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 作者:詹姆斯·博格

作者序(1)
写完了《说服》,这本《身体语言》的初步结构也跟着完成,几经努力,终于能把这本书呈现在各位眼前。

我个人花费半生研究语言的相关课题,几十年的生活经历,我深深体会知己知彼的重要,往往一件事结局是否如己所愿,不在于主事者的工作能力,而在于主事者是否真正认识周围的环境。中国《孙子兵法》里有这么一句话,我认为它是人生的精要: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生活在这个事事讲究快速的社会里,我们越来越没时间去琢磨别人肚皮里的想法,越来越喜欢用第一印象来解决一个陌生人,所谓一见钟情、见光死 这是一条“识人”的捷径,也是一条充满岔路的捷径,一旦走错路,想要迷途知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我们如何减少迷路的几率呢?其实不难,只要懂得正确解读身体语言,那么心急也可以吃到热豆腐。

研究报告一再指出,大多数人喜欢观其行,而非听其言,尤其是忙碌不堪的现代人。也就是说,人类的沟通方式,透过肢体所传达的无声讯息,远远超过嘴巴说出来的言语。

所以不管是有意或无意,我们把他人的言行尽收眼底,在潜意识里判断他人是敌是友;同样的,别人也做着同样的事情,判断我们是敌是友。因此,我们要懂得怎么控制自己的举止,尤其是那些不经意的小动作,才不至于给旁人留下不正确的印象。

但是请不要以为这是在演戏,我强调的是“不经意”的小动作;这些我们自己都难以察觉的小动作,却能有效地强化或歪曲我们的原意。许多研究报告也显示,大多数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往往是因为他们懂得从他人的细微动作里,读出别人的内心世界。

舞台人生

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我们都是演员,角色一直在变换,而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演好真正的自己。一个好演员必须懂得如何用肢体说话,配合合适的语言、音乐、背景,方能带动观众融入剧情,让他们不知不觉地相信剧集里演的都是事实。虽然谁都知道那是演戏,但是会不知不觉地接受演员所传递的讯息,进而让观众在潜意识里相信所有剧情的真实性。

如果说电影和电视演员可以借助语言来诠释剧情,那么舞蹈演员就必须是肢体语言专家了。相信各位一定看过杨丽萍的孔雀舞,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散发着孔雀的灵气,根本无需任何语言,观众就仿佛听见了孔雀的歌声。最近,我看到一个专家对杨丽萍在伦敦西城演出的评价:她完美的肢体语言,配合着无懈可击的舞蹈,不需要任何言语,观众已经深深地为其感动。

我想这么

说,生活就是一个舞台,我们每天都要上台做即兴演出,没有剧本,也不能重来;即使出现了错误,也只能一直演下去。如同莎士比亚说的:

世界就是一个舞台,

男男女女都是演员;

各有各的演出时间,

而且还要一人分饰多角。

魔术师的读心术

用读心术这个字眼,有点太玄虚,其实就是解读别人内心想法的技巧。在日常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最主要的角色就是自己,旁人是观众,依据每个人的演出来判断这个人的种种;你就是一个饰演你自己的专业演员,所以必须要有绝佳的演技,才能传达正确的讯息;如果让旁人觉得你的言行不一,那么你就不会得到信任,更不会得到朋友。

问题是,对待“肢体语言”这个课题,我像抚养一个孩子,除了满足基本生理需求,更重要的要让孩子在社会中立足,也就是让这个课题变成一门实用的科学。人们能完美地演绎“肢体语言”,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我像个魔术师,肢体语言(以及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就是我的构想,而各位读者,你将是我的演出。伟大的魔术师胡迪尼说过这么一句话:魔术师只是魔术表演中的演员,其所饰演的角色就是魔术师。

肢体语言究竟有多重要?不用想得太深太难,就想想最近一次和别人沟通;你听对方说话,除了每一个字之外,你还听到什么?声调、语速、节奏,等等,是不?如果你是面对面沟通,那你还看到对方的表情

作者序(2)
、穿着、姿势 这些形形色色的元素像一个拼图片,在你的脑海里迅速拼出一幅画,然后你开始评价这幅画的优劣。相反,对方也做着同样的事情。

那么现在就出现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的拼图能力如何?如果能力不佳,那可能根本弄不出一幅完整的图案,更别说接下来的赏读了!

第二,我们供给对方的拼图元件如何?如果无法提供完整且正确的小零件,对方就极有可能拼出一幅很糟糕的图。

所以,你必须是个细心的艺术家,能观察且了解到种种细节,才能得到正确的全图;还必须是个专业演员,才能精准地演绎自己,不至于给他人留下错误的印象。

好像很吓人?不,只要经过训练,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专业艺术家和演员!我个人就喜欢做这种训练,有人称之为“读心术”。其实没那么玄乎,不过是个解码员兼翻译员。对方把肚子里的秘密编成密码信(肢体语言),传送给你,收到了信的你,首先要解码,然后翻译成自己了解的语言(认知)。当然,你需要学习一点技巧,也就是懂得密码的表达方式。

现在,我要提醒大家

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永远都是双向道。你收信的同时,也向外界发出信件;当你解读别人的讯息时,别人也正在琢磨你的讯息。所以,你的信件写对了吗?有没有很多错别字?

这样说吧,如果你成为一个精准的“读心者”,也就是说,你掌握了正确解读肢体语言的技巧。与此同时,你一定也知道如何控制自己,让自己的肢体不要胡说八道。

我再一次提出两个重点:

1. 现实生活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别人的举动,由此试图去“读”懂别人,有意无意地,我们都是“读心者”。

2. 所有沟通都是双向的,肢体语言更是如此,所以,你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不要让别人产生表里不一的感觉(和谐一致);同时你观察别人的举止,配合他的言语,借此判断对方是否诚信可靠(和谐一致)。

我可以很宽慰地告诉各位,经过多年的钻研,我这个“读心者”的角色,已经得到心理学和相关学术领域的认可了。

善用肢体语言

本书包含七个篇章,循序渐进地引领各位认识肢体语言,我的目标是一体两面:

1. 自我控制,以求身体能表达正确的讯息。

2. 解读对方,以求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增进人际关系。

总结一句话,只要你还有知觉,你就会阅读他人,反之亦然。所以,不恰当的肢体语言容易造成误解,而且你自己可能根本没意识到,最糟糕的,这些误解几乎无法冰释。因为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改呢?可是,不知道绝对不是借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不要责怪别人胡思乱想,先检讨自己是不是先胡言乱语。

当你看完本书之后,我希望你更懂得别人的真实想法,同时你也可以了解到,这些所谓的技巧,不过是学着注意你从来不注意的细节。记得小时候,妈妈常说我:“有没有看到,有没有听见!”就是这个意思。扪心自问,我们的大眼睛到底能发挥多少作用?估计百分之十都没有!

