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5个)、填空(2*8)、简答(5-6个)、辨析(1-2个)、论述(1-2个,主要是土地退化、可持续利用、粮食安全这三个方面)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2辨析

(1)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

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2)土地和土壤

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

(3)土地与国土

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领土、领空、领海。

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

(4)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3土地的特性(填空)

1)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多功能性

2)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不动产特性、增值特性

4、土地的含义: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

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简答)

5、土地科学学科体系

主要二级学科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管理学

四者关系: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

6、有关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填空)

土地资源伦理观,土地资源系统理论,土地资源过程理论,土地资源价值理论,土地资源辩证理论,土地资源产权理论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填空)

1)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

2)社会经济要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

?社会、技术、经济有哪些要素:

影响土地资源社会属性的因素人口、土地制度、社会需求、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

影响土地资源经济属性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

影响土地资源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2、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3、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填空)气候要素是地带性因素

光照和热量的三大指标:光照强度、长度、时间

3 、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填空)

4 、填空)衡量热量的指标:

(1)温度:≥0℃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如春小麦

(春小麦适宜在无霜期为120天~150天,大于或等于10℃活动积温2600℃~3400℃的冀北、辽宁、内蒙古等地种植)。≥5℃、≥10℃、≥15℃。

(2)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相似的积温在不同地区存在不等效问题

●农业常用≥10℃积温。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如玉米、棉花。二者的积温数分别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选择和适宜性。我国平均为1600-9000 ℃。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它与温度生长期有关,但是两者并不相同。

?农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0℃——农耕期。土壤开始解冻,田间作业开始。耐寒作物(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等)

≥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喜凉作物(柑橘、油茶等)

≥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喜温作物(米、棉花等)

5 、降水量的空间变化(填空)

400mm等降雨量线——自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

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旱作农业区

800mm等雨量线——东自青岛起,向西到淮北,然后循秦岭经川西到青藏高

原东南角。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

6、土地地貌指标: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填空)

7、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填空)

7 、植被的生态环境效应(简答)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1、净化空气,保护环境

?植被是二氧化碳贮存库和调节器,释放氧气;吸收大气中有害气体;降低噪声,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资源污染。

2、防风固沙,改良土壤

?降低风速、改变风向与风沙流结构,林网内的沙尘减少80%,大气混浊度降低

35%。改良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粉粒和粘粒,改善土壤结构,形成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与肥力特征。

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截留大气降水,减缓水滴的下降速度,减轻降水对地表的激溅侵蚀,减少地面径流。同时,植被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和对地表的保护,加强了土粒之间的固结程度,使地面径流流速降低,土壤人渗增加,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地下径流量,削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减轻土壤侵蚀强度。

2.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9.森林土(发育完善):有机物残落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填空)

耕作土(比较完整):耕作层、犁底层、母质层。坡地没有犁底层和心土层。(填空)

10.(记住)有明显的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热量)、经度地带性(降水)和垂直地带性(温度、降水)。

11.生物多样性:狭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广义的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12.(记住)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其中的生境主要是指构成生态系统要素之一的无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水文等。它不仅是生物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而且生境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3.(掌握、重点)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或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4.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15.土壤要素特征A、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B、土壤的综合性状综合(a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的含量和组分 b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含量、土壤水分的排泄与补给c土壤的适宜性)C、我国土壤的分布

16.土地报酬递减律: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律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就会递减的现象。

第三章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1、土地分类、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类型演替的概念

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

空间分布规律等,并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由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2 、土地类型演替的分类:

根据演替原因分为:自然演替、人为演替;根据演替性质分为:时间演替、空间演替;根据演替过程分为:节律性演替、非节律性演替;根据演替方向分为:正向演替、逆向演替

3、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辨析题

(1)基本概念

(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3)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资源的分类,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

(4)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

(5)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适宜性等。4.土地类型命名法(填空)

(1)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三命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如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地貌命名法,如丘陵、山地等。

(2)群众习惯的名称。川地、塬地、梁地、沙田、围田、坑田等

(3)利用方式+覆盖特征命名。耕地、林地、牧草地等

(4)用地名+土地类型命名.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如澳大利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或“沃伯顿土地系统”

4.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即某区域与同级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关系.

常用如下一些数量指标来表示:1)面积比2)频率比3)分异度4)多样性指数5)优势度

3、国外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前苏联:把景观作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最大一致性的自然区划单位。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地方、限区、相。

澳大利亚: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点

英国:土地系统,土地面,土地素

4 、我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及依据:

土地纲:以影响土地地带性分异的水、热、气候因子组合特征为分类依据,具体指标为>10℃积温和干燥度。

土地类:在土地纲内具有相同地貌类型的一类土地,其分类以综合反映大中地形和岩性类别的地貌类型为依据。

土地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土地分类单元,在土地类内具有相同小地貌、土壤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的一群土地.以小地貌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或利用方向作为分类依据。

土地相:具相同景观(地形;岩性、土壤、水文、植被等相对一致的一组土地,根据土属类型、植被种群或利用方式差异划分。

土地面:土地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是具有相似生产潜力的一片土地,分类依据为土种、坡度、坡向等。

5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1)我国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2)我国试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

建设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建设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共仓储用地

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其他用地

(3)国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

1.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概念)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用于: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

2.(填空)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

等的调查。大体分为土地利用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权属调查。

2.土地类型调查的目的(简答)

(1)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

(2)为土地评价服务;

(3)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4)土地科学研究服务;

(5)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

3.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其他资料的收集、用品准备等

外业调绘:路线调查、制定土地分类系统、室内预判。

内业工作:资料整理分析、遥感图象转绘、面积量算、编制专题成果图、编写调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3.(掌握、考试)土地资源调查方法

(1)准备工作:关系到调查的质量和进度(2)室内预判(3)外业调绘(4)内业转绘(5)面积量算(6)成果汇编(7)编写报告

4.(记住)土地资源动态监测

是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的变化方向、速度、特性及其规律性等进行监测。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考的少):又可称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2(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评价的基本特征(填空):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水平。

