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前三章要点

计算机网络前三章要点

一、填空题

1.OSI模型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

(表示层)和(应用层)七个层次。

2.OSI分层体系中,能够实现对等的层次之间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进程称为(实体)。下层

实体给上层实体提供(服务),上层实体给下层实体提供(接口)。

3.从连接的角度,服务可以分为两类:(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

4.OSI模型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个部分。

5.物理层定义了(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规程特性)四个方面

的内容。

6.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两大类,有线介质分为(铜缆)和(光

纤)两大类,铜缆可分为(同轴电缆)和(5类缆)两大类,同轴电缆可分为(细同轴)和(粗同轴)两大类,光纤可分为(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两大类。

7.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最底层,主要涉及(比特)在通信信道上的传输。

8.数据链路层处理的数据单位称为(帧)。

9.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有(链路管理)、(封装成帧)、(帧同步)、(差错控制)、

(流量控制)、(透明传输)、(信道共享)和(寻址)。其中三大基本功能为(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和(差错控制)。

10.数据链路层提供三类服务(面向连接)、(有确认无连接)(无确认无连接)

11.数据链路流量控制使用较多的两种方法是(等停协议)和(滑动窗口)

12.PPP协议中使用(字节填充)来保证数据传输的透明性,其中帧标志位为(01111110

或者7E),控制转移字符为(01111101或者7D)。

13.在数据链路层中定义的地址通常称为(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

14.网络层所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两类:(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在通

信子网中提供这两类服务的分别是(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

15.网络路由的算法有(确定型算法)和(自适应型算法),其中(自适应型算法)适用

于大型网络。

16.确定型算法分为三种(泛洪法)、(有选择泛洪法)和(固定路由算法)

17.自适应型算法包括(热土豆法)、(集中式)及(分布式)

18.流量控制可分为三个层次(链路层级)、(网络层级)及(访问网络级)

19.传输层的功能包括(服务选择)、(连接管理)、(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差

错控制)等。

20.传输层是严格意义上的(端)到(端)协议。

二、选择题

1、OSI参考模型中的表示层的功能是:( C )

A、用户认证

B、端到端连接

C、数据格式变换

D、会话的建立和断开

2、路由选择功能是在OSI参考模型的哪一层?( C)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3、OSI参考模型中,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单元分别是:( C )

A、报文、数据帧、比特

B、分组、报文、比特

C、分组、数据帧、比特

D、报文、数据帧、分组

4、在OSI参考模型中,第N层与它之上的第N+1层的关系是:( A )

A、第N层为第N+1层提供服务

B、第N+1层将从第N层接收的报文添加一个报头

C、第N层使用第N+1层提供的服务

D、第N层与第N+1层相互没有影响

5、OSI参考模型将整个网络的功能分成7个层次来实现,( C )

A、层与层之间的联系通过接口进行

B、层与层之间的联系通过协议进行

C、各对等层之间通过协议进行通信

D、除物理层以外,个对等层之间均存在直接的通信关系

6、协议是( A)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或约定。

A、同一结点上下层

B、不同结点

C、相邻实体

D、不同结点对等实体

三、多项选择

1、 F 协议 7、 K 接口

2、 L 服务 8、 C 应用层

3、 E OSI参考模型 9、 J 网络层

4、 H 传输层 10、 D 物理层

5、 G 数据链路层 11、 B 无连接服务

6、 M 面向连接服务 12、 I 网络体系结构

13、___A____ISO

A、国际标准化组织,一个制定计算机网络标准的重要国际组织。

B、一种数据传输服务类型,不要求建立与释放连接,而直接进行数据的传输。

C、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该曾给出了系统和用户之间的接口。

D、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通过实际的传输介质传输二进制比特流形式的数据。

E、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一个著名的采用分层体系结构的参考模型。

F、为进行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G、OSI参考模型中的一层,主要负责为相邻的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传输服务,检测物理层所出现的传输差错,并且可能进行纠错。

H、OSI参考模型中的一层,负责为用户提供可靠地端到端的服务。

I、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与各层协议的集合。

J、OSI参考模型中的一层,负责使分组以适当的路径通过通信子网,即实现路由选择功能。

K、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中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

L、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中,各层向它的直接上层提供的一组操作。

M、一种数据传输服务类型,要求在传输之前建立一条连接,数据传输完毕之后释放连接。

四、名词解释

同步协议实体对等层对等层通信服务

同步:指的是使收发两端在时序上保持一致。

协议:通信双方在通信中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为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称为协议,也称为网络协议。

实体:任何接收或者发送数据的硬件单元或者软件进程模块都可以称为通信实体,简称实体。

对等实体:分别位于不同系统对等层中的两个实体

对等层:两个不同系统的同级层次称为对等层。

接口:相邻两层之间交互的界面,定义相邻两层之间的操作及下层对上层的服务。

对等层通信:在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中,每个层次只知道自己从上层接收来数据并处理后再传递给下一层,结果通信目的方该层次的对等层就收到与己方处理的一模一样的数据。就好像在两个对等层之间有一条“通道”直接把数据传送过去一样,这种情况就称为对等层通信。

服务:某一层及其以下各层的一种能力,通过接口提供给其相邻上层。

五、简答题

1、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原则是什么?并简述各层的主要功能。

原则是:

功能:

应用层:为应用软件提供接口,使得应用程序能够使用网络服务;

表示层:数据的编码与解码;数据的加密与解密;数据的压缩与解压;

会话层:在不同用户、节点之间建立和维护通信通道,同步节点之间的会话,决定通信是否被中断,以及中断时从何处重新发送;

传输层:服务点编址;分段与重组;连接控制;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并将报文准确、可靠、顺序地从源端传输到目的端;

网络层:将分组从源端传输到目的端;

数据链路层:组帧;物理编址;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接入控制;

物理层:产生并检测电压发送和接收带有数据的电气信号

2、为什么要采用分层的方法解决计算机的通信问题?