在这里,一大堆的统计数字和检测认定不是重点,基本不谈。我着重于生活的实用性,七个篇章,我希望每一篇都能对你的生活有所助益。

章节学习模式

任何一个写书人,都希望读者能从书中得到最大的收益。为达到目标,我在每个章节的本文结束之后,还设置一个比较轻松的“你问我答”专栏。在这个专栏中的所有问题,基本上都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借着聊天问答的方式,让各位能更迅速地将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但是,我诚恳地希望大家先把章节本文看完,然后再进入“你问我答”,所谓学以致用,总是要先“学”,才能“致

用”。

结论

再度诚恳地希望各位能在仔细阅读本书之后,更加懂得这世界无声与有声之间的微妙关系;面对未来的人生路途上,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

只要你不是独居荒岛,那么这本书就属于你;因为你每天都要接触其他人,需要沟

作者序(3)
通。如何让自己的沟通更准确而有效,肢体语言的表达占着绝对重要的地位。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忙,没有时间系统地学习,那么这本书正好提供了一条捷径,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最实用的肢体语言。

詹姆斯·博格

导读 如果你真的了解我(1)
一般人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行为举止不经大脑,甚至说话也是脱口而出。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也许该这么问,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

在心理学的领域里,几乎没有比肢体语言更吸引我的课题了。从下个章节开始,我将利用七个篇章,逐步介绍和解读“肢体语言”;从练习使用眼睛和耳朵开始,渐渐深入到讨论人类心态的外在表现。当然,在你看懂别人的同时,你也看懂了自己;如此一来,定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

不过,肢体语言是心理学的一个项目,绝对不要期盼出现一加一等于二的公式。既然是个跟人打交道的事儿,也就是说跟宇宙间最复杂的系统过招,因此在发表任何一个结论之前,必须要搜集并分析大量的人类行为资料,才能避免犯下编号10T的错误。

编号10T错误,是转换自英文:ID 10T,仔细看一下,你大概已经看出来这个单词就是idiot(傻瓜)。

达·芬奇有句名言:一般人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行为举止不经大脑,甚至说话也是脱口而出。

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常常如此?对不感兴趣的事情,任凭他人口沫横飞,也不过是雁过寒潭。

问题在哪儿呢?一个人可以指挥自己的嘴巴说什么话,但是很难全面控制身体语言,常常是嘴巴在说谎,而身体其他上千条肌肉却背叛了嘴巴。记得学校老师教过的吗?人体有许多肌肉是自主性的,根本不受大脑控制,所以,就算你自我感觉非常好,肢体语言却可以泄露你的真实想法。

我先简单总结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1. 如果你想要聚焦众人的目光,适当的肢体语言可以吸引更多关注,加深众人对你的印象。

2. 如果你希望每次沟通都能达到预期目标,读懂别人无声的讯息(暗示),你可以适时修正话题和沟通策略,顺利向成功迈进。

智慧小语

人与人的沟通,往往是无声胜有声。

肢体语言被认为是最值得信赖的语言,它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人

内心世界的投影,透过我们不经意流露的大小动作,别人能读到许多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察觉的秘密。在沟通的领域里,如演讲、谈判等,言语只能用来表达资讯,而肢体语言则表达出情感和思想。

在现实生活里,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猜测别人真正的想法,企图从对方的一举一动里看出一点什么端倪。然而,可能我们自己根本不知道,因为这一切观察、归纳、结论的过程,几乎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这也是为什么这里首先要谈的是言行的一致性。想想自己平时的行为,当我们对某人产生不信任的时候,通常不是因为某人说了什么,而是某人做了什么。反过来说,我们也可能因为一些不经意的小动作,而让别人产生怀疑,甚至误解。

所以,即使我们实话实说,但是因为几个不当的行为举止,造成他人在潜意识中认定我们不值得信任。而这些不当的行为举止有哪些呢?多半是些细小坏习惯,挖鼻孔、抿嘴唇、手托着头、咬指甲、手遮着嘴说话、随便叹气、边说话边摇椅子 ,不胜枚举!这些很多都是无意识的习惯动作,很多时候也是无意识地做了,但是别人看在眼里,那就随便怎么理解了!

因为举止错误而造成他人的误解,本质上跟说错话一样难以修补,糟糕的是本人很难察觉或根本不知道!你是不是会觉得人家多心?不过是个习惯动作,值得想那么多吗?我想我们可以做个换位思考:你正在主持会议,某人在下面不是挖鼻子,就是不停地叹气,你感觉如何?很烦吧!所以,为了不要给别人留下不正确的坏印象,从今天开始,丢掉这些坏习惯!记住,所有人都是“百闻不如一见”!

智慧小语

最陌生的人,最有先入为主的成见。

跟不同的人说话,我们会有不同的习惯动作,这些动作是表现我们对待不同人的心情和想法。如果你仔细观察自己的肢体语言,你会发现自己在使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对待不同的群体,进而改变彼此的关系。说到这

导读 如果你真的了解我(2)
里,也许你已经注意到自己的过去,可能传递了不少错误讯息给别人。当然,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然而,改变也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多年养成的习惯,如马克·吐温说的:“坏习惯是一袋垃圾,不能从窗户扔出去,要从楼梯一级级地提到楼下去丢掉。”

肢体语言学的起源

虽然社会学家说肢体语言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语言,但是开始认真地把肢体语言当成学问来研究,不过是最近五十年的事情罢了。你也许没看过黑白默片,但一定知道卓别林,一位不需要说话就能让人笑破肚皮的默片

