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

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

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
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

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心得体会

瓢井镇居乐小学郝应昌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的一大转折。它旨在依法为据,注重法律规范对国家行为、社会行为、公民个人行为的强制性约束。它的实施有效地排除了权力至上、人情至上等封建主义残余对解决社会关系、调整人际关系的干扰,为我国步入民主法制社会推进了一大步。面对未来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仅靠强制手段已不够,更需要人们的自觉行为。于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便出现了更大的突破,以德治国。这是突显社会主义特色的治国方略,它旨在以人为本,重视道德意识对行为的支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齐头并举的态势,不由使我想到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

社会主义法制的核心是依法办事,它决定了实施法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形成守法意识。守法首先要使学生知法懂法,这是起码的前提。为此,同行们曾在授课实践中探索出了各种切实可行的新教法,在传授法知识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有一种为人们熟知的现象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有相当一部分违法犯罪分子根本就属于知法犯法,这种及为恶劣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会存在呢?究其根源,正是道德因素的作用。

实施法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极性去学法、了解法,从而达到知法;就不能从“法律规范”中体会出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实质,达到真正懂法;更不会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这就是道德规范在学法理论指导及守法实践中的意义。所以,无论从学法的理论意义还是实践意义上,都必须从道德意识的培养入手,把法

制教育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教育实效,并有效实现依法治国到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

法与道德相重合的情形告诉我们,许多法律规范都是国家对道德规范在法律形式上的认可。比如,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必须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社会公德,保守国家机密。这里每一个法律规范同时也是道德规范。从这种意义上看,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也往往是重合或一体的;同时,法与道德相渗透的情形也告诉我们,虽然有些法律没有直接表现道德规范的要求,但却体现了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比如,宪法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就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同志式、男女平等、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共产主义道德精神。又如,《刑法》中所规定的八种犯罪行为也会从正面体现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平等待人以及家庭、婚姻等社会关系方面的道德要求;另外,法律本身也是对道德在作用范围及程度上的一种界定并给界定后的道德规范以强制力的约束,这种相区别的关系也同样告知我们:法制教育就是一种强制性的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又是一种基于自觉意识的法制教育。

实践证明,人们的违法行为,特别是青少年的失足和沉沦,往往正是由于思想堕落、道德败坏的结果。从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看,本质上无非反映了行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人们所关心或经常涉及到的经济行为,就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维护。这首先就涉及到了道德因素,即损人利己还是利人利己;同时又涉及到了法的因素,即在损人利己与利人利己中间有一个法的规范或界定。就是说,追求经济利益要合法,这是防止损人利己<法律上防止侵权行为>,会起到推进道德建设和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反之,损人利己的人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上往往会因失去尺度而触犯法律,这是道德因素对法制建设的影响;同样,维护经济利益仍然要以法律为武器,这既可确定被维护的利益的法定界限、即合法权益,又会有力地反对、制裁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推动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齐头并进。

法与道德这种关系要求我们,进行法制教育必须从道德教育入手,其意义在于:第一、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立法的基础,从道德教育入手,学生才会乐于学法、易于知法、深入懂法;第二、社会主义法律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真正人道的法律,从道德教育入手,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形成守法意识。总之,通过学法使学生知法、懂法、自觉守法,这本身就属于一种思想性的教育,而道德意识正是形成法律意识的重要思想基础。所以,法制教育要从基础入手、从思想入手,就必须从道德教育入手。只要不断提高社会主义道德水平,必然会大大加强遵纪守法观念,巩固社会主义法制。把法制教育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法教育收到实质性效果。

从道德教育入手进行法教育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法律课自身应注意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备课中对法律的理解,授课中对法律的讲解及采用预习、设疑、讨论、归纳释疑等教学环节中都要充分体现和渗透道德教育因素,从共产主义道德精神实质的高度深入理解和把握法律;另一方面,应根据授课内容把学生平时的操行表现纳入法学课堂,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没有集体义观念、我行我素的同学最易违犯学生守则、破坏纪律、损害集体荣誉。同时使学生明白,违犯纪律的行为与违法行为的共同之处在于不惜损人而求利己,在于一意孤行不受约束,其区别也仅在于行为的作用范围和危害程度的差别而已。从而使学生能对照法律条文从日常行为表现中找

