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的传统服饰叫什么名字

英国的传统服饰叫什么名字

英国的传统服饰叫什么名字
英国的传统服饰叫什么名字

英国是很多人都想要去一探究竟的地方,那里的风土人情、民族习俗都让人心生向往。

那么,你知道英国的传统服饰叫什么名字吗?下面是爱汇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英国的传统服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的传统服饰:英格兰英格兰人是英国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少数分布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

他们多信基督教新教,属英国国教派;也有少数天主教徒。

英国的正式国名是“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常简称为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或不列颠(Britain),在此一架构下又包括了四个区域,分别是英格兰、苏格兰、威尔斯和北爱尔兰,从历史及人种上而言,苏格兰人(Scots)、威尔斯人(Welsh)和北爱尔兰人(Northern Irish)都属于凯尔特族(Celtic peoples)的后裔,而英格兰人(English) 则主要是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族(Anglo-Saxon)。

国土面积是241,752平方公里,人口有6060万(2006),其中英格兰人占83.6%。

由于英格兰人在人口与文化上的绝对优势,在名义上整个联合王国又受英国王室统治,且政治权力的核心又决定于伦敦国会,把英国与不列颠等同于英格兰也变成相当自然的事。

当然,英伦三岛经过数百年来互动与交往,显然在语言与文化上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融合。

尽管英格兰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传统的国家,但是它却

没有十分确定的民族服装。

最出名的英格兰民族服装就是人们在跳莫里斯(Morris)舞时穿着的服装。

现在,在许多乡村夏季表演民间舞蹈的时候,还能够见到这种服装。

表演的男子们都穿着典型的传统服装:白衬衣、白裤子,戴一顶用毡子或者麦草做成装饰有缎带和鲜花的帽子,在绑腿和毡帽上有许多小钟铃,小铃和缎带的作用是避邪和祈求丰收。

这种服装的变化非常丰富,不同的地区都有些小变化,也有穿黑色衬衣、黑色裤子的,并在脸上涂黑。

舞蹈道具有手杖、剑、白色手帕、鹿角、牛角以及罂粟(象征身体健康)、麦穗(象征丰收和富裕)等等,都带有英格兰传统服装的特色。

传统的莫里斯舞通常被当作一种仪式,含有与地球起源有关的神秘含义,表演者全部为男性,但现在也有一些女性成员。

英格兰乡村服装还带有撒克逊时代服装的遗俗,其中最突出的是长罩衫。

这种长罩衫多是以方形、长方形亚麻布料缝制而成的,没有弯曲复杂的线条,有时前后面都一样,所以两面都可以穿。

长罩衫的色彩因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在剑桥是橄榄绿色,而在其他地区则是深蓝色、白色、黑色等。

英国人十分注重传统礼仪,卫兵们至今仍穿着英格兰的传统服饰,

鲜红色上衣,黑色长裤,高顶的熊皮帽子。

伦敦塔的卫兵仍穿着五百多年前猩红色的都铎式制服——一种红色士兵上衣,紧领,铜扣,有绶带,胸前有女王的王冠,戴高高的黑色熊皮帽。

在节庆或王室成员驾临时,穿金黄色制服。

英国的传统服饰:苏格兰苏格兰人主要聚居在不列颠岛北部的苏格兰,另有部分散居在英国各地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苏格兰人说英语的苏格兰方言,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有文字。

多信奉基督教的长老会教派,少数信奉天主教。

苏格兰人属欧罗巴人种大西洋波罗的海类型,主要由皮克特人和斯科特人结合而成,并吸收有不列颠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血统。

1~5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不列颠时,皮克特人在帝国疆域之外,很少受到罗马文明的影响。

他们经常侵扰罗马的不列颠行省,拉丁文献中称之为喀里多尼亚人或涂颜色的人(“皮克特一词即含此义)。

斯科特人为公元前4世纪由欧洲大陆迁往爱尔兰的克尔特部落,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大批进入苏格兰,并于9世纪击败皮克特人,建立统一的苏格兰王国,二者结合为苏格兰人。

盎格鲁人、撒克逊人等日耳曼部落进入英格兰后,部分不列颠人被排挤到苏格兰南部,也成为苏格兰人的族源之一。

1018年由于东部沿海一带和洛西恩平原并入苏格兰版图,从此当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亦加入了形成苏格兰人的诸民族的行列。

1066年诺曼底人征服英格兰后,许多盎格鲁-撒克逊人逃入苏格兰,更加强了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对苏格兰人的影响。

12世纪苏格兰和英格兰王室联姻,加速了苏格兰的封建化和英格兰化。

从13世纪末开始,在反对英格兰入侵的斗争中,苏格兰人的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宗教改革过程中,长老会于16世纪60年代被定为国教会。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苏格兰与英格兰在政治、经济上联系不断加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707年二者联合为大不列颠王国。

苏格兰人发展工业,建立了钢铁、造船、纺织、汽车和飞机制造等部门。

农业经营以畜牧业为主,多养羊;种植小麦、燕麦、大麦等;沿海居民从事渔业。

在传统文化与习俗上,与爱尔兰人相近,较多地保留了克尔特人特点。

17~18世纪,苏格兰人曾大量移居海外,与英格兰人同为构成北美、大洋洲各民族,特别是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两千多年前,苏格兰高地上的苏格兰人就穿一种长及膝盖的方格短裙,在苏格兰语中称为“kilt(基尔特)。

