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沈阳城市起源与发展简述

沈阳城市起源与发展简述

沈阳城市起源与发展简述
沈阳城市起源与发展简述

一、沈阳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沈阳已有2300年的建城史。沈阳的新乐遗址是沈阳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是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处古人类生活的聚落遗址,距今已有7200年的历史。

沈阳历经夏、商、周,借助良好的自然条件,原始农业得到发展,较稳定的粮食产量、农业生产促进了大批农村聚落产生。

战国时,燕在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激烈转变的当口,在东北由弱到强。经过疆土的扩展,后在东北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今沈阳就隶属辽东郡。1958年-1965年,沈阳郑家洼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两汉以前、战国以后,这里就已有城郭和人烟了。

两汉时期沈阳已有了最早的名称——侯城,属辽东郡。侯城管辖着辽东郡中部的大量村镇并且是有一千多名常驻士兵的军城。侯城的军事地位高于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侯城在东汉遭到了破坏,侯城的和平安定和建设发展遭到空前的毁灭。

在魏时,司马氏强迫数十万人迁居中原,汉以来得到充分发展的辽沈经济区被破坏,侯城从此湮灭。虽在晋时今沈阳地区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经过被高句丽的占领仍然没恢复昔日的繁荣,甚至是社会倒退。

隋唐时,辽东得到收复,唐王朝只是注重政治领有和军事占领,汉侯城时的封建社会形态仍然无法重现。

沈阳的正式建城是在辽代沈州的建立,沈州当时属于东京道辽阳府管辖,是一个中等城镇,以汉人为主。金时沈阳自身发展得到了进步和提高。金沈州城内设坊,周围乡村设社,坊和社是第一次出现在今沈阳地区历史上的基层政权组织。明昌四年金沈州有户36892,金末时达到18万多人,是东北地区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城市。

沈州城经过金末又遭到了破坏,变成一片废墟。蒙古占领辽东后沈州复建,用来安置高丽降民,1296年改为沈阳路。一百年间经济虽然有恢复和发展,但天灾战火频仍,始终没有恢复到辽金时期的水平。1388年明朝对沈州城进行重建,新建的沈州城极为宽阔、壮观,周围为九里三十步,城高为二丈五尺,并改名为沈阳中卫。明朝初期,朱元璋为恢复辽东地区人口,实行来自山海关内的武装移民和北部少数民族南迁的政策,为沈阳带来大量来自山东和河南的军士及军属及东北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和女真族移民。沈阳城有人口9260户,城市的规模有所扩大。日益发达的交通、繁荣的商业,使沈阳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沈阳,1625年从辽阳迁都沈阳,修宫殿,建“汗宫”和大政殿、旗王亭。皇太极继位后,于天聪元年(1627年)开始在明代砖城基础上重修沈阳城。沈阳城门由四个增至八个,城内将原来的十字街改建为井字街。皇太极在兴建宫阙、展拓城池的同时盛京城也开始了兴建文庙、兴学宫,设立儒学,不但盛京城政治经济地位提高,文化教育事业也昌盛起来。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改沈阳为盛京。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改沈阳为陪都,并设有和北京相近的中央机构,即礼、户、工、刑和兵五部衙门,各部的首脑为侍郎。皇太极时期是沈阳城市的大发展时期,盛京城内“百工具备”与东西南北门构成商业经济的主体。沈阳的单纯军城性质变为政治中心、经济都会。

康熙初年,沈阳城内只有八旗兵千余人,全城固定居民不到五千人。康熙时在全城设八厢,分别居住八旗。设奉天府管理开垦辽东的民人事物。乾隆时期,开设清代关外三陵的管理机构三陵总理事务衙门,总管为盛京将军。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俄军乘机占领沈阳。1905年,日俄战争俄军战败,退出沈阳,但沈阳城由于战争经济完全破产。1910年,奉天咨议局在沈阳成立,成为奉天省的最高议事机构。

二、沈阳现当代的历史与发展

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在教、科、文、卫及体育事业都获得了发展。1912年3月,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北洋政府成立,沈阳名称几经更改最终定名为沈阳。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分裂,沈阳逐渐发展成为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统治中心。1923年,张作霖正式设立的奉天市政公所,曾有翼任首任市长。1920年代,以奉天军械厂为代表的军事工业和以奉天纺纱厂为代表的轻工业在沈阳迅速发展。同时,沈阳商业发展形成了老城区、满铁附属地、奉天商埠地三大商业区域的结构。1923年8月设立的奉天市政公所,是沈阳真正有城市建制、近代城市管理机构、近代城市发展规划的开始。市政公所的建立,标志着沈阳向现代化的过渡,标志着在城市管理体制上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市社会形态的转变。建市之初主要有设置了六个区,统由市政公所管理。20年代沈阳城从建筑布局上看是近乎于不等重的哑铃型结构,而在政治和社会结构实际上又是城市的二元结构双重结构。城内有奉天省政府、沈阳县政府等政府机关,有官银号、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华资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有古老的商业中心——中街和井字街,有数万计的古老的四合院,有正在兴起的近代建筑群,有城内的供电、电报、电话系统,有工厂、医院、学校、公园,有十余万常住人口。而“附属地”有“地方事务所”为名的具有政府行政职能的管理机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提出建立、扩大铁西工业区计划,加速对东北资源的掠夺,扭曲了沈阳城市的发展路线。1936年日本又推行奉天大都市计划,沈阳全市区重新划分、达到17个区,是市区最多的时期之一,大计划近代化市政设施只表现在原“附属地”和铁西,沈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均衡,市政公用事业主要集中在满洲国的军政机关所在区域和日本人居住区内,中国居住区域生活条件相比较差,市政设施严重脱节。