到其雏型。这样,着眼于法律,入手于平时的道德意识表现,就会使学生从道德意识的培养入手,做一个知法懂法、自觉守法的好公民。

第二、法律课与其他道德教育课的结合。如:法律课与思想品德课、科学课等相关学科的结合。这就要求各有关任课教师要紧密沟通,了解学科的内容,使各科教学内容在实施教学中相互渗透,从而使学生在各学科内容的横向联系中达到融会贯通。这样,便可借助其他学科的德育教育,促进法教育获得预期效果。

通过上述做法,不难在班乃至整个学校形成学法、讲法、守法的氛围;学生能以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姿态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学法、讲法,同样不难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可见,要避免法制教育流于形式、流于单纯背诵法律条文,甚至在实践中知法犯法,就不可忽视德育教育的作用。只有从道德教育入手进行法教育,才能使法律深入人心,付诸实践,真正形成守法意识,做到依法办事。同时,因将道德教育融入法制教育之中,使其从无形到有形,必会在提高法制观念的同时大大提高道德水平,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法制教育渗透点及如何渗透的思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法制教育渗透点及如何渗透的 思考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要让法制教育走进课堂,将法制教育渗透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在小学低段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准确把握点、时、度。 充分发挥本学科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法制教育课堂主渠道 要将法制教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其课堂教学中,为学 生健康成长构筑一片纯净的法制天空。 通过本人近几年在教学一线的不断实践,我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途 径浅谈如下: 1.在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如蜻蜓点水,点到即可。 由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具有无意识注意、天真、兴趣广泛、注意力易 分散、好动的生理、心理特点。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 渗透法制教育,就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故事、 歌唱、表演、游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渗透法制教育。在低段教学中,切忌长篇大 论地讲法制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如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给孩子种下守法 的种子即可。 2.在低段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一定要遵循“尊重教学、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在渗透时机上可以是开头、中间或结尾,没有刻意的规定。同时还要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 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法制教育陶冶于 一炉,才能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教学中,我不断总结经验并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每册课本的法制 教育渗透点进行了条理化的梳理: 1.一(上)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了》第4课《上学路上》。渗透点:《中 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一条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 道的靠路边行走。第六十二条,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 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信号灯指示通行。第六 十三条,行人不得跨越、倚座道路隔离设施。 2.一(下)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第6课《花儿草儿真美丽》。渗透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3.二(上)第三单元《我在公共场所》第10课《我们不乱扔》。渗透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四十条,对城市生活垃圾应在指 定的地点放置,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 4.一(下)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第8课《大自然谢谢您》。渗透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二十一条,禁止毁林开垦、毁林采种等破坏行为。 5.二(上)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第4课《团团圆圆过中秋》。渗透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 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 或者问候老年人。 6.一(下)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第10课《家人的爱》。渗透点:《中华人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的教学工作,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工作的特点与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德育教育内涵,切实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其德育的内涵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楚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的德育因素深入体会,授课时才能融知识传授,思想教育于一体。 二、精心设计教学,把握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 德育教育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进行,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把握住时机有利于创造最佳的教育氛围。寓德育教育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不能因为思想教育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敷衍了事,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德育教育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目的。 三、把握学科特点,增强德育教育的生动性 把握本学科性质和特点,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如:①语文课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②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

小学德育工作会议记录

小学德育工作会议记录 2005年第二学期 时间:06年2月10日地点:校长室主持: 参加人员: 主要内容: 主题:讨论2005学年第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1.继续深入开展“三鹰争章”活动,构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型的教师金鹰班组和学生雏 鹰班队。并以家庭“红鹰争章”为重点,全面构建现代和谐家庭,本学期产生并隆重表彰汽 轮小学第二届“十佳”红鹰好家庭。 2.开展以“雏鹰竞飞五万里”为主题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自”(自学、 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培养,对班集体进行“风纪、活动、学习、卫生、体锻”训练, 使学生行为更趋规范化,班队更具生命力。在丰富多彩的队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光荣感、责 任感,进一步形成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班队集体。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校心理两室,即:“心心屋”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心圆” 心理健康活动室的实际作用,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无愧于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 集体荣誉称号。

