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1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1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1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1

地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

(重点知识点符号ps)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ps )

一、宇宙

1.宇宙的概念

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具有物质性、运动性、多样性的特征。

2天体:宇宙中的物质

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3天体系统(ps )

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二、太阳

1太阳系概况

(ps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

星、海王星。八大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因其质量最大而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99.86%)。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共面性: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②同向性: 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都为自西向东的方向。 ③近圆性:各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2太阳的能量来源:太阳的辐射能量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ps )

3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类型 大气层位置 概念

说明

黑子 光球 光球有时温度低于周围而出

现的黑色斑点

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 耀斑

色球

色球有时出现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1耀斑爆发时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2释放巨大的能量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②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③影响地球磁场,发生磁暴。④产生极光。

三、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从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来看地球与其他类地行星相比有很大的相似性。 2地球的特殊性

目前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这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本身的条件有关。 3地球特殊性的原因(ps )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稳定而又安全(外部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 ②安全的宇宙环境。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温度、大气、液态水(内部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条件。

②地球自转周期适当。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

③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地球原始大气层,并逐渐演化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四、地球的自转

1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北逆南顺)。

2自转的周期:其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而日常所用的24小时,是昼夜更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速度 概念 大小 特殊性

角速度 地表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约每小时15°,每4小时1° 出南北极点为0外,其他个点都相等

线速度

地表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

因各地纬度不同而有差异,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赤道最大

①赤道线速度最快,为1670km/h ②南北纬60°约为赤道出的一半 ③南北极点,线速度为0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1晨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1)特征: 晨昏线是大圆, 晨线和昏线各占一半; 太阳光总是垂直于晨昏线; 晨昏线

太阳结构

日核

太阳大气

光球层 色球层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跟经线斜交或重合, 并把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2)晨昏线的运动方向——自东向西 (3)晨昏线与特殊的地方时:1、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2、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3、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4、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4)晨昏线的判定:1、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到夜半球的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到昼半球的线是晨线; (2)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每隔15°相差1小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向(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识记为“北右南左,赤不偏”。 5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ps )

1)区时:一般采取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如:北京时间不是北京的地方时,而是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2)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同减异加 )。 3)区时的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同减异加)。如果所得余数小于7.5,商就是所求时区数;如果所得余数大于7.5,所求时区数为商+1

4)在计算时区差与经度差时都要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如:90°E 与30°W ,90°E 与30°E 的经度差分别为120°和60°;东五区与西三区,东五区与东三区的时区差分别为8和2 。

3、区时的计算步骤:如果两个地点直接告诉为区时,就套区时计算公式;如果告诉的是地方时,则:

①、求时区数=已知经度数÷15°;②、求该区的中央经线=求时区数x15°③、求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区时。

4、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即180°经线; 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即 今天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若180°经线为几点(x ),则全球新的一天就占二

十四分之几(24x )如果算经度范围:360°x 24

x

五、地球的公转

1公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天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天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北逆南顺)。 2公转轨道:椭圆形轨迹,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

3公转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包括角速度和线速度)。 4公转周期:一个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一个回归年为365天5时48

分46秒。 六、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面(赤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的夹角,角度为23°26′。黄赤交角增大,热带跟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减小。

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ps ) ①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段:

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段:冬至→春分→夏至。太阳②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段:春分—夏至—秋分;③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时段:秋分—冬至—次年的春分。 ④公转速度加快时段:7月初→秋分→冬至→1月初;⑤公转速度减慢时段:1月初→

春分→夏至→7月初 ⑥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如图和表

时间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节气 3月21日前后 赤道 春分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夏至 9月23日前后 赤道 秋分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冬至

图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某地时刻、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情况等。

八、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ps )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全球的白昼时间由南向北逐渐增长;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全球的白昼时间由南向北逐渐缩短。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相反,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则昼渐长,夜渐短。

同一纬线上昼夜长短是相同的。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为90°,晨昏线上,太阳

N S

高度角为0°。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其

3(1)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我国传统四季划分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春、夏、秋、冬四季;习惯上四季的划分如下: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欧美四季的划分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划分的。 4如何应用公式H=90°—|Ф+λ|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ps ) 其中,

