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沫若与女神

郭沫若与女神

郭沫若与女神
郭沫若与女神

郭沫若与《女神》

第一部分:郭沫若人生轨迹:反叛者——泛神论者——马克思主义者

一、年轻的反叛者(1892—1913)

1.家庭及旧式教育

(1)家世: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生于四川沙湾镇。

他自己回忆说,出生时,“脚先下地”,象征了他“一生成为反叛者的第一步”。

四川袍哥盛行,帮会势力猖獗,其祖父和土匪素有往来,其父除了是个“中产地主”和地方权贵之外,也从事贩卖烟酒等一类走私客和土匪爱干的勾当。

郭沫若从小就醉心于草根英雄传奇,乐于参加家族间的械斗,据说他曾经在家族武斗中把杨家的一个小孩狠揍了一顿。

——反叛而喜欢英雄

(2)旧式教育

4岁启蒙,接受《三字经》等传统教育。

后学习古籍和诗词。爱李白,而恶杜甫。喜王维、孟浩然、柳宗元,而厌韩昌黎。

——喜欢浪漫、自然。

阅读《西厢记》、《西湖佳话》、《花月痕》等才子佳人的古典小说。

郭沫若并没有如郁达夫在看到此类小说时流入伤春悲秋、多愁善感;而是在其中发现了性刺激,并在十三岁时开始了自慰。

——青春精力充沛。

家庭及旧式教育,为郭沫若反叛精神埋下了种子,也为其走向泛神论结了因缘。

2.学堂中学运领袖和“坏小子”

(1)学运领袖

读小学时,他和校长发生冲突,被记“大过”,却因此而成为学生领袖。中学时,在学生罢课中充当重要角色,成为学校“八大行星”之一。1909年,被开除,后转学。1911年11月24日,即成都响应武昌起义而宣布独立的前一天,郭沫若已经剪掉了辫子。

(2)“坏小子”

小学时,虽然在学运中受到打压,但是郭沫若并没有像郁达夫那样,因此而陷入内向孤独,走向感伤,相反,他凭借在学运中树立的自信和威信,张扬个性,与同学结义拜盟,抽烟喝酒,出入戏院,捧角斗殴,甚至跟从学校的同性恋潮流。俨然一个不良少年。中学时,这些另类行为,不仅没有改正,反而变本加厉,他的同性恋活动中偶尔有了召嫖男妓的行为。——与郁达夫感伤孤独相比,同样是学运领袖,郭沫若走向了充分的自信和张扬,而这些恰恰是一种另类的反叛。坏青年背后是一种反叛精神。只是这种反叛精神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

3.新思想的洗礼

(1)清议报

通过阅读梁任公的《清议报》,他开始崇拜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三杰:加富尔、加里波第、马志尼。——民族主义和“富国强兵”在他心中激起回响。

(2)孟德斯鸠、斯宾塞、赫胥黎

学习对共和国建设有实际功用的“实用”学科成为时尚。“青少年差不多每一个都可以说是国家主义者”,“凡是稍有志趣的人,谁都想学些实际的学问来把国家强盛起来”。——学医。1913年,到天津投考军医学校。考试及格,却放弃,因为留学已经成为热潮。

1914年1月,郭沫若到了日本。

二、泛神论者(1914—1924)

1.安娜与医学

1914年秋,如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班,结识了郁达夫。

1918年,入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科。

与安娜坠入爱河,先是精神上的,继而是肉体上的。他后与安娜同居,并生下五个孩子。郁达夫则是性欲被唤醒,但是在宣泄中受挫。

职业学习中,郭沫若一直专心学医。

郁达夫则茫然不知所措,不停的转学校换专业,有了“多余”的感觉。

郭沫若自童年就始终处在行动中心,所以他面对类似环境的刺激,显得积极主动。

2.林译作品——《迦因小传》、《撒克逊劫后英雄传》

(1)哈葛德《迦因小传》——儿女\言情:多愁善感——表面而不真实

“那女主人公的迦因是怎样的引起了我深厚的同情,诱出了我大量的眼泪哟。我很爱怜她,我也很羡慕的她的爱人亨利……我想假使有那样爱我的美好的迦茵姑娘,我就从凌云山的塔顶坠下,我就为她而死,也很甘心。”——才子佳人,多愁善感

“我这人的泪腺似乎很发达,自来是多眼泪的人。”“这种性格特征使他主张:“能够流眼泪的人,总是好人。能够使人流眼泪的诗,总是好诗。”

梦中情人迦茵——同居安娜,似乎梦想成真,郭沫若给田汉写信,把安娜事件形容为就好像自己无情奸污了一名纯洁的基督处女。但是随着安娜生下孩子,女神变成主妇,玫瑰色的梦被没完没了的琐屑的家务打磨得日益苍白,郭沫若的多愁善感,才子佳人情节就越发得显得表面而不真实。

不仅如此,他的反叛与决绝,让他没有像徐志摩、郁达夫、鲁迅、胡适一般,屈从于父母之命,而是毫不留情地嘲弄父母安排的童年未婚妻的婚姻。

(2)司各特《撒克逊劫后英雄传》——英雄\武侠:英雄崇拜——“决定性”的影响:浪漫派的精神

《撒克逊劫后英雄传》:行侠仗义及英雄主义——青年的自命叛逆者角色一致:成为泛神论信仰者的基础。

日本学医时的文学阅读:19世纪的浪漫主义

泰戈尔:“清新的风格”

歌德:《创作与真实》

默克里:《莫扎特去布拉格途中》

庄子、王阳明

——使他“几乎无可避免地走向西方浪漫主义”。

兰姆《英国诗人吟边燕语》——故事和叙事的偏爱

3.泛神论

(1)何为“泛神论”

郭沫若: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是神的表现。我即使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

成为无我,或是把自我与神或自然融为一体,这并不带有在自然中迷失自我的负面意味,而是积极地把自我当做宇宙的基本动力,而这种“动力即使创生万汇的本源,即是宇宙意志,即使物自体。”(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

这是一种还原动力论,显露行动的冲动,而不是深邃的哲学思辨。要理解斯,须结合其性格

上的英雄主义倾向和思想的“反逆”主题:而构成此二者的则是一种激进主义的特质。此特质巩固了他的性格,并把其加诸于他对生命及社会的看法。

(3)英雄崇拜的狂热

A.三位反叛的艺术家:罗丹、米勒、惠特曼

惠特曼的《草叶集》,阅读时期为1919—1921,此为他自己评定的最值得纪念的时期,也是最多产最成功的时期。

B.生活方式上的英雄崇拜

a.家里的墙上挂着贝多芬和米勒的画像

b.三个儿子养了三只兔子,跛脚的叫拜伦,其余两只叫雪莱和济慈。

c.他遗憾在日本逗留时,海上没有小船,让他失去了像雪莱一样于星空下泛舟,然后于水中溺毙的机会。

d.田汉来看他,两人一起去郊游,他们都不断地忆想心爱的艺术家和诗人。嘹亮的鸟鸣印证了雪莱的《百灵鸟颂》;月光下的漫步引发了贝多芬《月光曲》的传奇;山头的云被比作罗丹的雕塑;松林休息时,郭沫若想起李白的诗;在路边的酒家喝过酒,两位诗人谈起美特林克的《青鸟》。最后,酩酊大醉,他们走进一座日本庙宇,要找一位雕塑家替歌德和席勒做青铜像。黄昏回家,田汉对郭沫若说:“其实你很像雪莱”。“何以故?”“雪莱曾学医,你也学医故。……不过你有种关系又像歌德。”“何种关系?”“妇女底关系!”

