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1、《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面临严重信任危机。2005年5月,第七届NPT审议大会无果而终。NPT是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基石和核心,大会的失败无疑使国际社会失去一次推动核裁军、加强防核扩散全球努力的重要机会,极大地削弱了NPT条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对以该条约为基础的国际核不扩散体系造成重大冲击。尤有甚者,2005年7月,布什政府不顾印度并非NPT签署国这一事实,与印度签订《民用核合作协议》。布什政府向没有加入NPT而拥有核武器的印度提供核物项和技术,打破了该条约中无核国家与核国家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是对该条约和国际防扩散机制完整性和根本性的挑战。

2、美国对国际防核扩散进程的冲击。美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不仅没有根据条约规定朝最终销毁自己核武库方向做出应有努力,而且还千方百计地继续发展自己的核优势。

3、核军控与核裁军进程陷于停顿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核裁军“中间步骤”起步艰难。第二,日内瓦裁谈会和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在核军控和核裁军问题上无所作为。第三,《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审批进程受阻,条约短期内生效前景黯淡。因为,美国明确表示布什任期内不考虑批约问题,且正在不断削减向条约组织提供的经费。受其影响,一些国家也在徘徊观望。作为核不扩散的重要支柱之一,CTBT作用正在减弱。

4、地区核问题谈判进程举步维艰。朝鲜核问题仍处于僵局,美国与朝鲜之间在朝核议题以外问题上的歧见阻碍会谈重开。伊朗核问题谈判僵局未破。美国和伊朗在对待核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相去甚远,相互妥协的余地很小。

5、此外,核恐怖主义问题、核材料和核技术的地下黑市问题等等,也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构成严峻挑战。

◆核不扩散机制陷入困境的根源

1、美国坚持推行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秩序的全球战略和核霸权政策,对国际安全和核不扩散体系构成愈益严重的挑战。其一,冷战结束以后,美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其称霸世界的欲望更加膨胀。其二,美国谋求绝对的军事优势,致使国际战略态势严重失衡。其三,美国在防核扩散问题上推行“双重标准”的严重负面影响。

2、现行核不扩散机制本身存在制度缺失。第一,核不扩散规则存在着“可选择性”接受的漏洞,使其法律效力大打折扣。第二,核不扩散机制有些规则界定不清和没有明确的时效限定,使之难以有效遵循。第三,国际核查存在不对等性,监督机制的公平性受到质疑。第四,现行的不扩散机制未涵盖所有国家,机制之外的国家进行核武器试验时付出的代价甚少。

3、核技术扩散的直线性,使核不扩散机制面临诸多困难。现在用铀或钚制造原子弹的技术已广为人知,无需进行核试验就可研制成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技术交流日趋活跃,核技术、弹道技术迅速普及,积累核材料和获得核武器技术正变得越来越容易。即便是小规模的恐怖组织,只要获得核材料,通过简单处理,也能制造核武器。这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之一。

巴以争端难点问题

争端难点之一:边界问题

分治决议规定的边界

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即181号决议)

规定在1948年8月1日巴勒斯坦结束英国委任统治时在这里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并将巴勒斯坦2.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中的14942平方公里(57%)划分给“犹太国”,其余的11203平方公里(43%)划归“阿拉伯国”。同时规定耶路撒冷为国际化城市,直接由联合国制订的当局管理。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5731多平方公里属于“阿拉伯国”的土地,以色列的实际控制面积为20.673平方公里,约为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78%。原“阿拉伯国”约旦河西岸5295平方公里的地区和加沙地带354平方公里土地分别被约旦和埃及占领。此外,以色列和约旦还分别占据了耶路撒冷的西区和东区。近百万巴勒斯坦人从此成为难民。1967年6月,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夺取了西岸、加沙和东耶路撒冷,彻底占据了整个巴勒斯坦地区。

构成巴以和平进程基础的新边界

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242号决议,其核心是要求“以色列军队撤离其于最近冲突中所占领的领土”,其他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作为主权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权和安全要求。242号决议和1973年10月通过的338号决议体现了后来提出的“以土地换和平”原则。1978年埃及和以色列签署的戴维营和平协议以及1991年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同以色列开始马德里中东和谈的基础都是242号决议。1993年巴解组织同以色列签署的奥斯陆协议及此后的《怀伊协议》、《沙姆沙伊赫备忘录》都重申了这一点。所以,以1967年战争爆发前的停火线为巴以未来边界,即以色列撤出全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应该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争端难点之二:水资源之争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都在闹水荒,正如佩雷斯说的那样:"中东地区水比石油更重要。"在中东和平进程的历次重大谈判中,水资源总是有关各方激烈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中东处于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对水资源的争夺从历史上一直是影响地区国际关系甚至是引发战争的导火线,巴以关于水资源问题的立场水资源问题是个战略资源问题,也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安全问题,因此,它一直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估算,巴勒斯坦目前缺水幅度达到80%。在数量上,以色列占有和消耗的全部水资源的80%,巴勒斯坦自治区只享用剩余的20%。水危机的出现除了自然因素外,以色列掠夺性开采和使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争端难点之三:耶路撒冷问题

耶路撒冷位于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中部,全城由旧城(东城)和新城(西城)两部分组成。旧城多宗教古迹,是巴勒斯坦人主要居住区。新城是在19世纪后逐渐建设起来的,主要是犹太人的居住区。耶路撒冷是中东的一座古城,这里建有犹太教的神庙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都奉为“圣地”,故称“圣城”。耶路撒冷问题是指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鉴于耶路撒冷问题的复杂性,1947年11月联大第181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国际化,由联合国管理。以色列通过1948年和1967年两次战争先后占领整个耶路撒冷地区,并于1980年7月宣布耶路撒冷为其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国首都。

