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课书法的结构之美说课稿

第七课书法的结构之美说课稿

第七课书法的结构之美说课稿
第七课书法的结构之美说课稿

第七课《书法的结构之美》说课稿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书法

的结构之美》。现在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重、难点、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教材分析:

书法的结构就是点画组合的规范和规律。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结构”指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有结合、构造的意思。教材用形形色色的自然万物和建筑结构等作比喻进行启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书法形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字形结构,并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按照要求临写不同字体,并且能够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按照所学书法结构的知识自觉规范平时的书写方法。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四、重、难点:

重点:书法的间架结构以及各种字体的特点。

难点:学生对毛笔侧峰以及中锋用笔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音频导入法,感受体验。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书法的基本笔画。点画是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元素,通过笔墨运用,点画线条产生无穷的变化。那么,这些简单的笔画符号是怎样构成汉字书法优美丰富的形态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书法的结构之美。

二、作品欣赏-----拓展联系,承上启下;

如果把一个字比作一座房屋,我们可以找到柱子、横梁、屋顶和地基等等。汉字中的笔画就像房屋的构件,构驾起虚实相间的结构关系。问题:修建一座房屋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

首先要端正平稳坚固。

问题:房屋由地基、屋顶、墙壁、门窗构成,但真正使用的是哪一部分呢?是由各个构件结构而成的空间。就像汉字的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白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整体。

中国传统建筑讲求严格的对称,讲究空间分布的实用和通透;中国书法则“计白以当黑”,讲究均衡对称、疏密匀称。分析例字:“山(篆书)”“盖(楷书)”结构对称、布白均匀等特点。

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的抽象形态在自然界随处可见。列举自然形态对应例字,用“端正平稳”“疏密匀称”准则分析教材选取的例字。

三、尝试练习-------观察实践,完成过渡

学生尝试分析小篆“帝”“奉”“无”“暴”。

“学习活动一”:临写对称结构的小篆。

组织学生从“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几个方面互相评价习作,交流临写的体会。

提出问题,以议论的形式进行总结:

1、一个字的重心在哪里?楷书的横画略向右上倾斜,为什么同样有平稳的感觉?

2、分析同学们在书写对称结构的小篆时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

3、以学生习作为例,讲解以匀称为原则分布点画,把握疏密关系的结体方法的要点。

四、作业展评-----拓宽知识,启迪智慧

1.创作完成后,优秀作品粘贴在展览区。

2.师生共同点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鼓励学生的独创性,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美术教案书法的点画之美

书法的点画之美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第一课时通过欣赏、比较、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着重感受汉字书法的点画特点及美感,第二课时学生以实践为主,重点尝试体验对汉字书法点画的认识。 从汉字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入手,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甲骨文的空中临写激发学习兴趣。继而了解汉字点画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两到三种字体的笔画。深入感受点画之美。本课不是对书法笔画技法的讲解,是通过汉字书法点画与自然生活艺术之间的联系,感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学生活动有所创新,运用不同形式、材质去简单体验书法点画,提升兴趣,开阔思维。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接触过书法艺术,有的孩子甚至在此方面专业学习了一段时间。但大部分学生对汉字的起源、发展知之甚少,不能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汉字书法。对汉字书法的点画仅局限于技法的练习,还没有深入感知书法点画的内在魅力以及书法点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字书法点画的发展变化及个别字体点画的独特之处。 2.自然生活艺术与汉字书法点画之间的联系。 3.体会汉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

4.尝试不同形式、材质在书法点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欣赏感受、寻找发现、临摹对比、分析表达、肢体语言表现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尊重汉字,体会汉字的生命感。 2.传承汉字书法,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剪辑《汉字五千年》《奥运开幕式第二篇章——文字》 提问: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答:各种不同的汉字、文字。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汉字都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领略汉字书法的神奇与美丽。 二、汉字的发展 创设情境,时空穿越,我们一同回到5000多年前,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有的人为了记录一些事情、物品,就在绳子上打一些结,(上古结绳记事)后来,我们就开始思考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去记录这些事情呢学生答:画 古人就像同学们一样,想要记录事情、表达意思,于是画了一张画,便有了文字。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学生欣赏十二生肖甲骨文字,用手指在空中把自己的属相写一写、画

