界缺少甘于寂寞、远离奢华、艺术至上、学术至上、人格至上的风气……正面的有: 美德如茉莉,素朴而高贵; 余秋雨曾说:“我们总是心机太深,权谋太重,黑箱太大,对什么都装饰过多。” 泰戈尔:一个人大为谦卑的时候,正是他最接近高贵的时候; 罗曼罗兰:“我不站在显眼的地方,我甘愿朴素地生活在梦想背后。” 低调,一道优雅的背影; 海子曾说:“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短暂的情人。” 有了百花争艳,一抹疏竹就勾勒不出丝毫风韵;有了八音齐奏,几声二胡悠悠也无从让人断肠;有了华服抢夺眼球,音乐再绝伦也无法营造出独特意境。减去多余的装饰,让生命回归自然,左手上是淡然心境,右手弹出美丽乐章,双手合十,世界就是天堂……(剪去多余的装饰,回归最初的目的。) 真正的艺术家,大多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一代文学大师钱钟书的夫人杨绛,从来衣着朴素,却永存于后人心中。真正闪耀她的是她的文学素养和高尚的人格。杨绛先生曾说:“我与谁都不争,与谁争我都不屑。”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她甘于隐藏在文学的背后,朴素生活收获了人生的真谛,赢得了众人的钦佩。杨绛先生很坚定地感言:“我要洗净一身的污秽回家去。”朴素的人,隐于自己梦想的背后,让梦想发光,收获真正的快乐。 高深的艺术造诣,需要艺术家逃离聚光灯的“追捕”,远离鲜花掌声的包围; 漫画家朱德庸曾说:“这个世界走得太快了,人们往往只追求华丽的外表而非灵魂的高度。”真正的艺术家,往往拒绝虚荣,朴素低调,凭艺术说话,不需要外表的“包装”…… “衣着”是指外在的东西,这里的“音乐”代替人的内在的东西——诸如才艺、思想、生命本身。

古代诗歌赏析王夫之《水龙吟莲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题。(共12分) 水龙吟·莲子 王夫之 平湖渺渺波无际。难认旧时青盖。荻絮横飞,蓼红斜炫,秋光无赖。拚不含愁,韫香密裹,泠泠珠佩。伴江妃、泪颗盈盈怕谁,厮恼幽房里深。 深缀十斛明珠,谁买空、望眼悬愁碧海。露冷昆明霜凋,玉井兰舟罢采。自抱冰魂,海枮石烂,千年不坏。莫抛掷、一点孤心,苦留得秋容在。 注释:【1】王夫之:明末清初人,曾在衡山举兵反清,明亡后隐居石船山。【2】拚:同“拼”。【3】江妃:指唐玄宗妃子江采萍,她失宠后曾拒绝玄宗赏赐的珍珠。【4】昆明:指汉武帝所建的昆明池。 [5]玉井:井的美称。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硕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五句描写了波光浩渺、残阳冷照、万物凋残、萧瑟凄清的景象。 B.“十斛明珠谁买"承上启下,一个“谁”字表达了作者悲愤无奈的情感。 C.作者借莲子形象、江妃典故寄托自己的情感与追求,表达含蓄蕴藉。 D.本词运用“渺渺”“泠泠”“盈盈”等叠词,生动形象,读来音韵和谐。 13.“空望眼、悬愁碧海” 一句中“悬”字化无形为有形,下列诗句的“悬”字也具有这一表达效果的是(3分) A.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B.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C.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D.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14.屈原的《离骚》状写香草寄托忠贞,后人评价王夫之这首词“神契.《离骚》”,请结合本词和下面《离骚》的相关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制芙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古代文人常借助不同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通过描写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表达自己的高洁之志;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 ,”的春日景象,表达回归田园的喜悦;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周瑜“,谈笑间,”的儒将形象,对比出自己的落寞无奈;诗人们还常借用芳草的形象表达愁情,如诗句“ ,”。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5分) 16.《红楼梦》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讲述了贾府上下在上元节制灯谜、猜谜语的故事。其中“更香”(古代用于计时的一种香)的谜面有这样四句诗: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在曹雪芹的构思里,每个谜语都象征着制谜人的性格,暗示了其命运。“更香”这个谜语在小说中是谁出的,不同版本存在争议,一说是薛宝钗,一说是林黛玉。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12.(3分)A 13.(3分)C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论诗绝句三十首 元好问 元好问是金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元好问论诗主张天然真淳,反对堆砌雕琢,重视独创精神,宣扬恢复建安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是位有独到见解的诗歌评论家。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他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但是目前对全部《论诗三十首》作注解的,并不多见。笔者结合电大教学的需要,试图对之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首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曹、刘是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标举曹刘,实际上是标举了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 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有“清拔之气”(《诗品》)。元好问推出刘琨,正是从其可比建安诸子的慷慨悲壮,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着眼的。 第三首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唾壶敲缺】亦作【唾壶击缺、“唾壶敲缺”】,《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王敦)每酒後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真题(部分) 1、四家《诗》: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2、“美政”理想: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另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3、“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这是锺嵘《诗品》中对曹植诗的评价。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4、温州杂剧: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5、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6、《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编撰者刘义庆。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它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7、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25人。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2017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十五)及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专题练习(十五)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11分) 水龙吟西湖怀古 南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①,天吴移水②,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①力士推山:传说中古时巴蜀五丁力士推山的故事。 ②天吴移水:“天吴”,海神名。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前句为“果”,后句为“因”,引出怀古思绪。 B.“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句用铺叙手法展开对西湖景致的描写。 C.“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句作者斥责豪杰们都忘却了当年收复中原的决心,表达他一人孤独奋战的无奈之情。 D.“可惜”是承上启下之语,“藉何人”是亟盼有人出来扭转乾坤。反问句增加痛苦之沉重。 E.全词运用了衬托、反问的手法。词的上阕以美景衬哀情,抒兴亡之思。下阕由怀古转入伤今,直抒胸臆。2.有人评论此词“达情曲而蕴蓄”,请结合下阕内容加以赏析。(6分) 二、(2016·西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11分) 采樵作 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3.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意?(5分) 4.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11分) 巴西①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 杜甫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 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②。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注】①巴西:唐绵州和阆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 ②万井:指巴郡。舂容:江水冲击之声。 5.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6.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6分) 四、(2016·广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1分) 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 唐·岑参 回风度雨渭城西,细草新花踏作泥。