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夜行到此登霄的地方,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据《古兰经》记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踩着亲真寺里面的石头登天接受真主启示后返回人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地方。对于犹太人来说,早在公元前10世纪,他们的祖先大卫王就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因而耶城无论如何都应归他们所有。1950年,以色列就自行宣布耶城为其首都。在1967年的"六·五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大片阿拉伯领土,并于1 980年7月宣布合并后的耶路撒冷为其永久的首都。

争端难点之四:难民与定居点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特别是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联合国现已确认,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全球有370万巴勒斯坦难民有权要求以色列对他们在中东战争中损失的财产和生意作出赔偿,并允许他们回国。目前,部分巴勒斯坦难民已加入当地国籍或移居欧美,另有难民仍居住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的难民营中。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军占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等阿拉伯土地,以色列开始在被占领的阿拉伯土地上实施修建犹太人定居点政策。以色列认为他们对定居点拥有主权,以方有权根据定居点人口的自然增长进行扩建。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经建立200多个定居点,犹太移民已达30万人。以色列的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巴勒斯坦方面认为,被占领土上的犹太人定居点是非法建立的,应全部取消。

争端难点之五:隔离墙问题

2002年6月16日,以色列举行了隔离墙的开工典礼,正式开始建造巴以隔离墙工程。隔离墙是以色列计划修建的一条用来阻止巴勒斯坦人员从约旦河西岸进入以色列的隔离设施。根据计划,以色列将沿1967年停火线(绿线)在约旦河西岸巴控地区与以交界地带修建总长约350公里的隔离墙。隔离墙将由数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墙体、高压电网和电子监控系统组成,并由以巡逻队和哨兵进行警戒。

隔离墙大部分地段向绿线以东拓展,一部分巴勒斯坦自治的地区将被圈进隔离墙内。此外,隔离墙全部建成后还将把约旦河西岸和巴勒斯坦人视为未来巴勒斯坦国首都的东耶路撒冷隔离开来。以色列修建隔离墙遭到巴方的强烈反对。阿拉法特谴责以色列在奉行犹太种族主义,赤裸裸地侵略巴控领土。国际社会也普遍谴责以色列强行修建隔离墙的行为。2003年10月21日,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修建隔离墙。

材料学基础-固体中的扩散 (Diffusion)

固体中的扩散 (Diffusion ) 在固体中的原子和分子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运动有两种方式: ● 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称之为晶格振动 ● 原子的迁移 称之为扩散 本章主要讲述扩散的现象和规律 在固体中原子之所以能迁移是因为: ● 热激活 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时的能量起伏 ● 晶格中的间隙 由于缺陷(晶体缺陷 空位、位错和界面)的存在,为原子的迁移创造了条件。 研究扩散可以从两个角度: ● 唯象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从宏观的现象研究扩散 ● 原子结构 (Atomistic Approach ) 从微观的组织结构研究扩散过程的机理 研究扩散的意义在于许多物理冶金和化学冶金现象与扩散有关。如:相变、氧化、蠕变、烧结、内耗等 3.1 唯象理论 3.1.1现象 例:扩散偶 (图1) 可探测到Au *的扩散 3.1.2稳态扩散方程-Fick 第一定律 1、 稳态扩散的含义: 浓度不随时间改变, 即: 2、Fick 第一定律 图1 3、稳态扩散的实例-空心的薄壁圆筒渗碳 条件:圆筒内外碳浓度保持恒定,这样经过一定的时间后,系统达到稳定态,此时圆筒内各点的碳浓度恒定,则有: lt D q r d dC r d dC lt D q l r q dr dC D rlt q t A q J πππ2ln ln ) 2(2- =-==?= 由此可得: 为圆筒高度 为圆筒半径, ; 为通过圆筒侧面的碳量其中:= 对于稳态扩散,q/t 是常数,C 可测,l 与r 为已知值,故作C 与r 的关系曲线,求斜率则得D 。 要的物理量。为扩散系数, 一个重 量浓度);位体积的质量,又称质为原子的体积浓度(单 ;位面积的质量(位时间扩散物质流过单为原子流密度,表示单其中:)- (D C s m kg J dx dC D J )/132?-=0 =dt dC

立场文件-巴西 核不扩散

立场文件 代表:王景行丁悦 学校: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国家:巴西 委员会:裁军及国际安全委员会 议题:核不扩散 核武器是破坏力最大的杀伤性武器,无疑是对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最大潜在威胁。虽然已签订《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国际公约限制核武器,但当今核问题仍层出不穷,部分国家为了自身国家军事外交地位,不惜发展核武器,并进行核试验,严重威胁了核不扩散的形势和当今世界局势的稳定。 巴西作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与国际核不扩散的各项行动,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致力于不扩散核武器和核裁军事业。我国于1996年签署、1998年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同年还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作为条约的参与国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员国,我国积极帮助消除核威胁,削减核武器数量,参与斡旋伊朗核问题,主张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现有核问题。 我国一贯主张不扩散核武器,遵守和不扩散条约,和平利用核能,愿意与其他国家共同监督和防止核不扩散,履行应尽的义务。 我国政府在此做出承诺并提出建议: 1.严格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以及其他批准生效的关于核不扩散和核裁军的条 约与协议,倡导各国相互监督。 2.积极磋商,加快《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条约的批准生效和签订,进一步限制 和严格和不扩散的监管,推进国际无核化进程。 3.维护本国和平使用核能的权利,发展民用核电站技术,同时加强本国自身核领域 的监管,努力做到公开化、透明化。 4.主动配合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其他组织的监督与检查,并参与完善监察机制,实时 有效地进行监控各国核的利用。 5.对于潜在的核武器拥有国和发展国,联合国应加大监察力度,增加检查次数,并 加强有关惩罚措施,包括经济制裁等措施。 6.有核国家应积极谈判,尽快达成削减核武器数量、进行核裁军、建立沟通对话与 监管机制方面的一致。 7.有核国家不应在地区问题、国际问题中过度使用核威慑,对于无核国家应给予尊 重,以国际利益和国际局势的稳定为重,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8.各国应积极开展合作,在民用核能领域相互扶持,互利共赢,有核国家应给予资 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援助,帮助无核国家发展核电站、核能科学研究等民用核能计划。 我国政府将坚持以上承诺,参与核不扩散的相关工作,承担本国责任。在此号召世界各国积极投入核不扩散的进程中,为世界无核化做出应有的贡献,携手合作,解决现有的核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消除潜在威胁,为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而努力。