书法课优质说课稿

书法课优质说课稿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竖心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背景: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根。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书法教育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导致现在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书写水平严重下降,大多不能写出一手漂亮整洁的规范汉字。至此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也多次提出关于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的提案或意见,书法教学逐渐被受重视。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正确的坐姿与执笔方法。这是基础目标。 (2)、知道写好书法的三个要素:笔画、结构、章法。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技能目标:正确书写竖心旁及带竖心旁的例字,要求写得正确、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汉字书写的热爱,初步培养审美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坐姿和执笔方法。 2 、按笔顺正确书写竖心旁及带有竖心旁的汉字。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竖心旁及带有竖心旁的汉字。 二、说学生: 我校学生绝大多数为书法初学者,总体基础薄弱;所以需要老师注入更多的精力与科学的教法。 三、说教学法与学法:

书法课的特点是有很强的动手操作性,老师讲解、引导,直接示范是最主要的教授方法。学生的学习最主要以临摹和练习为主。 本节课主要用了形象直观的视频,以毛笔字的笔画形态来展示所要学习的硬笔字,让学生清楚的明白笔画形态及用笔的来龙去脉,同时运用田字格让学生清楚的观察老师的示范。 学习书写的过程中采用了集体讲解和示范,以及单个指导和示范。学生之间采用互相学习、互相品评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小活动: 活动1【导入】一、视频导入 1、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我国的汉字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甲古文(出示),你能猜出是什么字吗(播“心”字演变视频) 2、古人认为思考要用心,所以但凡与思考、感情有关的字都有“心”的偏旁。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与“心”有关的偏旁。(播竖心旁视频)(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领悟新知 1、交流竖心旁的书写笔顺,梳理书写要领。 (1)教师示范书写竖心旁,学生观察,交流书写笔顺。 (2)观察竖心旁的笔画组成及笔画间的位置关系。 2、教师示范,学生练写。(提醒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 (1)教师示范书写竖心旁,学生书空,再练习书写一行,教师巡视辅导。 (2)交流评价。 活动3【讲授】三、教学例字“悟”、“快”、“悦” 1、学会了竖心旁,现在我们来写带有竖心旁的字(出示:悟) 2、仔细观察,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课件出示书写注意事项),师示范讲解。

七年级美术下册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教案1 湘美版.doc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1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字型结构,并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能够按照要求临写不同字体,并且能够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能够按照所学书法结构的知识自觉规范平时的书写方法。 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部分有学过书法,会临写出漂亮的字,但不明白为何笔画要如此组合,部分学生对于书法是个盲区,通过本课学习使每位学生从理论上明白字体结构之美,学会欣赏,由于本节课主要讲述结构组合,为降低难度,提高课堂效率,运用勾线笔书写字体结构,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减少其对毛笔的畏难情绪,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构的组合上,领略书法结构之美。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点画组合的主次、迎让、变幻等结构特点,欣赏体会书法家点画结构的变幻之美。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表现字体结构。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字型结构,并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能够按照要求临写“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的例字,并且能够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4.1.2学时重点 感受对“篆、隶、楷”的临写过程,通过临写和交流获得认识,体会汉字字型结构规律,感受书法结构“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的美感。 4.1.3学时难点 书写对称字型对初一学生来说比较困难,难在书写过程中对字型的整体把握。 4.1.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理解“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特征 出示错位字“里、中、人、臺”,通过学生诊断得出正确字形结构,引出结构美之一端正平稳之美。 师:这些字有什么问题,请你们当回医生诊断诊断。 出示竖笔写偏的“中”字,引出结构美之二对称均衡之美。 学生答。 师:对,竖笔放中间,两边均衡就好看,就像我们的脸,鼻子没在脸中间就难看了,就像我们小时候坐的翘翘板,两边力量相等才能玩的起来, 这是均衡之美。 师:在书法里边有一种字形完全对称,同学们知道吗?她的名字叫小篆,小篆里边有些字体左右对称,极具装饰性。屏幕出示 简单分析其笔画粗细特点,看看笔画有什么特点,笔画粗细一样吗? 学生:粗细一致, 师:起笔处与收笔处怎样? 学生:很圆润, 师:这叫藏头护尾,笔画细长但也是挺拔有力,所以小篆有“铁线篆”之称。(线条简洁圆润,匀细劲挺,婉转流畅,状如曲铁,藏头护尾)。