(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评价的实质:农业用地: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城镇用地:对土地使用价值大小的鉴定

3土地评价的特点(简答):

(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3)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4)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5)评价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4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填空):多样性原理、可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相对性原理、限制性原理

土地评价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归类法、数值法

归类法:该法以针对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质量优劣为依据,判断其生产力大小(或适宜性与适宜程度,潜力高低等),也即根据各类土地在生产实践上的相似性与差别,对土地类型再次进行组合、分类和排队,并作出相应的解释或结论5.土地资源评价阶段:1)阶段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和确定2)土地用途的要求3)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4)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5)

比配

6土地生产力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出被人类需要的生物产品的能力

7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潜在的生产力。

5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或者根据土地的属性进行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

6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

(1)定性法:按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排序,进行分级。

以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为主。该评价系统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

潜力级是潜力评价中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

潜力亚级是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同亚级的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作用的限制性因素是相同的。潜力级中的I级因无限制因素故不划分潜力亚级。

潜力单元,是潜力亚级续分,是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即一个潜力单元,对于植物的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技术都很近似,性质较为均一,具有相似土地利用潜力和相似管理措施需要的土地结合。(2)定量法:定量法实际上是指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土地生产潜力发挥程度的评价。

8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是指某块土地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一定的用途条件)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作出等级的评定。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FAO《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分为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我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为纲(土地适宜性纲)、类、等、型(土地限制型)4级。

7土地潜力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 典型调查分析 3机制法

机制法: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特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生产潜力。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退计算。

Pa=Pf·T·W·S= PT·W·S= PW·S

式中:Pa为土地生产潜力,下限值;T,W,S分别为温度、水分与土壤有效系数;Pf是光合潜力,理论值;PT是光温潜力,上限值;PW为光温水生产潜力或称气候生产潜力(填空)

机制法: 温度有效系数的确定

Pt=Pf×f(t)

Pt——光温潜力Pf——光合潜力f(t)——温度有效系数或称温度衰减系数

光温水生产潜力是光温生产潜力受水分条件限制而出现衰减的结果。主要是根据一个地区气候过程中的水热配匹来确定其水分有效系数(W)。

9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或土地质量的改造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比配的过程: 1)确定土地用途或利用类型2)选择参评因子 3)编制参评因子适宜程度分级表 4)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5)对评价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10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土地资源经济评价方法:

(1)毛利分析法:此方法适用于土地改良费用和其它基本建设投资费用不大的土地利用项目。

(2)贴现现金流通分析法:此方法适用于土地改良费用和其它基本建设投资费用较大的土地利用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1、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

2、土地经济分析指标类

3、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类

11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的比较(辨析),即回答前面总结的它们各自的概念。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1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背景、意义

(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背景:

①土地能够而且也只有土地才能够生产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

②土地具有生物生产力,并且不同类型的土地其生产力不同,相同类型的土地生产不同生物产品的能力也不同;

③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生产力是有限的;

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口,其食物结构及生活方式不同,对土地的需求利用不同,但对最低热量和蛋白质的生理需求是一致的,并且是可比的。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①查明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

②确定和预测区域性粮食安全;

③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农业生态区法(Agricultural Ecology Zone,简称AEZ):按相同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划分农业生态区,在根据各生态区作物种类及种植制度、耕地资源、灌溉条件、投入水平计算生产潜力。(概念填空)

农业生态区法的计算

第一步:是根据“一定的生产条件”计算出土地生产力;

第二步:根据“一定的生活水平”计算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数量,即土地资源承载力。

因此,从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出发,可以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核心就是土地生产力。

4农业生态区法的研究步骤:(简答)

(1)土地资源调查:气候资源、土壤资源、土地数量、作物种植制度、土地利用现状等。

(2)划分农业生态区:包括光温土生态区图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计算出两个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生产

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旱作农业生产力)。

(4)统计出每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

(5)确定投入水平

(6)计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一、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或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完成。

土地划分为

农业生态区(单元)土地评价单元和制图单元

特征:生产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相对一致,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自然生产潜力相似。

人口承载力取决于农业生态区内,自然生产潜力、灌溉条件、投入水平和人均粮食消耗。

三、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AEZ法)

(1)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

农业生态区法方法先进,结果比较准确;

农业生态区法机制合理、思路严谨;

农业生态区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2)农业生态区法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农业生态区法所需的有关参数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

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评价结果不能满足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要求;

投入水平只是生产条件的标志,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试验田式的投人产出。

5实现粮食安全对耕地保护的要求:(填空简答)

(1)扩大耕地面积;

(2)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

(3)增加粮食进口量

6耕地保护的内容:(填空)简答

(1)耕地数量或面积的保护

(2)耕地地力的保护

(3)耕地环境的保护(大气、水、土壤)

7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对策:(简答)

(1)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2)完善耕地使用制度;

(3)增加对耕地的基本建设投入;

(4)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

8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一个双重概念,既包括数量上的平衡,也包括质量上的平衡。通过“占一补一”的实施政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耕地数量上的平衡容易实现,而质量平衡就比较困难,所占的耕地与所补的耕地在质量上保证等同比较困难。因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仅只是数量上的简单占补平衡,它的实质是通过加快宜农耕地后备资源的整治和开发,“开源”与“挖潜”并进。

8保护耕地的措施:(简答)

①集约利用与有效开发相结合,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②严格控制城市扩展规模,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

③严格控制村镇居民用地,引导村镇居民集中居住,退宅还田

④进行土地整理、整治,提高土地生产率

⑤积极治理“三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9、影响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问题:

1)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质量退化严重

2)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抗灾能力差,种粮效益低

3)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成为约束耕地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因素日益凸显

4)农业科技投入少,科技推广能力不足

(粮食安全论述)

第七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的概念

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1.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

土地利用阶段特征

1)原始型简单土地利用,人地之间是依存关系受制于土地

2)自给型有目的的利用、改造土地,人地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受制于人地

3)商品型以人为中心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征服”土地

4)可持续人地之间相互和谐的土地资源利用人地协调

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

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空间

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

5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1)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主要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发展的需要。

(2)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稳定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