核不扩散立场文件(德国)

代表:XX 学校:XX 国家:德国 委员会:联合国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 议题:核不扩散 主席团及各国代表好,我们是德国代表。我国是无核国,并且坚持认为核武器不应该继续研发,核能源的使用也应当加大控制,在无核问题方面我国做了很好的表率。3月日本核泄漏事故令全球陷入核问题的危机之中,核能源使用疏忽也会给人类文明带来许多破坏。我国共有17座核电站我国能源供应中有25%来自核能,对于我国来说无核着实是一个挑战。但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依从人民意愿,我国总理默克尔今年5月30日正式宣布,德国将在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从而成为世界首个彻底放弃核电的发达工业国。不过,为了防止新能源开发不能及时跟上、出现能源短缺,所以其中3座核电站可以延期使用一年。作为环保中的积极分子,我国也是最坚决执行《京都议定书》的国家,在减排方面起着模范作用。关闭清洁的核电站,对环保也是一个挑战。我国目前除了在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方面下工夫,还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积极应对废弃核电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从各个方面为全面无核做准备。我国对于无核问题表示支持,并已付诸行动,全力配合。 核不扩散全方面的达成需要长期的持续以及各国的支持,并分步骤循序渐进。根据国际形势,我国提出以下几点初步的努力方向及要求: 1.坚持《核不扩散条约》以及其他已通过的各项决定和条约。限制已签约《核不扩散条约》的国家随意退约,并且对违反规定的国家实行惩罚性制裁,在多次警告无效后,一周内进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 2.我国会依从人民意愿,坚持民主,反对核武器,尽力减少核能源的利用并努力开发更多清洁新能源。 3.要求有核国家削减核武器数量并禁止有核国家以核武器威胁无核国家;有意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停止发展核武器,有核电站的国家削减核电站的数量。 4.防止核武器和核材料的非法贩运,反核国家联盟建立一个多边监督机构,加强国际核不扩散系统。 5.要求有核电站的国家配合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监督以及检查并完善和的开发与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应制定相应的条款规定拥已有核武器国家的核上限,对有意向的国家进行条例上的限制。 6.对于焦点国家朝鲜进行督促,使其放弃核计划,并相对给予能源、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7.建议有核国家与无核国家进行交流加强合作,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 我国呼吁对核问题的严肃处理。作为有核国家应考虑到一场核战争将使全人类遭受浩劫,因而需要竭尽全力避免发生这种战争的危险并采取措施以保障各国人民的安全,制止核武器的扩散;作为无核国家需要合理运用核能源,减少甚至消除核能源对人类的危害。望各国能遵守核不扩散条约,达成一致,加强各国间交流合作,向着无核世界迈进。阻止核扩散并最终销毁核武器,应该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任务。 以上是我国立场,谢谢。

模拟联合国 核威胁与核不扩散 伊朗 立场文件

代表:杨智超、宋业平 国家: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学校:青岛理工大学 委员会:联合国第一委员会 议题:核威胁与核不扩散 经过多年的努力,国际社会在防止核扩散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建立了防核扩散的全球机制(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多边机制(如核供应国集团、桑戈委员会)、双边机制(如《战略武器限制条约》《战略武器削减条约》),实现了一些有意义的战略核武器削减,推动了核不扩散国际共识的形成。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在于各国认识到了核扩散的重大危害,相信军控与不扩散制度建设有效并且有益,而且威胁来源单一并且相对可控。 伊朗一贯遵守《联合国宪章》的若干规定。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约国,伊朗承诺对此条约的义务,并始终贯彻执行。但根据对该条约,缔约国也有权按照条约第一条和第二条的规定,不受歧视地为和平目的进行核能的研究、生产和利用。同时,伊朗希望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计划专属和平性质的信任进行恢复,使伊朗核计划将受到与《不扩散条约》无核武器签约国相同的待遇。 在伊朗看来,美国对以色列实际拥有核武器的支持,以及美印之间关于核合作的条约,都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核不扩散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对“民主国家”和盟友,完全可以罔顾以色列和印度不是《核不扩散条约》签字国的事实,对其发展核工业乃至核武器开绿灯,不惜一再破例;但对伊朗这样身为条约签字国的国家,仅因为其同美国不和,就可以被剥夺利用核能的权利。在西方世界的双重标准下,自主开发核能乃至最终造出核武器成为伊朗维护国家民族尊严和安全的虚实双重保证。 回顾联合国2006年12月23日的第1737号决议,2007年3月24日的第1747号决议,以及2008年3月3日的第1803号决议,国际社会对伊朗进行了无数的 在2010年6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6335次会议上通过的1929号决议中,伊朗被严重损害了自身的贸易自由权利以及公民人身自由权利,一些西方国家以伊朗研制核武器和拒不配合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为借口,对伊朗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严厉的制裁。伊朗对此表示深感遗憾,与此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在此我们重申,在《联合国宪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框架下,任何国家或组织,都无权干涉我国独立自主的进行用于和平目的的核开发和研究活动。 在国际社会将目光集中在中东地区的时候,伊朗也注意到美国单方面停止销毁核武器的行动,再此伊朗也提醒以美国为首的有核国家,切实落实核武器国家在2000年审议大会的《最后文件》中明确承诺彻底消除其核武库,最终实现核裁军,这是所有条约缔约国在《条约》第六条下作出的承诺。 伊朗呼吁各国通过政治与外交途径,打破现在的谈判僵局。我国曾停止过铀浓缩活动和西方国家进行核燃料交换,但在个别国家武力威胁和经济制裁的压力下,伊朗被迫重启核研究,走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

