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宫内膜癌筛查规范建议(2020版)

子宫内膜癌筛查规范建议(2020版)

子宫内膜癌筛查规范建议(2020版)
子宫内膜癌筛查规范建议(2020版)

子宫内膜癌筛查规范建议(2020版)

摘要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已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在我国也呈现上升趋势。如何在人群中筛选出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及早期子宫内膜癌,提高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效率,实现子宫内膜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势在必行。本建议根据我国子宫内膜癌的诊治经验及筛查现状,结合国际筛查指南及国内外文献,经过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学分会各位专家多次讨论,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及早期诊断达成了新的规范建议。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已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为63.4/10万,死亡率为21.8/10万[1]。随着经济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的部分发达地区子宫内膜癌已逐渐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如何在人群中筛选出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及早期子宫内膜癌,提高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效率,实现子宫

内膜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势在必行。我国虽然在2017年起草了《子宫内膜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指南》(草案)[2],但是至今尚未建立基于我国国情的针对子宫内膜癌的标准筛查规范。在2018年4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妇产科肿瘤学术大会上,郎景和院士提出了子宫内膜癌筛查迫在眉睫的呼吁。因此,根据我国子宫内膜癌的诊治经验及筛查现状,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学分会于2019年8月在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大会上组织专家组提出方案,结合欧洲、美国及加拿大等地的筛查指南[3-6],并经过多次讨论、审议及通过,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及早期诊断形成以下新的规范建议。

一、依据发病风险的人群分类及筛查人群

(一)依据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的人群分类按照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不同分为3类人群:

普通人群、风险增加人群和高风险人群,建议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筛查方法。

1. 普通人群:是指没有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因素的人群。不推荐对普通人群进行常规筛查。没有证据表明通过经阴道超声检查或血清CA125、人附睾蛋白4(HE4)等肿瘤标志物检测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能降低死亡率。若普通人群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长期闭

经、经期延长等症状,则需要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应检查,这些患者不属于筛查人群。

2. 风险增加人群:根据患者病史、有无合并症确定风险增加人群,主要危险因素[4,6-9]包括:(1)肥胖,体质指数(BMI)≥30 kg/m2;(2)多囊卵巢综合征;(3)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使用史;(4)晚绝经(>55岁);(5)终身未育或原发不孕;(6)他莫昔芬长期治疗(尤其是>50岁或绝经后仍在使用他莫昔芬的患者);(7)年龄≥45岁,且合并有糖尿病。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及相对危险度见表1。

3. 高风险人群:高风险人群包括Lynch综合征患者、三级亲属中有Lynch综合征患者但本人未行相关基因检测者、有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家族史者[4,11]。Lynch综合征患者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较普通人群显著增高,终身累积风险达25%~60%[12-13]。推荐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并建议Lynch综合征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14-15]。罹患子宫内膜癌高风险的妇女,应了解推荐筛查是基于专家的观点,并应了解筛查的风险以及早期检测的局限性。

(二)推荐行子宫内膜癌筛查的人群

综上所述,以下人群推荐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

1. 高风险人群:Lynch综合征患者及其亲属在30~35 岁后(或者在其患癌家属发病年龄前5~10 岁),需每年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目前的国外指南[3-6]中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尚未普及,应强调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

2. 风险增加人群:对于上述存在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因素的人群,应进行健康宣教,建议每年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以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如超声检查发现增殖期子宫内膜厚度>11 mm(绝经后>5 mm[10])或血管增多、子宫内膜不均质、透声差的宫腔积液等,建议行子宫内膜癌筛查[3]。

3. 其他情况:根据我国计划生育的实际国情,对围绝经期妇女可在取出宫内节育器的同时进行机会性子宫内膜癌筛查。

二、子宫内膜癌筛查的方法

1. 经阴道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为子宫内膜癌常用的无创性辅助检查方法,可以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有无异常血流信号。对于绝经后妇女,超声下子宫内膜厚度≤4mm,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阴性预测值>99%[16]。尽管如此,经阴道超声检查对诊断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敏感度有限,不推荐作为子宫内膜癌单独筛查的方法,仅作为无症状的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人群或高风险人群的初步评估。

2. 子宫内膜微量组织病理检查:通过子宫内膜环状活检的方法取得微量的子宫内膜组织后进行病理检查,具有操作简便、不需要麻醉镇痛、无需扩张子宫颈的优点,且取材比较全面(可涵盖双侧宫角),其诊断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敏感度为75.3%、特异度为99.4%、阴性预测值为94.9%[17],是1 种有效的子宫内膜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方法[18]。但子宫内膜微量组织病理检查方法,存在以下3点不足:(1)子宫内膜须有足够的厚度,对于绝经后或子宫内膜厚度<5 mm的患者,易造成取材不足致诊断困难而出现假阴性,建议对有规律月经周期的患者取其增殖晚期或分泌期子宫内膜进行筛查为宜;(2)对病理科医师的要求较高,经验丰富的高年资病理科医师方可作出正确的病理学诊断;(3)对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良性宫腔内病灶的取材满意度较低,但对子宫内膜病变和大致正常子宫内膜的取样合格率较高,分别为90.0%、74.3%[19]。

3. 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应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结合液基细胞学制片技术进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目前也是国际上使用较多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其能够在无麻醉条件的门诊完成,操作简便,可有效减少子宫内膜损伤,减少子宫穿孔及宫腔感染的风险,并且标本的满意度不受绝经年限和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20]。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存在与子宫内膜微量组织病理检查类似的局限性,如对细胞涂片的阅片困难、缺乏细胞学家一致认可的严格的子

宫内膜细胞学诊断标准,并且由于子宫内膜的变化与激素水平相关,细胞学检查的取材时间也会影响结果的判别。因此,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只能起到筛查和辅助诊断的作用,不能代替组织病理学检查。

总之,经阴道超声检查仅作为初筛的方法,不能单独用于子宫内膜癌筛查;而子宫内膜微量组织病理检查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是相对有效的筛查方法。对于子宫内膜微量组织病理检查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都缺乏的基层医院,出现超声异常的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人群或高风险人群,可考虑直接行宫腔镜下定位活检或诊刮。

