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文化生活期中测试题一

2018年文化生活期中测试题一

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50 分。

1.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 2018 年全国两会分别于3 月3 日和5 日在京召开

B. 我国自主研制的ARJ21-700 喷气客机圆满完成航线运行

C. 郑州一中学生参加校园歌手大赛

D. 2017 年天猫双十一交易额达1682 亿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含义的理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A反映的是政治活动,属于政治现象,排除;B反映的经济活动,属于经济现象,排除;C反映的人的精神活动,属于文化现象,正确;D 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属于经济现象,排除。故本题选C。

2.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正在全国火热上映,截至2018 年4 月7 日,全国票房已经突破4.5 亿元,成为票房最高的国产纪录片。这说明

①文化能够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弘扬主旋律、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弘扬文化主旋律。《厉害了,我的国》之所以能在全国火热上映,是因为其内容是弘扬我国文化主旋律、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引起了国人的共鸣,③符合题意;截至2018 年4 月7 日,《厉害了,我的国》实现全国票房已经突破4.5 亿元,成为票房最高的国产纪录片。这表明文化能够与经济相互交融,①符合题意;②④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本题选B。3.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与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材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

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与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①③符合题意;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②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C。

4.近期郑州街头的一些变化一定引起了你的注意。路口机动车斑马线礼让行人、非机动车按章通行、行人绿灯快速通行……这些文明通行的行为越来越多。倡导全市公民践行“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的文明风尚。开展这一活动是基于

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②文明礼仪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③人民群众是文明风尚的践行者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的特征、人即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的相关知识。文化是人的素养,但这种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既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又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郑州市倡导全市公民践行“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的文明风尚,提升全市文明,正是基于这个原因。①③符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②说法错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只是人发展的一个方面,④说法不科学。故本题选C。

5.“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了美丽,你却等待梦在明天站起……”在灾难侵蚀人们心灵时,一首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抒发了情怀,激励了国人,唤起了希望。这主要体现了优秀文化能

A. 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B.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的文化作品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引领人们前进。“一首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抒发了情怀,激励了国人,唤起了希望”体现了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答案为B

【点睛】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表现为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下列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有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④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即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故②选项中“润物细无声”③选项“久而不闻其臭、久而不闻其香”均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潜移默化的特点。①选项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④选项错误,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选C。

7.我们在说“幽默”、“基因”、“沙发”的时候,会想到它们来自英语吗?总以为这就是中文,其实它们落地融化到汉语中了。同样,老外在说“dimsum(点心)”、“kungfu(功夫)”、“gelivable(给力)”时,他们也用习惯了,不会发问来自何方。这表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文化

③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④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既有本民族的个性,也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有合理、优秀成分,也存在糟粕成分,②错误。答案为D

8.“数字时代”让过年多了一份穿越感,也有了更宽广的共享空间。打开老相册,在微信群回忆“小时候的年”总能引起许多共鸣;回到老地方,在朋友圈晒出“各地年俗大全”,总能激发更多欢乐。互联网为我们调制出别具一格的年味儿。这表明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③人们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享用文化④传统年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大众传媒、文化的特点的知识。数字时代,人们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在享用文化,激发更多欢乐,这也得益于互联网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③符合题意;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④说法错误;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9.“书信——短信——微信”,生动展现了人们所经历的感情交流、信息传播的变革过程。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手机来实现。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网络的出现为标志的

③网络等现代媒体取代了传统媒体④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手段的知识。书信、短信、微信都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它们的演变过程说明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①符合题意;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手机来实现。这表明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④符合题意;大众传媒的出现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②说法错误;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只是对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而非替代,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全面把握文化传播的知识

1.内涵: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2.内容:知识、信息、观念、情感、信仰等。

3.途径:重要途径:①商业贸易(商人、商品);②人口迁徙(带来习俗、礼仪);

③教育(进行文化传递和交流);其他途径:④革命战争(推广文化);⑤亲朋聚会(交流文化);⑥外出旅游(扩散文化)

4.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10.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扩大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这表明

①教育有传承文化的特定功能②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源泉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④我国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说明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特定功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①③④说法符合题意。②说法不对,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不是教育。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1.近些年清明节,献花、植树、朗诵、折纸船、网上祭奠等文明祭奠形式开始取代放鞭炮、烧纸钱等旧习俗,成为很多地方人们寄托哀思的方式。这给我们的启示A. 文化的发展必须否定传统B. 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