关于此短裙的起源,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一直有争论。

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名叫汤姆·罗琳逊的英格兰人最早倡导穿苏格兰短裙。

据记载,1715年英国政府采取开放政策,允许英格兰、苏格兰两地的人们互通贸易,汤姆·罗琳逊便是从中受益、北上淘金的商人之一。

他在苏格兰北部开了家木炭画加工厂,苏格兰短裙就是他在工人中推广的工作服。

传统的苏格兰服饰“kilt,原本包括宽大的披肩,披肩和短裙连成一体,在砍树时很不方便,汤姆·罗琳逊便向裁缝提出,将“kilt 一剪为二,苏格兰短裙由此诞生。

苏格兰裙的雏形用盖尔语说是feileadh mor,英文的意思是big kilt。

它是一种未经过裁剪的服装,大概有5米长,裹在人身上,在腰部扎一根腰带,以此来达到遮蔽身体的目的。

腰部以下的部分与现在的苏格兰短裙差不多,但是腰以上的部分则是在肩部用别针做出褶皱的效果。

这种裙一般是用花呢制作的,布面设计成连续的方格,而且方格必须完全展现出来。

后来演变成饰件较少的小基尔特,也被称之为“菲里德伯格,是沿腰部折褶缝制的。

穿这种裙子时,前面还要戴一块椭圆形的垂巾并扎上很宽的腰带。

苏格兰人视苏格兰短裙为“正装,在婚礼或者其他较为正式的场

合才穿。

直到现在,苏格兰的军队还把苏格兰短裙当成制服。

男子的传统全套服装是:上穿黑色的呢子上装,白色的衬衫,下穿有褶裥的方格呢短裙,再披上宽格的斗篷。

头戴黑皮毛的高帽,帽子左侧插一支洁白的羽毛。

腰间佩上一只黑白相间的饰袋或有兽皮装饰的系于腰间的酒壶,穿着黑鞋,白鞋罩,羊毛袜。

此外,苏格兰素有“穿苏格兰短裙不穿内裤和“一‘格’一阶级“的说法,是否需要穿内裤取决于天气、个人习惯以及要出席的场合等。

在苏格兰,不同的格子代表不同的意义,英国苏格兰格子注册协会记载着几百种不同的格子图案,有些以姓氏命名,代表着不同的苏格兰家族。

黑灰格被称为“政府格。

也有特别为皇室成员定制的格子图案,贵族的身份高贵,他们穿着的格子图案也被称为“贵族格。

在17世纪和18世纪,苏格兰高原部落之间的战争终年不休,战场上的男人们便以所穿的格子图案来辨认敌我,有点儿像现在的“军服。

说“苏格兰短裙等于一部大英帝国的历史,真的一点儿也不夸张。

格子呢是苏格兰著名的毛织品,农民们用当地不同色彩、宽度的格子呢制成不同风格的服装。

有些地区的农妇或渔妇,在衬衣外穿着格子呢女裙,女裙上的口袋还绣着花卉纹样。

头肩部再披上一条精美的披肩。

英国的传统服饰:威尔士威尔士的民族服饰来源于18和19世纪的农民服装。

因为威尔士与英国其他地方相距甚远,那时服装和材料的许多特点得以在威尔士服饰中留存下来,尽管它们在英国其他地区早早消亡。

不像苏格兰,威尔士的特色民族服饰是由女性穿着,它包括一条长袍(威尔士语:betgwn)或是裙子,与经典深红色的衬裙(威尔士语:pais)搭配。

在长袍上还覆有一条围巾。

威尔士人会将其对折成三角形搭在肩上,使它的一角垂下来,另外二个角则用别针固定在身前。

通常她们还会系上围裙,有的围裙设计简单,而有的上面是多彩的刺绣。

威尔士服饰最与众不同的部分就是那高耸的黑色“威尔士帽了,也称“海狸皮帽。

它被认为源自18世纪末的法国。

这类帽子冠高边宽,呈圆柱或圆锥形。

通常它们的边缘会饰以一圈丝绸或是绉纱。

英国的传统服饰:北爱尔兰早期的爱尔兰服饰源自盖尔人和挪威人的服装。

男士着紧身格子呢绒裤,肩戴一流苏斗篷或是男女皆宜的短束腰外衣,女士也会披流苏斗篷。

而16世纪颁发的节约法令禁止这样风格的服饰。

这法令是为了镇压特色爱尔兰服装,同时也是要对付不愿与英格兰合并的爱尔兰。

尽管如今的北爱尔兰不再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强烈传统,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在北爱尔兰还是有重要地位的。

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这时可以看到,叶片遮光部分呈色,没有遮光的部分呈色。

)步骤①的作用是:。

)步骤④中酒精的作用是:。

)这个实验说明了:。

浅谈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

浅谈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三) (2007-01-03 15:22:00) 转载▼ 三1867年议会改革 1867年议会改革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寡头统治,争取扩大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改良运动。 1832年议会改革虽然为工业资产阶级开辟了执掌政权的道路,但英国选举制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民主现象仍然很突出。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仍然没有选举权,“腐败选区”仅仅缩小了数目,仍然存在部分工业资产阶级也被排斥在选举权之外。 英国在19世纪50—60年代,资产阶级发展更为迅速,已经取得政治地位的关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结成更为紧密的联盟,采用自由主义政策,借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工业资产阶级为核心的中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必然要求增强他们在议会中的权力以制定符合自己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然而在资产阶级为自己的利益浴血奋战的同时,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也在争取自己的权利。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就是突出的一例。虽然总体上来看,这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迫使资产阶级作出了一定的让步。1842年议会通过“矿工法”;1844年通过了“工厂法”;1847年又通过了“十小时工作法”。工业阶级势必继续奋斗。

但当时无论是自由党上台,还是保守党执政,均是只做表面文章。仅仅口头上承认选举制度确实已有改革的必要性,但未做任何实质性的举动。 1857年,英国爆发了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后,工人运动在1859—1860年伦敦建筑工人罢工以后开始复苏,工人阶级作为有组织的力量又表现出来,工人群众要求实现普选权的运动又逐渐恢复。 自由党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极力主张新的议会改革,以拉拢选民,保守党却坚持改革,以限制选举,借以避免威胁到其在议会中的席位。但是却遭到群众的极力抵制。在工业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保守党内阁为保有统治地位,争取在下届议会选举中不至于失去议会多数,不得不表示同意支持改革。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第二次议会改革法案。8月15日,法案正式成为法律。 1867年改革法案规定:重新调整选区,取消四十六个“腐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进一步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在城市中凡缴纳贫困救济金的房主和年缴纳十镑以上房租和居住期不少于一年的房客享有选举权;乡村居民凡每年有无镑以上收入的土地所有者和年付十二镑地租的佃户均享有选举权。这次改革,使选举人数由135万增加到250万。但英国广大劳动人民仍被剥夺了选举权,广大妇女都没有选举权。 1867年议会改革虽然没有第一次议会改革那样激烈,但是仍具有重要意义:(一)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宰地位,进一步消除了英国议会制度中的积弊和腐败之风,彻底打破了以前贵族在议会中一