4、拓宽德育渠道:学校、家庭、社区,形成良好的共同的合力,通过探索学校与社区资 源共享、相互支援、融合互动的长效机制,研究社区与学校教育资源的互补性、互利性,完 成《社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研究工作,并在开学初成立汽轮小学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 参与学校各项决策,充分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行使委员会的积极作用。 5、积极投入闵行区家庭教育现代化试点工作,通过抓家委会这一主干线,借助家长学校、 家长会、家长沙龙等途径推进工作展开。建立有关评估及考核标准,定期对班主任、家长进 行培训,评选新一轮“红鹰好家庭”,学期结束进行“学习型家庭”达标工作的考核。 注意要点: 1、大队部继续抓好“红领巾执勤岗”、“红领巾执法队”两支队伍;校长室继续抓好校务 班子值勤队伍,卫生室每天做好室内外及个人卫生、眼保健操的检查、体育室做好室内外广 播体操的检查,并一一认真做好记录,做到合理、公正。 2、德育室和大队部开展的活动经常通气,做到有机结合,融合有效,争取取得好成绩。 1

最新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如“情景剧”“辩论课”“讨论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课堂上真正实施时,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学生只把它当做娱乐了,没有严肃对待这些小活动,这与课前没有准备工作有很大关系,临场发挥对他们而言还有点困难.今后再设计这些活动,课前一定组织好人,准备一下.让学生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心理品格等方面的问题. (二)讲习题,我原来采用的方式就是抽一列学生来回答,有错误的同学用手指出示他们错误的答案(选择题),然后我再给他们讲解.原来讲习题方式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不是现在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学生的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解说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去琢磨着讲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体验和同学一起分享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即我就说,好吧,你们说!虽然刚开始他们说得磕磕巴巴,甚至说不出来,但几次讲解之后,他们也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和改进: 一,利用情境创设法教学尝试中,注意引用有针对性和新颖性的案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组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二,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尝试中,,利用“感性认识能力”到“深层领悟能力”的过程与发展,以座位相邻的几位同学为合作学习小组,让他们成为协同共事协同研究的团体,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三,将探究的问题,策略条件开放,使学生开阔了探究,设计的空间,并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如资料分析、演讲、讨论、谈生命价值的体现感受,写箴言、诗歌欣赏等,调动了学生全感官的参与,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亲身体验和感悟,真正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1 / 1

把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

把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

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很多学生就是依据这个计划,开始了他们的读书练字学习的。 最后,把现实生活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对学生教育。 职业学校的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各方面的缺点,如自私、自卑、自暴自弃等。并且,他们看似成熟,其实还是离不开一些小道理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可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注意挖掘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如下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讲解社交口语“说话和听话”这个内容时,有篇课文《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我在给学生上“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文中,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一直爬在桌子上。这是一篇学习社交口语对话的课文,表现的是一个大陆留学生和一个台湾留学生维护祖国主权统一的爱国故事,说到爱国,学生都感觉很空洞,学生听课的热情不是很高,这时我突然大声说:我给你们讲三个大家熟悉的名人爱国的故事,想不想听。我看学生都精神了,第一个是姚明,姚明是中国体育历史上国际影响力最大的运动员之一,球场上的姚明,他刻苦训练,顽强拼搏,提高球技;球场外,他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谈举止,善待他人。日本丰田公司给姚明开出了他做广告的最高价,一年1.6亿元要他做丰田车的广告,姚明给的回答是:日本的产品不做,没有任何理由。第二个是刘翔,国际田联要求比赛要穿日本赞助的比赛服,他没办发,临赛前他问教练要来胶布,把日本商标帖上,并粘上我们的国旗,还有一个是香港的一个节目主持人,他在颁布亚洲最佳男演员奖时,领奖的是个日本男演员,这个主持人用不太大的声音,对这个日本男演员说了一句让所有中国人都舒服的话,说到这里,我故意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全体学生大声说:想,我说,他说的是:回去告诉你们日本人,钓鱼岛是中国的。说到这里,我发现,睡觉的学生已经没有了,这样就从课文很自然的引到了爱国,爱校,爱班,爱同学的话题上,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怎样说话,听话,和我们的教学内容联系在了一起。比如讲“记录、日志”。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多观察,要学会思考,对周围的人和事学会正确的判断,把感受和看法记下来,这就是个人积累经验,增加阅历的最好方法。学习做记录,在班里现场开会,提出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怎样上网,怎样学会拒绝等学生常遇到的问题,边开会讨论,边学习会议记录的写法,教学效果不错,还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明辨是非。教学中我