第三章 固体材料中的扩散作业答案

第三章固体材料中的扩散 Chapter3 The Diffusion in Solid Materials 作业1:原版教材第143页第22题 22. Which type of diffusion do you think will be easier (have a lower activation energy)? a. C in HCP Ti b. N in BCC Ti c. Ti in BCC Ti Explain your choice. Solution: A and b interstitial solid solutions, but c is a substitutional solid solution. So the mechanism of diffusion of a and b is interstitial diffus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diffusion of c is the vacancy exchange. We have known that the activation energy for vacancy-assisted diffusion Q v are higher than those for interstitional diffusion Q i. So c is the most difficult one comparing a and b, HCP Ti is a close-packed structure, much closer than BCC, so b is the answer. The diffusion of N in BCC Ti will be easier (have a lower activation energy).

规范说服与精英弃核决策评核不扩散规范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精编

规范说服与精英弃核决策评核不扩散规范国家 为何选择核克制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规范说服与精英弃核决策 ——评《核不扩散规范: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 颜琳 摘要冷战结束后,核武器为何没有像现实主义所预测那样快速地扩散。在分析和总结现实主 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对核不扩散问题研 究成果与不足的基础上,鲁布利在《核不扩散规 范: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一书中提出的问题是: 为什么有核能力和核意愿的国家会选择核克制,放 弃发展核武器作者的核心假设是:由规范和观念构 成的国际社会环境有效地说服了国家精英的弃核决 策,并进一步说明了规范影响精英决策的过程、机 制与条件。尽管作者的研究具有理论创新与政策意 义,但是仍然需要认识到规范说服只是精英弃核决 策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充分条件,同时还需要 注意规范兴起与传播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规范说服精英弃核决策核不扩散

目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NPT,简称《条约》)是世界 上最普遍的裁军条约,拥有187个成员国,但印度、巴基 斯坦、以色列、朝鲜(朝鲜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条约》,于2003年1月10日宣布退出)仍然游离在外。以《条约》为核心,核不扩散机制①不断发展壮大,这既是国际社会认同的结果,也使得核不扩散规范的国际法律效力 大大增强。冷战结束后,核不扩散条约及其核不扩散机制 遭受了来自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气候变化等因素的 挑战。②但是绝大多数的国家还是较好地遵守了《条约》及其规范,有些国家甚至在拥有核武器之后又自动地放弃和 销毁已有的核武器及相关技术设备。③ 然而,绝大数国家遵守《条约》这一事实并没有得到 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玛利亚·罗斯特·鲁布利(Maria Rost Rublee)重点研究95%的国家遵守《条约》和 弃核决策的原因。鲁布利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有核能力 * 颜琳,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2009级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37)。 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于1970年生效,并在许多发展中国出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考虑和力推下,于1995无限期延长。核不扩散机制主要包括: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为核心,及其由《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所支持的、由多边和双边协议、结构和关系相互连结的网络;其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桑戈联盟(Zangger Coalition)与核供应集团(Nuclear Suppliers Group)所组成的两个非正式、自愿联盟核供应控制机制、6个无核区。参见:Rodney W. Jones and Mark G. McDonough, Tracking Nuclear Proliferation,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8, pp. 14-17; Roger K. Smith, “Explaining the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Anomalies for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1, No. 2, Spring 1987, . ② William Walker, “Nuclear Enlightenment and Counter-Enlightenment,”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83, No. 3, May 2007, pp. 431-453; Milagros álvarez-Verdugo, “Will Climate Change Alter the NPT Political Balance New Challenges for the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2010, pp. 205-219. ③如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南非。

核扩散问题

核扩散问题 实际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 合法拥有和武器的国家: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指定的关于核问题的合约:《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反导弹条约,中导条约》 朝鲜问题 ?第一次朝核危机:20世纪90年代初 1992年朝韩《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 1993年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94年,克林顿制定对朝“外科手术式”打击。 前总统卡特访问朝鲜,促成1994年10月《美朝核框架协议》:“以冻结换补偿”。 克林顿“接触”主导,朝鲜“缓和”应对 第二次朝核危机 ?2002 年10 月,小布什特使凯利访问朝鲜,朝核危机爆发 ?2003年1月,朝鲜正式退出NPT。 三方到六方会谈,并未阻止朝鲜拥核的脚步 ?2005年2月,朝鲜宣布已制成原子弹。 ?2006年7月,发射导弹,10月进行首次核试验联大1718号决议。 ?2008年6月朝炸毁核冷却塔;10月美“支恐”名单除名。 小布什前“强硬”,朝鲜“超强硬”;后对话,信金正日 ?2009年4月初朝鲜发射“卫星”;4月14日永久退出六方会谈; 5月进行第二次核试验;09下半年华丽转身 ?2010年天安舰事件,延坪岛炮仗。 奥巴马不回应朝鲜“边缘外交” 朝鲜为何拥核? 1.“打核牌”, 作为进行交换的筹码换取国际经济援助 对美外交突破以打破孤立 2.“拥核战略”保障国家生存与安全 东北亚战略格局严重失衡 朝韩间差距不断扩大 美国对朝鲜采取敌视政策 3.国内:民族自豪接班人顺利接管国家政权 三、美国面临的朝鲜困境 1.战略困境 美国战略重点在中东---亚太 朝鲜是美国东亚战略的介入点 2.力量困境: 3.地缘政治的困境: 4.核污染的担忧:朝有6-8枚核弹头 四、中国对朝核:中立到斡旋 1.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2.维护朝鲜半岛无核化