三、子宫内膜癌筛查结果的处理流程

(一)子宫内膜微量组织学筛查结果的处理对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人群合并超声异常,或高风险人群,进行子宫内膜微量组织学筛查,其筛查结果的处理流程。

1. 不满意标本:指未见子宫内膜成分或腺体数量<5个。标本不满意者2~3个月后重复子宫内膜微量组织活检;如重复取材仍不满意,可行宫腔镜下定位活检或诊刮行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诊断。

2. 阳性结果:包括:(1)子宫内膜增生或增生紊乱(不伴非典型增生);(2)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3)子宫内膜癌;(4)

可见异型细胞。出现阳性结果时,建议宫腔镜下定位活检或诊刮行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诊断。

3. 阴性结果:包括正常细胞、炎性病变、良性疾病。(1)绝经后妇女: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厚度>5 mm,建议宫腔镜下定位活检或诊刮行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诊断;(2)绝经前妇女:有阴道异常流血症状或超声异常(如子宫内膜不均质、血管增多、宫腔积液、明显占位)时,建议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应处理(如宫腔镜下息肉、肌瘤摘除术,或者孕激素周期撤退等);(3)无症状妇女:1年后复查子宫内膜微量组织病理检查。

(二)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结果的处理

对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人群合并超声异常,或高风险人群,进行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其筛查结果的处理流程[2]。

1. 不满意标本:指缺乏明确标记、玻片破碎无法修复、细胞过度重叠、血液或炎细胞覆盖子宫内膜细胞,以及标本固定差。标本不满意者2~3个月重复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

2. 未见恶性肿瘤细胞:(1)绝经后妇女:反复阴道流血或子宫内膜厚度>5 mm,建议宫腔镜下定位活检或诊刮行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诊断;(2)绝经前妇女,有阴道异常流血症状或超声异常时,

建议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应处理;(3)无症状且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无明显异常妇女,1年后复查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

3. 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细胞:(1)超声检查异常或有症状,建议宫腔镜下定位活检或诊刮行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诊断;(2)无症状妇女,6个月后复查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

4. 可疑恶性肿瘤细胞或恶性肿瘤细胞:应即刻在宫腔镜下定位活检或诊刮行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诊断。

宫腔镜下定位活检或诊刮是子宫内膜癌确诊的“金标准”,因此,在筛查中高度可疑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取材不满意、与临床症状或超声检查不相符时均可以考虑进一步行确诊检查。某些良性疾病,如子宫内膜息肉或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的敏感度不高、筛查结果阴性时,可以按照临床判断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发病率为63.4/10万I死亡率21.8/10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局水平的雌激素(可能由肥胖、糖尿病、高脂肪饮食引起),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 )Z高龄(55岁以上)以及应用激素替代和他莫昔芬等。近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本指南更新基于临床重要规范的修正,不能解决临床所有的问题,也不能替代好的临床判断和个体化治疗。 约有70%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发现时局限于子宫体。子宫内膜癌大部分是局限性病变Z生存率相对较高,但常忽略早期不规则阴道流血和阴道排液等症状,失去早期诊断的机会。有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病死率增速超过了发病率的增速。增高的病死率可能与晚期病例的增加,高危型病理类型(如浆乳癌),诊断时处于高龄等相关。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 )数据显示,年轻患者、早期病例、低级别病变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率。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理级别、浸润深度、年龄、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滾润、病变累及子宫下段等。为了提高患者生存率,医师需要判断这些高危因素进行适当的个体化治疗。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手段,可探索无创筛查方法。

1遗传咨询与干预 大部分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散发性的,但有5%左右的患者是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其特点是这些患者发病年龄要比散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要小10~20岁。对于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如患有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者]应该在50岁以前进行。对于小于50岁或者有家族史的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林奇综合征患两种恶性肿瘤如结肠癌或者卵巢癌的可能性増加,这些患者的亲属也是林奇综合征的易感人群,因此建议根据子宫内膜癌患病年龄和家族患癌情况进行遗传咨询。 广义的DNA错配修复缺陷筛查基因包括MLHk MSH2、MSHβx MLH1、PMS2缺失,需要进一步评估甲基化启动子以判断是体系突变还是胚系突变。所有患者如果有其他DNA错配异常或者其本人无基因改变,亲属有子宫内膜癌病史和(或)结直肠癌者,建议进行DNA错配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可参见结直肠癌林奇综合征/HNPCC筛查指南。 女性林奇综合征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发病率高达60% ,建议林奇综合征患者密切监测子宫内膜,与患者讨论危险因素,降低患子宫内膜癌风险。可根据患者选择Z在生育完成后进行预防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并建议行肠镜等检查Z适当干预以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其亲属有林奇综合征而没有子宫内膜癌,建议每年1次进行子宫内膜活检。 子宫切除标本或内膜取样标本基因检测,所有错配修复(MMR )异常的患者均需要进行遗传性肿瘤相关的基因检测,并做遗传咨询。没有

