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藏戏》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藏戏》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藏戏》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藏戏》

4藏戏

文本解读

1.文体特点

(1)结构特点。《藏戏》是一篇集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先点明藏戏的特点,再通过讲述动人的传说故事来具体介绍这些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并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下去。文章脉络清晰、有详有略,使读者全面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

(2)略读课文。《藏戏》是本册教材的第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在明确本课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运用从前面三篇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巩固所学,使学习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2.文化内涵

(1)藏戏起源。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堪称藏文化的“活化石”,l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2)藏戏传播。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3)艺术成就。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藏戏在17世纪以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完整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特有的剧种,并在藏区

广为流传,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先后出现了许多传统剧目,至今久演不衰的是著名的八大藏戏。各个剧目的演出时间不等,短的只要几个小时,长的可连演几天,每出戏一般都可分为序幕、正戏和告别祝福仪式三大部分。

3.语言表达

(1)善用修辞。作者大量运用反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加文字的感染力,表达出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以文章开头的第l—3自然段为例,同时运用了排比与反问两种修辞手法,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藏戏“带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这三个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藏戏艺术魅力的惊叹。这样的开头声势夺人,可以快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阅读兴趣。再如课文第5自然段对雅鲁藏布江的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激流的江水比作“野马脱缰”,写出了江水波涛汹涌、气势骇人的特点。

(2)娓娓道来。藏戏是一种地方戏剧,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是陌生的。如果作者仅以“说明”为目的,用专业的术语、严密的逻辑来介绍它的起源及艺术特点,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本文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让枯燥的戏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读者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藏戏并能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1.培养自学能力,了解藏戏的起源及特点。

2.感受藏戏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藏戏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

涵。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板块一导入新课引出藏戏

1.看视频,猜剧种。

师:同学们课前都了解了一些关于中国戏剧的知识,老师现在就来考考大家,请观看视频,并说出对应的戏曲名称。

(播放京剧、黄梅戏、豫剧等片段,让学生猜戏曲名称)

2.交流资料。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做了不少功课,对我国的戏曲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看过下面这种戏吗?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出示藏戏图片,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3.揭示课题。

师:藏戏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藏戏》,去感受它的艺术魅力。(板书课题)

板块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划分段落。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藏戏的。

预设:第l~3自然段:概括藏戏的特点;第4—7自然段:介绍藏戏的形成;第8—17自然段:具体介绍藏戏的特点;第l8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藏戏的传承方式。

2.总结构段方式。

师:根据同学们划分的段落,可以看出本文的构段方式是怎样的呢?

预设:“总一分一总”。

板块三:总体把握藏戏特点

☆学习第l—3自然段,领悟表达特点。

师:默读第1—3自然段,想想这样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预设:同时运用反问及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三个反问句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藏戏的三个最具代表性的特点。

师:请总结出这三个特点。

预设:(1)带着面具演出;(2)没有舞台;(3)演出持续时间长。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好处是气势强烈、一气呵成,能瞬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师:这种巧用修辞手法、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板块四:合作研读。感受藏戏的特色

☆学习第8—17自然段。

师:了解了藏戏的特点,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文本,全面、细致地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边默读第8—17自然段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后,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交流。

预设:(1)藏戏的面具

①身份相同,面具的颜色和形状基本形同;:

②色彩浓烈,代表人物的性格、地位等。

(2)藏戏的舞台.

①没有舞台,以大自然为背景;

②伴奏简单,一鼓一钹足矣。

(3)藏戏的表演

①表演形式:说唱;

②表演风格:夸张;

③表演节奏:缓慢。

师:经过同学们的分析,藏戏的艺术特点已经完全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现在就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来表现出藏戏的特点吧!