英国服饰

英国服饰,之于欧陆的关系,其实犹如日本服饰之于亚陆的关系。英国的服饰本来就是欧洲服饰的一部分,但由于地理位置、政治策略的关系,受欧洲大陆服装风格的影响是渐进性质的,也就是说,是和而不同的。 无论哪个时代,服装文化总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来看看英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英国服饰有着怎样的变革吧。 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的画像来看,此时英国皇室的着装不仅富贵华丽,而且透露出享乐主义的萌芽。天鹅绒的外套上镶嵌珍珠,头饰华美,衣领处的蕾丝花边与头饰相得益彰,袖口精巧的蕾丝花边叫人叹为观止。事实上,整个16世纪的英国君主和贵族都是极其偏爱蕾丝的。 另外,在整个16世纪,英国人服饰最有特色的帽子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时候。英国人注重帽饰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公元1423年动笔、1430年才完稿的一部《大事年表》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头饰与服装大胆配合在一起的色彩强烈的效果。有一位男人头戴苹果绿色的小罩帽,身披天蓝色斗篷,还有朱红色上衣穿在深蓝色夹衣的外面,他的同伴身穿红色上衣,下身则是蓝、白两色的长筒袜,第三个人的装束是一顶玫瑰色高筒小帽,上身是天蓝色过膝长衣,下身是朱红色长筒袜。 英国妇女也将着装热情较大地倾注于头饰之上,例如心形的、洞穴式的应有尽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在两鬓上方各缠成一个发誓,然后分别用发网罩住,再用一条美丽的缎带系牢。于是,有人曾恰当地称其为鬓发球。发球有大有小,最初是根据自己头发的多少而定,后来有了罩在发球上的金属网,发球大小就可以随意而定了。15世纪初叶,阿兰德伯爵夫人,还在鬓发球上侧配装弯曲向上的金属丝,一方面用以支撑大面纱,另一方面又构成两个触角状的外轮廓。后来,半圆球状的鬓发球演变为盒式,再以后又从盒式演变为贝壳形状,上面罩以华丽的围巾。鬓发球和围巾都可以按照个人意愿和经济实力,装点上各式珍宝。

世界史英国议会改革

【1832议会改革】 【1867议会改革】 论述19世纪中后期三次议会改革【17湖南师范大学、15陕西师范大学13川大、统考18材料题】 简述1832年议会改革06东北 论述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的最终成果 英国议会制度发展的特点 论述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在17、18两个世纪中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论述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国力衰退的原因。【16苏州大学】 【1832议会改革】 【1867议会改革】 见下论述题 论述19世纪中后期三次议会改革【17湖南师范大学、15陕西师范大学13川大、统考18材料题】 18世纪的发展,改革不大,特别是议会选举制度不仅没有改革,反而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业布局的变化而显得更加腐败,由于议会的选举是在公开的方式下进行的,所以出卖选票,收买选民,以及威胁利诱等,司空见惯。每当选举来临的时候,就展开了收买选民的竞争。议会议员的选举操纵在少数人手中,因此,如何扩大选区和增加选民,议会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1.1832年议会改革 英国下议院自从1688年后再也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代表权,而随着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城市迅速崛起,他们为了获得议会的席位,极力要求改革议会。此次改革方案有两个原则:一是向“衰败选区”开刀。56个衰败选区被废除,30个小的选区失掉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立了40多个新选区;二是确定选民的财产资格。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镑者、租地经营达50镑者才有选举权。全国选民大约增加了30万,即从1831年51万增加到81万。选民在全国成年居民中的比例由5%提高到8%。 本次议会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土地贵族的优势地位,秘密投票,每年选举议会等没有实现,但是改革的意义还是重大的,是英国民主制度改革的重要起点,工业资产阶级代表进入议会。责任内阁迅速崛起,文官制度在英国建立,两党制度迅速形成,司法制度等一些列的具有当代民主形式的相关制度迅速建立并得到快速发展,与1832年议会改革是分不开的。 2.1867年议会改革 由于第一次议会改革不彻底,英国上层的贵族特征还没有消除,下院还是被土地贵族控制。当时国际环境是工人运动在马克思、恩格斯领导下,迅速在英国扩展。在内外交加的情况下,保守党提出了改革议会方案,在多方协调之下,终于通过了1867年改革方案。1867年议会法规定:凡缴纳济贫税的房主和定居一年缴纳10镑以上年租的房客,可获得选举权;在各郡,凡每年土地收入达5镑的农户或缴纳5镑租金的佃农可成为选民。46个“腐败选区”被清除,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和利兹等大城市拥有3个席位,伦敦有4个席位。 此次议会改革的意义:第一,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居于主宰地位,旧的贵族政治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取代,选举权的扩大,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第二,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性的党,也给政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争取选民成为政党的核

