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建筑空间的认识

对建筑空间的认识

对建筑空间的认识
对建筑空间的认识

学号:20105172211

学院美术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

年级2010

姓名梁鹏

论文(设计)题目浅析对建筑空间的认识与研究

指导教师张春鹏职称助教(硕士)

成绩

2012年5月10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对建筑空间的认识 (2)

(一)空间的存在形式 (3)

(二)建筑空间的特性 (3)

(三)建筑空间形式的变化 (4)

二、建筑空间的属性 (5)

(一)空间的物质属性 (5)

(二)空间的精神属性 (5)

三、创造有感情的空间 (6)

(一)建筑空间与人的情感 (6)

(二)建筑空间的最高境界 (7)

参考文献 (8)

浅析对建筑空间的认识与研究

学生姓名:梁鹏学号:20105172211

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指导老师:张春鹏职称:助教(硕士)

摘要:空间是建筑产生的前提,建筑又创造了空间,不同的空间提供给人们的空间感受是不同的,空间情感又必须以某种客观形式来表现一种表情。如果我们承认建筑的最高形态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到达,那么他就更加接近纯艺术,因为纯艺术是表现那种不可视的事物,即通过造型具象或者抽象的给人一种暗示,建筑中的这种暗示不是说教所呈现的神秘性,正是它和伟大的艺术品所具有的同一特征。而空间正是建筑者所要运用和表现的是这种艺术特性主要的承担者。人是它们的缔造者和使用者,而空间是建筑的精髓,人只有在空间中才能生存,在空间中得以感受。

关键词:建筑空间空间情感

当即将跨入21世纪时,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将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缩小了各学科之间的距离,同样,各种艺术形式之间也在互相渗透和借鉴,艺术家们不再只用一种形式来表现当今多样化的信息社会。建筑界亦如此,人们已不局限用功能、造型、比例等有限的标准来审视一幢20世纪90年代的建筑,不少建筑师运用新的设计语言表现此时的心态和建筑在社会中的作用。面对世纪末建筑界纷繁、多元的局面,我们有必要透过其现象,探究一下建筑的本质和规律,这或许对建筑创作有一定的意义。

一、对建筑空间的认识

人类对空间的认识其实最早是从原始人对山洞的利用开始的,为了避风遮雨,他们躲进了山洞并居住其中,这样天然的空间就现成地被人类占有。而后他们学会了用草、木和石头来营造一个可以居住的场所,这是建筑的雏形,于是空间就第一次被人工地限定出来,从此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自然空间到人工

空间,不仅意味着建筑的产生,也意味着空间对人类有了意义。因此可以说,空间是建筑存在的前提,建筑正是人们对空间的需求而产生的。同时空间的变革也促进了建筑的发展,从希腊开放的柱廊式神庙到中世纪哥特式的超尺度竖向空间到古典主义严谨,单纯的封闭空间,人类一次次使自己所居住的场所变得意味深长,它不断从单一的物质功能走向物质精神的统一体。因此建筑艺术是空间的艺术,“空间――空的部分――应当是建筑的主角。”

(一)空间的存在形式

那么空间究意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着呢?首先它不是一种物质形式,它是一种被限定的三维环境,是一个内空体,是可被感知的场所。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里在论述“有”和“无”关系时就举了空间的这个例子,指出了它的实质和特征。现在有不少的建筑对此有新的认识,日本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藤井博已教授提出了“空间雕刻”的理论,他认为空间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虚体,是由实体反转而成,为了说明这种虚与实,正与负的相对关系,他把实体切割成为正的框架和剩下的负的带凹槽的格栅,这样正的框架构成了一种空间形态,而带凹槽的实体就成为一种表现空间痕迹的符号,然后把刻有意味的凹槽的实体反转后与框架所形成的空间就成为一种被雕刻的空间。这种手法同样也被用于墙体和多层空间。故在他们作品中,空间和墙体经常被分层,分割和切片,并重新分布,而空间正是这种分散和重组过程中形成一种有意味的表现力丰富的空间,同时它用黑、白、灰三色来表示这种残缺与完整,实体与虚体的关系,并用一种尺寸的网格室内外的墙体、地坪、门窗和家俱统一起来,构成了一种优雅、精致、耐人寻味的,体现东方美学精神的空间形式。

(二)建筑空间的特性

空间的一个特性是由于时间的加入而具有四维性。我们欣赏一幅画,因它是二度的,平面的,故只能从一个角度去欣赏,而雕塑(主要是圆雕)则是三度空间,人们可围绕空间去欣赏,可以看出它的体积和层次,一般来说在同一时刻不可看到它的全貌。但建筑却不同,人们通常所见的建筑立面其实只是包容空间的一层外膜而已,它的精髓在于内部空间的变化和组合,人们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感悟到它的意境和魅力,因此时间这个因素在这里发挥了作用。李泽厚在谈论中国建筑时说:“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在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

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实际上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人们在空间在不断转换及与自然的不断接触和碰撞中渐渐感悟到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种四维的多层次的空间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被大量采用。最简单也是最明显的例子是书房或客厅中天井的运用。从物质功能上看,天井具有通风、采光的效能,但从精神意义上讲,天井更是主人情感投入的场所,其中种植的修竹、芭蕉、梅兰竹菊等也演变成个人品质的象征,并作为墙上有生命的画卷而具感情色彩,同时,由于墙面上不断出现虚与实的交融,明与暗的交替,而使内外两个场景互相渗透,这样就使有限的空间因分隔成不同层次而获得了丰富的内涵,这种代表不同情绪的多层流动空间叠加后而得到的复合表情所营造的意境,是决非单一三维空间所能达到的。

(三)建筑空间形式的变化

空间随着时间进程而呈现不同的美,在西方最早是在以巴洛克时期已初见端倪,但建筑仍脱离不了古典封闭的束缚,直到本世纪初,现代技术解放了古典空间,它才摆脱厚重的界限和繁杂的装饰,成为飘逸、轻盈的现代流动空间,人们能自由地漫游在各组空间里,而对空间的感觉除了长、宽、高之外,又增加了可变的时间因素。密斯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是它登封造极的典型。人们的眼光开始欣赏建筑外观的雕塑转而进入内部去体会空间的魅力。但密斯的流动空间只是平面的,他的高层建筑,如著名的西格拉姆大厦等,虽然在同一层面上可以自由分割,但上下层空间缺乏联系,空间仍被束缚在每一层面上,并未在整幢楼内自由流动。

进入80、90年代后,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建筑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平面流动空间,四维的立体动态空间使建筑更加生动和富有活力,其不定性和多义性,使时间在空间的构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类空间形式虽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在不少建筑师的实施方案中频频亮相,如斯蒂文·霍尔的美国国家纪念图书馆,荷兰OMA集团兰姆·库哈斯的巴黎约瑟大学图书馆和横滨港国际客运码头候船厅中标方案等,它们不仅成为新的潮流,而且已被社会所逐渐认可。这种四维动态空间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平面与垂直、人工与自然的界限,使空间在二个度向上立体流动。坡道和倾斜的楼板正取代楼梯

