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机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1机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1机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1机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一、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100分)

1、机电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准确性(精度)和快速性(相对稳定性).

稳定性:对恒值系统要求当系统受到扰动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能够回到原来的期望值.

对随动系统,被控制量始终跟踪参据量的变化.稳定性是对系统的基本要求,不稳定的系统不能实现预定任务.稳定性,通常由系统的结构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

快速性:对过渡过程的形式和快慢提出要求,一般称为动态性能.稳定高射炮射角随动系统,虽然炮身最终能跟踪目标,但如果目标变动迅速,而炮身行动迟缓,仍然抓不住目标.

准确性:用稳态误差来表示.如果在参考书如信号作用下,当系统达到稳态后,其稳态输出与参考输入所要求的期望输出之差叫做给定稳态误差.显然,这种误差越小,表示系统的输出跟随参考输入的精度越高.

2、机电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画图说明

3、组成控制系统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主要环节有给定、转换、运算、检测、反馈、输出等环节。

4、什么是系统的频率特性?

在RLC串联电路中,感抗和容抗要随电影频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电路阻抗的模,阻抗角,电流,电压等各量都将随频率变化。

5、什么是自动控制?

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6、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可归结为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

7、什么是自动控制系统?

是在无人直接参与下可使生产过程或其他过程按期望规律或预定程序进行的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是实现自动化的主要手段。

8、反馈控制系统是指什么反馈?

是指系统通过获得输出误差,进而校正,得到理想的输出。

9、什么是反馈?什么是正反馈?什么是负反馈?

反馈又称回馈,回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比如高烧到了43度机体会处于正反馈调节,就是温度一直会上升。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相反,可以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比如激素的调节作用。

10、什么叫做反馈控制系统?

即控制部分发出信号,指示受控部分活动,而受控部分的活动可被一定的感受装置感受,感受装置再将受控部分的活动情况作为反馈信号送回到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可以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调整对受控部分的指令,因而能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DOC

第1章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1.1软件工程知识体系 ●软件需求(Software Requirements) ●软件设计(Software Design) ●软件构造(Software Construction) ●软件测试(Software Testing) ●软件维护(Software Maintenance) ●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软件工程管理(Softwar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软件工程过程(Software Engineering Process) ●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Software Engineering Tools and Methods) ●软件质量(Software Quality) 1.2软件生存周期与软件开发模型 ● 1.2.1 软件生存周期 ●Boehm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GB 8566-1988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GB/T 8566-1995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模型 ●GB/T 8566-2001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模型 ●UP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 1.2.2 软件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 ●演化模型(evolutionary model)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喷泉模型(water fountain model) 1.3软件质量模型与软件质量管理 ● 1.3.1 软件质量模型 ●软件产品的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 ●质量特性、质量子特性和度量 ●功能性:适宜性、准确性、互用性、依从性、安全性 ●可靠性:成熟性、容错性、可恢复性 ●可用性:可理解性、易学性、可操作性 ●效率:时间特性、资源特性 ●可维护性:可分析性、可修改性、稳定性、可测试性 ●可移植性:适应性、易安装性、一致性、可替换性 ● 1.3.2 软件质量管理 ●质量需求分析 ●质量计划 ●质量保证 ●质量控制 ●质量改进 ●软件质量管理体系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考试题库和答案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选择填空 1. 信息按照( )可以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可以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 A. 应用领域 B. 加工顺序 C. 管理的层次 D. 反映形式 答案: C 2. 按照处理的对象,可把组织的信息系统分为 ( ) 和管理信息系统两大类. A.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B. 作业信息系统 C. 决策支持系统 D. 情报处理系统 答案: B 3. 信息系统对管理职能的支持,归根到底是对 ( ) 的支持. A. 计划 B. 组织 C. 控制 D. 决策 答案: D 4. 业务系统规划法(BSP)的核心是( ) A. 明确企业目标 B. 定义(识别)业务过程 C. 进行数据分析 D. 确定信息结构 答案: C 5. 下面哪一项企业关键成功因素的特点是错误的: ( ). A. 少量的易于识别的可操作的目标 B. 可确保企业的成功 C. 由企业的所有CSF决定组织的信息需求 答案: B 6. 下面哪一项不是信息系统局部开发层次的优势:( ). A. 相对简单的IT开发 B. 帮助理论的证明 C. 组织变化的阻力最小 D. 优化组织过程 答案: D 7. 一般子系统的划分是在系统( )阶段,根据对系统的功能/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的. A. 需求分析 B. 逻辑阶段 C. 总体设计 D. 详细设计 答案: A 8. 在新产品开发机构重组中,以开发某一新产品为目标,组织集设计,工艺,生产,供应,检验人员为一体的承包组,打破部门的界限,实行团队管理,以及将设计,工艺,生产制造并行交叉的作业管理,这属于( ). A. 功能内的BPR B. 组织间的BPR C. 功能间的BPR D. 功能内的BPR 答案: C 9. 数据存贮设计则根据数据资源分布具体确定了数据存贮的( ). A. 逻辑方式 B. 物理方式 答案: A 10. 信息系统流程图是以新系统的( )为基础绘制的. A. E-R图 B. 管理功能图 C. 业务流程图 D. 数据流程图 答案: D 11. 在关系规范化过程中,一般来讲,满足( )的关系即可满足信息处理的要求,就可以认为是比较规范的关系. A. 第一范式 B. 第二范式 C. 第三范式 D. BC范式 答案: C 12. RUP中的软件生命周期在时间上被分解为四个顺序的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Inception),细化阶段(Elaboration),构造阶段(Construction)和交付阶段(Transition),每个阶段结束于一个主要的里程碑(Major Milestones).构建阶段结束时是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初始功能(Initial Operational)里程碑.