明星。他让世人怀念不已的不是台词(根本没有),而是举手投足之间透露的笑料,他的任何一个举动,都充满感情和思想,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内心,进而成为一幕幕经典画面。

当我们在表达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尽可能选择合适的言语,然后加上手势和表情来加强我们的讯息。这些被加上的手势和表情,就是肢体语言的一部分;此外,我们说话的声调和速度,甚至是全身上下,通通在说话,而且大多是些不经大脑的“话”!对听话的一方来说,这些不经大脑就冒出来的“话”,比我们嘴巴里吐出来的话更有意义,更能影响对方的思考和判断。根据许多的研究,一般人判断某人说话内容的好坏,百分之九十五来自某人无声的语言,只有百分之五是某人说出来的言语。

但是很可惜,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也没有看到别人“说”了什么。

智慧小语

我们都比较喜欢眼见为凭,而不是耳听为信。主要是因为我们头脑的记忆方法,图片往往比语言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自我省视

我举一个很平常的实例:我们为什么喜欢或讨厌某人?喜欢某人,因为某人总是笑眯眯的;讨厌某人,因为他开关抽屉总是很大声;同样说句谢谢,你觉得某人说得诚恳真切,某人就是一脸敷衍了事等等,其实都是肢体在搞鬼。好吧,那么现在来想想今天,自己的肢体有没有乱说话?传达了什么讯息给别人?

现在,回答自己几个问题:

· 你是台冷气机吗?常常能很快让原本热烈的气氛冷却下来?

· 你是否常不经大脑就说出一些自己也不清楚的事?让人觉得有些信口开河?

· 你是否很难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或做法?

· 找工作的时候,面谈往往是失败的主因?

· 跟别人在笔上或网上谈得很好,可是一见面就连路人都不是了?

· 总觉得自己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时间和地点也都很恰当,但是对方依然一脸茫然?

类似的问题,几天几夜都写不完;但是答案可能都差不多,不当的肢体语言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不知道或不在乎自己的行为给别人什么感受,也不知道或不在乎别人的言行举止透露什么消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在人生的战场上,当然逃不过屡战屡败的命运。

接下来我将肢体语言分为七个篇章,每个篇章包含两部分,一是探讨行为本身的含义,二是如何解读他人的行为语言。不过在进入本文之前,我先说说几个肢体语言常用的概念。

情感与情绪

想要与一个人深交,最重要的是能了解对方的心情与感受;而情绪呢,最容易从

肢体语言中被看出来。比如某人的心情如何?看表情就可以猜个八九。最近几十年,心理学出现一个新名词,你应该也很熟悉:“情绪智商”或简称为“情商”。虽说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是几乎没人不知道这个词,可以说是人类开始注重情绪和感受的里程碑,当然也是因为文明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重要所致。基本上,增加情商的方法有下列五项:

1. 了解自己的情绪;

2. 控制自己的情绪;

3. 观察别人的情绪(肢体语言);

4. 了解别人的情绪;

5. 与众人快乐相处。

要成就最后的第五点,你必须能顺利地完成前面四项才行。

严以律己

其实,人人都知道自己的肢体会说话,但很多人由于懒惰、心情恶劣、缺乏耐性等等因素,便放任

导读 如果你真的了解我(3)
自己的肢体胡言乱语,当然更不愿意认真地“听”别人的肢体语言,久而久之,自身信誉一天天地降低,形象也渐渐变坏。

在与他人沟通之前,我们首先要控制自身的情绪;所有的不安、欢快、焦虑、愉悦等等,都会在潜意识里转化成肢体语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沟通成效。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情绪,至少不要把坏情绪带给别人。

为什么我们说要先要求自己呢?来做个换位思考吧,看看别人的肢体语言正在说些什么?心不在焉?无聊?烦躁?生气?或者你根本什么都没看见。也许对方刚听到坏消息,比如保险公司拒赔被飓风吹坏的屋顶等等。看到对方一脸的烦躁,我们的感觉如何?自己心情可能跟着变坏,对吗?

接下来的重点则在于,如果我们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把自己不太愉快的心情转换成一种理解和同情,对方一定能感觉到雪中送炭的温暖,日后当然就愿意与你继续交往。

肢体语言是情绪的重要指标之一,脸上的表情就不用多说了,说说一个人的姿势改变吧,例如原是轻松开放的坐姿,突然变成双手合抱的封闭坐姿。此时此刻,你若能敏锐地察觉到这些改变,进而回溯到姿势改变的发生时间(或空间),也许就能知道对方为何改变态度,赶紧顺水推舟地改变谈话策略,这样的结局也许不会如当初所愿,但是至少对方觉得你这人还挺识相,以后可以来往!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

第六感

我们把人类的内心世界比做一幢房屋,肢体语言便是房子上的一扇窗户,我们都希望有个知心至交,彼此能推心置腹。在此之前,我们自己要先了解自己,进而了解别人。而如何去了解呢?观察和解读肢体语言,便是一条绝佳的捷径。

第六感这个名词,大家都不

陌生。听起来很神秘,是种强烈情感累积的后续思考。强烈情感怎么来的呢?少部分的人是具有天生的敏锐,大部分人则可以靠平常的思维来寻找。那么就先说说平常的思维,基本上有三面墙组成:同理心、敏感度、接受度。

同理心

能不能让对方觉得自己不是敌人,而是朋友,这是建立个人信任度的关键,也就是所谓的同理心。在情商的领域里,同理心相当受重视,几乎被看做人际关系的领先指标。我们还可以这样解释同理心:不靠有声的语言,直接感受别人的感受。有句老话这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实一个人是否真诚,不是靠语言,而是靠他的姿态、表情和说话音调;换言之,不是听他说了什么话,而是看他“怎么”说话!

一个人“怎么”说话?这就是肢体语言。

敏感度

细心的人,向来容易感觉到周围人的心境变化,这些所谓的变化,自然是由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而来;比如细微表情的转变、手脚的动作等等,都是对方心情的窗口。知道了对方的心境,接下来是调整本身的整体表现,这是所谓的“理解力”。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任何的沟通都是双向道,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当然也就知道你有没有“感同身受”,然后决定是否继续交往。

理解力

看到对方心境有所转变,我们接下来怎么做?个人以为首先要理解对方,然后调整自己的状况。一般我们收到这些资讯,很快会在脑子里画出对方的情绪状况(称之为直觉);这些过程都在潜意识里发生,看起来好像是隐藏的秘密,其实很多被肢体泄露了!问题在于,肢体语言有没有“说”得太多?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懂得适当地反应对方的情绪,技巧性地融入之后的交流中,这样的沟通结果才不至于失败。

把同理心、敏感度以及理解力结合起来,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地认识他人,也认识自己。这是我们一般人总说的直觉、第六感、读心术,现在说穿了就是自己心细不细的问题。

读什么呢?