H 代表正午太阳高度角,Ф代表所求地点的地理纬度,λ代表当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Ф+λ|表示两纬度之间的纬度差,若Ф与λ在同一个半球,则用减号(—);若不在同一个半球,则用加号(+)。 4、五带划分的纬度界线: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ps ) 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为0,全球无四季变化,无昼夜长短变化,无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九、辨别地理方向(ps )

1地图上辨别方向:①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示北;③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日出日落方位: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除极点外),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

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正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一、 岩石圈的结构

1、 地球圈层

2、 软流层: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构成了岩石圈。

4、 地壳

(1)地壳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2)地壳结构的特点 ①地壳厚度不均 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壳是连续的)

二、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软流层中的岩浆在火山活动过程中喷出地表或侵入地球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岩,其中喷出岩是暴露在地表的,侵入岩如果遇到地壳抬升的话,也会露出地表。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会会形成沉积岩,岩石如果遇到地壳下沉的话,又要受到高温高压作用经过重熔再生生成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同时变质岩也可受到外力作用变为沉积岩。

根据上图判断各类岩石和岩浆的方法是: 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为岩浆岩,

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1:内力作用 2:外力作用 3:变质作用 4:重熔再生

②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③.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

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作用等

是地表变的高低起伏,形成高山、

盆地等

外力作用太阳能、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等

削高堆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三、地质构造(ps)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岩层的变形和变位。主要有褶皱和断层。

(1)褶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而弯曲变形,分为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前期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后期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断层:岩层受到压力或者张力作用,使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岩层下降会形成谷地(地堑,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岩层上升则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和泰山)。

2背斜与向斜的判断方法:(ps)

(1)从形态上看: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2)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3研究地质构造对找矿、找水和大型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石油和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地下水往往储藏在向斜盆地中,隧道、水库、铁路等工程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隧道还要避免建在向斜内部,应选在背斜构造中部。(ps)

4重要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口形成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谷(U型谷)、刃脊、冰斗和角峰;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特别注意: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下暖上冷,空气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2)下冷上暖,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四、大气的受热过程(ps)

1、大气的削弱作用

⑴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⑵反射作用:尘埃和空气分子使阳光改变方向,蓝色光容易被散射,云层和尘埃可以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因而夏天白天多云时,气温不会太高。

⑶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景观蔚蓝色,黎明、黄昏及阴天时天空仍然明亮,都是散射作用的结果。

2、大气的保温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大地,这样就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了保温作用。

五、大气运动(ps)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

⑴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⑵热力环流的形成

(ps)规律:①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下凹的地方是低压。(高高低低)

②近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

③高压与低压是同一水平面的两点比较。

④竖直方向上气压永远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形成高空大气中的风向。在近地面,还要受摩擦力的影响,风与等压线斜交。

六、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⑴三圈环流

大气的垂

直运动

地面冷

热不均

大气的水平

运动(风)

同一水平面

气压差异

①形成原因: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②三圈环流在地表表现为相间分布的气压带与风带。(ps)

气压带成因气流特点天气现象赤道低气压带热力原因上升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原因下沉气流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原因上升多降水

极地高气压带热力原因下沉气流寒冷干燥

③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为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⑵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地表大面积的海陆相间分布及其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海陆气压活动中心的季节变化,切断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使高低气压只能以块状分布在海洋上。

⑶季风环流(ps)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项目成因冬季风夏季风分布地区冬夏季

风比较源地风

性质源地风

性质

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西伯利

亚、蒙

西

寒冷

干燥

副热

带太

平洋

温暖湿

我国东部、日

本和朝鲜半

岛等地

冬季风

强于夏

季风

南亚季风①海陆热力性质差

②气压带、风带的

季节移动

西伯利

亚、蒙

低温

干燥

赤道

附近

印度

西

温暖湿

亚洲印度半

岛和我国西

南等地区

夏季风

强于冬

季风

七、常见的天气系统(ps)