Lynch 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中约5%为家族遗传性,其中多数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Lynch综合征)相关,故称之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从发生学角度,这些肿瘤很难完全归入子宫内膜癌二元发生模式中的Ⅰ型(激素依赖性)或Ⅱ型(非激素依赖性)之中,往往被临床或病理医师忽视。正确认识该病并识别此类人群对降低患者及其家族的致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检测手段进行综述,并讨论其早期筛查手段和临床意义。 一、发生与发病风险 Lynch综合征是一种由碱基错配修复(MMR)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较高的癌症发生倾向。肿瘤的发生主要与4种MMR基因的胚系突变有关,包括MLHI、MSH2、MSH6及PM52。该病患者首先遗传了一个MMR突变基因,从而获得肿瘤易感性,随后另一等位基因后天获得性异常,则DNA复制错误无法恢复进而发生肿瘤。 患者可同时或异时发生多种肿瘤,子宫内膜和结肠是最常发生肿瘤的部位,约2.3%的子宫内膜癌及3%的结肠癌为Lynch综合征患者。其他相关恶性肿瘤还见于卵巢、胃、小肠、肝胆、胰腺、尿道、脑等部位。但这些肿瘤的发病率均远远低于结肠癌及子宫内膜癌,除卵巢癌的累积致癌风险可达24%外,其他部位的癌累积风险均不超过3%。 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明显不同于男性的特征在于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接近甚至高于结肠癌,达40%-60%(结肠癌为43%-54%)。50%以上的女性患者首发恶性肿瘤为子宫内膜癌,甚至有报道可达68%。继首发癌之后,患者10年内发生第2种癌的风险为25%,15年内达到50%。相比之下,其他类型的遗传性子官内膜癌,如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Cowden综合征)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未超 过10%,后者系PTEN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导致。 在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中,4种MMR基因的突变率有所不同,约90%的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由MLH1及MSH2突变所致,突变率依次为MSH2 50%-66%、MLH1 24%~40%、MSH6 10%-13%,相比之下,结肠癌MSH2、MLH1与MSH6的突变率分别为51%、44%与5%。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MSH2及MSH6的突变比例高于结肠癌,尤其MSH6突变时更倾向发生子宫内膜癌。在4种MMR基因中,PMS2的突变率最低,相关研究较少,在结肠癌人群中发生率未超过4%,子宫内膜癌中未检索到大样本的相关报道。 二、临床特征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分布广(26-87岁),多数患者相对年轻,95%的患者<65岁,60%的患者<50岁,平均年龄46-49岁,较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分别年轻约6~10岁及15~20岁。Lu等报道小于50岁的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约占子宫内膜癌的9%,明显高于无选择性子官内膜癌中2.3%的比例。另有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患者40岁前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仅为2%,提示其高峰年龄段是在40多岁接近50岁。 长期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与子宫内膜癌(尤其是Ⅰ型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患者常不孕,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及糖尿病等内分泌异常。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尽管多数发生在育龄期和围绝经期,且往往为子宫内膜样癌,但其发生与上述雌激素刺激不存在依赖性关系。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官内膜癌患者多数并不肥胖,体质量指数平均29,低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人群,也未见与不孕、月经异常、长期无排卵相关的报道,表明相当比例的此类患者与雌激素刺激因素无关。 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因其MMR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MSH6突变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年龄较晚,平均53-55岁,与Ⅰ型癌类似。有研究显示其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癌,3/4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全部为Ⅰ期。另有研究显示,78%为临床I期,其余为Ⅱ期及以上,这一比例与散发性内膜癌相近。其总体预后也与散发性内膜癌无明显差异,5年生存率达88%。但40岁以下及子宫体下段者倾向临床分期高、组织学高级别,常侵犯深肌层和脉管,预后差。 三、组织病理学特征

宫颈癌筛查指步骤、流程图

2015年宫颈癌筛查步骤、处理流程图 ——中国两癌筛查学会推荐宫颈癌筛查步骤: 第一步:人乳头瘤病毒HPV核酸检测 第二步:液基细胞学检测 第三部:阴道镜+组织活检 宫颈癌筛查流程图:

一我离HPV有多远 HPV,又称为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的元凶。90%以上宫颈癌由十几种高危型HPV病毒引起,其中最为危险的是HPV16型和18型。 根据美国的调查数据, 有% 女性感染一种或多种HPV病毒。而感染了高危型的则占15.2%。 HPV通过密切的皮肤接触感染。80%感染者可以用1-2年的时间,通过机体的免疫能力将其清除。不能清除而持续感染者,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怎样发现HPV感染 可以在宫颈癌的筛查的过程中,由医生用小刷子在宫颈上采取细胞,测定HPV病毒的存在。一种检查是HPV分型,可以检测出20余种HPV高危型和两种低危型。另一种检查可以检测最常见13种高危型HPV的病毒感染量。 HPV检测通常是与细胞学筛查(TCT)同时进行的。 三发现了HPV感染我怎么办 如果单纯高危型HPV感染(非16型和18型),没有TCT异常,可以观察6-12个月,然后复查HPV和细胞学筛查(TCT)。 如果感染了最危险的HPV16型和18型,应当进一步做阴道镜检查和宫颈多点活检,看看有没有癌前病变。 如果感染了HPV高危型,同时TCT也不正常,应该进一步做阴道镜检查和宫颈多点活检,看看有没有癌前病变。 如过没有检测到HPV,但是TCT结果显示低度病变(LSIL),或者更严重的TCT异常,也应该进一步做阴道镜检查和宫颈多点活检,及时发现可能的高度癌前病变。 TCT和HPV,阴道镜,宫颈活检病理,这是宫颈癌前病变的三阶梯诊断程序。 四发现了HPV感染,我距离癌有多远 很多人发现了HPV感染,变得非常恐慌,以至于寝食不安。实际上80%以上的HPV病毒可以经过1-2年被机体清除掉。一年清除不掉的,或者是清除掉了以后又反复感染的,或者感染了HPV16型或18型的,应该给予特别的警惕,需要阴道镜下的宫颈多点活检。 五感染了HPV病毒,需要怎样治疗 目前对HPV感染无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低危型HPV感染引起的生殖器疣可以治疗。由高危型HPV感染引起的癌前病变也可以治疗。通过治疗这些病变,HPV病毒会随之而去,这就是所谓的“治病即治毒”。 由HPV引起的宫颈癌前病变,随其严重的程度,依次为CIN1,CIN2,CIN3,宫颈原位癌。CIN1可以观察,也可以用宫颈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激光,电灼,冷冻)。CIN2和CIN3可以做LEEP(环形电切),或手术锥切(电刀锥切、激光锥切、冷刀锥切)。 由低危型HPV感染引起的湿疣可以用物理或药物治疗。 六我怎样预防HPV感染 l 避免与HPV感染者进行密切的皮肤粘膜接触,是最可靠的方法。 l 保持与非感染者单一稳定的性关系,最能够保护自己不受感染。 l 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性伴侣(10)之间的HPV传播。但是避孕套是不太可能提供对病毒的传播完全的保护。 l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两种HPV疫苗:Gardasil 和Cervarix ,对于预防HPV16型和18型效果显著。Gardasil 还可以预防HPV6型和11型低危病毒感染。