前面提到肢体语言是人类心灵房屋的窗户,只要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探到屋内的种种。问题是,我们到底要看到什么,才算是不虚此行呢?简单来说,我们不仅仅是要看到对方的心情,更要了解对方为

导读 如果你真的了解我(4)
什么出现某种心情,这样才算真正懂得解读肢体语言。

因此,善用你的第六感(ESP),认真地学习如何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假以时日,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有所变化,一切都会与往日不同。

我们的思考会渐渐凝聚成一种想法,进而转化为情绪,然后不经意地

被肢体语言泄露。我们观察这些无声语言,其实就是默默解读别人的心思。

心灵的窗口 肢体语言

我们一直强调肢体语言是心灵的窗口,也一再强调沟通是双向行为,我看着你的姿态、眼神、面部表情等等,你也同样这么看着我。所以,我们自己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是想借此瞒骗别人,主要是为了传达真正的自己。如何达成这个目的呢?我们简略说一下:

3C原则

首先介绍3C原则,三个待人处事的重要元素:背景经历(context),和谐一致(congruence),综合观察(cluster)。

背景经历(context):我们每个人时刻都在经历不同的事物,因而影响到接下来的言行举止。比如说你看到某人两眼发红还泪汪汪的,鼻子里稀里呼噜,鼻头则是红的。他怎么这么伤心?其实没什么事,他只是有严重的花粉过敏而已。所以,在做任何判断之前,我们一定要知道其发生的背景,否则就会错判误读。

和谐一致(congruence):肢体语言虽然没有声音,但传达出去的讯息量,则是占了全部讯息量的百分之九十;因此,一个人的举止和说出的话必须相符,也就是说要和谐一致,否则会让对方感到很迷惑,甚至对你失去信任。举个实例来说,同事正介绍某部电影很好看,但是他说话的时候,双手抱胸,还不时地翻白眼、大叹气。试问,你会相信某部电影真的很好看吗?

综合观察(cluster):仅仅凭单一或少数的举止就做判断,就像瞎子摸象一样,绝对是有失公平,而且结论通常是错的。单一或少数的动作或眼神,就像整本书里的一句话或一段文字,你必须要读完整本书,才能知道整本书是否值得一读。

编号10T错误

这个名词原文是ID 10T Error,也就是IDIOT Error。原是使用在电脑界的俗话,意即因操作者本身操作不当,引起了电脑当机或处理错误,可是操作者却抱怨是电脑问题。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电脑不知怎么的就是无法开机,以为破电脑又坏了;找懂电脑的人来帮忙,人家一看差点晕倒,电源没有连上,当然无法开机!(典型的编号10T错误)

天赋的直觉

从小长辈就一直教诲我们:“知识就是力量。”把这句话应用到认识自己,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才知道如何控制自我,也才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别人。

学习如何阅读肢体语言,就像所有的学科一样,只要你肯学,永远不会太迟;而且任何时间和地点,都是上课的课堂。只要每天多花点时间注意3C原则,假以时日,你就会对自己有更上一层楼的认识。

我们

都是阅读肢体语言的天才。为什么我会这样说?你可以简单地回想一下,看到街头的人群,你就可以从他们的言语、态度、表情动作等等,简单地判定他们彼此是否认识,甚至大概是什么关系,对吗?可惜这个技能被许多人长期忽略,以至于大部分人都需要重头学起;但如果持之以恒,我们的天赋很快就能被找回来;使用这个天赋,改善与他人交往的方式,生活一定会更加顺心如意。而且不单是自己生活顺心,连周遭朋友也因为你的善解人意而常觉得心情愉快。

最后,我再度总结几个学习解读肢体语言的好处:

· 因为懂得细心观察,懂得专心聆听别人的所有语言,你的直觉将更加敏锐准确。

· 更能听到别人言语中的弦外之音。

· 更能抓住并理解别人言语的中心思想

记住了,每个人的潜意识永远都在读取别人的肢体语言,那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呢?用心地把别人的肢体语言读

导读 如果你真的了解我(5)
得更透彻准确呢?接下来的七个章节,我将会循序渐进地为你介绍如何精准解读肢体语言。

1 此时无声胜(1)
我说两种语言:肢体语言和英语。

佚名

自幼及长,我们有过无数次与他人沟通的经验,在整个交流的过程里,我们除了“听其言”之外,必定也在“观其行”,借以听到对方的话中话。既然我们知道别人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某种意义,所以也应该知道自身的举止,对别人而言也代表着某种意义。

仅仅靠读演讲稿,我们是不可能说服对方什么事的!如果是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会使用各式各样的手势、表情、调整与对方的距离等等方式,来加强言语的效果;即使是电话或网络交流,我们也会使用声调或表情符号来加强效果。而这些用来加强效果的方式,通通可以称为肢体语言。经由过去五十年研究的结论,肢体语言是人际交流不可少的工具,基本上能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

· 接受与拒绝;

· 喜欢与讨厌;

· 感兴趣与缺乏兴趣;

· 事实与杜撰。

如果我们在对方说话的同时,就能将上述四点分辨清楚,既不会在对方不感兴趣的问题上浪费时间,且能及时针对听众的反应而适时调整话锋,减少许多可能的尴尬场面,提高整个沟通的效率。在此,我想提醒各位,不管和谁沟通,无论远近亲疏,我们都要认真地听和看,否则再怎么亲密的关系也会渐渐疏远。

沉默的声音

我们一直认为语言是首选的沟通工具,所以花费很多时间学习怎么说话,学习选字用词,想尽办法说出令人回味无穷的优美篇章。但是一段令人难忘的

讲话,绝对不单是词句的功劳,更重要的是藏在言辞之间那些无声的呱噪。既然无声,又怎么会呱噪呢?让我们来听听,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还有哪些声音走进我们的脑海:

· 服装穿着;

· 姿势仪态;

· 面部表情;

· 眼神视线;

· 举止动作;

· 整体状况;

· 彼此的距离;

· 音调、语速、声调转换(统称为说话的节奏)。

任何一个人,不管嘴巴有没有在说话,上述的种种无声语言都在不停地说话;这些从潜意识里发出的言语,隐秘地传达我们内心世界,其强度超过我们绞尽脑汁编造的言语。比如说手势,就是个非常有力的肢体语言。一边说话一边使用合适的手势,可以让对方更清楚知道一段对话的中心思想。若是只靠言辞表达,那几乎不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合适的手势可以有效地加强言语的效果,但是我们常常除了选择的手势之外,不知不觉地还流露出其他动作,同样也影响了言语的效果;而这些不知不觉传出来的讯号,通常是麻烦的开始。

让我们来看些研究结果,早在1971年的时候,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lbert Mehrabian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研究。Mehrabian教授在特定的时间内,观察有声与无声语言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设计一套套面对面的沟通模式,归纳出多数人适用的模式,然后借此来观察并了解人们是如何歪曲解释彼此的语言的。

这项研究找出了沟通的三个主要元素:肢体语言、声音、用语,并且还总结出一般人沟通模式中的三个常数:55、38、7。其代表一个人接收他人传达的讯息方式:

· 百分之五十五的讯息来自“看”到举动。

· 百分之三十八的讯息来自声音、音调、语速(说话的节奏)等等。

· 百分之七的讯息来自说话本身的内容。

由以上这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组合一个完整讯息的元素,无声的语言(肢体语言)占了百分之九十三。

智慧小语

我们接收一个完整的讯息,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三来自对方的举止和说话节奏。

接下来,我们再根据这组数字推演出下列的结论:

· 与陌生人见面的最初三分钟,我们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将会严重影响我们在对方心里的形象。

· 如果我们说的话和行为有任何的差异,对方选择相信你的行为,而非语言。

· 我们不经意的举动,往往是别人截取讯息的重点。

把这三个结论浓缩简化,其实就三

1 此时无声胜(2)
个很简单的问题:

1. 你的表情和仪容,看起来顺眼吗?

2. 你说话的样子,听起来舒

服吗?

3. 好吧,听听你说了什么?

简而言之,你的肢体语言比你说话的声音大多了。

小心误区

十多年来,有些人误解了55-38-7的研究结果。他们以为只要穿上名牌服饰,配上精美华丽的简报,说话尽可能的感性诱惑,整个交流过程便会圆满成功。问题是,如果简报内容空洞且逻辑紊乱,那么交流不但会以失败告终,而且还会落个“绣花枕头”的称号。

我们只能说,相对而言,用字遣词本身不那么重要,但在整个交流过程里,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住,缺少这百分之七,传达的讯息就不完整,也不正确。

所以,55-38-7的研究结果应该这样解读:“如果我们不能给对方优良的第一印象(55%),对方就没有心思聆听我们接下来百分之四十五的声音。”

就算对方愿意听我们说话(认真或心不在焉),但是说话的整体节奏一塌糊涂,那百分之七的语言再好也枉然。当然,大多数听众还是会礼貌地听完我们说话,但是心里早否决了!

想想看,有多少次我们在公众场合里,看到风度翩翩或者美丽大方的某人,可是只要对方一开口说话,声音像要吵架,内容索然无味,我们是不是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感觉?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说话的内容不重要;好的肢体语言能留给对方一个好印象,让对方愿意听我们说话;绝对不是说我们只要给人家一个好印象,此后就可以开始胡说八道了!

再把研究报告简单做成两个结论:

· “语言”本身主要是说明讯息和资料(电脑硬件);

· “肢体语言”主要是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感情和情绪(电脑软件)。

我们将会在第三章讨论声调和态度、情绪之间的关系。

有些时候,身体语言可以作为有声语言的中介,例如白居易这么形容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

所以,我们在上述三个元素的得分,直接表现在别人对我们的评判:

· 是否喜欢我们?

· 是否信任我们?

· 是否想和我们吃顿饭?

· 是否想和我们合伙?

坦白地说,就是还想不想跟我们继续来往!

小心误区

有些人虽然能精确解读别人的肢体语言,可是却从来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结果依旧无法让现有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和解除,多半都决定于初相见时的三分钟印象;我们在潜意识里评判这三分钟看到的种种,然后立刻认定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可没说三分钟后就可以随便胡来)

我们嘴巴里说着友善迷人的字眼,如果没有配套的肢体语言,那么就会给对方留下“乡愿”的印象

;同样的,我们一直在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配合其言语,判断这人是否真诚。

我们让所谓的第六感来衡量许多事,比如从对方的外表和举止来判定其人品,虽然不是很理性,一个直觉而已,但从整体来说却很完美: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对方的心底,往往是没有经过人工加料的结论。

从高处来看,为什么我们的肢体会说话?说了些什么话?最主要的,肢体说的话,是不是我们想说的话?但是,不论好坏,第一印象已经给出去了。有个广告词这么说:你没有机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是的,时间不会倒流。所以,我们要确定对方没有误解你的意思,如果你让人看起来言行一致,人们会更加相信你所说的话。

肢体语言学

说起这门学科的起源,可以回溯到达尔文在1872年写的一本书 《人类与动物的情绪和外在表现》。可惜直到二十世纪的中叶,这门学科才真正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雷·伯德惠斯特尔(Ray Birdwhistell),是美国一个早期研究肢体语言的人类学家,他在1950年的时候,首次把这种情绪的外在表现命名为肢体语言。他认为这种语言就是由身体各部位来表现,并且在人与人的整个沟通过程中,扮演无比重要的角色。

我们此后所谈的姿势,指

1 此时无声胜(3)
的是说话时身体各个部位动态与静态的所有动作,包括脸部的表情以及说话节奏。这个定义,可以算是由著名的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博士所提出。

这些泛指的动作,可以是经过大脑深思熟虑所指挥控制而发出的,但多数是不经意流露的行为。很有意思的一点,大部分人看到自己那些不经意的行为时,多半都希望这些举动可以立刻消失,最好从来没有发生过。例如,我们参观一个研习营,看到台下很多人用手托着脑袋,我们大概就认定这是个无聊的演讲,对吗?也许事实不是这样,但是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

