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工设11502班 3号陈学林 201502839这是我第二次看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这本著作,第一次是在两年前,那时候是怀着读者玩的态度看的,将且看看的想法,主要并不是想在书中汲取到什么关于美的理解和艺术素养的提升,纯粹是想看看自己所学的专业究竟研究的是什么,所以当时也就马马虎虎的翻过去了。所谓开卷有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些东西如果不去吸收借鉴前人的,只知道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那是孤陋寡闻的。温故而知新,这是我第二遍看这本书最大的感悟。第一遍看,我只看到了作者的所说所想,而我也就是附和作者的所说所想,即人云亦云,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但是在第二次的读书中,我竟不自觉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开始试着从与作者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一些问题,这是我在看这本书时最大的满足所在。

李泽厚先生对于美学的探索,对自他之后的中国美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影响性,而他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之大成,基本都浓缩在了《美的历程》一书中。厦门大学著名中文系教授易中天曾这样评论过《美的历程》:“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从他的评论中,不难看出《美的历程》在我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泽厚先生的这本书以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为书写脉络,依时间顺序依次分析我国古代各文明时期的美学特点。从远古新旧石器的原始图案与图腾,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远古时期我们先民龙飞凤舞的“有意而味的形式”,在李泽厚先生看来,原始先民们的图画,并不比此后数百年甚至现如今今天的美学意味差劲。反而正是这些原始的美学符号,促使了我国古代美学的诞生与后期的蓬勃发展。直到殷商乃至周的青铜器皿上,仍多少还保留着原始图纹的痕迹,进而体现出狞厉的美,这个时期的美学艺术,恰恰正体现着原始美学的解体与先秦美学的解放。

与周乃至周之前所大相径庭的是,先秦(书中将先秦划归为春秋战国)的美学观点是一种相对理性的美。这时期我国开始出现了文学和建筑的艺术,赋比兴原则的大肆推张与建筑艺术的养成,都将我国古代的美学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此时期最重要的美学成就在于儒道学说间的相互补充与完善。这对我国此后数千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影响性,哪怕是今后,这一重大影响都不可能被历史轻易抹去。在先秦美学的基础上,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名士风度、南北朝的佛教盛世、盛唐的豪迈之音以及宋元的山水意境和明清的文艺思潮都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相继迸发,共同组成了我国古代现今完整而庞大的美学体系。而这些,都在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中娓娓道来,就像一首乐曲,律尽却余音绕梁,仿佛又像一首诗,言尽仍需细细品味。

《美的历程》一书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魏晋风度,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人为主题社会大规模觉醒,同时也是雅士阶级“文的觉醒”。但是书中使我感悟最大的,却是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的“四百八十寺”。

是的,“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这一点我同意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的观点。总的来说,宗教最初可以说是人们对现实苦难世界的抗议或逃避,它精明地利用了人们对现实所处的社会的厌倦、恐惧、不满或逃避,凭空硬生生捏造一个假想的得理想国度,来诱惑现世受难的人们来加入这样一个妄想的群体中来。书中论述佛教美学艺术是从佛教壁画入手,通过特定时期的佛窟壁画内容来分析佛教艺术,但是在看完这一章节后,我却从另外一方面觉得,佛教的艺术,是一种虚妄的悲剧艺术。

我国的佛教,最初是从天竺(现印度)传来,既是一个理想化的事件,自然少不了传说来烘托。伴随佛教而来的,还有佛转及佛本生的传奇故事。而正是这些看似体现佛教普爱的故事,却让我觉得佛教是虚妄的。在那些传来的故事中,最为人们熟识的大概就是割肉贸鹰、舍身饲虎、须达拏好善乐施与五百强盗剜目等故事。割肉贸鹰的故事大概就是今佛的多少前世的其中一个名为尸毗王的好心人,为了从饿鹰口中救下鸽子,情愿将自己身上的肉按鸽子的重量割下来换取鸽子,然而直到将自己全部算进去,才与鸽子一样重。这时浑身鲜肉割尽的尸毗王才知道这时佛在试探他。虽然说这个故事是想通过佛肉体的极端痛苦来体现他心灵的平静与崇高,但是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佛的矛盾性。兼爱众生的佛,为了试探一个人的心灵圣洁与否,便要通过极端的残酷方式来折磨他的肉体,而且还是一世又一世的重复试探。而这也恰恰体现出佛家暗含的一贯规则,即我门内众生皆是随时可抛弃及驱使的,甚至是无条件的,而他们必须服从。就拿另一个故事“须达拏乐善好施”来讲,身为王子的须达拏,有求必应,敌国有求,他便将国宝施舍给他,被驱逐后,又应求将随行马儿舍于他人,最后施舍了自己及妻儿的衣物,甚至自己的俩孩子。当然,这在佛教看来,是高尚无私的表现,然而我觉得现实却是丑陋的,因为他人有需求,所以“我”就应该义无反顾的,竭尽所有的,不遗余力的去帮助他,我觉得这是愚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佛教一直堂而皇之地宣称众生平等,普爱众生,但是现实却是,“我”不是众生行列当中,不仅如此,与我有直接关系的人皆不在众生当中,而这些不在众生行列当中的人,是无需考虑其生命存在的,即是无生命的存在。如果说佛教所宣扬推崇的是信徒们肉体的献身与现世的渡劫,那么它的门徒的无私奉献是无可厚非,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教条亦是可歌可泣的,然而在这些外传的传奇故事中里,众多的边缘人群无奈或者被迫地随着佛教伟大领袖的献身而献身,这显然是与佛教的教义相违背的。

其实相对来说,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是符合一定的历史时期特性的,这一点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剖析的十分透彻:“这些故事比割肉、饲虎之类的,更是现实人间的直接写照……”虽说佛教传入我国是两汉之际,但是它的兴盛确是在之后的南北朝并最终在隋唐达到鼎盛。我国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与政权的更迭,给下层百姓的是无穷的苦难与心灵的无尽煎熬,“他们为逃避兵役与剥夺,便只好抛家弃子,披上袈裟,‘假慕沙门,实避调役’(《魏书·释老志》)……”由于当时佛教在国家上层社会逐渐流行起来,参佛悟道成为贵族阶级的癖好,因此佛教逐渐被各国定为国教,这给劳苦阶层带来的福音便是遁入沙门可避免劳役的抽配。由此可见,佛教一方面在庇护众生的同时,一方面又麻痹众生的思想,让他们坚定不移地相信轮回说,认为只有今世历尽磨难,饱受摧残并接受苦难与摧残,才能洗净前世的罪孽,下一世才可以转生富贵,否则下一世将更加艰辛,所以佛教是一个宣扬忍受痛苦,自我牺牲的,以泯灭人性来达求得道的宗教,而正是这一点,为当时的国家领导阶级所看重,所以自南北朝之后,佛教开始走向政治。“法果每言,太祖……即使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魏书·释老志》),自此,佛教开始沦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其实看罢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便是感受到宗教的虚妄蒙蔽性,虽然不可否认的是它的一些思想观念及文化成就是人类的一大宝贵财富,可它自身确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弊病,从它的一些历史时期看,它又是可悲的虚妄存在,这不禁让我感叹马克思辩证法的精妙,同时也为我国的宗教自由而庆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