C.屈原

屈原的骄傲、狂热,以及他那未能尽展的抱负所包含的崇高意味,成为悲剧伟人的典范,令郭沫若同病相怜地把自己再日本流放式的寄居与之相联系。

郭沫若自认是屈原的现代化身。

4.英雄作为诗人

泛神论式的英雄哲学,可以视为他本身性格的投射,而且有助于这种性格的塑造。

(1)从医生到诗人

A.身份混淆的症状

不知所措,抑郁,自我放纵的颓废,觉得被日本人羞辱,这些与郁达夫相似。

他给宗白华的信:“我自己底人格,确是坏透了。”“我不能做出部赤裸裸的《忏悔录》来,以宣告于世。我的过去若不全盘吐泻净尽,我的将来终竟是一团阴影裹着,莫有开展的希望。我罪恶的负担,若不早卸个干净,我可怜的灵魂终久困顿在泪海里,莫有超脱的一日……我过去的生活,只在黑暗地狱里做鬼;我今后的生活,要在光明世界里做人了。”

B.走出身份混淆

与朋友的通信,宣泄与理解,疏导

泛神论作家资源:惠特曼全心全意地贯彻使命,并表达自己在创作时受到强烈的力量的驱动,这些可能对郭沫若的影响最大。对他来说,这股强烈的力量只可能是作为一个个人的生命力量,而这在他的泛神论系统中,反映了更为形而上的宇宙力量的根源。

C.诗人成了英雄

“1919年与1920年之交的几个月间,我几乎每天都在诗的陶醉里。每每有诗的发作袭来就好像生了热病一样……使我提起笔来战颤着有时候写不成字。我曾经说过:诗是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诗歌创作成了释放人类潜能的过程;凭借创作,诗人成了英雄。

1921年,当他突然离开日本回家乡时,他“委实感受着了‘新生’的感觉,眼前一切的物象都好像在演奏着生命的颂歌。”

D创作的高峰期与创造社

1921年到1924年,他迎来创作的高峰期。

A.翻译:翻译了尼采的《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史托姆的《茵梦湖》、歌德的《浮士德》的一部分,《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B.创造社和《创造者》

1921年7月,成立创造社。其最初的构思和意识形态都可能来自于郭沫若。该社宣言《创造者》即出自郭沫若手笔。

——代表着郭沫若英雄诗人这一角色的的戏剧性过程的完成。

诗中提到喜爱的作家、宇宙力量的召唤,对创作行为的夸张的颂赞,总而言之,他的泛神论式的英雄特质全部集中在诗里,以召来中国神话中最强有力的英雄——盘古:

我幻想着首出的人神,

我幻想着开天辟地的盘古。

他是创造的精神,

他是产生的痛苦,

你听,他声如丰隆,

你听,他吁气成风,

你听,他眼如闪电,

你听,他泣成流泷。

本体就是他,上帝就是他,

他在无极之先,

他在感官之外,

他从他的自身,

创造个光明的世界。

目成日月,

头成泰岱。

毛发成草木,

脂膏成江海。

快哉、快哉,快哉,

无明的浑沌,

突然现出光来,

月桂哟,你在为谁摇摆?

郭沫若以力本体的形象详尽再现盘古。诗歌的想象,最终的领域都在神话。郭沫若更进一步肯定,只有诗人才有能力创造神话的世界。因为“神话的世界是从人的感性产出,而不从人的智性产出。”

5.《女神》——第一本诗集(1921年)

此诗集是过去三四年,主宰他所有意念和情感的拼凑。他的一些英雄如屈原、贝多芬、卡莱尔等在诗中备受颂赞。而诗人把最丰富最炫耀的赞美,留给了自己。在《天狗》中,他表达了典型的,泛神论的及“自我主义的宇宙观”: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的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中国诗歌史上从未有过像上述作品那样,“我”字以持续不断的频率出现。这个字的出现,强调了主观自我在郭沫若思想架构中的万能。无论内容或形式,郭沫若诗作的灵感多数来自西方而不是中国。方志彤指出:“就诗意而言,此处引用的诗作多数受惠特曼影响”。虽然郭沫若认为它们背后的泛神论特质同时源于中西方,但这些其实显示了欧洲浪漫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人类的个人自由精神的概念,与自然及社会抗争并占了上风。根据斯宾诺莎,浪漫的泛神论取决于人的一元论:神是人,艺术家作为自由的创造者,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神,

这种浪漫的观点不但使得郭沫若新的英雄角色合理化,使他的性格膨胀,而且投射到他的个人自我之外。他企图在诗中建立新中国,写作了《凤凰涅槃》最后那启示性的凤凰复活的一幕,在“火”的叠句中,郭沫若堆砌了许多辉煌的字眼,来象征未来的光明前景——他自己的将来,以及他的新中国的将来:净朗、新鲜、华美、芬芳、和谐、欢乐、热诚、挚爱、生动、自由、雄浑、悠久。

郭沫若曾言:哎,要解救中国,要解救中国人,除非有一次彻底的兵火!不把一切丑恶的垃圾烧尽,圆了寂的凤凰不能再生。(郭沫若《湖心亭》)

郭沫若也是在回应徐志摩对青年的著名呼吁:“我们要求的是,彻底的来过,……我们要求一个完全的再生。”(徐志摩《青年运动》)

刚经历了五四运动这一剧变的中国青年,对此回以狂热的吹捧。自己也是诗人的闻一多,赞美《女神》是唯一能捕捉“20世纪底时代的精神”——即动力和反叛——的作品。(闻一多《女神的时代精神》)

钱杏邨人物郭沫若的热情与精力,是中国诗中罕见的非常健康的的元素。(钱杏邨《诗人郭沫若》)

王以仁则说:我常在反复地诵读着《女神》。我觉得《女神》是现代生活苦闷的结晶;同时又是反抗恶社会的鲜明的旗帜。(王以仁《沫若的戏剧》)

三、转向马克思主义(1924—)

