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人教部编版导学案: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018年人教部编版导学案: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018年人教部编版导学案: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018年人教部编版导学案: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预习指导】

基础知识考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 简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②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④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

3. 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和压迫,这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4. 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著名的企业家有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

5. 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有发展,但是总体落后;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也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基础知识考点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2. 简述西方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产生的影响。

方便了人们出行,促进了商品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3.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4. 简述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表现。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强令男子剪辫,劝禁女子缠足;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等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5. 近代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6. 在时装、烫发流行之际,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7. 简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1 / 1

密度与社会生活优教教案

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 知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 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3.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用密度来鉴别物质,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物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特别是水的反常膨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奖牌、锥形瓶、瘪了的乒乓球、小盆、筷子、电热壶、酒精灯、自制溢水杯等。 学生准备:自制纸风车、气球、火柴、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前教师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学生完成本节 课的预习任务,反 馈预习情况。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情境导入】大家欣赏屏幕上的两幅神奇的 图片。课件展示图片 欣赏图片

引入课题【提问】小小鲜花上放置了一个比花儿大了 那么多的一个叫做“全碳气凝胶”的固体,为 何花儿没有被压憋?可能是“全碳气凝胶” 这种物质具有什么特性的原因? 【讲述】“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每 立方厘米0.16毫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 轻的材料。据介绍,“全碳气凝胶”还是吸油 能力最强的材料之一。现有的吸油产品一般 只能吸收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有机溶剂, 而“全碳气凝胶”的吸收量可高达自身质量 的900倍。 各种新型材料的研究发现由于应用,极大的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 一,密度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得十分紧 密,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中运用密度知 识解决或解答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6.4 密度与社会生活 (设计意图:以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引起学 生学习的兴趣,认识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从 生活走向物理。) 思考、讨论 口答:可能是密度 非常小的原因。 听讲感受科技知 识在生活中的应 用。 认识密度在生活 中的重要作用,产 生积极学习的欲 望。 二、合作探究,新课讲授:(一)密度与温度 (1)温度对物体密度的影响学生活动1 一、密度与温度 【讲述】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个问题:乒乓球 不小心压瘪了,但是没有裂口,你能让它恢 复原状吗? 让一个学生讲台前示范。(课前用电热水壶 讨论,解决问题: 用热水烫。 学生演示乒乓球 放入热水中稍后 恢复原状的实验。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教材: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教材: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文字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尝试了解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阅读《知识拓展》,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行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学习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学习难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学历史 导入:播放德德玛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回答这首歌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 生:蒙古族。 师:提到蒙古族,你脑海里的“蒙古印象”有哪些? 生:成吉思汗、大草原、羊群、蒙古包、马头琴、骑兵、游牧、马靴、马鞭…… 多媒体滚动出示图片,暂停在《成吉思汗陵内供奉的马鞍具》这一张。学生介绍,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由此导入新课。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过渡:蒙古族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让我们通过对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的学习,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教师多媒体出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请学生结合教材,在地图上找一找蒙古族兴起的区域,说一说蒙古族生活的环境特点,猜一猜蒙古族的民族习性。 之后,教师多媒体出示《课后活动》中的蒙古族历史文献《蒙古秘史》: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劫财物……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测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 班级:姓名:得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6题每题3分,7题12分,共29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脍(huì)炙人口瞬(shǔn)息万变相形见绌(zhuó) B. 安然无恙(yànɡ)风调(diào)雨顺焕(huàn)然一新 C. 稍纵即逝(shì)高深莫测(ca)文质彬(shān)彬 D. 惨绝人寰(huán) 骇(hài)人听闻义愤填膺(yīng)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 ....,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B.在学习上,他虚心好学,见异思迁 ....,因此取得了优异成绩。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 ..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不倦 D.这份试卷中的第1小题他花了10分钟时间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B.“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 C.奥运吉祥物福娃,以它憨态可掬的形象,向人们传递着友谊、和平,积极进取,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D.即使日本政府一再美化侵略行径,但是不能掩盖历史真相。 4. 2007年3月27日,北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式样。下面介绍奖牌的句子,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①奖牌背面镶嵌玉璧 ②即站立的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全景 ③奖牌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 ④奖牌的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 ⑤玉壁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的会徽。 A.①②④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①⑤④③② D.③②①⑤④ 5.下列作品人物情节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水浒传》林冲倒拔垂杨柳 B.《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智救“星期五” C.《骆驼祥子》祥子拉车北平城 D.《海底两万里》尼摩建造诺第留斯号潜艇 6.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2分)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 7、根据要求或提示默写。(12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 (3)《饮酒》中表现自己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 (4)当你的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灰心丧气时,你可以用李白的《行路难》的句子是,来勉励他。 (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表明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的句子“,”。 (6)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祝愿和安慰的句子是,。 (7)《己亥杂诗》中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的句子是“ , ”。 二、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共8分) 8. 班上开展下面两项趣味语文活动,相信你能一一参加并完成。(3分) ①成语接龙。根据示例在下而成语后面连接出三个成语。(1.5分) 例:车水马龙一龙马精神一神通广大一大张旗鼓 表里如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拆字游戏。将某些字拆开,常常会引发有趣的联想,让人悟出一些道理。请依照范例,