德育活动记录

德育活动记录(一): 第一周(活动记录): (一)学校礼仪教育 A、校园内礼仪 1、上学时,学生到执勤点自觉下车。 2、课间休息不喧哗,不追跑打骂,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3、随时持续校园内整洁,不在教室、操场乱扔纸屑、糖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学校墙壁、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不坐花坛,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 4、不围观来宾,不触摸来宾车辆。 B、教室内礼仪: 老师宣布上课后,全体学生起立,齐声道“老师好”;学生迟到后,立正站在门口,经老师同意后入座上课;上课时,衣着整洁,姿态端正,不随便走动,不喝水,不嚼口香糖;老师宣布下课时,全体学生起立,等老师离开后再自由活动。老师在教室时,学生干部需要检查卫生或纪律时,应先向老师说明状况,征询意见。 C、路遇时的礼节: 学生要主动靠道路右侧行走。与老师或来宾相向行走相遇时,要主动问好或点头示意,同向行走时不争道,不抢道,礼让老师或来宾先行。当老师或来宾问话时,要主动停下,徒手时应立正,热情认真地回答问题。 D、集会时的礼节: 学生集合,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做到井然有序,队列整齐,不交头接耳、随意乱说,要端坐听讲。 1、升旗。奏国歌时,全体同学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上台发言、领奖、表演时,走路稳重,从指定的台口上台,立在台上时双手自然下垂,站姿端正。理解奖状、奖品时,先行鞠躬礼(少先队员行队礼)、用双手接,然后转过身来,面向台下,将奖状高举过头,向大家示意后,双手拿好后贴放胸前。下台时脚步稳重。 3、领导到场或是退场,由主持人统一指挥全体学生起立,鼓掌欢迎或欢送。 E、进见时的礼节: 学生到老师办公室,先喊报告(或敲门),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进入,然后立正,说明来意;与老师讲话时,应对老师;离开时礼貌地根据当时的状况向老师告别。 F、理解师长批评时,态度诚恳,不得顶撞,如有不同见解,可等师长讲完话后,再做解释。举止礼貌,不说脏话、不骂人。 G、穿戴朴素大方、活泼、整洁,贴合学生特点,不穿拖鞋、不染发,不戴饰物,不敞怀,。 第二周教育活动记录: 1、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法制教育,重新学习《保定市中小学学校安全规定》,要求严格遵守,遵照执行; 2、加强校容校工作,开展“校园是我家,环保靠大家”活动; 3、成立礼仪、安全、卫生等监督小组,加强监督、检查。 第三周教育活动记录: 进行《小学生守则》教育,建立礼貌校园,争做礼貌师生。 1、爱家,爱学校; 2、语言礼貌,有礼貌,思想健康; 3仪表端庄; 4、上学不迟到、早退;

浅谈法制教育在道德与法治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e5376278.html, 浅谈法制教育在道德与法治中的运用 作者:吴升旺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19期 现实生活中,初中生不懂法,不尊重法律,以身试法,知法犯法,视法律为儿戏的现象并非少见,只有采取形式多样,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不断强化法制意识,这是当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利用好学生身边的事例 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往往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入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产生共鸣。例如,讲解《珍惜学习机会》时,我列举了当年在东方市天安中学任教的事例,天安中学属于少数民族乡镇,当地村民生活非常贫困,学生周六、周日回家要走几公里的山路,星期一早早还要背着十多斤米和家里的咸菜来学校,每天放学了有的学生还要自己做饭,放点咸菜就吃一顿的事例。而在当下我们这所学校里的优越条件与之相比,不知好了多少倍。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的,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学习机会的。在授课的过程当中,我注意到有几个平时较调皮的,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带着后悔的眼神悄悄的低下了头。我再进一步引导:初中阶段是人生旅途中的花季,是人的身心和技能发展最为迅速,最为显著的时期,同时,也是我们掌握知识,塑造自我的黄金时期,我们每个同学都要珍惜学习机会,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时下社会热点事例 初中生的特点决定了其爱热闹、爱赶潮流、爱对热点问题作出自己的评论。如果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能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并加以引导,必定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爱好,课堂氛围就会活跃起来,上课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我在上《公民义务》一课时,把相关知识与当下热火朝天的“三创”活动联系起来。并提出问题:作为中学生你能为“三创”活动尽哪些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分别派代表上讲台来发言,各组员之间可以补充说明,看哪一组说得又多又好。并进一步要求学生学以致用,为在班里、学校、社会上搞好“三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同学们都有话可说,课堂参与率很高,并纷纷表示要把课堂上的意见运用的时下正在进行的“三创”活动当中。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当中,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融法制教育与活动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如开展模拟法官判案,法制知识竞赛,法律教育图片展等活动。 1.进行“模拟法官判案”活动