十九世纪前半期欧洲的改革与革命

第二节十九世纪前半期欧洲的改革与革命 一19世纪前半期的欧洲 (一)1832年议会改革 英国的工业革命在各国中进行得是最早的,到19世纪20、30年代已接近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自诞生起就要求实现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让他们参加对国家的统治和管理。但是这时候掌权的仍然是工厂手工业时期的土地所有者,直接执政的多数是土地贵族。他们的政策明显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阻碍了工业革命的推进。最典型的例子:英国推行保护主义的外贸政策。1815年的《谷物法》。英国此时已拥有海上和领先的工业双重优势了,实行自由贸易对英国有利。 由于上层建筑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阻碍了工业革命的进行,人民、尤其是工业资产阶级对其腐朽部分进行改革。20年代后期,英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又加速了改革的到来。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1829年又出现了农业歉收。经济萧条持续了4、5年,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严重恶化。工人的罢工斗争、农业工人、破产的工厂主以及农村手工业者的不满情绪和斗争都高涨起来。这种情况,更使人民、尤其是工业资产阶级感到改革的必要。工业资产阶级极其渴望进入国会,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但是陈腐的选举制度妨碍了他们进入国会。英国议会的选区划分和议席划分自中世纪以来从未变动过。而到此时,有些选区已人烟稀少,个别的甚至已沉沦海底,但这些“衰败选区”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最为典型的是康沃尔郡,仅30万人口,但有权选派44名议员。就城市而言,工业发达的南开夏地区人口有133万,但只能选派14名议员,而新兴的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里兹、谢菲尔德等却没有一名议员。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原因导致了1832年国会选举改革。 早在反法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国内就成立了一些要求改革的团体,其中著名的有“汉普顿俱乐部”(汉普顿:17世纪革命时下院的反对派著名领导人,主席:卡特莱特),另外,受到17世纪平等派和18世纪末民主派及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思想影响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柯伯特、汉特、卡莱尔也为了恢复“昔日正义事业”而斗争。卡莱尔的《共和党人》报、柯伯特的《每周政治指南》影响都很大。在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遍及全国各地并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1830年1月,由托马斯〃阿特武德领导的一个激进民主主义团体在伯明翰举行大会,成立“保卫社会权利政治联盟”,提出要求社会中、下等阶层应享有议会

浅析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

英国议会改革 议会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政权组织的代议机构,议会在英国出现得最早,以后逐渐扩展到其他许多国家,所以英国议会又被人们称为议会之母。自十九世纪初叶以来,为适应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英国在上层建筑各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把英国社会推进到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历史学家们把这个时期称为改革的朝代,让我们来看看作为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标志的议会改革。 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英国议会是指英国13世纪中期出现的主要有封建领主、骑士、城市市民参加的会议。1832年之前,英国的议会选举体制已经十分腐败而又混乱。于是英国在19世纪三次与时俱进的议会改革分别是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1884年议会改革。 第一次:1832年议会改革。 19世纪20—3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对政治地位的欲望加强,并且议会中存在议会议席分配失衡,议席代表市民数亦失衡,议员的民意代表性不充分,公开投票使选民受到威胁等问题,于是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他是19世纪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第一步,他是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同土地贵族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 改良运动。改革取消“腐败选区”的议席,重新分配议席,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席位;更改选举资格,放宽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掌权的仍然是贵族;虽代

表土地贵族的议员在下院仍占优势,但一切决定都不得不考虑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与土地贵族、金融寡头达成妥协,结成同盟,共同统治英国。此次改革告诉我们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是不可阻挡的,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来完成,改革要适时得法,于时俱进。 第二次:1867年议会改革 19世纪50—60年代,资产阶级发展更为迅速,已经取得政治地位的关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结成更为紧密的联盟,采用自由主义政策,借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也在争取自己的权利。1867年议会再次改革,他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寡头统治,争取扩大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改良运动。改革重新调整选区,取消“腐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进一步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宰地位,进一步消除了英国议会制度中的积弊和腐败之风,彻底打破了以前贵族在议会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习惯的党,极大地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使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发核心。保守党已转变为代表资产阶级的党。工人暂时被笼络,但从长远看来,也给工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1884年议会改革 19世纪末随着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资产阶级两大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他们都采取对内实行微小改良,

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

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 英国是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完成现代化的国家。在英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十九世纪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经济的现代化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展,工业革命的完成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整个英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力量的变化催生了新兴阶级的出现,他们迫切要求在政治领域享有发言权。虽然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但此时的英国议会仍旧掌握在贵族寡头手中,新兴阶级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于是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议会改革运动。 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主要体现,它发端于18世纪,延伸到20世纪。其中19世纪三次大的议会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1884年议会改革)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反映了英国社会变革的基本特征:适时而变,和平渐进的模式。 19世纪20—3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英国人口大量由传统聚居的东南地区北移,使得一些如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新工工业城市崛起,人口大量增加。但英国下议院1688年后再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代表权,而一些衰败选区,仅有数户居住、无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拥有在下议院市镇代议士;反之新工业城市往往聚居数以万计人口却无代议士代表。而且议席代表市民数亦失衡,康沃尔在议会有四十四席,而苏格兰有45席,但苏格兰人口却有康沃尔八倍之多。除议会议席分配失衡外,议员的民意代表性也不充分,在英格兰及爱尔兰只有百分之五的成年男性选举权,苏格兰200万人口中更仅有3000人有选举权。而且选举方式上采取公开投票法,选民无法对自己的投票取向保密,很多时候屈服于有势力人士的威迫利诱,被迫投票给他们。 面对这种国内形势,英国国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包括两项重要内容:(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具体规定: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市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2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空余下来的席位给予人口增多的郡和新兴工业城市,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2)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1832年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同土地贵族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改良运动。1832年改革的结果,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了80.8万,有选举权的人口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率也从大约2%增加到3.3%。这次议会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地分享政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和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掌权的仍然是贵族;选举资格的限制也仅仅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身份歧视变为财产歧视,工人和贫困农民等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仍然在受歧视之列。 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英国社会要求扩大民主的呼声日益高涨,广大中、下层人民迫切要求进行新一次的议会改革。在宪章运动和资产阶级激进组织“全国改革同盟”的推动下,保守党德尔比内阁的改革方案获得议会通过,并在1867年8月15日经维多利亚女王签署生效。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包括饮食、礼仪、教育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服饰文化的差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另外,我国还有服饰上的“五行色”。“金木水火土”分别是指“白绿灰红黄”,“君子佩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佩玉为道德与修养的标志,“羊脂玉”更是玉中极品。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白色有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郁郁葱葱的树木是自然的风采,是生命与环境的象征。绿色寄寓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的灰色,灰色具有朴素魅力。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的颜色;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黄色的琉璃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最亮丽的色彩。黄色代表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给人明亮与欢快的感觉。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与紫色,白色是纯洁、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