第13课罗斯福新政导学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课型:新授课计划课时:1课时主备人:陈婷审核人: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2.通过对经济危机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 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 三、【教学难点】经济危机原因及影响;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四、【课前预习】 (一)、从繁荣到危机: 1、历史背景:20世纪20年代, _________ 经济空前繁荣。但是,繁荣的后面隐藏着_____________ 过剩、全国性的_______________ 活动等巨大的危机。 2、经济大危机: 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爆发:________ 年10月,美国股票突然爆跌,一场空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迅速席卷美国 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③表现:大量企业_________ ,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 润,不惜大量_______________ 。 ④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二八罗斯福新政: 1、时间、人物:_________ 年, ________________ 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2、目的:应付日益严峻的______________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挽救资产阶级统治)。 3、特点:采用____________ 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①整顿___________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 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并制定最低工资和限制工时;通过 《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③调整农业政策: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 保护农产品价格。 ④推行“ ________________ ”:通过投资新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⑤社会福利: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体制;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 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5、历史影响: ①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新政增强了政府的________________ 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 深远影响。 6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也就不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

2018新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总第1课时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ction A 1 (1a-2d)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anyone, anywhere, wonderful, quite a few, most, something, nothing, everyone, of course, myself, yourself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the mountains. ②—Where did Tina to on vacation? —She went to the beach. ③—Did you go with anyone? —Yes, I did./No, I didn’t. 2) 能了解以下语法: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的用法。 —yourself, 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3)一般过去时态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 掌握本课时出现的新词汇。 2. 教学难点: 1)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的用法。 2) yourself, 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Ⅰ. Lead-in 1. 看动画片来进入本课时的主题谈论上周末做了些什么事情,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 Ⅱ. Presentation 1. Show some pictures on the big screen. Let Ss read the expressions. 2. Focus attention on the picture. Ask: What can you see? Say: Each picture shows something a person did in the past. Name each activity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Stayed at home, Went to mountains, went to New York City 6. Went to the beach, visited my uncle, visited museums, went to summer camp 3. Now, please match each phrase with one of the pictures next to the name of the activity,point to the sample answer. 4. Check the answers. Answers: 1. f 2. b 3. g 4. e 5. c 6. a 7. d III. Listening 1. Point to the picture on the screen.

八年级物理上册6.4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6.4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6、4《密度与社会生活》课标要求: 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考纲要求: 能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学习目标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会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用说明】 依据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中的问题,认真研读教材,进行归纳总结,解答完成所有问题。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组长做好监督检查,还要认真参阅学法指导。导学过程学法指导课堂流程: 1、情境导入约2-3min 二、明确目标约2min 三、预习导学约10min自主学习教材第120--121页并完成以下内容(自主学习时,注意双色笔的使用,已解决问题用蓝色或黑色笔写在导学案上,有疑问的用红色笔勾画,本环节时间约 10min,请注意时间的分配)知识点一:密度与温度 1、风的形成: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根据公式。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而上升(密度小于空气上升,密度

大于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2、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在我们常见的物质中,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也最大。一般、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知识点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 1、水遇冷会结成冰,的水结成冰后,体积是多少?解:1Kg 水的体积,由于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所以1Kg冰的体积为,通过比较结果,表明水结成冰后体积变。 2、事实表明,4℃的水密度最。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密度越来越;温度低于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密度越来越。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变,密度变。人们把水的这个特性叫做水的反常膨胀。 3、水的温度在4℃以上时,遵循热冷的规律,温度在4℃以下时,遵循热冷的规律。知识点三:密度与物质鉴别 1、一个铅球的质量是4kg,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是0、57dm 3、这个铅球是用铅制做的吗? 2、利用密度可以鉴别物质,但是要准确的鉴别物质,常常要多种方法并用。例如对酒精和煤油的鉴别、冰和蜡和的鉴别,还需要通过判断它们的才能鉴别。 4、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约22min (探究实验时要抓紧时间,遇到疑难问题或发现新问题请用红色笔标注出来)

