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浮力观课记录

浮力观课记录

浮力观课记录
浮力观课记录

《浮力》观课记录

听了张老师执教的《浮力》一节课,收获很大,现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1、教学设计的主线清楚,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教学以学生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语言亲切,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内容源于课本、不拘泥于课本,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注意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实验器材就地取材,如矿泉水瓶、乒乓球等,来源生活,简易方便,贴合学生的实际。

5、师生在教学中地位的悄然改变,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导演。

自我观课小感

1、一堂好课应该顺畅、自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活动充分,时时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无论听课教师还是上课的学生,都让人感觉轻松的氛围。这一方面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们采用的分组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学生自行设计小实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都体现了这一点。

3、物理实验设计要合理,要求教师能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能够更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如在“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这个实验问题时,教师就采用多种实验器材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获得的。

4、课堂上教师依着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引导时提出的问题要适当,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遇到较难的问题,则需要教师的点拨。即“引导是关键,点拨是辅助”。

认识浮力观课报告

认识浮力观课报告 认识浮力在整个初中物理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考的热点和难点。这一节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新课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来做演示实验和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他们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这节课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老师将全班学生进行了分组,每位同学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1.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学习知识以后,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巩固学习内容。 2.认真钻研三维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开发。现在的教学不再仅仅是学生知识掌握了,这节课就成功。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

备课时,应更注重于考虑如何在课堂上以何种方式,使学生能力在课堂结束后会有一定的提高。 3.大胆放手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主阵地。在以前的课堂中,总是担心将课堂放手给学生,会让课堂变得乱糟糟,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但通过观看老师这节课,我发现将课堂交给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仅完成的本节课的只是目标,也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成功的喜悦。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教师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但我认为这样的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是先让学生实验后,再说出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是先让学生说实验的过程,再动手实验。这样做虽然对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有所提高,但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死,不利于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浮力》观课报告

观看《浮力》一课视频,有以下几点心得: 浮力在整个初中物理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考的热点和难点。这一节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新课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来做演示实验和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他们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 本节课的优点 1、创设情境 这节课注重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利用鸡蛋的浮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很好的创造了学习认识浮力的环境,再通过学生活动:将乒乓球按入水中,说出你的感受,这时通过实验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2、注重探究过程 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潜能,从而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还有如介绍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怎样利用认识浮力,如何实现浮沉的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其浮沉的原理,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3、本节课的亮点 乒乓球在瓶底不受认识浮力的实验设计;探究实验的引入等 三. 本节课的不足 语言的精炼上和精选题型上下功夫,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总之,本节课从课标到课件设计再到实验配合教学,整个教学设计合理,做好了环环相扣,自己在观看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教法学法上的精髓,更是对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楷模,特别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拘泥于教材、教参,而是发掘教材以外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实验,来完成课堂教学,这一点非常难得。 这节课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老师将全班学生进行了分组,每位同学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

初中物理《阿基米德原理》 观课报告

《阿基米德原理》观课报告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 1、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能够较好地完成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并了解得出的过程。 2、从过程方法上看:林老师注重了实验探究过程,并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亲自动手体验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 学生能主动学习。且在课堂上学生提了许多农村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例子,课堂上问题,讨论、解凝等等,一气呵成,老师主导,学生主动。 二、从教学内容上看,抓得准。重点、难点确立准确,教学思路清晰。他首先回忆上节内容引入这节课,定量研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为新课的重点做准备,然后教重点内容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和得出;最后处理教学的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由浅入深,步步推进。 三、从课堂教学结构上看,体现了“清”字。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数字分析-得出结论几个环节紧密相连,过度自然。 四、从教学方法上看,灵活多样。 老师的教法灵活,有让学生去为问题的解决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发表以交流,还有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得出结论。人均活动量较大、次数多,练得较到位。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兴趣浓,参与意识强,学法活。从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上看,老师平时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从课堂效果上看,密度较均衡,效果较好,课堂上基本上无死角,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以实际行动推行了素质教育。 六、从课堂练习题看,适度、适中,特别是最后一题,为下一节内容作铺垫,较好。 七、建设性意见: (1)希望今后物理课堂上多多关注一些学生实验过程对学生的引导,以增加他们对自己实验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探索和求知的能力。 (2)老师的课堂用语应力求有起伏,这样学生更易把握学习的重点,必要时可使用手势语,以配合已于更好的引导学生。效果肯定会更好。