谈到肢体语言的基本模式,则是延至1970年才发展出一个雏形,保罗·伊科曼(Paul Ekman)和华勒斯·佛里森(Wallace Friesen)两位博士,他们在加州大学发展出一套面部表情编码,第二课我们就会说到这套密码。他们还把肢体语言大略分为五个方面,方便一般人了解及应用。

1. 图片演示

这是伴随说话时,身上所有的动作和表情,基本上,这些动作会被用来强调话题的重点。例如,当你说到房价飞涨的时候,你会手掌向上把整只手往上举。

2. 象征

通常用来取代一个或几个字词,最明显常用的例子,当你觉得某人或某事很棒的时候,你会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象征性

动作,尤其容易在不同的文化间被广泛接受。但是,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不同,某些象征性动作会有完全相反的解释。所以,面对不同种族宗教历史文化背景的人群,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使用特定的手势,以免造成误会。一旦出现这样的事,那也没办法,除了尽可能的解释之外,我们只好承认自己孤陋寡闻。

3. 感情表现

此指因为情绪改变,无意中流露出来的行为动作。我们的表情、姿态等等,伴随着四肢组成整体的仪态;别人根据这个仪态,不难猜出我们现在的心情状态。我们以后会谈到很多这方面的事,不管是看别人或是看自己,我们经常因此泄露一些秘密。

4. 替换行为

类似于上述的感情表现,不过是转换情绪的表现方式,可以当做情绪的指标,不容易受到大脑控制。我们还可以从这种替换行为里,看出对方是否诚实,心态是否平稳等。替换行为包括动静互换,肢体之间的互动,常见的行为如咬手指、摘眼镜,或者不停地抚摸珠宝 很多不同的行为,我们有一章节会专门细谈。

5. 调整

这些动作与个人的听说功能有关,并且受到大脑的控制,是说话者的意图指标。典型的行为有:点头摇头、视线接触,以及刻意改变身体姿势都属于此类行为。

智慧小语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一定要记住每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也不要忘了沟通是个双向道,你看着别人,别人也看着你。

永远问自己两个问题:

1. 对方正在告诉我们什么?

2. 自己又在告诉对方什么?是不是自己希望对方知道的事情?

让我们从最基本开始:

· 人们多半是口不从心;

· 作为一个讯息接收者的我们,有义务对讯息做正确的解读,找出真正的含义。

当然,我们的解释会影响整个沟通的结果。

当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时候,我们必须注意两件事:

· 有没有传递正确的讯息给对方?

· 作为一个讯息传递者,我们有义务消除可能影响讯息正确性的肢体语言。

因为这些会影响整个沟通的结果。

有心或是无意

所以,在我们继续下面的课程前,我们把肢体语言在人类沟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再做一次定义;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语言,但是可以影响整个沟通的过程及结果。

我们全身的每个部位,天天都说个不停,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两点:

1. 少数的肢体语言是有意为之。

2. 大多数的肢体语言是不可控制的,也就是说是无意识的举动。

应该寻找什么?两大重点

让我们从最简单的语言开始学习,在整个沟通的过

程里,我们首先要特别注意:

1. 对

1 此时无声胜(4)
方是否轻松自在?

2. 对方的肢体是表现接受还是拒绝?

这两点可以作为解释肢体语言的捷径,希望大家永远记住并善用这两条捷径,可以最大化地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用我们训练过的眼睛,看该看的事物,如此就能准确地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 对方喜欢与我相处吗?

2. 对方赞同我的意见吗?

拒绝与接受

关于对方是否觉得自在,可以由对方的姿势中看个明白。一个心里自在舒畅的人,其必然表现出开放的姿势;若是紧张焦躁,其姿势必然是封闭排外的。

关于认识情绪的问题上,我们已经迈出第一步。当然,了解别人当下的情绪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很多人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原因在于懒惰或者少一根筋,或者就是又懒惰又少根筋。

2 你看到了吗?(1)
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眼对眼的时候,这两个人会立刻发现自己很矛盾:既想要和对方有眼神接触,同时又想要避开对方的眼神。如此的来来去去,便发展成人类一套复杂的眼神移动模式。

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

我们现在就开始专注于单项的讨论,首先谈谈脸和眼睛。脸,太重要了,吃喝玩乐都靠脸。

脸,最主要的是表情,其所能传递的讯息量和准确度,仅仅次于眼睛和眼神。但是面部表情是可以控制的,任何人都可以在瞬间改变表情,而且不难。所以我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就是这个道理。

虽说姿势和音调是很难掌控的,也是最容易泄露消息的非言词语言,但是别人相信我们脸部表情总是多一点,而脸部表情的重点就是眼睛。眼神往往透露出最重要也最多的讯息,所以,尽管我们努力掩饰真实的感情,但是只要眼睛的一点点变化,所有的谎言都会被戳破。

我们使用眼睛沟通的分量,远远多过身体其他部分。事实上,我可以看到许多不耐烦的眼球在滚来滚去,我知道,你们急于想进入正式的课程。当然,你也可以从我的眼神中知道我的感觉,沟通,永远是双向的。

在电影或电视里,你可能会对某个场景感到震撼,而这个场景是经由演员的眼神所演绎的。名导演希区柯克曾说过关于肢体语言和对话的相互作用:

“对话要尽量简洁,那不过是演员嘴巴里发出的声音罢了,演员的眼神才是整段对话的灵魂。”

智慧小语

大多数的沟通是通过眼睛来完成的。

视线的接触

视线接触可以表达下列几项非语言性言词:

· 亲密和喜欢:我们喜欢看自己喜欢的人,对吗?没有人会多看一眼

自己不喜欢的人。

· 控制:我们说到某个重点的时候,我们多半会盯着对方看。

· 监管交流:眼神还可以用以控制交流的力度,在我们发出第一个讯号之后。

· 提供情绪和感受:眼睛的表情可以说出平时语言难以表达的感受,对于某人某事的感受。

你现在大概在想,我们怎么用电子邮件和电话沟通呢?慢慢看下去。

灵魂的镜子

达·芬奇说眼睛是灵魂的镜子,许多专家仍然在研究蒙娜丽莎的眼神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但在日常生活里,解读别人眼睛里的秘密并不难。想想看,我们和别人说话时,花了多少时间在看对方的眼睛和表情变化?为什么?因为我们想知道对方目前的情绪。

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基础,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筑在眼神的接触上。想想看,如果某人跟你说话,眼睛却总是看着别处,你会相信他所说的吗?甚至,你会喜欢和这个人继续交往吗?