德育教育活动记录文本

德育教育活动记录(2015—2016)学年度 ----小学

德育活动记录表 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人活动内容 3月10日 操场校长全体师生 进行安全行为规 范教育活 动过程与效果对学生进行安全行为规范教育。 1、不准到危险地方玩耍。 2.不追逐打闹。 3、不准在路上有违反交通规则行。 4、不准玩耍明火,乱放鞭炮。 5、不准攀爬电杆,触摸有危险电线接头。 6、不准爬楼梯护栏、墙头,在校园追逐打骂。 7、不准食用不卫生食品。 8、不准翻爬幼儿活动设施。 9、不准到“三室一厅”去游玩。

效果:学生都能自觉遵守学校制定的安全行为法规, 德育活动记录表 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人活动内容 3月25日 操场校长全体师生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活 动过程与效果 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做好“尊老敬老”工作: 我校在周一的升旗集会上,布置了此项工作。明确要求我校全体学生,特别是少先队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老爷爷、老奶奶,为烈军属、五保老人,为伤残老人、有困难的老年人做一件好事、做一件实事,献出自己的一片真情,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同时要求:活动过后,每个少先队员还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使自己能从中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从而健康、茁壮成长。 效果:通过活动,学生能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奉献自己的爱心和孝心

德育活动记录表 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人活动内容 4月12日 操场校长全体师生加强安全法制教育 活动过程与效果 1、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法制教育,重新学习《省、市中小学学校安全规定》,要求严格遵守,遵照执行。 2、加强校容校工作,开展“校园是我家,环保靠大家”活动。 3、成立礼仪、安全、卫生等监督小组,加强监督、检查 效果:学生都能严格遵守中小学学校安全规定并能遵照执行。

如何在课堂中贯穿德育教育

如何在课堂中贯彻德育教育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年,学校教育的重点是文明礼仪教育。对此,我校在全体学生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课教师,我认为,我们的德育工作只是依靠大型活动,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要想从根本上让学生懂礼节、讲礼节,必须要从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出发,因为课堂是学生汲取营养的重要途径。 教改在不断深入,新课程下的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统一,也就是说,新课改精神指引下的小学思想语文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它在小学德育体系中的作用更大,更切合学生的实际。现在我就以人教版小学思想语文第五册《讲礼节》一课为例,谈谈我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是如何贯彻德育教育的。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以往的思想语文课教学设计,总是以一个富有激情的事例、故事或导语来导入新课,接着学习课文故事,从课文中挖掘观点,然后以转化导行的方式,完成课后练习,最后是课后小结。这样设计教学思路,使得教材成为教学的唯一标准,容易出现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现象,即学生与课堂所学是“两张皮”。为避免出现上述现象,在新课改精神指引下,备课中我结合学生实际,即知识水平实际、生活环境实际,打乱了原来激情导入、学文明理、转化导行、课堂小结的

陈旧教学模式,调整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真正的适合他们发展和社会要求的语文教育。 《讲礼节》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在就餐、集会、介绍、交谈等不同的场合遵守相关的礼节。所以,我设计课程从自我介绍开始,教师在介绍的过程当中,将介绍的礼节贯穿其中,自我介绍的内容以个人经历、兴趣爱好、主要成绩以及理想等为主,语言简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有时或有些方面是很神秘的,学生很愿意去解读,但又没有机会或怕老师不允许。所以,安排教师自我介绍切入,在课的开始就,就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安排几个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或把自己最熟悉的人介绍给大家,这时候学生非常踊跃。然后,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从中评选出介绍的最好的即介绍时最讲礼貌的,以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初步明确了介绍的礼节。接着安排同学们评选出来的做得好的同学到前面领奖,我亲自给他们颁奖,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将自己颁奖的动作做慢些,祝福的话说的声音大些,让其他的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领奖学生礼貌的动作,听到他礼貌的答语。然后,让其他学生说说他们(她)在领奖时是怎么做的?这样,很自然的就把领奖和颁奖的礼节情景化了。紧接着,设计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会经常遇到的就餐、交谈、观看演出、集会等场合的礼节。 伴随我国社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未来他们的接触范围会日益广阔,会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所以,课中我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了我国少数民族待客及与外国友人交往的基本礼节。另外,整