2021妇科肿瘤学会 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2021妇科肿瘤学会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摘要 2014年妇科肿瘤学会(SGO)临床实践委员会更新了子宫内膜癌有关诊断、检查、手术和治疗方案指南。尽管如此,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及相关死亡率仍持续增加,自1987年至2014年子宫内膜癌年发病例数增加了75%,死亡病例翻了3倍,幸运的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方面有了一定进展,分子病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对遗传易感性认识更进一步,淋巴结评估更加精准,对放疗和化疗的理解更加全面,生存评估和随访方法更加完善。 制订过程 回顾了现有的证据,对相关指南内容进行了批判性审查,最后确定了推荐意见,提交SGO临床实践委员会、SGO出版物委员会和SGO董事会成员审核后出版。这些建议由SGO实践和教育委员会妇科肿瘤专家小组制订,使用的术语借鉴ASCCP管理指南,对建议的强度和证据质量进行评级。 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 临床问题1 对新诊断的子宫内膜癌如何进行分类?建议1.1目前指导子宫内膜癌治疗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参数有:组织学类型、分级、分期、

年龄和LVSI。(AI)建议1.2 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考虑雌激素受体。(BII)建议1.3 III/IV期子宫浆液性癌患者建议HER2Neu检测,以确定辅助化疗是否加入曲妥珠单抗。(AI)建议1.4应对所有子宫内膜癌进行错配修复状态和/或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以筛选Lynch 综合征,有利于确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embrolizumab单药或联合Lenvatanib治疗[2]。(AII)建议1.5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进行分子分型检测,尤其是晚期患者,以确定是否存在TP53突变,指导治疗决策。(BIII)建议1.6尽量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3],参照美国病理学家学院(CAP)临床指导。(B III) 【证据文献复习】三十多年来子宫内膜癌分为两型[4]:I 型主要包括FIGO1/2级子宫内膜样癌,发病与雌激素有关,由子宫内膜增生、上皮内瘤变(EIN)发展而来,83%的肿瘤PTEN缺失,多数能够早期诊断,总体预后良好。II型包括癌肉瘤、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混合性癌、未分化癌、高级别子宫内膜腺癌,通常雌激素不敏感,与EIN无关,浆液性癌可能与子宫内膜上皮内癌(EIC)有关[5],90% II型子宫内膜癌存在TP53突变。尽管II型子宫内膜癌占比不足1/3,死亡占比达75%[6,7]。尽管二分类系统有重要临床价值,但相关研究异质性大,特别是高级别肿瘤[8,9]。 分子分型和基因组分类研究可提高分类和预后信息的一致性,从而成为临床决策的基础。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将子宫内膜癌分为四类:(1)POLE超突变型;(2)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与MLH1

子宫内膜癌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子宫内膜癌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子宫内膜癌患者多为老年妇女,绝经期延迟,或月经不规则;常为不孕或产次不多,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若绝经后又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排液臭则更宜引起注意。对年轻患者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者,也要慎重弄清其原因,尤其经过治疗而无效者也应做诊断。阴道排液及腹痛已是晚期症状。 子宫内膜癌常见的检查方法: 一、临床检查 早期一般妇科检查多无所发现,子宫体不大,宫颈光滑,附件也无异常。疾病的晚期则子宫大于相应年龄,有的双合诊后指套沾有血性白带或附有腐崩的癌组织;有的则在宫颈口已可见到突出的息肉状肿物。但子宫内膜癌可与子宫肌瘤同时存在,所以子宫过大者不一定为晚期子宫内膜癌。 二、细胞学检查 子宫内膜癌的阴道细胞学检查诊率比宫颈癌低,其原因:①柱状上皮细胞不经常脱落; ②脱落细胞通过颈管到达阴道时往往已溶解,变性,不易首席认;③有时颈管狭窄闭锁,,脱落细胞难于达到阴道。为了提高阳性诊断率,不少学者对采取标本的部位、方法进行了改进,加上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子宫呐膜癌的阳性诊断率也大大提高。 三、B超检查 子宫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在宫腔大小、位置、肌层浸润程度、肿瘤是否穿破子宫浆膜或是否累及宫颈管等有一定意义,其诊断符合率达79.3~81.82%。有报道,对45岁以上病人检查,并与宫腔镜检及活检对照,超声的准确率约为87%。 另外,谢阳桂等行B超检查参照UICC分期方法,根据肿瘤部位、肌浸、宫旁及邻近器官受累情况,与手术探查和病理对照,其分期符合率达92.9%。B超为检查对患者无创作性及放射性损害,故它是子宫内膜癌的常规检查之一。尤其在了解肌层浸润及临床分期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四、宫腔镜检查 由于纤维光源的应用及膨宫剂的改时,这种很早停滞的技术近年再度发展。CO2气体膨宫,视野清晰,要备有流量计装置下,使用很安全。宫腔镜不仅可观察宫腔,而且又能观察颈管,尤其是显微宫腔,而且又能观察颈管,尤其是显微宫腔镜的应用,观察能更加细致。而近年研制的接触性宫腔镜,不需膨宫使检查更加简便和安全。

2020 NCCN子宫内膜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020 NCCN(第1版) 子宫内膜癌治疗指南解读
安徽省立医院 杨光
1

2020.3.6 美国肿瘤综合协作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 布了《2020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 版)》。子宫肿瘤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 肉瘤。
2

1. 2020年指南(第1版)主要更新
u在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引入了高-中危组 患者的定义,根据危险因素分层,详细推荐了术 后相应辅助治疗手段。对Ⅱ期患者不再强调根据 组织分化程度选择辅助治疗。Ⅲ~Ⅳ期患者术后 辅助治疗方式主要推荐全身化疗±外照射放疗±阴 道近距离放疗。 u新增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检测的流程及推荐原 则。 u新增了子宫肉瘤分子分型和病理学分析检测原则。
3