1924年4月,郭沫若东渡日本,带了三本书,《歌德全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日本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1924年8月9日,郭沫若在写给成仿吾的信中宣称:芳坞哟,我们是生在最有意义的时代的!人类的大革命!人文史上的大革命时代!我现在成了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了!1.从《处女地》看到光明——新中国来临的“产婆”

《处女地》使郭沫若意识到屠格涅夫的多余英雄与中国文人有相似之处:我们都嗜好文学,但我们又都轻视文学。我们都想亲近民众,但我们又都是些贵族的精神;我们倦怠,我们怀疑,我们都缺少执行的勇气,我们都是中国的‘罕牟雷特’。(郭沫若《孤鸿》)

但是郭沫若没有像郁达夫一样,刻意的沉沦,沉溺于对自封的多余角色的渲染,流于感伤颓废,而是清楚了看到了《处女地》的“正能量”:认识到这是激进主义即将来临的预言,“农奴解放后的七十年代的俄罗斯不正像满清推倒后的20年代的我们中国吗?”而处于马克思主义来临前的过渡时期的人们,应当扮演好“产婆”的角色,协助新世界的诞生。

2.“革命的感情是最强烈最普遍的一种团体感情”(郭沫若《革命与文学》)

崇拜的英雄变成了无固定目标的无产阶级大众,个人情感变成了集体情感,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变成了集体浪漫主义。

“文学是永远革命的,真正的文学史只有革命文学的一种。所以真正的文学永远是革命的前驱。”(《革命与文学》)——以革命为文学做辩护。而文学的实践者自然就成了革命的急先锋。

3.理想的较为满意的实现

有利的环境和个人的机智相结合,使得郭沫若能够把他的一些理想实现到了一个自己满意的程度。

在宣布归附马克思主义时,他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受欢迎的文人。

1926年7月,被委任为北伐军政治部宣传员,11月,晋升为该部门的副主任。

虽然在四一二清党运动,南昌起义中,郭沫若都作为亲历者参加。

此后,开始了在日本十年的流亡生涯,主要从事历史和考古研究。

1937年8月至1940年秋,回国参加抗战,担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文学宣传组领导。

1940-1945年,写出五部历史剧,其中包括最受欢迎的《屈原》。

1945年5月,应邀参加在莫斯科及列宁格勒举行的苏联科学院周年纪念。

1946年1月,作为九名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协。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文联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要职。是中国文人中政治地位最高的人。

第二部分,《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一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1.时代选择了郭沫若

(1)《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需要用高昂热情的浪漫主义来表现,而郭沫若正是“偏于主观的人”,艺术想象力胜于观察力。个人的郁结、民族的郁结,在浪漫主义那里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到了喷火的方法。

(2)郭沫若的诗学

“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艺术是“灵魂与自然的结合”,“诗人是人格创造的表现”,“个性最彻底的文艺便是最有普遍性的文艺,民众的文艺。”

诗歌抒情本质的强调,诗歌个性化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对诗歌艺术认识的深化。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创造,成为《女神》思想艺术的主要追求。

2.自我抒情主人公是什么?

(1)“开辟洪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凤凰涅槃》: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历史。

“凤歌”、“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凤凰更省歌”以热诚、和谐的欢歌预示着生动、自由、净朗、华美的民族振兴新时期的到来。

《炉中火》第一次描述了新中华的新人形象。

A这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

《女神之再生》通过黑暗中女性之声,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新造的葡萄酒浆,不能盛在那旧了的皮囊”,“破了的天体”,“我们尽他破坏不用再补他了,待我们新造的太阳出来,要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

于是诗人笔下的“我”高喊:“一切的偶像都在我面前毁破!破!破!破!”(《梅花树下的醉歌》)

赞美一切政治、社会、宗教、学说、文艺、教育革命的“匪徒”(《匪徒颂》),“立在地球边上”呼唤着“要把地球推倒”、“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里没有中华民族素来的妥协、中庸、柔弱,而代之以起的是彻底的、不妥协的、战斗的、雄强的民族精神。

B这个新生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要把自己本质神化,热烈的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a崇拜自己、神化本质

在《女神》里,处处喧嚣着这样自觉的呼声:我……我崇拜我!(《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我赞美我自己”(《梅花树下的醉歌》)

“我效法造化底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我自己。巫婆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驰骋风云雷雨”,“不论在任何方面,我都想驰骋!”(《湘累》)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的飞跑!……我便是我呀!”(《天狗》)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对于长期处于封建奴役下的人性,这无疑是伟大的解放和觉醒。

b展示令人神往的人的精神自由状态

人的一切情感——喜、怒、哀、乐、愤、爱、憎都被引发出来,做奔放无拘、真实的、自然的表现,无所顾忌的追求天马行空的心灵世界。而心理与艺术的天马行空,实质上则是追求人性的“放恣”状态。

C新生的巨人的目光是世界性的。

“我”不仅向着“我年轻的祖国”,“我浩浩荡荡的南方的扬子江”,“我冻结着的北方的黄河”问候,而且,向着恒河、印度洋、红海、尼罗河,向着“大西洋畔的新大陆”,“太平洋上的扶桑”致意,这样的胸襟、眼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2)自我抒情主人公又是大时代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

田汉评价《女神》说:你的诗首首都是你的血、你的泪,你的自叙传,你的忏悔录呵,我爱读你这样的纯真的诗。

“我”不仅袒露了民族的灵魂,也袒露着诗人自己的灵魂。二者合二为一。

A“我”体现了郭沫若的个性特征。

“我”的彻底的破坏与创造精神,不仅表现了郭沫若的反抗性格,生命力无比旺盛,创造力无比丰富,而且表现了郭沫若一切彻底、易走极端的个性。

B“我”展现了一个骚动的、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

不加掩饰的袒露自己的内心,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自叙

传抒情小说对应着自我抒情的诗。

诗人充分肯定“自己”,又否定着自己。反映出五四的时代心理、情绪和情感的、复杂性和立体化。

如在肯定无穷尽的创造力时,又感受着“心中不可言喻的寥寂”,“无限的孤独之苦”,痛苦的高喊“我倦了,我厌了!”