美国核战略变化及原因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a2823674.html, 美国核战略变化及原因探析 作者:赵骞 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14期 【摘要】美国对核战略作出调整主要是基于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因素的考虑,在维护美国核优势的前提下恢复与完善核不扩散机制。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核战略的转变对核裁军及国际安全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但其核战略的本质仍是维护美国在核军事领域的绝对优势,因此核军控进程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战略武器军备控制利益博弈核战略 2010年是核军控领域重要的一年,核安全峰会的召开、美俄削减战略武器新条约的签 署、美国颁布新《核态势评估》报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成员国审议会等,都预示着核武器的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其中,美俄于2010年4月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的《进一步裁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措施的条约》尤其引人注目。2009年4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是在此发表了名为“无核世界”的倡议演讲,承诺美国将致力于创造一个没有核武器的和平与安全的世界。一年后条约的签署,除兑现其竞选承诺外,也昭示着美国整体核战略的转变。 美国对核认知的转变及原因 早在2007年1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舒尔茨、前国防部长佩里、前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纳恩四位重量级前政要就联名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的文章,呼吁世界各国努力减小对核武器的依赖,阻止核武器扩散到潜在的危险分子手中,从根本上消除核武器对整个世界的威胁。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美国面临的核威胁重新作出了判断,认为美国所面临的核威胁已发生实际转变。当前时代背景下,奥巴马对美国核战略作出调整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军事领域。冷战后,作为军事强国的中、俄等国对美国的军事威胁日益减小。美俄之间不再存在意识形态的对立,双方矛盾在冷战后大为缓解,发展双边关系,促进双边合作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而中美之间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极小,更不会轻易使用核武器。与此同时,所谓试图发展核武器的“无赖国家”以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核威胁日益增大。而对于这种威胁,传统的核威慑战略收效不大,规模庞大的核武库反而更容易加剧核原料的遗失与外流,从

试析非国家行为体核扩散

试析非国家行为体核扩散 田景梅 2013-01-21 12:52:21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京)2007年10期 作者简介:田景梅,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自核大国苏联解体以来,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问题开始凸显。从事核扩散的非国家行为体主要包括核科学家和核走私分子等个人、跨国公司及公司链、恐怖主义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使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非国家行为体核扩散国际核不扩散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核超级大国苏联解体、“9?11”恐怖袭击的发生、2003年巴基斯坦核弹之父卡迪尔?汗全球核走私网络的暴露,非国家行为体核扩散问题凸显,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试图分析非国家行为体核扩散的构成及其运作,探讨非国家行为体核扩散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新挑战。 一 在核扩散领域,核扩散的主体最初主要是主权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后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才凸显出来。尽管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就已存在,但其规模较小且鲜为人知,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当时,国际社会主要关注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五个核武器国家将核武器、核材料、核设备与核技术向无核武器国家的扩散问题,以及印度、巴基斯坦、

以色列、南非、巴西、阿根廷、伊拉克、利比亚、朝鲜和伊朗等国核武器计划的发展动向。 1991年,核超级大国苏联的解体产生了一个新的核扩散源,它导致非国家行为体核扩散危险的加剧。此前,苏联庞大的核武库、核材料和核技术受到严格的集中控制和管理。苏联解体后,它们随之分散在许多新独立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境内。如:前苏联的战略核武器曾分布在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等四国。在美俄压力下,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三国已将各自领土上的战略核武器运往俄罗斯销毁,并以无核国家身份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前苏联的战术核武器曾分布在14个新独立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境时,它们已将各自领土上的战术核武器运抵俄罗斯。但令人担心的是,这些国家毕竟曾经有过核武器,而且核武器的研制技术不会随着这些武器的运出而消失。此外,如此庞大的核武库,如果管理不严,就有可能出现核武器被隐藏、被盗窃和被买卖的情况。 作为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拥有大量的核武器用裂变材料。据估计,俄罗斯约有200吨钚和800-1200吨高浓铀。此外,俄罗斯每年还从核武器上卸下约15吨钚和45吨高浓铀。①由于俄政局不稳、经济混乱和管理松懈,这些分布广泛的核材料很难得到严格的监控,从而也就为盗窃和走私核材料提供了可能。不仅如此,前苏联核科学家与核技术人员数量庞大,参加核武器研制的人员曾达10多万之众,其中掌握秘密情报的有1万-1.5万人,而掌握绝密情报的有 2000-3000人。②由于俄经济恶化,这些人有不少出于维持生计的考虑而移居国外。 面对苏联解体后前苏联地区所出现的核领域混乱现象,美国等西方国家惊恐

俄罗斯核不扩散政策探析

俄罗斯核不扩散政策探析 陶祥军 2012-10-20 20:57:22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洛阳)2007年4期 作者简介:陶祥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河南洛阳471003 陶祥军(1969-),男,山东成武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俄语语言学、俄罗斯国情学。 内容提要:俄罗斯立国至今,逐渐形成了明晰而坚定的反对核扩散的政策,但并没有出现美国式的从“防扩散”到“反扩散”的转变。俄核不扩散政策的主导原则主要有:将反对核扩散视为保障国家安全的主要任务之一;主张维护并完善现有的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反对以“武力”方式解决核扩散问题;以维护国家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俄在伊朗和朝鲜有其重要利益,因此在对待这两个国家的核问题上有自己的原则立场。 关键词:俄罗斯核不扩散政策核不扩散体系 防止核扩散,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安全问题,也是俄罗斯面临的战略安全任务。朝鲜于2006年10月成功试爆原子弹后,在“六方会谈”第五轮会议上,同意关闭宁边核设施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但朝鲜能否最终放弃核武器计划,仍不明朗。而伊朗则无视安理会决议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要求,继续扩大铀浓缩活动,使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再次面临严峻挑战。

