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夜雨寄北教案 人教版

夜雨寄北教案 人教版

夜雨寄北教案 人教版
夜雨寄北教案 人教版

夜雨寄北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问:但紧接着作者却写了“巴山夜雨”之景,这是否偏离了作者在首句所创设的感情基调?

(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问:但作者是否一直延续这一感情进行抒写呢?如果不是,又写了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个词语可看出这种转变?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何当”是个表示愿望的词。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小结,板书。

写实衬托出

景交融情眼下的

孤寂、

何当:共剪思念虚写什么时候

却话

3、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有怎样的画面在你的面前闪过。接下来用文字把它们表述出来。

(设计这一步骤是让学生明白:学习诗歌不能只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想像,去体会诗中丰富的意境。)

4、齐读全诗。

四、分发赏析资料,深入分析写法上的技巧。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这可以说是这首诗为人称道的“奇绝”之二。重复“期”字,意在强调诗人滞留在外、前途未卜、归期无定的愁苦;重复“巴山夜雨”,更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表现,它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回还往复的意境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第一次写“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环境与相思,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见后秉烛长谈的画面,夫妻追述往事,回味无穷。

这种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书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的成功尝试。

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往复;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意境上看,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深婉、隽永,余味无穷。)

五、学生共同欣赏所收集的李商隐诗歌。

(让学生通过收集李诗,加深对李商隐和他诗歌的了解。)

附赏析资料:

《夜雨寄北》赏析

□广东黄中敏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是晚唐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选录的《夜雨寄北》便体现了他的这种风格特色。这首诗寄赠友人,抒写思念朋友、渴望团聚之情,在悲伤、痛苦之中,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转换时空意境新奇,于缠绵曲折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的第一句有问有答,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的回答却是“未有期”。一句诗中“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的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第二个“期”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之感,造成诗句的绵连迂回之势,使对归期的盼望与对未有期的失望这一对互相矛盾的信息骤然碰撞,犹如一石激水,无尽的惆怅愁苦尽在不言之中,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在一问一答的低回婉转中体现得分外沉重和缠绵。

诗人不得归的愁苦既已如此,恰又面对着凉秋的雨夜,这便使他痛苦难耐。诗的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描写景色:巴蜀的深秋季节,夜雨声声,连绵不绝,涨满秋池;而诗人自己呢,滞留巴地,孤灯听雨,境遇的不幸和凄凉,也同这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萧瑟一样。这让我们觉得:那笼罩巴山蜀地的夜雨、涨满秋池的雨水,分明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之情!“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以极具地域(巴山)、时间(夜)、天气(雨)、季节(秋)等特色的景色,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形象化了,既写自然景色,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下是常见的。例如《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次句不仅描绘了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失去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对无力改变分离痛苦的怅惘和无可奈何,同“巴山夜雨涨秋池”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这也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艺术创造的生命力在于每个创作者面对被重复了千百次的同一题材同一事物时,他想到的是翻陈出新,是不同于别人的他一次独创。李商隐正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艺术创造者,他竭力以精心的艺术构思抒发身世、人生感慨,写下了许多新奇瑰丽的诗篇,在唐诗中独树一帜。其实,《夜雨寄北》所写的离情别绪是很古老的话题,秋天与思人的结合也是许多诗人都这样写过的。如果该诗第三、四句仍然停留在前半首的单一时空内,那就难免走向平庸,然而李商隐没有这样做。诗的三、四句转换时空造就出新奇曲折的意境,体现出诗作的精彩与诗人的独创。诗作的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共剪烛花于西窗之下,让我向你细细诉说在巴山夜雨时想念你的情景呢?诗人以未来想像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于是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成了剪烛夜话的话题,增添了重聚的欢乐。在相聚的欢乐里夹

杂着回忆中的愁苦,这愁苦又成了重聚的话题。诗人从眼前的巴山跳到将来的长安,又从将来的长安跳到眼前的巴山,于是今宵、他日、今宵往复对照,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感情的为断起伏、跳跃。时空的转换,使诗作的意境曲折、缠绵,“共剪西山烛”的温馨快乐与“巴山夜雨”的凄风苦雨遥相辉映,似乎“归无期”的无奈已经被想象中未来的欢聚所取代。但这个寄希望于未来的结尾,并没有改变“未有期”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诗人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加上诗人驰骋想像,转换时空,在短短的一首绝句中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使平常的别离素材焕发出璀璨夺目的艺术光芒。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所体现出的艺术独创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 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却话——重提、再说 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当堂落实基础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 和杜牧则有______ 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六、背诵并默写全诗。

《夜雨寄北》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秋词》教学设计 执教者:高岭,哈尔滨第124中学校教师。 教学目标: 1领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2学习解读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解读鉴赏古诗的能力。 3以“秋”为话题,通过赏读《夜雨寄北》《秋词》引领学生体会古诗“境由心生”的特点,受到一种乐观豁达心态的熏染。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并尝试用“情境素描”的方式解读诗的意境,用反复诵读的方法体会诗人的心怀和情感。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并尝试用“情境素描”的方式解读诗的意境 2赏析诗句中表意丰厚的词语。 教学过程 导入 临近中秋,秋意越来越浓,说道秋,你对秋天有怎样的感受? 古人逢秋又通常会有怎样的感受,触发怎样的情思,我们不妨从古诗中探求一二。 一赏读《夜雨寄北》