C矛盾的内心世界展现了诗人美学追求的内在矛盾。

“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驰骋风云雷雨”——主体自由意志对客观世界的征服。——西方理性,肯定我是宇宙的力量之源,造物之神的中心地位。

诗人凤凰涅槃后的理想境界:“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一切的一,和谐,一的一切,和谐”——天人合一

——体现了泛神论内在理论矛盾:在泛神论思想自我创造的深层次里,蕴涵着“自我”消融的层面。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雄奇的风格

1.其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是建立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的。

“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

由此衍生出:

(1)诗人把整个大自然都作为自己抒写的对象。

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雨,草木飞禽,等等,统统奔流于作者笔下,构成包罗万象的形象体系。这些形象,寄寓了诗人世界性的眼光、时代所赋予的宽广胸怀、炽烈追求的理想。

(2)泛神论思想为诗人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产生了《女神》式的奇特想象。

A大自然被人格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壮阔性

人把自然“作为友人,作为爱人,作为母亲,”甚至把自己溶解在大自然里,人与自然合二为一,不但地球是“我的母亲”,“一切的草木”——地球的“儿孙”也是“我的同胞”。

B作为人的自我被赋予了创造和驱使自然万物的神力。——奇异性

“我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驰骋风云雷雨”。

C诗人把宇宙世界看成是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看到了“动的精神”和创造的“力”,赋予他的形象以飞动的色彩。——飞动性

“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山在那儿燃烧,银在波中舞蹈”。(《光海》)——壮阔、奇异、飞动,构成了“女神体”雄奇的艺术风格。

2.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

(1)郭沫若的自由诗形式观

郭沫若认为“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同时又认为“情绪的世界便是一个波动的世界,节奏的世界。”

(2)两种类型

A外在格律相对严谨,押韵、诗节、诗行大体齐整。

如《晨兴》:全诗三节,每节三行,句末大体押韵。

B情绪的自然消长的内在韵律与某种程度的外在韵律(或不规则的押韵,或用排比,复沓,对偶相结合)相结合,使得诗在自由变动中取得某种整齐与和谐。

如《天狗》全诗四节,少至二行一节,多至十三行一节。每节字数少则三字,多至十字,形式上确实做到了极端自由,但诗中多次出现排比、复沓,以及不规则的押韵,又形成了相对的和谐。

郭沫若女神诗歌

郭沫若女神诗歌 郭沫若 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史上杰出的诗人。历史剧作家。他是一个主观性、抒情性很强的浪漫主义 诗人。“五四”时期创作的《女神》是其诗歌 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开创了“一代诗风”。下 面一起来欣赏下。 【郭沫若女神诗歌名段助读】 1、《女神之再生》(节选) 女神之一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光明,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神。 女神之二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温热,好同你新造的光明相结。 女神之三 妹妹们,新造的葡萄酒浆,不能盛在那旧了的皮囊。 为容受你们的新热、新光,我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内容解读】《女神之再生》是诗集《女神》的开篇诗剧。诗人借女娲补天 的神话传说开篇, 歌颂了具有破坏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并以其浪漫主义雄风独步 文坛。节选部分“女神”的歌吟,象征着建设一个美丽新中国的理想和欲望,诚 如诗人所说:“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间建设一个第三中 国--美的中国。” 2、《凤凰涅盘》(节选) 百鸟歌 岩鹰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从今后该我为空间的霸王! 孔雀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从今后请看我花翎上的威光! 鸱枭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哦!是哪儿来的鼠肉馨香? 家鸽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从今后请看我们驯良百姓的安康! 鹦鹉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从今后请听我们雄辩家的主张! 白鹤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从今后请看我们高蹈派的徜徉! 凤凰更生歌 鸡鸣 昕潮涨了, 昕潮涨了, 死了的光明更生了。 春潮涨了, 春潮涨了, 死了的宇宙更生了。 生潮涨了, 生潮涨了, 死了的凤凰更生了。 凤凰和鸣 我们更生了。 我们更生了。 一切的一,更生了。

论郭沫若《女神》的语言艺术风格

黔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题目: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分校(站、点):年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论文题目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指导教师职称所学专业 研究专长工作单位 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选 题目的和意义 文学艺术的传承一直是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寄托最好的载体。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复杂的是代理,静下心来去了解一部好的作品并从中体味人生才是现代人们回归本源的途径。而郭沫若的《女神》再传做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且作品反映意义深厚长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与启迪。除此之外,其独具特色的语言功底更是后世人们文学创作的典范,对后世文学创作以及人们精神升华具有重大意义。而这也是本题选题的目的以及意义所在。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对于郭沫若《女神》一直是学者们争相探寻的对象,而对于其研究的方向也比较广泛。然而其中最为人们所乐道的便是《女神》它本身的艺术风格。例如国内学者刘纳在《论《女神》的艺术风格》中对于作品艺术风格以及具体艺术感染力的研究。以及吴开晋在郭沫若在《早期诗歌的艺术美》中对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艺术美感的研究。初次之外还有李魁铭在浅谈《女神》的艺术风格中对于《女神》诗歌中艺术氛围预计语言艺术的研究等。这些学者都致力于研究作品的艺术风格以及其内在蕴含的艺术力量,而这些也正是作品本身最具有感染力的地方,而这一点也是国内外研究在现阶段最具意义的研究方向所在。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研 究 的主要问题1.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背景。 2.《女神》的语言艺术风格。 3.《女神》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4.《女神》最终所要呐喊的精神。 重要观点 1.作者的创作经历以及所处在的时代背景都会对作品的意境体现有所影响。 2.《女神》中艺术风格所具有中西合流的特点。 3.夸张的艺术风格的展现。 4.《女神》整篇作品所展现的那段激情岁月。 研究方法、手段和途径 论文研究方法、手段: (一)档案法:通过查找有郭沫若《女神》语言艺术风格的相关资料,为之后研究提供基 础。 (二)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一步归纳分析,旨在找出语言特色对于整部作品艺术风格展示的重要意义。 (三)具体分析法:通过对《女神》中具体语言风格的研究与推敲,分析出语言特色的艺术影响力。 途径: 档案查阅、网上搜索、名家评论等。 研究进度计划

