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达抗干扰

雷达抗干扰

雷达抗干扰
雷达抗干扰

雷达抗干扰

雷达抗干扰,属于军事领域,是一种在军事对抗中对抵御敌对方干扰的方法

雷达抗干扰- 正文

无论战时或战前,军用雷达都处于电子对抗环境中。对方通过电子侦察测定雷达辐射的有关参数,以便战时有针对性地对雷达实施电子干扰或用反辐射导弹等加以摧毁,防止或减少雷达取得己方目标的有用信息(见雷达对抗)。军用雷达则应具备电子防护手段,以保证战时能有效地获取目标信息(发现目标与测定目标参数)。抗干扰就是电子防护的重要内容。

发展概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地面防空、海战、空战中广泛使用雷达(如用于警戒、炮火控制、探照灯控制等),促进了雷达干扰技术的发展。战争后期,普遍使用噪声调幅干扰机、铝箔条和二者的混合干扰,从而又促进了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发展。除雷达频段向微波波段扩展以增强抗干扰能力外,还出现了许多其他抗干扰技术。这些抗干扰技术包括:雷达工作频率的跳变;有风速补偿的动目标显示;视频信号积累器;脉冲宽度、幅度鉴别电路;采用各种自动增益控制技术或对数放大器,以防止接收机过载和减少虚警;天线旁瓣匿影器;脉冲压缩等。50年代初期,军用雷达已普遍采用变频速度为秒级的机械变频技术和动目标显示技术。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单脉冲、脉冲压缩、频率分集、旁瓣匿影和抑制调频干扰的一些技术已在雷达中应用。70年代以来,以行波管、行波速调管、前向波放大器、微波功率晶体三极管等作发射机末级放大器的雷达,变频范围达到6%~14%。在发射周期间捷变频、寻找干扰频段空隙瞬时躲避干扰的自适应捷变频技术已普遍采用。对于难以用变频躲避的快速宽带扫频干扰,许多雷达采用宽带限幅后再匹配接收的非线性处理方法。有些雷达已采用相干旁瓣对消技术,对干扰机的方位、仰角实现定向的无源技术。复杂的编码发射波形如线性调频、相位编码等也得到普遍应用。相控阵体制使雷达频率、脉宽、重复频率、波束指向和扫描速率更有随机性。雷达采取几个重复周期变频一次,或采取程序化的重复周期间变频并利用大容量存储器,把几个周期的回波存储起来,选择同发射频率的回波进行动目标显示滤波处理,已可解决雷达捷变频与动目标显示的兼容问题。

干扰威胁雷达与一般无线电设备相比更易受到干扰,因为目标散射的能量微弱,不大的干扰能量就能超过它。对于搜索雷达,对方主要是用杂乱信号或假目标扰乱雷达操纵员的观测,造成雷达测距、测角、测速的误差;或使操纵员无法观测和使自动化目标检测的计算机过载,从而破坏雷达对目标的检测。对于跟踪雷达,则使其跟踪假目标,从而丢失对真正目标的跟踪。干扰按性质分为消极干扰和积极干扰两种。①消极干扰:又称无源干扰,靠反射或吸收雷达的辐射能量使雷达观测目标困难(见雷达无源干扰技术)。反射的办法如投放长度为雷达半波长左右的小束金属箔条、敷金属膜的介质和其他反射体等。当少量投放时,投放的瞬间其回波类似飞机回波,借以欺骗执行炮火控制任务的跟踪雷达;当大批投放时,可形成杂波走廊,对目标起掩护作用。②积极干扰:又称有源干扰,用干扰发射机产生干扰能量,可分为压制性和欺骗性干扰两类(见雷达有源干扰样式)。压制性干扰的主要目的是妨碍雷达对目标的检测,包括瞄准式噪声干扰、阻塞式噪声干扰、扫频干扰、脉冲干扰、连续波干扰等。欺骗性干扰的目的是使雷达对假目标进行检测或跟踪,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雷达的干扰环境空袭中对雷达施放的干扰有自卫式、护航式、远方掩护式等方式,各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自卫式干扰是由攻击飞机自身携带的干扰器材和设备所施放的干扰,旨在保护本身不被雷达发现或不被武器控制雷达所跟踪。飞机的主要任务是攻击,因此所带的干扰机和消极干扰器材只占飞机载荷的较小部分,一般只能携带对飞机威胁最大的雷达频段的干扰设备。由于自卫式干扰能力有限,在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的编队中往往配备一定数量专门携带干扰设备的飞机以掩护其他飞机,或彼此携带不同频段干扰设备以互相掩护。只有当掩护者与被掩护者间的距离保持在雷达的同一角度分辨单元内,护航式干扰才能奏效。远方掩护式干扰是为了补救自卫式和护航式干扰之不足,由一些专门装载干扰设备的飞机,在远离敌方的安全地区进行干扰,其干扰频段较宽、强度较大。但是,因掩护者与被掩护者不在同一地区,常是从雷达天线旁瓣对雷达进行干扰。

抗干扰方法对付高斯噪声干扰的最佳接收方法是采用匹配滤波器(见检测理论)。强干扰时,处理后的信号干扰比约为2E/N0。式中E为收到的雷达信号能量;N0为噪声干扰频谱密度。增大发射信号能量、使用高增益发射天线、采用宽频带工作,都能提高抗干扰性能。单部雷达的抗干扰能力有限;若以多种不同频段雷达组成雷达网,则易对付机载干扰设备的干扰。最佳策略是把雷达频率分布于尽可能宽的频带,以躲避干扰。如无法躲避,则可迫使干扰机功率分散于雷达频段内,从而降低每赫兹的噪声干扰功率强度。网中雷达采用的扩展频谱信号、频率分集、频率捷变,都是为达到此目的而采取的有效措施。采用分辨力高的方位、仰角接收波束,可使护航式干扰难以互相掩护。低旁瓣天线可以减少受干扰的角域,对任何干扰均有效。采用天线增益大于雷达主天线旁瓣增益的宽波束辅助天线,能使信号与主天线信号进行比较,如旁瓣匿影器,可进一步抑制旁瓣来的脉冲干扰。有自适应功能的相干旁瓣对消器,能进一步抑制包括噪声干扰在内的高占空比干扰。抗干扰效果取决于干扰机的数目、空间分布和对消器的环数。对付用M型返波管产生的宽带快速扫频干扰,采用宽带接收和限幅后匹配滤波的技术,是有效的抑制措施。对于以倍频程工作的行波管产生欺骗雷达的回答干扰,雷达不能靠变频来回避,但采用随机变化的参数(如脉宽、重复周期、波束扫描速率等)、复杂而宽带的发射波形(如线性调频、二相码、四相码等)的方法