古诗水龙吟·西湖怀古翻译赏析

古诗水龙吟·西湖怀古翻译赏析 《水龙吟·西湖怀古》作者为宋朝诗人陈德武。其古诗全文如下: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睛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赏析】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词作。词人笔触徘徊在怀古与伤今之间,徜徉在幻想和现实之侧。写得慷慨悲壮。下笔千钧,表情亦淋漓酣畅。“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引出怀古思绪。大处落笔突兀笼罩,气势十足。“临堤台榭”,承开头“多佳丽”三字而来,至“四山睛翠”,一气直贯,展开对西湖景致的铺叙。从堤到榭台、楼阁,从荷花到桂子和四山。廖廖几笔,写尽西湖之美。游人如织,歌吹飞扬之景象跃然纸上。“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增加大笔濡染的“四山睛翠”一句,勾勒出西湖景物的特征。山水之美,可怡人性情,但也会使人沉溺其中消磨意志。所在在铺叙之后,词人大笔一挥,引发无数感慨。“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陈德武身历南宋覆亡,这几句无疑是对南宋百余年耻辱历史的沉痛总结。也对“百年”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不思北复故地的极有力的鞭挞。“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笔锋陡转,由怀古转入伤今。“天旋时异”概括了南宋被元所灭的沧桑巨变。“可惜”是承上启下之语;“藉何人”是亟盼有人出来扭

转乾坤。反问句增加痛苦之沉重。“登临形胜,感伤今古”是全篇的文眼,作者登临之时,内心感情汹涌,似将倾泻而出,“发挥英气”因而要词情慷慨,又为下面拓展新的词境留下了余地。“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这是面对西湖景物而产生的想法。力士、天吴,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人。词想借力士,天吴来填水移山。想靠神力把理想变为现实。之后词人再作一设想:“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岳飞精忠报国,却落得父子被害的悲惨结局,真是人神共愤。愤懑郁积于胸,作者想借外力将其激发出来。表明国虽亡,但爱国之心仍拳拳于胸。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元好问论文