(分组配合朗读三个部分,读“面具”的同学要通过声音体现面具的色彩、风格;读“舞台”的同学要读出藏戏所追求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朴素之态;读“节奏”的同学要表现出演员的随意、自在之感。)

板块五自主品读了解藏戏的形成

☆自学第4—7自然段。

师:我们感受了藏戏的三大特点,那藏戏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快去读读课文的第4—7自然段,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预设:(1)以弱抗强:年轻的僧人挑战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大江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人定胜天:从一无所有到建成58座铁索桥。七兄妹助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终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这种齐心合力成就了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宗教色彩:僧人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师:短短一节课,看得出同学们已经对藏戏这种戏曲形式很感兴趣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展开对藏戏的研究。

板书设计

形成:为民造福

特点:戴面具演出

没有舞台

演出随性,时间长

作业设计

1.填空。

(1)藏戏的开山鼻祖是( )。

(2)藏戏的表现形式是( )。

(3)藏戏表演的内容是( )、( )。

(4)藏戏表演的最初目的是( ),( ),( )。

(5)藏戏用( )、( )伴奏。

2.概括藏戏面具的颜色和特点。

白色面具:红色面具:

绿色面具:黄色面具:

半黑半白:青面獠牙:

解答:参考答案及点拨:

1.(1)藏戏的开山鼻祖是(唐东杰布)。

(2)藏戏的表现形式是(歌舞说唱)。

(3)藏戏表演的内容是(宗教故事)、(历史传说)

(4)藏戏表演的最初目的是(劝人修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5)藏戏用(鼓)、(钹)伴奏。

2。概括藏戏面具的颜色和特点。

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是善者的面具。

红色面具:代表威严,是国王的面具。

绿色面具:代表柔顺,是王妃的面具

黄色面具:代表朴实敦厚,是村民老人的面具。

半黑半白:代表两面三刀的性格,是巫女的面具。

青面獠牙:代表压抑和恐怖,是妖魔的面具。

教学反思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本文极具特色的开头——三个反问句,从而引出藏戏的三大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及“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藏戏的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具体描写这三个特点的段落,通过分角色读、引读等多种方法深入感悟藏戏的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写面具的部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这些面具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感情色彩,还代表一定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学生充分地合作研读,轻松理解了这部分内容。最后,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这是写藏戏的形成。由此,学生厘清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领略到了藏戏的独特魅力,并学习了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了语言,领悟了表达方法。遗憾的是教学的时间太有限,无法展开对藏戏的研究。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的题目,教师也抓住这一点,鼓励学生继续探寻藏戏的魅力。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山雨》优秀教案

2、山雨 教学内容:山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

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 ⑴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⑵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课件: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试背赛背课文。

阅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三

阅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三 (三)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是主角,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教学活动完全按着教师预设的路径推进,无视课堂生成。新课程要求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材不再是"圣经";,而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凭借。于是,有些教师在预设中更多地关注教学设计多样化,生生互动、多媒体运用、学科整合、拓展延伸等,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导致语文课堂上,教学形式花样翻新,语文的本体地位淡化甚至失落。更有些教师,误认为"预设";就是"牵引";,课前不作充分的预设,课上又缺少对生成的调控意识与能力,课堂成了一盘散沙,把"自主学习";与"放任自流";混为一谈。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是能动的、活跃的人。教师的预设很重要。但只关注教路,或只注重学习形式的预设都是有失偏颇的。教师的预设要力求充分、科学。由于教学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把握生成,及时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 1. 充分、科学地预设。 (1)目标预设--以人为本,发展语文素养。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预设的立足点。每一堂课的预设,教师不能仅仅考虑让学生读懂什么内容,体会什么情感,用什么形式学,而应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尤其结合文本特点,思考本课可以侧重发展学生哪些语文素养:知识能力还是情感态度,语感培养还是学习方法的获取 (2)文本预设--深入研读,挖掘文本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尽管不是"圣经";,但它仍然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资