认识浮力观课报告终审稿)

认识浮力观课报告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认识浮力》观课报告 今天学习了赵迪老师的《认识浮力》这节课,课堂精彩,受益匪浅。这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通过“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实验——解决问题”的形式来达成学习目标的。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课堂效果非常好。 从课堂上看,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老师将全班学生分为8组,每组6位同学。每位同学都有动手的机会,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气氛很好。学习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学生自主探究,目标明确,井然有序。整堂课都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所有问题都是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和实验研究而自己解决的。学习目标的生成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体现出来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实验实现的,教学效果优良。 本节课精心设计,注重师生互动。对浮力概念的学习是通过学生对在水中漂浮的物体受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的错误原点认知,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实验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引入浮力的概念之前,让学生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用土豆做实验效果非常好。对浮力的产生原因先通过自制学具,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再加上理论分析,学生很容易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本节课学习目标明确合理,学习环节安排恰当,每个环节都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思维时间充足,能真正让学生思考、讨论,不走过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圆满的完成了学习目标。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的展示与课堂流程相吻合,规范有效。老师的点拨和指导体现了老师的引导和主导作用,没有喧宾夺主,自始至终都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交流语言精炼,表达准确无误,语言具有亲和力,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对学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适时引导。驾驭课堂的能力强,能把学生的生成资源很好的应用于课堂。 总之,这是一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效课堂。

浮力观课报告

浮力观课报告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浮力》观课报告 今天听了赵老师的《浮力》这节课,课堂非常精彩,赵老师很有名师风采,让我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受。 这节课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赵老师将全班学生进行了分组,每位同学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通过赵老师的引导,学生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教学,三维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 这节课赵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实验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而不只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通过这次观课,对于新课改我有了新的认识: 1.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学习知识以后,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巩固学习内容。 2.认真钻研三维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开发。现在的教学不再仅仅是学生知识 掌握了,这节课就成功。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备课时,应更注重于考虑如何在课堂上以何种方式,使学生能力在课堂结束后会有一定的提高。

(优质课)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辛庄初中张长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鉴于以前的教材把浮力安排在初二学习,不适合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易造成初二学生的两极分化的事实,现行教材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面积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考虑,把浮力的内容放到初三教材中,具体安排为:先通过实验方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再运用演绎方法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最后介绍浮沉条件的应用使所学知识具体化,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知道浮力概念及其方向; (2)会使用弹簧秤测量浮力,并能进行简单改进简化浮力测量;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过程;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尝试应用平衡力和液体压强的相关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浮力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并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 问题时的喜悦。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 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讲解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作用。 4.最后师生共同做一个简短的小结。

认识浮力观课分析报告完整版

认识浮力观课分析报告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认识浮力》观课报告教材地位: 认识浮力在整个初中物理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考的热点和难点。这一节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新课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来做演示实验和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他们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本节课的优点 1、创设情境 这节课注重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利用鸡蛋的浮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很好的创造了学习认识浮力的环境,再通过学生活动:将乒乓球按入水中,说出你的感受,这时通过实验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2、注重探究过程 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

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潜能,从而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还有如介绍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怎样利用认识浮力,如何实现浮沉的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其浮沉的原理,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3、本节课的亮点 乒乓球在瓶底不受认识浮力的实验设计;探究实验的引入等 三.本节课的不足 语言的精炼上和精选题型上下功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总之,本节课从课标到课件设计再到实验配合教学,整个教学设计合理,做好了环环相扣,自己在观看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教法学法上的精髓,更是对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楷模,特别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拘泥于教材、教参,而是发掘教材以外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实验,来完成课堂教学,这一点非常难得。 这节课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老师将全班学生进行了分组,每位同学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通过老师的