锋面类型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上

升原因

被迫抬升徐徐爬升

天气图

雨区位置锋后及锋面附近锋前

锋面坡度较大较小

过境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

暖气团被迫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

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爬升,冷却凝结产

生连续性降水

过境

冷气团代替了原来的暖气团的位置,气

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晴朗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天气实例

我国大多数降水和灾害性天气,如北方

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

寒潮等;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ps)

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气压状况中心低,四周高中心高,四周低

气压梯度力方向从四周垂直指向中心从中心垂直指向四周

气流流向

北半球逆时针向中心辐合上升顺时针向四周辐散下沉

南半球顺时针向中心辐合上升逆时针向四周辐散下沉

天气状况多云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平面示意图(北半球)

空间示意图

我国的典型天气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冬季爆发的寒潮天气,北方地区的“秋高气爽”天气

锋面气旋:锋面与气旋一般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锋面出现在气旋的低压槽线上。 八、水圈的组成

1世界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重

2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九、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水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类型 发生领域

水循环环节

作用

海陆间循环

海洋和陆地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陆地降水→地表径流(或下渗→地下径流)→海洋

是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到更新,是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 陆上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政法、植物蒸腾→降水 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 海上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蒸发→降水

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3水循环按发生的领域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 4水循环的环节:蒸发(含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含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5水循环的意义:联系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对全球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特别是海陆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流水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表的形态,使岩石圈的化学物质发生迁移。 3河流的补给方式: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

十、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1、形成

①风海流:大气运动和近地面的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

②密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差异导致海水流动。大洋中心与封闭区域之间往往形成密度流。

③补偿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原因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的海水减少,其他海区与深海区海水流来补充形成。其又分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

2、洋流分布规律(ps )

①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中高纬度纬度海区:北半球有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南极大陆周围形成西风漂流(南纬40°附近)。

②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夏季顺时针方向流动(吹西南风)。冬季逆时针方向流动(东北风)。 3、洋流名称:(ps )

4、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ps )

①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多为暖流,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多为寒流。(除索马里寒流/暖流) ②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则表示暖流,反之则表示寒流。 ③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④读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代表渔场 形成类型 洋流名称

北海道渔场 寒暖流交汇 千岛寒流、日本暖流 纽芬兰渔场 寒暖流交汇 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 北海渔场

寒暖流交汇 北大西洋暖流、北冰洋南下冷水 秘鲁渔场

上升流渔场

秘鲁海区冷水上泛

淡水

咸水

湖泊咸水 地下咸水

冰川:存在于极地高纬

度和高海拔地区

地下淡水

水圈 陆地水

海洋水:水圈的主体。

大气水

⑤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污染范围,降低污染程度。 、对航运的影响:顺流快,逆流慢

十一、世界气候气候类型及判读方法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

气候

南北纬10°之间亚马逊河流域、刚果河

流域、印度尼西亚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

热带草原

气候

南北纬10°~南北

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

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

南部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

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

湿季分明

热带季风

气候

北纬10°~南北回

归线之间的大陆东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

全年高温,干

湿季分明降

雨量大

热带沙漠

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

30°之间的大陆内

部和西岸

撒哈拉、阿拉伯半岛、

澳大利亚中部

副热带高压或信风

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

亚热带季

风气候

南北纬25°~35°

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的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海陆热力性差

冬季温和少

雨,夏季高温

多雨

地中海气

南北纬30°~40°

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副热带高气压带和

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

雨,夏季炎热

干燥

温带季风

气候

北纬35°~55°之

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的华北、东北和日

本、朝鲜半岛

海陆热力性差异冬季寒冷干

燥,夏季高温

多雨

温带大陆

性气候

南北纬40°~60°

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

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

冬寒夏热,干

旱少雨

2、判断的主要依据

气候类型的判断,关键是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注意: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与北半球刚好相反。判断时

先以高定球,确定在南半球

3、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主要的陆地自然带(ps)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

2、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主要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的差异。

(2)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取决于各区域物质、能量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不

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

4、气候在自然带形成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

二、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规律性

1、地带性分异规律(ps)分异规律定义主要成因主要分布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

的地域分异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

作有规律的更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

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低纬地区和北

半球的高纬地

从沿海向内陆

的地域分异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从沿海向内陆的

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南北延伸,东西

更替)