却能避免这种干扰,在一个发射周期内独立完成参数测量和控制方法以及利用目标回波与干扰信号在延时、距离变化率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数据处理等,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抗干扰效果。压制式干扰,往往会使雷达接收系统饱和过载。因此,接收机内应具有防止饱和和过载的各种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和恒虚警率措施。传输和处理信号的各环节,如发射机、天线、接收放大器、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等都可实施抗干扰技术。好的雷达基本设计(宽频带、低天线旁瓣、大的接收系统动态范围等),隐蔽的发射波形,各参数如时间、空间、频率、天线极化等的分辨力和选择性的提高,是保证和提高雷达抗干扰能力的基础。

参考书目

S.L.Johnston,Radar Electronic Countercounter-measures, Artech House,Dedham,1979.。

随机信号雷达抗干扰性能分析

第23卷第1期电波科学学报 2008年2月CHINESEJOURNALOFRADIOSCIENCEV01.23。No.1February。2008 文章编号1005—0388(2008)Ol一0189—06 随机信号雷达抗干扰性能分析 张新相1吴铁平2陈天麒1 (1.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54; 2.空军装备研究院雷达所,北京100085) 摘要研究了采用带限高斯白噪声波形的随机信号雷达在噪声和欺骗干扰环境下的工作性能。通过研究接收机输入/输出信噪比关系和检测性能,分析了随机信号波形抗噪声干扰的性能;采用仿真方法,分析了抗欺骗干扰性能。仿真和分析结果表明,随机信号波形比线性调频脉冲压缩波形具有更好的抗欺骗干扰能力。 关键词随机信号雷达;抗干扰≯噪声干扰;欺骗干扰 中图分类号TN911文献标识码A ECCMcapabilitiesofrandomsignalradar ZHANGXin-xiangWUTie-pingCHENTian-qi (1.CollegeofE.E.,Univ.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ogyofChina.Chengdu Sichuan610054,China2.RadarInst.,AirforceEquipment Academy,Beijing100085,China) AbstractThepedormanceofrandomsignalradar(RSR)isanalyzedbyemplo—yingaband-limitedwhitegaussnoisewaveforminactivejammingenvironments.Theinputandoutputsignal-to-noiseratioandprobabilityofdetectionofthereceiv—erarediscussed.SimulationisperformedtOshowtheperformanceindeceptivejam—mingcondition.Analysisandsimulationindicatethatrandomsignalwaveformpos—sessesbetterelectroniccounter-countermeasure(ECCM)capabilitiesthanlinearfrequencymodulated(LFM)waveform. Keywordsrandomsignalradar;ECCM;noisejamming;deceptivejamming 1引言 随机信号雷达(RSR)采用射频噪声或噪声调制 信号作为发射波形[1],其最佳接收一般采用相关接 收机。对随机信号雷达的试验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Horton[2]首先提出了一种噪声测距雷达,此后 CopperC33等研究了一种实验型随机信号雷达。由于 随机信号波形的低截获(LPI)性和优良的检测性能,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随机信号雷达的研究和试验 系统[1“石],涵盖了探地、SAR/ISAR成像、雷达截面 积测量等方面的应用。 随机信号雷达采用非周期的噪声或类噪声波 收稿日期:2006-i0-20 189形,其模糊函数接近理想的图钉型,除具有良好的距离、速度分辨力和低截获性能【6]外,随机信号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也是其受到众多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文献中,针对随机信号雷达抗干扰性能分析的较少见,其研究对象主要是连续波随机信号波形,研究方法侧重于定性分析、仿真分析和对比试验。刘国岁教授[7]等以对比试验方式,比较了随机二相码调制和伪随机二相码调制两种连续波随机信号雷达的抗干扰性能,实验数据表明,随机二相码调制波形具有更强的抗各类干扰的能力。Garmatyuk[8]对随机信号SAR在杂波/噪声和欺骗式干扰环境下的成像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与线性调频波形比较,  万方数据