通过分层的方法,使得计算机网络复杂的通信处理问题转化成为若干相对较小的层次内的局部问题,对其进行的研究和处理变得相对容易。

3、“各层协议之间存在着某种物理连接,因此可以进行直接的通信。”这句话对吗?

不对。物理连接只存在于最底层的下面。各层协议之间只存在着称为“对等层通信”的逻辑连接。

4、请简要叙述服务与协议之间的区别。

通过协议的规定,下一层可以为上一层提供服务,但是对于上一层的服务用户来说下面的协议是透明的。协议是存在于对等层之间的,是水平的;服务存在于直接相邻的两个层次之间,是垂直的。

5、请描述一下通信的两台主机之间通过OSI模型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

发送数据的具体过程为:要进行通信的源用户进程首先将要传输的数据送至应用层并由该层的协议根据协议规范进行处理,为用户数据附加上控制信息后形成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再送至表示层;表示层根据本层的协议规范对收到的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进行处理,给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附加上表示层的控制信息后形成表示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再将它传送至下一层。数据按这种方式逐层向下传送直至物理层,最后由物理层实现比特流形式的传送。

当比特流沿着传输介质经过各种传输设备后最终到达了目标系统。此后,接收数据的具体过程为:按照发送数据的逆过程,比特流从物理层开始逐层向上传送,在每一层都按照该层的协议规范以及数据单元的控制信息完成规定的操作,而后再将本层的控制信息剥离,并将数据部分向上一层传送,依此类推直至最终的、通信的目的用户进程。

6、请简述虚电路服务的特点。

虚电路服务要求发送分组之前必须建立连接,即虚电路。之后所有的分组都沿着虚电路依次进行传送。在所有分组传送完毕后要释放连接。它可以提供顺序、可靠的分组传输,适用于长报文的通信,一般应用于稳定的专用网络。

7、请简述无连接服务的特点。

无连接服务无需事先建立连接。各个分组携带全部信息,依据网络的实际情况,独立选择路由到达目的端。它只提供尽最大努力的服务,因此不能保证传输的可靠性。独立选择路由的模式也不能保证分组到达的顺序性。但是其操作灵活且鲁棒性较强,适合于短报文传输以及对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不高的环境。

8、“传输层是真正端到端的网络层次。”这句话对吗?

正确。源端主机上某个程序的进程利用传输层报文的首部字段和控制报文与目的端主机上的目标程序进程进行对话,从而实现程序(进程)之间的信息交互。

9、请画出TCP/IP模型的结构图。

10、TCP/IP模型中传输层的协议有哪些?

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1、TCP/IP模型中网际层的协议有哪些?

网际协议IP、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地址解析协议ARP、逆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以及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

12、TCP/IP模型的应用层可以与OSI模型的哪个层次相对应?

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

13、TCP/IP模型的网络接口层可以与OSI模型的哪个层次相对应?

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14、请简述TCP/IP模型与OSI模型的区别。

首先,TCP/IP模型的应用层囊括了OSI模型的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三层的功能。实践证明将表示层和会话层单独作为独立的层次会造成网络结构复杂、功能冗余,可以将它们的功能划归其它层次实现。TCP/IP模型在这一点上做得较好而OSI模型在此处却留下了一个败笔。

其次,TCP/IP模型只有一个未作任何定义的网络接口层,而OSI模型则完整的定义了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实际上这两层是完全不同的,物理层必须处理实际的物理传输媒介

的各种特性,而数据链路层只关心如何从比特流中区分名为帧的数据单元以及如何将帧可靠地传输到目的端。TCP/IP模型在这一点上工作做得不够。

除上述差异之外,两个模型的特点对比还有:TCP/IP模型没有明显地区分服务、接口和协议的概念,而OSI模型却做了详细的工作,从而符合了软件工程实践的规范和要求;TCP/IP模型是专用的,不适合描述除TCP/IP模型之外的任何协议,而OSI模型是一个通用的标准模型框架,它可以描述任何符合该标准的协议;TCP/IP模型重点考虑了异构网络互联的问题,而OSI模型开始对这一点考虑得不多;TCP/IP模型提供了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服务,而OSI模型开始只考虑了面向连接一种服务;TCP/IP模型提供了较强的网络管理功能,而OSI模型后来才考虑这个问题。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计算机前三章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的特点:自动地运行程序、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定能力、可靠性高,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维护方便、易操作、功能强、使用灵活、价格便宜等特点。计算机还能代替人做许多复杂繁重的工作。计算机最主要的工作特点是存储程序和自动控制。 2、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最早的计算机是用来进行科学计算的。)、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控制、人工智能AI和计算机网络等。 3、计算机的发展按照逻辑元件(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的不同,分为四代: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第二代计算机(1959~1964):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第四代计算机(1971至今)的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未来计算机将朝着微型化、巨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4、专门为某种用途而设计的计算机称为专门(专用)计算机。 5、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字长、运算速度、时钟频率(主频)、内存容量、存取速度、磁盘容量。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时的高精确度主要取决于字长,字长的定义是计算机一次能处理的最大的二进制的位数,字长越长,计算机的性能越高。 6、计算机的分类: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机。