郭沫若女神诗集有哪些

郭沫若女神诗集有哪些 《女神》是郭沫若 的第一部诗集, 它的问世有如响彻长空的惊雷, 震动了当时的文艺界。 连 《序 诗》在内,《女神》共收诗 54 首和诗剧 3 篇。当时,正值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 阶级革命高涨的年代,《女神》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渴望和歌颂祖国的新生,是《女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凤凰涅盘》是《女 神》 中的代表作, 它借凤凰采集香木自焚而后在烈火中再生的神话传说来象征旧 中国、旧我及旧的一切的毁灭,和新中国、新我及新的一切的再生,表现出诗人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歌颂自我和一切叛逆者,是《女神》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诗人渴望和赞美祖 国的新生,也渴望和歌颂自我的新生与解放。正因为诗人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 命运, 所以在他的诗篇里经常跳动着的“自我”就爆发出一股气吞山 河、震撼宇宙的力量。比如《天狗》就极度夸张地展示了“我”这样 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的种种表现。 歌颂不断地毁坏和不断地创造,是《女神》的又一重要内容。诗人既然是热 烈渴望祖国新生, 追求个性解放, 就必然痛恨并希望摧毁一切阻碍新生与解放的 黑暗腐朽势力。 因此, 他既歌颂“毁坏”, 又歌颂“创造” 和创造的“力”。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诗人吹响了雄壮 的号角:“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 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 力的 Rhythm(律吕)哟!”在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中, 诗人对“ 太 阳 ”“ 山 岳 ” 和 “ 海 洋 ”“ 狮 子 ”“ 飞 雁 ” 和 “ 泰 古 的 森 林 ” , “ 水 ”“火”“火山”和“伟大的江河”, “ 豪 放 的 诗 ”“ 雄 浑 的 音 乐 ” 和 “ 崇 宏 的 艺 术 ”, “苏彝士”“巴拿马”“万里长城” 和“金字塔”等充满创造活力的东西表示崇拜。 歌颂大自然,也是《女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歌颂自然的诗中,歌颂太阳 的诗篇最多,也最能体现诗人憎恶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在《太阳礼赞》中, 诗人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去迎接那“光芒万丈”的新生的太阳。 在 《日 出》 中, 诗人愿意做太阳的“运转手”, 把一切的“暗云”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郭沫若就是凭借这本诗集震撼了整个诗坛乃至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 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质量上来说,《女神》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诗集,不仅充分显示了诗歌革命的实绩,而且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基本内容,是对旧世界的深刻诅咒和对新世界的热烈向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眷恋,对生我养我的地球于劳动人民真挚由衷的赞美讴歌,对古往今来一切革命者与先贤烈士的无比崇敬,是对自然,对科学,对近代文明,对“人”包括自我的热烈赞颂。《女神》中诗歌的形式多为打破束缚、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而其艺术风格则是狂飚突进、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浪漫主义。气势恢弘,格调雄浑、昂扬,不仅富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我们不妨把积极浪漫主义拆分为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一.时代精神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女神》的内容和形式与“五四精神”正相合拍。郭沫若感受到了在20世纪初,伟大的五四运动中,祖国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毫无疑问,诗人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中国当时的战争的状况,“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表明了“光明同黑暗底战争”,发出了“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的热情呼唤,并且坚信通过斗争,一定能使“光明更生”、“宇宙更生”。在《炉中煤》中,诗人把拥有一颗火热爱国心的自己,比成炉中烧黑了的炉中煤,深爱着“年轻的女郎”——祖国。这种爱国的热情在《凤凰涅磐》中也有集中体现。它宣告着在五四开辟的新时代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民族(凤凰)正经历着伟大的涅磐,终将在“死灰中复生”。诗中“凤歌”“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光明”“新鲜”“华美”“芬芳”的新时期的到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郭沫若通过《女神》喊出了当时时代变革的最强音。 《天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1919年的下半年和1920年的上半年,那时,正是他情感最炙热的时候。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一开始诗人便自称是“天狗”,可以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自我表现所带来的自豪感。《天狗》是诗人在五四精神下对自我个性解放的赞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 《女神》在表现自由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十分的反抗精神,比如《匪徒颂》中异常激进地把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中有杰出贡献的进步人士称为匪徒来赞美,正体现了这种激进的反抗精神。 诗人极力推崇的创造精神,也是五四时期鲜明的时代精神。“创造哟!创造哟!努力创造哟!人们创造力的权威,可于神祇比伍!不信请看我,看我这雄伟的巨制吧!便是天上的太阳,也在向我低头呀!”这里,人的创造力被诗人无限地夸大赞美。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不断地毁坏!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品哟!”这里,一句句的力量,全都是彻底的,不妥协的,战斗的,雄强的民族精神。 二.浪漫主义 尽管郭沫若当时在理论上没有提倡浪漫主义,但是,他所提倡的“自我表现”和表现

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

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 导读:本文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诗体解放事业肇始于胡适,而完成于实践着“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文学研究会诸诗人。1921年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的成立,可谓“异军突起”,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假如说,首倡“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则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

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篇二: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女神是唤醒我们爱国的希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需要激起这个爱国的决心,激起全民的真正的赤子真心。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更是中国新诗史上具有划时代

郭沫若《女神》读书心得体会

郭沫若《女神》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诗体解放事业肇始于胡适,而完成于实践着“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文学研究会诸诗人。1920xx年以郭沫若为 旗帜的创造社的成立,可谓“异军突起”,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假如说,首倡“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为新诗 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则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 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1921年8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发行,以其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轰动于世,开创了一代革命的诗风,是中国白话新诗的真正奠基之作。 《女神》分为三辑,含《序诗》在内,共57篇作品,是五四高潮时期的产物。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第二辑共30首诗,写得雄深豪放,气度不凡。开篇《凤凰涅盘》是诗集中最长,同时最能体现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首诗。它以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借凤凰自焚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包括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从“凤凰”这一艺术形象身上,体现了诗人与祖国的同一命运,成了五四时代精神的号角。《炉中煤》的副题是“眷念祖国的情绪”全诗四节,用的都是十分巧妙的比喻,倾注了对祖国的深挚怀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甘为祖国献身的决心。《女神》中还有不少诗篇歌颂大自然的伟力,大自然常动不息的伟大力量同诗人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股铲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洪涛。第三辑23首诗,不如一、二辑那样情绪高昂,反映了诗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女神》在形式上的创造《女神》实践了郭沫若自己关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使诗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女神》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现有的格式,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它的五十余首诗,每首诗都是一种新的格式。《天狗》诗句短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种割不断的绵绵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之情;《凤凰涅磐》的诗句参差不齐,长短并用,富于变化,或长吁,或短唱,节奏感十分强烈,表现出一种悲壮气氛。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女神》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浓郁的积极浪漫主义气息。在《女神》中,诗人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现实,而是依照自己的主观想象、理想和热情去状写生活;对理想和未来的狂热追求与赞颂多于对黑暗腐败现实的冷静细致的刻画。但是,《女神》的浪漫主义并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的。它那种毁坏一切、创造一切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完全表达了“五四”时期人民群众,特别是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如果说鲁迅以他战斗的《呐喊》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那么,郭沫若则以他反叛、创造的《女神》开辟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天地。《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关键词:浪漫主义精神、郭沫若“五四”时期诗中有史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目录 一、《女神》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精神

女神郭沫若读后感

女神郭沫若读后感 女神郭沫若读后感(一) 读郭沫若之诗集《女神》,想其在1949年之后的一举一动,《女神》时的浪漫大胆、热烈与自由在其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堕落之快,如乘神七。 《女神》收入作者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式诗歌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可惜后来的女神不再重生,凤凰不再涅盘。 晚期郭沫若的诗篇已成为政治的图解,不但毫无诗意,而且多吹捧与谀辞,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令人震惊亦令人深思。“特立独行”、“淡泊明志”等知识分子的传统风流在1949年之后已成文化之恐龙。一切让人怀念的人格风骨都随着改朝换代的新社会逝去了。不过细读文本,发现1949年之后的郭沫若在早期的《女神》诗篇里仍有其发展脉络,倒不是凭空变形。不过,一切被放大到极致,看他晚年诗歌,真真是不忍入目。 女神郭沫若读后感(二)