成为上下层的联系,人们可以不受约束地、不知不觉地从一个层面到另一个层面,中间的过渡已不再是人工的延续,这种迷乱和充满诱惑的空间形态真实反映了信息时代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科学的关系。而建筑的立面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因为空间张力所形成的外壳已是建筑的造型,无须去刻意加工。由此可见,建筑的发展方向必是空间的革命以及相伴随的技术的革新,而形式上的变化只是空间革命的副产品而已。因此空间是建筑艺术创作的重点,“已是建筑形式上和精神上的灵魂。”

二、建筑空间的属性

我们把建筑比作一种容纳人和人的行为的容器,它与鸟笼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人的活动范围之广阔、活动内容与形式之复杂、对环境要求之严格,是地球上其他任何生命体所无法相比的。就范围来讲,小至一间居室大到一座城市都属于人活动的空间范围。就其形式而言,不仅要满足一个人、若干人,而且要满足整个社会所提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

(一)空间的物质属性

空间的物质性首先体现在空间的构成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手段。墙体、地面、屋顶、柱子以及在墙体和屋顶上开设的门、窗等这些建筑构件,还有在建造中多采用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都是为了营造我们所利用的空间。没有它们,也就不会有合乎人们需要的空间。其次,空间的物质属性体现在空间必须满足人们的功能需要上。在建筑中,人们通过各种方法来围和分割限定空间,其意也在形成各种不同的室内空间,满足人们不同的功能需要。

(二)空间的精神属性

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空间除了满足物质功能需求外,它还要满足人精神上所必不可少的需求。建筑师们利用空间来表现更深层次的意义,人置身于其中,空间的形态会随着人的移动而变化,空间的形体语言可以传达冲高神圣稳定压抑等意义。如高直的空间给人以崇高的感觉,过于低矮的空间使人压抑,金字塔式的空间让人觉得安稳。

建筑是通过空间、形体、色彩、光线、质感等多种元素的组合整体的表现精神性的。空间是主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他的元素起着加强或减弱空间艺术效果的作用。空间既可以表达设计师的情感,也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

不同文化不同人的特点。

三、创造有感情的空间

建筑艺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同其它的艺术类型一样都涉及到一个审美问题,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艺术?美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古典美学家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情显现”,是“心灵的东西从感性的东西中显现出来”并使“两者融合成一体”。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也曾“大胆”地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些无疑说明了一件艺术品,无论它的表现形式如何,内在情感的表现是最重要的因素。作品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作者应深入到深层结构去探索人类共有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本源,才能使主体和客体(作者和观者)由于情感的趋向而引起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呜。

(一)建筑空间与人的情感

如传统的中国画,它不追求对事物的客观摹写,而强调对自然意境的表达和人物心境的抒发。“气韵生动’’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作品才能超越画家的技巧和画面的内容,去表现内在的激情和意境,从而使人与自然同构,使观赏上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又如音乐,它是一种用节奏和旋律来传递人类情感的抽象艺术,“音乐能够通过自己动态结构的特长,来表现生命经验的形式……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我们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不仅听到旋律优美的《欢乐颂》,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生活斗争的痛苦和走向胜利的欢乐。而在柴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的音乐里,那种伤感,忧郁的情绪不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对命运苍凉的感叹吗?它使我们生命中潜在的悲剧意识达到最强烈的共鸣。

建筑亦如此,它之所以被称之为“凝固的音乐”是因为二者在美学上有看共同点,都是抽象的感性艺术。建筑虽属于造型艺术,但它与绘画、雕塑不同,它没有也不必用直观的方法(建筑造型)来对自然和世界进行表象的描述,一个真正的建筑不仅是住人的机器,更是情感的容器,情感是一种载体,是联系艺术品与欣赏者的纽带,是产生共鸣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能表现情感并能感染观者的建筑才是真正的艺术。正因为它是情感的载体,所以,带着情感信息的空间应是空间设计的最高境界中情感的信息是通过空间的表情来传递给观者的。它是空间所特有的语言,它积淀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浓厚的创作激情,并随参观者空间

的体验的时间进程而不断积累,使其自身的想象活动不断扩展和深化,以致达到情感上的沟通和认同,这是以空间和时间为媒介的不谋而合的感动,是一次审美感觉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共鸣。而作为艺术家的建筑师们用空间所营造的氛围,不是来自表层的符号或浅显的沟件,而是发自深层的文化涵构。创作的灵感和空间的表情信息,最终使人类和环境融为一体,这是建筑才能摆脱功能的束缚而由一种物质形态升华为一种精神境界。

(二)建筑空间的最高境界

我们周围充斥看的许多房屋,却不能称之为建筑艺术,“它们单一、重复的形象和呆板,雷同的空间体现不出住居的温馨,医院的亲切,超市的繁杂和办公楼的高效等作为建筑所应具有的性格,使用者在这些空间中的感受是苍白和茫然的,人们在匆匆一瞥后一无所得,谈不上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印象。而作为艺术品的建筑,它却能使观者敏锐地感知其形象特点和领悟的空间的表情,而这种感觉往往是瞬时性的,人们在一刹那间触动了艺术的触觉,从而使建筑超越了物质媒介的其它属性,把它的精神信息准确地传递给了观者,这样的建筑才是真正的艺术,这祥的空间是最高境界的空间。

例如,在与我国国情相似的印度,孟兴建筑师柯里亚最近设计的齐浦尔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从外观看很不起眼,是用当地材料红砂岩砌成的方形二层建筑!但它的平面形似曼陀罗,分成九块,九个院落分别命名以凯图星、水星、月亮、沙尼星、太阳、火垦、拉胡星、人星、相金星,它们根据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空间。太阳院是一个红颜色无顶的广场,阳光是院子的主人;月亮厅是奶白色的曲折、神秘的咖啡室;火星厅里有一个顶上带孔的火红色的穹形空间;而拉胡星院里则用不同圆心的弧墙围合了一个有动感和紧张的展示武器的场所。每个参观者进入这些院落里,即使不知其名也能感受到建筑师所要表达的意境,这些用建筑语言讲述的故事,使空间充满人性和表情,这时人与建筑因共同语音而融于一体,我想这正是建筑艺术的最高境界。

建筑的情感化和空间性质表情化是创造一个有灵魂,有个性的建筑的重要条件,它不仅需要建筑师全身心的投入和在文化、社会上有深刻的理解,还需娴熟的技巧和对建筑语言独到的运用。我们期待中国出现更多具有魅力,体现民族文化的现代个性的新建筑。

参考文献:

[1]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中国建工出版社,1988年

[2]英《ARCHITECTURAL DESIGN》1989年

[3]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术出版社1994年

[4]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

[5]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学年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评语

该生论文书写格式规范,符合学校规定的学年论文撰写格式要求,思路层次清晰,概括准确,重点突出。

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论文写作态度踏实,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强,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细致。

论文论述了平面设计中的各种广告形式,然后针对路牌广告进行研究,讲述了路牌广告这一特殊形式中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论文写作能运用本专业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概念清楚,应用基本合理。层次比较清晰,逻辑性较强,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经评定,该生论文为良好等级。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2012年5月10日学院意见:

同意指导教师意见

学院院长(签名):

2012年5月10日

信阳师范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论文(设计)题目:浅析对建筑空间的认识

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09级阶

时间地点教师指导情况

1 4月26日艺术楼

306

张春鹏老师与指导学生见面,并指导学生如何选题与撰写论文的基本要求。

2 5月7日艺术楼

306

学生报选题《浅谈家居风格》修改为《浅谈日式家居风格》并指导学生对抄袭的认识

3 5月14日艺术楼

306

修改其论文提纲,并提纲进行梳理,确立写作提纲并要求其开始论文初稿的撰写工作。

4 5月21日艺术楼

306

交初稿,对初稿中的框架及段落进行修正,并指出文献如何运用,特别是网络资料的

选取,以及对抄袭问题的论述如何分析,并根

据自己在平时教创作过程中的体会研究对策。

5 5月28日艺术楼

微机房

再次对论文中的文字与标点符号进行修改,并指出论文需要一些教学实例来支撑,特

别是在讲创意素描与其它要素时,要有合理正

确的观点作支撑等。

6 6月3日美术学院

会议室

打印格式的修改与校对,打印正稿。

7 6月4日美术学院

会议室

填写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学生(签名)

建筑空间组成分析

建筑空间组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有能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适应日益多样的社会生活,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和作用得以更为充分的体现和强调,由此,新建筑运动应运而生,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形式由功能而来”的观点。他给予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 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关于这一点人们对它的认识似乎越来越明确、越深刻。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建筑师都引用老子的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正表明: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从这一点出发,有的人更进一步把建筑比作容器—一种容纳人的容器。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那么,能不能说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建筑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来决定的呢?也不能。诚然,建筑的空间形式首选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入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因而,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但是有一点必须给予充分地肯定:即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这种关系实际上表现为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一种制约性,或者简单地讲:就是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建筑功能对于建筑空间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所谓空间的“量”是指空间的大小和容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空间大小的设计依据。根据功能需要,一个空间要满足基本的人体尺度和达到一种理想的舒适程度,其面积和空间容量应当有一个比较适当的上限和下限,在设计中一般不要超过这个限度。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一间普通的居室面积大约在15 ~20 平方米,起居室是家庭成员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活动内容也比较多,因此面积应最大,餐厅虽然人员相对集中,但由于只在进餐时使用,所以面积可以比起居室小,厨房通常只有少数人员同时使用,卫生间则更是如此,因而只要容纳必要的设备和少量活动空间即可满足需求。对于公共建筑,一间40-50 人的教室需要50 平方米左右,一个1000 座位的影剧院观众厅则需要750 平方米左右……由此可见,不同的使用功能直接决定了所在空间的大小及容量。 (二)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所谓空间的“形”是指空间的形状。除了空间的大小和容量,空间的形状也同样受功能的制约。虽然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某些空间可以被设计成多种形状,然而对于特定环境下的某种使用功能,总会有最为适宜的空间形状可供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优化组合的过程。 仍然以教室为例,如果确定面积为50 平方米左右,其平面尺寸可以为7x7 米,6x8 米,5x10 米,4x12 米……,如何进行选择呢?我们知道,教室首先应满足视听效果,长宽比过大会影响后排的使用,过宽会使前排两侧座位看黑板时出现反光现象,因此通过比较,6x8 米平面尺寸能较好地满足使用要求。同样是上述尺寸,如果换成幼儿园活动室,由于幼儿园活动的灵活多样,接近于方形的平面尺寸通常被较多地选用。反之如果是会议室,略为长方形的空间形状更有利于功能的使用。 功能的制约与建筑空间的灵活多样并不矛盾。空间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除矩形外,

幼儿教育论文:中班幼儿建构水平的提升及其对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以花园建构主题为例

中班幼儿建构水平的提升及其对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 ——以花园主题建构活动为例 作者:文客阿D(百度搜索)摘要:本文以幼儿为中心,结合中班幼儿心理与生理特征对幼儿建构活动原则和幼儿建构活动过程进行设计。并以幼儿空间认知能力提升为目的,对幼儿建构过程中幼儿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价值,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建构;空间认知能力 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递减的。若婴儿从一出生就进行潜能激发教育,那他的潜能开发度可以达到100%;若从5岁开始进行,则潜能可开发度为80%;若从10岁开始则仅能开发60%;若放任不管,则仅能开发20%。人类潜能递减原则提出之后,幼儿的潜能开发教育就开始受到关注,加强幼儿潜能激发教育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热点问题。幼儿建构活动材料丰富多样、搭建方式繁多,将幼儿的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融会在一起,使幼儿的各项潜能在游戏中不断提升。 一、幼儿建构与空间认知能力 (一)幼儿建构 幼儿建构以幼儿为中心,是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记忆以及

想象力,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操作建构物体或材料,使之呈现出与现实生活相近的一定的型式或结构的活动。幼儿建构通过多种材料(积木、泥沙、纸箱、社会废旧物等)的搭建(拼接、粘连、接插、垒积、编制、穿、绑等)满足幼儿的表达需求和愿望。 根据幼儿建构的含义和内容,幼儿建构活动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是一种象征性的游戏活动,以表征思维为基础,利用建构物作为表征手段,即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利用建造“建构物”来表征其对周围事物的印象;(2)幼儿通过建构游戏能获得空间想象力、构造结构思维和象征能力;(3)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通过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世界认知、感受和体验,可形象地描述其内心的担忧和冲突、期望和愿望、快乐和困惑等内心真实的感受。 (二)空间认知能力 空间认知能力主要包括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四个部分。空间观察能力指的是人们对空间物体特征的总结能力。比如看到的颜色是红色还是黑色、线是粗的还是细的;空间记忆能力指的是人们在脑中对某一事物的特征回忆和重构。比如说到太阳,脑海中对其形状、特征的呈现;空间想象力指的是将已知的物品与其他相关的事物特征联想在一起。比如看到桌子可以将其和长方形联系在一起;空间思维能力指的是对空间物体的抽象概况能力。比如对长方体中直角数量的统计。 空间认知能力的四个层次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其中空间观察能

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刘抚英)