复杂电磁环境抗主瓣干扰方法研究

复杂电磁环境抗主瓣干扰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11T11:22:33.860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17期作者:侯育星巴文祥[导读] 摘要:为了提高雷达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综合作战性能及提高雷达的战场生存能力,本文首先对复杂电磁环境场景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较难解决的抗主瓣干扰问题,提出了多站雷达协同抗干扰、主动抗干扰等几种有效的抗干扰措施。 (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43) 摘要:为了提高雷达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综合作战性能及提高雷达的战场生存能力,本文首先对复杂电磁环境场景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较难解决的抗主瓣干扰问题,提出了多站雷达协同抗干扰、主动抗干扰等几种有效的抗干扰措施。 关键词:雷达;复杂电磁环境;主瓣干扰 引言 雷达电子对抗技术(ECM)的发展使军用雷达装备面临新的挑战,电子战已经成为战争的又一维战场,没有抗干扰能力的雷达在现代战争环境中是没有生命力的,伴随着雷达在战场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反雷达技术也在迅速发展,特别是综合电子干扰已经成为雷达的四大威胁之一。如果雷达被敌方成功干扰,那么整个武器系统的性能都将会大大降低,本文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下抗主瓣干扰提出了几种有效的抗干扰手段。 1.复杂电磁环境场景分析 复杂电磁环境主要是指在真实作战时,作战环境中不止存在多种类型的干扰类别。包括有源干扰、无源干扰等,其中按照雷达、目标、干扰机的空间位置关系分类,干扰信号可以分为远距离支援干扰(SOJ)、随队支援干扰(ESJ)、自卫干扰(SSJ)等。而其中随队支援干扰和自卫干扰一般都可能会形成主瓣干扰。其中随队支援干扰,一般由一架干扰飞机伴随多架攻击飞机施放干扰,掩护攻击飞机编队,当干扰飞机和飞机编队距离较近时,它们将会同时落入雷达的主瓣照射波束内,此时干扰飞机施放干扰信号从雷达主瓣进入形成主瓣干扰,伴随干扰样式主要有噪声调频、扫频、噪声调频加扫频,干扰设备主要有美国的EA-6B、EA-18G等。自卫干扰主要采用干扰吊舱的方式,其干扰信号和目标信号一起直接从雷达主瓣进入雷达接收机,形成主瓣干扰,一般采用欺骗性干扰样式,包括杂乱脉冲、距离欺骗、速度欺骗、距离和速度复合欺骗、多假目标欺骗干扰、箔条干扰弹和目标机动等。 2.干扰侦察设计 现代雷达通常配备有干扰侦察设备,可对干扰源信号参数以及时频参数进行侦察与识别,一般干扰侦察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干扰源诱导。在雷达系统探测目标之前安排一定的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雷达控制所有天线波束指向覆盖所探测的空域,按照一定的时序,向敌方干扰机发射预先设计好的诱导信号,该诱导信号可设定频点、带宽、脉宽等参数,诱导敌方干扰机开机并发射干扰信号,便于系统完成干扰源的定位; 第二步,空域干扰源侦察、定位与分析。雷达发射的诱导信号结束后,系统转为干扰侦察接收状态,对空间干扰源信号进行侦察、测向、识别等。然后根据所识别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结合干扰决策对辐射装备的威胁等级进行判断,控制干扰模块发射针对性反干扰信号,从而迷惑和扰乱敌方系统对己方雷达的检测和跟踪,并掩护我方探测设备不被敌方干扰机有效干扰到。 3.主瓣抗干扰设计 雷达抗干扰方法主要从空域、时域、频域三个方面切入,通过不同的算法将回波信号中的干扰信号剔除,只保留有用的目标信号,但是在针对主瓣干扰时,以前的多种算法效果并不理想,下面分别从系统协同、雷达体制两个角度提出了抗干扰方法。 3.1.协同抗干扰设计 通常单个系统内部会配备多部雷达,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互补,并且雷达的工作频带会彼此错开,以达到同时工作互不影响的效果,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可利用这些雷达资源进行协同抗干扰设计。通常的干扰机,其干扰带宽有限,只能干扰到其中一部雷达,不能对多部雷达同时进行有效干扰,因此通过系统内部多部雷达协同,可以有效提高整个系统对抗干扰的能力,提高作战效率。或者采用相同频段的雷达,但是其放置位置相差一定的距离,使得干扰机在对其中一部雷达进行主瓣干扰时,另外一部或多部雷达都处于干扰机的主瓣之外,对于其他雷达而言,这些干扰都是副瓣干扰,而抑制副瓣干扰的方法已经很多,不在赘述。 3.2.主动抗干扰设计 a)基于认知雷达体制的主动抗干扰设计 认知雷达是最近这些年提出的一种新型的雷达体制,该雷达可以被称为是智能雷达,基于该体制的雷达可以对战场信息进行感知,并分析干扰特征,对干扰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分析其包络、方差、频谱等,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干扰判别,决策等,是雷达自适应的调整工作参数与工作模式,实现干扰效能的最大化。 b)基于低截获设计的主动抗干扰设计 在雷达探测到敌方目标的同时,敌方截获到雷达信号的概率最小。敌方不能截获到雷达信号,便不能实施有效的干扰,因此基于低截获设计的雷达算是一种有效的主动抗干扰设计。根据低截获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1.提高发射占空比,降低发射平均功率,可采用连续波体制; 2.降低发射天线峰值功率; 3.采用功率管理设计; 4.设计复杂波形,降低被干扰机截获波形参数的概率; 5.脉内/脉组频率捷变,波形捷变; 6.采用超低副瓣天线设计。 4.结束语 抗主瓣干扰问题一直是雷达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根据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几种有效的解决办法,多部雷达协同抗干扰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的抗主瓣干扰处理,主动抗干扰设计主要对雷达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在设计时即可考虑到新的体制,新的抗干扰手段,可对雷达设计人员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浅谈雷达干扰与反干扰技术

浅谈雷达干扰与抗干扰技术 近年来,由于电子对抗技术的不断进步,干扰与抗干扰之间的斗争亦日趋激烈。面对日益复杂的电子干扰环境,雷达必须提高其抗干扰能力,才能在现代战争中生存,然后才能发挥其正常效能,为战局带来积极影响。 一、雷达干扰技术 1、对雷达实施干扰的目的和方法 雷达干扰的目的是使敌方雷达无法获得探测、跟踪、定位及识别目标的信息,或使有用的信息淹没在许多假目标中,以致无法提取真正的信息。 根据雷达工作原理,雷达是通过辐射电磁波在空间传播至目标,由目标散射回波被雷达接收实现探测目标。因此对雷达实施干扰可以从传播空间和目标这两处着手。具体来说就是辐射干扰信号,反射雷达信号,吸收雷达信号三个方面。 为了实现对雷达实现有效的干扰,一般需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空间上,干扰方向必须对准雷达,使得雷达能够接收到干扰信号。频域上,干扰频率必须覆盖雷达工作频率或者和雷达工作频点相同。能量上,干扰的能量必须足够大,使得雷达接收机接收的能量大于其最小可接收功率(灵敏度)。极化方式上,干扰电磁波的极化方式应当和雷达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尽量接近,使得极化损失最小。信号形式上,干扰的信号形式应当能够对雷达接收机实施有效干扰,增加其信号处理的难度。 2、雷达干扰分类 雷达面临的复杂电子干扰可分为有意干扰和无意干扰两大类,这两者又分别包括有源和无源干扰,具体如下图所示。

有意干扰无意干扰有源干扰无源干扰有源干扰 无源干扰遮盖性干扰欺骗性干扰自然界的人为的欺骗性干扰遮盖性干扰自然界的人为的噪声调频干扰复合调频干扰噪声调相干扰随机脉冲干扰距离欺骗干扰角度欺骗干扰速度欺骗干扰等箔条走廊干扰箔条区域干扰反雷达伪装雷达诱饵宇宙干扰雷电干扰等工业干扰友邻干扰等鸟群干扰等 人工建筑干扰 地物、气象干扰 {友邻物体干扰{{{{{{{{{{{{{{ 雷达干扰 二、雷达抗干扰技术 雷达抗干扰的主要目标是在与敌方电子干扰对抗中保证己方雷达任务的顺利完成。雷达抗干扰措施可分为两大类:(1)技术抗干扰措施;(2)战术抗干扰措施。技术抗干扰措施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使干扰不进入或少进入雷达接收机中;另一类是当干扰进入接收机后,利用目标回波和干扰的各自特性,从干扰背景中提取目标信息。这些技术措施都用于雷达的主要分系统如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中。 1、与天线有关的抗干扰技术 雷达通过天线发射和接收目标信号,但同时可能接收到干扰信号,可以通过在天线上采取某些措施尽量减少干扰信号进入接收机。如提高天线增益,可提高雷达接收信号的信干比;控制天线波束的覆盖与扫描区域可以减少雷达照射干扰机;采用窄波束天线不仅可以获得高的天线增益,还能增大雷达的自卫距离、提高能量密度,还可以减少地面反射的影响,减小多径的误差,提高跟踪精度;采用低旁瓣天线可以将干扰限制在主瓣区间,还可以测定干扰机的角度信息,并能利用多站交叉定位技术,测得干扰机的距