物质生产能力是其根本目标。

(3)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正相关(4)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填空题)

生产性原则(保持和加强生产);稳定性原则(减少生产风险程度);保护性原则(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可承受原则(具有社会承受力)

6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概念: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

关键:考虑土地利用在将来的发展变化趋势

7 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

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在分析其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按照持续土地利用的原则,提出一整套适合该区域的土地生态改良措施与土地利用优化方案。

8比较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系列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国土宏观战略规划的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与生产力,实行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农、林、渔、牧、工等)之间的调整与分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所进行的长期的,战略性的总体布置和统筹安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土地利用某一方面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

内部设计也称详细规划,它是根据专项规划要求,以及土地资源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平面布局和工程设计

5.(掌握概念)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管理

在已经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来的土地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属、行政界线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或变更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行为。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手段、技术程序以及监测分析。

第八章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

1 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

是由土地中的生物、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1)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

(2)开放的动态系统;

(3)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人类活动的基地;

(4)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

2.(记概念)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

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2 土地退化(论述)

3.土地退化的涵义: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原因: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不利自然因素导致土地功能的衰减、土地生态系统简单无序

土地资源退化的类型: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土地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

土地资源退化的类型: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

4.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而随地表径流或土壤水分损失的现象。

原因: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首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其次,我国又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第三,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古国,垦耕历史久远,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耕地大量开荒,是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防治措施:1)工程措施,山坡修建梯田;2)生物措施,是恢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根本;3)耕作措施,少耕免耕。

?工程措施主要通过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降低地面坡度,截短坡长,减少土

壤侵蚀。不宜修梯田的地方,可以采取顺坡梯田、鱼鳞坑和等高耕作等水保耕作

措施。

?生物措施就是通过种草植树,建设水土保持林,利用植被降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这是恢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根本。森林可以一方面通过林冠减少雨滴对地面的溅击,另一方面通过林下植被败叶的截留、吸收作用以增加降水的就地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量,同时也涵蓄更多的水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总面积389.2万km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共造林742万hm2,其中防护林390万hm2;被列为全球环境建设重点的太行山绿化工程;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在东南半壁16个省开展的亿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

?耕作措施可以通过作物留茬,增加地表盖度或燥度,减少降雨对地表的冲击,降低地表水流速,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少耕免耕,秸秆还田,都能增强土壤的抗蚀性能。

5.土地沙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

?沙漠化防治必须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如营造防护林等),降低近地面风速;固定流沙,控制沙源;改变地表状况,如改变地表微起伏状况、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沙粒之间的胶结性等。

?其防治措施可以概括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

?生物措施是主要措施,主要是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和防护林网。另外,种草或栽培低矮灌木,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也是有效的防风固沙措施。

?工程措施的作用基本上同生物措施,具有见效快的优势。

?耕作栽培措施,对于耕地,留茬免耕。对于放牧草场,控制载畜量。

6.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引起土体内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细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体内,尤其是在土壤表层累积,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的盐化程度,从而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的过程

原因:不合理灌溉与水库、渠道、稻田渗漏——地下水位提高,含盐的地下水借助土壤毛

细管上升到地表,或者灌溉水本身含盐量高,水分被蒸发后,留下盐分,从而造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防治措施:

1健全排水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以防止含盐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达地表;

2控制合理的灌溉定额,发展节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上升;

3控制灌溉水水质,避免因灌溉高矿化度水造成土壤积盐;

4在已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地方,排水洗盐,或种植抗盐作物,

5淡化地下水,六是采用平整田面,减少田面的不平衡的蒸发积盐面

6、土地污染防治

1)土地污染的原因

“工业三废”的排放,大量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塑料地膜使用(“白色革命”)。2)土地污染的防治措施

土地污染的防治必须“以防为主”,从治理污染源着手,防治土地污染和水污染并重。

其防治措施:

一是控制和消除工矿业“三废”排放;

二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新措施,逐步减少农药用量和使用高效低毒易分解的农药;

三是推广平衡施肥法,防止地下水的硝态氮污染和富营养化;

四是对于已经污染的耕地,可以采取剥离表土的措施去除污染,不能去除污染的耕地,要坚决退耕。

7 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的含义: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农田。

基本农田保护的意义:(简答)

(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需要;

(2)减轻人地矛盾;人均耕地,世界0.25,我国0.12,临界0.05,低于临界666个区县。2020年人口达15亿

(4)减少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非农建设占用)占用。

(3)防止耕地总体质量下降。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盐碱化等

8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为依据,以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调整改造综合整治,达到改善土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治理。

土地整理的意义

(1)土地整理是我国土地国情的客观要求

(2)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的主要途径

(3)土地整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差,后备资源不足;建设用地需求大;退耕量大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质量,增加产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道路、水利、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新农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理的任务

(1)在农村

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调整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

?提高城乡现代化建设水平

(2)在城镇

通过对土地进行整理

?解决城市发展用地

?改善城镇生活居住条件,减少城镇外延占地

?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率

?恢复土地的景观功能

土地整理的内容(可能考)

农地整理

(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

(2)调整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

(3)农地改造

(4)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

(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6)规划地界、确定权属

(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城镇用地整理

(1)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

(2)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

(3)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

12.土地复垦:指对生态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

对象:占用农业用地和破坏土地:直接挖损的土地、地表塌陷地、废弃物堆积压占而废弃的土地、化学污染而废弃的土地、遗弃的土地、荒芜工程地

标准:1)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面2)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3)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第九章:中国与世界土地资源状况

1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简答)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3)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

(4)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土

(5)实施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长江的南水北调工程等)、实施防护林改造工程(三北防护林、长江北美洲防护林等)、草原建设。

(6)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简答)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3)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资料