从《论诗绝句三十首》解读元好问诗歌主张之“真” 【摘要】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了其诗歌主张和诗歌理论。元好问认为诗歌最重要在于“真”,而这“真”可以体现在刚健质朴的诗风,以“诚”为本的诗歌理念,以及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真”;刚健质朴;“诚”;真实情感 元好问,字裕之,太原秀容人。因其曾在遗山求学读书,自号遗山山人,世称遗山先生。他“独以诗鸣,……遂为一代宗匠,以文章伯独步几三十年”,“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是我国文学史上享誉金、元两代的诗人及诗歌评论者。他的诗歌理论大多采用诗歌的体式,尤以七绝居多。他用《论诗绝句三十首》对过去时代的诗歌做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总结,继承了自建安至陈子昂与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清人翁方纲说:“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未可仅以少作目之。” 元好问通过论诗绝句三十首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诗歌主张,这些主张和观点可以提炼并升华为一点,便是“真”。元好问强调诗歌应尚“真”,应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自然地抒发真实感情。元好问尚“真”思想可从三个方面来探究。 一、推崇刚健质朴的诗风 元好问推崇刚劲之美,贬斥柔秀造作。“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曹植与刘桢都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内容充实,情调慷慨,笔力道劲刚健,

闪烁着壮美的光华,故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首论建安诗歌。 元好问提倡继承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赞赏陈子昂首倡诗风改革,效法“建安风骨”。诗曰:“沈宋横驰翰墨场,风云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建安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表现出对乱世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初唐诗风绮丽柔靡,内容空洞、形式华艳。陈子昂奋起批判两晋以来“兴寄都绝”的形式主义诗风,第一个提出以复古为革新的口号,主张诗歌要像建安时代那样有“兴寄”和“风骨”,即有内容,有寄托,有理想,并在创作中实践了这种主张,建立了刚健质朴的诗风,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元好问主张以平易朴素、自然清新的诗风来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反对晦涩怪僻、穷愁苦吟等。如:“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时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卢仝号玉川子,喜用怪词惊人,元好问斥他为“鬼画符”;孟郊、贾岛苦吟一生,却只为秋虫之吟;李贺喜欢歌唱神秘、死亡,写幽怪境界,读后使人感到阴森可怖,毛骨悚然,实为“鬼语”,这些类型的诗歌是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 再如:“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切响浮声发巧深,研磨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护音。”元好问以为,诗歌只要做到自然清新,便能像中唐时被誉为“鉴湖春色”的美人刘采春一样容华莫比。浪翁元结并不讲求声律,他的“水乐”却达到了

水龙吟答案

水龙吟答案 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一)品读上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明确:“楚天”金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明登临的季节。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了远山的秀丽。 (2)“献愁供恨”移情入景。 3.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明确: 特色: (1)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一见一闻,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以有声有色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2)虚实相生:这里是实景,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3)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人物: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 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5.“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明确: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刘琨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曹、刘是建安

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标举曹刘,实际上是标举了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 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有“清拔之气”(《诗品》)。元好问推出刘琨,正是从其可比建安诸子的慷慨悲壮,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着眼的。第三首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但也有了“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的诗歌。建安风骨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歌风格,所以他以张华为例,认为张华虽然以其诗绮靡婉艳,文字妍冶而名高一时,但是缺乏豪壮慷慨之气,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不满情绪,对诗歌绮靡文风的发展的认识。第四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章楶《水龙吟》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章楶《水龙吟》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章楶《水龙吟》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水龙吟 (宋)章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沾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当时,苏东坡被贬谪黄州。 (1)章词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一句对杨花的刻画之工非同寻常,试从表达技 巧的角度赏析其妙。(4分) (2)章词和苏词都提到了一个“泪”字,试比较其内涵。(4分) (1)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作者运用拟 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并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2)章词中之“泪”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玉人)望不见正在“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盈盈”给人以热泪欲滴之感;苏词中之“泪”也是用来比喻杨花,“点点”给人以热泪洒落之感,情 感更为沉重。结合背景,这里的泪可以理解为作者被贬 谪黄州,心情落寞、不得意之泪(他把自己比作“离人”,朝廷就是他的郎。) 章楶水龙吟赏析: 这首咏絮词,上片写暮春季节,风吹柳絮的情景, 下片写杨花四处飘落。通过拟人手法,委婉含蓄地表露

江西南昌市进贤一中高二下学期线上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⑥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决赛试题解析