汉字与书法完美版

第7课汉字与书法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汉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特性,尤其是汉字构成的独具民族风格的书法篆刻艺术。要求学生掌握汉字起源和发展演变大体进程的事实;在欣赏异彩纷呈的篆刻书法作品的同时,将书法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理解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特征、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格;通过欣赏书法和篆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汉字、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假设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没有文字的社会,那么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无法清楚地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不能看书,无法与好友书信交流等)——文字的重要性便从我们这些小而重要的身边事情中体现出来。 一、文字的发展历程 文字以一定的可视符号系统,将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语言、思想等记录下来,并大大突破了口头语言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文化得以在空间上传播交流和在时间上世代传承,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据说仓颉发明文字的时候,“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天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哭泣,龙藏了起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解析与探究】——许慎认为是仓颉造字;康有为认为结绳记事精致细密,应为女子;丁山和鲁迅认为文字是古代劳动人们日常生活的创造。 中国古代长期流传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反映古人对文字发明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和体验。但事实上文字决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汉字是个庞大繁复的体系,不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改造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请同学们浏览第一部分的内容思考一下: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四个阶段文字的发展情况。 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图:《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和《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初步具备了文字的雏形。 2、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教材插图:《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或“殷墟文字”等,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随着商朝的灭亡和商都变成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后世当地居民耕田于此,时有发现,并把它当作“龙骨”卖给药材商店。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荣发现,得知是殷墟遗物。经过多次发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达十多万片。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等(举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图)商周时期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即大篆。(教材插图:《西周散氏盘铭文》)籀文的特点:笔画匀称,行款整齐,有了较为固定的结构。 3、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混乱

高中美术书法说课稿

高中美术书法说课稿 高中美术书法说课稿 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从传统到现代》,我主要从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设计,五说板书设计来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从传统到现代》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本课通过赏析一些美术作品使学生学会解读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准确把握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 3、了解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 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 本课的难点是: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二、说教法 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法:

故事激趣法:在开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启发谈话法:整个课堂运用谈话法,在与平等对话过程中,力图抓住关键,培养学生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法: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意识的宗旨,我将采取以下几种学法进行学习: (1)观察体验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一些大胆的猜测,避免用一些所谓艺术史上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做适当的论证,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 (2)合作学习法: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交流彼此的经验,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并导入课题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诸城二中高二历史必修Ⅲ学案 第7课汉字与书法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前延伸:请同学们在课前自主完成 认识三幅图片,并说明其字体和书法特点

三、印宗秦汉 为自己设计一方印章练习: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写出其释文 合作探究:概述汉字字体的发展过程。

当堂检测 1.汉字演变的脉络是() 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 C.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D.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行书 2.右图作品中的字体应是() A.隶书B.楷书 C.行书D.草书 3.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和“天下第二行书”的作品分别是()A.《乐毅论》《兰亭序》B.《兰亭序》《祭侄文稿》C.《兰亭序》《自叙帖》D.《兰亭序》《颜氏家庙 4、汉字发展成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5、秦始皇批阅的奏章上的文字最有可能是( ) A、行书 B、甲骨文 C、小篆 D、隶书 6、古代成熟的文字最早出现在 A、商代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两晋时期 7、李斯书写的《泰山刻石》 A、属于成熟的“篆刻”艺术品,是“印宗秦汉”有利证据 B、作者书写此文字的目的就在于展示其精湛的书法艺术 C、这一作品采用的字体属于隶书 D、虽然具有书法的美感,但从总体上看它还属于使用性文字 8、篆刻与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A、秦汉时期 B、宋元以后 C、明中叶以后 D、清代 9、下列关于书艺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B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C宋代由于民族纷争书法艺术毫无进展 D明代书法更强调个性创造 10、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从根本上说明 A明代商品经济发展B人们对书法欣赏水平提高C君主专制的强化D人们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

七年级上第7课《书法的点画之美》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书法的点画之美”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根。 本课从汉字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入手,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甲骨文的空中临写激发学习兴趣。继而了解汉字点画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两到三种字体的笔画。深入感受点画之美。本课不是对书法笔画技法的讲解,是通过汉字书法点画与自然生活艺术之间的联系,感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学生活动有所创新,运用不同形式、材质去简单体验书法点画,提升兴趣,开阔思维。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大多虽然没有接触过用毛笔写字,但是他们平时通过看电视或者看报纸对书法多多少少有点了解,也知道少数几个大书法家,也有的孩子也专业学习了一段时间。但是他们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汉字的起源、发展,不能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书法。对汉字书法的点画仅局限于技法的临摹,还没有深入感知书法点画的内在魅力以及书法点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明确形象地描述不同书体的点画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够按照点画书写的要求临写不同的字体,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并能够按所学知识自觉规范平时的书写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书法的常见形式,认识不同书体的点画特征。 难点:按照点画的书写要求临写不同字体。