居民点的形成居民点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城市的形成城市是成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商业和手工业和聚集地就形成了城市。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1.产业结构 2.人口规模 3.居住形式的聚集密度 现代城市的含义 1.人口数量 2. 产业结构 3.行政管辖的意义 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要求 2.社会形态和城市布 局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4. 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城市布局的变化1.出现了城市的仓储用地以及对外交通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内容不断变化3.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区域4.城市类型也不断增加 城市化的内涵: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历史过程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稳定阶段田园城市理论主要论点:1.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城市土地应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2.城市与乡村应结合,有乡村生活的气息及环境3.应机制和控制城市喜迎人的磁性 4.城市应拥有一整套公共绿地系统卫星城发展阶段 1.第一代卫星城——卧城 2.第二代卫星城——半独立的卫星城 3. 第三代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 典型城市代表:密尔顿?凯恩斯城《雅典宪章》 理论提出:1933年8月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的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又称为《城市规划大纲》 主要论点: 1.城市与周围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与乡村彼此同为一体,而各位构成区域单位的要素” 。 2.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人们的居住工作交通与游憩(城市四大功能)。 3.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股建筑。 4.城市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要冲居住着的要求出发,进行功能分区。 马丘比丘宪章 理论提出:1977年12 月在秘鲁以雅典乡长为出发点,总结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游憩是二战后城市发挥在那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渣网了城市规划经一部发展的方向,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主要论点: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 城市规划工作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5.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实践性——要付之实现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目的1.掌握规划的依据2.认识规划对象3.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方法 1. 现场踏勘或在观察调查 2. 抽样貂蝉或者问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4.文献资料的运用调查研究的工作阶段 1. 现场踏勘 2.资料收集及整理 3.分析研 究 城市规划纲要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 要人生无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 原则,该阶段对总体规划需要确定的主要 目标、方向机内容刚提出原则性意见。 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由城市人 民政府组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规 划年限,一般为20 年,近期规划一般为 5 年。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用地的属性 1. 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 3.经济属性 4. 法律属性 城市用地的价值 1.使用价值(地形地貌……) 2.经济价 值(土地出售价值……)影响低级承载力 大小的因素: 1.地下水 2.地下为可溶性岩石防震措 施: 1.确定地震烈度 2.避开强地震地区 3.采 取适当得抗震措施城市用地的水文与水文 地质条件利:城市水源地、可发展水运、 满足城市造景需要、改善城市气候条件、 稀释污水排除雨水美化环境;弊:洪水, 冲刷河岸,泥沙淤积);地下水的组成: 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城市用地的气候 条件太阳辐射: 1 .主要能源2.影响建筑日照间距,通 风,遮阳3.影响城市规模、布局城市用 地的地形条件: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 结构形态和空间布置、影响城市属相设计 及制高点选择处理、影响城市小气候形 成、影响通讯和电波、坡度的影响城市用 地的分类根据城市用地功能不用,按《城 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范, 分为10 大类、46 中类、73 小类居住 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 地、道路高粗昂用地、绿地。分为四类 居住用地比重: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 用地的比例为20%-32% 居住用地人居指标:18-28 mV人居住用 地分布影响因素: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 件、工业性质 居住用地布局形式:集中式(布局紧凑, 各部分联系方便,节约基础设施)、分散 式(适应地形变化或工业性质的要求)、 轴向布置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 2.职工居住用地应 分布在卫生调价较好的地段上3.应保持 集中、紧凑、互补妨碍4.企业之间应取 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工业用地 与居住用地的位置 1.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 2.工业 用地与居住用地平行布置3.工业用地与 居住用地混合布置旧城工业布局存在的问 题 1.工业用地面积小 2.缺乏必要的交通运 输条件,交通混乱3.功能不合理,污染 大4. 工厂的仓库、对唱不足5. 工业布 局混乱,缺乏生产上统一安排6.有地厂 房不符合生产要求旧城工业的调整措施: 留、改(改变生产性质、改革工业和生产 技术)、并、迁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要求 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的配置 2.公共设 施要按照与具名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该服 务半径,小学服务半径一般为500m o 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城 市交通规划4.根据公共设施本省的特点 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5. 考虑城市 尽管组织的要求6.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并 注意建设顺序全市性主要公建用地原则: 1.符合公建本身的功能要求 2.符合城市 规划对公建位置的要求仓库按使用性质分 类 1.储存仓库2 .中专仓库3.城市供应仓库 4.收购仓库 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1.提高城市自然生 态质量2.有利于环境保护3.提高城市生 活质量,调试环境心理4.增加城市地精 的美学交过5.增加称呼四经济效益6.有 利于城市防灾城市绿地分类 1.公共性绿地,特点,群众性,为休息而 设2. 专用性绿地3.私有性绿地城市绿 地系统构成 1.点状绿地 2.带状绿地 3.契形绿地 4.环 状绿地 城市郊区的功能1.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郊区是城市衍生地 3.郊区是城市的供 给地4.郊区提供市民游憩基地 5.郊区 是城市的发展用 地6. 协同市区发展经济按城市性质分类 1. 工业城市 2. 交通港口城市 3. 商贸城 市4.科研教育城市5.综合性中心城市6. 县城7. 特殊职能城市按城市人口规模 分类 1.大城市50-100 万人 2.中等城市20- 50 万人3.小城市20 万人以下4.特大 城市100 万人以上 自然环境的利用 1.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城市规 划布局比较紧凑,但应避免城市布局单 调:1.挖池堆山,形成制高点;2.建筑 高低搭配得当;3.形成比例恰当的广 场、接到、建筑群; 2.丘陵地区:结合自然,采用分散和集中 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利用地势布局,依山 建筑,层层跌落,强化三度空间。高处布 置市中心或主要建筑群 3.河湖水域:利用水景组织秀丽的城市景 色结合城市工程设施,组织城市景观规 划:结合防洪、排涝工程、护坡、考虑城 市艺术布局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的利用: 保留、改造、迁移、拆除、恢复合理的城 市干道网密度 合理的干道网密度为2-3 km/平方公里 间距一般为600m—1000m 道路按三级划 分: 1.城市主干道 2.城市次干道 3.支路停车 场分类 1 .配建停车场2.公共停车场 港址选择 1 .在河(海、湖等)边,并且对水深有 要求2.岸边形状及陆地情况要满足共嫩 高要求3.避开桥、堤4.与城市应有方便 的联系5.有发展的可能国际民航机场遇 城市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0公里。航空港 ——城市联系的交通组织1.专用高速公 里,使机场与城市间的时间保持在30 分 钟以内2. 高速列车3. 专用铁路4.地 铁5.直升飞机城市水源分类 1 .地下水源:潜水、自流水、泉水2.地 表水源:江河湖海等给水管网规划 1 .树枝状管网特点:管网省,但供水不 安全2.环状管网特点:供水安全,但 管网不经济排水方式 1 .合流制雨水及污水合一排放2.分流 制雨水及污水各自排放污水处理厂的用地 选择 1.设于地势较低处 2.布置与城市下游地 带3.离开生活区,并设隔离带居住区规 模的影响因素 1.公共福利设施的经济性及合理的服务半 径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3.行政管 理体制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 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居住区规模 用地规模:50-100 公顷人口规模:5 万人为宜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结构布置原 则:1.经济合理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2. 管理方便3.以天然地界及城市主干道为 界4.不同类型的建筑影响不可忽视居住 区的卫生要求安静的环境:影响因素 1 .城市交通噪声 2 .工业生产噪声3.人 群产生的噪声4、减少污染

