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课件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课件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君子于役》):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通假字

语文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 实词 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课件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常考)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初中语文(人教)文言文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qū通“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通“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 《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通“拣” 《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通“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通“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通“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通“才”《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通“披”《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具”(jù通“俱”《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通“嘱”《岳阳楼记》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1 / 21 / 21 / 2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一、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 3、帖. 花黄(“帖”通“贴”,贴上。)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 5、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6、止.有剩骨(“止”通“只”。) 7、止. 增笑耳(“止”通“只”,只是。) 二、古今异义词 1、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渐渐”,今“稍微”)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此”,今为判断词。) 3、或. 以钱币乞之(或:古“有的”,代词。今“或许”。) 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5、卷卷有爷. 名(爷:古“父亲”,今“祖父”。) 6、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只”作副词,今“但是”。) 7、出郭. 相扶将(郭:古“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8、赏赐百千强. (强:古“有余”,作数词,今“强大,坚强”。) 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王侯的自称”,今“孤单,孤苦”等。治:古“研究”,今“治理”。博士: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作学位。) 10、但. 当涉猎(但:古“只”,今“但是”。) 11、见往事..耳(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1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只”,今“但是”。) 13、虽.人有百手(虽:古“即使”,今“虽然”。) 14、会. 宾客大宴(会:古“适逢”,今“会议”。) 1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古“大腿”,今“屁股”。) 16、宾客意少.舒(少:古“稍微”,今“指数量少、年龄小”。) 17、河.、渭不足(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18、逐走. (走:古“跑”,今“行走”。) 19、盖.(古“表示原因,有原来的精神”,今“遮盖”。) 20、地维. 绝(维:古“绳子”,今“维护,维持”。) 三、一词多义 1、自⎩⎨ ⎧自:“从”)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为其名(自:“自己”①并自 2、闻⎩⎨ ⎧:“名声”)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闻听说”)①余闻之也久(闻:“ 3、其⎩⎨ ⎧“他的”) ②稍稍宾客其父(其:“这”)①其诗以养父母(其: 4、市⎩⎨ ⎧词,“买”)②愿为市鞍马(市:动词,“集市”)①东市买骏马(市:名 5、当⎩⎨ ⎧当,应该”)②但当涉猎(当:”应管”)①当涂掌事(当:“掌 6、以⎩⎨ ⎧”):与“为”组成“认为②自以为大有所益(以词。“用”)①以军中多务(以:介 7、见⎩⎨ ⎧见:“认清,识别”)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道,了解”)①见往事耳(见:“知 8、乳⎩⎨⎧,“乳头”)②儿含乳啼(乳:名词,“喂奶”)①妇抚儿乳(乳:动词 9、绝⎩⎨ ⎧,“尽,消失”)②群响毕绝(绝:动词,“极”)①以为妙绝(绝:副词 10、指⎩⎨ ⎧动词,“指出”)②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①手有百指(指:名词 11、妙⎩⎨ ⎧词,“奇妙,神妙”) ②以为妙绝(妙:形容,“好处”)①众妙毕绝(妙:名词 12、意⎩⎨ ⎧,态度”) ②意暇甚(意:“神情打算”)(意:动词,“企图,①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13、前⎩⎨ ⎧,“上前”)②狼不敢前(前:动词名词,“前面”)①其一犬坐于前(前: 14、敌⎩⎨⎧,“敌人”)②盖以诱敌(敌:名词动词,“攻击”)①恐前后受其敌(敌: 15、于⎩⎨ ⎧) ②受于人(于:“从””)......“比①贤于材人远矣(于: 16、乃⎩⎨ ⎧“才”)②乃悟前狼假寐(乃:副词,“于是、就”)①屠乃奔倚其下(乃: 17、将⎩⎨ ⎧级军官)②将军百战死(将:高扶持”)①出郭相扶将(将:“ 帖⎩⎨⎧文告”) ②昨夜见军帖(帖:““贴”,“贴上”)①对镜帖画黄(帖:通