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报告

鞋店进销存管理系统 一.项目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它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早在1954年,银行、大公司和大企业纷纷采用计算机进行账户和账目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统计报表等。从数据的收集、存储、整理到检索统计,应用的范围日益扩大,使计算机的应用很快超过科学计算,成为最大的计算机应用领域。 鞋店管理的特点是信息处理量比较大,所存的鞋种类多,而且由于进货单、销售单、需求单等单据发行量特别大,关联信息多,查询和统计的方式各不相同等原因,因此在管理上实现起来有一定困难。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的重复传递,单据报表种类繁多,各个部门管理规格不统一等问题。 在本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满足计算机管理的需要,我们采取了下面的一些原则: 1、统一各种原始单据的格式,统一账目和报表的格式。 2、删除不必要的管理冗余,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3、程序代码标准化,软件统一化,确保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实用性。 4、界面尽量简单化,做到实用,方便,尽量满足书店中不同层次员工 的需要。 二.定义 “鞋店进销存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添加、修改、查询、退货操作等服务。用户在登陆界面输入用户名,密码后系统核对正确进入系统内部。系统就要求用户选择事务类型(添加、修改、查询、退货等),直至用户选择退出应用服务,询问用户是否退出应用服务,如果用户选择结束,系统重回登陆界面。用户进入添加界面后,首先可以输入的数字必须大于等于100),否则系统显示输入有误。用户点击确认后,由系统查询,判断该取值是否超出库存量,如果没有,则系统会显示确认界面,用户单点击“确认”后,系统自动生成账单,并在后台进行工作,系统进行清

实验五基于MATLAB工具箱的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实验五、基于MATLAB工具箱的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2学时) (综合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对象模型的构造及其相互转换; (2)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浏览器——LTI Viewer使用方法; (3)掌握单变量系统设计工具——SISO Design Tool的使用方法; (4)掌握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器优化设计和仿真; (5)自行设计一个PID控制系统并进行PID控制器的优化设计(选)。 二、实验设备 MATLAB6.1系统教学软件及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内容 1、将下述传递函数转换成tf对象。 2、将第6章的例6-16中非线性系统进行线性化处理后所得线性化状态空间模型的系数矩阵(A,B,C,D)的值转换成LTI对象,然后利用线性时不变系统浏览器—LTI Viewer对系统进行分析。 3、使用 LTI Viewer对以下滑艇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进行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分析 4、以下单位反馈系统。利用单变量系统设计工具SISO Design Tool。(1)对其进行分析,画出系统的根轨迹图以及系统波特图,并求解相位裕量。 (2)对以上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装置,其传递函数如下。 对校正后进行分析,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图以及系统波特图,并求解相位裕量。 5、对以下系统。 要求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最大上升时间为10秒、最大调节时间为30秒、最大超调量为20%。利用非线性控制器设计模块集(Nonlinear Control Design Blockset),试求PID控制器的最佳整定参数Kp、Ki和Kd。假设,三阶线性对象模型的不确定参数:40< a1<50,2.5< a2<10。