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观念目标与评价目标 观念目标 对于绿色建筑,目前得到普遍认同的认知观念是:绿色建筑不是基于理论发展和形态演变的建筑艺术风格或流派,不是方法体系,也不是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新产品,而是试图解决自然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建筑表达;是相关主体(包括建筑师、政府机构、投资商、开发商、建造商、非营利机构、业主等)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基于社会责任或制度约束而共同形成的对待建筑设计的严肃而理性的态度和思想观念。 绿色建筑观念目标最初衍生于环保学者、生态科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基于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深切关注和前瞻而提出的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即理想目标。其后,建筑师与工程师合作进行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并应用于一些实验性、示范性项目中,探索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建筑的能耗与环境问题,理想目标转化为技术目标。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逐渐成熟,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知观念也逐渐由单一的技术目标演变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目标,具体可以分解为—— ●环境目标:采用更高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利用效率,削减建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 将建筑的环境影响控制在生态承载力水平内,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经济目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协调满足经济需求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 盾 ●社会目标:将实现环境目标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相融合,构建和谐健康 的新生态文化。 观念目标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其一,普适性。绿色建筑不应仅作为个别案例或实验性、示范性项目,而应广泛存在于人居环境中。实现绿色建筑不单纯是社会精英的理想,而是普适性的群体观念。其二,系统性。绿色建筑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复杂系统,需要在整合的时空范畴和专业领域,由各相关主体在技术研发、经济支持、社会组织、管理决策各个层面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 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指采用设计手段使建筑相关指标符合某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要求,并获取评价标识。这是目前绿色建筑设计中常采用组作为设计依据的目标。 黄献明博士通过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可以划分为两大类1:第一类是依靠专家的主观判断与决策,“通过权重实现对绿色建筑不同生态特征的整合,进而形成统一的比较与评价尺度。”2的评价方法,其优点在于:简单,便于操作。不足之处为:缺乏对建筑环境影响与区域生态承载力之间的整体性进行表达和评价。第二类是基于生态承载力考量的绿色建筑评价,源于“自然清单考察”评估方法,通过引入生态足迹、能值、碳排放量等与自然生态承载力相关的生态指标,对照区域自然生态承载力水平,评价人类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是否影响环境的可持续性,并据此确立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其优点在于:易于理解,更具客观性。不足之处是具体操作较繁复。 1 参见TopEnergy 绿色建筑论坛. 绿色建筑评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建筑人生演讲稿

篇一:建筑精神演讲稿 建筑精神演讲稿 曾几何时,心中有了一个梦想;曾几何时,总是渴望自由的飞翔。我们曾面对灿烂的星空,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今天,我终于了解,那便是走进中福建信息学院建工系,那便是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建筑人! 因为钢筋的坚毅让我可以放肆的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加之于它;因为哥特式的伟岸身躯让我可以在它胸怀里恣意的痛苦与欢笑;因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让我深深的了解到数十载风霜中所历练的铁骨铮铮;因为“高大新尖特”的理念让我明白五十七年历史所创造的辉煌与贡献……所以,我们都决心要将自己奉献给建筑行业,我们都决心要与建筑行业一起成长。那么,在“永远争第一”的口号下,作为新一代的建筑人,我们本着什么样的精神才能真正的将自己奉献给建筑行业,真正的与建筑行业一起成长呢? 歌德曾经说过:“唯有不断的超越才能不断的前进!”因为我们年轻,因为我们努力,我们有崇高的理想,我们有热血的青春,所以我们要不断的超越,我们要超越自己生命的极限! 英国着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全身能动的地方只有一根手指,可他却用这根手指写出了震惊世界的《时间简史》,用这根手指探索着生命的意义。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再也不能站起来再也不能说话,“既然不能站起来,那么就坐着走遍世界;既然不能说话,那么就写出一本时间的简史来与历史对话”。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而是努力前进超越自我,于是他成功了。 今天的建筑行业,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大行业,中国建筑机遇与挑战并存。身为新一代建筑行业人的我,到底是碌碌无为不学无术,还是努力前进勇于超越呢?答案只有一个,唯有超越。唯有超越才能焕发出你的潜能;唯有超越才能完善你的建筑人生;唯有超越你才能与中建一起成长;唯有超越才能找到你内心最深处的激情! 亲爱的同事们,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向霍金一样,即便签到再不平等的合同,即便遇到再苛刻的甲方,即便碰到再难缠的监理,也一样做好,一样盈利;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即便遇到再大的困惑,也一样站起来,一样前进。因为我们要与建筑行业一起成长,因为我们是福建信息学院的学子,因为我们是中国建筑人! 中国建筑,我要与你共成长。我会用一颗奔腾的心去超越那看上去不可能爬过的山,不可能越过的河,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中国建筑,我要与你共成长。我会用无比雄浑的气魄和胆量去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挑战这个世界,我们敢叫日月换新天! 中国建筑,我要与你共成长。我会用我年轻的心去拼搏,去进取,去跨越,去飞翔。因为我要与中国建筑一同成长;因为我要有一个无悔的建筑人生;因为我们是中国建筑人!尽管我的声音很沙哑,但是我要发自内心的呼唤一声:中国建筑,我要与你共成长!福建信息学院建工系,我拥抱着你,拥抱着你,我拥抱着你……建筑行业,我爱你……篇二:中学生演讲稿:我的人生目标 中学生演讲稿:我的人生目标 中学生演讲稿:我的人生目标 人的一生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无论它是大还是大。然而,对于中职学生的我来说,我的人生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因此长远目标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个阶段目标。阶段目标塔建是否合理,既是长远目标能否实现的必要前提,又是人生目标设计的重要指标,有效的人生目标,需要将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以排除不必要的犹豫和干扰,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最后获得成功的人都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有锲而不舍的劲头,不会为一时的风吹草动所左右。 我们只要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就有了拼搏向上的动力。人生目标让我们看到未来,让我们信心百倍。而对于我来说:我的长远目标是当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板;阶段目标我又分为五步:第一步是踏实的学好每一门技能课;第二步是在明年的技能大赛上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名次;第三步是在面临顶岗实习可以获得高级技工的资格证和大专以上的文凭;第四步是顶岗实习时勤奋学习、加强技能、争取获得领导的欣赏和重用;第五步是迈入自己的长远目标。