沈阳解放后成立了沈阳特别市政府。并成立了社会、建设、教育、财政、工业、商业、卫生、税务、公安各局、成立了人民法院。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沈阳社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15.43%,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22.2%。一五期间,沈阳的城市建设、科教事业、公共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有工厂的改建、扩建和新建,有三大工人村的建设。沈阳新建住宅350万平方米,市区人口从1953年172万人增加到228万人。有南湖、北陵两个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化教育区。而且煤气、自来水、电力、交通都得到了改善。“一五”经济建设开创了沈阳城市发展的新时代。沈阳成为全国冶金、矿山设备、电力、化工设备、大型机床、军工生产的工业基地。

时至现在,沈阳全市总面积逾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2013年全市常住户籍人口825.7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28万。沈阳已成为是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教、军事和商贸中心。东北第一大城市。国家交通枢纽、国家通信枢纽,中国十大城市之一。

参考书目:《沈阳城市史》、《沈阳史话》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应该归结为一部非常优秀的史书,的确如其名字一样。 我想它是非常的优秀的史书,不过因为是一部大部头,现在我只能够挑选我感兴趣的章节细读,其他的大都跳过了。 芒福德是一个反大都市者。 其实首先,即使是根据芒福德自己对于从村庄到城市的跃进的论述来看,我都有这样的一点猜想:我们根本就不应该用“大城市”这么仅仅是在古老的名词“城市”之前加了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大”的这样一种概念来称呼我们现在的如北京、上海、纽约这种东西,如果“城市”这个词已经被我们早早的用来称呼过那种小型的城市的话,那么“大城市”其实是完全另外的一种新生的品种,不是一种小城市的扩大化,就像城市不是乡村的扩大化。我们应该用一个全新的字眼,就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那样不容易引起歧义。 当我们在谈论“城市”的时候,其实我想我们的所有的分歧点往往都其实是针对“大都市”的,大家都喜欢并且欣赏小城市而且一般都认可小城市是成功的当然其实几乎没有什么人真正的去研究小城市的建设,不过不论如何,大家其实可以根据对于大都市的态度来分作两派:认可大都市或者反对大都市。 我是前者。 芒福德对于城市起源和历史的发展的东西比较的有意思。 比如他认为: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存在。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应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 而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其实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总之,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从这一点上开始区别于“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形式完全相反。”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我理解为:起源于以能够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文化为基础,同时开始强调具备攻击性、具备开放性的男性社会特征的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更为完备、开放和鼓励进取和发展的文化。 显然,在芒福德看来,城市是阳性的,是开放的、是进取的、是具有攻击性和发展能力的一种东西。而村庄文化则过分保守,“村庄只包含有限的功能,只包含一些严格的母性的、与生俱来的重要事业。”总之,城市从最开始就是具有了一种“杂交和媾和”的品质,并且因此而获得了“极大的潜力和功能”。 城市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村庄的新形态 芒福德根据生物学的理论,同样认为了城市是一种完全的新生的形态。 根据生物学的观点,芒福德认为城市不是村庄的简单加和,城市是一种“全面的变革”,是性质上的彻底改变。 城市中更加强调年轻的因素而打破了村庄中的长老制、城市更加的强调活力、外来因素在这里被认为是一种保证了城市的不断的更生和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一种威胁,城市更加的强调进取而不是保守和固步自封(因此其实古老的中国文化谈不上任何的地方特色因为其实压根就是一种村庄文化,其所谓的“中国特色”都是源于一种前城市的落后)。 而什么才是城市化?什么是从乡村到城市的这种发展的过程的本质? 芒福德认为是一种对于不断的出现的但是散落各处的社会因素的内向性的整合、聚合的过程。一种形成秩序的过程,一种整理,大概就像我们的电脑的那个整理内存的命令一样的过程。“城市便是促成这种聚合过程的巨大容器,这种容器通过自身那种封闭形式将各种新兴力量聚拢在一起,强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总的成就提高到新的水平。” 而在最初的城市化过程中,王权的形成和加强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总之:

城市发展史论文

城市发展史论文—从中国城市发展谈发展 “中国的许多城市是由国家财力建设起来的,不靠工商业者的资金。甚至某些城市的人口也有相当数目是政府强力从他处调迁过来的。例如:秦始皇迁天下富豪12万人至咸阳;汉武帝也聚天下富户于长安附近之陵县,以至长陵、茂陵、鄢陵变成了巨大城市;北魏天兴元年徙山东六州百工技巧10万余口,以充京师;明太祖从苏州、湖州张士诚旧土移徙富户45000家至新建之首都南京。其中南京之事例尤为突出。明太祖去世不数年,发生靖难之变,阎王赶走明惠帝,取得皇位,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带走了以工匠为主的27000户南京居民,使得南京城内顿时户口减半,而南京附郭首县的上元县由176图并为44坊。这些都是欧洲城市发展史上见不到的兴衰变化之事例。”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人类从分散的个体穴居,形成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再由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逐步演变成为具有功能分区的区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城市正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这时城市真正出现了具体的分区,城与市的概念被明确的表现了出来。“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中国的城市发展在世界城市发展中独树一帜。中国的古代城市特征因与西方城市的特征不符,而被判定为没有城市。其实,中国在石器时代便出现了城市的基本框架,而《周礼考工记》更是给出了城市的区位结构。因为这些,从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长安、北京、南京、开封等等。中国的城市很早以前就已经分化为明显的两大类,一类是行政区划的治所。他们通常都有城墙或加上外郭保护,城内有政府的行政机关。这一系统的最高层是京师,其中有供电及有关的衙门,以下则是各省级、府级、州县级的治所。这一系统城市的政治意义很强烈,它们是全国性的行政网点,另一系统则是州治府治县治以外的市镇,它们大多数不是政府主动设置的,而是基于经济因素而自然形成。不过,一旦发展达到规模,政府就正是在这些集聚点上设市或镇,并派官管理治安与行政。为了区别这两个系统,前者我们称之为城郡;后者我们称之为市镇。两个系统的综合,称为城市。市镇通常没有城墙,足以显示其政治军事的功能不大。除了少数例外,市镇的规模多小于城郡。 与城市对比的区域是乡村。城市有着属于自己的功能性,即政治行政机关的场所和商业和手工业的场所。而乡村属于农业和畜牧业的领地。这里保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农作物。而当每个朝代或时代出现的时候,都有自己时代的侧重点。当商业和手工业别重视并高度发达的时期,人口会出现向城市移动的趋势,人们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人口,乡村的土地被逐渐变成了城市进行商品交易和发展政治功能的场所,这是便出现了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古代便出现过城市化的进程,而当南宋时期更是达到了城市化水平的巅峰。这与当时朝代开明的政治倾向是分不开的。 一般而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不外是受下列几类因素所推动:(一)政治因素,成事实全国或地区性的政治中心,或是行政官署所在地,作为行政网点。(二)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上) 第一节:西方城市的起源分析 1)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 2)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 一、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 柴尔德根据西亚、埃及和古代欧洲的考古学资料,提出了社会发展史上存在一次"城市革命"。他提出了城市出现的十项标准: (1)最初的城市较过去任何聚落均为广大,其人口亦较稠密. (2)城市人口的构成和功能与前迥异,包括不从事农业、畜牧、渔捞或采集以取得食物的其它阶层-专门化的工匠、运输工人、商人、官吏与僧侣。 (3)直接生产者必须向神或神权下的国王缴纳赋税,以产生剩余财富的集中。 (4)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不但标志产生与前此村落之异,而且作为社会剩余财富的象征。 (5)僧侣、官吏和军事首长形成统治阶级,从事计划、组织等劳心活动。下层阶级从事劳力。 (6)财富的经营迫使文字的发明。 (7)文字的发明进一步推动科学的产生-算学、几何学、天文学。 (8)由剩余财富所供养的其它专家从事美术的新活动,其美术的概念化与复杂化构成各城市中心美术之差异。 (9)剩余财富更用于外来商品之输入,造成贸易的发达。 (10)由于原料能够输入,同时受到以居住地位(非亲族地位)为基础的国家的保护,专门化的工匠成为城市政治构成的下层成员。 从西方城市的城市和发展来看,柴尔德的结论无疑是极有价值的。西方现代都市的组织形式和都市文化均发端于古希腊的"城邦"。 二、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 大多数人对"城邦"的认识和了解来源于古希腊。希腊之成为希腊,自然须追溯到小亚细亚出现希腊城邦的时代。大约在西元前9世纪,所谓希腊历史的黑暗时代已近结束,希腊人接受了两河文化的影响,包括字母、贸易方式,甚至城邦制度-而在两河流域,从事商业的城邦及原始民主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 所以城邦制度并不产生于古希腊,而一直为我们所不熟悉的,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城邦的产生背景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间,这个名称的原意是"水中央"。这是一块面积不是很大的冲积平原,腹地数百里内没有丘陵,没有石头,下游是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也是沼泽地。要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生存并不容易,所以两河文化的人们要在这种情况下,突破新石器时代的天然环境,另外创造一个环境。于是为了大群体的共同利益就构成了超级村落-就是后来城邦的前身。城邦之间之所以要联合起来,是因为人类感觉到需要拿团体的力量去获取资源,而这些资源有些是远征队带回来的,有些是集体交换的。资源共享是分配最主要的事情,最早的泥版文献之一就是神庙分配物资的记录。这种城邦国家的特点就是共享的与合约的-合约造成民主的现象。这听起来有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意味,但越是早期的人类生活越是受制于自然条件却是不争的事实。 城邦的人群结合原则是地缘的,它有个中心,以城邦本身为中心,地点固定,当地财富的收集也固定。地缘性可以扩张,每次扩张的过程中,又都要有新的合约、新的协议和新的