1968年6月1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简称《核不扩散条约》),奠定了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基础。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各自集团内成员国的政治主张,许多国家的安全保障依靠美苏来提供,他们慑于大国的压力和可能带来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上的后果,无意拥有或不敢公开研制核武器。美苏两国在对其他国家的核技术输出上也较为克制。冷战结束后,世界战略格局和地缘政治态势发生了根本改变,核武器及其相关技术的扩散问题日渐突出。 俄罗斯(苏联)作为世界上拥有核武器数量最多、核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先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国家之一,其在核不扩散问题上的态度与做法,对国际防扩散体系具有重要影响。俄罗斯从立国至今,其核不扩散政策逐渐明晰和坚定,但并没有出现美国式的从“防扩散”到“反扩散”的明显转变。 1.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核不扩散政策与举措回顾 1. 1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基本继承了苏联时期的核不扩散政策和所承诺的国际义务。为消除西方社会对苏联解体后核武器外流的疑虑,俄罗斯明确表达了在防止核扩散领域的政策和立场。1992年1月27日,叶利钦总统在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件中写道:俄罗斯“将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强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不扩散机制”,表示继续减少武器级钚的产量。这一时期,俄罗斯积极致力于独联体范围内的防扩散努力,“我们希望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及其他独联体成员国以无核国家的身份加入核不扩散条约”(奥尔洛夫,2001:20)。

第6章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与扩散

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

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 ?气体分子的溶解与渗透 ?溶解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所组成的均匀体系叫做“溶体”。溶体中含量较多的成分称为“溶剂”,其余称为“溶质”。溶剂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固体;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液体。 ?渗透和渗透率 由于在真空容器器壁两侧的气体总是存在压力差,即使固体壁面材料上存在的微孔小到足以阻止正常气体通过,但任何固体材料总是或多或少地渗透一些气体。气体从密度大的一侧向密度小的一侧渗入、扩散、通过、和逸出固体阻挡层的过程成为渗透。这种情况下气体的稳态流率称为渗透率。 ?气体溶质溶解于固体溶剂中的情况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气体溶解于固体的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①吸附 在高压侧,气体分子吸附在固体表面上; ②离解 吸附的气体分子有时在固体表面上离解为原子态; ③溶解 气体在固体表层达到与环境气压相对应的溶解浓度; ④扩散 由于表层浓度比较高,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气体分子

(或原子)向固体深部扩散,直到浓度均匀为止; ⑤脱附 溶质气体扩散到器壁的另一面重新结合成分子后释放(或气体扩散到器壁的另一面后解吸和释出;

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 ?扩散速度与溶解度 溶解和渗透速度一般由扩散速度所决定,而最终固体材料可溶解的气体量则取决于溶解度。 ?扩散速度——研究溶解(或解溶)的动力学参量 表示溶解(或解溶)没有达到平衡时的进行速度,研究扩散可以知道固体材料吸收或放出气体 的速度。与渗透气体及壁面材料的种类和性质有密切关系; ?溶解度——研究溶解的静力学参量 在一定温度、一定气压下,固体能溶解气体的饱和浓度,称为该温度及气压下的“溶解度”。溶 解度表示材料内溶解达到动态平衡时所溶解的气体量,研究溶解度可以知道各种固体材料在一 定条件下能溶解多少气体;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从宏观来看,溶解度与气体一固体组合的性质、气体压强、温度有关。 ?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度——近似有理想溶体的性质 ①如果溶解时各物质成分能以任何比例互溶,体积有可加性,没有热效应发生,则形 成的溶体称为“理想溶体” ②当溶质浓度很小时,许多实际溶体表现得很像理想溶体。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度一般

《材料科学基础》第四章 固体中的扩散

第四章固体中的扩散 物质传输的方式: 1、对流--由内部压力或密度差引起的 2、扩散--由原子性运动引起的 固体中物质传输的方式是扩散 扩散:物质中的原子或分子由于热运动而进行的迁移过程 本章主要内容: 扩散的宏观规律:扩散物质的浓度分布与时间的关系 扩散的微观机制:扩散过程中原子或分子迁移的机制 一、扩散现象 原子除在其点阵的平衡位置作不断的振动外,某些具有高能量的单个原子可以通过无规则的跳动而脱离其周围的约束,在一定条件下,按大量原子运动的统计规律,有可能形成原子定向迁移的扩散流。

将两根含有不同溶质浓度的固溶体合金棒对焊起来,形成扩散偶,扩散偶沿长度方向存在浓度梯度时,将其加热并长时间保温,溶质原子必然从左端向右端 迁移→扩散。沿长度方向浓度梯时逐渐减少,最后整个园棒溶质原 子浓度趋于一致 二、扩散第一定律(Fick第一定律) Fick在1855年指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某一单位截面积的扩散物质流量 (扩散通量)与该处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数学表达式(扩散第一方程) 式中 J:扩散通量:物质流通过单位截面积的速度,常用量钢kg·m-2·s-1

D:扩散系数,反映扩散能力,m2/S :扩散物质沿x轴方向的浓度梯度 负号: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 可见:1), 就会有扩散 2)扩散方向通常与浓度方向相反,但并非完全如此。 适用:扩散第一定律没有考虑时间因素对扩散的影响,即J和dc/dx不随时间变化。故Fick 第一定律仅适用于dc/dt=0时稳态扩散。 实际中的扩散大多数属于非稳态扩散。 三、扩散第二定律(Fick第二定律) 扩散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表示浓度-位置-时间的相互关系推导: 在具有一定溶质浓度梯度时固溶体合金棒中(截面积为A)沿扩散方向的X 轴垂截取一个微体积元A·dx,J 1,J 2 分别表示流入和流出该微体积元的扩散通 量,根据扩散物质的质量平衡关系,流经微体积的质量变化为: 流入的物质量—流出的物质量=积存的物质量 物质量用单位时间扩散物质的流动速度表示,则流入速率为 ,流出速率为