我很喜欢《女神》的作着在诗中反复出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作个性。也许,《女神》的成功就在于诗人的大胆的创作个性及当时社会的需要吧。 《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明族形象如《凤凰涅盘》中的凤凰。临死之前,它们回旋低昂地起舞,共同歌唱,凤鸟“即即”而鸣,凰鸟“足足’相应。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沉痛和壮美。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五四”青年,就应该具有“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顽强的民族精神,“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那种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世界。 《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劳笼,这激发了诗人叛逆的、反抗的精神。《凤凰涅盘》中的凤凰双双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作为一代的有志青年,我们应当具有这中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的大无谓精神。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再从死灰中更生”的古老传说,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主体形象凤凰,不仅是年青人的化身,也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更是我们青年学生阅读的精神食粮。 《女神;炉中煤》表达的是诗人愿意为祖国赴汤蹈火、不具牺牲的浓烈情感。“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心一样的爱国赤心,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留学日本时根据家乡乐山县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而取的名字。他出生于地主兼商家庭,从小广泛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并接受维新思想的启发,培养了浓厚的爱国民主思想和与众不同的思想意识。1913底,郭沫若留学日本,在此期间拜读了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等人的作品;1916年,与安娜相恋,《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等是写给其恋人的情诗;此时他也深受王阳明“万物一体”的宇宙观的影响,开始接受西方泛神论的影响。 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下半年,在五四运动狂潮的激荡下,进入他的“诗的创作爆发期”,《凤凰涅槃》,《天狗》等都是此时期创作的;1921年《女神》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文学地位,使之成为与鲁迅一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等成立了新文学社团“创造社”;1923年4月离日返国,致力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创作《星空》等诗集;1924年,赴日本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6年创作的《革命与文学》标志着其文学思想的巨大变化,并于1927年写出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在党的安排下,亡命日本达1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和古文字的研究,并写了《我的童年》,《创造十年》等作品;1937年抗战爆发,其代表作《屈原》,《棠棣之花》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国家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重要职务;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女神》介绍 《女神》是郭沫若的创作的第一本诗集,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突书局出版。全书除《序诗》外,共3辑。第1辑收《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3篇诗剧,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第2辑收《凤凰涅槃之什》,《泛神论者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各10首;第3辑收《爱神之什》10首,《春蚕之什》8首和《归国吟》5首,这23首诗不如一、二辑那样情绪高昂,反映了诗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全书包括《序诗》共有诗歌54首,诗剧3篇。这些诗写于1916-1921年,其中绝大部分创作于五四运动时期(1919-1920年)。《女神》一问世便以其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以及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上“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诗体的到来。与中国传统诗歌和早期白话新诗相比,它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创造了一个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现代自我体现,这个形象借助于“泛神论”将自我第一次提高到本体和神的地位。“泛神论”是流行于16-17世纪西欧的一种哲学思想,表现为“本体即神,神即自然”。郭沫若自己的解释则为“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 《女神》特点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完了郭沫若的《女神》,也想起了早些时候,我到郭沫若故居的情景,乐山沙湾古镇沉浸在一片寥峭寒雨之中,我对郭沫若仿佛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他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遥想当年领军创造社的辉煌,《女神》《星空》的灿烂,《屈原》与《棠棣之花》的朗声高调……如今全部成为了《天上的街市》里《沙上脚印》,最终淹没在《黄海中的哀歌》,一切的一切都为商业社会的《天狗》所吞噬,在《辍了课的第一点钟里》的那一刻,怕死的,饱受屈辱的诗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死》,《死的诱惑》啊,《火葬场》!在这《洪水时代》,《太阳没了》,只剩下《月下的司芬克司》,在《黑的文字窟中》到处都是《如火如荼的恐怖》,《金钱的魔力》控制了整个世界,《朋友们怆聚在囚牢里》,《血的幻影》《歌笑在富儿们的园里》…… 当下,我为一个笃信文学的迷茫人,独自徘徊在沫若故居后花园里,在灰蒙蒙天空之下,望不见远处的美人山,仅有冬树的寂寞,屋檐水的滴落,沫若儿时读书的绥山山馆毫无声息地旧,好衰时哟。 “鲁、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位在旧版《现代中国文学》上声名赫赫的中国现代文人,此时此地,在自己的故乡连同自己的故居,都成了历史的一颗琥珀,一颗栩栩如生而被尘封遗忘

的文物。 当我跨出沫若故居门槛后,蓦然回顾,惊讶这故居竟然为这乐山沙湾古镇最后的瓦房民居了,那个旧时代最后的残梦了。 远山无影,寒气笼罩着沫若故居老屋,真个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叫人也无从寻寻觅觅了…… 多读读这些文人的作品,多走走这些文人走过的地方,感受一个文学的世界。感谢郭沫若让我对文学燃气热血。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二) 我很喜欢《女神》的作着在诗中反复出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作个性。也许,《女神》的成功就在于诗人的大胆的创作个性及当时社会的需要吧。 《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明族形象如《凤凰涅盘》中的凤凰。临死之前,它们回旋低昂地起舞,共同歌唱,凤鸟“即即”而鸣,凰鸟“足足’相应。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沉痛和壮美。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五四”青年,就应该具有“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顽强的民族精神,“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那种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世界。 《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劳笼,这激发了诗人叛逆的、反抗的精神。《凤凰涅盘》中的凤凰双双自-焚乃是与旧世界

郭沫若《女神》读书笔记

郭沫若《女神》读书笔记 我很喜欢《女神》的作着在诗中反复出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作个性。也许,《女神》的成功就在于诗人的大胆的创作个性及当时社会的需要吧。 《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明族形象如《凤凰涅槃》中的凤凰。临死之前,它们回旋低昂地起舞,共同歌唱,凤鸟“即即”而鸣,凰鸟“足足’相应。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沉痛和壮美。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五四”青年,就应该具有“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顽强的民族精神,“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那种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世界。 《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劳笼,这激发了诗人叛逆的、反抗的精神。《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双双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作为一代的有志青年,我们应当具有这中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的大无谓精神。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再从死灰中更生”的古老传说,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主体形象凤凰,不仅是年青人的化身,也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更是我们青年学生