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题

《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题 一、复习要点 1.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环境中的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 合。 2.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组织中的数据、业务、管理和 决策等问题,并为组织目标服务的综合系统。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是,在系统规划后,循环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构建与实施、系统评价工作。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可分为三大类:一次性收益,非一次性收益和不可定量的收益 3.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对组织的环境、战略、目标、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组织 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于确定的信息系统项目,要明确其目标,并对目标进行权衡和量化。 4.系统分析的主要活动有系统初步调查、系统可行性研究、系统详细调查研究和新系统逻辑方案 的提出,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弄清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完成新系统的逻辑设计,规定新系统应当做什么。 5.常用的调查研究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召开调查会、业务实践、专家访谈、电子问卷。如果系 统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拟开发项目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时,可向主管单位提出系统开发建议书,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安排。 6.可行性研究又叫可行性分析,它是所有工程项目在开始阶段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可行性研究 是指项目正式开发之前,先投入一定的精力,通过一套准则,从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合理性,以及项目所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可行性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系统开发任务书。 7.需求分析是强调用户对新开发的信息系统的需要和要求,结合组织的目标、现状、实力和技术 等因素,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确定出合理可行的信息系统需求,并通过规范的形式描述需求的过程。需求分析结束时,应当提出需求分析报告交上级审查。信息系统需求分为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两类。 8.系统设计用来确定系统的结构,即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详细设计用来 确定模块内部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产生描述各模块程序过程的详细设计文档。系统设计是对系统分析的深化和细化,其目的是提出能够指导信息系统实现的设计方案。系统实施以系统分析

机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题

机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机电控制系统的执行器也称为,该执行器,常用有、、 等。 2.控制器的常用控制规律有、、。 3.获取系统数学模型主要有、验等方法。 4.闭环控制是将输出量到输入端,用经过运算进行控制。 5.闭环控制系统的开还增益越,系统越容易稳定。 6.闭环控制系统中加入控制规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7.传感器的主要任务是将信号转换成信号 8.常用运算放大器构成放大器、放大器、放大器。 9.同相放大器输入信号极性与输出信号极性。 10.PWM是的英文缩写。 11.用在液压系统中供电为直流24伏中的伺服阀的最大电流约毫安。 12.读取A/D转换结果最快方法是、最慢方法是、中等是。 13.机电控制系统控制方式有、、控制。 14.开还控制是直接用进行控制,与输出量关系。 15.闭环控制系统的开环增益值越,系统越不容易稳定。 16.闭环控制系统中加入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 17.常用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有信号、信号、信号。 18.反相放大器输入信号极性与输出信号极性。 19.如果输入到比较器的信号存在小波动,应选用比较器。 20.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一般由、、、 和五大组成要素有机结合而成。 21.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其内部及相互之间都必须遵循、、与四大原则。 22.机电控制技术的核心内容是。 23.从控制目标进行分类,机电控制技术可以分成和。 24.同一转轴上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为生产机械的机械特性。

25.多轴机电传动系统折算的原则遵循和。 26.机电传动系统产生过渡过程的原因是系统本身是一个惯性系统。存在、和。 27.改善机电传动系统过渡过程的方法主要有和。 28.电机是一种基于和而实现机电能量转换的机械装置,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电动机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 29.常用电机主要分为和两大类。 30.无论是直流发电机还是直流电动机,由于转子线圈在磁场中转动(作切割磁力线运动),则线圈中必然产生。其大小取决于、、电机的转速以及绕组导体数和连接方法。 二、简答 1、机电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2、机电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画图说明 3、组成控制系统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4、什么是系统的频率特性? 5、什么是自动控制? 6、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7、什么是自动控制系统? 8、反馈控制系统是指什么反馈? 9、什么是反馈?什么是正反馈?什么是负反馈? 10、什么叫做反馈控制系统 11、控制系统按其结构可分为哪3类? 12、举例说明什么是随动系统。 13、自动控制技术具有什么优点? 14、对于一般的控制系统,当给定量或扰动量突然增加某一给定值时,输出 量的暂态过程可能有几种情况? 15、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都是根据什么原理工作的? 16、电液比例流量控制的作用是什么?在顺序控制系统中采用比例控制技术 比传统液压控制技术有何优点? 17、自动控制系统有那些环节构成?并说明各环节的作用。

机电一体化毕业设计论文

滨州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数控机床工作台与控制系统设计学号: 姓名: 专业班级: 教学单位:电气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

滨州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级 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数控机床工作台与控制系统设计 2、学生完成全部任务期限:2016年 6月10日 3、任务要求: 1)进程要求 1)提出选题的初步设想。 2)搜集、整理与毕业设计或论文有关的、充分的、准确的信息资料,扩充查阅范围。 3)分析、筛选已有的信息资料,提出研究设想与计划。 4)向指导教师提出开题报告(见附页)。 5)构思论文框架,编写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 6)提请指导老师审阅,并根据老师的指导意见做进一步修订,装订成册。 (2)成果要求 1)毕业设计应提交设计图纸和相应的说明书。图纸须规范、完整、清晰、正确,格式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说明书须规范、详实,应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正文(摘要、正文内容,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等。书写认真、清楚,字数不少于8000字。主要包括:前言、摘要、正文内容 2)毕业论文应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正文(前言、摘要、关键词,正文内容、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等;书写认真、清楚,字数以15000字左右为宜。 4、实验(调研)部分内容要求: (1)实验内容与论文题目一致,数据真实。 (2)调研内容详实,调研结论应具备普遍性。 5、文献查阅及翻译要求: (1)参考文献应与论文内容相一致。 (2)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 (3)参考文献的格式参考滨州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4)翻译文献应与原文内容一致。 指导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摘要 当今世界电子技术迅速发展,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在各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各领域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机械本体、动力与驱动部分、执行机构、传感测试部分、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机电一体化是系统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伺服传动