五、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毛笔宣纸墨汁毛毡 学具:毛笔宣纸墨汁毛毡字帖小刀橡皮橡皮泥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七、板书设计:

小学硬笔书法说课稿

小学硬笔书法说课稿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校本课程《硬笔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 首先我先说一说我讲本节课的理由,前段时间县防疫站给各个学校测试了一下学生的视力,测试的结果令我大吃一惊,每个年级都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近视,就连低年级也是这样,医生说以后看电视的时候要注意了。我想看电视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学生平时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造成的,于是我调查了一下学生上课时的坐姿和读书写字的姿势,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错误的。我把这个现象向校长汇报了一下,并建议把书法课作为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校长欣然接受,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我们校本课程第一节课。下面我就把本节课的内容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说教材 1、说教学背景: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校校本课程书法第一课《硬笔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根。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书法教育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导致现在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书写水平严重下降,大多不能写出一手漂亮整洁的规范汉字。至此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也多次提出关于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的提案或意见,书法教学逐渐被受重视。 但是书法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学习过程要讲求循序渐进,第一节书法课应从学习书法的重要性或简单的书法史讲起,但是那样又太乏味,

学生容易厌倦,所以我打算换个角度来讲,从“如何才能写好字”开始,让学生先有了写好字的欲望,明白怎样才能写好字,从而投入到学习中来。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正确的坐姿与执笔方法。这是基础目标。 2、能利用口诀记住正确的坐姿和执笔方法。 技能目标:会用正确的写字姿势与执笔方法练习写字。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书法作品,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坐姿和执笔方法。 2、会用正确的写字姿势与执笔方法练习写字。 教学难点:会用正确的写字姿势与执笔方法练习写字。 二、说教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写字教学总的要求指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并有一定的速度。通过写字教学,使学生初知书法,欣赏书法,培养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感。”针对以上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和交流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质疑释疑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书法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三、说学法:

七年级美术下册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教学设计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书法结构六美知识分析字形结构,并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对比、示范感知书法结构六美。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够按照所学书法结构的知识自觉规范平时的书写方法。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书法间架结构的特点不熟悉,部分学生对书法不感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书法结构六美。 难点:运用书法结构六美。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书法的结构之美 1、欣赏舞蹈:云门舞集《行草》片段 2、猜字:两位学生用舞蹈表现一个字,全班同学猜猜是什么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摆字:教师与一位学生分别摆“水”字 结论:两个“水”即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笔画都一样,不同的是呈现出了不同的效果,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是因为在笔画分布安排上有所不同,也就是两个字的结构不同,所以,一个字美不美,字的结构重不重要啊?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书法结构的重要性) 导入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领略书法的结构之美。 活动2【讲授】 一、端正平稳之美 1、欣赏滕王阁像不像一个字呢?“山”正如这个建筑给人一种端正平稳的感觉,端正平稳能给人产生安稳踏实的美感,这就是书法结构的第一美:端正平稳。 “人”与金字塔、“中”与体操运动员的图片,感知书法结构第一美:端正平稳 问:还有哪些字符合端正平稳呢? “十”“个”“千”“大‘”土”等,大家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独立结构的字尽量符合端正平稳。