一、识别诗句题 1、请从下列九字中识别一句五言宋词。 香每梅 有暗 答案:为有暗香来。出自宋·王安石《梅花》2、请从以下十二个字中识别一句七言宋诗。 日望又王 北一师原 答案:王师北定中原日。出自宋·陆游《示儿》

3、填字题 一更,雪风一更 ?梦心成碎乡不声故无此园 答案:聒。出自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4、对句题(请说出上句) 直大漠孤烟圆日落河长

答案: 塞汉出蓬征 入天归胡燕漠烟大直孤 出自王维·《使至塞上》 5、单项选择题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有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请问他想表达的是? A、忧国忧民 B、思念情人 C、艰苦奋斗 答案:B 6、请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描写的是怎样的主题? A、战士远征 B、官员游宦 C、男女相思 答案:A 出自《诗经·小雅·采薇》 7、以下哪个选项是写女子接近“素颜”的妆容? A、淡扫娥眉朝至尊 B、冰明玉润天然色 C、豪华落尽见真淳 答案:A 出自张祜《集灵台二首》其二“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描写虢国夫人。

8、“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懔然”中哪个字是错的? A、地×--下 B、秋×--年 C、懔×--凛 出自唐·刘禹锡《蜀先主庙》C 答案: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和葡萄一起带回的“舶来品” 9 还有? C、苜蓿A、玉米 B、辣椒 C 出自唐·李颀《古从军行》答案:10、请从下列九字中识别一句五言宋词。 回济揖 答案:兴尽晚回舟。出自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1、请从以下十二个字中识别一句七言唐诗。 还庐真不 兰面破山 终楼识不 答案: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古诗水龙吟·梨花翻译赏析

古诗水龙吟·梨花翻译赏析 《水龙吟·梨花》作者为宋朝诗人周邦彦。其古诗全文如下:素肌应怯余寒,艳阳占立青芜地。樊川照日,灵关遮路,残红敛避。传火楼台,妒花风雨,长门深闭。亚帘栊半湿,一枝在手,偏勾引、黄昏泪。别有风前月底。布繁英、满园歌吹。朱铅退尽,潘妃却酒,昭君乍起。雪浪翻空,粉裳缟夜,不成春意。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前言】《水龙吟·梨花》是宋代文学家、音乐家周邦彦创作的一首咏物词。此词咏梨花,词人罗致了许多梨花故事,塑造了梨花无人可比的精神风致。全词以秾艳著称,但笔力矫健,袭古弥新,词境恢宏阔大,堪称咏花佳作。【注释】⑴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清真集》入“越调”。各家格式出入颇多。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⑵素肌:白色的肌肤,比喻洁白素雅的梨花。余寒:剩余的春寒,梨花开在晚春时节。⑶青芜地:杂草丛生的地方。⑷“樊川”三句:意谓“樊川”、“灵关”,都是一片雪白梨花,残春落红,均敛迹避去。樊川:汉武帝时代的长安有一所名为“樊川”的梨园。照日:“日照”的倒装,以与“遮路”作对。灵关:《汉书·地理志》云:“灵关越巂郡。”谢朓有《谢随王赐紫梨启》云:“味出灵关之阴”,注云:“灵关,山名,种梨,树多遮路。”敛:解作“收”。⑸传火:指清明日。清明节前二日为寒食,不举火,唐俗清明日皇帝取

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楼台:代指近臣家。⑹妒花:语出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春寒细雨出疏篱,风妒红花却倒吹。” ⑺长门深闭:用汉武帝陈皇后事,兼取刘方平《春怨》诗意:“寂寞黄昏春欲晚,梨花满院不开门。”⑻亚:作“压”解,动词,省略主语梨花。帘栊(ón):指居室的户帘及窗牖。⑼繁英:繁盛的花。⑽歌吹:歌声和乐声。⑾朱铅退尽:谓胭脂铅粉。⑿潘妃却酒:潘妃是南朝齐东昏侯之妃,小字玉儿,有姿色,性淫侈。却酒:指推辞不饮酒。饮则脸红,却则脸白,以喻梨花。⒀昭君:王昭君,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后人又称明妃。⒁缟(ǎ)夜:映照黑夜。⒂玉容:指女子的容貌。此指上述陈皇后、王昭君等美人。⒃琼英:本指雪花,此指梨花。谩:作”徒“或”空“解。【翻译】梨花亭亭玉立于艳阳普照的绿草地上,“樊川”、“灵关”,都是一片雪白梨花,残春落红,均收敛而去。清明时节春寒细雨、风妒红花,寂寞黄昏,满院梨花不开门。半湿的梨花树枝压窗门上,闲折一枝,偏勾引出多少黄昏泪。更有那当年明皇梨园的风流韵事。想当年梨园里梨花香雪,丝竹管弦,何等兴会!胭脂和铅粉全无,潘妃辞酒,昭君之惊!“雪浪翻空,粉裳缟夜”的李花也不足以比梨花,不成春意。只恨玉容不见,梨花再好,又和何人比。【赏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钱鸿锳《柳周词传》云,此词或认为有《离骚》初服之意,有所寄托;也有人认为这首咏梨花的词纯为体物之作,不涉个人怀抱。其创作时间难以考证。此词上片起笔“素肌应怯余寒,艳阳占立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诗词赏析