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与过程 摘要:19世纪中期,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国会制度改革的巨大推动力,以及英国官僚制度的腐败根源和东印度公司职员任命矛盾的产生,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探索,最终确立了由法律规定的,以对文官的公开考试、录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免职等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文官制度,对英国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给我们今天的改革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 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背景;过程;启示 正文: 文官制度,亦即人事制度,是由法律或法令规定的关于文官的考试、任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退休、免职等管理制度。19世纪中期英国进行文官制度改革,从而确立了现代英国文官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确立资产阶级文官制度的国家。 19世纪中期英国实行文官制度改革,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为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社会、经济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开拓创新精神的形成,极大地冲击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呼唤着英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其次,国会制度改革为文官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1832年、1867年,英国先后对国会进行改革,改革的结果是使得城市选民的人数超过了农村地区,并使城市的熟练工人基本上获得了选举权,在工业革命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在国会中取得主宰地位,结束了土地贵族对下院的控制。他们受功利主义观点影响,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从政治上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英国官僚制度的腐败引发了社会各阶层对文官制度改革的强烈愿望。1688 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确立了土地贵族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政体。革命后的“权利法案”虽然提高了国会的权利,但却仍然保留了国王的行政大权,土地贵族继续垄断了政府行政部门的各级官职。此后,在英国政治生活中,买卖官职、贪污腐化依然成风,庸碌无能之辈继续占据政府要职。官吏一旦上任,往往只升不降。任用和晋升完全靠资历与后台而不在乎才干与成绩,这就造成了官僚队伍的日益庞大、臃肿,而且工作混乱,效率低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民主制度进程的加速,建立新的文官制度成为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迫切要求。

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

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 英国在限制王室权利上是欧洲各国里走得最远的。1215年,在英国最不受爱戴的约翰王(无地王约翰)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这是一份封建文件,国王依此须受国家的法律约束,贵族并可具此在大会议上对国王的决议作出批评。 大宪章中的条文被后人引用阐释,如“没有议会不能课税”的观念即为一例。1264年,贵族因国王漠视大宪章群起夺权,并透过规模扩充后的大会议即国会,来作临时的统治。新国会不单包括贵族和高层的教士,而且还有来自大城镇的代表。虽然这个国会政府的寿命很短(只有十五个月),但国会本身却不能被压制或漠视。 从这个时候开始,只有国会能废除它所通过的法规。如果没有它的批准,就不能课税。当国王在短时期之内需要金钱时(例如在百年战争期间的战役),通常会被迫对国会作出更多的让步,以交换税项的征收。国会和文职机关的重要性日增,并证明自己有能力运作政府,不会受到国王的能力或任何由贵族所引起的短期动乱等因素影响。 尽管英国在十七世纪就建立了民主统治制度,它仍然保留了一系列有悖民主的问题。尽管英国是由一个立宪政府和两党制议会统治,这个政府并不代表人民。全国仅有少于5%的人口可以参与选举,而且议会仅仅代表有钱人的意愿。议会由上议院——由贵族和英国国教会的上层神职人员组成。上议院有权否决下议院提出的任何一项法案。 在十九世纪英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赋予人民更大的权力。这一系列改革始于拿破仑战争结束的1815年,当英国陷于一个战争期间的萧条阶段时,食品暴动席卷了整个国家。1819年政府决定以暴制暴,随即而来的就是彼德鲁大屠杀(Peterloo Massacre)骑兵队冲进在英国曼切斯特圣彼得广场上举行要求议会改革的群众大会,并且打死了11人。这次事件更加剧了要求改革的运动。在十九世纪20年代,英国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天主教徒获得了宗教平等,工会被允许成立,司法机构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在1830年更大的改革开始了,这些改变将权力转移给了工业城镇。辉格党(代表中产阶级,关心商业利益)和托利党(代表贵族和土地所有者)在一个关于代表问题的改革法案上争斗不休,因为自十七世纪以来下议院就没有重新划分选区了。 而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尽管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人数少甚至根本没人的乡村地区仍然在往下议院派出他们的代表。这些选区选民极少,通常由地主或者国王控制,已失去原有的经济作用。例如加顿、尼奇和旧塞勒姆等地。这些地方很快就获得了“腐烂选区”(rotten boroughs)的绰号。 根据1832年改革法案,大多数腐烂选区被剥夺了选举议会议员的权力。适当的代表数被分配给城市,并且因为减少了对财产的限制,选民从500,000人增加到了800,000人。1832年改革法案给于几乎全体中产阶级成员选举权,并宣布自治市享有选举权者统一缴纳10英镑,是英国步向民主的第一步。 因为改革法案没有让工人受益,他们组织了宪章运动(Chartist Movement),一场代表工人阶级和自中产阶级下层的改革运动。在《1837年人民大宪章》,宪章运动者们向政府提出如下请求: 全体男性选举; 匿名投票; 平均选区; 取消议会成员的财产限制; 年度选举; 议会成员工资。在1848年革命横扫欧洲的同时,宪章运动者们开进议会而且呈上了