二、迎让避就之美 独立结构的字要迎让避就,那左右结构的字又如何呢? 我们来看这两片拼图,一定要相互谦让才能完全吻合。 1、“谷欠”与“欲” 师出示剪纸字“谷”再出示“欠”,这两个字合二为一放在一起合适吗?这两个字要想合为一体出现的时候,就得像这两片拼图一样,像这样“欲”,“谷“的捺缩成横点以避让右部的“欠”,右部“欠”两撇插入左下,使左右结构合二为一,这就叫做迎让避就之美。 2、“女少”与“妙” 师出示剪纸字“女”,大家猜猜右边会是什么呢?“少” “女少”,妙不妙啊?到底妙不妙?妙不妙得看他们有没有迎让避就?没有 再出示“妙”,妙吧?“女”的横左伸右缩并上提,”女“的捺也缩短,为了避让右边的“少”,“少”的左点竖立以避让左部的“女”,“少”的长撇插入左下,他们面对面但互不触犯。 3、还有哪些字符合迎让避就之美呢?“額”、“锺”、“試” 同桌互相讨论任选一个字说一说它的迎让避就是如何实现的 4、这迎让避就在自然界中也有生动的体现(出示两只火烈鸟左迎右让的图片) 日常生活中,那我们同学之间家人之间呢?更应该迎让避就。 三、主次分明之美 独立结构的字要端正平稳,左右结构的字要迎让避就,那左中右结构的字又如何呢? 出示最左边的剪纸字“木”,最右边“寸”中间会是什么呢?贴大“又”成“木又寸” 找出问题,使学生感知主次分明之美。 (强调“树”不仅要主次分明,还得迎让避就。) 四、均衡对称之美 “暴”“無”整体结构与哪种动物相类似呢? 出示蝴蝶图片。无论笔画长短,弧度大小皆一一对称。 于此类似的字还有“登”“帝”等。 五、疏密匀称之美 “登”出示间距黄点提示,学生总结。 一个字有很多横或竖时,间距基本相等,疏密匀称。 六、形态变幻之美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文核心知识】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本组把课文的核心知识理解为:一、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和它的书写特点。二、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及它和时代风貌的关系。 【课文知识要点】 一、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1、发展历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2、认识小篆和隶书的书写特点: (1) 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富于图案美,多用于章刻; (2) 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横笔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 书法艺术发展的条件 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 2、士人阶层的逐渐形成;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二)书法的发展历程 1、秦汉为自发阶段(实用性为主),魏晋南北朝进入自觉阶段。 2、不同时期的书法大家和他们的艺术特点 3、行书、草书、楷书的特点 (1) 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 (2) 草书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狂放。 (3)楷书笔画祥备、结构严整,注重规范法度。 4、印章篆刻 【教学方法】提问、实践体验 【教学过程】

<课文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两个古代壁画遗址,并提问:“当你站在这些壁画面前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知识点学习> 一、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让学生归纳课文) 1、发展历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把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引导学生辨别各种汉文字的形体及特点?”并用“马”字的演变过程来突破知识点。) 2、小篆、隶书的书写特点。(教师介绍,多媒体展示,甲骨文、金文的书写特点不做具体介绍。) (1) 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富于图案美,多用于章刻。 (2)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横笔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 书法艺术发展的条件 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 2、士人阶层的逐渐形成;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二)书法的发展历程 1、不同时期的书法大家,及其影响他们的时代风貌:(表格由学生共同完成) (1) 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

湘版七年级美术教案上册第七课:书法的点画之美

第七课:书法的点画之美 时间:2012年12月3日总第14-15课时

二、篆、隶作品赏析。合 作 交 流 、 全 面 提 高 。 1、《峄山碑》为秦始皇东巡刻石之一,由李斯 所书,此碑后毁,由后人临写,重刻,现存于西 安碑林。 以“铁线”“玉箸”等比喻,帮助学生分析小篆 匀细而挺拔、简洁而圆润的线条特点。以“禁” “及”两字解释“藏头”“护尾”“向下垂引” “转笔”等术语。 2、《曹全碑》是东汉时期的碑刻,明万历初在 山西合阳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 引导学生分析并初步领会《曹全碑》 1、学 生欣 赏各 阶段 汉字 的笔 画变 化。 2、学 生评 述。 感受 摄影 书法 的魅 力、 表他 自己 的真 实感 受。 25 三、临写体验。品 味 、 提 高 。 1、小组讨论:按照教材将“定”、“史”两字 的转折提按处标示出来。 2、用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对临“定”、“史” 两字,体会用笔的转折、连断、提按、藏露及线 条的粗细变化。 学生 临 写。 “实 战训 练” 15 四、讨论交流。合 作 、 交 流 、 提 高 。 1、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讨论临写的体会。说 说自己在临写时是否注意了转折、连断、快慢、 提按、藏露及线条的粗细变化。 2、教师选学生优秀临写作业,指出优点和不足, 并小结学生的临写活动 1、交 流、 合 作。 3、展 示、 点 评、 补 充。 取长 补 短, 共同 提 高。 3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品 味 王 羲 之 。 王羲之学习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 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 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 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 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 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 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 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 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 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 学生 听、 思 考。 榜样 的力 量是 无穷 的! 拓展 到学 习。 20