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

递减,即以水分条件为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

域分异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

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水平延伸,垂

直更替)

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

在地带性分异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

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三、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分、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

成一个有机整体。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厄尔尼洛现象理解重中之重)(ps)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

(2)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

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

动全身”。(要素与要素)

(3)不同区域之间有着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

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区域与区域)

四、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圈层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物

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来实现的。

2、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能

量传输和交换。

五、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充分

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吸收释放

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氧气

呼吸作用氧气(有氧呼吸)二氧化碳

2、地理环境中除了植物与其他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外,即生物循环,还有水循环、碳循环、氧循

环等,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往往跨越了各个圈层的界限,他们既是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热量

海陆位置水分气候

植被

土壤

自然带

生物

水圈

岩石

大气圈

六、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作用过程如下:(ps)(1)溶蚀作用化学过程:岩石的一些可溶性岩类溶解于水,形成天然溶液随水流失,方程式为

CO2+H2O+CaCO3 =Ca(HCO3)2

(2)淀积作用化学过程:水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积物,方程式为Ca(HCO3)2=

CaCO3↓+H2O+CO2↑

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ps)

(1)岩石的可溶性(最基本条件)

(2)岩石的透水性

(3)水的溶蚀力

(4)水的流动性

3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1)地面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溶蚀作用形成

(2)

七、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桂林山水是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产物,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桂林山水形成和发育的条件(ps)

(1)岩石条件: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因此,岩石可溶性好;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透水性好)

(2)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暖,全年降水充沛。

(3)地形条件:漓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水的流动性强。

(4)生物条件:气候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土壤和溶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喀斯特地貌发育

八、学会应用地形图(ps)

1、等高线:海拔相同各点的连线。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同。不同的等高线不能相交,相交即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差(等高距)相等。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一组等高线弯曲突出表示山脊或山谷。(凸低为高;凸高为底)

3、地形剖面图:直观显示地貌的起伏情况。横轴为地面上的点,比例尺一般与等高线地形图一致;纵轴为海拔,要根据高差选择适当的垂直比例尺(一般比原比例尺大5~20倍)。

4、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

①绘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一般将等高线图上的剖面线平移。②确定适当的垂直比例尺,画出纵坐标,规定剖面基线所代表的高程。

③从等高线图上的剖面线与等高线相交的点分别向水平基线作垂线,根据各点对应的高度对照剖面图的纵坐标,标出各点的高程。

④将这些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5、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ps)

公式:(n-1)d≤△H<(n+1)d其中n为陡崖处汇集的等高线的条线,d为图中的等高距。

6、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处在与数值不同的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其中心高度判断规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7、地形图的应用(从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考虑)(ps)

A 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

1、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

2、坝址应选在河流流出河道最窄处

B 确定铁路、公路线

1、沿等高线延伸:坡度较缓、线路平稳、工程难度低,投资较省

2、尽量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避免通过沼泽、断崖等

第四单元

4.1 自然资源与人类

1.自然资源的概念: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ps)它同时具备两个属性,即自然性(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和经济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同时满足)。常见种类有: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ps)2.自然资源的性质分类: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性是指其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时期,相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是不可更新的,也即人类对它的消耗速度远远大于其更新速度。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均是可再生资源,它们或可再生、或可更新、或可循环。

(ps)3.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①分布的不平衡性:自然资源的分布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也存在着数量和质量的不平衡性。通常可再生资源受水热影响明显;而不可再生资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例如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分布于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多分布于沉积岩地区。(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②资源间的联系性:各种可再生资源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在资源开发利用中要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③数量的有限性: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内,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因为它们的再生、更新或循环是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数量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也是有限的。不能认为可再生资源就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在开发利用中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和循环利用(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④利用的发展性: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范围和途径将进一步拓展、对资源的利用率也不断提高。因此,在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对那些还没有完全清楚其用途和开发利用途径的不可再生资源,最好不要开发,以免造成浪费或为今后开发利用带来困难。(发展科技、挖掘潜力、谨慎开发)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蚀作用形成:溶洞、地下洞等