1齐读 2你从诗中读到了什么? (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赏析“涨”“剪”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3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指导学生了解“情境素描” 4尝试用“情境素描”的方式解读《夜雨寄北》 5学生展示小练笔 6教师展示下水文 7在理解《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境由心生,每个诗人在诗中营造的意境都是他心境的投射。 二赏读《秋词》 1大声朗读 2提问:读诗时心情怎样? 3刘禹锡对秋的观点是什么?哪个字最能体现他的观点? 4他捕捉到了哪种景物寄托自己的豪情?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高声朗读) 三《夜雨寄北》《秋词》对比理解,再次体会“境由心生”,感受刘禹锡的乐观豁达 四作业

在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篇目中再任选一首诗,用“情境素描”解读诗的意境。

教学设计夜雨寄北

教学成果展示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吉林松花江中学 蒋艳梅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蒋艳梅 吉林松花江中学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

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 2、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体会深切的爱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给出学生熟知的李商隐的诗句,让学生抢答下句。 1、夕阳无限好, 2、身无彩凤双飞翼, 3、春蚕到死丝方尽, 4、唯有绿荷红菡萏, 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不少李商隐的诗句,那么,老师这节课想考一考你们,李商隐哪一首诗涉及到写雨的呢?涉猎广泛的你们一定已经读过了,叫做《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 1、释题。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 2、作者介绍。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写作(时代)背景。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在秋雨绵绵中,李商隐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三、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的魅力。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公开课获奖【一等奖教案】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XXXX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以下为教师课前暂拟的思维训练题,这只作个准备,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修改。 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部编人教版《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难点: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文朗读视频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走近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了解背景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

(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四、朗读诗歌 1、教师配乐范读。 2、教师指导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读.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五、理解题意 《夜雨寄北》,“夜雨”指秋天里的下雨。“寄北”即寄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北方的妻子,文题蕴含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六、理解诗意 1、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2、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3、学生口述诗意。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七、内容探究 小组讨论: 问题1、“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是妻子在问丈夫。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

夜雨寄北教案课程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一、导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晚唐着名诗人李商隐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要学他另外一首质朴自然的小诗《夜雨寄北》。 二、作者及背景 1、要阅读和理解一首诗歌,一定要对作者有所了解。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李商隐 2、古代通讯极不方便,寄出一封信往往很长时间对方才能收到,甚至有一些信永远都寄不出或者收不到。加上古人常常为谋取一官半职而离乡宦游,因而与家人聚少离多。李商隐就是其中之一。有没有同学知道李商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滞留巴蜀今天的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三、读诗 1、读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解诗 你问我的归期,归期实难说准。 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才能归去,与你共剪西窗烛花。 当面诉说巴山夜雨的情景。 3、同学们,在分析诗歌之前,我布置一个具有悬念的作业,学完这首诗用一句话给诗歌题目加一个副标题。 四、品诗 1、题目“夜雨寄北” (1)寄北:“北”诗人在什么地方?家人在什么地方?诗人在巴蜀,亲友妻子在长安,隔着千山万水。因此诗题为“寄北”。 (2)“夜”,古人远在异乡的夜。同学们想象一下,没有我们现代的先进的通讯设备,没有电灯,异乡的夜,异乡的雨,异乡的雨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会如何?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又为什么?“寄”的是什么?仅仅是信吗?寄的是诗歌内容,就是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题目就已经初步把诗歌的情境点染。 2、“君问归期未有期”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夜雨寄北》选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本单元以“旅游”为主题,分别介绍了《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少年旅行队》、《古罗马斗兽场》以及《夜雨寄北》和《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 《夜雨寄北》在紧扣单元主题的同时,更加侧重抒发诗人——李商隐内心的情感。这首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君问归期未有期”,开首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二、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诵读过很多优秀诗文,能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并且,对诗文的学习有了恰当的方法和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五年级的诗文学习中,学生要多阅读诗歌,能够大体把握诗意,能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五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已接近成熟,阅历和视野远远高于一、二学段的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多于形象思维。基于丰富的阅历,五年级的孩子能够很好的想象诗句所描述的意境,进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对诗文的朗诵也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把诗歌的韵律美通过自己的声音传递出来。能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人的心境,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学生也是有差异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制定与陈述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象,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的朗读诗文,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热爱诗歌。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读中感悟;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和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让课堂达到最佳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策略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会在关键时刻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语文《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在吟咏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品析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品析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设想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千古传唱的诗篇。(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出示图片,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在吟咏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四、品析诗歌:读----说------译------析 (一)读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朗读。 4.齐读诗歌。 5、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做到熟读成诵。) (二)说 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三)译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你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