雷达干扰智能决策资源分配的一种快速算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雷达干扰智能决策资源分配的一种快速算法 作者:黄贤锋, 张万军, 谭营 作者单位: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合肥,230037 刊名: 航天电子对抗 英文刊名:AEROSPACE ELECTRONIC WARFARE 年,卷(期):2002(6) 被引用次数:11次 参考文献(3条) 1.谭营智能雷达干扰决策支持系统中资源分配技术 1999 2.王杰贵雷达干扰决策分析 1997(04) 3.王杰贵一种雷达干扰资源动态优化分配技术 1999(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王杰贵.罗景青几种雷达干扰资源分配技术[期刊论文]-航天电子对抗2001(3) 2.谈江海.陈天麒.TAN Jiang-hai.CHEN Tian-qi一种雷达干扰资源分配算法[期刊论文]-电子对抗技术 2005,20(5) 3.贺静波.彭复员.胡生亮.HE Jing-bo.PENG Fu-yuan.HU Sheng-liang基于作战任务的雷达干扰决策模型[期刊论文]-现代雷达2007,29(1) 4.郭小一多策略雷达干扰资源分配方法研究[学位论文]2006 5.王杰贵.罗景青.毛云祥IDSSRJ中的雷达干扰资源分配技术[期刊论文]-舰船电子对抗2001(3) 6.高晓光.胡明.郑景嵩.GAO Xiao-guang.HU Ming.ZHENG Jing-song突防任务中的单机对多目标干扰决策[期刊论文]-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32(6) 7.张渊无线资源管理技术中干扰协调与资源调度研究[学位论文]2011 8.郭小一.袁卫卫.黄金才.GUO Xiao-yi.YUAN Wei-wei.HUANG Jin-cai雷达干扰资源一对多分配方法[期刊论文]-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33(12) 9.姜宁.胡维礼.王基组.郭建雷达干扰资源分配的模糊多属性动态规划模型[期刊论文]-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3) 10.田德民.TIAN De-min现代雷达有源对抗系统中干扰资源管理分析[期刊论文]-舰船电子对抗2006,29(4) 引证文献(11条) 1.易成煜.孙闽红.唐斌基于TOPSIS法的雷达抗干扰措施优化选取[期刊论文]-现代雷达 2009(10) 2.郭小一.袁卫卫.黄金才雷达干扰资源一对多分配方法[期刊论文]-火力与指挥控制 2008(12) 3.贺静波.彭复员.胡生亮基于作战任务的雷达干扰决策模型[期刊论文]-现代雷达 2007(1) 4.谈江海.陈天麒一种雷达干扰资源分配算法[期刊论文]-电子对抗技术 2005(5) 5.唐蒙娜.熊伟丽.徐保国改进的TOPSIS法在雷达干扰资源分配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2(1) 6.肖海泉.文友斌雷达干扰资源的粒子群分配技术研究[期刊论文]-舰船电子对抗 2011(2) 7.基于1-1原则的雷达抗干扰措施优化选取[期刊论文]-数据采集与处理 2009(z1) 8.刘以安.倪天权.张秀辉.李游模拟退火算法在雷达干扰资源优化分配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9(8) 9.涂拥军.李静.厉春生.王国恩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雷达网干扰资源分配技术研究[期刊论文]-现代防御技术 2009(6)

雷达抗干扰性能的评估模型

雷达抗干扰性能的评估模型研究 胡中泽1,曹菲1,乔术旗1,那熙宇2 (1.第二炮兵工程大学陕西西安710025;2.二炮装备研究院北京100161) 摘要:雷达的抗干扰(ECCM )性能成为现代雷达的重要参数,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估雷达性能,是装备研制和使用均关注的问题,分析了雷达干扰环境,构建了雷达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抗干扰评估模型,得到了评估结果,最后对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雷达;抗干扰;评估模型;研究中图分类号:TN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36(2012)24-0134-03 Radar ECCM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odel HU Zhong -ze 1,CAO Fei 1,QIAO Shu -qi 1,NA Xi -yu 2 (1.The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 ’an 710025,China ; 2.The Second Artillery Academy of Armament ,Beijing 100161,China ) Abstract:The performance of radar anti -jamming (ECCM )to become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modern radar ,how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performance of radar equipment development and use are of concer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adar -jamming environment ,build a radar evaluation index systemestablished anti -interference assessment models ,the results of the assessment ,and finally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results.Key words:radar ;ECCM ;evaluation model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2-09-03 稿件编号:201209010 作者简介:胡中泽(1984—),男,湖南怀化人,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兵器科学与技术。 电子对抗是现代战争的三大支柱之一,随着现代战争中电子对抗(ECM )的日趋激烈,干扰技术和雷达抗干扰技术不断得到发展,雷达的抗干扰(ECCM )性能成为现代雷达的重要参数,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估雷达性能,是装备研制和使用均关注的问题,因此,对雷达抗干扰效能评估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介绍了雷达抗干扰效能评估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 对雷达实施的干扰和雷达抗干扰的措施 1.1 对雷达实施的干扰 电子干扰按干扰源区分,可分为有源干扰与无源干扰; 按其目的可分为有意和无意干扰;按其作用可分为压制性干扰和欺骗性干扰。雷达干扰的分类方法很多,图1给出了一种典型的分类结果。 1.2雷达的抗干扰措施 目前,雷达抗干扰措施较多,每一种抗干扰措施的使用 都有其目的。雷达采取了一种抗干扰措施以后,其某些方面的抗干扰性能将会得到改善,通过分析哪些性能得到改善,以及寻找相应的评估指标来体现这些性能的改善,就可以建立雷达抗干扰措施评估指标集。以下是对几种常用抗干扰措施的分析: 1)副瓣对消(SLC ):目的是抑制通过雷达副瓣进入的具有 高占空比和类似噪声的干扰,从而提高雷达接收机的信干比。 2)频率捷变和频率分集:目的是强迫干扰机将其能量在 雷达带宽上扩展以减小其干扰效果,这相当于减小干扰机的功率密度从而提高雷达接收机的信干比。同时,频率捷变和频率分集将信息载体信号在频率、空间、时间上展开以减小被 ESM ,ARM 探测到的概率,从而提高雷达抗欺骗式干扰概率。 3)降低雷达发射天线副瓣:目的是降低被侦查的概率, 从而增大雷达抗欺骗式干扰概率。 电子设计工程 Electronic Design Engineering 第20卷Vol.20第24期No.242012年12月Dec.2012 图1 雷达干扰分类图 Fig.1Radar jamming classificat