第10课导学案

第10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由于西方列强将中国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也促使部分地主官僚为“自强”和“求富”,采用机器;开展军工和民用生产,掀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随后出现了民间设厂的现象,中国民族工业诞生。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分析,增强我们透过现象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兴办近代工业的一些企业家的事迹,感受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爱国主义精神,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1、重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难点:正确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学法指导】:针对设计的问题自主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问题1:从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与列强签订了哪些有关开放通商口岸的条约?

问题2:从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中看出列强的意图是什么?它使19世纪40、50年代的中国经济出现什么变化? 问题3:分析课文第46页图《开埠后的宁波口岸》、《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和《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幅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问题4:洋务运动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自强”和“求富”?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问题5:洋务运动的官办企业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它的出现有何历史进步意义?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问题6: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族工业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主要代表有哪些? 问题7: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主要代表有哪些?

6.4《密度与社会生活》—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自学参考提纲§6.4《密度与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①了解密度的特性。 ②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③新材料的应用,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相关链接知识复习:(每小格3分,共39分) 1.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________(相同/不同)的;同种物质的 密度一般是________(相同/不同)的,其大小与质量、体积都______关。 2.因为物体一般会热_____冷_____,所以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 但固体液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比较小,计算时一般可以忽略不计。同种物质的密度还会随着__________的改变而改变。 3. 常温常压下,ρ水= ;这表示。 水结冰时,质量________、体积________、密度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4℃以上时,水正常热胀冷缩,4℃以下时,水就反常了,反而热缩冷胀,所以______℃的水密度最大。 二、阅读课文P120页第1-4段,完成以下练习:(每小格3分,共15分) 4. 不漏气的橡皮氢气球由地面上升过程中,球内气体的质量与密度的变化情况是( ) A.质量增加,密度增加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减小,密度减小D.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5. 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具有一些奇特的性质。

如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变大,该过程中一定不变的是( ) A. 密度 B. 温度 C. 质量 D. 内能 6. 由右图可知:ρ甲和ρ乙的大小关系是ρ甲______ρ乙, ρ甲= ,甲物质可能是。 7. 一块100cm3的冰块完全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是多少? (ρ冰=0.9g/cm3)( 5分 ) 三、阅读课文P121页“密度与物质鉴别”,完成以下练习: 8. 有一种1角硬币看起来好像是铝制的。小明通过实验测得1枚这种硬币的质量是1.8g, 体积为0.6cm3,请计算说明它是铝制的吗?(ρ铝=2.7g/cm3)(6分)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概述火车、轮船、电报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演变的史实,认识到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 2.认识到由于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3.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同时要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4.重点: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1.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 (1)交通工具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清朝晚期, 轮船 、 火车 、 汽车 等近代交通工具传到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出行。1872年, 轮船招商局 成立,标志着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开始。1881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唐胥 铁路建成通车。 (2)近代通讯业的发展是从 电报 开始的。 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出现了最早的 有线电报 ,到19世纪末,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架设了电线。电报的运用,便利了信息的传递,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2.《申报》和商务印书馆 (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申报》 ,它是中国近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 (2)戊戌变法期间,近代民营出版业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 商务印书馆 。1912年创办的 中华书局 是中国近代另一著名的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的图书、杂志等。 3.照相和电影事业 (1)近代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最早的记录是在 1844 年。20世纪初,中国的照相业有了较大发展, 上海 等大城市有很多两三层楼的照相馆。 (2) 1896年 ,电影正式传入中国,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定军山》 ,第一部故事片是 《难夫难妻》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 《渔光曲》 。 4.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1)原因: 辛亥革命 后,南京临时政府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习俗变化的法令,包括 剪辫 、 禁缠足 、 变称谓 、禁烟、禁赌等。 (2)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有哪些促进作用? 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还有废跪拜礼、禁止妇女缠足等,从而促进了社会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 1844 1872 19世纪70年代 1881 1896 1897 1912 辛亥革命后 摄影技 术传入 创办《申报》 轮船招商 局成立 出现有 线电报 建成唐 胥铁路 电影正 式传入 中国 创立商 务印书 馆 创办中 华书局 剪发辫、 改称呼、 易服饰