淀积作用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

4

(ps)5.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①适度开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②利益兼顾: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③保护环境:实现科学利用和保护的统一;④公众参与: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 自然灾害与人类

1.自然灾害的概念: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的事件。包括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水、干旱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ps)自然灾害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属性:自然性(自然界的事件)和灾害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2.洪水: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

洪水与洪灾的区别:洪水只有给人类带来危害时,才能称为洪灾(ps)

洪灾的成因(ps)

1、自然因素:①、气象因素:强降水、大量冰雪快速融化、冰凌堵塞河道;②、地质因素: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2、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②、大规模围湖造田;③、建筑物占据河道

人为原因:诱发或者加剧了洪灾的发生,主要还是自然因素

117.洪灾的形成:包括两个基本环节,即洪水的形成和对人类造成损害。如果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损害,就不会形成洪灾。洪水发生的区域,人口越密集,致灾的可能性越大;经济越发达,损失就可能越严重。

3.洪水的危害:直接损害—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人畜伤亡,甚至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等,间接损害—造成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及城乡商业活动停止和生活秩序紊乱等。

(ps)4.洪灾的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①兴建水库,退耕还湖;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③疏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①做好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②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

③严控乱砍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④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减灾防灾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⑤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⑥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等。4.3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从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看,当前正处在温暖的间冰期;从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看,当前正处在温暖时期;从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气温又逐步回升,并呈现加速态势。

(ps)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一方面,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CO2和CH4),另一方面,乱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锐减,吸收CO2的能力大减,使大气中CO2浓度逐年增加。(ps)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①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和某些脆弱性物种的灭绝。②导致海平面的上升,造成沿海低地被淹。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性事件的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ps)4.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①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③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④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⑤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

4.4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是对地理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和应用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2.遥感:在离地球较远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仪器和电子仪器,接收地面物体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最重要的仪器设备是传感器,它接收并记录电磁波信号。

3、环节:信息获取——传输——接受与处理——分析和应用

4.遥感的优点: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多。

5.遥感影像的判读:直接解译标志--湖泊的边界圆滑,人工建筑工程的边界棱角明显;道路的宽度不变,河流的宽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宽。间接解译标志—与湖泊相连的线状地物多为河流、河渠,与村庄相连的线状地物则多为道路。

高一数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总结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元素的确定性 元素的互异性 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关系 元素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大括号“{ }”括起来表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复数集C 5、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 2 =-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对于两个集合A 与B,如果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即若a ∈A,则a ∈B,我们就说集合A 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 包含集合A,记作A ?B,这时我们说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 注意:B A ?有两种可能(1)A 是B 的一部分,;(2)A 与B 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 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 或B ?/A 2.“相等”关系: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 ?A ②真子集:如果A ?B,且A ≠ B 那就说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 ?B, B ?C ,那么 A ?C ④如果A ?B 同时 B ?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 有n 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 个子集,2n -1个真子集, 2n -2个非空真子集。 运算 类型 交 集 并 集 补 集 定 义 由所有属于A 且属于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交集.记作A I B (读作‘A 交B ’),即A I B={x|x ∈A ,且x ∈B }. 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并集.记作:A Y B (读作‘A 并B ’),即A Y B ={x|x ∈A ,或x ∈B}). 设S 是一个集合, A 是S 的一个子集,由S 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 集合,叫做S 中子集A 的补集 记作A C S ,即C S A=},|{A x S x x ?∈且 韦 恩 图 示 A B 图1 A B 图2 性 质 A I A=A A I Φ=Φ A I B=B I A A I B ?A A I B ?B A Y A=A A Y Φ=A A Y B= B Y A A Y B ?A A Y B ?B (C u A) I (C u B)= C u (A Y B) (C u A) Y (C u B)= C u (A I B) A Y (C u A)=U A I (C u A)= Φ. S A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整理,,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高一作文中查看更多范文。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地球的运动