源。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深入研读文本,做文本的知音,经历反复阅读教材、仔细查阅资料、由冥思苦想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凭借自己广泛的阅读和丰厚的积淀、修养,对文本作准确、深刻、独到的解读,唯其如此,教师才能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使用文本,精心设计,寻找到教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适当有效的结合点。 (3)学路预设--了解学情,确立学习路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预设时,心中始终要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已有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以"蹲下来";的心态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与文本充分对话,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后,还需以童心(站在儿童的角度)去阅读、去感悟,将心(师)比心(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而后,细细揣摩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的学习路径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怎样的实践平台才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科学地预设与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相适合、切合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路径和阅读思考的话题等。 (4)生成预设--充分预测,有效引领学习。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在师生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可能生成的状况、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生成的个性化体验等进行充分的、富有前瞻性的估测,预设不同的学习路径和不同的应对方案。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在检查学生初读情况时作这样的设计:相机教学生字新词。① 依草附木:可用移序法,变成"依附草木";,用语境解词法教学,补充"惊天动地";等动宾式词语。② 拨草寻蛇:可让学生上台表演"拨";和"拔";的动作,用动作表演法教学。③ 踉跄: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据形旁以动作演示来解词。而在引导学生精读体悟时,教师又作如下设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林冲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的林冲。请同学在括号内填上有关词语。(能填一个词,不错;能填两个词语,不简单;能填三个词语,了不起。学生可能填:谦虚、礼让、机智、勇敢、武艺高强、含而不露、刚正不阿、镇定自若)学生每填一个词后,即让学生讲出填这个词的原因,然后通过感情朗读相关的句子来强化印象。这部分教学的设计,一方面突显了多元解读,教师紧扣文本,以"什么样的林冲";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透过文本语言,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而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逐渐有了丰富的、立体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又体现了教师预设的包容性与科学性。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

《藏戏》版教案

7 藏戏(教学案) 六年级下册二单元语文主备人:唐慧 检备人:领导审阅: 一、教学目标 1、布置学生自学掌握读记词语: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布施、鼻祖、柔顺、压抑、敦厚、夸张、描述、演绎、哄堂大笑、能歌善舞、别无所求、蜂拥而来、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 2、指导学生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指导学生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导航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在家读文3遍,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及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完成学习目标1。 2、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我国西藏相关信息及藏族同胞的民俗,了解我国传统戏曲的有关知识。 3、熟读课文,思考: ⑴、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分段、段意写在书上) ⑵、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藏戏的开山鼻祖是唐东杰布,他组成的第一个藏戏班子是为了为民造福,后来他们建桥58座,播下了藏戏种子。 ⑶、藏戏有什么特点? 藏戏具有鲜明的特点,藏戏的演员必须戴着面具演出,表示戏中的人物和身份;演出时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和演唱来描述;藏戏有固定的演出程式:开场陈说藏戏历史、正戏表演故事主要部分、结尾具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大屏幕出现词语 2、生汇报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3、汇报思考思考内容 三、课内小组合作探究及汇报: 1、课文开头三个自然段的什么特点?这样写的有什么好处? (反问句式的排比段,概括介绍了藏戏的特点,又为下文围绕这几个特点进行具体描写作了铺垫。) 2、课文哪些自然段呼应这前三个自然段? ⑴、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⑵、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18自然段。 ⑶、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19——20自然段。 3、藏戏为什么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的?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扣词阅读感悟,品味人物精神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设计 上佳市小学张伶俐 <一>教学设计 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同时,新课标中还指出,在教学中,学生应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阅读是以学生个体为本,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授之以鱼”,最后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同时,也通过本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明白道理,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设计意图: 一、注重文章的整体性 在本节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突出篇章教学,重在整体感知,没有条分缕析的讲解,不使文章支离破碎,抓住关键语句统说全文。因此我在进行课文分析时,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人奇”、“事奇”、“书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思路。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阅读,寻找反映这些品质的词、句。在个体寻找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先从文章的整体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再抓住关键部分的重点理解内容,再回到全文,遵循了语文教学有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规律,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观。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的教学由教师的思路转向学生的的思路,贯穿“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和独特体验,我在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学习,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由引导到探究,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阅读的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从阅读中去理解课文本身传达的感情和思想,在教学中,至始至终以“读”贯穿整个教学之中,先整体读,再分段读,最后整体读,多层次地读,让学生对文本的诵读,感悟人物的精神,通过阅读,与人物、作者之间感情的碰撞与交融。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的加深理解和体验。 四、注重语文知识的训练 语文具有“文人性”,也具有“工具性”,在教学中,不仅要体会人物的精神,学习这种精神,也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本篇课文里有大量的四字词语如“卓然不群”“锲而不舍”“求真求实”“不避艰险”“千辛万苦”“醉心”,修辞手法引用、排比等在学生品读文字的的同时,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也要让学生积累运用文中所学过的语文知识。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徐霞客“人奇”、“事奇”并最终完成“奇书” 的壮举 2、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学习他求真求实 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 3、理解词语卓然不群锲而不舍求真求实不避艰险千辛万苦醉心,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引用、排比、夸张 4、学习根据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合作、