初一历史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最新整理)

初一历史第10 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自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前置自学 1、为提高粮食产量,从引进的优良品种,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太 湖流域的、,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 ”的谚语。 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棉花的种植,由、扩 展到长江流域。 2、宋时,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宋时棉织业由发展到东南沿海。 3、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浙江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宋时,地区已成为制瓷业重心。 4、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和。出现了和。 5、宋朝时,、是世界闻名的大商港。宋朝的海外贸易,近至和 ,远达和。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_ ,管理对外贸易。 6 、前期,地区出现的,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时,纸币发 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叫。纸币的产生。 7、从开始的经济中心南移,到最后完成。 三、展示交流 四、合作探究 1、材料一: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1)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五、达标拓展 1、宋朝时,优良品种占城稻是从哪里引进的?( )A、日本B、越南C、朝鲜D、阿拉伯 2、如果你回到了北宋东京,可能会遇到下列哪几种情况?()①使用交子买东西② 吃上太湖流域的大米③用上景德镇的瓷器④晚上盖棉被睡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3、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A、开封B、广州C、临安D、泉州 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A.北宋的四川地区 B.南宋的四川地区 C.北宋的汴梁地区 D.南宋的临安地区 5、北宋兴起的()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A、杭州B、苏州C、景德镇D、明州 6、经济中心南移到何时最后完成()A、唐朝中后期B、北宋C、南宋 D、元朝 7、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办理有关手续应到 A. 蕃市 B.市舶司 C.蕃学 D.蕃坊

2018年部编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句子成分的搭配

句子成分的搭配 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八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动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 句子成分的搭配,包括主语和谓语的搭配、动词和宾语的搭配、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搭配等。 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搭配恰当,经常采用先看主干后看枝叶的压缩法。 例如: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树立起不畏艰难的勇气。 这个句子的病因是谓宾搭配不当。运用主干压缩法,这个句子主干是“我们应该树立勇气”,“树立”与“勇气”显然不能搭配,应是“鼓起勇气”或“树立信心”等。 主干搭配不当,通常有主语和谓语不搭配、动词和宾语不搭配、主语和宾语的搭配等几种情况。例如: (1)、全场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东西两侧的旗杆上。 (2)、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句(1)中,“掌声”不能集中到旗杆上,书主谓搭配不当;句(2)中,“收成”是“一年”,句意不通,书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成分与中心语的搭配也会出现不恰当的情况。例如: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强烈地证明了、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状语“强烈”与中心语“证明”搭配不当,可改为“有力”。 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 一、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1.他一进教室,同学们的眼睛都集中到他的身上。(“眼睛”须改成“目光”。) 2.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月光”无法与“发出沙沙的声响”相搭配。) 3.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艰巨和紧张。(应该分开说:“任务沉重,工期紧张。”) 这类语病的出现,常常因为主语和谓语是比较复杂的短语(并列短语居多),造成多个主语共用同一个不能共用的谓语,或多个主语多个谓语不能对应搭配。 二、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2.英雄们把红旗和胜利插上了敌人的阵地。(这里用“把”字结构将“插”的宾语“红旗和胜利”提前了,“红旗”可以插,“胜利”怎么插?) 3.大会上,代表们认真地注视和倾听着总理的报告。(宾语中心语是“报告”,“注视”不能支配“报告”,可以支配“《报告》”,而“倾听”可以支配“报告”。) 4.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布帽子。(“穿着”与“帽子”无法搭配。) 这类病句,或动词是不及物的(不能带宾语)而带上了宾语;或动词是及物的,但不能支配宾语对象;或动词不只一个;或宾语包括两项以上造成顾此失彼。 三、主语与宾语意义上的不搭配 1.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句末应该加“之一”,否则不搭配。) 2.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季节”,“北京”是城市区的名称。本句提取主干为“北京是季节”,不当。) 这类病句中最常见的句式是“是否(能否、有无)……是……”,即前面用肯定+否定的选择形式,后面只用肯定的或否定的形式。修改的原则是使前后一致。 3.有无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我们能取得进步的重要条件。(删掉“无”或“有无”。) 4.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他平时的勤奋。(在句末加“与否”。) 5.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本句的第一分句没有语病,第二分句的“根本任务”不能与主语搭配,否则就出现这样的句意: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通过学习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知道密度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 3.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4.学会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学指导】 一.课前回顾: 1.计算密度的公式________;根据变形公式______,求质量; 根据变形公式____________,求体积。 2.密度的单位有________和_______,换算关系为______. 3.水的密度是__________,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阅读教材P21—24,先对下面问题独立探究,然后在组内合作与交流: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风的形成 (1)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升高时,体积______,密度变_______,从而向______运动,而周围____________的气体,会从周围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风。 (2)风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气体受温度影响较大,固体和液体受温度影响较小。 2.一般的物体都是“热胀冷缩”,而水有什么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密度如何鉴别物质的种类: 例题1:“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例题2:有一大型油罐,里面注满了石油,外侧标有“易燃品——严禁烟火——50m3”等字样。你能否想出一个简单的办法,很快知道这个油罐里所装石油的质量? 【课堂训练】 1、一块体积是200cm3、质量为540g的金属块,把它切掉1/3后,余下部分金属块的密度是( ) A.2.7×103kg/dm3 B.2.7g/cm3 C. 1.8 kg/m3 D. 4.05×103kg/ m3 2.啤酒放在冰箱冷冻室内,里面的啤酒结成冰后把瓶子胀破了,这是因为( ). A. 啤酒冻结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了