雷达抗干扰性能评估方法研究_王瑞革

总第191期2010年第5期 舰船电子工程 Ship Electr onic Engineering V o l.30No.5 115雷达抗干扰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王瑞革王瑞恒刘大成 (92785部队秦皇岛066200) 摘要雷达抗干扰效果评估是雷达作战效能评估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对现有雷达抗干扰技术和战术性能指标的深入分析,以及雷达抗干扰效能评估方法研究,建立了评定雷达抗有源压制性干扰的模型,并给出了雷达抗干扰效果评估的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雷达;评估指标;抗干扰评估 中图分类号T N9 Radar Ant-i interference Function Analysis and the Valuation Method Research W ang R uige Wa ng R uihe ng L iu D acheng (N o.92785T r oops of P LA,Qinhuang dao066200) A bstract T he strength o f radar ant-i jamming play s a decisive ro le in the w ar.In this pa per,t he exist ing t echnolog y and tactical perfo rmance,as well as perfo rmance assessment method o f r adar ant-i jamming,ar e analy zed deeply,the co mpo s-ite assessment indicator of ant-i active blanket jamm ing r adar is est ablished,and bot h the method and pr ocedures o f assess-ment of r adar ant-i jamming effect are proposed. Key Words r adar,assessment indicato rs,sant-i jamming assessment Class Nu mber T N9 1引言 随着各种新技术、新体制雷达不断涌现,现代的雷达对抗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现代雷达为了抑制干扰,往往采用多种抗干扰手段;相应地,一些新型干扰装备和干扰技术也随之出现。雷达干扰和雷达抗干扰作为一对对立统一体,正是在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共同发展的[1]。对于干扰方来说,主要关心干扰对雷达是否有效,效果如何,而雷达方则关心其在干扰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同时作战双方电子对抗手段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双方战争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作为雷达对抗效能评估重要一环的雷达抗干扰效果评估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2雷达抗干扰性能分析 针对不同的干扰情况,雷达有着不同的抗干扰措施。具体的抗干扰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2.1功率对抗 常用的技术手段是增加发射功率、提高天线增益、提高接收机灵敏度和提高发射信号的占空比(即增加发射脉冲宽度和提高发射脉冲重复频率)[2]。 2.2空间对抗 空间对抗是利用干扰源和目标空间位置的差异,来选择目标回波信号的抗干扰方法,它要求雷达窄波束、窄脉冲工作,减小雷达的空间分辨单元 *收稿日期:2010年1月3日,修回日期:2010年2月5日作者简介:王瑞革,男,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雷达技术。

电子对抗与反对抗策略研究

信息工程 0 引言 电子对抗与反对抗策略指的是雷达干扰决策基于抗盈利矩阵分析雷达方与干扰方的对抗与反对抗情况。现代的电子对抗与反对抗策略系统的工作机制是侦察机收集侦察范围内的电磁信息以及潜在的威胁雷达信息,推理机分析所侦察的信息特征得到对抗盈利矩阵的先验数据,根据此刻雷达正采用的抗干扰技术选择对威胁雷达干扰效果最有效的干扰策略。针对威胁雷达的侦察和抗干扰策略的改变,己方雷达电子对抗与反对抗决策系统将及时调整干扰策略,时刻保证每次电子对抗的干扰盈利最大化。 军事对战中若出现指挥部署失误,将直接决定战略胜利导向,而现代军事对战中的指挥部署需要参考雷达电子对抗中所提供的战略信息,所以电子对抗与反对抗策略具有重大军事研究意义。基于此,本课题将围绕电子对抗和反对抗策略的主题展开研究。 雷达对抗与雷达反对抗技术的争斗由来己久。采用雷达反对抗新方法可提升雷达自卫水平,干扰方随即展开新干扰技术的课题研究,而雷达方被迫对干扰新方法开展对抗方法的研究,循环往复,雷达对抗技术与雷达反对抗技术相互制衡、相互促进。下面将从雷达反对抗技术和对抗技术两个角度进行策略研究。 1 雷达对抗技术 雷达对抗技术利用某种雷达干扰手段扰乱和破坏对方雷达,使其不能侦察到真实目标,可以根据干扰方式将其划分为压制性对抗和欺骗性对抗。压制性对抗通过释放杂波噪声掩盖真实的回波信号,由于杂波信号的幅值、相位和频率变化较大,以至于难以捕捉,从而增加雷达侦察目标的难度。压制性对抗也可以通过释放大功率的电磁信号,使对方雷达接收机达到过载饱和状态,大幅度降低对方雷达的侦察能力。欺骗性对抗技术通过捕获并分析目标的回波信号特征,模拟与回波信号具有相似幅度、频率或相位等特征的信号,但是干扰信号所携带的信息与目标的真实回报信号所携带的信息截然不同,从而降低雷达正确侦察目标信息的概率。随着欺骗性干扰信号的增多,雷达侦察能力将逐渐降低。通过欺骗性对抗技术的分析可知,其与压制性对抗技术不同,压制性对抗技术所释放的信号不携带任何信息,而欺骗性对抗技术所释放的信号将携带假消息。 2 雷达反对抗技术 随着军事竞争愈演愈烈,环境中电磁波越来越多,精确识别电磁波所携带的信息愈发困难。除此之外,随着对抗与反对抗技术的竞争式发展,反对抗技术已深入到雷达的天线装置、接收端、发射端,以及系统中信号处理四个方面,本文将从四个角度对反对抗技术进行研究: (1)天线的反对抗技术。雷达中压制式干扰主要来源于旁瓣区域的干扰电磁信号,这种干扰信号可以借助低旁瓣天线抗干扰技术在源头上进行屏蔽。基于低旁瓣天线技术开发的相控阵天线不仅能有效抑制旁瓣干扰信号,而且能获得较窄的波束。 除此之外,旁瓣干扰还可以借助旁瓣匿影方式和旁瓣相消方式进行反对抗处理,前者主要针对旁瓣区域的脉冲信号,后者主要针对脉冲区域的高占空比的类噪声信号。通过对低旁瓣天线技术、旁瓣匿影方式和旁瓣相消方式三种天线抗干扰技术的分析可知,雷达旁瓣区域引入的干扰信号能得到有效抑制,确保雷达系统所接受的信号质量,从而调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 (2)发射机的反对抗技术。基于雷达发射机的理论可知,雷达增加发射功率不仅能提升侦察范围,而且能提高信干比,增强抗干扰能力,但是存在邻近雷达干扰、被侦察概率增高等缺陷。与此同时,高功率的雷达仍然不具备分辨箔片、转发干扰机、欺骗和诱饵干扰机等干扰信号的能力。在军事应用中的雷达为了避免被信号被截获,雷达在保证一定的侦察范围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雷达发射功率,所以雷达发射端的抗干扰主要采用频率捷变方式和频率分集方式。频率捷变抗干扰指的是雷达发射端的侦察信号范围很广,能够根据干扰信号的频率特征迅速地调整发射信号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基于频率捷变抗干扰技术的雷达不仅能有效抑制杂波干扰,而且能在提高发射功率的前提下提升雷达 王晓路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山东青岛,230037) 摘要:随着电子对抗与反对抗策略在现代军事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电子对抗的研究具有重大军事价值,基于此,本课题将围绕电子对抗和反对抗策略的主题展开研究。本文分析了压制性和欺骗性两种雷达对抗技术,并从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和信号处理机四个方面着重研究了降低压制性对抗干扰和欺骗性对抗干扰的反对抗策略。 关键词:电子对抗;电子反对抗;压制性对抗;欺骗性对抗 www?ele169?com | 75