新版指南仍采用“FIGO 2009 分期”
4

主要内容
1.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指征和方法; 2.子宫内膜样腺癌初始及辅助治疗; 3.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原则; 4.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全手术分期后的处理; 5.子宫内膜样腺癌复发的治疗; 6.高危类型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7.病理学评估原则; 8.复发、转移、高危患者的全身治疗; 9.分子分型检测及推荐流程; 10.前哨淋巴结活检原则; 11.热点及讨论。

一、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 的指征和方法
(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和肉瘤不能生育功能)

《子宫内膜癌筛查规范建议》(2020)要点

《子宫内膜癌筛查规范建议》(2020)要点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已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为63.4/10万,死亡率为21.8/10万。随着经济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的部分发达地区子宫内膜癌已逐渐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如何在人群中筛选出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及早期子宫内膜癌,提高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效率,实现子宫内膜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势在必行。 一、依据发病风险的人群分类及筛查人群 (一)依据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的人群分类 1. 普通人群:是指没有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因素的人群。不推荐对普通人群进行常规筛查。若普通人群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长期闭经、经期延长等症状,则需要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应检查,这些患者不属于筛查人群。 2. 风险增加人群:根据患者病史、有无合并症确定风险增加人群,主要

危险因素包括:(1)肥胖,体质指数(BMI)≥30kg/m2;(2)多囊卵巢综合征;(3)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使用史;(4)晚绝经(>55岁);(5)终身未育或原发不孕;(6)他莫昔芬长期治疗(尤其是>50岁或绝经后仍在使用他莫昔芬的患者);(7)年龄≥45 岁,且合并有糖尿病。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及相对危险度见表1。 3. 高风险人群:高风险人群包括Lynch综合征患者、三级亲属中有Lynch综合征患者但本人未行相关基因检测者、有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家族史者。 推荐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并建议Lynch综合征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罹患子宫内膜癌高风险的妇女,应了解推荐筛查是基于专家的观点,并应了解筛查的风险以及早期检测的局限性。 (二)推荐行子宫内膜癌筛查的人群 综上所述,以下人群推荐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 1. 高风险人群: 2. 风险增加人群:对于上述存在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因素的人群,应进行健康宣教,建议每年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以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如超声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30T11:20:38.58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3期作者:王茜 [导读]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若早期诊治预后良好,但临床分期诊断误差率,II期较高,达67.5%。提高该期的诊断准确率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应当引起重视。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探讨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便于分析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点,以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治提供相关的实际医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0月收治住院的子宫内膜癌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治疗方式及病理特点。结果:75例患者平均年龄(52.8±9.2)岁,﹤45岁者9例(12%),平均年龄(37.2±6.0)岁,患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阴道异常出血者69例,占92%。临床分期误差率:I期误差率为10.3%,II期误差率为67.5%,III期误差率8.3%。结论:近年来,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若早期诊治预后良好,但临床分期诊断误差率,II期较高,达67.5%。提高该期的诊断准确率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诊断分析;临床病理 Diagnosis and clinicopathology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rcinom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to analyz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and to provide relevant practical medical evidence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75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nc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6 to October 2017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general conditions, clinical symptoms, treatment methods,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patients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 the 75 patients was (52.8±9.2) years, 9 patients (12%) were younger than 45 years, and the average age was (37.2±6.0) years. The patients had a younger age. 69 cases of abnormal vaginal bleeding, accounting for 92%. Clinical stage error rate: The error rate in phase I was 10.3%, the error in phase II was 67.5%, and the error in phase III was 8.3%. Conclusion: In recent years, the age of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ncer has a younger trend. If the prognosis of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s good, the diagnostic error rate of clinical stages, phase II is higher, reaching 67.5%. Raising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is perio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future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ndometrial cancer; Diagnosis analysis; Clinical pathology 前言: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生殖道肿瘤的20%-30%。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近些年来逐年上升,据文献报道已接近宫颈癌发病率,尤其以欧美国家更为突出,已跃为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应引起临床医生和病理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回顾性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0月收治住院的子宫内膜癌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治疗方式及病理特点,分析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点及变化趋势,探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相关问题,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点及与预后有关的因素,以期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和生存质量。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0月经手术或临床确诊的75例子宫内膜癌病人,均自愿参与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年龄25岁-64岁,平均年龄(42.31±10.51)岁;经手术病理确诊显示,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本次研究复合医学伦理会的相关规定。 1.2基本方法 回顾分析病员一般情况,主要临床症状,术前诊断,手术方式,手术病理分期、分级,手术病理结果,腹腔冲洗液结果,淋巴结转移等,所有病理结果均由病理医师复核,旨在获得较为准确的研究分析结果。 2.结果 3.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起源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闭。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例如未孕、未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服用雌激素等,另外有卵巢癌、乳腺癌或肠癌家族史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也会增大闻。随着全球妇女准备受孕的时间越来越晚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于年轻内膜癌患者的治疗不仅要以减少复发、延长生存时间为目的,而且还应在保证预后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提高生存质