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2018年山东高一地理(鲁教版)合格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2018年山东高一地理(鲁教版)合格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1.天体:宇宙间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卫星(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的系统。 3.八大行星分类 分类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冕层。其中肉眼可见的是光球层。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 主要成分:氢和氦 表面温度:6000K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能可再生、稳定、廉价、无污染。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①青藏高原成为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大气中尘埃含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②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5.太阳活动: 总星 河外星 银河系 恒星系 太阳系 行星系 地月系 地球 月球

.太阳大气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暗黑斑点,温度低于周围地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色球 耀斑,周期11年,能量的强烈释放导致突然的增亮,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 太阳风 信出现暂时中断;⑵磁暴现象:干扰地球磁场,使指南针摇摆不定;⑶对气候的影响:太阳黑子相对数与降水量的多少具有相关性,有的地方是正相关,有的地方是负相关,有的地方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6.地球上有生命存在:一安全、一稳定、三个适中 7.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位置 厚度 特点 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 厚度约17千米 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 地幔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2800多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 3400多千米 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岩石 成因 常见岩石 主要特征 岩浆岩 岩浆活动 花岗岩、玄武岩 侵入岩:结构细密,喷出岩:具有气孔 沉积岩 外力作用 石灰岩、砂岩、 页岩 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变质岩 变质作用 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片理构造 石到新的岩浆的物质循环过程。如右图。根据右图判断各类岩石和岩浆的方法是:先判断岩浆岩,即来向只有一个箭头三出一进的是岩浆岩,因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而沉积岩可以由岩浆岩和变质岩转化而来,变质岩可以由岩浆岩和沉积岩转化而来,三进一出是岩浆,可以由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转化而来。 ★9.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岩层的变形和变位。主要有褶皱和断层。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地球特殊性:有生命的存在 原因: 安全的宇宙环境(三个共同性) 稳定的日照条件(太阳的稳定性) 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液态水的形成 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表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不大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臭氧削弱紫外线 线 减少小天体撞击 地表昼夜温差不大 体积与质量适中→大气圈→

高一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

高一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及典型例题 一、知识点: 本周主要学习集合的初步知识,包括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的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及集合的运算等。在进行集合间的运算时要注意使用Venn图。 本章知识结构 1、集合的概念 教材中对集合的概念进行了描述性说明:“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理解这句话,应该把握4个关键词:对象、确定的、不同的、整体。 对象――即集合中的元素。集合是由它的元素唯一确定的。 整体――集合不是研究某一单一对象的,它关注的是这些对象的全体。 确定的――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 不同的――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有限集和无限集是针对非空集合来说的。我们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我们把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做Φ。理解它时不妨思考一下“0与Φ”及“Φ与{Φ}”