《鸟语》教学设计和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鸟语》教学设计和反思 本文是关于《鸟语》教学设计和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鸟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大意 二、新授 1.文章刚开始时作者对于鸟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学生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爱鸟) 2.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的呢?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3.作者和哪些鸟儿进行交谈的?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的第三至十一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你最感兴趣的是哪种鸟语呢? 4.大家听,布谷鸟在说些什么呢?(放音频) 你怎么知道,小作者听懂了? “分明” 你能给它换一个词语吗? 确确实实、的确(学生齐读这一句) 还听懂了什么? 同学们看,在布谷鸟的语言中,作者听懂了这么多,老师都想和它对话了。 你们也想来试一试吗? 同座试一试,展示着练习 请两对。(感觉怎么样?师生点评) 你们看,布谷鸟,还在对作者说说什么呢?(想想) 小作者和布谷鸟儿对话,有趣极了,和喜鹊的对话更有意思。让我们去听一听。(学生齐读) 5.喜鹊的语言小作者听懂了吗?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能换种说法吗? (3)同学们。生活中有哪些喜事呢? 学生说:中彩票、生宝宝、结婚、过节得到压岁钱等等 同学们你们的喜事可真多,你们愿意做一只喜鹊来报喜吗?请一位学生读“喳喳喳喳” 生活中的喜事可真多啊!齐读。 6.在与布谷鸟、喜鹊的交谈中,老师还懂得了很多鸟类的语言,还听懂了什么鸟的语言? (1)师生交流 (2)老师领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同学们,此时此刻,作者已经成为鸟儿的知音,你们想成为鸟儿的知音吗?我们也来与鸟儿对话,做做猜想…… (3)听鸟的叫声。(知道的学生说,不知道的老师说)用多媒体的设备出示图片,并出现声音 还想听一听吗?还想听谁的歌声?它在说什么呢? 师生交流 还想听谁的?它在说些什么呢?大家来猜想一下。 师生交流(生;多么美丽的早晨啊) 还想听什么?它在说什么?(啄木鸟)(抓虫子) (我认为自己有几个点所设计的拓展训练是非常好的,不但在后面的试卷练习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习题,而且对于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这个训练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知识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习题、和教材中例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良好的训练的目的。但在深入方面很欠缺,比如:作者为什么喜欢鸟语呢?这个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 7.作者更是鸟儿的知音,他还从鸟儿的身上得到了启示。出示:从…… (1)指名读 (2)指导读,齐读 (3)试着背一背(学生自练)――指名背(背诵得十分正确,如果带上点感情就更好了)——再请一位――齐背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集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设计意图】 《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特色。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教学本课,我采用先“明确学习任务,再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任务,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1.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东北的二人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板书课题) 2.默读“文前提示”,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出的要求是:弄清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