19世纪英国社会与文化浅析

19世纪英国社会与文化浅析 一、引言英国,一个历经千年沧海桑田、风起云涌的古老国度,一个见证了人类蹒跚学步、茁壮成长的沧桑智者,一个坚毅不屈、站在大西洋上翘首观世界、看未来的猛士。他走过邪风冷雨,带着他那份沉甸甸的回忆,带着他那份独有的气质与底蕴,正一刻不停歇地朝着更辉煌的明天前行。蓦然回首,那一长串深深浅浅的历史脚印中,每一步都述说着一段不一样的却都一样惊心动魄的历史岁月,或伤感悲痛,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轻掸灰尘,打开那幅已微微泛黄的厚重历史画卷,“大英帝国”“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时代”在光芒闪烁,诉说着英国在19 世纪的灿烂辉煌。19 世纪的英国,经济上、国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经历了无数的变革,从一个小小的岛国一步步壮大,成为领土遍及世界各洲,影响世界的大帝国。在19 世纪,它流了血,流了泪,也收获了财富,取得了进步,脱胎换骨。在当时的世界上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19 世纪的大英帝国都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神话。 二、经济发展 (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1801 年以后,英国在与法国长达14 年之久的战争之后最终大获全胜。英国的皇家海军控制了海权,对外贸易成倍增长,商业空前繁荣。战争的胜利扩大了英国的殖民地范围,成为了英国的原材料供给地和商品倾销地,不但为英国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廉价原材料还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在工厂日夜不停的机器喧嚣声,英国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力成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飞速发展。工业产值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到19 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也使得英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伦敦成了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19 世纪50~70 年代,是英国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史称“维多利亚时代”。在这期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英国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进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的1/3 以上。1850 年,英国生产了世界煤产量的60.2%、铁产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产量的46.1%。这个漂泊在浩瀚海洋上的小小岛国成了不容小觑、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二)城市化与人口增长在飞速发展的工业带动和促进下,曼彻斯特、伯明翰、舍菲尔德、格拉斯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英国城市化进程极其快速。到1851 年,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农村人口,初步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文明隆重地登上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舞台。农村文明渐行渐远,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与理念。铁路网在英国土地上星罗棋布,贯穿大江南北,让人际交往、信息传递更加的方便更加频繁。在19 世纪的一百年中,英国总人口增加

英国服饰文化小报

英伦服饰文化小报 小记者陈思怡 英国服饰,之于欧陆的关系,其实犹 如日本服饰之于亚陆的关系。英国的服饰 本来就是欧洲服饰的一部分,但由于地理 位置、政治策略的关系,受欧洲大陆服装 风格的影响是渐进性质的,也就是说,是 和而不同的。 等级森严的漫漫中世纪服饰 在欧洲那个漫长的中世纪里,基督教 对整个欧洲的绝对统治,深深影响着文艺 乃至服饰。常服以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 主,色彩素淡,颜色尚黑、灰、白三色。中世纪英国等级制度的森严在服装上的影响。 滞后的文艺复兴时代服饰 16 世纪,由于新航路发现后海外贸易发达,英国国力逐渐充实,民族主义高涨,1588 年一举击败大陆强国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文化上也出现了一个活动频繁、佳作竞出的文艺复兴局面。从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的画像来看,此时英国皇室的着装不仅富贵华丽,而且透露出享乐主义的萌芽。天鹅绒的外套上镶嵌珍珠,头饰华美,衣领处的蕾丝花边与头饰相得益彰,袖口精巧的蕾丝花边叫人叹为观止。

十七世纪的集大成时代 17世纪的欧陆,艺术史上标明当属于巴洛克时代,巴洛克——这个耳熟能 详的词汇,源自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意指 有瑕疵的珍珠(barroco)。它的气势雄伟、生气 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 使其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宫廷贵族中 得到大力提倡。唯独英国,受到巴洛克影响很小, 那边,是另一种情况。英国的服饰,虚心向法国 和意大利乃至西班牙学习,尽管“巴洛克风格”也 波及到英国,但这个时代总的来说,英国处于将 欧陆各国优点集大成的时代。这一时期,女服也像男服那样盛行缎带和花边。但是,与男子不同的是她们并没有以缎带取替珠宝。相反,当时最时髦的佩饰品和衣服上的装饰,仍以珍珠为最。 新古典主义——繁花似锦的维多利亚时期 英国人在将欧陆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等艺术风格融汇贯通之后,终究走出自己的风格。18世纪开始,欧洲进入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潮中, 形成了世界文艺史上最独特且光辉的时代,新古 典主义时代。在这个时期,英国女性的服饰突出 唯美、飘逸、俊秀的特点,大量运用蕾丝、细纱、 荷叶边、缎带、蝴蝶结、多层次的蛋糕裁剪、折 皱、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领、高腰、公主袖、羊 腿袖等宫廷款式。随着新古典主义复古风潮的盛行,这股华丽而又含蓄的柔美风格,叫人耳目一新。男装方面,19世纪中后期,英国尚处于维多利亚的黄金时期,影响当今英国时尚界的四大品牌Aquascutum、Burberry、DAKS和Alfred Dunhill为完美绅士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奢华品牌,专门致力于高雅、精良的产品,它象征着古典但却不是静止不变的。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中西服装由于穿着观念不同,人们穿着的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从式样结构、造型、色彩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特点。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环境、民族习惯等因素不同而导致。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这里就拿色彩和造型结构来讨论。 一、颜色的差异: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中西方民族对服饰颜色的选择与使用有很大的差别。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有一种崇尚红色的民族心理。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红色是最吉祥、最喜庆、最吉贵的颜色。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正色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中,黄色占独尊的地位。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至尊、至贵的象征,是帝王之色。如果说红、黄是中国传统阶层贵族的象征的话,那蓝色就是平民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服饰色彩。蓝色符合中华民族一向对素雅、稳重色调偏爱的审美心理。用蓝色作为服饰的装饰之色,符合中国古传统礼教制约下的人们的求平淡、求朴素的审美情趣。 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图案寓意深刻。 如果说中国服饰文化及色彩上是讲究整体美、神韵美,讲究包容性,那么西方服饰文化及色彩讲究的则是个性美、人体美。西方服饰在古罗马时期就奠定了以白色寓意纯洁、紫色象征高贵的色彩偏爱,西方女性的婚妙礼服仍以白色作为主要用色。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与中国比较来说,西方的服饰色彩比较讲究个性,