核不扩散条约

背景信息 2005年5月2日至27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不扩散条约)缔约国2005年审议大会将在纽约联合国举行。审议大会候任主席为巴西无任所大使塞尔吉奥·德凯罗斯·杜阿尔特先生。 《条约》,尤其是第八条第3款设想每五年审查一次《条约》的实施情况。在不扩散条约1995年审议和延期大会和不扩散条约2000年审议大会上,缔约国重申了该条款。 在2005年审议大会上,缔约国将审查2000年以来《条约》各条款的执行情况。 《不扩散条约》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条约,其目标是防止扩散核武器和核武器技术,促进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合作,并推动实现核裁军和全面彻底裁军的目标。《不扩散条约》是核武器国家对裁军目标作出有拘束力的承诺的唯一多边条约。 《条约》于1968年开放供签署,1970年生效。《不扩散条约》生效之后,一直是全球核不扩散制度的基石。包括五个核武器国家在内的188个国家加入了该条约,使其成为参加国家最广泛的多边裁军协定。 《条约》的历史 核时代开始以及在广岛和长崎使用核武器以来,众所周知,各国核能力的发展使其能够将技术和材料转用于核武器。因此,防止此类转用的问题成为关于和平利用核能的讨论的中心议题。从1946年开始,为建立一套让所有国家能够根据适当保障监督措施获得核技术的国际制度作出了初步努力,但是由于主要国家之间的严重政治分歧,此种努力在1949年停止,建立此种国际制度的目标没有实现。这时,美国和前苏联均已试验核武器,并开始建立核武器储备。 1953年12月,美国总统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向联合国大会第八届会议提出“原子能和平用途”建议,敦促建立一个旨在传播和平核技术、同时防止其他国家发展武器能力的国际组织。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建议导致于1957年成立原子能机构,该机构承担着促进和管制核技术的双重责任。原子能机构的技术援助始于1958年。1961年制定了小型核反应堆临时保障制度,该制度在1964年被新制度取代,该新制度适用于较大型的装置,并在以后年份中扩大到包括其他核设施(INFCIRC/66及其修订本)。近年来,各方努力加强原子能机构保障制度的实效并提高其效率,终于导致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于1997年5月批准了示范附加议定书(INFCIRC/540)。(详见概况介绍2)。 早在1957年,联合国框架内的谈判已涉及核不扩散原则,1960年代初,该原则的势头猛增。到1960年代中期,一项维持核不扩散作为国际行为规范的条约结构已经明晰;到1968年,就一项防止核武器扩散、进行同和平利用原子能有关的合作并促进实现核裁军目标的条约达成了最后协议。《条约》第十条规定《条约》生效后二十五年应举行一次会议,以决定《条约》是否应无限期地继续有效或应延长一段确定的时期。因此,在1995年5月不扩散条约审议和延期大会上,缔约国(未经表决)同意无限期延长《条约》,并决定继续每五年举行一次审议大会。 《不扩散条约》审议过程

核不扩散条约

1968年7月1日在伦敦、莫斯科和华盛顿开放供签署生效日期:1970年3月5日保存国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本条约各缔约国(以下称"各缔约国"), 考虑到一场核战争将使全人类遭受浩劫,因而需要竭尽全力避免发生这种战争的危险并采取措施以保障各国人民的安全, 认为扩散核武器将使发生核战争的危险严重增加, 根据联合国大会要求缔结一项防止更广泛地扩散核武器的协定的各项决议, 承诺进行合作为应用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和平核活动的各种保障措施提供便利, 表示支持进行研究、发展和其他努力,以促进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制度范围内应用下述原则,即通过在一定战略地点使用仪器和其他技术有效地保障原料和特殊裂变物质的流动, 确认下述原则:一切缔约国,不论是有核武器国家或无核武器国家,均能为和平目的而获得和平应用核技术的利益,包活有核武器国家由于发展核爆炸装置而可能得到的任何技术副产品, 深信在促进此项原则时,所有缔约国均有权参加尽可能充分的科学情报交换,以促进为和平目的而应用原子能的发展,并且单独地或与其他国家合作,对促进这种发展作出贡献, 宣布它们的意图是尽早实现停止核军备竞赛和着手采取以核裁军为目标的有效措施, 敦促所有国家为达列这个目标而进行合作, 回顾到一九六三年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的各缔约国在该条约序言中所表示的谋求达到永远停止一切核武器爆炸试验并为此目的继续进行谈判的决心, 愿意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以及各国间信任的加强,以利于按照在严格和有效的国际监督下的全面彻底裁军条约停止制造核武器、清除其现有全部储存并从国家武库中取消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回顾到按照联合国宪章,各国在其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或以不符合联合国宗旨的任何其他方法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并且.回顾到要尽量减少把世界人力及经济资源用于军备,以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建立与维护, 议定条款如下: 折叠第一条

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研究综述

专题研讨 美国核政策 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研究综述 姜振飞 【摘 要】 国际学术界对冷战时期和冷战后美国核不扩散政策作出了全方位的研究,中国学术界也对美国核不扩散政策有一些研究。对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研究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今后学术界对美国核不扩散政策还应进一步深化研究。 【关键词】 美国核不扩散政策 国际核不扩散体制 《核不扩散条约》 美国在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现在它又成了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和首要核大国。因此,它所推行的核不扩散政策对防止世界范围内的核扩散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故而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的研究一直为学术界所重视,也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学术界对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全面研究某一届美国政府的核不扩散政策和对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政府核不扩散政策比较研究的成果,这都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一、国际学术界对冷战时期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研究 国际学术界对冷战时期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的研究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美国在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形成中的作用、核不扩散政策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和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发展阶段等几个方面。在研究中,国际学术界既在不少课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也在某些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意见分歧。下面就对国际学术界对冷战时期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系统研究、在宏观研究中对美国历届政府核不扩散政策的微观研究和对美国1978年《核不扩散法》的专题 作者简介:姜振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师资博士后,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主要从事核军备控制和国际冷战史方面的研究。