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吞噬、雄浑、开山鼻祖”等词语。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理解词语,更容易掌握。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藏戏与其它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画出相关段落。(8~20自然段) 2.交流讨论 (1~3概括藏戏的特点;4~7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8~20介绍藏戏的特点;21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 理清思路,更好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藏戏的传奇故事,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齐读课文最后用一句话说:“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2.藏戏的创始人是谁?关于他又怎样的故事呢?读4~7自然段。 3.交流汇报 4.补充有关唐东杰布资料。 5.感情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唐东杰布的爱戴。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藏戏的传奇故事,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唐东杰布的资料,了解唐东杰布,感悟藏民对他的爱戴。 五、了解藏戏的特点,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藏戏的特点是什么?小组合作探讨。 ①“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②舞台简朴; ③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 ④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

浅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浅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剑斗中心小学吴圣记 近几年来,语文界对文本解读的研讨正如火如荼,涉及到宏观理论层面与微观的策略、路径与方法的层面。但是,具备文本解读能力仅仅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基础和前提,这只是教师专业性构成的核心元素之一。文本解读可以也应该是多元而独特、丰富而深刻的,但教师是否需要把自己解读的丰厚内容都要纳入到实际的教学设计之中呢?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和内在关系? 首先,文本解读不等于教材解读,不等于文本的教学解读,文本解读不会自动生成为教学设计。考察“解读”一词,有“分析、研究、理解、体会”等意义。文本解读其实就是教师对文本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维度展开的分析理解与体会揣摩。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优劣,考量的是教师本体性知识的丰厚与肤浅,凸显的是教师文学鉴赏能力水平。它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 然而,解读有深度与创见并不能保证你的教学设计就一定是高效的。虽说教学的深度取决于教师个人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可不要忘了,教学的创造性与有效性更要取决于教师研读课文的一双慧眼。因此,文本解读还必须还原为文本的教学解读,对文本价值进行二度开发与创生,或者说把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生成为“教学价值”。这是一个课程价值、教材价值与教学价值相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流程的整体考虑与设计,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运用等问题。总之,要求教师把解读之所得----意义的理解、生命的感悟、审美的体验、语言的品味等还原为教材解读,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实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对接。这才是教师更重要的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也是新时期对教师基本功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要把解读文本所感所悟有效地转化、生成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与语文训练活动,设计以学生的“学”为基点的教学活动,充分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它对于学生情感熏染、人格提升和语文能力培养的独特作用。 因此,文本解读应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设计。其实,在文本的教学解读过程中就已经隐藏着教学设计的元素,或者说已经对教学设计有一个粗略的考虑。这里强调的是,把教师粗糙的、不成型的设想定格、细化,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设计时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取舍与鉴选。 面对解读所得的深刻而丰厚的内容,哪些是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之中,这需要取舍与鉴别、比较与选择,需要教师对文本解读作教材化、教学化处理,对其进行梳理、重构、整合,在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取舍与鉴选实际上就是对课文教学内容的把握与教学目标的设定,这是确保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取舍与鉴选的标准是学生的现实起点与实际需要、文本的特点与核心教学价值。具体说来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

浮力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忻州市第十二中学马志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拟分两课时讲解)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