阅读的精神食粮。 《女神.炉中煤》表达的是诗人愿意为祖国赴汤蹈火、不具牺牲的浓烈情感。“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心一样的爱国赤心,诗的副标题“眷恋祖国的情绪”正与这热烈燃烧的煤火一样激-情燃烧。用“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比喻曾长期深深地埋藏在诗人心里的爱国感情,这爱国情感到了“五四”时期才从心里奔放出来,像煤一样重见天光。在繁荣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新一代祖国的接-班人,我们难道连这激-情品膨湃,热烈的区区爱国之心也没有了吗?那我们还算什么祖国的栋梁、国家未来的主人呢? 《女神-晨安》写诗人在“千载一时的晨光”里,向着“年青的祖国”,“新生的同胞”,向着革命的先驱,艺苑的巨擘,向着壮丽的山河,向着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口气呼出了二十七个“晨安”。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雄壮!充分表达大胆否定黑暗现实的一切,扬弃因袭的自我,热烈向往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追求解放民族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气概,充分表达了作者积极破坏旧事物创造现世的光明的进步的社会的理想,对新世界的光明发出的呐喊,对新青年发出的呐喊,更是对后人发出的呐喊,激励我们鼓励我们!唤醒我们华夏亿万儿女远大追求及对人生的远大抱负! 年青,就是我们的资本,作为新一代的年青人,“我们

郭沫若《女神》赏析

内容通览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它的问世有如响彻长空的惊雷,震动了当时的文艺界。连《序诗》在内,《女神》共收诗54首和诗剧3篇。当时,正值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高涨的年代,《女神》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渴望和歌颂祖国的新生,是《女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凤凰涅盘》是《女神》中的代表作,它借凤凰采集香木自焚而后在烈火中再生的神话传说来象征旧中国、旧我及旧的一切的毁灭,和新中国、新我及新的一切的再生,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歌颂自我和一切叛逆者,是《女神》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诗人渴望和赞美祖国的新生,也渴望和歌颂自我的新生与解放。正因为诗人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在他的诗篇里经常跳动着的“自我”就爆发出一股气吞山河、震撼宇宙的力量。比如《天狗》就极度夸张地展示了“我”这样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的种种表现。 歌颂不断地毁坏和不断地创造,是《女神》的又一重要内容。诗人既然是热烈渴望祖国新生,追求个性解放,就必然痛恨并希望摧毁一切阻碍新生与解放的黑暗腐朽势力。因此,他既歌颂“毁坏”,又歌颂“创造”和创造的“力”。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诗人吹响了雄壮的号角:“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律吕)哟!”在《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对“太阳”“山岳”和“海洋”“狮子”“飞雁”和“泰古的森林”,“水”“火”“火山”和“伟大的江河”,“豪放的诗”“雄浑的音乐”和“崇宏的艺术”,“苏彝士”“巴拿马”“万里长城”和“金字塔”等充满 创造活力的东西表示崇拜。 歌颂大自然,也是《女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歌颂自然的诗中,歌颂太阳的诗篇最多,也最能体现诗人憎恶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在《太阳礼赞》中,诗人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去迎接那“光芒万丈”的新生的太阳。在《日出》中,诗人愿意做太阳的“运转手”,把一切的“暗云”驱除干净。在歌颂自然的诗中,还洋溢着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诗人眼里,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笑”(《光海》)。这些写在“五四”高潮期的自然诗,立意新颖,风格雄丽,富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这也是诗人热爱祖国,追求光明、自由和新生的思想的反映。 综合评价 《女神》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浓郁的积极浪漫主义气息。在《女神》中,诗人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现实,而是依照自己的主观想象、理想和热情去状写生活;对理想和未来的狂热追求与赞颂多于对黑暗腐败现实的冷静细致的刻画。但是,《女神》的浪漫主义并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的。它那种毁坏一切、创造一切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完全表达了“五四”时期人民群众,特别是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如果说鲁迅以他战斗的《呐喊》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那么,郭沫若则以他反叛、创造的《女神》开辟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天地。 在表现手法上,《女神》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奇异的联想、极度的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来表现诗人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在语言上,既运用白话口语,又采用古今中外的语汇,状物写人,锐意求新,且带着浓厚的

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读后感

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读后感 郭沫若 他的诗女神充满活力,诗中运用了大海、波涛、地球、太阳、万里长城、金 字塔等豪迈壮阔的青春的意象构成了阔大雄浑的意境。 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读后感一 这是郭沫若《女神》读后感作文,《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 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 《女神》的反抗精神和《女神》的时代精神,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 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的反抗精神。 《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 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 斗者。 《天狗》中“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状态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 情绪的极好表现。这种情绪是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的。 因此,诗中的“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者。《天狗》是《女神》创作中诗人 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 丰富奇特, 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 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 色彩将是照彻诗歌 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 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炉中煤》以煤自喻,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出全部 的光和热;《棠棣之花》、《凤凰涅盘》、《女神之再生》等作品都是以自我献 身的形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 动, 这场运动所激发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 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 《女神》 之中了。 《女神》 的进取精神这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纪到来的气息所产生的不可抑 止的欢欣情绪,也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 品都是对光明、对力量的歌颂,色彩明亮,声调高亢,气势磅礴。《太阳礼赞》 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太阳的激情;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伟力; 《晨安》的兴奋之情更明显,一气喊出二十七个“晨安”,把自我与世界贯通, 表现了一代新青年的宏大气魄;《笔立山头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现出求新弃旧的 进取心。

郭沫若《女神》

《女神》 《女神》是“五四”狂飚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燃烧着对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大胆否定和无情诅咒,海啸般的呼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通观整部《女神》,反抗、爱国、创造是贯穿诗集的基本思想内容: 第一,追求个性解放的彻底反抗精神。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他对长期封建社会中利用“忠”、“孝”观念禁锢人们思想,使人们完全丧失个性而沦为君主的奴仆的封建道德规范极为反感。在文学上他要求张扬自我、尊重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代表当时觉醒的青年一代发出要求个性彻底解放的强烈呼声。这种呼声往往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显得强烈、热切、无所畏惧,从而构成《女神》的一个突出特色。《天狗》篇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旧世界叛逆者的典型形象。诗中的“我”是一条把日月等一切星球和全宇宙都要吞了的天狗,具有“全宇宙底能底总量”。“我”不仅要摧毁一切枷锁而且要毁灭掉旧我,在改造旧世界的同时还要改造自己。“天狗”这种冲破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极度夸张。《浴海》中那个“血和海浪同潮”、“心和日火同烧”、要决太平洋之水“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掉”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宣泄。 第二,向往理想社会,无限思念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女神》的诗魂。“五四”运动激发起诗人巨大的爱国热情,由于诗人旅居国外的独特经历而使这种感情表达的格外强烈,诗人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像我的爱人一样。我的那篇《凤凰涅盘》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眷恋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沫若文集》第七卷)。《女神》中抒情主人公的爱国主义情感,不仅表现为对祖国的爱慕和怀念,而且充满着对黑暗现实的强烈诅咒和对光明前途的热切向往以及为祖国而献身的坚定信念。《女神》不仅对旧制度作了坚决的否定和猛烈的反抗,而且对新的理想社会表现了急切的向往和热切的追求。这种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既基于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炉中煤》是《女神》中表达爱国激情的代表作,是一首爱国主义的绝唱,正如诗的副标题所言,他表达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诗人把祖国喻为心爱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狂烧的煤块,它“为我心爱的人儿燃烧到这般模样!”感情真挚而浓烈。《棠棣之花》中为反抗强敌而自我牺牲的精神,也是出自爱国之心。盼望一个强盛的新中国的诞生,是与对旧中国无情的诅咒相联系的,《凤凰涅盘》中是烧毁了那"死期已到了"的旧凤凰,才在烈火中飞出永生的华美凤凰。《女神之再生》因对残破的旧中国的愤恨,才产生了再造一个新太阳的要求。五四运动本来就是反帝的爱国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所激发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中了。