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诗词赏析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代: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睛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 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 将军泪。 译文 杭州是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有湖山之美。临堤有台榭楼参差,湖上有画船往来如梭,游人到处弄舞歌吹。十里荷花映日娇艳似火,三秋桂子飘香沁人心脾,四周青山风光明媚葱翠欲滴。南渡百年 来人们沉醉在西湖,使曾主张抗金的一些豪杰,也都耽于享乐忘却了 平生大志。 可惜时代更替世换时移,如今靠何人来洗雪这奇耻?登临这地形 险固的地方,感伤古今沧桑臣变,振兴国家要充分发挥英雄才气,请 来神人力士推倒杭州青山,邀来水伯天吴移走西湖之水,把“销金锅”西湖改造为农桑之地。借钱塘江的潮汐,为君洗尽奸臣误国的悲愤眼泪,以告慰岳飞的在天之灵。 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又名《水龙吟令》、《龙吟曲》、《水龙吟慢》、《鼓笛慢》、《小楼连苑》、《海天阔处》、《庄椿岁》、 《丰年瑞》,它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

“东南”句:指杭州,此句化用宋仁宗《赐梅挚知杭州》诗句:“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佳丽:俊美,秀丽。 台榭:泛指楼台等建筑物。 歌吹:唱歌和吹奏。 四山:四面的山峰。睛翠:草木在阳光照耀下映射出的一片碧绿色。 百年南渡:指靖康二年(1127)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王朝后渡江 南下,至南宋灭亡,历一百二十余年,此说百年是约数。 平生志:生平大志,此指收复中原,为国立功。 天旋时异:谓时世巨变,指北宋覆亡,南宋偏安江南,时势也与 南渡前不同。天旋,比喻世局大变。 藉(jiè):同“借”,凭借,依靠。 当年耻:概言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的国耻。 形胜:指地形险要、位置优越、山川壮美之地。 发挥:犹抒发。英气:英武豪迈的气概。 力士推山:传说古时巴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 天吴:海神名。 潮汐:在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在白昼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 岳将军:指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赏析