书法的点画之美教案

书法的点画之美 (七年级上册第7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第一课时通过欣赏、比较、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着重感受汉字书法的点画特点及美感,第二课时学生以实践为主,重点尝试体验对汉字书法点画的认识。 从汉字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入手,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甲骨文的空中临写激发学习兴趣。继而了解汉字点画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两到三种字体的笔画。深入感受点画之美。本课不是对书法笔画技法的讲解,是通过汉字书法点画与自然生活艺术之间的联系,感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学生活动有所创新,运用不同形式、材质去简单体验书法点画,提升兴趣,开阔思维。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接触过书法艺术,有的孩子甚至在此方面专业学习了一段时间。但大部分学生对汉字的起源、发展知之甚少,不能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汉字书法。对汉字书法的点画仅局限于技法的练习,还没有深入感知书法点画的内在魅力以及书法点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字书法点画的发展变化及个别字体点画的独特之处。 2.自然生活艺术与汉字书法点画之间的联系。 3.体会汉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 4.尝试不同形式、材质在书法点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欣赏感受、寻找发现、临摹对比、分析表达、肢体语言表现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尊重汉字,体会汉字的生命感。 2.传承汉字书法,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剪辑《汉字五千年》《奥运开幕式第二篇章——文字》提问:我们看到了什么?生答:各种不同的汉字、文字。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汉字都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领略汉字书法的神奇与美丽。 二、汉字的发展 创设情境,时空穿越,我们一同回到5000多年前,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有的人为了记录一些事情、物品,就在绳子上打一些结,(上古结绳记事)后来,我们就开始思考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去记录这些事情呢? 学生答:画 古人就像同学们一样,想要记录事情、表达意思,于是画了一张画,便有了文字。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学生欣赏十二生肖甲骨文字,用手指在空中把自己的属相写一写、画一画。 汉字古老而优美,是形、音、意的合体,数千年来汉字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笔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欣赏各阶段汉字的笔画变化(背景音乐周杰伦《兰亭序》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总体看,汉字的笔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圆变方,由繁到简具体分析两种字体小篆楷书小篆:整体简洁、质朴、不做任何装饰,笔画粗细均匀、线条劲挺圆润,“铁线篆”“玉箸篆”起笔收笔都一样,直线与曲线的对比,曲线长短的对比,曲线弧度的对比,小篆独特

书法课说课稿

书法课说课稿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书法课说课稿---书法梯级培养 公共教研室---马绍恒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马绍恒,在保卫科带领下做“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兼职教师上书法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硬笔书法梯级培养;此次说课我将从五个环节来展开: 1、说教材 2、说学生 3、说教学法与学法、 4、说教学过程; 5、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说教学背景: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根。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书法教育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导致现在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书写水平严重下降,大多不能写出一手漂亮整洁的规范汉字。因此,我校把书法教育列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喜欢书法,从而练习书法。 我们的书法教材有两种: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学习过程按级别来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 初级主要内容:①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及运笔规律,单个独体字及基础汉字的书写;②正确的坐姿与执笔方法的掌握。 中级主要内容:①对汉字常见左偏旁的认识与书写的掌握,左右结构字的理解与书写;②掌握较复杂汉字的字形特点与书写规律。 高级主要内容:①对汉字常见右偏旁的认识与书写的掌握,左右结构字的理解与书写;②掌握较复杂汉字的字形特点与书写规律;③下册进行系统的章法训练。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正确的坐姿与执笔方法。这是基础目标。 (2)、知道写好书法的三个要素:笔画、结构、章法。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技能目标:学习基本笔画需要掌握两点:一是笔画的形态特点;二是运笔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书法作品,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说图解字——书法的结构之美》上课讲稿 在上课前我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在平时写作业的时候更关注字的点画还是字的结构?(提问) 有的同学说是点画,有的同学说是结构,到底哪个对呢?我觉得都对!其实结构就是点画之间搭配的方法。下面,我以抽奖的形式在每组随机抽取一位同学上来写一个字,了解一下同学们平时写字的习惯。(优化大师抽签) 面我用红笔来批改一下。(批改) 谁能告诉我老师为什么要在字的两旁画两道红杠杠?(提问)看来大家对这两根 红杠是有疑惑的,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入说图解 字——书法的结构之美吧。(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写的字跟这个图形,还有这个图形像不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就是上下部分的宽度基本一样。要么缩手缩脚,要么手脚全开,这样的结构在书法上缺少变化和对比,所以不好看。下面,我们就来说图解字。 这是行书的百字,它的姿势是这样的吗? 这个人的肢体是可以随便移动位 置和改变角度的,对于这个百字,你们觉得可以动哪个部位?(动动双臂)谁愿意上来动一动?(学生操作) 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有一个问题来了,该出手多少合适呢?不急, 我们用四线格来解决这个问题。百字的顶部有一个长横,我们把它写最宽,占三格,下面的部分就要写窄,占一格。 再如,方字,中上部有长横。 再如,音字,中部有长横。 并非只有长横可以写最宽,如雪字,我们可以把上面的雨字头写最宽,占 三格,下面的部分写窄,占一格。 盖,再看这个字,现在该动哪里呢?谁来?(学生操作)变成一个标准的一字 马,我们也在四线格里写写这个字,字头写窄,占一 格,皿字底写宽,占三格。