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心得体会

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心得体会 瓢井镇居乐小学郝应昌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的一大转折。它旨在依法为据,注重法律规范对国家行为、社会行为、公民个人行为的强制性约束。它的实施有效地排除了权力至上、人情至上等封建主义残余对解决社会关系、调整人际关系的干扰,为我国步入民主法制社会推进了一大步。面对未来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仅靠强制手段已不够,更需要人们的自觉行为。于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便出现了更大的突破,以德治国。这是突显社会主义特色的治国方略,它旨在以人为本,重视道德意识对行为的支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齐头并举的态势,不由使我想到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

社会主义法制的核心是依法办事,它决定了实施法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形成守法意识。守法首先要使学生知法懂法,这是起码的前提。为此,同行们曾在授课实践中探索出了各种切实可行的新教法,在传授法知识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有一种为人们熟知的现象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有相当一部分违法犯罪分子根本就属于知法犯法,这种及为恶劣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会存在呢?究其根源,正是道德因素的作用。 实施法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极性去学法、了解法,从而达到知法;就不能从“法律规范”中体会出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实质,达到真正懂法;更不会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这就是道德规范在学法理论指导及守法实践中的意义。所

以,无论从学法的理论意义还是实践意义上,都必须从道德意识的培养入手,把法制教育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教育实效,并有效实现依法治国到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 法与道德相重合的情形告诉我们,许多法律规范都是国家对道德规范在法律形式上的认可。比如,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必须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社会公德,保守国家机密。这里每一个法律规范同时也是道德规范。从这种意义上看,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也往往是重合或一体的;同时,法与道德相渗透的情形也告诉我们,虽然有些法律没有直接表现道德规范的要求,但却体现了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比如,宪法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就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同志式、男女平等、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共产主义道德精神。又如,《刑法》中所规定的八种犯罪行为也会从正面体现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遵守公共秩序、

德育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德育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包含了对其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引导,然而这种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也是我们现今教育模式所缺乏的。 基于初中英语现有模式来看,学生正处在心智培养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德育的开展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此外,初中英语教材也存在着大量实践先例,可以说,依托初中英语现有的教学资料(笔者使用的为外研社版教材)开展相关的德育,在教学资源上具有丰富的实践案例,而且在英语课堂开展德育培养,更可以“洋为中用”,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活动。 二、德育進初中英语课堂现状分析 1.对德育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德育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品行的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许多初中教师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我国的英语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过于注重对英语的单词、短语和句子以及语法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和用英语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为例,由于小学阶段存在英语教学的差异性,初中对于英语课堂知识的教育存在不小的压力,因此更多的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了对学生知识的培养上,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则更多地应对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各类压力。长此以往,中学教育中的德育便发生了严重的缺位现象,而这种缺位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导致德育实施不能顺畅。教师作为把控人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种影响下,德育进课堂便成为纸上谈兵。 2.德育与英语教学结合方式存在误区 在现有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虽然有部分教师推行德育进课堂,然而更多的教师将德育培养同英语实践教学的关系进行了割裂。现有模式多集中在当教师教授某篇文章或某个话题时,辅以中文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德育。这种教育虽然在表面上进行了将德育同教学课堂相结合,但实际上收效甚微。这种零散的德育更像是就题论题,反而割裂了德育的串长线的意义。 三、德育进课堂相关解决措施 1.加强对教师德育观树立 教师被誉为“灯塔”“启明星”,是引导学生在黑暗中前行的灯光。尤其是初中生刚刚进入叛逆期,他们大多愿意和教师交谈而不是家长,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因此在大力推行德育进初中英语课堂、进各类课堂之前,要加

论高校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互补整合

论高校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互补整合 [摘要]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大学的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共同基础,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从实践中探寻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党的十七大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高校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关键在于切实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把法制教育与德育有机整合。 一、以人为本是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共同基础 首先,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的核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发展本质的正确把握要求我们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重视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终身接受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回归人的本质,做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对大学德育的根本意义。从世界各国德育的共同趋势来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生活”成为德育的主题,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日趋浓厚。无论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还是从道德的实践主体本质,或从教育是培养能独立思维、有创新精神、有自主意识和自觉行为的个体来讲,以人为本都是现代德育的核心。现代德育具有突出的人学特征,核心思想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也是现代法制精神的核心。关于“法治”,西方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有个著名的公式被人们广泛引用,他说,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而什么样的法律才是“良好的法律”,涉及法律价值取向的问题。“现代法治的核心价值意义就在于确信法律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地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而免受他人专横意志的摆布,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自主独立性和能动性。①”十一