17—19世纪英国鼎盛时期发展启示

17—19世纪英国鼎盛时期发展启示 19世纪英国发挥首创精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遍地开花”,大放异彩,向世界展示了“水晶宫”般的大英帝国。本文将以19世纪英国鼎盛时期的发展为线索,浅谈笔者对17—19世纪英国在大国发展中脱颖而出的启示。 标签:英国;鼎盛;启示 一、英国17—19世纪鼎盛时期的发展 (一)政治制度的发展 英国在欧洲西北角,位于北海之中,面积大约24.4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000万,其发展经历了迅速崛起——世界大国(欧洲强国)——世界最强国——20世纪衰落——现在退回欧洲,成为欧洲地区性国家。19世纪英国鼎盛时期,在政治制度方面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1.现代文官制度建立。19世纪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通过竞争机制建立常任文官制,公开考试,优胜劣汰,根除腐败。英国政府将文官划分为两大类:高级和低级。文官考试更加看重文理基本知识运用,而不是特定专业技能,这是为了让更多有扎实基础、灵活头脑的知识分子加入文官隊伍,以此达到培养未来高级文官的目的。文官的考核、升迁、工资标准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制度,最主要的是个人才能和勤奋程度。英国成套的文官制度在今天看来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借鉴意义。 2.司法改革。19世纪英国的司法改革进行。18世纪,英国存在三大法庭:高等法院、高等民事法庭、财政部法庭,每个法庭责任模糊,当事人需承担巨额法庭诉讼费用,执法混乱,法官腐败时有发生;19世纪,英国进行了彻底的司法改革,简化司法手续,降低司法费用等,使司法民众化,实用化,奠定了司法制度的基石。 3.议会改革。英国推行了具有民主色彩的议会改革。光荣革命后,实行议会主权,英国国王专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社会结构得到改变,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英国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中等阶级掌握了国家更多的财富,光荣革命,英国首次用一种和平、妥协方式使政治变革得以实现,英国实现旧有的君主专制制度向贵族寡头制的转变,通过改革实现发展,这也是现代大多数人的不二追求。19世纪下半叶,英国建立了完善的两党轮流执政制,英国政党政治趋于成熟。 (二)经济技术的发展 19世纪的英国在经济技术方面经历了厚重的沉淀期。从18世纪凯伊发明飞

英国的传统服饰叫什么名字

英国的传统服饰叫什么名字 英国是很多人都想要去一探究竟的地方,那里的风土人情、民族习俗都让人心生向往。那么,你知道英国的传统服饰叫什么名字吗?下面是爱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英 国的传统服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英格兰人是英国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少数分布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他们多信基督教新教,属英国国教派;也有少数天主教徒。英国的正式国名是“大不列颠与 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常简称为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或不列颠(Britain),在此一架构下又包括了四个区域,分别是 英格兰、苏格兰、威尔斯和北爱尔兰,从历史及人种上而言,苏格兰人(Scots)、威尔斯人(Welsh)和北爱尔兰人(Northern Irish)都属于凯尔特族(Celtic peoples)的后裔,而英格兰人(English) 则主要是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族(Anglo-Saxon)。国土面积是241,752平方公里, 人口有6060万(2006),其中英格兰人占83.6%。由于英格兰人在人口与文化上的绝对优势,在名义上整个联合王国又受英国王室统治,且政治权力的核心又决定于伦敦国会,把英国与不列颠等同于英格兰也变成相当自然的事。当然,英伦三岛经过数百年来互动与交往,显然在语言与文化上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融合。 尽管英格兰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传统的国家,但是它却没有十分确定的民族 服装。最出名的英格兰民族服装就是人们在跳莫里斯(Morris)舞时穿着的服装。现在,在 许多乡村夏季表演民间舞蹈的时候,还能够见到这种服装。表演的男子们都穿着典型的传统服装:白衬衣、白裤子,戴一顶用毡子或者麦草做成装饰有缎带和鲜花的帽子,在绑腿和毡帽上有许多小钟铃,小铃和缎带的作用是避邪和祈求丰收。这种服装的变化非常丰富,不同的地区都有些小变化,也有穿黑色衬衣、黑色裤子的,并在脸上涂黑。舞蹈道具有手杖、剑、白色手帕、鹿角、牛角以及罂粟(象征身体健康)、麦穗(象征丰收和富裕)等等, 都带有英格兰传统服装的特色。传统的莫里斯舞通常被当作一种仪式,含有与地球起源有 关的神秘含义,表演者全部为男性,但现在也有一些女性成员。 英格兰乡村服装还带有撒克逊时代服装的遗俗,其中最突出的是长罩衫。这种长罩衫 多是以方形、长方形亚麻布料缝制而成的,没有弯曲复杂的线条,有时前后面都一样,所 以两面都可以穿。长罩衫的色彩因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在剑桥是橄榄绿色,而在其他 地区则是深蓝色、白色、黑色等。 英国人十分注重传统礼仪,卫兵们至今仍穿着英格兰的传统服饰,鲜红色上衣,黑色长裤,高顶的熊皮帽子。伦敦塔的卫兵仍穿着五百多年前猩红色的都铎式制服——一种红