基本上,我们都喜欢看自己喜欢看的东西,所以,这就给别人一个讯息,你喜欢某人或某事吗?因此毫无疑问,在人际关系里,眼睛和眼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你希望得到他人的信赖吗?那就好好地管管你的眼睛。

眼睛的行为

“注视”,被用在研究眼神移动背后的心理学,还有在不同情况下,眼神活动的合宜程度。我们知道在一般的对话中,彼此眼神的接触是断断续续的,所以我们就会以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转换这些讯息,任何偏离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口是心非的征兆。

眼睛已经是相当有分量的语言,“注视”的力量则更加强大,而你仅仅是多看几秒钟而已。

· 演说者会让自己的视线在听众间巡回,除了确定听众们是否还在听,顺便还能看出听众是否还有兴趣,是否听得懂。

· 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如果你对话题感兴趣,你一定会常常盯着说话的人看。

· 假设对方的话题或内容,你觉得很无聊,或者不赞同,必然地,你一定懒得多看对方一眼。

在一般正常的对话当中,眼神运作的模式大概如下:

· 我开始说话,眼睛注视着你。

· 我说完了,或者告个段落,我会把眼神移开。

· 当我说到某个重点,我会再度把眼神转回你身上,借此强调我的重点。

· 到此,你的角色将由听众转变为说

2 你看到了吗?(2)
话者,然后你会重复我刚刚的模式。

这是一个典型的交流模式,你的眼神来回在对方身上,查看对方的肢体语言,从而了解对方对话体的反应。当然,与此同时,对方也在注视着你的肢体语言。

有些人不喜欢视线的接触,

觉得很难。在西方世界里,说话时看不看着对方,会直接影响到日后的交往。我们做个换位思考,某人正在跟我们说话,可眼睛老是在别处转来转去,大家感觉如何?再想想,当我们在路上或商店里闲逛,会不会老盯着过路人看?不会吧,对吗?因为你不认识这些人,也不想跟这些人说话。

适当视线接触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

小心误区

当说话者缺乏与听众的视线接触时,我们可能开始觉得对方的语言不可信,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感觉。但是,我们会在整本书里不断强调3C原则,这可能只是个人的习惯问题。重点是,我们留给人家什么印象。

智慧小语

不管什么原因,用垂下的眼皮来躲避正常的目光接触,通常就会被认为缺乏自信。

看哪里?

觉得和别人目光接触很难的人群,究其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怎么看,看哪里?看得不好或看错地方,会事倍功半。有人曾经做过实验,研究怎么看才是正常的看,对谁都不尴尬。

1. 一般说来,对方是陌生人或者很少见面的人,最合适的部位是所谓的上三角,亦即两眼到前额的三角区。不要让自己的视线掉到对方眼睛之下,那会让对方感觉我们有点太随便,进而整个谈话的气氛就会变得不严肃。当然,如果双方觉得可以进一步交往,那么我们可以尝试把气氛弄得轻松一点,进入社交层面。

2. 进入了社交层面,我们可以把眼光降低到下三角,即为鼻梁到嘴巴所成的三角区域。

3. 接下来的关系就进入到亲密阶段。当男女之间表现出彼此的兴趣,他们注视的重点会从眼睛慢慢游走到下巴,然后是身体的其他部分。比如男生喜欢看女孩子的脖子。在这个阶段,我们会谨慎但快速地扫过对方的全身,虽然时间很短,但是足够证实自己对对方存在着某种兴趣。所以你会发现男女之间打情骂俏的时候,一方正用上述的方式打量对方;如果另外一方也有同样兴趣的时候,他也会用相同的模式打量对方。

好了,现在开始训练自己把眼神放在合适的地方,加强整个沟通的效果。

智慧小语

在与人正常的交往过程中,彼此目光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对方跟你说话却不看着你,你一定会觉得很不舒服。

智慧小语

某些场合,因为某些因素,你会觉得交流眼神有困难,比如说在餐厅或者工作会议。也许你可以试试换个座位,试着与人面对面坐着,而不要肩并肩坐。

让我们拿搭车当例子,到底我们要怎么交流眼神?我们每天花很多时间在车子里,你当然会跟同车的人有所交流,但是跟谁呢?你旁边的还是你后面的

?都不是,你大部分的时间是往前看的。

这不是一个夸张的建议,有效的眼神交流,能很大地帮助建立和谐正面的人际关系,我们如何定义这种难以捉摸的情况呢?

融洽、真诚和美好是眼睛的魔法师。

眼神方向的研究

眼睛被称为灵魂之窗,人类可以轻易地用嘴巴撒谎,但是很少人能让眼神跟着配合。很多研究分析想破解眼神的奥秘,人类如何用移动的眼睛表述个人内心呢?很有趣的课题。

各位一定想知道研究的结果吧?没错,当两方在对话的时候,说话者或听话者的眼神移动,确实有一定的模式可循。

· 如果眼神往右下方,那么对方应该是在进入感性的认知。

· 如果眼神是往左下方,那是对方正在和自己说话。

· 如果对方的眼神往左上方,那么对方是在回想发生过的事情,并且试图回想其影像。

· 如果眼神是往左移动,那他们应该是试图回想声音。

· 如果眼神是往右移动,那对方正在重组声音的片段。

神奇吧?