关于初中物理浮力实验报告范文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3941 关于初中物理浮力实验报告范On the model of buoyancy experiment report of junior high school

关于初中物理浮力实验报告范文 器材 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方法1] 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 (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

(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方法2]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 (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接着步骤(3)又魔术般地使浮力再现,更令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掌握_____、____的连接方式。 二、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步骤:1.组成串

浮力听课反思

浮力听课反思 浮力这节课知识内容综合性高,难度大,课标要求较高,历来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在一已有的压力和压强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压力和压强及同一直线上二力平衡知识。在这里首先引导学生。把由力的概念而习得的浮力知识点明,再把学生拉回寻找浮力产生的原因上:“液体是怎样给物体这个竖直向上的浮力的呢?”当同学思维受阻时,及时点拨引导“设想在水中有一个正方体”这一点拨非常重要,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随后同学们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浮力的概念、压力和压强及同一直线二力平衡等基础上,弄清了浮力是怎样产生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把浮力产生的原因直接告诉学生,然后反复学习进行计算,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建构。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探究式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注意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的一些基本方法、基本思路等,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创设较好的条件。 本节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很多,如:将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测量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分开(要注意提示学生保证V排相同,在两次实验中采取让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样做大大简化了繁琐的实验步骤,将实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但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只有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

中才会受到浮力的错误认识,教学中可以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完整理解。可以通过评估找到最优方案进行实验。如果仍有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不要让学生留有遗憾 本学期星期二早上第一次参加了新生代的活动,活动内容是八年级科学的《浮力》第一课时的内容,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也是学生普遍感觉到难学的一节内容,它是初中科学重点内容之一,正因为浮力比较常见,学生往往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浮力,在这些认识中有些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设计让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去花时间下工夫的地方,浮力的现象我相信很多同学会有这种已有的经验,比如树页飘在水上,乒乓球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但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多大,我想很多学生对这块知识还是空白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完善跟纠正他们已有的认识,星期二前我知道了本次活动是年级科学的《浮力》,当时我想如果让我上,我到底进行如何的课堂设计呢?首先是如何创设一个吸引人的情景,通过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抓住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尽快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对一堂上公开课来说优秀的教学情景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到以前有一个故事,有几个小孩子玩,不小心把球滚进洞里,然后通过灌水把球浮起来,如果用进课堂中,就要进行小小的变动,可以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玻璃桶里,然后可以尝试让学生想办法拿出球,今天想不到,詹卫亮老师的课堂也有到这个方法,虽然这个情景比较简单,但很生活化,科学本来就跟生活紧密联系,简单的生活情景入手,但蕴藏丰富的科学知识,如果做到这点,也就没必要想一些复杂的情景了。 我自己如果上这堂课,我想到了创设另一个浮力情景,就是在课堂中老师左右手各拿一个乒乓球,然后左手放开,乒乓球落地,右手展开成手掌,乒乓球在手掌上,提问学生左手乒乓球落地原因?生:重力作用。右手的乒乓球为什么没落地呢?生:因为有手掌的力。师:对,手掌给它一个拖力。然后呢,老师给出一个情景: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玻璃桶里,然后可以尝试让学生想办法拿出球。球上浮了,那是为什么呢?自然引出水给乒乓球一个拖力。引用类比法,让学生容易理解,化解学习中的困难。 浮力是初中的一个难点,这跟浮力抽象有一定的关系,学习浮力,一定要跟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感受浮力的存在,来学习浮力。学习《浮力》在教学中要求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纠正那些错误的认识,也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下扎实基础,所以我感觉这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浮力观课有感