“平面向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平面向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内容与要求 (一)本章内容 向量这一概念是由物理学和工程技术抽象出来的,反过来,向量的理论和方法,又成为解决物理学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工具,向量之所以有用,关键是它具有一套良好的运算性质,通过向量可把空间图形的性质转化为向量的运算,这样通过向量就能较容易地研究空间的直线和平面的各种有关问题。 向量不同于数量,它是一种新的量,关于数量的代数运算在向量范围内不都适用。因此,本章在介绍向量概念时,重点说明了向量与数量的区别,然后又重新给出了向量代数的部分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法则等。之后,又将向量与坐标联系起来,把关于向量的代数运算与数量(向量的坐标)的代数运算联系起来,这就为研究和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又提供了两种方法——向量法和坐标法。 本章共分两大节。第一大节是“向量及其运算”,内容包括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平移等。 第二大节是“解斜三角形” 。这一大节可以看成是向量知识的应用,内容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和实习作业等。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关于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两个重要定理,教科书通过向量的数量积把三角形的边与角联系起来,推导出了这两个定理,并运用这两个定理初步解决了测量、工业、几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特别在这一大节中,还安排了一个实习作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本章中还安排了两个阅读材料,即“向量的三种类型”和“人们早期怎样测量地球的半径”。 本章重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和坐标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平移公式,解斜三角形等。本章的难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等。 (二)本章教学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能利用计算器解决斜三角形的计算问题,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继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教材的特点在本章的体现 (一)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相结合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编排要符合逻辑顺序的要求,即后面的概念要用前面的概念来定义,后面的命题要用前面的命题来证明。不允许有循环定义,也不能有循环证明,只有这样的逻辑严格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和确定性。 1.以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几何内容为背景,直观介绍向量的内容。例如,在引言中用小船的位移引入向量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又如,一开始就介绍向量的几何表示 有向线段,并将几何表示贯穿向量运算的始终。再如,利用物理中功的

《藏戏》教案

7* 藏戏 课时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感受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其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诺桑王子》。 2.简介藏戏: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伴奏;它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戴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3.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哪里?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前三个自然段,说说你都读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流露出民族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同学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和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2.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从第8自然段默读到最后,找出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第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第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第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第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不同的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做了夸张描写。 (4)自由读第17、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的特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3.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的特点以及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第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生读:第17、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第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第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 ....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 ..的江水吞噬”这句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拥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们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

《饮酒》(其五)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文本解读(修改稿)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沥林中学李尧天 一、原文: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解读: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初写的,大多是写诗人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自得其乐的兴致和领悟。全诗以平静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富有生活情趣,又颇有理趣,诗人独特的人生志趣影响深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远离官场,再也不用过往日迎来送往的日子,不用再见不喜欢的人,不用再说不喜欢的虚伪的官场套话,心情非常轻松快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诗人因为心已远离官场名利的诱惑,即使身处闹市也心静如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诗人以悠然自得的心态过心仪的田园生活,欣赏居处周围的美景,似乎信手拈来,

实则千锤百炼至返璞归真的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妙不可言,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真是“此诗有真味,如说已忘言”;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心理感受:很多美妙的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诗有“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思想的韵味,寄情深长,耐人寻味,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三、文本教学策略 策略一:反复诵读,诵读成诵。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如听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个人自由读、背诵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诗的韵味。 策略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做真人说真话的快乐。 当前社会造假的东西太多,为了利益,各种阶层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说假话造假货,所以引导学生做真人的教育为当前教育的重点,而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 柳先生。陶渊明的时代有许多人为了做官而假惺惺地做隐士,心里急 着做官发财却装着淡漠名利安贫乐道的样子,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中 (不仅是道家甚至是儒家)都给予洁身自好、隐遁避世以极崇高的文