机电系统设计与分析作业

检测传感技术在机械工业当中的应用随着机械制造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机械设备,用于不同的领域生产中,而在不同的领域中,不同的机械设备有着不同的作用。这些机械设备能帮助人们完成人们不能的任务,并使机械生产任务更加快速,甚至能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制造。而要更加精确的完成机械加工,传感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一.传感技术的概念 传感技术是关于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它涉及传感器(又称换能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制/建造、测试、应用及评价改进等活动。传感技术是当前代表国家综合科研水平的重要技术,传感技术的具体应用是传感技术转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强对传感技术应用的研究也是了解传感技术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主要传感技术大概可分为光电传感技术、多传感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其中光电传感技术又称为光传感技术,是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技术。光电传感技术可用于检测直接引起光量变化的非电量,如光强、光照度、辐射测温、气体成分分析等,也可用来检测能转换成光电量变化的其他非电量,如零件直径、表面粗糙度、应变、位移、振动、速度、加速度、以及物体形状、工作状态等,光电传感技术具有非接触、响应快、性能可靠等特点,目前主要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人技术中。

二.传感技术的发展 早期由于敏感技术的落后,主要是直接机械量输出或电参量输出的机械型传感器。随着微电子加工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固态敏感元件。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和物理量、化学效应,制成了敏感元件传感器。纤维光学的飞速发展,随后也使光纤进入传感检测领域。现在,生物传感器成为传感器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是集现代生物技术与先进电子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传感检测技术的发展,无疑也使机械手得到了升级换代。传感检测技术用于检测系统本身、操作对象和作业环境的状态,为有效控制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必须的相关信息。随着熄灯号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传感检测技术已渗透到军事、医疗、环保、能源、服务、娱乐等各个领域。 三.传感技术在我国机械领域的应用 传感器就是运用传感技术发展而成的一种检测装置,它是将各种非电量按一定规律转接成电量输出的装置,以便于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和调整受控制装置的工作状态,先进的传感器大多与微处理器结合形成自控装置。 光电传感器在机械中的应用:光电传感器由于反应速度快,能实现非接触测量,而且精度高、分辨力高、可靠性好,加之半导体光敏器件具有体积小、质量小、功耗低、便于集成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检测与农业机械等多种领域中。光电传感器具有一下几个优点:①检测距离长。②对检测物体的限制少。③响应时间短。④分辨率高。能通过高级设计使投光光束集中在小光点,或通过构成特殊的受光光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软件维护指软件交互使用之后,为了改正软件中的错误或满足新的需求而修改软件的过程。 2、调试在成功地进行了测试之后,进一步诊断和改进程序中存在的错误过程。 3、可行性研究又叫可行性分析,它是所有工程项目在开始阶段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可行性研究是指项目正式开发之前,先投入一定的精力,通过一套准则,从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合理性,以及项目所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 4、结构化程序设计是一种设计程序的技术,采用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设计方法和单入口、单出口的控制技术,任何程序都可以通过顺序、选择和循环3种基本控制结构的复合实现。 5、信息系统在其使用过程中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要不断维护、修改,当它不再适应需求的时候就要被淘汰,就要由新系统代替老系统,这种周期循环称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6、供应链管理系统就是为了实现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共同目标,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与信息流进行集成的管理和统一协调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网络与通信系统、有关数据、规章制度和人员的统一体。 7、这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交叉管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控制论等学科运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知识工程等理论和方法,辅助支持企业,决策活动的信息系统。 8、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组织中的数据、业务、管理和决策等问题,并为组织目标服务的综合系统。 9、数据字典为了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元素进行详细的说明,数据字典的主要内容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数据字典配以数据流程图,就可以从文字和图形两个方面对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 二、填空 1、按照生命周期法建设信息系统过程中的主要文档有:系统开发立项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系统开发计划书,( 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报告,系统测试计划与测试报告,系统使用与维护手册,系统评价报告,系统开发月报与系统开发总结报告. 2、描述程序处理过程的工具称为过程设计工具,可以分为图形、表格和语言3类。其中图形工具包括(程序流程图)、(N-S图)和(PAD图);表格工具包括(判定表)和(判定树);语言工具包括