子宫内膜癌的护理常规

子宫内膜癌的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 ①心理状况:有无焦虑、是否知晓病情、自我形象的接受程度。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饮食、排泄、睡眠情况等。 ③专科评估:妇检发现子宫增大,质稍软;晚期偶见癌组织自宫颈口脱出,质脆,触之易出血;有盆腔转移者,子宫固定,在宫旁或盆腔内可扪及不规则结节状物。 ④营养状况:营养消耗、食欲状况、有无贫血、消瘦、恶液质、发热等情况。 ⑤了解有无合并症: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慢性支气管炎等。 ⑥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等高危因素。 2、术后评估: ①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情况、麻醉情况等。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静脉穿刺情况及带入液体(血)、镇痛泵等。 ③专科评估:如:阴道有无出血及其颜色、量、性状等。 ④重点评估:切口敷料情况、引流管情况、疼痛情况等。 ⑤营养状况:进(禁)食情况,有无恶心、呕吐等。 ⑥用药情况:一般药物及化疗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⑦特殊检查结果:如病理及各种特殊检查结果等。 ⑧心理情况:有无焦虑、是否知晓病情等。 ⑨自理能力评估。 ⑩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等高危因素。 二、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①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病人说出对心理感受,给予心理支持。 ②向患者介绍治疗概况和手术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增强信心和安全感,保持心情舒畅。 ③告知术前术后注意点,帮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2、术前健康指导:指导患者戒烟酒、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床上 排便等。 3、饮食指导:术前三天无渣饮食,并遵医嘱给肠道抗生素;术前晚上 与当日晨,用肥皂水清洁灌肠。 4、常规检查:协助医师完善患者必要的化验和检查。并知晓阳性检 查结果。 5、常规准备: ①手术前一日完成皮试、备皮、备血、术前访视、沐浴等。 ②手术当日晨排空大小便,更换衣服,去除身上的饰物及假牙等。 ③医护人员根据需要留置尿管,并告知留置尿管的目的等。 ④测生命体征、核查手术部位、做好身份识别。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 时告知医生并记录。 ⑤注射术前针剂,待入手术室。 6、肠道准备:手术前晚上应吃易消化软食,并减少食量。上午手术 者晨间禁食、水。下午手术者术前4 小时禁食、水,以免麻醉手 术时呕吐和腹泻。 7、阴道准备:术前三天用0.2‰碘伏冲洗阴道、宫颈,以防术中阴 道分泌物污染盆腔。 8、用药情况:药物名称、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9、安全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三、术后护理: 1、体位:根据麻醉和手术部位安置合适体位。 2、病情观察: ①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按麻醉护理及病情变化要求。 ②密切观察切口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燥等。 ③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及时标识、妥善固定、保持通畅,每日观察、 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必要时根据医嘱冲洗。 ④严密观察和预防各种术后并发症:出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并积极处 理、及时记录。 ⑤使用镇痛泵者应严密观察其效果,认真听取病人主诉。 3、用药情况:药物名称、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2019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13页word文档

《2019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谢玲玲李晶林仲秋 (通讯作者:林仲秋lin-zhongqiu@163) 近日,美国肿瘤综合协作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19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一版)》。新版指南更新内容较多,现对新版指南进行简要解读。 一、2019年指南(第一版)主要更新 1.增加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及评估原则。 2.增加了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指征和方法。 3.增加子宫内膜样腺癌前哨淋巴结应用原则。 4.对分期手术中淋巴结切除术的指征、意义进行了讨论。 (一)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及评估原则 新版指南推荐的子宫内膜癌评估和手术分期原则如下: 1.除了保留生育功能者,对于病灶局限于子宫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 术是最基本的手术方式,许多局部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也适合行该术式。该手术可 经腹、经阴道或腹腔镜或机器人腹腔镜完成。 2.术中肉眼评估腹膜、横膈膜及浆膜层有无病灶,并在任何可疑部位取活检以排除子 宫外病变非常重要。 3.虽然FIGO分期已删除了腹水细胞学这一项,但FIGO及AJCC仍推荐取腹水细胞学并 单独报告。 4.对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和癌肉瘤患者常进行大网膜活检。 5.切除可疑或增大的盆腔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对排除淋巴结转移是重要的。 6.对于病变局限于子宫的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及病理学评估仍然是手术分 期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因为它能提供重要的预后信息,有助于确定术后的治疗策略。 7.盆腔淋巴结包括髂外、髂内及闭孔和髂总淋巴结。