第15课 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导学案 ——学习与探究之三 时间:_____周星期____;_____月_____日 班别______姓名_________座号_______ 知能导航填一填,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2.要了解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可以通过方法展开活动,收集资料。 3.可以通过、、、等方式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学法导读看一看,名师教你提高学习效率 本课是一节“活动与探究”课,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和体会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生活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激发我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活动过程中,建议围绕主题收集反映社会生活面貌的照片、报刊、实物等,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展示形式要多样,可以是文字、图表展览,也可以是历史小报、历史小论文,还可以是演示、讲解、多媒体画面等。 通过活动要掌握收集资料的途径、社会调查的方式、表达历史的方法和技巧。学会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体会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意义;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同步导练做一做,感受历史学习的奥妙 活动主题: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镜头一:休闲随意,引领时尚潮流;恒久魅力,你我共有;拉链衫;及膝裙;宽松裤;百褶裙;针织衫……。 镜头二:生态美食;膳食革命;科学饮食;菜篮子工程、清水工程;电磁灶……。镜头三:安居工程;经济用房;浪漫家具;聚焦民生……。 镜头四:

奶奶的扇子爸爸的电风扇我的空调镜头五:文化建设推进年;移风易俗;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爱心工程;希望工程……。 探究: (1上述五幕表演,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存状态在哪些方面的变化?假如在“行”方面进行表演,请你设计一段台词。 (2)镜头四再现了祖孙三代生活的变化,请你仿照例句,表达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衣: 食: 住: 行: (3)镜头五再现了中华大地的文明之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文化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 当堂导测练一练,感受历史在生活中的意义 一、选择题 1.青年人最流行穿绿色的军便装,还要戴上红袖章,唱毛主席语录歌的时期是() A.土地改革 B.改革开放 C.加入WTO D.文化大革命 2.新中国成立后,哪项政策没有给农村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变化?() A.土地改革运动 B.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C.人民公社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过去人们是“攒钱买房”,现在大多是“贷款买房”。这主要反映了() A.物质产品的丰富 B.居民收入的减少 C.消费行为的差异 D.消费观念的变化 4. “吃的有油、穿的有绸、还有钱来搞旅游”,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在() A.土地改革后B.改革开放后C.加入WTO后D.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5.下面四幅图片,能够反映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状况的是

2018年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

第一课:社戏/鲁迅(共3课时)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来源: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安排3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来t]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 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