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认知

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认知——幼儿绘画心理揭秘 发布时间:2007-11-11 来源:早期教育2007年10月作者:山东省济宁市李凌李影 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知,依赖于其心理的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由于对空间透视、物体大小、远近、遮挡关系等认识不足,幼儿不可能合理地科学地按人和物的大小比例和空间透视作画。幼儿画画凭的是直感,画的过程一直是跟着“感觉”走的。也正因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孩子画出的画才透出幼稚、好玩的气息。 幼儿对空间的安排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不是依照视觉的真实性。画的人和物在形体上是分离的,分散的,通常不会有遮挡现象。 图1“我的家”中,在画的右下方,小 作者已穿上衣服等着妈妈梳妆好送她 上学。因她没了解物体的遮挡关系, 不会处理被挡住的部分,她没把妈妈 画在梳妆台的正面,她认为画了妈妈 坐在梳妆台前,就不能正面表现妈妈 梳妆的情景了。但她为了能表达妈梳妆的想法,把妈妈梳妆改成了面对梳妆台的侧面,这样,虽不遮挡也交 代清楚了妈妈梳妆的事了。 图2 “过生日”中的人物依圆桌而 坐,如果按画面上的座位顺序往下发 展,圆桌下方的人物的头就是朝下 的。她不会处理这样的景象,就采取 了避让,干脆不画了。 幼儿对画面的空间分布意识都围 绕着主题物设定。图3 “野餐”中所有 的人物围着一块野餐的桌布,桌布上 方的人物安排在视觉上比较符合人的视觉习惯,但桌布下方如果画上真实的情景,画的人就会背对着观众,人还会

挡住桌布上的食物。幼儿不能解决这么复杂的 空间关系,他也采取了避开的方法,让人物离 开桌布,桌布下方的人也背对圆桌,这样也少 了处理“遮挡”的麻烦。 图4与图2、图3相比,在认识上简单了许 多。因她的年龄稍小一些,对空间的了解还不 多,自己怎么想就怎么画,画面上人都以圆桌 为点各就各位,即便是头朝下,也没觉得有不 妥的地方。她认为,一圈人围桌布而立,在桌 布下方的人物头朝下才符合自己的看法和理 解。但画面上也有一人“单独行动”,在画面右 边的女孩按她画上的“道理”应头朝外脚对着桌 子。这个站立女孩的出现,说明了她对空间认 识的“模糊”性刚刚开始,以后再画这样的题材 就会像图3,出现站立的人会更多。事实上幼 儿在处理这样的视觉难题时,也是很矛盾的, 但幼儿却不知道形成难题的原因所在。这也是 发生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幼儿的这种对空间认识的“不确定”性会带来好多有趣的画面。 由于幼儿对空间位置的认识不足,在画侧面人物时大多把人“横着”摆到那里就算完了(见图2、图3),看图3中的酒杯方向也正好与“横着”的人对应起来。5岁幼儿能完成正常视角的侧面的画不多见,即便是偶尔发现,也大多是“无意识”表达。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不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幼儿观察和认知事物的视角与年龄有很大关系,不到认知某事物的年龄就不会对某事物认知,过了这个年龄段就不会再犯这样的认知上的“错误” 了。 图5中生日圆桌两边的人是画了侧面人物的,她 画的人物的视角与成人几乎没什么区别。人和椅子 是正侧面的,这个年龄画出这么客观实景的幼儿不 多见。右边的人还“踏实”地坐在了座位上,只是她 不懂得遮挡,画的线条是透明的。图5的作者年龄 稍大一些,虽然画出了正侧面人物,但圆桌下方的 人仍头朝下。这也说明了她对空间的认识的模糊性。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健康舒适章节】学习笔记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健康舒适 作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278-2019五大章节之一,”健康舒适” 通过”室内空气品质、水质、声环境与光环境、室内热湿环境”四个方面,对人体健康及舒适程度进行衡量,旨在创建一个健康宜居的室内环境,增进建筑使用者对于绿色建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其中”水质”部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曾捷院长讲解,其余部分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林波荣教授讲解。 本章节共包含20条条款,其中控制项9条,评分项11条,评分项总分值100分,所有条文均适用预评价阶段和评价阶段。新增条文6款;其余条文均从2014版沿用、发展而来。 “水质”部分共包含4条条文,其中控制项1条,评分项3条,均为新增条文。 5.1.3(控制项)给水排水系统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并制定相应消毒计划、永久性标识等措施。 该条文对水质、储水设施、水封装置、设置标识等方面进行了最基本的控制。 5.2.3(评分项)水质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要求了直饮水、集中生活热水系统供水、游泳池循环水处理系统、采暖空调循环水系统等的水质,还要求景观水体的水源不得来自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可采用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或地表水。 5.2.4(评分项)生活饮用水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满足卫生要求。 考虑到目前各类民用建筑主要采用的生活饮用水供水方式为二次供水,储水设施是建筑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设施水质安全保障的关键环节。要求建筑二次供水设施的卫求和水质检测方法满足现行标准相关规定;使用满足相关要求的成品水箱,避免现场加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采用储水设施分格、检查口(人孔)加锁、溢流管及通气管口防止生物进入等措施,避免储水变质。 5.2.5(评分项)所有给水排水管道、设备、设施设置明确、清晰的永久性标识。 现代化的建筑给水排水管线繁多,如果没有清晰的标识,难免在施工或日常维护、维修时发生误接的情况,造成误饮误用,给用户带来健康隐患。目前建筑行业有关部门仅对管道标记的颜色进行了规定,尚未制定统一的民用建筑管道标识标准图集,但标识图集应以简单易懂为准则。 “声环境和光环境”部分共包含4条条文,其中控制项1条,评分项3条。

推荐总结-建筑单位新员工入职心得16篇

建筑单位新员工入职心得原创16 篇 怀揣着梦想,我加入了中建** 这个优秀的施工企业,满怀信心的要在人生工作旅途的第一站打一场漂亮的胜利战。在之前公司培训以及轮训的两个月时间里,我感受到公司领导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以及领导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心,从而塑造了项目良好的工作氛围,让我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信心和激情。 在轮训结束后,我分配到了** “时代?新世界”项目,现在到这项目已经一个星期了。真正步入职场,开始正式工作,心中难免有很多困惑与担心,能不能胜任技术员这份工作;能不能和同事、监理、甲方搞好关系;工作压力会不会很大……然而这些顾虑在项目领导、同事热切关怀、帮助和感染下很快烟消云散了,在项目受到的热情照顾,让我感受到这个集体的温暖,感受到忙碌又活泼的工作氛围。通过几天的工作学习,我的知识得到提升,团队协作得到提高,情操得到陶冶,让我受益匪浅,深有体会。 首先是要加强沟通,提高团队协作。在几天的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咱们工作取胜的关键。在咱们的实际工作中,管理好劳务,配合好同事,完成好业主的工作都是我们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既然需要配合与协调,那么就务必沟通,只有不同公司之间,不同部门之间,同事之间相互沟通、相互配合,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更完美的完成工作。 其次是要从细微工作入手,加强学习,尽快适应企业环境。从学校到企业,环境变化非常大,所接触到的人和事物一切都是新的,我们需要时刻去适