软件测试期末考试含答案

西华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2013年度期末测试 软件测试A卷(11+18+12+19+40=100分) 一、单项选择(每空1分,共11分) 1、执行函数测试时,当多次调用底层函数,底层模拟器的"模拟值"输入栏可设 定多个模拟值,一次最多可设置( C)个模拟值。 A、1 B、3 C、6 D、11 2、当函数测试存在失败断言时,在白盒覆盖率信息窗口中VU会显示一个 ( B )的条块来提示,没有失败断言时,会显示一个( A )的条块来显示; 在逻辑结构窗口中,未覆盖的路径用( B)画出,已覆盖的路径用( A)画出,未覆盖的分支是(D)的条块。 A、深绿色 B、深红色 C、浅蓝色 D、粉红色 E、浅绿色 3、VU导出的测试报告文件格式为:( C ),表格化测试用例数据导出的文 件格式为:(E) A、*.pdf B、*.txt C、*.htm D、*.csv E、*.xls F、*.doc 4、在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只要软件发生了改变,就可能给该软件 带来新的问题。软件的改变可能是源于发现错误并做好了修改,可能是因为在集成或维护阶段加入了新的模块,为了验证软件修改后的正确性需要进行(E)。 A、白盒测试 B、黑盒测试 C、单元测试 D、性能测试 E、回归测试 F、验收测试 5、当用底层模拟器去模拟被测单元调用的底层函数的输出函数,并且此输出参 数为指针数据类型,应该设置此参数的模拟值为(D)。 A、指针值 B、引用的地址 C、指针指向的数据类型的值 D、NULL 6、当用底层模拟器去模拟被测单元调用的底层函数的返回值,并且此输出参数 为指针数据类型,应该设置此参数的模拟值为(C)。 A、指针值 B、引用的地址 C、指针指向的数据类型的值 D、NULL 二、多项选择(每空2分,共18分) 1、底层模拟能很好的解决(BCF )。 A、集成测试问题 B、装代码和数据失真 C、测试不可控 D、性能测试问题 E、内部输出的模拟 F、模拟参数为复杂数据类型,单元测试时难以初始化 2、底层模拟器能够模拟( ABCEH)。 A、底层函数的参数 B、底层函数的返回值 C、全局变量 D、函数改写文件中的数据 E、成员变量 F、函数改写数据库中的数据 G、内部输出H、调用次数 3、执行函数测试后,源代码窗口能够标识出未覆盖的(BCD)。逻辑结构图窗口

《软件测试基础》期末B卷及参考答案

成都东软信息技术学院 期末试题——软件测试基础(B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分数 说明:本试卷共六大题,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为开卷考试。 bd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D C A A D B D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A D C B A D A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 分,满分20分;请将答案填入题后括号中。 (说明:每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软件测试的目的是( b ) (A)发现程序中的所有错误 (B)尽可能多地发现程序中的错误 (C)证明程序是正确的 (D)调试程序 2.下列___不属于测试原则的内容( d ) (A)软件测试是有风险的行为 (B)完全测试程序是不可能的 (C)测试无法显示潜伏的软件缺陷 (D)找到的缺陷越多软件的缺陷就越少 3.导致软件缺陷的最大原因是( a ) (A)编制说明书 (B)设计 (C)编码 (D)测试 4.修复软件缺陷费用最高的是____阶段:( d ) (A)编制说明书(B)设计 (C) 编写代码(D)发布 5.白盒测试是根据程序的____来设计测试用例,黑盒测试是根据软件的规格说明来设计测试用例。 ( c ) (A)功能 (B)性能 (C)内部逻辑 (D)内部数据 6.条件覆盖的目的是(a ) (A)使每个判定的所有可能的条件取值组合至少执行一次 (B)使程序中的每个判定至少都获得一次“真”值和“假”值。 (C)使程序中的每个判定中每个条件的可能值至少满足一次。