论诗三十首

《论诗三十首》绝句之析释 《论诗三十首》绝句是元好问最有系统之论诗著作,自注:「丁丑岁三乡作.」据清施国祈《元遗山全集年谱》及清翁方纲《石洲诗话》所载,是在金宣宗兴定元年(西元一二一七年)作.按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七云: 金宣宗兴定元年丁丑,先生年二十八岁.自贞佑三年乙亥,蒙古兵入金 燕都,四年丙子,先生自秀容避乱河南,至是岁寓居三乡,在其登第之 前四年.(注十六). 因此为青年时期之作品.以绝句形式论诗,自来都推杜甫《戏为六绝句》为嚆矢, 其后李义山《漫成五章》、苏东坡《次韵孔毅父》、戴复古(石屏)《论诗七绝十首》、韩驹、吴可的《学诗诗》都是著名的论诗绝句.元好问之后,当推清代王士祯(渔洋)《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袁枚《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比较富於文学价值和理论意义(注十七).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承继了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的诗学观点,以彰显「正体」为经,以评论历代诗人为纬,交织成篇.全诗涉及的时代自汉开始,历经魏、晋、刘宋、北魏、齐、梁、唐、宋八个朝代,涉论之作家,始於曹植,终於南宋陈师道(后山).正面讨论其诗者二十五人,分别是曹植、刘桢、张华、阮籍、刘琨、陶潜、谢灵运、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卢仝、孟郊、李商隐、温庭筠、欧阳修、梅圣俞、苏轼、黄庭坚、秦观、陈师道(无己、后山).附论其诗者一人,是王安石.附论其论诗意见者一人,是元稹.借其文以论其 诗者两人,是潘岳、陆机.借其言论以论诗者二人,分别是元结、陆龟蒙.借其所论之诗句以论诗者两人,分别是王敦、斛律金.借其人品以论诗者一人,是华歆.总共涉及三十四人.全诗对这批作家采取分论、合论、或互见之体例来论述.而且针对他们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份量高低而有轻重祥略之别(注十八).虽然元好问在行文 之间并未严格遵守时时代之秩序,整体看来,还是完整表现了古代诗歌发展览轮廓.以下即逐首试为析释: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之一) 按前半两句谓:自汉魏迄今,诗体繁多,究竟谁是正体,谁是伪体,始终无人细加评论.后半二句谓:不知谁为凿通山川之巨手,能暂时判分诗坛之清浊.这是全诗之总起,以下所论,正为疏凿之内容.由诗意看来,元好问不但以「诗中疏凿手」自任,而且表明全诗之目的在彰显诗之正体,别裁诗之伪体.诗之正体,渊源甚远,就中国之诗歌源流言,《诗经》当为一切正体之源头.而元好问所论,则自汉、魏起.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之二) 按《诗品》序尝谓:「曹刘殆文章之圣.」这是元好问论诗由曹植、刘桢起的原因.《诗品》论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论刘桢:「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故本诗前半两句谓曹植、刘桢坐啸诗坛,虎虎生风,四海之内众多俊才,竟无人能与相敌.后半两句谓:西晋永嘉时期,担任并州刺史的刘琨(越石),犹有汉 魏风骨,可惜生之太晚,未能并列建安诗坛,和曹刘一起横槊赋诗.刘琨诗「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不但同为北人,其诗风且与元好问十分接近,因此得到元好问之推崇,可知他论诗以气骨为宗旨,赏识雄伟刚健之诗风.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生死的问题,是陶渊明思考与诗歌的重要主题,众多诗文都有涉及,如《自祭文》、《拟挽歌辞》、《形影神》、《杂诗》等。《拟挽歌辞》的写作时间存在争议,多认为写于去世之前,与《自祭文》同年。袁行霈先生不同意此说,认为写于壮年时期,两篇作品不是在同一心境之下所作。《自祭文》为其生前绝笔,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总结了其一生以及他乐天委分的人生观念,没有了《拟挽歌辞》中的诙谐讥讽,语言淡之又淡,内容却沉之又沉。 金人元好问赞美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说的是渊明的诗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清新自然,质朴淳厚;就渊明自己的诗文来说,《自祭文》为真淳之至。渊明亦自言著文以自娱,故坦诚平实不造作,《自祭文》可看作其最真诚深刻的内心剖白。 《自祭文》有回顾总结性质,与他的其他相关诗文参看,可感受其内容的丰富,亦可在对比之下体味其最质朴的语言。 全文由秋之萧索写及己之辞归,然后由死及生,回首往事,对比己之乐天委分与彼之愒日惜时,述己之异志;既又重回此时,想象己之葬礼与死后,再申己怀,最后感叹人生之难与死之不惧。下文逐句对陶公《自祭文》1进行赏析: 岁惟丁卯,律中无射。 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九月作《自祭文》,是年十一月,卒。文首序时,是祭文的惯例,可在自祭文中,值得玩味。该处的时间,有解作写祭文的时间,亦有解作渊明预测的大化之时。据袁行霈考证,《拟挽歌辞·其三》写于渊明壮年时期(46岁),中有“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2句,此当为预测,而时隔二十年,从衰得白,从白得老,是不是也要从老而终了呢?渊明大概是有此想的,故而在76岁时的九月作了《自祭文》。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3,贫病交加的晚年冷风萧索的漫长秋夜,渊明辗转反侧:又是草木黄落的时节,可草木还会随霜露的改易而再生,我是不是要像鸿雁那样开始远征了呢?这一去,还会再回吗? 寒夜秋风,鸿雁落木,或是实写,或是起兴,清冷萧索之气顿生。 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 1陶渊明:《自祭文》,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一版,2011年十月北京第10次印刷,第一九六页。 2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四二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