应。作为公司的新员工,我们一切从零开始,从细微工作入手,逐渐开始承担任务,承担岗位职责,加强学习,逐渐适应工作,正是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工作,用心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用心工作是一种态度,是大家对公司、项目这个大家庭所特有的感情,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的热爱;用心工作也是一种责任,是我们从事建筑行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用心工作更是完成好工作所必须拥有的品质,是努力提升自己最好的方法。我们需要把认真当成一种职业习惯,贯彻到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去,在工作中投机取巧或许可以获取一时的便利,却埋下了隐患,长远来看,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体会与心得永远只是付诸于文字,计划与措施还须落实于行动。面对工作,脚踏实地;展望未来,挫折与成功将会并存。今后我会时刻保持高昂的工作激情,不断充实自己和努力改变自我的不足,在自己岗位上发挥作用,做出成绩,绝不辜负领导的期 MV — 篇二 十月的** ,总是秋高气爽,但是这个秋天对于我来说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我正式参加工作的第一个秋天。不知不觉,已经入职中建** 三个月了。从夏日仍盛的海南转战到凉风渐起的** ,这三个月的工作经历让我接触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作为一名刚踏出象牙塔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总是充满着向往与迷茫。既有自己真正能够独立自主的欣喜,也有对于未知将来的担忧,但是公司的入职

建筑空间组合流线分析功能分区

建筑的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流线分析 建筑界常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话的意思表明了一幢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 人们盖房子总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这在建筑中叫功能。在建筑设计的历史过程中,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活跃因素,特别是它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主导地位,因而在功能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经常都是处于支配的地位,并成为推动建筑发展的原动力。在建筑中,功能作为内容的一个主导方面,确实对形式(空间)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但也不能否定空间形式的反作用。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出现(或被创造出来),不仅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还会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新的高度发展。 功能空间与建筑造型。建筑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后,要考虑的就是其优美的立面和造型带给人们精神上良好的感受。 建筑的流线无疑影响着功能的划分与使用,一个建筑流线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建筑的使用性。 以上所述为建筑中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就是说,设计的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这些基本功能要求。 建筑空间有内、外之分,内部空间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功能)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它和人的关系最密切,对人的影响也最大,它应当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美的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感受和审美的要求。 建筑的空间组合 在设计中,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谈,我认为尤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空间的体量。住宅空间的舒适度是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的感觉为基准,过大的空间

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亲和感,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氛,有时还会使人觉得自己渺小而冷漠、僻静。目前,由于住宅市场的炒作和使用方(甲方)盲目攀比的心理,使很多设计变得不理性;厅的面积被扩大到60-70M2,卫生间被扩大到18 M2。这不是正常人所能接受的。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曾指出:“日本式建筑中四张半席的空间对两个人来说,是小巧、宁静、亲密的空间……”其所说的四张半席相当于我国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居室。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曾谈到:“尽管我们可以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我们的精神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引起人们心理体验的,不仅是建筑物的物理实体,主要是使用建筑空间的人和活动。 2.空间的尺度。尺度问题就是在空间的高度上应考虑好的两个高度:绝对高度(实际层高)和相对高度。选择合适的层高在住宅设计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大部分地区住宅设计层高一般为2.8米。 绝对高度与人的感受: 空间的高度对于精神感受的影响很大,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绝对高度:以人为尺度,过低会使人感到压抑;过高会使人感到不亲切。另一个是相对高度:空间的高度与面积的比例关系,相对高度愈小,顶盖与地面的引力感愈强。 相对高度不能只着眼于尺寸,而要联系到实际的平面面积,人们在实际生活经验中体会到,在绝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愈大空间愈显得低矮;另外,作为空间顶界面的天棚和底界面的地面——其相互平行、对应,如高度和面积保持适当的比例,则可以显示一种互相吸引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造成一种亲和、适宜的感觉。 3.空间的形状和比例。不同的形状空间,往往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选择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和精神感受要求统一起来考虑,使其不但适用而且又能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给人以良好的精神感受。对于一般建筑空间来讲,所谓形状就是指“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由不同形状体量组合而成的建筑体形,可以利用长、宽、高三个向量要素在形状

空间认知

3·1空间认知的3个层次 如前所述,空间实际上有3种表现形式:感知空间、认知空间、符号空间,并且不同的空间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根据认知方式的差异,空间认知模式包括3个层次: 3·1·1 空间特征感知 空间特征感知发生于感知空间。在感知空间,人们应用各种有关特征产生的感知手段和方法,从某一视点(或角度)来观察空间实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获得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由于通过感知手段和方法(如曲率最小原则、感知突现等)所产生的特征具有空间表现性,因此,在感知空间中所产生的属性特征是一种空间特征。由于感知是针对“特征”的感知,因此,感知空间也被称为特征感知空间。 3·1·2空间对象认知 空间对象认知发生于认知空间。在认知空间内,人们在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感知基础上,基于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通过将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属性特征相集成,来实现对于某个空间实体的对象化认识。由于认知是“对象化”的认知,因此,认知空间也被称为对象认知空间。 3·1·3空间格局认知 空间格局认知发生于符号空间。在符号空间内,人们在对空间要素属性特征的简化、关联与综合基础上,以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为指导,对空间实体进行对象化符号表达,由此,人们将能够基于实体的对象化符号进一步实现有关空间组织、结构与关系的逻辑判断、归纳与演绎推理分析,以形成有关空间的格局认识。 3·2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 如前所述,“空间特征”、“空间对象”与“空间格局共同构成了空间认知的个层次由于空间格局”是基于“空间对象”的分类和推理,而“空间特征”又是“空间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因此,“空间对象”是“空间格局”认知的基本单位,“空间特征”则是“空间对象”认知的基本单位。所以,“空间对象”与“空间特征”是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人类正是基于它们实现了空间认知。 3·2·1空间特征 神经系统科学研究认为,“特征”是有关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是在大脑中存在的“感知符号”。大脑是通过神经元的活动排列来表达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而有关神经活动状态的记录结果就形成了感知符号,因此,感知符号是对于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表达与记录[8]。空间特征就是对空间实体感知的符号记录。根据空间特征在空间对象认知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空间特征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空间原始特征,空间功能特征。如图2,空间原始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最大空间分辨率,是空间功能特征产生的基础;空间功能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高级单位,它具有相对较小空间分辨率,是有关空间对象概念形成的核心。3·2·2空间对象 人类的空间认知行为是直接与空间对象发生作用的,而人类所拥有的空间知识则广泛来源于对空间对象的分类。人类也正是通过认识和建立空间对象来模拟和研究地理世界的。在对于事物、关系、边界、事件、过程、性质以及所有这些方面的数量理解上,“对象”与“实体”被认为具有相同意义[11]。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尽管这种差异不很明显。“实体”是指现实世界中占据一定空间位置、并具有某种物理形态的物质,它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对象”则强调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实体的主观描述,它反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理解,即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一层次结构,而该结构的每一层次的组成单元就是对象。 空间对象按其边界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具有真实边界的对象(Bona fide object),如河道、湖泊、土地利用类型等;另一类是边界需要制定或划分的对象(Fiat object),如