再如,直字,底横写长,占三格。 再如,点字,四点底我们用一个点和一个横来概括。 全,谁来给这个人摆一个POS ,看看可以动哪里?(学生操作)伸展的双臂就像小鸟的翅膀,可以展翅飞翔。 看老师在四线格里怎么写这个字,当一个字的顶部有撇捺的时候,撇捺要 伸展开来,占三格,下面的王字收窄,占一格。 再如,茶字,字的中部有撇捺。 再如,寒字,宝盖头看起来很宽,但是写的时候我们要有意收窄,为的是 让撇捺伸展开来。 美,这是美字行书的写法。这个姿势谁来摆?(学生操作)两脚叉开,重心下 移,它告诉我们,当字底有撇捺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让 这个撇捺伸展出去,其余笔画收窄,我们学习一下行书美字的写法。 再如,文字,于是我们得到了四种有代表性的结构,你能发现这类字书写的秘诀吗?图1 、图2 的秘诀是:伸展长横(部首),收缩余笔。 图3 、图4 的秘诀是:伸展撇捺,收缩余笔。 秘诀归秘诀,还要懂得活用哦。如果一个字中既有长横又有撇捺,这时我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7课汉字与书法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学习目标】 1.熟悉汉字的演变及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学会欣赏汉字独特的特征。 2.掌握“书同文”“印宗秦汉”的史实依据。 3.认识时代风貌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4.通过欣赏汉字的基本特征,书法、篆刻艺术的独特性、时代性,领悟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认识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汉字的发展、书艺的发展历程和纂刻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教学疑点:汉字从混乱到统一的原因和影响。 【教材分析】 一、汉字 ㈠文字发明的意义: ㈡汉字的演变: 1.起源:新石器时代,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2.最早的成熟文字:商代的甲骨文 3.商周时期: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籀文——金文的标准字体 4.春秋战时期:混乱 原因: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简省笔画,紊乱偏旁 表现: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 危害: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 5.秦代——统一文字(书同文): 原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于政务繁多,文书频繁,丞相李斯上书“奏罢不合秦文者”。秦始皇及时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命李斯制定新书,推行“书同文”政策。 做法:规定汉字的基本偏旁,废除合文和一些异体字;规定汉字偏旁和笔画数,避免任意增减;规定汉字偏旁在一个字中相对固定的位置,不允许随意放置。李斯创立了小篆体。后来又出现了隶书。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文字各异的书面,使我国文字呈现了规范化和统一化,克服了以往各诸侯国文化交流中的文字障碍,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统一,也为书法艺术发展的系列化与体裁化奠定了基础。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的出现,提高了书写的效率,秦隶的创立,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书法艺术 1.汉字成为艺术的原因与条件: 首先的汉字的诞生,为书法艺术的源起奠定了基础。另外其他原因包括:第一,汉字形体具有先天的艺术性,它的造型符合一些基本的审美原则。第二,汉字形体规范化与书法艺术的追求是统一的。虽然书法艺术中有各种字体,但各种字体都万变不离其宗,汉字的艺术书写以有出处、合“六书”为原则。第三,历代书法家不懈追求,将汉字美化而形成书法艺

湘版七年级美术教案上册第七课:书法的点画之美

、提高。2、用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对临“定”、“史” 两字,体会用笔的转折、连断、提按、藏露及线 条的粗细变化。 写。练” 四、讨论交流。合 作 、 交 流 、 提 高 。 1、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讨论临写的体会。说 说自己在临写时是否注意了转折、连断、快慢、 提按、藏露及线条的粗细变化。 2、教师选学生优秀临写作业,指出优点和不足, 并小结学生的临写活动 1、交 流、 合 作。 3、展 示、 点 评、 补 充。 取长 补 短, 共同 提 高。 3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品 味 王 羲 之 。 王羲之学习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 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 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 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 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 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 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 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 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 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 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 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 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 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 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 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 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 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 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 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 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 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 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 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 学生 听、 思 考。 榜样 的力 量是 无穷 的! 拓展 到学 习。 20