德育进课堂

赤水市第八中学“德育工作进课堂”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身心健全的理想新人,其中,社会责任感、兴趣与好奇心、合作意识与交流沟通能力、个体主动发展的愿望与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以及迎接挑战的机智勇敢、顽强意志等,是学生驾驭未来和掌握自己命运的关键素质。我校的德育工作遵循着“为学生的终身幸福服务”的原则,紧紧抓住这些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要素,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优势,把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进而转变为世纪阳光学生的优良品德。因此,在坚决贯彻上级要求,我校制定此方案,目的在于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通过各学科教育教学得到贯彻落实,提升我校德育工作的层次和质量,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达到新的水平。 二、领导小组 组长:龚建伟 组员:袁金、万体兴、罗永春、程冲、穆同文、付伦华和各班班主任。 三、实施办法 第一阶段: 时间:2011年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

措施: 由校领导牵头,以中小学教务处、政教处为组织者,带领各教研组长利用教研时间共同学习各科德育渗透案例,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开展德育渗透工作。 1、在教案的三维目标基础上加入德育目标。 教务处负责人为袁华伟,政教处负责人为付伦华,明确提出德育目标要求,要求全体备课教师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在备课中加入德育目标,在授课时突出德育重点。教务处将在教案常规检查时检查德育目标备课情况,在听课时检查课堂德育目标渗透执行情况。 2、各教研组集体备课教研时突出学科德育目标,认真进行学科德育研究。在每周一次的教研组集体备课中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发挥集体效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教研,从理论高度指导学科德育工作,深入研究上级部门发放的德育教学案例,创造性的应用,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开展备课工作。 3、12月中旬,各学科结合各科德育渗透案例,每学科根据实际课程出一节德育精品课。德育精品课要做到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优势,每节课都要深入研究,反复磨课,要求德育精品课要有自身学科特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德育目标突出,德育效果明显。 4、12月中旬以后教务处负责进行2011年德育渗透工作的资料整理工作。 第二阶段:

道德作文之如何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充分融入与课堂教学中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充分融入与课堂 教学中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过去“法律体系”改为“法治体系”。法治体系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与法 律体系不同,法律体系是静态的,而法治体系不是静态的存在,而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法律的制定、实施、监督、实现、发挥作用、反馈等阶段性过程的接续。之所以要以体系化的方法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本身就是一个要素众多、 结构复杂、功能综合、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当它们协调一致时可以发挥最大功能,但当 某一环节或系统出了毛病,就会影响整体的正常运行和功能的发挥。要达到此要求,就应该从娃娃抓起。就应该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落实 到课堂教学之中。 新课改将《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为新接触此教材 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可以为建设法治国家出一份力,挑战是为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将道德与法治变 为学生内在的自觉遵守的规则。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已接近 尾声。本人认为要达到此目的,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贴近现实生活,注重教材的育人功能 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角度看,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主线。法治教育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 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 神紧密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牢固树立规则意识、 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从兑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思考和强化政治学 科独特的育人功能。高中、初中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是:在政治认同 方面,培养有立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在理性精神方面,培养有 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在法治意识方面,培养有自尊、守规则 的中国公民;在公共参与方面,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 因此,本学科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必须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毫不动摇地向学生进行马 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正面灌输,

把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

把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基础教研室李春霞 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教育,在强调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而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历来是职教育工作者努力探讨的重点课题。 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许多学生,在初中时表现就不是很好,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进入职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再加上职校招生的地域范围一般大于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中,跨县市、跨地市。心理尚不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以后开始过像大学新生一样的独立生活,因此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可他们一到了职校,发现很多东西还是像他们初中一样,因此对前途对未来更加缺乏信心,对自己越没有了清醒的认识。很多学生刚刚入校以来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向西。更有甚者,产生反抗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甚至说,处分怕啥,最多不在这个学校读书。因此一学期下来处分已堆了一大叠,可是校纪校风有没有好转呢,违反纪律的同学照样层出不穷。 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更为重要。因为,第一,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职业学校的三年是他们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最后机会,三年后他们将走上社会;第二,在初中和小学的教育中,肯定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缺陷和失误,我们只有抓住这最后的机会,给予订正和补充,才不至于使学生的错误思想或行为成型。第三,中职阶段是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在为人处世和素质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即将到来的社会上的激烈竞争。 而对学生的教育绝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又具有文学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更应成为素质教育的窗口。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德育工作活动记录

德育工作活动记录

————————————————————————————————作者:————————————————————————————————日期: ?