现代城市公园的起源和历史(DOC)

现代城市公园的起源和历史 专题提纲 现代城市公园的起源和历史 (1) 一、城市公园简介 (1) 二、城市公园的起源 (1) 三、城市公园的历史演变 (2) 四、西方城市公园历史 (2) 五、国内城市公园的历史 (4) 六、城市公园发展历史区域案例——杭州 (7) 一、城市公园简介 1.城市公园的概念 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提供浏览、休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为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综合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乐园、居住区游园等,城市公园的景观面貌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水平高低。 公园的设计理念不是简单的“园和林的混合物”,而是以植物造景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境地。公园造景的设计,无论在命名、楹联、摆设等都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公园景观的内容。同时设计还需要空间和内容上的相互照应、调整,并使之协调互补发展,提高庭园总体的造园艺术,也使庭园更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2.城市公园的景观特征和设计趋势 1)城市公园的景观特征 以树木、草地、花卉为主,兼以人工构筑物的景观。由动物、植物、水体、园路等组成,偏重人与自然的交流。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户外(绿化)活动空间。 2)城市公园的设计趋势 从静态走向动态 从平面水平走向空间立体功能日趋综合风格更趋多样性 案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二、城市公园的起源 从古埃及园林出现至今,世界造园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以城市公园的形式出现,却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17世纪中叶,首先在英国、继而在法国和全欧洲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武装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起土地贵族与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宣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诞生。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向公众开放,统称为“公园”。这些园林具备城市公园的雏形,为19世纪欧洲各大城市公园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与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寻求一些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利于交换的地点集中定居,以其手工产品与农牧民进行交换,从而在地域上出现了一种以产品交换为目的的新型居民点。 世界各地的城市由于其产生的历史时代不同,区位地点各异,因而具有不同的起因。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周筑有围墙,用以防卫的军事据点;“市”则指交易市场,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城”是人口渐多,也出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市”便在“城”或“城”郊出现,“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聚合体——城市。 在西方,城市作为一个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于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的社区中,原始城市是圣祠、泉水、村落、集市、堡垒等基本因素的复合体,这些复合体几乎都是由密闭的城墙严格封围着。王权制度的出现使分散的村落经济向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四周以城墙圈围的城堡便在村庄中出现。城墙的最初用途或许是军事上下班的防御,或许是宗教上的标明范围。但不管怎样,出现这样的城堡是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品的剩余为前提的。 纵观世界各地城市的历史起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产品有了剩余;二是农业劳动力剩余。也就是说,当农业生产力创造的农产品,除了第一产业从难从严业者及其实用性所需的份额以外还有剩余时,城市的兴起才有可能;仅有农产品的剩余尚不足以导致城市的产生,还必须要有剩余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因此,早期的城市大多起源于农业发达的地区,如两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等。这一过程,可用下列简单的框图表示: 现代城市,无论其职能、成分抑或形态,都已大大复杂化、多样化,城市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因而城市的定义也多种多样。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城市,都存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城市自产生至今已经历了5000多年漫长历程。根据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功能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常将城市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古代、近代及现代三个时期。 (一)古代城市发展 自城市产生至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农业和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很小。古代城市发展经历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左右。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据点、政治和宗教中心,经济功能极其薄弱,主要是手工业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是美国着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着,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对学城市规划的我们,无论在理论学习上还是思想都上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城市的演变过程——起源、发展、蔓延 一、城市的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能包括有机界和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正是芒福德编写此书的目的。 “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这源于古人类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里,他们需要寻求比实际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寻找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连续的聚落。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抚慰他们的灵魂。所以为什么在去一个大城市的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陵墓是就可以理解了。而促使城市形成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岩洞,被认为是最早的空间,不仅是居住地也是艺术和礼俗活动发生的地方。而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协同作用便促使了最初城市的形成。 芒德福说“城市首先是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村落的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把一些非居住着引导此地。如罗马,耶路撒冷等古城仍然是并且继续追求这写原始目的的。总之城市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而不像乡村那种较为固定,内向,并敌对的对待外来事物。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强攻击型的社会结构,而新时期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的城市起源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而城市作为一种包容的有磁性的容器,使城市中生发各种活动,使城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其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总要受控于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比如王权、商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王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所谓城市,是指一种新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它不仅带表了当地的人们,还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以及整个井然有序的空间”。而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称王把自己神化使自己统治公共并赢得其信赖成为可能。”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一、有关城市的起源及本质 在城市起源方面,芒福德的观点别有趣味。主要有两方面:(1)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2)“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存在。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应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他认为,城市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是“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在质上的飞跃。 总之,芒福德阐述的城市起源中有以下三个内涵:①城市的出现首先是一种人类“脱离了低级趣味”,即当人类组织有了高于生存本身(食和性)更高的要求的时候开始萌芽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最开始就不是为了满足简单需求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来就是为了复杂。②城市的真正出现和繁荣是一种应运而生:当新生的因素要求通过整合来联合发生作用从而优化的时候,当新生因素本身产生了建立链接的内在萌动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整合,是一种优化。③城市生下来就是产生于欲望并且为了欲望。因此城市才有活力,才足够开放,城市从来就不是保守的。城市是男性的,城市是进取的……等等,这一切都和乡村的性质形成了两极的对比互补。 二、有关大都市 在芒福德看来,村庄、城市、大城市是三个不同质的人口聚居地。他认为,城市和大城市是性质差异的,正如乡村和城市的差异一样,即“大城市”是完全另外的一种新生的品种,不是一种小城市的扩大化,就像城市不是乡村的扩大化。 芒福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迷恋于大城市,来源于一种对于速度、数量、扩张的迷恋。并且来源于资本主义所希望的垄断经济。同时,官僚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工商企业内的官僚主义的发展和兴盛,正是对于大城市产生了需要。“垄断组织、信贷金融、金钱威望—这些都是大都市这个金字塔的三大因素……贪财、贪欲和骄傲自大是大都市制度的主要激发剂。” 而且,在他看来,大都市是一切罪恶之源,是贪婪的资本主义的一种通过互相之间的利益协作完成的一种没有某一个具体主谋者的通判阴谋,大城市将所有的资源吸纳其中而榨干了所有的其余地域的机会,将所有的其余地域归为凋零。大城市是一种强势的生命体,他拥有了竞争优势所以他掠夺了弱小的村镇的生存权。 可是,我不这么认为。首先,大都市和小城镇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竞争关系,他们不是同类,大都市不是扩大化的小城镇。其次,大都市的侵略性使其具备了极大的积极性和极强的活力,因此它能够对周边区域甚至更大的地区产生极大的辐射力。 芒福德不喜欢毫无秩序,对一种能够从中央进行总体控制的东西才会让他感到安心和欣慰,所以他不喜欢几乎无法控制的大城市。他还不喜欢过分的超过了