系统分析与设计心得

读《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一书有感 作为一个软件专业的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阅读《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一书中以及加上老师教导,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收获不少。 系统就是由若干可以相互区别、由相互联系并且各自独立的单元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同样是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和环境适应性。在开发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中,系统工程必须经过开发阶段、建造阶段、运行阶段、更新阶段、维护阶段。 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又称瀑布法)、原型化方法(迭代法)、面向对象方法。 按时间过程来分,开发方法分为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实际上还有许多处于中间状态的方法。原型法又按照对原型结果的处理方式分为试验原型法和演进原型法。试验原型法只把原型当成试验工具,试了以后就抛掉,根据试验的结论做出新的系统。演进原型法则把试好的结果保留,成为最终系统的一部分。 按照系统的分析要素,可以把开发方法分为三类: ①面向处理方法(Processing Oriented ,简称PO)。 ②面向数据方法(Data Oriented ,简称DO)。 ③面向对象的方法(Object Oriented ,简称OO)。

系统分析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有: 系统开发是面向客户的,应从客户的角度考虑。 诸如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之类的产品更新换代机构应该在所有的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中建立起来。 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顺序的过程,它允许步骤的重叠和倒转等。 如果系统的成功可能性受到很大限制时,应取消整个项目。 文档材料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重要的可递交成果,应加以重视。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主要集中于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整体描述,包括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环境,信息系统构件,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期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系统开发过程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信息系统和软件的CMM框架用来帮助改善其系统开发过程的成熟度。CMM包括了五个成熟度等级: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优化级。期中,每个等级都是下一个等级的必须条件。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可能被称为定义阶段或者逻辑设计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的第一个任务是确定需求,在这个阶段至少将目标转换成为满足其需要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的框架。在这个阶段需要交付的成果是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的草稿。在初步定义完了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后,得排列需求的优先次序。如果一个项目落后于进度或者超出预算,,知道哪个需求比其他需求更重要可能是很有用的。在排列需求的优先次

系统分析与设计

一、单选题 1. 关于企业中物流与信息流的正确的提法是:( B ) B. 信息流是双向的 2. 关于系统分析错误说法是:( D ) D. 进行程序设计 3. 开发人员获得企业领导意见的最好形式是:( C )C. 面谈 4. 以下哪种数据库语言可以实现对数据表中数据的查找等操作 B. 数据操纵语言 5. 以下结构中,不属于结构化语言的结构是:( D ) D. 层次 6. 实体关系图中,商品实体与顾客实体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C )C. 多对多 7. 系统规划的主要特点是:( D ) D. 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 8. 在系统分析阶段抽象地反映信息的流动、处理、存储和使用的工具是: A. 数据流程图 9. 系统分析员最基本和重要的能力是:( C )C. 与人沟通的能力 10. 在下述各项中,属于数据库最主要的特点是:( D ) D. 数据共享 11.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B ) B. 目标含糊 12. 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操作的最小单位是:( B ) B. 字段 13. 实体关系图中,产品实体与零件实体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C ) C. 多对多 14. 系统开发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是:(C )C. 满足用户要求 15. 数据流程图的外部项的作用是: B. 系统之外提供或获得数据的组织机构或个人 16. 所谓的逻辑模型就是对信息系统的功能抽象地加以定义和描述,暂时不涉及到其实现的:( D ) D. 具体技术手段 17.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生命周期中的哪个阶段,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的接触最多:( A )A. 系统分析阶段 18. 数据流图中的哪个要素是建立新系统的功能模块的基础: C. 数据处理 19. 全程参与整个信息系统生命周期过程的人员是:( B ) B. 系统分析员 20. 对于影响大、出现概率高的信息系统风险采用的主要措施是:( B ) B. 控制