19世纪30-70年代的英国

第一节19世纪30-70年代的英国 【参考书】 1、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 2、阎照祥:《英国政党政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一、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三方面 (1)英国工业革命进展到19世纪30年代初,工业资产阶级已经积聚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广大的工人群众也成为英国社会的主要的阶级力量。 工业资产阶级拥有的企业,已具有相当规模。19世纪20年代,英国工业生产已占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比重的一半;1825年,拥有的蒸汽机已近15000台。《欧文自传》记载一个叫奥尔德诺的工厂主,在1790-1791年两年内,就赚得利润34000磅。 1821年,英国全部家庭从事农业的只占33%,从事工商业的占48%。 (2)腐朽的议会选举制度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群众取得政治权利的最大障碍。 A、选举区的划分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有高额财产资格限制。 2400万总人口,选民约48万,只占总人口的2%。 (3)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也企图借助于改革的力量削弱自己的政敌—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托利党。 2、过程和内容 1832年6月,改革法案终于获得通过。 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规定: 第一,降低选举资格。城市的居民凡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租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中的选举资格是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也取得了选举权。 这样,选民由原来的47万多增加到81万;选民由原来占人口的2%发展到占3.4%。 第二,取消、减少部分衰败选区的议员名额,增加西北部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名额。取消了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败选区”以及这些选区原有的111个代表名额。将32个小的选举城镇的代表名额各减少1名。对143个代表名额重新作了调整。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等的代表名额。 3、意义:三方面 (1)打破了土地贵族势力在英国政治上的长期垄断地位,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到了政治统治权。 (2)是英国近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为以后扩大资产阶级民主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3)这次改革也教育和锻炼了英国工人阶级,促使英国工人阶级走上了争取自身政治权利的独立的政治斗争道路,导致了宪章运动的兴起。 4、局限性 改革中起了巨大作用的广大工人、手工业者和农村劳动者没有得到选举权。【广大的中下层】 二、英国两党制度的形成 1、学术界对英国两党制度形成时间的争议:四种观点 (1)17世纪末18世纪初,即威廉三世和安娜女王(1702-1714年在位)在位时期。

英国服装发展史资料讲解

英国服装发展史

英国服饰,之于欧陆的关系,其实犹如日本服饰之于亚陆的关系。英国的服饰本来就是欧洲服饰的一部分,但由于地理位置、政治策略的关系,受欧洲大陆服装风格的影响是渐进性质的,也就是说,是和而不同的。British clothing, the relationship in Europe, the relationship is like a Japanese clothing in Asia land. British clothing has always been part of European dress, but because of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political strategy, influenced by the continental European style clothing is asymptotic properties, is to say what is harmony in diversity. 等级森严的漫漫中世纪 在欧洲那个漫长的中世纪里,基督教对整个欧洲的绝对统治,深深影响着文艺乃至服饰。由于基督教鄙视奢侈,整个中世纪的下层百姓的穿着,既简单又朴素。就连女性也不事打扮,更甚者将金银珠宝捐给教会。常服以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素淡。我们可以从中世纪的绘画以及雕塑中看到,人物的形象冷漠而又呆板,穿着长袍色彩极其单一,颜色尚黑、灰、白三色. 在1066年丹麦开展了对英格兰的最后一次成功入侵。之后,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击败了英国人,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和其他人来岛定居。在随后的3个世纪中,法语以及法国的为代表的欧陆文化,以及法律结构等等,给不列颠以深远的影响。中世纪初期,服装简朴,平民贵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纪男式服装有内衣外衣,衣式颇似中国古代的袍,但较紧身。裤长可将脚套进,裆短,裤带系于脐下。脚穿长筒或短筒袜,有时脚到腿都裹上布条。这一时期的男装,现在看来颇有些媚气,显得男子腿部修长,肌肉明显。 贵族及上层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长方形或圆形斗篷,斗篷固定于一肩,或系于胸前。贵族腰间有宽大饰带,用以束紧衣服和佩戴宝剑,平民不准佩剑;衣料以麻布,毛织物为主。东方丝绸价格昂贵,以等量黄金计价,只有少数贵族能穿。在英国有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在罗马帝国瓦解之后,率领圆桌骑士团统一

英国的传统服饰叫什么名字

英国是很多人都想要去一探究竟的地方,那里的风土人情、民族习俗都让人心生向往。 那么,你知道英国的传统服饰叫什么名字吗?下面是爱汇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英国的传统服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的传统服饰:英格兰英格兰人是英国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少数分布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 他们多信基督教新教,属英国国教派;也有少数天主教徒。 英国的正式国名是“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常简称为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或不列颠(Britain),在此一架构下又包括了四个区域,分别是英格兰、苏格兰、威尔斯和北爱尔兰,从历史及人种上而言,苏格兰人(Scots)、威尔斯人(Welsh)和北爱尔兰人(Northern Irish)都属于凯尔特族(Celtic peoples)的后裔,而英格兰人(English) 则主要是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族(Anglo-Saxon)。 国土面积是241,752平方公里,人口有6060万(2006),其中英格兰人占83.6%。 由于英格兰人在人口与文化上的绝对优势,在名义上整个联合王国又受英国王室统治,且政治权力的核心又决定于伦敦国会,把英国与不列颠等同于英格兰也变成相当自然的事。 当然,英伦三岛经过数百年来互动与交往,显然在语言与文化上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融合。 尽管英格兰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传统的国家,但是它却

没有十分确定的民族服装。 最出名的英格兰民族服装就是人们在跳莫里斯(Morris)舞时穿着的服装。 现在,在许多乡村夏季表演民间舞蹈的时候,还能够见到这种服装。 表演的男子们都穿着典型的传统服装:白衬衣、白裤子,戴一顶用毡子或者麦草做成装饰有缎带和鲜花的帽子,在绑腿和毡帽上有许多小钟铃,小铃和缎带的作用是避邪和祈求丰收。 这种服装的变化非常丰富,不同的地区都有些小变化,也有穿黑色衬衣、黑色裤子的,并在脸上涂黑。 舞蹈道具有手杖、剑、白色手帕、鹿角、牛角以及罂粟(象征身体健康)、麦穗(象征丰收和富裕)等等,都带有英格兰传统服装的特色。 传统的莫里斯舞通常被当作一种仪式,含有与地球起源有关的神秘含义,表演者全部为男性,但现在也有一些女性成员。 英格兰乡村服装还带有撒克逊时代服装的遗俗,其中最突出的是长罩衫。 这种长罩衫多是以方形、长方形亚麻布料缝制而成的,没有弯曲复杂的线条,有时前后面都一样,所以两面都可以穿。 长罩衫的色彩因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在剑桥是橄榄绿色,而在其他地区则是深蓝色、白色、黑色等。 英国人十分注重传统礼仪,卫兵们至今仍穿着英格兰的传统服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