的关系。 几个常用数集N、N*、N+、Z、Q、R要记牢。 3、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的表示形式比较容易掌握,并不是所有的集合都能用列举法表示,同学们需要知道能用列举法表示的三种集合: ①元素不太多的有限集,如{0,1,8} ②元素较多但呈现一定的规律的有限集,如{1,2,3, (100) ③呈现一定规律的无限集,如{1,2,3,…,n,…} ●注意a与{a}的区别 ●注意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2)特征性质描述法的关键是把所研究的集合的“特征性质”找准,然后适当地表示出来就行了。但关键点也是难点。学习时多加练习就可以了。 另外,弄清“代表元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如{x|y=x2},{y|y=x2},{(x,y)|y=x2}是三个不同的集合。 4、集合之间的关系 ●注意区分“从属”关系与“包含”关系 “从属”关系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包含”关系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相等的概念,学会正确使用“”等符号,会用Venn图描述集合之间的关系是基本要求。 ●注意辨清Φ与{Φ}两种关系。 5、集合的运算 集合运算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新的集合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学习了三种创造新集合的方式:交集、并集和补集。 一方面,我们应该严格把握它们的运算规则。同时,我们还要掌握它们的运算性质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提纲)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天体系统的层次(P3)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及顺序(P4)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创新设计P3反思归纳) 3.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P8)、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P10)、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11)(创新设计P4) 4.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量多的主要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弱)气温低的原因?(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 5.地球自转的方向(北逆南顺)、周期、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地球公转的方向、 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P14)6.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更替、时差、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南左北右)地球公转的意义(昼 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7.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四季。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永远昼夜平分,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变,没有四季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创新设计P10反思归纳) 9.晨昏线的特点和判读(创新设计P12反思归纳) 10.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创新设计P14) 1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计算(创新设计P17) 1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变化规律和应用(创新设计P18) 13.横波、纵波的特点以及地球圈层的划分(P21 图1.25和图1.26)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受热过程(创新设计P26) 2.热力环流成因及几种常见形式(创新设计P27) 3.等压线的弯曲规律(高低低高—气压变高,等压线向气压值低处弯曲) 4.等压线图中风力和风向的判读(创新设计P28) 5.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P34 图2.10)、每个气压带的成因(创新设计P31)、气压 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P35 图2.11 北半球夏半年向北移) 6.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名称(P37) 7.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及气候类型(创新设计P34) 8.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成因、气候特征(创新设计P34) 9.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创新设计P36)、冷暖锋的判读(创 新设计P38) 10.气旋和反气旋的定义、方向、天气情况(创新设计P36) 11.等压线图中高压脊和低压槽的识别(P43)、锋面气旋的判读(创新设计P39)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㈡经度和纬度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④大小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⑤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2.方向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②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和注记 二、地形图的判读 ★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几条等高线的重合处,常用“”符㈢地形剖面图: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 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得用到地形剖面图。地 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沿等 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如图1.3-14所示)。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直观地 看出地面高底起伏状况。 ㈣等高线的应用 ⒈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⑴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 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 坡度缓。 ⑵图幅大小相同的多幅图中,等高线疏密一致 ①若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 ②若比例尺相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 ⒉相关计算 ①估算山顶的海拔: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H顶﹤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等高距 ②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两地均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确定值;任一点不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范围值. ③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某地形区最下部等高线值是H低,最上部等高线值是H高,该图等高距是d,该地区的相对高度H高-H低≤H相﹤H高-H低+2d ④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假设陡崖处有n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d,则陡崖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n-1)d≦H﹤(n+1)d 3.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河流: ⑴河流位置: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脊往往是河流的分水岭。 ⑵河流的流向: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从海拔高处流向低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凸向海拔高处,故根据等高线突出方向可判断地势高低,进而判断出河流的流向。 ⑶河流与地势高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已知河流流向也可判定地势的高低。 4.水库大坝的建设:如图1.3-30 ⑴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 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 ⑵水库范围的确定: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接触到的最 高一条等高线共同所组成的闭合区域。 5.交通线路的选择: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图1.3-30 km