书法的结构之美 教案1

7.书法的结构之美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2.教材分析 本课《书法的结构之美》是湘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第7课,是承接《书法的点画之美》而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以“欣赏?评述”为主,并结合“临写”于一体的综合课型,主要学习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教材用行行色色的自然万物和建筑结构等作比喻进行启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书法形态。 3.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新生较多,书法基础不一,对书法的结构理解也不是很深;多数同学缺乏正确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这节课从复习书法的点画之美入手,通过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建筑与书法有着一致的的结构规则,进一步学习感受汉字的结体法则,体会书法的结构之美(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结合例字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目标】 1.欣赏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初步认识书法的结构之美。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字形结构,按要求临写不同字体。 3.运用所学书法结构知识养成自觉规范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书法“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的结构之美。 难点:通过临写“小篆”,加强对字形的整体把握,自觉养成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初步认识书法的结构之美。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字形结构,按要求临写不同字体。 3.运用所学书法结构知识养成自觉规范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书法“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的结构之美。 难点:通过临写“小篆”,加强对字形的整体把握,自觉养成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评价任务】 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小组讨论对比分析学生对“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的认识,

高中历史_第7课 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述法、提问法、设问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引导讨论法,展示历史图片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生活,升华深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分钟)(点击出图)同学们,学习历史一定要关心时势,锻炼历史敏感性,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分享所知的时事。在激发学生的热情后,由教师引出日本换年号的新闻—“令和”二字是汉字,还有日本每年票选的年度汉字也是汉字。(提问:日本为什么用汉字?)由此带领学生回顾遣唐使的历史知识——日本在公元七世纪进行大化改新,引进了中国汉字,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假名,从而构成了日语字库。引出问题:“这是日本汉字的来源,那我们的汉字是从何而来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入本课的重点——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立足课本,利用pad上的思维导图软件进行总结。然后上讲台通过白板和展示台进行展示,教师做出点评。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起源: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2)演变: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思维引申】通过观察图片(详情见课件),得出生产力的进步带动文字发展的结论。 3)书同文: ①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削减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过程:到秦朝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得到推广。 ③意义:文字的改革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意义: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课堂小结】通过图片题。带领学生总结汉字发展趋势。 【环节过渡】由明星字体进字库引出古代价值千金的有些书法作品,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从而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书艺历程 【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合作来完成本单元的学习。老师任务:出示历朝典型的书

书法课优质说课稿

《中国传统艺术——书法》说课稿 赵传中心校唐燕 一、说教材: 1、说教学背景: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根。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书法教育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导致现在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书写水平严重下降,大多不能写出一手漂亮整洁的规范汉字。因此,我校把书法教育列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喜欢书法,从而练习书法。 我们的书法教材都是由老师自主编制的,主要以软笔书法为主。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其中每一个级别都分为一、二两个级别(上、下册)。适合初学者系统的学习。 初级主要内容:①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及运笔规律,单个独体字及基础汉字的书写;②正确的坐姿与执笔方法的掌握。 中级主要内容:①对汉字常见左偏旁的认识与书写的掌握,左右结构字的理解与书写;②掌握较复杂汉字的字形特点与书写规律。 高级主要内容:①对汉字常见右偏旁的认识与书写的掌握,左右结构字的理解与书写;②掌握较复杂汉字的字形特点与书写规律;③下册进行系统的章法训练。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正确的坐姿与执笔方法。这是基础目标。 (2)、知道写好书法的三个要素:笔画、结构、章法。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技能目标:学习基本笔画需要掌握两点:一是笔画的形态特点;二是运笔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书法作品,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欣赏汉字书法,感受汉字的美。 2、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坐姿和执笔方法。 3、感受写好书法的三要素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新生对汉字笔画书写的三个步骤(起笔、行笔、收笔)的理解与掌握。 2、班级课堂的实际掌控及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 4、说课前准备: 对于这种欣赏类型的课,课前准备是最重要的,这次我准备了历代书法家作品的图片、握笔姿势的相关图片等,力求给学生一个形象 直观的认识。 二、说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