宫颈癌筛查方法及应用现状

宫颈癌筛查方法及应用现状 发表时间:2019-06-12T11:01:16.8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4期作者:邱春利 [导读] 在临床筛查宫颈癌的过程中,要规避采用单一筛查方法,要尽量探索多种筛查方法的联合使用,以提高诊断的有效性。 自贡市自流井区妇幼保健院四川自贡 643000 宫颈癌为女性恶性肿瘤,临床发病率较高,也是对女性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公共卫生问题。长期以来,宫颈癌的病因与自然病程已经明确,且干预措施有效性明显,特别是宫颈癌预防性疫苗得到了普遍应用,为预防宫颈癌提供了必要帮助。虽然宫颈癌疫苗已经普及,但筛查方法始终是宫颈癌前病变与早期宫颈癌诊疗的主要方法。那么,宫颈癌的筛查方法主要有哪些?其应用现状如何?怎样有效预防宫颈癌呢? 1 宫颈细胞学筛查方法与应用 在早期筛查宫颈癌方面,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宫颈细胞学检查。最初,选择使用宫颈涂片细胞学的方法对宫颈癌进行检查与筛查。在刮取宫颈鳞柱状上皮交接部位细胞后,将其制作成涂片,并在染色的处理下,即可对细胞变异情况进行观察,以确保可以尽早对宫颈病变进行发现。但值得注意的是,细胞学的检查方法很容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集中表现在涂片诊断技术、取材与制片技术等多个方面,所以也很容易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在长期实践研究中,标本制作已经逐渐发展成薄层液基细胞学,实现了机器设备自动制片的目的。另外,阅片的方式也明显改善,在对细胞学自动图像分析仪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借助计算机即可自动阅片并初筛玻片,保证细胞学家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异常病例中,使得筛查的准确性明显提高。较之于巴氏涂片,选择使用液基细胞学可有效提高检出宫颈病变几率。这种普通的初筛检查方法,在细胞学诊断中,也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宫颈上皮的内病变低估,甚至会过度诊断反应性改变。而且,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的应用,需具备较丰富的经验技术工作人员与先进医疗设备,直接提高了成本与技术的支出,因而适用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 2 HPV-DNA检测筛查方法与应用 HPV检测方法,即人乳头状病毒检测,方法相对较多。其中,细胞学方法的特异度与敏感度并不高,而斑点印迹方法放射性特征明显。对于原位杂交方法,敏感性更高,且可以对蜡块包埋组织内部进行检测,并了解人乳头状病毒的状况,然而检测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制。针对核酶印迹原位杂交方法来讲,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且操作相对复杂,无法实现大规模地运用。而杂交捕获的方法则相对成熟,主要是扩大核酸信号以后,借助化学发光信号完成检测工作。此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程度,且阴性预测数值高,能够实现定量检测的目的,操作简单且没有放射性,备受认同。通过对杂交捕获的运用,能够对宫颈癌发病风险做出判断,而且为治疗宫颈病变后的随访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帮助。然而,此检测方法的投入较高,甚至会发生交叉反应,因而一般常见于经济发达区域。 3 肉眼观察筛查方法与应用 所谓的肉眼观察,具体指的就是将醋酸亦或是碘涂抹在宫颈表面并开展试验,在不运用放大装置的基础上,使用普通的光源肉眼,对宫颈上皮染色反应进行观察,并对宫颈病变做出客观地诊断。此筛查方法的主观性明显且敏感性不高,所以临床诊断的价值不明显。 4 阴道镜筛查方法与应用 对于阴道镜来讲,即带有强光源的低倍显微镜,而主要的放大倍数处于4-40范围内,可对宫颈表面的血管与上皮形态结构进行直观性地观察。如果细胞学检查出现异常亦或是临床结果可疑,应接受阴道镜检查,并在必要的指导之下接受定位活检。阴道镜检查在诊断宫颈癌病变方面发挥着辅助性作用,能够对难以使用肉眼发现的宫颈病变进行鉴别,且活检的准确程度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使得细胞学检查假阴性结果发生率下降,患者无需承受痛苦且不存在交叉性感染,能够及时拍片,并对有价值资料信息进行保存,为临床会诊与科研提供必要帮助。较之于单纯细胞学的检查,对阴道镜筛查方法的应用,使得早期宫颈癌诊断几率明显提高,假阴性结果减少,有效弥补细胞学检查缺陷,为尽早发现并治疗宫颈癌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但需要注意的是,阴道镜筛查方法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即无法对颈管内部的病变进行观察,而且此方法的主观性较强。医生识别阴道镜图像能力会对阴道镜的诊断结果准确程度产生直接影响,要想掌握这一技术,就一定要接受专业化培训与教育。 5 宫颈活检筛查方法与应用 很多宫颈癌患者在接受宫颈癌与宫颈癌前病变的过程中,一般要结合宫颈活检病理的结果做出最终判断。通常,宫颈活检的适用范围就是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和阴道镜检查结果可疑两方面。针对阴道镜或者是肉眼所选择的可疑部位展开活检工作,能够使临床诊断的准确几率明显提高。如果是单纯点的活检,很难对宫颈浸润癌进行排除,若仅在阴道镜下诊断多点活检,很容易出现诊断结果过低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漏诊浸润癌的情况。在选用宫颈活检对高级别宫颈癌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严重病变可能性做出综合分析与考虑,通过对宫颈锥形切除手术的运用,可以对宫颈活检的缺陷加以弥补,尽可能优化诊断宫颈病变的几率,对手术的范围加以确定。另外,如果细胞学呈阳性而活检呈阴性的情况下,则需要开展细胞学随访,亦或是重复开展宫颈活检以后,对颈管进行搔刮处理,以对颈管内部的状况加以了解,降低漏诊发生率。 6 宫颈管搔刮术筛查方法与应用 若宫颈细胞学呈阳性,阴道镜检查结果呈阴性,根据提示结果发现为腺上皮病变,亦或是阴道镜检查后结果提示不满意,患者则需要接受宫颈管搔刮手术,进而对宫颈管的内部状况加以了解。 7 宫颈锥形切除术筛查方法与应用 采用宫颈锥形切除术,即将宫颈鳞柱状上皮转化区域与周边部分宫颈管组织同时切除处理,为宫颈病变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明确措施。这种筛查方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可对宫颈癌的早期病变分级做出诊断,有效规避开腹盲目而对临床治疗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可以应用在有生育要求且具备随访条件的宫颈癌患者中。若接受若干细胞学筛查后结果呈阳性,而宫颈活检结果为阴性,则要接受宫颈锥切手术治疗。此手术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别,即激光锥切手术、冷刀锥切手术、宫颈电环切除手术三种。其中,冷到锥切水会严重影响患者妊娠,而宫颈电环切除手术的影响最小。若以,如果宫颈病变患者有生育要求,应以宫颈电环切除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 由此可见,当前在宫颈癌筛查工作中,方法诸多且各具优势,应用效果也逐渐增强。所以,在临床筛查宫颈癌的过程中,要规避采用单一筛查方法,要尽量探索多种筛查方法的联合使用,以提高诊断的有效性。