(D)使程序中的每个可执行语句至少执行一次。 7.一个程序中所含有的路径数与____有着直接的关系。( a ) (A) 程序的复杂程度 (B) 程序语句行数 (C)程序模块数 (D)程序指令执行时间 8.动态黑盒子测试:( d ) (A)直接测试底层功能、过程、子程序和库(B)可估算执行测试时代码量和具体代码 (C)从软件获得读取变量和状态信息的访问权(D)测试的是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行为 9.在自低向上测试中,要编写称为____的模块来测验正在测试的模块。 ( b ) (A) 测试存根 (B) 测试驱动模块 (C)桩模块 (D) 底层模块 10.下列___不是软件自动化测试的优点( d ) (A)速度快、效率高 (B)准确度和精确度高 (C)能提高测试的质量 (D)能充分测试软件 11.配置测试( c ) (A) 是指检查软件之间是否正确交互和共享信息 (B) 是交互适应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的集中体现 (C) 是指使用各种硬件来测试软件操作的过程 (D) 检查缺陷是否有效改正 12.下列各项中___不是一个测试计划所应包含的内容( b ) (A)测试资源、进度安排 (B)测试预期输出 (C)测试范围 (D)测试策略 13.下列不属于正式审查的方式是( d ) (A)同事审查 (B) 公开陈述 (C) 检验 (D) 编码标准和规范 14.在没有产品说明书时使用____:( a ) (A)探索测试 (B) 功能测试 (C) 动态测试 (D) 静态测试 15.调试是( d ) (A)发现与预先定义的规格和标准不符合的问题 (B)发现软件错误征兆的过程 (C)有计划的、可重复的过程 (D)消除软件错误的过程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 1、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历史时期是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2、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城市的产生与人类技术的进步和阶级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3、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历史上将由“采集”和“狩猎”向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演讲,称为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4、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当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人们需要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于是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劳动分工。此时,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逐渐发展为城市。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5、发达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第二节城市的概念 6、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差别:P4 7、城市的设置标准:P5 8、城市的类型:P6 9、城市的布局形式:P7 第三节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0、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和近现代城市发展阶段,以18世纪末蒸汽机为界。具体见P9 11、近现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和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P13 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的集中发展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弊端是环境污染和交通困难。 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卫星城镇,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 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典型现象是,在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条件优越的地区,大、中、小城市连绵发展,形成巨型城市群或城市带。典型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连绵区”、“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12、城市未来发展趋势:P22 13、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P28 第四节城市化 14、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也包括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前者是直接的城市化过程,后者是间接的城市化过程。P32 15、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虽然有多个指标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水平,但能被普遍接受的是人口统计学指标,其中最简明、资料最容易得到、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它的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16、城市化的阶段规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1979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P33),

软件测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 1 √ 2.× 3.√ 4.× 5. × 6. ×7. ×8. ×9.√10. ×二,选择 1. D 2. D 3. B 4. B 5. B 6. A 7. D 8. B 9. C 10. A 三填空 1. 测试计划、测试用例 2. 稳定性测试、负载测试、压力测试 3. 非增量是集成测试自顶向下增量式测试、自底向上增量式测试 4. 回归 5. 软件需求 四简答题(30分) 1.试描述软件测试的定义(3分) 答:利用手工或者自动化的方式,按照测试方案对系统执行测试用例的过程叫做软件测试。 2.什么是软件缺陷(4分) 答:满足以下条件的问题都叫缺陷: 软件未达到产品说明书中已标明的功能 软件出现了产品说明书中指明不会出现的错误 软件功能超出了产品说明书指明的范围 软件未达到产品说明书虽未指出但应达到的目标 软件测试员认为软件难以理解,不易使用,运行速度缓慢,或者最终用户认为该软件使用效果不好。 3.常见的黑盒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并分别简单介绍一下各自的思想。(8分)答:等价类划分: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重要的、常用的黑盒测试方法,它将不能穷举的测试过程进行合理分类,从而保证设计出来的测试用例具有完整性和代表性。 边界值分析:对输入输出的边界值进行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 决策表法:决策表是分析和表达多逻辑条件下执行不同操作的情况的工具 因果图分析法:是一种利用图解法分析输入的各种组合情况,从而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 错误推测法:基于经验和直觉推测程序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从而有针对

性的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4. 列举常见的系统测试方法。答出来5个即可。(5分) 答:恢复测试 安全测试 强度测试 性能测试 正确性测试 可靠性测试 兼容性测试 Web测试 5.文档测试主要测试哪些内容答出来5点即可(5分) 答:(1)检查产品说明书属性 (2)检查是否完整 (3)检查是否准确 (4)检查是否精确 (5)检查是否一致 (6)检查是否贴切 (7)检查是否合理 (8)检查代码无关 (9)检查可测试性 6. 单元测试主要测试那几方面的问题(5分) 答:模块接口、局部数据结构、边界条件、独立的路径和错误处理。五,设计题 1.

(完整word版)期末题库-软件测试答案

选择题 10×2分 1、软件是程序和(A)的集合。 A、文档 B、代码 C、测试用例 D、测试 2、软件工程中描述生存周期的瀑布模型一般包括计划、( A)、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几个阶段。 A、需求分析 B、需求调查 C、可行性分析 D、问题定义 3、严重的软件缺陷的产生主要源自(A)。 A、需求 B、设计 C、编码 D、测试 4、以下不属于应用系统中的缺陷类型的是:(B) A、不恰当的需求解释 B、用户指定的错误需求 C、设计人员的习惯不好 D、不正确的程序规格说明 5、降低缺陷费用最有效的方法是(B)。 A、测试尽可能全面 B、尽可能早的开始测试 C、测试尽可能深入 D、让用户进行测试 6、测试环境中不包括的内容是(A) A、测试所需文档资料 B、测试所需硬件环境 C、测试所需软件环境 D、测试所需网络环境 7、软件调试的目的是(B) A、发现软件中隐藏的错误 B、解决测试中发现的错误 C、尽量不发现错误以便早日提交软件 D、证明软件的正确性 8、软件测试的目的是(A)难易度:2 A、发现软件中隐藏的错误 B、解决软件中隐藏的错误 C、尽量不发现错误以便早日提交软件 D、证明软件的正确性 9、下列关于测试和调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测试和调试没有本质区别。目的都是为了发现软件系统中的错误。 B、测试是测试人员的职责,在整个测试活动中可以不需要开发人员的参与。