C. 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D. 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被现代文明所取代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的继承的相关知识。用献花、植树、朗诵、折纸船、网上祭奠等文明祭奠形式开始取代放鞭炮、烧纸钱等旧习俗,既寄托了人们对先辈的哀思,又可以避免因燃放鞭炮、烧纸钱等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这表明对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B符合题意;文化的发展必须对传统进行辩证的否定,而非是简单的全盘否定,A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但材料未体现继承与发展的关

系;传统文化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传统会被保留下来,只有那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糟粕文化才会被人们抛弃,D 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12.我国很多地区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

A. 文化的继承

B. 文化的创新

C. 文化的发展

D. 文化的交流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特征。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能够保留至今就是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A正确;B、C、D均与材料不符。故本题选A。

13. 鲁迅先生在谈到如何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时说:“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段话告诉我们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时,必须( )

A. 坚持拿来主义,全盘吸收

B. 坚持排外主义,全盘否定

C. 辩证对待,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D. 区别对待,吸收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文化

【答案】C【解析】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故A、B、D错误,只有C正确。

14.第十三届全国田径运动会于2017年8月27日至9月8日在天津举行,吉祥物“津娃”,取材于享誉中外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天津特色,将杨柳青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卡通形象进行了有机整合,同时融入了极强的时代气息。这表明

①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

②实现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③文化创新源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解析】吉祥物“津娃”,取材于享誉中外的

天津杨柳青年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天津特色,将杨柳青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卡通形象进行了有机整合,同时融入了极强的时代气息。这表明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①②适合题意;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③是错误的;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力量,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

15.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事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A. 2018年4 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B. 2018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缅甸当选总统温敏致贺电

C. 2018年3 月23 日,原创京剧现代戏《青衣》在北京市精彩上演

D. 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原创京剧现代戏《青衣》在北京市精彩上演属于文化现象,C正确且符合题意;A属于经济现象,B D属于政治现象,都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点睛】正确把握文化的内涵:

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范围上:我们所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6.近年来,国家博物馆立足馆藏文物,开发了两千多款文化创意产品,观众不仅可以把国宝文化带回家,更能在使用中了解国宝文化,使馆藏国宝的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延伸,这说明

①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④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材料说明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③说法错误;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正确把握文化的特点:

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需要通过物质载体呈现出来。

16.餐桌礼仪,包括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正确的入座和离席,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彭好、人品。在中国,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

A. 文化具有阶级性

B. 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C.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D. 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特点。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彭好、人品。在中国,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文化素养的形

成需要后天培养,D正确且符合题意;应是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B说法错误;

A C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17.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说法有()

A. 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国家硬实力

B. 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文化核心素养

C. 信仰文化是促进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决定力量

D. 信仰文化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启示我们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文化核心素养,B正确且符合题意;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不可以直接转化为国家硬实力,A错误;C错误,错在“决定”;信仰文化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而不是智力支持,D 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8..2018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我们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是基于

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是基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③说法错误;④正确但不是我们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19.2018年4 月10 日,第36届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洛阳牡丹文化节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国家级节会,每年的牡丹文化节都会吸引众多的国内外客商到洛阳投资兴业,为洛阳经济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这体现了

A. 文化决定经济效益

B. 文化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C. 文化影响经济活动

D. 文化为经济发展指明正确方向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每年的牡丹文化节都会吸引众多的国内外客商到洛阳投资兴业,为洛阳经济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这体现了文化影响经济活动,C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影响但不能决定经济效益,A说法错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B错误;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区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文化与经济、政治在当今时代的显著特点,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0..尽管已在国外定居了几十年,闽籍华裔陈先生一家人还是喜欢喝乌龙茶,习惯于用筷子,见到家乡人仍讲地道的家乡话。这主要说明

A. 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B.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 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尽管已在国外定居了几十年,闽籍华裔陈先生一家人还是喜欢喝乌龙茶,习惯于用筷子,见到家乡人仍讲地道的家乡话,这主要说明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A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正确但都与材料主旨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在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两个特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而往往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2)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指向性不同。潜移默化主要指向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深远持久主要指向文化对人影响的长期性,人们所受到的影响一时难以抹去。

(3)潜移默化一般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而不是有形的或强制的;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长远性,但这种影响不是固定不变,而是相对稳定。

21.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我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 )

A. 文化遗产是我国独有的文化财富

B. 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D. 保护文化遗产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我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A说法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C错误;保护文化遗产不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22.以下分别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2018年平昌冬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会微。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些会徽的设计体现了