雷达抗干扰

雷达抗干扰 雷达抗干扰,属于军事领域,是一种在军事对抗中对抵御敌对方干扰的方法 雷达抗干扰- 正文 无论战时或战前,军用雷达都处于电子对抗环境中。对方通过电子侦察测定雷达辐射的有关参数,以便战时有针对性地对雷达实施电子干扰或用反辐射导弹等加以摧毁,防止或减少雷达取得己方目标的有用信息(见雷达对抗)。军用雷达则应具备电子防护手段,以保证战时能有效地获取目标信息(发现目标与测定目标参数)。抗干扰就是电子防护的重要内容。 发展概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地面防空、海战、空战中广泛使用雷达(如用于警戒、炮火控制、探照灯控制等),促进了雷达干扰技术的发展。战争后期,普遍使用噪声调幅干扰机、铝箔条和二者的混合干扰,从而又促进了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发展。除雷达频段向微波波段扩展以增强抗干扰能力外,还出现了许多其他抗干扰技术。这些抗干扰技术包括:雷达工作频率的跳变;有风速补偿的动目标显示;视频信号积累器;脉冲宽度、幅度鉴别电路;采用各种自动增益控制技术或对数放大器,以防止接收机过载和减少虚警;天线旁瓣匿影器;脉冲压缩等。50年代初期,军用雷达已普遍采用变频速度为秒级的机械变频技术和动目标显示技术。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单脉冲、脉冲压缩、频率分集、旁瓣匿影和抑制调频干扰的一些技术已在雷达中应用。70年代以来,以行波管、行波速调管、前向波放大器、微波功率晶体三极管等作发射机末级放大器的雷达,变频范围达到6%~14%。在发射周期间捷变频、寻找干扰频段空隙瞬时躲避干扰的自适应捷变频技术已普遍采用。对于难以用变频躲避的快速宽带扫频干扰,许多雷达采用宽带限幅后再匹配接收的非线性处理方法。有些雷达已采用相干旁瓣对消技术,对干扰机的方位、仰角实现定向的无源技术。复杂的编码发射波形如线性调频、相位编码等也得到普遍应用。相控阵体制使雷达频率、脉宽、重复频率、波束指向和扫描速率更有随机性。雷达采取几个重复周期变频一次,或采取程序化的重复周期间变频并利用大容量存储器,把几个周期的回波存储起来,选择同发射频率的回波进行动目标显示滤波处理,已可解决雷达捷变频与动目标显示的兼容问题。 干扰威胁雷达与一般无线电设备相比更易受到干扰,因为目标散射的能量微弱,不大的干扰能量就能超过它。对于搜索雷达,对方主要是用杂乱信号或假目标扰乱雷达操纵员的观测,造成雷达测距、测角、测速的误差;或使操纵员无法观测和使自动化目标检测的计算机过载,从而破坏雷达对目标的检测。对于跟踪雷达,则使其跟踪假目标,从而丢失对真正目标的跟踪。干扰按性质分为消极干扰和积极干扰两种。①消极干扰:又称无源干扰,靠反射或吸收雷达的辐射能量使雷达观测目标困难(见雷达无源干扰技术)。反射的办法如投放长度为雷达半波长左右的小束金属箔条、敷金属膜的介质和其他反射体等。当少量投放时,投放的瞬间其回波类似飞机回波,借以欺骗执行炮火控制任务的跟踪雷达;当大批投放时,可形成杂波走廊,对目标起掩护作用。②积极干扰:又称有源干扰,用干扰发射机产生干扰能量,可分为压制性和欺骗性干扰两类(见雷达有源干扰样式)。压制性干扰的主要目的是妨碍雷达对目标的检测,包括瞄准式噪声干扰、阻塞式噪声干扰、扫频干扰、脉冲干扰、连续波干扰等。欺骗性干扰的目的是使雷达对假目标进行检测或跟踪,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雷达的干扰环境空袭中对雷达施放的干扰有自卫式、护航式、远方掩护式等方式,各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自卫式干扰是由攻击飞机自身携带的干扰器材和设备所施放的干扰,旨在保护本身不被雷达发现或不被武器控制雷达所跟踪。飞机的主要任务是攻击,因此所带的干扰机和消极干扰器材只占飞机载荷的较小部分,一般只能携带对飞机威胁最大的雷达频段的干扰设备。由于自卫式干扰能力有限,在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的编队中往往配备一定数量专门携带干扰设备的飞机以掩护其他飞机,或彼此携带不同频段干扰设备以互相掩护。只有当掩护者与被掩护者间的距离保持在雷达的同一角度分辨单元内,护航式干扰才能奏效。远方掩护式干扰是为了补救自卫式和护航式干扰之不足,由一些专门装载干扰设备的飞机,在远离敌方的安全地区进行干扰,其干扰频段较宽、强度较大。但是,因掩护者与被掩护者不在同一地区,常是从雷达天线旁瓣对雷达进行干扰。 抗干扰方法对付高斯噪声干扰的最佳接收方法是采用匹配滤波器(见检测理论)。强干扰时,处理后的信号干扰比约为2E/N0。式中E为收到的雷达信号能量;N0为噪声干扰频谱密度。增大发射信号能量、使用高增益发射天线、采用宽频带工作,都能提高抗干扰性能。单部雷达的抗干扰能力有限;若以多种不同频段雷达组成雷达网,则易对付机载干扰设备的干扰。最佳策略是把雷达频率分布于尽可能宽的频带,以躲避干扰。如无法躲避,则可迫使干扰机功率分散于雷达频段内,从而降低每赫兹的噪声干扰功率强度。网中雷达采用的扩展频谱信号、频率分集、频率捷变,都是为达到此目的而采取的有效措施。采用分辨力高的方位、仰角接收波束,可使护航式干扰难以互相掩护。低旁瓣天线可以减少受干扰的角域,对任何干扰均有效。采用天线增益大于雷达主天线旁瓣增益的宽波束辅助天线,能使信号与主天线信号进行比较,如旁瓣匿影器,可进一步抑制旁瓣来的脉冲干扰。有自适应功能的相干旁瓣对消器,能进一步抑制包括噪声干扰在内的高占空比干扰。抗干扰效果取决于干扰机的数目、空间分布和对消器的环数。对付用M型返波管产生的宽带快速扫频干扰,采用宽带接收和限幅后匹配滤波的技术,是有效的抑制措施。对于以倍频程工作的行波管产生欺骗雷达的回答干扰,雷达不能靠变频来回避,但采用随机变化的参数(如脉宽、重复周期、波束扫描速率等)、复杂而宽带的发射波形(如线性调频、二相码、四相码等)的方法