诗夜雨寄北教案

诗夜雨寄北教案 诗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这首诗大约是他身处巴蜀,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寄给妻子,故称“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

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夜雨寄北》《登幽州台歌》教案

《夜雨寄北》《登幽州台歌》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文内容和情感 2.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夜雨寄北》教师引领 2.《登幽州台歌》学生自主、合作、教师点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语文课。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之巅峰,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不仅中国人喜欢,而且还受到外国朋友的喜爱。今天我们上一节诗词复习课。这学期我们学过了几首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描写“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古诗是谁写的? 哪首诗?导入本课的学习。 书写标题:诗词复习《夜雨寄北》《登幽州台歌》 (唐诗无国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古诗句导入) 首先是对《夜雨寄北》的复习,从三个方面把握:记诵、把握内容、赏析。 二、复习《夜雨寄北》 (一)记诵(三个方面) 1.诗词。 2.文学常识。 3.注释。 1.记诵诗词 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先站起来互相检查,背过的坐下。完后一齐背诵。) 默写诗词(一个学生在黑板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并改错。) 2).记诵文学常识(用齐答的方式。) 夲诗体裁七言绝句,作者李商隐,(朝代)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 小李杜” 1)题解:《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长安在巴蜀的东北,所以说“寄北”。 3).记诵注释(用单独回答的方式) 【却】再。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何当:什么时候。

期:期限。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共剪西窗烛:一起在窗下剪去烧焦的灯芯,意思是在灯下夜话。话:闲叙,漫谈。 4)翻译课文 (二)把握内容(用原文回答,齐答) 1、找同学翻译课文 2、真题演练 1)、写出了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2)、运用反衬写法,来表现诗人孤寂心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最后两句是由当前离愁别绪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欢乐相聚的憧憬。 (三)、赏析 1简析“君问归期未有期” 此句以“君”直呼对方,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勾画出一幅夫妻温情脉脉的画面。看似平淡,却流露出作者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2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教师学生一起完成) 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一个"秋"字,点明季节,,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感情。 简析“涨”用的妙处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指导学生总结赏析古诗的方法情景交融,关键词语。) 3请简要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何当”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之郁闷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剪烛西窗,原指思念妻子、渴望团聚的感情。后泛指亲友聚谈。 由当前的离愁别苦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时欢乐的憧憬。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跨越了时空限制,用未来欢乐来反衬今夜的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成了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中徘徊,回肠荡气。 4、总结主题:(生总结) 这首诗寓情于景,虚实结合,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 语言朴素,情真意切。 真题演练 PPT

最新五年级语文《夜雨寄北》教案(精品)

五年级语文《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这一篇文章主要学生要学的知识有哪一些呢?教师一定要好好做好教学的教案工作,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诗人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诗人的所想?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 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 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 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 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 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学生齐答) 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 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明确: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 2.具体品析两个“期”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学生思考并发言。) 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 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 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2)指导朗读这句诗。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②请学生点评;③再指名朗读;④老师范读;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⑥全班齐读。 4.具体品析三个“夜雨” (1)标题中的“夜雨”(学生发言)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 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指名回答。) 明确:巴山、秋池。“巴山”点明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 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 ③“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最为形象?明确:“涨”字。 ④“涨”这个字除了表示雨大、秋池水多之外,还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生思考发言。)老师补充写作背景资料: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李党王茂元幕府,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窘迫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 《夜雨寄北》写于848年。明确:“涨”包含了作者这样的情感: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郁闷,对亲友的无比思念。这里又用比喻,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

幼儿园 夜雨寄北教案

幼儿园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重点、难点: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一、揭题 我们刚刚学了李商隐的《无题》今天再来学习他的一首《夜雨寄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商隐呢? 二、解题:这首诗大约是他身处巴蜀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寄给妻子故称“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三、品味感悟 1.思考: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妻子问什么?我是回答的?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巴山夜雨涨秋池”读了这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 是啊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范读生画节奏读分组读齐读背诵 补充: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一、揭题 我们刚刚学了李商隐的《无题》,今天再来学习他的一首《夜雨寄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商隐呢? 二、解题:这首诗大约是他身处巴蜀,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寄给妻子,故称“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三、品味感悟 1.思考: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妻子问什么?我是怎么回答的?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巴山夜雨涨秋池”-----读了这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 是啊,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范读,生画节奏读,分组读,齐读,背诵。 补充: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板书设计 1、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一、导入 二、了解作者和背景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 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去世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解题读诗 查资料,说说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夜雨寄北》,“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题解:秋天下雨的夜里,(我写下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友人(妻子) 四、理解诗意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诗文意思: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体会诗境:“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写出诗人的遐想。“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却话巴山夜雨时”更为精彩,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似顺流之舟。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然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期待,反而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五、合作探究 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 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二、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表达了游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夜雨寄北优秀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优秀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

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夜雨寄北》李春娥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襄垣县第三中学校 李春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正确理解、认识朋友间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正确理解、认识朋友间的友情。 四、教学方法: 阅读法、合作法、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

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学生们学着读上两三遍,将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 理解第二有问题吗?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