《太平洋学报》 2008年第1期 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一翻粗浅的介绍。 (一)冷战时期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系统研究 1.美国内部对核扩散的态度沃伦?敦奈利[1]认为,自1945年使用原子弹结束太平洋战争以来,美国行政部门和国会一直就对限制核扩散的途径和手段感兴趣。在核不扩散问题上,有时美国国会是首要的推动者,如它制订了1946和1954年的《原子能法》以及1978年的《核不扩散法》;而在别的时候,则是行政部门起领导作用,像在1960年代末期关于《核不扩散条约》谈判和1970年代中期制订了核供应国集团指导方针和原则。[2]劳伦斯?谢曼认为,很少有其他政策目标像核不扩散一样赢得美国国会两党持续而一致的支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政策部门对和核不扩散有关的议题在其目标上也没有表示不同意见。有不同意见的地方,也是在于实现双方都同意的目标上。[3]罗伯特?贝克曼认为,美国国会反对核扩散对遏制核扩散只能起部分作用。[4] 也有学者指出了美国内部在核不扩散问题上存在的不同意见。劳伦斯?谢曼认为,美国核不扩散政策一直得到国会两党的支持。只是1970年代中期以来,它们在实现核不扩散体制目标应该采取何种战略问题上出现了意见分歧。[5]乔治?奎斯特认为,尽管美国军备控制和裁军机构坚定支持达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但政府其他部门对支持条约抱很冷淡的态度。这些人中有一部分很久以来就是欧洲统一的坚决支持者,他们把条约看成是对欧洲原子能合作的巨大威胁。其他人则是多年来具体处理国家事务的各部门办公室官员,他们对不愿签署条约的国家的政治感情特别敏感。[6] 2.美国在核不扩散问题上与苏联的合作许多学者指出,美苏在核不扩散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如加拿大学者T?V?鲍尔认为,《核不扩散条约》源于美苏一致认识到核扩散不利于国际安全,特别对它们应付两极竞争不利。[7]乔治?奎斯特也认为,经历了摩擦和相互猜疑时代后,美苏双方都提高了它们在核不扩散领域的共同利益的意识。二十多年来,美苏双方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合作:先是非正式和不系统的合作,过去几年,则是带有诚意和系统的合作。这一合作成了不断增加的双方友好关系的一个因素,可以成为它们在其他问题上进行合作的先例。[8](二)国际学术界对美国核不扩散研究中存在的争论 [1] 除了特别表明的以外,国外学者一般指的是美国学者。 [2] Warren H. Donnelly, Congressional Interest and Input, in Joseph F. Pilat (eds.),The Nonproliferation Predicament,p.4 7,Transaction,Inc.,1985,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3] Lawrence Scheinman, The Pendulum Swings, While the Clock Ticks, in Joseph F. Pilat(eds.),The Nonproliferation Predicament,p.15-16,Transaction,Inc.,1985,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4] Robert L. Beckman, Nuclear Non Proliferation: Congress and the Control of Peaceful Nuclear Activitie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85. [5] Lawrence Scheinman, The Case for a Comprehensive U.S. Nonproliferation Policy, JED. C. Snyder and Samuel F. Wells, JR., Limiting Nuclear Priliferation,p.319, 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5. [6] George Quester, The Politics of Nuclear Proliferation,pp.23-25,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73. [7] T.V. Paul, Systemic Conditions and Security Cooperation: Explaining the Persistence of 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 olume 16,pp.135-154,Number 1,2003. [8] Ben Sanders, The Treaty on the Non –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uperpowers, M.P. Fry N. P. Keatinge J. Rotblat,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and the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pp80-81.,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1990.

第四章 固体材料中的扩散答案

第四章 固体材料中的扩散 作业1:什么类型的扩散最容易发生 (具有最低的激活能)? a. C in HCP Ti b. N in BCC Ti c. Ti in BCC Ti 作业2:如果Au 作为溶剂,请考虑形成固熔体的可能性: a. N, Ag, 和 Cs 这几种元素中,与Au 最容易形成间隙固熔体是哪个? b. N, Ag, or Cs 这几种元素中,与Au 最容易形成置换固熔体是哪个? a. N is most likely to form an interstitial solid solution with Au; b. Ag is most likely to for a substitutional solid solution with Au. 作业3:某一刻,在Al 的表面Cu 含量为百分之0.19 个原子,在1.2mm 处含有百分之 0.18个原子,Cu 在Al 中的扩散系数为s m /104214-?,FCC Al 的点阵常数为4.049?。计算Cu 向Al 中的扩散通量? 答:每个Al 晶胞有4个原子,晶胞体积为a 3,故Al 的原子密度为: () 322383/10026.610049.444cm cm a 个?=?=- 已知Cu 的原子百分数为0.18%和0.19%,即0.0018,0.0019

故3221/10026.60019.0cm c 个??= 3222/10026.60018.0cm c 个??= ()() s cm cm cm s cm x c c D J ??=??-???-=--=-210322241412/100087.212.0/10026.60001.0/10104原子个 作业4:在Fe 中溶入一定量碳,什么温度下扩散2小时与900℃ 扩散15 小时的溶碳效果相同? D 0900℃ = s m /1020.02 5-? Q 900℃= m ol J /10843? 答: ()??? ? ??--=Dt x erf c c c c s s 20 The same diffusion result means that other variables are the same and D 1t 1=D 2t 2 900℃ 21521?=?D D T? 152900=T D D We know that RT Q D D -=exp 0 RT Q D D -=0ln ln 查表可知: D 0900℃ =s m /10 20.025-? Q 900℃=mol J /10843? D 0>912℃=s m /10 0.225-? Q>912℃=mol J /101403? R=8.314J/mol-K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