郭沫若心中的_女神_

郭沫若学刊2012年第1期(总第99期)作品研究 郭沫若心中的《女神》 李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北京100009) 摘要:《女神》发表后,受到批评家们的高度肯定,但不同的批评家也从各自独特的意识形态立场和新诗观念出发,就《女神》的思想立场和写作技术提出各种看法,对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提出箴规和告诫。面对外部批评—— —不论这些批评是来自同一阵营,还是来自立场不同的其他批评家—— —郭沫若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他始终认定《女神》为其新诗代表作,尊重《女神》时代的思想意识,坚持新诗是“写”出来而非“做”出来的观点,但对于他认可的意见,他也会认真接纳和吸收。郭沫若先后四次集中修改过《女神》,有抗争,有对同行意见的善意采纳,其动因比较复杂,不能简单认为是迫于外部压力或“媚俗”。《女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郭沫若本人参与建构的,他不同时期对于《女神》的态度,影响着《女神》研究的展开。 关键词:郭沫若;《女神》;新诗;修改 中国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设符:A文章编号:1003-7225(2012)01-0030-05 《女神》被文学史家誉为“第一部伟大新诗集”[1]和“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2](P103),长期以来被奉为五四时代及郭沫若本人的新诗代表作,亦为新诗研究和郭沫若研究界反复讨论的经典作品。最近,有人从郭沫若不同时代对《女神》的修订与改写中,看出了郭沫若的“媚俗”“投机”与“恐惧”。[3]此前,学界不乏对《女神》版本和修改情况的梳理①,不仅究明了版本演变情况,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如果认真阅读这些成果,当不会得出“媚俗”与“投机”这样过于简单的结论。但问题既然提出来了,当然还有深究之必要。“媚”谁之“俗”, “投”谁之“机”,这谁谁谁,不是塞以“意识形态”与“时代”等抽象名词就能了事的,必须指证落实到具体的人物和言论。而先前相关研究成果,之所以无力回答“媚俗”、“投机”一类的指责,就在于仅就《女神》的版本和郭沫若本人的言论做了梳理,尚未从历史语境中分析《女神》为何修改,郭沫若为何反复表态,及这些态度的变与不变。这次我们仔细勾稽具体历史语境中围绕《女神》的批评与事件,通过对比和分析,在对话场域中考察郭沫若对于《女神》的看法。不仅力图回答有关“媚俗”和“投机”的批评,还试图考察郭沫若在不同时代对于新诗及五四新文学的态度,与郭沫若文学批评及性格“善变”之限度。 《女神》中的诗作,自发表伊始,特别是结集出版后,受到文坛的高度关注。批评家们大多肯定其成就,誉为杰作。但同时,各人也从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立场和新诗观念出发,就《女神》的思想立场和写作技术提出各种看法,并对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提出箴规和告诫。这都影响着郭沫若对《女神》的看法。郭沫若心中的《女神》,分别于四个时间点表达出来。一是1926年发表的《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和1928年《沫若诗集》的编订;二是1936年《沫若前集》第一辑的编辑及《我的作诗经过》《郭沫若诗作谈》两文的发表;三是1944年《凤凰》的编订;四是50年代《郭沫若选集》《沫若文集》及《沫若选集》的编辑出版。这四次表达,都含着申诉、辩难与表态的意味。郭沫若对于《女神》的看法,又影响了部分批评家的观点。这一动态场域的复杂纠葛,关涉到现代中国文学与政治的诸多人物和方面,显得意味深长。 一 1926年发表《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和1928年编订《沫若诗集》时,郭沫若的主要对话对象是1920-1926年间文坛有关《女神》的批评。这些批评可归纳为两种突出 收稿日期:2011-11-17 作者简介:李斌(1982-),男,四川省南部县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育研究。

从《女神》看郭沫若对中国新诗创作的作用

从《女神》看郭沫若对中国新诗创作的作用1921年出版的《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步真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全面显示出现代意识和时 代精神的新诗集,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诗集之一。它以鲜明突出的时代精神、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新颖自由的艺术形式,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开创了一代诗风。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而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则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的作品。 闻一多就对《女神》做出了高度评价:“若讲新诗,郭沫若的诗才配称新诗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事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的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产儿。《女神》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 《女神》中的大部分诗篇都充满着炽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充满了对社会黑暗势力的深恶痛绝。诗人身为弱国子民在日本留学,“读的西洋书,受的东洋气”,早就盼望中国能够尽快强盛起来。诗人不仅猛烈抨击旧世界、旧事物,而且对自己的“旧我”的批判也毫不留情。 《女神》在艺术上“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具有独创性,这主要变现为其雄浑豪放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即所谓开一代诗风的“女神体”。《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它以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它强烈的感情,伟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

《女神》在诗歌形式上,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创造出不 拘一格的自由体诗。《女神》是自由诗体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郭沫若主张诗要“写”,不要“做”,他说:“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这是针对旧诗格律形式而言的,并非无视诗的自身特点。所以他同时又说:“然于自然流露之中,也自由它自然的谐乐,自然的画意存在。”他还认为节奏是诗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又说:“我相信有裸体的诗,便是不借重音乐的韵语,但在自体是有节奏的”。它的五十余首诗,每首诗都是一种新的格式。《天狗》诗句短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种割不断的绵绵情意,整好适合变现眷恋之情;《凤凰涅槃》的诗句参差不齐,长短并用,富于变化,或长吁,或短唱,节奏十分强烈,表现出一种悲壮气氛。 《女神》的豪放风格是新诗中豪放派的先驱。在《女神》中虽也 有“丽而不雄”的风格的作品,但能代表《女神》特色的,是惠特曼式的“雄而不丽”的风格。它的想象新奇,语言粗犷,气势磅礴,声调激越,笔调恣肆。它的美是一种壮美,男性的阳刚之美。 总之,《女神》以它充满时代精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成 功创造,奠定了白话新诗的正宗地位,使新诗真正具有了现代品格,并开拓了新诗发展的广阔前途,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