7、“存储程序”的概念提出者是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特点: (1)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2)用二进制的0和1表示程序和数据。 (3)采用“存储程序”设计思想。 8、多媒体计算机处理的信息类型有:文字,数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 9、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是1946年在美国诞生的。 第二章计算机系统 10、几个常见的计算机专业术语简写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心处理器)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 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制造) CAT:Computer Aided Test(计算机辅助测试) 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 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 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治理信息系统) 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每秒多少百万条指令,衡量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单位) 11、程序(Program)是为实现特定目标或解决特定问题而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命令序列的集合。我们平时所说的安装的程序,是安装在计算机的硬盘中。 用户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由语言处理程序(汇编程序,编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概念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念 1.网络的定义 A 将地理位置不同但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软件等)的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B 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自主互联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C 四个元素:独立自主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要通过通信介质将计算机连接起来; 要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或协议; 以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为目的。 2.使用网络的目的:a资源共享:可共享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 B在线通信:视频会议、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教育等。 3.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4.网络的发展阶段 A计算机终端网络 1)分时多用户联机系统、面向终端网络 2)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 3)开始标志:1952年美国SAGE系统的诞生被誉为计算机通信发展史上的里程 碑。 4)实现了“计算机—终端”的通信,传输特点:主机(PC)--通信线路—终端 5)主机任务:数据处理、数据通信、数据存储 6)终端:不具备处理能力和存储功能 7)缺点:主机负荷重;线路利用率低 8)硬件设备:主机、终端、通信线路 9)模型 B 计算机通信网络 1)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 2)20世纪60年代中期 3)主要目的:传输信息 4)实现了“计算机—计算机”的通信 5)硬件设备:主机、终端、集中器(HUB)、通信控制处理机(CCP)、通信线路 6)通信控制处理机:数据通信 7)集中器:数据的收集和分发

8)缺点:缺乏统一的软件控制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9)模型 C 计算机网络 1)开始标志:ARPANET的诞生 a)1969年 b)第一个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计算机网络 c)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d)是Internet的前身 e)将网络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f)实现了“计算机—计算机”的通信 g)采用分层的协议 h)是广域网 i)标志着计算机网络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 2)硬件组成: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组成相同 3)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区别:计算机网络是由网络操作系统软件来实现网络的共 享和管理的,而计算机通信网络中,用户只能把网络看作是若干个功能不同的 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为了访问这些资源用户需要自行确定其所在的位置,然后 才能调用。 4)模型:参考计算机通信网络 5.计算机网络按照功能(逻辑)划分: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1)资源子网 a)层次:上三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b)功能:数据处理 c)硬件设备:主机(服务器)、终端(用户工作站)、打印机 2)通信子网 a)层次:下三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b)功能:数据传输、数据通信 c)硬件设备:通信介质、集线设备 6.书上划分方法,计算机网络划分成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a)定义: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 源共享的系统 b)代表:1台主机2000多个终端组成的订票系统 2)多主机互联计算机网络 a)定义:以能够互相共享资源为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的集 合体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超全

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概述 基本概念 1.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2.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3.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4.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5.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6.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因特网的工作方式分为两大块:(老师提到) (1)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 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2)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概念:处在因特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 对等方式(P2P 方式)即 Peer-to-Peer方式 概念: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服务器软件的特点: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 P2P)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 1.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 2.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 3.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1.建立连接 2.通信 3.释放连接 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1.在发送端,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2.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构成分组。3. 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分组首部的重要性:每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分组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这样的存储转发方式,最后分组就能到达最终目的地。 分组交换的优点:高效 : 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 : 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 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 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问题:1. 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2. 必须携带的首部,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主机和路由器的作用不同:

《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

第1章概论(基本概念) 1.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四个阶段: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局域网的兴起和分布式计算的发展) 2.协议定义P.4(掌握协议的定义并知道Internet网中使用的通信协议是TCP/IP协议,Novell 网中使用的通信协议是IPX/SPX协议,Microsoft网使用的通信协议是NetBeui协议)。 3.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按照网络协议,以共享资源为主要目的,将地理上分散且独立自主的计算机互相连接起来的集合。 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网络覆盖范围来分:LAN、MAN和W AN) 5.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两个子网: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其中资源子网负责数据处理,通信子网负责数据通信)。 6.网络拓扑结构及其分类(由通信子网抽象出的一个几何图形称为网络的拓扑结构)。 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 1.数据传输的几种方式(四种) (1)模拟信号传送模拟数据(2)模拟信号传送数字数据 (3)数字信号传送数字数据(4)数字信号传送模拟数据 2.多值调制及其作用(调制参数多于两个的调制称为多值调制,即N>2) 对于N值调制,每个电信号状态(码元)所传送的二进制位数为n与N有关:n= log2N 多值调制的作用:在不提高线路的电信号传输速率的前提下,提高线路的数据传输速率。 3.P CM(脉冲编码调制、抽样定理及其计算) PCM的三个步骤:(1)抽样(2)量化(3)编码 抽样定理:当抽样的频率大于或等于模拟数据的频带宽度的两倍时,所得离散信号可以无失真地代表被抽样的模拟数据。(计算见笔记上例子) 4.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见笔记) 5.数据通信中的几个重要性能指标(比特率、波特率、出错率和信道容量) S=(1/T) log2N B=1/T C=H log2(1+S/N) 6.香农公式及其应用(计算题) 例1 某信道带宽4000HZ,设信噪比为30dB,计算该信道的最大传输速度 (或信道容量)。 解:∵ 10lg(S/N)=30dB lg(S/N)=3 S/N=103 ∴ C=Hlog2(1+S/N)=4000×log2(1+103)=39868.90bps 7.多路复用技术分类及其定义(FDM各TDM)(名词解释) 8.数据交换技术分类及其特点 9.串行通信的方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10.差错控制及编码(本章重点) (1)差错控制定义及其分类 数据传输过程中由于线路本身或外界因素影响使“0”变为“1”或“1”变为“0”的现象称为差错。差错控制是在数据传输中,发现差错并采取措施纠正,把差错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的技术和方法。差错控制分类:ARQ(自动请求重发)和FEC(前向纠错)。 (2)奇偶校验码编码规则(数据位和冗余位一起构成的总码字中1的个数为奇数或偶数。)(3)循环冗余码CRC(计算并验证)(必须熟练掌握)见笔记 例1 已知CRC系统的g(x)=1+x2+x3+x4,求信息110的冗余码部分。

《计算机网络》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计算机网络定义 由通信信道连接的主机和网络设备的集合,以方便用户共享资源和相互通信。 2.网络组成 网络实体可抽象为两种基本构件: 结点:计算设备; 链路:物理媒体。 3.构建网络的三种方法 ①直接连接(适用于有限的本地端系统联网):由某种物理媒体 直接相连所有主机组成。 分类:I,点到点链路 II:多路访问链路 ②网络云: ③网络云互联: 4.因特网的结构 ①网络边缘:应用与主机 ②接入网:连接两者的通信链路 ③网络核心:路由器(网络的网络) 5.什么是“核心简单、边缘智能”原则?举例 ①将复杂的网络处理功能(如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功能、安全保 障和应用等网络智能)置于网络边缘。

②将相对简单的分组交付功能(如分组的选路和转发功功能)置 于网络核心 ③位于网络边缘的端系统的强大计算能力,用软件方式处理大量 复杂的控制和应用逻辑,位于网络核心的路由器尽可能简单,以高速的转发分组。 6.协议和服务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称为网络协议。 三个要素:①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②语义: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 何种响应。 ③定时: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7.网络体系结构 a)OSI:(七层),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应用层,会话层, 传输层,表示层, b)TCP/IP: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TCP负责发现传输问题,一有问题就发出信号,要求重新传输。 IP负责给因特网的每一台联网设备规定一个地址。 c)5层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 >>>>>>>>>>>>>>>>>>>>>>>>>>>>>>>>>>>>>>>> 应用层:HTTP… SMTP DNS …. RTP 运输层: TCP UDP

计算机网络前三章总结

计算机网络前三章总结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1.1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的产生与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历程: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网络开始形成。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分组交换网。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因特网开始形成。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出现了大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因特网迅速扩展与快速发展 2.无线局域网和无线城域网快速发展 3.三网融合促进了宽带城域网的出现 三网融合:计算机网络电信网广播电视网 4.物联网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1.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拓扑结构 1.2.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是“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的自治 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1.2.2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连接到网络中的计算机等各种设备称为结点,把结点连成网络可以有多种结构,我们称之为网络拓扑。基本的网络拓扑有5种: 1.总线形:在总线形拓扑结构中,所有结点连接在一条作为公共传输介质的 总线上。 2.星形:在星形拓扑结构中,结点通过点-点通信线路与中心结点连接,所以 增减结点非常方便。 3.树形:在树形拓扑结构中,结点按层次进行连接,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 结点之间进行。

4.环形:在环形拓扑结构中,结点通过点-点通信线路连接成闭合环路。 5.网状:网状拓扑又被称为无规则型。在网状拓扑结构中,结点之间的连接 是任意的,没有规律的。 1.3计算机网络分类 按覆盖的地理范围进行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个人区域网(PAN 0~10m)局域网(LAN 10m~10km)城域网(MAN 10km~100km)广域网(WAN 100km~1000km)。 局域网、城域网与广域网三网融合 1.4分组交换技术 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交换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电路交换和存储转发交换。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又可分为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又进一步分成数据报和虚电路方式。 1.4.1交换方式 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方式与电话交换的工作过程类似。。这里,电话 换成计算机(称为主机),电话交换机换成了数据交换机,电话交换网变成 了通信子网。 2.报文交换:将需要传输的数据封装成一个包,这个包称为报文。报文 交换就是在网络中直接传输报文。但与电路交换不同,它一段一段占用通信 线路。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技术就是分组、路由选择与存储转发。分组交换 将需要传输的数据预先分成多个短的、有固定格式的分组。 1.4.2数据报方式与虚电路方式 分组交换技术可以分为:数据报(DG)方式与虚电路(VC)方式。 1.数据报方式:数据报是报文分组存储转发的一种形式。在数据报方式中, 分组传输钱不需要预先在与源主机与目的主机之间建立“线路连接“。 2.虚电路方式:虚电路方式试图将数据报方式与电路交换方式结合起来,发 挥这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以达到最佳的数据交换效果。 1.4.3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三章知识点