子宫内膜癌的现状和筛查

?综述?子宫内膜癌的现状和筛查 张乃怿 吴成 廖秦平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其发病率已占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非正规的激素替代治疗和性激素滥用等因素,内膜癌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且趋于年轻化,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生殖道恶性疾病。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绝经延迟、不孕和长期单纯雌激素刺激等。内膜癌的高发年龄为50~60岁,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要表现,初次诊断时72%为Ⅰ期,12%为Ⅱ期,13%为Ⅲ期,3%为Ⅳ期,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较好[2]。近年来,随着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和筛查策略也有所改变。 一、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现状 子宫内膜癌占女性恶性肿瘤总数的7%,每年新发病例数及死亡病例数分别占女性恶性肿瘤的3畅9%和1畅7%[1]。由于地区间经济和医疗服务体系水平的差异,对内膜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水平不同,预后也明显不同。虽然在发展中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低于发达国家,但其死亡率/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发病率为34%(21000/62000),5年生存率为67%,而发达国家的死亡率/发病率为21%(29000/136000),5年生存率为82%[3]。 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2009年美国子宫体癌(绝大部分为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为42160例,占女性恶性肿瘤的6%;新增死亡病例7780例,占女性恶性肿瘤的3%,内膜癌的死亡率在近20年来上升了100%[4]。我国目前缺乏内膜癌的确切发病率,但通过住院患者子宫颈癌和内膜癌的比值间接推算,其发病率在经济发达省市已逐渐升高。北京市对1993~2004年18个区县44万妇科住院患者妇科肿瘤疾病谱分析表明,宫颈癌与内膜癌的比值由20年前的5∶1~10∶1下降为现在的<1∶1,提示内膜癌已经跃居为北京市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据上海市的统计资料显示,1988年内膜癌的发病率为4畅45万/10万,2006年上升为10畅44万/10万,已成为上海市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 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 虽然内膜癌的发病率居发达国家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首位,但由于绝大多数患者早期即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症状,并且缺乏适宜方法在无症状人群中筛查内膜癌的大规模统计数据,目前尚没有指南建议在无症状的普通人群和中危人群[肥胖、不育、绝经延迟、糖尿病、单纯雌激素替代治疗和应用三苯氧胺(TAM)的乳腺癌患者]中进行内膜癌的筛查[5唱6]。内膜癌的筛查对象为高危人群,主要指具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内膜癌遗传易感性人群,建议每年行妇科检查和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ultrasound,TVS)检查,必要时行宫腔镜检查及内膜活检[5,7]。2009年亚洲肿瘤峰会(Asian OncologySummit2009)建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35岁以上的HNPCC易感人群每年行TVS或子宫内膜活检[3]。目前有研究显示,在HNPCC患者中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查(MSI/PTEN)可能对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有益[8]。 近年来内膜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4],内膜癌的筛查策略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内膜癌的主要诊断工具包括分段诊断性刮宫(dialtionandcurettage,D&C)、子宫内膜活检(endometrialbiopsy)、TVS、宫腔镜检查(hysteroscopy,HS)和近些年来为大家所重视的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ndometrialcytologictest,ECT)。 (一)D&C:自1843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始终是全世界最为常见的妇科手术。在HS出现以前,D&C是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postmenopausalbleeding,PMB)的首选检查方法,也是诊断内膜癌的金标准[9]。然而,由于D&C是一种非直视下的盲操作,60%经D&C所获取的内膜标本不超过整个宫腔的50%[10]。早期一项针对D&C诊断准确性的大样本研究显示,6907例D&C中漏诊内膜病变10%,其中80%为内膜息肉[11]。D&C对局限性病灶的诊断能力有限,可能漏诊58%的内膜息肉和60%的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12]。一项对于反复性PMB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对D&C阴性的患者进行随访,20%的患者在5年内诊断为内膜癌[13]。近20年来,D&C已不再作为PMB的首选检查方法推荐使用,HS+子宫内膜活检术已经代替D&C成为内膜癌诊断的金标准[3]。但由于经济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所限,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D&C仍然是PMB的一线检查方法。 (二)子宫内膜活检:20世纪70年代,得益于负压吸引内膜采集装置的问世,可在门诊无麻醉状态下进行的子宫内膜活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当时普遍应用的Vabra抽吸器(Vabraaspirator)诊断内膜癌的总符合度为86%[14]。1984年,Cornier[15]报道了Pipelle内膜采集器在子宫内膜活检术中的应用。Pipelle内膜采集器是一种内置活塞的负压吸引装置,与Vabra抽吸器相比,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能力相似,但成本低且患者耐受性好[16]。子宫内膜活检术与D&C相比更为安全且无需麻醉,可在门诊进行。一项对39项研究涉及7914例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Pipelle内膜采集器诊断内膜癌的敏感性在绝 DOI:10.3877/cma.j.issn.1674唱0785.2011.03.034 作者单位:100015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 通讯作者:廖秦平,Email:qinping_liao@sohu.com

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

二、子宫内膜癌 2.1.诊断 症状和体征 B超或MRI 确诊:分段诊刮或内膜活检 外院病理:本院会诊 2.2.术前病理需明确: ?病理类型: a)单纯内膜样癌 b)浆液性乳头状癌或透明细胞癌 c) 癌肉瘤(也称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或恶性苗勒氏管混合 瘤Malignant mixed Müllerian tumor,MMMT) 分化程度:G1、G2、G3 2.3. 术前检查 ?外院切片会诊 ?常规实验室检查 ?CA125 ?宫颈脱落细胞检查 ?胸片 ?盆腹腔影像学检查:B超或MRI/CT ?EKG 可选 ?对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可考虑基因检查 2.4. 根据术前检查结果和既往病史,明确有否手术禁忌征。如

有严重的内科疾病或手术禁忌征者,可行根治性放疗,采用腔内后装和体外照射结合。分期采用临床分期法,如表1。 表1 临床分期(FIGO,1971) Array 2.5. 无手术禁忌征的病例,手术方式按病灶浸润范围分三大类

进行处理,分别为病灶局限于宫体、疑有或已有宫颈转移和疑有子宫外转移,分期采用手术-病理分期,如表2。 表2 手术-病理分期 (FIGO 1988年)

2.5.2.宫颈疑有或已有肿瘤 2.5. 3. 术前检查疑有子宫外病灶 ?腹腔内病灶:腹水、大网膜、淋巴结、卵巢、腹膜 ?行手术: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减瘤术±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

巴结切除 ?盆腔内脏器转移:阴道、膀胱、肠道(直肠)、宫旁转移 放疗±手术+后装±化疗 ?肝脏转移或其他远处转移: 姑息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放射治疗±激素治疗±化疗2.5.4. 病理类型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UPSC),透明细胞癌或癌肉瘤(Carcinosarcoma) 其手术方式与子宫内膜腺癌有所不同 ?腹水细胞学检查 ?次广泛子宫+双附件切除 ?盆腔LN和腹主动脉旁LN切除 ?大网膜切除 ?腹膜活检(包括横膈在内的广泛腹膜活检) ?晚期:肿瘤细胞减灭术 2.6. 术后辅助治疗 2.6.1. 术后辅助治疗必须依赖术后手术病理分期和有否高危因素 术后病理必须要明确下列结果: 1)淋巴结受累水平(盆腔,髂总,或腹主动脉旁) 2)腹水细胞学情况 3)子宫内肿瘤情况 1)浸润肌层深度,占整个肌层的比例 2)宫颈间质受累or腺体受累 3)肿瘤大小 4)肿瘤的部位(宫底or子宫下段/宫颈) 5)病理类型以及分化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