绿色建筑评价与绿色建筑设计的关系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d4439752.html, 绿色建筑评价与绿色建筑设计的关系分析 作者:洪溪淼 来源:《名城绘》2017年第06期 摘要:随着各国竞争日趋激烈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对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世界各方面的繁荣发展,但是由这些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也越发严峻,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建筑界的关注。由于人们对绿色建筑认识不断转变,同时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也出现了不少不甚合理之处,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体系,来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加有效的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本文就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以及它在绿色设计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房屋建造上资源消耗量和对环境产生的效应是惊人的,也使建筑周边的小气候发生微妙变化。所以,发展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背景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形容建筑就像绿色植物一样,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它应该具有一种自然精神。所以我们将绿色建筑定义为:以保证建筑使用的舒适方便性以及不加大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前提,站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尽量最大化的节约自然资源,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的建筑[1]。 (二)国内的绿色建筑的发展以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绿色建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有效的将生态理念应用到设计当中。在房地产业中,为了加大樓盘之间的竞争力,将楼盘贴上了“绿色”、“低碳”等标签,其实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准则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也没有真正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二、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价体系的涵义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涵义和设计指导原则 1、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绿色建筑设计,是指在实际工程的方案设计阶段,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思想作为核心理念引入设计中,在建设的全寿命周期中,采取一系列高新技术和新型材料,实现节约资料较低能耗的目标,最终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

浅谈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

浅谈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要求愈加迫切。为提升绿色建筑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标签:绿色建筑;现状;发展前景 一、引言 近年来,绿色建筑不断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这给绿色建筑产业带来了较好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如绿色建筑成本的把控,绿色建筑质量的保证方面都面临或多或少的难题。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来说,有以下特点。一是绿色建筑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重视度很高,强调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能源的利用。二是绿色建筑注重保护环境,降低污染。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无污染、可拆卸的材料,最大强度地保护环境。三是绿色建筑更注重舒适度设计,从建筑物的朝向、采光、通风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严格把控,确保建筑物更适宜居住生活。 总之,绿色建筑强调以人为本,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绿色建筑充分展示了人、建筑、环境、科技和谐并存。它不仅从舒适度上满足了居住者,而且也满足了社会大环境的发展。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机遇 (一)有利的政策法规 目前,国内的建筑发展正处于从追求建筑数量转变到建筑质量的转折期,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对绿色建筑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的政策。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已经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新版《标准》的评价指标,在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大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施工管理”,更好地实现对建筑全生命期的覆盖。 (二)建筑品质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的不断提升,在购房选择时,居民对于幸福感、舒适度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栋建筑的高大上,并不在于外表华丽的玻璃幕墙,

最新室内空间规划 - 流线分析

1 o在空间规划设计中,各种流线的组织亦是很重要的。流线组 织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各空间的使用质量,严重的会造成使用上2 的混乱。而现代综合类建筑空间中的流线是多方面的,是非常复杂3 的,设计师们往往会以分析流线的简图来综合表达建筑物的人流的4 集与散,货物的进与出及车流的疏与导,而这样的简图,称为流线5 分析图。 6 7 o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因其使用性质不同,往往存 在着不同的流线组织特点。有的比较均匀,有的比较集中。这些人8 流活动的特点,常通过一定的顺序或某种联系关系而体现出来。一9 般来说,建筑空间的流线组织基本可以归纳为平面的、立体的和综10 合的三种方式。 11 12 o (1)平面的组织方式 13 o有的建筑空间,特别是中小型建筑空间,因其空间 的使用性质较单一,人流的活动相对较为简单,人流活动的安排方14 式多采用平面的组织方式。从图1所示的中小规模的展览馆流线分15 析图可以看出,以平面方式组织的展览路线简捷明了,一目了然,16 避免了不必要的上、下活动,使用起来亦是方便和合理的。 17 18 19 20 图1 展览馆流线分析图 21 (2)立体的组织方式 22

有些建筑空间由于功能要求比较复杂,仅依靠平面的方23 式,是不能完全解决流线组织问题的,还需要采用立体方式组织人24 流的活动。例如,规模较大的交通建筑,常把进出建筑空间的两大25 流线,从立体关系中将它们错开,也就是说,在组织流线时,将旅26 客大量使用的空间,诸如出入口,售票处、行包托运处、问询处、27 旅客等候厅等主要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流程顺序,按立体的方式28 进行安排,使其整个流线短捷方便,求得空间组合紧凑合理。 29 当然,可利用地形的交通建筑,也需要在总体布局中采30 用立体方式组织其流线。根据基地所处的不同地段条件,可以有着31 不同的人流组织方式。如图2为乌鲁木齐航站流线示意图,它利用32 了地形坡度来减少建造时的土方工程量。该候机楼的一侧是停机33 坪,另一侧是停车场,停机坪低于停车场三米多高,这样就使整个34 人流活动产生了立体关系。这是因地形高差而造成的立体关系的组35 织方式。与上述的源于流线组织需要而形成的立体关系,两者是不36 完全相同的。 37 38 39 40 图2 41 (3)综合的组织方式 42 有的建筑空间,它们的流线组织,往往需要用综合分析43 的方式才能解决。也就是说有的活动按平面方式安排,而有的活动44

关于建筑工地实习心得体会

关于建筑工地实习心得体会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实习是实地作战的一个过程,能有效的提高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建筑工地实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关于建筑工地实习心得 实践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学科、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与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公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也指应用材料、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土木工程是社会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先行官之一;它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在学习专业课之前直接就接触深奥的专业知识是不科学的,为此,学院带领我们进行了这次实习活动,让我们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

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紧张的四周的实习生活结束了,在这四周里我还是有不少的收获。实习结束后有必要好好总结一下。首先,通过四周的实习,通过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旁站,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房屋的建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施工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比如,钢筋的绑扎,底层基础钢筋的绑扎首先要放样,每一跨度里钢筋的接头数只有25%,即4根钢筋里只有一个接头,另外,接头要尽量放在受压区内。在砌墙的过程中,如遇到墙要转角或相交的时候,两墙要一起砌起来,在留槎的过程中,可以留斜槎,如果要留直槎,则必须留阳槎,且要有拉结筋,不能留阴槎。在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混凝土的配合比,在天热的时候要注意养护。 大学生活是紧张而又充满期望的日子,学习的闲暇时总是憧憬着背起行囊,远离亲人朋友以及师长护佑,去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然而当我们终于可以像刚刚长满羽毛的雏鹰般离开长者们搭建好的巢穴,独自一人走上社会工作这个大舞台时,却发现人生的道路原来是如此的坎坷不平,任何人的成功都是经历一番狂风暴雨的。 短短四周的实习生活中,让我学会了不少东西,原来的那种心高气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学习。当我摆正自己的心态,从初涉社会工作的被动状态转变到开始适应社会的主动状态,以放松的心情,充沛的精力重新回到紧张的学习工作当中时,我忽然