《认识浮力》观课有感 徐宝鹏老师的这节课注重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方式方法多样化,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来做演示实验和提出问题,通过一系列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具体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首先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有的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 二、其次教学内容的所列举的实例和设计的教学过程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教师利用鸡蛋的浮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很好的创造了学习浮力的环境,再通过学生活动:将乒乓球按入水中,说出你的感受,这时通过实验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潜能,从而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讲授中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改革就要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五、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部分学生还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5.浮力》教学设计 汉滨区果园小学庆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引导质疑法 【学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信息搜集法 【教学准备】 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小船、乒乓球等物体。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小船、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乒乓球压人

《阿基米德原理》观课报告

《阿基米德原理》观课报告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浮力的重点内容。今天有幸观摩了孙振老师所讲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课,感触颇多。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安排的每一个实验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有的是用来为学生的猜想提供现实经验和依据的,有的是用来让学生探索规律的。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性实验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验证猜想的办法。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分析,体验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猜想——设计——验证——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突出探究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 一、主要感受 1.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前做了进行了较好的预习,但是受到实验器材等因素的的限制,学生对于实验的准备工作没做好,效果不够理想。 2.尽管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气氛很好,但真正顺利完成实验的小组不多,其他的小组只是机械的模仿。学生才慢慢的明白了。还有在处理排开水所受的重力时又被卡了一下。 3.时间控制上还是不够合理。课堂上并不是把时间全部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自己动手完成就可以,而应该在放手学生时应该做

到“有所放有所收”,这样才是良策。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实验时做好指导工作。 4.从教学目标上看,这节课是很成功的。这节课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教师心中有数;教学思路、教学环节昭然入胸,说明孙老师备课是很充分的。 5.从教学内容上看,抓得准。重点、难点确立准确,教学思路清晰,孙老师首先回忆上节内容引入这节课,定量研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为新课的重点做准备,然后教重点内容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和得出;最后处理教学的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由浅入深,步步推进。 6.从教学方法上看,灵活多样。课堂上,有让学生去为问题的解决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发表以交流,还有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得出结论。人均活动量较大、次数多,练得较到位。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兴趣浓,参与意识强,学法活。 二、建设性意见: 1.希望今后物理课堂上多多关注一些学生实验过程对学生的引导,以增加他们对自己实验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探索和求知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水的浮力》教案及评析

小学科学课《水的浮力》教案及评析 教学目标及要求: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本课中学生要初步学会做说明水有浮力的实验) 3、非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树立学好自然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要受到浮力。 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和CAI课件等演示性教具。 学具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教师用水槽)、泡沫塑料、充了气的气球、弹簧秤、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叙述并出示多媒体画面:同学们请看,画面中的潜水艇在大海中乘风破浪,它的周围腾起了一阵阵浪花。你看它一会儿在水面上航行,海军战士在甲板上眺望着远方;它一会儿又潜入了水中,多威武,多有趣呀!同学们,请想一想,潜水艇为什么能够在大海上航行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师讲述并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 同学们,在我们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把泡沫塑料放入烧杯中,用手向下按一按泡沫塑料,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 (3)抽生汇报实验结果。 (4)讲述:再用气球做同样的实验,手有什么感觉? (5)学生分组实验。 (6)抽生汇报实验结果。 (7)讨论: ①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②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相同的感觉? ③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8)抽生说后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教师演示并叙述:同学们,老师将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放入水中的钩码是沉还是浮? (2)讨论: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用多媒体出示)(3)钩码在水中究竟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烧杯、弹簧秤、钩码等),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究竟是不是受到了水的浮力? 研究时,请注意: ①如果钩码受到水的浮力,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如果钩码没受到水的浮力,结果会怎样?(用多媒体出示) (4)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分组实验完毕,抽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其结果。 ①你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②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③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④通过实验,你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在这里,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6)对实验进行小结,得出实验结论: ①教师提问:通过实验1和实验2,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实验1,我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通过实验2,我们知道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②教师问:如果把这两方面合起来,应该怎样说? (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7)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 3.指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的应用 (1)谈话:同学们,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请看多媒体课件“水的浮力的应用”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 ①图中是什么物体? ②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③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请举例说明。(抽生说) (3)教师小结:水的浮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各种船只都是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和货物的重量。