3.1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1.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能完成计算机间的通信合作,把每个计算机互联的功能划分成明确定义的层次,并规定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服务;也即指用分层研究方法定义的网络各层的功能,各层协议和接口的集合。 2.ISO制定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但并没有形成实际的产品。TCP/IP协议是Internet上采用的协议,是一个广泛使用的工业产品,是一个工业标准,是事实上的标准。 3.协议是一组规则的集合,是进行交互的双方必须遵守的约定。 4.通信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和交换规则。 5.语法是以二进制形式表示的命令和相应的结构,确定协议元素的格式(规定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 6.语义是有发出请求、完成的动作和返回的响应组成的集合,确定协议元素的类型,即规定通信双方要发出各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 7.交换规则规定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即确定通信状态的变化和过程,如通信双方的应答关系。 8.通信协议的特点:1)层次性。网络系统体系结构是有层次的。通信协议被分为多个层次,在每个层次内又可以被分为若干子层,协议各层次有高低之分。 2)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通信协议不可靠就会造成通信混乱和终端,只有通信协议有效,才能实现系统内的各种资源共享。 9.在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中,N层是N-1层的用户,同时是N+1层的服务提供者。 10.一台计算机上的第N层与另一台计算机上对应的第N层进行对话,通话的规则就是第N层协议。

11.网络体系结构中采用层次化结构的优点: 1)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高层不必关心低层的实现细节,只要知道低层所提供的服务以及本层向上层所提供的服务即可,能真正做到各司其职。 2)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某个层次实现细节的变化不会对其他层次产生影响。3)易于实现标准化。 3.2 OSI参考模型 1.198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颁布了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简称OSI,形成了所谓七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2.OSI/RM从下向上的七个层次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最高层为应用层,面向用户提供服务;最低层为物理层,连接通信媒体实现数据传输。 3.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分为7个层次,其中第一层到第三层属于通信子网的功能范畴,第五层到第七层属于资源子网的范畴,第四层起着衔接上下三层的作用。 4.OSI参考模型的特点 1)每层的对应实体之间都通过各自的协议进行通信; 2)各个计算机系统都有相同的层次结构; 3)不同系统的相应层次具有相同的功能; 4)同一系统的各层次之间通过接口联系; 5)相邻的两层之间,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5.物理层处于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直接面向网络传输介质。 6.在物理层中传输的是二进制比特流。 7.物理层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前三章要点

一、填空题 1.OSI模型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 (表示层)和(应用层)七个层次。 2.OSI分层体系中,能够实现对等的层次之间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进程称为(实体)。下层 实体给上层实体提供(服务),上层实体给下层实体提供(接口)。 3.从连接的角度,服务可以分为两类:(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 4.OSI模型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个部分。 5.物理层定义了(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规程特性)四个方面 的内容。 6.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两大类,有线介质分为(铜缆)和(光 纤)两大类,铜缆可分为(同轴电缆)和(5类缆)两大类,同轴电缆可分为(细同轴)和(粗同轴)两大类,光纤可分为(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两大类。 7.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最底层,主要涉及(比特)在通信信道上的传输。 8.数据链路层处理的数据单位称为(帧)。 9.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有(链路管理)、(封装成帧)、(帧同步)、(差错控制)、 (流量控制)、(透明传输)、(信道共享)和(寻址)。其中三大基本功能为(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和(差错控制)。 10.数据链路层提供三类服务(面向连接)、(有确认无连接)(无确认无连接) 11.数据链路流量控制使用较多的两种方法是(等停协议)和(滑动窗口) 12.PPP协议中使用(字节填充)来保证数据传输的透明性,其中帧标志位为(01111110 或者7E),控制转移字符为(01111101或者7D)。 13.在数据链路层中定义的地址通常称为(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 14.网络层所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两类:(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在通 信子网中提供这两类服务的分别是(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 15.网络路由的算法有(确定型算法)和(自适应型算法),其中(自适应型算法)适用 于大型网络。 16.确定型算法分为三种(泛洪法)、(有选择泛洪法)和(固定路由算法) 17.自适应型算法包括(热土豆法)、(集中式)及(分布式) 18.流量控制可分为三个层次(链路层级)、(网络层级)及(访问网络级) 19.传输层的功能包括(服务选择)、(连接管理)、(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差 错控制)等。 20.传输层是严格意义上的(端)到(端)协议。 二、选择题 1、OSI参考模型中的表示层的功能是:( C ) A、用户认证 B、端到端连接 C、数据格式变换 D、会话的建立和断开 2、路由选择功能是在OSI参考模型的哪一层?( C)