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城市的痕迹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后感 摘要:“城市不止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 关键词:城市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的定义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在大一上城市规划导引这门课程时,依稀记得老师提过刘易斯·芒福德,因为那时的专业知识还很少,不敢去读这样的大作,因为自己弄不明白。虽然现在也还是积累的知识不够多,但是上了中外城市建设史、中外建筑史之后,再读他的大作,已经有一些眉目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了解了一些刘易斯·芒福德的生平。刘易斯·芒福德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特别是他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他一生撰写了30多部专著,他被广泛地公认为世界上空前伟大的城市科学专家。他所涉及的学科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科技发展史、哲学、技术、英国文学、美国研究和城市科学,所涉猎的知识很广泛。他最优秀的著作《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史》,至今仍被公认为全世界城市科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看完这本书之后,自己对世界城市的发展史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当然,最可惜的是刘易斯·芒福德没有将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列入其中。对于这本书精华的部分实在太多,凭我小小的能力,我只能选取最感兴趣的小部分做一些自己浅陋的理解了。 芒福德先生在72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中国今天的城市发展也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在我国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我们更应该读一读芒福德对于非理性的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对现今日益拥挤、丑陋而紧张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起源和发展1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起源和发展 摘编/周世咏 智慧城市研究院主任 深圳市贝尔信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引言: 在人们大谈特谈智慧城市的时候,有一群人仍在数字城市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中耕耘,他们就是中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本文摘编自“创新理念,共谋发展,构建数字中国,探索智慧未来”为主题的论坛,根据演讲人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的报告摘编而成。在此分享给中国从事数字城市、数字中国、智慧城市和智慧中国建设的全体同仁。 正文: 一、启动智慧城市的试点首先要理清思路 从测绘来说,数字中国一直在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已初步完成。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是我们国际共同的考虑,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支撑平台。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是抢占“数字地球”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地理空间框架的概念我们都讲了,这项工作在2006年我们和国务院信息办共同制定了关于加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服务的指导意见。共同确定了这个框架的五大体系,这五大体系中的核心也是我们的数据体系,几大体系是辅助支撑的。 我们的数据体系内容包括多尺度、多要素、多类型、多时相的数据。多尺度我们从400万到1:500,多类型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4D,我们也有一些新的产品逐渐要出现,DSM、三维模型,全景影像,立面街景,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发展要纳入到我们的标准体系来。政策法规和标准是来规范和支撑框架建设,所以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标准,同时我们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来指导,构建了全国系统的组织运行体系,同时向各个方面提供服务,服务体系在网络化时代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地理空间框架在五大体系支撑下,通过国家、省和市,国家、省、市都在按这个框架模式开展这项工作,我们建国家层面的框架,整体层面按照我们这个要求建设,市里也是这样。 二、地理空间框架的互联互通 现在国家层面的这个框架体系应该说已经营运,初步建成了,数字城市也在全国的近300个城市推动起来了,省级框架也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工作,省级框架建设的层次有的