建筑空间相关认知认知简介1综述

空间相关认知: 一|、空间概念的分析 从空间的各种概念说起,康德说:“如果想要把一种知识建立成为科学,那就必须首先能够准确的规定出没有任何一种别的科学与之有共同之处的、它所特有的不同之点;否则各种科学之间的界限就分不清楚,各种科学的任何一种就不能彻底的按其性质来对待了。” 在中国,老子说得很妙:“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很早便指出建筑的空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在西方,人们真正认识到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并将其与建筑的设计和理论联系起来,却是近代的事情。按照建筑史学家彼得.柯林斯(Peter Collins)的考证,空间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直到18世纪才出现在西方特别是德国的某些建筑历史学家的论著中。当时的建筑师终于可以在纷繁芜杂的建筑现象中把握住建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赖以确立的基础,即认识到了建筑的空间属性,把空间作为区分建筑与绘画、雕塑这些非建筑造型艺术的界线。 然而,空间作为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提出以后,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能够说得清楚,各家流派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空间的概念。(下表)在众多的有关空间的论述中,按照研究主体的不同情况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空间为主体进行研究,如欧几里德几何空间、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另一种是以人为主体,从人的知觉、心理出发研究空间,如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Perceptual Space),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Existential Space)等。也有从研究空间的量和质来区分不同的空间概念,如从比例、大小、温度、湿度、光线、类型等角度对空间的研究,以及各个时期关于空间原型的探讨,都属于从量的角度研究空间,空间句法理论出现的原因之一也是深化从量化角度对空间的认识,而与之相反的是从空间的质的角度理解空间,如存在主义现象学家海德格尔用场所的概念替换空间,认为场所代表的空间是不能被单位进行测量的非量化空间,其追随者舒尔茨认为,建筑空间在传统的讨论中被分为空间和特质,空间是三维的组织系统,特质是空间中如气氛等的特点。凯文-林奇也

浅议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浅议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摘要:建筑业作为典型的立足于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产业,绿色建筑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重视,在建筑行业,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建筑工程能够做到“节水、节能、节地和节材”,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长远发展国策。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保护节能减排 2013年7月25日至8月1日,做为一名一级注册建造师,我参加了为期七天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收益匪浅,特别对绿色建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随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不断提高,大气中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等具有强吸热性的温室气体,日积月累导致了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的使用,让空气中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含量过多,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臭氧空洞、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强等一系列问题。种种的迹象表面,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被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为此,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这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在建筑行业里,我们相应的提出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为协调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努力。本文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探讨。 一、绿色建筑的概况:

(一)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实现“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可表达为:“绿色建筑”=“绿色规划、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绿色拆解”。其核心理念是在建筑寿命周期内,既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和能源,又要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实现建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由绿色建筑的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能够提供给人类健康、安全、舒适的内部居住空间,它同时还要具有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外部建筑环境。以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建筑对环境负荷的压力为前提,运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的建筑方案和技术,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最终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内涵。 (二)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是宏观上的总体概念,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好“绿色”二字的定义,建筑师不应该只局限在个体的建筑上,而是应该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大局,将绿色理念放在整体规划和整体设计中去进行思索。 设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严格遵循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在尊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落实到实处,达到既满足人类对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的需求,又让建筑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目的。若

对建筑的感悟和看法总结

如何学习建筑设计 多年以来,建筑学院的新同学们普遍地要经历一个"困惑"的阶段,对建筑学(尤其是建筑设计)如何去学习、为何去学习感到困惑。而困惑之后,或者因无奈而颓废,或者放弃思考,或者转向其他,当然也有的能够在挣扎之后豁然开朗。可惜据我所知,最后一类结果,在本科的阶段能达到的实属少数。 解除困惑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去广泛的获得知识。这也是本文主旨。 一、简介 1.本文的主要内容和适用对象 本文主要介绍建筑学专业学习在入门阶段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概况,作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指导。主要适用建筑学专业本科一~三年级同学参考,一般的,四年级以上就应该能独立进行学习了。学科上主要偏向建筑学基础和建筑设计,关于城市的内容暂不列入,一来不是本人专业,二来也不是三年级以前特别需要的。 2.详细到书目 一般的,大学本科的教学应该以传授方法、引导方向和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为主要目标,大量具体的知识需要学生自行学习,这是和各位中小学教育主要的不同。不能进行有效的自学对于大学学习将是致命的。这当然需要教师给出一个系统框架的指导。自学主要依靠阅读书籍(现场实践学习虽然同等重要,但由于总体教学制度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只好暂且搁置),所以对于学生的指导应该详细到书目,这也是本文力图达到的精度。当然更好的是对于这些书目的基本内容给予说明和评价,但是限于精力原因尚难以做到。这篇文章里只推荐基本中的基本,以免新手犯晕。出于负责,这些书一般都是我比较熟悉的书籍(偶尔间杂一些可靠的师友推荐但是没看过的书)。随着个人阅读的增加,我可能会逐步更新这些书目。 3.远期改进计划 本指南将会逐步的更新主要是书目方面的细节内容。其实也是我自己阅读、学习的一个总结。并且会逐步增添一些新的项目,这要视本人的学习研究发展而定。同时也计划逐步增加一些实用的内容,比如现代建筑、城市的人物、理论、作品发展的总表,这些在国外都已经有较为成熟全面著作,只是需要做一些整理翻译工作。当然所谓远期,恐怕得且等两年吧。二、心态上的准备 在开始学习建筑学这样一门"新鲜"的学科之前,还有必要在认识上做一些准备。 1.应试教育的缺陷和因此产生的障碍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诸位从前擅长的十八般武艺,诸位赖以获得多年荣耀和挤进清华的利器,多数都要失效了。诸位曾经如鱼得水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知识对象多数也将失效,甚至将会成为下一步前进的障碍。因为我国的中学教育,是非常狭小和机械的。虽然具体的知识并不错,但是局限于小圈子的思维将难以适应更大更复杂的新形势。所以当你对新的课程、学习工作方式感到不适应、困难、迷茫的时候,不要先急于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评判和指导自己,甚至希望退回到过去简单愉快的思维中去。因为多数的同学仅仅受过这样一些教育:科学上是简单的18世纪牛顿时代的数理逻辑的训练;哲学上是被严重简单化(或歪曲的)的辩证法;艺术上完全无知或者仅受过一点机械的技能训练;宗教上不但无知而且有错误认识;方法上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并且在少量固定的知识内容里兜圈子;对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所知极少。这样的相当局限的思想基础对于建筑学这样的综合学科当然是相当不利的,但这也是目前我系教学无法逃避的实际问题。所以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