《浮力》观课报告

《浮力》观课报告 今天听了赵老师的《浮力》这节课,课堂非常精彩,赵老师很有名师风采,让我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受。 这节课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赵老师将全班学生进行了分组,每位同学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通过赵老师的引导,学生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教学,三维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 这节课赵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实验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而不只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通过这次观课,对于新课改我有了新的认识: 1.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学习知识以后,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巩固学习内容。 2.认真钻研三维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开发。现在的教学不再仅仅是学生知识掌握了,这节课就成功。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备课时,应更注重于考虑如何在课堂上以何种方式,使学生能力在课堂结束后会有一定的提高。

3.大胆放手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主阵地。在以前的课堂中,总是担心将课堂放手给学生,会让课堂变得乱糟糟,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但通过观看赵老师这节课,我发现将课堂交给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仅完成的本节课的只是目标,也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本节课的观看,让我发现了自己课堂还存在很多问题,也学会了一些教学技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去听听别的教师的课,并且多反思多改进,会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在物理组这些优秀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一定会有所进步。

浮力(第一课时)

第十章第1节《浮力》课题第十章第1节浮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 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 教具学具教师:木块、铁块、弹簧测力计、水槽、烧杯、乒乓球、饮料瓶(去底)、立方体液体压力显示装置 学生(分组):烧杯、水、酒精、浓盐水、细线、弹簧测力计、圆柱体(上标有等距离的格)、空饮料罐、水桶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展示教学图片 展示木筏、帆船、轮船、航空母 舰、鸭子、救生圈、热气球、飞 艇、潜水艇等图片。 提出问题 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 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 么? 3、人在死海中游泳,为什么漂 浮在海面上? 4、孔明灯为什么能升空? 5、木块在水面上漂浮,受到浮 力吗? 6、铁块在水中沉底,受到浮力 吗? 观察图片并思考 思考生活、生产中的浮 力的实例 对问题进行思考 从有趣的实际问题 中引入课题,引起学生 的研究兴趣 连续提出几个与浮力 相关问题,引起学生对 生活中浮力问题的关 注。 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认识浮力的存在,了解 到在生活和生产中浮 力的各种应用。进而引 发浮力的概念的思考。 新课 讲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 引出概念演示实验 木块和铁钉在水中受到浮力 提出问题 铁块在水中会沉底,铁块在水中 受浮力吗? 观察 观察木块在水中受到浮 力,漂浮在水面上。 思考问题 通过实验得出:铁块在 水中受到水对铁块向上 的托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 在浮力的作用下可以 漂浮在水面上 引起学生思考,培养迁 移能力。

重力观课报告

重力观课报告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无影响。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重力的定义、重力的方向及重力的计算。难点是明确G与m的关系,以及运用G=mg进行计算。 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不失为一节高效的课堂。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课堂的主题。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对于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采用照片上传的方式展示学生的结果,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整节课每一个环节细节的设计恰到好处,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激起了学生对物理课程的深刻探究,老师设计了几个有效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观课报告

《物体的浮与沉》观课报告 浮力在整个初中物理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这一节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新课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来做演示实验和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他们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一、教材地位 以浮力为教学中心,分四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步,利用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浮力;第二步,学生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第三步,教师参与总结梳理讲授问题,确定条件是什么;第四步,运用规律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二、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直观感性的“实验探究法”,并贯穿启发式和讨论式进行教学。教师启发引导,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科学猜想、讨论、设计实验、探究原因、归纳小结,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提高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三、本节课的优点 四、本节课的不足1、学生上课最关心老师能否发现他们不懂的问题,最想老师给他们机会说出他们不懂得问题。从整堂课来看,学生的反应不是很积极,感觉很紧张,不利于教师作出正确判断。2、受时间所限,课堂的练习不够全面覆盖本节的知识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