刘易斯·芒福德和他的《城市发展史》

刘易斯·芒福德和他的《城市发展史》 https://www.doczj.com/doc/cb12337629.html,/cn/critique2005-7-29 12:48:15来源:中国房地产报作者:宋俊岭[美] 刘易斯·芒福德著 宋俊岭倪文彦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年2月第一版 定价:98.00元 ISBN7-112-06973-4 目录 刘易斯·芒福德的主要作品 中文第一版序言 原序 中文第一版译者序言 中文第二版译者序言 第一章圣地,村庄,要塞 第二章城市的逐步形成 第三章先古的形式和典范 第四章古代城市的本质 第五章城邦的出现 第六章市民与理想城市 第七章希腊化时期的专制主义与都市 状况 第八章大城市变为死亡之城 第九章修道院与社区 第十章中世纪的城市状况与城市规划 第十一章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 第十二章巴洛克的权力结构 第十三章宫廷,广场和首都 第十四章商业的扩张和城市的解体 第十五章19世纪工业技术的天堂:

焦炭城 第十六章郊区及其前途 第十七章特大城市的神话 第十八章回顾与展望 刘易斯·芒福德的巨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 and its prospects)久被奉为城市科学高级学者必修的经典论著,1989年翻译出版后立即销售一空。许多读者热切希望再版,今已再次校订完毕,即将由建工出版社出版。 刘易斯·芒福德是西方知识界一位久负盛誉的学者,1895年10月19日出生于纽约长岛的符拉兴镇,1990年元月29日在纽约州达琪郡的阿米尼亚村的家中平安去世,享年95岁。芒福德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极其关注人类命运和文明的未来质量。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刚度过灯红酒绿的20年代,许多迹象表明社会进程可能进入萧条。就在这个时刻,已入“而立”之年的芒福德,以积极干预现制度的誓言开始了自己人文科学理论的研究生涯。此后的60多年里,他撰写了近千篇论文,30多部专著,对城市、人工环境和历史文明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学者,两届美国总统都曾经为他颁发过大奖。他的研究领域远远超出了城市科学的狭窄界限,涉及社会哲学和文化、文学和技术史、艺术史和城市规划。也正因如此,他的道德文章写得出类拔萃,论述不落俗套,常常语出惊人,人品也堪称高风亮节。他是首批建议美国参加二战的谏言者之一,是美国入侵越南战争的尖锐批评者,又是核武器的坚定反对者。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作者两部最富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其第二部《城市文化》也将由建工出版社出版),发表于1961年,作者时年66岁。该书可视为作者学术生涯中成熟季节里的代表作。作者试图在此书中系统回顾五千年的城市发展历史,遥望史前时代,追踪城市在旧石器文化中就已经萌动的胚盘……试图对城市孕育发展上万年历史的是非曲直、功过得失做一个历史性总结。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因为作者研究发现,城市和人类文明在发展进程中曾经屡陷危机,二战后全球仍然险象环生,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须能包括有机界和个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 以此为动机,作者在新发现的旧石器人类文化证据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城市的起源,从而提出了一个独到而意味深长的见解:城市的发生是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联姻的结果,从而在发育的基因层面上剖析城市本质上固有的对立的、矛盾的属性。在探索过城市远古的和生物的起源以后,作者接着记述并阐释了一连串的城市文明: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古巴比伦、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

城市——起源、发展、蔓延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读完《城市发展史》,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我了解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发展与各学科领域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而在城市的发展又受到王权、商业、文化等三方面影响。下面我就从城市的起源、发展、蔓延这三个方面来浅谈一下我对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一些见解。 一、城市-----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须能包括有机界和个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是作者芒福德写书的目的。为了使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城市有足够的认识,作者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古代城市一般开始于一些神圣地点,散居的人群会定期回到这些地点进行祭祀仪典,因而古代城市首先是一些永久性的聚会地点,而当人们逐渐产生出更高级的合作能力时,信息流通和情感交流日趋频繁,城市便不再只为聚会而存在着,开始变化,顺着人类的目的。于是,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技术传统、不同的语言,不再受着区域的阻碍,随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都聚集到一起,并且相互融合,突破乡村的封闭与自给自足。总之,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从这一点上开始区别于“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形式完全相反。”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我理解为:起源于以能够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文化为基础,而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更为完备、开放和鼓励进取和发展的文化。 二、城市------发展 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发展的具体过程中,

专题十 中外城市发展史

专题十中外城市发展史 一、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江都 2.观察下面两幅图,与唐朝长安城相比,明朝北京城设计的最主要特点是() A.城内有“市”,具有商业功能 B.城内有宫城和皇城 C.城有三重,宫城居于中心 D.城为方形 二、材料解析题(16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把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在人烟稠密的乡村聚落和交通要道上,草市星罗棋布,构成地方市场的基础,不少颇具规模的草市后来发展成固定的商业居民点,上升为镇或县。 材料二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材料三1600年,整个欧洲只有1.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叶,