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 一.计算机网络定义,组成,功能。 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把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组成:(1)网络信息传输(通信设备、线路、软件)通信子网(2)资源共享(设备、计算机、软件)资源子网。 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子网、资源子网组成局域网 通信子网:网卡集线器(HUB)、交换机(软件)、路由器(软件)、网线。 资源子网:工作站、服务器,网络打印机,网络操作系统(nos),网络应用系统。 功能:(1)硬件资源共享(2)软件资源共享 (3)用户之间的信息传输(4)协同计算、并行计算 二.传输介质与拓扑结构 1.传输介质:1)双绞线2)同轴电缆3)光纤 1)双绞线特点:①连通性:点一点多点或中继器②传输性质:电信号③距离性质:10兆-100m ,100兆-100m ,1000兆-15m④电磁特性(EMI)最差(UTP)⑤价格:UTP最低 2)同轴电缆:①细缆:10兆网络185m三通电缆②粗缆{基带10兆数字信息;宽带400兆模拟信息3)光纤:①点一点,不适合多点,②光信号带宽1GHZ以上③EMI最好④收发器价格高 2.拓扑结构;①星型②环型③总线型 ①星型特点;集中控制原理简单可靠性低不会产生冲突②总线特点:分布式控制广播式传播冲突处理③环型特点:不会产生冲突分布式控制复杂集中式 三.通信技术与交换技术: (1)数据编码技术 A: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1)幅移键控(ASK)法:速度慢,抗干扰差 2)频移键控(FSK)法:速度较慢,抗干扰性好 3)相移键控(PSK)法:速度快,抗干扰性好 B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1)NRZ码2)DNRZ码 3)曼彻斯特码4)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C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多路复用技术 a)FDM:频分多路复用 b)TDM:时分多路复用 c)CDM:码分多路复用 (3)同步方法a)群同步b)位同步 (4)差错控制 a)差错检测,相关性编码奇偶校验 b)差错控制方法:自动请求同发(ARQ)前向纠错 (FEC) (5)电路交换特点1)三阶段2)电路独占,效率低, 传输速度固定3)无存储缓冲延迟最小 (6)报文交换特点:信道分段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效率,速率不固定,每一次转发, 先依路由选择,存储\转发延迟很大,接收存储,转 发等待,信号传输。 (7)分组交换:(1)数据报分组交换(2)虚电路分组 交换 特点:报文分割成小的分组,出错概率小;占用储存空 间小,内存占用信道小。 在数据报方式中,中间节点必须为每个分组选择路 由。 在虚电路方式中,中间电路只在简历虚电路时选择一 次路由。 四. 网路体系结构,通信协议,层次结构 (1)体系结构:实现网络通信的硬件和软件 (2)通信协议:两个实体间控制数据交换的规则的集 合。 包括:语法,语义,定时。 OSI/RM P22 LAN/RM P24 TCP/IP P25 第二章 1.链路层:定义:向上层用户提供的服务,相邻节点 之间透明,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功能:(1)帧同步(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4) 链路管理 帧同步方法:a)字节计数法(以太网)b)使用字符 填充的首尾定界法(MOD BUS协议)c)使用比特填 充的首尾定界法(HDLC)d)违法编码法(令牌网) HDLC三种数据传送操作方式:①正常响应方式(NRM) ②异步响应方式(ARM)③异步平衡方式(ABM) HDLC帧的结构 控制:①信息帧(I帧)②监控帧(S帧)接收准备好 (RR),接收未准备好(RNR),请求重发(REG),选择 请求重发(SRE)③无编号帧(U帧) 流量控制的定义:流量控制是一种协调发送站的发送 速率和接收站的接收速率一致性的数据传输同步技 术。 流量差错控制方法:(1)流量控制方法:a)硬件流控 b)Xon|Xoff方法c)停一等协议d)滑动窗口协议 (2)差错控制方法:a)回退n协议b)选择重发 2.网络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面向链接,无连接, 端节点之间的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 功能:网络寻址,路由选择,数据传输,阻塞控制, 网际互联,网络管理计费 路由选择:1)路由选择要求:正确性、简便性、鲁棒 性、稳定性、公平性、最佳性。 8位8 8 n 16 8 标志地址控制信息帧校验标志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汇总

个人公众号:飞享 第一章:网络基础 1.计算机网络: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 2.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在一起,而互连网则把许多网络通过计算机连在一起。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通常称为主机。 3.互联网由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组成。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用户直接使用,用来通信。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在这些网络上的服务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 4.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的目的。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5.按照网络的作用范围分类: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6.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约定。由语法,语义,同步三要素组成。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者格式。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7.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8.计算机通信是计算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计算机网络采用的通信方式是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连接方式(P2P)。 9.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由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组成。运输层最重要的协议是TCP和UDP协议,而网络层最重要的协议是IP协议。 10.分组交换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最常用的分组交换是使用无连接的IP 协议,数据传输过程,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11.电路交换: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整个通信的过程,通信的双方自始至终占用着所使用的物理信道。 12.报文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整个报文在网络的结点中存储下来,然后再转发出去。 13.速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也称为数据率或比特率。 14.带宽:网络的通信链路传送数据的能力,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15.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16.时延: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时延包括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17.时延带宽积:是传播时延和带宽的乘积。 18.往返时间: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19.信道利用率: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即有数据通过。 20.网络利用率: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21.实体:任何可发送或者接受信息的硬件或者软件进程。 22.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实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元。 23.服务访问点:SAP,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各章节总结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各章节总结 第一章:概述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涉及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协议等多个方面。计算机网络按照地理分布范围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可靠性、降低成本等。 第二章:物理层 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它负责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信号。物理层包括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物理设备(如调制解调器、集线器、中继器等)和物理接口(如RS-232、USB、1394等)。物理层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物理连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接收。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负责在计算机之间建立数据链路,以便进行数据传输。数据链路层包括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负责建立和维护连接,而媒体访问控制子层负责控制数据的传输方式。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协议包括以太网协议、令牌环协议等。