密度与社会生活

八年级物理上册《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班级:组名:姓名:主备人:史俊强 ★学习目标:1、了解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2、知道物质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3、理解和掌握用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有可能相同; 4、能灵活运用ρ=m/V及其两个变形式。 自主完成一 1、物质的密度会因为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是直接改变了哪个量而使密度变化的? 2、绝大多数物质的体积随温度怎样变化?水的体积随温度怎样变化? 3、用密度怎样鉴别物体是由哪种物质构成的方法。 自主完成二 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正确回答出后总结: 密度是物质的,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 设问:密度既然是物质的基本属性,那么它的数值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一、密度与温度 演示课本实验11.5–1纸风车实验,然后学生思考:是什么推动了风车转动的? 风的形成原因是: 1、能改变物质的密度,原因是物质的一定时,使物质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即一般物质有的性质,即在一定时,升高时,体积,密度;降低时,体积,密度。 2、气体的最显著,它的受温度的影响最大,一般固体、液体的不明显,故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北方的冬天为何要将自来水管包起来?根据前面所学的密度,查出水和冰的密度质,计算一下等质量的水和冰的体积,有什么发现?3.水的反常膨胀: 温度低于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体积,密度;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体积,密度。 由此你能正确解释自来水管被冻裂的原因吗? 4、由水的反常膨胀知道,水的密度在℃时是最大的。我们通常说的水的密度为1×103 kg/m3 ,一般是就是该温度下的密度。 5、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三、密度与物质鉴别 设问:有一块质量为10克的奖牌,不知道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如何鉴别一下?我们有哪些方法?哪种方法比较可靠些?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10.1)教学案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教学案 主备人:韦昌栋成员(签名):周媛玲、何绍翔、张泽旭、蒙德养、邓丽丽、谭玉迎 一、教学课时:2课时 二、授课时间:第周 三、授课班级:高一(1-24班) 四、学考考点: 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新变化及其原因、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阶段。 五、高考考点: 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新变化及其原因、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阶段。 六、教学过程: 10.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一)、历史性对的变革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取得成就原因 (1)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_________________,端正发展观念,__________________,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表现:①经济保持___________,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②________________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快速推进。 ③______________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强。 ④____________________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2)党和国家深入贯彻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思想。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表现:①_________________取得决定性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人群持续扩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 6.4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6.4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6、4密度与社会生活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 1、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学习目标 1、了解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2、知道物质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3、理解和掌握利用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有可能相同; 4、能灵活运用ρ=m/V及其两个变形式。学习重点利用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学习难点灵活运用ρ=m/V及其两个变形式解决简单的问题学习流程备注知识链接 1、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原理是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测量密度是间接测量还是直接测量:__________ 2、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分别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__________________ 3、量筒怎样正确使用? 4、测量不规则固体密度的方法及步骤? 5、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案有哪些?自主学习 1、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2、物质的密度会因为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是直接改变了哪个量而使密度变化的? 3、绝大多数物质的体积随温度怎样变化?水的体积随温度怎样变化? 4、用密度怎样鉴别物体是由哪种物质构成的方法。合作探究 一、复习提问已知铁的密度为 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铅的密度为 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正确回答出后总结:密度是物质的,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设问:密度既然是物质的基本属性,那么它的数值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二、密度与温度演示课本实验 6、4–1纸风车实验,然后学生思考:是什么推动了风车转动的?原因是: 1、风的形成: 2、能改变物质的密度,原因是物质的一定时,使物质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即一般物质有的性质,即在一定时,升高时,体积,密度。 3、气体的最显著,它的受温度的影响最大,一般固体、液体的不明显,故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设问: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北方的冬天为何要将自来水管包起来?根据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导入】 淞沪铁路通车场面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你知道有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吗?它们有什么优点?与我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同?这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中国古代的书信和公文往来、信息传递主要靠步行、舟船和马匹递送。近代以来,新式的通讯工具也传入中国,你知道是什么吗?它会给中国人带来哪些便利? 中国近代报刊 伴随着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中国近代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你知道照相机吗?照相术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你知道电影是怎么出现的吗?早期的电影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不断改进的?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你知道近代报纸是怎样在中国出现的吗?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之一是什么?早期的报纸主要刊登哪些方面的内容?报纸的出

现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有何影响?《新华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你知道它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来历吗?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习俗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如人们日常的服装、发型、礼节、称呼等,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变化的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掌握以上这许许多多的生活知识,丰富和扩大知识面。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根据本课所学,说一说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主要表现。你可以制作并完成下列表格,以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并附相关文字说明,在班级举行一次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为主题的图片展览。 3.火车和轮船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型交通工具,电报、电话则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通讯工具。请查阅相关资料,找一找火车、轮船、电报、电话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哪位发明家发明的。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A.促进商品的流通B.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C.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D.利于信息的传达 2.下列与上海有关的史实是() ①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②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拍摄③《申报》创办④商务印书馆创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二、填空题 请写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几个“第一”或“之最”。 1.近代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2.近代中国第一艘自己建造的轮船是 3.近代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无声电影是 4.近代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有声电影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