欧洲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呈爆炸式增长。到1950年,欧洲城市人口比例为50%,集中了全球40%的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居世界之首……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欧洲各国都有重视历史传统、保护文化遗产的正面例证,巴黎、伦敦、罗马等世界名城虽然发展模式不一,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风貌,城市文化品位较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 (1)材料一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宋代经济的发展?(4分)说明了什么?(1分) (2)中古西欧的城市有着怎样的地位?(1分)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3)宋代城市和中古西欧城市在形成时,有哪些相同点?(2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叶欧洲城镇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及主要原因。(6分)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邸永君 到目前为止,人类在居住方式上已大致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前农业化时代,人类由居无定所、散若星辰的存在方式发展到使用半永久性居舍,并小规模聚合,最终过渡到定居于乡村聚落;第二次大的变动是在农业化时代,固定城市的出现,城市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次是在工业化时代,城市星罗棋布,城市化浪潮势不可挡,居住于城市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主流。 以考古发掘所得到的实物证据为依据,学术界普遍接受关于“第一批城市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于西亚地区,以双支河流域中下游最为集中”的观点。印度河流域的城市则形成在公元前3000~前2500年左右。而我国有考古发掘证明的最早城市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年代约为公元前2100~前1700 年,属较为晚近者。 考“城市”一词,属“城”与“市”之连用。城字最初指城墙,内者称城,外者称郭。《韩非子?七患》有云:“城者,所以自守也。”《孟子?公孙丑下》有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后引申为有城垣环卫之都邑。《诗经?瞻卬》有云:“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又引申为筑城。《诗经?出车》之“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即是此意。市字之本义,乃聚集货物进行买卖。《易?系辞下》有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后引申为交易场所。《战国策?秦策一》有云:“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因市多在城内,也可用以代表城邑。《汉书?梅福传》有云:“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名姓,为吴市门卒云。”“城”“市”二字连用,最早见于《韩非子?爱民》,有“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与虽众,不得臣士卒”之语。于正史中最早出处为《后汉书?法雄传》,有“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之语。杜甫《征夫》,有“街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之句。城市也可专指城中之市。宋人张俞有《蚕妇》诗:“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便是专指城中市场而言。随着历史发展,城与市的功能联系日趋紧密,作为城最初本义的城墙多已不存,即使存在亦早已不是城市外围边界,市的地位和作用却直线飙升,更加突出强化;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距离也越来越近。到如今,城市的定义也变为“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并成为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的地方”。 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了城市的诞生?人类社会存在了上百万年,为何偏偏在大约5000年前出现城市?城市出现的区域有何特定条件?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根据对城市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学界对城市起源大致有四说。一种是“防御说”。《吴越春秋》有云:“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前已述及,过去的皆有城墙,且大多不止一重,因而有内城、外城之别。内城皇帝高官居之,外城则居住平民百姓。建筑城郭的主要目的防御外敌侵犯。同时兼有防御水患之意义,这是从军事和安全角度阐释城市起源。第二种是“集市说”。此说突出“市”的功能,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业畜牧业产品,需要集市进行交换,后逐渐固定,聚集者越来越多,就先有“市”,后来将周围建墙围起,便又有“城”,则城市就此形成。这是从经济学角度阐释城市起源。第三种是“分工说”。认为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内部出现了行业分工,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分专门从事农业。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者需要场所进行生产和交换。所以城市应运而生。这是从社会学角度阐释城市起源。第四种是“庙宇说”。认为如果没有对权威的尊重、对某种场所的依附及对他人权力的服从,城市就不可能存在。能够使远比一个家族更大的社会群体凝聚在一起的力量就是宗教崇拜。比如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城市就是靠清真寺的出现发展而来。先有庙宇,然后拱卫之而出现其他设施,包括市场、居所,再筑城,这便是“庙宇说”。是从宗教学角度解释城市的出现。以上四种理论都有事实依据,但城市的出现与发展往往是以上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对产生条件有客观方面的要求。首先就是要有充足的水源。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曾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在《管子?乘马》中,他明确指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近地利。”就是说,凡营造国都,不建在大山之下,也一定要建在大河的近旁。高的地方不可近于干旱地区,以保证用水的充足;低的地方不可近于水洼地带,以节省沟堤的修筑。一定要依靠自然资源,凭借地势之利建设城市。管子阐明了建设国都,建设城市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历史上建设城市经验的总结。只要打开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到,古往今来,城市大都建在江河之畔,湖泊之侧,或者是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其二,交通条件亦属十分重要的因素。货物交换、市场运作离不开运输,而运输效率则明显受制于地理因素。所以城市或建立于平原开阔地带,或依山而建,但有通路与外界联系,大型城市必是交通枢纽,四通八达。其三,周边地区物产状况。城市人口多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生活资料需要周边人口提供。所以周边物产状况直接决定了城市是否能够存在,和其存在规模,发展极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口对城市产生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人,城市便会变为死城而消失。城市周边地区的人口和城内人口要在合理比例的范围之内。人口的稠密度决定乡村能否养活城市。当然,生产力越发达,科学技术越先进,人类克服客观困难的能力越强,人类建立城市所受上述某种因素制约的程度就会越小。但人类也绝非万能,因为克服自然因素的过程无疑会增加成本,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近则承受不起经济的压力,远则招致大自然的惩罚。以笔者只见,近年来北京恶性膨胀的趋势若不遏止,大自然的惩罚为时不远矣。