机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一、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100分) 1、机电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答: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准确性(精度)和快速性(相对稳定性). 稳定性:对恒值系统要求当系统受到扰动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能够回到原来的期望值. 对随动系统,被控制量始终跟踪参据量的变化.稳定性是对系统的基本要求,不稳定的系统不能实现预定任务.稳定性,通常由系统的结构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 快速性:对过渡过程的形式和快慢提出要求,一般称为动态性能.稳定高射炮射角随动系统,虽然炮身最终能跟踪目标,但如果目标变动迅速,而炮身行动迟缓,仍然抓不住目标. 准确性:用稳态误差来表示.如果在参考书如信号作用下,当系统达到稳态后,其稳态输出与参考输入所要求的期望输出之差叫做给定稳态误差.显然,这种误差越小,表示系统的输出跟随参考输入的精度越高. 由于被控对象具体情况的不同,各种系统对上述三方面性能要求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随动系统对快速性和稳态精度的要求较高,而恒值系统一般侧重于稳定性能和抗扰动的能力.在同一个系统中,上述三方面的性能要求通常是相互制约的.例如为了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的快速性和稳态精度,就需要增大系统的放大能力,而放大能力的增强,必然促使系统动态性能变差,甚至会使系统变为不稳定.反之,若强调系统动态过程平稳性的要求,系统的放大倍数就应较小,从而导致系统稳态精度的降低和动态过程的缓慢.由此可见,系统动态响应的快速性、高精度与动态稳定性之间是一对矛盾. 2、机电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画图说明 答:机电控制系统是机电控制技术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控制器并合理选择或设计放大元件、执行元件、检测元件与转换元件、导向与支承元件和传动机构等.使机电装备达到所要求的性能和功能。机电控制系统是 机电一体化 产品及系统中承担着控制对象输出,并按照指令规定的规律变化的功能单元,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控制系统是一种自动控制系统。 机电控制系统一般由指令元件,比较、综合与放大元件,转换与功率放大元件,执行元件,工作机构,检测与转换元件等6部分组成,如图1.4所示。为了研究问题方便,通常又把指令元件和比较、综合与放大元件合称为 控制器 (控制元件);将转换与功率放大元件和执行元件合称为机电动力机构;机电动力机构和工作机构合称为被控对象。对于控制精度要求不高且执行元件的输出能够按其给定规律运动时,可以采用开环控制。此时检测与转换元件也可以没有;但为了显示与检测,系统中仍应装有检测与转换元件。

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复习纲要)

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复习纲要) 目录 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 (1) 第一部分 (2) 第1章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环境 (2) 一.基本概念 (2) 二.重点内容 (2) 第2章信息系统构件 (3) 一.基本概念 (3) 二.重点内容 (3) 第3章信息系统开发 (4) 一.基本概念 (4) 二.重点内容 (4) 第4章项目管理 (6) 一.基本概念 (6) 二.重点内容 (6) 第二部分 (6) 第5章系统分析 (6) 一.基本概念 (6) 二.重点内容 (7) 第6章需求获取的调查研究技术 (8) 一.基本概念 (8) 二.重点内容 (8) 第7章使用用例建模系统需求 (8) 一、基本概念 (8) 二、重点内容 (9) 第8章数据建模和分析 (9) 一.基本概念 (9) 二.重点内容 (10) 第9章过程建模 (10) 一.基本概念 (10) 二.重点内容 (11) 第10章使用UML进行面向对象分析和建模 (12) 一.基本概念 (12) 二.重点内容 (12) 第11章可行性妇女系和系统方案建议 (13) 一.基本概念 (13) 二.重点内容 (13) 第三部分系统设计方法 (14)

第一部分 第1章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环境 一.基本概念 1.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人、数据、过程和信息技术之间相互作用,收集、处理、存储和提供支持企业运作的信息的集合体。 2. 二.重点内容 1. 七类信息系统应用: 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信息系统、主管信息系统、专家系统、通信和协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2.系统关联人员(参与者) 1)系统所有者: 2)系统用户: 内部系统用户(如技术人员、服务人员、中间经理、高层经历) 外部系统用户(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 3)系统设计人员(如网络架构师、数据库管理员、web架构师) 4)系统构造人员(应用程序员、系统程序员) 5)系统分析员 6)外部服务提供者 7)项目经理 3.系统分析员的角色 系统分析员既懂业务又懂技术,他们首先研究业务问题和机遇,然后把业务和信息需求转换为对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规格说明,而这个信息系统则由包括程序员在内的技术专家来实现。 4.系统分析员所需的技能 有效的信息技术知识 一半商业知识 通用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 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期末考试题-B卷-答案

北京邮电大学2006——2007学年第2学期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期末考试试题(B)答案

答题卡:1—30题

一.单重选择题:(45分) 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总分45分。每个小题的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合适的, 请你把所选择的答案在答题卡上标记出(A, B, C, D, 或E), 其余的回答方式无效. UML Modeling T ool 1.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view in Rational Rose? https://www.doczj.com/doc/cf4386151.html,ponent view B.Deployment view https://www.doczj.com/doc/cf4386151.html,e case view D.Logic view E.Static view 2.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UML diagrams is critical in Rational Rose forward-engineering in order to create skeletal code? A.Class diagram https://www.doczj.com/doc/cf4386151.html,e case diagram C.Sequence diagram D.Collaboration diagram E.State diagram UML diagrams in UML 1.x Class Diagram 3.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Class Diagram Modeling doing for a class is FALSE? A.It helps to collect attributes in association B.It helps to collect attributes and methods in heritance relationship C.It helps to collect signature in method in dependency relationship D.It helps to collect attributes and methods in dependency relationship E.It helps to collect attributes in aggregation relationship Object Diagram 4.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difference between Class Diagram and Object Diagram is FALSE? A.Object Diagrams are about instant and instance B.Object Diagrams are only used when Class Diagrams are not good enough C.Class Diagrams are commonly used D.Object Diagrams are used to replace the Class Diagrams E. A Object Diagram is a scenario of a Class Diagram State Diagram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概述