复杂电磁环境中雷达目标识别

复杂电磁环境中雷达目标识别 1.1复杂电磁环境的定义以及与信息化条件的关系信息化作战背景主要是指复杂电磁干扰环境下的作战环境,即所谓的复杂电磁环境。对复杂电磁环境的严格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但各种非学术性的刊物上出现了不少对复杂电磁环境的定义。所谓复杂电磁环境,概括的说,就是在一定的作战时期内人为电磁发射和多种电磁现象的总和。构成复杂电磁环境的主要因素主要有敌、我双方的电子对抗,各种武器装备所释放的高密度、高强度、多频谱的电磁波,民用电磁设备的辐射和自然界产生的电磁波等。具体地说,所谓的复杂电磁环境是指信息化战场上在交战双方激烈对抗条件下所产生的多类型、全频谱、高密度的电磁辐射信号,以及己方大量使用电子设备引起的相互影响和干扰,从而造成在时域上突发多变、空域上纵横交错、频域上拥挤重叠,严重影响武器装备效能、作战指挥和部队作战行动的无形战场环境。复杂电磁环境主要包括军用装备电磁辐射及侦搜环境、民用电子设备电磁辐射环境、自然电磁辐射环境。 1.2复杂电磁环境的特点 电磁环境的复杂化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技术在武器装备的不断运用而随之产生的。复杂化主要体现在军用、民用的电磁使用活动增多;交战双方对电磁频谱的依赖使得双方为争夺制电磁权而使用的干扰和反干扰的装备和技术手段增多;电磁频谱波段增多,几乎涵盖了整个电磁频谱波段等等。除了这些人为的电磁活动以外,还存在自然电磁活动,主要有太阳系和星际电磁辐射,地球和大气层电磁场,雷电及其电磁脉冲等。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电磁环境,其中人为的有意干扰造成的电磁环境是主要部分,也是对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影响最大的部分。其主要特征是: (1)广泛性 交战双方为削弱对方电子战能力、降低或破坏对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同时保障己方设备效能的正常发挥,将会采取各种措施,在陆地、海上、空中乃至太空等多维空间展开争夺电磁频谱主导权的斗争,对象涉及无线电通信、雷达、制导、导航、声纳和电信、广播、电视等各种电子设备,范围遍及整个电磁频谱空间。

雷达抗干扰决策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d15423592.html, 雷达抗干扰决策技术 作者:王佳 来源:《科技资讯》2011年第24期 摘要:目前,在雷达抗干扰决策研究方面,国内外公开的研究并不多,借助这有限的雷达抗干 扰决策资料,本文对雷达干扰决策算法中的一种算法——基于0-1规划的雷达干扰决策算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雷达抗干扰决策算法 中图分类号:TN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8(c)-0006-01 1 雷达干扰决策技术的决策原则 雷达干扰决策技术的决策原则有两种,一种是一对一原则,这种原则是指在整个过程中,对每一步雷达只分配一部干扰机。在干扰资源较紧张的情况下,干扰任务分配根据一对一原则来进行,可以尽可能多的干扰敌方雷达,这种原则也具有不足之处,其它对每一部雷达的干扰不能保证其有效性。另一种是多对一原则,这种原则是指在整个过程中,每一部雷达可分配多部干扰机。干扰任务分配采用这种原则,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抓住主要矛盾,从而重点干扰敌方威胁程度大的雷达,这种原则也具有不足之处,即当我方干扰机数量不够时,或者敌方雷达数量很多时,漏干扰很容易造成。 2 雷达干扰决策算法 雷达干扰决策算法主要有基于0-1规划的雷达干扰决策算法、基于多级优化动态的雷达抗干扰决策算法、基于布尔操作法的雷达抗干扰决策算法。无论是从运算复杂度还是从算法有效性来看,第一种算法更适用于雷达抗干扰的决策算法。因此,本文主要对基于0-1规划的雷达干扰决策算法进行分析。 2.1 0-1规划模型分析 这种规划的决策变量仅取值0或1。雷达干扰决策问题可以看作是一个最优指派问题,任务分配变量定义为:

搜索雷达抗干扰能力对策

搜索雷达抗干扰能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一、概述 近几年,随着美国将最新型EA-18G干扰战机部署到日本等我国周边地区,对我国防空武器系统的威胁更加严重,因此如何提高防空武器系统中远程对空监视雷达装备的抗干扰能力成为重要课题被广泛关注。 下面主要就对空监视雷达抗干扰技术进行了汇总及简单介绍,文章最后就对空监视雷达抗干扰技术发展提出了个人看法。 二、搜索雷达抗干扰技术介绍 干扰技术与雷达抗干扰技术本就是矛与盾的关系,近几十年来,彼此的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而雷达抗干扰技术作为防御措施,它的技术发展更加困难。 下面从空域、频域、时域、功率域和调制域等几个方面对对空监视雷达的抗干扰技术进行了归纳介绍,并以表格形式对抗干扰方法、针对干扰类型做了简单介绍,同时说明了干扰吊舱等干扰设备的反抗干扰手段。 a)空域抗干扰措施; 表1 空域抗干扰措施

b)频域抗干扰措施 表2 频域抗干扰措施 c)时域抗干扰措施 表3 时域抗干扰措施 d)功率域抗干扰措施 表4 功率域抗干扰措施

e) 调制域抗干扰措施 表5 调制域抗干扰措施 f) 其他抗干扰措施 表6 其他抗干扰措施 三、 搜索雷达抗干扰能力提升建议 雷达抗干扰技术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熟有效的办法,但是由于干扰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搜索雷达面临的电子环境也是越来越复杂,有种防不胜防的感觉。同时从单体雷达装备的角度考虑,其所能采用技术手段有

效,没有一部雷达能够抵御所有干扰手段,因此,对我军对空监视雷达抗干扰能力提升提出以下建议。 对于中远程搜索雷达,两维相扫超宽带多功能雷达是以后发展方向,因为其是许多抗干扰新技术应用的基础;超低副瓣、副瓣对消、天线扫描捷变、信号参数捷变等成为新型搜索雷达的必备抗干扰手段;但是相对于最新的干扰技术,仍显不足,因此必须从雷达体制上、武器系统层面上开始考虑抗干扰手段,如诱饵技术、双多基地雷达体制等。 从雷达装备自身考虑,作者认为雷达收/发端分置将成为解决抗干扰的有效途径,接收端远离发射源,使敌方干扰机不能发现接收端,因此不论采取任何干扰手段,都只能干扰到发射端方向,接收端不受影响;而发射端只要保证不被电子破坏,能够正常工作就可以;诱饵技术可以解决发射端的反反辐射导弹问题,多个发射站即可以彼此成为备份,同时使用时也可以提高接收端的检测精度。如果再从武器系统级别考虑中距离地空导弹拦截、近距高炮拦截、烟雾或锡箔条干扰等措施,保证雷达装备的安全概率应该较高。同时要对敌方电子战机的反打击能力进行研究,必须具有由守专攻的能力,这样的话,将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雷达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

雷达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 定价: ¥89.00元金桥价: ¥84.55元节省: ¥4.45元 内容简介 雷达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是雷达的神经中枢。信号处理通过对雷达回波信号的处理来发现目标和测定目标的坐标和速度等,形成目标点迹,数据处理通过对目标点迹的处理形成目标的航迹供指挥决策使用。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雷达信号的形式、雷达杂波抑制、雷达脉冲压缩、雷达信号检测、雷达抗干扰、雷达目标识别、雷达点迹处理和雷达航迹处理等。 全书共14章,第1章为概论,第2章到第10章为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第11章到第14章为雷达数据处理技术。全部内容既包含处理理论,也包含设计技术。 本书可以帮助雷达工程技术人员和雷达使用人员掌握有关雷达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解决有关应用问题;同时还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电子工程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雷达信号处理基础 定价: ¥55.00元金桥价: ¥52.25元节省: ¥2.75元

内容简介 本书译自国际著名雷达信号处理专家Mark A. Richards教授编写的教科书。该书介绍了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雷达系统导论、雷达信号模型、脉冲雷达信号的采样和量化、雷达波形、多普勒处理、检测基础原理、恒虚警率检测、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波束形成和空-时二维自适应处理导论。书中包含了大量反映雷达信号处理最新研究成果和当前研究热点的补充内容,提供了大量有助于读者深入的示例。该书对基础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深入严谨的论述,是一本雷达信号处理领域中高水平的教科书。 本书适合于从事雷达成像、检测、数据处理及相关信号处理的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也是相关专业研究人员不可多得的一本参考书。Mark A.Richards。博士,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首席研发工程师和兼职教授。他具有20余年在学术界、工业界及政府部门从事雷达信号处理和嵌入式计算方面研究的经历。他曾被聘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项目经理、IEEE 2001年雷达会议的总主席,以及IEEE图像处理和IEEE信号处理期刊的副编辑。Eichards博士长期从事关于雷达信号处理、雷达图像处理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这本严谨的著作源自于一位该领域令人尊敬的领导者,它提供了其他文献中所没有的关于雷达DSP基础及其应用的详细内容。对于那些不只想从普通雷达系统的书籍中粗略学习信号处理,还想学到更多关于信号模型、波形、干扰抑制、探测,以及诸如SAR和SFAP等高级雷达信号处理主题的人而言,本书是非常合适的。经过多年研究生和职业教育的完善与检验,这本深入介绍雷达DSP技术的书籍,以现有的先进雷达技术为基础,全面讨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提供了详尽的例子:多域信号获取和采样、目标和干扰模型、常见雷达波形、干扰抑制技术、检测算法和工具、合成孔径成像和自适应阵列处理基础。 信息传输与正交函数 定价: ¥28.00元金桥价: ¥26.60元节省: ¥1.4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非正弦正交函数理论和以之为基础的信息传输系统,主要内容包括正交函数系、信息传输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移动通信与正交函数之间的关系,沃尔什函数的复制生成理论,一般复制生成理论及桥函数的概念,沃尔什函数及桥函数的相关函数的定义及其特性,序率分割制多路传输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的统一模型等。 本书可供从事通信、遥控、遥测和雷达工作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DSP开发应用技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