《少年闰土》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 【教材解读】《少年闰土》是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文本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尤其是文中前后照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表达了“我”对闰土的赞扬与羡慕之情。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策略的课程。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认认真真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椯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习得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默读课文,椯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2、会写七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等词语,区 分多音字“正、佛、供、畜的读音。 3、利用文中前后照应的词句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学习作者通过 外貌表现人物的方法,练习用几句话来人物的外貌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且背诵。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明确目标。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去认识一位朋友,他就是——(齐读课题)(1)“闰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2)“五行”是什么? (3)通过预习,闰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机智、勇敢、活泼、知识丰富、能干——)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抓住了闰土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来写出人物特点的呢?,想一想,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回忆——相识——相处——分离) 2、思路理清了,接下来,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朗读。出示: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3、生字教学,提醒同学们最容易写错的字。 三、引导质疑 生字写得不错,我们回头再读读这三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包含《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习作“变形记”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所选的四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教学时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习作“变形记”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并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语文园地”通过交流、朗读、背诵等形式,学习“既读进去,又想开去”的阅读方法;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了解分号的用法;借助拼音认识地名;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裳”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试写与人惜别的经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体会“蒙汉情深”,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8个生字,可以引导学生用找规律、猜字谜等方法来识记。如“蹄、腐、裳、虹”都是形声字,就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毯”字则用猜字谜来记:一堆毛,两团火,睡在上面很暖和。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陈、虹、蹄、稍”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中,注意“稍”右边“月”的撇变竖;“毯、腐”这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中,强调“毯”的最后一笔为点。 2、阅读理解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喜迎远客的热闹场景,敬酒联欢的开心场面。学生在想象中披文入情,既习得了阅读方法,又品味了语言,深切地感受到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表达运用 学生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领略草原的秀美景色,体会作者的感受,例: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藏戏 公开课教学设计

《藏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旷野、布施、剧种、激流、发誓、压抑、敦厚、开山鼻祖、哄堂大笑、两面三刀”等词语。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读悟中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并相互交流: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豫剧、浙江越剧、四川川剧等。教师准备藏戏音像资料。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介绍藏戏。 1、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比如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就是一种有特色的艺术。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的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一下藏戏的魅力。(板书课题,齐读) 2、默读“课前导语”,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理清思路,感知藏戏。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2、出示“旷野、布施、开山鼻祖”等词语,认读。 3、仔细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自然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自然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在书上做好标记。 4、交流初读收获,梳理。 三、合作研读,感受“特色”。 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后,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交流。 2、交流汇报。 藏戏有什么特色呢?(相机板书:特色)我们一起来交流。

《登岳阳楼》(其一)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由语入文:怎一个“悲”字了得 全诗紧紧围绕“悲”字展开。 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看到这气势非凡的语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般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当年吴蜀争夺荆州的历史似乎再度重现,吴蜀两军相争,互相厮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声,马蹄声,兵器撞击声……声声不绝于耳。历史的辽远、战场的血腥似乎又出现在眼前,战争,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

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而 在这苍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长,拉长,正如作 者理不清、剪不断的愁情,更增添了几许怅惘、落寞之感。 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 了痛苦的呐喊,为什么偏偏会忆起吴蜀之战,那是因为诗人 在历靖康之变后饱尝战争之苦:万里逃难,南奔襄汉,颠沛 湘湖,流离失所。这正是诗人悲之所在啊。“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读之让人感慨万千。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这 无边无际的愁绪当“望远”“凭危”时更如一江秋水滚滚而出。如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远怀 乡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况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诗人呢?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 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 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 己呢?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Unit 2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表达“频率”。Section A通过“谈论做运动的频率”,通过听力、对话练习、小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询问及表达有关频率的内容(做运动的频率,日常活动的频率,学习的频率等);Section B通过讨论饮食及其它生活方式,通过听力、阅读、做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用频度副词综合表达信息;Self Check部分通过填空帮助学生复习所学词汇,通过开放式的写作帮助学生巩固对频度副词的掌握。 这一单元的重点在于“表达频率”。 重点词汇: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how often, once, twice, three times a week, every day, milk, junk food, health, unhealthy, habit 重点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How often do you ...? 二、教学建议 结合学生生活设计活动,例如调查学生日常活动的频率,如运动、吃蔬菜、看电视、看电影、听歌、读小说、上网等的频率,与学生探讨做某件事情什么样的频率最合适等。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图片等方式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记忆。如 vegetables 三、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学生生活设计活动,使学生在谈论自己生活的过程中掌握频度副词的用法及其它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 1. 掌握如何恰当地使用频率副词及短语: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山雨》教案

《山雨》教案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们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考虑: 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

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⑴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局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沙啦啦,沙啦啦──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③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④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⑵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