第四章: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在计算机之间建立网络连接,实现数据的路由和转发。网络层的主要功能包括路由选择、拥塞控制、数据分片等。网络层的主要协议包括IP协议、ARP协议、ICMP协议等。 第五章:传输层 传输层负责在计算机之间建立传输连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传输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分段、数据封装、数据解封装、流量控制等。传输层的主要协议包括TCP协议和UDP协议。 第六章:应用层 应用层负责在计算机之间进行应用程序的通信。应用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录等。应用层的主要协议包括HTTP 协议、FTP协议、SMTP协议等。 第七章: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免受攻击的重要措施。网络安全主要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加密技术等。防火墙可以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检测并报告攻击行为,加密技术可以保护数据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归纳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答:两个(N)实体问,将控制两个对等(N)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为协议。 N层实体向上一(N+1)层所提供的,并能让上一层所看见的为服务, 区别:①协议是横向的,服务是纵向的。 ②服务定义了该层能够代表它的上层完成的操作,即服务定义了两层间的接口。 协议定义了同层对等实体之间交换的帧、分组和报文的格式及意义的一组规则。 关系:协议关系到服务的实现,但对服务的用户来说是不可见的。 2、OSI层间的服务是用什么定义的? 答:OSI层间的服务是用原语来定义的。(N)服务是由一个(N)实体作 用在一个(N)服务访问点上来提供的。 3、OSI的第几层分别处理以下问题 ①把比特流划分成帧; ②决策使用哪条路径到达目的端; ③提供同步信息。 答:①由OSI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来处理划分成帧的问题。 ②由OSI的第三层(网络层)来处理走哪条最佳路径到达目的端。 ③由OSI的第五层(会话层)来提供同步信息的。 4、对OSI/RM的七个功能层次进行总结,把每一层的最主要的功能归 纳成一句话或两句话。 答:OSI/RM各层的主要功能:①物理层(Physicallayer):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地传输比特流。

②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在物理层传输比特流的基础上, 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采用差错 控制、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③网络层(Networklayer):通过路由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它要实现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与网络互连等功能。 ④传输层(Transportlayer):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服务、透 明地传输报文,并向高层屏蔽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 ⑤会话层(Sessionlayer):组织两个会话进程间的通信,并管理数据的交换。 ⑥表示层(Presentationlayer):用于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 息的表示方式。它包括数据格式的变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等功能。 ⑦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它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它不仅提供应用进程所需的数据交换和远程操作,而且 还要为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来完成一些为进行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它们包括: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FTAM虚拟终端VT、事务处理TP、远程数据库访问RDA制造业报文规范MM段目录服务等协议。 第二章:物理层 1、电视频道的带宽为6MHz假定没有热噪声,如果数字信号取4种离 散值,可得到的最大数据速率是多少? 答:由于没有热噪声,利用奈奎斯特公式:

计算机网络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第三章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1、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中网络单元的地理分布和互联关系的几何构行。 2、计算机网络按照拓扑机构来分分为:1、总线型网络2、星型网络 3、环型网络 4、树型网络 5、网状型网络 3、总线型网络:各个节点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线路与公共总线连接。 4、环型:网络中的节点计算机连成环型就成为环型网络。 5、总线型网络的特点:1、结构简单2、扩展容易3、网络中任何节点的故障都不会造成全网的故障4、可靠性较高。 6、星型网络的特点:1、结构简单2、建网容易3、可靠性差 7、环型网络的特点:1、传送路径固定2、环型网络实现简单3、可靠性较差。 8、树型网络的特点:1、树型网络是分层2、通信线路长度较短3、成本低、易推广4、可靠性 差 9、总线型拓扑结构分为:单总线结构和多总线结构。 10、总线型拓扑结构常用的又CSMA/CD和令牌总线访问控制两种方式。 11、总线型拓扑结构为了扩展,经常用中继器等设备来增加一个附加段。 12、总线拓扑结构的优点是:1、电缆长度短,易于布线和维护2、可靠性强3、可扩充性强4、 费用开支少 13、总线型拓扑结构的缺点是:1、诊断困难2、故障隔离困难3、