城市发展史重点摘要

城市发展史 仓库出现带动了城堡的定义,城堡与神权相结合构成了王权制度,进而产生了凝聚力形成城市。城市在围绕皇家堡垒形成之初,是一种宇宙的人工复制,开启一幕有吸引力的景象,使人憧憬到天堂的情景。 城市总是不断地从农村地区吸收新鲜的、纯粹的生命,这些农村人以他们的血肉之躯和希望使城市复活。城市大约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大文明中首先形成,城市的特征在于突破了农村的局限和狭小的天地,是社会活力、权力和财富广泛动员的产物。原始城市的生活秩序起源于圣祠和设防的宿营地,两者不一定在同一点。城市的标志就在于这两种组织机构在一个特别的地区里结合起来了。 纪念性艺术是城市存在的最可靠的证据之一。 城市本质功能——是作为一个封闭性容器,这个功能将社会成分集中起来,并给它们提供一个封闭的场所,使之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但又不仅是一个容器,有“社会磁力线”存在。城市的作用在于改造人,城市一旦形成,带来了法律规范、举止风风度、道德标准、服装、建筑等方面相应的变化。城市人类通过自身的内心自省,使得生活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共同的思想方法和精神面貌,起初是于狂暴的自然作斗争,最后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刺激,结局不是物质上的获胜,更是深刻的自我理解和丰富的精神发展。 由村庄向城邦的过渡,就在希腊一步步形成了——人们在城邦里形成聚居不是因为出生和习惯,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更好的生活,自觉到城邦中来的。在希腊城市的发展中,逐渐出现了多种问题,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的分离,是希腊城市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捩点,也导致政治出现长期累积的弱点,并且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人口增长的问题,亚里士多德信奉混合制政府,试图通过限制城市规模的方法来解决人口问题。后面这个问题被田园城市运动的发起而第一次获得了一个健全的解决方案,标志就是E.霍华德的代表作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一样赞同城市朝南是最有利朝向,坚持开发水源和喷泉,多设水库和水渠蓄积雨水。新式矩形街区同古旧不规则建筑样式结合,整个城市不应以笔直的线条来布置,既安全又美观。 人类的发展的强大活力是决定城市形式的关键因素,希腊人忽视了城市本是他们自己创造的一个人工物,却把城市变成自己的神灵丧失了超越自然局限性的动力和本领,从灵活的杂乱到死板。米利都城规划形式:宽度一致的街道和尺度基本一致的城区街坊,最大弱点是不考虑地形地貌、泉水、河流等等。可以再最短的时间内使一切都置于控制之下,使大家都处于平等条件下,尤其使外来人感到像老住户一样安定,让人从心理上容易适应熟悉,适合商业城市的规划。 古代城市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神圣化的趋向的一种体现和结果,而现在又开始了世俗化发展的局面,芒福德称其为“反城市局面”。 荷兰的阿尔克马尔正规的棋盘格型规划, 文艺复兴的宁静与沉着——安农齐阿广场是立体城市设计的传统典型,除一条主街道之外,都不是成轴线的,说明中世纪在处理这些问题方面是自由的。乌菲齐宫从圆的拱门看去的景色,是属于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着佛罗伦萨在过分标准化和压抑沉闷之前的关于空间的充满人性的概念。 广场的多种用途——纳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两端各有一座方尖碑,伯尼尼教堂和喷泉使广场的生活充满了生气和美。广场是情侣散步的场所,也是一个市场,同时也是附近儿童的游戏场地,广场两旁设餐座,全家三代都可以吃饭聊天。而在今天我们生活中的简单功能被专门化了,规划师很难敢把游戏场地和公共交流空间融合在一起,不敢把简单相同的空间和功能规划在一起。把人类为各种不同的目的进行的活动集中在一起是古典城市的特点,也是古典城市最大贡献之一,节省了空间。而现在规划师大量浪费空间规划出立交桥和高速

[1]城市发展史_起源、演变和前景

“对于一个想要探索欧洲文明的基础的人来说,了解中国的过去乃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城市发展史》的作者,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想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1938年他在《城市文化》中为世界呼吁城市规划的人文思想因素,几乎整个欧洲的城市设计规划,因他的思想而重新确定方向,而他没有到过中国。1961年66岁的他写出了《城市发展史》的时候,坚持亲身经历与观察的研究方法,令他为自己仍然没有到过中国,无法描述东方城市文明而遗憾。26年后,目光敏锐的中国学者把《城市发展史》引介中国的时候,92岁的芒福德先生已经谢绝笔墨了。没有东方城市文明的城市历史,不能不说是一部缺憾的历史。1990年芒福德先生逝世,《城市发展史》在中国正式出版。1995年纪念芒福德的百周年诞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也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方兴未艾之时。又过了10年,当75万字的中文版《城市发展史》再版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化已然进入令世界震惊的40%以上发展速度,芒福德先生在67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今天竟然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在我们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重读芒福德对非理性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领会他倡导生态保护运动的思想,不禁慨叹。20世纪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规模空前的灾难和创伤。1914至1945年间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大约有12亿人死于战争,超过了以往历史上全部战争牺牲者之和。现代技术一方面千方百计避免死亡,一方面又血腥杀戮,让人们苦苦思索人类和谐共处的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