C、调试主要在软件的开发阶段进行。 D、调试一般不能确定程序中潜在错误发生的原因 10、从测试的要求来讲,如果想让测试完成的效果更好,测试部门与开发部门的关系最好是下面四种中的(D)。难易度:3 A、测试组织与开发组织为同一公司同一部门同一小组,并且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为同一组人员,即开发人员测试自己的程序。 B、测试组织与开发组织为同一公司同一部门同一小组,但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为不同人员。 C、测试组织与开发组织为同一公司,但不在同一部门。 D、测试组织与开发组织为不同公司。 11、某软件公司在招聘软件测试工程师时,应聘者甲向公司做如下保证: (1)经过自己测试的软件今后不会再出现问题 (2)在工作中对所有程序员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某个程序编写的程序发现的问题多,就重点审查该程序,以免不利于团结 (3)承诺不需要其他人员,自己就可以独立进行测试工作 (4)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不把所有问题都找出来,绝不罢休根据自己所学的软件测试知识,应聘者甲的保证(D)难易度:3 A、(1)(4)是正确的 B、(2)是正确的 C、都是正确的 D、都是错误的 12、用不同的方法可将软件测试分为白盒法和黑盒法,或者(C)和静态测试。 A、白盒法 B、黑盒法 C、动态测试 D、灰盒法 13、黑盒测试法是根据程序的(C)来设计测试用例的。 A、应用范围 B、内部逻辑 C、功能 D、输入数据 14、验收测试的测试用例主要根据(A)的结果来设计。 A、需求分析 B、源程序 C、概要设计 D、详细设计 15、软件测试中白盒测试法是通过分析程序的(B)来设计测试用例的。 A、应用范围 B、内部逻辑 C、功能 D、输入数据 16、下列关于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A、用白盒测试来验证单元的基本功能时,经常要用黑盒测试的思考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全版)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信息的概念 (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负熵”等。(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 (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 (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a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 (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 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信息的属性 (1)普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 (2)多样性。 (3)可识别性。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 (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与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7)可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非消耗性。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 (10)强时效性。信息老化和更替。 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信息与知识、情报 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这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 从三者的范围大小来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包含关系 (2)信息与数据

《软件测试基础》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期末试卷先锋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软件测试技术》试题库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5空,分数为30分) 1、判定覆盖设计足够多的测试用例,使得被测试程序中的每个判断的“真”、“假”分支至少被执行一次。 2、黑盒测试的具体技术方法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决策表法、因果图法。 3、黑盒测试又称之为功能测试。 4、等价类划分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5、根据覆盖目标的不同,逻辑覆盖又可分为: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路径覆盖条件组合覆盖,判断/条件覆盖。 6、根据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定义,可以把自动化测试工具划分3大类白盒 测试工具、黑盒测试工具和测试管理工具。 7、软件测试是为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8、测试用例是由测试输入数据和预期的输出数据两部分组成。 9、白盒测试又称为结构测试,可以分为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两大类。 10、软件是包括程序、数据、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11、边界值分析法属于黑盒测试。 12、单元测试是以详细设计说明书为指导,测试源程序代码。 13、集成测试以概要设计说明书指导,测试软件结构。 14、确认测试以需求分析说明书为指导。 15、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 维护。

16、代码复审属于静态测试,不实际运行程序。 17、集成测试把模块组成成系统的测试方式:一次性集成测试和。 18、黑盒测试有两种基本方法,即:通过测试和失败测试。增量式集成测试 20、Junit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 java 测试框架,用于编写和运行可重复的测试。 21、在Junit中3.8中testXXX()测试方法必须满足几个条件:public , void 和无方法参数。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分数为30分) 1. 下列哪一项不是白盒测试?(C) A.单元测试 B.集成测试 C.系统测试 D.回归测试 2. 属于黑盒测试的方法?(C) A.基于基本路径 B.控制流 C.基于用户需求测试 D.逻辑覆盖3.在Assert类中断言对象为NULL是_____。(C) A.assertEquals B.assertTrue C.assertNull D.fail 4.___________的目的是对最终软件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确保最终软件系统产品满足需求。(A) A.系统测试B.集成测试 C.单元测试D.功能测试 5.在Assert类中断言两个对象相等是_____。(A) A.assertEquals B.assertTrue C.assertSame D.fail 6.有一组测试用例使得每一个被测试用例的分支覆盖至少被执行一次,它满足的覆盖标准___________。(B)

2015--软件测试--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软件测试正反两方面的观点 正面观点:Bill Hetzel博士(软件测试领域的先驱,正向思维代表)主要观点是:软件测试是为了验证软件是否符合用户需求,即验证软件产品是否能正常工作。 反面观点:Glenford J. Myers(反向思维的代表): 观点:测试是为了证明程序有错,而不是证明程序无错误。 2.软件测试的定义 IEEE 的定义: ?在特定的条件下运行系统或构件,观察或记录结果,对系统的某个方面做出评价。 ?分析某个软件项以发现现存的与要求的条件之差别(即错误)并评价此软件项的特性。 正确的定义:软件测是由“验证(Verification)”和“有效性确认(Validation)”活动构成的整体。 3.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中的地位 软件开发是生产制造软件;软件测试是验证开发出来软件的质量。类比传统加工制造企业,软件开发人员就是生产加工的工人,软件测试人员就是质检人员。 关系应该是: 1、没有软件开发就没有测试,软件开发提供软件测试的对象。 2、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都是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都是软件过程中的重要活动。 4、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开发产物质量的重要手段。(网上) 4.P11 V模型 第二章 1.软件缺陷 定义:IEEE STD 729(1983)对软件缺陷给出了一个标准的定义: 从产品内部看,软件缺陷是软件产品开发或维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错误、毛病等各种问题。 从外部看,软件缺陷是系统所需要实现的某种功能的失效或违背。主要类型:软件缺陷的主要类型/现象有: ?功能、特性没有实现或部分实现; ?设计不合理,存在缺陷; ?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不一致; ?运行出错,包括运行中断、系统崩溃、界面混乱;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重庆市二级风景园林师 考试大纲