中继器等配置4、实时性不 强 14、星型拓扑结构采用集中式控制策略。 15、星型拓扑结构的中央节点必需具有中继交换和数据处理能力。 16、型拓扑结构的交换方式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 17、星型拓扑结构的优点:1、方便服务2、每个连接指接一个设备3、几种控制和便于故障诊 断4、简单地访问协议 18、星型拓扑结构的缺点:1、电缆长度和安装困难2、扩展困难3、依赖于中央节点。 19、环型拓扑结构:环型拓扑结构常使用令牌来决定哪个节点可以访问通信系统。 20、令牌是特殊的信息包。 21、环型拓扑结构一般采用分散式管理,适合采用令牌环访问控制方法。 22、环型拓扑结构的优点:1、电缆长度短2、适用于光纤3、网络的实时性好 23、环型拓扑结构的缺点:1、网络扩展配置困难2、节点故障引起全网故障3、故障诊断困难 4、拓扑结构影响访问协议 24、树型拓扑结构时一种分层结构。 25、树型拓扑结构适用于分级管理和控制系统。 26、树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扩展2、故障隔离方便 27、树型拓扑结构的缺点是:对根的依赖性太大。 28、星型环型拓扑结构的优点:1、易于扩展2、故障的诊断和隔离方便3、安装电缆方便 29、星型环型拓扑结构的缺点是:环上需要只能的集中器。 30、拓扑结构的选择原则:1、可靠性2、扩充性3、费用高低 31、网络体系结构:层和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32、OSI参考模型的分层原则:1、层次的划分应该从逻辑上将功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四版)复习重点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四版)复习重点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 1.2 1、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资源共享观点的定义: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网络拓扑分类:根据通信子网中通信信道类型分类,有广播信道与点网络拓扑分 类:根据通信子网中通信信道类型分类,有广播信道与点广播信道通信子网的特 点:一个公共的通信信道被多个网络结点共享; -点线路。 -点线路; 广播信道通信子网的基本拓扑构型: 总线型树型环型 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型 点-点线路的通信子网的特点:每条物理线路连接一对结点; 点-点线路的通信子网基本拓扑结构有: 第二 章数据通信与广域网技术 星型环型树型网状型 2.1 2.2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数据传输类型与通信方式 串行通信、并行通信 单工通信、半双工或全双工通信 数据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同步技术( 传输介 质及其主要特性 主要传输介质 同步通信异步通信) 2.4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电缆无线与卫星通信信道数据编码技术 数据编码类型: 计算机的 二进制数据 模拟信号 数字信号 数字 数据 编码 2、 计算机内部 表示信息的 二进制数据 通信系统用 于表示二进 制数据类型 数字数据编码方法 数据 (a)非归零码 同步时钟 (b)曼彻斯特编码 (c)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模拟 数据 编码 振幅键控ASK 移频键控FSK 移出键控PSK 数据信号 编码类型 外同步编码非归零码 曼彻斯特编码 f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具体的数据编码方法

曼彻斯特编码是应用最广泛的编码方法之一; 曼彻斯特编码的规则是:每比特的周期T分为前T/2与后T/2两部分;通过前T/2传 送该比特的反码,通过后T/2传送该比特的原码; 曼彻斯特编码的优点是:每个比特的中间有一次电平跳变,两次电平跳变的时间间 隔可以是T/2或T,利用电平跳变可以产生收发双方的同步信号; 曼彻斯特编码信号称为自含钟编码”信号,发送曼彻斯特编码信号时无需另发同步 信号。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是对曼彻斯特编码的改进;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与曼彻斯特编码不同点是:每比特的中间跳变仅做同步使用,每 比特的值根据其开始边界是否跳变来决定; 某个比特开始处发生电平跳变表示传输二进制0”;不发生跳变表示传输二进制1”。 3、脉冲编码调制方法PCM 采样: 采样是隔一定的时间间隔,将模拟信号的电平幅度取出作为样本,让其表示原来的信号; 采样频率f应为:f>2B或f=1/T>2f max。 其中,B为通信信道带宽,T为采样周期,f max为信道允许通过的信号最高频率; 如果以大于或等于通信信道带宽2倍的速率对信号采样,其样本可以包含足以重构 原模拟信号的所有信息。 量化: 量化是将样本幅度按量化级决定取值的过程; 经过量化后的样本幅度为离散的量级值,已不是连续值; 编码: 采样过程 样本最化级二进制编码编码信号 口11r _____________ r। ____ i ___________ 1 A0100 7()1 1 1 1)4]J 1 101 1 1___ 1 -1 D三15 1 111I 1 13LH)1 1 1___ 1 1—Lz_60110____ 1___________ 3OOI 1________ 1 1 PCM用于数字语音系统

计算机网络各章重点总结

第一章:概述 1、因特网的组成:从因特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以下的两大块: (1)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 (2)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 2、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方式:主机A 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 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简称为“计算机之间通信”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 (1)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2)对等方式(P2P 方式)对等连接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两者的相同点与区别: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前者严格区分服务和被服务者,后者无此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3、因特网的核心部分: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因特网核心部分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起来的路由器组成而主机处在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主机的用途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路由器的用途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4、(1)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2)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3)报文交换:电报通信: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的从源点直达终点。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分组交换单个分组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5、计算机网络从网络的交换功能分类: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混合交换 6、主要性能指标:“带宽”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现在“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每秒”,或b/s (bit/s)。 K = 210 = 1024 M = 220, G = 230, T = 240 信号在时间轴上宽度随着带宽增大而变窄。并不是宽带线路上比特传播的快,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的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时延”数据经历的总时延就是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和处理时延之和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信道带宽数据在信道上的发送速率。常称为数据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信号传输速率(即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处理时延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时延带宽积= 传播时延´带宽 第二章 1.法律上的(de jure)国际标准OSI 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是非国际标准TCP/IP 现在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TCP/IP 常被称为事实上的(de facto) 国际标准。 2.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网络协议,简称为协议。 3.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a.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b.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