高一数学上册基础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一基础要点归纳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一、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1、集合的特性与表示法:集合中的元素应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的表示法 有: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等。 2、集合的分类: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②数集:{ } 2 2y y x =- 点集: (){},1x y x y += 3、子集与真子集:若x A ∈则x B ∈?A B ? 若A B ?但A ≠B ?A B 若{}123,n A a a a a =,,,则它的子集个数为2n 个 4、集合的运算:①{}A B x x A x B =∈∈且,若A B A =则A B ? ②{}A B x x A x B =∈∈或,若A B A =则B A ? ③ {} U C A x x U x A =∈?但 5、映射:对于集合A 中的任一元素a,按照某个对应法则f ,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b 与 之对应,则称:f A B →为A 到的映射,其中a 叫做b 的原象,b 叫a 的象。 二、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性质: 1、函数的概念:对于非空的数集A 与B ,我们称映射:f A B →为函数,记作()y f x =, 其中,x A y B ∈∈,集合A 即是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是B 的子集。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称为函数的三要素。 2、 函数的性质: ⑴ 定义域:0 1 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使函数有意义的x 的取值范围,例: 25y x =- 的定义域为:25053302x x x ->??<? 2 复合函数的定义域:若()y f x =的定义域为[),x a b ∈,则复合函数 ()y f g x =????的定义域为不等式()a g x b ≤<的解集。 0 3 实际问题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实际意义来确定定义域。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 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 太阳系月球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 的行星安全的宇宙环境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类型绕转中心方向 速度 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地轴 自北 西逆 向南 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递减,南北极点为 零(同一纬度海拔 越高,线速度越大) 恒星日(23时56分4 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 期太阳日(24小时) 日常作息时间 公转太阳 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 恒星年365日6时9 分10秒 备注: 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 60度837km/h 4.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课文内容,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分析每种岩石形成原因,并举例常见的岩石类型。 3.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 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合作学习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燕子石——这是临沂市当地盛产的一种化石,它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让它暴露在阳光雨露之下,它又会变成什么?换句话说,它会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呢? 预习交流:通过预习检查,自主预习部分“三大岩石成因、特征和常见岩石”表格填写不够完整准确。预习自测第6题错误较集中。 二、讲授新课 1、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圈,顾名思义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按照成因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课件显示: 师:岩浆岩是岩浆形成的。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有气孔构造。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其晶体颗粒比较明显,质地坚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如天安门前的长安街专门为国庆阅兵铺设的花岗岩,再如学校的花岗岩路面。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与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知识点总结大全90302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 集合 123412n x A x B A B A B A n A ∈???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与元素()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自然语言描述、特征性质描述)、图示法、区间法子集:若 ,则,即是的子集。、若集合中有个元素,则集合的子集有个, 注关系集合集合与集合{}00(2-1)23,,,,.4/n A A A B C A B B C A C A B A B x B x A A B A B A B A B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B B A A B ??????????? ???????????≠∈?????=???=∈∈?=??=??=???真子集有个。、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对于集合如果,且那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真子集:若且(即至少存在但),则是的真子集。集合相等:且 定义:且交集性质:,,,运算{}{},/()()()-()/()()()()()()U U U U U U U U A A B B A B A B A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A B B A A B A A B B A B A B B Card A B Card A Card B Card A B C A x x U x A A C A A C A A U C C A A C A B C A C B ????????=????=∈∈???=??=?=????????=???=+?=∈?=?=??==?=?,定义:或并集性质:,,,,, 定义:且补集性质:,,,, ()()()U U U C A B C A C B ????? ?? ?? ?? ?? ?????????? ???????? ??????????????????????? ?????????????????????=???????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把某些特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叫做集合.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 7.存在生命安全的宇宙环境 的行星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 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备注: 1.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4.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黄赤交角 自转 →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公转 →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夏至日→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高一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归纳 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注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平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和a?a,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若a?a,b?a,则a≠b)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 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n* 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 1)子集:若对x∈a都有x∈b,则a b(或a b); 2)真子集:a b且存在x0∈b但x0 a;记为a b(或,且 ) 3)交集:a∩b={x| x∈a且x∈b} 4)并集:a∪b={x| x∈a或x∈b} 5)补集:cua={x| x a但x∈u}

注意:①? a,若a≠?,则? a ; ②若,,则 ; ③若且,则a=b(等集) 3.弄清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特别要注意以下的符号:(1) 与、?的区别;(2) 与的区别;(3) 与的区别。 4.有关子集的几个等价关系 ①a∩b=a a b;②a∪b=b a b;③a b c ua c ub; ④a∩cub = 空集 cua b;⑤cua∪b=i a b。 5.交、并集运算的性质 ①a∩a=a,a∩? = ?,a∩b=b∩a;②a∪a=a,a∪? =a,a∪b=b∪a; ③cu (a∪b)= cua∩cub,cu (a∩b)= cua∪cub; 6.有限子集的个数: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是n,则a有2n个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例1】已知集合m={x|x=m+ ,m∈z},n={x|x= ,n∈z},p={x|x= ,p∈z},则m,n,p满足关系 a) m=n p b) m n=p c) m n p d) n p m 分析一:从判断元素的共性与区别入手。 解答一:对于集合m:{x|x= ,m∈z};对于集合n:{x|x= ,n ∈z} 对于集合p:{x|x= ,p∈z},由于3(n-1)+1和3p+1都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篇一】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篇二】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原始社会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较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3)近现代特点三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P8 【篇三】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时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 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2.一般的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 3.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属于或不属于。 例:世界上最高的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教室里面所有的人……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例: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 例:{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1)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 R| x-3>2} ,{x| x-3>2}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Venn图: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曲线里面表示集合。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 A (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 A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