德育工作活动记录会议时间2016年9月10日 会议主题学校礼仪教育 会议目的 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会学校礼仪、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活动记录A、校园内礼仪 1、上学时,学生到执勤点自觉下车。 2、课间休息不喧哗,不追跑打骂,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3、随时保持校园内整洁,不在教室、操场乱扔纸屑、糖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学校墙壁、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不坐花坛,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 4、不围观来宾,不触摸来宾车辆。 B、教室内礼仪: 老师宣布上课后,全体学生起立,齐声道“老师好”;学生迟到后,立正站在门口,经老师同意后入座上课;上课时,衣着整洁,姿态端正,不随便走动,不喝水,不嚼口香糖;老师宣布下课时,全体学生起立,等老师离开后再自由活动。老师在教室时,学生干部需要检查卫生或纪律时,应先向老师说明情况,征询意见。 C、路遇时的礼节: 学生要主动靠道路右侧行走。与老师或来宾相向行走相遇时,要主动问好或点头示意,同向行走时不争道,不抢道,礼让老师或来宾先行。当老师或来宾问话时,要主动停下,徒手时应立正,热情认真地回答问题。 D、集会时的礼节: 学生集合,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做到井然有序,队列整齐,不交头接耳、随意乱说,要端坐听讲。 1、升旗。奏国歌时,全体同学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上台发言、领奖、表演时,走路稳重,从指定的台口上台,立在台上时双手自然下垂,站姿端正。接受奖状、奖品时,先行鞠躬礼(少先队员行队礼)、用双手接,然后转过身来,面向台下,将奖状高举过头,向大家示意后,双手拿好后贴放胸前。下台时脚步稳重。 3、领导到场或是退场,由主持人统一指挥全体学生起立,鼓掌欢迎或欢送。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要想适应新课改对人才的全新要求,教师必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抓紧落实,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基础严格把关,提升其整体道德素养和法律积淀。只有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交流中才会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合法利益,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全面发展之要求,促进学习整体人文和道德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法制教育 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来说,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法律去规范,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需要道德去弥补。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从依赖到独立性发展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得到迅速发展,尚未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初中生受到的影响更大。他们一方面

面对着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许多萌动、冲动,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又产生无望和逆反的心理,尤其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的刺激、诱惑,这就需要把法制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那么如何把法制教育完美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呢?在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单元经常映射出对学生进行法制方面的教育,教师要密切注意法制教育渗透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达到对学生跟好的教育目的,下面是我个人对法制教育渗透的看法: 一、首先是对教师的要求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仅需要掌握足够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教学技能。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是中学教师的专业能力的组成部分。这表明,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将学科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专业能力的核心。教学技能是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在教师掌握必需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的教学

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

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山西省和顺县职业中学冯文清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一方面,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课堂上,这为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提供了时间保证;另一方面,各学科都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这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提供了素材支撑。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为学生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此,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确立观念,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念具有指导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和定向实践行为的作用。只有在教师的头脑中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持久地去践行,才能使教师的新价值观与新教学行为联系、共创、互动起来,并贯穿于改革的始终。如果学校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而屈服于“目中无人”的“以升学率论英雄”的畸形教育,那么学校发展所积淀下来的就只有单调的升学人数和考试分数,就不可能形成丰厚的学校文化。因此,学校应当逐步探索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从纯粹的抓教学质量的“应试教育”向抓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转变。 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每节课都是德育阵地”的意识。无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德育活动,都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提高认识,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 二、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体系,充分挖掘教材中明显的思想资源、教材暗含的价值取向、学科知识及其背景,还有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方法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和学科发展中所形成的学科文化。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

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渗透德 育教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教育工作开始注重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德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作为重要的德育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本文就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情况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把握情况,还需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品与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也面临着更高要求,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随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将道德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需要在教学中将知识学习与德育教育并重,实现学生的全面、持续进步。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能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丰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动力支持。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枯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将书本中的知识通过口述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主要依靠死记硬背,对于知识本身的理解其实并不到位。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教育理念得到优化,德育教育开始逐步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关注生命的变化,与实际生活联系,了解怎样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怎样科学地应用自己享有的权利,要通过何种方式维护社会上的公平等,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得以丰富,并且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案例,对教师讲述的理论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学习。 其次,有助于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保持端正积极的学习态度。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通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找不到学习的重点,只是按照课堂上教师画的“重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