重庆市二级风景园林师 《园林植物与生态》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总体说明 一、考试性质 符合《重庆市风景园林师资格认证办法》,并报名申请重庆市风景园林师资质评审的各类人员,均应参加本课程的考试,考试合格成绩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指定参考书《园林植物与生态》编制而成。 二、评价目标 考察学员在园林植物分类、城市环境与生态、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管理、园林植物造景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注重学员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正确理解园林植物与生态的有关概念、原理和论断。 2.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明辨是非。 3.应用有关理论、原理、观点和方法,综合认识、分析有关园林植物配置、造景、城市建设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课程特点 《园林植物与生态》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基本知识面广,实践技能性强。包括了园林植物、城市环境与生态、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管理、园林植物造景等内容,重点在知识的系统性及其实践应用。 四、学习要求 在系统学习各章内容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园林植物、城市环境与生态、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方法,熟悉常见园林植物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以及应用特点,系统掌握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能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各类绿地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管理各类城市园林绿地。 1.理论知识方面 熟练掌握园林植物、城市环境与生态、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管理、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重庆地区常见园林植物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了解城市环境的特点、宜居城市在园林植物与生态方面的要求,掌握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管理的程序、方法,掌握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主要园林绿地类型的植物造景设计要点。 2.能力、技能方面 掌握园林基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调查、生态分析方法,能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掌握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管理的方法及技术规范,掌握园林植物造景的常用手法、主要园林绿地类型的植物造景设计要点及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的意境营造方法。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管理各类城市园林绿地。 第二部分考核要点与要求 一、园林植物基础知识 (一)考核知识点 1.园林植物生长发育 2.园林植物应用分类 3.园林植物与主要生态因子 4.重庆地区主要园林植物及其特点 (二)考核要求 1.掌握:(1)基本概念:植物学名,双名法,顶端优势,热带植物,温带植物,耐寒植物,阳性植物,阴性植物,旱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酸性土植物,碱性土植物,维管植物,种子植物,高等植物;(2)园林植物个体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相关性;(3)常用植物分类单位涵义;

软件测试复习题(2014-2015-2)

软件测试课程期末复习题 ???????????????????????????????? 一、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分析说明)。 1、测试是为了验证该软件已正确地实现了用户的要求。(×) 2、用黑盒法测试时,测试用例是根据程序内部逻辑设计的。(×) 3、好的测试员不懈追求完美,力求做到穷举测试。(√) 4、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找出软件的缺陷。(√) 5、单元测试能发现约80%的软件缺陷。(√) 6、自底向上集成需要测试员编写驱动模块程序。( √ ) 7、代码评审员一般由测试员担任。(× ) 8、发现错误多的程序模块,残留在模块中的错误也多。(√) 9、单元测试多采用白盒测试(结构性测试)技术。(√) 10、系统测试多采用白盒测试(结构性测试)技术。(×)(黑盒测试) 11、进行自底向上集成测试,需要为所测模块或子系统编制相应的驱动模块。(√) 12、软件测试的目的是证明软件没有错误。(×) 13、测试组负责软件质量。( ×) 14、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而不是具体的物理实体,因而它具有抽象性。 (√ ) 15、测试程序仅仅按预期方式运行就行了。( ×) 16、不存在质量很高但可靠性很差的产品。( ×) 17、总是首先设计白盒测试用例。(×) 18、用黑盒法测试时,测试用例是根据程序内部逻辑设计的。(×) 19、黑盒测试方法中最有效的是因果图法。( √) 20、软件测试按照测试过程分为黑盒、白盒测试。(×) 21、白盒测试又称结构测试、逻辑驱动测试或基于程序的测试。(√) 22、黑盒测试是从用户观点出发的测试。(√)

23、白盒测试根据程序外部特征进行测试,黑盒测试根据程序内部逻辑结构进行测试。(×) 24、程序通过了全面的白盒测试,就不需要再进行黑盒测试了。(×) 25、对于同一个测试对象,等价类的测试用例数多于边界值的测试用例数。() 26、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取值范围,则可定义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两个无效等价类。(√) 27、有n个变量的函数的健壮最坏情况测试用例的个数为:5的n次方。(√) 28、有n个变量的函数的健壮性测试用例的个数为:5n+1。(×) 29、有n个变量的函数的最坏情况测试会产生5的n次方个测试用例。(√) 30、有n个变量的函数的边界值分析会产生4n+1个测试用例(√) 31、语句覆盖是最弱的逻辑覆盖。(√) 32、判定覆盖不一定包含条件覆盖。(√) 33、判定/条件覆盖能同时满足判定、条件两种覆盖标准。(√) 34、详细设计的目的是为软件结构图中的每一个模块确定使用的算法和块内数据结构,并用某种选定的表达工具给出清晰的描述。( √) 35、对于连锁型分支结构,若有n个判定语句,则有2n条路径。(√) 36、尽量采用复合的条件测试,以避免嵌套的分支结构。(√) 37、G OTO语句概念简单,使用方便,在某些情况下,保留GOTO语句反能使写出的程序更加简洁。(√) 38、单元测试属于动态测试。 (× ) 39、单元测试需要从程序的内部结构出发设计测试用例。(√) 40、单元测试需要为每个基本单元开发驱动模块或桩模块。(√) 41、在面向对象语言语言中,单元测试是函数或子过程。()

《城市规划概论》重点复习

1.城镇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们在建造城市的时候,每边丈量九里,一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东西向大街,九条南北向大街,每条街都是车轮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市左边设置祖庙,右边设稷坛,前边是外朝办事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交易地,市与朝各占百步见方。) 3.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4.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设计 5.城规之父——希波丹姆——米列都城 6.乌尔城特点:该城有城墙和战壕,面积约88h㎡。人口约30000-35000人。乌尔城平面呈卵形,王宫,庙宇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割。夯土高台共七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7.田园城市的概念(定义):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树,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8. 1 2 3 动态性。 总的来说:《雅典宪章》针对当时无计划、无秩序的发展过程导致的各种城市问题,提出理性的功能分区和简单的机械联系,强调物质空间的描述,追求完善的终极状态,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无序性向纯理性阶段的转变。《马丘比丘宪章》签于《雅典宪章》引导下的城市改造中,城市活力的丧失,提出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城市的动态特征。属于由《雅典宪章》的纯理性向人性化阶段的转变。 9.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 10.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所谓“零碳城市”,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也可称“生态城市”。当然,要做到真正的零排放是不可能的,但它作为人类环保的一个理想和目标却是积极的、现实的。 11.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必须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从城乡规划的专业角度来看与核心法的关系如何;第二,从一般性法律规范角度来看,该法律规范属于哪一类。 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关系,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体制运行的意义:就在于保证特定规划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实现,因此,规划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