A. 文化既是创新的又是守旧的

B. 文化既是稳定的又是善变的

C.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 文化既是高雅的又是通俗的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以下分别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2018年平昌冬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会微,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些会徽的设计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正确且符合题意;

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3.黄山市作为徽文化的发源地,拥有许多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珍贵的历史遗存和乡愁记忆,保护好这些传统村落,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有利于( )

①传承乡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②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保护区域文化,展现文化的民族性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民族历史文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保护好这些传统村落,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有利于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民族历史文脉,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交流无直接关系,排除①;文化的民族性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③;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二者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2)如何处理二者关系: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意义: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4.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国外定居生活,在这里反映的文化传播途径是

A. 商业贸易

B. 人口迁徙

C. 亲朋聚会

D. 旅游观光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国外定居生活,在这里反映的文化传播途径是人口迁徙,B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25.中国的春节已逐渐成为世界性节日。2018年春节期间,把中华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浓浓的中国年味又一次香飘海外,欢乐喜庆的活动也为全世界披上了节日盛装。英国地商会大年初三举办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春节庆典,吸引数十万英国民众、华侨华人和外国游客。这表明

A.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B.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已经消失

C.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D. 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中国的春节已逐渐成为世界性节日,这表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D正确且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A说法错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未消失,B错误;C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26.2018年4 月5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包括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等300多名台湾各界同胞出席公祭典礼。此次公祭活动以“溯源、寻根、凝心、铸魂”为主旨,号召全体中华儿女勿忘根本,共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表明

A. 继承传统文化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B.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C. 海峡两岸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公祭活动以“溯源、寻根、凝心、铸魂”为主旨,号召全体中华儿女勿忘根本,共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表明海峡两岸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的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即可,解答时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得出正确选项。

27.中宣部等部门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指出,2018年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一场优秀戏曲演出: 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戏曲进校园

①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②表明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有利于传统习俗的维承和发展④表明传统文化是现实生活中的物质财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功能。戏曲进校园表明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戏曲属于传统文艺,传统习俗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③;传统文化是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财富,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全面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或作用:

⑴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⑵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⑶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⑷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⑸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⑺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8.2017年12 月19 日,扬州市召开市区烟花爆竹禁放工作新闻发布会,公布最新禁放范围和管理举措等,规定2018年2 月1日起,规定区域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有人认为: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不能禁止。对此,我们认为

①对于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槽粕”

②传统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应该大力弘扬

③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赋予时代的内容

④传统习俗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不应该取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传统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槽粕,对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槽粕”,而不是笼统地都大力弘扬,①说法正确,②说法错误;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④错误;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29.2017年12月16日,众多知名作家来到江苏淮安开展“走进恩来故里。采风活动。作家们通过实地采风,追忆伟人风范”感受淮安厚重历史文化,寻找创作题材和灵感、家们通过采风寻找创作题材和灵感,这反映了

A. 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B.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D. 采风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作家们通过实地采风,追忆伟人风范”感受淮安厚重历史文化,寻找创作题材和灵感、家们通过采风寻找创作题材和灵感,这反映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正确且符合题意;A B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3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重视教育是因为( )

①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教育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教育决定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④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重要性。国家重视教育是因为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说法错误;教育影响但不能决定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共50 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 月15 日,郑州市文物局对外公布了2018 年工作要点,其中包括加快“四大文化片区”建设步伐;积极推进“生态保遗”工程,新建遗址生态文化公园17 处等。并将持续推进郑韩故城、郑州商代遗址、大河村遗址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宋陵大遗址等工程建设,完成南洼遗址、人和寨遗址等遗址保护规划。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加强文化遗址的保护。【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址保护,能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加强文化遗址保护,使人们可以通过文物领略历史上的文化。③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参观文化遗址或者通过电视节目了解历史文物,可以开拓人们的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加强文化遗址保护,有利于展示我国文明大国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解析】

此题以郑州市文物局2018年工作要点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设问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加强文化遗址的保护。”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属于中观考查。其次要抓住抓住设问中的关键信息“文化遗址保护”。然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分别从文化遗址保护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遗址保护可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提供物质载体;文化遗址保护可以提供必要的文化环境,开展一定的文化活动;文化遗址保护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体分析其原因即可。

【点睛】文化的影响1.对国家的影响: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对社会的影响: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通过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来使自己价值观念向外推销而实现的)

3对个人的影响:

①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影响的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行为、实践和认识活动与思维方式;

③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的特点(无形的、主动的)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三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很难改变);