眨眼睛

眨眼睛,很平常的生理行为,但也隐含着巨大的意义。我们一般眨眼的速度,一分钟大约八到十五

2 你看到了吗?(3)
次,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眨眼睛是为了保持眼球湿润;如果你盯着电脑或是电视看很久,那么你眨眼睛的速度肯定和平时不同。所以,由此可以判断,如果眨眼睛的速度太快,那么肯定是感到某种不舒服了。

怎样才算是太快?大概是一分钟三十到四十次。这么快速地眨眼睛,通常是一种焦虑的表征。人们会把瞬间袭来的压力转化成快速的眨眼睛,比如撒谎的时候;每个人多少都说过谎,想想自己是否如此。

再回想自己是否经历如此情景:想说什么却说不清楚,或者解释了半天,对方一脸茫然,觉得有些窘或有些快爆炸了,但是不能爆炸,所以拼命眨眼睛。或者刚知道一些很烦心的事,烦得要死,于是拼命眨眼睛。通常这些不愉快来自下列三点:

· 我们不当的行为

· 我们难以清楚表达某些重点

· 听到某些恼人的事情

3 你听到了吗?(1)
不需要声音,我们各式各样的姿势,也正在发表精彩的演讲。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说完了眼睛,现在来谈谈耳朵。

人活一世,大半的时间要听别人说话。所以,是否懂得听别人说话,直接关系到任何沟通交流的成败,间接则影响人际关系的好坏。

无论是什么样子的交流,大小、正式或非正式,至少有两个角色存在: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这两个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参与

交流的所有人轮流扮演。

大多数人喜欢说话,CNN的著名主播Larry King 曾经这么说:“每个人都喜欢跟我抢话筒!”是的,我们都喜欢滔滔不绝地说,很少认真地听别人说话。Larry King天天访问不同的名人:政要、巨商、社会名流等等;各位不妨注意一下他在节目中的表现,不难发现Larry King多数时间是扮演着听话的角色。他也曾经说过,有些主持人实在太喜欢说话了。

在每天的日常生活里,除非别人的话题扯到自己,否则我们就喜欢说个没完,根本懒得去听别人讲话。当然,总会有那么几个爱说话的人,他们的言语会成为众人追捧的焦点,大家喜欢听他们说话,也就不在乎他们是否有没有耳朵了。

聆听

当别人开始跟我们说话,我们开始扮演听众时,我们到底有没有在听呢?还是耳边风吹过就算了?其实我们的身体动作已经告诉对方答案了。

任何一个想被传达的讯息都包含三个要素:

· 说出来的字句

· 说话者的肢体动作

· 弦外之音

先前说过,用字措辞很重要,但是如何让别人注意到我们的优雅措辞呢?记住,对方已经看到我们,也听到我们说的话了,也已经决定是否要继续和我们有所交流或互动。那我们怎么知道对方的想法呢?这些想法会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通常只要用心看对方的举止,仔细听着对方非文字的语言,绝对可以把对方的心思猜到十之八九。

什么叫做非文字的语言?这不是无声的语言,有声音!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说话的音调高低、节奏快慢、口气态度等等。一个人快乐地说“我同意!”和被逼无奈地说“我同意!”两者的口吻绝对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就在“非文字”的语言上。

听别人说话有多重要呢?让我们来看一些人类行为的研究结果,关于成功人士的成功因素,或者就是身边一个挺受大家欢迎的朋友,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擅长“聆听”。他们运用恰当的举止和非文字语言,让别人知道他们在很认真地听,然后在合适的时间,提出贴心诚恳的建议。他们的言行让别人感觉到一种心灵的共鸣,听话与说话之间,他们取得一种令人欢喜的和谐。

这些人在听话的同时,不只是听到嘴里吐出来的文字,最重要的,他们看到文字之外的语言,听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大部分时候,我们用文字表达的思想,远远少于心里真正想说的话。所以,如果一个人能猜出我们心里真正的意思,那会得到多大的认同感呢!

这里我们来谈谈说话的音调,组成非文字语言的第二元素。一句话的意义,有百分之九十是通过说话的音调来表达

的。用不同的音调说同样一句话,听在别人的耳朵里,绝对是不一样的意思。

一般人虽然听到一句完整的话,却经常是左耳进右耳出,跟没听到一样。如果我们听话的时候,能把眼睛和脑子全部用上,那一定能听到比文字本身更完整的意思。

亲身体验

下次有机会和别人面对面谈话,试着什么都不要想,也不要想等会儿该怎么回复,只要专心听对方说话。然后,看看自己是不是能记得更多对方说的内容。当能完全做到上述的听话方法时,可以开始训练自己去听对方的非文字语言;对方怎么说话的?口气、音调、姿势、态度等等。渐渐地,这能变成一种听话的方式。

在会议上或一般日常生活里,我们只要觉得对方似乎有相反意见的时候,就很轻易地说是对方没听到重点。事实上是否真是

3 你听到了吗?(2)
如此?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说话的音调问题,让对方迷失了所谓的重点?或者我们的肢体语言给了对方错觉?让人家以为不过是顺带一提?

用心聆听

聆听,是帮助我们了解他人思想的重要方式;同时加以合适的回应,不但是礼貌,而且也是建立彼此互信关系的第一步。但是,我不得不说了,大部分人的耳朵都是装饰品,大部分的人从来没认真听过别人说话。

为什么很多人总是觉得生活紊乱无序呢?甚至人类总是打打杀杀个没完呢?我可以这么简单地说:因为大部分人都不听别人说话;或者更糟糕的,听懂一半,瞎猜一半。听话,不仅仅是靠耳朵,还要靠眼睛,想想自己说话的时候,只动嘴巴吗?脸上一定有表情,声调一定因事情的不同而改变,手脚也一定有相应的动作。既然自己是这样的,别人难道会不一样吗?

我们还有一种共同的趋势,就是如果我们处在只能听、不能发表意见的时候,通常我们的耳朵会自动关闭。大部分人是怎么听话的呢?大部分人听对方说话,仅仅是因为要知道等会儿怎么回复对方,如此而已。

听和聆听

听和聆听有什么不同?可能从小就没搞清楚过。我们简单地说:

听,是一种生理行为,声音进入耳朵,传达到脑子。

聆听,则是一种心理行为,声音进入耳朵,传达到脑子,转化为有意义的思想。

各位可能会问了,声音既然都到了脑子,难道不会自动转化成思想?很遗憾地告诉大家:不一定!

中国有句老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到达脑子的声音,还是声音。要变成有意义的思想或知识,必须要经过思考,才能赋予声音合适的意义。

听而不思考,就是所谓的听而不闻,各位一定经历过!年轻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