系统由若干可以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并且各自独立的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同样是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和环境适应性。在开发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中,系统工程必须经过开发阶段、建造阶段、运行阶段、更新阶段、 维护阶段。 系统分析与设计讲的其实就是如何分析和设计出一个合适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类似于一个能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人的大脑的模拟,可以用来处理国家社会问题而不仅限于计算机。具体来讲就是以计算机、软件和各种信息技术为基础,为实现某个目标,由信息资源处理模型支持的,由计算机硬件、通信和网络资源、用户、数据、规章制度等组织和管理起来的处理信息的统一体。系统分析与设计要求人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有整体分析、综合思维、系统运筹的能力,需要人深入实践,擅长沟通与交流。 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生命周期法自上而下,由全局出发全面分析,然后再一步一步设计实现。原型法则是抓住一个系统,经设计实现再后在不断改进扩充,直至成为一个全局系统。 按照系统的分析要素,可以把开发方法分为三类: 1.面向功能方法(F Oriented ,简称FO)。首先搞清系统功能,按功能收集系统要求,按功能划分子系统。 2.面向数据方法(Data Oriented ,简称DO)。着眼于分析企业信息需求,首先建立全企业共享数据库。 3.向对象的方法(Object Oriented ,简称OO)。对象和对对象所做的工作的数据是对外封闭的。 系统分析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 系统开发是面向客户的,应从客户的角度考虑。诸如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之类的产品更新换代机构应该在所有的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中建立起来。2.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顺序的过程,它允许步骤的重叠和倒转等。3.如果系统的成功可能性受到很大限制时,应取消整个项目。4.文档材料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重要的可递交成果,应加以重视。 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整体描述,包括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环境,信息系统构件,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期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系统开发过程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信息系统和软件的CMM框架用来帮助改善其系统开发过程的成熟度。CMM包括了五个成熟度等级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优化级。期中,每个等级都是下一个等级的必 须条件。 系统分析的核心概念是应用软件的开发。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可能被称为定义阶段或者逻辑设计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的第一个任务是确定需求,在这个阶段至少将目标转换成为满足其需要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的框架。在这个阶段需要交付的成果是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的草稿。在初步定义完了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后,得排列需求的优先次序。如果一个项目落后于进度或者超出预算,,知道哪个需求比其他需求更重要可能是很有用的。在排列需求的优先次序中可以使用到时间盒的技术。需求分析并不会真正的技术,因为企 业需要具有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机会的能力。信息系统不能比企业自身的响应技术还慢。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点总结

1.一个计算机系统开发成功的关键在于对问题的理解和描述是否正确 2.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 有机整体 3.系统的特性(选择):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层次性系统的目的性 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突变性系统的自组织性系统的相似性 4.信息系统: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各种软件技术, 各种理论和方法于一体,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 5.信息系统功能(5个)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提供 6.信息系统与软件区别: 信息系统一定是面向企业的,即使是同类型的企业,所建立的信息系统也有很大的差别;软件则可能面向一类企业或者一类问题。这直接导致了信息系统工程与软件工程的差异。 7.评价信息系统标准(5个):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系统的效率 信息服务的质量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信息系统是否易于改动 8.常见的CASE工具:ERwin、PlayCASE、Rose2000、Visio2003、Power Designer 9.诺兰模型 1)初装:企业购买计算机用于管理部门。特点:数量少、未联网、无系统2)蔓延:管理部门大量使用计算机。特点:数量多、小范围联网、无系统3)控制:管理部门有意识规划全单位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并引入专项信息管理系统 4)集成:企业整体有规划的建设全方位的整体信息系统,来辅助全企业提高管理效率 5)数据管理:针对数据进行协调一致和深入使用,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6)成熟:满足组织各个管理层次的需要,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管理 10.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由IBM公司在20世纪 70年代提出,是通过全面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制定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一种方法。它将信息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进行规划。 11.BSP方法的特点:采用了企业过程的概念,将任何一种企业从逻辑上定义出 一组过程。 过程只与产品和服务有关,与企业机构和组织结构无关。从而使信息系统在企业发展中,具有强有力的适应性。 12.企业系统规划法的步骤:了解企业目标识别企业过程分析企业过程并建立 数据类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确定各子系统的优先级制定开发进度 13.资源的生命周期:是指一项资源由获得到退出所经历的阶段。一般划分为四 个阶段: (1)产生阶段对资源的请求、计划等活动。 (2)获得阶段指资源的开发活动,即获得资源的活动。如产品的生产、 学生的入学、人员的聘用等。 (3)服务阶段指资源的存储和服务的延续活动,如库存控制。 (4)归宿阶段指终止资源或服务的活动或决策,如产品的销售。 14.原型法:是在系统开发初期,凭借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系统主 要功能的要求,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迅速构造出系统的初始原型,然后与用户一起不断对原型进行修改、完善直到满足用户需求