④文化塑造人生(对人的作用):优秀的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等素质)。

27.2017 年8 月6 日,以“全球转变下的挑战与责任”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人文大会

在比利时开幕。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在发表开场致辞时强调了技术在人文领域带来的重要改变。

2017 年7 月31 日,腾讯公司对外宣布,正式发起“长城你造不造”计划,结合自身业务与平台优势,运用互联网科技保护与传承长城文化,包括“长城小兵”IP 形象和积累步数为长城“添砖加瓦”等微信小程序也首次向公众展示。

此外,腾讯还用互联网技术复兴了口头文学中共同创造的传统,通过与艺术大师合作的方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进来,以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传播。

腾讯希望推动互联网与人文的融合,从科技和文化两个维度提升人类生活品质。但与此同时,新技术也催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在互联网走到十字路口的当下,要推动互联网与人文更密切的融合,从人类几千年的智慧中寻找力量,把人类带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腾讯成功的原因。

【答案】①立足于社会实践,结合自身业务与平台优势,推出“长城小兵”IP 形象和积累步数为长城“添砖加瓦”等微信小程序。②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运用互联网科技来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保护、传承长城文化,复兴口头文学中共同创造的传统。④在形式上积极创新,采取与艺术大师合作的方式。⑤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采取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和形式。

【解析】此题以腾讯公司的成功经营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腾讯成功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文化生活”知识,属于宏观考查。其次要明确腾讯成功的具体做法,根据其具体做法寻找成功因素。根据材料信息,腾讯公司“发起‘长城你造不造’计划,结合自身业务与平台优势,运用互联网科技保护与传承长城文化”,“用互联网技术复兴了口头文学中共同创造的传统”,“通过与艺术大师合作的方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进来,以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传播”等,分别从立足社会实践;科学技术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等角度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2.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28.材料一爱国,这是我们对自己相国最质朴的感情,2018年3 月1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7 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爱国爱乡的台湾籍党代表卢丽安、用生命叩开地球之门的海归教授黄大年、一生只为一清渠的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守卫祖国海疆的轰6K“超大胆”机长刘锐……他们的故事折射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爱国情怀所激发的社会向上力量,让社会变得温暖明亮,让祖国变得繁荣富强。

材料二爱国是情感,更是责任。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的传承者。为了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践行爱国行动。高二某班打算以此次班会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社区活动。

(1)从“文化塑造人生”角度,分析宣传这些感动中国人物的意义。

(2)请你为材料二中的活动拟定两个具体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

【答案】(1)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宣传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发着社会向善的力量,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宣传这些感动中国人物,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宣传这些感动中国人物,能促使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①举办一次“弘扬爱国精神,争做文明市民”图片展。理论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举办爱国志士先进事迹报告会。理论依据: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题与理论依据匹配即可)

【解析】本题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7 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和高二某班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社区活动的班会设置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1)本题要求考生从“文化塑造人生”角度,分析宣传这些感动中国人物的意义,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塑造人生”角度,问题指向是分析宣传这些感动中国人物的意义,属于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来分析说明。(2)本题请考生为材料二中的活动拟定两个具体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

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本题属于限制性的开放型试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围绕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这一主题,拟定两个具体“爱国主义教育”进社区活动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要注意主题与理论依据匹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点睛】本题第二问是限制性的开放型试题,答案往往是融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价值性等为一体,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突出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扫墓,祭祀祖先,镇终追远,聊表思念,这是中国式亲情的优良传统。随着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鲜花、植树等绿色祭祀方式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烧纸、焚香。“烧一片纸,不如添一片绿”,集中祭览、网络祭祀、追思会等新型祭祀方式也渐成风尚。(1)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2)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答案】答案:(1)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清明祭祖的优良传统要继承,祭祀方式可以做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改变。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解析】本题以文明祭扫,让“绿色清明”渐成时尚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主体、途径,本题没有难度,直接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和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比较容易。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本题考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调动教材知识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角度来分析说明。

(2)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本题考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属于措施类主观题,本题没有难度,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调动教材知识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文化创造的主体等方面来回答。

37.材料一 2017年10月1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着。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外人文交流?

(2)请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提高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堅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 请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谈谈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

【答案】(1)①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②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③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①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高文化软实力既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提高文化软实力既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又有利于维护自身权益,反对文化霸权主义。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增强综合国力。

【解析】本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文化方面的论述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与社会的知识,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论证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1)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本题要求考生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外人文交流,本题考查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原则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等角度来回答。

(2)本题请考生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本题的知识范围是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