文言文复习专题——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复习专题——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复习专题——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TAG:通假字初中文言文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例如: ①庄公寤生,惊姜氏。 ②举错不可不察也。 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

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相当固定的。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为病矣。”前人将上面所举例①“庄公寤生”的“寤”即 如其字面解为“寐寤”,“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时始觉其生。”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又何“惊”之有?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

初中重点文言文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用法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 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 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 说》) 以

部编版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部编版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引言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这些字可能是通假字,也就是可以用现代汉字替代的字。通假字的存在对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常见的文言文通假字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本文列举了一些部编版初中文言文常用的通假字,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解释。 一、通假字的定义 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因为某些原因可以互相替代的字。通假字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汉字在不同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导致原本不同的字形变得相似或者相同。通假字的存在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一些困惑,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替代的选择。 二、部编版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下面是一些部编版初中文言文常用的通假字的具体列表: 1.爲(为):表示“是”或者表示助词。 2.兔(兔):表示一种哺乳动物,通常用来比喻机警敏捷。 3.教(敎):表示传授知识或者道德教育。 4.段(段):表示一段时间或者一段文字。 5.傾(倾):表示倾斜或者倾向。 6.脈(脉):表示血管或者脉搏。 7.惡(恶):表示坏或者恶劣。 8.賊(贼):表示偷盗或者坏人。 9.經(经):表示通过或者经过。 10.聯(联):表示连接或者组成。 三、通假字的使用注意事项 在使用通假字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上下文确定具体含义:通假字的使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具体 的含义,尤其是在一些短文中,可能出现多义字的情况。 2.理解古文篇章:通假字的存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篇章,需要通过 学习和阅读来积累对通假字的认知。

3.注意复原古文原意:通假字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文,但我们不 能因为通假字的替代而改变古文的原意,需要保持古文的完整性。 四、总结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部编版初中文言文常用的通假字,并了解了通假字的定义和使用注意事项。掌握通假字的含义和用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文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古代汉语字典》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人教版)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智子疑邻》 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口技》 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口技》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陋室铭》 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狼》 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狼》 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狼》 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狼》 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石壕吏》 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三峡》 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 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观潮》 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出师表》 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醉翁亭记》 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满井游记》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陈涉世家》 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陈涉世家》 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陈涉世家》 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陈涉世家》 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陈涉世家》 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陈涉世家》 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陈涉世家》 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木兰诗》 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木兰诗》 28、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桃花源记》 29、未果,寻病终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桃花源记》 30、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唐雎不辱使命》 32、恵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恵子相梁》 3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名词做动词,赐福,保佑。《曹刿论战》 34、一鼓作气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35、肉食者谋之,又何加间焉间:名词用作动词,参与。《曹刿论战》 3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童趣》 38、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39、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用作动词,送食物。《观刈麦》 4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伤仲永》 4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的发髻。《核舟记》 46、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石壕吏》 47、客此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湖心亭看雪》 48、大雪三日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湖心亭看雪》 49、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漂流)。 《与朱元思书》 50、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5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岳阳楼记》(二)名词作状语 1、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论语〉十则》 2、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论语〉十则》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七年级上中考文言文通假字

七年级上中考文言文通假字 第1篇:七年级上中考文言文通假字 七年级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yuè)”:通“悦”,愉快。 2、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论语六则》)“罔(wàng)”: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论语六则》)“识(zhì)”:通“志”,记,记住。 4、尊君在不?(《期行》)“不(fǒu)”:通“否”,没有。 宁可共载不?(《陌上桑》)“不(fǒu)”:通“否”,吗。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pān)”:通“攀”,牵,引。 6、著我旧时袍。(《木兰诗》)“著(zhuò)”:通“着”,穿。 7、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帖(tiē)”:通“贴”,粘贴。 8、出门看火伴。(《木兰诗》)“火(huǒ)”:通“伙”,伙伴。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ěr)”: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quē)”:通“缺”,断缺。 11、哀转久绝。(《三峡》)“转”(zhuàn):通“啭”,声音转折。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竦(sǒng)”:通“耸”,高耸。 七年级下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zuò)”:通“座”,座位。 2、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强项令》)“臧(cáng)”:通“藏”,躲藏。 3、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新课标七年级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览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月》 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通“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1、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2、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3、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4、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6、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初中文言文总复习——通假字与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总复习 ——课内通假字及词类活用归纳整理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 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因为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认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能够灵活使 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七上: 《闲情记趣》 【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词类活用】 (1)作青云白鹤观.。(观:动词作名词,景象,景观。) (2)鞭.数十,驱之别院。(鞭:鞭打,用鞭子打,名作动。)