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资料

系统分析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 ?理解信息、信息化、信息资源、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 信息:是事物之间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 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及其载体、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存储的各类设施和软件,制造上述硬件、软件的相关设施,有关信息采集、加工、传输、存储和利用的各种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方法、技术等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建设环境的复杂性 ?用户需求的多样性 ?建设内容的复杂性 ?技术手段的复杂性 ?建设需用资源的密集性 –资金密集性 –劳动密集性 –知识密集性 ?诺兰模型及其应用 Zuoyong:有利于选择信息系统开发的时机 进行统一规划,控制系统发展的方向,并且对处于不同阶段上的各子系统制定适当的发展策略。对于第一阶段:优先实现一些容易且易见效的系统;对于第二阶段:应有计划地加以控制;对于第三阶段:开发能共享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于处于增长阶段中后期的企业,则需在数据集成上下功夫,以建设高档次的数据环境。 ?项目管理的概念、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特点 项目是为完成唯一的目的所采取的一次性的努力。 项目的特点: 项目有一个唯一的目的 项目是一次性的 项目需要多方面的资源 项目应当有一个主要发起人和客户 项目具有不确定性 优秀的项目经理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CMM重点

?理解信息系统用户的含义和分类 ?项目管理工具 Project的基本功能 1)范围管理:使用WBS分解技术对项目分解。 2)进度管理:主要使用关键路径技术(CPM)进行时间和进度管理。3)成本管理:“自底向上费用估算”技术 4)人力资源管理: 5)沟通管理 6)集成管理: 第二章信息系统工程体系 ?信息系统工程体系、RUP ? ?统一开发过程(Rational Unified Process,RUP) ?1)RUP的基本概念 ?(1)用例驱动 ?(2)以基本架构为中心 ?(3)迭代式和增量 ?理解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了解几种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模式的区别

机电系统设计方案与分析作业

检测传感技术在机械工业当中的应用 随着机械制造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机械设备,用于不同的领域生产中,而在不同的领域中,不同的机械设备有着不同的作用。这些机械设备能帮助人们完成人们不能的任务,并使机械生产任务更加快速,甚至能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制造。而要更加精确的完成机械加工,传感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一.传感技术的概念传感技术是关于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它涉及传感器(又称换能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制/建造、测试、应用及评价改进等活动。传感技术是当前代表国家综合科研水平的重要技术,传感技术的具体应用是传感技术转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强对传感技术应用的研究也是了解传感技术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主要传感技术大概可分为光电传感技术、多传感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其中光电传感技术又称为光传感技术,是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技术。光电传感技术可用于检测直接引起光量变化的非电量,如光强、光照度、辐射测温、气体成分分析等,也可用来检测能转换成光电量变化的其他非电量,如零件直径、表面粗糙度、应变、位移、振动、速度、加速度、以及物体形状、工作状态等,光电传感技术具有非接触、响应快、性能可靠等特点,目前主要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人 技术中。

二.传感技术的发展 早期由于敏感技术的落后,主要是直接机械量输出或电参量输出的机械型传感器。随着微电子加工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固态敏感元件。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和物理量、化学效应,制成了敏感元件传感器。纤维光学的飞速发展,随后也使光纤进入传感检测领域。现在,生物传感器成为传感器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是集现代生物技术与先进电子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传感检测技术的发展,无疑也使机械手得到了升级换代。传感检测技术用于检测系统本身、操作对象和作业环境的状态,为有效控制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必须的相关信息。随着熄灯号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传感检测技术已渗透到军事、医疗、环保、能源、服务、娱乐等各个领域。 三.传感技术在我国机械领域的应用 传感器就是运用传感技术发展而成的一种检测装置,它是将各种非电量按一定规律转接成电量输出的装置,以便于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和调整受控制装置的工作状态,先进的传感器大多与微处理器结合形成自控装置。 光电传感器在机械中的应用:光电传感器由于反应速度快,能实现非接触测量,而且精度高、分辨力高、可靠性好,加之半导体光敏器件具有体积小、质量小、功耗低、便于集成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检测与农业机械等多种领域中。光电传感器具有一下几. 个优点:①检测距离长。②对检测物体的限制少。③响应时间短。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