《〈论语〉十则》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快乐。) (2)由,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指子路。)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知识。) 《山市》 【通假字】 (1)一切乌.有。(乌,同“无”。) (2)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通假字】 此何遽.不为福乎?(遽,同“讵”,岂。) 【词类活用】 (1)智.子疑邻。(智:意动用法,以……为智,认为……聪明。) (2)近.塞之人有善术者。(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3)居一年,胡人大.入塞。(大:形容词作状语,可译为“大规模地”,“大举”。) 七下: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询问或疑问。) 《伤仲永》 【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词类活用】 (1)忽啼.求之。(啼:动词作状语,哭着。) (2)父异.焉。(异:形容词作动词,感到奇怪。) (3)稍稍宾客 ..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为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4)父利.其然也。(利:形容词意动用法,即“以……为利”,认为某物有利可图。)(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1 1共通供,供给 2阙通缺,侵损 3说通悦,心服 4知通智,聪明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初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通假字 第一篇:初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七上:1.项为之通“僵”,僵硬2.诲女知之乎通“汝”人称代词,你5.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 3.是通“智”聪明6.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吗”4.不亦通“悦”, 愉快 7.四僵劲不能动通“肢” 5.一切通“无”8.同舍生皆绮秀通“披”,穿 6.通“才” 7.尊君在通“否”七下:1.日通“攀”,牵引2.对镜通“贴” 3.出门看火伴通“伙”4.治经为博士通“耶”,语气词5.满通“座”6.(止增笑耳)通“只”八上:1.便通“邀”,邀请2.通“屈”,弯曲3.左手倚一通“横”4.舟首尾长约八分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5王毅叔远通“父”,男子美称,用于附字后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7.选贤通“举” 8.矜寡孤独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 9.荡胸生通“层”10.通“缺” 11.余通“桡”,撑船八下: 1.蝉则千通“啭”,鸟叫声2.窥古谷忘通“返” 3.通“饲”,喂4.才美不外通“现”显露,显现 9.百废兴通“具”,全,皆10.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11.玉盘珍通“馐”,美味的食物,通“值”九上:1.发闾左適戍渔阳通“谪”2.为天下通“倡”,首发 3.固怪之矣通“已”4.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4.固不意通“措” 5.仓鹰击于殿上通“苍”6.欲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7.更著风和雨通”着”, 遭受九下:1.子墨子九之通“拒”2.子墨子之守通“御”,抵挡3.亲戚之通“叛”4.益其所不能通“增” 5.于虑通“横”梗塞,不顺6.法家士通“弼”,辅佐 7.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8.不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9.所识穷乏者我通“德”,恩惠,感激通“欤”,语气助词10.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11.小惠未通“遍”遍及,普遍12.始一焉通“返”,返回13.汝之不通“慧”,聪明 14.河曲智叟以应通“无”,没有15.一朔东通“措”,放置 第二篇: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一、通假字 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不用有其本义的本字,却用了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尽管借字与本字的字形、字义不同,但字音一定相同或相近,所以又有一种更确切的称谓,叫做“古音通假”。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列子•黄帝》:“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童”是“同”的假借字。《诗 •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 露。”“谓”是“畏”的假借字。 通假字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七年级(上册)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